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7 12:21: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理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本文所要阐述的正是这样一种可以显著反映主体内在需求的建筑形式问题。对建筑形式的主体特征的理论梳理,对设计观念的形成和设计方法论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英国建筑历史学家B•阿尔索普谈到“当人类第一次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并且比单纯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一般情况下,对建筑形式问题的研究,反映为设计手法或形式规律的研究和总结,表现出较强的应用特征和实用主义倾向,从而使语境广泛,内涵深刻的建筑形式问题具化为建筑形态或是建筑形式美规律的研究。例如,“建筑形式是体量和空间的联系点......,建筑形式、质感、材料、光与影的调节、色彩所有要素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表达空间的品质或精神。建筑的品质决定于设计者运用和综合处理这些要素的能力,室内空间和建筑外部空间都如此”。(埃德蒙•N•培根Edmund•N•Bacon《城市设计》TheDesignofCities,1974年);又如“形式的含义是内部结构与外部轮廓以及整合在一起的原则。”如此等等都无外乎在概念上直指形态要素或形式法则的客观存在。或许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为形式存在找到新的思考方向。
恩斯特•卡西尔曾对空间这一抽象概念作出这样的论述,他说:“从一般知识论和人类哲学的观点来看,另一个问题现在占据了我们的兴趣并且一定会成为焦点。与其研究知觉空间的起源与发展,我们更必须分析符号空间。一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就处在了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之间的分界线上……。人并非直接地,而是靠着一个非常复杂和艰难的思维过程,才获得了抽象空间的观念——正是这种观念,不仅为人类开辟了通向一个新的知识领域道路,而且开辟了人的文化生活的全新方向。”这段论述是卡西尔旨在说明人的文化归属和抽象空间的关系问题——即抽象空间的创造和思考,饱含了人类的观念和情感。抽象空间的形成通过漫长的符号化过程与人类的观念发生了普遍的联系,这一文明的进程为我们思考建筑形式的主体特征带来启发,为形式观念的确立带来启迪(图1)。
历史每一个阶段的主题和语境都不断变化着、发展着。古典时期的唯美主义或者是唯理念的审美观、现代主义的功能和物质观、新近的后现代主义等观念不断更迭。建筑形式观念的变化受到物质技术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而最终体现的是对建筑的形而上的追求,这种追求始终伴随着建筑学科的成长。古典时期的建筑与艺术成就的整合具有着双关的意义,那就是古典时期的建筑不仅是艺术的载体,就建筑本身而言也必须是一件“艺术品”。“山节藻棁”、“绣户洞房”、“表南山之巅为阙”等等,无论形式上的精致或是宏大最终都是超物质技术因素的主体意识形态的反映。哥特时期令人惊奇的尖拱不仅是成熟的结构形式,更是神圣意志的体现,是中世纪人们巨大的宗教热情与纯净心灵的体现(图2)。古典时期的建筑凝练了本地域、本民族集体的意识形态和情感,因此建筑形式不仅是物质固化的存在,更是主体对象化的存在。
现代主义在新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将社会需求和功能要求作为建筑革命的客观理由,20世纪20年代背景下的青年人在主观上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观念,并以此发动了一场观念的革命。现在看来现代主义的迅速推广既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是一场建筑意识形态的转变。克•亚历山大认为,范斯沃斯别墅设计显然受到了“单纯、明晰”这样主观形式观念的驱使,从而将功能的要素暂时耽置(图3)。现代主义之所以在60年代后广受质疑,如今看来并不是功能的理解或技术的应用有什么不妥,而是其偏执的形式观念受到了挑战。早期现代主义骨子里和保守的新古典主义者一样,是形式迷恋者,并且在主观上试图建立永恒的形式法则。
在国内近十年来,建筑现象逐渐成为公众话题。话题的焦点实际上是主体意识形态的争辩,是当下的建筑形式观念的社会反映。上海环球金融大厦、央视大楼、奥运和世博建筑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触动了集体的形式意识。这场讨论显然是不同主体的形式观念的讨论。在全民大讨论中专家明显回避形式的主观特征,而极力将形式观念与功能的、物质技术的含义联系起来,用以说明形式内涵的深刻性与合理性,但对于公众而言建筑本体是陌生的。面对主观上相当明显的形式倾向,却害怕扣上“形式主义”的帽子。这场讨论无论是“形式主义”的胜利还是“形式主义”的失败,都有待历史的判断,但建筑形式观念的主体特征却毫无悬念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从存在和感知的交互关系而言,对建筑形而上的追求是通过可体验的物质性空间得到实现。视觉和行为的体验是其核心内容,这是主体观念反映的必要途径。但建筑形式观念的主体性思考范畴,不仅仅只是一个客观的形式美的问题,有关和谐、匀称、节奏、韵律……等等形式美的教条不是形式观念的全部,用“纯净、明晰”来体验、解释当下的建筑形式现象已不够用。建筑本体的内在因素以及人的主体意识层面需求,使建筑形式观念的研究成为一个与建筑哲学相关联的话题。
以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为引子,我们可以从美学的历史中找寻建筑形式的主体特征。西方的美学思想在源头是以“模仿论”为基础的,这其中带有了明显的自然主义的情感特征,在认识论上则倾向于经验的感性偏好;另一种美学观则认为“美”是先验的,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中包含了更多的理性成分,在情感上则是冷静的,更注重对抽象形式规则的研究,并希冀从中总结出形式美的规律。这两种美学倾向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但其共同特点是“美”是独立于个体的一种现实,即美是客观的(图4)。
自19世纪中叶以后,美学思想在认识论上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主要体现在美学研究思想的重心由客体转向了主体,这是认识论的重大转变,也是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特征的重大区别。解释“什么是美?”或者“美是怎样构成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已显得过于迂腐,不能用来辨析当代的种种复杂的美学现象,不能适应当代社会条件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建筑美学思想和设计观念的变化风起云涌,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便是对当年现代主义的建筑本体论和物质观的认真反思,转而将人这一影响社会和城市发展的主体因素,放在了首要位置。一方面在接受美学和文化哲学影响下着重研究历史文化、民族、地域、宗教等人类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情感的因素对建筑形式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以格式塔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设计研究理论提倡理性地对待人的主体性内在需求(图5)。这种理论思潮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深入发展,促成了60年代以后流派纷呈的后现代主义的种种设计理论和实践,为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筑形式观念的研究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主体因素,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前面论及的是社会主体因素对建筑本体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在当代建筑实践中,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形态的呈现也愈来愈明显。这种来自创作主体的形式特征,常常与其特定的形式风格特征相对应。在现代设计的公共性与民主性的框架内,鲜明的个体语言追求已成为建筑形式观主体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埃森曼、迈耶、盖里、安腾……等等,不一而足。他们多年如一日的形式呈现表达着鲜明的主体特征,是对建筑哲学的执着(图6)。
关键词:当代建筑理论;导向更新;发展轨迹;传统;创新
Abstract:Early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are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gained from, the special architectural theory is that,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creation and practice the theory derived, can be extended to the universal from the individual to obtain a wider range of applic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should not only apply to general situations,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special circumstances, and form a sound theoretical system.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 architecture theor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new architectural theory;orientation update;development track;tradition;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092-02
1引言
对我国现阶段的建筑理论,人们通常认识的不够全面,也难以摸清我国建筑理论的发展现状。究其根源,是由于我们基于自身文化的理论发展不够,没有正确的理论研究发展;而对西方的建筑理论又盲目推崇,忘记了建筑理论本土化的需求。由此造成了现在国内建筑理论体系混乱,理论发展滞后,理论难以指导实践。我们只有科学地认清当前的理论构成情况,才能对未来的建筑理论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2建筑理论发展的指导作用
2.1建筑理论对城市生活的引导作用
建筑的功能性要满足人们日渐丰富的日常文化生活,而不是简单的遮风避雨,工作休息,因此建筑师对建筑的理解不能单一的定位在一个固定不变的角度上,使人们不能充分地利用建筑本身构建自己的文化生活。[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包括建筑在内的生活元素的使用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该何去何从?这就需要有正确的建筑理论来引导。
2.2建筑理论对建筑文化的引导作用
传统的“机器生产财富,建筑消耗财富”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并且还将长期的对人们的认知产生影响。[2]然而,当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建筑本身的欣赏性和功能性,使建筑兼顾了精神上的文化需求和物质上的使用需求。[3]针对同样的建筑功能要求,在相同的预算条件下,不同建筑设计师的设计创作对建筑精神价值的体现也大不相同。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要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同时将无形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大化地体现出来。建筑理论的创新可以很好的引导建筑创作去遵循地方文化,表现地方特色。
3中国建筑理论发展应回归传统,注重创新
3.1建筑理论发展应当回归传统
建筑风格是建筑文化的一部分,是建筑理论无法回避的元素。盲目追求建筑的形式美,过分的标新立异,使得近年来许多设计脱离了理论的指导;而任何脱离理论指导的设计实践都是茫然的,都不会是成功的设计实践。与此同时,建筑理论的研究,在极度繁忙的建筑设计市场面前被无情的边缘化了,理论的知识地位不断降低,人们对理论的认识存有成见。因此,建筑理论在中国回归传统内涵,更具有其特别的意义。提倡理论回归,就是要让社会的进步来不断触动理论的发展创新,让理论充满活力。设计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但形式是变化无穷的。简单地回归到过往的基本原理,并没有实际意义;而中国和世界的建筑理论面临着众多的变革因素、现实问题乃至人类的生存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以前瞻性的思考来重新整合理论,使之回归到既能传承过往经验,又能解决现实问题,并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良好状况。
3.2建筑理论发展应当注重探索创新
传统的建筑理论研究重心,总是徘徊在诸如建筑构件等小问题上,如探讨屋顶采用何种形式,空间及色彩的安排和搭配等,将这些看似极具代表性的特点加以归纳,继而总结出一段时期或者某个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特色。相当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建筑理论发展,更多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以及苏联的建筑理论研究成果,继而套用到我国的国情上来,谋求中西结合,继续发展。而基于这些理论所进行的建筑创作,套用借鉴而来的设计方法,在实践上就难免总是带有一定局限性,而且脱离了理论创建之初的背景基础也只能是模仿到“形似”阶段。[4]如果想要能够对过去的一段时期的建筑理论建立起充分的理解,想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就要寻求根源,不仅掌握形式上的特点,还要结合当时或当地的文化、民俗、伦理等各项人文因素,力求能够在“精神”的层面上深刻地理解建筑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继续创新和探索的路上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我们实现过去不可能完成的构想提供了条件,因此建筑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将是一个庞大的理论发展体系,不仅是从建筑一个单一的领域,也并不是过去简单的建筑师实践,而应是多领域的,跨学科的综合探索。
4 当代中国建筑理论的发展趋势
4.1建筑理论向系统化方向发展
近来建筑界呈现出一种对建筑系统理论的依赖,从整个理论体系出发,例如建筑的流派,风格以及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一切建筑理论体系内的相关理论。运用综合的系统理论看待建筑,可以更加全面,并升华建筑理论的范畴。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的科学方法论,它们是当代人类认识史上的里程碑,是人类科学成就达到的前所未有的新高度。[5]在国内,侯幼彬先生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他认为建筑是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系统,需要从多角度,多层面来解读,而不是使用简单的,二维的非此即彼的处理方式。无论是进行建筑创作还是从事理论研究,都应该通盘考虑,把握大局,从多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思考设计问题,解决矛盾。邹德侬先生也提出了建筑理论向系统化方向发展的观点,他勾勒出的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的双峰图(图1),便很好地表达了各种创作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框架以基本理论为基础,左侧是建筑理论创作的发展,右侧是建筑创作实践的进步,两者都以相近的史学观点与设计理论为基础,交互共生,协调发展。
4.2建筑理论向广义建筑学方向发展
广义建筑学是一种新兴的建筑观,并演变成为当前甚至以后整个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广义建筑学是将建筑学、地景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理论基础有效地整合为一个整体,对建筑的本真进行综合性的追寻。将规划建设、新建筑的设计、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原有建筑的维修与改建等问题,纳入一个动态的循环体系中,是广义建筑学的一项重大使命。同时,广义建筑学也有着鲜明的“本土化”特性,植根于当地的文化根源,结合外来的精华,从而加快当地建筑行业的持续性发展。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较早地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概念,他所倡导的人居科学理论,对建筑学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广义的诠释(图2)。他认为人类的聚居环境除人工环境外,也应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建筑学的概念也应该是广义的,想要深入地研究,就不可避免地要涉猎到众多互相联系的学科群。要同时考虑到自然科学、环境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诸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把建筑的问题放到复杂的巨系统里观察分析,力求全面高效的解决问题。
广义建筑学概念里所定义的建筑师,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综合协调者,他的工作应该是负责协调与建筑物有关的各种形式,解决技术与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无论是小到房屋街道的改造,还是大到城市的发展与规划。而且广义的建筑学将涵盖比单体建筑更加广阔的范围,所以建筑理论的发展必须要做到统筹兼顾。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求建筑师成为无所不能的专家,而是需要建筑师加强自身修养,扩大知识面,寻找问题的结合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断实践才能进一步促进建筑理论的发展。
4.3建筑理论应当寻求中国特色的表现
系统化的建筑理论观点所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建筑设计的创造性思维是非线性的,是不容易捕捉到的,它们很难被定性观察,也很难用相对严谨的系统论来阐释;而广义的建筑理论由于是正在发展中的科学,而且它涉及到不同阶层的社会利益,兼顾到各种矛盾冲突,在学术上要取得进一步发展一样很困难。
当代前沿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进程在逐步加快,建筑理论的发展需要用新的思维方式来面对新的局面。张钦楠先生曾经说过,工程学是技术学的分支,它的理论是具有全球性和普适性的;而建筑学则同时涉及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方面,因此它的理论就既有全球性和普适性的一面,也应该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一面。最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建筑创作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建筑市场生机盎然。而在追求四个现代化目标的过程中,一切向发达国家看齐,已经让建筑界的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其中大量的建筑设计作品往往只是注重对建筑形式的刻意模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知道西方的建筑体系是经历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自我完善才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西方的建筑理论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拿来照用,因为它们未必适合中国的建筑发展,也不可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中国的建筑理论发展,必须要顾及到中国的地域文化特色,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分析,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真正有所作为。用早日实现建筑界的现代化为借口,盲目建设,不考虑自然条件与经济局限,一味追求高大全的建筑形象,这种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
建筑理论的创作,应该体现出在工程建设基础上的人文关怀,它不但应该能够指导我们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增进与城市规划相融合的多层次的理论建构;同时也应该是强调民族地域性,不断彰显个性的创作历程。
5结语
我国的建筑理论发展滞后,究其原因,受两个方面的影响较多:一是我国既有的建筑理论发展缺失,一直缺乏比较系统的建筑理论研究;二是盲目引进西方建筑理论,习惯于生搬硬套。自有的建筑理论不完善,外来理论又很难本土化,两种因素综合作用,就直接导致了建筑理论发展的严重滞后。
20世纪人类建筑学取得了巨大发展。要让建筑理论在新世纪里不断发展,就必须把现有的成就整合起来,回归基本的理论,并以此为出发点,不断创新。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筑理论发展过程,正是应该不断整合,不断吸纳新知识,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周浩明.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13.
[2] 顾孟潮.中国建筑评析与展望[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3-24.
[3] 石照.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5-46.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理论;运用及分析
1.前言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同样对人类资源、生态以及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人类的发展造成了很多消极的影响。随着我国建筑发展设计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生态资源以及环境等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因此,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人们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如今,我国对生态环境等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而提高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2.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重要性
经过科学的调查及研究所知建筑行业所消耗的原材料以及能源资源占了全球总消耗量的50%左右,并且由于建筑用地场面较大,所以导致了农业用地减少了许多以及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使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与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且将生态建筑理论充分的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从而使人类与自然建筑达到有效的结合。这就证明了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生态建筑理论的特征及概念
3.1生态建筑的含义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是一个较为广泛的建筑学概念,它在狭义上指的是将生态学原理融入到建筑设计以及建筑应用的过程当中,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发展关系。而在广义上来讲,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是相对抽象的,它在建筑事物层面上将建筑学理论以及生态学原理相结合,然后使建筑产物上升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从而使建筑物达到可持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物,不仅是为了将人类与自然以及建筑能够达到相互和谐的体系,还有效的降低了能源的消耗,从而使建筑生态的运用以及建筑生态的理论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3.2生态建筑的特征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提出是为了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实现建筑环境的生态平衡、人类的舒适健康以及周边环境没有严重的污染,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建筑理论就必须结合人类实际生活的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以及建筑使用的各个环节中运用综合的科学技术、生态学以及建筑学,从而有效的指导建筑设计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物,达到人、自然以及建筑的生态平衡。在建筑设计中其生态建筑的地域性非常明显,它主要包含了两层地域性,第一层面是生态建筑与地理以及气候等实体要素必须统一,第二层面是生态建筑必须与人文以及历史等抽象的要素形成统一。为了实现生态建筑与当地的地理以及气候等其他的特征要素相适应,并且还要求建筑中体现出人类文明抽象要素特征,就必须把地域历史以及人文要素结合起来然后运用到建筑设计的生态建筑理论当中。因此,因地制宜地取材不仅能在建筑生态理论中得到最好的实践,还赋予了生态建筑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4.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4.1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给生态建筑造成的影响因素,为了使生态建筑将建筑转变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体,就必须把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由于建筑中所用到的材料大多数来自于自然界,因此,将无废及无污染的材料重用于自然界也是生态建筑的核心理念,从而使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
(2)技术环境因素
在建筑设计与建设的过程当中运用生态建筑理论时,必须有良好的技术环境为基础。在生态化建筑中生态建筑的取材、科学技术以及生态化加工处理,最后到生态建筑中各种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开发及再生利用等,成为了解决建筑生态化水平高低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将相关的科学技术环境作为理论与实际支持的基础前提。
(3)经济环境因素
在一些经济发达程度不高或相对滞后的地域中,想要引入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是相对比较困难的,虽然建筑生态环境有了较为完善的生态计划,但是由于地域经济环境水平较为落后,所以导致建筑生态化在建筑设计中不能有效的得以利用。
(4)人文环境因素
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化建筑是为了创建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舒适健康的发展空间,要想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地域文化以及风土人情,就必须将生态建筑理论合理的、周到的、细致的运用到人文环境中。只有将这些融入到人文环境中才能够更好的突出生态化建筑中的地域特色以及风俗习惯。
(5)社会环境因素
在建筑行业中高污染以及高耗能是建筑行业的两大特点,所以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将成为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人们对建筑合理的设计以及科学的设计重视程度的加高,因此,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在社会环境成为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科学建筑工程,其中包括了生态学、美学、建筑学以及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实现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设计以及建设,就必须将生态学原理都贯彻的落实到建筑设计领域中,从而有效的达到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
4.2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方针
(1)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有效结合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为了实现自然环境与建筑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就不能遵循单一的固定设计模式,并且要根据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设计方案所结合,然后有效的利用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结合,从而建立好人与自然良好的和谐关系。最终不仅可以实现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还有效的实现了建筑生态化理论的运用。
(2)高效的利用在建筑中的优势能源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除了要强调建筑使用过程中的环保功能,还应该将不同地域中的优势能源有效的利用到生态建筑中。例如,一些在海边的建筑群体,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的利用风能以及太阳能等潜在的一些优势,使建筑群体在这些能源的作用下更好的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效的利用优势能源在建筑设计中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3)在建筑设计中应因地制宜并就地取材
在实行生态建筑理论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选用的材料是生态建材,它不仅可以减少废材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因地制宜有效的利用再生能源,比如,有些地方的人民利用当地废弃的材料来搭建小屋,为生活提供冬暖夏凉的居所。所以因地制宜的就地取材实现了建筑生态化以及地域性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J].安徽建筑,2005,05:24-25.
[2]童琳.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6,23:29-30.
[论文摘要]在全球生态建筑理论思潮方兴来艾的大背景下.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如何运用该理论来指导实践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从生态建筑概述、生态建筑设计理论以及设计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建筑住宅设计展开讨论。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住宅;技术策略
1.生态建筑概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所谓“健康”就是指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据此定义,“健康住宅”不仅仅是住宅+绿化+社区医疗保健,还指在生态环境、生活卫生、立体绿化、自然景观、噪音降低、建筑和装饰材料、空气流通等方面,都必须以人的健康为根本。
1.1生态住宅定义
健康住宅又称“生态住宅”,生态住宅居住区的总体布局、生态住宅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1.2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亏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为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努力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生态住宅的特征是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1.3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1.3、1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环境交融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即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1.3.2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1.3-3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应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2.生态住宅设计理论
目前,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城镇住宅建设必将快速发展。所以,如果不抓住时机,及时把“生态理念”引入到住宅设计中,解决住宅节能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将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来说,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住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b智能化住区,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c节省土地,节约能源,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
3.设计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从上述思路出发,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部处理。如维护结构材料选择、保温方式、门窗形式等)、建筑物内的环境控制系统设计。本文将从住区风环境、自然通风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日照遮阳与采光外围护结构布置、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等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几个方面,分别阐述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转贴于
3.1住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3.2自然通风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3.3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建设生态住区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面积,如果住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草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绿化在改善室内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草地的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①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并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观赏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降低“热岛”作用、改善住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②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3.4日照、遮阳与采光
夏天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是指运用建筑的外形设计、悬挑和凸凹变化而形成建筑围护结构,使室内实际接受的阳光直射和辐射热量减少。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当地地理与气侯条件,通过精确计算,对住区的建筑布局以及单体住宅的相对关系,进行建筑群日照、遮阳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检验是否满足日照和遮阳的要求。
3.5外围护结构布置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外围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日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
3.6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和测试,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声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human beings as a member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not only to get you need to natural material, at the same time also must assume maintenance responsibility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deteriorat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signers realized onl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o perfect harmony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is the fu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field of mainstream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overview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the creation principl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building design research,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环境经济的发展,现在建筑设计的思想也正向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变,建筑设计更加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同时也是自然的维护者。现代工业的发展,极大促进建筑材料工业的迅猛发展,钢铁工业、材料工业、化学工业所提供的物资基础更是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与执行能力空间。而生态建筑正是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对现代建筑和自然环境融合反思的结果,针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建筑设计师们开始考虑现代工业文明是否能给人居环境带来纯积极的影响,于是有人提出:“所谓的生态建筑就是将完整的生态系统纳入到整个建筑当中,在整个生态体系中,要使得能源和物资能够重复循环利用,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污无废生态平衡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二、生态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遵循自然规律,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会直接映射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现在整个地球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我国也相应地提出了和谐社会、和谐自然的科学发展观。所以在建筑设计中,一定要本着尊重自然的原则,在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必须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设计中一定要保证对生物圈的绝对完整,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延伸到建筑设计当中,不仅要做大自然的主人,也要做大自然的朋友。
(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充分利用地面空间以上资源,发挥高层建筑的空间利用优势,建立起高效的空间体系,从而充分利用空中资源,例如构建规模较大的城市建筑;合理规划地面资源,地面资源的规划一定要考虑到建筑必须亲近自然,将建筑和自然完美融合,建立花园般城市;充分利用地下资源,拓展整个建筑的空间纵向比例,同时也提升了建筑的稳定性。这样就建立起地上和地下三层空间的完整建筑体系,在建筑设计中一定要将节能减排技术的最大功效发挥出来,这样就可以达到建筑和生态的相互之间的平衡。
(三)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地域特征
在建筑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整体形态,考虑到当地建筑的整体风格和特点,把握好当地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风俗文化和其他资源能源的分布状况,在建筑设计中扬长避短,使得建筑设计和当地的生态、人文达到完美的统一。
三、生态建筑理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利用现代科技解决建筑生态问题
这种设计方法要求对建筑生态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必须有详尽的了解,对相关问题的导致因素进行科学量化和评估,最后利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去解决设计中建筑生态问题。这种技术主要集中在物理技术上和建筑材料技术上,将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型能源转化为大众使用能源来应用到城市建设当中。同时,必须将数字技术与新能源进行相关领域的结合,打造新型能源利用新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人力在其中的干预程度,实现建筑生态环境营造的人工智能化,同时也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从整体上提升了整个建筑的设计质量。
(二)从具体地域环境出发,贯彻乡土地方主义来进行建筑设计
这是一种自然本源主义的生态建筑观,在传统文化当中,自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被看作是建筑物设计的经典之作,其中所强调的重点是保持建筑独立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与自然相得益彰的关系,而不是现代建筑理念中建筑与自然相对立,不顾及自然的容纳程度来进行建筑设计。在这种建筑理念下,所有的设计要领必须符合回归自然、拥抱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具体要求上,建筑工程虽然要加入时代因素,加大高科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所占的比例,但是建筑设计在整体上必须与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保持统一,建筑结构要最大限度保持与当地建筑的和谐一致统一。从建筑设计情感上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敬仰的态度,从而表达出对原生态建筑的尊重,只有尊重自然的原生态形象,新建筑才能最大程度体现出当地居所的风俗韵味。
(三)生态建筑风环境的设计
整个建筑群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影响到局部气候的变化,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必须考虑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的问题,因为现在大部分建筑师对风环境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或者缺乏相应的风环境检测技术手段,其在设计中经常忽略风环境的设计,而是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建筑功能区的建设、建筑装饰的外表美观、整体空间的合理利用,对于高密度建筑群空气流通只是通过经验上简单地把握和设计,因此在工程完工后经常会出现空气流通不畅对人体健康损害的建筑负面案例。所以,良好的室外风环境的营造,对于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设计中,就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在通常的季节变换中,良好的风环境表现在:居住区冬季的风速不会太大,不会导致行人在行进中举步维艰;在炎热的夏季,室内通风可以达到南北通透的效果或者与此效果相接近。因此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盛行风向的问题,而且还要对居住小区的小环境气流风向情况有足够的了解,这些都是在建筑设计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结语:
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对自己生活居住的条件要求越来越高,这种高质量的要求不是一种铺张浪费的过度开发,而是从人类情感上和自然环境上的一种完美的契合。因此,新的建筑设计理念也就更加体现出一种人性化,从而为建筑设计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从长远利益上来讲,既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对于生态建筑理念的运用和执行,是新时代建筑师们共同的职业与伦理道德追求。
参考文献:
[1]刘彩枫.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1,(05)
“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它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具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战后的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没有倡导人,没有代表人物,更没有什么公开或默认的组织。它是一种思潮,而且是相当普通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但对它的缺点与不够的地方作了一些充实与提高。特别是在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创造,其中有些还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大多是一些普通的建筑,造价并不特别高,外表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力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把同房屋有关的各种形式上的、技术上的、社会上的和经济上的问题统一起来的思想与方法,使它们在功能、技术、环境或形式上均分别做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新经验。
精美主义建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第一个阶段(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它最先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密斯·凡·德·罗也因此在战后的几乎十年中成为建筑界中最显赫的人物。这种倾向的特点是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沏地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范斯活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二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到60年代末开始降温。自从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与能源危机后,现在时而会被作为浪费能源的标本而受到指责。
野性主义建筑
“粗野主义”(Brutalism)是五十年代下半期到六十年代中喧噪声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粗野主义”这名称最初是由英国的一对第三代建筑师,史密森夫妇(A.&P.Smithson,前者生于1928,后生于1923)于1954年提出的。史密森说:“假如不把粗野主义试图客观地对待现实这回事考虑进去——社会文化的种种目的,其确切性、技术等等——任何关于粗野主义的讨论都是不中要害的。粗野主义者想要面对一个大量生产的社会,并想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一阵粗鲁的诗意来”。这说明“粗野主义”不单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条件有关的。
可能这个名称使人联想到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的毛糙、沉重与粗鲁感,于是“粗野主义”这顶帽子被戴到马赛公寓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的头上去了。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不惜重金地极力表现优质钢和玻璃结构的轻盈、光滑、晶莹、端庄及其与材料和结构一致的“全面空间”;而“粗野主义”则要经济地,从不修边幅的钢筋混凝土(或其他材料)的毛糙、沉重与粗野感中寻求形式上的出路。“粗野主义”假如单从形式上看,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在欧洲比较流行,在日本也相当活跃。它到六十年代下半期以后逐渐销声匿迹。
形式美主义
“典雅主义”(Formalism)是同“粗野主义”并进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不过两者从设计思想上来说都是比较“重理”的。“粗野主义”主要流行于欧洲,“典雅主义”主要在美国。前者的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对材料与结构的“真实”表现,后者则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遍地开花与典雅的庄严感。它的代表人物主要为美国的约翰逊(P.Johnson,1906生),斯东(E.D.S.tone,1902-1978)和雅马萨基(M.Yamasaki,1912生)等一些长二代的建筑师。可能他们作品使人联想到古典主义或古代的建筑形式,于是“典雅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第奥主义”或“新复古主义” 作为一种风格,“典雅主义”即如其它风格一样,的确有许多肤浅的粗制滥造的作品,但是,具有“典雅主义”风格的作品中,却也有不少是功能、技术与艺术上均能兼顾并相当有创造性的。
美籍日商建筑师雅马萨基主张创造“亲切与文雅”的建筑。雅马萨奇在创造“典雅主义”风格别倾向于尖(左“石”右“旋”)。1964年在西雅图世界朝览会中的科学馆是采用尖(左“石”右“旋”)的,1973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底层处理也是小尖(左“石”右“旋”)。虽然有人把这样的处理称为“新复古主义”,然而,它们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相结合的。
目前,我国建筑业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地位,就必须适应现代化的市场需求,加强低碳设计。就建筑企业本身而言,是一项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但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又是必不可少的。
2.低碳理论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
将低碳理论应用于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下面从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低碳设计对策与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两方面来阐述低碳理论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中的策略。
2.1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低破设计对策
要实现绿色建筑的低碳设计,就必须将低碳理念贯穿于整个绿色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同时充分考虑建筑的节能性。首先,高效利用建筑材料。在任何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材料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建筑的质量,所以要想建设绿色建筑,就必须多层次开发与高效利用建筑材料。目前,很多建筑材料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质量,例如新鲜加气混凝土会散发氛气、人造板材含有大量的甲醛挥发等,这些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建设绿色建筑的过程中,需要选用工业化成品或者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尽可能充分利用通风、采光等自然条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控制建设中、使用中乃至废弃后的环境污染程度。其次,充分利用建筑空间。我国虽然土地面积较大,但是人均占地面积较小,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可以降低总体的面积需求,从而降低建造的能源消耗。一方面,可以实行建筑物的新旧结合推进,将新建筑与旧建筑更新作为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废弃建筑的改造,通过废弃建筑的再利用来减少能源的消耗、延长建筑的使用年限;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建筑建造,这也是节约能源的有效手段,既可以减少建筑垃圾,又可以降低工程造价,从而实现建筑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后,优化建筑位置及朝向设计。建筑物的位置及朝向设计影响着建筑的采光、日照等方面,所以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断优化建筑的位置及朝向设计,以提高其节能环保功效。不同的朝向、不同的季节,建筑物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不同,其热损失也有差异。一方面,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建筑物的方位,一般的建筑物都会选择朝南,这样可以增加太阳的日辐射量;另一方面,以建筑物的方位为基础,按其太阳高度角做出日影像图,以确定冬季每天的日照时间。此外,尽可能将朝南的窗户面积增大、朝北的窗户面积减小,以提高建筑物的采光性能减少其中的热损失,从而保持室内舒适的温度环境。
2.2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绿色建筑的关键性措施和对策。随着新科学、新技术以及新工艺的不断发展,要求建筑工作者不断强化建筑物的节能设计、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一方面,多层次开发新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节能功效。需要建筑工作者不断加强对绿色建筑技术设计的研发、试验、集成和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促进绿色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地能以及沼气等,其中在部分大型建筑中已得到了成功运用。相关建筑工作者需要大力推广这些自然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例如将工业余热应用于居民采暖,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高水平应用。
3.结束语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住宅;技术策略
1 生态建筑概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所谓“健康”就是指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据此定义,“健康住宅”不仅仅是住宅+绿化+社区医疗保健,还指在生态环境、生活卫生、立体绿化、自然景观、噪音降低、建筑和装饰材料、空气流通等方面,都必须以人的健康为根本。
1.1 生态住宅定义
健康住宅又称“生态住宅”,生态住宅居住区的总体布局、生态住宅建筑单体的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1.2 生态住宅原则
生态住宅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来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住宅的特征是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1.3 生态住宅的技术策略
1.3.1 追求舒适和健康是生态住宅的基础
生态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体的舒适性,例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此外还应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如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以及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方面,生态住宅既要保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居住功能--安全性和私密性,又要满足邻里交往、人与自然环境交融等要求。健康还有另外一层很重要的含义,即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1.3.2 追求高效是生态住宅的核心内容
所谓高效,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1.3.3 追求美观是生态住宅与大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
生态住宅与大自然的和谐不仅体现在能量、物质方面,也同时体现在精神境界方面,包括生态住宅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生态住宅应立足于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这两大课题结合起来,所关注的不仅包括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和利用可再生洁净能源,还涉及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污染以及材料的可降解和循环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2 生态住宅设计理论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简单来说,其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住区物理环境(声、光、热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b.智能化住区,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
c.节省土地,节约能源,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
3.设计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从上述思路出发,要实现住宅设计生态化,需综合考虑3个方面的因素:住宅住区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包括建筑造型、朝向、定位以及细部处理。
3.1 住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3.2 自然通风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3.3 绿化、水景设计和防止住区“热岛”现象
住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系,同时还和住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如何改善住区室外环境,除了避免以上误区外,还应做好以下2个方面的工作:①合理选择和搭配绿化植物和水景设置,并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协调起来,除了给人以观赏的美感外,还应充分发挥植物、水在降低“热岛”作用、改善住区微气候方面的作用;②设计中要以人为本,如果绿化设计的最后结果是把人和绿色隔绝开来,仅仅“可以远观而谢绝入内”是不可取的。
3.4 日照、遮阳与采光
夏天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是指运用建筑的外形设计、悬挑和凸凹变化而形成建筑围护结构,使室内实际接受的阳光直射和辐射热量减少。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当地地理与气侯条件,通过精确计算,对住区的建筑布局以及单体住宅的相对关系,进行建筑群日照、遮阳以及自然采光分析,检验是否满足日照和遮阳的要求。
3.5 护结构布置
这里主要是指外墙和外窗等围护结构的布置,体型系数这一概念并不能充分反映护结构对建筑物热环境的复杂影响。实际上,对于不同朝向角和倾角的外墙和外窗,由于当地主导风向的不同而造成的渗透情况的不同,外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也相差很大,日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随着时间变化而千差万别,夜间背景辐射状况也不相同。
3.6 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区规划应有效地设计防噪系统,如将住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