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03 09:03: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核心素养;教师

语文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都必修的一门课程,到了初中阶段,这一时期正处在链接小学和高中阶段学习的关键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小学阶段教学的重难点训练是学生的拼音识字、基础的读与写能力,进入初中后则是在小学六年的学习后更进一步,从更高层面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它要求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综合教材知识内容与个人情感态度与思维能力等深层知识体系,使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得到拓展和深化,为高中阶段更深入地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学科的价值引领和情感教育作用使很多学生自幼受到熏陶,并成为其人格思想发展的重要启蒙课程,到了初中阶段,学生身心记忆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语文教师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优化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参与学习中认识语文、重视语文和热爱语文。

一.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基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我国学生最早接触的一门学科,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它对其他知识的学习及今后工作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并以其快速高效的方式取代了人类的部分工作,若要不被替代,从基础层面加强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是切实而必要的。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语文是基础性学科,也是他们展开日常活动的交际性工具,学生只有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才能在各个领域知识的学习中做到得心应手,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基于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科学认知初中教学任务繁重,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较为关键的一环,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其写作技巧、文体知识、口语交际能力等,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兼顾到所有的核心要点[1]。其次,作为一门感性思维较强的课程,语文不像数理化课程那样有准确的界定结果、明确的概念界定和清晰的操作流程,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是在师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互动中达成的,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科自身特点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2],注重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思考角度之间的联系,善于从辩证角度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及时改进和优化自己在课堂中的教学模式,开展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创新性教学,使学生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切实得到成长与进步。

(三)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课堂教学人本主义学习的理论中指出人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全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尊重、平等为原则展开教学,顾及、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该理论对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做了清晰而明确的划分,即学生始终是课堂和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辅助地位,要尽量避免越俎代庖,明确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助推者。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情况,结合当地教学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在可允许的条件内将语文课堂扩展在教室之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与自然、人事、文学的交流互动中学会辩证思考,这样就由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的模式向师生共享、同学之间互相探讨的合作型交流模式转变,另外,此理论还强调情感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与导向作用,这在语文的学习教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语文学习的理想状态就是学生在阅读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中使学生体验文学的文化价值意蕴与文学美感,因此初中语文课堂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在文字与文学的熏陶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便在认知与情感的有机融合中得到培养。

二.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与措施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扬弃传统教学方式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兼具文学性与工具性的双重属性,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课堂中,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着重锻炼学生的应试技巧,在授课时也只是单纯利用传统教学工具,如粉笔、黑板、教具等通过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学方式循规蹈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逐渐偏离了语文学习的最初目标。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对文字美的感受的培养也是当前教学方式中所忽略的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出发点固然好,而对学生如何阅读、如何辩证思考和理解的方法却只字不提。实践证明,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如若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势必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力、智力水平造成一定的制约。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需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摒弃其糟粕,从根本上转变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结合现代化教学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发挥最大效用。语文课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同时也是学生接触文学经典的导入口,教材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要让课堂有活力,就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为导向,将语文教学与文学、与实际生活、与学生的爱好尽可能地融合在课堂中。例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导入与语文课堂相关的影视剧、歌曲、话剧等,通过学生热衷的方式来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了解语言文学艺术,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翻转教师教学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传统的教学实际中,大部分情况都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按照既定的课时计划向学生笼统灌输语文中的文学常识、人物形象和主题分析等知识,学生在台下聆听、做笔记、完成作业,将知识点囫囵吞枣地吸收,这样被动的状态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大大削减。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摆脱传统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法,做一个善于启迪、善于引导的艺术教育家,在能教与会教之间做到得心应手,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炉火纯青的教学技巧应对初中语文课堂,在教与学、师生互动的教育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科学合理的初中语文教学理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导者,让传统的“灌输型”授课模式结合“启发型”、“讨论型”、“自学型”的新型学习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学习热情。实践表明,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的交流探讨中,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和深入。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将课堂交给学生,例如,可以分组让学生来讲述一个与课本有关的故事,分析一个人物形象,学生可以通过演讲、辩论、多媒体演示制作演示等形式来参与课堂,在加强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的同时也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历练。其次,教师还可运用语文教材内容的角色扮演,让学生来改编小说的一个情节或者扮演戏剧中的一幕,让学生尽可能地融入剧本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作品情感,融入语文学习,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运用能力与拓展能力。

(三)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拓展课外学习能力元代关汉卿曾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意思是说只要做了一天的老师,就会终生受到学生们像父亲那样的尊敬。可见,师长在我国固有思想意识中与严父的角色相当,部分学生秉持着唯师是从的理念。当然,尊师重教自古便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值得人们始终如一的继承。但是,如若将“尊师”演变成“惧师”,这便与提倡尊师的出发点相悖,无法形成健康良性的师生关系,势必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体验大打折扣。新形势下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合作者,交流探讨的互助者,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与学生构建平等交流、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自由、轻松的语文学习情境,留给他们自我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与个体间差异,激励学生克服胆怯和畏难情绪,充分表达自我观点和见解,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另外,在充分调动课堂氛围,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学生课外活动与语文学习的衔接点,拓展教学内容,通过课外作业、小组讨论、开放式讨论等多样化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成长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是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熏陶,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主导者,要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深化对中国语言文字的了解与热爱。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对现存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做到足够的重视,并对问题根源进行深入的剖析,意识到优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及采取相应的方法措施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后能够带来优异的教学成果,这样才能创新教学思路,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教学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在成长中进入了青春期,对教师的评价教学的氛围更加敏感。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充分考虑知识点、能力等因素,还要重视环境氛围的创设,使语文教学工作能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有效开展。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成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首先努力营造平等的氛围,让学生相互之间更加尊重,不以成绩论英雄、不以分数定高低。倡导“只要尽力就是成功”的理念,让全体学生放下思想的包袱,特别是中后位置的学生。我要让这些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勇往直前。有了这样的思想状态,整个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有效推动。其次,我注重营造民主的氛围。教学中不再以教师的定性进行灌输,而是尊重学生的思维理念,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拓展性。学生的观点要注意保护,即使出现了错误也要和颜悦色指出来。不要粗暴对学生进行否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营造民主的氛围。另外,我在教学工作中还重视了创设友爱的氛围,教师对学生充满关爱,学生之间也要相互帮助,这对提高教学整体成效帮助明显。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

教学改革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互动之中,依靠学生自己的思维、相互的探究解决问题、突破难点。我在这一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教学设计中就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的问题,我就不进行直接讲解,而是把讲解点拨的重点放在一些疑难问题上,从教学设计的结构优化上体现语文教学的素质化程度。其次,我在教学工作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有些教学内容直接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更多的体现对学生的思维引领。让他们的自主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深入程度的重要抓手。另外,我在教学中还鼓励学生相互辩论,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当堂检测,让学生的学习状况、目标达成度有效体现出来。这些方面,既为教师的教学调整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总结学习效果提供参考,让他们学会在每一部分内容教学之后进行自主总结,及时拾遗补缺。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补充拓展信息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涵盖面较广,但是教材编辑受诸多因素影响,无法展示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对此,教师要重视在教学中多渠道补充拓展信息。首先要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自主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多种信息,以及作者的生平资料、写作背景等等,并养成习惯坚持下去,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广泛搜集各种教学信息,通过教学刊物、教学网站、教学书籍、文献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更多的信息量。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要充分借助于现代媒体进行演示,将影音资料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有了这样的新颖演示方式,学生语文学习会更加轻松快乐。无论是补充景观的视频资料,还是补充有关科技内容的拓展信息等等,对提高学生理解效果都具有积极的帮助。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兼顾学生差异

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客观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既和学生学习基础有关,也与学习能力相关。面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教师最为科学的做法是有效兼顾差异,有序推进教学。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就要从教学目标、过程组织以及检测考核等诸多方面进行联动,为学生打造量身定做的课堂教学。首先,教学体系中的目标设置要分层。学生具有不同的基础和能力,这就需要设置不同的目标,既不能过度拔高又不能过度降低。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设置三个层级较为妥当,分别对应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其次,教学组织环节要全面体现教学的差异性要求。课堂提问要有不同难度的内容,当堂检测要兼顾到学生的差异,对学生的评价鼓励门槛也要因人而异等等。另外,在过关考核方面也应当体现差异性。学生的基础能力不一,原则上应当采取分层考核的方式,重点对学困生进行单独考核,进一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兼顾到学生的差异,真正实现量体裁衣的目标。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优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54-02

1.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根据语文科目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制订出一套教学方法,这套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制订出一套正确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特别是小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时常感到枯燥无味,激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2.现今社会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方式传统。小学阶段学生多处于对社会的认知时期,性格开朗好动,好奇心强且精力十分充沛。但目前我国教师普遍采取照本宣科的传统教育方式则往往会由于对知识的生搬硬套而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独立创新能力,教学方式较为被动,不利于促进老师与学生的沟通。

2.2 教学目标模糊。在我国很多小学里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都只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物理式灌输,单方面的传授而从来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他们把学校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简单的放在了应考上。老师们普遍在比较成绩,而不是学生的理解程度,这就是错误的教学目标。

2.3 课堂氛围不佳。很多小学教师们都不能摆好自己的位置,总是把自己当做学生的领导,对学生进行指令,并时常来通过一些事件来保持自己的权威性。这种指挥学生学习的氛围会大肆扼杀学生的积极性。

2.4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的因素有:(1)各学生理解能力有差别,一些本身理解能力就差的学生如果没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总结,就会出现积极性低下的情况。(2)许多老师思想传统,采取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上课内容枯燥无味,遭到学生排斥。(3)老师们往往会偏爱学习好的同学而忽视成绩较差的同学,因此学习较差的学生就会变得自暴自弃,出现成绩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3.小学语文课堂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模式改革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全方面的优化与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3.1 教学手段的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根教鞭,一本书和一张嘴。这样的教学手段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更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课堂的需要,更难为高效率的课堂所服务。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增强师生们的教学积极性和趣味性。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发挥了自身优势,优化了教学流程,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形成了学生乐学、想学、要学的转变。学生的主观性得到充分发挥,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网络教学的延伸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习到了课本上难以获得的知识,也获得了新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抽象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易懂,触摸了生活、社会。

3.2 教学过程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体现着知识传授的过程,体现了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具体可以体现在下面几个教学环节:⑴确定目标。教学目标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惑不解,那就是目标不明确。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性,削弱学生的学习盲目性,还要准确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学习起来有轻松感。⑵质疑启思。教者在每一堂课中都要设置精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质疑思考和答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活跃课堂的气氛。⑶交流沟通。课堂的活力还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只有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畅所欲言地交流,才能将不懂不会的知识互相和谐地消融理解。⑷总结升华。每节课的结束都要进行小结,通过小结达到升华知识的目的,因为这一过程可以把知识更加系统化、综合化、机构化,合理地梳理和归纳知识的体系。⑸反馈矫正。通过反馈矫正将知识彻底的理解和掌握,它们相互间要体现连贯和统一,形成网络。反馈要畅通,无论是作业练习还是口头提问,都要及时地矫正。不能使二者间隔时间过长,出现衔接不上的现象,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只有做到位,才能使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提高。反馈得好,教师指导就会更有目的性,指导效果也就会更加显著。

3.3 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结构模式是在语文教学理论深入发展和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在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新型的结构方式。课程改革到具体的教学实施,其实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是在于结构的变化,如何过没有结构的变化,那么教学的实质就不会发生变化。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讲了,学生也听懂了,但是就是不会学习的迁移,遇到新的情况就不会做题了,这就是缺乏知识的发现的过程,没有在具体的情景下进行知识的发现,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自主合作探究正是改变这种教学弊端,自主体现的是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合作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探究体现了学习范式的变革。这种模式结构形成了以套模式结构群。高吉魁在《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中将他分为六大类型:(1)探索型结构;(2)自学型结构;(3)竞争――合作型结构;(4)开放型结构;(5)民主型的结构;(6)综合型结构。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认为,任何事物的进步和发展都依赖于改革和创新,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使事物在原有的水平上逐步提高,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人才,同样离不开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开放性和优效性。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和促进。

总之,伴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的登场,笔者深深体会到以前那种“一本书教到底,一张嘴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式再也行不通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学生的个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彰显。对于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因此,笔者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更新教学观念

当前,处于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1]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

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

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

二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创设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学习,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是一件轻松事。[2]因此,要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应该带上甜美的微笑走进教室,让微笑感染每一个学生,带给他们一个好心情。课堂上,学生大多怕老师,对老师存在胆怯的心理,因而不敢大胆发言,畅所欲言。因此,老师应该把话语说得亲切些,和蔼些,富有感染力,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学生乐于亲近你。这样,学生就能克服胆怯心理,敢于大胆发言了,令课堂更富生气。如果学生发言不正确,教师千万不能指责他,否则,课堂上也许再也听不到他发言的声音了。如果学生上课违纪,教师最好能用眼神制止他,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最好课后找他单独谈,问清原因。如果学生回答问题虽然不是很准确全面,但不乏独到之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学生稍有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另外,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最忌讳的就是教师把坏心情带进教室,动不动就对学生发脾气,没有耐心。这样的课堂,只会令学生讨厌,更谈不上什么趣味了。

三巧用教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推行好些年,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改变着,但有一部分教师的转变力度不大。课堂依然存在着以“教师主宰课堂”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分析讲解为主要形式,采取灌输式,课程改革流于形式。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发挥,只是被动的听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一部分学生还有厌学的心理。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面对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农村教师要彻底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眼花缭乱的教法改革成果中,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小学语文教师多数较为朴实。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他们了解、熟悉教材、学生。在选择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一切从实际,从学的本质,从学的精神上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教法的实效性和学法的指导上来。朴实的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朴实的方法结出扎实的硕果

在小学的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完成所有课文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如果每节课在再面对同样的教学程序,同样的学习方法,那就会更觉得单调,甚至会觉得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难以提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现代教育技术。用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兴趣,获得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感知,培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精练课堂教学的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越是简洁的教学语言,越有利于保持学生听课的兴趣,课堂效率也相应较高。

1精心预设提问语。相同的一个问题,如果提问的方法不够恰当,一方面他会影响学生答题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答题的速度,从而影响整节课的有效教学时间。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我提问:“鸟的天堂好在哪里?”由于疑域太宽,学生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于是我又换了一种问法:“鸟的天堂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号,有的地方不加引号?”这样的质疑,思维的焦点就在“有没有加引号”的差异上,指向比较明确。思考的目标相对集中,探究的过程有具体的支点,自然提高了探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见,课前精心预设好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压缩锤炼讲授语。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等于不要传统的教师讲授,讲授法在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问题是作为老师该如何让讲授的语言发挥最大的作用,做到精讲,少讲,挤出时间让学生讲。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加强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力争使教学语言简洁、不罗嗦,能课前设计的先设计好;其次,要转变教学思想,尽量压缩讲授时间,能不讲的坚决不讲。

3点拨巧用评价语。特级教师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发言,总会与之交流。一、两句简洁的话总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其作用或激励,或赏识,或尊重,或期待,如:“听了同学们的读书,非常好。我想起古人的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动笔墨不读书。拿起笔,不理解的做个记号,打个问号。看谁提的问题大,看谁提的问题响,看谁提的问题多?”类似这样的经典名句,在特级教师的课上是屡见不鲜,不胜枚举的,正因为特级教师们能巧用这些评价语,才有了课堂上的精彩,这些课堂用语才是有效的课堂语言。

五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颖、关文信、赵晶红.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根据语文科目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制订出一套教学方法,这套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制订出一套正确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而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特别是小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时常感到枯燥无味,激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二、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课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兴趣。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对性格较好的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积极与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1.微笑授课,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微笑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敲门砖,微笑可以使人具有亲和力和亲切感,可以消除生疏和尴尬,还能够起到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作用。教师应明确教学的基本意义,传授知识原本就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如果只因为教学而教学,那么课堂气氛将变得死板而沉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如果教师时刻保持微笑,朗读课文清脆流利,那么对学生来说将会如沐浴春风一般,从而激活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因此,教师应主动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愉悦的授课环境并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其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采用赏识教育模式

在小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对语文科目也提不起学习兴趣,在上学的过程中很少被家长和教师夸奖,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认识到这一严重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想法,把赏识教育法引入语文教学课堂中,时常对学生的表现加以鼓励和赏识,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赏识教育并不是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夸奖和鼓励,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如:经常表扬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听课表现,当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后,就会激发出对学习更大的热情。利用赏识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并用表扬学生的方式来为其指明学习的方向,在学生出错时,应适当提醒而不是进行惩罚,在学生表现良好时应立即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其进步意识。当然,并不是说这种教育方法要把从前的批评教育模式全部消除,毕竟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能以批评的目的而进行批评,应把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区分开来,鼓励其优点,批评其缺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深刻认识自己的同时,对学习语文更有信心和热情。

3.采用双边提问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学生,并且是有技巧地进行提问,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对答案不确定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引,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对于不会回答的学生,教师也不要急于惩罚,要明白学生困惑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分析和指导,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问题的答案上。在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这样进行双边提问有助于提高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互相提问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考方式。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准确掌握小学生的特点与思维方式,制订出符合小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培养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时常与学生保持交流和互动,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不要一味地批评,而应采取鼓励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与动力,从而激发其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切实为学生考虑,才能避免又一次走入程序化、机械化的教学误区,并将小学语文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付兴超.以读促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第6篇

为此,教师要致力于改变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通过体现教学民主性、开放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的尝试,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为学生与老师、文本和作者的直接对话,形成自主探究的思维方式,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课堂主要环节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要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师就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地引入音乐、画面甚至电影片段,目的就是要用这些艺术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以最佳的情绪有意识地去设身处地地展开想象,去理解和品味文学作品字里行间的信息和意蕴。如果学生能够在音乐或者画面营造的氛围当中,将感情倾注于审美对象,那么作品本身具有的情感美和艺术美,都能完美地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在具体的情境教学操作当中,还应该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发挥情境教育的优势。

二、问题设计模式

课堂提问不仅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而且关涉到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好的问题能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完成的。因此,要把握新课标要求,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科学合理:提出的问题都不宜过大、过难、过深,这样的问题会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适应,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相反地提出的问题也不能过小、过易、过浅,如此问题只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冲淡有效的教学内容。

设置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要针对教学目标,也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忌盲目发问,注意问题之间的逻辑性和整体感。问题的设置,不但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文本的内容与情感,也要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探究交流的模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交流的模式分三种:一种是同桌交流和小组间交流,第二种是合作探究后的交流,第三种是以随笔形式呈现的对课文感悟与体验的交流。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最终的呈现方式还是写作,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核心,也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课文感悟与体验交流”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的评价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成就感,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小组自学基础上,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并提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向教师质疑,教师适时诱导,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然后再由教师点拨或学生相互启发,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在教师与学生的研讨交流中,教师要遵循学生思维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过渡到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要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最佳结合,要有意识地把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品质和方法贯穿在探讨交流之中。

四、迁移拓展的模式

新课标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教师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了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纳入课堂。于是,教师进行一定的拓展和迁移,以显示课堂的容量之大和内容之丰富。有些拓展不利于学生学到新的知识,或只对少数几个学生起作用的的话就失去它的实效性,就不予考虑。因此,在进行文本拓展时,首先要考虑其必要性。

文本拓展作为语文课堂里一个重要的环节,理所当然地立足于文本,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迁移拓展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教师不能将拓展环节当作一个“卖点”来展示自己的才学,显示课堂教学的新意。

第7篇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如何克服弊端,扬长避短,找到信息技术环境下更佳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呢?作为一线教师,我结合本校语文教学实际,通过平时的观察和尝试,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下面就此谈谈对教学实践的认识。

一、以问题串为载体,突破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把重难点内容分解为一个个问题串,并在多媒体课件上加以呈现,那么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给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方法。

如小说教学中,人物、情节、环境的鉴赏往往是不可回避的重点。在教《祝福》时,为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我先让学生以“我”为角度,按小说的自然顺序讲述故事情节,并做好板书;再请学生观察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并投影;学生在比较中课文的倒叙手法。在分析祥林嫂形象时,请学生先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并投影;再由学生观察比较三处描写的变化,并思考原因;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得出结论:三处描写写出了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和悲惨的命运对她的一再打击,以及造成她的悲剧人生。由此,我在分析祥林嫂死因时,投影以下问题:哪些人和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这些人是怎样将祥林嫂逼上死路的?这些问题既分析了文中其他人物形象,又帮助我们了了解了鲁镇的环境。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思维更活跃,甚至展开辩论,比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更深刻地体会到小说的主旨。并且,今后学习同类作品时,也有法可循。

二、运用比较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方法规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通过比较了解世上的一切。”

例如,在高三的语用复习课上,我讲授漫画类题型,在巩固提升环节这样设计:先选取学生典型的答案投影,其他同学对其解答加以点评、打分。此后,教师再投影出参考答案,师生对照参考答案,总结解题要点。学生在操作和思考后,悟出漫画的描述类题型不仅要注意观察画面中的主体,还要注意提示语;在表述中,要注意细节,有主有次,讲究顺序。最重要的是,这一结论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获知的,完全是教师通过巧妙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结果。

同样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同类题材、风格作家作品的比较,如诗歌教学中的苏轼与辛弃疾,古代散文教学中的《赤壁赋》与《始得西山宴游记》等。在多媒体环境下,通过比较,学生更直观地收集、整理、分析、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

三、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意境

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

例如,在教学散文《西地平线上》中罗布淖尔荒原的两次落日时,我找来两张不同的落日图片和萨克斯版《我心永恒》。当学生看到日落前太阳的苍白,再配上萨克斯曲的渲染,气氛更显悲凉压抑;而当学生看到血红的落日停滞在西地平线上的景象,以及听到《我心永恒》的曲调时,面对逝去,悲壮崇高之感油然而生。此时,学生不仅理解了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这首曲子,还理解了落日所象征的精神内涵。

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情景非常适用于诗歌、小说教学和名著阅读。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播放《红楼梦》片段,让学生观赏后回答,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体现在哪些方面,王熙凤给你什么印象,教师归纳总结。此外,我补充名家点评,加深学生对形象的理解;用课文选段之外的其他视频片段作为人物形象的补充,既引导学生用心欣赏,更激发学生读一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四、展示学生作品成果,开发学生的读写潜能

名师魏书生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要把学生对语文的感情煽得旺旺的,把学习兴趣的熊熊烈火点燃。”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就给教师激励学生、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提供了平台,使学生的兴趣、信心、能力等都有了新的飞跃。

例如,在读写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深入地读课本、读本、课外书,并且在作文中尽可能地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美好词句。批改后,老师把学生的作文、随笔中的精彩片段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阅读、点评,回顾来自哪些作品,文字精彩在哪里。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投影到屏幕上,很有成就感,在写作热情高涨的同时,不但提高阅读兴趣,在以后的写作中也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良好的读写习惯得以渐渐养成。

五、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后的体会

事实证明,在语文课堂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确实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充分发挥潜能。然而如何合理运用,则有赖于以下几点。

第8篇

课堂教学起始阶段的好坏,一定程度上维系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果,一堂课若能在开始时,先声诱人,引人入胜,就可以奠定这堂课的成功基础。教师应讲究课的开头、结尾及其发展的起伏。导语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聚拢到教学内容之中,将知识的传授融会到兴趣的智力活动中,师生自然而然地投入教学,从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在导语往往下一番工夫,有的善于将传播知识与兴趣活动结合在一起,有的善于制造悬念吸引学生,有的善于在导语中设疑。上课开始时,课间活动的余波犹存,学生处于无意注意之中,教师应在短暂的几分钟内,通过精彩的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颖的、变化的、有疑问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如果在教学开始时,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期待、探索的心理,唤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有意注意,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起到提高学习效能的作用。由此看来,导语艺术在语文课中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应该在导语上精心设计,因为它――导语艺术作为教学讨程的一个起始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节课的成效。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以微笑面对学生,以赞美的语言,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人们之间的相互期待,一定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期待事实上就意味着信任,信任是人的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对人格的肯定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的成绩一定程度地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心,每个人都希望成功,希望得到赏识,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使他们克服一切困难,攻克一切难关,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施展才华的平台,明白老师对他的器重,都能认识到成功的喜悦及自身的价值。学生只有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要对学生满怀希望、充满期待,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德、智、体等诸方面会逐步得到完善。每个人都有被别人信任的希望,学生一旦得到这种满足,就会受到鼓舞和振奋,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化信心。教师要应用积极的、乐观的眼观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充满信心。

运用投影、动画、录像、录音等手段辅助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具有化动为静、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作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让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计算机已经在绝大部分学校得到普及,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它几乎包含所有的传统媒体,把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集中在一起,随时调用。有些学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语文课的辅助教学,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更是利用先进的多功能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多媒体教室,实现微机进入课堂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得语文教学手段不断丰富,逐步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教学实际的需求将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活动,多媒体计算机也必将给语文课的教学带来深刻的影响。例如在教学《山雨》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想象:我们都看见下雨,下雨前后山林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样创设山雨情境,揭示课题:“瞧,下山雨的情景。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场奇妙的山雨。读读课题,欣赏了这场山雨,也许你对雨会多一份新的感受。”为学生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多媒体这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

学生探究性阅读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灵活运用。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规定预习包含的几个板块,具体内容则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发挥其能动性地书写,鼓励学生将预习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大胆质疑,提出疑难,同桌互相交流,展示预习中的好作品,以提高预习质量,为课堂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主要以文本的形式呈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通过文本这一中介实施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提问引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在热烈的讨论中解决这一问题,明白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可多样化,对文本空白的探究还引导着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并对生活有所启示,但其中有一种是最切合作者的本意的,既联系时代背景,读懂作者,又需读出自己。探究性阅读强调阅读能力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强调让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形成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鼓励学生查工具书以解决生字新词,查阅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和读物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文化常识,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中华少年》时,我先让学生读第1自然段,思考“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接着默读第2、3、4、5自然段,思考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得出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再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那是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最后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学生思考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推行探究式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将学生视为知识容器的陈旧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让阅读成了学生的生活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