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因材施教论文

因材施教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16 12:48: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因材施教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因材施教论文

第1篇

1.对成绩落后、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教师要细心、耐心教育教育者的心目中时刻都应牢记一点,既有优秀学生,也不能没有中下生.一位教育家说:“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句话,推而广之,在课堂教学中,爱成绩差的学生,才是真正的爱,这样才符合素质教育思想.所以,对班级中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要特别加以照顾,因为学生造成成绩落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因材施教的,不能一棍子打死人.有些学生是因为基础差,有些学生是因为智力发展迟缓,有些学生是非智力因素的干扰,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等.因此,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不宜太高,尤其是在习题或作业设计当中就得注意档次,分层练习,分层教学,让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调动起来,让他们也同样有成功的感觉.

2.对于真理性的认识,教师不应要求所有的学生“一律化”一律化就会压抑个性,从而也压抑了学生的精神力量,妨碍他们能力的发展和形成,妨碍学生的一般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对某些问题的表达不要绝对化,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思考.尤其是对学生的好奇心不要抹杀,而要积极引导,这是尊重个性,承认差异的表现.著名速算专家史丰收小学时,对算术演算顺序提出了“算术能不能从左到右,从高位起”.这样一种求异思维.他的老师没有批评压抑他,而是说:“你有兴趣,可以发明创造.”这样一名句话却激发了他的思维,由此不懈追求,他终于发明了快速计算法.

二、群体不同,教学方法应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了解、研究、关心每一个个体发展的能力,还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也就是依据所教学生的群体差异素质以及群体的特征,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使群体水平都有所提高.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学生,既要掌握全班学生这个大群体的一般特点,如全班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又要了解其中每一部分,即小群体的具体情况,如尖子生、中等生、中下生各占多少,还要就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力、记忆力、能力、学习态度等进行归类,以利于教师有的放矢,立足大群体,兼顾小群体,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练习或作业中,教师如果能注意因材施教,将会使每个学生有良好的发展.有位数学教师,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小组,即三个小群体分别去做难易有别的三组题目.教师出题的原则是:优等生独立练,学习困难的扶着练,让各类学生尽快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往往是一科多班.有的班级基础知识较扎实,而有的班级学习风气可能浓厚,有的班级课堂气氛活跃,但有的班级情况,则刚好相反,因此,教师的教学,虽同一人授课,但因班级的不同而存在教学的差异,即方法有别.这需要教师在备课中注意一课多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灵活多端,形式多样地进行教学,使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第2篇

[关 键 词] 中职卫校;化学教学;因材施教

中职卫生学校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课程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和实践应用为重点。化学是中职卫生学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目前中职卫校的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化学学习兴趣不高、教学的针对性不强、教学的质量水平不理想诸多问题。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水平,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笔者结合化学教学实践,对开展因材施教进行了应用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一、因材施教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因材施教是中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然而对大多数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初中学生来说,受到传统人才观念的影响,还是更愿意接受普通高中教育,上职业学校是许多学生不得已的无奈选择。因此,造成了中职学校学生能力素质不高的问题。在这样的生源条件下,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由于每个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化学基础、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获得发展。

(二)因材施教是中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对职业学校来说,学生的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课程教学要以就业为中心,要面向市场来办学,根据社会需要来培养学生,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注重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与主动性,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开展因材施教还体现在:进行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差异,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按照自身学习能力与专业需求合理选择学习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能力。

(三)因材施教是中职卫校化学教学的需要

由于许多中职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差,虽然在初中时接触过化学课,但由于学生认知能力不高、学习不努力,不少学生连基本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都不会写。而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显得偏多、偏难,同时教学内容安排的课时相对不足,每节课的教学容量较大,造成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内容不能完全理解掌握,使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感到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化学教学必须实施因材施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因此,在中职卫校进行化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因材施教在中职卫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课程教学目标上体现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施教的总要求,它是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的体现,进行化学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在合理教学目标指引下才能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由于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和化学基础差别较大,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对化学教学内容不满足,而多数化学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化学学习比较吃力。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是顾此失彼,此时运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就显得非常重要。(1)对学生进行分层。在化学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化学基础、学习兴趣、专业需求方面差异等进行分层,把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对优等生要以化学知识拓展学习为主,对中等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当拓展,对学困生要以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对学生进行分层,就能使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订不同教学目标,采取不同教学方法。(2)教学目标分层。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化学基础进行分层后,需要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各层次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并完成相应层次的练习题。制订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例如,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时,对中等以上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使用电子转移或化合价升降的原理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而且要能理解其反应的本质,会用“双线桥”的方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会进行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对学困生来说,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了解反应的本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方法。进行了这样的目标分层后,就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能够因人而异开展教学,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体现因材施教

化学作为中职卫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学习内容与后面的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专业课有着重要的联系。然而由于化学教材的内容较多,教学课时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对教材内容合理选择与取舍,从教学内容上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重点突出医用化学知识这个重点,使学生重点学好相关的化学知识。(1)突出医用化学这个重点。卫校的化学学习内容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在每门课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把与医学相关的化学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能节省教学时间,还能降低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难度。此外,还可以联系具体的临床实用的化学内容进行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对化学教学的兴趣,又能更好体现中职卫校“实用、够用”的教学理念。(2)对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对中职卫校的学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对不同层次、难度不同的实验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注重教师课堂的演示实验,又要注重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实验,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在课程教学组织上体现因材施教

进行化学课堂教学需要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在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除了运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形式外,还应积极运用多种组织形式进行辅助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相互补充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取得更好的因材施教效果,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1)加强班级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班级教学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能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组织纪律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化学教学方式方法,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对学生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化学学习效率。(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效率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应对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化学基础、学习兴趣、合作意愿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按照每组四至六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对每个学生进行合理分工,以此来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进行帮助,拓展自己的化学思维,以增强学习能力。(3)重视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增强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四)在课程教学评价上体现因材施教

在中职卫校化学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改变传统的仅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的化学学习评价方式,创新对学生的化学考核评价方式,采用综合全面的方式来考核评价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考评体系。要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考核评价体系中体现因材施教的思想,就要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思想,通过考评体系的引导、激励来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建立化学考核评价体系,既要注重学生当前的学习,又要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除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考评外,也要注重对化学学习过程与方法、对化学学习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考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2)建立多元考评机制。为了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考评机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建立多种考评机制、多元考评主体,加大对学习过程、平时学习成绩和操作技能在考评中的所占比重。例如,可以把学生平时的作业及其完成质量、阶段性测验、课堂提问、综合作业、实验操作技能、实训课的考核、出勤率、课堂纪律等作为综合考评的内容。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等。以使考评更加全面客观,更有利于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中职卫校化学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就要重视在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开展化学教学,并把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与方法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从而有效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语文;因材施教;差异性;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24-01

语文教学质量的发展状态是当前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点问题,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极大,因而因材施教理论作为差异性教学的重要方式应当被语文教师所重视。因材施教理论应当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智力发展层次、学习方法类型等众多方面来进行具体分析,让教学理论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际状况,谈谈如何有效运用因材施教理论,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因材施教之教学调控策略

因材施教教学让理论中,“材”和“教”这两个字决定了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具备怎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材”即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状况,“教”即代表教师该去如何调控教学策略,从而让学生获得长足的实质性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大脑智育发展状况,从他们的实际学习需求出发去调控教学方式与策略,让语文课堂教学成果以多样性变化与多元形式呈现出来。

比如,在人教版《雪孩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就本课文的生词进行测试,从而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状况进行宏观把握,让教学调控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师在学生的测试结果中发现有的学生完成的质量相当高,有的学生的测验结果则极差。为此,教师将这些一一记录在教学案中,在接下来的课文教学中进行层次性提问。对于测验完成质量较高的学生,教师对其主要提问课文的思想内涵与作者的感情基调;对于那些测验完成质量较差的学生,教师主要在课堂上帮其打牢字词基础,从而让他们能够顺利学会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词,再逐渐渗透课文的感情内涵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调控每一种类型学生的学习走向,以避免本来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文深度学习上缺少进步空间,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却没有打牢基础机会等现象的发生。这才是因材施教理论下最可靠的教学方式,最优化的调控方法。

二、因材施教之兴趣主导型多元教学策略

兴趣主导型多元教学策略是将因材施教的理论本质彻底渗透在语文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为基调,进行课堂类型的创造,类型以兴趣主导为主、多元教学为辅,让他们都在课堂上发挥出学习的激情和求知的欲望。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兴趣小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各种兴趣主题与偏好的氛围中发散自己的语文学习思维。在兴趣活动方面,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兴趣主导的意识,鼓励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以此去学习课文内容。当然,每一个兴趣活动都要像教学内容靠拢,切不可偏离教学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因材施教的主体类型深化,发挥出因材施教的多元优势。

比如,在人教版《称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了兴趣主导课堂小活动的设计,并设计了如下活动:一是称重活动,二是象之体验活动,三是称重方案设计活动,这三种活动都仅仅围绕《称象》这篇课文的教学主旨,重点以开发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懂得面对突发事件时随机应变能力的重要性。在兴趣活动的推广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活动,树立课堂自由化、人性化、个性化的形象,将“因材施教”理论模式的优势与作用体现出来,通过此种模式将课文《称象》的主旨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大脑中去。

三、因材施教之“取长补短”策略

因材施教之“取长补短”策略就是彻底将因材施教模式教学理念与合作教学模式理念相融合,一起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实质性的长足发展。众所周知,语文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优点与缺点都是不一样的,所谓“取长补短”就是将部分学生的学习优点渗透到这一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上,实现学生个体之间的互相合作、互帮互助,让因材施教理论能够拥有一个更加完整的教学环境。“取长”与“补短”之间的教学意义是互相提携的,教师要通过此种途径来发挥出因材施教的教学优势。

比如,在人教版《地球爷爷的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分析每个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优点以及在课堂上暴露出来的缺点,然后将因材施教理论与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无缝接合,安排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将整体的教学目标分配到每一个小组中,再将每一个小组的目标细化到每个学生身上,进一步确立了因材施教理论模式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都会面临不一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应被熟练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从教学问题的根本出发,有效提高因材施教理论的教学作用,让学生都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因材施教;教学;科研

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然而,即使在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的教育中,也会有比尔·盖茨在大三时毅然弃学从商;刚刚辞世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在里德学院学习了6个月后退学,乔布斯说:“从我退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毫无兴趣的必修课了,而是开始旁听那些看起来比较有意思的科目。”比尔·盖茨、乔布斯,他们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从他们身上却体现了在高等教育中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前几天看电视招聘类节目,一位应聘者是2008年毕业于北京某学院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她发现对所学专业一窍不通,致使两门课程挂科,经过几次补考,一直没有通过,毕业时她没有如愿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只拿到了一张结业证。离校后她又参加了2次补考,依然没有通过。在校期间,虽然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却在记者团中工作得有声有色,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毕业后找的工作和所学专业无关,而是与编辑有关的工作,她想应聘到大的企业做企业策划和编辑工作,在场的18家大型企业的达人普遍认为:仅凭一张结业证想进一些知名大企业根本不可能,因为毕业证是敲门砖。这仅是一个例子,代表的也许是个别现象,但她为错误地选择了专业所付出的代价也许比我们看到的大得多。

近几年来,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多数教师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与扩招后一些学生录取分数较低,基础较差有关。本人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曾在所授课的班级做过调查:3个班80多名学生中,报考时对所学专业了解并且也很感兴趣的学生不足20名,仅占约25%,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状况怎不令人担忧?

一、因材施教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1.经过笔者的调查和深入分析,厌学背后有着多方面、较复杂的原因

(1)高考报志愿时,部分学生带有功利性、盲目追随所谓热门、就业好的专业,其实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等到真正接触到专业课程时,才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才意识到自己犯了方向性错误,但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硬撑着往下学,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结果只想混个毕业证能就业就行。

(2)部分学生的家长社会关系广泛,已为孩子安排好工作,就差一张文凭了。而且以后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他们认为学什么都没用,缺少了学习的动力。

(3)部分学生没有考上感兴趣的专业,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他们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把学校该学的课程当成了副业,考试及格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

(4)少数学生经过十年寒窗,终于挤过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认为该歇歇了,因此将大学当成避风的港湾,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在沉溺于网络或花前月下的同时,考试成绩一次次亮起红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上需要多元化的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

(1)学校方面。

1)高校可将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进行调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学生在大一时不分专业,大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来选择专业,在大一的一年时间里,一是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感性认识,对专业情况可以用心地了解;二是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根据爱好选择专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这种模式在条件允许时应该被更多的高校借鉴和推广。

2)层次相近的文理高校及专业之间可以加强合作,为选择专业时犯方向性错误的学生调换专业开辟绿色通道。以上文女学生为例:当她发现对所学理工专业根本没有兴趣,而对另一个文科专业感兴趣并很有天赋时,她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调换专业,学校可以根据她的申请对她文科相应专业进行考评,考评合格后,由学校负责她的专业调整甚至是层次相近的学校间的调整,当然这种调整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自己而言是力所不能及的,而对于学校,只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只要去做,制定好相应的制度还是可以实现的,毕竟这样的学生很少。而教育要实行因材施教,要人性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教育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2)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提高认识,与时俱进,要把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厌学的几个原因,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在满足多数学生正常要求的同时,对于厌学的几类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引导。

1)对于第一类学生,在当前不能调整专业的形势下,鼓励他们既来之则安之,在保证所学专业各科成绩合格的前提下,业余时间参加自考,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争取在毕业时拿到两个专业的文凭,将来可选择喜欢的专业就业,有少部分学生按照本人的建议如愿以偿。

2)对于第二类和第四类学生,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因此在课堂上要多关注他们,多与他们交流,因为学生如果喜欢哪个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因此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还要真心地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他们做朋友,逐渐改掉他们理所当然混日子的想法,引导他们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3)对于第三类学生,鼓励他们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引导他们只有在感兴趣的领域才有可能出成绩,已有许多学生从中受益。例如:有一名学生经常缺课,后经多方了解,他对所学专业一点兴趣没有,不上课的时间他是在学习程序设计,毕业后想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工作。在与他认真沟通后,本人给予了他支持和信任,允许他在课程冲突时选择他喜欢的课程,课程结束考试中,他实现了对笔者的承诺——考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及格,并在不久后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每个受教育者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因而对他们进行个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个性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纠正不良个性,发扬优良个性,最终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是教育中常讲的因材施教原则。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不但存在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而且始终受到普遍重视。我们要不失时机,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加勇气,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对市场经济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并最终形成信誉和声望而站稳市场。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迷茫时的引导者和领路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模式把所有的学生打造成标准化的产品。

二、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自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与教学的统一体”以来,高校开始承担起科学研究的职能。到20世纪末期,随着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减少及大学间竞争的加剧,研究在大学中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地位和重要性远远超过教学。尤其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教师的薪水、晋升和终身教职的确定最终是依据其科研成果而不是其教学绩效,大学制定的教师学术奖励体系中几乎看不到教学的影子。”

当今高校科研氛围愈来愈浓,许多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得有声有色,更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许多项目,体现了学校与高科技接轨以及产、学、研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使人才培养达到了理论与实践、提升与创新的结合。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学与科研协调得好无疑会相互促进,过分地注重了一面,都会相对削弱另一面。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存在着一种现象,教师将过多的经历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努力写论文,以完成科研工作量,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因材施教,如何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于是,一方面少数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不喜欢他们的课,却没有硬性指标来考核,课就这样年复一年的上着,学生厌学愈来愈重;另一方面,重压之下,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找不到合适项目的教师只好“另辟蹊径”,学术造假、论文剽窃案例屡见报端。

这些现象致使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投入精力比例严重失衡,这种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轨现象,势必影响高校的发展前景和声誉,进而影响到生源、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等问题。

笔者认为,未来发展中应该让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全身心回归课堂,但他们要关注科研的成果,关注科研的前沿,不断更新知识;让具有很强科研能力的教师专注于科研,多出精品论文,并负责指导学生科研,经常将科研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各自发挥优势。教学与科研并重应体现在对于教师考核的方方面面。正像科学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一样,不能期待着所有的教师都成为科学家,高校毕竟不是研究院。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因材施教;孔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因材施教”在教育的历史上,为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高移化,学校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班级授课制逐渐代替个别教学而成为主导教学组织形式。同时,人的复杂性不断彰显,人的差异性日益突出,人的发展背景日益多元,“几乎已经没有所谓‘一般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把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把计划性与变化性(可等待、可加速)等等要求和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我们务必要重新审视“因材施教”,明辨古今社会发展变迁及教育的嬗递,以便可以更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不断促进人才培养工作。

一、因材施教思想的源流探析

对因材施教思想的源流进行系统而深入探讨,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它的产生、发展条件及其价值,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因材施教思想,可以更好地创造其价值实现的条件,进一步发挥它的效用,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众所周知,“因材施教”教育实践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首创,因材施教一直作为孔子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原则,贯穿于其日常教育工作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如,在其众多弟子中,在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个方面都有出众之才,“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是孔子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扬长避短,施之以不同教育的结果。此后,因材施教的思想就一直贯穿于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甚至被认为是“具有教育方针性的方法论”,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但需指出的是,“因材施教”的命题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来的,而是历经后儒的继承创新,直至朱熹的归结发展,才明确提出了“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理论的由来。至此,因材施教的提法及思想逐渐趋于成熟。

具体而言,孔子的教育教学主要注重从三个角度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即分别基于品格性状、智力差异和年龄特征等三个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但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并非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给予最好的教育,他的三千弟子中,大部分是“以次相传”的弟子,只有部分弟子为其嫡传,具有精英教育的倾向,虽然有教无类,但至多是从可教或入孔门的角度理解,并非指接受孔子教诲的机会方面的平等。这是个别教学的局限性,也反映了孔子的局限性。

进一步分析,孔子的因材施教之所以产生和成功,主要在于具备以下几个重要条件:第一,孔子生活在学术下移、学在四方、礼下庶人的春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他选择了新兴的私学作为其为社会贡献力量、彰显智慧的主要依托,因此,他承担着学校存在与发展的莫大压力,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将不会培养良好的人才,则不会获得社会承认,也不会获得达官贵族的慷慨资助,学校则无从存在和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必须变革教学方法,以便把新兴的私学办好。这是其提出因材施教私学的重要前提。第二,孔子所办的学校属于私学性质,政府并不介入或干涉,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招收学生及教学方面有绝对的自由,从而,孔子有条件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扩大了人才的来源。他招收了大量不分华夷、无别贵贱的弟子,但由于每个人在品格性状、智力差异和年龄特征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不适合用同一种方法和同一种内容教学,必须突出针对性和差异性。否则,难以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其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第三,孔子时代流行个别教学组织形式,教与学的活动多是一对一的,这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教育管理水平等是有密切关联的,教育教学的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等都无从谈起,教学可做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包含着教学需要等待最佳时机、学习需要巩固的朴素思想。因此,孔子并没有赶超教学进度的压力,可以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观察学生、与学生谈话,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等待学生最佳发展时机。这是因材施教思想存在的根本条件。第四,孔子为了“推销”自己的仁政主张,经常带着自己的得意弟子周游列国,当然,这也正符合了孔子所提倡的多见多闻的主张,可谓一举两得,那些侍侧的弟子,经常在一问一答中深受其教诲。因此,周游列国的活动为其实施因材施教创造了空间条件。第五,孔子虽自称“述而不作”,但其创造性是有目共睹的,他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他所整理的六书是其重大历史贡献,他的勤奋与天才,成就了其令人难望其项背的历史辉煌,这为其因材施教思想奠定了重要的品格基础。第六,孔子毕生贡献给教育事业,他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典范,这促使他主动了解学生,对学生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使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孔子的远大理想使然。

孔子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逐渐被后人所认同,人们对孔子思想的价值有了充分认识,历经漫长的封建社会,孔子的思想被不断发扬光大,因材施教思想成为其教学思想的主要精华部分被继承与发展,对人才培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们对“人”本身认识上的局限性,并未认识到人的发展潜力及空间,以及经济发展程度低和阶级局限性等社会因素又限制了人的发展潜力的实现,致使教育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至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全部因材施教教育行为和现象,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一定程度上的因材施教。所以,历史的经验我们只能借鉴,但不能照搬。我们必须根据时展、人的发展的要求,深入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融时代特色于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充分发展。

二、因材施教思想之于现代学校教育的价值及存在形式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历史,班级授课制是几百年来的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在我国仅有百年历史),班级授课制适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提高教育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它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时代前进了,许多条件变化了,它也不能固定不变。”它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要求。比如不能很好地针对个人进行因材施教,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并未停止探索旨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新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产生过诸如设计教学、分组教学、特朗普制等等各种注意到发展学生个性、使学习更加具备个人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但这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班级授课制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地位和作用。到今天,因材施教被再次摆上了案头,尤其是人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复杂,人的个性越来越突出,人的一般性和共性等方面容易被个性所湮没,完全通过一般教育就解决人的发展问题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人的发展及教育问题越来越复杂,解决起来越来越困难。为此,人们对人的发展、教育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学校教育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出现了选修制、校选制、学分制、分化教学、特科学校、非正规教育、无学年制、生活指导、心理咨询等方法与途径,旨在尽可能尊重每一个人的特点,满足每一个人的发展需要。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探讨因材施教就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因一般之材而进行教育,即进行育,保证效率和质量。二是因特殊、个别之材进行教育,即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旨在提供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因一般之材而进行育

从时间投入和教育教学效率等方面分析,此类因材施教活动占有绝对地位和优势。教师要通过谈话、观察、调查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学生,对他们开展育,虽然“统一”和“一般”等情形已经很难描述和把握,但现代学校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效率,如果不考虑“统一”和“一般”,则不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也难以满足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在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发展需要。这可以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调动其积极性及主动性。例如,有的教师在进行大学公共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时,既注意在同一集体、班级的教学中进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又强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一般”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文科班学生比理科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差,所以对他们的教学要求也不能一样。对文科班学生的“一般”主要表现为数学的直观思维力相对而言更好一些,所以,教学主要以“几何直观”为主线,培养他们利用“直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理科班学生的“一般”则更多地表现为抽象思维力,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培养他们直观能力外,还着重进一步训练他们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

2.因个别之材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注意个别教学,针对每个学生实际和特点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个别来教育一般。即以个别为契机,把其所包含的一般性、普遍性问题推广到全班同学,做到以点带面,共同提高。这可以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基础上体现教师主导。

具体而言,这要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1)教师主动教学生。教师要深入观察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并进行广泛交流,主动去教育学生。在这方面,有一定难度,教师面对的往往是数十人,甚至数百人规模的班级,对学生有一个不熟悉到逐渐熟悉的过程,再到深入了解,谈何容易。况且,教师还面临着经常调换等情况,往往对学生的了解是浮光掠影的。而在农业社会时期,个别化教学形式下,教师了解学生相对容易。在当前工业化、规模化的社会时期,教育的“规模经济”状态往往不允许教师花太多时间和精力于个别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能体现因材施教。但需要指出的是,注意教师集体的沟通和交流,也非常有利于从整体上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做好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2)学生主动请教老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主动请教教师,这是当前因材施教落实的关键措施。这需要做几件事情:第一,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营造融洽的课堂文化氛围;在日常活动和生活中,营造融洽的班级及学校文化氛围,做到解放学生,启迪学生智慧,发挥学生特长。第二,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不断鼓励。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不断设疑、引导和鼓励中。第三,培养有浓厚学习兴趣,具有强烈求知欲,勇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学生的提问,往往是教师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辅导也才有针对性,教师的讲解和补充才会对症下药。这也是教师反思教学的主要环节。例如,有的教师在进行大学公共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时,除了注意进行“一般”的教育,还注意对优秀生和落后生单独开“小灶”,进行因材施教。我们在每周设答疑辅导时间,为学生主动请教教师创造时空条件。通过学生的提问,可以很容易发现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导。对那些落后生,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学习困难所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正确归因,找到差距,然后“对症下药”,使他们尽快赶上来;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向新的高度发出挑战,单独给他们留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或者针对某些实际问题,注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体性,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新的问题,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从而也收到因材施教之效。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院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日益扩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现象愈加明显。同一的教学模式会造成学生、教师双受伤的局面。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一直探索着从本院学生的英语实际情况出发,走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特色之路,努力使学生在校四年的英语学习中真正受益,有所提高。

针对这一特点,学院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的精神,在实践中即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又兼顾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设定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分A、B、实验班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一、目的 提升期末考试及格率

过去一些极个别的系(比如艺术系,汽车系)曾经出现英语期末考试及格率极低的情况。通过走访授课教师,查阅试卷,以及学生调查问卷得知,艺术系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对学生的英语高考分数要求并不高,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在中学期间英语基础就薄弱;汽车系学生及格率低,其主原因是由于班级大部分学生由职业高中升学,英语基础过于薄弱造成的。而这部分学生在入学以后与基础好的学生接受同一过程的教育,在期末考试时,面对同一难度的期末考试卷,那么考试的结果肯定差强人意。通过分层次教学,采用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难度的期末试卷这一改革,可以显著提高期末考试的及格率。

二、措施 分层次教学与分层次测试

学院按各系专业对大学英语目标要求的不同,结合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分成A、B两个层次。艺术系,汽车系为A层次;经济管理系、会计系、计算机系、人文系为B层次;我们还在12级学生中进行了部分小班教学实践。每班人数为50人左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教学目标要求,选用材,采用不同教学进度,不同授课方法和手段,最广泛的调动起学生自身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达到各自英语学习的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的课程测试分层次进行。对A层次学生的终结性评估,按我院制定的基础要求的教学目标进行,实行与B层次不同的试卷,并且注重对A层次学生形成性评估的测试过程。通过与学院沟通,将原来的偏重于期末的试卷成绩,改为更加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鼓励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听说,参加教师组织的讨论和展示活动,锻炼其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等,由偏重于给试卷打分,改为倾向给参与过程打分。通过分层次教学,采用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难度,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期末考核这一改革,可以显著提高公共外语期末破考试的及格率。

对B层次学生实行标准化测试。对实验班学生实行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加大对实验班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和听,说能力的测试力度。

三、效果

通过大学英语的分层次教学与测试的实践,我院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由于不同层次的班级采用合适自己的教学进度与分层次出题的考查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从而使学生们能最大限度的接受,消化,吸收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达到英语学习设定的教育目标,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基本上消灭了个别班级大面积挂科的局面,因材实施考试,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的。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认清形势,对症下药,才能够扬长避短。通过分层次教学,保证英语教学水平,强化英语课堂质量,促进学生的英语成绩不断提高,同学整体英语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从而形成良性互动,良性循环,逐步实现四,六级通过率的提高。

四、保障

1.学院的相关政策

当前,我院教务处在教学管理上,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比如说在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设施的分配,教学课程的配套安排等等。与此同时,学院在与分层次教学相关的,班级划分,分班考试,分班计分制度方面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

2.师资队伍

无论是A层次班级的学生,还是B层次班级的学生,都应该得到同样好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师配备上有周密的安排,分类指导,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努力提高各个级别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英语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们能最大限度的接受,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调动起学生自身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达到英语学习设定的教育目标。希望通过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建立起有别于同类院校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董勇.艳现代英语课程分层次教学策略应用[J].2013(28)

[2]王峥,宋力英.分层次模式下的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J].教书育人.2013(33)

[3]翟天池.浅析体校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法[J].2102(13)

[4]魏振华.浅析分层次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2011(8)

[5]肖春艳,高汝林.西部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J].价值工程.201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科研结题成果论文;项目编号为:JG2012010333

【作者简介】

于欣宏(1984年12月),女,哈尔滨广厦学院,外语系 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基础差别 目的差异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可以发挥每个受教育者的特长,最大开发学习者的潜力,从而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这是每个教学人员追求的目标,但在我国现有教育条件和教育体制下,在大班教学中很难全面展开。 

基础教育中,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标准的考核和选拔方式,从而决定了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学习任务。受这些条件的制约,因材施教多限于教学方法。高等教育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侧重点,老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所以在大班教学中也很少有老师会顾及到每个学生,考虑因材施教的问题。当然,由于入学选拔的标准较高,学生普遍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大部分人按部就班也能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 

职业教育与前两者不同,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大部分人在报考自愿中会优先选择高等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教育,造成职业学校生源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别很大。有基础较好,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大部分是在高中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基础不是很扎实的,想通过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方便就业的。还有少数是达不到就业年龄,家长怕在社会上沾染不良习惯而送到学校接受约束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目的差别较大,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可能会使相当一部分人感觉学无所成,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达不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本着为学生为社会负责的原则,因材施教有其必要性。随着集约化生产的发展,分工越来越明细,职业教育对应的岗位种类也越来越多,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对应的机会,可以把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整合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组织,使之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达到不放弃每个人的目的。为因材施教的实施提供可能性。 

目前由于教学规模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大部分职业教育都采用大班制教学,要实现因材施教就要有合理的教学组织方法,教学的组织过程大体可以分成三步:①摸底,摸底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量材施教。在课程开始前可以通过班主任和班委了解整个班级大体的学习情况,对认知特点不同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实施时尽快地熟悉两类学生,一是直观动手方面接受能力强的,二是理论分析方面能力突出的,以便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开始几次课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小练习,进一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②教学组织,即安排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来实现优势互补,在教学任务设计时可以借鉴实际生产过程,每个任务都要融入理论和技能训练。在任务实施时可以建议组员分工合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分析设计、实际验证和报告总结三步。前两步可以分工完成,报告总结要求独立完成,并在报告中说明自己分工部分及收获。这样可以让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分析设计由老师先讲解设计步骤和设计方法,组员共同讨论设计过程,每组推出一个人执笔总结,将实施过程细化成多个步骤,落实到纸面上。简单任务要求组员轮流操作实施,复杂任务要求写明分工。对基础好,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原有任务上适当提高,作为思考题,给他们发挥的余地。大多数学生有学习意愿,但又难克服惰性,可以通过阶段性任务强制引导他们学习,用书面报告和随堂提问督促他们尽力。 

在教学中最让教师头疼的是个别基础薄弱,同时又没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他们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开始的时候会坐在那里,既不参与讨论,也不动手操作。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降低难度,单独指导,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参与协作精神。这部分学生多数是在学习中受关注较少,学习自信心不强,因而下意识的采用一些较为出格的方法以引起老师的注意,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很大一部分还是可以重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不可回避的是在职业教育中,还存在着极少数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得到家长认可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一般都有一份不错的预备职业,但年龄还小,家长把他们放到学校以免染上不良习气,所以他们的心思不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对于这样的学生也不应该放弃,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对他们存在偏见,可以让他们当助手,负责分发器材或随堂收集各小组存在的问题,记录各小组成绩,维护他们的尊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这也是教育的收获,最后也能达到家长的期望。 

第8篇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材;学生;教学设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285—01

朱熹在对《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是朱熹对孔子一生教学方法的总结。它强调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有其内涵。我结合本人教学经验、我们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学生自身情况以及对现代教育的探索、认识,对因材施教在体育课堂中的实施作一诠释,以飨同行。

体育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原则,能够培养和发挥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体现出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学生在认识领域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逐步领会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使用性。采用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之间体型的差异,大体表现为矮小型、肥胖型、瘦高型、匀称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就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项目:如矮小型善于技巧练习,身体灵活,柔韧性较好,但缺乏力量,影响了跑步、跳高、投掷类项目的成绩;肥胖型适合力量型练习,如投掷类项目,但由于脂肪过剩影响了速度、弹跳、柔韧性和技巧性的练习;瘦高型学生善于跳高、跨栏、跳远,但由于肌肉的缺乏,影响到力量、灵活性等;匀称型适合于各种项目的练习,在自己掌握各种学习内容后,在练习过程中帮助教师,发挥体育骨干指导的作用。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发挥学生创新精神的今天,教师如何变“差异”为“闪光点”,以此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就要充分挖掘教材,因材施教,设计适合各种体型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因材施教,贵在“材”,它应当是教材、学生、教学设施的总称。所以作为一个现代教育者,应当做到因教材而教,因学生而教,因教学设施而教。这三者不可分割,相得益彰。

一、因教材而教

体育教材是体育教学得以实施的基础,学校体育教材建设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为终身体育服务,从而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是目前体育教材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体育与健康》教材正逐渐由统一性向多样性、固定性向选择性、指令性向指导性方向发展,开始考虑各地、各校的特点,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同时还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兴趣、爱好等,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性,开展适应学生个性、能力与适应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中,首先应加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充分认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于国于民的伟大意义和作用。我们还要充分做好学生体育观念的更新工作,即终身体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认识水平越高,对体育的热爱、兴趣、爱好就愈大,“终身体育”思想和产生的发展就愈稳固,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就能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因学生而教

学生有身体素质、体育认知、进取动机、意志品质、等各个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集中体现在学习方式和水平的差异上。实际操作型的体育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以饱满的精神灵活自如地传授知识,同时要宏观调控学生,使其积极配合教学。实际上,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同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比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重要得多。因此,我们在强调学习兴趣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在体育教学和锻炼中充分确定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去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的体育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主动积极地走向终身体育。

三、因教学设施而教

学校的教学设施是教学的辅助,但不同学校的教学设施也是不尽相同的。本校的体育教学场地与体育器材设施缺乏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制约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限制着本学校中专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针对这种实际困难,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充分挖掘器材的多种功能,大力开发身边的材料,自制、改良、发明各种小器材,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转换思维方式,大胆尝试,灵活多变,积极探索开发体育器材一物多功能的特性,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体育器材短缺会对体育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坚决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立新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群策群力,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科学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