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30 21:08: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考报名社会实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近日,《扬子晚报》以“高考改革要看学生综合素质,调查发现九成学生素质都打A”为题,将目光聚焦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据了解,在现行的高考录取政策中,学生高考成绩中已包含综合素质评价,但此项综评成绩由中学负责判定,虽然高考报名表上注明“凡得A等第的学生,必须有突出表现的有效记录,否则,视为无效”这一条,但实际90%以上的学生都能拿到A等。面对综合素质评价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特别是在推进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如何更好地使用评价结果还有待深入研究。
破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题,需要用科学的评价理念予以引领。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从本质上看,推进多元录取机制,就是希望通过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倒逼评价制度改革,引领高中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注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这是在推进高考改革背景下看待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重要视角。因此,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不应当只看重评价结果,甚至只是为了升学而追求一个好的评价结果,而应更加看重过程,注重评价的反馈和激励功能,让学生真正从评价中体验成长的快乐,获得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破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题,要求高中学校把握好实施环节。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关键是要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从保证科学性角度看,综合素质评价应当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相契合,综合考查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情况,使考查学校教育质量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相一致,形成政策合力。就高中学校而言,还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
从保证客观性角度看,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很多内容难以量化,容易掺杂一些主观因素,操作弹性较大,导致评价结果的说服力不强;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主要由学校组织实施,因顾及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升学可能带来的影响,难免会出现媒体所报道的那样学校尽量给学生打高分。这样的做法,既偏离了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也难以实现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的改革目标,对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监督,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深层次改革看,要着力增强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性,强化事实性材料和写实性描述在评价中的作用,避免简单化地打个分数、给个等级。
破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题,要求高校把握好使用环节。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有可能会使综合素质评价走向功利化,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担忧。但转换一下思路,通过实现这样一种挂钩,客观上会使综合素质评价的受重视程度得到提升,有利于综合素质评价不断走向规范和完善。从推进改革的视角看,破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题,要求高校把握好以下环节:一是在招生录取时,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使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更具操作性。二是在目前诚信意识相对薄弱的社会环境下,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容易受到种种不诚信行为的干扰,因而要求高校在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时,做到客观、公正和透明,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此外,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势必会增加高校招生录取的工作量,调整现行的招生录取办法,给高校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有利于确保评议审核过程更加充分和严谨。
充分认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使高校招生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得以顺利推进,这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推动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所在。虽然破解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难题还会面临诸多挑战,探索的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但改革的方向应当坚持,推动改革的决心不能动摇。
[关键词]成绩浮动 学风建设 思想特点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逃课率上升、不及格率上升等现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国际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学生就业市场化等复杂背景下,如何抓好大学生的学风,已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共同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他们入学后学习成绩浮动规律,以找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并有效加强学风建设,我们于2009年10月在我院组织对学生素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一次抽样调查。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其反映出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引起我的思考,对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采取相关的管理措施,分析民办院校学生思想特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调查对象及方法。本次调查对象是黑龙江东方学院计算机学部2007级和2008级本科学生。该年级共有学生436人,男生351人,女生85人。共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次调查方式为统计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发出有效调查问卷13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3分,回收率100%~调查问卷涵盖大二、大三13个班级,专业覆盖率100%。并结合、应用学院的学生管理系统进行学生高考分数和考生类别信息查询和统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班级男生数、女生数,本年度学习成绩绩点等问题。其中将分为三个层面进行统计:①城市考生,指高考报名地在区级以上(含区级)范围的考生;③县城考生,指高考报名地在县级、乡级、镇级范围的考生;③农村考生,指高考报名资料为农村应届和农村往届的考生。
2.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通过调查及对数据进行统计显示调查对象入学后学习成绩进步及落后分布情况示意图及原因如下: 其中城市考生138人中高考分数在400--450之间的学生占66%,其中成绩绩点在1.6~2.5之间占68%,多数显示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县城考生103人中入学后成绩绩点在2.5~3.5之间占84%,农村考生195人中入学后成绩绩点在3.5~4.0之间的占51%,显示学习成绩有所进步趋势,县城考生多数显示学习成绩进步较大。在分开调查的 351名男生和85名女生中比较,女生入学后成绩上升较快,在得奖学金的学生中有85%左右都是女生。
综上,分析如下:
2.1共性原因。当代大学生多是80后、90后学生,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志向远大,对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媒体非常敏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异常迅速。然而,正像这些学生的特征突出鲜明一样,较多学生学业失败现象、学习成绩落后现象已经使我们感到忧虑。
2.1.1 诸如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松懈、学习精力旁移等原因都是导致学生入学后学习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是,这部分学生的学风问题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些学生都是三表学生,入学成绩总体偏低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作为理科生的学习,有些课程基础知识还是十分重要,比如这三个专业都要学习的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其中有55%的学生都反映由于高中基础不好学习这几门课程比较困难,甚至有些跟不上、听不懂的情况。
2.1.2 在高考的应试性基础教育使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表现出学习动机水平低。他们从小到大,考上大学就是奋斗目标,目标一旦实现,便在理想的真空中迷失了自己,由于成长的每一个阶梯都是由老师或家长为他们做选择,因此缺乏自我设计能力、自我规划能力,大学学习失去了新的动力。
2.1.3 学习方式不适应,自控能力弱。被调查的很多大学生无论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是“抱大的”。进入大学后,不仅生活上有个适应过程,教学上以往老师“嚼烂了喂”到现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少同学不适应,有的甚至十分困难。中小学教育中“他律”重于“自律”,学生的自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大学宽松的教育模式下,不少同学明知不好好学习不行,但管不住自己,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结果嬉戏无度,荒废了学业。
2.2 个性原因分析。
2.2.1 城市考生高考分数偏高,部分城市考生入学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不够努力,多数显示学习成绩下滑。这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大都开的是顺风船,他们或很少遭遇失败,经历挫折时形成了不良的心理习惯,高考成绩不理想来到三表学校,由于自己的心理素质较差,产生一些逃避心理,如推诿、自弃等,有的甚至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已经有一些心理畸形,如封闭、抑郁、睡眠障碍等,因此一旦学习上受挫有时甚至是很小的挫折,也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2.2.2 县城及农村考生入学后学习成绩多数显示进步趋势。这部分考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家中只有几亩薄田却要供几个孩子上学。学生入学后,虽然高考分数不是最高学习有些压力,但多数还是比较珍惜上学机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竖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紧跟老师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还能主动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习成绩进步较大。
2.2.3 高考分数偏高的学生多数在大学的学习成绩仍是靠前的,因为对于理科知识的学习,英语、数学、物理等科目的基础还是很重要,在高中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在大学完成较好的环境过渡和学习方法适时调整的同学,学习成绩仍是靠前,显示比较平稳的保持状态。
2.2.4 农村考生入学后51%显示成绩有所上升,没有县城考生成绩上升的比例大,分析原因有农村考生的学习环境以及学校、家长对电脑、学习书籍等学习的硬件设施投入少,学生学习的条件差一些,基础不好,但这些学生天资并不差,且学习努力刻苦,这样提高就更快了。
2.2.5 部分高考分数偏高的学生出现学习成绩落后幅度较大的情况,原因有:①入学后,到城市中来,受城市环境、大学环境及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产生的厌学情绪。②在参加高考的过程中刻苦努力学习,到大学,有“喘口气、歇歇脚”的思想,放松学习。③在高考时勤奋刻苦但却未收到很好的效果,对高考成绩失望,产生抵触学习的心理。④被调查对象80%都以专业学习为借口配备了电脑,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也有扩散和影响,有个别学生由于对网络游戏上瘾、沾染赌障碍行为导致荒废学业的情况。
3。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学生的思想特点。
3.1 学习动机端正,成才意识和求知欲望强烈。主
任教授反映,我学部本科生普遍表现出积极的进取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学习动机和目标明确。能够注意专业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全面提高,注意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和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在学习上,他们对所学专业充满兴趣,有着较高的满意度,并且对专业的学习及未来前景信心十足。他们能够充分认识社会需求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既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注重知识含量的积累,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他们能注意有效学习手段获取知识,表现出了对知识获得途径和人生经验增长渠道的强烈渴望。由于他们心里没有依靠,务实,所以他们能够理智对待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很少有依赖心理,自信心强,勇于拼搏,勇于向其它院校的毕业生挑战,注重个人努力,参加工作进步快,能克服困难,认同实践能力的重要。从他们“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失败,只要你不断的尝试”、“努力拼搏”、“大学是一个加油站,不是终点”的表述,积极进取的学习和成才意识就足见一斑。
3.2 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淡薄,政治思想观念多元化明显。调查显示,我部的20%学生的政治敏感度不强,政治意识淡薄,他们在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惑。例如,关于两种制度前途的认识问题仍有少数学生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20%的学生对社会主-义终究战胜资本主义持“说不清”的态度;部分学生面对我国全面改革开放和国内经济体制转轨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感到困惑和迷茫;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3.3 部分学生表现出道德价值选择矛盾化、道德价值知行分离化。调查表明,我部部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摇摆和犹豫,拜金主义、功利思想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形成了强大冲击,并在现实的道德现实中形成不良影响。表现为,他们在道德价值选择上倾向以自我为中心,偏重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发展,社会只是作为其发展的现实条件存在,行为趋向实用主义;他们在道德价值认知上认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但并不一定内化为自己的具体行动,在观念与行为之间有一个调适过程。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工作中能充分地发挥自已的专长。另一方面在职业选择时,约有42%的学生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经济收入,其次才选择发挥专长和对社会的贡献。一方面他们普遍认为财富的增长意味着美德和幸福的增长,意味着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又十分明显地表明对“金钱万能”这一信条的厌恶,赞成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的有机结合。这说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容易在大学生中助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我们在这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重任。
3.4 部分学生缺乏科学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教授们指出,我部部分学生表现出科学正确学习观和成才观的缺失。部分学生学习目标和能力培养方向模糊,不能很好地把社会需要、学校培养与个人努力有机结合起来,并缺乏给自己形成科学定位的自觉意识;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式,没有寻求科学的学习载体来实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韩式鹏教授说,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思考能力弱,课堂上不会在思考中提问题,下课也不善于思考,这正是不善于自学所造成的严重缺陷。杨春惠教授说大多数同学没有阅读写作习惯。
3.5 部分学生思想和情绪消极,存在心理危机。调查表明,我部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主动,对未来没有形成明确的目标,对大学生活没有形成正确认识,有厌学情绪。部分学生由于读书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有的因经济来源不足,而又虚荣,只好向别的同学借钱,给女朋友送礼品,结果因躲债而旷课。恋爱中一些同学表现得投入又大胆,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并美其名曰,爱得轰轰烈烈,这种表现,在师生中产生不良影响。
[关键词]民办高校 生源危机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内涵式发展 诚信办学
[作者简介]范莹莹(1982- ),女,安徽砀山人,安徽三联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王中华(1978- ),男,安徽岳西人,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安徽 合肥 230601)
[课题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生源危机及其应对措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2012B178)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17-04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高等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民办高校数量和招生数量明显增加,但是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民办高校也面临深层次的生源危机、经济危机和生存危机,值得各方的关注和深思。
一、民办高校生源危机的表现形式
从招生政策制定、录取指标投放、高考考生报名、高校招生宣传、录取批次安排、大学新生报到、高校学生管理、高校学生就业等诸多环节来看,近年来高考考生放弃报名、考试、填报志愿、入学以及超低分录取、中途退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生源危机越来越突出。
1.高考报考人数持续减少,民办高校生源呈萎缩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分别为1050万人、1020万人、957万人、933万人、915万人,①与2008年最高峰时的报考人数相比,2012年已经减少约140万人,但录取人数仍然连续增长,从2008年的近600万增长到2012年的近685万。高考录取比例也大幅度上升,从2008年的57%跃升至2012年的75%以上。2011年,全国实际录取比例超过85%的地区已经达到10个,两个省超过92%,分别是海南和吉林。除北京、上海外,历史上考大学比较难的山东等省市的实际录取比例也超过了85%。②由此可见,随着高考录取率的不断提升,高校对生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然而,近五年我国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却呈现“不升反降”的态势,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需求。当前高校生源市场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不少地方的录取率逼近100%,生源市场几乎被开发殆尽,现有的生源数量已经无法满足民办高校的招生需求。随着今后高考考生人数进一步减少,高招录取计划人数进一步上升,可能会出现“招生计划人数大于高考报考人数”的奇特倒挂现象。
2.高招录取新生更加困难,民办高校难以完成招生计划。在高考报考人数持续减少而民办高校招生计划增加的背景下,民办高校招收新生更加困难。虽然民办高校竭尽全力展开招生宣传,但是对考生特别是高分考生没有太大吸引力,考生报考特别是第一志愿报考的积极性不高,一次投档完成招生计划非常困难,征集志愿计划人数明显增多,虽采取降分录取,但还是无法顺利完成招生计划,甚至遭遇“零投档”的尴尬。以2012年安徽省高招录取情况为例,据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统计:在三本批次,院校之间的生源差距进一步拉大,降分录取的院校数量占该批次院校总数的比例,文史类和理工类分别为18.1%和30.4%;而到了高职(专科)批次,考生的选择性进一步增强,考生填报志愿的积极性明显下降,一些考生放弃填报志愿,这使得院校之间的生源差距十分明显。高职(专科)征集志愿时,无考生填报和降分录取的院校占该批次院校总数的比例,在文史类和理工类分别达到27.5%和55.8%。高职(专科)实际录取人数占计划数的比例为87.3%,尚有12.7%的高职(专科)计划没有完成。③由此可见,安徽省三本批次民办本科和独立学院降分录取比例较高,一次投档完成招生计划并不理想;高职专科批次无考生填报和降分录取的院校以及无法完成招生计划的比例更高,其中,民办高职专科院校较多无法完成招生计划,公办高职专科招生录取情况明显好于民办高职专科。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也认为,从目前来看,陷入生源危机的学校,主要是在民办高职高专。④
3.新生报到率呈下降态势,民办高校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很多民办高校好不容易完成或部分完成了招生计划,向新生发放了录取通知书,但很多新生没有如期来校报到,弃学现象明显增多。据云南省教育厅相关处室的初步摸底发现,2012年云南省内民办专科院校平均的初次报到率仅在3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录取了10个人,大概只有三四个人到校报到。而省内公办专科院校的初次报到率相对较高,大概是民办专科院校报到率的一倍以上,平均在70%左右,其中,在昆明的公办专科院校的报到率相对要更高一些。而第三批民办本科院校的报到率则整体在80%~90%。⑤据湖北省教育厅统计,2010年湖北高招录取36.6万人,有3.5万人放弃报到,当年报到率低于90%。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该省本科报到率约为90%,专科报到率仅80% 左右,⑥其中民办高校新生报到率明显低于公办高校。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不少省区市的专科院校最低控制线很低,甚至降到150左右(高考总分750分),上大学几乎没有分数门槛,已经到了只要考生愿意上都能上的地步。如果说民办高校招生计划不能完成是遇到了生源数量危机,那么不计分数、滥竽充数式地拉拢考生入学,则是遇到了真正的生源质量危机。
二、民办高校生源危机的形成原因
民办高校生源危机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历史原因、自然原因、国内原因,又有主观原因、现实原因、社会原因、国外原因,主要与人口政策、教育制度、招生政策、就业形势、留学政策、资源配置、培养成本、区位优势、城市规模、历史积淀、观念认识等诸多问题相关。
1.人口出生率的整体下降,民办高等教育的过度扩张。民办高等教育的生源数量危机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适龄入学人口数量不断减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1978~201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在1987年达到峰值23.33%,以后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态势,直至2012年下降为12.10%。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各级各类在校学生人数肯定相应地减少,“从小学到高中,最近10年,我国教育系统经历了生源的整体下降。中小学校总数从20世纪末的70万左右下降到了目前的40万左右,在校中小学生总数从2.7亿下降到2亿左右”⑦。与此相对应,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峰值1050万以后,也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各类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数量增加显著。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2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9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等学校424所(其中民办本科99所,民办专科325所),具有民办高等教育性质的独立学院303所;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共计298所,其中民办成人高等学校1所。⑧由此可见,各地各级各类纳入统招计划的民办高校数量已经达到727所。近年来,不少地方高校忙于增设、升格、合并、改名,高校包括民办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招生规模。虽然日益增多的民办高校为考生和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但也存在规模控制相对失调的问题,民办高校自身的过度扩张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生源危机。
2.高校招生录取政策的限制,民办高校低位录取批次的特殊安排。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和高校招生录取政策的限制,无论是招生指标的争取还是招生批次顺序的设定,民办高校在与公办高校争夺生源时存在地位严重不平等和制度严重束缚的状况。在招生指标上,由于传统思维惯性和政策歧视,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更难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同意而增加招生计划,这也导致民办高校很难扩大生源。特别是在招生批次顺序的设定上,民办高校处在招生的批次末端,在争夺生源上处于天然的劣势地位。按照我国现有的高校招生方案,招生批次一般按提前批次、第一批重点本科批次、第二批一般本科批次、第三批民办本科和独立学院三本批次、第四批高职和专科批次顺序录取,民办高校一般只能在第三批次和第四批次抢到生源,然而高分优质生源早就在前面三个批次被公办高校抢夺得所剩无几,经过三轮筛选下来的生源质量不高、生源数量较少,而且剩余考生填报民办高校的愿望严重弱化,入学积极性不高,这必然导致民办高校的生源危机。以2012年安徽省高招为例,普通文理科一、二、三本批次录取人数分别为45768人、84977人和37160人,普通文史科一本、二本、三本、高职专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分别为577分、541分、512分、200分,普通理科一本、二本、三本、高职专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分别为544分、478分、431分、200分,可见民办三本高校和高职专科无论在招生人数和招生分数上都与公办一本、二本高校存在较大差距,抢夺生源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处于先天不利的地位。
3.高等教育质量需求层次的提升,民办高校先天不足的消极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阶段逐渐迈入大众教育阶段,参加高考已经从过去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条条大路通罗马”,考生和家长对上大学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能上学”转变成“上好学”,高校招生也已经从过去的生源“任我挑”状态逐步转变成“我被挑”状态。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日益丰富、考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需求层次明显提升,学生可供选择的上学机会明显增加,对高校的档次要求也明显提高,部分家长更愿意把子女送到国外留学,以便能够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据统计,从2008年起,出国留学人数连续4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1年达到34万的历史记录。这34万人中,近一半是出国读本科。⑨出国留学人数增多,分流了一大批国内(包括民办)高校的生源,而在国内(包括民办)高校遭受由生源危机带来的经济危机的同时,“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仅每年支出的学费、生活费为所在国做出的‘贡献’美国290亿元、澳大利亚900亿元、英国200亿元”⑩。另外,一部分高考考生放弃填报志愿和入读民办高校,原因在于他们希望能够就读更好的公立高校,因而他们宁愿选择复读再考。以湖南省复读生为例,据统计,“高考复读率近年来持续上升。2012年,全省考生36.3万人,其中往届生(复读生)6.4万人,占17.6%,为近三年来最高,几乎参加高考的5个学生中就有1个是复读生”11。由此可见,日益增多的留学人数和较多的复读生是导致民办高校生源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由于社会竞争加剧,民办高校不仅学费偏高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认可度不高,民办高校大学生不仅就业困难而且就业质量不高,这也是导致部分高考考生弃考弃学,宁愿选择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考考生不愿意报考和入读民办高校,不能完全归咎于考生和家长的挑剔以及社会的歧视,关键还在于民办高校存在先天教育资源的不足。云南省教育厅民办教育处处长曾传虎认为:“一些民办高校面临招生难,主要是因为办学没有特色、质量不高等原因。”12
三、民办高校生源危机的多重影响
从教育、经济、社会、政治等多重角度来看,面对生源危机,利益受损的不仅仅是民办高校,其放大的负面影响还会波及高考考生和在校学生及其家长、公办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公众等更多主体。
1.高校之间生源抢夺更加激烈,民办高校恶性竞争事件频发。为应对生源危机,部分民办高校不择手段地拉拢生源,导致民办高校恶性竞争事件频发,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招生秩序、教学秩序和社会秩序。当前民办高校的招生乱象主要表现为:一是扩大宣传和虚假宣传。有的民办高校故意夸大办学实力,虚报学校师资力量、教学硬件、办公条件、实验设备、食宿环境、奖助学金、就业率、考研率、出国留学率等;有的民办高校故意混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成人教育与全日制教育、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等不同教育层次的界限;有的民办高校甚至以所谓“内部指标”“机动名额”“内部指标”“点招指标”“计划外指标”“自主招生”“更改分数”“内部有人”“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包就业”“假毕业证书”等多种借口进行招生诈骗。二是中伤同行。由于民办高校之间存在直接的生源竞争关系,因此,为了吸引考生报考各自学校,有些民办高校不惜造谣中伤同行,故意贬低同行的办学声誉和办学实力以便达到有意抬高自己的目的,招生人员甚至为了拉生源而大打出手。三是拿回扣买生源。与教学科研环节相比,民办高校更重视招生环节,每到招生季节,大打招生宣传战,招生任务分解到招生办及其他行政人员乃至每个专职教师,动员在校学生停课参与招生,采取严格的超额有奖和未完成惩罚的目标考核体制,采取类似传销的方式招生,不惜实行招生拿提成和拿回扣买生源的做法,甚至出现恶意篡改考生志愿的现象。据有关媒体报道:“济南一民办高校掀起招生总动员,不少学生成为该校招生,每人要完成1~2人的招生指标,招生‘业绩’与奖助学金等评优活动挂钩,甚至可以申请学校的免考,而且受过处分的学生,招生3人以上,还可申请撤销处分”,民办高校对此还美其名曰为“学生社会实践一部分”。13
2.多种主体的合法权益受损,民办高校监督管理更加困难。民办高校在招生环节上的虚假宣传和恶性竞争行为损害了自身的办学声誉,即使能够拉拢超低分的学生入学勉强凑数,但民办高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将会导致学校教学组织困难,教师教学热情受挫,人才培养水平下降,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因此,民办高校招生、教学、就业每个环节的恶性循环将会使民办高校的公众认可度进一步降低,使考生及其家长的报考欲望进一步弱化,从而恶化了民办高校整体生存发展的环境。山东社科院省情综合研究中心了《2010年山东民办高校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考生和家长对民办高校的现状及前景却并不乐观。3875份有效问卷中,有40.25%受访者认为目前民办高校鱼龙混杂、良莠不齐,37.56%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而仅有8.72%受访者人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持乐观态度”14。另外,部分民办高校的非法招生行为和低劣的培养质量将会导致高考考生及其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公办高校、社会公众等相关主体的利益同时受损。首当其冲的是考生及其家长,他们由于民办高校的欺骗性宣传不仅被迫接受劣质的高等教育,付出高额的学习费用,而且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一方面,对民办高校的监管将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将面临来自社会公众和考生及其家长的更大社会舆论压力,否则将会导致教育主管部门权威的侵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错乱、高等教育大众化方向的迷失,甚至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特别是倒闭后的民办高校的生源分流和安置问题是一个棘手问题,如果教育主管部门处理不好,很可能诱发大规模的,将会直接增大地方政府维稳的压力。
3.高等教育资源将会闲置和浪费,民办高校将濒临破产和重组。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公共财政经费投入为保证,而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所缴纳的学费。生源危机对民办高校来说就是经济危机和生存危机,它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死存亡。由以上分析可知,不少民办高校由于无人报考、报考不足或入学报到率不足,不仅导致大量的招生计划和指标浪费,而且导致民办高校前期的投入无法及时收回。很多民办高校在以前生源较好的情况下做了大量的校舍建设和师资引进等前期投资,而这些投资资金不少来自银行贷款,一旦因为生源危机引发资金链断裂,民办高校不仅面临校舍的闲置、师资的过剩、教学质量的下降、学生及家长的愤恨、社会舆论的指责、整体声誉的损害,而且将面临直接倒闭的风险。如民办高校青岛飞洋职业技术学院,占地约1500亩,投资上亿元,教职工最多时达到800多人,在校生规模曾经达到1.6万人,曾经是青岛乃至整个山东招生规模最大的民办高校,可是2012年该校计划统招3000多人,只有46人投档,最后实际只能招到300人。该校开设有37个市场紧缺、热门统招专业,平均每个专业不足10个学生,15教师也已经被裁撤到只剩250人,濒临破产的边缘。由此可见,生源危机对民办高校自身的利益冲击最大、最直接和最明显。生源危机对民办高校自身来说几乎是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整个高等教育来说也有正面影响,那就是民办高校生源的外在压力将会促使教育主管部门推动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高考招生录取体制的改革,导致民办高校的洗牌重组与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民办高校生源危机的应对措施
1.政府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民办高等教育规模适度控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高校,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差距较大。民办高校虽然先天不足,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但在弥补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需求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从长远的角度看,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将会从中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逐渐向高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过渡,政府应该大力提高公共教育均等化服务水平,普及高中十二年制义务教育,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为民办高校提供更多的生源。一方面,政府应该重视民办高校在公共教育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贷款、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便利和优惠;另一方面,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合理规划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适度控制民办高等教育规模,有效抑制民办高校过度扩张的冲动,对具有合法招生资质的各级各类700多所民办高校,加强资质审查、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教育部近年来连续在其官方主页上公布“暂停招生(红牌)和限制招生(黄牌)高等学校名单”,其中不少是民办高校,这也是教育部对民办高校加强监管、督促整改和控制招生规模的一种有效措施。2013年4月15日,经安徽省政府同意,安徽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着力加强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管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该意见提出,从现在起到“十二五”末期,安徽省原则上不再新增设高等职业学校,16这也是从源头上控制包括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在内的所有高职院校数量的一种权宜措施。另外,立法机关需要修订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范民办高校破产和重组程序,从实体和程序上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规制措施。
2.教育主管部门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民办高校获得充分办学自。民办高校的整体生存和发展环境不佳,部分原因是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招生体制束缚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即使现阶段教育主管部门无法为民办高校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也应该在体制上给予松绑,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高招录取制度改革,赋予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所有高校充分的办学自,打破高校层次和等级限制,加大招生市场秩序监管,建立“多次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新格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教育部在控制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向民办高校适当倾斜,在招生体制上进行改革,给予民办高校更多的招生自和招生名额。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为民办高校提供了一定的招生自,但是自主招生名额占整个招生计划总数的比例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民办高校办学的需要。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考录取政策的改革方向之一就是分级考试录取,即本科层次与专科层次分开考试录取,甚至注册入学。2011年,江苏26所高职开始试行注册入学,山东省教育厅也宣布2012年本科与高职入学考试分离。许多地区也对高职和民办院校注册入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17这也是对改变沿袭已久的“一考定终身”制度的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既减轻了考生参加高考的心理压力,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选择空间,也从招生体制上为民办高校缓解生源危机提供了契机。
3.社会公众理性对待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坚持走内涵式办学之路。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到高考考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公众、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的利益,还关系到整个社会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应对生源危机并非民办高校一方之责,根本出路在于利益相关方形成多重有效合力和共同参与治理的机制。高考考生及家长应克服认识偏差和急功近利的情绪,正确对待高招录取工作并理性选择民办高校及其专业;社会公众和用人单位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制度和招生体制改革探讨,纠正对民办高校及其学生的认识偏见,为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生源危机的解决提供建设性意见,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民办高校自身需要在招生、教学、就业等诸多环节练好“内功”,坚持走内涵式办学之路。民办高校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扬长避短,发挥其他公办高校所不具备的办学自,主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产业急需的短线专业和新兴专业,避免设置其他公办高校专业已经布点较多、在校学生较多、就业比较困难的长线专业和传统专业;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强化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考生关注和报考。总之,提升实力和诚信办学才是民办高校应对生源危机的根本之策。
[注释]
①参见青年人高考网2012年6月7日的“全国历年高考报名人数及录取率统计”一文。
②参见中国教育在线2012年5月30日的“4年下降140万,高校生存危机迫在眉睫”一文。
③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高招录取工作圆满结束,录取率首次超过80%[EB/OL].,2013-06-27.
⑨参见中国教育在线2012年5月30日的“教育国际化是化解生源危机的机会”一文。
⑩贺涵甫.高考“三放弃”现象日益突出[N].广州日报,2012-06-15.
11参见中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站2012年11月9日的“2013湖南高考报名人数,湖南复读生报名人数增加”一文。
12刘超.新生报到率仅3成,生源危机逼近云南民办二专[N].春城晚报,2012-10-24.
13胡立丰,彭梅桂.生源紧张还会持续,招生乱象如何遏制[N].潇湘晨报,2012-07-11.
14臧旭平,于小阳.民办高校调查:教师身兼9门课程,临时抱佛脚[N].青岛早报,2011-07-27.
15种昂.民办高校生死劫[N].经济观察报,2012-09-14.
[关键词] 新加坡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我国大学招生考试制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04-052-04
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的高考改革一直都在进行。今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将“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作为重要改革内容之一,并强调要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于高考改革的高度重视,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高考改革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以多元化为取向,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内容、考试时间、考试组织形式和弹性化的评价标准,将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学生选拔到适合其能力发展的高校进行培养等,值得参考借鉴。
一、新加坡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概况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是在原英国教育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与完善的,没有专设大学入学考试,而是以GCE“A”成绩作为大学入学的主要条件。GCE“A”是由新加坡教育部和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局共同主办的统一考试,也是新加坡的高中学生在2年或3年高中教育结束后参加的统一考试。其功能一是资格认定,凡通过考试均为合格高中毕业生;二是大学招生考试(相当于我国的高考)。GCE“A”的考试课程分A级、AO级和选择课程三级,每门课程成绩分若干等,按等级和比例转换成大学入学分数。
从1975年起,报考者都必须通过GCE“A”水平考试,然后再参加由各院校举行的入学测试,通过测试后方可被所申请的院校录取。由此,新加坡初步形成了以GCE等级考试成绩为基础,高校按不同类型结合自主招生的特点,并兼顾申请人的志愿和招生限额择优录取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
二、新加坡大学招生考试改革及特点
新加坡十分重视高考在选拔人才中的作用,一直不断致力于高考制度的改革,以期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高考制度。下面从新加坡GCE“A”水平课程改革和大学招生制度改革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新加坡GCE“A”水平课程改革
新加坡按照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为学科发展考虑,确保大学招收到最适合在某一领域学习的优秀人才;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使学生具有宽泛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的三原则,对GCE“A”水平课程进行了改革,并于2006年开始实施。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GCE“A”水平考试科目随之变化。相应今后的考试将出现如下变化:
1.考试内容多样化。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原来的三级课程A级、AO级和选择课程,将由新的三级课程:H1(Higher)级、H2级、H3级来代替。H1级课程重点检测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H2级课程与原来的A级课程难度相当;H3级课程则是考查学生的潜能和兴趣。
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发展水平,学校提供了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课程标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相互配合。依据考试课程与学生所修课程相一致原则,三类课程都要进行考试,必修课程有三门:综合课程、母语和专项研究;另外从学校所提供的多门课程中选修三门H2级课程和一门H1级课程,并要求这四门课程中有一门是相对专业的。即GCE“A”水平考试成绩主要由综合课程、专项研究、三门H2级课程和一门H1级课程构成。
考试课程的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削减了10%~15%的基础知识,以空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参加课外合作活动、社区服务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并重,文理科目兼修,使考试课程的构成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让他们充分发挥兴趣特长。
2.考试时间灵活化。一般在初级学院和高级中学学生修完两年或三年大学预科(相当于我国的高中)课程后,学期末参加由国家统一组织的GCE“A”水平考试(每年11月份),既作为毕业会考又作为大学入学考试。
但在统一的考试时间下,又赋予学生一定的选择自由。根据不同课程教学完成的时间不同,学生可以在初级学院一年级末和高级中学二年级末,参加专项研究、一门H1级课程和母语课程的考试。如果学生愿意,毕业时可以再考一次母语,其他两门课程则不再给予考试机会。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来确定适宜的考试时间,分散考试科目,又为准备其他学科考试提供了时间,缓解压力;考过的科目不得重考,又维护了其他考生的公平。
(二)新加坡招生制度改革
新加坡政府从1998年2月,开始对大学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当年成立了由国立大学副校长施春风教授领导的“大学入学标准检讨委员会”,并于1999年6月公布了委员会的修订案――《让毕业生为知识经济做好准备――新加坡大学招生制度》。2003年4月,新加坡教育部成立了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校长丛奇泰教授担任主席的大学入学委员会,再次对大学招生制度进行改革。经过二次改革后,新加坡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基本趋于成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按高校类型将入学考试分类、入学考试评价标准多元化、拥有大学招生自和考试组织形式多样化。
1.扩大招生自。从2004学年起,NUS(国立大学)和NTU(南洋理工大学)可以组织自己的入学考试(以前是联合招生),并用10%的名额进行自主招生。因此,大学可以通过考试分数以外的其他标准来自主选拔优秀学生,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如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者,国家科学天才奖的优胜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项目者,体育、艺术方面的天才等,凭资格证书都可以向大学申请。这种灵活性将是今后大学入学标准迈向完全自治的第一步。
2.入学考试评价标准多元化。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加坡建立了新的大学入学考试评价体系,由原来的单纯依赖A水准考试成绩转向一套综合评价方法。即大学分数由相关考试成绩和共同课程活动成绩组成。对高中毕业生来说,大学分数构成为95%“A”级考试成绩和5%的合作课程活动CCA成绩组成。从新的评价内容可以看出,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以学科知识的考分作为惟一标准,学生课外社会参与能力受到重视;并改变以前CCA“可有可无”的情况,确定了学生平时课程表现的重要性,体现了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和追求科学考试模式的倾向。
3.考试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满足最低入学要求后,委员会建议实行大学统一考试和各院系单独设考的双层入学体系,即在大学分数之上,每一院系都可以确定院系分数(占综合分数的1/3)和制定补充入学准则,作为院系附加的招生标准。这些准则可包括以下的一项或几项:面试;学习的某些专门领域(包括新的新加坡――剑桥“A”级课程、研究体系下的H3学科);作业公事包表现;性向测验;在非学术领域的优异表现。
录取分数由大学分数和院系分数共同组成。大学分数的作用在于保证对申请者的选择基于同一标准,保持公平性;而院系分数则给予院系在候选人的录取中更大的灵活性,保证了对有特定专业发展潜力学生的择优录取;并且可以弥补考生在前一次考试中的不足和失误,使考生的入学标准更加宽泛。
4.入学申请标准评价的个性化。在新加坡除了参加GCE“A”水平考试的学生外,大学还有着广泛的生源:理工学院毕业生、超龄申请者(超龄申请者是指年龄在25周岁以上,工作满4年的人)以及国外申请者。不同类别的生源因为自身能力发展的不同取向,大学入学申请标准就各有差异:
理工学院的考生的评价标准是:“O”水准考试成绩占60%,推理测验成绩占25%,理工学院成绩占15%,另外还有课外活动作为额外积分。
超龄申请者取得A资格证书或理工学院学位证书的也具有申请资格,其评价标准主要由三部分成绩构成:推理能力占50%;内容掌握能力占25%;工作经验和自发性占25%。这里的推理能力将通过推理测验来衡量;内容掌握能力主要包括申请者以前的学术资格和其他合适的入学测验;而工作经验和自发性评价将主要通过面试、雇主评价和工作成绩的综合评定。
海外申请者的评价标准是:由学生在他们国内的考试成绩和推理测验或其他入学测验成绩决定。如果申请人第一语言不是英语,就需要证明自己的英语水平,或者参加大学举行的考试,或凭证书如托福成绩或其他的英语资格证书。
对于不同类型的申请者制定不同的入学标准,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新加坡人才选拔标准的多样化。同时,广泛的生源,也满足了大学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三、新加坡招生考试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高考制度已实行了几十年,虽然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全国高等学校共同发展、确保考生质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将加速形成。为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必然会出现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因此,我国应形成一种更富弹性和开放性的招生考试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标准多样化,录取方式多元化。我国的高考评价体系除了文理科有明显的区别以外,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录取标准上就只有分数上的要求不同,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不明显。虽然在高考报名时,考生也必须有会考成绩和平时活动成绩的记录,但在高考的综合分数中没有任何体现,在大学招生中也基本不起作用。新加坡则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并重,文理科目兼修,尤其把共同课程活动纳入大学入学分数,凸显了学生平时课程表现的重要性,体现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在教育日益以人为本的今天,也要求考试能对考生综合素质、个人特长进行选拔,因此,我国要不断完善保送生、特长生及自主招生等选拔录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将综合评价引入高校的选拔中来,探索建立在文化考试基础上高等学校多元化评价和择优录取制度。
2.课程设置科学化,考试内容多样化。我国高中课程虽然有选修和必修之分,但各高中实质上并没有开设特色的选修课程,而是按照高考的考试科目设置“必修”课程,学生没有选修课。另外,学生又过早地划分文理科,对非本专业的课程置于不顾。这不仅有悖于通识人才培养的目标,更不利于大学的学习与深造。新加坡新A级课程拓宽了课程内容,使学生更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学习内容;相应新的GCE考试在单纯依赖GCE水准考试的基础上,引进推理测验、专题作业以及课外活动的额外积分等评价指标,考试内容由单一走向多元。
我国高中应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同时,要逐步完善“3+X”高考科目设置方案,如拓宽“X”的范围,扩大考生选择考试科目的权力,不同层次的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考试科目,不但真正体现了考生的个性,而且可以使高校选拔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减轻了考生的负担。
3.考试组织形式多样化。“一考定终身的一次性评价”是我国现行高考的严重弊端,新加坡形成了大学分数和院系分数的双层评价标准。大学院系通过第二次考试,既可以挑选自己满意的考生,又给予在统一考试中发挥不好的学生第二次机会,使严肃公正的考试更加人性化。鉴于此,我国可采取全国统考与各高校特定院系的自主考试相配合进行的方式,以有效解决考生机会过少的问题,使高考更具人性化、合理化、科学性。
新加坡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最大的特色就是按学校类别举行分类考,按新加坡大学和理工学院分开收生的做法,我国可将本科和高职高专分开考试,本科实行全国统考,专科的高考下放到省里进行。高职高专院校和大学培养的目标不一样,其选拔性考试也应有层次性。把具有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学生分流到适合其发展的学校进行学习,为各种能力和天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并提出恰当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征,更为全体学生真正学有所成提供了可能。
4.扩大大学招生自。健全的招生自既包括拥有决定本校各专业(院系)招生名额的权利,也包括拥有自行设计实施入学考试的权利。新加坡下放大学招生自,并提倡大学自行设计实施入学考试,给了学校很大的招生自。招生自的扩大有利于学校根据自身专业设置和硬、软件资源等情况招收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从长远看它还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
这种形式在我国,可以主要面向目前的全国重点名牌高校,这些学校担负着培养我国各行各业精英的重任,也是我国政府目前重点发展的对象。为了招收最优秀的人才,这类大学应在全国统考的基础上,自主组织必要的考核,进一步考察报考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中新两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非兼容性。因此,我们不去照抄照搬其模式,但其科学而弹性化的评价标准、多元化的理念对我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可以说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和普遍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木洲.中国与新加坡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4,(12).
[2]秦素芬.多元化取向的新加坡大学招生制度[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研究),2005,(12).
[3]陈国平.浅谈新加坡大学入学考试与招生制度[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2).
[4]王建梁,皇甫晓宇.新加坡大学入学考试最新改革述[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研究),2004,(4).
[5]徐永.新加坡大学招生制度改革[J].外国教育资料,1999,(6).
[6]徐艳平,张宝昆.新加坡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及其启示[J].教育与考试,2007,(2).
The university admission and examination system of Singapore and its Implications
Lu Fei-fei
(General Education Department, Qingdao, Qingdao, Shandong 266023,China)
关键词:电子注册;成人学籍管理;存档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76-02
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2月5日下发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教学200[1]4号)的通知,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利于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维护国家学历制度和学历证书的严肃性,维护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特建立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暂行规定对证书的内容、规范、责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技术指标,同步要求加强对学历证书和学籍的管理,对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的,追究有关人员和单位的责任。2002年开始全国各类高等学历教育发放的毕业证书均需在教育部指定的《学籍学历信息管理》(http://.cn/)平台上进行电子注册。同时对1991~2001年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发放进行了10年回登,为了进一步衔接学生领取的证书进行电子注册,在2007年规定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暂行办法和有关事项。这就对各类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从源头、过程、毕业等方面的学籍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而建立了与教育数字化平台数据相衔接的内部管理数字化平台。学籍管理从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变动(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等)、离校(毕业、结业、肄业)、证书发放、电子注册等方面进行管理,每一环节都不能有一点差错。电子注册是要求新生入学报到信息、毕业证书发放信息及学生电子数码照片信息在教育部指定的《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进行上传核对,涉及到学籍变动的同学信息,要及时准确地在平台《在校生信息维护》模块进行相应的信息变动,通过审核的学生信息学籍或毕业资格有效,否则,不能在教育部指定的网站通过电子注册,会造成学生辛苦几年,拿到的毕业证书信息与本人信息不符,按教育部规定,就没有学籍资格,更没有毕业资格,不仅没有大学毕业时领取证书的开心,反而给自己添堵,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学籍管理者重视平时的积累和信息的维护,不能造成信息滞后。
一、提升管理手段,打造内部数字化学籍管理平台
成人高校应由主管领导牵头,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应的文件或规定要求,制定高校内部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成立相关的学籍管理部门、负责人及责任人,按相关规定从事学籍方面的管理工作。在实际情况中,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情况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处于动态变化中,情况纷繁复杂,对于特殊情况或学籍管理中没有指明的情况,可由经办人进行情况分类汇总,提交学校主管继续教育部门办公会议进行讨论,做到学籍管理及变动的公开透明。为了确保管理流程落实和过程的高效运转,势必要打造教务、成绩、学籍、证书、电子注册等模块功能的衔接。继续教育内部数字化学籍管理平台,含成人高考号(zkzh,c)、姓名(xm,c)、身份证号码(sfzh,c)、专业名称(zymc,c)、学习形式(xxxs,c)、成绩状况(cjzk,c)等关键信息元素在内,只要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均可以操作,是一个集总管理员、功能模块管理员、函授站(点)用户、学生用户等用户集群为一体的数字化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二、衔接招生源头,夯实基础数据
所有发放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证书信息必须在教育部指定的《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上进行电子注册,这就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具有对原始的数据收集处理的能力,从成人高考录取现场开始,就注意进行下一环节基础数据的衔接,走进招生录取源头,从录取系统中获得第一手学生信息数据及成考照片,制成包括成人高考号(zkzh,c)、姓名(xm,c)、身份证号码(sfzh,c)等19项信息元素在内的DBF文件,还有成人高考报名时的照片和专升本学生专科资格承诺等相关数码信息,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信息处理,输出相关的信息核对表,在新生入学时认真较对每项信息元素,做到一一对应。根据掌握好的招生源头数据,按数据源代码进行内部信息处理,结合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每年3~5月份要求学校下载新生注册名单进行比对,然后加上学号、班级等信息上传进行注册,录取信息与报到入学信息必须一致才可以上传成功,上传不成功的信息进行梳理。对于要修改信息元素的学生,须在新生入学注册后,按规定提出申请,经过审核后才能在《在校生信息维护》项进行信息变动,得到系统平台审核通过才能有效。
三、注重平时积累,时刻维护变动学籍
在衔接招生源头、夯实基础数据后,要时刻维护变动信息元素。新生入学后,因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变动较多,除了成人高考号(zkzh,c)不能申请变动外,学生本人的基本信息、专业方面的信息元素都有可能申请变动。在审核学生申请变动学籍的情况时,学籍管理者必须严格把关,遵守规定,规范管理流程,在规定时间内严格进行相关事务申请审核,学生要变动身份证号码或姓名等关键信息元素时,应让学生到当地户口所在地出具修改相关信息的证明。招生录取时以(z+zkzh).jpg命名的电子数码照片上传到《数字化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内,照片大小可以修改,但不得修改照片的原始图像内容,新生入学后要采集高清度符合要求的后续电子注册用的数码照片,像片为背景为蓝色、白色免冠上衣的彩色图像,不得进行化妆;成像区:面积48mm×33mm的标准二寸证件照片,头部的宽度为图片宽度的2/3、人体像长为整个图片长度的80%;图片尺寸:宽150像素,高210像素;保存命名:sfzh.jpg。学籍管理者要利用photoshop对照片有关技术指标进行修改,照片的文件命名可以通过VFP命令进行操作renamea lltrim(原始名)to alltrim(sfzh),然后上传到系统内,但录取时的照片和在校照片的命名不要相同。
四、连接中间环节,掌握多方状态
学生是否能够正常进行证书发放、电子注册,除了学生自然基本信息的准确还不行,还要结合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按规定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模块、社会实践模块、毕业设计模块,政治思想学习、在校的表现、缴学费等情况是否达到了毕业的要求。在中间环节中,按日常教学管理目标完成学习取得合格成绩的及时登记,不符合毕业条件的同学做到及时筛选,通知相关学生及时进行后续学习。学籍管理者在学生毕业名册正式上报前6个月,将预毕业名册下发到各个功能管理者,让他们进行毕业资格初审,然后规定时间节点,通知涉及的学生进行校内课程的补考或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在截止时间前完成相应的信息或成绩处理,运用好功能小程序,对中间环节的有关数据简单处理。
五、留存过程材料,造册存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7号《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指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的相关制度,定期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应当对纸质档案材料和电子档案材料同步归档。为了保证电子注册的严肃性,时刻要求学籍管理者对每一环节所依据的材料进行登记存档,做到变动审核有据可依,招生时的录取花名册、学生注册入学时的有关材料、学生申请变动提交的材料、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试卷及成绩、社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设计)材料、提交电子注册的学生名册等材料归类登记存档。今后凡持有合法证明的单位或者持有合法身份证明的个人,在表明利用档案的目的和范围并履行相关登记手续后,均可以查询在校读书期间的档案。
六、结语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新生入学和毕业学历证书要求进行电子注册的深入,促进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内部的学籍管理数字化的进程,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应严格学籍管理的流程规范化、细致化,严肃成人学籍管理;另一方面,要促进与管理相适应的网络数字化学籍管理的建设,做到学籍管理可监控、快捷。以电子注册为主轴,探究成人学籍管理新思路、新手段,打造与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相衔接的内部数字化管理手段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一、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工程为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根据教育局《关于机关干部深入学校为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工作服务的安排意见》(津丽教[]7号)要求,中教科主要负责小东庄中学和钢管公司中学两所学校。我们每周电话询问进展情况,并分别先后四次深入学校,指导学校根据实际制定整改措施,两所学校按照教育局要求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素质教育、创新学校管理等方面入手,突破关键环节,把握推进节奏,有计划地开展达标工作。
2.根据《关于教育局机关科室、直属单位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工作的意见》(津丽教[]8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中教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课程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落实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保证活动课程的课时和质量。学期初,根据课程要求逐一核对学校上交课表,及时反馈给各学校,并指导学校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按课程计划要求调整学校课程,开足开齐课程。
二是制定了《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指导学校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建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评价体系,发挥新课程改革中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从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社会适应能力五个维度,18个要素,54个关键表现,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学生达到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的目的,使评价与学业考试有机结合,与“指标到校推荐”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针对初中校巩固率提高难的问题,实行学校月报制度,学校每月12日汇报在校生情况;学校制定防辍控辍的措施,制定目标责任制;召开防辍控辍工作交流会;表彰义务教育完成率高的先进单位钢中和中学。现在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从学业考查报名情况看报考率达99.4%。
四是为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召开由十五所初中学校一把校长参加的专题研讨会,会上表彰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高中阶段入学率较高的三个先进单位,通过树立典型激发了各学校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意识。
五是落实市教委《年市初中招生指导意见》精神,正在制定我区初招具体实施意见。推进就近入学,对小学毕业学生进行全面摸底统计,规范招生行为。
二、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初中校理科实验教学水平工程
1.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初中理科实验教学工作指导意见》,并召开初中学校教务主任会议,进行培训指导,联合教研室下校指导。
2.完善区级理化生实验考查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学校制定并上交理化生实验考核方案,完成了八年级学生生物实验考核,九年级学生物理、化学实验考核。
3.中教科制定并下发《初中学生理化生实验竞赛方案》,现各学校正在积极报名,中教科和教研室正在积极筹备5月16日的学生实验竞赛。
4.制定并下发《初中教师理化生实验技能全员培训方案》、《初中教师理化生实验技能全员考核方案》,现正在整理相关信息,暑期进行初中教师理化生实验技能全员培训和考核。
(二)加强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召开高中学校通用技术教师座谈会,了解学校开设课程情况以及上课情况,并深入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2.根据考察、调研情况和现实存在问题,按照课程标准建设,为国办高中配备通用技术设施。(方案已交财务科、教学装备站)。
3.制定并下发了《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方案》,5月中旬进行全员培训。
三、按照市考试院中招处的工作部署,做好初中市级学业考查、学业考查准备工作
1.改革招生制度,促进初中学校的均衡发展。实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的改革。前期经过大量的调研,制定了《区年市重点高中指标定向分配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促进高中招生向多元评价、多元录取方向发展,转变以中考成绩简单相加为高中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
2.按照市中招处的部署,先后召开教务主任会进行培训,完成艺体类招生报名、体检工作,完成并上报了区级学业考查、理化生实验考查成绩,完成了八、九年级学业考查信息采集和报名工作,完成了学业考查考点安排、考场编排上报工作,现正在进行学业考试报名、加分工作审核报送等工作。
四、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1.加强毕业班工作,努力提高升学率
坚持下校对毕业班工作进行指导,督促学校及时召开毕业班教学分析会,全面提高毕业班教育教学水平。
2.加强学生学籍管理,进一步稳定教学秩序
一是及时转发市教委《关于蓝印户口学生在我是入学就读及参加普通高考报名资格的通知》(津教委中[]6号),并及时召开高中主管教学校长会,进行解读。
二是针对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并下发《区普通高中接收转学学生实施办法(试行)》(津丽教中[]13号)今年5月1日实行。
三是针对初中学籍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召开初中教务主任会议,对有双学籍的学生逐一落实,及时清理。
3.继续做好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工作,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
加强质量分析,在进一步完善《初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加强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制定并下发《市区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津丽教中[]2号),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学指导,引导各校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工作目标,全面提高我区整体教学水平。
4.以课堂教学管理为抓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研究
一是指导南孙庄中学、军二中、小东庄中学、民族中学成功的开展教育教学开放日,深入探讨有效教学的策略,深入课程改革。
二是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在学习中提升,在实践中磨练,制定并下发了《市区中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比武实施方案》。
三是开展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钢管公司中学学习课题获“市首届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活动二等奖。
四是加强校本教研,参加市教委召开的新课改总结推动会,推选鉴开中学代表我区作《创新机制提高校本教研的时效性》典型发言,受到与会领导和教师的广泛好评。
5.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民办校办学行为
一是全面实行民办学校风险保证金制度,建立风险保证机制。现已开户,五月份收取。
二是依法对年年检不合格的观璎戏校、年检为基本合格的水浒文武学校进行复检,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三是深入新越中学进行前期调研,解决停止招生后的学生安置管理问题。
四是深入翔东高中,解决光华学校毕业班师生的安置及稳定工作。
五是为规范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深入到部分非学历培训机构进行检查并对民办学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完成丽华培训中心等单位年检收尾的相关工作,拟写了合格单位的通知并予以公布。
6.加强成人教育工作,积极促进乡成校上台阶
[关键词]高职院校;单招生;教学管理;现状;对策
一、单招生的源起
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为顺应时展要求,进一步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指导意见,“国家示范性、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等,可于高考前,在本地符合当年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范围内,单独组织文化和技能考试,并根据考生文化成绩和技能成绩,参考考生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择优录取”。文件的出台,激发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进一步深化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我国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的一次创新。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单独招生规模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全国高职院校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河北省为例,2013年,单独招生的院校44所,录取人数2.4万余人;2014年,单独招生的院校增加至56所(不含省外2所),录取人数3.5万余人;2015年,单独招生的院校66所(不含省外2所),录取人数增加至5.4万余人;2016年,单独招生的院校64所(不含省外2所),录取人数8.6万余人;2017年,单独招生的院校66所(不含省外2所),录取人数7.83万余人。经过课题组进一步调研发现,尤其近两年,单招生源大力缓解了当前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的压力,在河北省某些高职院校,单招生源占据了总生源的1/3,有的甚至是1/2。招生模式的改革,单招生源的增加,素质上的参差不齐,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认真研究和梳理单招生特点,摸清当前单招生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单招生的特点
为了准确摸清单招生的特点以及单招生日常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河北省10所高职院校(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其他高职院校3所)2015级和2016级的高职生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33份(其中单招生有效问卷877份,统招生有效问卷756份)。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自我认知、社会适应、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人际交往能力五个维度进行了调研。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结合大量辅导员座谈、课程成绩抽查、一线教师反馈等,发现单招生呈现“三弱三强”的特点。
1.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为此,课题组从调研的某高职院校中,随机调取了600名单招生和600名统招生的课程成绩,并计算出平均分(见表1)。经过比较发现,单招生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基础课,平均分都明显低于统招生;与此相反的是,实践课的平均分高于统招生。可见,单招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相对薄弱,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强。通过和一线教师深入座谈发现,单招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给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展带来了困扰,尤其理工科专业课涉及大量高数知识的计算和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往往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的丧失。但是单招生对各类社团活动和技能比赛有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度相对较高。
2.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社会适应能力较强。通过表2可以看出,单招生在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维度上与统招生存在显著差异(P<0.01)。经LSD事后检验发现,单招生的学习能力明显低于统招生,而社会适应能力却明显高于统招生。日常的课程成绩是学习能力的体现。课题组进一步调研发现,单招生在自主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等良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与统招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而单招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多体现在社会兼职和利用“互联网+”平台小项目创业上。被调研的877名单招生中,曾经拥有或现在拥有社会兼职身份的有356名,占总数的40.6%,曾经创业或现在创业的有145名,占总数的16.5%;被调研的756名统招生中,曾经拥有或现在拥有社会兼职身份的有188名,占总数的24.9%,曾经创业或现在创业的有79名,占总数的10.4%。数据表明,单招生从事社会兼职和创业的人数明显高于统招生。
3.自我认知能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较强。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自我认知能力维度,单招生和统招生存在差异(P<0.05),而在人际交往维度,单招生和统招生差异显著(P<0.01)。经LSD事后检验发现,单招生的自我认知得分相对较低,而人际交往能力得分明显高于统招生。单招生的自我认知模糊主要表现在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认为自己特别优秀”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单招生分别是43.3%和32.7%,而统招生分别是19%和23.5%,说明单招生在自我认知上呈两极分化趋势。单招生由于不能正确地自我认知,往往会导致盲目自信和过于自卑等心理。单招生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高。被调研的877名单招生中,64.5%的人“喜欢与人交朋友”,57.8%的人“能与陌生人找到共同话题”,60%的人“愿意和朋友分享快乐与困扰”,这和单招生热衷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分不开。单招生喜欢体验并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沟通协调能力相对较强。
三、单招生教学管理现状
1.授课方式上:混合编班、大班授课、相互影响。在调研的10所高职院校中,单招生和统招生基本全部混合编制班级,在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授课方式上也都是采取大班授课。由于单招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等相对统招生较弱,学生良莠不齐,加上混合编班和大班授课,必然给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带来困扰。大部分单招生为了凑考勤,成了被动上课的“三无人员”(无教材、无纸笔、无笔记),把手机作为课堂唯一的精神寄托,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普遍存在。
2.教材建设上:缺乏衔接、教材滞后、内容单一。单招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经过进一步调研发现,大部分被高职院校录取的单招生,主要依靠笔试中的语文和面试中的职业潜能来提分,数学和英语成绩相对较差,而目前高职院校教材在高中知识和大专知识的衔接上存在不足,缺乏有效过渡,导致部分学生上课“听不懂”。除此之外,教材内容不能完全切合当前行业、企业对人才和岗位的发展要求,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其教材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
3.管理队伍上:配比偏低、经验不足、稳定性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第六条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然而在实际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师生配比平均维持在1︰400左右,且多数是由刚毕业的研究生担任辅导员。他们虽然在年龄上占据优势,更容易和学生交流,但是缺乏单招生管理经验。调研的辅导员中,他们平均每天要接20~30个学生电话,有的辅导员疲于应付,纷纷转岗或辞职。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能。
4.师资队伍上:侧重教学、缺乏研究、创新不足。招生考试的途径不同、基础不同等呈现出了单招生和统招生的差别。而任课教师由于缺乏对单招生和统招生的对比和了解,因此和辅导员队伍相似,他们普遍对单招生这一新学情的分析和研究不足。通过查询知网,从2013年开始,关于高职院校单招生的学术论文,平均每年只有20篇左右。除此之外,调研发现,教师把精力重点放在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上,而对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单招生缺乏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公共基础课,上课的境遇更加尴尬。
四、单招生教学管理对策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分班授课、小班教学。为了显示单招生、统招生公平对待,目前调研的10所高职院校均是混合编班,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也无差别,而实际上,单招生有着不同于统招生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单招生的实际情况,相应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选用合适的配套教学资源,改革“一刀切”的考评办法。同时,建议分班授课、小班教学,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应都能关注到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操作技能等。
2.稳定辅导员队伍,提高学生管理水平。辅导员队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是学生管理的基础和保障。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首先要制定相关制度,包括辅导员准入、培训、考核、奖励、退出制度等,提高辅导员和学生的配比(不低于教育管理1︰200)。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和制度落实,确保辅导员队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其次要加强辅导培训。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要求,学校“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校级培训;新进辅导员要参加不少于40个学时的岗前培训”,包括定期开展辅导员工作论坛、技能比赛等,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最后要创新工作方法。单招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更容易依赖手机,针对这一特点,辅导员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APP软件,充分利用自媒体和学生互动,把控网络舆情,对学生线下活动进行线上宣传推广,使得管理更加灵活,贴合单招生实际。
3.校企深度融合,推进“双导师制”。高职院校能否根据当前生源实际,持续不断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调研的2所国家性示范职业院校和5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纷纷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了现代学徒制试点,进行了“双导师制”探索。具体来说,给每位学生配备校内和企业两位导师。校内导师一般由辅导员或专职教师担任。辅导员担任校内导师侧重于“四自”教育,即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专职教师担任校内导师侧重于专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教育。企业导师通常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实践技术指导、职业素养教育。这对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喜欢动手操作的单招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更清晰地树立学习目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
4.加强学情研究,提高教材运用能力。单招生这一学情的变化,使得教师上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大。学情研究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前提,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情研究,探索当前单招生呈现的新特点、思想发展新趋势等,才能为今后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打好基础。除此之外,针对单招生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每个任课教师都需要研究教材、有效使用教材。如果是全国统编教材(如政治课),教师更需要根据单招生的基础能力,对教材进行“改造”,划分专题。每个专题突出解决1~2个问题,可以少而精,不宜多而杂,专题内容要贴合单招生实际有所侧重。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师可以编写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衔接,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串联知识点,便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教师要不断开发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推送,方便学生学习。5.加强学业和职业规划,提升单招生职业素养。单招生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好未来三年的学业规划。应把学业规划教育贯穿整个高职三年,并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自查和修正,同时分阶段进行职业指导。大一学期重点培养单招生职业意识,学业规划主要放在以下五个目标:政治思想与道德素质目标、课程学习目标、技能实习目标、阅读目标、身心发展目标。通过目标规划,引导单招生正确自我认知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二学期开设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学业规划根据大一完成情况进行适当修正,同时加入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目标、人文素质目标、人际关系目标。大二职业规划的指导可以根据单招生社会实践能力强的特点重点加强实践指导,并可以针对部分有职业潜能的单招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大三学期重点放在职业咨询,引导学生做好专业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帮助即将走向职业岗位的单招生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三年学业和职业规划的开展,全面提升单招生的未来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崔联合,彭桂枝,张军,庞敬礼.关于高职院校实行双导师制的思考[J].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结婚 法律认定 权利认可 管理机制
一、大学生结婚的现象产生及现状
从法律上来界定,什么事结婚。结婚是指男女双方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条件以及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不难开出,缔结夫妻关系的双方将由此产生权利、义务以及相对责任婚姻法第五条至第十条作出了如下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一)重婚的;(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四)未到法定婚龄的。”
当前教育部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涉及在校生婚育以及婚育退学的规定予以删除,这无疑是趋向于与目前的国家的基本法律相一致,也是国家法律法规在结婚问题上的进一步放宽,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已经也不在要求结婚登记时需要有关单位的,教育部更是放弃了原来高考的结婚限制以及年龄限制。笔者认为,教育部径直做出取消禁止在校本科生结婚的决定仍有不妥善之处,其更应该对于在校本科生的结婚行为略作限制。诸如是否拥有相关财产来源,是否具有一定高度的思想素质。而作为大学本科生所在的大学(其对大学生的了解程度甚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不仅在大学生进行结婚这一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劝、提醒义务,更应该承担相应的审核义务。即具体审核大学生具有相应的财产来源以及是否达到一定的思想觉悟。这两项义务,在我看来,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这是,为相关大学生从事结婚行为避免出现有关基于一时冲动导致后悔终生的类似现象的有力举措。
笔者综合几份问卷调查,在调查中不难发现,大学生结婚的现象在各地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有向上增长之趋势。就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大学生结婚之态度而言,其普遍采取不予支持的态度。尤其,有一个问题及其回答值得关注,即大学生结婚又离婚,其复合的概率。从调查问卷中,没有复合成功的例子。这至少说明,结婚双方在结婚时候并没没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在结婚而又离婚的时候,能够较为清楚地认为到自己对于婚姻所真正的需求。才能认识到:恋爱是浪漫的,而婚姻是现实的。你必须有勇气面对婚姻生活里的各种问题.理解到“相爱容易相处难”的生活哲学之后,再走进婚姻的殿堂。
就民众对于大学生结婚之态度而言,其依旧普遍采取不予支持的态度。这也可以说明,民众认为大学生结婚双方在结婚时候是一种有欠妥当的行为,同时,民众也比较理性地看到,大学生结婚,对于自身学业,还是家庭来说,都必将是沉重的负担。在校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来自社会各界压力的加大,他们的心理、生理、观念才会趋于成熟,对自己的身份以及能力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二、大学生结婚的社会影响
如上文已经论述,从法律角度上来说,大学本科生结婚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从现实来说,大学本科生是否应该、能够成为负担结婚义务的主体就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事实上,在校大学生结婚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法律上的界定和权力上的认可,而并非现实的迫切需要。即真正想结婚的大学生并不多,他们在乎的只是结婚的权利——结不结婚是一回事,能不能结婚是另一回事。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上或者能力上的无准备,酿就了很多大学生结婚后婚姻生活的不幸福乃至造成离婚的惨剧。毋庸置疑,在校大学生结婚,存在着诸多弊端。
首先,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影响到学习。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就存在一个时间和精力合理分配的问题。恋爱、婚姻、家庭,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在校期间的学习,应该说是很紧张的,要想完成好学业,就应当全身心投入,如果把精力用在恋爱、婚姻、家庭中,这对学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影响。在校学习的时间很短暂,应当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光阴才对,也正应了那句老话,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这种感觉,也许在校的时候是难以体会到的,但当走向社会以后,再想学习,不是说不可以,但工作和生活的重压,会让人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更不会有更多的时间能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还有一点,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错过了学习的机会,等到感觉所学的知识太少时,为时已晚。所以,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影响到学习,是不值得提倡的。
其次,在校大学生结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不管是爱情还是婚姻、家庭,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基础。在校大学生经济未独立,结婚首先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例如婚后解决夫妻住宿问题要增加开支;若婚后生育后代则产生子女抚养问题等,更需要物质基础作保证。由此引起一系列的婚后生活矛盾,从而导致婚姻关系破裂。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最好证明。我们知道,大多数大学生完成学业,学习费用是需要家庭承担的,即使有的学生在不断地学着自立,边打工边上学,用来补贴学习费用,但也难以完全自理,能够自已解决学费问题的学生,是极少数的。本来,供一个大学生上学,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高额的费用就是难以承受的,更有许多学生是凭借贷款完成学业的,如果再要承担恋爱、婚姻、家庭的费用,对于家庭来说就是更大的经济负担,可以说大多数家庭是根本无法承受的,所以,在校大学生结婚,会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因而大学生不易在校结婚。
再次,在校大学生结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校大学生结婚,要经过恋爱,然后走向婚姻,组成家庭以后,会有许多需要做的事,要承担家庭的义务和责任,学生能不能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就成了一个大的疑问,这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然,自2001年高考报名取消年龄25周岁的限制和2003年新婚姻法颁布结婚登记不需要单位证明以后,许多高校已取消了对学生结婚的限制,学校不干预和不禁止,但并不等于教育部门提倡在校学生结婚。更为现实的是,学校是学习的场所,学校没有义务给大学生提供完成婚姻以及实现家庭的一些诸如住房之类的物质保证,因此许多结婚大学生势必在校外租房生活,这与教育部“原则上不允许大学生在外租房居住”的管理规定相矛盾。即使允许大学生在校外租房生活,随之会带来一些社会治安问题。
另外,从情感角度来说,多数大学生结婚是基于双方恋爱的结果。爱情是人类美好而神圣的情感。但是,这份情感以何种标准进行界定并判断其是否能够成为结婚的根基,这个社会并没有也根本没办法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评判体系。众所周知,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在思想意识上处于空虚的状态,很多的同学沉溺于玩游戏、上网或者无所事事的状态中。而在这种情况下,恋爱这种既时尚,又浪漫的“消遣方式”无疑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的首选目标。殊不见,更多的已谈恋爱的大学生,在一段恋情的惨淡收场后,没来得及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反思自己的行为恰当与否。便已马不停蹄地开展了另一端风风火火、“惊天动地”的恋情。无疑,爱情对于很多应该奋斗的大学本科生来说,是一种难以戒除的精神鸦片。在这样一种以自我排泄,自我满足乃至自我解脱为中心的恋爱过程中,我们诉求那些责任意识淡薄的大学生能够顾虑结婚后将面对的各种现实难题,诸如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极度不现实的。简单地来说,他们既然不能在恋爱过程中体现粗自尊、自爱、自重、自律的优秀品质,那么也无法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体现出他尊、他爱、他重的情感因素,因此就更无法体积对家庭、社会乃至婚后对方的责任意识。当然,我们不排除在大学生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群体。即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互容、互助、互扶。在恋爱因素的冲击下同时能够用理性的眼光,客观地分析彼此将来应该循于的人生道路、方向。当时,恋爱毕竟和结婚处于很大的不同。一位已婚女大学生就说出了这样一句戏言:结婚之前,感觉找到一位能够结婚的男士好难好难;结婚之后,感觉找到一位适合结婚的男士好多好多。这说明,恋爱和婚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一个人不可能将结婚所处于的高度激情时刻运用于婚后平淡的生活过程中。因此,恋爱双方的思想认识能否达成统一,即在能否或者意愿成为“患难夫妻”以及共同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问题上达成高度统一,以及双方的经济条件能否支撑双方或者单方顺利完成学业并保证婚后生活的井然有序。这是当事人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