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乡村教育论文

乡村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03 14:40: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乡村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乡村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幼儿文学教育;认识论;存在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6-0023-04

马克思说:“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1〕人的“人化”,首先需要具有“人的本质客观展开的丰富性”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文学成为幼儿生命成长和心灵发展的精神之根。正如黄云生先生所言:“一个人呱呱落地之初,心性尚处在混沌未开之时,便有文学来和他陪伴……在整个幼儿时期,文学对人们当时,以后乃至一生都产生有益的影响。”〔2〕幼儿文学悄无声息地将向外的审美活动内化升华为幼儿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构能力,使“混沌”的人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然而在自然状态下,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进入幼儿的视野,与幼儿建立属人的关系,具有太大的偶然性,所以需要幼儿文学教育的参与。

一、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分野

审视幼儿文学教育的历史和实践,我们发现,我们没有时刻以提升幼儿的精神品质为旨归,有时甚至在远离这一命题的地方徘徊不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言》教材,对入选的幼儿文学作品基本是按照“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教育”的维度来设立教学目标的。如《拔萝卜》的教学目标是“使幼儿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学习词:拉、帮忙、一起;词组:拔萝卜”。同样,《小熊请客》的教学目标是“教育幼儿爱劳动、有礼貌”,“学习词:讨厌;词组:又懒又馋”。上述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目标并没有以文学为本体,而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达到为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教育服务的目的,文学由此成为手段和中介,甚至被异化为非文学。郑荔在《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中也揭示了文学教育的这种“工具化”现象。“我们考察了幼儿园很多文学作品学习的教学目标,发现主要是学习某种句式或者词汇,而通过作品学习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就是更普遍的目标,在比较次要的目标中才有可能谈到儿童的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要孩子们懂得撒谎是不良行为,就给他们讲述《狼来了》;要孩子们戒骄戒躁,《龟兔赛跑》就成为首选的作品。”〔3〕

文学教育的这一偏离甚至背离文学本体的现象由来已久,已经成为幼儿文学教育的“集体无意识”状态。我们认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认识论哲学的统摄和规约。

认识论哲学是一种二元论哲学,认为人是认识世界的主体,世界则是被认识的客体,人和世界的关系就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认识论哲学进而把世界分成“现象”和“本质”两极,并运用本质的一极去压制、取代现象的一极。认识论哲学的本质是知识论,人可以通过对世界的认识,通过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获得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认识论制约下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是对世界的模仿、复制、再现,由此我们可以通过文学达到对世界的认识和对其本质的把握。

上述幼儿文学教育的“思想品德工具论”倾向和“语言工具论”倾向,都是认识论哲学的折射。“思想品德工具论”认为幼儿文学作品是思想品德的载体,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想品德内容是幼儿认识的客体,而且是幼儿必须把握的本质。“语言工具论”则把幼儿文学作品作为学习语言知识的手段,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的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例子。在这两种倾向中,幼儿文学作品都被看作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感受、体验的对象。基于认识论哲学的幼儿文学教育就这样把掌握语言知识、形成道德认知等作为教育目标,把语言知识和道德认知的学习作为教育内容,把讲授和灌输作为主要的教育方法。然而,这样的文学教育堵塞了幼儿与幼儿文学的天然通道,离文学教育提升人、塑造人的目标距离太远甚至南辕北辙。指导幼儿文学教育的哲学思想应该从认识论走向存在论。

与认识论不同,存在论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出发,揭示世界的意义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存在论反对把主客体对立起来或分离开来的二元论倾向,认为必须消弭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等二元对立格局而走向“主客消融”、“物我同一”。在方法论上,存在论倾向于人的感受、直觉、体验、想象、领悟、意会等。反映在文学上,存在论认为文学不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而是对世界的建构和照亮。认识论关心的是文学对世界的模仿是否正确,执著于事物的“在场”;存在论则关心文学对世界的照亮和拓展,企求通过文学把人们的眼光和心灵引向无穷的“不在场”,使人们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得到延伸和扩充。

在存在论视域内,存在被认为是超越了主客体二元对立而进入主体间的存在,孤立的主体性变成了交互主体性(或主体间性)。这也正是马丁・布伯所说的“我―你”关系。马丁・布伯认为,人在面对外物时持有两重态度,“我―它”和“我―你”。在“我―它”关系中,人总是出于自我的种种需要将周围的一切当作“它”,当作与“我”对立的客体。“它”是“我”利用的对象,是满足“我”之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我”与“它”之间是一种有限的利用关系。而在“我―你”关系中,人不再以“利用”的态度对待外物,不再将外物视作“它”,而是将其看作“你”。“我”和“你”是两个平等的世界,“我”以“我”的整个存在接近“你”,发现“你”,在“你”中照出“我”自己,发现“我”自己。〔4〕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正是这样的“你”,幼儿正是在与“你”的对话和融通中走出混沌。

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这是幼儿文学教育的一场革命。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主体间性’这一概念让我们找到了文学教育新的理论依据和更为有效的进行文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5〕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法的分野

认识论把幼儿文学作为客体,追问它的在场意义,即“文学是什么”;存在论把幼儿文学视为促进幼儿精神品质提升的另一主体,追问的是文学的不在场意义,对文学的提问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向,关注的是“文学对我意味着什么”。基于认识论的幼儿文学教育强调“文学有什么,我就教什么”,文学有语言,我就教语言;文学有思想,我就教思想……基于存在论的文学教育更强调幼儿从文学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体验文学与自身生命之间的精神联系。当小红帽被狼吃到肚子里的时候,“我”仿佛也被吃到狼肚子里去了,“我”感到恐慌、愤怒;当猎人将小红帽解救出来时,“我”又和小红帽一起欢呼,一起雀跃……幼儿以文学建构出来的世界为自己的世界,以文学人物体验的悲欢为自己的悲欢。

基于认识论的幼儿文学教育与基于存在论的幼儿文学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有根本性差异:认识论旨在让幼儿认识文学,而存在论旨在让幼儿亲近文学。认识论文学是把幼儿的心灵引向知识,幼儿与文学是分离的、疏远的、没有感情的。如此久陷科学主义的泥淖,幼儿很难成长为健康、自由、和谐的人,相反,倒可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诟病的“单向度的人”。存在论则让幼儿在亲近文学中从一个人的天地里走出来,走进一个与人来往、与人沟通、与人共享的“属人的世界”。正是在与他人来来往往的沟通中,幼儿建立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广泛而美好的精神联系,积累起对于这个世界丰富而美好的情感,进而一步步获得马克思所说的“属人的本质”。

教育目的不同带来了教育方法的分道。要达到认识论的教育目的,让幼儿从现象中把握本质,教师只能采取讲授和灌输的教育方法。通过分析、推理,抽象出道德的教条,汇集成理性的知识,这成为认识论文学教育的基本程式。这一切与亲近文学无缘。而文学教育的实质则是情感教育,亲近文学必须用感情召唤感情,用感情打动感情,而且必须用感情去体验感情。所以说,体验才是幼儿文学教育的必经之路,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去体验幼儿文学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和情感世界,从而让幼儿发现自我,拓展自我。发现自我,不仅仅是“我看见了”,“我知道了”,而且是“我体验到了”,“我”化入“他”的形象之中,和“他”一起期待、渴望,和“他”一起欢歌、痛哭。发现是感情对感情的发现,开拓是感情对感情的开拓,正是在发现和开拓中,幼儿扩大着自我的疆域。

三、存在论幼儿文学教育的实践意义

基于存在论的幼儿文学教育在实践层面如何落实?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这里不存在一个可以预设的方案,必须随着实践的展开而不断趋向丰富和完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教育内容和要求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为幼儿文学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一些实践工作者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走在从认识论到存在论转变的途中。

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幼儿园课程指导手册・语言》选入了下列一首童谣: 〔6〕

逗蚂蚁

童 昌

蚂蚁来呀来,

快快来吃饭。

什么饭?黄米饭。

什么菜?炒青菜。

什么筷?毛竹筷。

什么碗?烂泥碗。

吃不了,往回搬。

哼唷哼唷搬得欢。

教学指导:

《逗蚂蚁》由传统童谣改编而来,节奏活泼,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但与大多数传统童谣一样,其逻辑性不强,有些形象和词句不适宜用道理去“推究”。因此,组织活动时不必拘泥于“黄米饭”、“炒青菜”、“毛竹筷”、“烂泥碗”等概念的推究,而要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娱乐性内涵。

在《逗蚂蚁》这则童谣的教学指导中虽然没有提出具体教学方案,但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挖掘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娱乐性内涵,而不是紧紧抓住几个概念不放。教师可以在挖掘作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上下功夫,通过分组朗读、表演等方式来展现这首童谣对幼儿的存在性意义。

还有教材对美国作家洛贝尔的《圣诞节前夜》设置了如下教学方案:〔7〕

目标:

1.感受、理解故事角色间真挚的友情。

2.懂得朋友间应互相关心、帮助。

准备:

青蛙、癞蛤蟆的布绒玩具或自制指偶。

过程:

1.青蛙和癞蛤蟆真要好。

(1)请幼儿完整地听一遍故事。

(2)教师:生日那天,癞蛤蟆为什么着急?它担心什么?

(3)请幼儿再次完整地听一遍故事。

(4)教师:癞蛤蟆准备好长绳子、提灯、平底锅,它想去干什么?

(5)教师:青蛙为什么来迟了?它为什么要送癞蛤蟆一只钟?

(6)教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青蛙和癞蛤蟆是一对好朋友?

2.学学青蛙和癞蛤蟆的对话。

(1)教师出示青蛙、癞蛤蟆的布绒玩具或自制指偶,引导幼儿思考:癞蛤蟆看到青蛙来了心情怎样?应该怎样表现?

(2)教师左手操作“青蛙”,右手操作“癞蛤蟆”,表现癞蛤蟆连珠炮似的发问过程,引导幼儿体验焦急、关切的心情。

(3)教师扮演癞蛤蟆,幼儿扮演青蛙,学学它们的对话。

3.有朋友真好。

(1)教师:癞蛤蟆看到好朋友没来,十分担心。原来青蛙是为了给好朋友准备生日礼物才迟到的。它俩互相关心,真是一对好朋友。

(2)教师:有好朋友真好,你有好朋友吗?

(3)教师:有的小朋友暂时没有好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呢?

建议:

1.生日那天,癞蛤蟆不见朋友前来,心中涌现出一连串可怕的遐想,它准备去救助青蛙。作者对癞蛤蟆这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动作的描写十分细腻,真切地传达了它们之间纯洁、真挚的友情,质朴但具有感染力。

2.该活动可重点引导幼儿了解故事角色的思想情感,从而影响幼儿的交往行为。

该方案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验,在教学中尝试用变换问题的方式让幼儿倾听文本,而且问题的设计注重引导幼儿体验文本中“不在场”的一面。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教师用玩具和指偶表演的方式让幼儿学习作品主人公的对话。幼儿表演的过程就是进入文本的过程,感受语言的过程就是体验爱和友谊的过程。这样的方法饶有趣味,引人入胜。上述方案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存在论思想,可资借鉴。但可能是摆脱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子,在教材中这个故事已被改名为《有朋友真好》,而且在方案设计中时常过分强调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可以说,该活动方案仍然存在继续探索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2〕黄云生.文学,在人之初〔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5,儿童文学专刊.

〔3〕郑荔.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7-18.

〔4〕〔5〕王尚文,徐珞翰.从主体间性看文学教育:兼谈

《新语文读本》小学卷的编写〔M〕//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中国儿童文化第一辑.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88-89.

〔6〕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委员会.幼儿园课程指导手册:语言〔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3:216-217.

〔7〕王瑞祥.儿童文学创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9.

Preschool Literature Education: from Theory of Knowledge to Theory of Being

Dong Wenming

(Hangzhou College of Preschool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第2篇

1.家庭因素

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生活负担重的情况,所以忽视了子女的教育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利也有弊,部分中小学生会努力,明白用知识可以改变家庭环境。也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和家长不重视教育,没有长远的眼光,导致他们过早放弃学业,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没有判断能力,容易犯错。

2.整体教育程度低

很多家长都认为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全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没有重视家庭教育,没有意识到家长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不重视子女的问题,很多家长面对子女对网络的沉迷甚至不闻不问。

3.过分溺爱

家长的通常思想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在人生路程上少点挫折,于是过于溺爱,盲目满足。从而让未成年人没有独立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家长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无论对错都采取支持的态度,这样更让他们肆意妄为。

4.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孤儿

这些问题应该是影响子女成长最为严重的因素,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些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等亲人对其抚养,很容易导致子女的自卑感和孤独敢。

5.教育方法不妥

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孩子都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只能凭感觉去解决问题,这样很容易伤其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反叛心理的产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学校对家庭的信任。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1.多沟通多交流多联系

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需要加强学校同家长之间的联系。由于部分家长过分相信孩子不会出现问题,或者认为到学校见老师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因此不会主动与学校沟通。因此学校应该多关注这些问题多提供平台让学校和家长进行交流,让双方都能了解和掌握子女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逐步认识到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多留意多观察

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多留意和观察中小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要挖掘其根本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从心理入手,让学生认为老师也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我们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所以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将自己作为学生的榜样,用言语和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们。思想落后的学生,需要老师们去关心他们,走进他们,指导青少年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结语

第3篇

教师除了教本,就是教参,根本没有其他可以借助的教学工具;学生学了教材,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满足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的优质资源极其缺乏。

软件建设滞后

近年来,特别是“两基”实现过程中,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拨款新建、翻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舍。表面上,各种硬件上去了,而实质上阅览室中的图书匮乏,电脑室里的电脑陈旧,加之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致使绝大多数学校的电脑室处于瘫痪状态。再加上农村学生学习生活单调,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部分条件优越的家庭,则想方设法把孩子转到教育条件好的县城学校去就读,使得农村小学或教学点上学生外流现象严重。

师资力量过于薄弱

许多农村小学无法及时补充新的教师,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占多数,英语、信息技术及音体美等学科缺乏专业教师。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教师大部分是老教师,因信息闭塞,学习培训的机会少,造成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法传统、简单。由于长期工作在农村,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低,导致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养成松散习惯,难以专心教学。再加上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不高。

第4篇

关键词: 乡镇中学 英语教学 问题 解决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新风吹进乡镇初中,乡镇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学状况随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的问题有哪些呢?

首先,这些乡镇中学的学生们一般都是从附近的农村小学、镇小等升上来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从初一刚进来就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差距,来自镇小的学生普遍相对于乡村小学的学生在英语上的各方面能力好一些,那是因为一方面其家庭比较注重英语学习情况,乡村小学的学生因为没有比较好的学习条件,所以出现只写不肯开口说,发音不标准等问题。由于各小学师资和教学条件差别,学生总体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教学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其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英语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但是,由于乡镇中学的升学率要求,英语教学上有趋向向应试的方向发展或者因为语法知识点多,生词多阅读量也大等因素导致课堂上教师通常注重于知识点讲解,留给学生课堂上语言实践运用的时间少之又少,课堂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一般都是教师讲台上说,学生就负责被动听的现象很普遍。另外,这样也容易导致课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而没有形成语篇整体教学的概念;把课本对话当做知识点讲解,同时缺少了情境创设及语言技能训练的活动,根本就没有机会寓语言于活动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能力就更难形成。其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眉飞色舞时,学生听得乏味枯燥。

另外,在乡镇中学的英语教学上,普遍存在“重读写、轻听说、高分低能”及“哑巴英语”等畸形现象,究其深度的原因,可归结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第二语言的习得变得艰难。我国的教育水平普遍因为当地经济能力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英语教育也是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成正比的。所以对于生活本就比较贫穷的农村来说,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怎么来接受教育,怎么来学习英语呢?如果一个学校连学习英语的录音磁带等基本设施都没有普及,那么英语教学怎么得以顺利进行?这也是乡镇初中英语教学的一大难点。本来社会需要、环境、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制约着乡镇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那些学生生长在乡镇或者农村,本来除了课堂以外就没有机会去说英语,仿佛学英语唯一的作用就是考试,另外,学生家长普遍不够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所以没有了那种环境与氛围,学生就很难形成强烈的兴趣,这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要想学习好英语,就必须有明确的动力,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并且必须具备使其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实践环境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措施

对于如何妥善解决乡镇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对策供考虑。

(一)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学观念。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安排好师资培训专项经费,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和教师出资为辅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以岗位培训为主要形式,对在职教师进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新方法”培训,把教师培训纳入对学校教师的年度考核范围,同时鼓励教师进修,通过培训,转变教学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积极探索实践新教法,自觉适应英语课程改革和发展需要。

(二)重新定位语言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另外,老师们也应该自觉扮演起研究性教师的角色,并且对这些多重身份转换自如。

(三)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语言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活动教学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一是建立民主平等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创设互动合作的语言情境;三是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语言技能训练,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鼓励教师成为教学的行动研究者。

主体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课堂教学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书本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教学共同体。对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主体性教学主导下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比如说课堂情景教学的处理,目前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英语教学中掌握词汇与灵活运用、听说领先还是以语法为主仍是争论的焦点;如何应对不同学生语言能力的体现方式的不同等涉及课堂教学中实际操作的问题,都难以从教育理论和教育专家那里找到现成答案,需要教师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行动研究加以解决,需要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而非“教书匠”。

(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厌倦。

刚上初中时,学生的积极性一般都很高,但一年半载后,不少学生就对学习英语感到厌倦。感到学习困难大,得了低分,受了批评,作业负担过重,师生关系不好,都会削弱学习兴趣,特别是后进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被削弱。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要求,采取教学措施时及和学生交往接触时,都必须避免有可能削弱学生学习兴趣,挫伤学习积极性的言语、表情和做法。另外,在学校现有可能实施的条件下,要多开展一些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的活动,如:教唱英语歌曲,讲英语故事,做英语游戏和开展英语文娱节目活动等。

增强自信对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每上一节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使大多数学生感到课课有收获,看到自己在进步,从而维持学习的兴趣,持续的兴趣将会转换成稳定的爱好。另外,在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后进生,多鼓励,少批评。

参考文献:

[1]肖亮军.浅谈乡镇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云南经济日报,2012(3).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问题;影响因素 

 

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点,而西部欠发达地区作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一方面需要自身升级,一方面也需要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产业。产业调整和升级需要有支撑产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劳动者转变为劳动力资源的前提就是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这些都有赖于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作支撑。笔者从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在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变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期望找到变革和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影响因素,以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办学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距离培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提出,职业教育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期。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也在这个大背景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从学校的教学条件还是招生规模,都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但是,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起点较低的现实决定了这些发展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特别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还很薄弱,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职业教育泛高中化的倾向。 

职业化教育理念还很淡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大量植根于传统的职业学校或农业学校,这类学校的职业教育历史较短,满足职业教育所需的软硬件条件较弱,特别是实习、实训设施较差,缺少必要的技能训练指导教师,这些都造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打上了深深的普通教育烙印,反过来也形成了职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无法突现职业化理念,选择职业教育往往成为学生初中升高中落选时的无奈选择。 

职业教育依然处于低水平的数量扩展模式阶段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各种措施的效应逐渐显现,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稳中有升,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扩张。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1999年在校生只有340人,2010年已达到3000人。在校生规模的扩张,必然要求学校加大办学投入,而有限的经费投入造成了职业教育仍然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老路上徘徊,培养的毕业生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职业技能,往往是与农民工、初中毕业生一起就业,无法凸显职业教育的成效和优势。 

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依然是挑战大于机遇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职校生越来越受到用人企业的青睐,再加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高考并非成才和就业的唯一路径,职业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在这个意义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社会对一线工人的工资报酬和认可度还有待改善,这种状况传导性地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积极选择职业教育的热情。地方政府虽然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实际上的职业教育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投入教育类型的客观要求,这些客观上形成了对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挑战。 

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还很陈旧,无法体现特色和保证质量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黄炎培先生创办的我国近现代第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建国后的职业教育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特别是高校扩招,严重挤压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没有在延续中得到升华,依然在普通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下自发地发展,没有形成适合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课程结构、专业结构等必备要素,因此无法体现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特色,造成了自身无法被社会和学生及其家长高度认可的现状。 

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依然滞后于企业需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过程和环境要与企业接轨,现实情况却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机制,学校无法准确地将企业文化要素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还停留在普通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上,企业也无法灵敏地把自身要求传导给学校,这种状况导致了职教学生就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甚至造成了毕业生因对企业环境不适应而频繁换岗,也使得企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不满意,也直接形成了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负面评价,这又在客观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性要求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没有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仅仅是从《教师法》的角度规定了学历要求,没有符合职业教育的准入考核内容。同时,我国也没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而是延续普通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甚至直接从普通高校引入毕业生担任教师。再加上进入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人员专业化发展也很滞后,没有一个良好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机制。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无法保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政府重视程度依然不够,财政和其他方面的投入不足我国职业院校属地方院校,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前提下,地方政府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地方政府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政府相对来说更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我国东西部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东部发达地区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到位,他们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发展地方经济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经济发展带动职业教育发展,以职业教育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对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致使将财力、物力、人力用于见效快的短期经济建设上,忽视了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未能形成良性循环。 

校企合作薄弱,无法形成与企业、产业的无缝对接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业经济不发达,大中型企业较少,多是一些小型厂矿企业,效益平平,校企合作松散,基础薄弱,企业支持、资助职业教育力不从心,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较差。没有企业的支持,职业学校只能孤军奋战,势单力薄,发展速度慢,教学质量不高。近几年,西部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和东部及发达地区企业的所谓“校企合作”,实际上是学校为企业组织招工,企业和学校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合作,更没有资金支持。 

教学研究滞后,教学研究成果的教育教学转化率较低由于职业教育受到各种影响,使得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没有在前进中稳步推进,教学基本模式还大量地停留在普通高中教育或高等专科教育的样式中,这就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和没有特色。 

第6篇

关键词:与孩子共振健康情绪

 

一切教育的执行切入点都在于“攻心为上”。给予孩子一个健康的身心比任何成绩和成功都更重要,这也是给孩子生命成长最优质礼物。是师者“得生心者,得师道也”。

­ 一、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1、赏识优点,唤醒孩子潜意识的自信

知识型的家长,很有先见之明,给予孩子赏识教育和建设性的建议。乡村家庭教育意识薄弱,一些家长忙于工作。许多孩子的心理是否处于健康是不被关注的,更不用说被生活所累的家长会注意到要去赏识孩子了。许多孩子在潜意识里变得自卑,容易自我否定,心理脆弱。所以,在校教师应该关注这方面的孩子,给予更多肯定的力量。

教师必先做到,读懂孩子性格、读懂孩子的需求、读懂孩子的优势和劣势、脆弱的根源、读懂孩子的理想。从目光里投射给孩子欣赏,因为眼神的交流远远胜过一切语言。孩子在你的眼神里读懂了你对他的信任和欣赏后幼儿教育论文,内心那份充实的力量是会永远铭记于心的。语言上有意识地、主动地与孩子谈心,在沟通时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如何发挥优势,告诉孩子如何挖掘自己的潜力。被受肯定了的孩子,在心理会渐渐地与理想中的自己走得更近。

当孩子知道被受关注,被受欣赏,而且在他的身边有这么一个可亲可沟通的人在欣赏着他、关怀着他、支持着他。孩子会相信,有人相信他时,他也会相信自己的。而日积月累的这种赏识,将会给孩子带来源源不断的自信心。 ­

2、给予平台,营造孩子潜意识的自信

许多孩子很活泼,从来都是表现中的主角,而更值得我们教育者留心注意的是那些默默在观望的孩子。在他们的心理,他们也期望能活跃地去展示自己,可是平台的局限、能力的玄殊,他们只能是被忽略了,而成为了观望者。一大部份人不敢挑战自己、怕出糗而关闭了自己的活跃的心智。我们时不时制造机会,创造表现的平台,让孩子通过展示自己获得更多的锻炼,通过各种表现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创造一个自信的自我。­

3、创造氛围,提升孩子潜意识的自信

来自长者的欣赏会给孩子很大的鼓舞和暗示,让孩子充满信心;同样创造一个懂得互相赏识的群体氛围,更能让孩子潜意识的自信持续一生。

在群体中,让孩子通过互相欣赏,来赞美别人给同伴以鼓励;同样别人也会通过赏识给予他鼓励。这样的群体里流动着人性温暖的一面,孩子懂得给予赏识并同时被赏识着,我想健康自信的种子会深深地埋在他灵动的灵魂里一辈子的。

­

二、化解孩子情绪的包袱

现代社会浮澡、人性腐化、不良的风气还没全部清除。在乡村,一些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的地区幼儿教育论文,人文素养较差的地区,许多孩子由于从小的耳濡目染,早就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许多自己全然不知的坏习惯和坏情绪。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认识并消除,那么这些坏习惯和坏情绪将会导致孩子演化出许多不良的问题,严重地影响其心智的健康成长论文范文。

1、透视孩子内在的不良情绪

许多孩子因为其父母的不良情绪而受其感染;有些孩子则因为与父母沟通不来,而内心受到许多的疮伤;还有些孩子因为家庭内部关系的种种矛盾,而造成内心的许多消极情绪……孩子正在成长的路上,他们缺乏对外在环境的理性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也缺乏相应的内在抗体去面对出现在他们周遭的种种不良氛围。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让我们带上一双透视眼多关怀一下孩子的表现情况,是哪些内心障碍、心理疾病和困惑的情绪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心智成长?当我们为孩子们找到这些病源的时候,那么孩子就多了一米阳光的健康力量。

2、排解孩子内在的不良情绪

聪明、阳光型的孩子在内心有问题,会懂得及时寻书问师找人排解。若遇到孩子是封闭型、忧郁型、浮燥型、粗鲁型的,那么这类型的孩子的排解能力,就得多多关注了。这群孩子更多的缺乏正确的观念,和理智的心态,所以他们几乎是排解不了自己出现的不良情绪问题。有时甚至还会因为性格因素让不良情绪加速恶性循环。为此,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就得多下点心力了。

平时,我就积累了这些好方法: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玩的游戏、活动、运动;与孩子共谈心,尊重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面对问题的正念;和孩子一起出谋划策改变自己的心态;约其他孩子出谋划策从侧面帮助他排解情绪和心理问题。

3、酝酿孩子内在自我调节的能力

师者最好授之以渔。在成长路上的孩子,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就是面对问题时的那份强大的内在心态。我们帮助他们有意识地懂得自我调节,让他们自己懂得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除了许多心灵书籍、和经典的故事、影片有助于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我想更多的还是在面对真时情境时的那份心态磨练,更能让孩子获得成熟的内在心智和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校内应该定时开设些心态课程,让孩子学会面对,学会调节心态,并形成积极向上的成长心态。

三、激励孩子发挥内在活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股新生幼儿教育论文,只是潜能是否有在成长的关键期被其充分发挥否。我想我们都应该给孩子更多开拓未来的力量。

1、引领孩子认识自己的未来

孩子是有梦、有信力、有冲劲、有灵气的,他们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暗示和肯定。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未来有无限的开拓力,有美好的前途、一切梦想皆有可能实现,并且一定实现,以激荡起孩子内心那股火热的追求之心。给孩子这般的信力,孩子也会发挥其内在的心力开拓他梦想的领域的。

2、提升孩子内在的竞争意识

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彰显能力的水平;只有在竞争中,才能磨练内在的成熟心智。而给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等于给予了孩子最丰硕的勇气。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快乐面对,学会成长,学会如何竞技,学会如何去创造……一步步地走向那个成熟的自己.教育的真谛全在于此。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化解孩子情绪的包袱,激励孩子发挥内在活力。因为他们是新生,拥有创造的天赋;他们是灵者,禀有伟人的纯粹.也许是岁月生活、环境在造化他们;亦或许是他们在造化他们自己。做为师者,想给一颗颗正在丰硕成长的灵魂一点柬言,相信他们用得上;想给一个个正在追求的生命一点力量,相信他们一定用得上。生活、学习就应为自己健康的身体和心智添彩。与孩子们共振健康的情绪当是重中之重、势在必行。

第7篇

建 校

昙雅村的三界小学,是岑溪市马路镇最边远、最贫困、最落后的山村小学教学点之一,这个教学点全日制只有3个年级3个班63名学生。廖鲁光从1986年便到该校工作。初到时,该校瓦面破漏、地面坑洼、墙体开裂,亟需进行修缮。

廖鲁光提出了维修校舍的建议,三界村村委会决定捐献150条杉木给学校,但木材还在距学校8公里多的林场上长着呢!廖鲁光便与同事、群众翻山越岭,把杉木一根一根地从山岭上背回来。学校拿出了历年积存的2 000多元,买回了石灰、水泥、铁钉等建筑材料,对学校进行了修缮,学校危房问题总算解决了。

1989年,三界小学计划把学校330平方米的瓦房改建为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廖鲁光又积极配合校董会发动群众捐钱、捐材料,短短一个学期,该校便建起了3间教室、1间办公室和2间教师宿舍。

1990年,三界小学校董会又决定发动群众集资,彻底改变学校泥墙瓦面的教室。由于第一次集资刚过不久,许多群众都不太理解。是啊,昙雅村还是一个贫困村,三界又是村中最“山”最落后的自然村,谁愿意花这么多钱去建学校?廖鲁光提出以捐资推动集资的办法,让热心人带动其他群众。当时廖鲁光只是一个代课老师,首先带头捐了350元,而他当时两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不到350元!他不仅捐钱,还义务劳动,白天在校上课,晚上主动挨家挨户发动群众捐资集资。20多个晚上,廖鲁光走访了学校所在地的所有群众。“廖鲁光这么穷都捐了350元,我们一个人出15元又算得了什么?”许多群众都这样说。在廖鲁光的带动下,群众们捐的捐,凑的凑,但全部收上来的钱还是不够用,怎么办?廖鲁光又提议学校自己烧青砖,这样可以省出很大一笔开支。于是学校校董会采纳了廖鲁光的建议――请人打砖坯,借群众的砖窑烧砖。入窑、烧砖、出窑,这些体力活落在了三界小学师生身上,廖鲁光更是其中的“主力”。为了建校,那一年廖鲁光在砖窑上过了除夕与春节。7窑共烧出了58 000多块青砖,教师们一块一块地将砖搬出窑,再一块一块地把砖搬回学校……教学楼终于建成了,学生们不用在危房里上课了,廖鲁光欣慰地笑了,这崭新的教学楼,凝聚了多少他的汗水啊!当时,《梧州日报》曾以《一步一个脚印 六年六百平方》为题报道了三界小学艰苦建校的事迹。

2005年夏天,三界小学大门外的地坪大面积崩塌。廖鲁光又像当年建校一样,带领师生捞沙挖石,修建挡土墙。放学后及周末,廖鲁光总是加班加点,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建起了一道8米多高、20多米长、1米多厚的挡土墙。2008年,三桥教学点教学楼楼面出现裂缝,廖鲁光又带头捐款,用群众捐来的6000多元和学校筹集的8000多元,和群众一起,一砖一瓦地把三桥教学点的教学楼修建好了。

不单是教学楼,廖鲁光还带领师生和群众,硬化了3所学校的所有操场及校道,建好了500立方米的挡土石墙,建起了教师宿舍,还建成了150多米长、1.8米高的围墙……这3所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昙雅村师生与群众的自豪。昙雅村人都知道,没有廖鲁光,就没有昙雅村现在美丽的校园。其实,值得赞颂的,不仅仅是廖鲁光带领群众建起的美丽校园,更是他在群众心中树起的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育 人

廖鲁光从1986年开始在昙雅村三界小学当代课老师,1989-1999年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1995-1998年兼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1996年经考试成为公办老师,2000年担任村校教导主任,2003年至今担任村小学校长,这是廖鲁光从事教育事业的历程。

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后,廖鲁光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搞小发明,写小论文。近些年,学校几乎年年都有学生获岑溪市、梧州市和自治区级小发明或小论文奖,廖鲁光也获得了相应的指导奖,学校也被评为“岑溪市科技先进集体”。

1998年前,廖鲁光一直教毕业班语文,毕业班的语文成绩都不错,但由于数学成绩跟不上,没有一个学生能考上市重点初中。1998年秋,廖鲁光主动提出承担毕业班数学课教学工作。接任后,廖鲁光想方设法提高数学课教学质量,既注重转变学困生又注重培养特优生。当时他所教的梁海剑同学考上了岑溪市第二中学,这是昙雅村首次有人考上重点中学,在小山村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廖鲁光除了认真教好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外,还积极带头撰写教学论文,并尽其所能指导其他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目前,昙雅村小学的教师有多篇论文获岑溪或梧州市级奖励。廖鲁光所撰写的《浅谈如何联系实际 优化数学教学效果》还刊登在《梧州市教育论文集》内。此外,他还鼓励教师互相取长补短,多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从2000年秋季期起,全村3所学校都摆脱了镇质量抽查成绩落后的状况,而且有多个班的学科成绩居于全镇前列。近年来,昙雅村小学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每学期市、镇质量抽查,都达到合格甚至优秀以上。

第8篇

相关热搜:教育 教育理念

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现有的器材场地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有些偏远地区的小学甚至连足球场地都没有,往往仅有一个操场,角落里几个乒乓球台,两边只有两个篮球架……陆克珠在《甘肃省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设施的调查研究》中显示:该地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对体育的投入非常少,大部分学校没有正常的体育基本经费,人均投入只有可怜的1.67元;体育经费的投入在真正落实上也面临各种问题,导致体育经费被挪作他用。从此类研究文献中得出,当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体育设施短缺,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都是影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师资力量匮乏

 

统计表明,在年龄结构方面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很不合理,以青年教师为主,其中22-30岁之间的体育教师占到所调查教师总数的84%;31-39岁的教师占16%,40岁以上的体育老师更少,这说明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年轻化,缺少老、中、青的合理梯队。

 

4.家长对于体育教育认识的缺失和偏差

 

在农村,家长的主要思想还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仍然占有主导地位,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就是在浪费时间,家长仍然愿意让孩子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也不愿意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二、应对措施

 

1.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自新课改施行以来,素质教育的思想已经是人所共知,但是对于体育的改革大多还处于滞后阶段。虽然体育课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必修课,但是上至管理部门,下到普通民众还是对体育缺乏相应的重视。所以,我们就是要转变固有的应试教育思想观念——只以考试成绩论成败,学校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符合本地区特色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设施是体育教学得以开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相对与城市来说,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就显得极为匮乏。上级主管部门可以适当加大对体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学校则不能将其挪作他用,同时,在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的建设上,还可以争取社会人士的赞助,以改善本校资金的不足状况。

 

3.提升教师待遇,改善师资力量

 

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逐步提升体育教师的待遇,以提升其教学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例如为体育教师发放室外高温补贴和体育服装费,保障体育教师的基本权利等;而鼓励现有体育教师积极参见函授、进修,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更是有利于改善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另外,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关系,建立健全乡村辅导培训站,吸收优秀教师加入等,更是可以大大改善当今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

 

4.创新教学模式,因地制宜的制定教学内容

 

各地要根据本地区农村小学现有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目的的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例如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爱玩、爱闹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游戏教学法积极的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在体育课上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体育游戏,如拔河、跳绳等。另外,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农村地区特有的现状,创编一些符合当地生活实际的体育游戏对抗性活动,如田间障碍跑、摔跤等。

 

三、对老师提的几点要求

 

1、抓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水平,提高体育教学与研究的能力。

 

(1)教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把握教育与心理的基本常识,从而提高自我对学生,对教育的认识能力。从而为抓好体育教学打好基础。

 

(2)运用教育理论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总结体育教学经验,用理论指导实践,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吸收新的科学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1)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开阔眼界。更新和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水平,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的能力。

 

(2)利用进修,提高专业水平,拓宽学识领域,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3、把握好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要“以人为本”,本着对每一位学生有利的原则,要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因时施教。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4、组织好一切体育活动,培养组织能力

 

学校不举行活动,将会死气沉沉,体育老师要尽量给学校联系,多安排些体育活动。如:田径运动会、班级篮球赛、大课间活动、乒乓球比赛、象棋比赛等等,体育老师在这些活动中就要起主导作用,将一切幕后和台前工作表演好。

 

我们要认真分析农村实际,制定一个符合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