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4 14:52: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化学考点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学业考试;初中;化学教学;问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7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30
备考复习之于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教材梳理、提炼、去粗取精。复习的要旨就在于:将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课本内容考点化。化学复习之于学生,就是对所学的化学知识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是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简言之,初三复习的价值在于帮学生诊断、暴露、整合提升。
初三备考复习教学大体都是从三个重要环节着手:即备课、上课、讲练。一线教师普遍感觉初三复习时间紧张,复习课很难上好,原因之一就是备课不精。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具体的教材。如果教师一味凭借主观判断,将臆想的问题强加给学生,无疑是对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只有实现“内容考点化”的初三化学复习备课,才能有效提高初三化学备考的复习效益。有鉴于学业考试试题的导向作用,本文拟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核心内容和高频考点进行剖析和总结,把脉学考最新动向,诊治化学教学的“病理现象”,提升复习课堂效益。
一、卷面分析:“望”学业考试之结构脉络
纵观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从题型、题量、内容等方面均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难度控制较好并且趋于稳定。客观题比较基础,有利于衡量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即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学业水平)。主观题中的填空题难度适中,综合能力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的难度较大,具有合理的区分度,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的择优选拔。
二、数据剖析:“闻”考试评价之反馈信息
试题的难度系数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即考生在一个试题或一份试卷中的失分程度。“难度系数”也可以理解成“容易度系数”。难度系数越高,可认为试题总体的难度越小,反之,难度系数越小,则表示试题难度越大。
通过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的难点分析发现,所谓难点,多存在于教学和考试关注角度的分歧之处。“考试大纲”中罗列的陈述性知识,而不是考试所考查的策略性知识,即在特定情境中运用知识的策略。所以,单纯依靠押中或复习陈述性知识来应对学业考试,而不让学生学会在问题情境中运用和深化知识的策略,正是学生考试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例如:2011年广东学业考试的第16题,表面上看考查的内容有:“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分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分类)”。在考试大纲中都属于基础知识,一线的教师也一致反映这些知识在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中都是十分重视和训练的知识点,但学生的考试结果(难度达0.5)却显示“这是一种难题!”根源在于试题中设置了新的情境――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而隐藏了“物质的微粒性”的考点,本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策略,而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调用熟悉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统计和分析对常年执教毕业班的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了值得冷静地思考几个问题:①对于一份25道化学试题的试卷,真正的难题有哪些?②为什么知识点貌似都讲过,为何学生考出来的成绩仍不如人意?③卷面上所谓没有考到的知识点真的没有考查吗?
三、课标寻踪:“问”学考命题之思想立意
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和要求,“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应根据《标准》要求,考查化学学科课程中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并注意学科内各部分内容的合理分布。”“内容范围以5个(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一级主题形式给出。”根据这5个一级主题的评价目标以及具体内容对近年来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逐题进行统计(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广东化学试题在保持了题型、总题量、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学科内部5个一级主题的考查内容在题目数量、赋分值的分布上有所调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大知识板块在学业考试命题中的地位,对化学复习中核心主题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1. 科学探究――课程核心、举足轻重,分值最重,难度最大
自2013年起,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说明:不孤立进行探究方法的考查,而落实在另外四个主题的考查中,试题内容比例:25%~30%。科学探究的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的气体制取、物质的性质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与优化等等。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逐步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题型也推陈出新,在选择题、填空甚至计算题都屡有出现,实验题的形式也是多样化。
2. 身边的化学物质――核心部分、知识主干
有关本主题的命题,近年的化学试卷除了强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外,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及过程的考查。主要考查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在科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时,均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载体进行考查。
3. 物质构成的奥秘――学好化学的关键
本主题聚集了大量的化学用语,这个高度浓缩的符号体系能够准确、简洁地记录和表达极为丰富的化学信息与思想,使之方便地交流,对于化学科学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内容抽象、易于混淆,学生对于这一主题的内容较难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属于教学中的难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比较侧重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丰润,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4. 物质的化学变化――理论基础、能力为本
这一主题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会初中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具备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5. 化学与社会发展――体现学科价值、渐受重视
此主题的命题数量和赋分值逐年递增,而且考查的难度不大,体现了学业考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彰显学科价值。
四、章节权衡:“切”常态教学之“缺失”症结
需要说明的是,化学试卷分析并不是单纯把试题肢解成单元知识块,把考试当成知识点的随意拼组,因为这样会破坏试题的整体构思和布局,对复习和教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对于以能力立意为命题宗旨的学考试题,在命题的过程中已不再过分关注各单元、各课题的比例,其考点是在于知识的单元组块之间的内部关联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上。因此,对于学业考试中的“章节权重”分析,并不是只停留在从考查知识的表面层次上去归类知识的所属单元课题,而是旨在关注试题的立意和构思,分析试题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凸显知识单元件的内在关联性和整合性。鲜活的考试题例和难度分析,可以呈现和切中平时教学的“缺失”和复习课堂的“症结”,为教师减负增效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五、核心聚焦:“诊”学考复习之有效良方
《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基本知识的“基本”涵义有二:一是“核心主干”,是知识内容的选择层面;二是“基础性”,是知识内容的性质层面。教材中出现的知识并不都是“基本知识”,因为有些知识不属于“核心主干”范畴。学业考试的“基础性”强调的是“核心主干”的覆盖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实际上,考试没有教学那么广阔的发挥空间,受制约的因素很多,还要满足全省各地区的不同需求,所以一份试卷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学生一整年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所有思维结果面面俱到地呈现出来,只能选取基础、主干、核心的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并将化学特有的、重要的思维方式贯穿其中。对于基础、主干、核心的化学知识是年年必考的内容,只是每年考查的侧重点和试题形式会有所变化,突出知识灵活应用和学以致用的价值。这些在师生备考中必不可少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命题点,即是化学教师所应该剖析和归纳的核心考点。
基于以上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总题量高达75小题(问),年均考查7道化学方程式,年均分值高达16.2分(统计只是单纯的化学方程式的分值,不涉及含计算的分值),远远高于其它考点。除此之外,化学式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肥、物质的分类、溶解度、环境保护、基本实验操作、装置组装与选择、pH、化学用语、化合价、微观示意图、反应类型的判断等核心热点几乎每一年的学业考试都出现。而诸如多功能瓶的使用、图形数据等考点,虽然不是每年必考,但往往是学生最怕的、最容易丢分的题目。
六、结语
学业考试不仅是学业评价的过程,还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教育指点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立足让每个学生收益和协调发展。高质量有水准的学业考试试题,会与义务教育新课程理念保持一致,促进学生发展;会与教学形成合力,着眼于学生未来,共同科学地、有目的地促进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对于学业考试试题,应关注命题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总之,化学学业考试是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过程,而教学是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根据地。当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和考试的共同目标,教学和考试就会在同一标尺下关注试题的内涵和价值,就会互惠共赢,共同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明贵,徐泓. 2014年安徽省宣城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评价报告[J].化学教育,2015,(7):39-44
[2] 刘雅莉.化学高考试题的内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J].化学教育,2015,(5):51-55
关键词:中考;化学;试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83-02
中考是考核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运用和技能掌握程度的大检验,是高中阶段的学习乃至高考具有深远影响的考试。化学课程是从初三开始进行学习,时间上是义务教育阶段最后一年,因此相比于其他课程化学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接受知识的程度要求更为苛刻;内容上为今后化学和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由此初中化学课程学习尤为重要。初中化学教学通常是以课标和考纲为依据进行,而近期的中考试卷作为辅助教学实际上是必不可少的捷径,从试卷中可以分析出知识点及其需掌握程度,因而对中考试卷的分析及其应对策略受到师生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对吉林省地区近六年中考化学试卷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应对策略。
一、了解中考化学现状,整体把握试题
教育部在2011年重新制订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因此2012版教科书[1]也相应调整了教材内容,相继从2013年起中考化学试题也做出了相应改变。从中考试卷的内容而言,近几年在生活生产上应用的题目明显增多,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广泛地接触身边的与化学相关的事或物,进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2]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吉林省中考化学采用物理和化学合卷的方式,化学考试时间为50分钟,总分50分。中考化学共五道大题,2010―2012年各大题分值配比为:单项选择题8分、填空题12分、简答题12分、实验与探究题12分、计算题6分;2013―2015年:单项选择题10分、填空题10分、简答题12分、实验与探究题12分、计算题6分[3]。
二、分析中考试题题型特点及其应对策略
(一)题型分析
近几年吉林省中考化学试题在前三道大题的考题形式都分为基础知识点和生活实际问题,表1是这两种题型在三道大题中不同年份的分值。
从表1可以看出,近六年三道大题总分保持32分,基础知识点和生活实际问题的总分值比保持在约2∶1的比值,除2014年分值比是1∶1外。具体来讲,在单项选择题上这两点问题的分值基本保持相等的分值,而填空题和简答题上基础知识点的分值多于生活实际问题分值(除2014年外)。
表2(见上页)表示在实验与探究题中,考核理论性知识与实验及实验操作。每年此题都会考查两个方程式的书写,其他均为实验与操作的题,可见实验比重很大。
(二)针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
1.单项选择题。2013年起单项选择试题数量增加,有利于考生从备选项中选择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刺激,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熟悉。
2.填空题。填空题没有备选项,考查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度,教师应反复强调易考和易错的知识点。例如:写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为易考题[4];空气中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2,空气中常见有害气体或有毒气体却是SO2为易错题。教师多次强调,能使学生记忆深刻,答题准确率提高。
3.简答题。简答题虽然“一空”分值小,但多答不扣分,将其视作“大题”,锻炼学生“敢写”和“多写”的能力。“一题多问”试题每一问都有关联,要求学生完整读题后再做答,在题中找到线索是解题“钥匙”。
4.实验与探究题。教师应采用视频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实验技能。视频便于观察实验过程和现象,从而了解反应原理、识记方程式。教师的实验再操作使学生再次感受实验过程,形成深刻记忆[5],同时进行改进实验、变换反应物的实验教学。
5.计算题。近几年计算题形式单一,仅在元素原子质量与质量、体积、溶解度等数量关系的转换上设题,答题突破口为相对原子质量的运用。
三、深入分析试题内容及其应对策略
(一)内容分析
对近几年吉林省中考化学试题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考点主要在空气中的气体,酸、碱、盐,金属及其性质,新能源气体这四个部分。从表3中可看出,新课改后酸、碱、盐知识点比重下降,但仍占最大比例;以制备空气中气体CO2或O2的实验为主;2012年以前H2作为新能源占较多分值,但H2在安全、制备、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逐渐淡出人们视线;2013年“能源新宠”甲烷取代其位置,CH4在利用、安全、制备、运输上都远远优于H2,所以其作为新能源气体逐渐在中考化学试卷中占一席之地。在2015年甲烷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失去题目“新鲜度”;2015年的题目内容新颖,试题多以不落实到具体物质,但考察化学知识共性问题;而时事热点问题、资源和能源问题、带有“绿色化学”、“低碳生活”等字样的题目在近几年明显增多。
(二)针对试题内容的应对策略
由于考点分布不均,所占比例不同,且有较明显的升降趋势。因此,针对不同考点内容总结出如下的学习策略:(1)课堂应着重于对金属、资源、能源及常见酸、碱、盐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焦点应转移到实践应用上;(3)关注时下与化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并运用、设计情景模式进行教学活动;(4)要注重金属活动性的应用和常见气体制备的相关实验内容的讲解。(5)中考主观题目增加,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从而培养学生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
四、关注中考试题,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关注化学中考试题,提高学生中考化学成绩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们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初中化学的学习通过师生间共同协作,教学相长,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达到教学目标的。初中化学是小学《自然》与《科学》课程的升华,也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铺垫,因此初中化学的学习既是提升,又是基石。由此让学生从小接触化学、了解化学、融入化学,能够为国家社会培养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吉林省2010~201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Z].
关键词:中考复习 兴趣支撑 复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和江苏省教育厅的“五严”规定强烈冲击着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知识点多、时间紧、任务重,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进行中考化学复习是摆在初中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化学复习课主要是对已学知识的系统梳理、查缺补漏、归纳总结、深化巩固和有效提升,因此这对学生而言既没有新授课那种新奇之感,也缺少做习题时那种成就感,学生在复习教学中普遍会出现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的现象。想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要科学复习,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并发挥出来;二要有效复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决胜中考。
一、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单一的知识型是以往化学中考的特点,而现在的化学中考则将“知识+能力”放在了首位,并且更侧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在中考化学复习中,不应将复习基础知识作为唯一的内容和任务,而是应以基础知识作为复习的有效载体,使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解题能力不断提高。审视当前的化学中考复习教学,很多教师还是沿袭了传统的复习方法,把“灌输”作为复习的法宝,学生没有自己的分析思考、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缺少对知识点和问题的理解深化,只能“囫囵吞枣”般接受大量的、程式化的知识。如此复习方式,不但教师累、学生苦,更重要的是收效甚微。要突出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复习中去。因此,复习中除了应抓好“精讲”“多练”“讲评”“反思”这四大环节外,还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复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时,笔者要求学生找出知识点和重点后,根据实际学情编制一套试卷。在这套试卷中既突出了知识点与重点,又提出了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当众解答。这样,学生的才智得到了发挥,解题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发挥兴趣支撑作用,激发有效复习动力
零散的知识点、松散的关联性是初中化学的一个特征。把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再现,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在应用知识中学会迁移,进一步提高与发展知识是化学中考复习的目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复习过程中,学习兴趣具有支撑性的作用。对化学这门学科很多学生兴趣甚浓,假如这种兴趣能融入中考复习中,那必定会产生很大的效益。因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是复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样既有利于兴趣的保护,又有利于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为了便于学生联想,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更多的实验。
激发学生复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教师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和一些无法解释的生活现象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可以从化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中找到答案,他们的自信心自然会增强。比如对于氯化铁的介绍,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用的止血创口贴给学生观察,并告诉学生创口贴上的纱布是因为浸泡了氯化铁才变成黄色的。这样学生不但感觉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对氯化铁的颜色也牢记在心,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化学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审视近几年中考化学命题的走势,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以生活情景为命题素材,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收集信息、整合信息、运用信息、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多观察、勤思考,这样考试时就能胸有成竹,解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三、围绕考纲强化备课,多种形式深化复习
高效课堂是中考复习追求的目标,要实现高效复习应做好这样三个方面:
1.备考纲、备考点,加强备课的有效性
中考化学复习高效的前提和保证是教师加强备课的有效性。复习中教师不但要突出备考纲、备考点,更要加强个体化备课。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不同的复习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和发展。在复习中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深度上要适中,不能搞偏题、怪题,人为地给学生增加压力。例如,第一轮复习要将夯实基础知识作为主攻任务,根据课标、考纲和考点的要求,围绕基础性知识备课,有的放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收获实效。在复习时注意适当延伸和拓展知识面,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触类旁通,这样学生应对和解答各类题型的能力就会提高,他们因此而有了成功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高涨。
2.运用多种复习形式,促进效率提高
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复习效率的提高,中考化学高效复习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复习的目标和内容来确定,各种不同的复习方式和方法之间具有关联性,尤其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对提高复习效率有显著的作用。因此复习教学应力戒单一不变的方式,应根据复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复习方式。教师无论运用哪一种复习方式,都要针对复习的目标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复习效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有效复习。在复习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紧紧扣住复习内容,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去研究、去思考,在分析、研究、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不断提升,他们会有新的发现和更多的收获,并解决好考试中的各种问题。
3.注重复习反思,有效总结提升
中考化学复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巩固、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对于每一节化学复习课教师要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反思,反思自己的复习方式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凸显了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学生是否理解与掌握了知识?是否能有效地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要反思复习中是否存在“高耗低效”现象,并切实采取针对性策略消除这种现象。对于复习中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要认真进行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复习质量和效率,为打赢中考化学之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化学中考复习既要讲究科学,也要讲究艺术,化学教师应以人为本,优化复习方法,抓住知识点,扣紧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化学中考复习的有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程 化学教学 中考 复习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考试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试题的命制“起点高――考素质,考能力;落点低――解题时应用的知识不超过课程标准要求,既题在书外,理在书中。所以初中化学总复习应脚踏实地,夯实基础,抓住主线,归纳方法;搞好讲评,培养能力,分类推进,全面提高,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能力的提高与培育。如何有效地组织化学总复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化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谈谈我校的做法。
一、单元系统复习
这一轮复习是按教材的编写顺序,对12个单元进行一次全面、彻底、详细的系统复习,是复习的重中之重,90%的知识、85%的得分将在本轮实现。本轮复习课的模式为:
1.探读释疑:教师研读《课标》《教材》精心设计出包含重点、难点、热点、疑点、易错点的问题学生对照问题,读书本、笔记、研究解决。
2.互研质疑:对于学生自研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
3.精点巧拨:教师对学生通过自研互研不能解决的问题加以精准、巧妙的点拨,解决学生疑难、培养学生思维。要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研互研能解决不讲。解决给出问题后再追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还有何疑问,已期彻底解决有关问题。
4.分层设练:教师设计基础知识展示平台、能力技巧升级平台、生活应用升华平台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个层次学生自研完成,第二个层次学生通过互研完成,第三个层次互研教师点拨完成。
5.感悟升华:在每节课结束的5――10分钟,留给学生,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组织好本轮复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和练习,学生要积极自研、互研、总结感悟。
第一轮复习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阅读,提高自学能力;
2.科学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3.勤于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4.联系实际,重视应用能力。
二、重点专题复习(5、16――6、5)
第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的组织,同时对难点、热点体型归纳,总结解题方法。除第一轮复习已涉及的外,本轮应对以下内容进行重点专题复习:①物质的变化及反应类型②常见气体的制取与净化③物质的检验④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⑤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本轮是化学学习的突破阶段。
本轮复习课的课堂模式为:练、点、悟。
通过对精编习题的练习,强化巩固重点知识,归纳解题思路,形成能力。注意突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形成方法。
第二轮复习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找准差距,有的放矢。
2.归纳整理各类有一定难度的习题的解法。
3.建立错题档案。把试题中出错的地方找出来,分析原因,对所犯错误弄个水落石出,然后收集整理,再加以强化训练,避免重复犯错。
4.要紧跟老师的大计划,制定个人的小计划。
三、回归、提炼复习(6、6――6、15)
本轮复习有两大任务:一是回归教材;二是提炼总结。
1.回归教材
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五大主题引导学生对初中化学考点进行全面的梳理,使学生做到脉络清晰、知识清楚、了解考点。
2.提炼总结
第三轮复习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总结若干重点题,常称为“考前过目题”,这些试题包含了重点、热点、难点、易错点,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回顾,总结重点骨干知识如何考查、重要的解题思路方法有那些,考试时易犯哪些错误,做到对未来的考题心中有数。
最后,就应该是做好考试的指导工作。考前,做好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考中科学安排时间,沉着冷静做答,就一定回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对于复习,有以下几点感想:
1.复习课要有新意,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建构自己知识体系。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187-01
笔者从教十多年,长期从事初中化学教学。最近半年,对本县二十六所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89%的化学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以及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训练的培养。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做实验,而喜欢背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和注意事项等。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先讲清楚与实验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将实验设计和过程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告诉学生,接着做实验,把实验现象,结果和讲授的知识点作比较,最后由教师做出概括总结。实验教学仅仅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适应中考而实验,教师心目中没有实验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和学生的长期发展需要联系起来。
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存在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因而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人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每一位化学教师应从思想深处转变自己的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化学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重点也是放在了学生能否观察到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重点或者考点是什么等等。但是如果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的重点应该是在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起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于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些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
二、论语中有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观之,要做好一件事,最主要的是要他有兴趣。当然学习化学也是同样。化学这门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首次接触到得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既有畏惧又充满好奇。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具体如何对待,我认为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的家庭小实验,这些实验的安排使课题实验由校内转向了校外这一形式对激发实验的兴趣,巩固课内知识,操作技能有很重要的作用。当我第一次给学生布置家庭小实验:“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时学生表现出了平时少有的好奇,到校后组织在班上讨论时,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经过我的提问,点拨学生回家后又进行实验,最后大家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而且很多学生有了成就感,对家庭小实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我充分利用这一点,不仅完成了课本中设计的小实验,还另外补充了一些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在家里能够找到材料并且可以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课后作业。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我再进行点评。大多数同学能够按照要求去做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的开发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对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可以组织学生在实验室中做的让学生动手,个别有困难的教师应毫无条件的在课堂上完成,并且对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边做实验边进行解说;对实验结果认真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比如在做燃烧条件的探究时:先分别介绍红磷和白磷以及烧杯中热水的作用,然后边操作边解说,让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及变化。演示结束以后,提出问题:(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2)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3)水中的白磷为什么用洗耳球充气后为什么会燃烧?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归纳出燃烧的条件。
3.充分利用各种电子设备来完成一些要求高,难度大,有危险的实验。例如:面粉的爆炸;氧化铁中铁的冶炼原理;微观世界中微粒的结构及它们的运动等实验我们单独做不可能,但是在网络教学资源中有大量的相关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技术放心,大胆的应用。
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的区别主要有: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不同;知识点内容的完整程度不同;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接受知识能力不同。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一、 化学教学目标要求及教材内容的差异
(1)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规定,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化学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以及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高中化学则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实施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其化学知识逐步向系统化、理论化方向靠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是什么”,且须解释“为什么”。另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有一定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逐步构建出知识系统,逐步形成一定的通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2)初、高中化学教材中某些知识点的衔接。初中教材有些知识点出现了但不作要求,而在高中教材中作要求但未转门讲述。如:同素异形体的概念;酸、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有关溶解度的计算等。我们在讲授相关知识时必须予以补充,以免学生感到突兀。
(3)初中某些知识点在高一必须予以加深和完善。例如:①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是从得氧、失氧这个角度简单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显然存在其局限性。高一化学中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这一相对较本质的角度介绍。②物质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初中只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最基本情况,高一化学则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基本规律,并要掌握1~18号元素为主的常见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③初中只介绍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这几个概念,而高一化学则对这几个概念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初步介绍了其形成过程,并为进一步介绍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做准备。
由以上例子可知,高中化学教材对于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阐述比初中要更完善、更严密;也更理论化、科学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初中知识的衔接与补充,且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4)初中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在高中须进一步系统化。如在初中已学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介绍了其使用仪器等,但并未形成具体的知识规律。高一化学结合氯气、二氧化硫等制法,考虑相关物质的性质从反应原理、发生装置设计、收集装置的设计、除杂、注意事项等方面加以总结,进而将其扩大为常见气体实验室制备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的衔接与补充首要把握时机,最好是在相关知识教学时自然引入,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然过渡,有利于学生学好高中化学知识。另外,在衔接补充时要注意把握尺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做无用功。
二、教学方法的差异
在初中阶段,化学属于一门启蒙学科,再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的限制,所以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高中以培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中则该方法就不适合了。为了更好地完成高一化学教学,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一定要读懂初中和高中整个阶段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对各部分内容在高、初中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衔接与补充。
例如,讲“盐类的水解”时,回顾初中的知识: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然后设置悬念:盐溶液是否呈中性?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产生疑惑,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
(2)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如图表、阅读材料、演示实验等,结合现今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
例如,在演示“Na2O2与H2O、CO2的反应”,我们可以创设为趣味实验——“滴水生火”、“吹气生火”:预先用一团棉花包裹着适量的Na2O2粉末置于坩锅中,再用一长的胶头滴管吸起少量的水深入棉花中滴入;也可用以长玻璃管插入棉花中,再用嘴往里吹气。过一会,棉花能燃烧起来。这一改动,大大的增加了趣味性,会深深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及时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以及灵活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制气原理化学反应方程式选择制气装置除杂与干燥气体的收集验满尾气处理。通过几次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由点到线”地掌握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作业规范化、实验操作规范化、阅读习惯等。从高一就开始培养这些良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关键词】初中化学;元素观;化学教学
1前言
化学是一门在微观层面上研究物质的基本组成、组成微粒的排列结构、物质的宏观性质、变化规律、制备及其应用的自然科学。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化学的核心理论也就是元素。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阶段,初中生元素观的构建既是开展化学教学的基础保障,又是学生建立化学观念的先决条件。然而,现阶段初中生元素观建构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上课照本宣科、罗列知识、全堂灌输,学生死盯课本、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教师抱怨化学难教,学生哭诉难学。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中强化学生化学观念,加强元素观的培养与建构已经刻不容缓。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重以观念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元素观,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创设情境,巧用类比,重视迁移,帮助学生构建元素观,并在教学中通过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形成。
2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渗透元素观
初中化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考点内容为教学重点的教学观念,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化学观念和帮助学生构建元素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元素观,从构建元素观角度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养成化学思维,形成化学迁移能力和科学素养。首先,化学教师可以从元素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形成类别相同性质相近的理念,如“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单质,含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根据元素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使无序的物质变得有序,便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其次,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宏微观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认识元素的内涵,如“元素的原子构成了世间万物,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核内质子决定了原子及元素的种类”。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师要紧密围绕“元素观”设计教学方案,开展以“元素观为本”的课堂教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金刚石、石墨》教学为例,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碳单质,教学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金刚石、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用途;第二课时旨在从元素观的角度对金刚石、石墨的性质进行探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比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二者性质的异同展开讨论,在学生得出两者化学性质很相似,物理性质和用途不同的结论之后,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围绕元素观,对其性质的异同及其原因展开讨论。第一步,立足元素观角度,分别就金刚石、石墨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及物理性质和用途不同的原因提出猜想;第二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猜想是否正确。学生经过讨论得出,金刚石、石墨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它们都由碳元素组成的碳单质,二者构成原子-碳原子的排列结构不同造成了二者的物理性质不同,正因为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差别很大,所以生活中的用途不同。此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拔高提升,加深学生对元素观的认识,让他们知道,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尽管目前已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但世界上的物质无穷无尽,元素的有限性和物质的多样性是统一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就如同26个字母可以组合出无数的单词一样。
4巧用类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初中化学教师要巧用类比教学方法,使抽象、深奥的化学知识变的通俗易懂,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以《元素》概念教学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元素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概念,也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材的安排中,学生首先学习了原子、分子的概念,知道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了物质,在此基础上进行元素概念的教学。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先讲解元素的概念,即“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叫元素”,接着引导学生理解元素的意义,即“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至此有很多学生会陷入困惑之中:既然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那么它怎么去组成其他物质呢?这时若教师运用类比教学法就可以有效地化解这一难题。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理解元素是一个概念的分类,它没有大小,也不能根据需要进行计量,就如同在超市里,食品是一类、图书是一类、烟酒是一类,元素就像食品、图书、烟酒,而物质就好像大大小小不同的商店、超市、大卖场。
5重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化学是和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生活中好多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来解释,如金属制品的锈蚀、食物的变质腐败、药物解毒等。初中化学教师教学中只要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一旦彰显,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以教学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在学生学习完下册书中有关酸、碱、盐的相关内容后,可以联系上册书中《水的净化》课题中“硬水和软水”的相关内容,渗透元素观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一步复习硬水的概念,硬水是指水中溶解了大量可溶性钙镁离子的水;第二步讲重温水的危害,用硬水洗衣服既费肥皂,又会使衣服发黄变硬,随着温度升高,钙镁化合物还会转化成难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析出,即我们常说的水垢,长期使用硬水,会造成管道堵塞、妨碍热量的传导、浪费能源、甚至还会导致锅炉、反应釜等设备爆炸;第三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家里烧开水时留在水壶内壁上厚厚的水垢,既不美观、又不卫生还不易清洗;第四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酸、碱、盐的知识,解决这一难题,经过讨论学生提出,水垢的主要成分是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酸可以将这些难溶盐转化成可溶性的盐,醋是生活中最常用的酸,用醋来清洗,一定可以去除水壶中的水垢。
6结语
元素观并不是教材中所呈现出来的具体知识,而是隐藏于课程内容之中的抽象理论,同时元素观从概念性转化为实际存在的事实性也是建立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之上,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结合观念为本的教学原则,将已有的元素观构建策略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并通过“实践-反思-总结-实践”的往复过程,不断更新完善元素观构建理论,建立实践指导体系,从而更好地帮助初中生构建元素观,形成化学观念。
参考文献:
[1]吴俊明,吴敏.元素概念的演变与化学元素观的教学[J].化学教学,2014(6):3~7.
【关键词】兴趣 激发 总结 反思
要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教师必须有爱心
有了对教育的爱、对化学教学的爱,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教师才会认真钻研大纲、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熟悉教案,才会成竹在胸、充满自信,才可能精神振奋、情趣饱满地走进教室,营造化学教学的生动气氛。有了对学生的爱,才能真正实施教师对学生的点拔和引导,全天候、全方位地为学生服务,才能开辟化学教学的新天地,这是搞好化学教学的关键。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是一名敬业的教师。通过这些工作,搭建基础,学生就会喜欢你,就会喜欢你的学科,学习成绩就会逐步提高。
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善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章节讲完后我会主动将章节考点进行整理,对知识进行归纳,便于复习和归类,便于与学生一起回顾,便于搞“务实”演练。这样就可在整理总结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而便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