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1 09:35: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北大荒的秋天课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生本理念 问题意识 自主预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61
生本理念是以满足学生学习诉求为第一目标的教育理念。这要求我们课堂教学要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起点,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指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及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诉求?如何让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发挥,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获得乐趣、收益呢?本文就以《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对生本理念下问题意识培养的认识。
一、先导后学,学会自主预习
生本理念要求我们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启发式、问题探讨式进行教学。小学生语文知识不够丰厚,语文思维没有形成,语文学习方法有待培养,这需要教师重视学生语文学习基本习惯的培养。因此,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课前预习很有必要。我们可以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明白预习要关注什么、思考什么、解决什么。如,《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前,要让学生通读课文,并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进行朗读;借助拼音准确认识和识记本课10个生字;思考本课主要写了北大荒的哪些内容;想想哪些句子比较好,为什么;预习之后,自己有什么发现和收获;预习中有哪些思考和问题。这样,让学生意识到课前预习要扫清文字障碍,理解生字词;能够对文章的层次和主要内容进行一些思考和概括;能对一些优美的、含义丰富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这是阅读学习的习惯。学生如果形成了习惯,就掌握了一些预习方法,他们在以后的预习中就有可能发现问题并形成问题意识。
我们要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明确自己学的任务、目标、方法等,这样就能为学生的问题意识铺路。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二、以学定教,培养提问能力
在自主预习活动中,学生能获得一些知识,对新学内容有初步的感知。但是,他们可能忽视一些需要关注的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或者他们没有关注的方面进行教学。在《北大荒的秋天》学习中,如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够解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读读、说说,适当拓展;在检查时,如果我们发现学生预习不到位,就要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思考,形成问题意识。例如,我们从秋天的景物特点谈起,让学生感受秋天。这样,学生就会提出一些问题:《北大荒的秋天》可能学什么呢?北大荒的秋天有怎样的景象呢?哪些特有的景色让我们觉得北大荒很美呢?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和解决,学生就能够掌握阅读的方法:要抓住关键词、核心句,要对段落内容进行简单概括,要在对语言特点感受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发现的基石。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先让学生展示预习的情况,以学生存在的问题为教学的重点。如,《北大荒的秋天》第三自然段写的“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句,学生认为这个句子很美,却不会提出问题,更难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提问:这个句子写了小河的什么特点?是怎么体现这一特点的?“如同”怎么理解?“谁”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这样,学生就知道如何赏析句子,也能在思考中明白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好处。
三、和谐课堂,形成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我们要从孩子的视角看待他们提出的问题,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和个性。学生在预习和课堂学习活动中可能会提出一些肤浅、幼稚,甚至偏激的问题,我们要先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引领他们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善于提问。如,在《北大荒的秋天》学习中,有一个学生提问:为什么叫“北大荒”?“北大荒”是哪里的呢?我没有武断地否定他,而是肯定他的思考,同时告诉所有的学生:“北大荒”是指黑龙江省北部的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以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又有一个学生提问:这个地方为什么会“荒”呢?这个问题虽然和课堂学习关系不很紧密,但是对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很有帮助。于是,我引导学生讨论“荒”的原因(从历史角度、自然角度和人类活动的角度思考)。这样,孩子们讨论交流的热情高涨。
要落实生本理念,就要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课堂的和谐、师生的平等,给学生提问的机会,鼓励他们的个性化提问,这样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关键词: 电教媒体语文教学作用
语文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不仅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能力。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归纳起来,电教媒体对于语文教学大致有这样几个作用。
一、借助电教媒体创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但是,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启动、发展起来的。小学生好奇心特强,而电教媒体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借助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并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电教媒体包括录音、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电教媒体具有投影图像清晰,色彩逼真,操作简便,替代板书,放大图像,展示过程,显现内容,渲染情境等多种功能。教学时,当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有色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可以先让学生边看投影,边听录音,让学生充分感受北大荒秋天的美好画面,此时学生兴趣盎然,迫切希望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可谓事半功倍。
二、借助电教媒体创设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
词语的理解与积累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词语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结果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仍是一知半解,不能灵活运用。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中有“五彩斑斓”一词,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看投影:白天,北大荒秋天的天空一碧如洗,到了傍晚,西边的天空会有几缕流云,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变成了很多种颜色,就像是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学生就会很快明白“五彩斑斓”的生动含义。
三、借助电教媒体创设的情境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传统的语言训练,一般是教师出示某一句式让学生训练,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煞费苦心也难以想出恰当的句子。如果教师营造了生活化的情境,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就会有表达的欲望。这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句式,就会水到渠成。例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在看到投影中美丽的秋天景色后,再让同学们当北大荒的小主人,将家乡的天空介绍给外地的游客,可以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此时学生的词汇就一定会很丰富。
四、借助电教媒体创设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电教媒体可以把语言训练中的许多难点问题都清晰地再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让学生细细品味作者写的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美在何处时,教师在学生自品感受不深时,运用范读、举例、对比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北大荒秋天的天空的色彩美、层次美、变化快。
语文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这不是仅靠教师上课时的解析与整合就能完成的。教师上课时的思路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特别是教师的启发式的提问更是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步入文章内里的台阶。但其中,教师也只是担当了一名引导者的角色,而无法代替学生去感知领悟,否则一旦学生养成了对教师的头头是道的分析的依赖性,那即是他们自动地放弃了话语权。因此,"思想的克隆"也就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侥幸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这与基因无关,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造成的,这种观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人无法回避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将知识手把手地教给学生,学生只要能记住它们,然后能准确地反映在练习中即可。也就是说,教师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轨迹,而学生呢,只要沿着它走,别出轨了,甚至于熟练了的话,闭着眼睛走也行。反正稍有偏差,总有人会好心地将你拉回到原处。如此教出的学生,不仅没有相当的创造性,反而连起码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都很弱。在课堂上适时、适量让学生进行开放互,学生的观点与想法可以马上得到赞同或反对,这样便激发了他们对话语权的渴望,更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相对于先前的默默无闻,他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信心的膨胀。多媒体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它的开放性、互动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个性、有创新的教育观念中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语文教学还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把学生带向知识的海洋。校园网中有大量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富有生活情趣的童话故事和科普知识等,它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思维训练拓展了时空。网络的互动性使语文学习更为快捷、方便。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了学生的“视域”。
综上所述,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说写能力和自改能力上都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是优化作文教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2]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
关键词:进入角色 换位思考 学生判断 思维方式 多角度 语文教学
朱永新教授曾经在《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中说过:“换位是一个心理学命题向哲学命题的挑战。”哲学家告诉我们“这个存在”只能有“这个意识”,心理学家则说不能这样,“这个存在”要有“那个意识”。显然,换位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要求学生情境想象的训练,很大一部分是直接进入文本定人物和具体事物的角色中,体会文本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课堂流程的发展,学生本身也在情境想象中获得情感的体验、语言的积累。那么,如何较好地运用“角色换位”这种情境想象的训练方式呢?下面以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的课文《北大荒的秋天》为例,谈谈角色换位如何有效地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课文摘录:
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呼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一、判断,选择角色。
在接触文本时,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是否具备运用角色换位的可能。在上述文字的表述中,作者用“原野热闹非凡”这一中心句概括写了原野的景象,接着具体描写了“大豆”与“高粱”,用了“摇动”、“扬起”、“笑声”、“演唱”等词语,写出了他们的满心欢喜,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的田野。拟人手法的运用已经让文本中的“大豆”与“高粱”具备了人的动作与情感,为角色换位提供了可能。与学生的年龄有关,孩童的世界不只是人具有情感,世界万物皆能言语。而且,农村学生对原野满是庄稼的丰收景象非常熟悉,触手可及。另外,大豆与高粱同时存在,为学生提供了两种角色,在进入角色时可以提供自我选择的自,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无论从文本角度还是从学生的角度考量这一段,都是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角色换位的。
二、描述,进入角色。
在确定了角色以后,要带领学生进入角色。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视频点击、图片出示等等,一般最常用、最简单的方式是教师的语言描述。
“现在,我们来到了北大荒,看到了一碧如洗、五彩斑斓的天空,看到了清澈见底、静静流淌的小河。我们好喜欢,来到了原野上,我们都不愿意走了,想留下来。我们真想变成原野上那一株最饱满的大豆、那一株最挺拔的高粱。”
在教师的语言描述中,学生的心灵渐渐沉静下来,会随着语言中的情景进入相应的环境。这时,教师直接以换位好的角色称呼学生,让他们更有一种角色的定位。
三、演绎,凸现角色。
课堂演绎角色,要求教师一直保持角色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演绎角色、体会文字、激发想象。下面是《北大荒的秋天》中一段课堂实录。
教师:大豆们,你们现在已经在北大荒的原野上生根长叶了,秋天到了,你们正在干嘛呢?
学生:我们都在尽情地摇动。
教师:大豆们,我们一起摇起来(学生们一齐摇动自己的身体)。你们听到了什么?
学生:哗啦啦,哗啦啦!
学生:不只是说话,还有笑声。书上说“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
教师:你们在哗啦啦的笑,你们笑什么呀?
学生:我们笑呀,我们也看到了农民伯伯脸上的笑脸。
教师:高粱们,大豆在摇,你们可别歇着呀!(其他的学生都把头高高地抬起。)你们为什么把头都抬起来了?
学生:高粱扬起了黑红黑红的脸庞,像在乐呵呵地演唱。
教师:小高粱们会唱些什么呢?
……
角色演绎的过程是延续学生角色的情绪,利用这种情绪高效学习语文。学生在动作的演绎中明白了“大豆的摇动”和“高粱的扬起”动作之间的细微差异,通过教师无痕的点拨引导,打开了想象的翅膀,进入“大豆与高粱”的世界,倾吐它们内心真实的语言,从想象转向语言的表达。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教师.k12教育论坛,2008,5,29日志。
关键词:阅读 朗读 主线 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78-01
学生语文阅读习惯、方法的培养形成主要在小学阶段,小学阶段既是学生阅读习惯的起始阶段,也是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塑造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方法的培养、矫正,才能为学生今后的语文阅读习惯、方法的形成,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激发小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感性强而理性弱,记忆力强而理解性弱。语文学科则知识丰富,内容多样。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的焊接点就是学生阅读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学生感兴趣的资源,充分占有资料,并加以整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上课前教师应钻研、把握教材文本,挖掘出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有的也需要学生课前去搜集资料,去亲身感受。课堂教学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故事讲述、表演等手段呈现,让课堂教学不再单调、充满活力。这也切合这一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爱好、习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阅读教学时,一年级学生喜爱看动画片,这篇文章又非常形象、生动,教师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北风和小鱼的形象、对话。这样北风的凛冽、得意的样子,小鱼的淘气就通过画面、声音等突显出来,能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它们的形象,也能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谈出感受
2.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论是诗歌、散文、故事等都是富有节奏感、富有韵味的,非常符合小学生听唱儿歌,跟着节奏跳舞好动的习惯。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多去朗读课文,以朗读代替讲授,朗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受文章的韵律,进而才能朗读出文章的韵味。如阅读一年级上册诗歌《江南》时,教师首先安排学生去大声朗读课文,让学生文中读出“莲、田、间”的押韵,读出“东、西、南、北”的对称感,读出“鱼戏”一词的反复感,才能读出鱼戏莲花的江南水乡的美景、读出泛舟水上欣赏美景的。又如二年级下册《蚕姑娘》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朗读出文中“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的蚕姑娘颜色、形体变化的节奏感,叠词词语的韵律感;朗读出“蚕姑娘”、“黄姑娘”、“白姑娘”、“蛾姑娘”的称呼替换感;朗读出“醒了、醒了”、“成了、成了”、“变了、变了”期盼蚕姑娘的急切感。这样才能让学生读出蚕姑娘的蜕变过程,读出蚕姑娘的魅力所在,读出对蚕姑娘吐丝期盼的韵味感。
2.2读出情感,谈出感受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形象鲜明,情感丰富的。阅读时教师应让学生读出文章的情感,谈出自己的感受。当然小学生因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的感受非常有限,但只要是从文章触发的心理波动,都是可贵的,都应受到教师的肯定、重视,它们是学生情感、思想、文本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是创造的火花,能照亮学生语文阅读之路。如阅读一年级上册《草原的早晨》时,教师应让学生读出大草原早晨的宁静,读出牧民追赶羊群的快乐,读出大草原的蓝天、白云、辽阔无边的美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对大草原和牧民生活的感受,学生就会流露出向往、羡慕的神情。再如阅读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时,教师要通过文中母亲的叮嘱、白发、湿润的眼睛让学生读出母亲对即将远行儿子的牵挂、慈爱,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孟郊《游子吟》中母亲的真情,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生活的经历,学生想去谈,也能谈出感受来,才能在学生的心灵上烙上印记。
3 阅读应抓住文章主线,“数清线上的珠子数目”
3.1抓住文章主线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社会、人情等方面的知识。虽然短小,但都有主线串联,可能是事物,也可能是人物,还可能是情感。教师让学生阅读时,应让学生抓住文章串联的主线,才能抓住文章的纲、文章的灵魂。抓主线的方法可以采用找中心句,找中心事物、人物、情感,要简明而有效。如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阅读时,可以让学生抓主线:、井,抓住两者的关系,也就抓住本文的内容及要表达的情感。再如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抓住本文的主线:麦子。因为本文写了土地爷爷发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吃――小牛把麦子掺杂粮吃――小猴把麦子种进地里――小猪吃完麦子――小牛剩半袋麦子――小猴麦子堆得满满的,每件事都与麦子相关,抓住了麦子这一事物就抓住了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
3.2“数清线上的珠子”――理清文中内容
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抓住文章主线,还要让学生数清线上有几颗珠子,珠子的大小,了解珠子的颜色、质地等,才能算真正了解这串珍珠、读懂文章的内容。因为这里所说的珠子就是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否则只能是走马观花,看不清文章的细节,抓不住文章全部内容。如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阅读时,本文的主线是北大荒秋天的景色。但这篇文章的珠子就是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写了天空的一碧如洗、傍晚流云色彩的变化多端,写了小河的清澈见底,也写了原野的热闹非凡、一派丰收的景象,文中运用了许多拟人句,生动、形象。让学生理清这些内容,才能从事物、颜色、空间等真正感受北大荒秋天的美丽。
4 拓展延伸,让阅读充满动力
一、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录中强调:“培植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过程更应该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方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者在教学开始,把他平时阅读书籍的一些读书方法授于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课文阅读中遇到生字,用“O”圈出来并查字典注上读音;用“?”表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用“——”线画出文章的中心句;用“”符号画出重点词句等。他这些做法自然起到示范的作用,学生由此学到了动笔阅读的读书方法,并有效地运用到初读课文的学习中。
二、有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将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由此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教者在执教《北大荒的秋天》第一课时,教者先问:“你平时怎么把课文读熟的?”让学生欣赏课件读,再引导学生自己读;“同学们各有各的妙招,老师建议你们读时,字字在眼,句句用心,努力把课文读流利,能够做到有感情读。”学生听了老师这么友善的提醒,读书热情被激发了,琅琅读书声迅速响起。后来,在比赛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着,因为他们时刻被老师感染着。在重点感悟“原野热闹非凡”时,学生通过理解“豆荚”“高粱”“榛树叶子”的表现,教者忍不住读了起来,老师的指导很朴实,没有“花样”,但是读的感情,读的思维却向着纵深发展,学生也开心地读了起来,仿佛自己已经是“豆荚”“高粱”“榛树叶子”了。
三、有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评价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评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品质。在这节课上,教者让学生参与评价,并保证了他们评价的时间。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初读课文时,教者采用师生(集体推选的学生代表当“老师”)比赛读,读后让他们畅所欲言,进行评价,展示自己的见解,释放了学生的精神活力,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品读课文。如果此时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更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他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
四、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现代研究表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它是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及掌握程度的具体体现,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饶有趣味
1.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集形、声、色、光于一身的多媒体情景交融,突破时空限制,备受小学生的青睐,实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课件展示里,忽而美国,忽而朝鲜,忽而火车长啸驰去,忽而飞机翱翔飞来;忽而歌声阵阵,忽而流水潺潺,忽而大象漫步,忽而袋鼠飞奔,忽而群狼狩猎,忽而孔雀独舞,忽而千里冰封,忽而桃花烂漫……多媒体让课堂趣味浓浓,让课程清晰明了,语文课堂得到优化,变得活力四射。学生们学习起来乐此不疲,下课铃声响起仍然意犹未尽。教学效率明显提升,每次测试,学生们的学习效果都良好。
2.想方设法突破课文重点
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课时,我向同学们介绍这篇文章重在写景,细致地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旖旎风光和丰收景象,赞美了北大荒的富饶美丽,此文文字洗练、清词丽句,全篇流畅优美,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原野热闹非凡”。我让学生们找出关于“热闹”的句子,学生们马上划出诸如“乐呵呵地演唱”“哗啦啦的笑声”,我给予鼓励以后,发现“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没有引起学生们的注意,这是因为学生们感性认识比较薄弱,所以人们的喜悦之情无法感染他们。
我播放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成片豆荚、高粱成熟时发出的声响,人们在田地里欢快的收割”的兴奋之情,体会到了“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的意境,使得教学高效,突破课文重点,轻松地理解了难点。学生们静静地上课,没有喧闹,没有心神不定,下课了,还沉浸在课件的美丽画面中。
二、让学生从小就关注语文
生活中无处不有语文,语文和生活如影随形。我告诉学生们,语文,分析这个语字的构成,就能知其意义,就是我说话,就是“吾运用讠(言字旁)”,语言最大的功能是交际,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巧,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能。”这百分之八十五中,语文的综合素养是其核心,由此可见语文对于人生的成败来说举足轻重,它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左膀右臂。
小学语文教学对孩子们一生的教育尤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小学是学习的起点。教小学生语文要懂得心理学,要遵照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孩子们的持久力不强,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潜质都有差别,教学要因材施教,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语文课的重要。交际、沟通、表达思想是语文的重任,也只有语文的成绩优秀,才会是一个现代化社会合格的人才。
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情景的创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
教师创设情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适当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热情。教师可以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热点问题设置情境;也可以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笑话、趣闻轶事来进行教学,必定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欢乐的笑声中观察问题、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学生创设情景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布置收集有关资料的任务,并使其在课堂上竞相发言,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文本的、图片的、动画的;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观察力,课堂气氛活跃,在热烈的思辨中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
四、语文教师重视师生关系的维系
1.期待学生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共同进行的活动,若要学生热爱学习、喜欢教师,教师必须做到敬岗爱业和关心学生,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宽容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优者赞美,学习差者鼓励。
2.遵循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规律
《教育论》中谈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每一个教师都应牢记于心。
3.对学生充满爱心
良好的师生情感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纯洁的心灵沟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激励和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五、通过阅读诗歌,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
诗歌来源于生活,但是已经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活经过了诗人的加工,便成了一个具体的诗人的产品,所以阅读一个诗人的诗,就是和这个诗人进行沟通,就是和这个诗人进行情感交流,就是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仔细阅读的结果,就是在整个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完美地让诗人的情感再现,让诗人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在这个阅读诗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达到让诗人笔下的诗作和学生朗读的文字,二者合一。这就要求阅读诗歌的人,不仅仅要有一定的鉴赏水平,而且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加上有一定的心理感知,以此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内涵,品味出高层次的、优美的诗情画意。
说到这里就涉及一个关键的环节:想象和联想。这就要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质,进行丰富的想象,甚至是创造,通过头颅中形成的画面,来感受诗歌的文字。通过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感悟的加深,创造力也得到了增强。
一、朗读作业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起点和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除此之外,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在布置作业时,就朗读作业而言,应该要注意什么呢?最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材料。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建立健全心智的阶段,朗读材料一定是充满正能量的、简单易懂的、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教材中的课文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才呈现到课本中去的,这些课文或感情丰富、或景色优美,非常适合小学生进行朗读。《北大荒的秋天》就是其中之一: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这篇文章辞藻优美,且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将北大荒的秋天描写得如诗如画。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进行朗读,一可以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丽,二可以学习其写作手法。除了朗读材料外,朗读的频率也需要进行合理把握,应当遵循少量多次,来进行朗读作业的设计。
二、写作作业
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写是综合力最强的一项。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从小训练其写作能力,对以后的语文素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常作业中,插入写作作业,是一个不错的设计方向。众所周知,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占据着较大的分值,因此,写作作业的设计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日记是一种不错的写作作业。日记形式丰富,记录身边的点滴时间,在记日记的时候,不仅可以将回忆以文字的形式留下来,还可以间接地提升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周写三篇日记,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巨大的帮助。例如班里某位学生记录了放风筝的过程:今天下午,我们去田野里放风筝。初春,刚刚发芽的草木,苏醒的土地,湿润起来的空气,都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我来到麦田边,嫩嫩的绿绿的麦苗一望无边,一阵风儿吹过,麦苗好像在向我点头问好。我趁着风把一个“多啦A?簟钡姆珞莘帕似鹄础7珞莸搅税肟罩校?风势减弱,风筝缓缓地下降,眼看就要掉下来。我立刻逆风向南奔跑,一边跑,一边收线,等到风筝头向上升的时候,我马上放线,这样反复几次,“多啦A梦”终于又稳稳地飞上天空。我扭头一看,我放的风筝比爸爸放的还要高,怎么样?青于蓝而生于蓝吧!看着放飞的风筝,我明白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有耐心和信心,并掌握一定的方法,事情就会做好,做成功。这位同学不仅记录了事件发生的过程,而且感悟到了成功的秘诀。
三、开放作业
除了基础性的语文作业之外,开放性作业对于教学而言,也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方式。开放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或生活经验收集相关材料,并按教师的指向对学生所据材料进行分类、积累、创新、独立操作及独立思考等方面的养成教育,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训练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开放作业可以提升其实践能力,对其思维逻辑的培养也有很大的益处。
关键词 心理 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99-02
一个人的自信也是一种健康的心理表现,特别是对于我们刚迈进校门的小学生来说,自信的心理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爱因斯坦说过:“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那么,让我们的学生从一开始就走好这一步,那对他们来说这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具体说来我们有些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呢?
一、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从而让他也开始关注自己
案例1:我的实习班级是四年级。在那里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成绩不好,而且个头很小,但是教师却把他安排到了最后一排,那时候他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依然有很强烈的表现欲望,每次老师提问他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但是当老师的眼神扫过他的时候,总是很不屑的样子,然后又把目光转向其他同学。每当这样的时候我都会看到他很沮丧的放下举起的手的,然后开始发呆,自忙自的,包括下课也是一样,大部分时间自己坐在课桌前玩。当我听课一周之后开始带这个班的时候,我便开始关注他,给他机会表现自己,即使答错了也给予改正和鼓励,给他微笑,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一周的课下来我发现他比以前专心多了,回答问题声音也放大了,作业的正确率也比之前高了。
案例分析:虽然只是一些微弱的改变,但是我意识到了我对他的评价对他所产生的影响。作为教师应当认识到:成绩差不等于无能。在埃里克森看来,学校向儿童提供他们参与社会的所需的工具,如果学生认为自己无力参与学校社会,他们就可能拒绝加入整个社会。当一个孩子意识到自己失去关注的时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他可能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导致学习越来越不好,若是我们不吝啬那一点微笑与鼓励,那就算他在学习上还是不能有较大进步,至少可以避免他的自卑心理。因此我认为教育学生不只是停留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觉得自己是最棒的
案例2:在实习期间我给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堂我觉得是比较有趣的语文课,那篇课文的名字叫做《北大荒的秋天》,讲述的是北大荒秋天的景色。刚好这两节语文课后是美术课,也是由我来上,我在课堂上讲解了必要的东西之后便给同学们留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就是根据课文的讲解,将北大荒的秋天画出来。可能是由于平时的美术课教师教法与评价过于死板,有的同学跟我说他画不好,每次照美术课本画都得一个很低的分数,我说没关系,这次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来,那样就是最棒的。美术课上我只是做了必要的简单的讲解,其余时间让同学们自己动手,我的观念就是,大家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幅画出来。我边逛边做指导,看着每个孩子都那么积极的投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尽管他们的画功可能不好,但是相对与以前古板的美术教学――照葫芦画瓢他们都尽力与开心许多。当画好的同学将他们的作品交给我,期待我的评价的时候,我总是尽量找出一些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来加以表扬,然后再告诉他们哪里要是怎么弄就更好了。这样一来,避免了与其他同学的雷同评价,也让每个孩子都觉得,他们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闪光点,让他们都觉得自己的画是独一无二的,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与自豪。
案例分析:我觉得我的做法让每个同学都从不同的方向肯定了自己,给他们以自信,那么要是能继续这么下去,孩子就不会怕犯错误,能够大胆去开拓自己的思维,表现自己的创新。
三、给学生制造自信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