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7 13:35: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继续教育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现状的研究随着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不断凸显,社会、政府和学界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现状表现出极大关注,特别是对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问题的研究者众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一些学者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出发,把研究的重心主要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挑战。郑义寅认为,在全球化、多元文化、知识经济等相互交织中,我国发生的社会结构变迁、城乡结构变迁、市场就业结构变迁,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4]二是,关于传统继续教育观念带来的挑战。曾青云认为,传统的继续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观念根深蒂固,致使人们对高校继续教育现代功能把握尚浅,给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带来了思想意识方面的挑战。三是,关于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的挑战。胡天佑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关注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的力量超过了关注其社会效益的力量,故决策层很容易将高校继续教育作为创收增利的一项重要途径。也有不少学者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机遇进行了研究。李远芳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教育培训机构的相继而入,带来了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的模式,并逐渐为广大继续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借鉴。赵敏霞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政策,党的十报告又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些相关政策出台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张玫玫认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持续推进,社会对高校继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动力支持。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随着国内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设施、教师数量、管理手段、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为载转型发展具备基本现实条件。尽管上述研究成果,反映了学术界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现状研究的深入和深化,但从中也不难发现还是存在一些缺失,研究成果几乎都集中在国外潮流、国内形势、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所得研究成果虽然能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提供一些信息与引思,但对以何种策略去迎接挑战?以何种举措去抓住机遇?等等实践性问题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探索却明显薄弱,还难以从实践的界面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提出富有价值的务实引导。
2.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研究当下,社会和学界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研究。主要表现文化传承、市场开拓、社会发展三个方面。一些学者从文化传承层面进行了透析。曾青云认为,传承传统优良文化、推进现代主流文化、创造未来新型文化,应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式。徐进的观点是,“依托本校的文化传统,塑造培训品牌。使高校的文化传统蕴含于继续教育中,培训品牌因文化而长盛的生命力。”姜全红则提出,高校继续教育不但要使人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崇德广业、与时偕行”的科学精神,以帮助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杨安等人也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功能与作用的实现,其根本就在于继续教育之精神风貌、道德评判与价值吸引等内在文化精髓的存在。也有一些学者对市场开拓方面进行阐述。王智星认为,重视市场开拓,高校应在立足自身优势并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培训方案并将之推向社会。李萍提出,开拓市场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面向市场,满足人们不断高涨的高质量教育需求;面向社会,开展岗位职业培训的教育;面向国际,进一步开展国际继续教育对接,都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方式方法。还有一些学者提出,高校继续教育从高校自身的优势出发,与社会热点和需求紧密结合,结合社会各行业、各层次需求,进行系统推进,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方法选择。还有一些学者从社会转型角度进行了研究。陈叶海等人指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应不断地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行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学习的需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令赟认为,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应该以高校为依托,面向社区,面向基层,发挥其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其灵活多样的教育类型主动担负起向社会成员传播社会价值的重任。郑义寅强调,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就业从业乃至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平,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应有之意。综上可见,相关成果所表现的多角度与多层面的研究取向,无疑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式的后续性研究大有陴益,但由于大多研究成果过于集中在市场开拓方面,而对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与探索相对不足。特别是一些人把发展市场高端培训作为转型发展主要方式的论点,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有着误导之嫌。因此,相关研究在注重开拓市场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惟有如此,相关研究才能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实践有着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意义。
3.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行为的研究迄今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行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社会行为、管理行为、育人行为三个方面。关于社会行为方面的研究,主要反映了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各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况状。王培暄提出,要成功地开展高校继续教育,一定要与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叶文忠等人指出,要加强高校继续教育与各行业的合作,实现科研和生产力的转化,最终实现双赢。有的学者提出,要进行校企合作的创新。纵向深层次的合作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的培训;横向模式的合作突出订单式和国际化的培养方式。毛金波认为“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教学资源,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5]在管理行为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就目前管理机制改革必要性进行了争鸣。宁峰、马启鹏等人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办学模式给予了充分研究,认为继续教育学院在学校领导下,相对独立地对继续教育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一级管理模式,是指继续教育学院和专业二级学院各有职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继续教育工作的二级管理模式,以及继续教育学院自我核算、自负盈亏的教育实体型管理模式,各有千秋,需要根据相关高校具体情况而选用,而不能一刀切。刘晓灵则认为,结合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继续教育学院一级管理模式是可行的,高效的。张洪等人从管理团队内部要素出发,认为要有专家型的领导班子,推进岗位竞聘制,这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尤为重要。刁庆军的观点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人才竞争机制、考核制度、激励机制,采用项目负责制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能动性,这才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必要行为。在育人行为研究方面,曾青云从培养模式出发,认为要尝试学历证书和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分积累、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方光荣等人从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出发,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推行远程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的不同教育需求。侍建旻从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视角出发,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资格,既要理论基础扎实,又要实践经验丰富和动手能力较强。上述这些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凸显了社会和学界对转型行为研究探索的深入与深刻,对转型行为本质把握的准确与到位,尤其是诸多学者从行为模式、行为选择等关键性环节的研究,以及所提出的可行性意见与可操作性建议,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有着实践论意义。当然,这些研究优势还必须有相关的成人教育行为理论研究作为基础,而恰恰这正是目前研究所亟待补阙的问题。
二、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趋势的展望
上述情况表明,尽管当前我国学界关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成果不菲,但并不是完美无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完善。
1.由“泛论”转向“精细”纵观现时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可以说,还停留在对现象描写和空乏对策的“泛化”研究层次上。具体表现为:一是研究的内容空泛,诸多研究者都希望自已的研究能面面俱到,从其认知、体系、机制、方式、策略等等所有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而正是这种“方方涉及,面面俱到”,使很多相关研究成果陷入“方方涉及难深入,面面俱到难顾全”的“空泛化”窘状之中。更有甚者,一些人只是将“高校”、“继续教育”与“转型发展”等等名词进行简单凑合,而随意发挥,并没有揭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特质,所谓的成果只能是一种浮华于表而空泛无物的妄言。二是研究的视野偏窄。不少研究成果囿于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行政管理等范围之内,鲜有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角度来探究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成果,而这些领域都是与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息息相关,甚至具有成败决定意义。这与高校继续教育转发展的所要求的多角度、多学科、多领域地“开放”式研究相距不小。三是顶层设计的研究缺失。大多学者或成果,只是以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作为主要对象,甚至热衷于诸如市场开拓、高端培训、联合办学、成本分摊等等功利性问题研究,而对于转型发展的亟需的顶层设计则表现出整体性缄默,以至关于高校继续教育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研究,提升高校继续教育应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变化能力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快速反应机制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和国际接轨的研究,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应有价值与地位等等的研究成果,委实难与寻觅。由上引申,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并不是空洞泛化的高谈阔论,而是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相关研究由“泛论”转向“精细”已如箭在弦。首先,研究的目标要精确。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的目标要的精确度,需要的是紧紧围绕“转型”与“发展”这个主题,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而不是那种地摊式的随意性研究。其次,研究的方式要精密。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准确周密、清晰细致的研究方式,必定是其方法论选择,也是摒弃以往那舍本逐末、表里不一研究方式的最为有效之举措。最后,研究的行为要精炼。在未来研究中,要以专业视角对研究行为进行必要凝炼,使规范、合理、程序成为研究行为的第一反映,彻底根治既往研究中出现的“前缀式”、“挪用式”、“应景式”的行为表象,促进研究行为与研究目标、研究方式的有机融合。由此,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才能经受时间的锻打。
2.由“思辨”转向“实证”当前,在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中,一些凭借主观想象、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纯理论与纯概念思考的研究现象应引起人们的注意。具体表现为:一是对理论建构的描述多。在理论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些许建议对策,但这些建议并未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出发,未从中国目前的国情、各省的省情出发,只是凭着想象或推导进行的一些构想式思考,导致一些研究缺乏实证性的支撑,显得空洞无力。二是仅从经验的层面进行辨析。在研究过程中借鉴国外经验无可厚非,对中国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比较性研究大有裨益,但一些研究牵强附会把国外相关经验做为研究成果,硬照搬于中国高校继续教育领域的状况,就令人担忧,更紧要的是,这些所谓国外经验,大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与阶段性,极易产生以偏概全,甚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认识误区。三是仅从逻辑思维层面进行分析。一些研究只是从假设或推理的角度,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中的问题进行表象性研究,而对这些现象的具体状况缺乏实证性调研,尤其是一些量化数据明显不足,无法从本质与规律上,揭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要害所在、关键所在。由上引展,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宏大工程,由单一的思辨性研究向思辨性与实证性研究并重转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转换,首先,研究内容要真实。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的内容要真实可靠,尤其是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背景、研究对策等内容要与客观事实相符,认真的调研、分析、研究,而不是那种凭空想象的研究。其次,研究方法要求实。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研究,要注重方法论的选择,摒弃以往存在的“前缀式”、“套用式”、甚至“复印式”的研究方法,寻找或创造一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又适用于转型发展相关主题的新型研究方法,为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最后,研究的取向要切实。在未来研究中,要针对国际与国内、行内与行外变化,不断调整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取向,彻底校正既往研究中出现的“片面式”、“功利式”、“短浅式”的研究取向,促进研究方向始终与国家发展大势、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态势保持高度一致。唯有如此,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才能掷地有声。
三、结语
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下,继续教育的规模逐渐扩大,人们也越来越认可和重视继续教育,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通过对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完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继续教育;发展;策略
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了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对社会经济大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成立了继续教育部门,继续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人们通过接受继续教育能够学习到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继续教育已经发展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大主要部分。
一、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继续教育整体发展严重不平衡。
现阶段,我国继续教育的整体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其中主要体现在,高学历的人才接受继续教育的自我意识明显高于其他人,这就使得优秀的人才能力越来越高,而一般学历的整体水平依旧没有得到提高,进而导致继续教育的发展出现失衡。还有就是企业的正式员工在接受继续教育时会更加积极,这主要是因为员工的继续教育和企业的持续发展紧密联系,所以正式员工比聘任员工的意识要强烈一些,从而严重影响了全体员工的整体发展。而且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我国的继续教育也出现了不平衡,所以城市的继续教育明显比农村好。
(二)继续教育缺乏完善的法律政策。
继续教育一直倍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来继续教育不断壮大发展,而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更是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的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急需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加以规范。然而,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条例和保障机制并没有及时地适应继续教育的发展,相关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这将在很大程度严重阻碍我国继续教育的良好发展。
(三)过于注重理论成绩忽视能力培养。
继续教育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的理念对人们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加强对继续教育的高度重视,但是目前,在继续教育的考试中出现了不良的现象,即过于重视理论成绩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很多都是在职教育,学生为了顾及工作,只能在每次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复习,应付考试,却没有学到深入的东西。而且,有些学生不习惯提前预习,再加上教师对辅导内容的掌握不是很透彻,或者准备不充分,过于依赖于课本,就会使课程变得索然无味,十分枯燥,而面对考试时只能死记课本知识,这就严重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继续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四)继续教育重知识轻职业道德教育。
接受继续教育主要就是为了吸收更加新鲜的知识和技术,但是在此基础上也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才是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然而,在我国继续教育中十分重视新知识和新技能,却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很多继续教育学校认为接受继续教育的人都已经是成年人了,有了自我认知和意识,所以就不需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进行着重教育了,只用吸收大量的新知识和技能就好,所以在相关方面的投入也逐渐减弱了,教学力量也相对薄弱,但是不得不说,继续教育的学生质量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还存有错误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对继续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
二、完善发展我国继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
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变化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必须建立健全的、符合实际的继续教育体系。继续教育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学校要做到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变化等,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二)加强继续教育的立法。
建立健全的继续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和保障机制,是继续教育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继续教育的整体质量,单纯地依靠学校是不行,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以辅助。继续教育在保证教学质量方面,应该配置一定的认证体系,以检测继续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水平。
(三)多元化继续教育模式。
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大多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主要的教学模式就是师生面对面交流,以教师为主,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这中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了,而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授课和视频同步授课等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这不仅为继续教育提供了优良的技术支持,还进一步完善了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
结语
综上所述,继续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为社会进一步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的关键,对社会经济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化社会的衍生下,社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企业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潮流步伐,人们对继续教育越来越重视,因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但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彦文 李双红 单位:燕山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6)02-010-03
当前,我国正处在继续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并要通过发展战略取向的优化与调整,带动自身发展思路的转型,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与发展空间。本文主要探讨与分析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内涵、战略取向、困境以及转型策略等内容。
一、转型、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内涵
转型指的是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决定转型的内容和方向的是转型主体对于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转型主体的不同状态。继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受教育者进行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学习心得知识、学习新的技术以及增强自身的能力,保证能够更好地完成日常的工作;第二,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其他教育的内容也是不同的;第三,受继续教育的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学历。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主要指的是从办学理念到办学策略、从办学体制到办学机制、从发展战略到发展思路、从办学模式到办学内容等方面多个角度以及多个方面的转变,以保证我国教育能够继续向前发展,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二、新形势下的继续教育转型要求
我国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不能够按时毕业,教育的结果不能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匹配。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得不到满足,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从高校的角度讲,高校不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就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不能够匹配,学生缺乏新技术、新理论、新技能、新知识,不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针对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开设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提高受教育者技能以及专业水平,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面临的困难
(一)市场经济与办学体制不匹配
当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时期,这也就要求继续教育教学要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办学制度。要将继续教育办学与地方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且还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当前的高校继续教育教学中,教学管理、课程结构、专业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缺乏动态性与适应性,也没有建立起适合我们国家发展以及当前经济发展的办学制度。
(二)多元化需求与办学模式不匹配
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与新形势,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朝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当前我们国家的就业压力比较大,而且在很多地区的人们都要面临很快的生活节奏,这都要求高校继续教育要具有灵活的多元化办学模式,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都是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形成的,没有考虑到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三)个性化需要与办学理念不匹配
高校继续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都存在办学特色不突出的现象。高校继续教育办学都普遍存在“结构趋同现象”,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在课程、学习以及培养计划上几乎都是相同的,没有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开设不同的课程,甚至有的高校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短期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与自身的办学理念。因此,必须全方位地对高校继续教育进行转型进而变革。
四、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战略选择
(一)体制转型
继续教育市场化属性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要转向市场主导。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受教育者的选择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也就使得受教育者大多数都选择优质的并且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当前社会上对于继续教育质量好坏的评价主要决定于该教育是否达到社会的需求,所以,当前我们国家的继续教育应当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办学机制。
(二)模式转型
高校继续教育在进行承认高等学习教育的时候,应该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尤其要进行高层次岗位培训和大学后继续教育,将学历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开设其他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在专业设置方面,高校应该开设符合当前社会需求以及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建立具有成人教育特点的专业。
(三)资源配置转型
资源配置的转型在继续教育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继续教育转型最基础的部分。其中师资的转型在各种教育资源转型中占有最关键的地位,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师资队伍必须随着学校继续教育办学功能的转变进行调整,主要表现在对师资种类与师资总量的提高上。
(四)视野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条件下,高校继续教育也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趋势,这也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要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国外的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模式,学习国外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理念,并且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以及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与办学理念,为我国高校教育转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进而提高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水平。
五、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发展路径
(一)展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就是就业矛盾,这就需要高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与智力支持。高校的管理层要对当地的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进行调研,摸清市场所需的人才种类,并且要积极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解决社会、地方和行业发展中的人才供需问题。第一,要培养行业急需领域的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需求。第二,要培养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与新兴产业领域的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增长对于人才的需求。第三,要培养前沿技术领域与关键技术领域的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需求。
(二)引入企业管理经营策略模式
发展继续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市场化,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化。基于市场运行机制,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对教育资源进行配备,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能够发挥效益的项目和专业上,将企业化管理模式引入到高校管理中,在办学机构内部建立竞争机制,充分调动高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与研究工作当中。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与学校优势,并且要与社会相关的机构加强合作,扩展培训项目,注重成果管理、服务品质、品牌铸造、对外关系以及校友关系,要主动进行广泛的宣传,以增加知名度以及社会对于办学机构的认可。
(三)实现多元化办学形式,并建立投资渠道
教育规划纲要应该把继续教育列为终身教育体系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要不断加快继续教育的发展速度并重视发展质量,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不同方面的教育的需要,才能够保证当前我们国家社会与经济的顺利发展。继续教育既能够使受教育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也能够使受教育者得到社会的认可,还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增加受教育者的经济收入。这也就使得它与普通教育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高校只有采取“以教养教”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供给。所以,高校必须建立开放灵活的继续教育体系,要开放共享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对当前的继续教育的投资方式进行改革,对继续教育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建立能够吸引投资的机制与环境,实施继续教育多元化投资渠道,对高校继续教育传统的投资方式进行转变,在高校教育市场中可以存在不同所有制性质的资金,并且它们之间可以存在利益差异。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建立多种多样的适合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办学与合作方式,增强学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让各种各样的教学与合作方式能够相互竞争,实现学校的共同发展,以此来扩大继续教育的办学规模,增加继续教育的社会供给,实现推进学习化社会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办学目的。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网络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将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继续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高校应该要充分把握信息化时代的学习特点,建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设教育技术支持信息化学习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二是对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改进,加强不同种类的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与衔接,构建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互通的学分制度,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缩小学历教育规模,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相结合
继续教育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知识社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也是人们对于终身学习意识增强的一种体现。开展继续教育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高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通过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逐渐进入大众化阶段。从2013年所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达到3000多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3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虽然在人数上已经达到一定的层次,但是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依然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我国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通常都会以学历补偿的形式为主。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虽然成人教育学历的招生数量有一定的增加,但是继续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中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我国要达到更高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则需要加大继续教育的发展力度。这也会导致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继续教育学历补偿功能有所下降。随着成人学历教育功能的降低,一些非学历教育性质的继续教育势必会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这种类型的教育形式是一种以提高技能为主、以学历为辅的高等继续教育模式。而且随着人们终身学习意识的增加,加入到这种类型进行继续教育的人数会越来越多。这也就充分地说明,继续教育在保持稳定的发展势态下,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将会成为继续教育的一个新的阵营。
(六)规模与质量同步,有利于发展更高品质的教育服务
在发展高校继续教育过程中,需要坚持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的原则。避免出现追求规模而降低办学质量。我们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来加大发展的规模,而且要制定出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的评价体制,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方面的评价模式,要实行全方位的评价形式。通过转型与发展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以及国家经济做出贡献,同时也要不断地推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服务产品,以达到高品质、大规模的教育目标。此外,高校继续教育还需要与企业、学校、机构、市场等多个方面形成一体,把自身已经具备的各种资源充分地利用。认真地对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发展方向、资源整合、技术力量进行分析,在这些具有较强优势的资源支持下,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向着更广的领域与空间规划出更高品质的教育服务项目。
六、结语
高校继续教育具有非常好的发展潜力与发展前景。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时期,这也就意味着继续教育的发展也具有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新任务与新机遇。所以,新时期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具有更强的忧患意识与更远的战略思考,要考虑到当前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国家各个行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安排继续教育的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培养模式等,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当前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各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秀丽.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定位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8):42-44.
[2]乐传永.社会转型与高校继续教育冲突[J].教育研究,2012(11):108-110.
[3]郝玉荣.基于学区视域探讨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5(8):75-77.
继续教育市场化机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培训质量和成本为核心,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规则和手段来组织各类继续教育工作,以满足社会各类各层次人群对继续教育的要求。建立和运用市场化机制开展继续教育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对实现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需要进一步强化对继续教育办学调控和监督,以保障市场化机制正常运行,发挥继续教育管理职能作用。
(一)管理机制的市场化
继续教育的市场化可以参考借鉴企业的体制框架,建立起市场化的组织结构和信息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及监督机制。首先,高校继续教育需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化的组织结构,借鉴现代企业的组织框架奠定市场化机制的基础;其次,继续教育需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捕捉信息抓住机遇,为学员招生、市场营销等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第三,继续教育的项目开发到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工作需采用市场化管理,落实岗位职责和目标要求;第四,继续教育的发展中人是第一要素,需要采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条件,确保用人的公平、合理;第五,继续教育要受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需借助会计报告制度等实现监督机制的市场化。
(二)办学机制的市场化
高校继续教育应丰富拓宽办学方式,实现办学机制的市场化。首先,需坚持“走出去”,着手校外的函授站、办学点建设和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和覆盖范围;其次,需强化、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提升人力资源优势,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师资的优势作用,为企业提供岗位培训等服务,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最后,需进一步拓展社区教育,丰富社区教育的形式,将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基地,使其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渠道。
(三)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化
资源配置是继续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需要围绕市场化对高校办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整合社会办学资源。这要求高校不断优化自身的管理结构和师资队伍结构,按市场化要求来配置资源,同时整合社会上的教育平台、基础设施等资源,善于运用外部资源,实现办学资源的最大化、最优配置。
二、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体系的建立
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化运作,是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本质所决定的,继续教育作为高校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与全日制学历教育相比缺少公共性、计划性和严肃性,教育对象和内容多样化,办学经费多数自筹,操作灵活性大,因此高校继续教育需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运作体系。
(一)优化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高校继续教育的对象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层次齐全,政府无法包办继续教育,难以全面满足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转变管理体制为市场运作,由集中统一管理变为宏观调控、协调指导,赋予高校办学自,为市场运作体系提供前提条件。
(二)转变继续教育办学理念
继续教育市场运作体系的建立需要先转变自身观念,只有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才能为市场运作体系建立和运行提供保障。首先,高校应清醒的认识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树立危机意识,具有开拓精神;其次,高校应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以企业思维进行市场化办学,要有成本效益意识,有市场调查和市场定位,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育体系建设;再次,高校要树立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为学员提供围绕学习、培训的多方面服务,同时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品牌形象建设;最后,高校要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着眼全球教育市场发展,积极应对国内外教育机构的挑战。
(三)市场化运作的途径
创新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市场化运作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市场化趋势大发展的今天,走创新发展之路必须转换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途径,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大学继续教育的创新之路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高校可以推行项目运作制,使办学实体企业化,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通过项目运作制发挥师资团队的能力和潜力。在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过程中,要求专业设置、项目营销、学员招生、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都坚持市场导向,确保实施过程走市场化之路。高校需要建立专业化团队,形成标准化流程,积极进行品牌营销,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之路。
三、以企业化推进继续教育市场化
要实现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实施企业化管理,尤其要加强人的管理,重视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对继续教育管理进行企业化管理创新。第一,需明确办学管理主体,界定继续教育办学实体资产的产权,明确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使各方关系、责任、权利明晰;第二,需精简组织机构,建立科学的岗位构架,明确岗位职责,由主管机构协调监督,办学单位独立核算,构建协调高效的管理机制;第三,需引入企业的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等方法,通过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员工管理的有效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管理的效率与效益;第四,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推行聘用合同制,建立科学的岗位管理制度,确保岗位设置合理、职责明确,坚持因事设岗、竞争激励的原则,加强聘用管理和聘后管理,建立考核制度、用人机制等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调配;第五,需完善分配激励制度,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按劳分配等原则,合理拉开薪酬待遇差距,可建立岗位定年薪、业绩定奖惩、贡献定奖金的分配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的保障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化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市场需求开展办学,以自身发展为目标,构建投入产出机制,协调好教育办学方、投资方、受益方等多方关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为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提供多方面保障。
(一)形成市场化的监管体制
高校继续教育应理顺政府与办学主体关系,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同时还要赋予办学主体更多的自,注意激发和保持办学主体的主动性,使其能够灵活应对高校继续教育市场的变化。政府管理部门要转变自身职能定位,将工作重心转变为宏观管理,成立多部门联合的协调领导机构,加强法律法规等制度体系的完善,为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制定市场规则和规划,建立公平、统一、开放、动态的继续教育市场环境,对继续教育市场竞争进行合理引导。同时,还需要加强继续教育监督机制建设,调动社会资源加强第三方评价监督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各方面资源作用对高校继续教育质量进行多元化评价与监督,从而建立完善而全面的市场化监督体制。
(二)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思路
伴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继续教育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高校继续教育的经营管理既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还要重视资本经营规律,不仅要重视教育的社会效益,还要关注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继续教育需要在保障办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办学资本的积累和发展,使办学机构精简高效,实现办学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在继续教育经营管理中兼顾质量和效益。
(三)形成市场化的服务理念
高校继续教育需要坚持市场化的服务理念,政府有关部门要把管理重心放到为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与环境保障上来,加强继续教育的立法工作,建立完善的法制环境,加强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度对办学主体的指导约束作用,为继续教育事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的发展动力源于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重视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研,全面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学员的需求,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以满足学习需求为办学目标,最大程度为学员提供教育服务。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应注意考察学员的兴趣、能力等情况来因材施教,坚持为学员发展服务的基本原则,将办学和管理重心放到学员身上,为学员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形成市场化的竞争机制
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化,使其处于开放的市场环境中,必然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和挑战,只有树立竞争意识,形成符合市场化要求的竞争机制,才能为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体系提供保障。竞争机制的构建首先要求形成具有竞争性的市场环境,这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建立公平、开放的继续教育市场环境,使继续教育各方主体能够在平等、和谐的市场环境中公平竞争,在竞争中获得发展和进步,增强其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全面提高其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其次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办学主体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和师资团队,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对于继续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形成竞争性的管理机制,所有人员按能力、业绩上下进出,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结构合理、高效灵活,提高高校继续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竞争性的市场环境和高效的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才能推动高校继续教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
(五)形成市场化的法制环境
继续教育市场化体系的正常运行需要法制环境的支持,只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才能不断推进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快速发展,教育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有越来越多的境外教育机构进入国内市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法制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继续教育既要在国内面对众多国内外继续教育机构的竞争,还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这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必须深入了解国内继续教育的相关法律规范,熟悉国际教育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为依托凭仗,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保证竞争的公平、合理。目前国内继续教育市场相关法律规范还不够完善,未来还需要加大教育立法力度,形成法制化的继续教育市场环境,坚持依法管理,为高校继续教育市场化运作提供法律保障。
五、结语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思考
收稿日期:2007―06―20
作者简介:李萍(1958―),女,湖南衡阳市人,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继续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部分。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学习型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继续教育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愈发的凸显。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继续教育正从大学的边缘走向中心,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转型与发展同步的新形势。高校应如何把握时展的脉搏,积极探索新时期继续教育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规律,促使其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课题。
一、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
从国际上看,终身教育的浪潮汹涌澎湃,席卷全球,也强烈地冲击着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理念和运行体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教育培训机构相继而入,带来了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很多成功的做法,并逐渐为广大继续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这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奠定了思想理念上的基础。
从国内形势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而继续教育则是终身教育的主体,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制度上的保证。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家事业单位的改制,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猛增,各级决策者及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又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社会需求和动力支持。
二、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历史赋予了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难得机遇,同时,我们也应正视高校开展继续教育所面临的制约因素:第一,我国大部分高校优先保证学历教育,把继续教育看成是利用学校富余资源进行计划外创收的一种途径,在投入和管理等方面都很难到位。第二,教师主动参与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的内动力不足。第三,大部分高校在吸引社会力量,尤其是使企业成为继续教育主体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机制。第四,高校能够提供的教育类型、专业和教育方式等都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等,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
三、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1.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都把继续教育和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一起列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如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这些大学不仅是全球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一流机构,也是世界一流的终身教育基地。哈佛大学常年在校的继续教育在读生是该校正规本科生、研究生总和的三倍。清华大学拥有一支400多人的教育培训管理队伍,2005年举办各类进修班、培训班千余个,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达5万多人,全校教育培训收入近3亿元。对于我国大多数高校来说,应树立符合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要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的高度来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根据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开办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学科、师资和实力,把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从继续教育办学理念、体制设置、人员调配、资源配置、教学监控与评估等方面统筹规划。
2.准确定位,确保质量。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21%,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阶段。高等学历教育的受益群体增多,促使我国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高,学习意识增强,高水平、高层次的继续教育需求不断上涨。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必须放在服从和服务于人才强国战略这个大视野来统筹考虑,着眼于提升社会精英人才职业能力和水平的目标,以中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主要培训对象。在理清思路、准确定位后,随即有效整合资源,在课程设置、教师遴选、教学过程控制以及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尤其是在规范培训管理、突出培训特色上多下工夫,确保培训质量。要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靠质量谋发展,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3.打造品牌,强化服务。如果说质量是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命,那么品牌则是高校继续教育的支柱。高校要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办培训班就是办品牌的思想,大力加强培训项目品牌建设。首先,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开展继续教育研究开发工作,通过充分调研,认真确定培训需求;第二,要多方论证,科学制定针对性强、目标清晰、内容新颖、师资水平高的教学设计,要不断开发新项目,延伸老项目,挖掘传统项目,注意以精品培训项目为核心,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培训项目群;第三,要有服务至上、追求培训对象最大亲和力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教育服务水平和能力。可以说,谁能为特定对象提供独特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服务,谁就为自身创造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4.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开拓市场。高校要借鉴和尝试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地判断和预测教育培训市场发展变化的动态和趋势,有效整合校内外、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提供精品课程模块组合。在拓展市场方面应着力实现这样几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在面向企业自主办学方面的突破,依托高校学科齐全的优势,整合开发复合型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重点是加强行业主干学科新技术、新理论的培训和复合型人才的培训;二是在面向社会培训方面,依托高校特色学科优势,研发、推广高校职业资格培训项目,突破重点是面向社区的通用技术和管理类、商务类培训,为形成有助于人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习制度,形成全员、全程、全面参与的社区教育框架做出积极贡献;三是在面向国际培训方面,依托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广泛的优势,开展各类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此外,还应将眼光投向农村培训市场,校应充分利用“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加大对涉农专业的投入力度,使继续教育更快地与“三农”相结合,给高校继续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5.借助网络技术,促进继续教育现代化。随着继续教育对象人数的不断扩大,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接受继续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不受人数限制的虚拟学校,有效地解决了工学矛盾,极大地扩展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目前,在我国高校借助网络技术开展远程继续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推进继续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努力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媒体化相结合的教育环境,确保教学内容多媒体化,教学传播多样化,教学资源共享化,教学时空扩大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教学效果反馈及时化,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高校继续教育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郑学益.发挥一流大学优势,引领继续教育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6(18).
关键词:继续教育;教育培训;教学模式;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继续教育是一个有丰富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不同组织都有不同的表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继续教育的概念也在深化和拓展,新时期,准确把握任职教育的培训对象、培养目标、培训特点和培训要求,着力突出教学体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任职教育课堂教学应坚持的原则及特点
(一)岗位与目标鲜明
岗位任职培训注重以能力为本位,强调学用一致,教学目标指向性非常鲜明。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对象的岗位需求为牵引,以部队岗位对军官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目标,培养官兵的任职能力,注重教学目标与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把握针对性,切实满足官兵的任职需求。
(二)强调实践应用
使官兵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提高教育对象的理论素养的同时,更强调实践应用,突出培养官兵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问题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方法,并利用实验、实作、岗位锻炼等形式组织教学。
(三)强调实用性
实用性是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一大特点。任职教育偏重理论应用教学,强调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加之培训时间相对较短,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上下功夫,突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
(四)开放式教学方法
任职教育只有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部队和社会广阔天地,进行操作、演练、实验、实习、调查等,才能使官兵得到实践锻炼。要根据初级指挥员培养的特点,注重在训练过程中传授教学法,适应岗位任职带兵训练、带兵打仗的能力要求,实现与部队基层对接、与战场对接。
二、立足教育特点构筑崭新教学体系
(一)创新教学理念
牢固确立精品战略理念,打造名课、名师,推进“名作工程”;狠抓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工程”,通过发挥精品课程的样板和示范作用,牵引和带动了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牢固确立特色发展理念,立足教导机构自身专业优势和历史积淀,找准教学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形成自身特色教学课目。牢固确立开放联合理念,搞好“内聚”和“外联”,整合教学力量优势互补,横向联系兄弟单位资源共享,共同解决重难点问题。牢固确立人才兴教理念,注重在教学实践中用课题、学术研讨等“载体”牵引和锻炼人才,广纳群贤,打造高层次教学队伍。
(二)以形势任务为牵引优化培训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必须与应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与解决部队建设中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相符合,与未来战场相连通。着眼首长机关任务需求,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教导机构具备教学资源丰富、人才储备充足、研究氛围浓厚的特点,在搞好教学、完成任务同时,要注重围绕首长决心意图和机关任务需求,积极拓展服务保障、研究攻关、人才储备等方面功能。在军事理论研究上,当好“先行者”。始终关注和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力求与首长机关同步思考、同频共振。对机关赋予的研究任务要勇于承担、大胆实践,对上级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要积极参与、合力攻关,对军事理论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要主动研究、超前思考,区分课题项目,成立研究小组,集中组织攻关。
(三)依据现代化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方法
1.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要求教员精讲、巧问,给官兵自主学习和课堂研讨时间,培养官兵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创建“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把教学过程作为启发、指导官兵自学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官兵研究、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坚持因人施教,让每个官兵都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重选用能体现官兵主体性、创新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方法,广泛运用问题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官兵个体探究和个性发展。坚决摒弃“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不仅要重视培养官兵岗位任职所必备的知识与能力,而且还要重视培养官兵健康的岗位任职心理和良好品德,使他们能用终身化的学习思想、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去对待和迎接现实及未来的军事生涯。
2.开展信息化条件下教学组训研究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和网络化教学,建立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多种方法并用的电化教学模式;以教学支援系统为平台,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员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库获取所需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教学素材、视频资料、试题库等教学资源,结合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能够依靠系统支持完成网上考试、远程观摩等教学活动,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3.突出教学实践环节
将实践性教学重心前移,改变以往先理论后实践的“一线平推”为理论和实践“两线并进”,形成相互穿插、紧密衔接的教战体能适应性训练场。加强实践教学是以官兵能力培养为中心,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一是要加强场所建设,努力自建和联建教学训练靶场、规模化的模拟仿真训练中心;二是按照基本能力、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任职岗位创新能力三种能力模块,将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进行施训,三种能力可交叉融合训练,也可分割训练。
(四)拓宽教员培训的渠道,提升教员的综合素质
任职教育能否办出自己的特色,关键就在于教员素质的高低。担任任职教育的教员应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超的“创新型”人才。
1.加强教员的继续教育培养力度
军队继续教育应在坚持和完善现有院校培训、函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提高教员干部继续教育的比例,在提高培训层次,解决教员学历问题的同时,鼓励教员在职攻读学位,提倡个人在职自学,组织参加社会自学考试,提高教员素质。在加强教导队教员和指挥军官换岗任职的基础上,建立教导队教员经常性培训的机制,不但创新了部队指挥军官的多层培养模式,并且为部队培养了大批的“后备教员”。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导队的整体军事研究和教学能力,为部队的人才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善课程学习评价制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学习评价在一定意义上对教学起着“指挥棒”的作用,牵住这个“龙头”,可以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课程学习的评价,一是要改革考试方法。课程考试不仅考查官兵掌握课程学习内容状况,而且要考查官兵的认知能力、知识转化能力、思维能力、再学习和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要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多种评价方法。如考查官兵调查能力、综合能力、归纳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等,可采用课程论文和学习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查官兵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可采用答辩和辩论的形式进行;考查官兵知识转化能力、应用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等,可采用全开卷、半开卷和论文的形式;考查官兵的基本理论、专业理论可采用闭卷的形式;考查官兵分析力、创造思维等可采用问题设置和现场能力测试的形式等。采取形式多样的课程评价方法,会大大激发官兵自学、思考、实践的热情,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研究内容;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80-03
一、问题的提出
外语教师是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最终执行者。随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规模的扩大,外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提高了外语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能力,为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做出了贡献。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外语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处在小学和大学之间,中学阶段的外语教育承上启下,中学外语教师更是压力倍增。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展开和水平的提高对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吴欣在2005年的调查中表明: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师队伍庞大,但合格的英语师资仍然缺乏,特别是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发达国家对外语教师的培训投入都很大。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入职准备和在职培训要加强。如何改进和充实教师继续教育原有的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建立一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外语教师队伍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是专家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宏观方向讨论比较多,微观细节问题关注不够。微观细节在这里指的是如何改进和充实中学外语教师现有的继续教育内容,加强这方面的探讨对于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时代在发展,中学外语教师的继续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而入职准备、在职培训和培训后自身发展是外语教师成功的三部曲,本文探讨的内容侧重于后两者。
二、继续教育的意义
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主要涵盖两大部分,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外语教师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是属于“教什么”的范围,而“怎么教”则涉及到外语教学法研究问题。外语教学法又称应用语言学。其实应用语言学的说法还不足以反映外语教学法复合多元的概念。外语教学法涉及语言理论,但研究更多的是语言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中学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以外语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为主。培训课中一些语言类课,如语言学、语体学、语音学等课程可适当减少,而外语教学法研究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科研方法等课程要适当增加。
外语教师继续教育侧重外语教学法的学习和研究意义在于:第一,语言教学能力需要后天培养。外语教学区别于母语,外语教学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外语教师步入课堂,就会产生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才能教得好的疑问。而后两点恰好是教学法要研究的内容。第二,现在的中学英语教师大都具备英语专业大专以上的学历。从完善和补充英语教师自身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的角度出发,培训也应增加外语教学法的内容。第三,外语教学法与英语教师的平日教学关系密切。直面错综复杂的教学现象,教师内心自然会产生急迫感,希望用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和解决教学问题。外语教学法研究其实也是教学反思的内容,学习和研究外语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第四,外语教学法是前辈和同行教学研究的经验总结。教学研究需要传承发展,学习研究外语教学法拓展了外语教师学术思路,为科研奠定了基础。学习和研究外语教法是提高在职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一条重要通道。
三、继续教育的内容
中学外语教师继续教育事关教师今后的专业发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应以外语教学法学习研究为主兼顾其他,有以下几个具体方面需要注意:
(一)提升先进教育理念
放眼当今世界,教育变革的潮流精彩纷呈。这种潮流可用“大众化、民主化和人本化”三个词来概括。西方各种现代思潮给我国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我国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也是世界性教育变革的一个方面。融合了国内外的因素,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表现在教育宗旨更多地从学科转向社会、生活,转向学习者自身的发展。我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已经涉及人的个性发展、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发展为本”等理念。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应该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在外语教学中努力构建平等的、和谐的、人性化的师生关系,改变原先传统的“一言堂”等教育教学观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策略和能力。先进的教育理念把握着外语课堂上“如何教”的方向。教育新理念是外语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打好教学理论基础
理论源于实践,经过检验证明后又反过来指导或作用于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外语教学理论首先涉及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及语言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语言理论主要有结构主义、功能主义等;语言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现在流行的建构主义等。教学理论是外语教学研究的基础。在外语教育发展史上一些有影响力的教学法都有其理论的强力支撑。如,在20世纪60年代流行一时的听说法就是以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而20世纪70年代流传至今的交际法则是以功能主义和认知主义理论为基础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学习和研究外语教学理论能使外语教师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三)设定科研主攻方向
外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外语能力、外语传授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外语传授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都同外语教学法研究有紧密关联。因此,外语教学法研究应该是中学外语教师培训中和培训后自身专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外语教学法是一门探索外语教学规律的科学。外语教学法研究的范围包括外语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和教学对象,它涵盖了指导外语教学活动的一般理论、原则和各种教学流派的总体,有时也泛指一种教学原则、境界、氛围,甚至是某项具体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研究主要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外语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大量涉及应用性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外语教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等。身处一线的教师要特别留意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策略、语言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语篇教学、跨文化交际、信息技术利用、课件和教材编写、测试方法改善以及外语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
(四)提高外语教学能力
外语教学能力是教师实施“如何教”的能力,指的是教师运用语言知识、技能和能力及言行举止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需心理特征。就课堂话语而言,外语教师的言谈需要具备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的功能。因为外语教师的课堂话语既是学习者的重要输入来源,同时又是他们需要模仿加工的对象。此外,其它教学技能的运用也不可小视。内化英语知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和交际策略的运用,思维具有逻辑性,口头表达清晰和富有条理性,组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等,都是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外语教学有其自身特殊性的一面,因此除了普通心理学外,外语教师还应该了解和学习语言心理学、语言学习理论及二语习得理论,以便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把握教学规律,争取教学主动。
(五)掌握外语科研方法
科研能力和水平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师培训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掌握一般的现代教育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应该包括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查找资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包括独立研究以及与他人合作研究的能力。为了使研究论文更有说服力,还要指导教师掌握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问卷法、观察法、个案法、统计法、对比法和学会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分析。中学外语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可以写评述性论文,也可以做实验对比,然后写出调查报告式论文,或是多方面相结合的论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各有各的特点,定量研究根源于实证主义,提倡用数据说话,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外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研究类型。
(六)训练批判性思维
得益于专业和职业的优势,外语教师的模仿能力、记忆力和组织能力一直在得到强化。外语教师善于吸收,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但不少教师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强。这方面训练不足会影响外语教师教学和科研潜在水平的提高,如对西方新潮观点就不能盲目吸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批判性精神,二是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性精神指的是有意识地进行批判的意愿、倾向和心理状态,它能激活个体的批判思维意识,促使个体朝向某一方向思考,并用辨析、审慎的目光来看待事物。批判性精神还包括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独立自主、思想开放、不迷信权威等特征。而批判性思维技能则是指进行有效批判思维活动所应具有的技能和策略。批判性思维技能一般包括:能抓住中心思想和议题;判断论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的一致性;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明说的立场、意图、偏见、假设及观点;从多种角度考察事物的合理性;在事件的大背景中检查适用性;评定事物的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后果等等。
(七)用好外语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主要指的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和方式。教育信息技术的导入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特点。教师要重视教育技术的掌握,教师培训中要培养教师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的能力,包括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和网络的应用等。教育技术是当前外语教学的“重型武器”,教师要用好这个武器,但不能唯武器论。对教育技术提供的大量教学信息、教学资源,要有舍取和选择。掌握教育技术也包括要树立起对教育技术运用的正确态度,学会调控方法,灵活地运用教育技术的同时,外语教师要清楚由于外语教学的特殊性,教好外语,还得遵循外语教学的自身规律。教育技术只是一种有促进力的外在因素,掌握外语教育技术还包括语料库的使用。
(八)扩展教师知识结构
中学外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应有利于教师扩展自身的知识结构。外语课程是一门语言课,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师需要掌握相关国家和本国的文化知识。培训课程在帮助他们掌握运用外语语言能力、了解科研方法的同时,增加对相关国家社会、政治、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对语言与文化关系及国际理解的认识。同时,外语教师的自身结构中也应包含对人文社会学科乃至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其中也包括中国的文化知识。因为语言交流有输入也有输出,要教会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中国的事物,以体现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四、结语
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具体内容安排还应根据外语教师的实际需求来确定,特别是对已有教学经验的在职培训外语教师而言。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学校的组织固然需要,但个人的自主学习更为重要。因为这里有兴趣爱好和针对性的问题。改进和充实中学英语教师培训内容,观念也要更新。教师继续教育不光是专业知识的灌输,注意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多增加典型教学案例的研讨,理论联系实际。现代教师继续教育中教师知识建构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至关重要。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要培养教师具备不断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自身专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孟臻,须文瑜.反思外语教学研究[J].外语界,2005(6).
[2]吴欣.中学英语教师发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5.
为了把“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工作落到实处,中宁县教育体育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教培中心及有关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培中心,有专人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工作,做到了有机构、有管理、有网络、有任务、有档案等,并制定了《中宁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下发了《中宁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档目录》,这些规定的出台,有力地保障了全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各乡镇、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各级领导小组的建立,为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的制定、责任的落实、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及经费的筹措提供了保证。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十分重视提高广大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的认识。县、乡、校先后多次召开专门会议,传达区、市教育厅局有关文件精神。各乡校都针对性地组织了不同形式的讨论会。通过广泛宣传,使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普遍认识到“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是国家和自治区对教师进行在职在岗培训的一项系统的长期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开发能力的基础,是教师学历教育后人们再学习、再提高的重要形式。教师普遍对“继续教育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有了更充分全面的认识。
二、全面培训,注重实效
1.校长岗位培训得到落实与坚持。学校的发展与创新,缘于领导的先进理念和果断决策。我们十分重视校长的岗位培训工作,凡学校校长必须参加岗位培训,尤其对拟任校长的后备干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培训时间不少于300学时;对已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的校(园)长,每年须参加不少于30学时的提高培训。几年来,我县已陆续选派了150多名校长、副校长参加了各级各类的校长培训班,现在任的中小学校(园)长,已全部取得了校(园)长《岗位培训合格证》,培训率达100%。教育局每半年举办一次校(园)长学习日活动,为校(园)长搭建一个理论研讨、经验交流的平台,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得以提高。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造就适应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综合型教师队伍,中宁县教育体育局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职教师积极参加高层次的学历进修,凡是参加学历进修的教师,取得学历证书后,按有关政策报销学习费用。目前,中宁县在职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已达到2000多人,占专任教师的80%以上。今年元月我们经多方努力,并经教育厅批准在中宁开设了硕士研究生学习班,现有教育管理干部、中学校长和教师共计69人参加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3.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扎实有效。为了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未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挑战,近年来我县招聘、录用计算机专业的教师50多名,为进一步提高专职计算机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指导和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提供了保证。2001年至今,我县先后组织150名专兼职计算机教师参加全区计算机班的培训。2002-2004年暑假,组织2000余名教师参加了自治区教育厅、人事厅中小学教师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培训考核。2005年后,首先,对各中心学校校长、初级中学校长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三种模式应用的管理和指导,要求从教育教学的管理、设备、人员等方面加强管理,在资金使用上予以支持,把计算机三种模式的应用纳入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中;其次,对资源教师的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各种模式的设备使用、资源下载和整理,保证工程项目设备正常运转和教师的使用;第三,对骨干教师及一线教师进行培训,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能够整合部分资源,制作简单课件,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用于教育教学。通过这些培训,使中小学教师了解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4.教科研理论培训提升了教师科研素养。近几年,我县组织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全区理论培训,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研究”等培训,共培训教师2300多人次,占在职教师总人数的80%以上。另外,先后多次聘请区内外教育专家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为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专题讲座和课堂教学教法及学法的指导。目前,我县共有区级教科研课题8项,市级课题46项,“百标工程”课题3项,市级、区级课题研究基地学校2所。
5.培训与考核并重,确保实效。按照区教育厅“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先后组织教师参加“新大纲培训”、“教师专业公共必修课的培训及考核”、“教师专业课培训及考核”、“计算机知识及操作培训”等。经考核,中小学教师全部达到合格以上等次,并按要求达到培训课时数。组织全县2868名教师参加全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统一考试,经考核全部达到合格及以上等次;同时,我县加强对辖区民办学校及幼儿园的管理,聘请区市专家,对辖区民办幼儿园教师进行幼儿教育专题培训及讲座,并对辖区所有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等工作进行年度检查。
6.教师基本功训练,常抓不懈。我县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进行了“五项”(普通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基本功的培训、考核。经考核,教师全部达到“合格”标准。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教学语言。我县先后两次对45岁以下的教师进行普通话考前辅导培训和测试。并参加了统一考试。经过努力,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合格率已达95%。
7.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卓有成效。中宁县教育体育局把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工作列入每年的工作计划,常抓不懈。首先,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上,严格把关,精挑细选,将思想政治素质高,作风正派,业务能力强,虚心好学,乐于上进的教师纳入培训、培养对象。其次,为规范管理,先后制定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培训计划,并建立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活动管理登记卡,学校也有骨干教师培训、培养计划等。教育体育局每年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全国、全区的教育教学及教科研培训活动,在此基础上指导帮助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作好三级培训工作,使培训、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中宁县将用六年时间选拔培养8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其中县级培训600名,市级培训100名,自治区级培训90名,国家级培训10名,基本形成骨干教师梯队。通过培训,使骨干教师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发挥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中的骨干带头和示范辐射作用,使其尽快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