首页 优秀范文 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01 07:03: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相对原子质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相对原子质量

第1篇

1、ba的相对原子质量:137.327。

2、钡是碱土金属元素,是周期表中ⅡA族的第六周期的元素,是碱土金属中活泼的元素,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barys,原意是“重的”。化学元素符号是Ba。是一种柔软的有银白色光泽的碱土金属。由于它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从来没有在自然界中发现钡单质。钡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矿物是重晶石(硫酸钡)和毒重石(碳酸钡),二者皆不溶于水。钡在1774年被确认为一个新元素,但直到1808年电解法发明不久后才被归纳为金属元素。钡的化合物用于制造烟火中的绿色(以焰色反应为原理)。电解熔融的氯化钡或用铝还原氯化钡,可制得金属钡。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碳酸钠相对原子质量是12。碳酸钠[497-19-8](Na2CO3),分子量105.99。化学品的纯度多在99.5%以上(质量分数),又叫纯碱,但分类属于盐,不属于碱。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如果人们用它们的实际质量来计算的话那就非常的麻烦,例如一个氢原子的实际质量为1.674×10⁻²⁷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²⁶千克。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²⁶千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最下面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二者没有关系的。化合价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有关系,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其各种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加权平均值。元素周期表中最下面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

化合价是一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与其他元素的原子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一般的,化合价的价数等于每个该原子在化合时得失电子的数量,即该元素能达到稳定结构时得失电子的数量,这往往决定于该元素的电子排布。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政策;管理者;会计信息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38-02

一、人力资源政策和会计信息质量概述

人力资源政策也可称为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规划、合理配置、准确评估、适当激励,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包括招聘、指导、培训、评价、咨询、提升、薪酬以及一些有关员工预期的正直、道德行为和能力水准方面的改进措施。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是指的是为了达到会计的目标,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应包括两部分:一是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另一个是会计信息表述和披露的质量标准。前者的目标是决策有用性,由真实性和相关性两个主要质量指标和可比性与重要性两个次要质量指标组成。后者的目标是保护投资人,其主要质量指标是透明度,透明度则由充分披露、可比性、完整性、实质重于形式、清晰性以及中立性构成。

二、管理者人力资源政策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管理者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而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很大,若管理层的素质高,其在经营管理中所表现出来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正直与诚实会影响其下属的工作态度,尤其是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他们会认真负责的对待工作,减少错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反之,若企业高层员工本身能力不强,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正直的性格和诚实的品质,则不仅会影响下面员工的工作态度,甚至可能故意授意会计人员变造会计信息,操纵盈余,欺瞒会计信息使用者。

三、管理者人力资源政策现状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人力资源政策现状

企业管理层的人力资政策不完善。当前企业的人事任免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在绝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中,管理人员的任命仍然存在浓厚的行政干预色彩。在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未形成一个约束、监督和激励经理人员的内外机制。管理者享有的权利大于承担的责任,导致管理者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造成了管理层的整体素质偏低,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效率,更有甚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一堆手册、文件、制度等,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而内部控制的完善,尤其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重大影响。

(二)人力资源政策现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人力资源政策不完善加剧了会计信息失真。首先,管理层的选拔机制。当前,经理人市场还未建立起来,大多数经理人员还是通过行政任命形式当选。代表国家行使产权主体职能的资产管理部门对经理层和管理方式行政化,缺乏公开化、透明化的市场竞争,这使得经理层不会有较大的竞争压力,其管理行为往往受“官本位”潜意识的影响,缺乏对自身企业管理生涯的长远预期,容易产生短期行为,为了给下一次的调动和升迁打好基础,他们经常通过操纵财务会计报告粉饰任期内的经营业绩。另外,经理人员的这种任命形式,缺乏一个外部的对经理人监督约束的市场机制,经理人员的行为受到的监督约束小,为经理层操纵会计信息提供了先决条件。而且经理人员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即便被解除聘约,其自身效用并不会有太大损失,往往可以迅速找到另一个兴风作浪的场所,因而在各种利益推动下,更有可能去操纵会计信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其次,管理层的激励机制。由于尚未建立一种对管理层人员的绩效进行评价和激励的有效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经理的激励机制缺乏动态化,强度太弱,另外,经理人员的报酬也没有与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相挂钩,使得经理人与所有者追求的利益不一致,导致了经理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四、改善管理者的人力资源政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建立经理人市场

管理者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和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管理者通过行政任命形式当选的弊端,建立规范的经理人市场不失为一个良好的解决办法,但要解决两大难题:一是转变传统观念,所谓转变传统观念,就是要正确认识、理解经理人在现代企业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改变干部任免机制。干部任免机制的改变在于,改革传统的由党政领导部门或主管部门直接任命企业管理者的制度,企业管理者通过经理人市场挑选产生。为此必须建立一套与经理人市场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如:用聘用、解聘管理制度代替终身制人事政策,这是完善经理人市场的核心;通过经理人市场,建立管理人才后备队,以满足企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要等。

第5篇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自愿性盈利预测;披露质量;预测性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23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1-0055-07

一、引言

预测性会计信息的披露问题一直是资本市场理论研究和实务分析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与传统历史会计信息相比,预测性会计信息更具有决策相关性。上市公司披露的预测性会计信息可以降低信息使用者c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有利于降低社会交易费用,因而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作为预测性会计信息中最具信息含量、最受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重视的预测性信息,管理层盈利预测指管理者对公司未来盈利信息的自愿披露行为,公司管理者可以通过自愿披露盈利预测信息来建立公司在业内预测信息透明度和准确度的声誉,或者用于改变市场对公司的盈利预期。

然而,作为一种预测性会计信息,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管理层盈利预测天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相对于历史会计信息而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育仍不成熟、具有大量转型经济特征的资本市场上。而公司管理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盈利预测信息的自愿披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目前,已有的国内外关于管理者盈利预测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都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即把管理者当作一个理性人,认为管理者个体之间不存在差异,当公司内外部环境相似的情况下,管理者往往会做出相似的决策行为。但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管理者在做决策时会受到信念和偏好的影响而变得非理性。其中,最重要的非理是认为自己能力优于平均水平,即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也被发现广泛地存在于企业管理层中,并且影响其各种经济决策,而管理层盈利预测行为是管理层的内生决策结果,因而势必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行为金融学“非理性人”假设、信息不对称、信号传递等理论基础出发,研究作为盈利预测行为主体的管理者,其过度自信是否对自愿性盈利预测披露质量产生影响。

二、文献回顾

(一)管理者盈利预测信息的自愿披露动机研究

已有的研究表明,管理者会基于不同的动机盈利预测。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基于公司和管理者个人利益两个角度。

对整个公司而言,Ajinkya和Gift(1985)认为管理者预测信息可以减轻与市场分析师以及现有或潜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而理论上较低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是对公司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较高的流动性和较低的融资成本。Verrecchia(1994)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是否盈利预测也会影响公司所有权成本的高低。

Hutton和Stoeken(2006)的研究发现管理者也会基于个人利益而有策略地盈利预测,Healy等认为管理者自愿性披露信息(包括盈利预测)目的是为了在业内逐步建立和保持公司报告信息准确且透明的个人声誉,而且一旦被公众认为是优秀的盈利预测者后,管理者还可能获得更多物质激励,如绩效奖励、股权薪酬激励。此外,Skinner(1999)的研究表明管理者经常在盈利信息披露之前预测报告,希望能减轻即将到来的诉讼成本,或使公司占据潜在法律诉讼的先机。Cao和Narayanamoorthy的研究发现,当得到坏消息之后的管理者发现面临的事前诉讼风险极大时,更倾向于公司的盈利预测,而得到好消息的管理者,即使有一定的事前诉讼风险也不打算盈利预测。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管理层盈利预测的影响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始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管理者盈利预测之间的关系。David等(1984)研究首先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更倾向于盈利预告。Hribar和Yang(2015)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先通过理论分析得出过度自信的CEO会高估企业未来业绩,或者低估未来业绩向下波动的可能性,随后通过实证检验发现过度自信的CEO更加精确的盈利预测,并往往会导致产生的乐观偏向。Hilary和Hsu通过研究CEO过度自信与盈利预测准确性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CEO连续预测准确的次数增加,其盈利预测准确度反而下降,认为这是CEO在历史多次准确盈利预测中,内生出一种过度自信,导致过高估计自己的个人技能,进而忽视环境等其他因素,并进一步研究发现证券分析师与投资者能识别出CEO过度自信对其盈利预测准确性造成的影响。

国内学者樊行健等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国有企业业绩预告披露策略的影响,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会采用精确度相对高的方式进行业绩预告。并且可能产生乐观偏误。瞿旭等则借鉴Hilary和Hsu的研究思路再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CEO过度自信会影响管理者盈利预测准确性,导致盈余误差增大。

从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目前的文献还存在以下不足:管理者盈利预测作为公司一项重大财务预测活动,管理者过度自信不可避免会影响管理者盈利预测信息披露质量,但现有文献少有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管理层盈利预测披露质量的影响,并且研究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精确度或准确度,缺乏系统性;我国管理层盈利预测制度实行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并行的监管原则,大部分关于盈利预测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并未严格区分二者情况,笼统地研究盈利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缺乏合理性。

三、理论假设

韩传模和杨世鉴研究表明,由于两权分离产生的问题,会导致公司存在内部和外部双重监督成本,为了减少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管理者会主动自愿进行信息披露。Trueman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富有才华的管理者更有动机进行自愿信息披露,以显示其拥有较高的管理才能。管理者过度自信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认为自己能力“优于平均水平”,倾向于高估自身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会更愿意多预测性会计信息,向股东披露公司的盈利信息,以影响投资者行为。此外,自愿性盈利预测是管理层自愿对公司未来盈利进行预测,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管理层会为此行为承担相应的风险。而余明桂等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充分相信自身能力而拥有更高的风险承担水平,因而会更主动进行盈利预测。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待检验假设:

H1:管理者过度自信将导致盈利预测的频率更高。

业绩预告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在定期报表前,提前向市场释放公司相关盈利信息,而这些预测性信息一般通过影响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经济决策而最终作用于公司的股票定价和资产定价上。当管理层自愿业绩预告时,资本市场投资者首先对得到盈利预y进行初步的分析、理解与评判,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历史信息,及时做出投资决策。因而管理层盈利预测的越及时,越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而目前,我国现有的盈利预测制度中,监管机构并没有对自愿性预测披露时间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何时进行自愿性盈利预测。管理者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基于“控制幻觉”理论,管理过度自信充分相信自己对未来及客观环境的控制能力,相信公司业绩会达到盈余预测水平,会更加及时地向市场释放公司盈利信息,以此来影响投资者经济决策。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待检验假设:

H2:过度自信的管理层的盈利预测更加及时。

目前,盈利预测的形式共有四种方式,即点预测、区间预测、上下限预测和定性预测等。一般精确度越高,越有利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盈利形成比较客观的评价,有利于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因而定性预测由于仅仅是对未来情况进行趋势性的预测,其信息含量最低。而上下限预测相对于定性预测传递信息过于笼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相对而言,区间预测和点预测传递的信息更加精准。King等(2000)研究发现信息披露具体形式显示出管理者对未来的把握程度,当管理者对未来拥有更大的确定性时,会更倾向于采用精确度高的预测形式如点预测。王玉涛和王彦超研究还发现管理盈利预测精确度越高,越有更多的分析师对其进行追踪,而且分析师预测的分歧越小,表明资本市场上分析师的预测行为会受到管理层盈利预测精确度的影响。因而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出于在业内逐步建立和保持公司报告信息准确且透明的个人声誉以证明自身拥有较高能力的目的,会倾向于精确度更高的盈利预测,来有效地向资本市场传递信息。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待检验假设:

H3:管理者过度自信更倾向于精确度较高的盈利预测信息。

Hilary和Hsu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CEO过分看重自己的个人技能而忽视环境等其他因素,Yaniv的研究也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过度地依赖他们自己的想法,而忽视专家的意见,尽管有时候专家的意见准确度明显要高。另外。Meyers和Sternthal研究表明理性管理者信息处理过程更加复杂与详细,当他们进行判断时会整合更多可获得性证据,从而更加体现出认知过程的集中层次,相对而言,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信息处理过程比较粗糙,他们选择性地忽略那些他们自己认为是无关的信息,而聚焦在有限的信息上。此外,Hribar和Yang发现在预测企业发展趋势和收益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则往往倾向于保持乐观态度,乐观估计投资收益或制定较高的盈利目标,而一旦对未来产生悲观时,则又会对未来收益产生过度悲观的预测。因此,当盈利预测时,管理者过度自信由于过于主观地依靠个人技能、偏好来对未来企业盈利进行判断,而对企业内外部经营变化及宏观政策的敏感度不高,从而导致其预测准确性降低,导致盈余预测值与实际盈余的差异增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待检验假设:

H4: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利预测准确度负相关。

四、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定义

本文将管理者定义为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等成员。Holmstrom研究表明管理者薪酬契约是委托理论的核心与关键,管理者薪酬给管理者带来的激励作用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础,管理者能力越高,越需要给予其更高的薪酬。因此,本文借鉴何威风等的模型来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首先通过薪酬模型回归出公司管理者合理薪酬水平,然后用管理者实际的薪酬水平与通过模型计算出来的合理薪酬水平之差u,即回归残差,来衡量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当回归的残差u大于零时,管理者为过度自信。

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二)模型构建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自愿性盈利预测披露质量四个方面的影响,具体回归模型如下: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预测频率回归模型:

(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预测时长回归模型:

(2)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预测精确度回归模型:

(3)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预测准确度回归模型:

(4)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数据、高管薪酬等主要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其他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首先,选取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最近6年(2008-2013年)年度业绩预告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其次,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ST、*ST等公司;剔除符合强制披露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即满足当年深市、沪市《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关于强制披露业绩预告的条件;由于创业板的上市时间相对较短,剔除创业板上市公司;剔除相关财务数据无法获得的公司,如高管薪酬不能获取的公司。最终得到2 219个观察值,其中深市1965家,沪市254家。本文所有处理均采用软件STATA12.0进行。数据显示,随着我国业绩预告制度的逐步完善,自愿盈利预测的公司成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

1.被解释变量描述

首先对被解释变量中的盈利预测频率、预测时长、预测精确度和准确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表示。

从表2可以看出,自愿性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披露质量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具体分析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从预测频率来看。2008-2013这6年中,我国自愿进行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的频率越来越高,2008年预测频率平均为2.281次,到2013年已经上升为2.831次:从预测时长来看,大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盈利预测的及时性不断增强,平均会提前一个多月进行自愿性盈利预测:从预测精确度来看,总体上,精确度有所下降,更趋向于区间预测;从预测准确度来看,我国进行自愿性业绩预测的整体准确度还不高。

2.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描述

为了更加全面分析上市公司自愿性盈利预测披露质量的因素,本文对主要控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如下:(1)管理者过度自信变量在2008-2013年6年里,平均值为0.568,即过度自信比例达到56.8%,超过了非过度自信比例,初步判断过度自信更倾向于自愿性盈利预测,即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会更倾向于自愿性盈利预测。(2)我国进行自愿披露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ROA)平均为5.5%,相对于刘浩等(2014)采用2001-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所得出的2%而言,增长程度很大,说明我国自愿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水平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同时,也表明盈利水平的上升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自愿盈利预测,其中,最大值为31.1%,最小值为-6.7%,说明当总资产收益率为负的情况下,仍有公司会自愿盈利预测。(3)资产负债率(LEV)平均值为38.1%,与张然等得出的49%相比,整体负债率有所下降,这也侧面反映了风险低的公司进行自愿性盈利预测的倾向越大。(4)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First)平均达38.5%,表明我国自愿进行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股权相对比较集中,说明当上市公司股权较为集中的情况下,股东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上市公司自愿性盈利预测的可能性增加。(5)我国自愿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平均人数接近于9人,进一步证实了程欣生“董事会规模处于中等规模时,上市公司会更加主动进行信息披露”的研究结论。(6)上市公司两职合一的比例占29.3%,与瞿旭等(2013)以2008-2010年全部盈利预测数据为样本所得出的14.2%相比,比例有所上升,说明两职合一有可能倾向于多自愿性盈利预测。(7)对公司进行盈利预测的分析师数量平均为16个左右,最大的有60个,最小的只有1个。(8)在自愿性盈利预测样本中,国有控股公司盈利预测的为13.2%,占整个自愿性盈利预测的33.8%。

(三)多元回归分析

将样本数据代入模型(1)-模型(4)对本文提出假设进行检验,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与预测频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并且系数符号为正,即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自愿性盈利预测频率显著正相关,即管理者过度自信进行自愿性性盈利预测频率越高,从而验证了假设1。控制变量中公司资产收益率、对公司进行跟踪的分析师、股权集中度与自愿性性盈利预测频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说明盈利能力越好,可供参考的公共信息越多,股权越集中的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性盈利预测的频率越高;两职合一与预测频率在5%显著性水平显著正相关,说明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由同一人担任时,越倾向多次进行自愿性盈利预测;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机构持股、独立董事、市账比与预测频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国有控股与预测频率在10%显著性水平下负相关,说明越是国有企业,越不愿意进行自愿性盈利预测;董事会规模、行业与预测频率无显著关系。

模型(2)的回归结果显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预测时长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并且系数为负。由于本文盈利预测时长是用年度自愿性盈利预测日期减去当期资产负债日期所得的间隔天数,所以当间隔天数越小,代表的盈利预测及时,因而该回归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披露更加及时自愿性盈利预测,支持了假设2。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市账比与预测时长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表明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每股净资产越大,越倾向于自愿及时的盈利预测:机构持股比例与预测时长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独立董事10%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表明机构持股与独立董事能促进上市公司自愿更加及时的盈利预测;对公司进行跟踪的分析师、股权集中度与预测时长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表明可供参考的公众消息、股权过分集中不利于上市公司及时的盈利预测;此外,两职合一与预测时长在5%显著性水平下负相关。即当董事长与总经理由同一个人担任时,上市公司越不及时披露盈利预测;而董事会规模、行业与预测时长没有显著关系。

模型(3)的回归结果显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自愿性盈利预测的预测精确度呈正相关关系,但在统计上却不显著。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与预测精确度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表明规模越大,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精确度反而不高;资产收益率越高与自愿性盈利预测的预测精确度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表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强,的自愿性盈利预测精确度越好,支持了钟田丽(2005)的研究结果:机构持股、市账比与预测精确度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董事会规模、两职合一、行业等与预测精确度无显著关系。

模型(4)的回归结果显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自愿性盈利预测准确度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并且系数为负,说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自愿性盈利预测的准确度越低,支持了假设4。公司的规模和预测准确度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其原因可能是公司的规模越大,对预告的准确度越不好把握,由此造成预测的准确度方向变动。

六、结论与启示

第6篇

关键词:小麦;玉米;双晚种植;周年产量;资源利用;影响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83

在当前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小麦和玉米已经成为2种主要作物,但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其种植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就我地区实际情况而言,当前比较常见的就是小麦玉米双晚种植,为能够对该种植模式更好分析,掌握其优点及劣势,本文依据鲁西北地区实际种植情况,在周年产量及资源利用方面对小麦玉米双晚种植模式所产生影响进行简答分析。

1 试验及方法

1.1 试验区域情况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试验区域为鲁西北地区内综合试验田,所选择的试验田条件比较优越,灌溉及排水均比较方便,并且地势比较平坦,地块肥力均在上中等,且比较均匀,条件及管理均比较方便。鲁西北地区年均辐射量为120.1~127.1kg/cm2,其年均温度为13.1℃,其日照时数为2567h,其平均湿度为67%,该地区无霜期在193~201d,其年均降水量为578.4mm。在季风气候影响下,年内降水分布表现出不均匀情况,大部分降雨均处于夏季。该地区内土壤为胶土土质,土壤内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并且各种微量元素含量比较丰富,适用于本次试验。

1.2 实验材料及设计

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试验的实施实践选择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次试验中选择裂区设计,其播区为主区,其副区为品种,所选择试验田的面积为50O,共重复进行4次试验。在2014年10月种植种小麦,在收获小麦之后继续种植夏玉米。其中种小麦播期分别选择10月6日、10月14日及10月22日,所选择品种为济麦22号、鲁元502及济南17号,在出苗之后依据播种期分别以130万、200万及280万定基本苗,收获日期为6月6日。夏玉米选择的种植日期为6月15号,其种植密度为6.5万株/hm2,选择的玉米品种主要为郑单958、金海5号及登海605,其收获日期分别为9月22日、10月5日及10月10日。

在小麦生育期,所施入肥料总量为以纯氮270kg/hm2,其基追比例为6:4,过磷酸钙及氯化钾均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其施入量分别为920kg/hm2及230kg/hm2;夏玉米在喇叭口期结合浇水进行施肥,主要为氮肥,其施入量为320kg/hm2。对于两季作物而言,其它方面栽培管理与一般高产田相同[1]。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测定籽粒产量。在收获冬小麦时,在每小区内依据固定标点选取1m双行对穗数进行测定,同时以随机方式抽取20穗考种。对于所收获籽粒进行自然风干,当其含水量达到13%时称量其重量,然后换算成为公顷产量;在玉米收获时每小区内选择中间两行穗,并且以随机方式抽取其中20穗考种,所有收获穗均将其脱粒,之后自然风干,当含水量达到14%时对其重量进行称量,之后换算成公顷产量[2]。

测定降水生产效率及积温生产效率。气象数据来源于聊城市气象局,不低于10℃有效积温依据王志敏等所报道方法进行计算。积温生产效率=单位面积籽粒产量/生产期间有效积温,降水生产效率=单位面积籽粒产量/生产期有效降水量。

2 结果分析

2.1 播期在冬小麦产量及水热资源利用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随着冬小麦播期不断推迟,在生育期内其降水量及有效积温均不断减少。与传统传播日期相比较而言,其播期推迟8d,3个不同品种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增产效果,其增长幅度为1.0%~8.5%,积温生产效率及降水生产效率均明显升高,其升高幅度可到达7.5%~15.2%与6.2%~14.2%;其播期推迟16d,则所有品种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减产情况,其减产幅度可达到16.3%~32.4%,并且积温生产效率及将会生产效率也明显降低。

2.2 收获期在夏玉米产量及水资源利用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在夏玉米收获期不断推迟情况下,玉米产量也得以不断提高。与传统收获期相比较而言,收获期推迟13d,其产量平均增加1120.5kg/hm2,收获期推迟18d,其产量平均增加1340.61120.5kg/hm2。随着收获期推迟,在玉米生育期内有效积温及降水量均有所增加,降水生产效率及积温生产效率也有所提高。

3 结论

由本文试验研究可发现,小麦玉米双晚种植模式对周年产量及资源利用具有很大影响,适当推迟种植日期及收获日期能够使产量明显增加,并且能够使资源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因此该种植模式可在我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海涛,王育红,孟战赢,等.小麦-玉米双晚种植对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2(6).

第7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4、课后作业。

第8篇

1、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2、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因为原子中 质子数=核电荷数 。

3、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4、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因为原子中 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来源:文章屋网 )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