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9 09:50: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内科护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护理本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内科护理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其一,教学模式单一,主要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加之教学内容繁多、学时紧、教学进度快,整堂课呈现“满堂灌”的特点,学生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少,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意识。其二,由于教学手段和方法较少,缺乏大量生动、易于理解的动态音像资料、直观性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呆板,影响学习效果。其三,因师资力量缺乏、教学经费不足等,教学活动多在教室内完成,没有条件让学生时时到医院见习进行实景教学,学生没有临床护理经验,又要接受本门课程要求的临床实践知识,抽象难懂、枯燥乏味[3],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学心理。如此种种,均有碍于学生临床思维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致使其进入临床后动手能力差,团队协作意识不足,不善与人沟通,医护关系、护患关系紧张,“高分低能”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探索一套科学、合理、适用的教学模式,来改善本科内科护理学教学现状势在必行。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内科护理学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包含“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基于此,笔者所在教研室尝试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见图1)于内科疾病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力图还原临床真实场景,以培养和提高护生的创新思维和协作学习能力。本文将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设计教学内容。
(一)分析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明确学习主题及要求。“消化系统疾病”教学目标的确定分两步完成。1.分析整章课程的教学目标。消化系统疾病是内科护理学的重点章节,其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大体系。学习该系统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掌握临床消化内科常见多发病的基本理论知识、护理实践操作,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准确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及团队协作意识。2.确定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以往教学经验,以上述目标为基础,我们对整章课程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将其分为两大不同的教学单元,即消化系统概述和消化系统各论。在教学中进一步梳理出各单元所涵盖的知识点和具体目标。消化系统概述是整章的总述,介绍了本系统的常见症状与体征。消化系统各论是整章的主体,主要阐述临床消化内科常见、多发疾病的护理。根据护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大纲,通过分析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恶心与呕吐、吞咽困难、腹痛、腹泻与便秘、呕血与黑便、黄疸等的定义、病因、临床特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掌握常见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胰腺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的病因及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及抢救配合原则、常用药物及疗效观察、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2)技能目标———培养护生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制订一套完整的护理计划及保健方案。
(二)创设临床情境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环境的设定,而情境创设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对学生临床思维培养的最佳方法莫过于让其身临其境。在实际教学中,紧扣教学目的,或请学生列举生活中与疾病相关的案例,或以角色扮演,或应用现代技术将呆板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直观、形象的声音、图片及动画,或组织学生亲临病床等方式,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真实的临床护理情境,激发有效联想,提高学习兴趣,使其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发现和同化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肝硬化病人的护理”一节时,教师采编医院临床资料进行一定修饰后作为授课案例,应用多媒体形式导入课堂,为教学的深入进行做铺垫。针对所创情境,教师提出与本节课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你认为患者是肝硬化,依据是什么”、“引起肝硬化的病因有哪些”、“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可能会出现哪些并发症”、“该患者应如何护理”等作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主题,以达到学习任务的呈现。
(三)自主学习与协作会话自主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学生协作会话的基础。在面对学习主题时,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查阅相关信息资料,甄别当前拟解决的问题,经过逻辑推理,初步形成假设制定解决方案。教师在自主学习设计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其自主分析探索,同时给予适时的提炼和概括,以帮助学生依据实施中和实施后的反馈信息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在“肝硬化病人的护理”一节,教师以案例为模板提出问题,呈现出学习任务,启发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如书籍、文字资料、音像资料、CAI及多媒体课件、网络信息等自主阅读、思考、调查访问,收集与本学习主题有关的信息,进而对肝硬化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若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资料的获取、问题的分析确有困难,教师应予以适当帮助。协作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重心,可以是师生间的合作,也可是学生间的合作。在教师的组织下,围绕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群体进行探索协商,彼此交流,相互沟通。我们将学生分成5-8人一组,组内成员就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的诱因、临床表现、护理中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反馈信息、评价,小组内部意见一致后,委派代表演示,进行组间比较、提问、讨论,教师认真倾听每组同学的发言,根据他们的展示及时提出问题并给予引导总结,以进一步完善和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准确判断疾病的能力。
(四)评价学习效果,实现意义建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设计须兼顾全面、主观与客观的原则,且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故该模式可采取个人自我评价、小组对组内成员评价以及教师评价三者结合的方式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可在题库中随机抽取一些测试题,测试学习效果。相关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小组评价为佳,如评判“对肝硬化腹水病人行腹腔穿刺术的护理配合”效果,在模拟病房,由一位小组成员对模拟病人进行操作,结束后由组内集体讨论评价,教师全程参与纠正总结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形式的赞同情况,由教师设计问卷于课后发放学生调查评判。根据评价结果,针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深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结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的干部内科拥有床位45张,护士16名,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8名,助理护士1名。本次研究开展于2014年1月以后,干部内科开始实施护理绩效考核制度,并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与研究,因此,研究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的干部内科护理工作作为观察组,以2014年以后至2015年1月的干部内科护理工作作为实验组,将两组的护理工作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明确严格的干部内科护理流程。
具体的干部内科护理流程包括:(1)护理人员要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减少患者因疾病所带来的疼痛感;(2)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及时疏导;(3)主动为患者讲解健康知识,提高患者自我保护的能力;(4)提升护理人员的文书书写水平。
1.2.2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
具体的绩效考核标准包括:(1)护理日常工作管理方面,通过采用"分层定岗"]的方式进行护理工作的层层管理与监督;(2)职业技能方面,对护理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并对其护理技能进行考试打分,确保工作者的护理技能合格,减少不当的护理操作;(3)职业道德方面,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使其端正工作态度,转变护理服务理念,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4)服务质量方面,熟悉护理流程及具体的护理措施,落实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
1.2.3成立专门的绩效考核机构。
绩效考核机构的设立,能够提升护理工作效率。绩效考核机构的构成:护士长1名、护理质控员1名以及民主推举的护理工作者1名,根据《绩效考核制度》的各项标准对干部内科每一位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并对其护理工作进行打分,60分为及格,70~79分为中等水平,80分以上为优秀,对于不及格或处在及格边缘的护理人员要进行及时督促与警醒,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1.2.4实施奖金的绩效分配。
奖金绩效分配能极大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更好的护理服务。具体的奖金绩效分配包括:"固定工资+绩效奖金",固定工资是基础工资与岗位工资的结合,绩效奖金以考核小组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作为奖金发放依据。
1.3评估指标
自行设计两套问卷,包括《护士对当前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和《干部内科患者对当前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分别用来评估干部内科护理工作者对护理绩效考核的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通过分析护理不当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来评估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部内科护理工作者对护理绩效考核的满意度分析
在实施护理绩效考核后,我们发现护理人员在个人能力提升、工资待遇以及对工作的满意度与认可度方面的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
2.2干部内科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析
在护理绩效考核实施前,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68.33%,护理绩效考核实施之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升到85.25%,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2.3干部内科护理服务水平的分析
通过对护理操作不当造成的医疗事故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医疗事故的发生率较护理绩效考核实施前的发生率有所降低。
3.讨论
患者本身:①心血管内科疾病自身特征,入住本科室患者病情大多较为严重,倘若某些疾病发病初期就诊不及时,极易出现抢救困难,甚至诱发生命危险,如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病症,若救治不及时,则抢救的成功率较难获得保证;②患者期望过高,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对康复过程存有过度期望,康复过程中稍有问题则将全部责任归咎于医护人员;部分患者难以适应住院环境,治疗过程中情绪起伏较大,加之护理人员对于病情的描述各异,极易导致患者对于护理人员不信任;③遵医性较差,部分患者由于疾病特征表现缺乏明显性未引起应有重视,未遵医嘱按时服药,擅自离开医院造成病情恶化。
护理方面:①联合用药不当:心血管内科用药涉及面广,药品种类复杂,极易混淆;不同药物使用剂量千差万别,同类药物产地不同,其使用剂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若护理人员在联合用药前未对所用药物进行认真核查与比对,给药时未遵照药物处方剂量,误看剂量等错误给药,可将患者置于危险境地。在静脉给药或推注过程中,滴速不当则可造成心脏负担加剧、血压波动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诱发心力衰竭;②护理记录不当:护理记录缺乏真实性,因护理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部分缺乏遵医性患者擅自离开病房或医院,导致监测记录空白,部分护理人员胡编乱造,导致护理记录丧失真实性;护理记录欠缺完整,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较为繁重,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每30min对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并记录,患者病情稳定,监测次数可有所减少,护理人员可因工作繁重而疏忽护理记录,造成护理少记或漏记;护理记录缺乏实效性,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病情较为危急,急诊患者较多,大部分急救护理记录为后期补写,可能导致护理记录缺乏实效性。
医院环境方面:①医院缺乏医疗配套设施,治疗技术相对落后,无法准确快速地诊断出病情;②住院环境管理不善,病房内隔音效果欠佳,噪音不利于心血管住院患者康复,病房内陪人多,空气不好等引发住院患者不满;病房清洁消毒不彻底,造成患者院内感染,地面湿滑造成跌倒等不良后果。
2防护措施
强化医护人员责任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以科室为单位,实行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认真落实医护人员医德规范,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安全实例,并引以为戒,由院内安全管理委员会对各个科室进行拉网式排查,检查业务操作技能等,通过排查及时寻找安全隐患,并迅速整改落实到位。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使护理人员知法守法,做到严于律己,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强化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与护理水平。大力改善医院治疗环境,配备医疗设备,认真落实住院环境的管理规定。增加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疾病知识宣传,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提高患者遵医性。
1.1追踪管理法及品管圈活动
1.1.1追踪管理团队组成与培训追踪管理团队包括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组和院级护理质量管理组。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组由病区护士长、6名护士和2名医师组成,院级护理质量管理组由护理部具有副主任护师以上职称及丰富临床护理管理经验的护理管理人员组成。所有成员均参加追踪方法学和品管圈管理工具理论及实践培训,熟练掌握追踪方法学和品管圈活动的流程与方法,由培训专家从病例选择到个案追踪进行全程演练,让团队成员能充分理解并熟练掌握追踪方法学的实际操作,最终经护理部考核合格后入选组成追踪管理团队。
1.1.2追踪方法
1.1.2.1目标患者选择追踪目标患者的标准:住院超过1个月的患者,经急诊收入院的患者,急危重症患者,转科治疗的住院患者。
1.1.2.2追踪技巧(1)个案追踪。①看或问患者,跟随患者及家属办理入院手续、标本采集、接受检查和治疗的全过程,以评价各项护理项目的执行情况,如入院评估、安全核对、专科护理、健康教育等的实施。②看或问护士,针对追踪时发现的问题,随机抽取2~3名护士提问,并抽取责任护士现场操作,以评价护士对护理工作制度、流程和规范的掌握与落实情况,以及实施的规范性等。③评估的重点项目,包括重要的护理工作是否达标和落实,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问题,跨部门交接过程中的安全情况及配合协调情况。④反馈、分析和建议,追踪管理团队定期对前一阶段检查涉及的相关项目进行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并提出整改建议。⑤持续推动护理质量改进,追踪管理团队继续追踪整改建议的落实情况,并定期对建议整改的问题实施第2次追踪检查,推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直至达标。(2)系统追踪。①重点关注内容包括标本采集、危急值报告、健康教育、院内感染控制等。②追踪方式包括与医护人员座谈,了解其在上述重点关注内容的执行情况;与患者或家属座谈,了解其对标本采集重要性的认识、医护人员配合是否协调、护士健康教育与指导是否到位等。③为评估同一标准在不同人员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执行情况以及制度与流程中存在的纰漏,追踪管理团队定期以会议形式对相关条款进行评价,对存在疑问的问题进一步调查和分析,促进问题不断整改。④追踪管理团队定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第2次追踪检查,推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直至达标。
1.1.3追踪问题统计设立追踪问题记录本,针对追踪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描述,并将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总结为基础护理、急重症护理、护理安全、病区管理、药物仪器管理、护理文书、医院感染、管道护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礼仪十大类,并定期进行统计。
1.1.4品管圈活动统计后将发生率高的重要问题作为品管圈改进的备选项目。品管圈成员根据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和圈能力对备选项目进行评分,评分最高的问题作为品管圈的重点改进项目。品管圈成员根据品管圈9个步骤对所选改进项目进行持续分析、改进和追踪。本研究追踪检查的过程中发现肾内科患者尿量统计出错率高为品管圈的重点改进项目,并对其进行重点改进。改进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全面评估患者,包括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患者排尿情况及排尿方式、文化程度、沟通、理解力及合作能力。(2)根据评估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及指导,告知患者记尿量的目的及配合方法。(3)统一测量工具,指导患者或家属购买标准刻度尿壶。(4)发量统计及监测记录表,并教会患者和家属使用。(5)患者、家属或护士将每次测得的数值按时间顺序记录在表格上。(6)护士按表格上的记录,每班进行统计,通过的就划掉,避免多统或漏统。(7)由大夜班护士进行24h总结,异常时通知医师。最后采用柏拉图评估改进前后的实施效果,改进有显著成效并通过院级护理质量管理组审核后即形成标准化规范和制度,改进效果不明显者重新进行新一轮整改活动。
1.2评价方法比较追踪管理法实施前(2013年1~3月)和实施后(2013年10~12月)的护理质量评分,包括基础护理、急重症护理、护理安全、病区管理、药物仪器管理、护理文书、医院感染、管道护理、健康教育、服务礼仪共10个项目,每项10分,满分100分,由院级护理质量管理组对25名护理人员进行评分,并于追踪管理法实施前后各随机选取100次患者尿量统计,比较尿量统计出错情况。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或χ2c检验和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
2讨论
1.1培训目标的设定根据内科护理培训手册,设定了7个阶段培训目标。具体步骤:(1)第1阶段(1~2周)保证新实习生了解病区的环境、医院规章制度、质量标准、服务范围和流程、内科健康教育等基础理论知识;(2)第2阶段(基础护理内容的掌握)能够了解内科相关的基本技能,掌握内科基础护理操作流程;(3)第3阶段(专科业务)要求掌握各科的护理常规和相关的护理流程、目的和注意事项;(4)第4阶段(第9~12周)了解内科的药物治疗、院内感染的处理、内科传染病的防治措施等相关理论知识;(5)第5阶段(第13~16周)完成核对、执行医嘱和护理病历书写的培训。(6)第6阶段(第17~20周)完成内科常见疾病抢救和应急事件处理的培训,要求实习生掌握心肺复苏、药物过敏等常见突发事件的处理。(7)第7阶段(第21~24周)进行岗位职责和护患之间沟通技巧的培训,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要求的效果。
1.2具体培训方法的制订(1)指定的带教老师结合内科培训手册内容备课,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示范教学等多种培训模式。各个阶段选定有经验的组长担任,并对他们进行考核。要求带教老师及时了解实习生的要求和困惑,力求做到不留死角;积极以身示范加强实习生对护理薄弱环节的了解;由护理部定期考核以便了解培训进度和教学质量。(2)实习生入科后随机发放内科护理培训手册,根据培训的目的和要求,实习生可及早地了解培训内容、形式和要求,能够有的放矢地安排学习和复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内科护理培训手册”进行自学,让实习生带着问题学习,这样可以更快地适应培训和提高学习效率。
1.3评价指标
1.3.1学习效果评价(1)随机考核评价:带教老师通过口头提问、角色扮演、模拟急救等方法,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学习效果。(2)阶段考核评价:阶段培训完成后,由本科护士长组织理论、实践技能及急救能力考试。统一理论考核、实践技能和急救能力考试评分标准,均采用100分制。综合成绩大于或等于80分者进入下一阶段培训。(3)终末考核:所有阶段考核达标者参加护理部终末质量考核,合格者授予独立值班资格。
1.3.2实习生工作能力的考核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护士对实习生工作的满意度评定表》、《医师对实习生工作的满意度评定表》对实习生工作能力进行评定。主要涉及护理业务知识的水平、护理质量、实践水平、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每个评定表有10道问题,有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选项。采用《实习生工作能力自我评定表》进行自我评价。主要涉及业务知识水平、技能操作、护患沟通等方面。共20道题,有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选项。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实习生的护理部考核分数比较培训前两组护士的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两组护士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实习生满意度、团队满意度、实习生自我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
3讨论
3.1采用内科护理培训手册对实习生进行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传统的护理带教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杂乱、随机、不能系统化教学等缺点,尽管也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但没有具体的书面教学内容,使教学显得很不条理,无形中加重了教与学的负担,并可能造成与教学目标相背离,进而影响教学质量[8-9]。本院的内科护理培训手册更具体、更加规范和程序化。与传统带教相比,主要有以下进步:(1)内容上,内科护理手册更为全面,完全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可能的遗漏和疏忽,最大范围地提供了合理全面的教学内容和目标。(2)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培训要求、各阶段考核办法,避免了传统模式下盲目、效率低下的特点,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使带教老师更为直观地了解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护理部对培训前后实习生的考核中,培训后观察组实习生的理论和实践技术的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内科护理培训手册能够提高实习生的学习成绩,这可能与培训手册更为简洁、全面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实习生的学习兴趣,且更有针对性、利于自学和复习等特点有关,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3.2采用内科护理培训手册对实习生进行培训,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工作能力,工作得到科内护士和医师的好评。通过表2、3可以看出,医生和护士团队对实习生的满意度评价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培训手册对实习生的工作质量、应急协作能力、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水平和责任心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提升。护理培训手册要求带教老师通过提问、讨论和角色扮演、场景等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实习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这些可以使实习生提高自己的各种水平和能力。现代的医护模式已经转变,良好的医护关系和融洽的气氛能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团队的医疗水平和有效减少医疗过程的不良事件发生,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10]。
3.3采用内科护理培训手册对实习生进行培训,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自信心和工作能力。实习生不能及时适应工作环境,会对他们心理和角色的转变产生影响。采用内科护理培训手册,使实习生的护理培训有了新的指导方向,教学的规范化有利于实习生工作能力和处事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自信心和工作能力。工作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实习生角色的转换[11]。内科护理手册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单调、重复的特点,通过多个带教老师的培训,能最大限度地开阔实习生的眼界,学习不同老师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有利于自己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发散自己处理问题的思维。由科室多名带教老师与实习生及时沟通,找出不足和薄弱环节,更增进了师生感情,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大大促进其完成角色转换与适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或者护理后,大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会好转,一些临床表现和症状会消失,这时有些患者开始掉以轻心,不遵守医嘱,随意的减少药量或自行停药,甚至在没有医生同意的情况下离开医院。由于这些患者没有临床相关经验,不了解心血管疾病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若处在噪音大、嘈杂的环境之下,加上得不到良好的休息,会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再次突然发作,而发作时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2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因素包括护理人员自身的因素和护理记录因素两大方面:①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心血管内科的患者病情复杂,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大。护理人员常在高度紧张的状况下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久而久之会造成身心的双重疲惫,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导致服务态度差,责任心不强,严重时会出现技术上的差错。此外,存在部分护理人员入职时间短,缺乏临床经验,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比较差,法律知识相对欠缺,护理质量不高,再加上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缺少有效的沟通,对患者病情没有及时的传达,容易造成医疗纠纷。②护理记录因素。在护理工作中,护理记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是病情变化的重要依据,大多数护理人员也知道护理记录的重要性,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由于种种的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会出现记录时间不及时,记录项目不完整,记录信息不真实等,从而造成了患者的生命体征与护理记录不相符的现象,影响了患者的最佳救治时间,这些都是影响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
3医院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目前,医疗费用问题是医院方不安全因素的主要问题。因为心血管疾病医疗费用相对较高,有些患者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而在治疗前院方没有与患者家属先进行事先沟通,让其明确医疗费用各种项目的开支,当患者医疗费用不足,院方催促患者家属缴纳医疗费用的方式又不妥的情况下,会导致患者家属认为费用不透明,而引起医疗纠纷。
1.1一般资料
本院心血管内科现有各类护理人员16名,均为女性;年龄22岁~47岁(30.4岁±6.5岁);工作年限2年~28年(12.5年±3.6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8名。
1.2护理管理
1.2.1护理风险评估
在护理前,对病人进行护理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病人疾病风险、用药风险、设备风险和护理人员专业素质。通过风险评价,掌握病人可能发生风险的高危因素,并且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升护理的针对性。
1.2.2护理技能培训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对以前的护理风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召开护理经验研讨会,相互交流护理心得。在注重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同时,强化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努力提升病人及家人的护理能力。
1.2.3仪器日常监测
仪器故障是导致护理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护理管理中,注重仪器的日常监测,由专人进行仪器维护,并且定期检查,保障仪器正常运转。规范仪器管理与使用,加强仪器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考核。
1.2.4其他管理措施
重复操作、疲劳操作是护理人员产生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积极优化护理人员配置,防止护理人员疲劳操作。探索四班倒模式,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管理,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消除职业倦怠。
1.3效果评价
以本院2013年4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为界,比较2013年4月—2014年3月(实施后)和2012年4月—2013年3月(实施前)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和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其中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量表进行。量表分为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很满意和满意例数占全部病人例数的比例为满意率。护理风险发生情况以本院临床病历资料记载为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护理风险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护理风险虽然难以预测,但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可以控制并显著减少的。护理风险管理以降低护理风险事故为目标,是集合了风险因素评估、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模式,较单一的风险干预可以发挥更为突出的价值。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后,本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在实施风险管理前,事故发生率为7.89%。实施风险管理后,事故发生率为2.14%。管理实施后的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研究结果还证实风险管理的实施还可以显著改善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实施风险管理后,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6.26%,较实施前上升了16%。护理风险管理之所以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并且提升病人的满意度,可能与下述原因有关:①护理前的风险评估。护理前进行风险评估,可以较好地预测可能发生事故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护理,从而提高了护理的质量和效果。②技能培训提升了护理技能,有助于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③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则提高了他们的护理能力,为降低事故风险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3小结
在目前的临床条件下,要全面避免护理风险并不现实。但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干预,减少护理风险则是可能的。从本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要强化护理风险管理,需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①要将风险评估作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相比于普通病人,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的病情严重,病人个体差异大,发生护理风险的危险因素更多。因此,需要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的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比如合并有高血压的病人,在护理中要做好血压的监测,防止血压的突然变化带来各种意外。
②技能培训必须要结合护理人员、病人及家属。
虽然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但是在护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部分护理工作需要病人及家属实施。尤其是随着护理理念在临床护理中不断得到推广,病人及家属的护理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护理质量。本院在护理风险管理中,除了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外,还通过健康教育等手段,让病人及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提升他们的自护理能力,以形成有效的配合。从实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③要注重非技能方面的管理。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的神经内科患者220例,将其随机进行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试验组患者中男59例,女51例;年龄29~68岁,平均(59±4)岁;疾病类型:脑梗死45例,脑出血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文化程度方面,高中及以下程度有44例,中专程度有35例,大专及以上程度有31例;家庭情况方面,家里务农的34例,经商的有38例,在单位工作的有38例。对照组情况和试验组相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试验组患者运用规范化的健康教育护理方式,对照组患者运用传统护理措施。对于试验组来说,应该先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对相关的健康知识进行熟知和了解,并对操作方法进行掌握。按照相应的经验和资历,把护理人员分为两个小组,让资历高以及经验丰富的护师作为护理组长,年轻并且经验相对较少的护理人员担任责任护士,对相关的健康知识进行宣传。护理组长以及责任护士需要每天对病房进行深入的查看,并单独向家属以及患者进行健康宣传。具体如下:①教学态度。护理人员应该运用比较周到的服务理念以及热情来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时,应该专注、随和并且平易近人,将健康教育的重点用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表达,面对患者时一定不能急切。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将各个肢体进行锻炼的方法向患者进行讲解,使其在锻炼的过程中更加快速康复。②正确进行评估。在确定患者需要进行住院治疗时,应该与家属以及患者做好沟通工作,并对其基本信息进行掌握,比如患者的病史、文化程度以及饮食习惯等。系统并全面的检查患者的情况,比如阳性体征、反射以及肌力等,从而使资料掌握快速和及时。③宣传和教育。对家属以及患者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比如患者的病情、药物具有的不良反应、预后、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等。并对检查前的注意事项以及饮食等方面进行告知。④出院指导。在患者确定要出院时,应该对相关事项进行说明,并对良好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的重要性进行讲解,告知患者应该适当进行肢体功能锻炼,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以及生活习惯,这对于病情的好转是非常重要的。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知识掌握情况,分为良好、中等、差,并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
2结果
在两组患者中,试验组对疾病掌握程度良好占87.3%,中等占6.4%,对照组掌握程度良好占50.9%,中等占33.6%,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掌握程度要好;试验组满意度为95.4%,明显高于对照组87.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