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生素质报告单

小学生素质报告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27 18:30: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生素质报告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生素质报告单

第1篇

【摘 要】在农村小学开设并上好数学活动课,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能给学生创造开阔的空间,打破课堂教学的框框,利用丰富多彩

>> 论农村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 农村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几点感悟 论小学活动课的设计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实施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探讨 我看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初探 数学活动课如何进入农村小学 如何上好农村小学数学活动课 如何开展农村小学数学活动课 小学数学活动课实施刍论 论小学数学活动课与教学课的区别 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几点尝试 浅析农村小学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有效途径 论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论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有效性 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 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尝试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 论开展"数学活动课"的基本方法 关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初步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农村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效率 论农村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效率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宋庆祥")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农村小学开设并上好数学活动课,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能给学生创造开阔的空间,打破课堂教学的框框,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引导学生向实践、生活、社会学习知识,既增加知识和眼界,也提高了鉴别和欣赏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参与中认真思考,并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小学活动课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课 在我们农村小学,许多教师对数学活动课的概念尚模糊,认为数学活动课就是数学课外活动,而且由于条件限制,许多教师在教学时还是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注重学生数学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数学活动课的开展更无从谈起。这些都说明,在农村小学开展数学活动课是迫切需要的,对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将起到重要的影响。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开设数学活动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考虑平常事务的习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因操作性强,内容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自如,深受小学生喜爱,有着其它课型无法替代的优势。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数学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充分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图形和变换”之后,就安排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剪一剪”。这个实践活动紧接在“平移和旋转”后,它的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教材上只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分别是剪出四个排成一行手相连和四个围成一圈手相连的小人。这样的一个学习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按教材的安排来完成两个剪纸活动,那么数学课就会变成了一节美术课。但是,我想教材之所以把这部分的内容放在数学书里,必定还是想要体现出它的“数学味”来。 二、引导学生在参与中认真思考 数学活动课的特点中其中一点是富有思考性的,也就是说活动的内容通过引导,让学生认真思考,乐学而思、思学而会学,使学到的知识能贯通,而不是非知半解。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进行的;教师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大部分学生猜测圆柱体的体积可能等于底面积X高。然后给每组同学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有的组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再分别测量出长方体容器中水的长、宽、高,计算出了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有的组将圆柱体木块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计算出了圆柱体木块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比较报告单上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与体积的关系,使学生确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最后让学生看书自学,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利用手中的学具自己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努力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境界。 三、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主动地、独创性地发现新规律,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具体表现在学生解答某个数学问题时,具有别人尚未发现且不同于常规的思考方法和途径,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所突破,在未知领域中有所创新。这样的情况往往出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课上。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1/3,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1/3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粗糙。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总之,数学活动课,是教师结合学生有关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 参考文献: [1]马东梅.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新课程学习.2012年03期 [2].让小学数学活动课“动”起来.江西教育.2012年第23期

第2篇

昨天本是个盼望、激动、喜悦的日子,我拿到了我的三年级第一学期的《小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单》,成绩不错: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都是“优秀”,其他都是“良好”。爸爸妈妈对考试成绩还算满意。为此,我本想开始好好玩,好好吃一顿,可是肚子却“闹罢工”——肚子很疼,吃了就吐,还有点发烧,浑身无力。一直熬到晚上6点左右,实在忍不住,就让爸妈带我去诊所看看。

到了诊所,医生问了几个问题,我都有气无力地回答了,后来量了体温——37.9℃,医生说我有点发烧了;又看了看我的喉咙,医生说我的喉咙有点发炎;最后,医生说还是打针,见效快一点。于是我就被护士阿姨扎了一针,她还给我一个暖手器。不一会儿,我感觉太累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等我醒过来,针刚刚被拔掉,这时我感觉肚子非常饿,很想吃东西,告诉爸妈,爸妈说回家煮面条给我吃。因为我实在没力气,就让爸爸背我回家,幸好诊所离家只有一二百米远,否则会累坏爸爸的。

第3篇

关键词: 实践活动 小学生 数学素养

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我们在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对如何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探索素质教育的途径作了几年的尝试。我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就实践活动课如何让学生受益谈几点认识。

一、实践活动是学生兴趣发展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境的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1)收集。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2)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3)尝试。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4)交流。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

二、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舞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三、实践活动是学生思维起飞的乐园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想方法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我出示两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问:“这两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家?我们给小鱼搬家前,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我提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得出水缸里水的长宽高的数据,进而算出体积。接着,我又说:“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老师往里倒水,问:“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而且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了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当中我提出问题:“这些计算公式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有没有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要计算体积,当两个底面相同时,可以用“底面积×高”得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很快掌握了每一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转化”的思想。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将知识发展的过程体现得直接具体、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例举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4篇

关键词生命 基础教育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1 基础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20世纪90年代末,生命教育的理念开始在我国内地出现。此后,国内的专家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开始多起来。但迄今为止,对生命教育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一般地说,‘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高的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过去,我国的基础教育过于重视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基础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很多学校都是把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环境教育看作是生命教育。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自杀、自残的事件时有发生,“自杀逐渐低龄化,已经成为我国15岁至34岁人口的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每年除了发生大学生自杀的时间外,我国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40多名学生。”这些自杀自残事件表面上看是由很小的原因引起的,但深层次原因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中缺少生命教育,造成中小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稍微遇到挫折、打击,就会不加考虑地选择自杀。

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论述了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和评价方式,希望能促进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引导中小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2 基础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内容

在基础教育阶段确定生命教育的内容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本环节。我们在确定中小学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到不同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内容要体现生命的完整性,重视各门学科的联合。根据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状况,生命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生命知识的教育和生命价值的教育。

2.1 生命知识的教育

生命知识教育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基础,是就人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相关知识的教育,包含安全知识教育、生存能力知识的教育。这种知识都是陈述性的,需要学生知道、了解的知识,目的是让中小学生知道人的生命是怎样诞生的,初步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初步树立爱护生命的意识,知道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过程,了解基本的日常生活安全知识。

首先,人出生以后,其生长发育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阶段性完成,从婴儿到儿童、少年、青年……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发展阶段的超越,在这种成熟与超越中,个体的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大脑结构慢慢完善,身体的动作日渐协调,产生了思维和语言。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生命知识教育也应涵盖这些知识,教师向学生讲解人体器官构成知识,解释生理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青春期的生理反应,平稳渡过青春期。

其次,向中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在我国开展得还不够全面,大多数中小学校都普遍进行过交通安全知识教育,邀请交警同志到学校来向学生进行讲座,教会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此外,安全知识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用电用水安全的内容,教会学生在遇到触电、溺水等紧急情况时,该如何应对,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另外,饮食安全知识,在遇到台风、雷电、洪水等恶劣天气时,在遇到坏人坏事、火灾、瘟疫、地震等突发事件时该怎样保护自己,怎样安全逃生,这些安全知识的内容也是生命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生命价值教育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更加成熟。因此,高中阶段的生命价值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使其生命充满活力。要在使学生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生命情感,实现个体的生命意义。

首先,生命价值教育要引导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活动。”高中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拓宽思维,滋润生命,感悟生命。这种关注生命意义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设计有意义的人生,提升人的生存价值,不断推动着个体向至善的方向发展。

其次,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加深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今天,人们不仅关注一个人是否有知识,更关注一个人是否有丰富的情感。“情感不是仅仅从情感自身中得到发展,它要融认识于己身。只有这样,人的情感才能从原初的本能性情绪提升为社会化了的,有知识的情感,情感发展的真正内涵是情感的理智化、道德化和审美化。认知的发展绝不是信息量的堆积,认知成果只有融入情感领域,才能被内化为‘人的’东西,不与情感融合的信息永远只呆在人之外,成不了人的素质,信息再多也不意味着认知的发展。”

3 生命教育的实施和评价

在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在实施上应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来进行,以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鉴于我国目前广大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普遍较重的情况,我们在实施生命教育时,可以把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各门课程中,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并提倡家庭、社会联动,强化实践,在实际生活当中实施生命教育。

3.1建立以思想政治课为主,以其它渗透式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生命教育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应分别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为主,同时在语文、英语、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等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为辅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一方面,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的《品德与社会》中,设计的‘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我在成长’、‘我与家庭’;初中阶段的‘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高中阶段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板块较好地涵盖了生命教育、人文和人文意识教育,提升了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因此,以思品课为主题,以政治课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生命德育是必要且可行的。”另一方面,在其它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使之与思想政治课形成主辅搭配的课程体系。生命教育内容可渗透在语文、英语、历史等课程中,如人教版初一年级语文课文《斑羚飞渡》,这篇课文通过老斑羚为了让种群能够生存下来,而甘心情愿选择死亡的事例,展示了动物之间的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它们辉煌的生命历程,教导学生们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上海市的《新世纪高中英语》教材,“这套教材由28个模块组成,其中高一第一学期的模块一People, 高二第一学期的模块二Sports直接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关注;高二第一学期的模块三Animals andPlants,高三第一学期的模块一Man and the Earth表达了对自然及其他生命的关注。整套内容丰富详实,充满了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非常适宜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在课程教学上,学校教研机构可以结合当前的教学改革,研究体现生命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支持教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进行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使课堂体现生命气息。

3.2 在实践中实施生命教育

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从学校来说,学校应努力营造一种校园人文环境,在教室、操场、宣传栏等处张贴爱护生命的宣传画或文字资料,校园广播站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播出关于人的生命的内容,引起全校同学的关注,营造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校园环境;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医学院校、敬老院、博物馆等场所,在专业人员的讲解下,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脆弱与无助,感受生命的宝贵。在每个班级的班会中,教师可以在班会上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亲自讲述发生在自己生命中的故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加深全班同学的情感体验;从家长来说,家长应该是最早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人,家长在孩子年幼时,就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关心爱护孩子,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培养亲情关系,结合家长自己的经验,把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切身体会与孩子一同分享,讲述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和成长历程,教会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乐观向上,积极应对。从社会来说,要改变功利、浮躁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大环境。教育部门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减轻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考试压力、升学压力、评比压力,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重视生命教育,社会各方面要配合学校开展好生命教育,充分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2008年9月开学时,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制作了“开学第一课――生命安全教育”专题片,并要求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观看,向学生讲述遇到危及生命安全的各种突发事件时该如何处置,传授基本的生命安全知识;另外,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网络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一种工具,开设生命教育的专题网站,利用博客、QQ聊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在进行生命教育评价时,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形成性评价,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都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成群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建立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推行发展性评价报告单,报告单从‘激励性评语’、‘学科素质・品德素养评价’、‘特长生评价’三个板块入手,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以用百分制或等级制来表示,使评价起到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只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的,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还不够深入,还缺乏适合我国内地的生命教育方法,生命教育的内容在各门课程中渗透得过于广泛,系统性不强。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与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培养他们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以勇敢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今后的人生。

注释

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冉乃彦.生命教育课:探索教育的根本之道[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211.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0.

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7~168.

陈卫.让生命之花美丽绽放――中小学生命德育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4):19.

第5篇

关键词 读书 兴趣 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然而如今的孩子拥有广阔的活动天地,卡通、动画、网络游戏深受他们的青睐。特别是在节假日里,他们几乎可以整天和电视机、电脑接触。课外书籍相对于这些未免显得太单调、太枯燥了。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地去了解、研究,在此过程中渐渐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爱读书,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探究的问题。

一、循循善诱把航导

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离不开教师有意的培养和引导。

1.故事或问题引趣。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结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还可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什么井水会冬暖夏凉;为什么麻雀站在高压线上不会触电;为什么冰棍会冒气等。

2.树立爱阅读、爱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动机。平时我经常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叶圣陶、张海迪、老舍等人热爱读书的故事,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我就加以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从身边的一个个能亲眼所见的榜样中营造读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自身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可以给学生讲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从课外阅读中学到了什么,并向学生推荐一些书,抽出课余时间经常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读书体会。给学生肯定的启示:“阅读非常有趣,能带你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这犹如高效的催化剂,必将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相关活动很重要

成功的体会能激发人们的学习欲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以取得成功为目的的,因此教师应寓教于活动之中,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果的舞台。我将每周二和周四的中午活动课定为“课外阅读课”,通过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学生由于感到阅读有成效,意识到课外阅读在他们学习中的推动作用,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从而逐渐增强了求知欲,并使阅读技能得到发展。

1.讲。我坚持每日5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安排在早晨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从课外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新闻,或谈趣事,或背古诗,或讲好词佳句等,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做到视野开阔,语感倍增,兴趣盎然。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包括: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可根据需求从课外读物中选取素材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3.展。(1)剪贴展览。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可指导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剪报,并分类编辑、粘贴美化,每月在班上展评一次。这有利于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2)摘抄展览。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像蜜蜂采蜜那样及时地把优秀的词句、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探宝。设“精品欣赏屋”,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供学生欣赏。这样既能鼓励那些好读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能勉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3)作文展览。教师选择一些阅读体会和收获方面的作文,展示在板报上。恰如其分的评述,震撼心灵的感受,热情诚恳的推荐必将激起其他同学一睹为快的欲望。

三、激励措施不可少

激励是一种爱护、一种评价、一种动力。真心实意、形式多样的激励如春风拂面。适当的激励机制营造的读书氛围能使学生的动机、感情、能力在激励、评价、赞扬中升华、发展。为了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我们还应建立相关的激励措施。

1.成就激励。(1)积分制。根据每月一次的信息反馈表,给学生一定的学分,纳入期末成绩考评。在《素质报告单》中,对课外阅读一项进行等级评分。(2)荣誉奖励。学校通过课外知识竞赛、演说比赛、讲故事比赛、语文知识单项赛等分别给予小学生“小博士”“故事王”“小小演说家”等各种荣誉,以激励学生课外阅读欣赏的积极性、主动性、持久性。

第6篇

关键词:猝死;体育锻炼;健康档案

【前言】2008年9月某市某高中的学生体育锻炼课中发生猝死,最后经调查是该学生小时侯心脏不好动过手术,心脏功能属于不全者,但是该生与家长都隐瞒了该生的病情,最终在学校与老师的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该生参加了体育锻炼,最终发生了悲剧。类似的悲剧不止一次的学校的体育课(体锻课)上演,如何避免这种悲剧发生,摆在了体育工作者和学校卫生工作者面前,建立学生的体育锻炼健康档案,让体育教师及学校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能较完全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

1 体育课的特点:

体育课是教、学、练合一的,在练中教、在练中学。各项体育运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都是要通过练才能掌握的,因而教与练都离不开身体的活动。一般体育课开始前教师都会安排见习生(生病请假的学生),然后是由老师指导大家做进跑,跳,投,攀爬,球类等各种身体练习活动的课,通过上课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身体的素质,完善内部组织。因此需要体育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来安排上课的内容和强度。尽可能的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有益身体健康的锻炼。

2 现在学校体育课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2.1 学生理解的误区

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受过什么苦,在家里父母,祖父母都事事顺从于孩子,使学生缺少失败感挫折感。上体育课怕苦怕累是一个方面,一点小事情就请假。体育教师无法正确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生病为了安全就准假,因此不能正常的进行体育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经常得不到正常的体育锻炼,使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另一方面学生就算生病也不愿意请假,认为没有关系,但是有些病:如病毒性感冒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进行体育运动是会引起生命危险的。

2.2 教师对学生健康状况的不了解

现在很多体育教师对学生(特别对新生)的身体状况缺少了解,学生的健康体检档案基本不会给体育教师过目和查看,直接放在班主任或校医室。特别是有些先天性疾病或突发性疾病如果学生不肯说体育老师更是无从了解。

3 应该采取的措施与建议

3.1 加强学生思想和生理卫生知识教育

体育教师要加强学生生理卫生知识的认识,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和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对健康常识以及自己的身体的健康状况有较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不在盲目练习或故意偷懒。特别是一些急救措施应该能及时的授于学生,使学生面对突发状况时,能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进行自救或互救。

3.2 学生健康档案的建立

学生健康档案的建立对于确保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健康档案的建立还有以下要注意的几点:

3.2.1 卫生机关和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的规定新生体检以及每年的常规体检。一定要落实到部门以及落实到人,不能流走于形式,一定要保质保项目的做好每一个项目的检查。学校也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宣传工作。

3.2.2 学生的健康档案中的各项检查结果个体报告单形式向学生、家长以及任课老师反馈健康体检结果,为了更好的辅助体育课堂教学,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体检结果建立专门的体育锻炼(训练)的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体检结果

(2)女生可以包含每个月的例假时间(可以由家长或学生填写)

(3)本学年(年度)将计划的体育运动项目并在每一个运动项目后根据医生的意见注明不适合运动的疾病

(4)有条件的可以将常见病像拉肚子,感冒等最好能够将生病的时间记录下来(最好有医生诊断证书)。

4 建立体育健康档案的意义

首先能让老师对于学生的健康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体育教师就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合理的按排教学内容,有的放矢。能使教学有更好的效果,让每一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合理的运动,避免了学生的盲目请假。

【结束语】学校的体育教学主要是希望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掌握一项到两项的体育技能并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由于体育实践课需要通过学生身体的活动来完成的,因此安全的运动成了广大师生以及家长最为关心的重中之中。建立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健康档案因而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校家长双方面的共同关注,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身体健康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素质。体育教师有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体育课的项目和运动量的安排上也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7篇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在中等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是素质教育实施综合素质和能力评价的主要形式。文章从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现存问题着手,探讨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应有的价值取向,以及彰显出的育人导向功能,并结合评价实践,反思优化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教育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价值取向;育人导向

目前,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已经走过了近10年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建立健全科学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中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此后全国各地各中小学校都积极参与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与实践,同时制定了一些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2006年,福建省出台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规定高中生在校3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但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受制于国家的整体考试评价制度,特别是高校招生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考核要求不统一,甚至部分高校录取新生时根本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并未真正把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必备条件。基础教育学校在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学招生办法中针对综合素质评定设定了一定的等级要求,但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内涵认识不清,实行的评价指标过于原则、抽象、模糊,多数评价流于形式,甚至不少学校只为了顺利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常规任务,从而失去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发展应有的指引价值和激励功能,评价效果很不理想;有的学生或教师则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不透明,结果不公平,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少中小学校致力于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竞赛荣誉以提升本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往往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还有整体社会环境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许多人对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过程缺乏明确了解,不理解评价的真实意义。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分析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影响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体现了目前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1.在发展中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是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原则,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中小学生具有青少年学龄段特有的个性、认知、情感、需求等学情特征,我们应注重坚持基于发展的视角通过科学评价以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长与进步。例如,在评价目标上,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必须紧扣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密切结合中小学生学业和素质发展的实际情况,把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着力点置于为了终身学习需要,为了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在评价功能上,必须在全面把握学生学习现状、个性特征、发展水平等情况的基础上,发挥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明确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指明发展方向,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在评价过程上,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突出强调收集、储存、处理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等相关资料的过程性,注重在一定时间段内对学生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分析而形成学习、变化、发展的动态认识,并利用过程性综合表现开展分析评价,对学生提出激励性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在评价对象上,应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考虑学业成绩,更重视他们身体特质、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尤其应细致把握学生个体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特长,为提出个性化、针对性的评价建议做好准备。

2.在激励中评价。综合素质激励性评价注重在评价过程中更多融入富有情趣和情感的因素,坚持以鼓励和赞扬的方式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并在结合个体差异性的分层评估中,激发学生个性特质发展。首先,教师既要积极表扬、肯定优点,又要适当批评、指出不足、明确方向。只有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才能促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激励评价者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为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公示和结果认定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应做好综合评价的把控监督。其次,以评促学是实施激励性评价的目的。通过评价,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这并不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的,而是注重通过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开展的激励性评估活动,发挥其具有的改进与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真实体验到获取肯定的感受,并明确自己的问题或不足,理解教师的殷切期待,学会虚心接受,真正反思继续努力方向。最后,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学生个体有鲜明的差异性,利用有针对性的差异性评价有利于使他们获得不同层次的肯定和支持,唤起奋发进取的勇气。

3.坚持多元化评价。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状况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多元化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坚持多元化评价,应提倡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多方面主体共同参与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构建起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社会公示等相结合的全面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主体更为客观的评价。二是评价方法多元化。多元化评价要求我们系统全面把握学生信息,坚持利用多样化方法对学生主体开展评价。如针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合作交流与探索实践、审美与表现等方面,教师注重通过质性评价方式,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表现的变化,在动态过程中关注、测量、评估学生的素质情况。又如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从学生获得的优秀作品、荣誉证书、社会实践活动记录、学习生活照片、创意实验报告等内容,是分析把握学生综合素质变化情况的有益方法。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坚持多元化评价,我们应全面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和审美与表现多个维度要求,善于从优秀、合格、尚待改进三个等级划分中分析评价结果;在学习能力和交流与合作方面,则以A、B、C、D四种划分方式体现;在运动与健康方面,以良好、一般、差三个等级体现。在此,教师不能以偏概全,不能过分强调学业成绩而把优秀生各方面表现都评成高等级,将学业相对落后的后进生的各方面评价相对降低等级。

三、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导向与路径

提出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问题,必须结合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评价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1.多维评价,全面考查引领发展。结合学生实际,积极从多维度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引领学生全面发展。首先,紧密结合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与实践等6个维度,切实把学生的日常规范、课堂表现、学业情况、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个性化活动过程及表现融入综合素质评价,有助于全面、多维考查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状况。其次,坚持日常化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成果评价、成长记录等多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在动态中把握学生发展。如利用日常化评价,有利于关注、引导学生的常规表现和日常习惯;利用学期评价,有利于把握学生在学期内的变化发展情况;利用毕业评价,有利于为学生成长变化和学习收获做出适当的结论性评价;利用成果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展示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再次,利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个案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有效考查学生行为和素质变化状态。最后,组建由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更进一步增强评价活动的针对性和可信度,有利于构建全员育人的新气象。

2.一体评价,跟踪考评重视过程。教育评价实践中,小学、初中、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常常是分离的,各个学段的评价活动不具有连续性,对全面把握学生成长和发展状况是不利的,不利于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导向功能和指导作用,更好地衡量评价实效,必须将九年制基础教育各个环节置于统筹考虑中,并积极延伸到高中学段,从评价目标的科学制定、评价内容与方法的选择、评价过程的实施等环节,对学生开展一体化评价,力求把原先多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如小学、初中、高中)通过连续考评方式建立起统一的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以往小初高“间断式”的阶段评价带来的分离、分段评价的欠缺,从而促进一体化评价下学生综合素质渐进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掌握。通过建立、维护“学生成长记录”,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动态跟踪考查学生学业和素质变化,这是开展一体化评价的有效方法。如通过“学生成长记录”积极记录学生在小初高各学段中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科学探究活动、校园内外文艺活动等具有典型意义的、能体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事实性材料、获奖证书等,以及收录他们参与志愿者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等反映积极社会责任感的素材,并借此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或兴趣特长,展现学生自信自强素质的进步,从而为客观有效开展学生个性化跟踪评价活动奠定重要基础。跟踪评价过程中,学生加强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同时更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潜质,学会规划人生和未来,在主动成长中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

3.巧搭平台,家校合力齐抓共育。通过搭建家校交流平台,构建家校合力育人的模式是有效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种形式。如教师在每学期的“成绩报告单”、“学生成长记录”、“家长会回执”等教育反馈素材中都适当设置了“老师留言”、“家长寄语”等栏目,目的就是注重通过搭建家校交流平台,加强学校、教师(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齐心协力、共同抓好孩子的教育。同时,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在具体家校交流活动中积极创新家校互动交流、参与评价的形式,适时邀请家长代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社会人士加入其中,扩充参与评价的主体力量,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广泛交流中畅通评价渠道,在多方力量合力支持中客观表达对学生的要求、鼓励和期待,从而有效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在教育评价实践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总是层出不穷,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功能,不断探索研究新教育环境下更有效、更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真正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实到位,持续完善教育评价方式,获取教育评价成效,将始终是我们努力坚持探索教育评价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卞斌.也谈学生评语的教育功用[J].学校管理,2014(05).

[2]张会杰.基于纪实的实施逻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特征分析及思考[J].考试研究,2015(04).

第8篇

【关键词】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当前一种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图、文、音、像、影并茂的特点能创设出更为理想的教学环境,使数学教学表现得丰富多彩,淋漓尽致。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能构建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使乐学落到实处,真正改变了传统教学单调模式,产生常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是从具体事物的接触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而直接产生的,现代教学媒体擅长制作新颖别致的图像,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声音清晰的感知材料,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使学生的多感官同时刺激,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可以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理解具有“催化”作用,使学生学得主动,有效地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那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设计好引入情景是数学教学的关键。那就象在学生和课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学生就能迅速进入学习氛围。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音像交相辉映的生动特点,这种表现手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出示一个同学一天的作息时间投影片,让学生说说每一幅图是什么时间,他在做些什么?学生一下子被几幅彩图吸引住了,个个就会认真观察抢着回答,从而也就顺利地导入新课,同时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在接着看一段录像,时针娃娃和分针娃娃的对话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感知。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利用情境调动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学习活动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更是如此,采用现代教学技术,使之具体化、条理化,使学生容易理解,便于掌握。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又能伴随着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计算机媒体则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还可以对有关数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进行分层显示,将抽象的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分析、理解问题,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数学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思维的规律,编制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不同深度的问题,分层显示,分层提问,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掌握发现了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例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进程:(1)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利用电脑显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改变。(2)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层;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后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3)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4人为一组,用6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相等形状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用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拼法,并对照本组实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4)归纳体积公式。(5)验证公式。以上教学过程,将媒体的优化组合发挥处理,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呈现过程,降低教学的难度,升华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的过度,突破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处理功能,呈现数学思想,化被动为主动,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升华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构建”, 例如,教学“线段、射线、直线”,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先显示一个亮点,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条水平线,端点持续闪动,右端缓慢延伸颜色渐无,学生一看便知道射线是怎么形成的;然后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两个亮点之间的部分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教师讲解这就是线段,两个端点持续闪动使学生感受到线段有两个端点;最后,将射线从端点向左水平延伸,左端缓慢延伸颜色渐无,就形成了一条直线,引导学生想象直线可以无限长,直线没有端点。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演示生动、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几何知识,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多媒体教学还能把复杂信息分解为简单的连续信息,以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识别。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用多媒体再现和凝练生活中的数学的方法来进行。如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首先用多媒体展现一幅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通过演示两人行走的方向,让学生认识两人怎样运动是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相向而行,然后重点演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情景: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离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这个概念。由于多媒体唤起了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直观展示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新知识的热情,升华了学生的数学知识。

4.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活动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感性认识是思维的源泉和依据。因此,教学时应让学生通过感知来获取大量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文字、数学、语言解说等配合传统的教学的分析、推理,可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运用音乐、图形、图像、动画等,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加减应用题时,我把课本上两幅鸭子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河岸上有5只鸭子,又游来了2只”屏幕随着音乐游来了两只鸭子,学生很快列出算式:5+2=7(只),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为从鸭子游来的图画,使学生增多的思维,从而明确这一道题加法应用题。再分析第二幅图,“河岸有7只鸭子,游走了2只”,屏幕上出现了鸭子游走的图画,使学生从“游走”产生“减少的思维。这种教学方法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法,起到启发、鼓励、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作用。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课堂的容量,减少板书,使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引导学生探究重点、难点问题上,讲深讲透所举的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二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是使每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小结更具有条理性,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的内容和方法。所以,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展现较多的内容,层次更为丰富。与传统授课方式相比较,相同的时间内多媒体教学可以传授更多的教学内容,而且这样的传授不是填鸭式的教学,它更加注重学生的接受与效果,使教学更加高效,学生更易理解,印象更加深刻。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