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30 06:58: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就业创业指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就业创业课题“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专业发展研究”(编号:01),2013年度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项目“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编号:2013Z01)阶段研究成果。
摘要:在培养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能力的过程中,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需要开展对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专业发展的研究工作,总结出目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专业发展存在的困境,并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指明道路。
关键词 :高校 就业指导人员 专业发展 问题 对策
一、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专业发展现状
1.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外职业生涯的发展现状。这里提及的外职业生涯,指的是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在进行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自身的工作状态的变化。具体来说,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日趋扩大,社会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正在逐步提升,这就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大部分高等教育学校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管理体系,这就导致大部分的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在高校内部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付出的劳动成果难以得到足够的尊重,虽然肩负着教导学生的重要教育责任,却属于高校的行政编制。除此之外,在高校就业指导研究领域,也没有专门的学术期刊提供给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的交流与沟通,就业指导教育的学术性特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掘。
2.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内职业生涯的发展现状。这里提及的内职业生涯,指的是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在进行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自身的工作能力的变化。具体来说,目前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只是掌握了教育的理论知识,并没有和社会上的用人企业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探讨,这就导致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在进行对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难以提出有深度的指导意见。截至目前为止,在我国各个高校尚未有设置就业指导专业的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高校的行政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搞行政没有问题,但是在进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讲座筹备、针对学生特点的一对一就业指导过程中,就很容易暴露出专业技能知识不足的缺点,很难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除此之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往往并不认为该工作岗位是自己的归宿,往往只是将该工作岗位当作自己升职的一个中间跳板,并没有充分意识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作用,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专业未来发展趋势
1.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体系专业化建设。在进行高校就业指导专业化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专业化构建。具体的来说,在进行高校专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将树立一套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升职体系,从偏行政的方向转化为学术方向,提升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能力的考核,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2.建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长效发展计划。具体的来说,在进行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到对现有的就业指导人才的挽留和培养也要充分地重视到吸引专业的人才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并对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进行相关的奖惩制度的评价,在评价制度的建立过程中,要充分地对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定审核,保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长远发展。
3.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学科建设工作。通过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学科建设工作,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也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含金量,让参与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大学生群体获取足够的信息。为了有效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学科建设工作,各个高校的管理部门应当在学校内部成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研究委员会,并为该委员会聘请就业创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定期在高校内部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学术研讨会,并鼓励高校内部的就业创业指导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工作,设置专项的课题研究资金,帮助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学术研究。
4.帮助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个人素养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首先能够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能够以自身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大学生群体求职创业的经验方法,帮助大学生群体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首先搞清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身的学术知识,在实现自身知识水平提升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群体了解更多的就业创业信息。
参考文献
[1]向丹阳.广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思路探索[J].广东教育,2013(9)
[2]蔡婧,邓宏宝.高校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3(7)
在讲座之初,叶老师对“企业”一次进行了诠释,十分深刻。企业来自于创业,以前的创业的创字有一种写法人,匕,刀,是人字下面一把匕首旁边是一把刀,说的就是创业是人在刀光剑影下的事业。创出来的叫企业。因为企业也会有生死存亡的。企业这两个字也是从人字开始写的。如果企业两个字去掉了人就变成止业。
可见,创业是以人为本的,人起着绝对作用。所以企业管理者招人、育人、用人、留人非常重要,其中有点就是包容心。在中国这片创业的热土上,我们有的是机会,但未必人人都有包容的心,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包容能让我们看到更多,学到更多。“如果我向你学习,我把你的变成了我的,我就比你要厉害”,我喜欢这句话的“自私”风格,是因为它的务实,是因为它的包容。而社会上很多人,一旦有了一点成绩或者因为自己的地位就开始疏忽为自己企业拼杀的员工,这样企业的生存期限指日可数了。
叶老师也教育我们,创业,一定要有当老板的意识。大学生创业是非常现实和有意义的,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解决大学生自己就业问题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在讲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时,叶老师讲我们之所以开展创业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你们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其次是教会你们创业所必须的一些创业技能,并最终使你们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一件非常有重要的事是我们在创业之前中要不断地进行讨论、思考自己创业的相关细节,最后将这些内容汇总在一块——这就是归纳出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办怎样的企业。
1.创业教育在就业中的重要性
现阶段,在各院校教育教学中,创业教育受到了广泛师生的共同关注“。创业”已经超越了“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而是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含义,其内涵充分体现了首创与开办的艰辛与困难,同时也展现了创业过程的创新性与开拓性。从这个角度分析,创业教育为学生的成长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新的载体;创业概念也不只是局限于自主创业,更是创业精神、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一种提升与发展,而这些对于从事创业工作的人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创业教育视角下,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析
(1)统一观念,注重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
为了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领导与各级党政部门必须重视就业指导教育的开展。学院应统一观念,与时俱进,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强化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为学生的成功创业、就业提供可靠保障。在制订就业指导课程大纲的时候,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并且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制订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保证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2)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为此,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以职业化、专家化、专业化为目标,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现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主要是辅导员,师资队伍形式单一,缺少教学经验,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成功就业,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积极开展一些就业指导授课竞赛,鼓励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到实际生产企业中实习,进而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其实就是一门跨学科、内容涉及面广的课程,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的年级、专业配备不同的专业、兼职教师,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改变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形式单一的现象,邀请一些专家人士、成功创业、生产企业部门负责人等兼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构建一支具有学院特色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全面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影响力,进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掌握创业、就业形势,进而成功创业、就业。
(3)强化校企合作,重视就业指导的实践环节。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就业创业;评价体系;就业规划;指导模式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信息环境,高校管理者与指导教师必须把握时代精神,改进指导方式,吸纳更多可利用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构建信息化在线指导与互动交流体系,让负责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辅导员、指导教师在线上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让获得个性化指导的大学生能准确把握个人的就业优势,选择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制定完善的就业规划。“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必须得到结构性调整,指导教师应秉承现代化就业指导理念,在社会实践中总结不同专业的学生积累的就业创业经验与反面教训,克服经费、场地环境等各种制约因素,提升学生对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强化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分析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普及后形成的特殊媒介环境。21世纪以来,媒介传输格局与数据分析技术高度更新换代,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网络空间内部逐步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形态,各类传统实业经济逐步与互联网技术融合,高技术含量的信息科技开始在多个社会生产行业获得广泛应用并逐步扩散到其他领域,这一过程被称为“互联网化”。云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演化发展改变了社会信息环境,降低了网民获取社会信息的难度,我国社会网络普及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提升。“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性特征在于,网民能够使用成本较低的数字化设备中内置的云计算服务功能、数据处理功能,面向其他网络用户释放自身掌握有价值的社会信息,突破传统社会媒介网络的限制,构建全新的信息传播路径。而“互联网+”时代相比其他时期更为注重技术创新,在不同平台的虚拟空间中,网络设备的使用者能够汇聚来自不同领域的新元素、新技术,自行搭建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与资料分享网络[1]。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必须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在教学指导工作的不同环节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适应时展和全新的信息环境,顺应社会大环境中的就业市场变化趋势,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不同行业的就业信息与可利用的创业素材资料,让高校学生认识到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使用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必要性[2]。
二、“互联网+”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一)正面影响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合理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开放性的网络空间中寻找自身感兴趣的工作岗位,查询行业龙头企业的用人标准,评估个人职业竞争力,从多个数字化招工平台上获取最新的高匹配的人才招聘信息。大学生在网络时代能够获得更多容易把握的工作机会,基于个人在网络平台上搜集到的信息,制定较为严密、合理的阶段性就业计划与求职规划,寻找个别较为热门的朝阳产业所提供的管理型、技术型岗位,发现更多与互联网产业有密切关联的工作,在网络空间中与各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深入互动交流。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得了更大的选择权与议价权,能够在线上与用人单位的领导、部门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并在遭遇困难问题时,向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征求意见或寻求帮助。多数与互联网产业有关的工作薪资待遇较好、能够满足部分高校学生的求职要求,受到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欢迎。高校学生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抓住就业与创业的机会,汇聚多种可利用的创业要素,如与风投资金、技术供应商合作等,在网上申请创办各类互联网企业,锻炼个人的创业能力与经营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国家有关部门每年均会颁布针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层面减免营业税、印花税等税费,对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免费维护服务等,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条件。此外,高校大学生可以定期参加网上召开的互联网产业招聘大会,将自身档案录入数字化人才市场中,选择个人能够胜任的岗位投递简历,在招聘平台上搜集各个企业的资讯。就业指导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帮助,使之获得专业性的指导,积累个人工作经验,锻炼其信息搜集能力与判断力,并根据各类招聘网站上的信息来衡量企业的资质与发展前景[3]。
(二)负面影响
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企业招聘资料的核查成本较高,多数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足,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无法自行建立配套的信息管理机制,很容易忽视辅导员与就业教师的指导,自行决定个人实习单位与创业方向。目前,我国网络人才市场的监管机制还不健全,部分不具备人才招聘资质的企业在数字化招聘网站上大规模投放招聘信息,误导了许多高校学生,使之浪费了时间与精力。部分高校学生受到互联网上的不实信息诱导,错误地认为所学专业不具备就业前景,难以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因此逐渐丧失了参与就业创业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业进程处于停滞状态。多数高校学生并未接受严格、系统的求职能力训练,创业竞争力较差,无法与其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竞争,缺乏普遍性的工作经验,对自身的社会价值、工作能力强弱缺乏直观、准确的认识,容易被个别错误言论所诱导。指导教师必须依托客观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导措施与创业能力训练计划,让学生在尝试性的创业训练中积累具备普遍性的工作经验,并搭建较为完善的创业团队组织框架,降低高校学生进入社会创业的难度[4]。
三、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缺陷分析
(一)高素质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多由负责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的教务人员负责处理,此类教务人员并未在社会生活中积累大量可用的求职创业经验,对“互联网+”时代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缺乏了解与准确认识,很容易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误导部分大学生,使之走向错误的就业道路。负责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职人员队伍中专职人员较少,多以兼职形式负责此项工作,专业性较差,导致就业创业指导活动无法传授给高校学生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与经验。部分担任指导工作的教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不会使用复杂的网络设备搜集各类行业招聘信息,只能够依托理论教材讲解教学大纲中的知识与脱离社会现实的求职技巧,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无法在线上进行,大多在线下实体课堂上开展,教学时间较少,不具备可持续性,无法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新时代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必须选择线上工作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给予高校学生不间断的指导与帮助,以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工作风格、思维方式,明确高校学生的个人能力结构与能力发展趋势,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在线模拟各类求职活动,提高高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信息搜集能力[5]。
(二)未能建立完善的数据搜集与分析机制
国内大多数高校未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搜集机制,对人才市场中部分用人单位针对工作岗位所提出的能力要求缺乏了解,只是要求学生在毕业后定期填写个人就业信息,并未针对部分高速发展的行业,缩短不同频次的数据搜集活动的时间差,导致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只能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落后3年~5年的行业数据与就业信息,此类信息的时效性较差。高校的数据搜集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多数学生的信息使用要求。由于缺乏可用数据,指导教师无法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最近的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意愿与创业能力,不了解社会生产体系中对个别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较差,实效性不足。指导教师并未合理使用技术设备分析可利用的数据资源,未能认识到就业创业数据的使用价值,教师的数据分析能力与辨识能力较差,导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不符合学生的个好与认知方式,客观上阻碍学生正常就业。
四、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优化教学环境
传统的高校职业指导理念已不能满足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应准确把握“网络+”的基本特征,创新职业指导理念,增加更多的职业指导实践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例如:在职业指导的发展过程中,高校通过网络平台获取行业发展现状数据,如就业率、行业平均工资、发展前景等。基于这些信息,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学习和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全面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的创新。通过使用网络技术和设计相关软件,学生可以构建一个具有模拟功能的创业环境,改进和调整项目计划。创业环境模拟是一种以创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积累创业经验,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传统的创业指导理论相比,它可以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二)采用实用性信息搜集方法,记录各类就业信息
担任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教务人员必须合理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设备,在网络上搜集不同领域的就业资讯与数据。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必须选择性地使用高性能的数据分析设备与网络设备,做好人才招聘信息的分类与加工工作,评估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展现的个人能力,如信息搜集能力、判断力、语言交流能力等。将学生所具备的各方面能力与网络上不同行业的人才招聘要求相匹配,找到最适合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工作,制定具备可行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学生主动使用各类技术,记录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的就业信息与创业资料,找到于人才市场与网络劳务交易平台的用人信息,构建属于自身的个性化就业竞争力、创业能力模型。指导教师必须结合高校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爱好,找到学生能够理解的指导方法,让学生逐步树立正面、阳光的职业观。立足于互联网空间,指导教师必须给多数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定期询问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情况与求职进度,为其提供更多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线上完成个人能力评估测试与心理测试,鼓励学生结合个人求职需要,获得具备较强针对性的指导。
(三)建立虚拟化服务评价体系,搭建就业指导平台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效果,强化作为指导教师的教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管理者必须集中资源,建立跨平台的综合评价体系,定期调整评价体系中的各项基本参数,拓展高校学生表达自我的渠道。以学生反馈的个人意见作为基础评估指导教师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智能化意见反馈平台,让接受就业创业指导的高校学生在线评分,根据个人学习体验与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就业创业成果,评估教师所提供指导的实际价值。校方还应清退学生满意度较低的指导教师,奖励满意度较高、获得突出指导成果的教师。指导教师应主动与教务部门、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合作,进一步完善指导效果评价标准体系,为需要帮助的高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高品质服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自身能够胜任的理想工作。校方要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要求,搭建数字化智能管理平台,以便整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招聘信息,并将社会上大多数专业对口的企业所的招聘信息发送给学生。在智能化管理平台上,校方可以建立数字化社区,在网络社区中,让学生与指导教师深入讨论政府所颁行的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提升各类行业信息的传播速度,完善此类就业创业平台的基本功能,为其添加在线意见反馈、专家咨询、资料查询等功能。高校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与求职意愿,搜集平台上汇聚的行业用人信息,而且,管理者可以将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求职创业问题与问题的答案刊登在网站的求助界面中,并允许学生在社区中建立虚拟化的电子档案,记录个人求职经历,与其他网友共同分享个人经验,全面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校方应及时根据平台用户提交的意见调整平台的运作模式,争取满足所有高校学生的信息需求。
五、结语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会计专业知识、较强的会计电算化能力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会计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会计人才要想适应社会的需求,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能力。比如除具备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的能力外,还要具备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思维、行为、语言、情感技能等职业能力。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课题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最终目标服务。所以,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是一门职业基础能力的教育课程。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方面的要求,实现学生熟练掌握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养成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就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
三、课程设计
考虑到很多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需要,模拟公司的组建过程及工作运行,将与工作实际相关的工作特性科学合理地整合在“走进高职校园、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六个项目之中。
1.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
依据课程内容源于职业生涯的原则,结合专业工作岗位实际,选择了与就业指导相关的知识点:如社交能力、方法能力、职业态度与素养、职业专项能力和职业能力等。
2.内容的科学安排
为了科学安排上述知识点,打破传统的按照课本的章节从前到后的讲解,将知识点的学习安排在六个项目之中,每项内容设有如下板块:第一,正能量分享。以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态和行为,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展现出更自信、更有活力的自我。第二,教学做目标。通过目标的制订和工作任务的布置,先师生教学做,再学生独立做,并且加入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主动地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并进行自我监控和调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第三,典型案例。运用典型案例,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四,课外拓展。在每个项目完成的最后,提供有关高职类的实际材料,对所传授知识做有力的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培养的是学生,是有思想的人,不是产品。六个项目具体设计如下。项目一:走进高职校园。要让学生从走进校园就接受就业指导,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本院的概况和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清目前的就业形势;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及能从事的相关职业。项目二:规划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要从走进校园开始,具体内容包括:认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做好自己的大学学业规划;撰写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项目三:培养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认清培养职业素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素观;学会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学好职业技能。项目四:做好就业准备。充分的就业准备是成功就业的重要一环,就业前的准备包括以下内容:认知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了解职业素质要求与工作职责;认识求职服务与求职安全。项目五:勇于推销自我。善于推销自我、勇于推销自我,是找到合适自己工作岗位的重要条件,推销自我的具体内容包括:掌握如何在面试中成功推销自己的方法;了解面试前应准备的必备材料;通过模拟面试熟悉面试过程,掌握面试技巧。项目六:模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是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所追求的,因此,学校对学生进行模拟自主创业的训练十分必要,其具体内容包括:了解《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申请流程和优惠政策;认清创业的风险,使得创业不盲目;了解创业之前需要做好哪些计划。
3.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程以“走进高职校园、规划职业生涯、培养职业素质、做好就业准备、勇于推销自我、模拟自主创业”为主线,分为六个项目,每个项目由正能量分享、教学做目标、师生教学做、学生独立做、相关知识、典型案例和课外拓展组成。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知识点,依据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需求设置技能要求,做到知识够用,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并适当照顾其系统性与逻辑性。在体例设计上,采用引导文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项目。这种体例形式不仅新颖,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做合一。加入这些环节,旨在加深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拓展知识面,调动学习兴趣,增强该课程的可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重点是让学生主动做,教师引导教。
(2)教学过程举例。
以规划职业生涯为例,其教学过程如下:第一,分享正能量,讲述《改变人生的两小时》,通过小故事告诉学生:平庸与卓越,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或消极与积极的生活方式。成功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如果想干一番事业,那就从现在做起利用零散的时间,每天坚持做一件事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像故事中所提到的人物那样成为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第二,任务布置:完成教材项目二中的任务2(职业生涯规划)和任务3(学业规划)。第三,各公司进行任务展示和抽查各小组的任务:各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以PPT形式讲述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第四,教师结合理论知识对每组进行评讲,并且让各组选派学生代表结合会计专业的就业特点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讨论。第五,各小组通过评讲和自评后进行检查修订,写出本专业正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第六,组织学生参与“你的压力到底有多大”仿真模拟的趣味小测试,测试学生自我对抗压力的能力。
(3)教学方法和效果。
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为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做到人人参与,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争取达到本门课程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运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教学、仿真模拟、小组讨论、活动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在教中学,在做中学,把乏味的知识融入到活动和游戏中。
(4)考核方式。
关键词:个性化;就业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35-02
一、以个性化就业指导促进创业教育
(一)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日益面临供大于求的挑战。据教育部的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80万人,比2011年增加20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11年11月21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就表示“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仍然十分复杂,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风险挑战增多,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一些国家债务问题突出;一些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较多,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增大。”面对着沉重的就业压力,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渠道,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水平,而且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以个性化就业指导促进创业教育的意义
所有的人在发展与成长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大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点,性格、气质、个人能力、所学专业、心理健康状态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大学生个体的诸多明显差异是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前提。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建立在宏观就业指导基础上,对个体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全过程的指导,是尊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个性需要,激发其内在动力和积极性,挖掘其自身潜力,促进其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的有效途径。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通过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可以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针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树立良好的心态,通过共同探讨,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根据自身特点规划职业生涯。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毕业生实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人格特征,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利用个性化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内容
(一)个性化就业指导应引入职业生涯发展观教育
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的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观,客观地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正确地把握就业形势,充分了解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及早地确立职业生涯目标,科学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要指导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对其职业发展进行系统规划,指导他们了解适应自己特点的职业类别方向,从而恰当地从事职业学习,选择职业和调节职业目标,使在校期间的学业为未来的就业打基础,为将来的创业做准备。
(二)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意识
长久以来,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大学毕业生们往往青睐于收入稳定,舒适安逸的工作,因而往往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都成为毕业生们首选的理想去向,而对于具有挑战性,能挖掘自身潜力的工作,大学毕业生们往往就业信心较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主动适应当前就业工作新形势,转变教育观念,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加大对于自主创业这一就业形式的宣传力度,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大学毕业生,在施行个性化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注重对他们创业品质的培养,培养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团结合作、大胆进取、不怕困难,既要有坚定的必胜信念,又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同时培养他们具备敬业爱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
(三)加强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创业能力训练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营销意识及沟通技巧等创业知识与技能,对于相关政策、法规知之甚少,更缺乏应对经济和社会变化的心理素质。而且长期以来形成的“就业比创业稳定”的心态,使得大学毕业生们缺乏面对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因而,针对此种现状,高校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应加强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创业能力的训练。首先,要建构更为合理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开设创业选修课,讲授一些相关的法律、经济、财务、管理等课程,讲解创业的法律法规、操作程序、经济管理知识以及一些大学生成功的创业模式与经验,让大学生们增加对创业的感性认识,及早发现自身缺点与不足,及时地补缺补漏,为毕业后的创业之路积累知识,锻炼能力,作好准备。其次,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毕业生,个性化就业指导还可面向这一群体通过第二课堂及社团活动等渠道,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四)提供形式多样的就业咨询服务
就业咨询是个性化就业指导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启发教育、平等协商、沟通交流、共同探讨等形式,提出建议、意见或者答疑。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当为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就业咨询服务,既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也可以通过网络答疑,还可邀请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毕业生开设专场讲座,提供政策宣讲现场答疑。咨询的内容也应切合实际需求,既要包括创业相关政策、优惠措施,还要包括创业流程,也可包括人才测评和心理咨询,使大学生自我评价更加客观,创业准备也更加充分。同时,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有创业意向学生的就业咨询指导工作不应止步于学生毕业离校,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和跟踪扶持,进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模式
【作者简介】田蕾,河南财政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发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18)02-0061-03
构建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型就业指导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有利于减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更能够从战略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如何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值得高校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强化就业指导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首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满足我国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保持生机的源泉。我国要提升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培养大批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以人才带动综合国力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有积极影响,从长远来看,它更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其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但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更能够在大范围内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不少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了新的理解和进一步的认识,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扩大了就业范围,从整体上缓解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大学生成长于海量信息的包围之下,这决定了他们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个性发展。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需求强烈,能够在引导和鼓励下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他们不仅关注社会价值,更看重自我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是将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同时促进其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1.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得相对较晚,最早的相关实践是随着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转变而出现的。1999年,高等教育加快了改革步伐,创新创业教育也由此正式进入大众视线。一开始,只有清華大学在学生群体中较大范围地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随后两年,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部分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后积极创新、深入研究,累积了一些成功经验。武汉大学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组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北京当地的科技园合作,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些创新创业教育方法都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也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效果。2006年,国家斥资在全国多地建起了30余个高校创业实验区,并为实验区的创建和运行制定了专业的引导政策;2010年,国家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创新创业教育走向了专业化发展道路;今天,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欲在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进一步巩固高等教育质量。
2.问题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依然需要优化。当前,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宣传力度随之提升,但仍有待加强。要在整个社会中营造一个尊重创新创业,特别是尊重创新工作者和创业活动的大氛围;其次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还不够强烈。受传统文化影响,国人的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很多大学生热衷稳定、体面的工作,认为创新创业是无奈之选。这种落后的思想是制约大学生发展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思想因素;再次,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然不够成熟。虽然很多高校都设有创新创业课程,但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很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创新创业产生直观的理解和深入的印象;最后,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学校不重视师资培养、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由于自身创新创业经验及能力不足,很多教师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上。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1.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是大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前提保证,也是其创新创业能力养成的基础。培养大学生独立人格有以下几点益处:一是能够促进持久性兴趣的形成,帮助大学生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持之以恒的心态;二是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习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三是有利于大学生质疑精神的培育,质疑是思考和行动的基础,也是创新的重要来源,敢于质疑的人更加具备创新精神。
2.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灵感,它的批判性和逻辑性是众多创新思维的来源。批判思维包括两方面:一是批判精神,二是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精神指的是敢于质疑的心理状态,这种习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指的是印证质疑的思维程序。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也要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要引导大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并时刻寻找“例外”的习惯,在拓展他们思维容量的同时提升其思考质量。
3.引导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和创业意识
问题意识指的是提出问题,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并看见更多可能性的能力。爱因斯坦认为,问题意识是建立在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之上的,它是人类进步的真正来源。有问题意识的大学生能够从原有的经验中发现更多的新观点和新方法,而且更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问题。创业意识是指学生感知和主动寻求创业机会并积极开展创业活动的思想状态。创业意识是创业实践的前提,也是当前大学生极为缺乏的思想品质。引导学生建立起问题意识和创业意识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4.强化学生的洞察能力与决策能力
洞察力指的是以简练的方式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它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从总体上对问题加以理解把握,并由此得出问题的解决策略。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洞察力是学生发现商机和创新点的有效工具。洞察力来源对事物的不懈追问,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追问能力。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还应当发展学生的决策能力,也就是作出抉择的胆量与眼光。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措施
1.创新就业指导理念,突出创新创业意识
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高校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建立起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将创新和创业融为一体,在就业指导中广泛融入模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贯穿整个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等活动。要将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上升到高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尽量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集课堂教学、创业模拟、政策抉择、咨询服务等为一体的教育服务体系,特别是要逐步形成以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在建设相关主干课程的同时完善各类实习实训和竞赛活动,并将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到专业及基础课程之中。此外,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相关教学模块,利用现代化工具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使教育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师主要指的是分散于各院系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教师和就业规划指导教师。问题在于,很多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并不熟悉就业指导的内容,就业指导教师也不精通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对此,要进一步强化对专职教师的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前往企事业单位学习实践,促进两类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还要注意兼职教师师资的建设。兼职教师队伍主要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化素质基础课的校内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功底薄弱是他们的主要问题。兼职教师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掌握基本知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岗前培训,加强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的沟通互动,丰富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水平。
3.优化就业指导教育环境,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能
创新创业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要培养大学生的这种素质,首先要在校园范围内建立起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弘扬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此,高校要强化觀念教育,通过切实的宣传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在不断拓宽学生就业思路的同时帮助其在更大的格局上树立起创业观。要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摒弃创业就是不务正业的落后思想,树立“创业光荣”的积极择业观。
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就业前高校所提供的一项重要服务,高校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发挥服务职能,加强指导效用,不断扩大受众范畴,重心下移,让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覆盖所有在校生。通过就业指导帮助每一个学生掌握就业、创业技巧。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重心的就业指导需要高校方面的全员参与和系统指挥。从管理角度来讲,要高校领导层直接参与才能够实现综合协调。应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与就业管理部门,一手负责就业指导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为相关活动的实施提供方案、措施和服务平台。在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的同时提供相关政策、资金、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4.引入创业型就业工作模式,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正确择业或者自主创业,因此要建立创业型就业服务体系。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在创业型就业和创造性就业中的短板在于实践经验及创业经验的缺失,就业市场减少对大学生的招聘,不少企业因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能胜任创新型岗位而缩减应届毕业生聘用数量。对此,高校应加快对大学生创业型就业项目的开发,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积极与用人单位接触,在锻炼自己、展示自身才能的同时积累创新创业经验。此外,不少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在了实习单位,没有留下的学生也可以再选择其他工作或者自主创业,可见实习经历能够有效弥补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经验欠缺。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庞大的就业队伍让很多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风险。对此,应加强政策引导,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此外,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降低融资门槛以解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问题,鼓励更多有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的学生自主创业。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在完善就业指导体系的同时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将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发展为大学生的必备素质。
参考文献:
[1] 谢学:《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探析》,《教育与职业》2017年第12期。
[2] 曾令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分析》,《中国高新区》2017年第8期。
[3] 阎芳,王向珩:《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有机融合的探索——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辽宁高职学报》2017年第2期。
[4] 陈墨:《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的农村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山西农经》2016年第6期。
[5] 余江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5期。
[6] 曾淑文:《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继续教育研究》2017第2期。
关于进一步做好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推动全民创业,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
(一)充分认识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重要意义。创业是发展之基、富民之本。全民创业对于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西部强省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是在新在新时期把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岗位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机结合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快富民兴陕步伐、实现建设西部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坚持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把全民创业促就业工作抓实抓好。
(二)明确全民创业促就业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陕西为主题,以创业扩大就业、扶持创业培养企业家为目标,通过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环境,努力构建平等竞争、充满活力的创业机制和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体系,使各类创业主体在创业中各显其能、各展其才,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发展,开创全省创业环境优良、融资畅通、服务体系完善、扶持政策到位的创业促就业工作新格局。
(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创业氛围。各级政府要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投身创业的社会氛围,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全新理念,用先进的创业文化塑造时代精神,用时代精神激励创业发展。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在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全民创业等方面取得的新经验,注意培育和宣传全民创业中涌现出的新典型,推动全民创业促就业向纵深发展。
二、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完善创业资金支持体系
(四)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目标责任。小额担保贷款是创业促就业一项重要的扶持政策。为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确保小额贷款扶持政策的落实,省政府成立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协调小组,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劳动保障厅、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财政厅、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建立协调督查机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并将担保机构延伸到县区就业服务机构。要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快速发展,使更多的自主创业人员能够享受到小额贷款的政策扶持。建立小额担保贷款目标考核制度。各市小额担保贷款基金落实、考核及发放、管理、回收等情况将作为省下拨就业再就业补助资金的指标之一。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落实情况由省政府就业联席会议办公室定期通报。各级政府要根据省上下达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目标,层层分解任务,定期督促检查,确保落实到位。
(五)全面推动创建信用社区试点工作,建立小额担保贷款长效机制。创建信用社区是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市要结合实际,在辖区内至少选择10%的社区开展创建信用社区试点工作,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工作目标和评定标准,全面启动信用社区创建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创业培训、信用社区与小额担保贷款"的联动机制。要充分发挥社区贴近市场和贷款人的优势,协助承贷机构加强贷款管理,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贷款管理成本。通过信用社区创建试点,明确社区在小额担保贷款管理中的职责,落实专门人员负责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自主创业小额贷款担保难和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各市要建立信用社区激励机制,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回收考核奖励工作。对创建信用社区成效显著、小额担保贷款回收率达到95%以上的社区,按照当年实际到期贷款回收额的3%给予奖励;对经办银行按当年实际贷款发放额(不含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的1%给予奖励;对当年实际到期贷款回收率达到90%以上的经办银行,按其当年贷款实际回收额(不含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的1%给予奖励。对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完成当年贷款回收任务达到90%以上的,按照当年贷款回收额的2%给予奖励。各市在完成当年省上下达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当年实际到期贷款回收额的2%对小额贷款担保机构给予奖励。可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对承担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和逾期贷款追索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县区以上就业服务机构按逾期贷款回收额的5%给予手续费补贴。以上奖励资金从下拨各市的省级再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奖励资金只能作为工作经费。对诚实守信的贷款者及时还贷后,可允许其续贷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积极推动小额担保贷款经办银行与当地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开展全面业务合作,对经办小额担保贷款业务业绩突出的银行,各市可采取优先开设社会保险基金存放账户等措施,进一步调动银行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六)进一步简化小额担保贷款手续,迅速便捷的为创业者服务。对在信用社区内参加创业培训、完成创业 计划书和创业项目并经专家论证通过的创业人员,担保机构可凭其与信用社区签订的《借款承诺书》办理担保手续,免除反担保条件,经办银行可直接发放小额贷款。创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担保机构可实行5人联保形式并由经办银行直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创业人员或其亲友的房屋(两证齐全)、汽车、机器设备(有购置发票)、大件耐用消费品或有价证券,经社区和承贷金融机构共同评估认可,均可作为抵(质)押品;第三人反担保的对象,可由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扩大到经济效益好的内资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外资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对无反担保的,可以应收账款、商标、专利、股权、产权等动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反担保。各市要将本地区小额担保贷款经办银行、担保机构、贷款办理具体流程和时限一并向社会公布。
(七)健全担保基金补充补偿机制,加强小额担保贷款的管理服务和风险防范工作。各市要根据财力状况和小额担保贷款进展情况健全担保基金补充、补偿机制。有条件的县(市、区)可单独设立小额担保贷款基金。担保基金要做到专户存储、封闭运行、专项管理。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贴息资金的管理,确保其及时拨付到位。省财政将加大对各市特别是贫困地区小额担保贷款基金的补助力度。对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省财政对市财政实行季度拨付、年终清算制。
各市应尽快建立由劳动保障、街道社区、担保机构、经办银行和有关部门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对贷款项目的可行性、市场潜力、投资回报率、经营者能力以及信用度等进行评估咨询,提高创业成功率。劳动保障部门、担保机构、经办银行要建立联和会审制度,到现场对贷款人资信和经营项目进行集中审查。要建立贷款人回访制度,重点依托街道(乡镇)和社区对申请贷款的创业人员情况进行检查,变层层审批为各有相关部门到街道(社区)集中实行"一站式"服务。加强与贷款人的联系,对贷款的用途、资金流向、效益及经营情况和按期还贷能力进行分析检查,将基本情况在社区内定期公示,对可能出现的贷款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切实做好小额担保贷款的跟踪管理工作。对恶意逃避债务者,各市可采取社区公告、媒体曝光、张贴《告知通知书》等措施通报有关部门,取消其享受的所有扶持政策并收回《再就业优惠证》。
(八)扩大小额担保贷款的扶持范围,做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贷款发放工作。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由原来的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农民工返乡创业者、留学回国人员和其他城镇失业人员。创业项目除国家限制的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权、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均由就业资金提供相应贴息。对持有《失业登记证》初次自主创业的人员(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自筹资金不足的,可向当地经办银行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女35岁以上、男40岁以上自主创业或合伙创业人员,从当地财政安排的就业再就业资金中给予每人不超过20__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
各市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总量的模式,努力做好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发放工作。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新增加就业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企业。经办银行可给与企业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贷款额度。财政部门按照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100%给予贴息(展期不贴息)。其中,[!]中央财政负担25%,地方同级财政负担75%。小额担保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为5万元,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下岗失业人员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创办小企业或下岗失业人员集体创业进行贷款的,可按其吸纳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下岗失业人员的数量和每人5万元以内的额度实行"捆绑式"贷款,贷款数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
三、建立创业载体和平台,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九)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各市要积极鼓励和引导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开辟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回乡创业人员、复转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初次创业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劳动保障、银行、财政、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应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免费或低价租赁方式提供创业场地;教育、科研、经济等部门要对创业者提供技术、信息、市场分析、政策咨询等服务。对各类社区的创业项目,各市要统筹规划,在经营场地安排、落实优惠政策和创业资 金等方面,为创业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对于进入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者,给予一次性20__元的经营场地补贴;对于自主寻找固定经营场地的创业者给予一次性800元至20__元的经营场地补贴。
(十)建立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各市要成立创业指导中心,将创业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免费为创业者收集项目信息,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政策咨询等"一条龙"服务。建立创业项目的引进机制,建立创业项目库。加强对创业人员的开业指导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宣传和组织活动,集中展示创业的项目、产品、服务组织和成果,建立政府扶持、企业与个人开发创业项目的市场评估和推介制度,吸纳各类社会评估机构参与论证评估,并定期向社会推介。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咨询委员会、创业协会等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法律援助、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管理咨询、财务评估、信贷服务等创业中介机构。成立创业指导志愿团,为各类创业人员提供咨询和指导。
(十一)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各市要认真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把帮助"零就业"家庭和特困家庭成员就业作为开展充分就业社区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做到组织健全、人员到位、措施明确、台帐规范、动态管理、援助到人、跟踪服务、目标落实。大力开发家政服务业、保洁保绿保安业、手工活加工业、便民利民小店、托幼托老业和公益性岗位,摸清本辖区用人单位的空岗信息,积极安置本辖区内"零就业"家庭和特困家庭成员就业。对在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中,组织健全、服务到位、管理规范、当年消除"零就业"家庭并安置大部分特困家庭成员就业的社区,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可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给予社区适当奖励。对已建成的充分就业社区给予表彰奖励。
四、培育创业主体,完善扶持政策
(十二)完善和落实创业促就业的各项政策。各级就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各金融机构,要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就业服务补贴、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等再就业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对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残疾人创办的企业,优先咨询、受理和登记,同时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税收优惠政策责任落实制度,并在规定时限内为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办理减免税收手续。
(十三)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充分发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政策的扶持作用,引导鼓励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除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从事建筑业、房屋中介、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行业外,由相关部门批准一次性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和注册登记,3年内免交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凡在20__年年底之前领取税务登记证的,自领证之日起,按规定3年内个体工商户凭《再就业优惠证》,每年减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合计8000元,工商企业按实际安置下岗人数每年每人减征4800元的税费。
(十四)鼓励高校毕业生和复转军人自主创业。认真落实扶持高校毕业生和退转军人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落实好退转军人自谋职业补助金制度,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退转军人主动走向社会创办实业。大中专毕业生和退转军人凡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创办私营企业的,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
(十五)引导和激励农民自主创业。各市要在农村大力开展"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企业"的创业活动,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走出去"创业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创业,拓展劳务市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或联络机构,创立劳务输出品牌,多渠道培养和树立劳务输出带头人,积极培育发展劳务派遣公司、劳务经纪人等劳务中介组织。要按照《劳动合同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积极维护创业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为城乡群众"走出去"创业创造条件。同时,鼓励和引导务工人员回乡、进城投资创业。凡返乡的创业人员优先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贷款期限为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延期一次,期限为1年。
(十六)扩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扶持范围,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创业的作用。各市要鼓励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创业项目,吸纳各类人员参与创业和就业。城镇困难家庭成员和"零就业"家庭中"4050"人员被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和加工型企业招聘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根据劳动合同期限按规定享受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可根据劳动合同期限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新招聘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之和计算,个人负担本人应缴部分。岗位补贴标准由当地政府确定。
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失业人员,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相关待遇。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业或自发组织起来实现就业的,凭其工商营业执照或其他有效证明文件,可按《陕西省失业保险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补贴申领和支付办法》中的有关规定,领取再就业绩效考核补助和职业介绍补助。
(十七)扩大免费创业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补贴范围。各市要增加对创业培训的投入,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创业培训和职业培训。加强企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建立职称评聘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提倡社区志愿者开展面对社区居民的免费培训。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经费,可按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税前扣除。将创业培训和职业培训补贴范围由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大中专毕业生、退转军人、进城务工农民和残疾人;参加再就业培训可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将职业技能鉴定和专项能力考核补贴范围由农民工扩大到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和残疾人。
(十八)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各市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人员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帮助他们熟悉有关政策法规,掌握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激发创业热情,逐步实现自主创业。培养造就一批创业带头人,开发一批新的就业岗位,实现创业的倍增效应。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满足各类创业人员的培训需求。创业培训要与小额贷款、企业开业指导、企业发展服务等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创业培训成功率。充分利用社会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创业培训,积极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共同开展创业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聘请发展改革、经贸、教育、财政、劳动保障、税务、金融、工商等部门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组建创业培训咨询委员会,负责创业培训的师资充实、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及协调服务工作。
(十九)完善社会保障政策,解除创业者后顾之忧。各市要完善创业人员的参保政策,对于未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和自谋职业者,按城镇个体工商户参保政策参加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在不同统筹区域间流动,社保经办机构要及时按规定为参保人员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各市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被征地农民进入工业园区就业 或进城创业,纳入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选择低基数的缴费政策,缴费满15年以上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按规定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五、加强组织领导,改善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