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爱国诗歌

现代爱国诗歌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20 14:35: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爱国诗歌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代爱国诗歌

第1篇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古典意蕴;现代精神

对于现代诗歌,有些人认为它比较直白,没有什么值得深入研习的。其实,在思潮之中,现代诗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现代思潮“杂交”的产物。对于这样一种新生代的文学样式,如果仅仅以其文字近乎现代的特点而轻视它,那自然是一种盲视行为。

为此,对于现代诗歌的解析,必须还原到古典与现代融合这个原点。笔者以闻一多先生的《发现》为例,谈谈如何开展中国现代诗歌教学。

一、由言及文,理顺错综关系

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很多学生乃至教师采取的方法是一次性“扫描”。在他们的意识里,现代诗歌比较简单,读过一遍就可以掌握其主要内容。其实,这是学生在古诗鉴赏之时就容易犯的错误,一直以来就没有改观,如今“传染”到现代诗歌鉴赏领域。这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指望着一遍阅读就能读懂诗歌内蕴,这是不切实际的做法。事实证明,只有开展渐次的阅读,理顺诗歌文本内蕴的关系,才能算作真正理解了诗歌。

执教《发现》之时,教师们习惯于引导学生在诵读基础上概括诗歌大意,然后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在课堂教学观摩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是进行了一个回合的读与讲:学生整体诵读诗歌,讲出诗歌整体内容。在这个简单的教学流程中,教师的期望值极高,很希望学生一次性阅读之后就能掌握诗歌内容。实际上,这里透露出教学领域里现存的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教师的教总会获得及时的回应,学生能有丰硕的收获。就《发现》而言,教师很希望学生诵读过一遍之后就能掌握其主体内容。但是,这个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他们的现代诗歌阅读图式建构情况不一;另一方面是由于这首诗歌充溢着磅礴的情感气势,又运用了古典与现代交融的诗歌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平心静气地开展阅读,帮助学生明晰任何诗歌在语言表达之时都会遵循一定顺序的道理。在《发现》中,诗人闻一多是由于在国外深受刺激,生发对祖国的热望之情;但是急切地回国之后,呈现在他眼前的祖国竟然与他意念中的截然不同,于是由期望到失望、痛苦的心情随着事件的展开而逐一涌现。如果没有针对诗歌语言的逐字品读,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会比较肤浅,对诗人纷繁复杂的情感也必然体会得不够真切和深刻。所以,由言及文的赏析过程是现代诗歌教学绕不开的一个程序。

二、由今及古,透析古典意蕴

现代诗歌具有其现代特性,如果阅读现代诗歌读不出古典的意蕴,那么这样的阅读也就必然悖谬于诗歌这种特殊文学样式的魅力。畅游诗歌殿堂,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的现代诗歌往往都包含着古典的意蕴,大家熟知的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如此,闻一多先生的这首《发现》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这首现代诗相对比较直白,但是其中不乏古典诗歌的一些精华。从开头来看,“我来了”,伴随着“迸着血泪”的状态。可以讲,这迸着血与泪的呼喊,表达诗人浓厚而深沉的爱国情怀。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摹眼前祖国的状况,但是“这不是我的中华”可使读者想象得到此时的中华是如何的残败不堪。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热泪纷飞乃至热血贲张的情形就凝聚成深沉的意境,也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再看结尾处“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出此时的诗人情状――茕然立于青天之下,四处凉风侵袭。只不过,诗人不是被动而颓然地接受残酷的现实,他愤然指责苍天,内心迸发的悲怒之气直逼八面来风。当我们将这些现代诗行用古典诗歌的方法进行品鉴之后,会发现其中内蕴的古典之风竟然如此迷人、耐人寻味――这恰恰是被当今教学严重忽略的地方。为此,《发现》这首诗理应带给广大师生一个重大发现――透过现代品古韵。

三、由古及今,领略现代精神

作为现代诗歌,其表达方式业已随着“五四”之后人们思想的觉醒、情感的勃发而悄然发生变化,其中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明显增多。

以《发现》为例,当诗人发现眼前的不是梦魂牵绕的祖国之时,他惊呼“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其中依然含有意境的营造,似乎自己挂在悬崖之上,做着一个恐怖的噩梦,诗人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很显然,诗人的情感发展已至极端,用比喻已经不能畅叙内心的郁结之气。于是,直接抒发出“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再如结尾之处,“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也是富有情境韵味的现代诗句。哭的是不堪入目的祖国母亲,叫着的是撕心裂肺的爱国赤子,这样的画面不能不使任何一位读者为之动容、悲戚。而将自己的心“呕”出来,这明显使用了夸张手法,但又恰如其分地将诗人此时的心境直接表白出来。这是一个爱国志士的真情表达,也是一个富有现代精神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惊天呼唤和哀叹。这就是“五四”之后诗人们所共同具有的现代精神,他们不再满足于朦胧的表达,他们需要也实际运用了现代直白的方式直接而率真地抒发内心的想法。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现代诗歌的进步之处。

其实,现代诗歌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么简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而缜密的诗句品读,理顺其中蕴含的错综而复杂的事件、情感关系,在反复的品味中渐进地领会其真谛。

参考文献:

[1] 吴建英.现代诗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J].中学语文,2011,(Z1).

第2篇

诗歌内在美学生人文品格素养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主要任务,目标是打造合格的中职技能型人才,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最终要走上社会立足社会的技术型人才,他不仅需要拥有坚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健康优良的品格和素养。因此他除了需要接受本专业的技能学习,还必须接受以培养健康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为目的的各种综合教育。比如,文学素养方面的教育,在中职语文的文学教育中,文学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素质,而在文学中,诗歌尤其能体现文学语言的精炼性、形式的优美性、内容的深刻性。因此,诗歌的教育在中职生的课堂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语文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谈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提升中职生的思想品格和文化素养。

一、诗歌形式美的赏析在教学上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诗歌是所有文学样式中语言最为、表达最为简洁,并且内容往往最为深刻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是因为它有“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现代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如舒婷的《致橡树》,用“我如果爱你”“也不止……也不止……”“我必须是”“甚至”等关联词串联起来,形成反复咏叹、感情层层递进又动人心魂的效果,并且因为感情的需要,诗里面多处使用短句和意义相连贯的句式,使朗诵充满连贯性、抒情性,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诗歌优美的音韵节奏,能够融合在人的心灵节奏里,反复吟咏,能够让心灵唱出一首首无比动听的歌,从而开启心灵深处的黑暗,这就是诗歌形式之美对人的灵魂的影响。中职生跟其他的中学生一样,往往对事物的美感疏于体验,他们往往缺乏的是对美的发现、感悟和享受,因此,对他们及时地进行美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诗歌的形式美可以让他们从感性上对事物进行初步的审美,通过大量和反复的诵读,可以让他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用诗歌形式的美去体验事物形式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在美的熏陶中熔炼成一代知美、爱美、追求美的文明青年。事实上,美是一种文化,一个人审美水平的提升,就是文化素养的提升。中职生在诗歌学习中首先感悟的是其形式之美,首先给他们带来愉悦之感的也是其形式之美,形式美熏陶了他们的心灵,也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体现了诗歌形式之美的赏析对中职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作用。

二、诗歌思想内容的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诗歌语言的内容量是十分庞大的,一首诗歌一定包含某种深刻的社会思想或人生哲理性。因此,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思想领域,感受诗歌博大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每个老师所应该努力做到的。中职生无疑是基础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一群人,他们选择进入职校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进入职校就意味着要在短短的三年中学好一门技能,日后走上社会就靠着这一技之长来生存,这个过程时间短,见效快,但必然导致一个人文化素养和文化沉淀的欠缺,从而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会缺乏显而易见的素养魅力和文化能力。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老师应当肩负起教化的作用。文学的教化形式多种多样,而我认为诗歌的教化是最有力量的。我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时,就从一而再、再而三的深挖掘中,引导学生感悟了诗中所表达的崇高而伟大的爱国情怀。往往其他人对诗歌的分析,只停留在大众认同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上,即本诗通过什么,表达什么,如果按照这样贫乏而又单一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学生对于诗中真正的伟大的爱国情怀,可能不容易理解或理解不深。我的分析是:诗人在诗中让他的爱国情怀等同于自身的爱情,爱情何其伟大,令人追求不懈、生死相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感情比爱情更伟大呢?诗人告诉我们,对祖国的爱比爱情更伟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挖掘到这样深刻的力量,一定能让学生受益匪浅,从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的身上悄然多出一份文化素养。事实上,当前社会上大多数的技术型人才,他们在具备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却并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高尚人格和文化素养,唯利是图、不讲诚信,只顾私利,不讲大局是他们“小我”的通病。一首好的诗歌,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三、诗歌意境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诗歌意境的取是跟诗歌内容的表达相关的,诗歌的情感,借助各种不同的意境来表达,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品尝诗歌的意境美,除了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之外,也能陶冶读者的心灵,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因而在对学生的教学中,意境美的深度挖掘是十分必要的。中职生对于现代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一些相关意境的肤浅理解上,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去理解意境在诗歌中所体现和象征的真正意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作为读者的感情像作者一样深刻地融入这些意境中去。如中职语文教材中,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忠贞爱情,常人千言万语说不清楚,诗人却用种种相关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魂。诗中,诗人借急流中的小鱼、荒林中的小鸟、废墟上的常青藤、风雨中的火焰、广漠天空中飘来飘去的云朵和破旗,用这一组种种意象来表达平凡爱情中的真挚情感。美丽的浪花里游着美丽的小鱼,河流两岸的树林里飞着美丽的小鸟,废墟上青春不老的常青藤,风雨中坚贞不屈的火焰,这些或凄美或荒凉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形成了一幅幅与爱情有关的艳丽无比的图画,从而升华了爱情的意义,体现了爱情的可贵。现实生活中不乏种种美的意境,关键是中职生怎样去发现、去感受。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里,让诗歌中美的意境陶冶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诗歌内容产生共鸣的感情支点,以达到提升他们文化修养的目的。

四、结语

中职教育是以专业技能教学为目的,在使学生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同时,辅以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是提高中职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一代有技能有文化涵养的国家建设者。鉴于诗歌固有的语言形式的纯粹性、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诗歌意境的优美性,诗歌的教学应该成为迅速提高他们文化素养的一种手段,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诗歌教学这一阵地,引导他们多阅读、多赏析,让他们将来成为社会技术性建设者的同时,也成为一代新的优雅的中国绅士。

参考文献:

\[1\]何政生.叶圣陶语文性质观新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6.

第3篇

“夜读春秋寻大义,醉向伯牙觅知己……辞慕屈子追司马,武尊卫青霍骠骑……五千年来日月明,大江东去长空碧!”在碗碟杯盆的敲击声中,楚风楚韵楚辞古调且吟且唱的祭哭悲鸣,这是著名诗人柳忠秧在?2012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端午诗会上的演出,拒绝现代乐器,而选用民间祭祀常用的日用品,演绎了一曲原汁原味的“鼓盆而歌”。

现代视听的诗词盛宴

在屈原故里秭归,端午节不仅是民俗的盛会,也是诗歌的盛会。这里几乎每年都会举办民间端午赛诗会。6月20日,“诗在民间——湖北秭归2012端午诗会,在秭归影剧院举行。这是自2011年秭归成功申报“中国诗歌之乡”之后,举办的最为隆重的端午诗会。

屈原投水汨罗江,神鱼托身回故乡。自屈原投水的那年端午开始,屈乡人民就在召唤一个民族的伟大诗魂、一位兄长的不死灵魂,一曲婉转深情的《我哥回》拉开当晚诗会的序幕。以纪念屈原为主题,诗会上篇为相约端午,下篇为诗意秭归。26首诗歌作品有的是诗人们的原创作品,有的是大陆和台湾的名家写秭归的诗章。三峡希望小学一群诗社学生用合唱的方式来展现“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魅力,几个声部演唱,清晰而明朗,配合手中的竹简,犹如数十个屈原站在台上。灵动的舞蹈《天问》、诙谐的情景剧《渔父》以及一琴一箫间名人秭归诗篇的吟诵,无不展现出历代诗人对屈原的崇敬和对这片土地的向往,他们以诗歌的名义来这里拜谒,怀揣着梦想走进了诗意的秭归。此次诗会让诗歌回到民间,走向大众。来自三闾骚坛、九歌诗社、兰蕙诗社、树蕙诗社、涉江诗社、萤火虫诗社、杏林诗社、天问诗社、宜昌新诗学会等十多家诗社的100多位诗人、香港客人、湖北非遗工作人员以及全国屈氏宗亲会成员等1000多位观众到场品味了这场荡气回肠的诗歌盛宴。

超越宗族的诗人情怀

“你投江的刹那,激起中华民族永远的悲壮。你流放的岁月,铸成中国诗魂傲岸的脊梁。你让诗歌,成为中国美丽的宗教。你使美政,成为人类永恒的理想……我和你同一个DNA,下同子孙,上同炎黄。我和《楚辞》同一个血脉,上联长江,下通太平洋……”屈氏宗亲会的代表屈金星朗诵的《我和屈原同一个DNA》将现场观众拉入对屈原的缅怀中,民族的忧患、人性的善美、浪漫诗性的相通,远远超越了宗族意义上的同根同源。

“近些年,诗歌日益趋于边缘化,也很少受到大众关注。许多人对诗歌没有了80年代那样的热衷,民众对诗歌的热情也在消减,这是我们诗人的责任,要是能多出现几个北岛、舒婷、欧阳江河、顾城那样的诗人,多出些撼动心灵、经久不衰的作品,诗歌还是会再次扬起风帆的。随着物质生活渐渐单调,会有更多的人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优秀的创作才是关键。”来自河南省屈氏宗亲会的屈金星表示,现在教育上诗歌阅读比较薄弱,人们坐地铁捧着的大都是小说或者杂志,很难看到有人会捧着诗集。而真正好的诗歌作品不但能够给人以抚慰,还能帮助你找回自己,具有恢复人信心的力量。屈原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作为媒体策划人屈金星感到,“对屈原的敬仰,源于屈原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求索精神、民本精神、创新精神,而这些在今天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千年传颂的屈子品格

“……轻云淡淡说旧事,子归声声诉忠魂呐……龙舟粽子兰与蕙呀……古韵今歌骚坛人哝……”屈原故里秭归乐平里三闾骚坛现年87岁的农民诗人李国杰登台吟唱原创诗歌《骚坛新韵》,将原汁原味的自由唱诗展现了出来。 “吟诗,没的平仄。”这是老人家对于吟诗的概括。在乐平里的乡间,骚坛的农民诗人们都是吟诗,后一位诗人要跟着前面诗人唱和的韵律对诗。

第4篇

一、重视读的训练与指导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泳功夫兴味长。”学习诗歌更是这样,因为诗歌的语言精粹,只有在多读中思考感悟,才能欣赏到其中的妙处。但是,如果教师不加指导,只叫学生随意去读,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并且收获寥寥。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并以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需要给学生指导哪些朗读的方法呢?

1.要对朗读的声音加以控制

忌用匀速的、无变化的音调和音量朗读。如果那样读,将会读得毫无感彩,平淡无味,易使听众疲累生厌。恰当的朗读,是带着与作者当时写诗时同样的情感,在读的时候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其声音是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而准确地把握这种朗读的情感,往往不是第一次朗读就能做好的,而是要在多次朗读、体会后才能把握的。只有理解得准确,才能读得恰当。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在理解中提升朗读水平。

比如《秋天》这首优美、纯净的描绘乡村秋景的诗歌,宜用平静、欣赏的情感来朗读。每节诗的前四句用大致相同的速度和节奏读出来,表达出一种动作或情景的排比味道。而第五句就要读得舒缓些,因为这是每一节的总括句。又如《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表达与国土生死相依的热烈、深沉、悲愤、激昂的爱国情怀的抒情短诗。第一句可读得平静些,第二句就要加入悲愤、坚定的情感,第三、四、五句要语速稍快,读出悲愤的情感、排比的气势。而第六句就该读得轻柔、缓慢,表达期待、向往的情感。第七、八句,冷静、缓慢地读,表达与祖国生死相依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坦然。诗的第二节是卒章显志的文字,要读得缓慢、真诚。

2.朗读要停顿恰当、读音有轻重,以此突出诗句的重要信息,并表现诗歌的音乐美

诗句的停顿往往按语意来划分,不能割裂语意。句子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要重读,表示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往往要重读。例如《秋天》中前几句的停顿和重音可以这样处理:“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可以采用哪些读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读的效果呢?比如范读(录音范读或教师现场范读、学生范读)、男女生分别读、齐读、分组读、多人合作读、表演读、背诵等形式。在朗读中可以带点比赛的意味,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评议来达到鼓励、指导、促进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情境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歌是形象化的语言艺术。因此,读者只有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感受诗歌中的形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比如读《秋天》的前两句,要提醒学生去想象清晨的露珠,树叶上草叶上的露珠,并且是“满披着的露珠”,有形象有色彩,具有画面美;由于伐木工人伐木,露珠被震落下来,同时从深林幽谷中飘出伐木的声音。再扣住“清晨”“幽谷”等词想深入一些,就可以领悟到诗中刻画了清晨森林中寂静、纯净的意境。作者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先描绘露珠被震落,起笔新颖且观察细腻。

三、注意品赏准确、精妙的语言

诗歌很多的美是表现在语言上的,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品味、欣赏诗歌中美的语言。比如“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写法多么新奇!这一句大可品味。学生能够懂得这一句实际是写镰刀收割了很多稻谷,但是为什么写成“饱食过稻香”呢?深想一下才会明白,这里运用了比拟的写法,把镰刀写活了,诗人觉得镰刀爱稻谷的香味,饱食了一番。似乎“稻香”可食,化虚为实,用语新奇。诗人把镰刀割稻写得美,写得新奇,写得有趣,写得聪明。

四、指导学生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反复阅读和联想、想象、思考的过程中,进入了诗的意境,就能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诗人在写诗时的情怀。比如读《秋天》,学生感受到“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这三个美的情景,诗人把它们写得各具意趣,却都传达出对乡村秋景的喜爱之情。某些诗歌,时代色彩比较浓厚,有时需要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去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时期的1938年11月,联系诗中“嘶哑的喉咙”“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些诗句,就能感受到,诗中表达了仇恨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土的爱憎分明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是与祖国共命运,以死相报答的崇高而炽热的情怀。

五、学会欣赏、借鉴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

经过较为深入的学习之后,师生合作,可以归纳一下诗歌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技巧,有利于提高鉴赏水平和学以致用。比如,可以发现《秋天》写景细腻、优美,用词精巧的特点。全诗结构整齐,描绘了多个场景表现秋天的美丽和浪漫。而《我爱这土地》,其写作角度独特、巧妙(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也要歌唱多灾多难的中国,至死方休,而身体归于国土),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是尤其值得欣赏、学习的。品味其语言,又有朴素、真诚、形象、精当的特点。

六、适当拓展延伸,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习兴趣

第5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小学语文渗透

1爱国主义是法制教育的关键内容

1.1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枯燥生硬,不能和语文课文脱节。教师可通过词句篇章的分析讲解来阐释爱国主义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教育、感染。这是由语文学科文道统一,“授业”与“传道”并举、并重的规律决定的。那种脱离社会现实,空洞照搬爱国主义理论,死板说教,将自己狭隘理解的爱国主义思想强加给学生,甚至将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对立起来,这些做法都是极不可取、极其错误的。

1.2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1.2.1记叙文讲读中结合人物形象分析渗透记叙文一般通过人物形象刻画来体现主题。要把握记叙文主题,必须分析人物形象。只有借助栩栩如生的人物去感染学生,学生才有可能受到熏陶。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仅要分析人物做什么、怎样做,还要分析人物为什么这样做。例如学习《》一文,不仅要分析在献身的一刻做什么、怎么想(“直起身来,伸开双臂,猛虎般扑向那个机枪的喷火口”),还要分析能这样做的目的和动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让学生不仅从感性上感知英雄形象,还要从理性上把握英雄行为的本质,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

1.2.2诗歌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渗透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不少,其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很好地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美丽风光的,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江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有歌颂爱国将领民族情感的,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有表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情怀的,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课堂学习这些诗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时,要启发引导他们迸发对祖国美丽风光的热爱之情,从古代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身上汲取精神,从而立志长大后报效祖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洪流。

2找准切合点,课堂教学主,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很多,如《彩色的翅膀》、《八角楼上》等侧重于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幸福是什么》、《落花生》等侧重于渗透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把遵纪守法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达到二者的自然融合。比如在教学《我的战友》时,我们可以抓住“烈火在他的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的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中的“一寸”、“一声”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理解烈火烧身时,即使发出“一声小小的,一点小小的挪动”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没有这样做。引导学生理解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进行到这里,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课文的德育目标。但我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找出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的渗透点。我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当时他为什么没有那么做?如果这样做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明白:咳嗽一声或动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那么“我们整个班,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从而提出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个浅显却又深奥的道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论证。这样通过引申拓展,引导学生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做,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怎么做,什么情况下不能怎么做,对学生进行了遵纪守法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3通过语文教学构建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体系

小学语文课文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意识、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注意了选文的现代意识和生活气息, 注意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素养的要求与培养

3.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有助于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文中, 关于科学与发现的文章并不仅仅是科学成果的介绍, 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在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发挥合理想象、学会科学思维。并且赞颂那些为了祖国科学事业甘于奉献、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等,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做出贡献, 引发他们进行深刻地思考, 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3.2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

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是现代教育与课文选文崭新而又十分迫切的课题。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健全, 对我们国家稳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文有人间天平等话题, 选取了有关古今中外法制建设的文章, 力图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 以及课后练习与单元语文活动的深化、引导,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让学生从小具有遵纪守法的观念。

3.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意识

课文注意发挥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的特长, 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课文用“真诚的心”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 用“自强不息”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 用“温暖的记忆”“情暖人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用“神奇的大自然”“人类的伙伴”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 树立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观念, 并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这些, 有力地引导了学生摆脱“小我”的束缚, 懂得为人、做事、处世的基本道理, 具备公民的基本素养, 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参考文献

[1]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论教育与审美人格的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第6篇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一

 

最近读了《艾青诗选》,诗歌中蕴含着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

 

擅长绘画的艾青,他的诗歌中体现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比如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紫蓝的”、“青灰的”、“绿的”构成了一副美丽、色彩鲜艳的图画。同时,诗人还注意动静结合,前几句是静的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而“草原上流着……的烟……”这句是动的描写,使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

 

时光流转,斯人已逝,诗情永存。我有幸读到这本《艾青诗选》,重温慷慨激昂的历史,体会诗人艾青博大深沉的情怀。这些诗句就像春雨一样润泽着我的心灵,使我感触颇深。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二

 

艾青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被我们这些后辈永远的歌颂,因为艾青的诗中富有人生的哲理。

 

《失去的岁月》其中有一句写的很有道理:“失去的岁月甚至不知道丢失在什么地方——有的零零星星地消失的,有的丢失了十年二十年,有的丢失在喧闹的城市,有的丢失在遥远的荒原。”

 

是啊,过去的岁月都不知道丢失在了哪里,我的时间都丢失在了发愣中,本可以好好的学习,我却在那里发愣,别人的时间安排很充实,还觉得时间不够,而我却在那里浪费时间。

 

鲁迅有一句名言是:浪费时间是在慢性自杀。我却浪费了多少时间,本来今天的事情可以做,而我要推到明天甚至后天才去做这件事。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三

 

艾青,浙江金华人,曾在乡下的保姆家中寄养因此对土地和民众产生了依恋的感情。他的求学之路比较坎坷因与父亲的意愿相违背而被中断学费。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一种沮丧愤懑的情绪,在他一段习画的经历中他所形成的色彩感和立体感的思维方式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这本诗选在内容中介绍并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1937---1941年是艾青创作的期,也是他最高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而早期和后期作品则是铺垫,过渡和结束。诗选基于客观评价期作品选用较多,早期和后期更像是扮演着一种陪衬的角色。虽然这种取舍让本书看起来有点失衡但作者的艺术成就也会更加突出。诗选也着重挑选作者抗战时期的短诗,短诗的地位在作者的一生当中不容忽视。

 

在导读中了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艾青的诗歌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停滞期,沉闷期虽然这期间也创作了不少作品但大多价值不高。进入新时期之后艾青重新复出创作出了很多影响很大的诗篇。而与他期创作的作品相比进入晚年期的这些诗篇感情比较沉郁,内敛,深沉手法更为朴素自然,缺点就是艺术感染力没有以前那样强烈了。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四

 

中学的时候就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在记忆的隧道里永存。今年暑假,我再一次与艾青同志“见面”,与他的那些饱经岁月的洗礼的文字见面,也再一次见识到他的撕心裂肺地对祖国的热爱,体会到他的那颗火热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广大的普通劳动人民的最真切的关心,一次又一次的动容让我不得不铭记这位现代诗坛的伟人,不得不为这位永恒的诗坛丰碑肃然起敬。

 

读着《北方》,仿佛已经置身于苍茫的北地,厚重黄土地给我带来的一种浓烈的沉重感,我站在那无垠的荒漠上,望着远处从塞外吹来的无情的沙漠风肆虐地蹂躏着北方的生命,十月的寒风并不刺骨,却给人带来寒彻心扉的冰凉,远处的村庄,上坡,河岸,颓垣等都在,感叹着这个时代的悲哀。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北方人民脸上的无奈,那种从心底深处流露出的悲痛和对光明的热切的渴望。作者的笔尖带我见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与灾难,见到了在敌军铁骑的践踏下奄奄一息的民众,也让我看见了他的浓郁的爱国情,尽管这片北地上到处都是抱怨与痛苦,可是这是我们祖先经过五千年的时间的历练给我们留下的,这片土地上不仅有他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且有他们那无私的博大的爱,“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啊,这国土

 

艾青诗选读后感300字五

 

《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其中的诗歌是艾青经历了“五四”运动,才写出来的。

 

从诗歌的风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进取,反对黑暗歌颂光明;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

 

在“五四”战斗之前,艾青写出来的诗歌一般是描写太阳、火炬、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与恐怖的病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而在建国后艾青的诗还在歌颂人民的劳动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从艾青的爱国心,我想到了那时的中国还涌现出很多的爱国者……

 

徐悲鸿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学画画,1919年徐悲鸿到巴黎深造在那时中国落后留学生备受欺凌。后来徐悲鸿憋足了学习的劲儿,势为祖国争光。徐悲鸿在1924年画展引起了轰动,使整个美术界震惊。

 

第7篇

语文学习要得法课内,得益课外。小学古诗词教学也一样,教师要立足课内,寻找课内外的连接点,连点成线,合面成片,以“主题阅读”的形式,拓宽学生古诗词阅读的空间。

一、以题材衍生古诗词阅读的主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各类主题。教师要善于依托教材、依托文本,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值得探究的主题,确定古诗词阅读的主题。例如:学习《静夜思》,可以带领孩子们走进以“思乡”为主题的诗词赏读空间,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去了解、探究。

二、以作者拓展古诗词阅读的主题

一个诗人,总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我们在引领孩子学习了某位诗人的某个作品后,可以引导孩子走进这位诗人的其他作品,更深入地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和思想脉络,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以李白为例,当我们引领小朋友走进《赠汪伦》后,不妨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继续了解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了解诗人爱游山玩水的生活情调,品味他的丝丝柔情。继续品读他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将进酒》等一系列诗词,开展走近李白的主题阅读活动。还可以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活动中,那一首首充满奇特的夸张和丰富想象力的诗歌,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

三、以生活诱发古诗词阅读的主题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语文是个大语文,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生活的环境,捕捉探究的内容,结合古诗词的阅读,开展阅读活动。

1.学校生活

校园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可探究的主题。比如,班里有位同学转学,我借这一契机,抛出“有人离别”这一主题,引出一系列送别诗,如《别董大》《赠汪伦》等,引领孩子们去阅读,悟出那珍贵的友情。

2.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最主要的是亲情,我们可以定下“母爱”的主题,引导学生去寻找关于母爱的诗词,然后引导孩子们把获得的感动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去感受母爱和亲情,并伴着他们走向美好的明天。

3.社会生活

第8篇

一、激情铸言扣心弦

“感人之心,莫先乎情。”语文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应把握所教诗词的情境。诗词是美的,其语言或有力、或火热、或锐利、或凄美,我们应用心琢磨,用丰富的、饱含情感的语言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奏响最美的旋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过零丁洋》时,首先就用满怀感情的语言来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是什么让我们的国家百折不回、屹立不倒?靠的就是具有民族气节和炽烈爱国情怀的仁人志士,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其中一位还很有才华,他叫文天祥。下面我们就通过他的作品《过零丁洋》来结识他。”有了富有感情的开场白,学生的爱国情感被有效地激发,他们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再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鉴赏杜甫的《望岳》时,也用了一些语言动情地描绘美丽的祖国河山,让学生心驰神往,饶有趣味地进入诗词的情境之中。

二、古韵新唱熏氛围

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配乐是制造氛围最为常用的手段,已配曲演唱的古诗词也不在少数,例如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岳飞的《满江红》、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这些配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联系到一块,在被文化滋润的同时又具有艺术气息。在诗词教学中运用配乐,或让学生尝试演唱古诗词,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体验到古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与声律美,在艺术氛围中情感得以熏陶、文学素养得到提升。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蒹葭》时,播放了邓丽君的《在水一方》,让他们在熟悉的歌声中体会诗词中炽烈的相思之情和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意境;在和学生一起学商隐的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给学生播放了徐小凤的歌曲《别亦难》,在歌声中学生体会到诗词里对惜别的叹惋和悠悠的思念之情;和学生一起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在悠扬的乐声和伤感的歌声中凝神静思,悟出诗词中的深意。

实践表明,如此布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印象,有助于他们理解和记诵古诗词。

三、驰骋想象悟意境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诗歌语言凝练,留白颇多,需要学生在品读、解析诗词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其用精美、流畅的语言对诗词的意境进行感悟,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词,同时,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时,笔者在和学生互动时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其中有个学生勾勒了如此情境:“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照射着巢里安睡的鸟鹊;清风徐来,树枝吹动,鸟鹊从酣梦中惊醒……夜风送来稻花香,又是一个丰收年啊……”这样的描述,是学生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作用后对诗境生动的描述,让词中的情景如电影镜头一样在学生的眼前展现,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感受到迷人的田园夜色。

教学实践的经验表明,想象可以帮助学生的思维穿越时空,与诗词的作者进行沟通,接近诗词所描绘的人和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学习诗歌的兴趣也会愈发浓郁。

四、真情浓墨写诗词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了一些诗词后,难免有吟诗作赋的心理需求。面对真实的生活,不少学生内心有表达和创作的冲动,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好事,将其与诗歌教学联系到一块,借此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开展传统诗词创作比赛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其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