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技信息论文

科技信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09 11:33: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技信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技信息论文

第1篇

1.1信息技术课程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年)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具有知识性和技能性。《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2年)指出,信息技术要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它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学生的自作练习来掌握技能,要求学生不但能够从理论层面上知晓信息技术,更要具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

1.2中小学生学习特点

当前的中小学生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又叫数字土著,他们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新技术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习者。数字原住民生活在一个被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包围的数字化环境中,从小便习惯了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的中小学生崇尚自主学习,他们习惯于迅速地获取信息,处理多种任务,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不强等。

1.3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和当前中小学生的特点,发现当前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以大班集体教学为主,不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增加了教师辅导的难度;课下也没有合适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可供学生自主学习。其次,教学观念落后。信息技术是一门注重动手操作的课程,但是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仍按照传统观念教信息技术课,致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仅体现在可以上网和玩电脑。最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制度有待完善。目前的信息技术评价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考试内容陈旧,考试模式机械呆板,对操作技能的考核依旧是制约信息技术教学的瓶颈。

2微课概念及创新性

2.1微课概念

在国内,“微课”概念最早是由胡铁生老师率先使用的。黎加厚老师给“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焦建利老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结合上述定义,笔者将微课定义为:围绕某个知识点、难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简短、完整的教学资源包。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学习内容、随时随地的学习网络、反复播放的学习形式,而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2.2微课的创新性

根据微课定义,归纳出微课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多样、交互性强等特征,它突破了乏味冗长的课堂教学实录和静态课件的弊端,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特别适合网络时代下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组织形式,结合“翻转课堂”理念,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巨大创新。其优越性体现在:1)微课一般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主题突出,既有利于替代教师的多次讲解,也可实现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与学;2)微课播放时间短,一般5~15分钟,符合数字原住民的注意力规律和认知特点;3)微课综合了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优越性,结合翻转课堂的理念,可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4)具有强大交互和反馈功能的信息技术微课,能够更好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尤其是测验类微课能够极大改善当前操作技能评价的弊端。

3信息技术微课的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有基础知识类、操作技能类、综合作品类等方面,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发不同类型的微课。类型多样的微课,配合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不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活动,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打造全方位的学习空间。

3.1作为学生课前的预习材料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语数外等主课,它以操作为主,课时少,如果没有提前预习,学生很难跟上进度。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以微课的形式,给出每节课的学习清单,并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需求来学习,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3.2作为教师课堂中重难点讲解的帮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教师可以把操作中的重难点录制下来,做成微课,通过极域电子教室或是其他平台分发给学生。通过微课开展学习,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和学习深度,重难点可以反复学习微课,或请教老师和同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辅导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吃不饱”和“吃撑了”的弊端。

3.3作为学生课后巩固提升的重要资源

信息技术课每周一次,即使学生课堂上完成了相应的操作,没有复习巩固,间隔一周,很容易遗忘。信息技术练习型微课可以起到对所学操作技能的巩固和提升作用。操作技能考核一直是制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难题。教师利用相关软件制作微型考核题,尤其是带有反馈机制的信息技术练习型和测验型微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学生通过不断地操作练习,达到巩固其操作技能并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目的。

4结束语

第2篇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形式新颖有感染力。网络中教科书式的讲解、示范不仅能营造很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同时能引起并保持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新动作的浓厚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图片,以动画形式展现,使动作细节一目了然,记忆也深刻。大大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学习的枯燥的、呆板的教学模式。

二、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间接兴趣

信息技术在体育课中的不断深入,使得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得以实现,广泛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间接兴趣,帮助学生更多更细致地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如室内课的网络互动为运动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间接兴趣。尤其高中阶段的女生怕苦、怕累、怕脏,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激发她们间接兴趣的目的。另外,面对部分活动少、体质差、动作不协调的学生,部分教学内容根本激发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对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就此我在备课时把讲解动作要领和技术环节部分精心设计成PPT课件,让学生观摩、讨论,再进行实践教学,把整个技术环节以游戏的形式渗透于课堂教学,虽然有个别学生动作不够完美,成绩不够理想,但个个都能按照技术动作要领认真去练习,端正了学习态度,有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间接兴趣,解决了教学中的很多后顾之忧,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三、信息技术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性

在体育教学中一个新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再通过练习达到技术动作的反馈。看是学生主要信息来源,网络构建了这一平台,使学生快速地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视觉表象,能激发学生主动参意识,提高运动技能。传统教学很少考虑学生感受,部分教材失去了其娱乐,教学氛围沉闷,学生主动性差,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失败,存在很多弊端。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主动参与活动,达到了看、练结合的目的,使自身的不足之处得到弥补。加之教师灵活选择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教学内容,使之更能体现适应高效地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开发心智、健康发展的目的。使学生通过练习得到运动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觉参与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教师难以示范清楚的瞬间动作,可采用动画或影像以慢动作、重放等教学手段分解示范,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难点,再以完整示范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快、更全地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教学效率。这样不但缩短了教学时数,而且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地体现合作性学习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作、交流、沟通、共享快乐的舞台,如篮排足此类项目,独自活动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和共享的快乐,必须通过掌握了个人基本技术后,以集体的默契配合、心心相印、共同努力展示给观众,才能体现这类项目的核心价值。可以通过播放美职联、锦标赛、世界杯赛等视频让学生观看,了解合作的必要性。还有一些技巧类项目(垫子前滚翻、鱼跃前滚翻、山羊分腿腾越、跳箱分腿腾越等)练习过程中需要保护和帮助。探究性学习更需要团队的合作和合理的分工,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合作性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的发展。只有放手让学生在合理范围内大胆去思考、去探究、去合作,才能打开学生学习的这扇奇思妙想之门,出奇招献良策,使一些困难问题得到迎刃而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性学习,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智育的开发有出奇的效果。因为学习者相互合作增加了观点的数量、质量,激发了学习者的参与情感,同时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创意和新奇。所以,合作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

五、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科学整合更能体现高效性

作为新时代体育一线教师应该明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然性和不可取代性,使大量的信息资源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能够让学生从学习态度和观念上对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有一个重新的定位,了解国内外体育史,了解青少年健康状况,达到从自身做起、自主锻炼的目的。高效课堂涉及各个要素的整体协调,有机融合,必须重视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每个学生、每位公民牢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警钟,实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目标。

六、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突破各种不同的运动技术重难点,使复杂动作分解化、具体化、准确化。如铅球投掷用力顺序(蹬、转、挺、推、拨)技术动作,能够在屏幕上清晰、明了地得以呈现,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错误动作加以纠正,解决了实践课中的很多技术难题。再如学习加速跑时,教师很难让每一位学生看清加速跑的各个技术环节,通过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前观看,比较、分析、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加速跑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在脑子中形成正确的动作的概念,同时产生在实践中一试的欲望。在实践时,教师只需稍加示范或讲解,统一要求个别指导,便有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七、结语

第3篇

(一)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属于培养信息素养的初级阶段,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带给学生培养、发展信息素养的兴趣。培养信息意识,不仅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的深层含义,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网络运用层面,而是把信息思考角度提高到科学高度。小学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意识,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

(二)信息知识信息知识属于信息技术课重点教授内容,教师对于信息知识的传授,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学习掌握,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能直接影响信息素养的结果。信息知识的合理运用,是信息时代对信息要求的基础。小学生信息知识,包含课本上大纲要求的信息知识,也包含生活中的信息知识。小学信息技术课,主要以传授课本信息为主,教师应该辅以生活中的信息知识,充分发掘学生对信息知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积累习惯。

(三)信息能力小学生的信息能力主要是以课堂上机操作为表现方式的,这是最基础的信息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起步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上机操作中提高信息能力。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1.信息观念缺失问题小学生课业轻松,对于信息技术课,学生缺乏重视加上小孩子贪玩的天性,老师采取灌输式教育方式,学生采取被接受知识形式。老师主导课堂、传授知识,学生在引导下被动学习、获取知识,并没有实际的思考问题。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重视不足,教授课程是积极性不足;学生贪玩被动学习、获取知识,并没有实际的思考问题。对于学生、教师陷入恶性循环。2.课程安排不足部分小学信息技术课安排少,加上偏远地区教学资源有限,学生能利用教学资源少之又少,这样的课程安排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3.信息内容滞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滞后,教师传授的信息知识与现实客观应用的信息知识出入较大,这样对于信息的应用和掌握都有消极影响。

(二)改善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信息素养1.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信息素养培养是一门运用类学科,突出实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以创新思考为出发点,在日常教学中贯穿一些创新的、与众不同的题目或者实验操作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从最简单学起,打好基础;而那些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课外拓展,了解更多知识,开拓眼光。教师应该针对教授内容,时常关注实际运用,在课堂上注重时效性和应用性,不仅仅是单单讲课本内容,更要关注现实运用。3.引导实际操作老师对于实验室引导性作用而不是手把手教,灵活的实验模式有助于发展创新。学习中尽量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从生活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4.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现创新课堂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教学,营造课堂轻松的氛围更容易产生发散性思想。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技术进入课堂成为新型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只对着课本念,面对各类现代化教学技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建立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的利用直接简洁地传授教学,网络的运用更便捷的开拓知识内容,分享教学资源。

三、总结

第4篇

科技创新是实现粮油精深加工的有力支撑

市场上,产品竞争主要是质量和价格竞争,其实质是科技竞争。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粮油精深加工的科技水平,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权。粮油加工的精深化发展,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也需要科学思维的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存在着很多有特色的民族风味粮油食品,如兰州拉面、过桥米线、龙口粉丝、小磨香油等,可运用现代加工技术实现工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科技创新,及时洞悉消费者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经营导向从生产为中心转向需求为中心,实现从大众产品到细分产品的突破。以汤圆为例,“从核桃大的到豆粒大的,芝麻、花生、菠萝、山楂十几种馅”,生产系列产品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科技创新是实现粮油资源综合利用的必然选择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源泉,粮油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自然资源。我国作为经济迅速增长的人口大国,人口发展与粮油资源的矛盾要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尖锐得多[8]。近年来,我国粮油加工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为社会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油加工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粮油原料生产逐步受重视,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油产品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发展粮油加工循环经济、加强加工副产物的利用开发、提高粮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是解决粮油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针对不同加工副产物的特性,通过科技创新,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结合、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实现粮油资源的综合利用。对淀粉废水、麸皮、麦胚等小麦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可开发出小麦蛋白、麦麸低聚糖、麦胚油等功能性产品。利用玉米胚、芯、茎等副产品可生产玉米油、糠醛、木糖醇、饲料等产品。加强大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发展磷脂、异黄酮、维生素E、纤维素、低聚糖、皂甙、多肽等高附加值保健食品,推广利用油脚、皂脚水等提取生产脂肪酸、甘油和肥料技术,利用废弃食用油脂生产生物柴油。

第5篇

(一)不知道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要教什么

许多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不知道课堂上要教给学生什么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由于教学条件的差异,造成教学内容的不同。因为各个地方没有统一的要求,学校选择的教材也各不相同,另外因为每所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同,对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也不同,选取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差别巨大。就是在同一所初中学校,不同的教师教授的内容、侧重面也不相同,有的注重理论教学,注重计算机结构知识和计算机语言的教学。有的教师注重如何让学生学会应用计算机这一工具,侧重于电脑的操作和应用教学,将电脑当成一个生活和学习的辅助工具,能够熟练应用掌握要领。那么怎样能够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以及考虑到学校的硬件条件实际情况,决定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上的教学内容,值得我们大家共同研究。

第二,学校分给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大幅度缩水,致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难以取舍。因为学校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不重视,并且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是一减再减,远远不能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课时,这就造成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抓襟见肘,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不知道上课该讲哪些教学内容,哪些教学内容应该舍去,哪些教学内容是重点需要重点讲解,教师感到很迷茫。

(三)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古板,课堂教学索然乏味

由于我国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发展还不成熟,造成现行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古板,很多时候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大部分时间仍是教师在前面讲解,学生坐在座位上听,教师在教师机上演示,学生在终端机上看的教学套路,造成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学,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兴趣缺失。

二、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从以上这些问题来看,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发展任重道远,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对策。

(一)要提高认识,转变初中信息技术课教育教学观念

我们要提高认识,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及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步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学校要把信息技术课当作一个重要的桥梁,训练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水平,并且要把计算机的应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学校要尽可能地把初中信息技术课作为考试科目,并算入学生期末总成绩,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考查项目,可有可无。相应地要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与有据可参的考核标准,并要有奖励措施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尽量挑选合理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第一,要有科学的教学方向。根据调查,学生更喜欢贴近生活,具有很强实用性的计算机知识。所以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授课内容与讲课素材的选取上,尽量地从日常生活出发,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当今信息领域的新成果和它们的使用方法,讲述一些高科技以及未来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毕竟初中对计算机学习的知识还比较浅,所以应该重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讲解电脑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电脑基本操作,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打好基础。同时对学生加强电脑操作和应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应用电脑这一特殊工具,能够基本掌握使用要领与方法。第二,要做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统一管理,解决教学课时不足。学校要改变固有观念,不要只考虑学校的升学率,要多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长远发展,所以学校不要挤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要保证教学内容在规定的课时内能够讲完,能够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长时期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时间一长,学生就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开始下降,注意力也不能很好地集中,造成学习效率下降。所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上台操作演示,讲解操作过程,教师在旁边可以做适当的补充。也可以分小组开展教学,围绕典型例题先进行小组讨论,之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演示和讲解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过程。

三、结论

第6篇

1.1软件需求不规范软件可以称得上是计算机的“大脑”

负责支配计算机的基础,然而,不同领域、产业的管理模式多有不同,软件的更新、升级很慢,这种无法相互配合的工作状态,会使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功能价值大大降低。比如说:软件设计只能明确、指示特定的资源模块,各数据间纵向、横向的关系不能及时调配、处理,一旦科技信息在运行过程中有特殊指示要求,则系统很容易便会跟不上“节奏”。

1.2历史数据保护不周数据在长期变化、演进的过程中

其资源历史会被储存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以便后续工作查询。然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内存还是很有限的,要长期时间保存有效数据是几乎不可能的。这要求,系统管理人员及时调整、更新,将这些科技信息转存到其他硬盘中,经过这样一道工序,历史数据很容易受到破坏,或遗失、或破损,总归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1.3处理方式刻板、传统查询与统计是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最基础的两个工作项目

所以市面上出售的系统软件,对上述两种科技信息处理手段的诠释、处理大体相同。传统、单一的管理方式,虽然能够保证系统功能不受破坏,但它也存在弊端,就是大量数据、信息无法快速转入功能处理模块,犹如百万大军过独木桥一样,路径只有一个,信息处理需先来后到。如此一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处理能力便会急速下降。同时,软件开发是计算机管理系统成长必经之路,作为一种集成软件,其数据来源、使用、制定的原则和基本法则是一定的。现阶段,软件开发公司、研究人员受产业服务要求限制,不愿推陈出新,从升级科技管理模式、开发新型统计结构入手,而是会按照以往软件开发的基本结构,在上面填充一些必要的功能模块。这样,软件开发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其功能价值也无法更深层次的挖掘出来。

2基于科技信息的功能价值探究

计算机管理系统的革新对策上文提到计算机管理系统有很多矛盾和问题,其升级、革新空间很大,信息、数据的资源功能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为此,笔者将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深入探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革道路该如何走。

2.1规范软件需求

尽量满足管理工作者需要软件开发公司和研究人员应对软件的工作环境进行集中测评,如该软件今后会使用于哪些行业与管理模式中,做到软件的功能需求“一对一”。近年来,应用于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软件种类越来越多,为此,国家行政机关、各大企业的管理机构,都应承担起监督职责,根据自身实际工作需要,考核该软件是否符合自身的管理要求。如果不符合,需及时与软件开发公司和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并协助他们修复、改正矛盾问题。

2.2提高历史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历史信息无法有效保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一问题,管理者们可以从自身工作入手,对科技信息进行合理的利用。比如说:把数据管理工作分为若干个时段,如每周、月、季度、年度,管理者按照管理需要,检索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技术处理,让信息拥有一定的说明功能,再行储存。如此,可大幅度节约计算机管理系统储存历史数据的应用空间,使处理数据更加高效。此外,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历史信息的销毁、保存、转存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处理这类历史信息和数据,因为小心、谨慎的工作态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历史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3全面、立体升级改革软件

首先,详细解析现阶段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和变化方式,从发展角度入手,探究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向,以此为依据,制定下一阶段软件开发的大体功能需求和指标,使软件开发、科研工作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其次,丰富软件获取、处理、传播、管理的渠道,让真实、完整、有效信息集中输入到数据库中,为管理者提供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的对比发展过程,这样,软件中的信息资源会更加立体、全面,更具说明价值。最后,软件页面设计要全面地反映科研工作的内容软件设计者进入开发阶段时,软件页面设计应遵循简洁、大方、全面、适用的原则,如:系统功能、数据输入、数据管理、信息传播、打印等功能应明确分类,不能出现“重叠模块”,严防信息管理过程中出错。

3结论

第7篇

开发和建设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突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构建代替人工、信息共享、学科化服务、数据分析的快捷、准确、高效的科研管理新模式。其工作流程是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对科研工作进行日常管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对信息的审计和更高层次的利用。而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远程性、规范性、动态性、集约性等特点,能很好地收集、整合与传递科研信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科研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较好地解决传统科研管理带来的程序繁琐且重复的弊端。系统管理工作的动态性和参与性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日常科研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2系统设计

2.1基本原则与目标

研究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网络的科研信息数据管理平台,在系统整体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规范性、安全性、实用性、可靠性、可扩充性原则,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模块化的软件开发方法。系统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覆盖研究所主要科研业务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以网络为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简化人工管理流程,通过信息的一次录入,实现信息多方共享、综合分析加工和信息的批量导出导入,满足不同管理层次对各类信息的需求。

2.2功能设计

系统除了能够实现数据录入、权限浏览、报表打印、留言板等功能外,还需要实现节点推送功能、关联查询功能、统计/汇总功能和批量导入导出功能。节点推送功能:系统将业务流程串接起来,将节点任务推送给相关人员,并及时反馈相关工作任务和要求。关联查询功能:系统支持全信息的查询和关联功能,当用户需要了解一个项目时,系统能把项目相关信息一并展现给用户。统计/汇总功能:系统通过数据库层汇总分析原始数据,自动形成报表和数据,无需人工参与加工。批量导入导出功能:系统能够实现标准格式文件的批量导入,如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结题报告等,也可根据需求将数据批量导出。

2.3结构设计

根据科研管理的业务范围和管理要素,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功能模块。信息模块:该模块由科技处基于门户网信息动态、最新通知和学术活动公告。项目管理模块:该模块是系统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课题立项、开题、结题和成果申报管理。由用户通过权限账号进行全过程管理,包括课题研究过程性文件和成果,科技处通过管理员权限进行浏览审核并反馈。成果管理模块:用户登录后,通过该模块对个人成果进行填报和管理,包括论文、著作、获奖等方面的信息。研究生管理模块:该模块属于用户信息管理和课题管理一体化的部分,主要包括用户基本信息、选课明细和课题管理相关内容。研究生通过登录该模块,填报入学基本信息,选课明细,提交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文件。科研条件管理模块:该模块对研究所科技资产进行统计管理。用户管理模块:该系统设置3种用户类型,分别为科技处系统管理员、各科室领导管理员、科研人员,并根据用户角色和单位不同分配不同的权限。另外,系统还通过网站提供日常所需的科研相关文件下载功能。

3系统技术实现

系统采用基于J2EE技术框架的B/S构架,以Eclipse+JBossTools为开发平台,以MicrosoftSQLServer2005为数据库平台,应用Tomcat6.0轻量级服务器,采用JSF、JavaBean、JPA等多种开发技术,在WindowsServer2003或WindowsXP以上操作系统环境运行。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发和完善时需重点考虑以下问题。一是系统的安全性。为确保研究所科研信息的安全,系统通过权限管理为每个用户分配相应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使用户使用的系统功能和查看信息的范围得到控制。除系统管理员外,所有用户只可修改自己所添加的数据。此外,系统还提供了操作日志记录功能,用户在系统的所有操作都有所可查,进而保证了用户的操作都是可审计、可追溯的。二是系统的可维护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功能模块的编程、调试独立进行。三是与现有系统的集成。结合研究所科研人员内部局域网账号,系统开发局域网内部系统的统一认证功能,方便用户注册。

4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Abstract:Withthequalityofeducationandeducational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formationtechnologyeducationinChinahasbecomethebasisofthecurrentreformoftheimportantissues,informationtechnologyeducationandcurriculumintegrationintotheappropriatepeopletotalkaboutahottopic,thisarticlefromprimaryandsecondaryeducationandinformationtechnologydisciplinesCurriculumhasbeentalkingabouttheperspectiveoftheirown.

Keywords:informationtechnologyeduc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integrationofdisciplines;curriculumintegration;InformationLiteracy

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则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信息技术课程在西方国家新的基础教育中已经改称为信息和交流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简称ICT或TIC(Technology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这表示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还要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一技术进行交流,也就是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和评价标准有多种说法,但我认为所谓信息素养概括成一句话也就是个体能够获取、分析、加工并能够有效地、创新地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综合能力。因而信息社会的教学,“已不再只是教学生学习的问题了,而且还要教学生寻找信息,使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以批判精神对待这些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并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二.课程整合的概念与外延

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而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

这里所提出“课程整合”我认为应该包括“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其它课程的内容,既要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又要实现课程“整合”的教育目标的活动。后者则是以教师为主体将信息技术(即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作为制作课件、获取资源、交流信息的工具来实现本学科的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一)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则是指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教育综合起来考虑,使两者的教学相互协调、渗透,是把信息技术教育做为工具和手段,把其它学科教育作为载体,既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又可以更好地实现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活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简单混合,也不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是“要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技术手段的前提下,深刻了解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将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新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去,作为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整合

通过学科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使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变成信息在师生之间交流,信息技术变成学习学科知识的工具,从而使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融合,实现教材的电子化。

2.教学模式的整合

使长期以来的以教师填鸭式“教”,学生强迫性“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自主式“学”,教师针对性“导”为主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信息由单向性向实时交流的双向性转变,进一步促进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从而实现学习的自主化。

3.教育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支持,使教师从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书匠”,变成驾驭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教学设计师。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学习、复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

4.教学资源的整合

学科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互联网共同构成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方便地搜索到学科教学所需的内容,并根据需要自主设计、组织加工所获得的教学资源,制作出充分体现教师个性的课件,创设学习情景,渲染学习气氛,活泼生动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资源的泛在化和知识的体系化。

5.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

学生学习活动不仅要围绕教师的“导”展开听、说、读、写、想等常规活动,而且还要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的学习,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协作学习的活动,在师生交流与共同探索之中求发展,充分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网际化。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在以上五个层面的整合,实现教学的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化、情景化、工具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驾驭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也正是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工作、学习的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需要,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所以我想我们要不断的在教学中探索和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的新路子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