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

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04 22:42: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二年级健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各科资源;日记素材;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146-03

日记是学生练笔的重要途径,是学习作文的一种基础训练。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编排了课文《日记两则》,这篇文章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日记体的习作范文。通过课文的学习,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笔去记录生活,鼓励学生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学写日记。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写日记,学生们带着新鲜感,劲头十足,可日子一长,许多学生就觉得每天的日子过得差不多,哪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事儿可说可写呢?渐渐地,每逢写日记便抓耳挠腮,咬破笔杆,自觉腹中空空,无事可写,无物可记。学生们之所以觉得日记难写,也正是因为觉得缺乏素材。

实际上,学生在进行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趣的、有意义的经历和体验,可以拥有丰富的日记素材。

比如健康教育中,学生学习《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劝说吸烟的长辈戒烟,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个生动的劝戒过程就是一个鲜活的日记素材;音乐课学习中,学生们欣赏那些优美的旋律时,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翱翔于自由的天地间,大家兴致勃发,各抒己见,讲述自己的想象画面;学数学时,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解决了一道难题时的那种愉悦心情;科技活动中的创造发明;劳动学科的丰富实践……都为学生提供了练笔的素材。

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找准学科的融合点,充分利用各学科中的有效资源,帮助学生有意识地抓住日记素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及时练笔,使写日记成为学生建构各科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进而锻炼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土瑶学生 特殊心理 合理引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83

笔者在民族班教学多年,对土瑶学生的生活习性与学习情况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多次深入瑶山学生家庭家访中,发现大部分土瑶学生的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对他们学习,对生活很不利。那么,如何疏导土瑶学生的特殊心理现象呢?

一、土瑶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1.胆小怕事

土瑶学生胆小怕事,不善交际。土瑶班的课堂,通常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学生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就是平时见到教师或教师到他们家,一般也不打招呼,只是对人害羞一笑。即使偶然受到别人欺负,也不敢告诉教师或其他人,生怕第二天遭报复,偷偷溜地回家,直到教师动员才回校。

2.害羞内向

土瑶学生平时在校园中见到教师时就会脸红,或者偷偷地绕开,不是没礼貌,而是害羞。特别是在课堂上,被教师提问时就会脸红,眼睛看地下,低头不语,心里特别紧张。个别学生虽然敢于回答,但声音很小。

3.自尊心过强

土瑶学生虽说来自深山,家庭生活贫困,但他们的自尊心却很强,生怕被别人瞧不起,再加上他们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强,授课时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稍不注意用词,就会被认为是教师看不起他们。因此,教师开展思想工作时要善于用词,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进而逃学,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困难。

4.意志力不强

不少土瑶学生的自卑心理很强,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比不上别人,对学习缺乏信心。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有畏难情绪,有依赖心理,缺乏创新精神。甚至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学习上不去,而逃学回家。

二、土瑶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多数土瑶学生的家庭处在生活的温饱线上,家长长年累月忙于生计,很少关心子女。尤其近几年,留守儿童不断增多,使得他们在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中成长。

2.来自社会的因素

由于所属之地是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经常受到歧视和嘲笑,导致学生对外界本能有一种恐惧,生怕别人会伤害自己。

3.来自学校的因素

许多土瑶班的学生,四年级学到的知识还不如普通班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种局面使他们心理极度紧张,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情绪。

三、针对土瑶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虽然这些土瑶学生存在很多问题,但他们一样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有责任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心理障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1.教师要因势利导

针对土瑶学生上述的心理现象,学校首先可采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让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矫正,同时也保护了学生脆弱的自尊。如有发现学生传纸条互相表达爱慕的现象,学校便安排生活教师举办“土瑶学生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使学生明白早恋的危害,通过营造集体舆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可以达到教育无痕的效果。

2.充分调动家长教育的积极性

利用家访、电话访、家长会等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如经常给家长上课、开家长会等,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同时给他们分配一定的任务,让家长与他们的孩子共同完成。例如,布置一个话题给学生,让学生和家长对话、谈心,过后教师主动和家长联系,询问谈心情况。这样,既调动了家长教育的积极性,又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积极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有了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并不等于大功告成,最主要的主体还是学生本身。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学生只有真正融入集体,才可能学会与他人相处,才可以不断开阔眼界和心胸。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逐步形成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

4.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第3篇

本学期班主任工作继续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少先大队工作计划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学习、纪律、卫生为目标,以班队会和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我爱学校”、“我爱读书”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发挥小干部的作用,深入开展小雏鹰活动,体现时代气息培养学生的现代素养,结合本班实际开展创造性的活动,突出我班特色。

二、工作目标:

1、贯彻落实“我爱学校”、“我爱学习”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一代新人。

2、对学生进行养成习惯的培养。

3、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养成教育的培养。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1、做好平时的常规工作。

(1)保护校园,进行爱学校的教育。

(2)组织学生开展评比活动,每月树立典型,使学生能够从身边找到榜样,做到学有榜样。

(3)组建班委会,班干部实行轮换制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定期培训。

(4)充分利用好板报、专栏等,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2、开展“我爱学校”、“我爱读书”主题教育活动。

(1)爱护校园,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爱护自己的校 园

(2)开展读课外书,积累好词、句、段的活动。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校园的喜爱。

3、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

4、积极开展家教活动。开好每学期的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利用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

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做好保健卫生工作。

6、开展“雏鹰争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雏鹰争章”的荣誉。

四、各月工作重点:

九月份:

教育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和自己比赛的形式,争取每天都有人进步,无论进步多少都要给学生肯定适当的进行表扬。在平时从小事做起,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使大家共同进步。

措施:

1、制定工作计划并公布。

2、提出保护环境,爱护校园,捡拾白色垃圾。

3、组建班干部,宣布其职责,实行轮换制度。

4、在“学雷锋日”为别人做一件好事,在“三八”妇女节这天为家长做一件事,在3月12日植树节之际做好宣传,并鼓励学生进行栽树活动,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感情。

十月份:

增强学生的小主人公意识,爱校如家,从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抓起,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1.做操整齐。

2.主动拾起校园一片纸,护校园一片土。

3.积极开展“雏鹰争章”活动。

4.宣传并进行安全教育。

十一月份:

工作重点:积极开展“雏鹰争章”的活动,争取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荣誉,争做一名合格、光荣的少先队员。

1、雏鹰争章活动。

2、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使自己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

3、进行安全教育。

十二月份:

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展示我的特长、作业、图画、奖状等;朗读、朗诵比赛;提出期末阶段的学习,做好复习工作。

1、开展学习评比活动。

2、复习动员。

3、开好“春节”联欢会,让孩子们过好自己的节日。

第4篇

【关 键 词】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128-02

我国学生中轻率对待生命事件频频发生,说明学生的生命观出现了很大问题,现阶段则需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那么,生命教育该如何理解呢?生命教育包含健康教育、终生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信仰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不断提升的五个层次,健康教育是基础,信仰教育是最高需要。

一、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的基础

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作指导,并遵循德育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在当今社会,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就要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和现代性,不断挖掘和开发人的潜能。那么,基于教育的层面理解,教育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生命教育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的教育。

思想政治品德一般按照心理――思想――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循环升华的形成与发展。[2]生命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中学生对生命和生命价值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这些基础主要源于学校教育,同时,还受到社会、家庭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生命教育在国内的较少数学校被作为教育内容设置,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将生命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畴。

那么,在设计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同时,需要坚持三个重要的理念。首先,生命教育应该符合一定的情境。生命教育需要为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帮助高中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心理调试,评价应该考察学生的生活表现。同时,生命教育应充分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质,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判断中提升人文素质。其次,生命教育的顺序性和持续性,整体性和完整性。生命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项终生的教育,具有持续性;从心理学的维度考量,生命教育需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而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同时还需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全面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活动,通过内化――外化――再内化的过程循环进行。最后,生命教育是一项综合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情感,锻炼意志,坚守信念,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实在学生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使得生命教育能够实现其现实意义。

二、合理建构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的内容建构要依据科学理论的指导,要符合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发展需要,选择和确定科学合理的、有用的、专业的学校生命教育内容。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并且不间断地经初中、高中进行,直至大学,最终脱离学校教育后,能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继续开展自我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是做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生命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三者内容间也具有整体性、持续性、一贯性特征。

1. 一至三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一至三年级生命教育的内容设计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制定,内容既略高于大多数学生的能力,也不能低于学生的能力。可以确定为有趣的生命、自我保护、特别的生命三个主题。[3]小学一年级设计为有趣的生命,包含发现生命、坚韧的生命、有次序的家庭;有趣的发现、如果没有生命、我要保护生命六个章节的内容,这样为学生们从身边动植物的生命逐步牵引到人类生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二年级的内容设计为自我保护,包括神奇的护身术、我学护身小技能、身体的界限;谁是坏人、我不会上当、保护自己,爱护别人。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锻炼本领,学会判断情况,并且保护自己。小学三年级的内容设计为特别的生命,具体包括特别的生命、特别的自然界、特别的你我他;特别的美、特别的爱、特别的行动,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平等的,不仅要爱护和保护自己,还要保护他人、保护自然,理解特殊的生命现象。这三个主题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这三个学年的课程设计在本质上就是让学生对生命的概念、保护和赞美有充分认识,最终都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样的内容虽然较少,但是每一部分都具体到教育内容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不仅让学生知道生命的珍贵,对生命的有正确的态度,还要在生活中有正确的行为和习惯。

2. 四至六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命教育拓展阶段课程设计。这一阶段的内容设计是要让学生学会判断生命中的现象和行为,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坚定的信念,并积淀生命意志,设计自己的人生。具体设计如表1。

通过拓展阶段的生命教育内容的设计,就让学生明确生命的价值标准、生命的逆境、人生的理想,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真正让学生能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并且把自己的价值实现与社会的价值要求能结合在一起。

3. 七至九年级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七至九年级,初中升华阶段生命教育课程设计。初中年级的生命教育内容设计应该是小学生命教育的升华,目标也应该高于小学生命教育,主要包括欣赏生命、赞美生命、信仰与人生三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学生的身体结构教育、疾病预防教育、性教育,从而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用科学的眼光、正常的心态看待自身的成长和变化;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教育,享受成功和生活的教育,正视挫折、生于忧患,增强本领,解决困难,正确对待成败,学会享受生活,学会生存;信仰科学,社会参与的教育,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敬业乐业,学习本领,有远大理想并有坚定信念的指导,为美丽人生而奋斗。

三、生命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生命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其原则,还应注意教育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尤其是面对一些问题学生或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特殊的教育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其他学生也应该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

1. 专业教师的培养。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初中和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健康标准有一定了解,初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并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实现教育的目标。高中生命教育课程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深奥;现在的科学技术媒体传播的各种信息也充斥着高中生,对于生命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亟待提高,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那么,培养专业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挖掘和培养学校内部的人才,还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4]而对于已经从事本专业教育的人,也要进行继续教育,不断地提升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在教学基础上还要鼓励专业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一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另一方面,还要研究问题学生的发展状况。在学校内部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坚持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把学生面临的问题尽快解决,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 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社会、家庭的影响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人生观念。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足以影响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判断和选择。因此,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当前事情的具体实际进行教育。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能够对现阶段的具体实际有充分的认识和科学理解,并将其与理论相结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面传授,帮助学生讨论和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得这门课程能够发挥其作用,实现其实效性。

3. 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载体的拓展。教育内容的实现必须要用一定的教育方式表达出来。生命教育课程所包含的健康教育、终生教育、生活教育、生死教育、信仰教育五个方面的教育应该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真正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那么这就需要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载体。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革新教学方法,多启发、多沟通,建立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言论和参与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和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学校要不断开发网络教育平台、素质拓展平台、校园文化平台,进而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业余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整体的教育活动,贯穿于人的终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全社会都应该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并且努力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定功,路日亮.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4]林思林.发展生命教育事业的再思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第5篇

前几天和一位家长在交流孩子的学习问题时,听到家长讲起她与儿子之间互不理解的状况:尽管这个单亲孩子的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但母亲还是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只希望儿子能认真读书。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就是不争气,根本就学不进去,一心只想玩。自尊心强的母亲对孩子越来越失望,以至于后来常常在生气时动手打孩子。可是这个才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却是个犟脾气,对母亲的打骂毫不示弱,每次都还手与妈妈对打。后来有几次在挨打之后竟威胁母亲说:“你经常打我,对我一点也不好,我还不如死了算了。”……

听了这位家长的叙述,我大吃一惊。想想这个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心里觉得很诧异:除了有时在学习上表现不好会被大家点名批评外,在课外总是看到他和同学们在一起玩的生龙活虎的啊!这么一个活泼的孩子,怎么就经常想到死了?而且威胁的还是自己的妈妈?这可是一个只有8岁的孩子啊?我又想起在刚刚过去的6月1日,__中学陈文鼎跳楼自杀的事情。这个只有17岁的“天才少年”,因为对制度的失望,对老师的不满,而选择了一种自以为可以报复别人的方式结束了自己花季里的生命,留给了我们太多的遗憾和思考。

以上两个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孩子的事例,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深深的反思:与生命相比,学习成绩何足挂齿?与死亡相比,成长的点滴烦恼何足以惧?可是我们的许多孩子,却无法看得深远、想的明白,一时的意气用意就可以摧残自己年幼的生命之花。而作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老师和家长,是否也应反思自己在关注孩子们学习成绩、物质生活、交通安全的同时,真正了解过孩子们的思想状况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如果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帮他们拨剧,许多事情不是可以避免的吗?

那么,如何防止孩子们的自杀倾向,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呢?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时间组织学生对“生命”话题进行探讨,让他们时刻牢记这十二个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健康成长”。同时也建议各位老师与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孩子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是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来源。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是爸爸、妈妈爱的结晶,是全家人的永远的牵挂与期盼。每个孩子来到人间是很不容易的,她们都是由每位妈妈经过十月怀胎和痛苦的分娩才来到人世。妈妈生育孩子的痛苦是常人无法忍受的,过去医学条件不发达的时候,许多妈妈为了生宝宝,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所以说每个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自己的父母,我们没有权利去剥夺自己的生命。二是要让孩子们感受父母的辛劳、知道死亡的后果。父母为了培育我们这个幼小的生命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可现在的很多孩子只因从小太过溺爱,却不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似乎觉得一切理所当然。还有些孩子觉得学业太重,父母给的压力太大,认为死了就会进了天堂,一切烦恼都会没有了。殊不知他们的离去会带给父母多大的精神痛苦,也毁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让他们明白,你死了是没有痛苦了,可是却痛苦留给了最疼爱自己的亲人,你的爸爸妈妈会在在深深的后悔与自责中度过余下的几十年。所以说这种自杀的想法是一种极端的无知与自私,是不爱爸爸妈妈的表现。三是应让他们学会宽容待人、感受生活的美好。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学会处理生活、学习中的纠纷,宽待他人,真情待人,学会感恩。要懂得每天能健康、开心地活着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而每个人在少年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相对于今后的人生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遇到挫折,要多和父母、师长交流,寻求他们的帮助来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难题,而不应该独自承受,隐藏于心。只有做一个心理阳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做工作中的细心人,多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一朵朵娇嫩的花朵越开越艳。

第6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高

刘某,9岁,上小学二年级,已由爷爷奶奶照管了3年,由于爷爷奶奶受教育程度低,又对孩子溺爱,认为只要孩子吃好玩好就没事了,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偶尔问一下时,孩子会说:“我作业写完了。”结果一看,只是随便乱画而已,敷衍了事,学习很不自觉。在被调查的213名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者不足18%,67%的学生成绩属中等或偏下。其中39%以上的孩子透露自己在家很少学习,放学回家后,大多数的时间用来看电视或玩耍,爷爷奶奶也不管他们。据对教师的调查得知: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知难而退,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作业完成情况极为糟糕,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司空见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行;有的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

2.留守儿童人际交往中存在不合群、叛逆、暴躁等特点

苏某,11岁,上小学五年级,已由爷爷奶奶照管三年,三年中其父母回家一次。据调查,苏某原本活泼开朗,非常好动,自父母离家后变得沉默寡言,不合群,在家时多以电视为伴。调查数据显示,有46%的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家后变得沉默寡言、不爱和他人交往;有17%的儿童变得不服从祖辈管教,非常叛逆;有28%的儿童性格变得暴躁、冲动。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家庭对儿童的‘基本信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基本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儿童与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良好关系和互动形成”。但对留守儿童来说,由于亲子互动的缺失,抚养人模糊的职责意识,造成了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和对别人的不信任。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14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大。隔代监护人一般采用温饱式的教育,他们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3.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价值观偏移

调查中发现,对于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21%的隔代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声色俱厉的训斥,甚至采用暴力;有35%的人对孩子百般袒护,认为孩子还小,可以原谅。有的孩子在学校受到别的孩子欺负,回家告诉爷爷奶奶后,他们不但不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反而鼓动孩子实行报复,导致事态扩大。加之有一部分隔代监护人责任心不强,内心顾虑较多,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理。监护的缺失更加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真空”。

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以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留守儿童中逐渐盛行。有46%的儿童每个月有30元以上的零用钱,但大部分儿童将父母给予的零花钱大肆铺张浪费,用于购买书籍的极少!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危机,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甚至走上了违法乱纪的道路。

4.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存在缺陷

张某,出生不久就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之爱,当他和别的小孩子一块玩的时候显得很不自信,看着很胆怯,有自卑感,时间久了就变得沉默寡言,慢慢地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教育场所,儿童体验着由父母及家庭环境带来的一切影响,萌发着个性特征,为今后的人格发展打基础。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离开父母的照顾,与父母间的互动减少,感觉刺激缺乏,生活单调,变化较少,这些都可能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造成诸如爱激动、偏激、自卑、任性、自私、放纵、自闭抑郁、嫉妒、压抑、逃避、多疑、依赖、冷漠等个性缺陷,为将来心理紊乱的产生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5.爱的能力的缺失

王某,4岁,父母打工在外,与爷爷奶奶生活了两年。期间妈妈回来一次,在家呆了一个月。据老人介绍:他妈妈回来时给他买了很多衣服、玩具和零食,可无论妈妈怎样哄他,爷爷奶奶怎么教他,他就是不靠近妈妈,不和她讲话,也不叫她。经过一个月的相处,他妈妈走的那天才勉强叫了声“妈妈”。老人还告诉我们,他妈妈走后他没有丝毫的想念,而且当老人问他为什么不叫“妈妈”时,孩子说:“她又不管我,我为什么要叫她啊”。当爸妈把他接到打工的地方去上学的时候,曾因为作业没按时完成,妈妈轻轻打了他一下,他就背着书包离家出走!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而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也会使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悉心照料,“爸爸”和“妈妈”在他们心中就是两个空洞的代名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相互关爱、理解、宽容等爱的能力是缺失的。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对策

1.提高监护人的责任心、教育意识和教育素质

与留守儿童一起生活的监护人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肤浅,教养态度被动。他们的教育方式多是粗暴型和放任型。其中31﹪的认为“棍棒下面出人才”,45﹪的认为“树大自然直”。他们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

因此,优化和提升监护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自身修养,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家长们应多学习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孩子的权利、意愿,理解孩子;要和孩子一道制定可行的家规,同时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感和独立性。在处理孩子问题上,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2.农民工家长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与交流的质量

农民工家长一般以电话、书信的方式与子女联系,所谈论的话题除了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叮嘱孩子听话,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与思想道德状况。而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也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及心理上的问题,孩子心里有话,受了委屈都不愿和他们讲。

因此,年轻父母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职责,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多与孩子、老人沟通,尊重、关心老人,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和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使他们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3.建立三级联动的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政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地方教育局、妇联、村组织等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

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对留守儿童在心理、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应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从心理、情感层面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并利用家长学校或家长会,对监护人进行一定的家庭教育的培训,传授先进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监护人的文化素质。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建立学校为指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保证的三结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使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教学与管理,2010(3).

[2] 张国祥.王彬竹.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第7篇

一、基本资料

小南,男,10岁,小学二年级,身体健康,身高较矮,体型较胖,性格内向,长相一般,河南某村留守儿童。

小南6岁时,父母为了生计离开河南老家到福建打工,将小南托付到小南的舅妈家。舅妈为人质朴但性格比较急躁,做事风风火火。舅妈家有三个小孩,都比小南年纪小,最小的弟弟刚刚出生不到半年。因为工作比较忙,再加上离家比较远,所以父母在外打工的四年间,只回过老家四次,每次都是过年的时候,在家待上四五天又要回到福建,所以小南和父母的交流不多,父母对小南的照顾就更是少之又少。

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南只是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并没有与同学们进行太多的交流。老师向同学们提问,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但是小南整节课都没有主动举过手。老师叫小南回答问题,小南站起来半天支支吾吾,憋得小脸通红,甚至还出现了出汗、发抖等表现。下课时,同学们都一起玩耍,但小南比较喜欢自己一个人玩,因此同学们也不太爱和小南做游戏。

小南认为自己成绩不好,个子矮,还比较胖,他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出色会引来同学老师的嘲笑,因此他很害怕和老师、同学们说话,更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有时在课上回答问题甚至会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出汗发抖等身体不适。

通过和小南本人的交流,加上老师、同学、家人所反映的情况,咨询师发现小南有以下问题:对包括学校、课堂在内的多个社交情境表现出显著且持续的担忧或害怕,他不喜欢自己暴露在他人视野之中,很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引来他人嘲笑。

二、分析评估

根据小南的行为,加上老师、同学、家人的描述,小南没有重大疾病史,对自己也有一定的认知,因此他的种种不适可能是因为家庭、学校等环境因素造成的社交焦虑。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交往焦虑量表(IAS)和社会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对小南进行前测,结果发现SCL-90、IAS、SAD得分基本一致,f明小南的确存在社交焦虑。

焦虑是一种典型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对外在环境的紧张、担心或恐惧。一定程度的焦虑能促进个体任务完成,但是过分的、持续的焦虑就是干扰个体行为的变态症状。社交焦虑是焦虑中很常见的一种,主要是指对某种环境存在持续且显著的紧张不安、恐惧或担心,及不希望自己暴露在他人审视之下,害怕自己能力不足引起他人嘲笑,担心自己的行为出丑等焦虑症状。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理念,可以帮助来访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制定咨询方案。

第一次咨询是小南的班主任带着小南来到咨询中心。

咨询师:(拿着学校美术比赛时小南的作品)听说你的画画得不错,学校又要开展美术比赛了,你准备再画些什么呢?

小南:(小脸儿通红,很紧张,目光看看我又躲开了)呃,呃……

咨询师:我看过你的作品了,我觉得你画得很好,很形象又有自己的想象力在里面,而且我也听评委老师说了,他们说你很有天赋呢!

小南:(高兴地看着我,又低下了头)谢谢老师!

咨询师:加油吧,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的,让我看到你的实力!你很出色,我可以和你交个朋友吗?

小南:嗯。(看看我,点点头又低下了头)

咨询师:我也听你们老师和同学说了,他们都很喜欢你的画呢!以后要是有机会,多向大家展示下一你的画哦!

小南:……(羞涩地笑了笑)

咨询师: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加油哦!我相信你会一直这么棒的!

看着小南离开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

第一个阶段的咨询主要采用了共情、来访者中心等技术,以来访者的优势为突破口打开来访者的心扉。渐渐地来访者觉得自己被肯定,减少了阻抗,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二阶段:音乐治疗阶段

本阶段采用以接受法和主动法为主的音乐治疗方法,每周对小南施测三次,每次35分钟,为期八周。每次流程基本一致,具体为《开场歌》,如表1;音乐治疗,如表2;《再会歌》,如表3。音乐治疗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小南的特点和年龄,主要采用儿歌、器乐演奏和音乐运动三部分。主要的内容、形式和目的见表1。

四、结果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交往焦虑量表(IAS)和社会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对小南进行后测,发现得分基本一致且回到正常水平。通过一周的观察,发现课上小南回答问题的主动性提高了不少,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也明显增加。课下也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配合度也比较好。从老师、同学和家人的反馈来看,小南回答问题时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语无伦次了,而且在班级的晚会上还和同学们一起表演节目;在家里,小南也更喜欢将学校的事情讲给家人听,目光的交流也比之前多了许多。

五、讨论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成人选择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可由于经济条件、教育条件或家庭条件种种原因,许多儿童未能与父母一起来到城市,父母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其他家人照顾,就出现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大都处于中小学阶段,而父爱母爱的缺失或家庭环境的变换的确会在许多孩子心里蒙上一层面纱,其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

面对各种心理问题,音乐治疗是目前一种比较先进和有效的方法之一。音乐治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来访者起到很好的疗效:第一,通过音乐引发来访者的脑电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心跳平稳,使神经活动有一定节律,从而提高健康状况;第二,音乐可以诱绪,通过相应的音乐诱发对应情绪,如快乐、伤感、昂扬、振奋,从而改变来访者的认知,只要情绪变化了,那对待事物的认知的改变也是随之而来的。

由社交焦虑引发的一种典型的社交问题,主要是对于各种场合有莫名的担心和恐惧,害怕自己暴露在公开场合,担心自己的行为引来他人嘲笑。

由于留守在家,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再加上周遭环境的变化,很容易使正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引发诸如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而音乐治疗在社交焦虑这方面很有针对性。在治疗过程中,一定注意与来访者的互动,并注意鼓励、支持,以来访者为中心。每一点滴进步都难能可贵,千万不可以着急。

针对社交焦虑,其他的治疗方法还有很多,音乐治疗只是其中的一种,本案例也只是介绍了其中一个部分。每位治疗师都有其独特的方法,但无论方法如何,都要求有专业训练,并将音乐和治疗结合起来运用。

专家点评

文章思路清楚,言简意赅,可读性、可操作性较强。本文方法贴近时代主流,和而不同,在敏感人群中使用特殊方法,较有成效。在治疗过程中,尊重了来访者,也使用了沟通、共情等方法,尤其在音乐治疗的乐曲选择、乐器合奏等方面有一定创新性。文章结构紧凑,一环接着一环,趣味性较强,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问题,为当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借鉴,为心理健康教育同仁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有关情况和信息。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将音乐治疗的其他形式运用到治疗过程中,对问题的阐述也并不是十分深刻,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应该倾听各方面的声音,多吸取各方面的营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更丰满,更具时效。

点评者:李红,教授,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院长。

第8篇

一、背景资料

来访者小A,女,9岁,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刚转到新的学校。开学仅一个月,小A在新的班级中就表现出异常行为,且与新同学、新老师相处不好,班主任老师与家长多次沟通后将其推荐到心理咨询室。

1.咨询师观察

初次见到小A,她看上去有些惊惶失措。姣好而白皙的面容带着同龄孩子的稚嫩,大大的眼睛,尖尖的下巴,身材匀称。虽然穿着校服,可还是显出几分灵气,是个讨人喜爱的小姑娘。班主任老师将她送到我这里就离开了,她虽然一脸茫然,但看不出有多紧张。对于我的问话,她都能侃侃而答,有时会刻意转移话题,大概是不想谈论那类话题。她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话,有时会控制话题,不停地讲自己想讲的事情,对我的提问或岔开话题或不作回应。

2.来访者自述

“我没有朋友,前几天刚要有一个朋友,却被别人弄走了。还有我不是写不完老师留的作业,我写作业的时候其他同学总是打扰我,所以我就没写完。我喜欢以前的学校,那里的老师、同学都很好,不喜欢现在这个学校。我在以前的学校好几次都考第二名,我还会做操,武术操也会做……”“爸爸妈妈打架让我很害怕,有一次爸爸躲在衣柜里喝酒,被妈妈发现了,他们吵得很厉害,我特别害怕,被吓跑了。”“现在爸爸晚上卖货到很晚,有时需要我自己做饭,我一个人在家里很害怕。”

在来访者的自述中,我发现其谈到爸爸居多,并且来访者有较强的自尊心,需要他人认可的心理

强烈。

3.班主任反映

小A经常无故哭泣、打人、摔东西、撒谎、不完成作业,不和其他小朋友玩。学习成绩中等偏上,上课能积极参与,也比较活跃,但有时会扰乱课堂秩序,“自我中心”明显,同伴不小心碰到她,她就说同学打她,对老师谎称其父亲是奥运会举重冠军,在课堂上摔书本,读课文故意用古怪语调,与家长多次沟通后没有

改善。

4.家长的讲述

小A父亲讲述:小A出生后一直由奶奶抚养,最近两年才和父母共同生活。自己与孩子的妈妈感情不和,经常吵架,有时候吵得很厉害,还动手互打,把孩子吓坏了。因为工作缘故,现在孩子和自己生活在一起,妈妈一周回家一次。妈妈是公司的行政领导,自己现在做生意,晚上孩子大多一个人在家。自己曾有打孩子的经历,有一次把孩子身上打青了,孩子上学前要求穿长袖衣服,怕到学校被老师、同学看到了笑话。有时生气批评孩子会说些“我这么辛苦都是因为你,为了你花了多少钱了……”等。曾经带孩子看过心理医生,医生诊断没有异常。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最近反映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异常,很担忧,愿意配合学校帮孩子尽快解决问题。

二、理论分析

儿童的心理问题大多表现在行为上,通常情况下,矫正行为问题大家都会想到使用阳性强化、行为矫正等方法,但是如果找不到其心理问题的根源,行为问题的矫正很难见效,即便暂时有效也易出现反复。这个只有9岁的孩子,在亲子关系上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安全感,她是敏感的,她做出种种行为仅仅是为取悦他人或引起他人的注意,即便有些是不当行为。她害怕被忽视、被抛弃,强烈需要被关爱。如何能够让她自然而然地在快乐中实现转变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游戏

疗法。

沙盘游戏治疗是以荣格心理学原理为基础,由多拉·卡尔夫发展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沙盘游戏是运用意象(积极想象)进行治疗的方法,是一种对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炼。其特点是在医患关系和沙盘的自由与受保护空间中,把沙子、水和沙具运用于意象的创建。沙盘中所表现的系列沙盘意象,能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愈过程和人格(及心灵与自性)的发展。

沙盘游戏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治疗技术,适合口语表达能力尚不完善的儿童,其游戏的方式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来访者在沙箱内用小物件(沙具)创造一个场景作品,通过这个场景作品,可以将来访者内在的情结转化为视觉形式,将内心的无形化为有形。对于儿童来说,在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里,能通过尽情的游戏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敞开心扉,用有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简易的设置,再加上陪伴师的关注与投入,就能让孩子的内心世界得以呈现,心灵得以充实,自性的转化也就有了可能。在沙盘游戏室里,陪伴师要做的,只有静默地陪伴、投以关注而信任的目光并保持赏识的态度,把一切都交给沙盘,孩子自己会找到答案。

三、辅导过程

1.初始沙盘

第一次来到沙盘室,小A说她以前见过沙盘,但是没有做过,并表示想玩一次。我给她介绍了制作方法,先让她用手触摸沙子,她说:“这沙子像沙漠的感觉。”

这是一次不完整的沙盘,用时18分钟。小A更喜欢玩弄某些沙具,而不是将那些沙具摆在沙盘里。她对个别残缺的沙具很敏感,看到了都会拿来把玩一会儿,并问我为什么这个沙具坏了,是谁弄坏的。她很认真地摆弄着可以变形的沙具,玩一会儿再换一个。

小A主动提出结束沙盘,要回去睡午觉,并坚持要回去。她主动要求自己拆除沙盘,原因是爸爸说拿别人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小A很细心地将沙具都放回了原来准确的位置,然后礼貌地对我说再见。

图1为小A的初始沙盘,图2为小A在制作过程中掘沙子并用来击打红色果树枝的魔尺。沙盘显得有些空洞,是受伤的表现;沙盘没有主题,不整合,沙具数量偏少。在制作过程中,小A多次大力掘沙,击打沙具,这与其日常生活中出现打人等攻击相符,在游戏中小A通过掘沙和击打将积压的消极情绪宣泄了出来。

图1 初始沙盘(来访者角度)

图2 掘沙子和击打果树枝的魔尺

2.第二次沙盘

第二次制作沙盘是一周之后,小A来的时候看上去心情好了很多。这次制作沙盘用了30分钟,还像上次一样,她玩弄残缺沙具的时间较长。

图3为小A制作的沙盘,她说:“这是在赛跑,有裁判,有发令员,鳄鱼是我自己(自像),鳄鱼爱吃肉,我也爱吃肉。其他动物都在得意,因为它们以为鳄鱼会跑在最后,可鳄鱼却跑了第一名。”

我问:“它们能成为好朋友吗?”

小A:(沉默)“能,鳄鱼把领到的奖品(四块糖)分给其他四个参赛者的时候,就和它们成为好朋友了。”

图3 第二次沙盘:沙滩赛跑(来访者角度)

这次沙盘的主题是竞争,里面有矛盾,有暗讽,也有成功和友谊。沙盘里的鳄鱼充满了力量,这也是来访者内心能量的释放。鳄鱼作为自像,凶猛残暴,有锋利的牙齿;通过疯狂的旋转将猎物撕裂,代表着攻击。没有安全感的人往往要用强壮、凶恶的外表来掩饰自己。在小A的潜意识中,自己身处险境,危机四伏,让自己变得强大、以攻为守,去攻击别人,是最好的保护自己的方法。鳄鱼感觉别人得意地想看自己的笑话,所以要努力证明给别人看,取得第一名之后和那些得意的人结成朋友。这说明小A其实内心中积极地想和他人建立关系,有主动沟通的倾向。这是好的开始,也是继续治疗的契机。

3.第三次沙盘

一周之后,小A制作了第三次沙盘(如图4)。小A介绍说:“这个是海洋里的小花(沙盘中的黄色小花),只要有它在,海洋里的生物就能活。灰太狼是来偷飞机的,还想偷走这朵小花。大鲨鱼是保卫海底基地的,可是它睡着了。海草们打不过灰太狼,想叫醒大鲨鱼,可它还是不醒。海草缠着灰太狼,灰太狼把海草都弄断了,花就枯萎了,这时鲨鱼醒来了,把大灰狼赶跑了。”

补充沙具后(如图5),小A讲道:“现在车多了,海里突然变黑了,海草在发抖,快死了。鲨鱼去咬灰太狼,灰太狼被吓跑了。现在这是海底停车站,这些都是来保护这里的(指补充的沙具),花草都活起来了,海洋里恢复了原状,灰太狼变好了,海草们高兴地跳起舞来。”

小A依然对玩沙具更感兴趣,每摆放一个沙具,都要玩弄一会儿,特别是对那些可以折叠变形的沙具更感兴趣;她依旧对残缺的沙具很敏感,看到一株残缺的小草都会询问半天。这次沙盘中出现了很多绿色植物,是能量的象征;小A认为最有意义的黄色小花摆放在沙盘中间,经过两次的情绪宣泄之后,她内在的能量变得有序而可控,这是转化的表现。凶猛的鲨鱼转变为捍卫和平的正义人物,灰太狼受到教训后变好了,与鲨鱼、海草成为了好朋友,和它们一起统治这个海底基地。与其说这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想象的童话故事,不如说这是她调动内心的能量和潜能实现转化的过程。

图4 第三次沙盘:潜水车站(来访者角度)

图5 补充后的沙盘:海底停车站

(来访者角度)

4.第四次沙盘

第四次沙盘是在一个月之后,小A的父亲打电话来说小A又要转学了,在这里不适应,要转到妈妈身边去,想再做一次沙盘。这是小A的最后一次沙盘,用时21分钟。间隔了一个月,小A与我的关系有些疏远,制作过程中讲话不是太多。她有些闪烁其词、欲言又止、目光流转。

“这是美丽的沙滩,好多人都在这儿看呢!要是没有这些贝壳,沙滩就不漂亮了。白色的海螺是我,因为海螺吃小虾,没有海螺,大海就不好看了。”

我问:“你愿意转学吗?”

小A:“我爸爸说让我转学,我听我爸爸的。”

我:“你喜欢现在的学校吗?”

小A:“不知道。”

我:“你现在在班里有好朋友吗?”

小A:“有啊,B、C、D(同学的名字)……”

我:“要离开这个学校了,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小A:“说不清,一想到要去新学校,我心里就紧张。”

小A频繁转学、变换环境让她总是处在紧张不安中。沙盘里贝壳围绕着果树丛(如图6),稍显空洞,之后又作了很多补充(如图7)。补充后的沙盘很漂亮,给人平静、和谐、趋中、整合的感觉,但似乎少了些生气。

图6 第四次沙盘:美丽海滩(来访者角度)

图7 第四次沙盘:美丽海滩(补充后)

结束时,小A如往常一样跟我道别。我心中感到些许落寞,我意识到这是反移情。调整自己,坚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后,我为她在这段时间里的变化感到欣慰,希望小A再次面对新环境的时候能够汲取沙盘中的力量,顺利过渡,快乐无忧。

四、追踪随访

五个月后,我通过电话随访,得知小A在新学校过得不错,和老师、同学相处和谐,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小A的父母意识到了自己没有尽到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为孩子考虑得太少,夫妻之间的争吵给孩子造成了伤害。他们切实作出了改变,夫妻之间多了包容与忍让,对孩子多了关爱,争取给孩子一个永远牢固的家。

五、结论与思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和支持系统。当一个家庭出现问题时,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是孩子。让家成为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停靠的港湾,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良方。

这与沙盘游戏疗法的原理是一致的,沙盘游戏疗法的创始人之一多拉·卡尔夫曾说,沙盘游戏疗法之所以会有治愈的效果,首先在于其“自由与保护”的空间。自由与保护中体现了陪伴师与来访者的基本关系,陪伴师用自身的能量和气场为来访者营造一种值得信任的气氛,在这样的空间里,来访者能放下防备,自我探索,与自己的潜意识对话,了解自己的深层次需要。

真正的治愈因素,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真正的治愈力量,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陪伴师的投入与关注,形成了共时性的感召力量,最终促成了来访者的自性化。

故此,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我只做了一件事情:陪伴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