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5 10:29: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推广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 教学改革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某一具体科研课题,在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技巧、动手能力、论文撰写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收获。但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了明显下滑,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严重,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课题[1]-[3]。
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原因如下: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每到大四上学期,学生开始准备考研、找工作、出国等。毕业和就业时间存在严重的冲突。有的学生为了找工作而向学校请长假,这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一般学校很少发生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原因而不能毕业的,所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非常不认真。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与其他文科专业的论文有更大的区别,有些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要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有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经费保障才能有效开展相关的科研实验。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资源非常有限,特别是相关外文数据库几乎没有,教师和学生无法查阅最新的外文文献资料。学校提供的毕业论文专项经费有限,实验所需的药品和测试条件不足。大多数普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没有科研项目,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这势必造成对学生指导得不到位,老师由于工作量大而态度敷衍。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很难完成具有一定水准的实验性毕业论文。
二、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方法
(一)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定位,正确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部分学生往往是在应试教育指挥下进行机械性学习,严重缺乏创造性,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毕业论文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的不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好的课堂。学生和老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此重要性,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教师是指导者和领路人,要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在指导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国家和学校应加大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力度,加大对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资金的投入;使得本科毕业论文在物质上得到保障,解决普通教师由于经费的缺乏而限制了论文水准的问题。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在课时配备、津贴补助、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鼓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教育,建立有利于毕业论文创新的教学机制。
化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短暂的毕业实验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和其他专业相比,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中。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牢固地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具有扎实和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获得更新和更前沿的知识与理念。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课题组,尽早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学生在大二、大三就进行相关的科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加快了科研项目的进度,调动了教师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经过更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往往能凭借自己的体会写作毕业论文,从而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目前,我院很多大四学生已经成为教师科研项目的得力助手,毕业设计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较好结合点,体现教学与科研很好结合的范例。
实验室高端仪器向本科生开放。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课件,向包括本科生在内的各层次学生开放实验室等,把高端仪器设备的应用和实验技术推广到本科实验教学中,既提升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又提高了贵重仪器的利用率。例如,X-射线衍射仪、电镜、核磁等现代仪器和技术的培训与运用,可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仪器的操作,培养运用现代技术与技能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扎实的技术与技能。
(三)改革毕业论文成绩的评价方式。
对于毕业论文不要拘于形式,将对化学本科生的专业要求落到实处,毕业论文中形式的东西可以弱化;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多元化的学习成果替代单一的本科毕业论文。
美国是公认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美国大学可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科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毕业形式,例如公开发表的专业性学术论文、专利,完成各种项目或写作调研报告等。在美国,不仅很多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而且有的专业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有国际先例,证明可行。对待毕业论文要综合考虑中国国情和外国经验,在确保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鉴于高等学校是多层次性、多类型性和专业的差异性,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化学专业本来是一个实验学科,周期很长,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失败。毕业论文开题的课题不一定顺利,但在失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弱化对毕业论文教学的过程管理,强化结果管理。毕业论文时间本来就不充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等形式的东西应予以弱化、取消。但应强化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从严要求毕业论文的评定;加强毕业论文的工作检查,对于那些抄袭、剽窃、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论文,采取一票否决制,延期毕业。
参考文献:
[1]黄英金.许祥云,徐正进。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整体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9):57-59.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实践教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79-03
植物保护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传统专业之一,其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植物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识别诊断,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植物检疫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植物保护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此培养目标决定了植物保护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2012年教育部决定启动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联合农业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大力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培养高素质农林人才[1]。所以,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使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动手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标准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对实验及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和优化,使植物保护专业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及内容更加系统、科学,既符合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又符合学生就业多元化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就业能力。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近年,通过多次组织专家及教师与用人单位座谈、问卷调查,反馈毕业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同时比较国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情况,借鉴其先进经验,对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修订教学计划总体原则是加强实验及实践教学在课程中所占比重。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共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以及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模块,毕业生4年应修最低学分为16分。通识教育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类、军体类、外语类、数理化类、计算机类、公选类、文理渗透类及艺术类等课程,主要是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把综合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此部分学生应修91学分。专业教育课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三部分,以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杂草学、农药学、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害虫生物防治和植物病理学大实验等课程的学习为重点,主要掌握植物保护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应用;使学生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环境保护和人类身体健康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植物保护中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此部分学生最低应修78.5学分。此模块中每门课程均配有相应的实验课,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比例为998∶520。第三个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植物学、农业气象学、农学基础、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杂草学等课程的教学实习以及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公益劳动、军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除毕业论文外,此部分累计33.5周,22.5学分。通过实习与实训,使学生掌握主要作物播种时期及方法、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能正确识别和诊断田间发生的主要病虫草害;了解主要有害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特点;掌握主要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防治方法和防治技术。
二、加强实验平台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生实验平台建设,近5年植物保护专业通过学校211工程建设资金、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项目等累计设备购置费用709万元,购置800元以上仪器设备328台/套,其中5万元以上设备18台,10万元以上设备8台,重点建设了植物病原生物学、植物病害生态学、农业害虫防治、昆虫生物学、杂草生物学和农药检测6个实验室。购买了有害生物显微观察及演示系统、快速蛋白纯化系统、智能型虫情测报灯、高速冷冻离心机、原位梯度PCR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光合作用测定仪、次生代谢产物分离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农药试验自动化施药系统、固相萃取装置等仪器设备。建设后在所有以病原和昆虫形态观察为主的实验教学中可以达到每人一台显微镜,同时,配置了多媒体投影设备,使很多微观的影像直观化,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此外,通过平台建设还开设了农药残留分析、农药环境学、农药环境毒理学等一些新的课程,使农药残留分析等实验课全面与国际研究水平及其分析检测技术接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使选修农药残留分析课程的学生真正掌握农药残留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三、构建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实验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促进实验内容更新。植物保护专业主要包括植物病原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药学、杂草学、农药生物测定、植物病理学大实验等实验课。长期以来,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分别由不同教师承担,由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因此部分课程的实验内容存在重复设置现象;而且教学内容没有及时结合社会的需求而动态调整,许多课程多年以来一直采用一成不变的传统实验内容,陈旧滞后;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内容较简单,验证性实验项目偏多,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相对偏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实验教学不重视,疏于动手,不重视能力的自我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差。因此,通过组织教师研讨,调整了实验教学内容,科学地设置实验项目,保留核心的基本技能训练,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涵盖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验项目选择及开课时间上给予学生一定的灵活性。修改并重新制订实验教学大纲,并按1.5倍比例设置实验项目,其中包括必修实验与选修实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及创新性实验项目,提高综合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百分率。学生可根据兴趣选修实验项目,在网上提前预习实验内容,提前向实验中心提出实验申请,并与实验教师及实验人员预约安排实验时间。教师结合其实验或研究内容,进行实验指导。
一些实验课程如植物病理学大实验,探索式地尝试应用项目教学法。即将实验课分成两部分,基础性实验需要学生系统掌握的内容仍以传统的形式上课;另一部分则以项目的形式改成选修,实验项目以课题实验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项目的完成。由指导教师给出若干个实验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以后工作去向选择1~2个项目,然后把选择该项目的学生分组操作,项目成员包括学生、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学生在进入实验室操作前首先要熟悉该项目的目的、意义,并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项目的操作流程进行设计,完成设计任务书,这些内容的完成需要学生协同完成,需要团队合作与分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日常实验的监督,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教授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协助解决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并保证实验材料的安全使用。每个项目小组学生人数视课题内容分配,推荐一名组长,汇总实验中的问题,传达教师的要求,组织实施。该教学方法实施后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补充了单一教学形式的不足,也满足了因人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2]。
四、改革教学实习模式,丰富生产实习教学内容,增设毕业实习
植物保护专业的实习主要包括植物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杂草学、农学基础、植物检疫和农业气象学等课程的教学实习,以及生产实习等实习内容。长期以来昆虫学、植物病理学以及杂草学教学实习只在学校周边对发生的主要病、虫、杂草进行识别诊断,而学生却是来自全国很多省市,毕业后也是在全国就业,因此对南方发生的一些病虫害一无所知。另外绝大多数学生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了解甚少,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只是在实习基地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掌握一些作物栽培技术而生产实习,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缺乏系统培训,对真正的生产实践不了解,日后到了工作岗位,很难做到上手快,出现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等现象。
因此多方筹集经费,尽可能地在多个省市进行实习,此外还对教学实习内容与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和整体优化,将相互关联的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杂草学实习有机地组织起来,实行联合实习模式,将现在的集中实习改为分阶段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农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病虫草害的种类、发生发展情况,这样既可以在不增加实习经费的情况下完成更多的实习内容,又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既需要熟悉农业生产、了解各种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又需要掌握植物保护专业的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计划中设立了作物生产实习实践环节,学生在第六学期的5月一直到8月共12周时间全部进行生产实习。为了更好地达到生产实习的目的,指导教师进行了精心设计,根据植物保护专业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设计一些具体的实习项目,增加了农作物栽培、管理、主要病虫草害识别、诊断、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等生产实习教学项目,如水稻稻瘟病发生趋势预测、粘虫发生趋势预测、玉米丝黑穗病防治、大豆土传病害防治、地下害虫调查及防治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病虫害发生动态和气象因子等对作物的影响,制订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措施并组织实施。这样学生在整个生产季节参加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既可以了解农业生产实际,也明确植物保护专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学习植物保护专业的自豪感。
此外,根据近几年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一些农药企业、农场、植保站、农科院等单位签订协议,建立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教学计划中第八学期增设了毕业实习,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为毕业生在毕业前提供农药生产与经销企业、农场、植保站、农科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的实习机会,满足学生就业多元化的需求,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强化毕业论文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请者根据个人的兴趣及爱好,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撰写申请报告。立项后,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整个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查阅文献、科研选题以及申报科研课题、结题、撰写科研论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合作共事和团队协作精神,将教师由传授型转为指导型,将学生由被动接受验证型转为主动参与探索型。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科研中的自主性,获得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每人一题,将选题时间提前到第五学期,学生在大三进入实验室。实行本科毕业论文开题制,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确定研究题目、内容和研究方案,进行预备性试验等,进入开题阶段后,学生在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直至撰写研究论文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3]。
几年来,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对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高素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樊东,张艳菊,何付丽.植物生产类专业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农业教育,2013,(2):67-71.
[2]李永刚,文景芝,韩文灏.农科类实验教学中“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8-219.
[3]姜道宏,王满铮魏友伯,李建洪,边银丙,黄见良,黄俊斌,王小平,侯明生.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296-300.
关键词: 农村区域发展 实践教学 优化研究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载体,是大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适应社会并改造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源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实现依赖于科学、合理和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就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和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1]。农村区域发展是发展学科的重要分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进、应用和本土化,已经在我国的农村发展、扶贫、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城乡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统筹发展,发展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全国发展领域内的地位更加重要。但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招生时间不长,各地区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亮点,导致高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十以来,国家对人才培养进行战略调整,强调教学与实践的对接,将实践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但传统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并没有与时俱进,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相关研究,对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现状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践、课程实践、科研训练和毕业实习4个环节,这4个实践教学环节贯穿整个学程,其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各具特色、相互联系,构成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分[2]。关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做了相关的研究与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专业实践。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实践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主要通过学生亲临三农活动,利用节假日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农村生活、感受农村管理和运作。该实践方法从二年级开始,每4-6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固定在种养大户、农业推广部门、乡镇政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2~3个普通农户,定期或不定期地作为其中的一员参加生产劳动和管理活动的过程,了解和熟悉其具体环节;农业企业或农业行政管理方面的专家定期给学生提供实践能力的指导,形成一种社会专家辅助培养制度[3]。专业实践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参加实践次数不低于5次,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每学期结束时交流探讨,最终由指导小组教师共同评定成绩。
1.2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主要是专项实践,其目的是使同学们亲自验证和体验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概念、原理,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有助于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安排相应的实习环节,如农业推广课程安排0.5周,农村社会学安排0.5周,农村社会调查方法安排1周,农村发展规划设计安排1周进行实践。课程实习的形式根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进行选择和安排,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其主要形式有实验课、参观观摩、规划作图、社会调查、经济分析等,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运用和实践所学知识。
1.3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是学生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于第6学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散进行,结合导师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其中,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要求学生深入社会、农村和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从而切实感受当前社会发展形式和要求,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建立系统的实习制度。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与导师研究课题相结合,选择自身想要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充分培养自主能力。
1.4毕业实习。
毕业生产实习是学生在科研训练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农村发展的研究方法了解和熟悉农村发展情况,解决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题;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掌握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毕业实习于第8学期第1-10周停课分散或集中进行,由各实习部门负责人、指导教师及有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地点主要在各地农村社区、农业生产及其服务管理部门。实习的内容一般根据论文工作计划,运用所学的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调查和搜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参加农村发展实践活动,掌握和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成功经验。毕业论文是在毕业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释、解决农村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实际意义的意见措施。因此,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整理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按科技论文的要求撰写出规范的毕业论文。
据上研究发现,农村区域发展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注重产学研的结合和服务基层,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理念不断更新。但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操作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1)实践教学体系类似,缺乏大胆创新;(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临岗”式教学效果;(3)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4)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价体系过于刻板。
2.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设计
通过探索和研究,克服目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分离性”和过分“系统性”,增强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的“针对性”;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专项技能培训,提高教学综合能力;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与层次,提高学生的社会就业综合竞争力与考研效率;最终实现企业、高校、教师、学生的四赢格局。
2.1创建“分层实践,逐层提升”的实践教学制度。
提出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深度的实践教学,确定项目、内容,明确要求和目标,制定相应的指导、训练、考核办法,并最终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形成“分层实践,逐层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个层次:专业基本认知实习与模拟,即在低年级时期(1-2学期)扎实学生社会调查、参与式研究和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技能;第二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在二、三年级(2-3)学期完成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综合见习实践教学工作,并逐步开展周末企业实习的相关实践;第三个层次:长期临岗实习,在四年级通过临岗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2打造“专家型(高校)――双师型(管理机构)――精英型(企业)”三个主体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
依托各个高校优势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学术背景深厚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充分利用学校农村区域发展学科的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模拟授课,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依靠学校其他相关专业内部具有各类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并发挥专业教师不同学科背景优势,共享相关资源,通过长期的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特别是吸纳其他专业具有实践管理经验的老师参与实践教学。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思路,邀请校外政府机关管理人员、农业企业经营的高层精英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教学部分的实践讲解,强化实践教学的真实效果,帮助企业解决当前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式互拥氖导教学模式。
3.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关键问题
3.1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应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社会人才需求,培养符合社会要求和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福建农林大学多年来重视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特点,对相关企业进行详细的考察,分别与当地农业局或企业,如闽侯县农业局、白沙湾休闲农场、超大现代农业、晋江围头村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建设了教学实习基地,并开始聘请企业的优秀管理者作为专业顾问、兼职教师。课题实施后,通过教学基地的实习、实践,学生将有效地加强专业知识的运用,达到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
3.2组织实施第二课堂活动。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中,要重视组织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和条件深入实践,将课程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可与学生会、团委合作开展“三农”知识竞赛,组织暑期“三下乡”等系列活动,并将这些活动分别与相关课程有机结合。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与课程实践教学和学生社团有机结合,高效地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找到有效的载体。
3.3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在实践实习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还有与之相关的职业软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优化应着重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一是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愿意从基层做起,踏实肯干;二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认真工作态度;三是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利群,卞新民,郭军洋.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57-59.
[2]滕明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农业科学,2012(10):210-212.
[3]许文娟,侯立白,贾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07):55-57.
一科研发展现状
自“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562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2项,到位经费近2.36亿元。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0项,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通过审定的品种12个,获得专利81项。总体来看,学校科研项目数及科研经费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主持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师数量稳步增加,而且承担课题的年轻教师比例也在逐步提升。全校教师人均科研经费逐年递增,学校科研成果产出丰硕,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许多著作及教材。通过这些科研课题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及相应的设备条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办学实力有明显的提高。我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国家部委重点学科,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7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领域1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6个)、60个本科专业。
二科研对本科教学的促进
科研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源泉,是高校教学质量的推进器。只有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才能丰富学科内涵,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新疆农业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并鼓励科技创新,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了许多创新型人才。
1鼓励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拥有高水平的教师,教师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校从2000年开始,设立了专门的科研启动基金―――新疆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重点资助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青年教师,使他们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十一五”以来,我校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及推广项目共计562项,为本科教学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此外,学校还对在职教师参加深造和学位进修给予一定的资助,鼓励他们结合所主持或参加的科研课题攻读在职硕士和博士学位,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教育。
2加强基地建设,提供实习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本科学生的教学也必须归结到实践上来。通过教师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我校与全疆各地州建立了178个实习基地。其中,由我校草业学院承担的“新牧1、2号种子基地建设与生产”国家牧草种子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1470万元,为学校的本科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此外,我校还拥有4600多万平方米的实习林场和275.58万平方米的实验农场。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与维持主要依靠科研经费支撑。他们对本科学生的开放,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整体水平。
3更新教学内容,体现特色教学
教材是大学本科教学中理论部分的源泉,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加快,教材内容总是落后于现实生产力。因此,大学教师不能也不应该依赖现有教材,而应该通过科研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利用自己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随时自编教材或补充讲义,保持教材的前沿性。我校始终鼓励教师自编教材,近年来,共编纂各类教材121部,各类实验指导、复习资料若干。这些教材都紧密结合科研实践,结合新疆地域特色,使学生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理论知识。此外,学校还通过计算工作量的方式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自编教材,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
4强化学术交流,培养创新意识
开放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我校所有科研项目在通过成果鉴定后,都要求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加人及时举办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将在科研工作中得到的最新成果给本科学生演示或讲解,并努力使这种规定逐步成为一种制度。通过这些讲座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其科研兴趣。此外,我校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本科学生讲授前沿性学科知识,使广大学生了解了所学专业的前沿性知识,感性上得到了升华。
5成立学术团体,鼓励学生科研
通过成立各类学术团体,可以使本科学生以自发的形式进行科研活动。我校在“新疆农业大学科技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学生科协的成立,充分体现了科技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与科研可以零距离接触,而且还促进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我校的科研促进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活跃了学生的学术思想,促成了我校学生的学术氛围。
6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率
社会的发展对高等学校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有45%的科研项目为本科学生提供了参与机会,积极吸纳本科学生参加我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五年来,我校部分本科大学生利用实习和假期参与到了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当中,接受了科研思维的训练,获得了科学精神的熏陶。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有80%来自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
三以研促教的设想和建议
1尝试在本科教学中设立科研学分,增强学生科研与实践能力
本科生阶段,基于学生本身的基础、能力及培养目标,科学研究主要是对其进行科学素质、科研习惯、科研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因材施教,促使本科生早期系统接受科研训练,直接参加科研实验或实习,使大部分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受到从事科研的基本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2进一步完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科研项目(成果)越多,教学内容就越丰富,更新就越快。教授们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结合他们所做课题,告诉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的思考过程,引导学生养成不迷信权威、于不疑处有疑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促进本科教学的改革创新,大幅度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将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3强化学术交流,活跃大学学术氛围
及时举办反映学科进展的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向本科生宣传介绍科研成果。我校所有科研项目在通过成果鉴定后,要求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参加人及时举办讲座或学术报告会,将最新科研成果给本科学生演示或讲解,这些是在书本中学不到的。
4鼓励教师自编教材与学术著作,体现特色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增长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教材内容总是滞后,为此,应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和学术著作。大学教师应该通过科研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利用自己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自编具有特色的教材和学术著作。教师在授课中将最新的和属于自己的学术思想、科研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课程内容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价值观和创新精神,也是应对知识高速更新的根本举措。
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本科生科研训练
(1)对各类实验室的功能进行整合和强化,重点强化服务本科教学的功能。保证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应提倡教师将自己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课的教学内容。
(2)毕业设计(论文)是一种带有总结性的集中科研训练。一个有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既是一个好的科研课题,又能适合本科学生的特点,从而做到教学和科研的互相促进。应注重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与科研的结合。
(3)教学与科研基地并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实习基地为依托,通过科研项目实施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科研与实习基地,组织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科研是高校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在如何将科研与本科教学密切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促教改方面,新疆农业大学近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及时将科研和生产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问题及时融汇到本科教学活动中,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学专业;问题
一.农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受20世纪90年代以前培养目标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从事农学专业教学的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实践教学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已,掌握基本理论才是最重要的;片面地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因而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践教学,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在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教师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大、热情不高。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所搞的实践教学脏、苦、累,且档次较低,总是和庄稼、泥巴、肥料、农药等“低级”东西打交道。因此,有些学生在实验、实习、科研训练时只是看看而已,不愿意动手。
(二)专业建设经费不足,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农学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
业。它不仅要求有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学术造诣深、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而且要有良好的实践性教学基地。由于种种原因,农学专业目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特别是实习、科研基地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工具也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培养的需要。因此,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重视实践教学的环节布置,忽视过程管理。有些高校看似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有关实践的教学文件一堆,课程论文该如何做、生产实习该如何做、毕业论文等该如何做都有规定,但学生的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生产实习、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基本上都是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搞成什么结果就算什么结果,缺乏对各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认真听讲,不认真操作,走马观花现象十分普遍。考核中,普遍表现为重理论考试,轻实践考核。给人的感觉是措施很硬,但操作过程监控很差,很少有学生会因实践环节完成不好而不能毕业的情况,以致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成了走过场。
(四)生源不足,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生源不足,生源质量较差,是长期以来困扰农学专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其他行业有很大的滞后性,农业和农村很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农村经济落后,农业工作条件艰苦,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偏低等,对考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很多考生特别是优秀考生不愿意投身农业行业,从而使农科成为冷门学科,生源数量不足。农学专业每年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的比例,不到招生人数的一半,能够在重点分数线以上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更少,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因此,如何扩大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必须研究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二.农学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路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专业思想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一个大学生如果他的专业思想不牢固,他不热爱自己的专业,他就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这种学生即使有很高的智商,也不会在他所在的专业领域内有大的成就。因此,搞好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农爱农的思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看待农
业产业的发展,鼓励学生致力投身于农业这一行,这是农学专业建设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关于农学专业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过去几十年一直都在提,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实证资料。过去专业思想教育大多是大会上讲,课堂上提,没有实质性的实证材料。学生没有真正看到学农的希望在哪里?出息在何处?结果专业思想教育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但是收效甚微。总结过去专业思想教育。
(二)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通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大生产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方向,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质、掌握多种实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沿着与社会需求相互适应的轨道发展。
(三)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专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一个专业如果教学质量出了问题,它将很快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如此。因此,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新时期农学专业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提高教学质,一是要成立专业教学质量督查小组,督促主要课程责任教授及其有关教师做好课程建设;努力创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二是认真执行听课制度,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和交流,取长补短;三是要积极备课和教学观摩,进行教学交流,总结教学经验,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农学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它直接面向农业生产。走出去,与生产结合是办好农学专业的关键所在。因此,新时期农学专业的建设、发展,必须加强外联工作。加强与区农业厅、农科院、各地、市、县农业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网。必要时聘请上述这些单位一些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专家参与我们的专业建设工作,听听他们对农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校内外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国杰. 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05(7):9-13.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12-02
教育部2012年在教高[2012]4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导师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可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等人才培养的卓越计划也刚刚起步,如何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多元化是高等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要求。地处边陲的地方普通高校,应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形势,积极探索结构合理、便于实践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
一、导师制的起源及现状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本科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导师不仅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生活和就业指导,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1]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核心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要求以学生个性禀赋和人格特质为基础,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通过科学和人文教育并举、智力和非智力开发结合,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多样性创新人才。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用于研究生的培养,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开始将原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并用于本科生的培养。中国最早的本科生导师制产生于 1937年的浙江大学,在竺可祯校长和费巩训导长的倡导下浙江大学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因政治原因而中断。21世纪后,国内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在全校或部分院系开始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2]目前,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普通高校不多,实施的方案及目的各异,绝大多数是“辅导员 + 专任教师”共同管理指导学生,有的是以指导学生课程学习为目的,有的是以学生日常管理为目的,有的是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学习计划指导为目的,也有的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的。[3-7]
二、佳木斯大学现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
多年以来,佳木斯大学一直实行辅导员全程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每个辅导员负责二百多学生,而且多数辅导员都是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的毕业后考取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与所管理的学生所学专业绝大多数不一致,甚至是不相关。因此,辅导员无法做到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正确的指导,更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了强化对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2010年学校进行了一项新的教育管理改革,在新生班级实行班主任制,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管理学生。学校各教学单位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班主任由专业相同或相关的专任教师担任,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专业知识优势,重点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学校要求班主任要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上课班级、寝室,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学业指导工作。辅导员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重点对生活、思想政治等方面进行教育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经过运行发现,班主任制的实施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入学时的茫然状态,尤其是在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态度的转变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仅此,一名老师要对三十多名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涉及学生人数多,需要老师投入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而老师本身的教学科研任务也很重,因此,实施的效果可见一斑,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4 + 1”导师制实施模式的构建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普通高校学生的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强的高水平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管理者思考的重点。为此,课题组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构建由“辅导员 + 班主任 + 专业导师 + 高年级学生 + 毕业论文导师”四名教师和一名学生组成的导师指导体系,即“4 + 1”型导师指导体系,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
1.辅导员
辅导员都是专职的,没有特殊情况,要在学生整个大学四年全程负责。在大一新生入学前由学工办指定一名辅导员负责一个年级的学生,从大一入学一直到大四毕业,实施全程管理。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统筹负责学生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鉴于辅导员的职责需要,要求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组织观念,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热爱学生工作,具有勤勉、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班主任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队伍,但由于辅导员对学生班级是一对多的管理,导致不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辅导员的关爱和帮助,个别学生由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出现一些思想或学业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本课题设计的班主任由青年专任教师担任,一个自然班安排一个教师做班主任,工作周期是一年,只负责大一新生,重点指导学生开展课程学习,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初步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协助辅导员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是一人对一班的管理,面对的学生少,能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做到及时处理和解决,避免更大、更多问题的发生。也可以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让他们的潜力和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为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奠定思想基础。班主任的选聘是在新生入学后一周内,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班额每个班级分别选聘1名班主任,先由青年教师个人申请,系、部主任推荐,由学院党政联席会决定。班主任要求由思想积极向上、责任心强、乐于奉献、勤奋敬业且专业相关的青年教师担任。
3.专业导师
目前,也有部分高校实行专业导师制,但专业导师介入的时间不同,责任各异。有的在大一时介入,有的在大三时介入,有的在大四做毕业论文时介入;有的主要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有的负责协助辅导员进行学生日常管理,有的主要负责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学习计划指导,也有的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本文所设计的专业导师是以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为目的,从学生大二年级时开始介入,在大二上学期开学初,组织遴选专任教师做学生的专业导师。采取师生互选和学院统筹相结合的方式,每个教师需要填写教师基本信息情况表,包括教师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研究方向、承担课程等,将教师基本信息情况表公示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初步选择心仪的老师,然后辅导员根据学生总数、教师人数进行统筹分配,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教师可以优先选择参加项目的学生。专业导师的工作周期为两年,重点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及实践进行指导,负责指导学生熟悉专业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就业需要选修课程;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实践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次面,也可以通过QQ、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可以单独指导,也可以集体指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就业方向设定不同的任务要求。专业导师要求由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
4.毕业论文导师
毕业论文导师专门负责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结合学生的考研、就业情况进行专项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大四时进入毕业论文阶段,此时,为学生配备毕业论文导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指导意义重大。毕业论文导师的遴选参照专业导师的遴选程序进行,此阶段仍然采取师生互选的方式,每位老师需要上报设计的课题名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老师设计的题目进行选择,也可以优先选择专业导师作为毕业论文导师;同时,毕业论文导师也要根据学生的择业、就业实际,为学生选择相应的科研选题,以此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5.高年级学生
高年级学生主要是做导师的助手,协助专任教师联络、组织学生,监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在大二年级确定了专业导师后,专业导师在接手学生之前,从上一轮指导的学生中选择1-2名大三年级的学生做专业导师的助手,协助专业导师联络、组织学生,对专业导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进行监督和检查。这样高年级学生更容易与低年级的学生进行交流,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收获感染并影响低年级的学生,更有说服力。高年级的学生要求由性格开朗、热情向上、学习成绩优异、乐于奉献的学生担任。
五、结语
通过实施“4 + 1”型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导师进行重点指导,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一年级时在以前辅导员单一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班主任的分班管理,强有力地壮大了学生的思想,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入学后的茫然和松散情绪,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好社会角色的转换,把对大学生活美好的憧憬变为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年级开始的专任教师做专业导师的导学管理,能够使学生顺利地了解专业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合理地制定学习计划,努力学习,掌握基本的实验实践技能,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四时期毕业论文导师的专项指导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科研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高年级学生参与的监督管理,既减轻了专业导师的负担,也能够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普通高校实施“4+1”型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定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也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以保障实施效果。例如,建立有效的导师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等,从而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制约,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远明,黄维宪.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与作用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9,(27):153-154.
[2]高志凯,王定君.本科生导师制的渊源、内涵和实施意义[J].甘肃高师学报,2011,16(1):75-77.
[3]田青刚.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创新[J].今日科苑,2010,(8):350-351.
[4]罗秋敏.高等学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09,
(3):256.
[5]胡旺盛.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
2010,(2):1-3.
[6]曹十芙,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6,(2):55-58.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期刊论文;研究领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52-03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新型教育机构,是我国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服务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这意味着在教学中必须格外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基于这样的特殊背景,国内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对象投向了“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这一课题,并由此产生了一大批著作、报告、论文等成果。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文献为例,仅在2008―2014年,关于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便有750余篇,其研究对象涉及实践教学的多个环节,如课程实训、课程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室管理等。本文将根据已有的部分成果,对这一研究的主要论域和相关结论进行一定的梳理和评价,以期进一步推进该课题的研究,并为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提供一定的选择路径。
考虑到篇幅和代表性等因素,本文选择了2008―2014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作为分析对象,尽管只以“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为主题进行检索肯定会遗漏部分文献,但作为一次抽样研究,是能够反映该课题研究现状的。
一、实践教学在独立学院教学体系中的特殊性研究
独立学院同时具备公办本科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社会力量办学的灵活运转机制,如何科学地定位其发展目标便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已掌握的文献来看,国内学界普遍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独立学院的特殊发展目标。
张继龙和蔡哓群的研究认为,独立学院既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就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必须建立以行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平台[1]。陈志丹等则认为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往往以学术价值为取向,重视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但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他由此建议独立学院要“以实践教学为抓手,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培养方案”,以此让学生“通过实践能力的优势弥补理论知识基础较母体高校差的劣势”[2]。这样的观点在钟一民等人的论文中也得到体现――“独立学院确定实践教学的地位应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路线,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确定实践教学的目标。同时通过科学的管理与有效的监督,培养出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合格人才。”[3]
实践教学对之于独立学院的重要性,在李相然等人的研究中被赋予了更重的意义:“独立学院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就必须加强‘生命线’――实践性教学的建设”。他们认为实践教学能促使独立学院的学生了解社会技术现状,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上,从而提高其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4]。
应该说,国内学界对于独立学院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着基本相似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考量,成果较多,在此不做赘述。
二、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研究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知易行难”是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病,独立学院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虽然已在理论界得到了普遍重视,但在现实的教育实施中,不少独立学院仍然照搬公办院校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置于次要的位置。这在诸多学者的研究中都得到了体现。
叶远帆的论文显示,一些独立学院长期以来在教学内容上只重视书本内容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他认为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操作技能等能力普遍较差,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5]。李文莉的研究在认同“对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一观点外,特别提出“培养方案设计不够科学”、“条件设施匮乏”等制约因素,她认为部分独立学院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健全,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从而无法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公正而又科学的评价[6]。
有些学者认为很多独立学院虽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实施上并没有遵循客观教学规律和学生接受规律。譬如,苟婷婷在她的研究中指出,部分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项目设置不够完善,甚至将实践教学等同于实验教学或者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内容,又或者片面追求实验室的扩建和硬件设施的完善,从而大大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7]。
除了必要的理论演绎,不少学者对制约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效果实现的因素进行了实证调查。唐蕙曾对桂林某独立学院的学生进行过题为“关于对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的基本认识”的随机抽样,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70.11%的学生认为现有的实验内容以演示型和验证型为主,缺乏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8]。
上述研究表明,虽然多数独立学院普遍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存在较为明显的偏差,或者仅仅把实践教学视为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或者忽略了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综合作用,从而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很显然,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便难以实现。
三、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的对策研究
从已掌握的期刊论文来看,“对策研究”是独立学院教学模式优化研究的主要论域,学者们从多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对策研究的第一方面: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独立学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王德宜等人认为,独立学院的年轻教师普遍缺乏与专业相适应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因此,他们建议要大力充实具有实践技能的教师队伍,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学历且实践技术过硬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9]。张钜斌等人结合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的做法与经验,给出了更加具体的建议:第一,核心:即领军人物,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领导水平、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第二,骨干: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有较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第三,主体力量: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出的青年教师[10]。
比之而言,李景宝等人提出的加强独立学院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则更加系统――“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每年有一定的时间承担实践教学工作;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做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11]可以说,这些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来优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值得纳入考察的视野
(二)对策研究的第二方面: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教学对独立学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言,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学者们给予了实验室教学大量的学术关注。赵永宽等人的论文认为,在独立学院实验教学中,要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工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面向应用的实验项目,开展创新型实验的教学实践。因此,他们提出实验教学不仅应包括课程教学实验,还应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新的要素和功能[12]。
罗正祥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为例,提出独立学院构建实验室体系应以专业建设为基础,该院已建成60余个各类实验室,分属于电子信息基础实验教学中等8个实验教学中心,使该院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一个新的水平[13]。刘亚松等则总结了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实验室建设经验,提出了“集中投入、分期建设、先基础后专业、资源共享、突出重点”等实验室建设原则[14]。
上述成果最大的特点便是在特定的、具体的独立学院里进行实验室建设而得出的结论,必然对于其他院校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具有直接的借鉴价值,应该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
(三)对策研究的第三方面: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场所。学者李景宝提出独立学院要根据学院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情况,积极与本院专业相关的单位广泛联系并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大学生实践教学和就业提供场所和平台。他特别指出:“独立学院应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的实习基地,有利于学校在人才培训、科技推广、产品开发、技术咨询、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11]
楼建伟的论文提出校外实训基地是大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提升职业素养、培养综合能力的最佳场所。因此,“多渠道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课堂教学、实验室模拟、校外实训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做好独立学院的实践教学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陈玲萍则认为校外实习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给予学生真实的工程体验。她根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在上海等地建立的39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认为通过现场生产操作、理论知识考试和现场提问答辩等多种形式,确保学生的校外实习效果,达到提高工程意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根本目的[16]。
(四)对策研究的第四方面: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系统检验,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很显然,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对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宋小芳等针对独立学院的特殊性,提出独立学院的毕业论文工作首先要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其次要健全毕业论文的中期监督检查制度;最后要规范论文答辩程序和客观评定论文成绩[17]。
陈洁的研究结论给出的建议更加细化,她在其论文中指出了三点:一是在毕业设计初期、中期、末期都要开展关于毕业设计的讲座,使学生能够充分熟悉毕业设计的所有要求和程序;二是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应与其专业方向及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三是应努力突破毕业设计指导老师“非老即小”的瓶颈,尽可能引进指导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使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分配,切实保障论文指导教师队伍的质址[18]。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有关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优化的研究中,规范分析和典型分析较多,而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研究则偏少,尤其是通过实证方法来验证某一种对策建议所取得的具体效果明显不足,许多研究结论并没有通过实践来验证,其运用前景依然朦胧。因此,如何进一步研究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有待我们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继龙,蔡哓群.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7):50-52.
[2]陈志丹,晏艳琴.独立学院加强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0):63-66.
[3]钟一民,王虹,张迅航.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7-19.
[4]李相然,王宪杰.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81-84.
[5]叶远帆.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探索[J].教育探索,2010(3):99-100.
[6]李文莉.凸显独立学院特性构建“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58-59.
[7]苟婷婷.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65-67.
[8]唐蕙.论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实施的系统性原则――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为中心的考察[J].大学教育,2013(3):21-23.
[9]王德宜,朱庆仁.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84-186.
[10]张钜斌,周殿清,陈山.独立学院实验室管理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9):1-4.
[11]李景宝.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96-97.
[12]赵永宽,石元蒙.浅谈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2010(2):109-111.
[13]罗正祥.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实践与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7):1-3.
[14]刘亚松,魏景光.独立学院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414-416.
[15]楼建伟.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212-214.
[16]陈玲萍.“大工程观”背景下的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5):8-10.
关键词:农药 无缝对接 探析
关键词:农药 无缝对接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58-03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农药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化学、农药交叉科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药、化工、检测、管理等部门从事农药等化工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与综合治理技术和农药化学、农药剂型与加工、农药毒理学、农药残留检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具备从事农药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技术应用与推广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无缝对接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同步的一种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达到就业单位一线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在这种模式中, 学校和就业单位是人才培养供应链上两个不同的节点,学生作为知识的载体进入高校,经过教育加工后再输送到用人单位,实现两个节点的无缝对接[1-3]。
该专业办学点在海南,地处国家最南端。各种热带经济作物和粮农作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广泛,培养适合热区的农药人才尤为突出。目前关于农药学人才培养经常报道[4],但是要培养适合热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开展企业的一线工作,达到无缝对接的要求,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1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我国植物保护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涉及普通的病、虫、草害,而热带地区的病、虫害一年四季发生,与普通的病、虫害既有联系也有显著的区别。如果按照常规方式开展教学,势必忽视热带地区独特的病、虫危害,导致学生与热区就业单位的脱节,就业单位还得自己培训学生,这样无形增加成本。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对该方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将热带地区的作物种类,病、虫害发生与发展情况,病、虫害的种类等增加到课堂教学中,学生除了了解常规病、虫害的知识外,还对热带地区的病、虫害有了新的认识,这样学生在热区就业就能够直接上手,达到一线人员的知识要求。
同时,海南省建立国际旅游岛后,对环境保护要求提高,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更加严格,对农药的使用更加规范。因此,在开展农药学的教学时,将绿色农药作为其核心,所有例证和推导都以绿色农药为对象,将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环境友好农药传授给学生;将高毒农药作为反面教材,时刻提醒同学,避免使用,从而引导学生规范使用农药。
在实验课内容的改革上,我们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主;以创新为目的,建立研究型的实验教学方法。主要采取的做法是: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有机整合实验内容,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将热带地区的病虫草害灌穿在实验教学中。做到课堂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实验与科研、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使实验课的内容既保留了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结合传统的板书、挂图、标本,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3D效果,高性能摄影等技术衔接。做到声、光、电等丰富的视觉效果,从感性上认识了解病虫危害,从理性上掌握其防治方法,为进入社会学以致用,达到无缝对接要求。
2 编制热区特色教材
植物保护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全国各大农业院校都有开设。专业教材非常丰富,国家规划教材、“十二五”教材层出不穷。现有全国通用的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等教材都属于大众化、通用型教材。很多热带地区的作物、果树、病虫害等都未涉及到。然而,海南属于热带地区,该地区有自身独特的气候条件,有一年四季任意危害的病虫害,内地居多教材涵盖的教学内容属于大宗作物,如水稻、小麦、棉花等,很多作物在海南分布较少,为此编制适合热带地区的特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尤为重要。
为了有针对性开展热带地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院每年组织力量,依托本专业师资,针对热点和紧迫需要的原则,编制热带特色教材。学校和学院充分考虑教师出版经费短缺的问题,每年资助部分教材出版。经过本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现如今编制了多本特色教材,基本涵盖了热带地区病虫草等方面的内容。具体编制的教材如下:热带果树病理学、热带植物细菌病害、热带园艺植物病理学、热带作物昆虫学、热带农田杂草生态与管理、热带农业生态学、热带作物生态学、热带作物病虫草害名录、热带饲料作物病虫害防治学、反季节瓜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冬季瓜菜安全用药技术、生物农药研究及品种介绍、农药学科群实验指导、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槟榔病虫害田间诊断图谱、橡胶树病虫害诊断图谱等。
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植物保护农药方向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课程综合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技能训练等,共计29.5周,占据大学学习生活1/6的时间。为了充分利用好实践教学环节,达到培养热区特色人才的要求,我们详细规划了实践教学环节。
3.1与制度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学院实行了学制“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学前3年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第4年以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主。该制度于2007年开始试点,现如今推广到其他专业。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一方面,将自身3年的理论学习运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动手动脑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独立开展企业安排的各项工作,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各项技能,了解了企业的生产情况,有利于学生步入社会,达到无缝对接的要求。
3.2与企业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进企业使实践教学活动与现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内容相一致,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专业科研训练、专业生产技能训练和实际生产经营管理训练的平台,推动实践教学向集成化发展,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做研究、做人做事的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验证和提高,成长为即用型人才。
学院将本专业学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课程实习、毕业(生产)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的实践平台延伸到企业,发挥企业生产经营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优势,分享企业人、财、物的资源优势,推动实践教学向开放化、集成化、自主化发展。
按照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位于海口的相关企业,如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南国绿洲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等,开展药效试验和技术推广等内容;或者由专业教师带队到海南其他企业,如乐东茂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海南惠民农产品出口配送有限公司、三亚市南繁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调研,改变了以往单一安排的实践形式,推动了实践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学生参加实践更加积极主动,选择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实践内容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从而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了具有不同志向的学生,使得这些学生选择就业面更加广泛,与社会对接更加具有适应性。
与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从2006年不足10个,发展至现如今30余家知名企业和事业单位。这些单位有的是科研院所,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等,有的是农药企业,如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有的是事业单位,如农业厅海南出岛冬季瓜菜质检站等,还有农业公司,如海南惠民农产品出口配送有限公司等。学院与这些企业每年均通过院企研讨会、院企联欢晚会、院企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增进感情和促进合作。同时,在项目上,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实现“学、研、产”相结合,很多学生也参与其中。这样实施后,学生对企业有进一步的了解,且得到锻炼;企业对学生有了初步认识,在用人招聘时会给予优先考虑。
3.3与就业结合开展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对农药的热情和兴趣,自新生入学开始,学院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了企业的高管作为名誉班主任,同时发放带企业标志的班服,形成对帮活动。从2010年9月开始,位于海南省的几家农资企业,如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南国绿洲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乐东茂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由企业总经理担任名誉班主任和学生创业导师,企业高管担任名誉班主任和就业指导教师,与结对班级不定期地开展培训、讲座、交流、模拟面试、素质拓展、参观学习等活动,为大学生讲授办企业、做人做事、服务社会等经验和知识。
目前,学院已经与企业达成了各种合作协议,同时,在企业挂牌,作为实践育人单位。学生利用最后一年在企业带薪参加实习,部分学生还在企业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验等,有些能力强的学生还未毕业便被实习单位相中,将其转为正式员工。将试用期提前到学生时代,毕业后直接结业,从而实现大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4 开展小班教学
为了提高课堂理论和实验教学质量,学院从2012~2013学年第1学期开始实施《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学院理论和实验教学编班(分组)暂行规定》,理论教学编班以专业(方向)修课的学生人数为编班原则,实验教学分组以专业(方向)班级人数为分组原则。
理论教学编班:以专业(方向)修课的学生人数确定分班。专业(方向)修课的学生人数在66人以下的不分班;专业(方向)修课的学生人数在66人以上的则分为二个班(可结合专业方向的自然分班数分成一个大班和一个小班,也可分成二个平衡班)可安排二个教师同时在二个教室上课,也可安排一个教师在不同时间分开上课。
小班化教学的目的是减少因学生人数过多,上课效果不理想,学生逃课、代课等问题。实行小班教学后,学生到课率、听课效果明显改善,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所提高。
5 开创特色的冬季小学期制
开展冬季小学期制是海南大学的特色。学校利用海南冬季暖和的自然条件,吸引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校讲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也积极聘请知名学者为农药方向学生讲学。近年学院外聘了中国科学院孙汉董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国家级教学名师左玉辉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长江学者王源超教授,前来开展冬季小学期授课。
通过这种形式的讲学,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了解他们的科研情况,为自己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奠定基础。同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为考研深造做准备。
6 无缝对接下的零距离就业
植物保护(农药)专业学生就业率一般在95%以上,最高达到100%。每年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学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6.1出台就业奖励办法
签约率是学校对学院就业工作考核的核心指标,学院根据签约率对各毕业班级实行一次性兑现奖励,将奖金发放到班级,作为班级的活动经费。具体奖励标准依照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与奖励标准对照表(表1)进行。
表1 毕业生签约率与奖励标准对照表
备注:奖励金额=V*T;签约率=(劳动合同+协议书+升学录取通知书)/毕业班级或学位点的总人数。
如符合本科毕业生就业先进班级奖励的表彰条件,但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班级,学院将降低一个档次奖励或取消奖励。
(1)班级有2个以上学生出现违约且影响到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产生不良评价;(2)班级在最后一学年当年出现1人以上的违纪,且受到学院或者学校的处理;(3)所在班级有2人次以上不按照学院要求进行毕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答辩或回校注册。
6.2提供各种升造机会
学校和学院提供各种学习机会,鼓励学生考研和出国。植物保护(农药)专业每年绩点在前5%的学生都有机会保送到国内211或985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学生保送的学校有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
学院为了鼓励学生考研,每年还定期举办考研助推班,为有意愿读研的学生提供培训。近年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在10~30%之间。同时,学院的植物保护专业有2个博士点和6个硕士点,每年可以招收硕士和博士生70人左右,学院制定措施优先招生本学院专业学生。
本专业学生有很多出国(境)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学校与境外26个国家和地区的94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具体项目有:校际交换生、中外联合培养、境外实习和就业、短期赴境外交流及冬夏令营等。本学院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积极参与出国(境)交流和学习。
6.3建设农资职业经理人成长班
农资职业经理人成长班是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与农资行业的10家知名企业合作举办的特色班级。该班级的目标是联合培养有志在农资行业发展的农资职业经理人,主要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精英为学生授课,打造未来的职业经理人。这是一项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的院企合作,培养农资行业的未来职业经理人的人才工程。通过这种班级培养,受训学生获得了农资部门一线人员的言传身教,初步了解农资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经验。为今后自身发展埋下伏笔;同时,知名企业对通过层层选的成长班学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学员今后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7 结语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改革和实践探索,解决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解决了学生在热带地区的直接就业问题,通过开展企
业、学院、事业单位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无缝对接的就
业。二是从教学内容上开展特色教材教学和绿色农药教学,将绿色概念贯穿在该专业学生培养中,为社会,特别是海南冬季瓜菜的安全生产,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梁,张业琴.高等职业教育与大学无缝对接的实现机
制――澳大利亚学分转换模式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30(3):44-48.
[2]黄春媚.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共创“三赢”局面[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30-32.
[3]谭宏,唐朝莉,郭跃,陶晶.高职院校“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模型[J].江西教育科研,2007,(1):93-95.
[4]宋宝安,赵德刚,杨松,等.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1):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