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9 15:03: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美术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比如交往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等。这些社会性需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陆续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的内容与层次就会更加发展,成为心理活动的一部分。而赏识教育正是根据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通过赏识,可以维护孩子自尊,建立孩子的自信。其实每个孩子在学画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逆反心理,明智的老师鼓励孩子,从不挖苦孩子。当学生画了一张很糟糕的画,不忘拍拍孩子的肩膀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若再认真些就一定画得好!”这既给孩子留了面子,又让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WwW.133229.CoM在这样宽容的老师面前,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胆小的孩子,要鼓励他大胆画、不要怕画坏,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孩子会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久之,将具有独立创作的能力。
赏识教育可以挖掘孩子绘画的潜力。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类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现在的少儿美术教育往往更注重后者,专业技术的训练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孩子的潜能受到限制,把技术混同于艺术,使教学成为毫无兴趣可言的机械运动。我认为,对少儿最好不要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而适合进行放松的、自由的、鼓励发现的趣味练习,这也是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的关键所在。如果对儿童进行一丝不苟、循规蹈矩的绘画练习,就会用“像不像”的标准来要求他,儿童就会为“不像”而苦恼,最终会因为“不像”而对绘画失去兴趣。赏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巩固,可以在少儿绘画中适当地进行以线为主的静物写生训练。既不失儿童绘画的趣味性,又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基础,作一些有必要的衔接。在素描的初级阶段意在建立素描观念,不要进行长期正规的写生训练,应以短期小幅的画为主,画好的可能性更大,给孩子一种“马到成功”的感觉。但不能时时、事事都让孩子“马到成功”,因为兴趣的巩固需建立在绘画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只有提高孩子对绘画内在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才能使他们对绘画兴趣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多为孩子提供展览、比赛、交流、发表的机会。这种“赏识方式”能让孩子受到奖励和好评,孩子的自信心得以满足,做到了初步的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使孩子自主创作的欲望强烈,绘画兴趣得以持续。
二
有人把“赏识教育”推至“无批评教育”,显然不合理。赏识教育应以表扬、肯定为主,批评为辅。在少儿美术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以下浅见。
用宽容、和善的心面对孩子,不要吝惜赞赏。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适时运用肢体语言。当孩子画画取得成绩或遇到困难时,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送去一个赞赏的目光、对孩子报以会心的微笑,这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也可采用将画全班传阅或是贴在墙上等宣传形式,让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尊重、信任,使之充满信心。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鼓励孩子,但要具备耐心、方法得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时,批评是必要的,切记情急之中不加鼓励、反倒讥讽,用敏感的语汇如:“这么笨,别再画了”“你真没记性”等,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
适当把握赏识度。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但不等于孩子画得多糟糕也不去批评,盲目赏识。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懦弱或有攻击行为,以至于破罐破摔;反之,频繁的表扬和奖励也会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对绘画本身的兴趣异化为对老师表扬的虚荣追求和既得的物质利益,从而导致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教师应正确客观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身心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面对内向的孩子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聪明、任性的孩子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帮助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作品,因人而异、避免用统一标准评判学生。调皮好动、坐不住的孩子偶尔也会画得不错,在常人看来这也许微不足道,但作为老师或家长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都及时肯定,而不是当孩子兴冲冲地说:“老师表扬我的画了”,家长却说“你得意什么,寓画好的标准还差远了”。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对绘画失去兴趣或缺乏信心。而貌似不经意地说句:“你进步了”“老师希望你画出更好的画”,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良好的效应,对孩子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适时运用赏识激发孩子,不但能开拓绘画题材的空间,有效激发少儿进行美术创作,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关注儿童心理状况,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因此,该课题的研究价值不仅仅在于美术的本身。让我们慎重地对待每个孩子,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走好这关键的一步,使孩子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著《人类动机论》,《心理学评论》1943.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二、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建议课程实践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和整个过程。课程结束时总结得失,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感受,思考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对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行为的开端与整个过程以及学习结束为终止的所有表现如实的记录。以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展的程度来综合评定其学习成绩。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构成与实施并不能如此简单的归纳与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对现代教育理念、国情特色与人文素质发展的需求而来,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协。
三、结语
记忆与联想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如,幼儿的绘画作品大都是凭借印象进行创作,而认知是印象的主要来源,此时幼儿是没有主观意识的。大部分学者也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过研究,并且给予高度评价,因此,教师可以借鉴儿童画的创作理念,挖掘学生的潜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记忆与想象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影视作品以及图片、视频,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这些场景的现实性,通过记忆与想象结合的方式构思作品。这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就能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激发潜力,逐渐提高创新能力。如,作品《丰收》的画面呈现了一位渔家女孩晒渔网的情景。画家采用装饰、拼接和夸张的手法,采用渔民生活的各种材料,用柴杆和铁丝做草木树叶,用蛋壳做鱼,用沙粒纸铺成沙滩,为观者呈现出渔家女孩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此作品的创作理念就是记忆与联想的结合。
二、学会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
欣赏课程是中职幼师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美术欣赏是其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幼儿的美术作品充满天真和童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大胆、粗放、生动形象等特点,这是成人所缺乏的。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一致,主要体现作品的童真。一幅优秀的幼儿作品能够表达幼儿的思想感情,呈现出幼儿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不同的思维特点,这也是幼儿作品评价的主要方面。第二,对艺术性的评价,如线条的力度和连贯性、图形的清晰完整度、画面的合理配置、色彩的搭配以及内容的丰富程度等。因此,在中职幼师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从以上两方面引导学生评价幼儿作品,逐渐提升学生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三、结语
美术教育大学毕业论文
摘要:高职教育近年来备受关注和重视,在这种形势下,为了满足现代化市场对于人才的整体需求,高职教育正在大力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对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现状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审美;提升
在当前我国教育行业不断大力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形势下,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的整体发展进程,也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整体学习需求。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将素质教育作为各个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质。我国素质教育当中包括思想、文化、身体以及审美等等,素质教育最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而其中,审美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高职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教育中的一部分,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精神。
一、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分析
(一)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高职美术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精神文明世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物质文明的整体建设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在这种形势下,艺术作为人文科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够将真实的社会现状以及艺术灵魂反映出来,学生学习艺术、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观,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渐在实践当中找回真实的自己。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将其自身的自我性开发出来,而且能够打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提升其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有利于其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前教育行业不断大力改革和深入的形势下,我国在人才、质量以及数量结构方面与之前相比,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升。虽然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状态,但是我国经济仍然处于转型期当中,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当前现代化社会当中,对人才自身的创新能力要求也都有了明显提高[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属于一种多元化的培养措施,其自身的人文精神将创新理念也一并融入到美术教育当中,美术艺术自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创新性,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提升的现状分析
(一)对美术课程的整体重视度不够
在高职美术教育过程中,由于之前受到一些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影响,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度仍然不够,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实施的必要性。特别是近年来中小学美术学科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美术课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而逐渐变成了必修课中的一种。因此,相对之前而言,无论是教学方式,或者是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促使美术教育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高职教育中的美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般来说,大多数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上,也远远不如其他学科[2]。而美术课程纳入到选修课程当中,不仅没有被告示重视,反而学生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看重结果,对学分、成绩比较重视,对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很容易给学生造成美术课程学习的消极影响。
(二)课程体系太过于陈旧
美术教育是通过对美术作品自身的特点、流派、内涵以及时代变迁等各种各样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不仅对我国国内美术作品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还对国外的一些优秀作品进行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够在对这些作品的了解过程中,逐渐提升其自身的鉴赏,形成具有学生个人特色的审美观念。但是当前现有的高职美术教育体系太过于陈旧,很多内容都走形式化路线,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来说,都在无形当中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影响。学生在开设课程方面,一直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并没有与时俱进,也并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3]。很多院校在开展课程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仍然以鉴赏为主,并没有与设计、建筑等一些新兴行业进行有效结合。与此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很多教师都是按照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导致实际教学内容与美术学科的整体发展背道而驰。
三、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无论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无疑都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对于高职美术教育来说,也是如此。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引导学生用心对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促使学生能够将正确的审美观念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大自然当中,对其他的一些领域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从中发现不同领域的美。教师应当逐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利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4]。在对新课程进行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大文学家自身对一些经典美术作品的描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培根的“谈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书中就有大量对艺术的描写,这些描写更加的详细,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高职美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比较落后,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都会开设一些中外名画欣赏的课程,在对课程的整体选择上比较少。教学内容也单一,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概述之后,陈述一下有关作品的人物、背景等等,并没有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方面着手,在保证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基础上,要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将这些内容传达给学生。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讨论,在课程开始之前先进行一切的预习活动,这样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5]。比如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画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单纯知识的讲解,传遍成为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在课程开始之前,将学生按照个人能力公平分为几个小组,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思想意识形态等内容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在课堂上的时候进行讨论,最后安排一个代表来对自己小组的观点进行陈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高职学生审美能力进行提升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且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也需要有所提升。高职美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为了达到学生审美能力有效提升的根本目的,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有利于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美术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罗诗琦.浅析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05).
[2]徐莉.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3]韩剑南,钟芸梅.浅谈高职高专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程度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7).
1.注重学生智力发展
美术教育的另一个作用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的社会环境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就要求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应当将此融入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绘画艺术知识传播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学习美术科目,让学生能够在今后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获得立足之地,同时利用自己的能力改善社会,推动历史的前进。如,在讲《纸板的创想——成型方法》一课时,教师上课前先表演了一个小魔术,把一张平面的纸经过巧妙的切割变成一个惟妙惟肖的立体纸雕作品,这立刻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授课,不仅能愉悦课堂气氛,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使其印象深刻并学到新的知识。
2.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理论来自实践,后者是前者的评判依据,而体验性学习就是利用不同形式的具体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全方位地感受知识的能量。如,笔者在上《生肖的联想》一课时,通过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肖激发其兴趣,以做游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创新,从生活中选择材料,根据其形状、色彩、质感等进行创意联想,再用简单巧妙的方法将这些奇巧有趣的创意制作并表现出来。通过对生肖的观察、体验,学生不但了解、掌握了生肖的特征,而且探索生肖与水果、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物品间的联系;通过动手制作及绘画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展现创造之美
新的美术教育观强调通过美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美国当代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认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成。”有不少科目把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列入教学目的,这在美术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显著。当今的中学美术教育强调观察、体验、思考、表达、评论等,这些正符合培养创造力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特的艺术创造能力也就成为美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4.辅导学生写生
所谓写生,是指直接以实物(包括人和物)为描绘对象的临场作业或作画方法。美术教学中的写生、参观和各种社会活动,让学生直接和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进而让他们产生一种了解世界的渴望,在活动中发现真、善、美,这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另外,学生在进行某种内容的写生时,最好能多画几张不同类型的画。如窗户,从内容上讲,可以画木的、铁的、铝合金的、长方形的、圆的等;从形式上讲,可用线描及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等;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在写实基础上有所改变、有所创新的。在教学中,教师对于所准备的欣赏作品、范画等,应当根据具体的课题与教学内容进行简要讲析,这样既能使学生得到写生表现的启迪和艺术美感的熏陶,又能激发其写生实践的兴趣和信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同一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事物。
二、结语
关键词:美术教学;情感培养;成功体验;艺术灵魂
美,无处不在;美,无时不有,如苏藿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学校的任务在于:把美感和许多世纪以来创造的美变为个人和人们之间道德关系中的审美素养。”那么,在美术教学的中如何去做,心理学家说过:“教师应当是一个播种、诱发和培养情感的园艺家,而不是一个冷淡无情的教书匠。”由此,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学习的情感环境便成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以下是笔者从教余年之所悟,提出来与同行共勉。
一、培养兴趣,激感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要素,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内在的动力,就没有学习的自觉性,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样美术教学、美感的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情感,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激趣的教学情景
大自然是培养情感的最好导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多带学生到大自然中,通过对自然的写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热爱生活,增强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同时还要通过语言、演示、图片、录音、电视等方式,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情景,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自然环境是引发学生丰富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引起他们的联想,从而激发他们特定的情感,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学生不同情感活动。
(二)要挖掘教材中的美
美术教材中的作品,对学生来说,仅是一幅幅陌生的画面而已,要循序渐进地向他们展示教材内容的美,从造型、构图、内涵多方面来讲解,使学生体会其中寓含的深层的美,是美育不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每个学生内心深处,触动他们的心弦,引导他们去思想、去领悟、去深思。美育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可量可算的,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爱美情感,爱美情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要实施愉快教学
愉快教学在美育中是尤其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影响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我也不清楚,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现代社会,发展很快,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艺术创造、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尽可能先尝识一下,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既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高尔基说:“不爱孩子,就不可以教育孩子。”苏联斯卡特金所言:“教是要用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教师要真情的爱学生,使学生有亲切感。反过来,“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接受教师的引导。这一点,在美术教学中尤为重要。感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需要一种心理相融,感情相通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向教师敞开心扉,从内心深处接受教师的美育的引导,激发爱美情感。
二、培养积极情感,提高审美热情
美术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创造美。“有激情,一切才有可能。”教师要唤起学生潜藏的感情来求得共鸣。
(一)减少学生心理负担是培养积极情感的前提条件
青少年学生随年龄增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患得患失、胆怯、自卑、对立性等心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应该还把目光放在学生成绩上,对于美育工作者来说,更不能盲目扼杀学生的天性,不能盲目地说这个学生画的好,表现得不错,而另一个学生画的不好。应该充分肯定每个学生自身所长,给每个学生以充分发展的自由心理空间,给他们创造一个愉快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减少刺激,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其思想境界。教师也可因材施教,发挥他们每个人的特长。从而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情感,让美育潜移默化地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只有源于此,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全身心
地进行审美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理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种接触中,教师效应无疑是最深刻、最具影响力的,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以及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
(二)用教师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期望,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在美术教学中,美术的感性特征,决定其必是有感而发。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有这种热爱美的强烈感情,才能够不断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为之动情,激起内心深刻体验,产生一种移情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首先要培养自己对艺术的强烈的探索精神,培养自己的积极情感,使针对学生的感情培养和情感教学起到连续的滚动作用。
(三)培养“童趣”是培养积极情感的捷径
儿童对什么都是好奇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充满诱惑的。在美育教学中学生的心态如儿童一样,心无杂念,有的只是对美的好奇、发现和探索这种最基本的求知欲望。体会这种心理心态,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自由地联想、创新。比如说在黑板上画个圈,幼儿园小朋友会七嘴八舌地毫不思索地说是个太阳、是个地球、月亮等等。而对于中师生来说,他们可能会十分谨慎地说是个圆形,而绝大多数不可能或不敢想象成其他的物象,原因就源于学生在不断的学习、接触、影响和进步中,学生的思维已经被知识、表象禁锢起来。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很好地解放他们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想象。想象是创作的翅膀,是培养童趣的关键,对培养积极情趣有着强大的助推作用。
三、稳定情感,创设美育氛围
中师学生是好动的,兴趣广泛的,而美育又不是一日之功,它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所以就需要教师不断地稳定学生的情感,创设一个有声有色的美育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持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一)展开积极讨论,增强美育氛围
不管是欣赏课、工艺课还是创作课,都需要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学习,由此而获得的美术知识要比教师言传身教得来要深刻,有趣的多。情感正是在这种讨论中得以进一步发展稳定,美术素质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学生之间的互相研究和学习。“知识不能像往杯子里倒水一样灌进学生的头脑里去,相反,知识是使学生在求知和探索的动机驱使下通过自动选择和发现得来的。”让陌生的美育在学生讨论中逐渐融入学生的心中。
(二)创设成功体验,增强自信情感
有些学生美术方面的知识是横向的。绘画课上布置这样一幅作业,要求“以较抽象的形式创
(一)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
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老师亲切、自然,学生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从而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学习。老师面带微笑,会带给学生无穷的力量,使学生在老师的微笑中读出关心和爱护,理解和信任,并从中受到鼓舞,这样他们会更加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即使面对学困生,老师一个期待的眼神和一个真诚的微笑都会使他们感到尊重,会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和激化,从而使他们自主改正缺点,努力学习。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以前的美术课堂上,学生都是以临摹为主,美术课就是画画课,这样的课堂形式,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我们应该很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不给学生设立样板,而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构图,用心去画,真正实现美术课的自主性,这样学生的表现欲就会越来越高,兴趣也会越来越浓,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谐,从而使学生对美术课的热情更为长久。
(三)学习与教学环境的有效设计
教学环境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美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老师在教学环境设计中不仅仅需要对教材进行充分把握,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的爱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已有水平、学生的能力等等,比如,我在《梅竹精神》课堂设计中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抢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都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有效学习。
(四)学习兴趣培养的有效性
成功的教育没有强制,学生有了兴趣教育才能成功,因此兴趣是教育成功的有利条件。对初中生而言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提高美术课的有效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和鼓励,给他们以自信,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有效性。
(五)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在美术科学中,运用想象力进行创新是美术课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艺术更有活力。所以,美术课没有死记硬背的内容,作为美术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不能简单地只讲画画的技巧和方法步骤,要在创作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我在《灯与光》一课中,让学生自主讨论什么是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展示出本组最佳的答案,最后让学生去对作品进行创新,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是一种学生喜欢并乐于接受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学生通过互帮互助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内分工明确,学生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交流、一起总结,对个人的作品进行再加工,这样也会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比如,在《花圃》一课的课堂设计中,我就采用小组合作来完成作品,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完成作品的主题,然后分工,合作最终完成具有创意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当我看到他们的一幅幅作品时很惊讶,他们的构思巧妙,想象力丰富,在作品制作过程中,他们掌握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七)学生作品评价的有效性
老师要给学生创作和展示作品的空间和机会,学生通过相互欣赏和分享,交流和对比,激发了表现欲,提高了自信心。老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创作的理念和感受,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并及时对其作出有效的评价,给予鼓励和肯定。
绘本实则为图画书,将绘本融入小学美术教学对小学生的心理及审美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符合小学美术的教学要求。小学阶段是一个特别的时期,是儿童德、智、体教育的启蒙阶段。在这样的期间内,他们的逻辑性还比较弱,脑海里没有具体的表象,思维较为混乱抽象。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除了让学生欣赏一些著名画家作品及画风之外,还需要添加一些简单易懂的图画,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首先,在绘本中人物、动物、植物的造型大多鲜明、可爱、生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绘本图画大多色彩鲜艳,充分运用了邻近色、对比色等色彩知识,对学生的色彩知识学习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第三,绘本中的故事往往短小精炼,具有趣味性,可以让学生轻松领会图画含义。第四,绘本的绘画风格各异,绘制材料丰富,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画种。第五,绘本画面蕴含美术原理,如画面均衡、透视等,为教学提供优秀资源。由此可见,绘本内容与小学美术学习内容高度一致,并且符合小学美术教育理念,能够辅助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二、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运用,激发学习绘本
用于美术启蒙教育的优势显而易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的不断变化,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绘本成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由于不同学龄基础知识量的不同,对绘本的选择要有所变化,需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出不同的层面。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应用色块明亮、简单的绘本进行教学;对于高年级的孩子,他们已能大致分析画面所使用的绘画技巧、风格、和图画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故在选择上可以倾向于绘画技巧较复杂的绘本或视觉传达效果强、寓意深刻的绘本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艺术气息,促使孩子了解自己喜欢的作画风格,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孩子们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2.循序渐进,深入教学
美术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知,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深入教学。绘本“浅显易懂”这一特性,恰好能成为启迪学生认知的“金钥匙”。如:高年级《猫头鹰》一课中,教师需引导高年级学生欣赏著名画家《猫头鹰》作品,找到猫头鹰的形象特点,并将《猫头鹰》作品与实际猫头鹰的图片做比较,领会作品中的寓意,并且分析画家运用了什么画法来体现猫头鹰这些特点。为了营造轻松、趣味的学习氛围,我们首先可以引用绘本《猫头鹰宝宝》的图画故事,利用绘本中的画面提高学生对猫头鹰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的了解;引导学生对比《猫头鹰宝宝》和著名作品《猫头鹰》的绘画手法,使学生对猫头鹰的身体比例及形象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
3.理性临摹,提高技巧
绘本中的画面构图合理美观、造型活泼、色彩鲜艳,贴近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容。小学美术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色彩感知等,这些教学点在绘本中都能一一提炼,故理性地临摹绘本能帮助小学美术教学实现教学目的。还可让学生将绘本中的明暗色块用水彩颜料调和出来,再按照绘本的明暗位置进行上色,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运用。
三、结束语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