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1 03:23: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德育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一般常用方法有六种,分别是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情感陶冶法、道德修养法以及品德评价法。这六种方法侧重的方面各不相同,但是都是为了提高中职德育教育的质量。在中职学校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的与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中职德育教育案例
最近我发现班上有些同学在上课的时候喜欢随意打乱教师讲课,这一现象严重扰乱了班级的课堂秩序,给其他同学的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我并没有立即去批评那几位同学,而是在课下将他们找来谈心。从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名同学是对这门课十分感兴趣,所以想积极的表现自己,还有另两名同学则是性格就是如此,喜欢说话。还有一位同学则是受到家人的影响。这反映出针对不同的学生,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也不同。因此,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结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对于像第一种情况的学生应该多给与启发,诱导他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同时遵守课堂纪律。而对于第二种情况,则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包括四个方面,主要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首先我从正面对这两名教育,接着和他们经过几次的交流,培养我与他们之间的感情,从情感上感化他们。其次,他们之所以在课堂上随意打乱老师的讲课还是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因此,还应注意着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对于最后一种情况,这就要求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作用。学生的坏习惯往往来自于家庭与社会中的模仿。在教育学中流传着这样的一个公式:五加二等于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星期在学校的五天中经过老师悉心的教育,学生能做的很好,然而随着周末在家庭与社会中模仿的不良习惯,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果磨灭,这就是五加二原理。而在我国中职德育教育中就明确提到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做到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的要求,因此,这启示我们对于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要从学校出发,更要家庭与社会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三、对于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建议
职业教育在教学目的与教育内容上都不同于中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应注意职业教育的特点,并结合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因此,职业教育的德育开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在职业教育中,首先应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中职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学生,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因此,在思想品德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需要通过德育教育重点培养职业学生的思想品德。
2.加强疏导、引导学生道德行为。职业学校的道德教育需要从强化疏导做起,通过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通过实践研究表明。正确的疏导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道德意识会引起道德行为的产生,当我们对学生道德意识难以教育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成为了关键。因此,加强疏导、引导学生道德行为是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德育工作。
四、结语
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牢固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及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数学作为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学科,它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能力上的训练。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学会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效果要比其他学科更好、影响也更深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以下德育内容:
2.1爱国主义教育
中世纪的中国数学,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割圆术、天元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近代数学中相对于笛卡尔、费马对几何的贡献,牛顿、莱布尼兹对微积分的研究,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对常微分方程的付出,我国的数学发展迟缓。随着熊庆来、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陈景润、丘成桐这些优秀数学家的出现,及1986年中国数学学会成为数学联盟成员;2002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中国数学的发展水平在国际地位中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不仅仅要教育学生记住我们曾经光辉的发展史,还要让学生看到我们发展中的不足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树立学习信心,培养民族自尊心,对学生进行立志成才的理想前途教育。
2.2个性品质培养
爱因斯坦说:评价一个理论是不是美,标准就是原理上的简单性。公理的简单性、表达形式的简单性、数学语言的简洁性、数学符号的简单化处处都体现着数学的简单美。正是数学的这种特性,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及内涵,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品质。而数学概念、命题、定理表述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确、简明、严密更能让学生去浮躁远浮夸,形成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意志品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思维方式能够养成学生缜密、条理清晰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3辩证唯物观点培养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实际。如导数的概念就来源于物体运动中的瞬时速度,微分的概念由一块钢板受热之后产生的变化引入,还有极限思想,定积分的应用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辩证关系,接受初步的辩证唯物观点教育,培养正确、健康的思维品质。
3.德育渗透的主要方法
德育教育模式陈旧、方法老套高校钢琴教学的主体对象,分别是钢琴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和选择高校钢琴选修课程的学生,这两种学生,本质上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音乐基础方面都需要加强和改进,虽然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钢琴基础,但是并不完善,而选修钢琴课的学生,他们对于钢琴基础知识的掌握就更为薄弱,然而教师在对其教授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指标,达到教学目的,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而德育教育的开展,由于其教学模式的陈旧,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也无法做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照顾,使学生思想素质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也缺乏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的熏陶,使学生对德育教育缺少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践行德育思想理念的行动缺失学生在经过多年德育教育的大背景下,已经对德育教育的各个概念耳熟能详,但是始终缺少对德育思想的切身实践,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只存在于其简单的书面概念,而并没有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其行为理念和方式更是与德育的标准相去甚远。
二、如何将高校钢琴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1.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对于钢琴的学习和探索是一个十分艰辛和漫长的旅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钢琴教育之前,除了引导学生对钢琴产生兴趣外,还应运用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运用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前提,以技术提高为辅助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意识到,人的一生中任何酷炫的技巧,都只是表面的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强大是内心素质的提高。
2.德育教育以实际生活为参照高校学生大多背井离乡,开始进行了自己独立的学生生涯,他们在进行求学的过程中,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也有所增加,如何帮助学生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改善学生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使其以良好的状态融入到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是高校德育教学的重点。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实际生活中常遇到的德育现象,运用积极的德育理念对学生加以正确的思想启迪,培养学生以感恩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钢琴教学中的理念,也可以融入到德育教学过程中,例如对音乐的审美和升华,音乐对人类心灵的净化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和德育的教育是想通的,他们都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们以友爱和善的心态面对一切人和事物。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无论是在钢琴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信心和恒心的培养都至关重要,信心是一个人向前进取的强烈支柱,也是其独立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基础,然而对于钢琴的学习更需要学生有恒心,才能在枯燥的基本功练习上坚持下来,进而促进今后对于钢琴学习技巧的掌握。在自信心和恒心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养成详细记录课堂笔记、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等优良习惯,并且督促学生多参加钢琴活动和比赛,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坚强和勇敢的品格。
4.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每一首钢琴曲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内涵和动人的故事,例如贝多芬的《月光曲》中,流畅铿锵的音乐背后,表达了作者对于环境逐渐恶化的深深痛心,引导人们对于环保意识的重视和认知。在进行音乐的演奏过程中,只有理解了作品的深刻内涵,掌握作者创作该作品之时的心境,才能把握作品演奏的精髓,以丰富和饱满的感情投入到对于乐曲的演奏过程中,从而感染每一位听众。因此在高校钢琴教育过程中,教师相较于对学生专业技巧的培养,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演奏过程中,只有充满感情的音乐才是立体饱满的,才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从这方面也也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在钢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一、用音乐感受生活的美好
优美的音乐能够给学生带来幸福的感觉,能够愉悦学生的心情,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再变得枯燥。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向上的音乐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生活处处有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播放赞美生活的歌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二、通过音乐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很多音乐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教师可以在播放音乐的时候,先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来源和意义。例如国歌,通过国歌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了解祖国的历史,对祖国和民族英雄产生敬爱之情。学生在这样的熏陶下,会树立自己的目标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合作意识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渗透持之以恒的思想,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去收获音乐的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与此同时,应该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音乐可以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不断配合和共同探究激发自己的音乐灵感,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能够在音乐教学中得到很好的渗透和培养,可谓事半功倍。
关键词:奥林匹克;传统体育;文化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然而,从古至今在持续的时间、规模、影响以及所追求的崇高思想方面,几乎没有一种活动可以同奥林匹克运动相媲美。尤其在当今社会,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成为人类社会体育史上规模最大的体育活动,也成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宏大社会文化现象,在全球各个领域产生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奥林匹克文化随着帝国主义的隆隆炮声传入中国,通过近百年的传播,我们由“被动”接受发展到逐渐“主动”接受。从接触、了解、认识到实践奥运的过程中,充实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了解、交流和融合。本文探讨奥林匹克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重视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加强竞争意识培养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几千年来为历代王朝所推崇,也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中。中国传统体育的精神也深受其影响,重人伦、重道德是中国传统体育的一大特色。在射箭、投壶、蹴鞠、马球、捶丸这类竞技活动中,也倡导人们保持优雅的风度和揖让的礼仪。因此,在竞技比赛中所体现出的特点是“礼让先行”,以及“揖让而升,下而饮”,也就是“礼”和“让”。
中国礼乐文化还主张万物和谐,阴阳协调,古代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所强调的不是技艺的竞赛,而是通过技艺的修养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下,达到道德的升华。因此,中国传统体育中竞赛的目的不是取胜,而是要在竞赛中遵从礼的规范,体现竞技者的神韵和品格,即“神形合一”,修身养性,藉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境界。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持两用中”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制约着华夏民族的道德与行为规范,使得体育文化也毫不例外地被纳入“不争”的节制之下。中国传统体育规则的制订,更多的是从礼仪修养的角度出发,对参赛者提出品德要求,人们重视的不是比赛的结果,而是谁更符合礼仪规范,谁更具有谦谦君子的风范,是所谓的“君子之争”。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重视和谐。在和谐的思想影响下,传统的体育竞技演化成君子之争,具有自我修身的特点。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环境和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人类对于自然和自我命运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正是需要与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育思想必须改变。在竞争的环境中,传统的体育思想必然演变成为现代体育思想,才能与环境和谐,才能生存和流传。
而奥林匹克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公平竞争特点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完善成了人们的普遍心理需求。竞争精神构成了西方体育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构成了当代人类自我完善和社会交往的基石。它通过竞争,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品格,激发人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和勇气;它通过竞争,让人们学会了面对挫折后的坚强,学会战胜对手更要战胜自己。而这正是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的格言,她表达了奥林匹克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它所体现出的就是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奋发向上,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挑战极限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记录。这是百年奥运不断辉煌的精神所在,是人类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人类社会自强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人生如赛场,时代要求当代青年必须具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只有不断的战胜自己,给自己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铲除封建的臣民意识,加强平等意识的培养
所谓平等观,是指人们彼此之间承认其权力和地位平等的一种理想化表现。它要求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生存、享受、发展的权利和机会。这种机会面前的平等,不承认任何种族、性别、年龄的差别,更不承认那种由血统、门第、宗法关系所决定的封建等级差别和特权。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帝王统治的农业文明古国,其封建专制思想影响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古代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处不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上尊下卑的阶级差异和男女的不平等。整个社会的运行机制也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这种专制的、不平等的道德教化下,传统体育也只成为谦谦君子展示“温良恭俭让”人格魅力的场所。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往往被抑制,独立人格往往被忽视。
奥林匹克运动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平等生活的模式。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自由、平等和不歧视原则为运动员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拓宽了人权概念的范畴。《奥林匹克》规定的“努力使运动中普遍贯彻公平竞赛的精神,消除暴力行为”,以及一切竞技体育比赛中所施行的规则、裁判、仲裁、竞赛、选拔和奖励等,均模拟了法治社会的准则,它教导着每一个参与者遵守规则,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平等观念让人们学会服从裁判、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与人和睦相处,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公民。将奥林匹克的平等观念引入高校体育改革,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完善和健全民主与法制的各项基本原则,无疑是有益的。
3.正确对待恕道原则,加强公正意识的培养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儒家强调恕道原则。宽恕、仁爱、和睦就成了人们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一个不必通过法制规范,而是靠人的“自律”,靠启发人的道德之心进行自我教化的典型例子。但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造成了几千年中国人文思想淡化物质利益,扼杀个性的一面,养成了人们保守、内向、克制、依赖的心理性格。
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当今竞赛场上,我们仍然扮演着这种受冤屈的角色。在前不久亚洲杯上被日本队用“上帝之手”打进制胜一球的中国男足,轻易地放弃了规则赋予的申诉权利。在第28届奥运会上,我国击剑选手谭雪与美国选手扎古尼斯的对阵中,开局阶段裁判即有两个明显的误判,致使谭雪冤中两剑。但中国队并未当场提出异议,理由无一例外是“毕竟结果无法改变”。只有对竞技规则的普遍遵守和严格维护,才能保证每一位运动员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展开竞争。而当运动员得不到公正对待时,运用规则进行抗辩、申诉,也就成了维护竞赛公正性和运动员合法权益的惟一正确的途径。类似谭雪的事件虽然转瞬即逝,其负面影响却很深远。让数以亿计的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目睹了世界顶级赛场的不公已经是对奥运公正形象的损害,而作为一个积极参与奥运事务,即将举办奥运赛事的国家面对这种不公却不采取行动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不去维护奥林匹克的公正形象就更是失职和对观众的误导。奥运的主要社会功能在教育,而类似谭雪的事件大大的削弱了奥运的教育意义。公正是奥运的生命元素之一,维护公正需要作出全方位的不懈努力,这是谭雪事件给我们的启发。
公正是奥林匹克的基本原则。它是构建人类社会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模式的基石。这种模式既保障了奥运赛场竞赛参与者同等的资格、共同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又为社会竞争创建了一种典范。在这种平等的竞争中,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公平地得以展现。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与比赛方法详细具体,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并要求每个参赛选手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其公正民主、平等竞争的社会意义,远非竞赛本身所能涵盖。奥林匹克运动中的Fairplay(费厄泼赖)原则,可使青少年从小就认识到无论是赛场上还是人生中的竞争都必须遵守规则、服从秩序、保证公平。这对青年一代健康人格、民主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
4.抛弃狭隘封闭的农耕文化,加强参与意识的培养
参与是指在某一项具有具体目标的社会活动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联系。参与有积极参与和消极参与两种类型。积极参与是指参与者在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也就是参与者能将集体的目标当作个体的目标,能在集体的宏观行动中找到自己的微观行为。而消极参与则是指参与者在活动中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参与;参与者往往不明白集体的目标,或不明白自己的微观行为与集体的宏观行为之间的联系。
在中国长期农耕文明的土壤里诞生的封建制度和“儒”“释”“道”文化使中国人具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重视自己的土地和家庭、缺乏协作精神的特质。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潜意识地就体现出“事不管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参与意识或者随大流的消极参与意识,还有更为愚昧的听天由命的消极哲学思想。这里的“天”,一是指大自然、二是指封建皇权。这种产生于农耕文明土壤的消极参与意识与现代科技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参与”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内容,是体现民主和平等的一种行为模式。奥林匹克的著名格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在全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它通过奥运会的宣传、组织和比赛,使运动员和全社会其他与奥运有关的群体在“参与”过程中充分体现自身价值。顾拜旦曾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
奥林匹克格言鼓舞和激励着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勇敢地面对未来,更有无数的年轻人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公正和平等的教育。美国纽约市一位前任警察局长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体育要求孩子们遵守规则,又反过来要求同伴也遵守同样的规则,这使孩子们对了解个人的价值和尊重别人的权利有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获得了如何玩的公正的意识,并掌握了社会行为准则,因此体育对民主是再好不过的教育了。”将参与意识融进我国体育教育,有利于改变和消除农耕文明留下的消极参与意识,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打下基础,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培养环境。
5.克服愚民的道德教化,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对待人的态度和做法。它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人文奥运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其基本思想就是通过奥林匹克这一社会文化活动,颂扬人类的真善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促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进而建立和平与美好的世界。
传统文化中缺少对人的尊重体现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儒家文化落后的部分。愚民政策、君主制度和等级观念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人文精神的落后和新社会人文精神进步的艰难。苍海明月曾撰文说:“反观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虽然蔚然壮观,但因为缺少了人文精神而逊色不少。当历史行进到二十一世纪时,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要倾力构建属于我们这个世纪的精神家园,改造缺少人文精神的传统,建设全新的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给我们带来巨大创造力的文化。这个文化既体现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又能唤醒每个个体敢于舒张个性、勇于创造,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自主意识和博爱精神。”把人文奥运的崇高理想,渗透到我国体育教育中,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意识、体会人文关怀并学会关怀周围的人群,有利于将体育改革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现在,以人为本的“工程人文精神”已经为当代大学生接受,并成为当代工程科技人员最基本的设计理念,在工程实践中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已成为指导工程科学进步的思维主旋律。因此,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在体育教育中重视现代体育人文精神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从广义上说是一项全球性的社会活动,竞技比赛只是一种手段,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才是她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不断充实和完善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取长补短,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一)德育教学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严重当前中等职业教学过程中,对于德育教学的重视不足,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于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致使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德育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并且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准,不能很好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许多德育课教师对于德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缺乏了解,不能很好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教学的改革创新,致使德育课程教学模式仍然徘徊在课堂教学。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价值观混乱,一方面由于受到现代社会信息多元化,社会环境复杂,另一方面也与当前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道德教学内容空泛,过于空洞的理论说教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二)德育教学模式有待创新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德育教育的改革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道德教育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德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够完善,对于德育课堂教学的改革面临许多阻碍。对于学生的德育教学现状缺乏有效、科学的评价分析,坚持传统的评估方法,依据将考试作为德育课堂教学的指挥棒,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中道德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导致整体德育教学模式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德育教学评价机制依然缺乏,没有形成固定的质量评价统一标准,又会反过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学需要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而才能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这也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有着一定的特点,技能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重点,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体系,加强学校和社会评价机制的完善。
(三)中职生学生数量规模过大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中职学生数量规模过大,大量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教学过程中,而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会出现整体不一的情况,对于那些思想水平不高,对于学习缺乏热情的学生,在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就会有一定的难度,甚至对于一些学生而言,道德教育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同时当前中等职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年龄普遍较低,思想不够成熟,缺乏理性,并且感情脆弱,容易冲动,同时一些孩子是独生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足,甚至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淡薄,学习效率不高,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创新对策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等职业教学过程中德育课改革创新发展,建议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建议:
(一)准确定位职业教学中德育课的发展由于人们的想法和观点决定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自然学生的观念意识也主要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中等职业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学如果偏离了社会角度就会导致德育教学失去道德教育的价值。社会变迁对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及信息时代所带来的观念冲击,网络发展对于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和技术支持的虚拟社会导致过度张扬的个性等,所以面对这些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及时关注德育教学活动研究,科学准确定位职业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便于学生对多元价值取向形成科学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中德育教学的学科定位问题需要结合中职教育现状进行系统考虑。
(二)科学设计德育课教学模式对于中等职业教学过程中的德育课教学模式,需要结合德育课程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设置,加强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等级,应该在德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研究并不断提高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的针对性,同时也应该从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中进行借鉴,不断开拓德育教学新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比如可以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档案的建立,加强对学生德育行为的评价,除了记录学生的学术成绩之外,加强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记录,对学生德育行为制定相应的评价规范,进而发挥德育教学可以陶冶人性,铸造人格的作用,促进中职学生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信仰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德育课质量加强中等职业教学中德育教学,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德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道德教育课程教材的研究与开发,使道德教育课程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同时不断确保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接受,让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道德教育,学生只有乐于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另外在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教学,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德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语
(一)转变老师理念
使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人员、合作伙伴,引导激励学生新课程,与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很大差异,它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交流和互动,是最终寻求双方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老师在课堂上的身份不仅是道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学校不再是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播场所,而是交流活动、共同成长以及自我实现的家园。
1.老师从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变成平等交流中的引导者很长一段时间
老师占据着权威地位,事实上这种与学生不平等的关系,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教学。新课程背景下,老师需要付出更多,老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一同讨论课题,是公平交流中的“首席”。最重要的是,老师要从心里爱他们的学生,明白学生想要什么,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诚心交流,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真心爱戴。老师也应当加强自身修养的提升,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追求卓越的品质和专业的精通。当老师让学生在成长中享受到美之后,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将会“不令而行”。
2.老师和学生在学习中成为合作伙伴
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老师的身份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有所区别的是,它不再是老师唯一的身份。老师在课堂上应扮演各种角色,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商讨得出达到目标的最优方式。寓教于乐,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及思想,并激发学生对真理的追求。
3.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激励者职业学校的学生
学习底子薄、学习习惯差,他们接受职业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时,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们感到自卑,怕被人看扁,所以,作为一名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从改变学生的意识开始。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发现他们的长处,然后才能够知道如何鼓励他们,从心理角度支持学生的学习,使他们思维活跃,热于探索,为他们的学习营造积极的氛围。即我们应该专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实际意义中的“教”不应当为了教而教。此外,老师是学生的生活指南。一方面,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也要指引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我们必须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制订一个个阶段性目标,鼓励他们继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老师应为学生的心理成长考虑,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改变学生的想法,并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重视、尊重学生
1.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意识作为人的认知行为
体现为对权力和价值主导地位的自我理解,是自我表现性、主观能动性、思维创造性的表现。职业学校学生的目标往往很不明确,这就导致他们坐在教室很难静心学习,这即为缺乏意识的体现。老师努力帮助学生获得清晰的目标,并推动学生自己参加活动、主动进步。在学习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意识,不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
2.以学生为中心,充分重视、尊重、赞赏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中心思想。老师爱自己的学生,才会全身心地为学生奉献。当他们把自己的心彻底向学生敞开,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才能够更加真诚,就可以建立信任的通道。改革之后老师应当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关心学生的知识体现、动手能力、学习习惯以及价值观的塑造。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不同需要,重视学生的自由发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会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等。
(三)改变课程的理念,做教学课程中资源的集成者和制造者
1.继续完善课程设置
加强专业联系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科目之间的有机联系,没有自主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所以新的课程主题,在改变以前的想法和做法的基础上,老师应改善和加强能力建设,深入教学课程,形成深厚的开发能力,将新课程日益成为独具特色的课程。
2.利用网络资源
开发新的课程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为老师和学生与外面的世界建立一种联系。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运用网络、图片、动画、数据和多媒体资料,结合其直观、及时的特点,在教学中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最新的国内和国际形势的资料,拉近课堂和现实的距离,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让老师真正成为课程的构造者以及开拓者。总之,新职业教学的道德理念,从老师、学生、课堂三点改革,符合今天社会人才教育的思想,可以帮助老师改变思想和提高教学课程效果,在中职学生生活中的德育教学散发着巨大的魅力。
二、德育在中职学生教育中应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背景
(一)以讨论为基础的学习以讨论为基础的学习是指学生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心同德,以讨论作为一种手段的探索和研究问题解决方式的一种手段,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创造机会、重视讨论,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中发现讨论的课题,然后使用拥有的知识和科学的思路来讨论问题。如,在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你可以从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出发进行思考,在学习研讨会之前整合信息。老师引导学生在这第一个问题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开展理论分析,可以提前写作研讨会大纲,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这也是为了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为他们个性化进步提供舞台。
(二)互动学习互动学习是指学习生活中
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相互沟通和合作,以达到目的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消费观这个问题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组,每个组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老师可以在一旁提供帮助和指导。利用这组学生的互动与师生互动,可以让学生迅速理解新的知识。为了使问题得到解决,最后一步是所以小组进行主题交流。这种类型的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更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学生懂得如何理解和尊重别人。
(三)体验学习这是指学生参加相关的活动
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第二父母,关心他、教育他如何做人;是学生的朋友,聆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正视挫折、树立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变换角色,全面了解学生。如一次上课有个学生打瞌睡我没有直接点名批评,而是走到他的身旁,摸摸他的头部,轻声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这时学生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哪还有心思再睡觉。这位学生感受到了老师是真诚地关心他的身体状况,使他在这个班集体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样学生也能学得关心他人,认识到热爱集体的重要性。
二、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每一个净化思想的机会。如在教学《黄河颂》《最后一课》一类的文章时,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适时进行爱国教育;在教学哲理诗《理想》时,让学生在领悟诗歌的深刻含义和精妙的比喻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拥有信念,及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坚持不懈的恒心,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再塑生命》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与苦难、困难作不屈不挠的斗争;《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在引导学生归纳文章哲理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克服困难的方法:将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这样会战胜巨大的困难;在教学《登上地球之巅》时,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如《信客》能教给学生做人要诚实、讲信用;《老王》也让学生知道关爱弱者的重要……总之,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阵地,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教育是同步进行的。所以我们作为语文教育者,应引导学生的情感活动向着纯洁、健康、高尚的方向发展,达到能够控制情感、主宰情感、形成高尚的思想情操。
三、课外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开展过多种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朗诵比赛、辩论赛、成语接龙、故事会等,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充满竞争,只有那些知识丰富、意志坚强的人才能适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