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5 01:48: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商业银行风险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科学性原则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应该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主要包括银行监管理论、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等一系列理论,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金融系统发展来设计。
1.2系统性原则
长效机制的建立必须将各个层次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结构有序的、层次分明的系统,以面对复杂的银行风险。
1.3可比性原则
为了实现整个机制的有效性,长效机制的建立应该实现可比。因此,应该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具体做法和制度规范。
1.4可操作性原则
必须考虑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距,尽量在可能的范围内使目的得以实现,以保证长效机制的顺利进行。
1.5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长效机制,同时注意我国经济的特殊性质,不仅是满足科学性原则,也是主客观相结合的需要。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2.1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
2.1.1建立科学的银行监管理论体系。从目前我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监管理论滞后于监管实践,严重制约着银行监管的开拓进展,制约着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
2.1.2制定完整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银行法律体系。
2.1.3健全完善的银行监管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银行监管组织体系是有效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
(1)转变监管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即:通过适当的激励制度安排,发挥银行自身管理和市场约束机制作用,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银行业竞争力和效率的提高,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定。(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意义不仅仅是维护存款人信心,防止出现金融恐慌。存款保险机构的利益和存款机构的利益相互依存,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对存款机构监管的积极性就会提高。(3)建立金融监管委员会。我们要未雨绸缪,考虑设立金融监管委员会,下设银行监管局、证券监管局、保险监管局等,分别对各类机构进行主体监管,既有利于监管的协调统一,又有利于削除监管真空。
2.1.4形成有效的银行监管方法体系。建立银行风险预警系统。预警系统可通过对银行机构的主要业务经营比率和比率“通常界限”加以仔细分析,对接近比率“通常界限”的从事机构及时预警并进行必要的干预。
2.2建立科学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2.2.1以权利相互制衡为原则强化董事会机制。(1)董事会依法产生,独立运作为了加强内部分工和权力制衡,全面履行有关职责,银行董事会还可以下设委员会;(2)监事会真正发挥监督职能。监事会成员中应有一定比例的职工代表,监事长和非职工监事必须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长和监事会成员不应在银行内担任行政职务。
2.2.2以绩效考评体系为手段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激励机制方面,主要强调非货币化的行政激励(职位升迁)和精神激励(爱岗敬业),而忽视了货币化物质激励。在薪酬制度方面,按照国际通行的薪酬制度,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管理层和员工分别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将工资报酬与银行的盈利情况、为股东带来的回报以及各自的业绩挂钩。
2.2.3以信贷风险控制为重点建立风险控制机制。银行在资金的运作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防范在资金运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集中于信贷风险,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阶段公司内部治理的主要任务应是以加强信贷风险控制为重点,构建风险控制机制。
2.3建立良好的商业银行内部技术控制
2.3.1建立严格有效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对内部组织机构的设计,做到职责分工合理,使银行能顺畅运行和有效的执行领导者的意图。为防范各部门和银行员工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产生隐瞒欺诈行为,一般还专门设立了独立于其他部门仅对银行最高权力结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
2.3.2高度的电脑化管理。商业银行应该电脑化管理在内部控制上的应用,目前电脑已被普遍应用在信贷管理和国际结算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因为个人的疏忽而导致业务的失误,并有效的防范道德风险。
2.3.3合理有序的内部检查制度。银行内部检查制度是发现银行内部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银行安全运营的必要措施。
2.3.4逐步完善内部评级制度。一是要借鉴发达国家国际性银行在长期的内部评级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评级方法体系。二是要充分借助国内外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
2.4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市场奖惩并未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切实发挥作用。其原因之一在于信息披露的不健全,市场参与者难以及时获得诸如银行财务状况、经营战略、风险管理能力、收益等方面的可靠信息,无法将更多的资本配置到风险低的银行,或者要求风险高的银行提供更高的收益率。市场约束机制不健全引发的问题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甚至浪费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具体改进方向如下:(1)银行会计体系和会计财务信息披露。非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准则向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准则靠拢,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准则向国际标准靠拢,最终实现会计报告国际化。尽快出台银行基本业务会计准则,强化会计财务方面的信息披露。(2)加强风险披露。风险披露主要包括资本信息、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的信息披露。(3)强化表外信息披露。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统一的表外业务风险衡量标准和风险检测体系。这样,商业银行办理的表外业务就可以动态地反映出来,同时又能够将中间业务的经营纳入金融宏观调控的范围予以监督。二是完善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方法。要求表外业务项目应以资产负债表附注形式或附表形式反映出来。三是强化信息披露真实性要求。对在银行表外业务披露中的重大虚假披露事件的当事人应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四是强化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同时,要强调表外业务向表内业务的转化,能在表内核算和表内披露的项目应首先在表内核算和披露。(4)监控制度。信息披露监控机制应包括三方面。一是日常监督机制。信息披露能自愿、真实、及时、准确地按照市场规则披露信息。二是惩罚机制。信息披露后如果不符合要求,必要时可要求增加披露的内容甚至重新披露。三是监管当局的责任。
2.5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
人员素质与操守的高低是由商业银行员工素质的水平决定的,因此商业银行为了确保员工素质,建立一套严格人事管理制度,使其能成为专业化的队伍非常重要:第一,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第二制定员工工作规范,引导和考核员工行为。第三,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四是利用录像培训。第五,对重要岗位员工实行职业信用保险。第六,实行休假和工作轮换制度。第七,提高工资与福利待遇,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增强银行凝聚力。
小结:详尽的阐述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具体操作措施,从外部的银行监管,对外的信息披露,到内部的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内部控制技术,最后谈到了商业银行文化制度的建立和培养,分层次的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
参考文献
[1]吴慧强,徐雪香,丁惠等.商业银行风险与防范[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12-15.
[2]宋清华,李志辉.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2003:17-20.
[3]张华强,陈文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要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5:4-7.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作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上升到金融机构发展战略的高度。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大多由城市信用社改造而来,规范化的现代风险管理对其生存和发展更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理论上的风险定义为投资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实际投资和预期结果或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如果控制不好,就会由潜在的风险转变为现实的损失。
从风险的来源分,可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道德风险、策略风险、人才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和其他环境风险等。从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涉及较多的风险为内部风险,如果按银行各部门管理职能划分,可分为会计结算风险、财务收支风险、信贷资产风险、中间业务风险、抵债资产接收、处置风险及投资业务风险等;如果按会计报表划分,可分为资产类风险、损益类风险、负债类风险、表外业务风险等。城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在西方发达的银行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边界。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均是股份制,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风险承担的主体。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主体明确,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根本前提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这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特点在风险管理上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对金融风险非常重视,而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
(二)内控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完善的现代银行内控体系应该以运作合法、有效和信息畅通为目标,涵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和缺陷修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还是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三)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由于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要求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将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以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这方面的人才还相当匮乏。
二、构造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风险管理战略;二是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实施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必须立足于一个从董事会到经营层白上而下的责任和职能体系,董事会将最终承担银行所遭受财务损失或股东权益减少的责任。因此董事会作为最终责任主体,要负责管理银行的各种风险,这种管理风险的责任涉及以下几方面:①确立银行的发展目标并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②确定银行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③在可行的风险视野和银行战略性计划基础上,通过把资本配置给不同的业务活动来提高银行的潜在收益;④保证银行所处的控制环境能够保护资本。
(二)构建风险管理体系。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一个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一个银行采用的组织结构是与其经营思想密切相关的。组织结构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管理层次、部门设置和职责划分。管理层次指的是纵向结构[董事会(各专业管理委员会)经营层各业务部门各支行、营业部],部门设置指的是横向结构,而职责划分以管理层次和部门设置为基础,既牵涉到纵向,又牵涉到横向,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络结构中的每一个交叉区域都是重要的风险控制点,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风险责任主体,每一责任主体都要建立相应的风险识别机制和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在这个网络中,从总部到支行,从一线普通员工到行长、从一项新业务出台到具体实施,这一系列的过程包含着许多风险控制点,每一业务部门的主管必须承担其业务部门内部日常管理和报告各种风险的职责。(一)定性分析
1.会计结算风险的控制。会计结算风险存在于前台业务操作及后台业务管理两方面。银行对外服务主要是以会计结算的方式对外进行的,这其中所包含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风险管理部门要定期查找业务风险点,通过稽核部门工作中反馈出的问题,找出风险隐患,随时监控结算风险,督促业务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2.信贷资产、抵债资产风险的控制。一是信贷资产风险的监控。凡新发放贷款,即使审贷委员会已经通过,也需报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对贷款风险实行量化管理,通过对影响贷款安全的因素,测定出贷款风险系数,即为贷款的风险度。只有当该笔贷款的风险度小于一定标准,贷款才可发放,同时建议从社会上聘任有关行业专家碑为贷审会的特邀委员,以实现管理型和专家型相结合的复合决策体系,进一步降低新发放贷款的风险。二是抵债资产接收及处置的监控。凡经特资会审议通过的欲抵债资产及已抵债资产的变现,均需报风险管理部批准,风险管理部负责对每笔欲抵债资产进行严格审查,从以物抵债的必要性、抵债金额的合理性、抵债资产变现的可能性等几方面进行把关,对不符合抵债资产管理规定的,一律不得抵顶;抵债资产的变现,风险部负责对其全过程进行监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的损失。
3.控制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银行业务总是向前发展的,而制度一旦制订,就相对稳定。目前的内控制度多局限于对原有制度的补充和修订,往往是风险发生后才制订了一些规章和制度,前瞻性不足,因此要树立制度先行、内控优先的思想。风险管理部要加大对新开办业务规章制度的风险监控。新兴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特别是风险较大的衍生金融业务)的开拓与相应的控制制度存在“时差性”脱节。因此,在新业务开办前,各业务部门应深入调查,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将制定的规章制度,提请风险管理部门对其在防范风险方面提出意见,以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和风险识别机制加以约束,引导新业务依法经营,规范发展,防止出现新的风险。
4.计算机系统的风险控制。计算机系统的风险控制主要通过事后监控,具体包括审查其职责分离制度;网络管理、网络终端使用和网络用户是否经过授权;密码控制是否按权限因人而异;机房管理、数据管理等方面。
财会控制即为财务会计控制,是基于企业中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以国家金融法律及财会制度为参考标准,进一步制定出来的一种处理手段,其目的是对企业日常财务活动进行指导、组织及监督,最终实现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同时使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降至最低化,从而为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良机。一方面,对于财会控制来说,其主体部分首先是董事会,是基于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下,董事会对经营者财务约束及控制采取的一种加强措施。另一方面,财会控制的客体包括人、及商业银行财务各项资源,比如资金、技术及信息等。除此之外,财会控制的目标是使企业的财务价值实现最大化,进一步推动企业的稳健发展。由此可见,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想使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充分应用财会控制机制便有着实质性的作用。
二、财会控制机制在防范商业银行风险中的应用分析
1.不良资产风险的防范不良贷款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了很大程度的阻碍,同时不良贷款也是属于金融风险的一种表现。因此,应用财会控制机制,使该类金融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便显得极为重要。首先,利用财会控制机制,便需要对外部借款企业做出一定的规范,比如在会计信息的提供方面需要具备准确性及完整性,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需要对借款企业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借款企业的资金周转现状、获利及偿债能力等,在做出理论分析之后,然后判断借款企业是否符合借款条件,以此不免不良贷款风险的发生。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客户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开发。将借款企业的各类会计信息录入计算机当中,进一步构建具备完整性的信贷信息数据库,以此为获取借款企业的异常情况提供帮助,使借款企业重复抵押及多次担保的现象实现有效避免,从而使进入企业信贷资产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积极实施商业银行会计监督机制首先,需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工作进行强化,并加强会计事后稽核工作,将会计核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对于一些重要岗位,需要实施相对应的制度,比如定期轮换制度及交流制度等,对重要岗位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动向进行时刻关注,以此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再则,需要应用有效的策略,使会计印章及重要会计单证的管理得到有效强化。将财会控制规章制度体系作为参考标准,做好会计部门的检查及辅导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改正之后及时反馈,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需追究到底,以此使会计监督的权威性充分有效地体现出来。
3.对会计考核机制进行完善,使业务操作风险实现有效避免前台业务操作失败也会引发风险,该类风险被称之为前台业务操作风险。该类风险主要的致因包括财务制度的不完善、越权交易的出现及支票欺诈现象的发生等。为了使该类风险实现有线避免,完善会计考核机制便显得极为重要。一方面,需对检查力度进行扩大,注重查找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反思,对于管理过程的不规范现象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并且还需要对责任进行落实,比如:查核工作人员如果发现重大弊端促使商业银行受到巨大损失,需让造成损失的相关人员承担失职的责任。另一方面,学会利用科技手段使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对于前台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便可利用相关的综合管理系统,使前台业务操作及管理能够实现信息化,将一些由于手工操作所存在低效率的工作用计算机代替,从而为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依据。除此之外,在管理方面需力求创新。例如,在和保安押运企业签署票据交换及库存款包交接合同的情况下,可通过事先商量,让票据传递及现金调拨风险损失由承包人来承担,以此使商业银行业务操作风险实现有效降低。
三、结语
论文关键词:信用卡风险管理信用卡信用风险
信用卡(英文:CreditCard)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信用卡一般是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结帐日时再行还款。除部份与金融卡结合的信用卡外,~般的信用卡与借记、提款卡不同,信用卡不会由用户的帐户直接扣除资金。
信用卡已成为现代银行发展最快、普及最广的一项业务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数的增多,信用卡风险逐渐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而且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用卡信用风险概述
1、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类型
信用书业务是银行业务的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银行传统业务产品的风险,也有信用卡业务特有的风险。银行业务存在的各种风险在信用卡业务中也同样存在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而其中造成信用卡业务资产损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信用风险。根据研究资料和实务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因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占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损失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商业银行再办理信用卡业务时,必须通过识别、计量和控制来严格预防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在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主要是因为持卡人信用不良或者信用状况恶化.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偿还信用卡透支消费和预借现金等本金和利息、滞纳金等费用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针对持卡人信用风险暴露值和评价发卡机构的信用风险水平和控制能力均有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发卡机构而言,其主要指标是延滞付款率、滚动率和损失率。
一般而言,发卡机构开展信用卡业务时,其内部的业务处理包括了营销、销售、风险控制和作业四部分。这四部分处处都渗透着信用风险的风险防范点。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对新申请的客户进行审核批准,根据客户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资信审核后决定是否发卡和给予额度;
2)对持卡人异常交易行为进行监控,确认交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控制持卡人信用风险和伪卡、盗用风险,减少资金损失;
3)持卡人发生欠款逾期时,根据逾期金额和期限,采取措施进行还款提醒、催收.追缴欠款
2、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关于信用卡的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我们不仪可以通过近年来的信息经济学加以分析.尤其还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解释。
1)道德风险现象
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借款人项目失败承担的风险是固定的.但其成功时获利是不封顶的.所以当银行不能完全监督借款人行为时,借款人就会产生改变当初申请贷款时的用途,转而从事高风险但更高收益项目的动机,使银行的预期收益减少。银行而对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可以采用的措施之一就是提高逾期透支利率.可以用增加的利息收入来补偿可能出现的拖欠损失。
2)逆向选择现象
一方面,面对当前高利率,有许多安全客户退出了高价信贷市场,但仍有一部分危险客户他们凶抱着赖账的打算.所以利率再高他们也仍然敢贷款。另一方而,一些借款人为了支付高利率只好把贷款用于高利益高风险的项目上,这样也就加大了银行收不回贷款的风险。从而出现“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的现象。
因此,由于发卡程序简单,事前潜在客户的信息收集、筛选不甚完善,事后的监控、监督成本较高,致使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表现更为突出。构成了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二、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管理现状
随着全球商务活动和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信用卡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西方国家逐渐在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发卡和受理网络、成熟的交易处理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然而,我国信用卡的发行远远晚于欧美地区。直到2002年,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大举进入信用卡发卡市场,信用卡的发卡和受理业务才得到迅速发展。
1、国外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信用卡风险也逐渐显现。其中最为主要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由于信用卡先消费后还款的产品特点,对持卡人具有消费放大效应.持卡人信用状况恶化导致不能偿还透支消费导致信用卡坏账的比例逐渐增加,甚至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信用卡提供商2008年上半年的呆坏账损失就已经达到210亿美元。评级机构惠誉的数据显示,美国信用卡坏账率在2008年12月升至历史高位7.5%。2009年1月卡债延迟缴付6O天以上的人,达到3.75%的历史新高。惠誉进一步表示,经济衰退令失业者无力还债,违约率在2009年突破10%。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信用卡亏损总计高达700亿美元。在信用卡危机面前,美国的大型发卡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都难逃厄运。
在十年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时期,就业率和收入下降对信用卡市场形成的负面影响将继续加大。英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贷款机构正迎来一波愈演愈烈的消费者违约潮。
2、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从起步期发展为成长期,且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据此前央行的~2009支付体系总体运行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末,信用卡发卡量为18555.56万张,同比增长30.4%,信用卡授信总额13634.96亿元,同比增加39.1%;应偿信贷总额2457.58亿元.同比增加55.3%
在业务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风险指标也有所增长,但整体较为可控。截至2009年底,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6.96亿元,同比增长127.9%;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不良率)的3.1%,较2008年底增长1个百分点。从行业整体风险水平来看,国内信用卡延滞率和损失率处于较低的风险水平.但从欧美发生的信用卡危机可以看出,信用卡业务出现总量增长的同时,必须关注信用卡业务的信用风险,将信用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嗣,降低延滞率和损失率。
3、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现状的特点
1)信用风险整体指标较低
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和国外发达国家信用卡风险指标相比,我国发卡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且大大低于同业水平。其中主要原因有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信用卡在国内支付结算比例也逐渐增加,透支余额逐年快速上升,相比之下,延滞账户透支余额和损失账户透支余额增长比例不大。另外,我国居民的信用卡消费意识并未完全形成,传统的先存再用的借记、储蓄账户的金融理念一直被大多数人认可,因此,对透支消费缺乏动力,而且信用卡高企的透支利率也是持卡人倾向于在免息期内还款。
2)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仍需加强
2009年年中,我国多部门也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要求切实规范银行卡发卡行为,认真落实银行卡账户实名制,控制信用卡发卡风险。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信用卡产业发展制度环境的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但是目前也存在法律、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包括征信体系不健全,条块分割局面难以改变居民信用意识和用卡文化尚待普及、信用卡产业未形成清晰的组织模式、信用卡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3)信息严重不对称
市场经济的今天,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发卡机构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盲目注重发卡规模和数量,对授信政策的制定并不严格,在征信过程中也放松了对申请人的信用调查,导致信用卡信用风险的存在。目前发卡机构征信手段和渠道有限,往往根据申请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经常当面向本人核实,存在不能准确掌握申请人资料的可能性。持卡人在经济状况发生恶化时,银行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只能在持卡人不能按期偿还透支时才能发现,往往为时已晚,银行已经承担了持卡人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由于外部信息的不完备.使发卡机构不能对申请人的信用价值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
三、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迅速建立起高效准确的信用评级体系
目前正在建设和完善的全国范围内的跨行征信系统。主要侧重点在避免欺诈行为,信息系统内容较为单一。我国发卡机构虽然可以查询个人征信系统了解个人信用状况,但是评价个人资信状况比较重要的户籍、职业、税务等信息由于部门分割,缺少信息共享机制而使得信息的整合利用难以实现。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建立银行卡违法犯罪黑名单共享、信息查询和查询取证的机制,以更好地防范信用卡风险。针对新型的个人信贷业务,我们需要一个全部银行可以共享的高效率运行的信息平台。
2、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选择适合发展信用卡的目标客户群体,是控制信用卡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各主要发卡行的信用卡客户主要来源于各自已有的客户群,而客户在申请卡片时,也更倾向于经常光顾的发卡行。由于信用卡市场空间大,客户选择性较大,各发卡行只有根据自身的整体优势和以往客户群的素质,有针对性地锁定信用卡产品的目标客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明确了目标客户群体,商业银行应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理性把握发卡对象。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历经资产风险管理、负债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之后,以新《巴塞尔协议》为标志,进入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的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将体现为五个方面的新发展。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历史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主要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贷款等资产业务为主有关。20世纪6O年代以后,随着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
20世纪7O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
8O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资产组合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深化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新《巴塞尔协议》
8O年代至今的2O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O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诞生于1975年,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议》,标志着国际银行业协调管理的正式开始。之后,《巴塞尔协议》经多次修改,并推出了多项文件和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对银行满足总资本和核心资本的要求做了规定,核心思想有两项:一是将银行的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二是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确定了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并确定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标准比率为8%。报告的产生标志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的过渡。
此后,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使银行业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对于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先后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范畴进一步拓展。尽管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第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但风险衡量方式更为灵活。银行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基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业最低资本金的要求,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进行了界定,其基本精神要求银行管理者根据银行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构成,并依其承担风险的程度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以及相对风险加权资产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与此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外部评级和内部评级,促使银行不断改进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委员会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框架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
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按照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将体现为五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南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从发现风险到形成损失的时间大大缩短。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由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走向集中管理,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不仅强调对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而且应更加重视对人为风险因素的控制;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而且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损失也视为风险。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一些时效要求短、批量化处理的银行业务,如资金业务、零售业务,要进行间接管理,运用模型用定量分析工具、进行国别风险、地区风险、行业风险、企业风险等分析,结合信贷审查等直接管理形式,有效控制业务风险。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卜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第四,风险管理重点由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以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往往单纯强调“审贷分离”而忽视了商业银行内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但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等一系列事件说明,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已经不单单是授信审批的控制,而且更强调银行整介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从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应是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通过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信贷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
(一)样本数据的选择
从我国上市公司中小板中选取了80家制造业中小企业作为样本,其中20家为ST企业(高风险企业)60家非ST企业(低风险企业),我国制造业中中小企业约占99.08%,中小企业中制造业约占92.42%,截止2010年底,中小企业版上市公司共有531家,其中制造业325家,占61.21%,所以,无论从总体看,还是从上市公司看,制造业企业都占主体,为了研究的普遍性,也为了消除行业因素的影响,80家中小企业都选择制造业企业。并涵盖了食品、纺织、家具、电子、化学、金属、设备、医药、生物制品等制造业行业,所以样本的选取具有全面性。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是难以获得的,所以,从上市公司中选取了80个样本,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的2013年年报及其他公开披露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和讯网。
(二)指标的选择
本文共选择了五大类三十九个财务指标,具体包括: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以及现金支付能力指标,这五大类指标都是与企业违约率的高低有着很高的相关性的,具体指标如下表
(三)主要方法的应用
1、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简化数据集的统计方法,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线性变换把原来N个相关变量指标转换成另一组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降维处理技术。在实际处理中,只挑选几个方差最大的主成分,从而达到简化系统结构的目的。本文主要选取了五大类39个指标,而其中部分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为了消除指标之间的共线性,所以,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一部分指标,最终进入了Logit模型。
2.logit模型
(1)模型适用性分析Logit模型是采用一系列财务比率的变量来预测公司破产或违约的概率,然后根据银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设定风险警戒线,以此对分析进行风险定位和决策。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将违约概率作为衡量信用风险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经研究发现,信用等级与违约概率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即较低的信用等级对应着较高的违约概率。所以,采用违约概率度量的方法来度量信用风险存在着合理性。Logit模型是一种非线性模型,信用风险非线性这一特点,使得模型刚好使用。此外,Logit模型不需要自变量符合联合正态分布这一假设,且自变量可以连续、离散、甚至可以是虚拟变量。而信用风险很难进行正态分布的假设,所以,基于这两点而言,此模型对于信用风险测量有其适用性。
(2)模型介绍Logit模型是通过最大似然法来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Logit分布函数的公式可以表示为:P=11+e-zP为因变量,z为自变量,e即为自然对数的底数2.71828。在本文中,我们利用Logit模型来研究企业财务状况与企业违约之间的关系,因此,P作为因变量即为贷款企业的违约概率,取值在(0,1)之间,这与Logit模型的定义中P大于0而小于1相符合,而z作为自变量,我们将它重新定义为企业财务指标的函数,我们把它表示为Z=a0+a1X1+a2X2+、、、+anXn,这里的X1一直到Xn是上文提到的39个财务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法最终得到的部分指标。
(四)具体应用
首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将五类财务指标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现以偿债能力指标的17个因子为例,其他指标的主成分提取方法相同,只给出结论,不一一列举。通过提取主成分,最终提取了四个主成分进入Logit模型,其解释总方差为82.319%,这四个因子分别为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以及负债结构比率。其余四类指标通过KMO和Bartlett的检验,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最终筛选出的因子分别为: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现金流量结构比率。所以,最终选择了12个变量进入Logit模型,这12个因子分别为x1到x12: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负债结构比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现金流量结构比率。
二、定性分析法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定量信用风险评级中的应用
除了上文提到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定量评级的方法以外,在对信用风险进行评级时,还需要对宏观、行业、区域等系统性的风险进行研究。因为每个企业都处于一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之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整体发展快慢以及稳定性对每个行业和企业造成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信用风险评级人员而言,应该随时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受评对象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原料供给、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并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获取现金流能力的影响及程度,从而为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奠定基础。此外,要关注行业因素所带来的信用风险,行业内的企业之间处于一种相对联系的紧密状态,一旦发生行业系统性信用风险,就意味着行业内一部分企业将会出现信用风险。要重点关注行业的生命周期,因为处于不同行业生命周期的企业信用风险是不同的。处于起步期的行业收益低,风险高,处于成熟期的行业业务发展和收益相对比较稳定,信用风险相对下面具体阐释一下各项指标的评定标准:
1、宏观因素打分标准国家鼓励的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制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智能工程、以及稀有的有色金属行业等等,这些产业的得分最高,相应的也可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相应的税收优惠。例如房地产的开发、污染较强的一般化工产业为国家限制的产业,而对能源过度浪费,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对这类企业的贷款要非常慎重。具体可以参照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
2、行业发展周期打分标准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般将行业划分为四个生命周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企业的起步期,企业的规模可能会比较小,在这个时期,行业产品的开发相对比较缓慢,利润率比较低,但市场增长率还是比较高的。一旦进入成长期,企业将拥有高的增长率,而在该阶段对现金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当增长率降到较正常的水平时,企业便进入了成熟期,该阶段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相对来说信用风险也相对较低。而一旦行业进入衰退期,市场增长率将严重下降,此时的信用风险将相对较高,因为此行业可能会不复存在或被并入另一行业,所以,一定要对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信用风险高度关注。
3、行业进入障碍打分如果一个行业越容易进入,说明该行业的获利能力就越容易被削弱,新进入行业的企业会对现有的行业构成威胁,削弱现有企业产生财务回报率的能力、分割市场份额甚至激化市场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力度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进入壁垒的高度,当然,壁垒的高度与众多因素相关,包括规模经济、客户的忠诚度、资本金的投入、转换成本等等,所以,越是进入壁垒高的企业,其信用风险相对较低,因为其存在的竞争相对较小,存在一定的规模,拥有一定的资本金,财务状况也相对稳定。
4、企业信誉打分银行可以通过函证的方式向其他企业询问该企业在与其合作中是否诚信,并通过银行系统查询其以往的贷款信用记录,以及通过其他平台查询该公司是否有其他违约记录、欠费记录。
5、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对领导者的能力、研发能力、市场占有率的综合打分,这里最重要的是对领导者能力的考察,因为中小企业主要是由所有者自主决策、直接管理,企业所有者在企业日常经营和重大决策中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管理者个人的信用观念和信用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决策和信用行为,因此,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具有较高的个人相关性。应重点关注领导者的能力以及其对风险的偏好。有些企业领导者属于比较保守的类型,他们更喜欢求稳,有些时候为了降低风险甚至放弃了高收益,而还有一类领导者喜欢冒险,他们的原则是为了更高的收益而选择高风险的项目,最后一类是相对风险中立的,他们不回避风险,也不追求风险,而是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态度。所以银行应该重点关注的是喜欢冒险的这一类领导,因为其冒险风格可能会使其面临很高的信用风险。
6、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首先要看其公司各项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是否严谨,对内部控制能力的考察主要关注五个方面的内容:组织结构是否合理,责权的分配是否得当,人力资源的政策、企业的文化以及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有着自己长久以来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给予激励、晋升的机会,员工将对企业有很高的忠诚度,会更好的为企业带来价值。此外,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关注其社会责任,即要做到安全生产、保证产品质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就业、员工保护等等。所以,如果一个企业拥有好的内部控制,其信用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7、企业的业务关系包括与供应商、销售商与客户的合作情况,这些的指标获取只要可以采用抽查部分供应商、客户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
三、结语
[关键词]信用卡业务风险成因控制
一、引言
从2003年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至今,每年的发卡量均增长80%以上,截至2008年5月底,全国累计发卡量更是飙升到1.1亿余张。然而,庞大的发卡数字背后是“泡沫”,像一主多卡、睡眠卡的现象屡见不鲜,恶意取现、欠贷不还的客户普遍存在,办卡黑中介、信用卡套现公司层出不穷。近年来,国际信用卡犯罪集团的触角也延伸到了中国。当这些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爆发时,受影响的将不止一两家发卡机构,可能是整个国家的金融体制,甚至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
二、信用卡业务的特点
1.功能丰富,涉及业务领域多。具有存取现金、消费结算、透支等功能,跨越了资产、负债和中间银行三大支柱业务。
2.参与者多。包括卡组织,发卡机构,持卡人,特约商户,收单机构。
3.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因素多。信用卡功能的实现、特点的发挥依赖于ATM、POS、电话银行、互联网等设备和技术。
4.服务前台外延化。打破了传统银行的柜面服务模式,触角延伸到银行以外,并涉及到各个消费领域。
5.申请手续简便,风险较大。申请信用卡是一种“免担保”的方式,其安全性几乎完全依赖于申请人本人的信用。
三、信用卡业务风险的类别
目前,对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种。
1.信用风险(CreditRisk)是指持卡人由于发生经济问题或主观故意而没有及时、足额偿还欠款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恶意透支。恶意透支是最常见的、最隐蔽和最难防范的信用卡犯罪手段。
(2)谎称未收到货物而拒绝还款。即在收到货物后提出异议,慌称从未进行交易或者有交易但没有收到货物为由拒绝还款。
(3)虚假挂失。假装信用卡丢失,利用办理挂失手续到商业银行止付这一很短时间差,大量透支使用。
(4)利用信用卡透支金额发放高利贷,从而长期无成本占用银行资金谋取暴利的目的。
2.欺诈风险(FraudRisk)是指由于遭人冒申请、伪造、盗领、失窃等原因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欺诈类型主要有:
(1)冒名申请。以虚假的身份证明及资信材料申请信用卡,获批后,即刻进行欺诈消费或套取现金。
(2)伪造卡。先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取真实的信用卡客户资料,然后再根据非法获取的信息伪造信用卡进行诈骗。
(3)遗失卡或被盗卡。信用卡在邮寄或使用过程中不慎丢失或被他人盗取,从而被他人盗刷。
(4)特约商户欺诈。主要是特约商户的不法雇员通过伪造交易资料骗取收单机构交易款。
3.操作风险(OperationRisk)是指发卡机构因管理和作业流程上的操作不当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
(1)发卡机构内部员工疏忽大意,有章不循、违规操作,对流程执行的力度不够,也会造成不应有的风险。
(2)审批政策及后续流程漏洞造成的损失。
(3)相关配套的软硬件设备安全性低也有可能造成损失。
四、信用卡业务风险的控制
对于风险的控制,我们认为从一张信用卡的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发卡前
(1)营销人员把好第一道关。营销人员应注意防范是否有不合规的情况,比如申请表是否是本人填写和签名的,申请人的资信证明是否有伪造涂改的痕迹。对于营销对象的把握,应尽量以大公司,大企业的员工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为目标,争夺优质客户。
(2)建立严格的办卡程序。对于零散客户,要求申请人提供房产证明、购房(贷款)合同、身份证件、大额存单等,在核实原件后一定保留其复印件。对单位办卡,手续可以适当简化,但一定要与单位签订明确双方的责任的协议书。必要时,可以通过电话调查和实地调查等手段进一步核实。
2.发卡中
制好的卡片寄出后通过短信提醒客户卡片已经获批,请注意查收或通过电话询问客户是否收到,最大限度地避免卡片因在邮寄过程中丢失或被盗,而被他人冒用。
3.发卡后
(1)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对特约商户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服务水平。对违反协议的行为给予纠正,必要时可中止或取消特约商户受理信用卡的资格。
(2)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对授权及收单操作进行监督,发现异常时必要时应及时止付。
(3)正确指导对持卡人的用卡。应正确宣传善意透支,不能过分强调信用卡的透支功能。要大力宣传信用卡方便购物、消费及存取现金的特点,普及信用卡基本知识,逐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对持卡人还应宣传和讲解信用卡的使用方法,以改变部分持卡人的不良习惯。
(4)建立有效的催收制度。对免息期即将到期的客户进行善意的提醒。对到期未还款的客户进行电话催收,或寄发催款单,并指导其正确还款。对于多次电催无效的客户,要进行上门催收,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欠款,并将其列入“黑名单”对其以后的任何申请都予以拒绝。
参考文献:
[1]袁笑冬:信用卡风险的主要特性与成因分析[J].中国信用卡2006,(06):43~46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建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因为操作风险所导致的金融案件震惊了国际银行界(见表1),使银行经营者和监管者普遍认识到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安永国际会计公司2001年对美国前100家大银行的风险管理调查报告证实了这一点。报告间隔一个月或更长时间,94%的银行衡量了市场风险,100%的银行衡量了信用风险,69%的银行衡量了操作风险。在不少国际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2004年6月通过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反映了这一风险管理趋势,正式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综合起来考虑,并首次明确了对操作风险的资本配置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相应的制度环境尚待完善,人们求富的急切心态导致各种违规事件的层出不穷(见表2),操作风险正成为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新巴塞尔协议与银行操作风险
新巴塞尔协议(2004)第一次对银行操作风险提出了资本要求,并把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该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这一定义侧重于风险形成的原因,委员会认为这样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度量都是合适的,同时又鼓励对定义中损失类型(见表3)进行讨论以形成更为完备的定义。操作风险相比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意味着纯粹的损失;而后两者是一中性概念,损失机会和盈利可能并存。根据新协议的监管要求,银行必须全面收集业务活动中有关操作风险的损失数据。可以依照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8种银行业务类型(具体包括: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业务,结算和支付,和保管,资产管理,零售经纪业务)和7种操作风险事件类型(具体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政策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实物资产的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败,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进行数据分类。分别统计发生概率大而每件的损失额度较小和发生概率小而每件的损失额度较大的事件数量。同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一样,不论是对操作性风险简单的定性估计,还是复杂的模型计量,都必须涉及风险的种类,风险敞口,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风险损失。
二、新巴塞尔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建议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03年2月公布的《操作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最佳实践》,不管银行规模的大小,监管当局应当要求所有的银行都建立起自己的操作性风险计量和监管框架。银行应同时进行足够的信息披露,以便市场能够就其操作性风险管理方法进行评估。操作性风险管理越来越被置于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同样重要的地位,对操作性风险管理计量的技术要求也在逐步向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看齐。操作风险管理正作为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被纳入到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目前我国在银行操作风险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中国有五家规模各异的银行参加了十国集团国家监管当局之间对新资本协议第三决定量影响测算(QIS3测算),其合计的资产占到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48%。按标准法计算,操作风险的贡献率为3.83%。由此可见,我国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水平是相当低的。虽然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9月并开始实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我国银行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和控制框架提出了要求,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组织基础工作薄弱,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相关的信息披露严重不足,缺乏操作风险的计量模型和损失数据等问题。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和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要解决上述问题,建立起适应我国银行业发展要求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确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应从以定性为主的传统风险管理方式向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现代风险管理模式转变,树立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综合管理的理念,积极借鉴新巴塞尔协议的银行管理精髓,打造我国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文化,使高层管理人员和所有员工对各自业务部门防范操作风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认真履行风险管理责任,确保操作风险管理活动被很好地理解和执行。
2.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选用适当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新巴塞尔协议指出:“委员会认为,根据统一的损失、风险和业务的定义,在业内有序地收集及分享数据,对于制定处理操作风险的各类先进方法十分重要。若没有这类数据,委员会将被迫在制定操作风险最低资本规定时采用保守的假设。”尽管目前我国很难采用那些先进的操作风险量化方法,但是操作风险的量化将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要提前做好风险损失数据库的建立,为日后使用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作准备。根据新协议的提议,“委员会计划允许银行采用更加先进的方法按业务处理操作风险。如银行可以采用标准法处理某些产品,并同时采用内部计量法处理其他产品。”因此,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不同业务的操作风险采用不同的度量方法。前面分析的几种度量方法为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的标准,但这些方法有自身的特点,就现阶段的中国商业银行来说,并不都适用。基本指标法过于简单,损失分布法和极值方法属于高级计量法,对损失数据要求高,必须满足一系列的分类标准,这些标准有许多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无法达到,应用难度较大。而标准法和内部度量法介于两者之间,既克服了基本指标法的不足,又不像高级计量法那么复杂,应当是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短期努力方向。尤其是内部度量法,能很好地结合绝大多数中国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状况(如业务规模、范围、业务类别等),对风险的衡量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建议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着重考虑对该方法应用的熟悉和完善,为今后更高级方法的使用积累经验。
3.借鉴国际经验,创造一个合适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新协议对操作风险管理环境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董事会应当意识到操作风险的主要方面,并将其做清楚的分类以能够实施管理,并应当批准和定期地检查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二是董事会应当确保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从属于由受过培训能力的员工所独立进行的、有效的和全面的内部审计;三是高级管理层应当负责董事会批准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实施。这个实施在全行范围内应当是一致的,所有层面的员工都应该理解其相关的操作风险管理责任。我国的操作风险管理应该积极借鉴这些原则,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应基本覆盖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缓释、控制和报告等程序和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覆盖整个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构建责权明晰的管理架构。与此同时,由于国有银行权责不明晰,操作者是银行经营者,而风险承担者是国家,这样使得银行经营者缺乏实施风险监管的动力。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必须与银行的产权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一个好的企业制度环境。
4.健全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人才建设。最重大的操作风险经常由内控制度的失灵引起,而这又是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所以防范操作风险的关键在于健全银行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建设应从银行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发挥信息披露的作用,要求银行应向公众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以便于市场参与者能够对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由于操作风险的复杂性,客观上要求其业务人员必需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操作风险管理质量的高低。目前我国熟悉操作风险管理业务的人员非常匮乏,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引进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TheNewBaselCapltalAccord.Fourthconsultativedoc-ument.http://www.bis.org/bcbs/cp3full.Pdf,2004.
2.赵先信,银行内部模型和监管模型:风险计量与资本分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SoundPracticesfortheManagementandSupervisionOfOperationalRisk.Basel,February,2003.
4.King,J.L.OperationalRisk:MeasurementandModeling.JohnWiley&SonsLtd.starliuCom.cn,2001.
5.段红涛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问题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6.王卫东.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