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6 11:39: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据库需求分析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按照用户需求,编写网站需求分析报告;对网站进行策划与设计,运行多种技术对动态网站进行开发和制作;并经过技术测试,最终将其到Internet环境;能对网站进行维护。通过引导、项目实施、讨论、总结、测评,帮助学生学习网站设计与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实用技术,为后续专业课程、专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为将来从事网站设计、开发和维护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团队开发,形成基本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
1.具体的能力目标能根据用户需求,确定网站类型与网站内容,编写网站需求分析报告;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的网站页面风格和布局;能编辑网页;能运用JSP相关代码按要求协作完成网站功能;能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并协作完成后台数据库的开发;能针对网站制订网站测试计划并进行功能测试;能申请域名和IP,成功将网站上传;能及时更新网站,合理优化网站。
2.具体的知识目标掌握域名与IP地址等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网站设计原则、网站建设基本流程;了解网站运行的硬件与软件环境;掌握Div+CSS技术;熟练掌握网页编辑软件Dreamweaver的使用;掌握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方法及数据库的创建、管理与维护;掌握JSP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知识;了解网站更新、故障排除及网站推广的方法;掌握网站测试的内容、方法和技巧;掌握网站的与管理方法。
3.具体的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开发网站的团队协作、交流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站开发岗位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沟通协调、共同开发网站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实际网站开发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课程组根据网站开发项目实施过程,进行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在内容组织上彻底打破学科知识体系的禁锢,教学摆脱了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线的逻辑教学结构方式。对实现案例的模块功能所需的技能和必备知识进行了全新的组织。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
针对“高职教学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这一主题,按照“学研学工融合、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改革思路,结合专业和学科建设,将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高职教学改革作为一个整体展开全方位的研究与实践。
1.“大案例、一案到底”教学根据专业建设思路,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推行“大案例,一案到底”案例式教学,课程将真实完整的案例——“网上商城网站的设计与开发”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上将网站设计与开发根据工作流程,分解成10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数据库开发流程的一个过程,充分体现职业训练的高职教学特征。
【关键词】人事档案;身份证读卡器;数据库【中图分类号】R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002-02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各类高新技术已经将触角深入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以往,我们的档案系统主要通过初办时个人获得的档案号,或者通过姓名来查找个人信息。这些方法,在档案数量较少或个人办理初期,弊端尚不明显,而一旦库容量达到一定的数量级,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不足就显现了出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同一份档案重复力理,造成数据冗余。随着人才的频繁流动,很多人会把转出的档案重新转回,从而会重新办理,这样就会造成同一份档案在数据库里有多条记录。目前系统中这样的冗余数据很多。
一无法迅速定位。由于档案数量巨大,通过姓名查找存在重名问题。目前系统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录入姓名,一下子跳出几十条同名数据,需要工作人员再次核对生日,院校等信息才能确认某档案,大大影响效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二代身份证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代身份证具有唯一性。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档案工作经验和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提出了在当前的人事系统中增加使用二代身份证读卡器来完成数据的采集、查询的新方法,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
2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本系统开发的重要阶段,它直接影响到目标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是整个系统开发工作的核心。
2.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原应用系统采用的是两层C/S计算机结构体系,由客户端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身份证读卡器系统配有SDK软件开发包,对原有的业务系统可以做到良好兼容,将证件识别采集程序嵌入到原来各种应用系统中即可进行数据采集。其模式结构图见图1。
2.2 系统流程设计
根据中心业务的工作方式,针对二代身份证可进行机读识别的特点,借助二代身份证读卡器,采用“联机模式方案”,实现中心对客户身份证信息的采集及有效性验证。简单地讲,就是将身份证读卡器与PC通过串口或USB口直接相连,PC上加载加密模式的读卡器驱动软件及身份识别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将二代身份证中IC的信息(公民身份号码、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签发单位、签发日期、有效期截止日期、照片)传输到PC中。同时,柜台工作人员通过PC的显示来核对机读的信息与身份证印刷信息是否一致。针对中心的需求实现二次应用程序开发,如将已识别的用户身份信息的保存、查询和索引等。
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主要包含信息读取、身份验证、将采集到的信息和原系统进行匹配从而实现数据查询等功能。
2.3.1 自动查询
工作人员进入客户端应用程序后,程序自动检测身份证读卡器工作状态,如果感应到有身份证靠近,会直接将身份证号码这一唯一信息读入系统,免去手工操作,提高了录入速度和准确性。系统通过网内线路将采集到的身份证号码上传到档案数据库,与库里的信息进行对比查询,如果查询到库中无该客户记录,则提示档案库不存在此人档案,可再通过姓名查询的方式进行二次核查,防止数据库中身份证数据信息有误;如果查询到库中有该客户记录,如果只有一条则直接显示,如果有重复数据(此档案重复在该中心办理),只需选择正确的一条即可。
2.3.2 双重验证
身份真伪通过视读和机读双重验证,确保用户身份真实准确。具体讲就是系统会通过身份证读卡器获取照片信息,然后和事人员进行比对,即可一目了然断定身份真伪。
2.3.3 信息采集
对于初次办理的人员,只有将将身份证放在读卡器上,应用程序会自动采集芯片中的用户身份信息,从而实现保存、查询和索引等功能。在采集的过程中,系统会自动判断档案数据库中是否有重复的身份证号码,如果存在则提示工作人员,以防重复办理。这样既能保证数据真实有效,同时又能防止产生冗余数据。
3 关键技术分析
人才档案系统的服务内容繁多,涵盖了,户籍,保险公积金等各项业务,业务流程不尽相同,根据各业务特点,在开发期间拟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3.1 需求分析与功能抽象技术
通过深入调研,首先弄清楚人才中心档案管理和档案服务的基本需求,完成系统功能分析,初步确定体系结构,包括对原系统的改进和待实现功能的定义。在这一过程中要需要整理出详尽的需求分析报告,尽可能做到完备。根据需求分析报告设计业务系统流程、划分具体功能,并通过系统信息需求分析的结论,设计本系统的E-R模型,即将业务的需求与表述转化为数据库设计专用语言与流程,清晰反映数据及数据之间的联系与传递关系,这个阶段是整个系统开发的基础。在以后的开发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变化不断更改。
3.2 主要技术分析
3.2.1 图像采集
通过二代身份证读卡器,可将二代身份证中的加密照片信息读取到本地指定目录并存放成图片文件zp.bmp,应用程序可以显示改照片信息,并且保存到数据库中,完成照片的采集。
3.2.2 封装对象
在PowerBuilder中我们还可以创建自己的用户对象。我们可以利用面向对象方法中的对象的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等特点使得我们开发的应用程序具有极大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而这一点正是软件工程中对应用程序所提出的重要目标。
在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多个业务(档案查询,初办,户籍查询,户籍办理等)需要调用身份证读卡器供应商提供的动态链接文件,为了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使得开发人员无须重复编码,直接定义了一个不可视控件,将相关函数封装在该对象中,这样开发人员使用时只需要声明变量,系统将自动调用相应的服务例程处理,使用起来简洁高效。
4 结语
使用身份证读卡器信息技术辅助人事档案管理,可有效地解决管理弊端,使数据库与身份证信息准确。这一技术首先被应用在南京某人才服务机构的档案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该技术被迅速推广到全国其它近二十家人才服务机构,信息管理部门借助“客户身份证自动采集设备+电子数据库”的方案对原办事流程进行改造,从而实现对初办、后续服务等关键环节一劳永逸的立体化管理。通过使用该技术手段,实现了大容量档案库房的有序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作流;信息系统
1.引言
中国经济的多年持续高速发展给广大企业创造了非常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很多企业的经营规模快速扩张,突破了单一组织、单地域经营的模式,成为具有多种组织形态、跨多个城市、地区、甚至跨全球的企业。这种变化给企业的异地财务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规模的扩张必须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 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对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控制和配置,迅速地对各种财务、管理方案作出科学的、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策。
跨区域集团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简称集团财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本信息处理手段和工具的,能为区域集团财务会计核算、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或者说,它是一个由人、机(计算机)组成的能进行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实测财会管理的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利用信息控制有关经营管理过程,为财务管理和经营决策服务的系统。
总之,管理信息系统是融合人的现代思维与管理能力和计算机强大的处理、存储能力为一体的协调高效的人-机系统,其处理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财务会计管理的全过程,通过集中统一规划设计的数据库的运用,使得系统中的数据实现了一致性和共享性的铁道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
2.集团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
本系统设计以适应财会改革,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总体要求,满足集团企业走向市场过程中细化成本计算、严格会计核算要求,优化系统资源配置,强化系统软件集成,扩充系统功能,推进系统间资源共享,优化系统开发、运用人才队伍,完成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过渡,为铁路实现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提高铁道财务会计系统的信息化水平,促进铁路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指导思想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和应用。
通过本系统的开发设计要求达到以下目标:在系统开发设计中充分运用软件工程思想,科学合理地设计系统总体方案;通过研究开发,促进跨区域集团财务会计工作的发展,健全集团财会工作计算机管理制度;设计统一规范的软件系统、操作系统、网络系统平台,统一开发工具和设备选型;制定一套系统开发的文档规范作为各分系统书写文档的标准;设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总体网络结构;完成系统所需编码分析设计;建立集团财务会计信息库,为各应用系统的开发完善提供支持,为集团财务会计数据的有效利用开辟渠道。
3.系统需求分析
本系统需求分析主要包括集团财务的业务需求分析、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系统性能需求分析和系统运行需求分析。
A. 业务需求分析
系统应满足集团各级财会部门的财务会计业务的需要。这些部门的财会工作主要包括会计核算管理、成本计算管理、收入管理、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分析决策等。
B.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总体上要求系统具有运行稳定、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等特点,并且为实现业务要求的各项功能,从软件系统的角度出发,系统必需具备如下功能:
1) 数据输入与数据交换功能
2) 系统数据分级存储功能
3) 报表输出功能
4) 单项查询、组合查询和模糊查询功能
5) 统计分析功能
6) 预测决策功能
7) 办公自动化功能
8) 数据恢复备份功能
C.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求准确、及时、真实。它是宏观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对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响应时间提出了更高要求。
4.系统分析与设计
A. 系统总体逻辑结构
系统可分为基础应用层、综合应用层和宏观决策层,其逻辑结构如图所示。
第一层是基础应用层,由各财务会计业务管理信息分系统组成,主要负责进行日常的财会业务处理。这一层包含六个业务分系统,依次是会计核算管理系统、收入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资金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这一层的各个系统数据库存放各自的业务数据,实现各自的业务处理,并能够实现各系统当年、跨年度统计分析,各系统之间存在少量的信息交换。系统所覆盖的各级财务单位都使用基础应用层的部分或全部应用软件,应用范围最广,应用量最大,同时该层也是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主要数据来源,是整个系统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是综合应用层,由财务会计信息库分系统和点到点成本计算系统组成,主要进行财会信息、人员及法规信息的综合查询和统计分析,以及进行全路点到点运输成本计算。综合应用层的主要数据来源是基础应用层,此外还有部分数据来自其它铁路计算机应用系统和路外计算机应用系统。信息库系统采用数据仓库和数据库两种存储结构存储数据,提供综合信息查询,提供综合信息统计分析;点到点成本计算分系统从信息库获得各级单位报来的原始数据,运用各种模型计算区间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第三层是宏观决策层,由经济活动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组成,主要进行全路或企业范围内的宏观和微观、横向和纵向财务状况分析、预测,并能提供可供决策选择的若干智能化的企业经营方案。宏观决策层的原始数据来源于铁道财务会计信息库,因此应与第二层建立在相同的管理层次上。该层拥有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运用各种预测模型和方法对宏观决策层软件主要供财务、各企业领导、高层财务管理人员使用。宏观决策层中的预测和决策支持功能需要准确的历史数据,因此只有在第一层、第二层建设完成并累积若干年准确的原始数据后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和效益。
以上三层形成了财务系统的整体结构。三层分工明确,层次之间数据接口结构化好,各层内部功能的改变不会对其它层次产生影响,符合复杂系统层次划分的原则。三层作为一个整体互相协作,将为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增进企业经济效益发挥巨大的作用。
5.结论
多地点办公的企业、跨地域经营 的集团,上级单位及时准确地了解集团内下属各单位的会计信息,各类会计统计及审批工作及时迅速完成。跨单位、跨期间查询统计变得容易,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和水平。
集团总部及时了解分支机构的资金状况、资金控制、费用支出、既定预算严格执行、预算的控制作用得到保证。
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不在需人工对账,在数据及时、信息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各种维度和指标的分析,为企业控制经营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考核评价分支机构的经营业绩,提供指标全面,体系完整的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我国现有的大量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国家建设、科技创新以及劳动就业等多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国家为其发展也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但目前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对信息资料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1],致使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本文以某科技企业为例,在对该企业所处地区的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进行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将该企业的发展现状、需求和知识管理特点与实施中小型科技企业知识管理的切实措施相结合,采用基于网络的ASP.NET的“B/S”结构为该企业搭建了科技信息管理平台[2],并对企业未来的知识管理进展做出了短期规划。
该企业主要经营激光器等相关产品,拥有员工数量长期保持在50-60人之间,人员流动性较大,主动的产品技术开发环节较薄弱。经过对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与企业领导进行详细的讨论,归纳总结出企业现阶段在知识管理和知识经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①企业整体资金投入有限,知识管理专项资金投入受限;②企业技术队伍不稳定,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同时缺乏对员工素质的进一步提高;③企业技术队伍获得外界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的途径有待改善;④企业知识体系结构不完整,导致知识分布零散、不均衡,降低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效率;⑤企业内部缺乏知识共享互动,导致知识增值周期延长;⑥对于知识的资本化运营意识薄弱[3]。
在对经营现状、前景以及现阶段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具有针对性设计、搭建了企业科技信息管理平台,提高科技信息管理水平。
1知识信息平台模块设计
通过对该企业所面向的产品市场特点、自身条件及企业预期发展方向的了解和分析,小组对企业信息管理平台搭建的预期目标以及该企业在信息、知识管理方面的短期规划进行了如下归纳:
通过实现信息资源库的多个子端口共享更新,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与互动,改善由于沟通交流不及时和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导致的企业技术知识储存不稳定的现象;
通过专设数据采集员定期集中采集相关电子资源并进行数据更新,以保证企业技术队伍对于外界信息、新知识、新技术的获取需要,能够简化技术创新的流程和时间;
通过设置资料存档模块,整理企业现状,便于后期在市场需求分析和技术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调整企业运营策略;
通过设计业务分析模块,便于企业直观了解自身的知识体系结构,从市场需求信息、产品工艺信息和技术信息的对比分析中,制定企业发展路线。
综合预期目标,知识管理平台模块划分情况如图1所示,总共分为三大模块:知识积累、资料存档和业务分析。知识积累模块的设立,能够有效解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所带来的知识损失;在保证模块内容及时更新的情况下能够为企业技术队伍获取外界新信息、知识和技术提供有效途径;并且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小组知识互动。资料存档模块的设立,使企业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其自身资源体系,能够解决由于人员流动引起的资源流失。业务分析模块的设立,对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分析规划企业发展方向,通过产品工艺分析不断改进企业产品系列,通过技术对比了解差距,以上都为企业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搭建的知识管理平台初步拟实现以下几方面功能:数据仓库;共享知识积累;资料存档;简易数据库检索;简单信息分析报告展示等。
2信息平台相关技术信息
通过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调研,在与目标用户进行多次需求分析以及计算机水平的沟通讨论之后,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拟采用基于网络的ASP.NET的“B/S”结构。相比传统的“C/S”架构,其优点在于:B/S架构更易于部署和维护,其“瘦客户”端的特点,使在系统部署时仅需要配置部署于一台普通的企业级服务器即可,系统的升级维护仅在服务器上进行。不需要对各工作点PC机进行安装与维护,工作用机无需安装额外软件,利用现有的网络浏览器即可登录。有效地节约企业管理和维护的成本,同时保证了企业内部使用过程中版本的统一。同时,基于网络浏览器的数字图形操作界面,更贴近于用户日常上网的习惯,使用户可以方便快速地上手,降低了操作的复杂性。
平台的开发结合企业实际使用需求和预期实现功能,小组采用了3层架构的平台结构,即前端的用户操作界面、中间的业务逻辑层和后端的数据层。
前端的用户操作界面(即表示层)通过ASP.Net的Web Forms实现,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通过网页进行具体操作。对于用户身份和权限不同的问题,小组将用户划分为4组:①管理员,可对系统进行远程后台登录、相关信息、数据仓库整理及备份。②数据采集员,允许对企业相关的产品资料、员工资料、客户资料进行收集归档,对纸质的数据电子化,提交至系统,供业务流程下一环的审核员进行审核。③数据审核员,对采集员提交的数据进行审查核准,无误后审核通过,相应数据转移至企业知识库相关表中。④普通用户,一般用户可对知识库数据进行查询、浏览,实现知识库数据的使用。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可以实现对一般用户的分部门身份识别,即不同部门的职工仅有权限查询与本部门相关的信息,有效确保企业知识库的安全性。
知识管理平台系统的中间业务逻辑层,包括了产品资料管理、员工资料管理、客户资料管理、数据统计和用户访问管理等方面的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高内聚,模块之间低耦合。代码相对独立,便于维护和在未来应用中功能的扩展。
后端数据层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数据表:用户表(通过对用户身份进行标示,在登录时赋予相应权限)、技术信息表、专利信息表、产品资料表、员工资料表、客户资料表和业务分析报告存贮等。本系统的数据层全部采用数据库的存储过程来实现对底层数据的操作。中间层通过Database类利用ADO.NET来实现对数据层的操作。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教学
1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为了适应这一现状需求,高校开设了数据库系列课程,它包括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等[1],以满足社会特别是各类企业对具有实际经验的数据库设计人才和数据库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因此,数据库课程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会将其运用到生产和管理的实践中去。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数据库的实验教学内容中必须引入实际问题模型,让学生按照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一个实际模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教师、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甚至争论,最终设计与实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和动手能力。
2高校数据库类实验课程现状分析
数据库系统系列课程一般包括数据库原理、技术和应用三个部分,原理是基础,技术是工具,应用是提高,更是实践。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目前很多学校过分侧重数据库原理的实验,采用验证式的实验方法[2]比较多。而结合实际模型调研,运用数据库技术主动分析的设计性实验安排不足。导致学生通过实验对课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但涉及到具体应用,需要进行数据库应用设计时,却束手无策。
现代企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基本上采用工程化的合作开发方法,其基本特征是按软件工程学的原则进行组织,以团队形式进行开发。目前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对学生单个技能的培养,而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则有比较大的局限。从课后作业、上机实验到课程设计,几乎都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实验结果有很多雷同,甚至抄袭,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不会合作开发一个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企业对数据库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具备数据库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与数据库的分析设计和实施能力。纵观目前高校的数据库实践教学,基本上是采用课内教学方式进行,实验的时间又短,课外实践环节几乎没有,培养的只是基本的数据库原理技能。并且数据库平台部署很简单,基本处在单机系统环境下,与目前企业要求的大型数据库网络差别很大,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解决大型问题的能力及项目实施能力。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是5个固定的环节:预习理论知识、教师讲解实验内容、学生完成实验、上交实验结果、教师评价实验。这种教学环节的构成主要反映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教学过程,适应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需要,满足了实验教学中以验证实验为主的教学需要。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掌握着互动的主动权,学生只有被动参与互动,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有少数人能够有参与互动的机会[4]。
3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明确数据库课程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首先必须明确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学习数据库课程是为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规划、部署、实施、开发和管理。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认为整个数据库课程体系结构应体现原理、方法、技术和应用的有机结合,如图1所示。目标结构的确定,就为实验课程模式改革打下了基础。
3.2课程实验选题原则
指导思想:本着实验必须服务实际应用的原则,教师要求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社会原型,作为应用的对象,运用数据库的知识来构建数据库应用的关系数据库模型,设计出相应的数据库应用所需的文档、关系结构、查询、视图、存储过程等产品,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整个实验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运用本学科的全部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实施:将过去由老师指定的课本实验变为老师指导学生自主选题。教师在一个班提出多个数据库应用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相似生活背景,自愿组成不超过3人的实验团队,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沟通一个可以进行调研实践的具体单位,然后确定具体实验项目。比如有一个数据库应用方向是“企业薪酬管理”,一个团队学生的家长在某个纺织企业工作,就可以确定“××纺织公司薪酬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实验项目;而另一个团队容易和某个外贸企业合作,就可确定“××外贸公司薪酬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实验项目。
这样选题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 多个实验团队选择一个方向,因此在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可以进行同方向不同团队实验结果比较。同一方向的不同实验项目,因为企业类型不同,企业具体管理不同,设计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肯定有不同,这样更容易看出哪个实验团队设计得更有特色。这样使团队间具有竞争性。
2) 同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团队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合作往往成为主流。为了达到比较好的结果,组内同学可以讨论甚至争论。这样使团队内具有互学性。
3) 由于不同团队采用的是同一方向下不同的实验项目,这样的选题方式为后面的实验结果评价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因此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评价性。
3.3实验课程教学方式
实验有了好的选题,仅仅是成功的开始。如果没有比较好的实验教学方式,即使是好的题目,学生也难以做好。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方式上作了以下探索。
3.3.1每个实验环节配以案例引导
当实验题目确定以后,如果让学生按照课堂讲解的内容直接去做实验,效果并不好。比如学生到实践单位调研,要完成需求分析报告,因为课堂给的是基本方法,并没有一个实际的需求分析报告供学生参考。因此学生刚开始不好下手,即使勉强让其做完,最后得出的报告也很不完整,很不规范。为了避免学生在实现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每个实验环节的盲目性和难以进入性,我们为每个实验都配以案例引导,将教师的教学通过实际案例传递给每个学生,化解了具体实验的难度,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容易成功且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主体作用的加强对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针对《软件工程》教学过程存在的困难,提出构建《软件工程》课程纵向教学体系。《软件工程》课程纵向教学体系包括3个层次:理论教学方面:改进理论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践教学方面:结合具体项目,训练学生运用相关原理指导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外实训:校企合作,使学生深入企业项目开发,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
1.1案例教学法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程第一次授课前选取一个完整、难度适宜的软件开发案例;然后分阶段的在每章理论授课结束后,结合所讲章节的理论知识提出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有引导性作用的问题,让学生认真分析、研究案例,开展问题研讨会,并为学生分配任务,使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原理来分析案例,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两周后)提交案例分析或设计报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理论授课时,注重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学习章节内容前,说明本章节所涉及的专业基础课程及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理论素养,给学生布置任务,重新学习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授课时,把章节理论知识与已学基础课程知识相结合,根据课程例题,详细讲解理论知识,并注意提示学生已学知识在例题中的运用,从而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把已学知识和章节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在需求分析章节的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处,指明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通常采用建立数据模型的方法。抽出部分学生按照他们准备的PPT来详细讲解以上问题,不足之处让其它同学补充。课后,教师把准备的问题解答PPT发给大家,使学生查漏补缺,建立知识网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章节授课结束后,通过案例教学法,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体系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能力,给同学们列出需求分析报告--需求规格说明书的提纲,要求每个学生提交一份需求分析报告。比如,案例--学生公寓管理系统,请大家运用需求分析章节所讲的知识,深入学校公寓针对学生、公寓管理员做需求调查(要求灵活运用几种所讲的需求调查方法:访谈、问卷和场景),召开需求评审会议,验证需求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两周后提交需求规格说明书。
1.2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在理论授课结束前,老师提供若干个难度适中、开发时间在一个月左右的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常5-8人)组建自己的软件开发团队,并推选小组长,负责项目管理,根据小组成员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题。团队成员应均衡,以便做好分析、设计、编程及测试的分工。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开始实践教学环节。选择结构化或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按照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分阶段有顺序的进行软件项目开发。每位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各个阶段的软件开发,每个阶段各个成员的任务由组长分配,管理。每个小组成员全程参与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项目的开发,由项目驱动实践教学,真正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项目的开发,为学生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环节结束,每个小组提交与选题对应的已实现的系统,并提交相关的设计文档。如开发小组选择面向过程的软件工程方法,需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发计划、需求规格说明书、总体设计的相关文档(系统说明、用户手册、测试计划、详细的实现计划以及数据库设计结果)、详细设计的相关文档(流程图及人机界面设计资料、用户帮助设施设计资料)、实现及测试总结、项目总结等。通过项目实践,学生会深刻认识并理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软件工程的相关就业方向(前台开发、后端设计、测试、维护等),确定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继续深入学习,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度,为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3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
经过实践环节,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了初步选择。在大四学期的实习环节,学校与相关合作企业进行对接,学生结合专业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校外实习。校外实习一般分三个阶段: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强化学习;职业定位方向核心技术学习;以团队为单位,参与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结合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内容,独立完成一个实际商用项目。举例:如果职业定位为J2EE软件开发,校外实习的第一阶段学习JAVA语言核心内容,Oracle数据库技术,WebCilent编程和WebServer编程,结合具体项目把以上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中。第二、三阶段贯穿项目深入学习JVAVEE企业级框架。第四阶段以开发团队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一个实际商用项目开发,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职业定位为软件测试,第一阶段学习测试基础并结合企业内部开发的自动化测试管理平台进行理论知识强化。第二阶段重点学习系统测试的相关技术,并结合具体项目使学生参与系统测试,编写与之相关的需求规格评审,系统测试计划、测试方案、测试用例、测试报告等文档资料。第三阶段学习软件功能测试自动化和性能测试技术,并学习企业使用的主流测试工具进行相关项目的自动化测试工具。第四阶段结合实际商用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运用相关的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项目测试,编写相关测试文档。通过项目实训,使让学生深入项目开发,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突出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
2结语
关键词:报名系统;连接字符串;统计;ADO
在当今时时代,在各行各业中离不开信息处理,这正是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报名管理系统的环境。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其安全性。尤其对于复杂的信息管理,计算机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报名管理系统是进行信息数据的采集、导入、报名、存储、维护和使用网络版的系统。实现多个部门协同工作,共享数据库。它的功能对于高校新生入校时的接待者、招生办管理人员和院级领导来说都至关重要,报名管理系统能够为招生部门、学生管理部门、领导决择和财务提供相关信息等。避免以往人工管理许多缺点,如:效率低、出错率、保密性差。能有效的防止学生冒名顶替。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方便。
1、软件设计过程
1.1用户需求分析:
(1)软件使用过程当中应该分权限管理,系部操作人员直截接受新生报到与其它部门的权限不同,招生办具有最高权限。
(2)各部门操作必需分工明确。
(3)学校初次使用软件时必需对所有信息进行初始化,其中包括各部门信息和操作员资料。
(4)学生数据的导入,通过代码库将高考招生系统中学生信息转换成汉字。
(5)学生照片的导入。
(6)报到单的打印。
(7)学生报到时录入考生号使用激光扫描枪,扫描以考生号生成的条形码。条形码打印在考生的录取通知书上。学生报到时凭录取通知书报名。
1.2软件设计
根据需求把软件分为以下七个模块:登入模块,报到应用模块、财务应用模块、权限管理模块、报到率分析模块、系统设置、帮助
(1)登入模块:完成用户的登录,根据登录用户的ID确定他的可用权限,用到的表?login与用户权限表?login _CX关联。
(2)报到应用模块:包括招生办应用模块和系部招生办应用模块,完成数据的导入和学生报到时操作,扫描枪录入、打印报到单、公寓安排、数据导出。关联数据表T_TDD和Y_T_TDD。
(3)财务应用模块:财务收费和统计等功能。关联数据表Y_T_TDD。
(4)权限管理模块:权限分配分为不同的用户角色:一般管理员、系统管理员、一般用户、高级用户。对不同用户分配不同权限,权限细化到子模块的某一个按钮,用户权限表?login _CX与权限总表CX相关联。
(5)报到率分析模块:可以根据系、专业、省份等分析报到率并输出分析报告。
(6)系统设置:包括系统初始化、基础数据导入、用户管理和网络设置,其中基础数据导入:导入新生花名册和学生照片,在全国高考招生系统中导出的数据库中必需有:T_TDD.DBF; TD_KLDM.DBF; T_QBJHK. DBF;TD_DQDM.DBF四个数据库;各省的录取数据可以不分科类导出;
(7)帮助:本系统的帮助文件,对系统功能和操作说明
2、软件的特性
(1)软件开发完成后操作界面美观,操作简单易用,运行稳定、可靠、安全。
(2)采取图形加数据的方式使用户能更方便的操作和管理数据信息。
(3)软件主要用的是C++Builder中的TADOConnection, TQuery ,TADOQuery, TDataSource对象,使连接数据库的传输速率达到最佳化。
(4)本系统权限设置很明确,用户可以给不同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
(5)软件操作流程:
登录 系统初始化 数据导入 部门操作权限设置 各部门应用 数据分析 退出
3、软件运行环境
3.1硬件环境
(1)CPU主频Pentiun586以上;
(2)内存空间128M以上;
(3)硬盘可用空间最低10G以上;
(4)打印机;
3.2软件环境
(1)操作系统WINDOWS 98/2000/XP/2003;
(2)要求局域网和远程网络还必须有“TCP/IP协议”支持进行通信;
(3)后数据库安装Microsoft SQL Server2000
(4)软件开发工具C++Builder6.0以上版式本
(5)软件模式C/S
4、结语
(1)系统开发之前的需求分析十分重要,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在与客户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搭建好主要的框架,并且需要说明哪些需求是可以实现的,哪些是无法实现的。否则会走很多弯路,甚至导致开发失败。
(2)基于用户需求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开发工具十分关键,正确的选择开发工具可以事半而功倍。
(3)编写程序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网络版功能的实现,过多的使用ado控件会使服务器负担过重,而导致很多意想不到的错误。
我们这里使用的是ado的连接字符串的方式进行访问数据库,保证一个程序运行过程中始终只有一次访问连接数据库。使用大量的存储过程,从而提高了用户的并发访问数量。
参考文献:
[1]刘炳文.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2]李红.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关键词:环境监测;业务管理;流程;管理信息库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monitoring busines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orresponding monitoring the work flow, the monitoring standards, the subcontract work, monitoring business fees, monitoring report format, monitoring data, monitoring quality, business projects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anagement. The last also says that for all kind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business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anagement, will help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Key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Business management; Proces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database
中图分类号: B82-0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各级环境监测机构承担着大量的环境监测任务。另一方面,环境监测的社会需求、公众需求和个人消费需求日益显现,环境监测委托业务量不断增大。对各类环境监测业务进行规范化管理,将有助于提高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1环境监测业务分类
目前,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承担的环境监测业务类型主要有9类。
(1)环境质量监测(包括环境质量的例行监测、巡视性监测、污染物通量监测、政府环保目标考核指标监测等) ;
(2)污染源监督监测;
(3)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4)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
(5)自动监控仪器比对验证监测;
(6)污染事故纠纷仲裁监测;
(7)科研监测和专项调查监测;
(8)单位排污申报监测;
(9)其他各类市场委托监测(包括环评现状监测、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环保产品性能检测等) 。
环境监测业务主要有4种委托方式。
(1)政府指令性任务,环境监测机构作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直属事业单位承担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等;
(2)政府投资付费,委托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环境科研性监测和专项调查性监测等,实行专款专用;
(3)企业投资付费,委托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环境监测机构开展“三同时”验收监测、自动监控仪器比对验证监测等,监测数据作为环境管理、执法的依据;
(4)委托方付费,自愿选择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开展其他相关环境监测工作,受委托环境监测机构按要求向相关方提交环境监测数据。
对于第一种委托方式的环境监测业务不需要签订技术服务合同,提交的报告一般为综合分析报告,为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第二种委托方式的监测业务可以通过行政渠道下达,也可以通过专项科研、调查方式下达,还可以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招投标形式下达。可以不签订合同,也可以签订项目、科研或调查课题合同等。其他委托方式的监测业务均需签订合同,且提交的成果多为数据型或评价型报告。
2环境监测业务的规范化管理
2. 1监测工作流程
在环境监测机构的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 1 ]质量体系文件中明确界定各类监测业务的相关职能科室和岗位职责,制订各类业务的工作流程和办事程序框图,包括内部流程和外部接口。对市场委托业务可向委托方提出服务承诺,并可采取业务流转单的方式,对内部从业务委托受理、方案制订、合同签订、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到报告编制、三级审核、登记发放等各个工作环节的时效进行考核。对委托业务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将有利于服务时效的提高。
2. 2监测标准管理
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包括水、气、声、土壤等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监测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等,是开展环境监测与评价的技术依据。环境监测机构按照环境标准分类体系,建立国家环境监测方法和评价标准信息数据库,并明确由专人(技术人员)负责跟踪收集相关动态,及时更新数据库中的标准信息和资料库中的标准文本;同时根据单位自身的监测能力(质量手册中的监测能力表)建立监测方法信息库,为项目负责人承接监测业务提供支持。项目负责人首先应选择委托方指定的监测分析方法,在委托方无明确要求时,应首选“国标”方法,当无“国标”方法时经委托方同意选择非标准方法。需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的业务,应明确评价标准,现场采样时要保证一定的采样时间或采样体积,避免所选择的监测方法未检出时方法检出限高于评价标准限值,造成无法对该项目进行评价。
2. 3业务分包工作
当实验室人力、时间、技术、环境等条件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按照实验室认可相关条款的要求,可以对委托业务进行分包,但分包必须告知委托方,并征得委托方同意。告知可以通过合同约定、传真回复或电话记录等方式来实现。为满足分包工作规范化管理需要,首先要收集辖区范围内包括环保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类环境监测、检测机构经过计量认证的监测能力项目,并建立环境监测能力资源信息库,包括单位名称、环境要素(类别) 、监测能力项目、监测方法、标准依据、精确度等信息。当需要进行业务分
包时,先检索“监测能力资源信息库”,查询有能力承担项目监测的最佳分包方,并签订分包合同组织开展监测。或按分包方要求的方法进行采样后,送分包方进行实验室分析。对尚未形成监测分析能力的项目则由项目负责人及时报至单位的业务管理人员,由其定期汇总后编制“能力扩项需求分析报告”提交单位的技术负责人,经技术管理层研究确定后列入单位能力建设计划。对于国家颁布的新标准中涉及的监测项目若单位尚未具备监测能力,也可视作环境管理部门指令性任务潜在分包项,纳入单位能力建设计划并视条件逐步形成监测
能力,不断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