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会计的基本知识

学会计的基本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31 06:32: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会计的基本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会计的基本知识

第1篇

[关键词]知识链技术学习

社会网络社会资本

[分类号]G250

1

引言

知识链是指以企业为创新的核心主体,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通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的链式结构。知识链由拥有不同知识资源的组织构成,这些组织包括:核心企业(盟主)、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经销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组织之间的知识链就是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大学、科研院所甚至竞争对手建立的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它由组织之间通过知识流动、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等互动活动而形成。

知识链组织通过技术学习可以建立产品及相关技术的知识基础,提高企业组织的技术能力,克服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瓶颈,从而最终实现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知识链组织不仅从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学习,而且从所嵌入的特定社会网络中学习;如企业与外部其他企业的协作网络、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网络、集群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关系网络等。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经济主体都是嵌入在社会系统或社会情景中的,知识链组织也不例外。在已有研究知识链的文献中,叶苏和顾新研究了知识链组织之间的交互学习机制,但从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视角关注知识链组织之间的技术学习的文献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网络理论包括结构洞理论和联结强度理论,故本文将从网络结构、关系强度、社会资本等三个方面来分析知识链组织的技术学习。

2 知识链组织的技术学习方式与社会网络

按照技术学习知识源的不同,知识链组织的技术学习可以分为知识链的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两种方式。知识链组织之间的技术学习过程是知识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流动过程。

2.1 知识链组织的内部学习

知识链组织的内部学习是指核心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经销商等组织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这些组织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知识链的核心关系网络。核心企业可以与供应商、经销商等上下游的企业组织组成纵向关系网络,也可以与大学、科研院所、竞争对手等组成横向关系网络。具体而言,内部学习方式包括如下几种:

2.1.1 合作学习 首先,核心企业可以通过与同一市场中的其他竞争对手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彼此形成联盟,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实现技术知识的共享。其次,核心企业也可以通过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联盟,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提出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的要求,促进上游企业的技术学习和技术创新;上游企业的创新成果最终也会流入下游企业,知识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上流动,从而提升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

2.1.2 工作人员的跨组织流动

工作人员是技术知识的载体,随着工作人员在横向和纵向知识链组织之间的流动,附着在工作人员头脑中的知识也在无形中扩散到整个关系网络。

2.1.3 工作人员之间的非正式交流知识链内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之外的时间,彼此通过非正式的交往,形成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社会关系网络是组织层面的社会网络的基础。工作人员彼此交流思想,形成知识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新的知识得以在知识链的个人之间的社会网络中流动,并通过个人载体流入组织层面。

2.2 知识链组织的外部学习

外部学习主要是知识链成员与知识链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知识链的外部环境包括知识链之外的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金融机构、外部市场等,它们构成了知识链的外部网络。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外部网络的知识、信息、资源的传递对于知识链的创新同样重要。知识链与外部环境联接的成员实质上是一个中间媒介,是外部先进技术知识的早期应用者,充当着外部知识流入知识链的纽带。这个中间联络成员既可是知识链的核心企业,也可是知识链中具有一定研究实力的大学、科研院所等公共机构。通过外部技术学习,知识链可以了解外部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输入外部知识,获得“新鲜血液”,对知识链的创新路径作出一定程度的修正,避免知识链成员的创新锁定在落后的技术轨道中。

3 网络结构与知识链组织的技术学习

结构洞理论由Burr R在1992年提出,所谓结构洞是指社会网络中两个组织个体非多余的关系。按照Butt的结构洞理论,知识链组织的社会网络结构可以分为两种:①知识链成员与其他每一个成员均发生联系(见图1),各个成员之间没有关系间断,这是一种无洞结构;②知识链的某些成员与另一些成员发生间接的联系,彼此存在关系间断的情况(见图2),成员A、B、D、E彼此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必须通过成员c发生联系,成员c与其他成员之间的联系是非多余的联系,可以称为结构洞。

图1的网络结构中,知识链成员A与B、c、D、E都保持着联系,发生信息交流。图2的网络结构中,成员A仅与c保持着联系,但通过c与成员B、D、E间接发生联系。在上述两种网络结构中,图2的网络结构更合理,因为知识链成员A在技术学习过程中只需要维护与成员c的关系便可以获得其他成员的技术知识。而在图1的网络结构中,A与其他成员存在关系冗余,在技术学习过程中会消耗更多资源,产生更大的成本。

在图2的网络结构中,知识链成员c居于中央位置,拥有较多的结构洞。知识链的其他成员在技术学习过程中,都必须依赖c实现信息传递,所以成员c在网络结构中可以获得两种结构收益――信息利益与控制利益。信息利益包括:①进人的快捷方式,指知道一件有价值的信息,并知道有谁可以使用它;②时机(timing),除了被告知某项信息之外,私人的接触可使行动者在最适当的时间知道信息;③介绍,私人的接触使行动者的名字在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时间被人提及。控制利益是指结构洞会使行动者采取第三方得益策略,第三方就是处于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其他行动者。这种得益可以分为两种:①第三方利用可以在行动者之间进行选择的条件来获利。例如,当两个买者都是通过第三方发生联系时,他们之间没有联系,此时第三方就可以利用一个买者的报价去向另一个买者索要高价。②可以在同时发生的、相互冲突的需求之间进行选择。如在议会中进行表决时两大党之外的第三小党就成为关键的少数。

此外,拥有较多结构洞的成员(如成员c)在知识链的技术学习过程中投入相同的资源,可以形成更大的网络关系联结,获取更多的信息;或者形成相同规模的网络关系联接时,可以节约一定的投入资源,在技术学习过程中更有效率。

4 关系强度与知识链组织的技术学习

Granovetter M在1973年首先提出“关系强度”的概念,他把关系强度定义为“一种时间、感情深度、亲密度与互惠程度的集合”,认为关系强度是一种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形成的一种纽带联系。互动次数多、感情较强较深、关系密切程度高、互惠程度高为强关系,反之为弱关系。按照Granovetter M的观点,强关系和弱关系对于知识链组织的技术学习都具有重要价值。

4.1 强关系与知识链组织的技术学习

从知识链组织的内部学习来看,成员之间的强关系意味着彼此联系紧密、互惠程度较高、有较强的知识共享意愿,在技术学习过程中愿意投入高质量的知识,技术学习的可靠性较高。同时,强关系导致人们更深地嵌入相互间的网络结构中,从而使知识链成员彼此更了解对方的组织惯例,对合作伙伴运作流程也比较熟悉,形成共同的知识基础。Cohen w M和LevinthalDA认为,吸收能力是建立在以前的知识积累之上的,一个企业拥有某一知识领域的知识越多,那么它就更容易在那个领域学到更多的东西。当知识链成员的知识存量重合时,学习和知识传递速度就会加快。按照Polanyi M的分类,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隐性知识是企业中个人及其组织存在的经验及洞察力、专有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诀窍、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由于隐性知识具有专有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它必须在“用中学、干中学”等过程中才能获得。较高的关系强度可以使知识链成员频繁互动,在日常的接触、交流和沟通中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然而,高度频繁的互动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它使各成员所掌握的知识往往已经为对方所熟悉,知识链成员所能获取的是大量重复的无效知识。企业组织要从大量重复的知识中筛选出有效知识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因此过高的关系强度所带来的大量知识有可能反而是一种负担。

从知识链组织的外部学习来看,过高的关系强度需要付出较多建立和维护关系的成本,在知识链成员拥有的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知识链的总体规模偏小,由此导致知识链与外部环境的接触点偏少,使得知识链成员获取外部环境最新技术的机会变小,降低了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由此可见,过高的关系强度对知识链的外部学习不利。

从技术学习的选择过程看,知识链组织的技术学习过程也是交易对象的选择过程。知识链组织过高的关系强度可能导致创新网络的封闭性,这是因为成员之间在既有的关系中投入了较高的专用性资产,在技术学习对象选择过程中由于关系转换成本的存在,交易对象的选择大大受到限制。外部环境中即使有知识更为丰富、创新效率更高的学习对象,知识链成员也只能选择既有关系中的合作伙伴。由于社会网络也是一个存在正反馈机制的非线性系统,知识链的社会网络在强关系条件下,一方面会沿着既定的关系不断自我扩张、巩固,网络组织中个体的技术选择受制于集体行动,很难从关系的约束中解脱出来,技术变迁路径有可能被锁定在低效率状态上;另一方面,由技术交流、规则认识的封闭性在网络组织内部形成“群体思维”,导致组织内个体对于市场变化、技术发展趋势预测的高度趋同,使认知被锁定,出现集体思维僵化。

4.2 弱关系与知识链组织的技术学习

对于知识链成员个体而言,弱关系在建立和维护过程中,耗费资源相对较少,在拥有相同资源的前提下,弱关系使知识链成员能够跨越组织边界建立更多的关系纽带,获取不同的外部异质性资源主体知识,增大了技术学习过程中获取重要知识的概率。Rogers EM认为,异质性网络更容易携带具有创新意义的新信息,它在知识扩散方面较同质性网络更具优势。对于知识链整体而言,弱关系容易形成较大的知识链规模,与外部环境建立更多的接触点。一方面,知识链整体及其组织个体可以从外部环境获取更多的信息,保持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另一方面,知识链组织个体从外部环境捕获的信息差异性也较大,由于获取的外部信息是非重复的,有效性得以提高,能更快速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从而对推动知识链的技术学有裨益。

此外,弱关系使知识链成员在选择交易对象方面有较大的自,不会受制于知识链内部成员的集体选择。同时,弱关系没有必要进行专用性投资作为关系性承诺,能够免除专用性投资锁定的风险,技术学习的个体决策更为灵活,对外部技术趋势的变化反应更为敏锐。相应地,由于弱关系中知识链成员的交易没有合作伙伴关系承诺的保护,交易必须受到市场中优胜劣汰的规则约束,所以企业个体也更富有技术学习的动力。

当然,弱关系由于知识链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较低,在技术学习过程中很可能担心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所以合作中可能投入质量较低的知识,从而影响技术学习的效率。同时,互动频率过低也会降低隐性知识的转移效率。

5 社会资本与知识链组织的技术学习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概念,将其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后来的学者Coleman J等人也对社会资本作了研究。国内学者顾新等研究了社会资本在知识链中的作用,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组织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关系来获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社会资本以成员之间的信任、互惠为基础,按照联系对象不同,知识链的社会资本可分为如下两种:①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社会资本,它由企业组织与供应商、用户甚至竞争对手通过互动形成;②企业与非企业之间的社会资本,它由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组织机构互动形成。知识链的社会资本的规模取决于知识网络的规模、知识链成员的知识互补程度、知识链成员的声望等方面。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维度。知识链的社会资本有利于成员组织形成信任关系,抑制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Erikson E认为,对他人信任度高低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历史交往经验。信任嵌入知识链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在知识链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中,组织成员在长期交易中通过反复交往可以考察对方的可靠性,鉴别其行为特征。知识链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越高,成员之间越愿意参与链上环节的社会交换,在知识链中寻找交换的合作伙伴。知识链成员越是在已有的社会网络中交易,越容易加深已有的社会关系,增强彼此的信任。因此,社会资本中的信任具有自我增强和可累积特性。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知识链组织合作中的信任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减少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交易成本:①交易人不必花费太多的资源监督交易方。知识链中的信任意味着遵守契约,即按照合约进行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因此,相互信任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与矛盾,减少了不必要的谈判与协商,并减

少由此引起的资源耗费。②信任可以使知识链中的企业组织进行专用性投资。由于专用性投资会产生可占用的准租,合作伙伴可能利用投资方进行专用性投资后讨价还价能力急剧下降的“根本性转变””…而盗用该准租。所以,只有在信任合作伙伴的基础上,知识链成员才会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③知识链的关系网络内信息充分共享,任何一个交易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都会被全体成员所了解,交易者的一次机会主义行为的代价不是失去某一个交易对象,而是会被关系网络的全体成员逐出关系网,失去所有的交易机会。所以,完善的信任机制最终演变成为一种“社会实施”的信任自律机制,从而可以消除知识链成员对机会主义的防范心理,使得知识链成员更乐于分享知识,降低技术学习的交易成本。

6 启示

知识链是企业组织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来源,知识链的运行根植于社会网络中。因此,有必要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知识链组织的技术学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在知识链的网络结构中,知识链成员应该减少与其他成员的冗余联结,以节约维护网络关系所需的资源,提高知识获取效率。同时,知识链成员应该更多地在网络中占据结构洞的中心位置,以获取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

第2篇

    (一)建立校外教学基地。根据成本会计知识内容,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校外教学基地,并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建立充足的校外实训基地。成本的分配方法有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分类法和定额法,根据这些方法就要找到使用相应方法的企业。这些实训基地采用的成本核算分配方法要能正好囊括了《成本会计实务》课程中的成本核算分配方法,可以满足理论与实践交互教学——“每学完一种成本核算分配方法就到企业去实习,然后回到课堂深化理论认识”的需要。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授课计划,合理安排教学。教师在该门课程上课之前,首先与合作企业充分交流、沟通,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学生到企业实践实训的时间及相关事宜。其次,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最后结合前述两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授课计划。

    (三)组建教学团队。教师是教学的灵魂,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的成败,组建优秀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为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师资保证。教学团队中除了校内的专任教师之外,还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专家担任校内特聘教授,同时将实训基地的成本会计人员聘为校外实训教师。专兼教师之间经常交流,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实现教师之间的交互学习。

    二、教学效益

    以生本开放式交互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产生的教学效益是多方面的。第一,学生方面:学生理论知识、实务知识的掌握更扎实、透彻;此外,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提高其各种综合能力,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能够与时俱进。第二,教师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与企业导师的交流,提高其实践能力。第三,企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成本会计人才,提高其竞争能力。

    (一)学生知识的掌握。应用生本开放式交互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遵循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哲学理论,致力于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铺设学习之路通过知识体系的重组,搭建知识阶梯,让学生在学习中游刃有余,学好、学活。同时将实习化整为零,融到日常教学中,每讲授一个成本核算、分配方法,就将学生带到适用该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分配的企业中进行实习,让企业的成本会计做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教学,以实践促理论,以理论强化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交互促进,共同提高。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二)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将生本开放式交互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应用于《成本会计实务》的教学之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的潜力和动力,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岗位胜任能力,达到其未来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是学生最重要的综合能力,也是其终生受益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问题 对策

《成本会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内容涉及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计算、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由于不同企业会因生产经营情况不同而呈现差异化的特点,而且在同一企业也有可能因生产模式或技术工艺的改变以及成本管理的要求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成本会计核算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而且能够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及管理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满足未来企业对成本会计岗位的需要。本文就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校内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校内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内容设置存在某些不足

《成本会计》校内实训包括阶段实训和综合实训,其内容是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应掌握的某项方法或技能设置,具有一定的仿真度。但是由于教材所涉及的进行成本核算所运用到的各种方法均是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工作方法,也就是说是经过整理、加工而模式化的方法,因而据此安排的实训,也只能训练典型工作方法的运用,并不一定就是实际工作中能直接用的上的方法。比如为了配合学生掌握品种法的应用,教师会选用一套为“品种法”“量身定制”的仿真实训资料。资料中背景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及管理要求和品种法的适用范围完全一致,相关成本费用资料按也是按照品种法的费用归集分配顺序提供,操作步骤完全按照品种法的成本核算流程设置,学生只要按照操作指令按部就班的完成指定工作任务,只要不出错,都能得到设定好的工作结果。但若仅仅止步于此,仍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忽视成本会计意识的培养

尽管经过传统实训训练,学生们的操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学会了如何设置成本费用账、填制各种费用分配表、进行账表间的结转、账务处理乃至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编制成本报表并分析。但是就大多数学生而言也只是机械的执行工作指令的结果,并不明白自己所做工作的意义;当然也不知道如何组织成本核算工作;如何设计各种费用分配表格;计算出来的成本数据有什么用。甚至于离开了业务提示,学生们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忽视了对学生成本会计意识的培养。所谓成本会计意识即成本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感觉和职业判断能力,包括对自己岗位功能的的充分认知,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处理工作任务时习惯遵循的原则。成本会计意识是支配和调控成本会计人员职业行为和活动的调节器,只有形成了成本会计意识,学生才能在未来的职业工作中对生产经营中的成本事项由被动应对变成主动反应。

(三)文字性的实训资料缺乏真实感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在制造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不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技术工艺及产品质量等情况,因而对课程涉及的成本内容在认识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然仿真实训资料对背景企业生产、工艺、产品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和描述,但限于资料自身的用途和局限性,学生对一些名词与术语诸如;车间、工段、工艺员以及生产工艺流程、工序、定额等等不知所云,且难以有切实的感受和体验,囿于这种情形下的学生在主观能动性上的发挥将会大打折扣。

二、完善校内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一般来说人们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精神才能放松,遇到问题时也会积极思考找出解决的办法,要让学生消除对仿真实训环境的陌生感,让学生感受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是必不可少的。为此,除了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鼓励学生假期到企业实习以外,让学生观看视频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方面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去合作企业录制生产经营活动的视频在课上播放。一但学生熟悉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主观能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他们会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样,积极思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成本会计意识。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一项认知及掌握三项原则。一项认知是指明确成本会计工作服务于企业成本控制、节约费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成本会计人员应具备成本管理的全局意识,应将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计算核算、成本报表编制和成本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三项原则是指:重要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受益性原则。其中,重要性原则强调进行成本核算时应分清主次,主应从细、次应从简;简要有理、细应有用。即从实用角度出发,既不盲目追求繁琐,也不片面追求简化;因地制宜原则是讲在选择成本计算方法时必须考虑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的特点以及管理的要求,切不可生搬硬套书本知识,要学会变通;成本的计算过程实际上就是费用归集与分配过程,但所有费用的分配都应遵循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承担,单独受益单独承担,共同受益分配承担,分配标准与受益数量之间应具有因果关系。

(三)以典型工作方法为基础,提升实战能力。由于课程所涉及的成本核算方法大多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已经模式化的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制造业的成本核算环境远比书本上要复杂、灵活的多,学生在课程中所学到的方法很难照搬到实际中去。因此当学生掌握了成本核算的基本技能之后,还应适时进行非典型状态下的训练,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便将来能够更快的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为此可以设计一些“实战模拟”训练,比如:选取若干不同类型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图,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应采用那种成本计算方法,可以自己假设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要求;计算投料率和在产品约当产量时让学生思考非俗纪读戏绞较拢4种投料方式以外)如何计算投料率;仅提供背景企业成本资料不给予任何业务指导要求学生自己完成成本核算全过程,包括选择具体方法,设计费用分配表格和成本核算程序最终完成成本计算等。

参考文献:

[1]庾慧阳 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与探讨《中外企业家》

第4篇

一、职业中专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职业中专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方面,存有只关注课堂教学忽略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分离,致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高于对知识的利用能力,人才的创新能力未得以全面发挥等。现实教学成效同培养创新型成本会计人才的预计目标相差较远。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现行成本会计课实习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会计这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中的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要求尤甚,实习教学可谓成本会计教学关键内容的构成部分之一,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当前,在会计课堂上,教师根据课本教学只着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实习教学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成本会计课教学计划中理论课课时占据的比重多,实践教学的课时占据的比重小。同时实习教学模式单一,且实习教学手段滞后。此种教学形式的结果不但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并且直接影响了学生上岗就业的适应性。现行的成本会计课实习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较国外先进大学的成本会计课教学模式存在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由思维过程来讲,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属于由理论出发展开演绎,而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则属于由实际出发展开归纳。

(2) 由教学内容来讲,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细化章节,而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突出综合。

(3) 由学习控制来讲,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讲授者控制为主接受者控制为辅,而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则恰恰相反,即以接受者控制为主讲授者控制为辅。

(4) 由材料准备来讲,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一致教材,突出配套、完善的教辅材料,注重逻辑系统,而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则是通过学生自行选择教材,突出框架模式、标准化之课程指导计划书,注重任务系统。

(5) 由模式类型来讲,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属于传授模式,而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则属于探索模式。

(6)由教学目标来讲,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把握经验,注重模仿,而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则注重于完成任务,注重创新。

2. 现行成本会计课理论教学同实习教学相分离。职业中专大多按照传统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没有同步进行,导致理论内容同实训内容相分离,学生不能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实践应用于实训中。学生在企业公司实习期间,不能有效地将学习内容与企业成本核算相融,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对成本会计课感到很难,对成本会计课理论知识掌握一知半解,不具备整体的掌握,获得的仅仅是知识的片段。理论内容同实训内容相分离,不仅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而且对于实训的企业公司也是一种损失。

3. 现行的成本会计课实习教学模式单手段匮乏。实习教学是成本课程教学的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当前大多数职业中专的实习教学模式手段单一,只有模拟实验与会计专业实习两种。其中,成本会计模拟实验不具备单独的系统,融会于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当中,并只对生产费用分配与产品成本核算实施模拟实际操作。会计专业实习主要是学生到企业公司中进行实践,缺乏专业的引导老师,学生只能自我摸索,而且很难将理论知识同实训内容相结合,致使成本会计课的实习也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二、职业中专培养创新型人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针对现代成本会计课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职业中专成本会计教学适应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要从教学内容方面和教学方法方面以及评价手段方面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以谋求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合理选择改进教学内容。职业中专学生基础通常较差,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良莠不齐,并且缺少对企业现有生产流程的掌握。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贯地按照既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要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情,"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学会因材施教,对课本上较难的知识,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将抽象复杂的内容变简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理解。主要应注重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在全部会计专业课程构建中,应尤其注重适合面向21世纪和全球需求以及适宜我国经济的制度与环境的改变,结合创新人才的培育目标、培育规格以及教学条件与课程情况,结合实施学分制与主选修制的要求,合理制定教学计划,从整体方面优化专业课程的构成,可压缩必修课,增添选修课,予以学生愈来愈大的选择空间,促使学生可结合自身需要与爱好修习课程,构成拥有特色的会计专业课程系统。

(2) 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即教材,以往旧的教材中教学内容无法有效体现新知识属于不争的事实,同时教材的多元化也未达到。缓解此问题的办法如下:①正确解决好教材的继承与发现、知识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等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把握教材之外最新、最领先的知识内容;②编汇课程指导书。把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知识要点、疑难解答、教学进度、本课程的参考书目及文献材料、网站探访、成绩评价等内容编汇成指导书,在本课程的课前发至学生手中,促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把握学习进程,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③有条件的职业中专可引入国外优秀教材。

(3) 选择学生掌握成本会计课程的课外读物。深入探讨教学方法,同时结合教学实践不断予以改善。

2. 改善教学方法。在成本会计课的实习教学当中,我们除了利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对抽象语言的理解能力,还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起着积极有效地作用,对于课堂知识的教授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添学生的直观感受,协助学生理解有关学习内容。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死板的理论知识用画面展示出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成效。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将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等内容较为枯燥、课堂传授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效果不佳的实习内容,运用多媒体方法展示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构成网上交互式教学模式。组织专门人员、会同学校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加快网络课程资源创建的进程,争取尽快建成会计学网络教学课堂。此外,还应主动探究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融合的渠道,达到课程的重、难点问题在课堂上传授,而其他教学步骤可通过网络实行,构成新的教学模式,达到实施网上交互式教学。

(2) 重视实践教学,增强教学实习基地创建力度。为了满足此课程的教学要求,职业中专教师在教学时要尤其重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借助实践教学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室创建力度,进一步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之硬、软件设备,确保学校实习质量;主动开拓学校实习训练基地,增添学生社会实践的机遇,增强学校同企业交流协作的力度,争取构建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实现校企协作,加强实践教学与学生现实操作技能的培养。针对职业中专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级比赛中的竞争力,扩大学院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校园足球的整体水平和足球氛围。

3. 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对提高高职院校足球整体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需要高水平足球教练员,优秀的教练员也是足球运动在高职院校得以发展的关键。因此,首先,各级教育部门以及体育部门应多开展足球教练员的培训工作,为足球教练员提供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其次,高职学院要多聘请一些职业足球教练或足球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为足球教练员提供一个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开阔眼界,深入学习;最后,高校足球教练员也要加强自学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项业务能力,为校园足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束语

通过对当前湖南省高职院校校园足球发展所面临困难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校园足球的发展离不开学生、教练员之现状中的教学条件落后、教学内容滞后、课程设置不科学等状况,要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并且应强化校企协作模式创新,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进而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3)实施"先学后教〃教学法。"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在成本会计课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成本会计课有许多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评价手段要多样化。以往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主要结合考勤和作业以及考试等三个方面内容。要倡导评价手段多样化,具体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 用实验作业的完成状况来检验学生能否做到自己亲自学,而学的成效与亲身操作程度如何。

(2) 用讨论中的表现来检验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丰富考卷题型,增添辨析题分量,以检验学生对知识面、知识点的熟悉状况,重在检验知识应用能力。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教学探讨

一、《会计基础》教学的现状

(一)《会计基础》教学中有很多专业概念和科目名称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一入学学习的专业课就是《会计基础》,该门课程涉及到很多专业概念,很多学生的反映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比较抽象。甚至存在个别学生听不懂而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的现象。至于科目名称,很多学生存在概念不清,容易混淆的情况。比如“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很多同学往往区分不了它们的不同点。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会计科目的名称,并不能透彻地理解和运用,练习题稍微变了形式,换一种形式考查,就往往用错了会计科目。

(二)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是很紧密

《会计基础》教材上讲的都是一些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介绍会计的基本知识体系,也讲述了运用会计知识去处理企业中的业务问题。但是这些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会计的实践教学才可以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学以致用才可以更好地吸收理论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觉得实践教学费时费力,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不是很紧密,对实践教学有抵触。

(三)部分教师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会计基础》这门课理论内容比较多,如果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现代化立体教学,采取项目教学和翻转课程的创新教学形式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单一教学形式变得生动易懂,直观明了。然而部分教师存在讲述方法单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上课缺乏和学生有效互动,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学生普遍反映,教师上课沉闷,照本宣科,教学方式单一,对学习兴趣不高。

二、《会计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学生不能透彻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不利于以后的专业课学习

该门课程涉及到很多专业概念,很多学生的反映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比较抽象。由于《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初学者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了解会计学的知识体系,为以后后续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专业课打下基础。如果学生在此门课程的学习中对概念没有透彻理解,对会计原理和会计科目混淆不清,对账务处理不熟悉,将不利于以后的专业课学习。

(二)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理论知识没有感性认识

《会计基础》教材上讲的都是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介绍会计的知识体系,也讲述了运用会计知识去处理企业中的账务问题。但是这些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通过手工做账,模拟真账练习等实践教学方式才可以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会导致学生缺乏实战能力,对具体的账务处理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也不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由于部分教师存在讲述方法单调,上课缺乏和学生有效互动,导致学生参与课程程度不高,上课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居多,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上课迟到、旷课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形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高职人才的培养。

三、改善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措施

针对高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教师应认真备课,熟读课本内容,精讲课本理论知识

第一,由于《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所以要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述,把基本概念讲清讲透,给学生打好基础。因此要求每个上课教师要认真备课,熟读课本内容,对课本内容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把理论讲透。

第二,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原则,把课本重点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三,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对于初学者理解起来有难度,理解起来比较抽象,这要求教师授课的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多举生活中的例子,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能力为本位,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进行精确的讲授。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也不能轻视实践教学,只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锻炼职业能力,对以后就业有帮助。笔者所在的学校会给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一门课程《会计综合实操》,这门课程是《会计基础》实践教学的配套课程。《会计综合实训》就是让学生在实训室里面采取真账实操的形式进行审核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通过这个实践教学的配套课程,让学生增强了实操能力,也加深了对《会计基础》课程的理解和学习。

(三)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教师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的立体教学,采取项目教学和翻转课程的创新教学形式将使得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易懂。教师在制作演示文稿的时候应尽量使得课件生动,图文并茂,多用图表法,对于一些类似的知识点进行对比,最好附上与课程有关的小视频,可以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

第二,教师上课时要改变讲述方法单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上课要和学生有效互动,不照本宣科,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互动加强了,学生学习效果也大大加强,这样他们才可以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周成银.《会计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3(17).

第6篇

目前会计教育主要包括学校会计教育和社会会计教育两个方面。学校会计教育包括高职技术学校会计教育、本专科会计教育、硕博会计教育,社会会计教育包括自学会计、公司组织会计员工再教育等。高职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在教育资源与就业机会都输给本专科学生和硕博学生的条件下,对高职的会计教育则需要更加缜密的计划与执行力,同时也需要一个比较合理的高职会计教育体系和思想作为引导。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下的会计教育

如今的会计教育,不能纯粹为了会计教育而实施会计教育,更应有十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有明确的基准点。在现阶段,高职会计教育最直接的、最明显的目标是就业,最明确的基准点是服务,只有明白“一个终极目标和一个基准点”,高职会计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沿着正确的教育道路走下去。

1.将企业知识与会计教育相结合

会计教育必须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很明显这就要求会计教育必须接受更多的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与实践,而不是所谓的硕博会计教育对于会计理论深度挖掘与创新,更多是对企业所需会计知识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在教育过程中,会计学生必须掌握会计学、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且会计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传递出哪些知识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会经常用到,明确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务必熟练掌握会计实践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巧。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会计知识,掌握实际工作的内容,高职会计教育的老师以及领导应该与公司做好对接,尽可能地将公司不保密的会计信息、会计任务、会计方法技巧等引入学校会计教育中去,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以后就直接接触他们将在公司里面会面临的会计问题;在此基础上,会计老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解决这些会计问题,做好总结:哪一类会计信息可能会引发哪一些会计问题,不同的会计问题最理想的解决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是否仍有改进的余地等等。在掌握以上信息、技术、技巧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大量的正常运行企业信息的观察,找出其中可能潜在的会计问题,并且针对这些潜在的问题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解决会计问题树立一定的信心,体验到作为一名会计人员享受的快乐和必须承担的责任。

2.加强学生的顶岗实习

为了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运作流程、接触企业的会计任务,除了在学校通过引进公司的会计信息以外,还必须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高职学生在理论上与本专科、硕博学生相比存在很大的弱点,只有在动手能力上加强锻炼,才能让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顶岗实习是其中最好的选择。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被赋予特定的任务,并且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有直接的责任,这能够使学生将任务百分百地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完成,百分百地投入到工作中,在增强学生会计能力和技巧的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因此,加强学生顶岗实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因材施教,凸显“就业与服务”

第7篇

根据经济发展和就业需要,会计专业在总体培养目标的设定上,要在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具体地讲,就是要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的要求,具体确立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的子目标。

(一)关于职业道德素质

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起点,让学生最终达到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体分为六个层次:

1.职业道德的基准。它是任何职业都必须遵守的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包括:为人民服务的观念,集体主义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思想,团结互助、平等合作的作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一般社会公德等。

2.会计职业的情操。包括:热爱会计本职工作、安心会计本职工作和乐于会计本职工作等。

3.会计职业的态度。包括认真、仔细、诚实、守信、公正(道)、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

4.会计职业的责任。包括:对待会计工作的责任心(感),会计职责的履行(尤其是讲原则,讲方法),奉献社会的精神,正确的荣誉观等。

5.会计职业的作风。包括:循规蹈矩、实事求是、当“家”节俭、服务耐心、讲求效率和效益等。

6.会计职业的纪律。包括遵纪守法、保守机密、清正廉洁和自警自律等。

(二)关于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它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包括较广的人文社会通识,较高的文化修养等。

2.品质,即做人的基本品质,包括诚实、正直、心胸坦荡、大公无私、严于律己等。

3.态度,即做人的基本态度,包括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取向、审美情感、人的基本关系(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

(三)关于能力素质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立业创业能力。具体包括:会计业务知识及相关知识、会计技能操作和会计技术创新等方面。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要求掌握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初步的组织和管理财务会计工作的能力。

(四)关于身心素质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体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所具有的体质、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能力等。

根据四个子目标,结合会计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人才的市场定位,本着“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观,分别确定骨干学科及必要学科的具体的、实用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从事相应职业群和相关职业群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能力。

二、就业导向下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是时展的要求

2005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决定精神,要想培养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高素质会计人才,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学制安排等,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注重学以致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要面向就业,重要的是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一批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对就业者的要求,尤其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确立以就业为导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使学生一到单位就能适应工作岗位,或经短期培训即可上岗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就成了职业中学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确立的必然要求。

三、就业导向下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就业导向下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倡,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会计教育方式是灌输式,重理论和应试,轻实践和考查。强调会计知识的系统性、历史性和完整性,忽略了会计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性和更新性。这导致学生空有理论而不知实际,能考试而不会应用。而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专业判断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中极少得到体现。

在这种会计教学模式下,许多中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也很难零距离上岗,用人单位反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知识面狭窄;缺乏对会计技能的整体掌握;缺乏对新生业务的思考和应变能力;对独立进行财会工作缺乏信心;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缺乏社会就业的适应能力等等。

通过反复调研,深入企业了解会计岗位的需求,同时结合市场需要,应特别突出以下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

1.熟知会计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核算流程及其相关的管理规程。

2.具有熟练的财经基本技能(珠算、点钞、计算器使用、数字书写等)。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使用应用软件进行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

4.具有对会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获取经济信息的能力,掌握主要的分析和预测方法。

5.具有运用有关法规和制度进行经济监督的能力。

6.具有分析研究企业经营成果,运用理财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7.掌握一定的纳税技巧,熟悉国家经济政策和管理规律,具有基本的税收筹划和内部审计的能力。

8.具有一定的理财意识和财务知识,进行处理、分析、应用的能力。

9.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具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锻炼习惯。

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

首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应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重点增强实践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为重心。提倡学式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实践训练为主线的新型教学模式。未来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要以素质为主体,突出学生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要实现以上能力的培养,具体落实到教学中应做到:

1.加强岗位针对性训练,加强实务案例内容,倡导案例式教学;围绕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编写学习包,并扩充会计专业专门化方向的校本教材。

2.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为依托,利用相对集中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会计人员应知应会知识与能力”培训。即积极推进"双证制"的实行,努力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打破原有学科教学体系,结合实践教学,以任务、项目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就业上岗的适应性。

其次要提倡素质型人才的培养。所谓素质型人才培养,就是把教育工作重点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上。通俗地说,就是要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和如何创新思维。素质型人才培养不同于以往人才的培养。它是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合到素质教育之中,使之成为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整体,素质型人才培养还强调将知识“内化”成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心理品质,它不只是着眼于学习一些立即有用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从而追求“学了就用,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使学生有驾驭处理复杂事务的基本才能。因此,会计学专业未来素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突出三个方面:一是要突出学生职业道德的做人要求;二是要突出知识、能力同素质的融合;三是要突出学生“常规本领”和复杂应变、开拓创新等“特殊本领”的培养。

(二)仿真实训环境的建立是就业导向下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

稳固的学生实践基地的建立,是提高实践环节教学效果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受许多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可能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去参加社会实践。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创设专业教学情景。研究课堂专业情景对教学的影响。情景的创设和利用,直接影响知识的建构与实践操作能力的获得与提高。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专业情境,把学生从理论教学中巧妙地带入特定的事件环境中,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认真思考、分析、讨论、体会、归纳、综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提高综合的专业分析和判断能力,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如我校的“金点子”会计记账中心就使学生亲临会计工作的现实环境,让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个人技巧解决实际会计工作中的问题,熟悉各个会计岗位的工作,锻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财务和会计工作,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通过模拟企业实际运作方式,采用动态的业务发生处理方式,只有顺利完成前项业务,才能接着开展下一项内容。而前期的业务处理又影响到后期业务的运行。同样的操作资料,就会随着学生业务能力、处理方式、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等不同而不断变化并产生不同的处理结果,从而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再者可利用寒假、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和专业知识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就业导向下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建设具有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的重要条件。

1.建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的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2.教师通过业余自学,考取与所教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职务或资格。

3.专业教师(含专业基础课教师)要积极学习本专业的最新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教师应首先掌握。

4.教师利用节假日时间到企事业单位搞调查研究,学习专业技能,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全体教师指导实训、实践教学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具有终身学习本领和应付复杂变化环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会计实务、财务分析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学义《论会计学专业素质型培养目标》《会计之友》2007年第1期

2.周杨《面向21世纪会计教育发展的对策》《会计之友》2000年第10期

3.吴永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思考》《财会研究》2006年第5期

4.庞长兰《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探讨》《财会研究》2006年第1期

5.王永生《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财会通讯》2007年第9期

第8篇

【关键词】 会计学基础课程 问题 改进

一、会计学基础课程定位存在的问题

美国会计教育变革委员会1992年6月的《原则公告第2号――会计的初始课程》认为:“会计初始课程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们把会计作为一种产生和传递信息以支持经济决策的手段来学习,会计初始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应当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虽然这些学生不一定会在会计或其直接相关的学科进行进一步的专业学习。该课程应当帮助学生进行财务分析、为个人决策或组织决策获取必要的信息以及加深对商业、政府和其他组织的了解。”根据这一定位,国外从基础课程开始就把重点放在会计和决策的关系上,力求帮助学生成为决策者,认为会计是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并参与决策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强调让学生以决策者而非会计人员的身份学会利用会计信息的技能。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查尔斯・T・亨格瑞等编写的《会计学》(第三版)序言中指出:“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介绍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并试图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决策者。”

反观国内的会计学基础课程,除了少数借鉴吸收了国外的观点外,大部分不是让初学者从整体上和管理、决策的角度了解会计,而是定位于会计技术层面,关注从会计人员的角度来解释会计,这样忽略了会计的本质。诚然,会计工作要靠会计人员来完成,但是会计并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会计,会计是要为企业服务的,要为决策、管理服务的。不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还是“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它都强调会计是参与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重要手段。

二、会计学基础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总体结构不符合会计人才培养需要

现有的许多教材,虽然名为《会计学原理》、《会计学概论》、《基础会计学》、《初级会计学》等,但总体结构还是围绕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术,即会计的初级阶段――簿记展开。这些教材无一例外地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的方法,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账户的分类,凭证、账簿、报表,会计核算形式等内容。这种教材结构在历史上对培养会计人才的作用是显著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会计已不再仅仅只包含会计核算,会计的基础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会计的初级阶段所包含的内容,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已更加清楚,会计的内涵已大大扩展。会计的讲授、会计教材的编写不能停留在会计核算层面上,必须立足于会计学发展才能符合当今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2、教材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当今经济发展需要

许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材多年来除了因会计法律法规的变化而出现的相应内容调整外,其余没有多少变动,大多是在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下形成的。教材的编著或修订很少考虑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或者一些教材虽然包含了相应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往往以一种“补丁”式的安排,是独立存在的,与其他内容缺乏有机联系。

例如,许多教材仍按照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将会计核算形式划分为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等,并告诉学生为了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节省人力、物力,各企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或选用合适的核算形式,然后在专门的一章介绍计算机会计时再分析计算机会计核算形式的特点。这种安排一方面是以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下的会计核算形式为主,强调手工记账的核算形式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将会计核算形式的整体内容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对会计核算形式的整体把握。

3、教材内容没有涵盖会计学科相关基础知识

从目前会计学基础教材包含的内容来看,它实际上属于“财务会计基础”或“基础财务会计”,绝大部分教材没有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包含进去。国外会计基础教材一般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涵盖了会计学最重要的分支。例如由查尔斯・T・亨格瑞等编写的《会计学》(第三版)涵盖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所有基础知识。彭尼・安斯沃思编著的《会计学导论》(第三版)中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全面知识与应用方法综合在一起,真实、充分地反映了企业的运作方式与经营活动,试图帮助学生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和利用以及会计如何发挥在企业决策和战略管理方面的作用。

而国内许多教材编著者认为如果包含管理会计的内容,势必造成与后续管理会计课程的重复。试问现在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难道就没有重复了吗?这其实不应该叫做重复。首先会计是一个整体,不应该为了不重复而将会计整体、系统的内容人为地划分开来;其次既然会计是一个整体,前后课程之间肯定是有机联系的,必定承前才能启后,相关专业课程共同构成了现代会计学科的理论支柱。不同课程之间必要的交叉是正常的、必须的,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要,并且还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教学计划,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取舍。

三、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组织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会计学基础课程主要包含会计核算的内容,是服务于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会计课程,这就造成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重点精力放在会计核算的相关内容上,如会计科目的设置,记账方法的运用等。基于这种定位的学习使学生从头到尾都陷入了会计技术方法的“大海”,不仅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不能形成对使用财务报表和会计信息的全局观或整体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会计产生了恐惧感,对会计的兴趣大大降低。

四、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改进

1、立足会计本质,重新进行课程定位

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而言,这门课程是一颗“启明星”,是开启他们会计兴趣的“钥匙”,因此必须重新定位会计基础课程,结合对会计本质的认识重新编写会计学基础教材。课程要立足于会计是为企业服务的观念来重新设计,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会计,要让学生知道会计并不仅仅只是编分录、记账,还有管理、决策、控制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之初便建立起对会计的基本印象,培养学生对会计的认同感和学习热情。

2、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借鉴国外教材先进经验,明确教材基本内容

在会计学基础课程教材编写上,要借鉴国外教材经验,重新设计总体结构,明确基本内容。会计学基础课程应是一门导论或概论性质的课程,应向学生介绍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及作用,既要包括会计专业和职业的基本情况介绍,又要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另外还可以将一些新兴领域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知识纳入教材,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会计、认识会计。

在教材编写中,还要清楚认识到信息技术革命在21世纪对以处理经济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会计系统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和影响。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应认识到随着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产生于手工记账的一些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地位受到了挑战,要有意识地弱化那些极易被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替代的内容,例如账簿组织、记账程序等,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会计循环、会计实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列报。

3、理论与实验教学同步,保证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会计学基础课程集理论与实务与一体,对没有任何会计实践经验、会计知识近乎空白的学生而言,这门课程的内容较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组织中要理论与实验教学并重。通过理论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知识体系的整体结构及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会计整体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