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2-11 07:16: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重阳节的经典名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重阳节的经典名句

第1篇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部分是通过诗歌途径来传承的,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诗人们通过历史的长河向我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在“坎坎伐檀”声中,我们可以倾听到祖先对苦难生活的倾诉,对封建统治者盘剥百姓的愤慨;在 “采采苡”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体验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孟子》“鱼和熊掌”的类比中,感受到了他对“生”和“义”的态度,领悟到了即使舍弃生命也要维护义理的重要意义;在《庄子》河伯的“望洋向若而叹”中感受到宇宙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通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学生看到了远离尘世的恬淡悠然的陶渊明;通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看到了至死不渝,一心向宋的爱国诗人文天祥;通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学生看到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李白;通过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感悟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通过王冕《墨梅》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感悟到了诗人的高贵人品和高尚情操;通过《指南录后序》,学生感受到文天祥的拳拳爱国情……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诗词的学习中,同学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诗词,我们还可以获得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的信息。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与我们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第2篇

感受经典,激发经典诵读兴趣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浩若烟海的经典,这些经典在滋养了一代代先贤名士后,又不断被后人传承、创新,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克服千难万险,一直勇立潮头的不竭动力;成为一次次葱茏中华文明这棵参天大树的厚实的养分。三年的中师学习、六年的自学考试,从专科到本科,我被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所熏陶:我徜徉在经典的港湾里,陶醉在经典的柔波里,精神和生命的品位被一次次升华。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后,我一直在尝试着如何让孩子们充分地认识到中华经典的博大,如何让经典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如何让经典浸润孩子们的心灵,如何让经典助推孩子们的成长,如何让经典丰厚孩子们的童年!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引领孩子们接受经典、享受经典,在经典中认识祖国的壮丽山河,体会各地民风民俗的差异;感受中华历史的曲折,认识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

做过父母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孩子们刚学说话的时候,我们都会不停地教给他们简单的话语,还会不断地叨念一些简单的诗句,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就能背出了《静夜思》、《草》、《游子吟》等。孩子进入学校后,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了我们,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在低年级刚刚学习完拼音后,我们就可以让拼音朋友来帮忙了:让孩子们自己读,不认识的字利用拼音拼一拼,再结合教师的范读,加上同桌的互读,这样就可以完成简单的阅读了。然后,通过个别展示读,多给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教师进行适时的表扬、鼓励,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就建立起来了。在进行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时,我便将经典阅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活动之中。经典阅读是一种精神的引领。同时我还利用别具特色的展示课,给孩子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在润物无声中,孩子们已经走进了经典。到了小学三年级,孩子们自己作诗,争当“小诗人”,发挥想象给诗配画……不知不觉这些活动已经成为他们语文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渐渐的,孩子们对语文越来越感兴趣了,对诵经典、背经典、演经典越来越感兴趣!有了兴趣,一切将迎刃而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积累经典,让经典诵读扎根孩子心灵沃土

我国的古诗文,它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坚挺和营养孩子们精神家园的博大力量。小学的孩子们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从小就鼓励孩子们积累古诗文,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如《敕勒歌》等朗朗上口的诗歌、如《静夜思》等短小好记的作品进行诵读。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他们有目的的诵读,如读李白的诗,先精挑出李白诗中的千古名句,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让孩子不断吟诵、识记。通过不断的吟诵和识记,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李白诗歌的豪情壮志。接着,引导学生对李白的诗歌进行分类诵读、赏析。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清溪行》等,是侧重写景的诗歌,通过让孩子们反复诵读,他们会感受到诗歌的清新隽永,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奇瑰;李白赠别诗歌很多,通过让孩子们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诗,激励孩子们珍惜友情,体会李白想象力的丰富。就这样,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走近了王维、孟浩然、杜甫、杜牧等诗人,同他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而诗人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也不断感染着孩子们。

大量经典的积累,把孩子的视野引向经典诗文的美丽沃土,孩子们精神生命的根须也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

以活动为载体,让经典诵读充满生命活力

为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我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元宵灯会、九月九重阳节等主题班会上,师生互动诵读成为活动的常式;集体诵读比赛中,学生或铿锵、或激昂的诵读成为一种相互的鼓舞、相互的鞭策;古诗文配画、贴画比赛中,一幅幅稚嫩的作品昭示着孩子们对作品的独特理解。我们每日用早上10分钟读诗词、解诗词,下午放学抽5分钟吟诵。每天两首诗词、一段《三字经》,我及时抽查。所有这些活动,能让学生进入“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的境界。

第3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检测;基础性;开放性;人文性;现实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00-01

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检测是对某一阶段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一种综合检测。考试作为学生教学质量检测的重要载体,对于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功能。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下,在新课程视野下,在新课程考试与评价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学质量检测应避免命题功能单一化,命题形式模式化,命题内容重记忆轻感悟、重知识轻能力、重机械训练轻综合运用等倾向,而把关注点落实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有效发挥教学质量检测命题对教与学的正确导向功能的。

一、教学质量检测的意义分析

升学制度的改革和新课程为小学的评价改革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开展教学质量检测的目的主要是把握学校的教育质量状况,为改进、完善学校教育、教学方法和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信息。学校教学质量仍是学校立校的根本,没有教学质量的学校最终将会被淘汰。教学质量检测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措施,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

二、教学质量检测的命题分析

1、基础性: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是基于语言知识的积累之上,它是衡量语文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学质量检测注重考查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发挥语文的工具性,言语操作的实用。考查的内容有:①字音字形;②词语运用(包括近义词、虚词、成语运用);③句式运用(含修辞方法运用);④语言综合运用;⑤理解运用名句。

例一:近义词的选择

寂静 幽静 安静 平静 宁静 僻静

(1)一天夜里,他在( )的小路上散步。

(2)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 ),只听见雪花簌簌地往下落。

(3)蜜蜂嗡嗡地飞舞,使这个庭院显得更( )。

(4)他担心再遇到敌人,忙跑到( )的地方,把文件烧掉。

(5)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 )地睡着,他们呼吸均匀而( )。

这类题是对语言积累的考查,包括积累的意识、习惯、方法和能力等,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语言,在生活中积累语言,养成读、记、背、摘、抄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只有“储存”了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形成语感,才能基础扎实,运用自如,“厚积薄发”。 默写常见的名句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文学素养。

2、开放性:知识积累迁移,强调鉴赏感悟

吕叔湘先生说学习语文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毫无疑问,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乃至提升人的精神品质的一条有益之路。因此,语文命题要切实关注课外阅读的考查,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例二: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答案。

“中秋、除夕、春节、重阳节、端午”这些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排列,最后一个应该是( )。

上述试题通过对阅读篇目、传统习俗内容的考查,涉及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类试题传达的信息是:语文是开放的,语文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还要放眼课外;阅读不能只局限于读课文,还要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书。要让青少年的成长与好书同行,要让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经典文化不断浸润和滋养青少年的心灵,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定位。

3、综合性:加强知识的融合,学科的整合

学生的言语实践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而考试的过程,就是把各种语文知识、技能、能力进行相互交叉渗透,以衡量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因此,语文命题要加强整合,改变以往一道题只能考查一种知识或能力的单一功能,在有限的试题中注入多元的考查功能,以综合检测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4、现实性:关注现实生活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真实性、情景性。语文命题应遵循这一原则,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考查学生运用语文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情况,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主动建构“大语文观”。

5、人文性:板块标题、卷首语、提示语的设计

孩子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其生活世界就是一个丰富的教育世界,语文检测卷人文化趋势明显。试题上都有板块标题,很多质量检测卷中还设计了卷首语和提示语。试题一改过去的机械、呆板、冷漠和乏味,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和情感需要。试卷描述变得更加趣味化、人性化。这样能有效缓解考试压力,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答卷,体现了命题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三、教学质量检测的题型分析

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答案开放的表述题、写作题等。

1、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理解、分析能力。

2、选择题主要用于检测学生的识记、理解、辨析的能力。

3、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好的问答题可以给学生提供比较开阔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4、答案开放的表述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书面表达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质量检测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检验、激励和引导的功能,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真正有效地发挥考试与评价对教学的导向功能,关键在于准确理解语文课程核心价值,准确把握考试与评价的目的。教学质量检测要在探索中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考试与评价改革,才能有所突破,真正成为引导语文教学的航标。

第4篇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篇章、国学经典,进行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外化于身、内化于行,铸造人格的支柱,在无形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传承。其次,还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结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喜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读物等,要求其必须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为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组织参与一次读书交流会,利用假期时间,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在上课时期进行朗读等,并为表现优异者先进典型奖、实物奖等,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其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观看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影视作品讨论会、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