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实务培训总结

实务培训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20 00:34: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务培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实务培训总结

第1篇

抗菌药物专项培训总结

为了更好的使用抗菌素,结合我中心实际情况,针对抗菌素的使用对中心内的全部医务药剂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使用的专项培训,到座率达到医技人员总人数的50%,争取第二期也完成此到座率,总计达到100%。主要针对以下方面做了细致的培训:

一、抗菌药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和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价格相对较非限制类略高。

3.特殊使用: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后果严重,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者,以及新上市的抗菌药,后者的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尚不多,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相对较高。

二、抗菌药分级管理办法

1.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监管。

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病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该类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使用,并应受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的监督检查,有相关记录和签名。

3.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经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诊同意,经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并应有相关记录。

4.紧急情况下根据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如需继续使用,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各项指标大部分均已达标,但仍有抗菌药物静脉给药率还未达标,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病人偏好输液的意识还未转变、夏季静脉输液病人较多以及经济效益(药品零差率无利润,输液还可收取输液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下一步要重点加强抗菌药物静脉给药的控制,使其逐步达标,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中心将会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的了解和使用,更好的为就医患者服务。

第2篇

培训时间:2020年11月2日

培训地点:罗定市**镇镇会议室

参加人员:罗定市**镇、村干部(分管电商领导、村第一书记、村主任等)。

参训人数:66人

授课老师:**老师

第3篇

高职导游实务教学资源库建设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一直将课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自2008年起,校企合作对《导游实务》进行开发建设,其教学资源库建设已初步完成,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网络交流测验、相关职业院校课程资源共享及企业社会人员培训,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导游从业素质技能,并为今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其他课程教学资源库和社会服务平台积累了经验。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的理念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以“高职教育理念突出、科学系统设计、校企开发管理、资源开放共享、持续有序更新”为设计理念,开展教学资源库建设。邀请黑龙江教育国际旅行社、哈尔滨飞扬国际旅行社、松花江国际旅行社及黑龙江海洋国际旅行社四家企业,通过企业调研、学生座谈、专家讨论,总结了工作过程导向的《导游实务》课程教学资源需求,由专业教师协同现代教育中心教师一起进行资源库的开发操作,企业员工参与教学资源库的使用并委派专人进行部分功能的管理,充分保障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建设系统、建设内容和使用效果。

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

1.最大程度地实现反转课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该资源库自主学习、复习检测、考证辅导、合作交流、大赛培训、协作研究等功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翻转课堂,提高导游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及人才培养质量。

2.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国家旅游发展

资源库在典型工作任务、授课案例等内容的选取上多数立足黑龙江省旅游业实际,有利于学生企业实习和导游证考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在培养导游词创作、记忆、讲解及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方面兼顾国家著名景区景点等,具有普适性,有助于学生走出龙江,尽快融入各地的导游队伍,辐射国家旅游发展。

3.实现资源共享,服务院校、企业和社会

与相关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企业员工培训,服务院校、企业和社会,推动示范院校建设成果的固化、采集和推广,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与技能,实现示范院校的对外引领与服务。

三、建设内容

资源库共建设了十个板块,构筑了相对完整的《导游实务》教学资源库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网络课堂

主要包括课程说明、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导游行业规范化标准和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授课录像、实训指导、作业习题等,便于学生自学课程基本知识或进行自主复习。

2.考证辅导

融入全国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相关内容,围绕考试大纲梳理了资格证书考试中的知识点并提示性地做好了总结工作。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知识树”的形式设计了学生总结填充树叶的环节,提示学生的自我总结复习。整理、设计了1000道模拟试题,便于学生自测考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较好。

3.导游家园

严把准入标准,将企业的优秀员工、资深导游引入互动版块,为行业精英与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发挥行业人员“传帮带”的作用帮助学生,同时为企业搭建选人、育人和用人的平台。

4.名家讲坛

邀请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做专业报告,并通过互动答疑解惑,为学生传播知识,也对企业人员给予相关培训指导。

5.知识集锦

以文本、图画、视频及动画等多种形式不断添加导游知识、景点欣赏、奇闻趣事等,丰富学生和企业人员的知识,为其实现“博杂精”提供机会。

6.名作欣赏

将网络搜集的优秀导游词、游记及摄影作品,以及使用者们的优秀作品和心得体会放在此平台上共享,供大家借鉴品评、学习交流。

7.技能竞赛

将各级导游词创作大赛、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导游摄影大赛等技能竞赛的赛程、试题、比赛实况录像等结集共享,让学生观摩欣赏,对大赛有兴趣的同学们也在此交流经验,也实现了选手们部分赛项的自主训练,帮助学生学习成长。

8.情景再现

利用文本、视频、动画等方式展示导游带团流程及案例,让学生们模拟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和个别要求,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实践能力。

9.招聘求职

在校企之间搭建一个招聘求职的平台,企业和学生可互相选择,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也为企业解决旅游旺季用工难和人才频繁流动问题,为企业挑选并长期培养忠实员工提供机会。

10.创业实战

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景区导游实务 实践教学

景区导游实务课程是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较多。但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势在必行。

一、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探究的依据

目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许多相关课程都在进行实践教学探索,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外,广大一线教师也进行了实践教学总结,总结了心得体会,值得借鉴和学习。

笔者学校作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广西中级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拥有满足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求的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有:象山景区、两江四湖景区、七星景区、芦笛景区、冠岩景区、漓江景区等,校内实训基地有:导游讲解模拟室、微缩景观园、导游才艺展示室、民俗文化展示室、岩溶洞穴等,为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景区导游实务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弱化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第二,由于导游考证的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没有重视对学生灵活应变能力的培养。

二、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探究

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

准备阶段是指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物质准备(自制导游旗、工作牌)、知识准备(景点景区相关知识、景点导游词)、形象准备(服饰、仪容仪表)以及心理准备,这是实践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准备阶段要求教师对实践任务、目标和内容要胸有成竹,并且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对学生的准备工作要及时督促和检查。

实践阶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具体活动,这是实践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学生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充分展示学生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有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总结阶段是实践教学的提炼阶段,通常以两种形式体现:一是教师的课堂总结,即实践结束后,教师针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反馈,对学生的突出表现予以表扬和肯定,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二是学生的课后反思,每一次实践教学都要求学生翔实、规范地填写实训报告册,让学生自己总结实践活动的经验,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实习、就业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手段探究

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景区导游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手段。

1.实训室情景模拟

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设备,按照教学进度,组织学生到实训室开展实践活动。目前,笔者学校实训室建设已初具规模,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会选择合适的场所进行实训。例如,涉及著名的山水旅游景观时,教师会组织学生去校岩溶洞穴、微缩景观园进行导游讲解;讲到导游员的仪容仪表及综合素质时,会去导游才艺展示室进行情景表演;学到人文景观、民俗文化景观时,会去民俗文化展示室进行情景教学……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还会在景点模拟导游室适时开展校级导游讲解竞赛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赛,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在班上进行预赛,经过角逐后,各班选出10名代表参加校级比赛。活动过程中,还会邀请景区优秀导游前来指导,并请他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专业教师给予参赛选手奖项等级评定……通过各种实训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

2.现场实战演练

现场实战演练就是将学生带到旅游景区进行导游讲解,并聘请景区优秀导游员进行现场指导。@种方法的实践性更强、现场感更真实,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能得到有效提高。在进行现场实战演练时,要选择典型的旅游景区,事先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去桂林象山景区现场实战演练时,笔者先将学生分组,组长检查各组成员的前期准备工作,要求每位学生穿好职业装,戴好工作牌,拿好导游旗,能流利地致欢迎词、欢送词,熟练地介绍沿途概况,灵活地掌握景区的讲解技巧……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行动。上车之后,学生按照事先布置的任务致欢迎词并进行沿途讲解。进入象山景区后,先由景区优秀导游员向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带领组员在景区内自行联系游客进行讲解,并让随行游客在调查表上填写意见和建议。现场实战演练结束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各组选派代表综合组员意见,分享实训体验并填写实训报告册……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性和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3.岗位见习

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针对根据旅游景区“春节、五一、暑期、十一”等旅游旺季工作繁忙的特点,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到景点景区见习锻炼,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行业的感性认识,又可以解决景区人手紧缺的难题。

4.强化训练

利用实习前两个月的时间,严格按照旅游景区的规范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岗前强化训练,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

四、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探究

每次实践教学考核都相当于一次单元测验,学生的成绩将按一定的比例计入学期总成绩。实践教学考核的主体为教师,考核的对象为学生,考核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代表测评、教师总评三种形式。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掌握好尺度、标准,制定考核评价表,根据每位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综合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定。学生代表应发挥辅助作用,配合教师进行监督,检查实践教学调查表及实训报告册的填写情况。评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仪容仪表与礼貌礼节:衣着打扮是否整洁得体,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导游人员的礼貌礼节规范;二是导游规范与应变能力:能否正确回答并灵活处理景区导游服务的常见问题,思维反应是否敏捷;三是景点讲解技巧:能否针对不同游客使用恰当的讲解技巧,景点讲解内容是否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重点突出、富有感染力,是否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能体现物境、情境和意境的统一;四是材料整理:实训报告册填写是否正确、规范,调查表内容是否翔实、完整,游客的反馈意见是否良好。

第5篇

关键词:高职 双语 教学探究

1 双语教学背景介绍

目前,双语教学正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与单纯的外语教学相比既有相同相通之处,也有相异相悖之处。两者的相同相通之处在于,都是以第一语言或母语为基点,以第二语言或外语为目标语的教学行为。两者的相异相悖之处在于:单纯的外语教学是要培养优秀的外语学习者,把外语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学科对象,注意外语语法等规则性知识与能力,要求规范准确,重学术知识,评价是依据对外语句型语法规则符号的掌握程度。而双语教学则是把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学科知识的教学语言,是两种教学语言的灵活运用的实际实践演练应用过程。评价是依据学生能否掌握学科内容,而非教学语言中的外语程度。

双语教学的成败还取决于是否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外双语教学的基本分类, 把双语教学大致分为三种基本模式:第一种为淹没型教学模式,即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采用英文教材,直接用英文进行知识的讲授,也称为全外型。淹没型双语教学将语言学习比作游泳:将学生扔进深水里,在没有任何救生器材或专门游泳指导的情况下,使他们呛水,下沉和挣扎,直到尽快学会游泳。第二种为保持型教学模式,也就是以英文为主,汉语为辅;第三种为过渡型教学模式,即采用中英文对照教材,初级阶段用汉语讲授,偶尔用英语解释一些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如先用英语定义FOB术语,average(海损)等术语的含义,再用中文进行深入分析;先用英文介绍货物品质的表示方法有哪些,再用汉语解释每一种方法的内容。后期阶段逐渐加大英文使用量,逐渐过渡到较长时间,较多内容的英语教学。也称为半外型。

2 目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当前,适合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比较短缺,教材内容与实用性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第一,教材更新速度慢,教材的更新换代速度缓慢阻碍了学生对前沿信息的了解。第二,个别教材内容陈旧,国际贸易的理论性太强,实践性操作性较差。第三,教材中普遍缺少案例,缺少来自国际贸易行业领域一线的真实的案例。第四,教材的英文难度较大,语言不够浅显,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有些难度。

2.2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师缺乏双语教学培训。从总体供需情况来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师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缺口,许多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具有经济贸易类专业的背景,国际贸易实务的功底很扎实,但是英语水平十分欠缺,离双语教师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此外,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具备了英语听、说、读、译、写能力,但是缺乏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在师资方面出现了只懂英语不懂实务,或只懂实务不懂英语的两难局面。

3 对完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3.1 加强教材建设。目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多采用的是保持型和过渡型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过渡型教学模式使用最为广泛。在此模式下,可以允许教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选定教学范围,允许教师使用中文教材作为基本的双语教材进行教学,同时加入外文材料,进行比较讲解。或允许教师使用活页教材,上课前将英文讲义复印装订分发给学生,作为这门课的双语教材。当然,更好的做法是由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一定时间的探索后整理教案编写自编教材,这样的教材更适合高职学生。

3.2 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选择恰当的时间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对双语教学的效果十分重要。根据工作经验分析比较恰当的时间是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开始《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学完《实务》这门课之后,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再继续学习相关的后续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商法》等,或参加相关的职业证书考试,如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等。增加自身的含金量,为大三的求职增加自身的砝码。

3.3 双语课程的考核评价形式。笔者所在学校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考核评价采用的是2:3:5的方式,即平时的课堂表现(出勤,回答问题,课堂互动)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期中测试(期中小论文)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期末双语试卷测试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这样的总评成绩充分考虑了学生各方面的表现。

3.4 加强双语师资培训。制约双语教学的另一瓶颈是双语教师的质量。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取决于高质量的双语教师,所以对双语教师的培训是当务之急。可以让英语教师辅修一到两年的专业课程,或让专业教师辅修一到两年的英语课程。效果不差,成本也不高。经过培训后的双语教师要具有双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具有查阅和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特殊的教学策略,具有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任课的双语教师和学校,学生共同努力,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反思,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和高职特点的双语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安余.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何家蓉,李桂山.中外双语教学新论[M].科学出版社,2010.

第6篇

[关键词]法学学生 实践能力 实习基地

[作者简介]李隆琼(1964- ),女,重庆人,西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重庆 401120)

[课题项目]本文系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实习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ZD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59-02

一直以来,在我国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法学专业实习被当作是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法学专业实习越来越形式化。当前,一些高校在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习基地是增强学生实际运用法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学生接触并了解社会实践情况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将梳理、总结我国高校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及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希望对法学专业实习研究有所裨益。

一、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1.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是改善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需要。根据2009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我国高等法学院系30年增长了一百多倍,但法学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文科毕业生中位列最低。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学教育脱离实践、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通常要积累较长的工作经验后才能适应实践需要,这是有些单位不愿接收法学毕业生的缘故。法学专业本身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法学理论必须联系司法实际,方能解决错综复杂的司法实践问题。为改善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必须着力解决法学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要有效解决该问题,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加强法学专业实践教育。

2.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是有效实现法学专业实践教育的需要。法学专业实习模式通常有两种:一是自行联系模式,即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二是统一组织模式,即由学校统一联系实习单位,组织安排学生定点实习。在统一组织模式中,高校通过与实务部门达成协议,在实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每年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单位则为学生指定指导教师,同时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相对而言,自行联系模式难以监管,部分学生为了有更多时间复习考研、找工作,对实习敷衍了事,托关系盖个章应付学校检查,使实习流于形式。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可为学校管理学生专业实习提供便利条件。

3.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是实现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院式教学法是我国长期实行的法学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将法学专业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足够丰富的法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当的法律运用能力,而在学院式教学法中,单调刻板的抽象理论无法与丰富具体的实践需要实现有效衔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实践部门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法学人才,成为困扰国内外法学教育专家的普遍性问题。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使学生有稳定平台接触、了解社会实践,对提高其实践能力有实际意义。

二、当前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不到位。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成效。如今,大部分高校对实习基地的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使法学专业实习基地难以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主要体现为:(1)部分实习单位出于其自身利益考量,乐于将实习学生当作免费劳动力使用,安排学生的工作随意、简单,对学生实习目标的实现没有益处,而高校对此缺乏相关的应对办法。(2)思想上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学生不是单位的正式员工,实习单位一般不愿投入过多经费,而高校方面,一直不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经费投入十分有限,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②实习基地的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相应的实习效果显然会大受影响。(3)高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双方没有建立常态化联系,合作内容仅限于学生实习,较为单一。(4)为不影响学生顺利毕业,高校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走过场,流于形式。(5)实习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法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年需参加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而实习由于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般也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与前述相关考试的复习时间存在一定冲突,导致学生想方设法在实习问题上“偷工减料”。

2.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不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务问题,需要高校教师为其及时释疑解难。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法学专业教师缺乏法律实务经验,难以帮助学生解答实践问题。我国高校的法学教师基本上一直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教学、研究,对其他专业基本不涉足,知识面较窄,且以理论见长,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高校法学教师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的弊端,成为制约法学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一大瓶颈。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急需一支实务教学能力较强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

3.实习基地数量偏少。前些年,由于高校扩招,全国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而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并未成比例地增长,导致很多高校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部分高校只好退而求其次,通过增加学生自行联系实习的比例来缓解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偏少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管理制度。高校应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法学专业实习基地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使实习基地的建设更加规范化。(1)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实习基地建设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增加经费投入,合理规划实习时间,切实保障实习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2)带队实习的工作指引,规范法学专业带队教师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促进实习有序开展。(3)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来评价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并严格落实奖惩机制,强化对学生实习的管理,避免实习形式化。(4)加强论证,框定高校与法学专业实习单位之间的协议内容,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促使双方积极履行义务,同时保障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5)加强对已建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考察、评估。应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协调解决,督促相关管理规范的落实执行,保障学生的实习质量,实现实习效果的最大化。

2.建立一支实务教学能力较强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法学专业实习基地资源,培养、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1)合理规划实务教学能力培训的流程。为确保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应充分论证、合理制定法学专业教师实务教学能力培训的培训计划与流程:首先,安排实习单位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骨干引导法学专业教师参与具体案件的办理,锻炼其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其次,组织法学专业教师与实务骨干进行跨部门、跨专业的讨论,要求专业教师对在参与办案过程中所发现的具体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撰写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以巩固、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2)采取高校与实习单位双向交流的方式,提高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一方面,考虑到实践部门的部分业务精英在长期的办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一些个人的思考,可以在校内开设实务讲座或专题研讨会,将这些实习单位的业务精英“请进来”为教师、学生传授实务经验、个人积累,使法学专业教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更多实践工作的信息、经验。另一方面,加强与实践部门的沟通、协调,将法学专业教师“派出去”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使其通过实际参与办案,对司法实践有切实了解。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将法学专业教师在实务部门的挂职情况与其年底评优、职称评定等进行挂钩,激发其参与实践办案的积极性。高校还可以与若干实践部门合作,设立教学科研实践点,采取物质报酬、精神奖励等方式鼓励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与教师共同申报、研究课题,合作调研,以提高课题文章解决实务问题的针对性。这种“请进来” 和 “派出去”的交流方式,促进了法学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业务精英之间的互动,对建立法学专业教师实务培训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具有积极意义。(3)健全培训机制。对教师实务教学能力的培训进行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是避免实务培训“走过场”的前提条件。为提高培训实效,建议采取以下管理措施:一是与实习单位建立常态化的互动交流机制。选派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法学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的业务精英结成“对子”,双方互助、互补,在课题申报、研究,案件讨论,撰写调研论文、报告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二是建立专业教师参与实务培训的奖惩机制。为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实务培训、提高实务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建议在年度评优、职称评定时,将专业教师参加实务培训的情况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同时,对不参加实务培训或违反实务培训管理规范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的惩罚,确保实务培训的质量。

3.建设多类型、多层次的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如前所述,当前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数量偏少,满足不了学生的实习需求,增加实习基地数量、优化现有实习基地资源势在必行。(1)扩大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律师事务所是传统的法学专业实习基地。随着我国法治事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也越来越宽泛,高等院校选择实习基地时应开阔思路,扩大合作范围,与政府法制部门、人大机关、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公司法律事务部门等加强沟通协调,在这些单位也建立实习基地。(2)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在校外的拓展较为缓慢,高校可以将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充分挖掘上。当前,部分高校设立了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这样的对外机构,可考虑在这些机构设立校内实习基地,招录学生协助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或参与法律咨询服务,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当前,司法行政部门专门设立了法律援助基金,高校可积极争取,为学生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提供交通补贴、伙食补贴等,解决部分学生的后顾之忧。(3)在层次上拓展实习基地建设。基层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基层单位是实习基地的通常选择。这主要是因为基层单位案多人少,更需要实习生帮忙。但实际上,层级较高的单位,包括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等,也有招录实习生的需求,高校可与之沟通协调,建立实习基地,实现双赢。

[注释]

第7篇

关键词:税收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243-02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全面推进,各财经院校普遍以税收学课程取代了原先的国家税收课程。但各财经院校在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有些学校开设的税收学课程主要讲授税收理论,而有关中国税收制度的具体知识,则另开设中国税制进行讲授;有些学校则将有关中国税收制度的具体知识全部放入到税收学课程中,以致税收学课程内容非常庞杂;有些学校则采取轻理论重实务的做法,虽然课程名称为税收学,但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中国税制,税收理论基本不作介绍。

近些年来,各财经院校都在探索税收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总体来看,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形成了两大模式:一是重税收实务轻税收理论的模式,该模式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税收理论放在了次要地位,税收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税制(包括税收实体法与税收程序法);二是税收理论与税收实务并重模式,该模式将理论与实务区分开来,税收学只讲税收理论,而实务部分则开设中国税制课程。两种模式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

那么到底采用哪种模式合理呢?模式的选择根本上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反映和合乎社会需求。从未来中国税制建设的需要和近年我们开展调查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实践部门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迫切需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熟悉税收实务的人才,因为当前和未来税收工作越来越重视经济实际研究、税收分类管理、税收风险防范、税收文化建设和工作预见性及开创性的提高。从这一点来看,应当说很多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教学内容选择都存在不少问题,与现实需求有不少偏差。即使强调税收理论与税收实务并重模式的学校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理论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实际需求相脱离。

现实需求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调整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方案。基于现实需求的变化以及理论知识与实务知识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联系,我们认为,税收学课程教学应选择理论与实务并重模式,在重视学生实务训练的同时,从未来中国税制发展与税收工作全面提升的角度,改革与建设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培训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实务本领的同时,也能掌握和运用税收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由于中国税制正处于结构改革时期,因此,理论教学中要密切注意根据发展变化的税收工作现实去不断调整更新理论教学内容。从目前和近一段时期来看,理论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讲授一般原理的同时应突出税收收入预测、税收分类管理、税收风险防范、税收文化建设以及税收成本等内容。

二、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税收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涉及经济学、法律学、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取较多的知识,除了需要教师精心安排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外,还需要教师讲究教学的技巧,探索教学艺术。从笔者的实践来看,税收学课堂教学至少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1.抽象转化为形象的问题。税收学的很多知识概念比较抽象,税法条文的规定比较原则,如果只是满足于泛泛地简单解释,难免空洞无物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学生也很难通过这种课堂教学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对此,教师在备课中必须不断深入思考和研究如何将抽象的概念知识和税法条文转化为比较直观的可形象把握的东西。在税收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激情,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在讲课时,一方面,必须时时注意通过运用学生熟悉的其他相关知识以阐释概念知识,另一方面,必须积极运用身边或周围的经济现象,来解释概念知识以及税法条文的种种规定,在解释中必须注意运用比较法和否定法,在解释后最好举出一些实例让学生现学现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规定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讲解增值税征收范围中的“视同销售行为”时,应重点讲解什么是销售,可通过不同实例进行解释说明,在讲解清楚以后,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对受托代销货物要征收增值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应情况,可通过实例运用否定法(即如果对受托代销货物不征收增值税)引导学生分析如此可能出现的种种结果,进而引导他们理解立法的合理性和立法逻辑的正确演绎。

再比如,在讲解增值税征收范围的“修理修配业务”时,教师应强调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 一是修理修配的对象必须是货物;二是修理修配是指对受损伤和丧失功能的货物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原状和功能;三是劳务发生地在中国境内。然后向学生设问:对机动车辆修理业务是否应征收增值税?对机动车辆擦洗业务是否应征收增值税?对房屋装修业务是否应征收增值税?磨剪刀是否应征收增值税?然后,根据学生的回应情况进行总结。这样,就把抽象的税法条文转化成了具体事物,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生动形象,便于学生对税法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2.根据税法条文揭示法理的问题。税收政策是国家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在税收活动中的反映,因此,教师应根据中国现实情况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阐述税收立法意图、讲解税法条文的实质和应用问题。比如,增值税法规中规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出口的自用旧设备实行出口退免税政策,其目的是国家实施“走出去”的开发战略,同时也体现了国家降低企业技术转换成本鼓励企业加速技术进步的意图。

税法条文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原则性,对某种经济现象普遍适用,教师应善于归纳总结,探索规律性。比如,在现行增值税法规中,对应税销售和进项税额抵扣问题,规定得比较细,条文也多,教师可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应税销售的确认标准,可归纳为以下两点:(1)不论是纳税人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还是外购的货物,只要其所有权发生了外部转移,就构成应税销售,应按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2)纳税人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集体福利、个人消费的,也构成应税销售,应计算缴纳增值税。

三、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问题

税收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强化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和综合训练三结合的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要规范和强化案例教学。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水融。案例教学是真正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税法的精神以及税法规则如何操作和运用的重要方法。教师只有通过对案例的介绍、分析和讨论,才能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法律规定讲深、讲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同步思维、思考和训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应规范和强化案例教学,教师应不断总结和修改案例教学资料,为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将每章的典型习题、案例资料印发给学生,作为课堂精讲和同步训练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和自测,对此要进行适当检查。

第8篇

一、培养内容

这里主要以100人为一个教学班的60天短期培训为例,将其培训内容浅析如下:

阶段 模块 培养内 容 备注

创业思想、意识的培养 第一模块 把握国家政策,加强宣传引导,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鼓励农民全方位创业 从国家政策分析、从行为心理学理论、从个人成功角度、从创业必备“五心”的角度、从成功经验的角度来分析解决好“想不想创业”问题

创业基础知识 第二模块 掌握创业基础知识,练好内功,为成功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创业基础知识包括基础法律知识,谈判技术,计算机使用技术,网络操作技术等等

创业实务知识培训 第三模块 创业环境

评估分析 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

资源环境;自身条件;成败因素

创业条件准备 人员组织、筹集资金、制度建设、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等

企业申办 项目启动、工商行政登记、依法纳税及日常管理

开业技能准备 成本核算,人员分配,管理制度,利润分配,财务监督、合同样本、税务知识等专业技能

创业生存知识 生产、销售、服务、风险及对策

创业实训 撰写创业计划书

农业、农村适用的专业技术 第四模块 适用于农村、农民创业的技术实体 设施园艺技术、规模种植技术、规模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等

创业实训和个性化辅导 第五模块 跟踪服务 个性辅导、共性辅导、

说 明:凡具有创业意向和具备创业基本条件的对象,才可以参加创业实务知识培训。该模块在内容结构上主要体现以探索创业――准备创业――开始创业――管理创业――评估创业――总结创业的过程,探索创业是创业基本要素的评估分析,通过学习使学员了解创业的基本条件,提高自身素质和对创业的认识,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并经过学员自评和专家评估,进一步指导学员分析和完善创业条件,以提高开业率。

四、考试方式

创业实务知识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自行组织考试,但学员必须参加统一组织的创业计划书的制定、分析、评审,由培养单位组织考核方案。

五、培训要求

1.实用性 创业培训要围绕创办微小型企业所必备的实务知识和技能展开教学,培训内容应遵循实用性原则,侧重于创业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避免以学科体系为主的纯理论性教学方式。

2.实践性 创业培训要注意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创业的能力,指导学员能有效运用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办企业的实际操作,使学员能真正学有所得。

3.针对性 创业培训的授课教师要掌握学员的基本情况,针对学员的创业实际需求进行培训。突出重点,采用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科学准确的教学方法,多结合创业实例,注重案例教学,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得到更大的收获和提高。

4.灵活性 创业培训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包括专题讲座、咨询答疑、等不同的培训手段,不仅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

六、实务操作

创业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知识转化为能力为目标,使学员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以促进企业的创办和生存。

创业培训(第三模块,实务知识)教学大纲

这里仅仅就创业培训第三模块的实务知识部分教学大纲的设计作为附件,提供参考。

(一)创业实务知识培训 68课时

第三模块:创业实务知识培训 68课时

第一单元 创业基本要素评估分析 6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

使学员了解创业的基本条件和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了解创业失败的原因和成功创业应遵循的原则,提高对创业的认识,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和自我评估。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节 创业环境及评估(2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创业环境(SWOT分析法),案例讲述

第二节 创业者自身素质要求(2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创业的动机,创业行为对创业者可能带来的双重效应,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及自我评估。

第三节 创业失败的原因和成功创业要遵循的原则(2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成功创业要遵循的原则。

三、单元教学重点

创业的基本条件、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难点:创业者自我评估

四、课外作业

学员自我评估,专家评估指导

第二单元 创业条件分析和准备 8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

明确创业计划书的意义和内容,构思和撰写创业计划。本单元第二节“撰写创业计划书”的教学应贯穿于实务知识培训的全过程,在具体安排上可以分几次进行。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节 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4课时)选择创业项目的依据,确定创业项目的方法(包括市场调查和项目可行性分析等),项目的市场定位,微小型企业的经营方式选择。

第二节 启动资金准备(2课时)启动资金预测,适合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制定银行能接受的融资计划,学会简单的现金流量预测,贷款的风险因素。

第三节 经营场地选择(2课时)经营场地选择的一般条件及其关系,商圈特性,营业方式的选择,经营场地的调查与选择,场地租赁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

确定创业项目的方法;难点:创业项目的市场调查,项目可行性分析,选择经营场地和筹集创业资金

四、课外作业

进行市场调研,初步构思和撰写创业计划书

第三单元 开业申办手续 6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

使学员了解适合微小型企业运作的法定组织形式的概念和法律特征,掌握不同组织形式的设立条件和程序,根据创业者的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企业组织形式,并准备进行开业申办。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节 适合微小型企业的组织形式(3课时):1、个体工商户2、个人独资企业

3、合伙企业4、有限责任合同5、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

第二节 企业申办(3课时):1、个体工商户的设立条件及程序2、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及程序3、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及程序4、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条件及程序5、非正规劳动组织的设立条件及程序。

三、单元教学重点

适合微小型企业的组织形式的法律特征及其区别。

难点:适合微小型企业的各种组织形式的设立条件及程序。

四、课外作业

准备企业申办的各种文本。

第四单元 开业技能准备与创业生存知识 22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教学可以结合第五单元“创业生存阶段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相关内容进行,也可以分别进行教学。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节 客户服务(2课时)1.客户分析2.客户服务

第二节 员工聘用(2课时)1.员工挑选2.使用管理3.防止人才流失

第三节 财务管理(6课时)1.规范记账方法2.成本控制3.现金管理4.税务

第四节 营销推广(6课时)1.营销基本知识2.营销技巧3.营销整合4.营销案例分析

第五节 物资采购(2课时)1.制定采购计划2.物资管理

第六节 质量控制(2课时)1.质量控制要求2.质量控制标准

三、单元教学重点

客户细分、客户沟通技巧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方法,微小型企业岗位设置、员工招聘和管理,成本控制和利润测算,营销的4P概念和营销策划,物资采购及管理,产品服务质量控制的标准和要求。难点:成本控制和利润测算,营销技巧(4P)和如何进行营销计划,质量控制的标准和手段。

四、课外作业

编制一份微小型企业的营销计划,制订一份拟创办企业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和管理制度。

第五单元 创业生存阶段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4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节 创业者对生存问题的认识:1.创业的首要问题是生存2.创业者面对生存与困难的态度3.微小型企业生存比发展更重要。

第二节 创业生存阶段的常见问题:1.财务方面常见问题2.管理方面常见问题3.销售方面常见问题4.人员管理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第三节 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1.财务问题的解决办法2.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3.销售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四节 应该注意的问题:1.浮躁是创业的大忌2.诚信是经营之本3.提高危机意识,加强危机管理4.正确认识人才政策与合法经营的重要性。

附加内容: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

二、单元教学重点

创业生存阶段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办法。

合同法、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内容

难点:相关经营法规的知识要点

第六单元 创业实训 22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

使学员了解创业实训的意义和作用,明确创业实训的目标和内容,积极参加创业实训,不断积累创业的实践经验,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第一节 创业实训的意义:1.参加创业实训的理由2.参加创业实训的目的。

第二节 创业实训基地的选择和创业实训的内容:1.创业实训基地的选择2.创业实训和岗位实习的区别3.创业实训计划4.创业实训的内容5.创业实训工作用表。

三、单元教学重点

创业实训的意义,创业实训和内容,难点:创业实训基地的选择和创业实训的内容。

四、课外作业

熟悉创业实训工作用表,撰写创业计划书地区性。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