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1 16:30: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加强管理;控制感染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61-01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病原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不断增加,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应用,都使医院感染防控问题愈加突出。而消毒供应中心是防控医院感染的重中之重,是医院的“心脏”,它担负着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灭菌、发放等工作,而每一项工作都与医院感染、医疗护理质量、患者的安危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为了有效防控医院感染,须从多方面入手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工作。
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合理布局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条件
医院CSSD建设应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原则,宜接近临床科室,或与手术室有物品直接传递专用通道。环境清洁,区域相对独立,工作区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空气流由洁到污,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严格划分3个区域。工作区域的温湿度设计和材料有严格要求。
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人员的高素质的要求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保障
健全CSSD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追溯制度、监测制度、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及相关科室的联系制度,并落实到实处,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以一切为了临床,一切防控感染为目标。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理论学习,定期组织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等,来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技巧,满足临床医疗护理的需求。
3 加强再生物品环节的质量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
再生物品即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其操作流程为: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干燥、器械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储存、无菌物品发放。
再生物品由回收到发放形成一条链索式循环,每一环节紧紧相扣,供应中心人员须认真执行工作流程中的质量标准,层层把关,既满足临床需要,又保证绝对无菌,确保医疗安全。
3.1 严格物品回收
采用封闭式方式回收,传染性的污染物应双层封闭包装,表明感染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处理。 回收时必须当面查对物品器械的名称、数量、规格、初步清洗处理情况及器械有无破损。
3.2 重视清洗质量关
器械清洗是供应中心工作的重要环节,国外供应中心有一名言:“清洁可以不灭菌,但是灭菌绝对得清洁”,充分体现洗涤彻底的重要性。清洗时一律戴手套,玻璃用品执行四步洗涤法(去污,去热源,去洗涤剂,精洗)。首先据回收器械污染程度、器械类别、有无管腔、轴节等进行分类,严格执行清洗程序:冲洗含酶洗涤剂洗涤软水漂洗纯化水终末漂洗,消毒烘干上滑润剂保养检查洗涤质量,达到程序化、科学化,标准化。
4 加强供应中心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测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自2000年卫生部颁布《消毒技术规范》以来,消毒灭菌被纳入国家法规,为了避免医疗纠纷及医院感染发生,为了保证其质量控制,对消毒灭菌物品处理过程中的环境、灭菌设备、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等进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5 对紫外线灯管每月进行一次照射强度监测,不得低于70uW/cm2,新管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
6 供应中心应严格执行一次性物品验收制度,登记账册,记录每次到货数量,生产厂名、产品批号、消毒日期和有效期,登记人签名。按规定使用。
我院消毒供应中心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等文件,强化无菌观念和正规化管理,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通过落实以上管理措施,使我院供应中心的工作逐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确保了无菌物品质量,有效地防控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孙雪莹,王华生,宋婉丽,等.消毒供应室对医疗器械的全程质控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154157.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感染控制重要部门,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医院感染和交叉感染。根据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要求,2011年5月我院对消毒供应中心(CSSD)布局进行了改建,流程进行了规范。现将工作介绍如下。
1建筑要求
1.1合理的建筑布局 CSSD建筑布局科学合理,是提高CSSD质量,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根据我院门诊量,手术量等实际情况并结合卫生部CSSD的3个规范标准要求,合理优化布局。
1.2整体改造与布局 因地制宜由以前的回收间、初洗间、精洗间、灭菌间、无菌物品存放间等改成流程合理的CSSD。分为工作区域和辅助区域,工作区域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灭菌区、无菌物品发放区。三区划分清楚、标识明确并以清洗机、传递窗、灭菌器作为实际屏障。 三区均有缓冲间。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行符合管理规范要求。
1.3规范CSSD标准建设 工作区地面采用防滑地板,既防滑又易于清洗、消毒。天花板用铝扣板,无裂隙不落尘,便于清洁。地面与墙面踢脚及所有阴角均为弧形设计。防溢式地漏,污水集中至医院污水系统。
2流程及无菌物品质量管理
2.1回收清洗 严把回收清洗关是保证无菌物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回收时用专用车和密封盒,用后清洗、消毒、干燥备用。清洗人员在去污区对各种器械进行清点、分类。并根据物品不同选择相应的清洗方法和程序。
2.2包装质量 清洗后器械进入包装间及时包装防止污染。包装前认真检查器械性能、清洗质量。用放大镜和目测方法检查。器械表面及关节、齿牙光洁、无污渍、无血渍水垢、锈斑等。尖锐、精密器械有防护措施。一人配包、一人包装,包内放置指示卡,双人核对无误后胶带封包并注明品名、灭菌器编号、灭菌时间、有效期及责任者工号。
2.3灭菌 消毒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每天第一锅空锅做B-D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每周生物监测。根据灭菌物品不同采用相应的装载方法和灭菌方式。
2.4储存和发放 (1)接触无菌物品前应进行手卫生。(2)灭菌后物品分类存放、位置固定、标识醒目。存放架距地高度20cm-25cm,离墙5cm-10cm,距天花板50cm。温度低于24℃,湿度低于70℃。(3)发放物品遵循先进先出原则,认真核对回收物品固定数目,及时将无菌物品送到临床科室。并签名,作好记录。
3人员管理
3.1人员培训 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对CSSD人员进行岗位职责、岗位能力、职业防护原则与方法,医院感染控制预防相关知识培训。根据专业进展更新知识[1],逐步培养CSSD人员向专科方向发展。
3.2人员流程 各区域严格划分,人员物流由污到洁强制分离,不得逆行[2]。各岗位人员固定,每月轮换一次,减少人员流动。
4讨论
CSSD合理布局是避免交叉感染、节省人、物、财力、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物品无菌供应的前提。强化岗位职责规范操作流程是提供无菌物品的有力保证。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医院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80-01
消毒隔离管理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防控地点,为探讨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1]。本文由本院的感染控制小组对2010年1月前的手术室感染问题情况进行总结,并制定出具体整改措施,在2010年实行,比较整改前后的手术室感染发生率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跟踪观察2009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的手术3432台,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的手术3567台,对出现医院感染的例数进行统计。
1.2 方法 由本院的感染控制小组对2010年1月前的手术室感染问题情况进行总结,并制定出具体整改措施,在2010年实行,比较整改前后的手术室感染发生率情况。
1.2.1 发现的问题 手术室的环境的布局问题,污染区和洁净区的布局存在不合理情况,手术室和污染区布局不合理,会导致手术室遭到感染。对污染物品的处理不当,没有及时送达污染区,进而导致手术室的污染;对手术室的管理不严格,存在人员流动频繁的情况[2],人员流动过大会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手术室使用人员不注意对手术室温度、湿度的管理,随机调整,会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引起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不到位;手术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着装、洗手,或者在手术中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3],都会导致感染的发生。
1.2.2 整改措施 合理进行手术室和污染区的布局,科学化制定硬件布局设计,提高合理化布局对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积极作用;加强手术室管理,严格控制人员流动,最大程度降低进入手术室的人数;提高相关医护人员对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的认识,不随机调整手术室温湿度和手术室硬件设施,在手术前严格进行各项消毒,在手术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感染发生;严格进行手术器械的质量监管,定期对手术器械的质量进行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由于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导致的交叉感染发生[4],医护人员在使用相关医疗器械前,一定要认真查看医疗器械的消毒日期和失效日期,对于失效的医疗器械立即进行更换;对于手术室产生的医疗废弃物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将生活垃圾、医疗垃圾严格进行分离,对于存在患者体液污染、血液污染,以及梅毒血清抗体阳性手术和HbSAg血清抗体阳性手术所产生的医疗垃圾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存放、处理[5]。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χ2检验对整改前后的手术室感染发生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当p
2 结果
2009年1月―2009年12月跟踪手术台数3432台,其中发生医院感染例数为145例,手术室感染发生率为4.22%。2010年1月―2010年12月跟踪手术台数3567台,其中发生医院感染例数为23例,手术室感染发生率为0.64%。可见,整改后手术室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并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4.24,P
3 讨论
消毒隔离管理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防控地点。本文经调查发现,2009年1月―2009年12月跟踪手术台数3432台,其中发生医院感染例数为145例,手术室感染发生率为4.22%。2010年1月――2010年12月跟踪手术台数3567台,其中发生医院感染例数为23例,手术室感染发生率为0.64%。可见,整改后手术室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并具有显著性差异,(χ2=34.24,P
参考文献:
[1] 杨美兰.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 医学信息,2010,2:372-372.
[2] 杨美兰,何琼. 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9(10):97-98.
[3] 李卫芝,王凤英,郑清圈,等.洁净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中易忽视的问题与防范策略[J].海南医学,2012,23(14):152-153.
关键词:质量管理;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
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今日的医院已经今非昔比。但是时至今日,感染仍是医院内的严重问题[1]。医院既是各种疾病的终结地,也是各种疾病的发源地,感染失控的最大受害者是每天都在医院的医护人员,同时感染失控会危及全社会,大范围传染性疾病爆发的风险加剧[2]。为使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医院在消毒供应中心实施了质量管理。现对医院在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管理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在2011年实施质量管理,选择2008~2014年中每年的任意3个月份消毒供应中心的器械无菌检查和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统计,按照时间将结果分为两类,组1显示的是2008~2010年的统计结果,为质量管理之前的结果;组2则是2011~2014的统计结果,为质量管理之后的结果。质量管理前后的消毒供应中心的仪器设备和手术器械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对比意义。
1.2方法 消毒供应中心在2014年1月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包括制定具体工作流程与技术要求、完善设备操作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和教育。工作人员要明确各岗位职责,严格按照清洗、包装和灭菌规范进行操作;建立质量控制专业小组;完善落实各项制度;配合设备科做好准备工作;建立安全防护制度;建立科室联系制度。
1.3 统计学方法 为保证准确度,本次实验数据均取三次基于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后的平均数值,记数数值行(x±s)表示,组间对比行?字2与t检验。结果数值以P差异判据,且以P
2结果
对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管理前后的无菌检查情况和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见表1,表2。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管理后的情况(组1)明显好于质量管理前的情况(组2)。
表1显示的是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管理前后的无菌检查合格率的情况比较,可以看出,实施质量管理之后,合格率达到99.70%,较质量管理之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表2显示的是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管理前后的医院感染率的比较,质量管理之前例次感染率达到4.32%,质量管理之后降为1.05%,说明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3讨论
消毒供应中心室是对各种医疗器械、敷料、一次性物品等进行清洗、消毒、检查、打包、灭菌、存储、发放的部门,是医院感染控制的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实施质量管理,重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无菌物品质量安全[3]。工作人员要明确各岗位职责,分工和职责明确,对各岗位工作范围、责任、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有明确认识。清洗、包装和灭菌个工作环节有完备的技术操作规程和消毒灭菌规范,完善和执行设备操作要求,有各项工作流程的质量标准。建立质量控制专业小组,明确质量管理标准,定期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追溯及持续改进,提出整改措施,建立主动报告不良事件制度,有分析问题和改进的措施和效果的实践。完=善实交接班制度、有效清洗消毒质量监测制度、查对包装复核制度、灭菌过程及效果监测制度、无菌物品标识复核制度,建立质量追溯制度。配合设备科做好设备管理工作和器械使用的管理,有停电、停水、灭菌器械故障等应急预案;建立安全防护制度;建立科室联系制度,定期到临床科室了解各科室使用无菌物品情况,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4]。
工作人员要明确操作规范,提高清洗、消毒及灭菌质量。①清洗质量:?K设检查台,备照明放大镜,每天每批检查清洗质量并登记;?L每月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器械包内全部器械清洗质量并登记。②消毒质量:?K热力消毒(湿热、干热),记录次消毒的温度与时间;?L每年应检测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M新安装或大修后的设备应检测主要性能参数。③灭菌质量:?K压力蒸汽灭菌。物理监测,每次应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力和时间;化学监测,包外化学指示胶带(每包),包内化学指示卡(高危险性物品),化学监测未达标者不得发放和使用;生物监测,每一次,将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放在标准生物测试包内,标准测试包应放在排气口上方,时设阳性对照,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进行生物监测,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做生物监测,灭菌失败后均应做生物监测(要求空负荷连续三次合格)。?L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监测,待灭菌物品应放置。?M干热灭菌,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监测(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5]。
建立可追溯制度:①质量管理记录的保存时间,消毒资料至少保存半年,菌资料至少保存3年;②械包外信息卡内容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物品名称、灭菌程序号、操作员签名或代号、失效日期,使用者确认包内化学指示卡,合格后,将信息卡留存于手术护理记录卡上;③物品召回制度。物监测不合格时,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的全部灭菌物品并做好记录;书面报告护理部,院感监控科,说明召回原因,并通知使用部门停止使用;护理部通知使用部门对已使用该期间灭菌物品者进行追踪观察并做好记录;找生物监测不合格原因并进行改进措施,重新进行生物监测,三次合格后才能正常使用;消毒供应中心总结处理情况,向有关部门汇报[6]。
医院要注重人员培训,开设培训课程,让所有工作人员都有机会参与培训。主要开设设备操作及维护培训、岗位规范及操作规程培训、供应室集中供应模式及相关科室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取分层培训,按照能力进行分层,基本专科层,具有执行、操作的能力,骨干专业层,具有改进、指导的能力,获悉专家层,具有研究、传授能力,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开展不同的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培训方法多样化,可以自行选择,有理论小讲课、案例讨论和操作示范,也可以参加业务学习、学术交流、外出进修和参观学习,还可以采用手术室轮转学习的方式。培训内容主要是环境流程、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专科理论和技术操作、相关法律法规和服务理念。
而就本次研究中消毒供应中心实施的质量管理效果来看,无论是无菌检查合格率还是医院例数感染率均有所降低,说明质量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上的确有控制作用,因此可以在消毒供应中心继续实施质量管理,并且继续加以完善,更好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淑明,蒋慧红,姜友芬.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成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001):224-225.
[2]王晓春,李丽华,姚洪娟.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014):3472-3473.
[3]惠雅君,刘洪艳,韩平平.实施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 促进手术室专业发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1124-1125.
[4]陈义连,廖玲丽.心理契约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1):5264-5265.
【摘要】加强宣传、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增强执法责任意识,适应法律对医院感染管理执法监督的新要求,完善各项制度。可以提高依法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特别是控制传染病引起的医院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法律;控制;医院感染
加强宣传、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增强执法责任意识,适应法律对医院感染管理执法监督的新要求,依法履行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职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我们认真学习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现将学习体会介绍如下。
1 《传染病防治法》在医院感染管理中重要作用
《传染病防治法》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传染病防治的工作经验,是一部针对性强、操作性比较强的法律。是卫生工作指导性的法律。如果没有这部法律,就无法实施隔离措施,卫生部门也无权调用整合资源。有了这部法律不仅使传染病的防治有了保障,对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2004年我国从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它的实施,对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公众健康、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掌握《传染病防治法》修改增设的内容
2.1 建立疫情报告、通过和公布制度现行《传染病防治法》对1989年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和公布制度做了完善,并新设立了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制度,还规定了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隐、谎报、缓报将受到处罚,严重者将追究刑事责任。
2.2 强化实验室安全,严防病原体扩散按法律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体微生物实验的单位,按国家规定的条件和从事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严格管理,防止病原体扩散,造成后果的给予处分,严重者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3 疫情控制更加具体,隔离有了法律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对疫情控制措施的规定更加具体,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它详细规定了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患者和疫情后应当采取的措施,对于甲类疑似患者,过去只规定“医学观察”,现在规定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治疗,对于甲类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也规定了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的措施。
2.4 严防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法律规定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指定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或者根据传染病救治需要设置传染病医院。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
2.5 保护公民个人权利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传染病的救治工作,加强了传染病防治的保障制度建设,控制传染病的扩散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他们。做到保护公民个人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3 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控制医院感染
3.1 转变工作方式增强法制观念:通过学习《传染病防治法》要转变执法观念,改变传统的工作方法,从传染病防治大局出发,把执法监督工作纳入医院感染管理的总体计划,增强医院感染管理的针对性,注重执法效果。根据传染病防治重点和医院感染管理监督执法的工作要求,结合本医院和当地传染病流行状况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实际,加强重点环节和重点防治措施的监督检查,积极探索医院感染管理在执法监督工作的规律,处理好各科室、各部门的工作与各种法律的关系,既要做到严格监督、执法到位,又要掌握好政策法律界限,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搞好[2]。
3.2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监督机制、健全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核心,在院长和领导下,联系各科室依法建立健全内部的监督制度,认真执行执法责任和追究制,尽快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对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的程序,规范医院感染管理的监督行为,加强对科室的监督检查,确保传染病防治措施的落实。要健全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预防性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制度等。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监督机制,控制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3.3 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具体措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医疗废物处置的监督检查,做好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对采血、供血中的传染病防治的监督检查,对预防控制措施和菌种的管理监督检查,对医院食品卫生执行监督检查,防止传染病通过餐饮环节进行传播。加强医院公共场所的传染病预防制度和消毒制度的落实,落实消毒灭菌物品的检查,使医院感染管理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例如在消毒方面,在医疗废物处理方面,做好正确分类、收集、暂存,再由医疗废物处理中心集中处理。
3.4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执法能力建设:医院感染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应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为了适应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的需要,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领会法律精神,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加强传染病防治执法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医院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全员培训,提高防治人员的政治、法律、业务素质,增强医院感染管理执法监督的能力,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总之,新法的公布和实施对我们从事传染病学和临床医学等广大医务科研人员来说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历史同样也赋予了我们广大医务科研工作者以重大的使命。尽管在传染病防治上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我们有决心,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一定能克服在传染病防治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传染病; 抗生素; 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 R82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4-0147-01
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如内镜、插管等,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痛苦,还提高了临床疗效。但是,多种临床器械的交叉使用也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加上抗感染药物的滥用,使许多手术患者对药物的抵抗性提高,提高了传染病的发病几率[1]。本文通过分析600例手术患者的受染情况,对传染病管理制度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6月收治的300例外科手术患者(观察组)与2010年3-6月(未实施传染病管理制度前)收治的300例外科手术患者(对照组)进行分组研究。观察组患者共300例,其中男162例,女138例,年龄最大80岁,年龄最小不足1岁,平均(35.68±13.98)岁;对照组患者共300例,其中男158例,女142例,年龄最大76例,年龄最小2岁,平均(38.25±11.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300例患者均采用常规的预防感染措施,观察组300例患者则根据医院实施的传染管理制度进行感染预防,并对两组患者的受染情况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300例患者中,共有6例患者发生传染病,占2%;对照组300例患者中,共有12例患者发生传染病,占4%。观察组受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3月起所实施的传染病管理制度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效果,相比实施前,传染病发生的几率明显降低,抗生素的滥用情况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传染病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完善组织机构,构建传染病管理控制体系,各科各室设定传染病专管人员,保障传染病管理制度的严格落实。此外,明确各个级别的监管人员,为各级别的监管人员制定管理目标,并根据目标对监管人员的管理工作进行考核。
加强对医院全体人员的培训力度,做好预防控制传染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从而增强医护人员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意识,并根据管理工作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对不同科室不同病房的医护人员采取分团培训方式,对传染病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2],如控制措施、预防方法、临床注意事项、感染途径及感染范围等,并通过各个科室的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做进一步讲解,使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讲解。
健全传染病控制管理手段,从而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几率。一方面,实行自上而下的传染病控制管理体系,为保证传染病控制预防工作的落实设定专门的监督人员。另一方面,构建互助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对同事日常工作中的预防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以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目的。构建相关的奖惩制度,以保障医护人员认真落实传染病管理制度,维护该制度的实施意义。
根据抗生素使用情况设定专项管理体系,要求医护人员详细记录临床用药情况,检查与整顿存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使用率>50%)的科室,并加强对该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用药培训力度,为抗生素的应用制订基本原则。
根据无菌管理规定严格管理各项手术器械,对临床使用的器械妥善存放,并建立出入记录卡,详细登记出入情况。指导护士对各类用品及时检查及时处理,避免出现误用不合格用品的情况。按要求处置医疗废物,防止其发展成感染源。
加强对医院的卫生管理,对各个区域平均划分,将各区域的清洁工作认真落实到各个科室中,公共区域必须每日清扫1次,并采用消毒水对地面进行清理。及时更换住院患者的床单,并常开窗通风,保持患者休息环境的干净整洁,医护人员在给予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前应清洗双手,避免病菌通过手部接触患者伤口,使患者伤口感染。
参考文献
[1]唐炎,李玉荣,郭晓东,等.医院传染病管理及控制措施[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8):5571.
【关键词】眼科住院患者;潜在感染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59-01
眼科住院患者在所有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高达95%,由于住院病人众多,加上住院环境复杂,患者自身抵抗能力减弱等,潜在医院感染因素多,若护理不当或预防控制不严,则可能导致眼科住院患者出现感染,引起眼内炎,严重时甚至失明[1]。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而且增加经济负担。为此了解眼科住院患者潜在医院感染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及预防措施至关重要[2]。本研究对我院眼科住院患者潜在医院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相关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眼科住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在20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56.23±12.56岁,其中超过60岁者58例。手术类型:Ⅰ级手术(泪道畅通、外眦切开缝合术等)28例,Ⅱ级手术(球内易物取出术、虹膜缝合术及泪囊摘除术等)37例,Ⅲ级手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眼球摘除术等)15例。
1.2 一般方法
本组80例眼科住院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80例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病房环境、抗菌药物应用、接触性检查(眼科超声探头、眼压计、眼电生理角膜接触电极等)、侵入性操作(泪道冲洗、眼内异物取出等)、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分析。并将上述众多因素进行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对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因素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眼科住院患者潜在医院感染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录入数据库,对单因素等级分类资料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眼科住院患者潜在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对两组患者可能的感染单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后,潜在医院感染因素主要有病房患者多、抗菌药物应用少、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患者年龄大及接触性检查。具体情况见表1。
2.2 潜在医院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变量为医院感染,自变量为患者年龄(60岁及以上=1,60岁以下=0)、接触性检查情况(是=1,否=0)、侵入性操作情况(是=1,否=0)及住院时间(半个月及以上=1,半个月以下=0),将上述变量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医院感染因素主要为患者年龄大(60岁及以上)、住院时间长(半个月及以上)、侵入性操作及接触性检查。见表2。
3 讨论
3.1 眼科住院患者潜在医院感染因素
本研究对80例眼科住院感染患者及80例未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可能存在的感染单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潜在医院感染因素可能有患者年龄大、抗菌药物应用少、侵入性操作、接触性检查、住院时间长等。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眼科住院患者潜在感染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患者年龄大。本组80例眼科住院感染患者中年龄在60岁及以上者58例(72.5%),其感染发生率是60岁以下患者的3.76倍(OR=3.76)。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年龄大,体弱多病,易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自身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在检查(特别是接触性检查)、治疗及护理过程中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引发感染。加上患者长时间使用激素类药物滴眼会让患者眼部防御功能下降,易引发病毒感染,如真菌性角膜感染。②住院时间长。本组患者住院时间超过半个月的感染率为不足半个月的2.55倍(OR=2.55)。③侵入性操作。侵入性操作引发感染发生率为非侵入操作的2.97倍(OR=2.97),这主要是因为侵入性操作会破坏黏膜的完整性,给病原微生物以可乘之机,特别是使用药品及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极易引发手术切口感染。④接触性检查。接触性检查引发感染是非接触性检查的3.13倍(OR=3.13),是眼科住院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接触性检查主要有眼压计、A超探头等,这些设备使用频繁且消毒难度大,易污染从而引发感染。
3.2 眼科住院患者感染预防控制护理措施
3.2.1 完善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根据眼科住院患者感染现状结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规章制度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如眼科工作制度、病房消毒隔离制度、治疗设备消毒制度、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等[3]。成立专门的感染预防控制小组,由眼科主任、护士长及医院感染监控医护人员(各1名)组成,严格执行或监督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并把检查结果与医护人员绩效挂钩。若不小心出现感染患者则要及时的填写感染病例报告卡并上交,并总结原因和经验,不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执行水平。
3.2.2 提高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意识:医院领导要重视医院感染管理,每个月定期组织医护人员(特别是眼科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相关规章制度,特别是新进医护人员,根据医护人员在岗时间、岗位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并通过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医护人员感染预防控制意识及操作水平。此外,重点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操作。相关研究表明手病菌传播在医院感染中所占比例高达30%。为此医院要完善洗手相关设施,指导每一位医护人员掌握洗手方法,在治疗或护理前后严格按照要求洗手,避免手接触传播感染。
3.2.3 重点加强老年眼科住院患者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有所退化,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存在较大的感染隐患。为此要加强住院环境建设,定期清洁、消毒病房,适时通风换气,合理安排病房患者人数,同时限制探视人员探视次数,避免因人多而发生交叉感染。此外,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要给予降血糖、降压等针对性护理[4]。
3.2.4 做好药品、医疗设备消毒、隔离、灭菌工作 严格执行医疗设备消毒制度及物品管理制度,对所需的物品分门别类,放置在相应的位置。对检查器械使用前后均要清洁、消毒,如眼压计、A超探头等,要及时的清洗和消毒,避免因检查设备污染引发医院感染。对一次性无菌物品来说,要做好采购、使用及保管等登记工作,提高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金晓书,周明,付铖.眼科住院患者潜在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12):107-108.
[2]李爱琦.眼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5):21-22.
关键词:预见性管理;医院管理;医院制度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护理管理的意义表达,主要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并最大程度的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医疗设备,使其发挥到最大作用[1]。此外,护理在对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一个必不缺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医院而言,护理对于控制医院内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医院的护理管理也是衡量各个医院科学管理的水平标准之一,也是对于整体医院管理的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选取我院自2011年2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120例需要护理管理的存在医院内感染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患者经过检查均为需要医院内感染的患者。在对照组60例患者中25例为女性,35例为男性,年龄20~74岁,其平均年龄为(43.1±1.4)岁;在实验组60例患者中30例为女性,30例为男性,年龄19~75岁,其平均年龄为(45.2±1.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针对患者采用一般护理管理方式,实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来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患者。其方法为:①强化护理管理中完善医院感染的各种规章制度,并加强医护人员的护理培训,用最全面的护理知识去照顾患者,增加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检查小组。②提高医护人员和控制感染各方面的培训,加重护理人员对于医院内控制感染的意识。通过两方面的结合在尽可能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在医院的内感染的感染率。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管理后,两组对于医院内感染的控制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 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控制医院内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6.6%,P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的医疗环境也应该逐渐提高起来。因此为了适应现在医院护理管理事业的大环境,医院将需要一些既有一定的医学常识,又懂得护理管理的一些规章制度[2]。并最大程度的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医疗设备,使其发挥到最大作用,这对于人们的健康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作用[3]。当医院的消毒隔离做的不够全面时,就容易导致医院内的混合感染,因此科学有效进行药事管理显得刻不容缓,在本次的实验中采用两组不同的方式进行护理管理,对照组是采用一般的护理管理来控制医院内感染,实验组采用预见性管理来控制医院内感染。具体有一下几个方面:①强化护理管理的应用,针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加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感染的意识,在各个护士在正式工作之前针对控制医院内感染相关知识进行一定的考核,考核合格的医护人员才可进行正式上岗工作[4];②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增加一个考察小组,针对医护人员的日常护理进行一定的考核,制定一份评分系统,建立一个建立奖罚处理制度,对于无菌操作使用不合理、物品管理不当者实行点名全院公布,并根据奖罚处理制度,结合绩效考核情况作出应相的处理[5]。以便让大家对于护理管理中预见性管理制度的重视,更加有效的实施预见性管理制度。经过以上实验数据研究表明,实验组采用的预见性管理制度在控制医院内感染的率为3.38%,比对照组明显低于26.6%,P
参考文献:
[1]种慧梅,孙勤,董亚丽.强化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7):305.
[2]毕云凤.柔性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21):4402.
[3]杨淑梅.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研究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9):1766.
[4]崔进巧.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6(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