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1 07:57: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习生发言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 高职 就业 法律意识
笔者对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二年级近600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0份,其中男生190份,女生380份。
当问到就职前,你会认真与用人单位讨论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劳动报酬等问题时,190位男生100%选择了“会”;380位女生中有97.4%的同学选择“会”,2.6%的同学选择“不会”。问及你现有的工作经历中,曾遭遇过劳动侵权吗?22.6%的男生“遭遇过”,77.4%的“没有或遭遇过”;女生中65.8%“遭遇过”,34.2%“没有遭遇过”。对你希望学校宣传劳动法或劳动者权益保护类的知识吗?100%的男生选择“希望”;84.2%的女生选择“希望”,10.5%的女生选择“强烈希望”,有5.3%的女生选择“无所谓”。
在多项选择中,问到你遭遇过什么类型的劳动侵权?45.6%的同学选择了“用人单位克扣、拖欠工资”;38.6%的同学遇到过“加班却没有获得过相应报酬”;43.9%的同学选择“口头承诺没有得到兑现”;3.5%的同学曾被“用人单位无故解除劳动合同”;5.7%的同学选择“用人单位逃避支付经济补偿金”;19.3%的同学遭遇“无固定期限试用期或用人单位故意延长试用期”。当问到遇到以上侵权问题,你会怎样处理时?42.1%的同学选择“向有关部门投诉”;52.6%的同学选择“辞职”;另有28.1%的同学选择“忍气吞声”。问到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你了解多少时?19.3%的同学选择“从来没有接触过”;73.7%的同学选择“略知一二,概念模糊”;40.4%的同学选择“看过有关案例分析,了解一些知识”;24.6%选择“关注部分内容,大体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仅有2人选择“搜集过相关知识,认识较全面”;无一人选择“认识全面,理解深刻”;在提到你一般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相关的劳动维权知识的?61.4%的同学选择的是“电视”;43.9%的学生通过“报纸”;43.9%的学生通过“互联网”;5.7%的学生通过“专业书籍”;28.1%的学生选择的是“朋友间的闲聊”;无一人“接受过相关部门的培训”。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笔者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如下: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现状
1.就业法律知识匮乏。通过调查,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谈到在劳动就业中如何维权或是遇到侵权该寻求怎样的救助却束手无策,反映出学生在此方面知识较为薄弱。
2.就业法律意识淡薄。通过问卷及对部分学生的访谈中感到,学生普遍重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提高,对掌握一定的就业法律知识缺乏应有的重视,劳动就业法律意识淡薄。
3.缺少主动学习意愿。许多学生都把掌握就业法律知识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缺乏学习相关知识的主动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现状的成因分析
1.学生对法律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现如今,高等职业教育以重技能、重实践作为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导致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重视有余,对公共类课程不理不睬的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忽视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
2.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学生不敢维权。高职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面对极大的生存压力,使得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在经济地位、信息掌握方面存在不平等性。毕业生为获得工作,往往被迫不接受不合理的条件或降低自己的要求。
3.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足。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存在法律理论与实践教育严重缺失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中,各大院校除了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仅有的两章涉及法律内容的课程之外,再无安排其他相应课程,授课时间较短,授课教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学校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没有真正地将法律教学与提高学生就业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4.就业指导工作严重缺失。学校都设置就业指导中心,并将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但就业指导中心仅仅围绕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多少,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忽略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能否在择业就业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自己正当的劳动权,如何诚信就业等更为重要的法律教育工作及其责任。
三、提高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对策及建议
基于以上对于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调查和对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提高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对策及建议。
1.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教学团队。纵观现行教育体制,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众多用人单位关注的则是学生的个人综合的职业素养如工作态度、团队意识、对企业的忠诚度、社会责任感和法律责任感等。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学校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严重错位。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不仅仅要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还要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人格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及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得以提高,但他的人格修养、法律意识、品德操行绝非朝夕就能树立起来。所以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是通过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细致的引导,鲜活的实践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从事法律专业教学的教师、讲授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以及学生辅导员进行整合,把关于劳动就业的法律知识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使得劳动就业法律法规的教育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常规化、常态化、全程化。
2.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入就业法律知识的内容。现如今,《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继出台与实施,高职学生就业正走向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培养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做好毕业前的法制教育工作,能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做到知法守法,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
高职院校现有的法律课无法满足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对于法律的需求,所以在现有的就业指导课中加入就业法律知识的内容是最为便捷的选择。
此外课程内容也要适应市场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在学生择业和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课堂、教材中难以出现的侵权行为,并且法治进程随时代的变革也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因此相关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顺应时代变化,增强对学生的指导性,切实地为高职学生解决择业和就业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做到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预测毕业生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规避可能发生的就业风险和就业陷阱。
3.鼓励法律专业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鼓励法律专业教师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为学生更为全面和系统的讲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知识,增强学生就业法律意识。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分析方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而不重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只满足于实验是否成功,而对于失败的实验却不加以重视,多加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或者就连实验都完成不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学生没有对实验作出一定的分析,甚至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对一个实验进行分析。
在实际实验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无关变量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使实验重做能获得成功;另一方面,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能够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因此,笔者觉得,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应有的目的以外,教育学生正确地看待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并让学生学会去分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目的。
如何对实验进行分析呢?笔者从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总结出从以下的分析方法。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实验目的”的分析。实验目的,是我们整个实验操作的核心,材料的选取、实验步骤的设计等都是围绕着实验目的展开的。例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这一实验中,实验的目的就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那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就必须围绕这个目的进行:(1)对比实验就只能设置一系列的温度梯度,比如5℃、15℃、25℃、35℃、45℃、55℃等,不能设置成其他因素(像PH)的影响;(2)既然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那么对实验操作对象酶及催化的底物的选取也要注意,可以选择淀粉酶催化水解淀粉,但不能选择过氧化氢酶催化水解过氧化氢。因为在实验过程中,自变量是温度,但是过氧化氢本身又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分解速率加快,这样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就无法得出过氧化氢的分解到底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还是因为温度的升高;(3)要探究的是对“酶活性”的影响因素,而酶活性的提高或降低我们是无法用肉眼去观察的,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就必须要找出能代表“酶活性”的现象。根据第2点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个实验采用的是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将淀粉水解成麦芽糖。结合“淀粉遇碘会变成蓝色”这一知识点,我们就可以用碘液加入反应后的溶液中,根据溶液是否变蓝或者变成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活性”的高低。
实验分析的第二点,就是对“实验材料的选取及实验试剂”进行分析。实验材料是实验过程中直接操作的对象,如果材料选取错误,那对实验的结果肯定会造成影响的。例如,在“菲林试剂检测还原糖”这一实验中,材料选取的对错可能是造成实验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首先,选取的材料必须是含有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而不能是像富含蔗糖的甘蔗之类的(蔗糖不属于还原糖);其次,不是所有含有还原性糖的材料都合适,比如像韭菜汁、西瓜汁之类颜色较深的材料就不能选用,因为实验最后的结果“会出现砖红色沉淀”的,而韭菜汁、西瓜汁这些液体的本身的颜色就会掩盖最后的实验现象“砖红色沉淀”,导致看不到实验现象而使得整个实验失败。所以在这个实验当中,应该选用“含有还原性糖而且颜色较浅”的实验材料,比如梨子汁、苹果汁等。
“实验试剂”的分析,相对要复杂一点,因为一个实验对试剂的浓度与纯度、所需试剂的量及实验过程中试剂的添加顺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首先试剂的浓度与纯度对实验的影响。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专家学者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所以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按照书本多提供的浓度进行配置,否则将会影响实验的最终结果。如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取下的口腔上皮细胞应该放在0.9%的NaCl溶液中。因为0.9%的NaCl溶液的浓度与细胞中液体的浓度相当,如果NaCl溶液浓度过高,会导致口腔上皮细胞失水皱缩甚至死亡;如果NaCl溶液浓度过低,又会使得细胞吸水膨胀,甚至吸水过多而涨破。关于试剂的纯度则比较简单,主要注意一点:在配置溶液时,要求用蒸馏水的就只能用蒸馏水。比如在配置不同PH的溶液时,如果用自来水,则可能因为自来水中的一些离子的存在而导致配置成的溶液PH有所偏差。
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乙醇、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10ml无水乙醇是适中的,若无水乙醇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无水乙醇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距烧杯底不能超过1cm,否则容易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试剂的添加顺序有时也会成为影响实验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在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用菲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必须是先等量混合均匀后才能加入待测溶液中;而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则只能先加NaOH溶液1ml,摇匀了然后才能加CuSO4溶液4滴。
第三点,则是对实验的操作步骤进行分析。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操作方法错误
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在“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中,有些学生在换上高倍物镜镜头后仍然使用粗准焦螺旋而导致物镜镜头与玻片相撞,压碎玻片甚至损坏镜头。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该“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而有些同学则是直接在盖玻片上进行按压,这样就很容易把盖玻片压碎,甚至可能将手划伤。
2.操作不严格
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时,一个眼睛睁着一个眼睛闭着;检测脂肪时所选用的切片不够薄;在用“引流法”添加液体时,吸速过快,而导致细胞流失;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等等都会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3.漏做某个实验步骤
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并就实验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总结归纳成了“四步分析法”,即从取材、药品与试剂、步骤及操作、显微镜的使用四个方面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第一步:取材分析。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实验三“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简称“实验三”)中,剪取的是有活性的根,如果是死根、烂根,则观察不到预期的结果。实验四“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简称“实验四”)中,选取的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
第二步:药品与试剂分析。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1.关于量的问题
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四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加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关天浓度问题
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亚甲基蓝溶液在配制时,要求更高,浓度高一点点,就会影响根的活性。
3.关于纯度问题
有的实验如实验三对试剂的纯度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所用蒸馏水中混入杂质阳离子,或用自来水代替,则漂洗时,不仅洗去了浮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而且也会把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了交换下来;在对比实验中,含杂质阳离子的蒸馏水也会变蓝。
第三步:步骤及操作分析。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漏做某个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不能少,如实验一中,根尖用10%盐酸解离后,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则染色效果极差,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用镊子把根尖开碎,这一步也易漏掉。实验三中根经亚甲基蓝染色后,若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在后面的对比实验中,蒸馏水也将变蓝。
2.操作方法错误
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实验二中,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以至取出的表皮较厚,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3.操作不严格
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滴入清水的次数少,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果有一定的影响。
通用技术课程与高考课目所不同的是学生评价课堂好坏的标准不再是能否帮助他们掌握知识与提高解题能力,而是能否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思考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从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中构建知识体系,即体验式教学法,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技术问题,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更是开设和学习这门课程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只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才有可能构思出针对性的设计方案,根据现有条件予以实施,形成有实际效益的技术成果,体现学习这门课程的价值。本人根据通用技术的课程性质及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征,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初步探索体验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策略中的应用,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精心设计,上好第一节课,吸引学生进这门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第一节课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充足的教学资料裁剪成内容丰富的教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争取这门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上可精要地介绍本学科的精彩之处,把学生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他们从此热爱学习通用技术。本人设计了一连串如“人类如何从石器时展到如今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的呢?”“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是如何利用外在事物或发明新事物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呢?”“人们怎样发明制作衣服抵御寒冷,建造房屋遮风避雨,学会用火食用熟食的呢?”等等问题进行诱导,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当这些目的都达到了,人们又如何发明各种时装、建筑物和美食,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一步步引导学生到技术与设计中来,一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辅以介绍靠设计而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些经典案例,如耐克公司只搞设计,自己却不制作一双鞋子,但赚走了鞋子生产链中最大部分的利润;可口可乐公司凭借设计了一张可乐配方,称雄饮料市场上百年;肯德基凭借设计了一种快餐销售模式,令全球癫狂……他们都是靠技术设计而长久大幅赢利的典范。紧接着介绍国内其他省份开展这门课的现状,如浙江是国内率先把通用技术纳入高考的省份之一,教学在全国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学生的紧迫感和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最后向学生介绍大到航天飞机、神舟十号、天宫一号发射,小到衣食住行,无不是设计与技术的成果。
二、贴近生活,选好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
通用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既来自课程,更大程度上应来自学生生活。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的好习惯。
首先,应用视频,辅以提问,进行启发引导。在讲到新技术改变生活时,教师可先播放三段大地震后抢险救灾的视频。第一段视频的内容是灾民自发组织起来,用双手、铁锹等在废墟上疯狂地翻挖着寻找亲人,结果总是失望;第二段视频的内容是一群救援人员开来挖掘机等现代设备快速地搬开空心楼板等重物,但是效果仍不好;第三段视频的内容是几个专业救援人士带着生命探测仪在一堆废墟旁测试,只用几分钟就能确定废墟下是否还有生命存在,还能迅速确定准确位置,局部少量开挖就能找到伤者,快速高效。待学生看完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有所议论时,教师趁热打铁追加几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加以启发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其中的道理,用时不多,但效果明显。
其次,自制教具,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用技术课的教师应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教具。在讲解“设计方案的制订”时,以同学设计制作闹钟为例介绍设计的基本过程。本人亲自设计、加工了三个木制桥梁,拿在课堂上当场做了承重技术试验,将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与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讲解,教学内容具体而有针对性地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情境,学生反应积极活跃,师生互动良好。
最后,利用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将理论加以实践。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各种节庆活动,进行一些如小板凳、相框、桥梁、航模等小制作、小发明比赛活动,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付诸实践。
三、借用网络,加大信息容量,应对专业知识匮乏
通用技术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的一门课程,单凭教师“一嘴、一笔、一黑板”,是无法给学生一个具体形象的全角视野。借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将图片升级为视频,把相对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增加知识容量,课堂内容更直观、生动、有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讲授技术发展史时,可通过视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容量,如通过回放已发射的“神十”升空的实况及相关“神十”技术的视频,向学生介绍我国从无飞船单人飞船多人飞船太空行走与天宫一号对接技术革新的过程。最后提出问题:下一步将探索空间实验室工程的研制开发,将在2015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进空间实验室,让学生猜想,还需要哪些技术改进或升级?
四、立足实践,建立好成就感,建构多元知识体系
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只有把理论知识融入现实生活,融入实践,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关开环和闭环知识时,本人以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大家非常熟悉的楼梯路声控灯、自动感应水龙头两个控制现象作为开环例子,以空调、抽水马桶的控制现象作为闭环例子,将两者图片进行分析对比,形象直观,学生很快弄清了二者的区别。另外,书上的小试验要尽可能让学生亲自操作,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一些具体的物件,当学生自己制作出一件有创意的作品时,他们会体会到巨大的成就感。如我校学生制作的小凳子、孔明锁、鸟巢模型等作品,不但会在本班本校同学中互相传阅,还会传到外校,甚至家长和亲属也会被学生的作品所触动。本人指导学生进行多功能学习用品盒(架)、台灯、小板凳、桥梁模型等物品的设计制作,当学生自己所拥有的理论知识不够用时,他们会通过请教老师、网络搜索等方式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哪怕是简单的物件的产生都会有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伴随着努力与艰辛的过程,都是使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元知识体系已悄然建构。
五、走出课堂,分好层级梯度,提高学生学习信心
通用技术教学若局限于课堂,理论的灌输往往没有良好的实际效果。开展适当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实践,是通用技术教学的必须之举。例如,在进行“产品人性化设计”内容教学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绘制一份校园平面图,标出人机关系设计不合理之处并寻找解决的方法。学生平时生活在学校里,但甚少有人仔细观察过,这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活动中去。又如,在进行台灯制作项目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难度不一的几种方案,最低层次的只要能用开关控制台灯的亮、灭就算合格;稍难一点,加入定时器、声光控等开关;再难点的要求亮度可调,灯光要射在特定区域内;最难的一级,学生自己找资料买零件,造出符合各种需求的个性化台灯。这样多级梯度分布任务虽然难度不同,但训练科目是一样的,参与的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获益。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在角色体验中感受创作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信心。
让学生在学习中开动脑筋,在实践中亲自动手,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进而发明创新,他们很快就会喜欢上这门课。诚然,作为一门起步不久的课程,如何进行通用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尚需我们通用技术教师和研究者们共同关注、共同努力,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经常进行沟通交流,为促进有效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地质版,2011,7(2).
[3]顾建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生物实验是学习生物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但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的实验教学停留在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的层面上。很多教师认为,在学生实验中,只要学生能按步骤完成实验,只要能做出课本上的实验结果,就是成功的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按教材内容纸上谈兵,从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到实验现象,没有直观的感受,一切都是背诵加想像。由于在大量的习题中含有实验内容,练习指导实验教学的现象随之产生。学生没有做过实验,解题如同盲人摸象。虽然他们经常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些实验,但没有亲自动手就永远只是一个看客,到头来还是只能纸上谈兵,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更谈不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了。其实,在生物学科发展中,每个规律的发现,每个假说的提出,都需要很多的实验做基础。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理论课上遇见不到的问题,只有通过分析、合作、探究来寻求解决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实验观念,发挥学生在实验课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课堂的主人,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模仿者、旁观者。例如,在模拟考试中有一题: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某学生得到的色素带颜色较浅,导致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A.取材的叶片本身颜色淡,色素总含量偏少;B.未加入二氧化硅,研磨不充分;C.划滤液细线的次数较少,使滤纸带上的色素含量较少;D.层析时色素带没入层析液中。试卷最初提供的参考答案是:ABCD,在批改前修正为ABC。但有一部分老师认为D选项也是可能原因,理由是前一阶段的某一份试题中有相同的内容,如果D选项不选,将造成前后矛盾,引起混乱。这是典型的练习指导实验教学现象。如果试题是严谨和科学的,对学生正确理解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推理实验现象就会有一定的帮助;如果试题偏离了科学的轨道,那我们将把学生引向何方?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教师应该有实验教学经验,或者亲自动手做一做这个实验,以实验现象为证据,对试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值得庆幸的是,有位教师很快就做了色素带没入到层析液中的操作,实验结果是滤纸条上没有色素带,谈不上色素带的深与浅。这一题给教师带来了很多启发,实验课决不能以讲代做。
二、合理分组,为学生提供实验和合作的平台
高中生物必修二模块中,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前,让学生调查自己父母的一些形状特征,如眼睑、耳垂、卷舌、拇指弯曲、酒窝、食指长短等性状,这样就能大大增加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课伊始,分小组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兴趣盎然,但有很多疑点无法解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又如,在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时,将全班学生分组,分别探究光照、温度、CO2浓度等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写出实验的大致思路:自变量如何设置、因变量如何体现、无关变量如何控制等等,学生分组合作,群策群力,提高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实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在学习上积极主动,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生物实验中存在很多的创新点,如果能充分抓住这一点,学生的兴趣也就能很快被吸引。例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的学生将滤纸条变为圆形滤纸,在正中央滴加滤液,结果形成了4个不同颜色的圆,笔者展示给其他小组看后,很快引起竞相模仿,全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点燃了。还有的学生用粉笔代替滤纸条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能有这样的创新精神实在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又如,“渗透作用”实验是教材中的重点实验之一,寻找合适的“半透膜”材料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课本上提供的材料是玻璃纸),学生也非常乐于创新。他们充分发挥创造性,想到了鸡蛋膜、玻璃纸或鱼等。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把这些材料都找出来,逐个试验,结果发现鸡蛋膜和鱼鳔是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再如,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实验中,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气体这一现象,可以在锥形瓶里放入酵母菌培养液,上面套上一个气球,通过观察气球的膨胀,直接感受呼吸作用产生气体这一现象。为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可以用橡胶手套等,使气体膨胀之后产生一定的形状。将收集到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可以使其变浑浊,进一步探究该气体是CO2。在“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教材建议的实验材料是含酚酞的琼脂块与质量分数为0.1%的氢氧化钠溶液,换用凉粉代替含酚酞的琼脂块,用红墨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其实验效果也不错,这样做,不仅降低了实验成本,减少了制备琼脂块的麻烦事,而且可以避免氢氧化钠溶液腐蚀衣服和皮肤的安全问题。总之,在实验过程中,创新实验,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对生物学实验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正确对待学生实验中的错误
关键词: 高校师生关系 发展态势 类型及问题 对策及方法
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在教育这一类别中的师生关系是最为基本且重要的关系。所以,建立积极向上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树立起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的旗帜,同样也有利于实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这一伟大目标。
一、师生关系的定义及定位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和主体的统一体,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它是教学工作中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教育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如下是对几种存在于师生之间重要关系的扩展:
1.教育关系
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为共同完成教学工作而建立的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履行不同的职责,这种不同的职责根据师生从事的工作的性质所决定(教师的工作是教,学生的工作是学)。教师是教育者,而学生是受教育者。
2.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道德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双方都应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和巩固的。建立健康的师生道德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的道德观、信念观、情感、意志、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师生关系则应该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关系,而不是隶属关系。教师没必要用处罚手段来维持教学秩序,应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的教育技能来维持这一教学秩序。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最准确、最生动的概括。
3.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心理关系包括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方面,师生之间通过交流和沟通可以建立友好、谅解、亲近关系,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一切心理关系都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师生之间的认知和一般的认知一样,也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发展师生之间的认知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由于师生之间的认知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反之亦如此。
(2)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调节教师自身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心境去激起对教学工作的高度热情,鼓舞自己去克服困难,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得到最大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并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学生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势态
目前高校师生关系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谐良性发展的趋势。这种和谐稳定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了以下三大特征:
1.人格平等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组成部分,尽管师生各自的角色和责任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作为人的存在,本质都是“人”的本质。作为人的存在,教师和学生有同样的基本感受和需求。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独立的,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双方互相理解与尊重。
2.民主对话
师生对话是师生间互为主体交往的基本表现。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是师生之间平等、寻求知识与精神的际遇的爱心交流,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在灵魂深处激动、不安和压抑的对话”[1]。这种对话既有言语交流,也有知识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交流。倾听、吸引、包容,是师生双方在精神层面彼此的“敞开”思想、经验和情感等与“接纳”,互相的“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2]。
3.爱与尊重。
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为主体的交往以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彼此的爱为前提。对话是促成双方理解的前提,彼此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相互尊重和爱。只有师生互相尊重,师生才能确认对方、把握对方的独特,才能与对方产生精神上的相遇和沟通,共同体验同一经验;只有师生彼此间有爱,师生才有彼此的“敞开”和“接纳”,真正进入对方的精神领域,做到精神理解精神,生成平等的对话。这种尊重与爱是相互的,学生要尊重教师,同样学生也需要教师的尊重;教师要爱学生,学生也应同样地爱教师,不是相反的单一向度[3]。教师付出爱与尊重的同时,也收获学生的热爱与尊重,教师才能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达到自我实现,才能激发出更高的工作热情,迸发更多的爱与尊重。至此,师生关系出现和谐的良性循环[4]。
三、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及问题
高校师生关系和其他的社会关系一样,也有着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的类型。由于这些不同的类别,在教育活动中的师生之间也就产生不同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类师生关系:
相敬如宾型:教师和学生两者彼此恪守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教师教学生学”,各尽其职,各安其分。这种类型彼此都循规蹈矩,无可厚非,多了一些理性,但是缺少了彼此间的关爱。这是教育体系中的一点瑕疵。
相辅相成型:教师和学生两者彼此在教学活动中找到自己追求的方向,教师把讲台当舞台,施展才华,钻研工作,教有心得;学生把课堂当寺庙,苦修正果,汲取新知,学有所成。虽说这种类型应该说算教学正道,但未达到“教书育人”的境界。
相互反目型:教师和学生两者彼此在教育活动中没有找准本身的位置,或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师生如同陌路人;或是性情相悖,言行相抵,并随着时间的长河逐步演变为相互敌对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教育体系中的“悲剧”。
相契相融型: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两者彼此相契似铁,相融似水,共同追求新的境界,获取新的结果。师生情谊成为双方的重要精神支柱,并影响自我以后的发展。这种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让人得到一丝慰籍。
这几种类型的划分是一种简单的划分,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地表现为以上几种类型的交叉、综合。因此,相契相融的师生关系才是我们应当推崇的,它是教育活动中的剂,是让教育活动顺利展开的因子。然而在这几种师生关系类型的变化中,教学活动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当代是信息化社会,学生要掌握宽广而系统的知识,只是简单地靠教师的灌输,自身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所以教师即使费尽口舌,学生的学习也没有显著的提高。这种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僵硬而不和谐的。事实上,由于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从学校获得的大量的知识不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了,因而这些知识已不适宜终生受用”[5],那么自然而然学生也就缺乏兴趣了。
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对策及方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的教育方针、四化政策,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是由教育的目的性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所决定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责任,主要由教师来承载,这是由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性和教师相对成熟性决定的。师生关系则更多地体现在“教”与“学”的任务上,只有“教学”任务完成好了,师生关系才会有显著的发展和提高,呈现良好的态势。
《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升而弗达。”它精辟地指出了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而不强迫牵拉;鼓励他们自学,而不勉强推动;指出学习途径,而不直接告诉他们结果的道理。卢梭也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们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习的兴趣,而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6]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理,一位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接受真理。”[7]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指出:“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8]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教”与“学”看成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之一,只有做好这一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理起来才会顺利融洽。
在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对策中,屡试不爽的方法是教师把以识服人、以德感人、以情动人作为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平台。只有将这三点发挥极致,师生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进展。
以识服人。教师的学养、见识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它使学生首先从能力方面认可你、接受你、折服于你,包括:专业知识、行业技能,即教学内容的权威性;治学特点、教学技巧,即方法论上的科学性;边缘知识、综合素养,即能力结构的广博性。
以德感人。教师的品性、素养、为人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性动力,它使学生进一步认可你作为个人的示范,愿意和你发展关系,以获得熏陶。包括:热情敬业精神,即教师的职业操守;处事原则、待人态度,即教师的道德观念,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即教师的个人修养。
以情动人。如果识、德属于师生关系中的“硬件”质量,那么“情”则为软件措施。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学问高深,立身谨严,堪称完人,但是学生就是不“感冒”。究其原因,可能是师生之间缺少了一条感情线或纽带。
以上是从教师这一角度提出了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中教师所应作出的努力,这些虽不全面,但也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代价、艰辛的努力,而从学生这一角度来看,简单地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尊师重道。作为高校学生,理应发扬优良的光荣传统,尊重师长,以崇高的品德作为礼仪规范与教师打交道,实现师生关系融洽的目的。
以“学”为己任。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的高尚人格作为典范,尊重教师的教诲,积极响应教师在课外所布置的教学任务和活动安排,要懂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精神实质。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大学生的复杂性和独立性加大了这一工程的难度,故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套设施、各种要素的积极参与,如:学生和家长的配合,教学环境的治理,教学政策的完善,社会舆论的支持……往事越千年,从孔夫子擎起“有教无类”的大旗,与三千子弟、七十二贤人一道演绎动人故事开始,师生关系随人类的繁衍而延续,与人类同在,我们无法逃避现实,只能面对,让我们在痛苦的磨砺和追求中品尝它赐予的甘甜。
参考文献:
[1]亚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1991,11.
[2]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李院莉.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2007,4.
[4]弗罗姆著.刘福堂译.爱的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查尔斯・赫梅尔.今天的教育为明日的世界――为国际教育局写的研究报告・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6]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
关键词:实验细化;实验迁移;仪器选择;化学生活化
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教学,表面上似乎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实际上,会使一些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跟不上,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结果是欲速则不达。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在实验中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通过自主、合作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的快乐、倾听的快乐。
一、实验细化,培养学生思考兴趣
九年级人教版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进行授课,让大胆、自愿的学生到讲台上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此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的实验图,说出自己看到的内容。比如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答:水槽、集气瓶、吸管、玻璃片、学生在吹气等,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展示一个空的水杯:
问:里面有多少空气?
答:满的。
又展示一个装有半杯水的水杯:
问:里面有多少空气?
答:水上面那部分的体积就是空气的体积。
最后展示一个装满水的水杯:
问:现在水杯中还有多少空气?
答:几乎没有空气了,里面充满了水。
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用什么方法可以赶走水杯或者容器中的空气,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死记硬背,这对后来用红磷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让学生再看第二和第三幅图:
问: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在水中盖上玻璃片还是取出水面后再盖上玻璃片?
答:水中。
问:为什么?
答:防止空气进入。
问:生活中我们水杯装满水后不盖瓶盖,倒放水会怎样?
答:水会洒出。
问: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为什么正放在桌面?
答:防止气体逸出。
……
这一层层的推想使学生逐渐思考收集气体的方法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这个时候再追问如何收集早晨操场的空气,学生会很快给出正确答案。这样的引导花费时间虽然长,却给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课题中收集氧气的方法作了铺垫,达到了学习的高效。这种课堂的效果不会在本节课立刻显现,它是一个过程,用前面的铺垫化简了后面的难点,使学生在练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净化水的实验重点强调过滤操作,但在做题时会涉及净化效果的高低,在上课时不能简单地只强调过滤,还要涉及一些潜在的思考。首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其次展示实验现象:
小组一:水变得清澈。
小组二:水变得清澈,但是有颜色。
小组三:水变得清澈,但是有异味。
小组四:水变得清澈,但是既有颜色,又有异味。
问:观察过滤后的水和滤纸上的残留物,思考过滤操作除去水中的哪些杂质?
答:除去了不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还在水中。
点评:正确,那如何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呢?
答:在水中加入活性炭,然后再过滤。
点评:回答得很好,可是过滤的时间较长,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生:思考并回答,如果能将活性炭固定住就好了,再让水经过活性炭。
点评:回答得很完美,你们如果能动手做出这样一个装置就更加完美了,你们可以课后思考着做一个。
展示一支事先已经装好活性炭的注射器,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这样能激发学生改进实验的兴趣。
三、巧选实验器材和药品
现在有一种化学叫绿色化学,也有一种实验叫微型实验,注意节约,减小环境的污染,但是课本中的化学实验最好不要用替代仪器和微型实验。课堂验最好使用规范、常用的仪器,使学生思维规范化,取代仪器最好在兴趣实验或“变废为宝”中出现,增强学生的思维转换意识。微型实验虽然能减少污染、节约药品,但课本实验的目的是学生能观察得更仔细,用规范的实验操作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保持实验的可观性。
药品的添加也要重点强调,否则学生只会简简单单地把药品混合。如,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时,学生可能只观察到药品的混合,没有想到药品的添加有先后顺序,引导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常识,如,在小河中扔一块小石头,这时有什么现象?学生思考后会回答水会溅出,再问当固体和液体混合时先后顺序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先放固体,后放液体。组装仪器也是一样的道理,用引导生活中建筑楼房和生活中的习惯性,引导学生掌握组装仪器的先后顺序,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生活化,更感受到学习化学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总之,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要求实验操作,讲解实验要领,使相关实验生活化,训练学生培养化学思维,以最短的时间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不知不觉中轻松提高自身能力,达到课堂效率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感觉不到恐惧,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性和耐心。智慧的启迪、情感的激发、知识的生成、技能的形成、方法的获得,都需要这种过程的浸润,课堂是生态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自己能发言的课堂,让课堂在化学实验中变身为师生争辩的课堂、有学习兴趣的课堂、轻松愉悦学习的生态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重在过程,把握当下。执着追寻,永不气馁。这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常言道,一点一滴的积累好习惯,就是一砖一石地堆砌自己的好品德。习惯成自然,品质铸其中。一以贯之,必有大成。
下面我想给同学们讲两个故事:
早在日本刚刚战败的1946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小厂“丰田”开始立下雄心,制定出向当时的汽车王国——美国挑战的计划。作为战败国,“丰田”公司在资金技术上根本不能与实力雄厚的美国汽车大公司相比,而且在1949年以前驻日本盟军司令部还禁止日本制造汽车,但这些都没有能够阻止日本人向美国挑战的雄心。30年后,日本汽车击败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王国,“丰田”汽车也成为世界上家喻户晓的日本名牌。
日本“尼康”公司原是生产军用望远镜的军工企业,日本战败后不得不“军转民”,“尼康” 开始转产民用照相机。当时世界上照相机王国是德国,“尼康”公司就把自己的产品定位于赶超德国照相机,30年后日本照相机击败德国照相机,现在世界上高档照相机的90%都是日本产品。二战前世界上手表王国是瑞士,战后日本的“精工”等公司又把产品目标放在赶超瑞士手表上,现在日本超过了瑞士成为世界第一手表生产国。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著名青年演讲家、归国教授邹越先生讲过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