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10 02:02: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厂实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到学生就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到:火电厂,高压变电所,变电所,电业局等输变电单位进行调研。与有关人员:工段长、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教学的建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应加强哪些内容。总结各用人单位对招聘的人员基本要求是: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到工作岗位能较快的适应工作,所学理论知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有好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二、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现有的实践教学,我们从培养目标制定开始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调整,包括电路、高压电技术、电机学、数字电子、等实验课的教学内容,电工工艺、仪表安装与调试、断路器拆装检修等实习,增加了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去变电所工作的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增加了“变电所运行与维护”的内容,包括隔离开和关断路器的拆装检修;长用测量仪表的安装与调试;无功补偿和防雷接地系统的安装与维护等。为去电厂工作的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了“电能输送系统运行与维护”方面的内容,包括电力变压器的使用和维护、电厂仿真运行实习、发电厂防雷接地和电力电容器、测量仪表的安装调试和使用。
三、实训教学内容的落实
增加培训场地和设备,根据强化实训的内容,对已有的电工工艺实训室、电能计量实训室、PLC实训室、输电线路工艺实训室进行了评估。根据需要增添了部分实训设备,包括高压隔离开关、气体断路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和测量仪表等。新建了输变电控制实训室,购置了10千伏电气控制系统,包括10千伏输入系统、电力变压器、低压输出系统。在利用学校现有设备的基础上,我们还与一些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的关系,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培训。加强指导人员队伍建设。选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深造诣的教师和经验丰富的师傅指导动手能力的培训。教师负责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不仅会操作,还要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这样操作。师傅的指导作用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包括隔离开关、断路器的拆装检修;防雷接地和无功补偿系统的安装;电力变压器的使用;各种测量仪表的安装与调试;发电厂防雷接地和电力电容器安装等方面提高动手能力,达到熟练的程度。时间安排。专业岗位的训练时间安排采取了如下办法:一是充分利用实习时间。二是利用好最后一个学期的时间,最后一学期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岗位培训结合进行。学生可以搞毕业设计,也可以不搞毕业设计,而进行提高动手能力负面的培训,培训合格并写出半年岗位培训的经验总结即可。三是结合专业提高动手能力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按不同的专业侧重点,把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分成相对应的小组来进行,这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在白天进行,也在早、晚和周六、周日休息时间进行。培训制度。为保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训的质量,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定。一是对指导人员的要求,包括人员的选择要求,在培训中的责任,对学生的管理要求。二是对受培训学生的的要求,包括按时参加专业岗位培训,在培训中虚心学习,认真刻苦。培训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保证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质量。检查。按照培训制度,输变电系对专业岗位培训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学院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认真进行指导和管理的教学人员和学生进行表扬,对教学人员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培训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及时解决。结果。通过强化的“变电所运行与维护”和“电能输送系统运行与维护”的专业岗位的训练,使经过训练的学生在断路器、隔离开关的拆装检修;各种测量仪表的安装与调试;防雷接地和无功补偿系统的安装与维护;电厂仿真运行实习;电力变压器的使用和维护;测量仪表的安装调试和使用;发电厂防雷接地和电力电容器等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受提高动手能力培训的学生普遍感到:通过这样的培训,个人在一个方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强了许多,毕业后在该岗位工作,心里有把握多了,这样的培训好。
四、结论
关键词:核心岗位群;电气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蒋元星(1970-),男,浙江兰溪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机电系,副教授;黄荷英(1965-),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机电系,高级实验师。(浙江 杭州 311231)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72-02
“电气测量技术与应用”属于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专业基本能力平台课程,该课程与水电行业紧密度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际性和实用性。该课程开发是我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子项目之一。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现为我院重点建设专业和省级特色建设专业。自2010年列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以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四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实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能力培养和考核方案创新、校内外兼容的技能训练基地建设、省级教学团队建设、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开发、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专业建设的核心是面向三大核心岗位群,在“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指引下,通过“五个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搭建“四大平台”课程体系,形成能力本位化“全程式”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1)。三大核心岗位群分别为:电气设备生产与设计、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四大平台”即能力本位化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平台、专业基本能力平台、专业综合能力平台和岗位迁移能力平台。[1]“五个结合”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内实践训练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岗位考证相结合、毕业实践与顶岗实习相结合。
一、调研与课程内容选择
教学团队成员通过下企业分析与研究典型工作领域,把培养目标岗位定位为“三大核心岗位群”和一个“迁移岗位群”。电气设备生产与设计群包含电气设备生产企业的装配员、质检员、设计员、资料员、制图员等;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岗位群包括发电厂及变电所的值班员和维护员;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岗位群包括电气设备安装企业、检测企业和调试企业的安装员、施工员、调试员、检测员、试验员等岗位;迁移岗位群包括供配电系统运行与值班员和维护员、农村水电安全监察员、电气设备、营销员、库存管理员等。
课程开发是本次专业建设的重点,课程设置依据岗位要求进行设置,各课程按照项目化、一体化教学要求开发建设。针对以上岗位群特别调研了涉及本课程的岗位能力要求,通过调研了解岗位群中都用到哪些仪表及重点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重点的仪表进行筛选;把筛选出来的重点仪表作为课程的开发项目。通过对调研结果分析发现本专业岗位群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是电厂非电量测量(如水位、水位、温度、压力、转速等)、电能参数测量仪表(如有功功率、无功攻率、电能、功率因数等)、智能仪表使用(如温度巡检议、电参数测量仪、绝缘检测仪等);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是各仪表的功能、性能、使用方法、使用范围、注意事项,而仪表结构、仪表内部原理仅需作一般性了解。
二、课程项目设计
课程项目设计是本课程开发的重点,本课程选择项目作为学习情景载体,按照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要求进行。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岗位-工作过程-典型环节-学习情境”的过程为主线,坚持“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针对性”的设计思路,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方法,课程项目设计时遵循以下原则:内容与核心岗位相衔接,校企合作开发;淡化理论、理论够用、注重技能;传统测量仪表与先进测量仪表并重;[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课程项目设计总体上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理念,在具体设计之前已对我省典型水电站测量使用的电气仪表做了深入的调研,使课程内容和生产实际紧密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零距离适应岗位的技能要求。
具体内容设计时结合前述调研确定的重要仪表及重点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思路将整个课程按照发电厂电气设备实际情况分解成电气测量的基本知识、基本电量测量、电厂非电量测量、电能参数测量、智能仪表使用等五大主要项目。每一个项目分成若干个任务,通过具体任务将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贯穿在一起。每个项目分解成项目导入、相关知识、项目实施、总结评价、课外训练任务等环节,每个主要任务都结合课程要求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解决任务中学习专业技能,充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课程项目设计与发电厂运行与管理生产实际相结合,突出了内容的实践性、实际性和实用性,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三个特色:特色一,通过解决实际任务来传授专业技能,层层推进,能够充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产生一种成就感。特色二,按项目采用四段渐进的方法。第一阶段讲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先进行本项目的知识储备;第二阶段讲述发电厂中具体应用的各种电气仪表介绍;第三阶段进行项目导入,要求学生具体测量一个或几个参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阶段进行知识拓展,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特色三,课程中渗入职业核心能力,发电厂要确保“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离不开运行团队建设,运行人员之间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才能确保发电厂安全运行。
三、课程教学实施
项目化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化课程教学需要不断积累与完善。我院对该课程的项目一体化教学进行了初步的实践,目前许多工作仍处在起步阶段。项目化课程能否真正有效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师资,二是实训场地。
关于师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需要做好角色的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需要更为有效地组织、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工程实践经验及丰富的教学经验,要有很好的教学过程控制能力。同时对教师的配备人数要求也提高,一个老师指导整个班明显忙不过来,无法照顾到全部学生,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3]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学校一方面出台政策鼓励教师主动学习提高,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聘请企业人员来校上课,增加企业人员兼课的比重。如我院现规定每一门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每学期聘请企业人员上课时间不少于2次,任课老师跟着旁听照样计上课工作量的做法,就是一种可以促进项目化教学开展的方法。
关于实训场地,虽然我院目前尚未建成专用的电气测量技术实验实训室,但现阶段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来解决问题,图2为现有的专业实训条件。如基本电量测量部分的实践可以在电工、电子实训室完成,电能参数测量部分可以在已建成的发电厂技能实训中心完成,电厂非电量测量、智能仪表、传感器、虚拟仪器部分的实训可以在现有的PLC综合实训室的基础上基于组态技术开发电气测量技术相关实验项目来实现。但这些都需要老师积极投入才能完成。
为更好地开展项目化教学,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并长期坚持,需要有以下保障机制:构建实施“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集“虚拟、仿真、真实”三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习)基地;构建校内外衔接、课内外兼容的开放式实训体系;构建目标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
四、结语
面向岗位、基于岗位分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在任务驱动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高职教学的改革方向。通过“电气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开发,在项目化教学方面所做的初步探索,充分体会到教学效果要远远好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一方面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步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锻炼,教学水平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黄荷英.基于四大平台的专业基本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78-79.
技能型人才,通常是指接受过一定教育并拥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实用人才。他们是生产分工中的重要阶层,是联系研发技术和产品生产的纽带。技能型人才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终端,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运行过程的具体操作者。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链的升级改造,如何培养新工业环境下的高技能高素质且具备一定创新潜力的人才是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为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项目组教师通过走访行业企业,了解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人才需求市场,根据调研情况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按照对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人才需求市场的调研情况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总结了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按照“紧跟就业市场,突出岗位需求,拓展职业远景”的原则,紧密围绕本专业就业主要方向――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及检修岗位群,根据岗位群主要工作过程对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的要求,突出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将企业的实际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注重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以电气设备运行维护及检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为基础,参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行业资格标准、企业培训与考核标准,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符合行业要求的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形成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对接企业,提升企业”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电力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针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以及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对各岗位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确定了以工作项目、任务驱动的基于岗位能力分析的课程体系。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与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纽带,以与行业企业共建教学环境为条件,以校内双师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形成理论-实践-应用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利用学院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训基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确保顶岗实习的有效性,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院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结合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实践性强、技术和安全要求高的职业特点,建立真实的工作环境,营造职业氛围,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方式,按照电力行业电气设备安装、运行及检修岗位的岗位能力要求开展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实训。实践与理论教学课时比为50:50。
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不仅要获得学历证,还要求学生获得进网作业电工证、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鉴定证(电气值班员、变电站值班员、电机装配工、继电保护工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实行校企共建、校企同步、标准一致。本专业聘请了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专业技术专家参与技能培训;采用与现场岗位人员同步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资料库、试题库;实行与现场岗位人员一致的职业资格证考评方式。
二、“一中心、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内容
“一中心、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按照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专业特点,通过多年沉淀与总结摸索,逐步形成该模式的雏形并不断得到完善。所谓“一中心、四融合”是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1.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
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现实基础和今后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是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爱好、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有目的地实施阶段式教学,重点通过生产性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加强学生专项技能培养或按需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使其成为从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检修、运行与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融合
加强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融合,采用分段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第1、2学期从基本技能培养到专业技能培养,第3、4学期从单一技能培养到综合技能培养,第5、6学期从实训室训练到生产性实训的培养。
3.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陆水水力发电厂、丹江口水力发电厂、陆水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青山热电厂、武汉绿色能源环保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4.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使“电工技能与训练”、“电机技术”、“电气设备”、“电工仪表装配与维修”、“电气运行”等课程的能力考核分别与维修电工、电机装配工、电气值班员、电工仪表装配工等职业资格认证以及电工进网作业操作证的技能鉴定相融合,使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5.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本专业紧紧依托水利电力行业,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对接企业,提升企业”的专业定位,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现场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实现教学与实际现场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
三、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
按照“一中心,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构建课程体系。一是课程内涵。“知识”是以校内教育为主,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使学生完成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就业的普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技能”是根据学生对本专业的自身兴趣爱好、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有目的地组织模块式教学,重点通过生产性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等环节加强学生专项技能培养或按需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使其在电力工程施工现场从事电气设备安装和电气设备施工组织与管理工作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二是突出课程特色。新模式突出课程设置、实践训练、顶岗实习等环节,不但强调了学生适应岗位的基本能力培养,更加突出了对该专业学生“电气设备安装、电力工程识图与电气CAD、电气设备检修、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力工程设计”五种核心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接轨、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的思路。三是全面发展。“知识+技能”模式不是简单的教学过程叠加,而是两者相互渗透和相互交融,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是要注重社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的综合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献身水利电力行业的远大理想。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与企业共同制订基于工作过程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在培养方案中嵌入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的要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其他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在广泛的就业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为课程设置基础,按照生产流程,根据岗位与职业能力采用逆向倒推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发放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人才需求问卷调查,电话随访及电力企事业单位的实访,根据学校调研情况,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及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针对发电厂电气运行与维护、变电站电气运行与维护、电气设备安装与检修、电力生产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与维护岗位(群),以培养岗位工作职业能力为主线,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所能完成的任务,归类、整合、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行动领域。参照职业标准,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把生产项目与课程融为一体,实现项目、课程一体化,实现课岗合一,按照技能生长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四、“一中心、四融合”模式下的师资配置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关键性环节。技能型人才结构特点注定了课程模式应该以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以高精实践为特色。课程模式主体呈现出项目化、课题化、技能综合化特点。课程特点要求师资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一线实际问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课程结构特点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挑战。在此过程中,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采取措施达到了较好的师资配置。
一是资水平优势互补,专业骨干教师帮扶的策略。学校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拜师结对”的活动,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岗位的要求认真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培养提高,熟悉教学过程及各个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学习教育教学的经验。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等教学研究活动,从而形成全校教师长期学习与精益求精的氛围,逐步形成了老中青结构合理、专业水平互补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是通过与高水平的企业对接,聘请企业专家能手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形成校企联手的“双名师”专业带头人,让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承担学生课题导师,继而形成高水平的“双师”队伍。
五、高质量高水平的校企合作体系
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可以使技能人才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紧跟实践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并且能够通过企业一线的训练建立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综合素质,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深入钻研的积极性,从而培养推进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潜力。通过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更能促进专业科研实践,从而达到学校企业双赢的效果。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武汉市、赤壁市等电力企业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优良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技能人才的培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六、“一中心,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1.工学结合见成效
学院依托湖北水利电力行业,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对接企业,提升企业”的办学定位,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现场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实现教学与实际现场的零距离对接。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了由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特征、培养方式、考核标准、教学计划等进行研究和论证,现场专家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课程开发及课程建设。
2.毕业生就业质量高
【关键词】程控系统;可靠性;火电厂;PLC
引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火电厂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程控系统是火电厂应用比较多的一种系统,多应用于输煤、除灰等控制。在输煤系统中它完成过程控制、流程操作、系统监视以及报表和查询等任务。在除灰中的程控系统主要是由PLC完成,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小的系统。这些系统都是电厂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靠性直接影响发电厂的正常运转,对于电厂供电质量有特殊意义。
1 程控系统可靠性降低的原因
现在的系统控制期间都是比较先进的,无论是PLC系统还是工控机,本身都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而且越是先进的控制器,抗干扰能力越强。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控制器本身够先进就行,其他的设备由于运行环境要恶劣的多,工作线较长,尤其是一些远程站,它们所处的环境有许多强电设备,周围有复杂的电磁干扰。这些干扰对控制其本身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对设备的干扰非常严重。
1.1 控制器系统故障
控制器是整个系统的大脑,它的故障影响较大,同时,各个部分的故障都有可能造成控制器的故障,控制其主要是工控机和PLC。电源故障,电源是长时间工作的部分,由于散热和干扰等问题很可能引起电压或电流的不稳定,出现脉冲电压和浪涌电流,这就容易造成故障,加上控制器一般对电源稳定性要求又比较高,所以,电源故障经常导致控制器的损坏。对PLC系统而言,I/O模块在PLC的最外边,是最容易发生故障的部分,它的信号线受到干扰的可能性很大,容易使信号的高低电平发生转变,造成控制器的控制输出错误,这大大降低了I/O模块的测量精确度,甚至造成I/O模块的损坏。通常程控系统都会降低各部分的耦合度,把风险分散化,也就是隔离性能要好。一些隔离性差的系统会出现信号相互干扰的问题,造成共地系统总线有回流,这样就会导致逻辑错误,控制器控制失灵,出现误动和死机。PLC系统由于系统信号干扰造成I/O模块损坏的情况经常发生,事故也比较严重。另外,程控系统的设备一般会有较大的震动,这种震动也会造成线路或者信号的故障。
1.2 控制设备现场故障
现场故障通常会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PLC的输入问题,另一个是执行机构执行错误。PLC输入信号错误,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很经常的,导致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总结如下:限位开关或拉绳开关等保护元件由于长时间工作,受到灰尘堵塞,老化腐蚀,磨损等原因会出现失灵,使得PLC的输入量出现差错;继电器触点的不稳定性,例如抖动等,这容易造成计数、累计、运算等逻辑错误,自然就出现错误的控制信号;电缆端子箱故障,导致信号新出现断路、短路等故障,不能正常传输信号;传感器是信号采集的元件,传感器一旦出现故障采集的信息自然不准确,传送给PLC的信号自然就是错误的,这就造成控制错误;I/O模块本身也有触点,触电的接触不良,不能正常工作等问题。执行机构出错,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首先是控制器负载出现问题,主要是接触器不能准确动作,简单说就是PLC即使下达了命令,执行机构不能动作或者执行错误。其次,变频器本身出现问题,变频器控制的电机不能按要求动作。最后,各种电磁阀和电动阀不能正常工作,由于执行机构没能按照PLC的命令执行动作,系统必然出现故障,这极大地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2 提高程控系统可靠性的思考
从实际的经验来看,上世纪的程控系统不很完善时PLC和工控机的故障更多一些,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近些年控制器技术越来越成熟,PLC和工控机本身的质量和抗干扰性越来越好,所以现在工控系统的故障多出现在执行机构和外部设备。下面笔者给出以下几条建议。
2.1 元件选择,要想让系统整体性更可靠,首先必须保证各个元件的可靠性,元件出现故障必然导致系统的故障。选择可靠性元件组成系统,这是确保系统可靠性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2.2 电源的选择,电源的性能对抑制错误信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电源的稳定可以保证信号的正确。在PLC的程控系统中,电源是非常关键的基础元件,占有重要地位。干扰信号会通过电网传递到PLC的供电电源以及继电器供电电源,还有一些与PLC直接相关连的电气仪表的电源。好的电源是整个系统最基础的保证,电源的稳定性对系统的稳定性有决定性作用。
2.3 信号隔离。现场的I/O模块和现场设备之间在信号传递上要经过继电器的隔离,以满足各器件工作电压的稳定。同时,让I/O信号和PLC设备在电路上分开,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采用继电器隔离后继电器动作功率较大而现场干扰信号仅有足够的电压而没有足够的电流难以使继电器动作,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输入回路抗干扰问题。其次,继电器的耐过电压和地电流冲击的能力很强,可以避免过电压和过电流对信号的干扰,这种过电压和过电流很可能导致PLC模块的损坏。最后,继电器可以很好地切断噪声的传播通道,同样可以避免形成接地电流。
2.4 接地屏蔽。在程控系统中,良好的接地是消除电路电流经公共地线阻抗时产生的噪声电压,同时消除磁场和电位差的影响,避免了地环路的形成,接地就是抑制干扰,促使系统更可靠的重要措施。另外,在程控系统中,包括PLC模块、电源模块、继电器等都是放在控制柜内的,这种措施对减少电磁干扰很有效果。噪声产生的最根本因素是传输导线引入的,所以必须对到导线采取措施,屏蔽导线的干扰。对I/O信号可以使用完全屏蔽的信号电缆。接地措施和屏蔽措施的结合,可以很有效的减少干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5 软件容错问题。火电厂的运行环境比较恶劣,以输煤系统为例,不仅干扰信号多和杂,而且传输的距离也很长,在导线传输中信号的误差在所难免。为了避免这种错误信号的干扰,提高运行可靠性,PLC必须在软件方面及时辨别出错误,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错误信号,这就需要软件容错。这种技术是现在经常用到的,它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错误信号,比如防止接触点抖动错误警报。其实,就是在发现错误信号后先延时一段时间,看看到底是不是错误信号,还是只是一些小的干扰,这得基于干扰都是脉冲信号。
3 结束语
程控系统都是由控制对象、系统结构、PLC三部分组成,程控系统在火电厂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是在输煤系统和除灰系统中,本文笔者主要介绍了影响程控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改善可靠性。希望这些对同行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达,陈英,冯瑞江.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J].黑龙江电力,2002,24(6):482—484.
[2]张俊华.试析海淀走读大学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2,(04):30~33.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气专业;实训环节
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是现今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立足于协调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更是就业单位招聘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以往传统教育方法中让学生围绕书本,轻视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在电气类专业课程中这种现象更是极其普遍,此专业属于制造大类,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气行业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主导。同时,随着装备制造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企业现有电气设备维修管理人员的知识老化,适应电气行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电气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抽象概念没有实践环节支撑或者实践经验因为教学计划等种种原因制约,对真正的电气运行现场知之甚少,以至于对专业知识只限于“纸上谈兵”,就业后对工作现场设备一知半解,在校期间的知识积累无用武之地,更严重的是由新员工操作失误或违章操作造成的事故占每年电气类事故的10%以上,已经构成了用人方和高职培训矛盾的“怪圈”,在我一直从事电气实训教学的过程中,经过教学计划改革和尝试,逐步发现与实践相对应的实训课程正是扭转这种“怪圈”的有力武器。现根据以往经验和用人单位反馈,总结电气实训课程的作用为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术原理
电气类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掌握电气技术、自动化技术、各种电气设备及自动化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要求具备能够从事供用电、各类电气设备、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设计、调试、维护、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能力。针对以上培养目标,单纯偏重学科理论教学,抽象概念教学、死记硬背学习的一贯教授模式肯定不能满足要求,而在专业知识初期采用具体演示的教学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以促进专业知识的升华,针对电气基础理论、电气识图、电气安装、隐障排除等几个阶段性实训课可以作为理论教学的加强和延伸,成为串联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
例如实训初期课程,学生的专业基础已经奠定,从教材上的平面或剖面图中认识的常用电气元件,却往往与实际现场使用的真实元件因型号、产地、品牌、生产时间等因素不同而有很大区别,在这类实训课程中,对照不同电压等级的实物,结合课堂上学过的工作原理进行拆装,会让参加实训的学生直观地了解电气线路中常用的元器件的应知常识,并可在其后的实训环节中应用自如,在排除故障课题中会对元件本身问题的解决游刃有余。如此的实训课程安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其在课堂中认识和理解的不足,提高其学习效果,使学生都能够灵活便捷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二、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专业技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用以指导工作实践,必须经过尝试的过程,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如果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会耗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并且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如果能在学校进行,就会事半功倍。有了初期实训的基础,开始引入实际工作内容,在教学计划中的电气实训课程中设置实用的实践环节,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设置实训课题项目,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包括作图、原理分析、元件选用、实际装配、试验、最终达到功能实现,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来印证所学科学理论的正确性,使它们灵活地、具有创造性地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
电气专业的实训课程我们着手从电工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机与拖动实训、可编程序控制实训、单片机技术实训、继电保护实训等逐步深入,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观察实验演示到实际操作、全压测试,使其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不但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而且缩短了尝试摸索的时间,调动了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在最短时间内达到使理论技能合成的有效目的。
三、有利于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
轻视实训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专业教育,造就了很大一批“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局面,用人单位无人才可用,毕业生面对专业技术问题却学无致用,已经是现今就业市场上人才短缺却又人满为患的根本症结所在。离开教条的抽象载体,丰富学生学习期间的实训环节,让学生到实验实训室直接面对技能模块和专业测试,对未来工作环境的客观实体进行操作,自然对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有所助益,
实训课重在模拟实际工作场所的工作内容,对实际操作环节的工作程序、安全条件、规程要求的熟悉和反复练习,会很大程序上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适应能力,在专业课结束后安排适当的见习加深印象,例如实地观察发电厂的工作环境,了解发电厂的日常运作,包括主要一次设备、二次设备、进出线情况等电气设备的布置方式,实地观察电气设备运行状态,了解变电站的电气参数测量,学习对设备异常现象进行判断和处理的方法,从而熟悉供电系统的工作内容和安全操作规程,在实践中结合所学,深化理解、总结收获,熟悉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并且发现自己专业的弱项,这种双向模拟并重的实训教学方法,更可帮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过程。此外,最主要的一点,是使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敬业、创业精神,提高对本专业的自信和努力探索的兴趣,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才是开启学生专业深造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电机技术;强化实践;注重应用;现场教学;不断改进
一、《电机技术》课程实践性教学法的实施思路
首先是要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讲授方式改变为以开展现场教学,结合工程实际,对照实物进行教学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将部分内容的教学放到电机制造工厂进行,学生直接在实践中学习,有情境体会掌握的要好。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训设备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动手训练机会,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讲课时大量借助实物教具和多媒体音像,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理解的自然要好。坚持实践的原则,让学生在实训环节多动手,练就扎实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知原理,会使用,懂维修。
二、实践性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首先的做法是要研究教材,把握好《电机技术》课程理论讲授“适度、够用”的原则,把不适合高职高专层次的定量分析的内容改为定性分析。多讲实践的和技术方面内容,减少繁复的推导和计算。建设电机技术一体化教室。课程教学均在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讲授和动手实践部分有机融合一起。以项目为导向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学生学习什么电机就拿什么电机,要进行反复的拆装,这样很快就能掌握电机的结构。同时在电机综合实训台上直接进行通电试验,学生体会深刻,使用方法掌握的自然要好。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精心编制电子教案,用动画形式表现电机内部抽象的电磁过程,使教学形象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如学习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时,制作了以动画形式表现旋转磁场拖动转子转动的过程,直观活泼很有画面感,如同看电视,在轻松自在的过程中就学到了知识,可谓事半功倍。其次依托企业,强化实训,让企业的现场工程师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现场教学。到电机制造厂按工艺流程路线参观,结合教师的现场讲解,学生对电机内部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到发电厂、变电站参观,正常生产期间,可了解到电力生产过程。大修期间,可观看到电机的安装、调试、维修、试验等过程。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现场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要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书。根据我们现有电机实验、实训室的设备,编写《电机技术》的实验、实训作业指导书。所编指导书能体现高职高专的特色,以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需要什么技能,就编写什么学习内容,让所学适应将来所用。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吴志宏(1964-),男,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副教授;马仕海(1977-),男,辽宁朝阳人,沈阳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13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95-02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要解决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笔者从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实践出发,借鉴专家和学者的先进思想,就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浅显的改革思路和方法。
一、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1.面向岗位群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所谓“面向岗位群”的实践教内容设计,就是针对一个行业岗位,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专业能力、专业素质进行分解和整合,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在比较国内外应用型本科培养计划时发现,国内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虽然提高了实践环节学时的比重,达到总学分30%以上,但在内容设计上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培养计划中没能体现出对学生的“职业取向”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下面以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加以说明。对面向电力行业的电气设备开发与制造岗位及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运行与检修岗位、电力系统设计与安装岗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专业能力、专业素质进行分解和整合,分别对应发电专业方向、供用电专业方向、继电保护专业方向,把现有实践环节分成3个层次,即基础实践环节、专业素质培养环节、岗位能力实训环节。每个环节由若干课程或项目组成并分别设定不同的课程(项目)目标。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思路见图1所示。
2.实践教学的延伸
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仅限于课内,更应该延伸到课堂外。这些方面也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增加设计性实验项目、独立课题等环节。比如参照澳大利亚TAFE的“培训包”模式。[1]仍以上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其培养计划中增加“实训计划”,这个计划分为知识与技术学习、实践练习、经验总结等三个层次,分别给2个学分,课内和课外学时按1∶5比例分配到2个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学生获得接触实际问题―分解为课程中的理论问题―逐个解决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的系列实践训练过程。
3.行业主导的实践教学内容开发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要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融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锻炼学生把知识融入社会的能力。行业企业与高校联合,实现校企合作,由行业专家主导实践教学内容开发、参与课程实施的组织安排、教学和评估等。在这些方面有许多方式可供借鉴,如提供主要的教学文件,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教材或教学辅助资料等。企业与学院共建实训基地,为学院提供兼职教师。具体落实在教学实践上可形成企业在校组织技术讲座、学生到工厂参观与实习、学生到工厂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项目。
行业主导的实践教学内容开发最大的优点是:学校的培养与学生就业的岗位实现无缝对接。笔者在澳大利亚考查时看到莫道克大学甚至有自己的农场,教师和学生也是农场的经营者和参与者,真正做到教育与企业的结合。这种方式和理念值得借鉴。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实施“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既提高培养对象的专业核心技能,又拓宽专业技术领域的范围,使其掌握更多的专业基本技能。[2]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以能力为本”不仅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而且体现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纵观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模式超过60%,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功能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从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实践动机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增长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两大基本要素:一是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这是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真实成长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二是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将来的岗位需求。[3]前者常使用基于小组合作的演讲课、讨论课、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完成;后者常使用基于项目的教学组织形式。每个成员都会在课题的解决中担任不可替代的角色,并努力以良好的工作成绩来完成课题。[4]
2.营造工程环境,提高动手能力
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适应社会、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方式。沈阳工程学院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职业技能要求,首先建立了全数字仿真模拟发电厂、数字仿真变电所、电网调度DTS仿真系统、物理模拟电气运行工程中心,形成了电能生产―电能输送―电能供配整个工程环境的再现。在实习实训环节学生真实地扮演发电厂运行值班员、电网调度值班员、供用电变电所值班员等角色,完成相应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既能实现岗位技能培养的目的,又能潜移默化进行职业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其次,通过产学合作的形式,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进入企业见习、实习的机会。
3.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活动模式
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是身体力行的自我感受和历练,形式多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国外大学教育中非常普遍。如美国高校内大都有各公司、集团或协会资助的社团。[5]学校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以此锻炼领导才能、团体工作技能,使学生了解现实社会的状况。学生还可把自已的课题设计与这些实践联系起来,既可得到学分,又可得到经济资助。
在我国,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参与教师的助研工作、进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都属于这种形式,但由于没有纳入教学计划或学分管理,所以带动效应不强。沈阳工程学院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将其合并到课外培养计划,并可选择地计入学分,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很好的积极效果。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方案、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近年来,各院校从各自办学的特点出发,针对自身专业和行业特色做了大量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各院校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必将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良好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施祝斌.学习澳大利亚职教先进理念,提升我国高职教育整体水平[J].南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
[2]王瑾.高职教育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
(6):22-23.
[3]傅维利,陈静静.国外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科学,
2005,21(1):52-56.
关键词:自动化;电力工业标准;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杨庆柏(1955-),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教授;王存旭(1965-),男,辽宁鞍山人,沈阳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教授。(辽宁?沈阳?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9-2011年度自筹经费项目)(项目编号:A8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92-01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五七纵横式”教学体系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但包含了理论教学体系,也包含了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
一、构建“一线三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认真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以前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充分听取专、兼职教师和毕业生的意见,加强了基本工艺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建立与课堂理论教学体系相互平行、相互联系、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一线三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一线”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三训练”为基本技能训练(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实习)、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实验、热工综合实习)、工程应用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基本技能主要通过金工、电工、电子工艺和计算机实习得到训练。金工和电工实习要求学生达到一级钳工和一级电工的水平;电子工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元件的识别和检测技能、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电子线路焊接的技能和整机电路的组装、调试技能。严格把握工艺要求,电子线路焊接质量要好,焊点光滑、饱满,任何焊点不出现虚焊、假焊,各种元器件要排列规整,安装要遵守组装工艺规程,调试要按调试工艺进行;计算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维护,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能力,掌握其他一些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知识,并达到二级计算机操作员水平。
综合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和校内专业综合实习得到训练。在实验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选取与处理、实验基本步骤和各种图表的运用。校内专业综合实习包括四个方面的实习:热工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对控制系统的整定、计算、分析和解决系统问题方面的技能;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调试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对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方面的技能;热工开关量控制系统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安装(如接线、校线等)、设计和调试方面的技能;工程师工作站组态实习,主要培养学生设计、更改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组态技能。
应用技能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得到训练。课程设计是学生消化本门课程基本知识的综合训练,也是工程应用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下班组、跟师傅、熟悉就业环境,并把学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关键环节,设计题目来源于生产、工程实际。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获得现场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
二、基于电力工业标准,强化实践教学
(1)实验单独设课。实验作为一门课程与理论课程同样对待。对于实验份量较重的课程单设实验课,按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要求,规划实施。一方面可以使实验内容循序渐进,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
(2)变实验、实习指导书为任务书的试点。可以使学生在明确任务前提下,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如自动控制原理的二阶系统响应上机实验就是把任务和要求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调程序、自己设置系统参数,自己写出实验结论。
(3)增加实验组数,减少每组人数。保证基础课一人一组,专业课2人一组。同时实行大循环,即一次实验同时开出几个实验项目,有几组学生同时做不同的实验,做完实验后进行轮换,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热工过程控制仪表实验室可同时开出电动执行器、智能变送器和模拟变送器的实验,就是采用这种大循环方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4)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开发的条件和场所。如计算机房全天开放,使学生上机时间大大加长。按计算机打卡统计,2008级自动化试点班平均上机时数约200学时左右,其中晚间开放上机时数约100学时。
(5)不断更新实验项目。专业教学改革开始以后开出了许多新实验项目,淘汰了许多旧的实验项目。
(6)强化实习教学。近几年又完善了金工实习场、电子实习场和热控实习场,其工艺操作训练项目齐全,设施完善、较先进。热工实习场拥有INFI-90分散控制系统(美国贝利公司产品)、MACS分散控制系统(和利时公司产品)、SIMATIC S7-300(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LD301(美国斯玛公司产品)电动基地式仪表和EQN智能变送器(美国贝利公司产品)等先进的控制仪表,根据教改方案和现场要求改革实习项目,其调试维修工艺与现场相同,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校外实习方面,建立了5个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从厂内聘请兼职教师,收到了良好效果。
(7)开展学生热工技能竞赛。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中采用了热工技能竞赛法。热工技能竞赛法与电厂开展的热工技术比武或热工技能大赛有相似之处。在实训室,也像电厂热工技能大赛或比武那样,摆上热电偶、热电阻、压力表、变送器和执行器等热工控制仪表,由学生进行安装接线、校验调试和故障排查,其动手操作技能训练与生产现场相差无几。
三、建设符合电力工业标准的实训室和实验室
2002年,自动化专业的前身——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示范专业,那时投资了200多万元建设了INFI-90实验室;2008年,火电厂过程控制实验室被评为沈阳市重点实验室。2010年,又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热工控制系统组态维修实训室和现场总线实验室。这些一流教学实验设备是实施基于电力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热工过程控制仪表”是2004年国家精品课(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除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之外,基于电力行业标准的实验室标准还应增加一流教学的教学实验设备。本科“过程控制仪表技术”与高职“热工过程控制仪表”共用一个实验室。实验室标准是按国家精品课的标准制订的,现根据电力行业标准对所有专业核心课实验室标准进行了修订或制订。为保证“一流的教学实验设备”,这些教学实验设备还要随生产设备的更新而不断更新。
四、基于电力工业标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纸、进行工程计算和编写说明书(论文)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是基于电力工业标准专业教改的重要内容。
五、结束语
在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学的两年时间里,采用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教学课件已经先后对12个电厂的生产人员进行了培训。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学课件受到电厂专业技术人员的好评。同时,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也得到了生产现场人员的肯定。基于电力工业标准的教学计划培养的自动化2008级学生即将毕业,他们在用人单位的面试中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目前就业签约率已达90%。
参考文献:
[1]洪源渤,衣晓青.构建面向21世纪“热动”专业新课程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1999,(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