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7 23:23: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学习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理工科;学习困难;问题导向;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181-03
一、引言
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由于以往应试灌输式教育,高校扩招,家庭教育偏颇、学习方法不当及心理障碍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1]鉴于此,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学习效率较高的学习方法,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Barrows首先提出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2]我国的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于2000年左右响应国外PBL的做法,并开始组建班级进行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后,首都医科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机构针对基于问题式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能较明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4]但是这几家单位几乎针对的是医学学生的课堂教育方法的改革,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并且由于课堂学时有限,实施起来比较困难。[5-6]鉴于此,作者提出一种基于问题导向的理工科大学生自我学习方法,通过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不同的学生身上,提高了积极性,[1]增强了自信心,改善了学习效果。
二、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优点
学习困难是指智力正常,由于心理状态、学习认识、学习方法等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状况。[1]问题导向学习模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以书面形式记录、解决提出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看到稳步的提高,花了时间就能看到效果。很多人并非学习不用功,而是虽花了时间,下了功夫,但基本上看不到效果。采用基于问题模式的学习方法,提出了问题,并且记录下来,如果提出问题得到解决,便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即使问题不能全回答上来,下次看到所提问题时,能很快知道自己是卡在哪里。
2.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题目,学生要提出问题,并记录下来,在提出问题后,学生还需要针对自己所提问题,找到“答案”,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直接的目标,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保持专注。
3.操作简便,适用性广。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只需把问题描述记录下来。如遇到一无所知的题目,那么可以这样提问:这道题目的关键是什么?这道题的过程是怎样的?解这道题涉及哪些知识点?这道题第一步应该做什么?这道题的出发点在哪儿?突破口在哪儿?……这些问题看起来很普通,但当把这些问题记录在相应的题目上,并把“答案”找出来时,我们会发现对题目有了更深更系统的理解。
4.能让学生更有意愿、更有动力去解决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比较排斥别人提问,但如果是自己提出的问题,这种排斥感就会顿时下降。因为问题是经过自己大脑思考出来的,是自己主动提出来的,自己原先有所思考,因而会激发学生去寻找一个“答案”。
5.能建立符合自己思考过程的思维方式。由于每个人的智力、学习经历、知识结构、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一个题目产生的思考也不同,因而产生的问题类型和产生问题的顺序也不同。而且,对于同一个人而言,这种思维往往是比较固定,因而根据自己产生的问题便会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解题思路。
6.能明确哪些是懂的,哪些是不懂的。如果只是思考了,而不将思考的问题记录下来,就不清楚哪些内容是懂,还是一知半解,或是完全不知,这样便会造成知识的模糊。把思考问题记录下来,就能避免不懂装懂,或是其实已经懂,但还以为自己不懂。便能针对不懂的内容进行学习,避免重复做已经会了的。
7.方便复习。提出问题后,把问题解决,复习时,便知道当时存在的问题在哪儿。如果复习时先不看当时的问题,又没有思路,再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再与之前提的问题进行对比。如果问题大体相同,说明自己之前的问题没弄真正弄懂,如果差别较大,说明自己还有其他知识不懂,这样就能全面地发现、解决问题。
8.能有效地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把想到的问题用语言组织记录下来,有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记录下来的问题,如果是请教他人时,有利于他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提问者要表达的含义。同时也利于胆小、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在需要保持安静的课堂、图书馆、办公室等场合进行交流。
9.能提高学生成就感,同时能使之产生紧迫感。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并且解决一个问题,都会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提问能使其进步,多提问就能多进步,学生便会对学习产生饥渴感;同时,随着学习的深入又会发现自己一直都会有问题产生,又能防止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和停滞不前的现象。
10.有利于充分思考。把一个问题记录下来,并解决它,就有可能去思考下一个问题并解决。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整理与归纳,对于专业课的学习而言,要提出个像样的问题都是需要经过大脑加工与思考的。
11.能够将困难分解。于理工科而言,解决一个题目、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往往需要较长的逻辑思维,而这种较长的逻辑思维往往是大多数学习吃力的同学所畏惧的。而通过逐一地提出问题,就能将较长的逻辑思维分解,也就是将困难分解,最后再将每一部分衔接起来便得到了系统的思维。
12.能提高创新意识。[7]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因为每个人的思维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有差别,心里的困惑与疑问也不尽相同,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符合个性的建立及学习的一般规律。
三、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实践
为验证这种学习模式的有效性。本文作者对不同的人群做了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问题导向学习模式能显著提高学习效果。问题导向学习模式的流程如图1所示。
实验一:自己考博。本人虽是工科出身,但理工科目一直学得不好,并且一直学习没有底气,花了很多时间,但学习效果总不是很好。自己一直以为是智商不如别人,或者把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兴趣,不擅长读书之类的。后来在考博复习数学过程中,无意发现提问题这种方法大大改善了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让自己从一个害怕数学,转变喜欢数学,最后如饥似渴地通宵学习数学的人。
实验二:女友考研。女友之前也是一个对学习数学没有底气的人,虽然学习很用功,但终究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在笔者的劝说下,她开始使用笔者给其推荐的学习方法,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她的数学由原来的90分左右的目标,到最后考试获得了115分的较好的成绩。
实验三:《工程力学》教学。《工程力学》是典型的工科科目。需要较好的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所教班级是一个专转本的刚进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但大都学习很用功,也听得进去老师的建议。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同学都习惯了积极主动地提问,期末考试也取了较理想的成绩,全班39个同学没有一个不及格的,在学生对本人的教学评价中总体平均值超过90分,而全校的评教成绩平均在82左右。
实验四:学生数学考研,这四个考研的学生是以前教过的班级,虽以前上课时也极力提倡多提问,但由于当时是大班教学,无法一一进行辅导,故真正能严格去做的学生较少。自从他们把办公室隔壁的教室当考研室后,也渐渐熟悉起来,有一天,有个学生和我说最近复习数学感觉没什么效果,看了前面的又忘了后面的。于是让学生找一道他会的题目,本人在看完题目之后,把心中的疑问写下来,由于很久没做过数学,一口气总共写了十几个问题,学生竟一个都没回答上来,而之前学生说他会做,我问他是如何会做的,他说他看了答案就觉得会做了。然后我和他一起通过查找参考资料把我提的十几个问题一一回答出来了,学生顿时有所悟,然后我把提问的作用及如何提问又和他细说了一遍,学生听完之后激动地说今天的这番话解决了他二十多年学习的困惑,这种学习方法肯定要让他受益终身。在场的其他三位同学也对这位学生的话表示认可。
实验五:学生《材料力学》考研,因为此前教过这个学生的《工程力学》,学生问到我有一个题目不会做,能不能给他看下,当我拿到他的题目时,我心里也没多大把握能做出来,但我按照我的思路把心中的疑问一一列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查找资料,很快,不到十分钟就解出来了。学生很惊讶地说:“我思考了整整两天,一点头绪都没有,老师在也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这么快就解决了,真让我佩服。”
四、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五个实验,看到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其他人,运用问题导向学习模式后都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能使学习效果有明显提升的原因在于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具有能让学生无论什么样的基础都能看到自己稳步的提高,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能让学生更有意愿、更有动力去解决问题,能建立符合自己思考过程的思维方式,更有针对性去学习,能得到充分的思考,能将困难分解等优点。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发现的问题有:大部分学生是遇到几乎难以超越的困难时才听得进去建议,单独交流的效果要比集体交流效果好,部分人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监督才能做得比较好。
五、结论
1.问题导向模式具有明显促进学习的效果,并且操作简单,能将困难分解,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稳步地提高,能保持注意力集中,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能方便复习,提高成就感,也产生紧迫感。普遍适用于学习吃力、学习没有兴趣、基础较差、思维敏捷度较低但又渴望进步提高的人群。
2.大部分学生是遇到几乎难以超越的困难时才听得进去建议,单独交流的效果要比集体交流效果好,在形成习惯之前部分人需要监督才能做得比较好。
参考文献:
[1]孙玉文,刘作权.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及帮教对策[J].黑河学刊,2010,170(9):119-121.
[2]马建辉.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2007,27(5):1-3.
[3]魏国义,郑青敏.以问题为基础互动式教学法用于临床药理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9):704-709.
[4]陈继红,罗和生,董卫国,等.案例教学法与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法相结合在内科消化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2010,30(2):250-252.
[5]汤丰林,申继亮.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我们的教育现实[J]. 比较教育研究,2005,176(1):73-77.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011-02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该性质决定了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然而,大学学习具有其独特性,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他们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理解和认识大学的学习,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大学生学习的关注与研究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是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从时展的要求来看,在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学习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应积极倡导终身学习,大学生在大学生涯阶段的学习情况对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及其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就是在该时代背景下对由学习目标、学习策略所构成的大学生学习路径进行研究并探讨其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学习路径中学习目标的研究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大学生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高校学风建设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部分大学生感到困惑,迷失了方向,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部分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远期目标,却无法将目标转换为实际行动;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成绩好也未必能找到好的工作,由于没有学习目标进而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导致了现在的大学里学习气氛不浓,学风有所下降。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得出A高校的学生学习目标情况如下:找份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47.4%,找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8.2%,读研究生32.3%,出国留学3.4%,创业0.43%,参军0.43%,提升个人综合素质6.47%,其他1.37%。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有较为明确的远期目标,并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将找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作为首要目标。
可见,学习目标对大学生非常重要,如何指导大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进而将远期目标细化为阶段目标并转换为实际行动,从以下四个步骤实施:(1)制定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分析自己的特长和不足,制定学习目标。(2)分解细化目标,学习目标的内容应该包括能够促进大学生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要素,将大学生的学习目标细化为身心素质目标、科技基础知识目标、人文素质与政治品德素质目标和学习能力目标,并依据该目标体系对总的学习目标进行进一步细化为四个学年的目标,并进入实施阶段。(3)调整实施目标,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形势的发展,最初建立的学习目标会逐渐暴露出某些欠缺,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确定的学习目标也应该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合理调整并及时更新,对学习目标在执行过程中的状况应当经常检查和总结,若发现学习目标偏离正常的轨道,要立即分析问题的原因并进一步强化或充实学习目标内容,甚至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正目标。(4)及时评估激励,根据完成的情况及时评价,并作为下一阶段目标和计划的一举,及时给自己以激励,让学生在达成阶段目标的情况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增强完成下一阶段目标的信心。
二、大学生学习路径中学习策略的研究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策略主要以“被动”、“受控”为主要特征,该特征下学生在学习上侧重理论知识方面的灌输,往往忽视接受有关学习策略的科学指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基本处于个体封闭式学习模式,学习场所为单一的课堂学习,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难以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个人潜能,达到学习效果。
我们以问卷形式来调查A高校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调查问卷分为8个部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焦虑控制策略、激励策略、努力管理、信息策略、交流/合作策略以及研究/创新策略。统计结果中,平均分高于3分则说明学生比较频繁地使用该策略,平均分低于3分则说明学生使用该策略的频率较高,平均分值越高说明学生使用相应策略的频率越高。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使用策略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元认知策略3.5分、焦虑控制策略3.4分、信息策略3.4分、认知策略3.3分、努力管理3.4分、激励策略3.3分、交流/合作策略3.3分、研究/创新策略2.2分,从调查的数据分析可知,学生整体学习策略水平较高,八项策略使用的总平均分为3.2,但是学生在研究/创新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使用上尚存在一定问题。
从大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来看,应该引导大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引导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转变,从单一形式的课堂学习向开放的网络学习转变,从局限的教材学习向全面体验学习转变,采用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网络学习法、体验学习法等先进的学习方法,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而教师应根据专业、课程和学生特点选择设计师生间互动、双向沟通交流和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调动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创造性,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掌握、阅读理解、独立自主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的构建
传统的评价方法比较注重结果并用来评价优劣,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大学生进行评价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机械鉴定”和“粗略分等”,而应该将学习路径信息反馈给学生,使其能够及时地发现自身学习路径上存在的问题,从目标、兴趣、学习方法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科学地考量自身学习状态,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总结成绩,不断改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科学的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先进性。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体系应以基本学习任务为基本标尺,并结合各自年级特点,突出个性化的考量。(2)全面性。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要有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要看静态成绩和动态变化。(3)完整性。评价方法应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学生工作部门,各班级协调配合,形成评价网络。(4)可操作性。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核评价指标,使之充分地体现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并根据结果进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督促和帮助。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实现以评价促成长。大学生学习路径评价方法是以时间为线索来实施。
大一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探索期,其主要特征有:新环境的冲击;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处理。大一学年标志性评价目标:(1)完成大学“四个转变”;(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3)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4)培养自身学习兴趣;(5)通过外语四级六级;(6)优秀学生奖学金;(7)各类学生表彰及荣誉;(8)参加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9)参加学生科创活动;(10)制定完整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大一学年的策略指导:(1)向老师和高年级学长求教;(2)尽快熟悉本专业领域的相关情况;(3)开始接触、初步进行职业规划。
大二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定向期,其主要特征有:人际关系的处理环境已经熟悉,但对未来依然迷茫;有了相对稳定的交际圈子。大二学年标志性评价目标:(1)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2)培养自身学习兴趣;(3)国家奖学金;(4)国家励志奖学金;(5)优秀学生奖学金;(6)各类学生表彰及荣誉;(7)扎实专业英语学习;(8)至少参加一次学生科创活动并获奖;(9)参加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活动;(10)确定专业学习攻读及辅修课程学习方向。大二学年的策略指导:(1)全面分析自身特点进行职业规划;(2)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3)学会放弃,以专注于目标。
大三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准备期,其主要特征有:开始专注于个人的学习目标;专业课的学习迈进深入强化阶段;开始反思自己的道路,并进行调整。大三学年第一学期标志性评价目标:(1)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2)培养自身学习兴趣;(3)优秀学生奖学金;(4)国家奖学金;(5)国家励志奖学金;(6)各类学生表彰及荣誉;(7)参加学生科创活动并至少获奖一项;(8)扎实专业英语学习;(9)确定升学和就业方向并提前进行相关准备工作;(10)争取各类出国学习和深造机会。大三学年的策略指导:(1)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2)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3)在行动中反思;(4)抓住突破性机会。
大四学年为大学学业生涯的抉择期,其主要特征有:面对当前抉择,既有憧憬又有担心;对未来的思考更加现实而理性化。大四学年标志性评价目标:(1)培养自身动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2)优秀学生奖学金;(3)省级校级优秀毕业生荣誉;(4)争取各类出国学习和深造机会;(5)扎实专业英语学习;(6)顺利完成就业和考研工作。大四学年的策略指导:(1)学会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搜集信息;(2)学习各种技巧(面试、制作简历);(3)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四、结语
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方式,学习内容专业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学习考核多样化。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科学合理构建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学习路径指导方法,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的教学规律和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学习路径进而有效提高学习效能,夯实坚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成长为国家的可靠顶用之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伴随工业革命兴起,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飞速跃进,大学的功能,经历了从单一的传授、传播、创造知识到产学研一体全方位服务于社会的转型。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大众化的进程,大大地密切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思想的圣地,学术和人才荟萃的高地,自觉肩负着知识的传播与创造、科研与人才培养、传承文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现代高等教育的功能和职能不断扩大:培养和培训人才,传播和传承文化,探索未知的世界,开拓新研究的领域,引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高等教育质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改变人生,教育成就人生。作为教育金字塔顶部的受教育群体,大学生应成为时代的引领者、新世界的创造者和新生活的开拓者。努力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学生成就人生的基础;终身学习和终生接受教育的理念应成为大学生成就人生的自我追求,理应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自觉追求。
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发展、大改革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化进程加快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特别是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迈进,国家对高等教育寄予了极大的厚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提高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等主要功能的要求;总书记在《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①强调,“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全面发展,”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德为立身之本,行为处世之范;做事首先要会做人,修身才能立人;德才兼备,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成为总书记所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是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专业是社会分工的需要,是工业化的产物。大学的专业设置体现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体现就业的需要。但就人才培养而言,大学不能只培养“专家”,只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就大学生学习而言,既要兼顾专业,又不能唯专业,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尤其如此。这也是大学设置通识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不同板块课教育的根本原因。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包括道德情情操、情感意志、理想和价值观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无疑包括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中,也是大学教育和价值的自觉追求。
就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而言,大学生要有奋发刻苦的精神,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科学合理的安排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远大的理想是奋斗的目标、学习的动力,奋发刻苦是走向成功的基础,科学安排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取得成功的保证。
学习,是知识的获取、传播和运用,也是人生的探索和生活的实践,永无止境。学习方法,既是学习的策略,也是学习提高的有效途径。学习方法有很多种,学科的不同,主体的差异,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会有不同。高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和基础教育有根本的不同教学模式和培养目标。从中学到大学,不仅是知识结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创造力的开拓。高等教育重在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不是一般地传授书本知识。大学生在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知识的运用的同时,要自觉培养探索、质疑批判的思维和精神,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学习方法可因人而异,因学科而不同,但具体的策略和路径大同小异:无外乎获取、吸收、消化、运用以及发展和传播。大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获取和积累,而要思考、探索和创新,这是一个包括一个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也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对知识体系质疑和扬弃的过程。
传统的知识分类,按学科门类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主要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社会科学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人文科学以人的情感、理想、信仰、文化和价值观等为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概念内涵和知识评价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8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对“知识”作了新的界定:“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它符号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原则,认为这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也就是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教育、学习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过程,终身教育对大学生有特殊的意义。随着知识革命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已转化为一种生产力,一种资源和资本。知识的拥有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得知识的方法。而如何更好更快地获取知识,有效地利用和掌握的知识,越高层次的教育越是如此。在知识化和学习型的现代社会中,大量的学习不是靠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得来的,而是通过自学和实践得来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的社会语境,对传统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积淀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技能等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人的生存、发展以及价值追求不同的影响。
新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了社会的快速进步和转型,我国高等教育也大步迈入大众化时代。伴随着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复合型的人才和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已成为大学生的人生选择。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善于学习,已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最为重要的谋生手段和必备技能。
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青少年时期一次完成而一劳永逸,教育的开展必然是继续性的和终身性的。与其相应的是,人才评价标准的改变。知识占有量的多少已经不能准确反映人才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人才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对大学生来说,不能只学好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种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掌握科学方法,养成良好习惯,提高综合素质。就学习而言,学会什么,只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只是学习上的增量;而会学,才是学习上质的突破,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上;这客观上要求大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方式方法要合乎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追求,服从于学生的天资和包括就业在内的人生规划的需要,以及老师的正确导引和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应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引导大学生把专业基础、职业技能和人未来蓝图的规划结合在一起,把服务祖国、成就自我作为奋斗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追求成为现代意义上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任何教育的自觉追求,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全面”显然是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个意义上,学习就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培养问题了。学会学习,知道如何学习,知道自己要什么,能做什么,知道从哪儿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尤为重要。与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和知识爆炸的时代而言,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大学教材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大学生要注意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基础上,尽量阅读老师的指定的参考书。要特别注重课外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和前沿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力,从中整理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途径,更要懂得如何评价知识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日后知识更新、自我提高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对现代大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习惯。知识的海洋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对大学生来说,学习意味着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刻苦努力、只争朝夕,应学会博览全书,学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吸纳新观点,开拓新视野,探索新方法。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基础理论分析问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促进知识的有效利用和创新。
(三)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提升大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研究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大学生科学分析方法的运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大学教育要求具备初步科研能力。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培养,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及讲究科学的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术研究方法是相同的。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思考、归纳、论证和判断的过程。学习要有有效的途径. 在学术研究中要特别注重科学的思辨,证真和证伪。从学习本身来说,要知道如何获取本学科的知识,知道从哪儿入手研究?就科学思维而言,要善于提出问题,包括某种假设;然后根据你的问题和假设寻找支撑的材料或实验、调查数据等;还要对这些材料和数据本向进行甄别,分析、检验其真伪;最后通过分析,逻辑判断检验结果、做出解释或结论。如果结论与假设相符,那还要问为什么?检查论据和逻辑过程的真实合理性;如果结论与假设相悖,那就质问为什么会错了,错在哪儿?是逻辑论证上的错还是材料、数据的原因或是假设本身就不成立?这个基础上,你才可能科学的评判,写出你的报告研究论文。这是学习和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学习能力集中的体现。
(四)大学生应注重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成长、成才。大学教育应注重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提高以及适应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大学生大量的知识不是来自课堂,而来自于实验室、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全方位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努力学习的自主意识。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更是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应用,能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学有所成的教学目标。
(五)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的开拓,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心理素质。这是立人的要求,也是学习的心理动力。自尊才能自信,自强才能自立;自强是奋发之源,自信是立身之本。自尊、自信可增强责任心、荣誉感,自强、自立能使人奋发,追求事业上的成就,是培养敬业精神和奉献思想、成才的重要基础。更是健全人格的标志,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参数。要正确理解成长的概念,成才的概念。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
耶鲁大学的培养理念,一个毕业生如果只是他专业方面的一个专家,会认为是一种失败,因为真正的教育要兼顾到“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联合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毫无疑问,这也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构成。联合国报告强调,“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和满足人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负责公民”②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使命和职责。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对象,应在学会学习中完善自我,服务社会,成就人生。完善自我是学习中的提升,服务社会是公民的责任,成就人生是自我价值的展现和追求,这和高等教育重要的价值体现和自觉追求内涵是一致的,理应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的过程中。
高等教育应把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确定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上升到教师考核和教学评估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意义。人才培养作为衡量高等教育的重要指标,显然不在于大学培养了多少拿学位的人,而在于毕业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学习能力强和善于学习的毕业生不仅是学校也是高等教育给社会交出的答卷。这个意义上,注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必然会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促使大学、老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观念上的变革。
大学阶段,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努力和付出。当然,这不是否定大学本身教学设施和包括师资力量在内的学术环境、大学精神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客观地说,大学自身的信誉和使命感决定其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一种成长成才的氛围,尽管可能会和学生的期待值有差异。应该强调的是,通过学习能力的提升和科学学习方法的培育为学生提供通向未来的钥匙,必须始终贯穿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活动中。这客观上要求大学教育和老师应“授人以渔”。通过大学精神的培育,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批判式思维以及求真务实精神的培育,培养大学生追求真、善、美,形成服务祖国,成就人生价值理念,促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人。
[注释]
①.《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1-4-25.
②赵中健.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98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概述[J].教育发展研究,1998,(12).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实践教学;职业规划;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53-02
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人生。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在我国高等院校起步较晚,普遍适应不了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对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的有关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式教学,以案例为主导的案例型教学,以调动学生参与性的情景式教学,以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就业指导模式。
一、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讲授法教学中,教师的职能是详细地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向学生提供与学习有关的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提供帮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通过讲授法,比如职业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职业生涯的理论与概念,职业规划理论,职业锚理论,职业契合理论(人与职业契合、人与工作契合、人与岗位契合、人与人契合理论),职业规划方法、职业规划流程的设计,职业与性格匹配理论,职业分析,自我职业优势劣势分析方法,职业目标设计等。
联系社会实际问题讲解相关的职业规划理论知识,要求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忌为讲问题而讲问题,教师要通过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把认识到的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在课堂上表述出来,老师可以正面加以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职业现象、职业规划等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对职业的影响,比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职业不断出现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大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的一些误区,需要结合理论对学生进行讲解,有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找到体面的工作、赚钱多的工作,也有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没有必要,还是走一步看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职业规划的目标与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职业规划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幸福观,职业规划中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应该是什么的关系,为什么有些成功的人士在人生关键节点出现问题甚至沦为阶下囚。通过联系实际对现实中的职业规划进行剖析,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二、案例教学法
1.讲授式的案例教学。讲授式案例是为了说明职业规划中的某一理论或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或运用理论、方法。教师可以运用讲授式案例来讲解有关理论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通过对案例进行总结或者评述性分析,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理论知识。现实中,高校职称评定对教师职业高原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职业规划中确立目标是很重要的环节,人在职业发展中确定目标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应当了解自己,探索职业与专业学习的关系,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发展规划,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职业准备。著名演员周迅在上艺校的时候,老师问她十年后有什么追求目标,起初她很茫然,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思考自己未来十年应该到达的目标,为了到达未来十年的目标,她认真地规划五年的目标和三年的目标。
2.分析式的案例教学。分析式的案例教学一般包括两个环节:
(1)选择案例方面。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符合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的特点,并且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选择的案例一定要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内容相匹配,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例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对销售人员的职业规划更感兴趣,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感兴趣。再次,分析式案例一定要具有现实性,只有与时俱进地、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分析互联网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村农产品的销售有什么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对现代职业的影响,现代电子商务对销售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般销售人员的岗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向管理岗位,管理岗位对于销售人员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2)实施环节主要包括案例讨论和总结。首先让学生先阅读有关案例,将课堂适度延伸,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课余时间开展案例阅读与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课堂辩论,以组为单位进行阐述和交流。在引导学生讨论案例时,教师首先通过设定问题引入案例讨论。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定,在内容上紧密联系所要教授的与职业规划有关理论知识,一切案例的引入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其次,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有全面、系统、前沿性的把握,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做出分析判断。在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确保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最后,在学生讨论案例之后,教师应该做及时总结和点评。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和疑难问题,在讨论后教师应该及时地总结讨论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恰当的点评。
3.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讲授而在于对问题的剖析。一堂精彩的案例课程是教师课前认真研究、课堂认真组织、课后精彩总结的综合体现。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授者向组织者转变,教师由单向的知识灌输向学生之间的互动转变,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从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问题分析的引导者和评判者。
(2)课堂组织的变化。案例教学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又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职业规划的问题。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案例探讨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进一步形象化、理性化、具体化。阶段性目标对于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央视主持人赵普职业发展规划为例就很有说服性,赵普在上世纪90年代当过兵,复原后在家乡做过生意,后来追求主持人的梦想,凭借自己的努力,不断自学,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后来终于圆梦,成为央视著名主持人。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一般包括三个环节。
1.情景导入。情景导入需要教师根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容,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合起来,激活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对职业规划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情景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将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采取形象生动的方式导入课堂。比如对职业的介绍时,其特征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技术性、时代性的特征,结合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新的职业,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分析哪些行业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又有哪些行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被淘汰,新技术新知识对新职业的影响,如何保护传统的职业,如何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例如互联网对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传统农业职业岗位产生哪些影响。
2.情景拓展。情景导入之后,教师还必须将情景进一步展开,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景的开展是情景教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情景教学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那么,如何开展情景呢?那就得需要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设想自己成为某一种身份人士,面对职业规划问题该如何处理,在这种处理过程就需要调动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比如,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计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规划,运用STOW分析方法,分析自身存在的优点、缺点,社会或组织能够提供的机遇和威胁,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结合自身民族特色分析就业中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在招聘中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比如,让学生扮演处于IT行业职业高原阶段,由于工作压力在职业高原阶段应该如何放松自己,缓解工作压力,处理好工作、生活、家庭的关系。
3.总结分析。在情景开展之后,教师在情景教学中,还需要总结。情景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也不能忽略教师的导向作用。在情景教学展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关职业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学生对情景问题是否分析到位?分析方法是否合理?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职业生涯教学总结可以实施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对某一个特定职业规划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而引起思维的火花。应用头脑风暴法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社会职业的变化、职业的要求、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理论、职业的分析工具等进行发散式的讨论。教师对某些问题进行最后总结概括,提炼出不同观点的核心意见,并说明原因,给学生提供可信服的建议。在问题讨论中,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处理要富有条理性,表现一定的计划性,能提出针对性的预测,对问题分析要具有前瞻性;对职业规划等复杂性问题能进行审慎的剖析,对职业规划涉及方案的结果有预判性。
参考文献:
[1]杨喻.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与建议[J].企业导报,2014,(5).
[2]刘瑾.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4,(7).
[3]王任杰.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开放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经济师,2014,(4).
关键词:新型学习方法;知识迁移;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93-02
一、学习方法之重要性
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之所以强调“快速”,是因为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核心即为效率。效率是成功的半个代名词,同时也是这个信息化时代的代名词。可以说,做任何事情,包括学习,正确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是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加快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就需要教育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个性原则、创新原则和愉快原则等现代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贯穿于全部教学活动之中”[1],开展“因材施教”“教学民主”“考核灵活”的教学模式,将新型的教育模式、理念运用到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其次,在信息资讯不断高速更新的今天,于学校书本上学习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我们在社会上立足。因此,面对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再次,由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所致。研究、推广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不可简单地迎合大众,用单一的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这就更加突出了掌握正确、适当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二、《哲学史》课程学习方法之收获
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有很多种,譬如说:联想法、理解法、提纲挈领法、分层法等。应用到《马哲史》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采用了三种提高效率的具体学习方法,即:表格归纳法、文献综述法和小组集体研究学习法。
第一,对于表格归纳,可以将头脑中杂乱的知识体系化、立体化。更加直观地接收我们所要获得的信息。利用横行纵列,将原本两个维度的概念相关联。当然这不仅可以运用到《马哲史》的学习,对于任何一门课程,只要它的内部各要素之间可以相互融会贯通,都可以运用表格的方式来体现,无论是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抑或是工程与技术科学类,均能加以运用。
第二,对于文献综述,若能熟练掌握该种论文的写作技巧,必能锻炼、培养我们多方面的能力。
文献综述,是指某一时间内,作者对某一专题,对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的数据、资料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而形成的论文。其专题性强,涉及范围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间性,能反映这一时间段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通过以上对文献综述概念的界定,我们不难看出,这其中需要诸多能力方能将综述表达清楚、完整。而我们从中得到的宝贵经验,更是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性。
通过文献综述的撰写,同学们受益匪浅:一是学会了应用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网等优秀站。这些海量的宝贵资源,不只应用于本门课程,还可以更广泛地运用到其他领域。二是学会了如何深入研究一个课题,面对一个笼统的概念,如何从不同方面、多种角度进行切入,剖析。三是增强了宏观归纳能力,面对各种材料,如何对其进行归类、划分;下载大量文献,将其分类、整合,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叙述、分析,并对侧重点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
第三,小组集体研究学习的方法,充分锻炼了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文献综述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采取了分组的形式,由于组内每个人兴趣与擅长的侧重点不同,针对小组内不同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恰当的分工;学会真诚鼓励小组成员,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从“要我完成”到“我要完成”;小组讨论过程中多沟通,增进同学们间的友谊;汇集多人智慧,共同将任务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更加凸显相倚为强的学术氛围。
第四,马哲课堂所培养我们的迁移能力,更是其真正价值所在。本人认为迁移能力主要体现为两种:即“知识迁移能力”与“行为迁移能力”[2]。
谈到知识迁移,笔者在辅修金融学专业的《货币金融学》课程时,接触到诸多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其中,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占了重要篇幅,主要观点为:“认为利率的高低取决于平均利润率。” [3]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记忆,笔者遂将马克思提出该经济问题的时代背景与其哲学思想联系,寻求其内在的关系。这种知识迁移方法可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加透彻,从更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加深对知识的感悟。
若谈到行为迁移,那一定属于实践的范畴。任课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充分的教学条件和机会,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问题与创作。今后面对各种学科,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想办法独立解决,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升知识行为迁移的效果。
三、学习方法之不足及改进
第一,关于表格归纳法。其所表达的内容虽清楚直观,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小的问题:由于区域较小,所体现的信息量有限,故体现的内容多为主干、重点的内容,细枝末节被忽视了,这对我们对于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产生了一些阻碍作用。诚然,主要矛盾对于事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次要矛盾也不容忽视。对于该种情况,最有效的办法便是一定要将表格与文章解释相结合。表格未表示清楚的环节,务必通过文章解释阐释清楚,不可以单单关注表格而忽视了一些必要的零散知识点。
第二,关于文献综述。现如今,文献综述这种论文形式早已广泛被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但是关于其缺陷,仍然是需要被反思的:一是其准确性值得进一步考究。文献综述的内容多是根据各种文献整理、搜集而成。这些文献的作者于行文时很有可能夹杂了某些主观色彩,将自己过多的思想观点融汇到综述中,这种做法会使同学们在接受信息时产生歧义,不能客观地对研究内容进行理解;二是初期撰写文献综述时,由于写作经验不足,同学们很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进行资料的叠加、汇总,而缺少个人观点,得不到学术水平的提升。面对各种不足,本人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自己多思考、多研究。尽量阅读零次文献与一次文献,从而减少信息接收过于主观化的弊端;“熟能生巧”,经常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对于一个研究热点,不单要了解不同学者对它的理解,更要自己进行思考与分析,进一步说,文献综述的总结一定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个人真正的收获。
第三,小组集体研究学习方法。诚然,组内共同学习方法使同学们的效率大大得到提高,但其中依然存在细微的瑕疵:个别同学的积极性未被调动起来,不能及时完成教师、组长布置的任务。对于这点问题,应该由教师、组长、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改变。教师可以加强对工作成果的检查力度;对于同学们的进步也可以及时提出表扬,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动力;组长应该尽全力去帮助同学,及时与组员交流心得,抓住每个人的兴趣点,根据不同的特点去分配学习任务;组员更应该端正学习态度。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参与收集资料、构思主题、理顺脉络、撰写论文,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振林.大学个性化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188,189,19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表达能力提升方法
在现代社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要通过参与语文学习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问题,也是语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在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进行了解。通过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既是学生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1]。表达能力是对一个人的印象进行评判的重要因素。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可以通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语言展现出自己为人处事的缜密态度。表达能力的提升,可以让学生在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准确流利地向其他人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会对人际关系的拓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表达能力的提升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学成为了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以课文朗诵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关注,可以让学生在诵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增加自身的词汇量,这就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通过注重课文朗诵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文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采用分小组朗读的方式进行朗读教学,在进行分组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每个小组推举一名“带头人”的方式,让这名同学带领小组其他同学进行朗读。进而通过开展小组之间的朗读竞赛的方式q,让学生在竞争中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描绘闰土这一人物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解。如文中“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这句话表现的是少年闰土健康活泼的性格特点,“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一句表述的是中年闰土的生活处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范进中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针对课文中人物角色众多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从范进、胡屠户、张敬斋和邻居等人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这也对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借助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针对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一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课外活动的设置过程中,一些教师通过辩论会的设置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些教师通过开展课前演讲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上讲台为大家讲故事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一些教师借助朗诵比赛的开展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来看,辩论会、朗诵比赛和课前演讲活动的应用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除了口语训练以外,写作训练也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一些教师在写作训练中采用的是为学生布置话题作文写作任务的方式,这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自主发挥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作文讲评环节,教师在学生的习作中选出一些较为优秀的文章,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的方式进行展示,可以通过构建竞争氛围的方式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教师与其他语文教师进行合作,共同组织作文友谊赛的方式,也可以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理论教学与随机教育相结合
利用军训有利时机和氛围,合理安排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是向大学生传输科学思想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世界观和方法的基本途径,其基本方法是理论教学和随机教育。理论教学应以人民军队光荣传统、我国国防建设成就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为重点,由专业教师组织实施。教师首先应搞清楚理论教学的本质内容和内在联系,做到科学、理性地说服和教育学生;其次要善于把大道理与反映个别事物和局部问题的小道理结合起来,善于用大道理解释小道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再次要从军训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使受训学生口服心服,达到教育目的。随机教育是学生军训中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结合军训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利用集会、点名、教学、训练等时机,就受训学生日常学习、训练、生活、管理中的具体事例和思想状况,简要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随机教育应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切实使理论教学的大道理与军训中的现实思想表现密切配合,养成日常规范和操守标准。为此,随机教育应紧密结合军训任务,贯穿全程实施,增强渗透性;应抓住军训中带有普遍性的思想倾向特别是暴露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增强针对性;应及时发现有价值的事例,适时教育引导,增强时效性;应针对不同的人员和事件,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增强灵活性。
二、关心爱护与个别谈心相结合
在军训过程中,军训教官与高校行政管理者、带队教师应加强同参训学生推心置腹地谈心,真心实意地交心,从细节上关心爱护学生,在思想上正确引导教育,这样才能做到互相知心,由知心产生信赖——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容易被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关心爱护学生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作基石,以“情感化必须以理教化”为前提;二是要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不能分亲疏、划远近。个别谈心是通过与受训学生互相沟通、了解,帮助他们认识不足、分析差距,把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进取心,渴望被尊重、被理解,通过相互谈心,增进彼此了解和感情是做好军训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运用个别谈心要预先确定谈心主题,做到对症下药;要选准时机,把握分寸,确保谈心效果;要态度谦虚,放下面子和架子,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相处。
三、寓教于乐与评比竞赛相结合
寓教于乐是针对大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以此调节情绪,消除疲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实践证明,在军事技能训练中开展各种竞技、游戏、娱乐活动,不仅能给训练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军训中寓教于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利用训练间隙教唱军旅歌曲、开展队前演讲、进行军事训练知识竞赛等,也可利用训练休整时间组织文艺演出、球类比赛。这种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性格、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鼓舞、激励和陶冶作用。评比竞赛的方法比较符合大学生生上进心强、荣誉感强、争强好胜的特点,在军事训练中开展评比竞赛,营造争荣誉、当标兵的竞赛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军事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其成长进步影响更为深远。评比竞赛应以军事训练紧密联系的内容为主体,既可组织军训成绩综合性竞赛,又可开展具体军训科目、作风纪律、内务卫生等单项竞赛,使参训学生在比思想、比作风、比风格、比成绩的竞赛过程中,发掘潜力,激发潜能,锻炼自我,健康成长。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系统;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72-02
朋辈心理辅导即是经过一定培训的朋辈辅导员向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的心理辅导活动。作为新生事物,它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已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国内对于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只停留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体系构建及具体实践等方面。但是从理论上来说,朋辈心理辅导之所以能够有效地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正是由于朋辈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机制,并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这一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辅助教育形式,探究优化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方法。
一、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内涵剖析
1.社会支持的定义
所谓“社会支持”,一般是指个体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当个体遇到外界环境的威胁以及困难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得以强化,进而可为个体提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1]。
社会支持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精神病学的研究。近二三十年来,社会学家、社会精神病学家及流行病学家分别从各自研究目的出发来研究社会支持,提出了对社会支持的不同定义。国内学者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分为三个方面: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2]。Cohen和Wills(1985)根据社会支持所提供资源的不同性质将社会支持分为四类: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归属性支持[3]。
2.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内涵
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共同组成的系统。根据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四级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师、心理委员、朋友或同学、家庭成员、学生辅导员处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核心层[4]。对于处于危机中的大学生来说,核心层的成员与危机个体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最先发现危机个体的危机状况,对危机个体的社会支持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3.大学生社会支持来源的变化
我国学者陶沙[5]研究了大学新生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的特点,发现入学前,父母和老师提供的支持较多;入学初期,各支持源提供的支持显著降低,但父母提供的支持程度相对较高;在入学近一学期时,父母、同伴提供的支持明显上升,老师提供的支持程度继续下降。易进认为,就大学生而言,从家庭获得的支持类型多为情感支持,同伴侧重于工具性支持和陪伴支持[6]。
二、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机制
1.朋辈辅导员为当事人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
朋辈心理辅导的行为干预原理是出自社会学习理论、合理行为理论、参与教育理论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近年,国内高校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基础上,掀起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研究的热潮,纷纷在校内成立各种学生组织开展特色活动,或培训朋辈辅导员,或建立健全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该校已连续数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班,并在每个学生寝室设立了心理联络员。这一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旨在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寝室自上而下的四级心理危机干预反馈机制,并通过朋辈的力量,最大范围和最快速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反应,这也是对朋辈心理辅导理论的有效实践。
由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他们面对心理危机时更愿意向熟悉的同学、亲密的朋友诉说。而朋辈辅导员正是这样一群与当事人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的“朋友”,他们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因此,朋辈辅导员所做的主要是倾听当事人的困惑,在一定层面上给予当事人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同时,朋辈辅导员又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对同学间的心理危机有初步的判断能力。如果发现有问题的学生,他们会马上进行干预并向上级汇报,联系周围的朋友和家庭成员,根据个体需要为其提供社会支持,尽可能协助个体摆脱危机的影响。同时,马上联系心理咨询师和学生辅导员,做好信息的收集者。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又被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Benard)称为“心理干预的天然磁石”[7]。
基于这一特点,将朋辈心理辅导运用到构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中,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形成大学生稳固的危机个体社会支持的核心层,并成为心理危机的四级社会支持干预系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
2.朋辈心理辅导促进朋辈辅导员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
朋辈心理辅导本身具有优势,表现为: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涉及范围广,发现问题及时;在处理问题的同时又利于自身成长,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对于求助者来说,它是一种获得帮助的有效途经,是在专业心理辅导尚未完全普及,专业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解决心理困扰的重要方式。对于助人者来说,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过程。蔡秀娟认为,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通常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和当事人可能随着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8]。所以,“朋辈心理辅导”有相互性,可以认为是人际交往中需要互补的产物。
笔者在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对23名同学开展了朋辈辅导员的相关培训,其中大量的采用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工作人员在培训前后采用问卷法考察了23名朋辈辅导员对于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认知变化以及相应的问题。结果发现,培训前,80%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支持系统;培训后,60%的人领会了社会支持系统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且开始意识到同伴作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求助对象,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回答“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有70%的人回答找同伴,10%回答找父母,8%回答找老师,12%回答找其他对象。可见,通过参加朋辈辅导员培训,也给他们个体自身带来了一定的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
与专业心理咨询一样,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也会出现来自工作中的烦恼和困惑,感受到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甚至面临一些心理危机。指导教师会根据每一个朋辈辅导员的情况进行督导和培训。在督导中,指导教师会帮助朋辈辅导员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和局限,达到自我完善[9]。
三、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优化方法
1.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的引入
20世纪70年代后,朋辈心理辅导在美国学校教育中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到生活、学习辅导,拓展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目前,国内多是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以各种形式组成的学生团体进行心理干预,有治疗性的目标,也有发展性的目标,因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等特点逐渐受到重视。这种心理辅导的过程可以引入到朋辈辅导员培训中或者由朋辈辅导员带领到团体中。团体辅导的开展可以增强朋辈之间的相互信赖程度,在团体内形成良好的气氛,对于团体成员人格的改变和社会支持系统核心层的建立与优化都非常重要。团体辅导之所以能有良好的成效,是因为成员们,即朋辈间有着接近的年龄、价值观、生活方式、经验,共同的理念使得辅导者与寻求帮助者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朋辈辅导员能够更为积极地提供倾听、支持与其他帮助,因此这种心理辅导的过程能达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张传柱等人研究将朋辈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辅导形式是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带领下的团体活动,方案如下:(1)破冰游戏――“棒打薄情郎;(2)魔镜;(3)抬棺游戏;(4)重要事件管理;(5)飞夺泸定桥;(6)我的情绪我做主;(7)相亲相爱一家人[10]。研究结果显示,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实施朋辈心理辅导,一方面借助朋辈辅导员自身存在的优势使得团体内的其他成员更易于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了大学新生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焦虑与戒备心理,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归属性支持。
2.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与社会支持理论的有效整合
团体心理辅导利用了包括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团体动力学和个人中心治疗等多种咨询理念,通过在团体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了开启、催化、保护、支持、折中、连结、摘要、整合、示范等技术, 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11]。特别是在内容设计方面,要求根据辅导对象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内容。
社会支持理论中谈道,社会支持是一种资源, 是个人处理紧张事件问题的潜在资源, 是通过社会关系、个体与他人或群体间所互换的社会资源。这种社会资源观启发了我们,在设计此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时,要运用团体动力学及人际沟通理论,创造一种信任、民主的团体气氛和高度的凝聚力,指导团体成员的沟通、增进自我了解和他人了解、在协调人际关系中获得成长和社会资源。因为人际沟通不仅是大学生日常活动所需的基本技能之一,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资源来合理地运用。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同学间的帮助和关心对大学生来说是及其重要的。这类似于农村留守儿童[12]。大学生要学会了解彼此的需要,理解彼此的情绪和反应,学会恰当的沟通方式。比如,在团体初建阶段,选出队长、设计队歌、队徽、口号,“同舟共济”等活动,使成员从陌生到熟悉,创设互助、和谐的小组氛围,为成员倾吐心声奠定心理基础。再如,“解开千千结”,“信任之旅”,增进成员对解决心理困惑的信心,进一步增进成员的信任和团体凝聚力。
社会支持系统观告诉我们,社会支持需要深入考察, 是一个系统的心理活动, 它涉及行为、认知、情绪、精神等方方面面。尤其是主观支持,它强调主体在社会中所感受到的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领导者要引导每位团体成员在活动的同时一定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体验当下的情绪和反应上,而不是一味地沉迷在“游戏”中。因为主观支持总是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感知到的现实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 [13]。比如,在由朋辈辅导员组成的团体中,通过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手段,回忆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人的帮助,以及开展“求助者的训练”,体会求助者和助人者的感受,感知朋友的关心,提高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
此外,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即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评价、期望,社会关系的认识、评价、期望,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内容[14]。因为当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时,个体的心理状态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假设该团体是由朋辈辅导员组成的,那么通过此类活动的设计即可达到使朋辈辅导员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维持和提高自尊水平的目的。比如,在由朋辈辅导员带领的团体中,设计“价值大拍卖”、“照镜子”、“我是谁”等活动,促进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朋辈心理辅导对于优化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有显著的作用,不仅为被辅导者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也促进朋辈辅导员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而团体心理辅导的引入,则利用它的优势,使团体成员体验到理解与被理解,尊重与被尊重,支持与被支持,在获得社会资源的同时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周泽志.高校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学理论,2012(11):201-202.
[2]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41-45.
[3]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5):1175-1177.
[4]张亚君.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5]陶沙.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变化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1-5.
[6]许芳.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7]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5.
[8]蔡秀娟,黄东,鲍金勇,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4):64-68.
[9]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9):126-127.
[10]张传柱.朋辈心理辅导在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3):172-173.
[11]杨珊.团体干预对提高示范性高中学生社会支持的效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24):57-62.
[12]蒋美华.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短程团体辅导的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