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纤维艺术论文

纤维艺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4-23 07:43: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纤维艺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纤维艺术论文

第1篇

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脑肿瘤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在56-76岁之间,病程在1周-12年之间,肿瘤最大直径在1-5cm之间的有例,5-10cm之间的例,超过10cm的例。其中幕上肿瘤11例,幕下肿瘤13例,脑膜瘤8例,脑胶质瘤6例,垂体5瘤,小脑囊性血管网织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均经过CT、MRI辅助检查,结合临床主要表现明确诊断。

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进行处理,采用德国“Moller”手术显微镜,调整放大倍数为4-16倍。患者进行全身静脉麻醉,根据肿瘤所处位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入路途径;开颅后上手术显微镜,先打开脑裂蛛网膜或者脑池,尽量放出脑脊液,促使脑组织的回缩,使肿瘤充分暴露,避免牵拉正常脑组织;进行手术,再显微镜下辨认并分离肿瘤,进而切除,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尽最大可能保护正常脑组织;对于较大肿瘤或功能区肿瘤应进行分段切除,直至切除整个肿瘤。

3结果

所有44例患者中,行肿瘤全切除患者32例,其中26例患者症状消失,预后良好,6例患者症状缓解;行肿瘤次全切除患者8例,4例活检。随访3年,1例脑膜瘤术后2年复发,转上级医院手术后治愈;2例恶性母细胞瘤术后3月复发,后死亡;4例胶质瘤术后1年内死亡。

4讨论

脑肿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其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颅内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对于脑肿瘤,应事先明确脑肿瘤诊断,与寄生虫、血肿及炎症等相鉴别;其次明确肿瘤大小、部位、性质及其周边结构情况。注意手术前的评估,对于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处理均有着重要的作用[2]。目前显微外科手术是常见的处理脑肿瘤的手术方式。传统在肉眼下进行手术,对于一些脑底部、较深部位的肿瘤,操作困难,手术疗效不佳,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能使得部分肿瘤全切除率提高,明显降低致残率、病死率。

4.1显微手术能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显微外科手术,主要是指在手术中利用显微镜的放大及照明效果,清晰显示较深部位以及重要功能区的病变及周边组织,使得肿瘤的切除范围较为彻底。本文患者中2例脑胶质瘤,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实施肿瘤全切除,术后恢复良好,复查CT示肿瘤病灶消失。脑胶质瘤利用显微外科手术也能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达到临床治愈。本文中的垂体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及鞍结节脑膜瘤均进行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术,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预后较佳。诸如此种位置较深的鞍区肿瘤的手术,周边有视神经、脑底动脉环、下丘脑及垂体柄等重要的神经、血管及组织,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实施肿瘤全切术,不能根治肿瘤且容易损伤脑组织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显微外科手术因充分利用了显微镜的照明及放大作用,清晰辨认肿瘤及其周边组织结构,在良好的手术视野中分离并切除肿瘤组织,即使在较深窄的区域亦能完全地切除肿瘤,明显提高了肿瘤全切除率,且减少了手术出血的发生。

4.2显微手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副损伤

目前脑肿瘤的诊断技术较为发达,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明确了脑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以及其周边组织情况。神经外科医生充分掌握了肿瘤的情况,应尽最大可能减少手术副损伤。传统的肉眼手术,深部病灶手术视野清晰度较差,与周边的组织结构不清,手术操作时极易产生误伤,损伤脑部重要的组织结构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显微外科手术,充分利用显微镜的放大及照明效果,放大手术视野,充分清晰地暴露重要组织、血管及神经。即使手术的区域较狭小,仍然能够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致的操作。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细心分离切除组织结构,对于出现的微小出血,能及时发觉并实施电凝止血,从而减少手术的副损伤。此外,脑自动牵开器的应用,避免了手持脑压板暴露病变时力量不均匀,不能持久的缺点,对病灶的显露及减少损伤发挥了重要作用。显微手术通过最大限度减少副损伤,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4.3脑肿瘤手术治疗注意事项

在围手术期内,应口服糖皮质激素及钙离子拮抗剂,利于术后消除水肿、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此外,应用抗癫痫发作药物,避免术后诱发癫痫,加重病情,不利于患者恢复。

第2篇

关键词: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电力系统;巡检制度;线路档案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2-014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2.073

220kV输电线路一般在露天环境进行施工架设工作,在户外的输电线路系统中用途广泛,是户外电力传输的重要载体。昆明地区形成多端220kV环网,但是因为220kV输电线路用途广泛和覆盖面积大,加之昆明地区多山,施工及运行维护难度大,同时卡斯特地貌及红黏土广泛分布的地质环境对输电线路的施工及运行维护也有重大影响。如果维护措施不当,也很容易引发各种安全事故。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对输电线路的运行进行维护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1 昆明地区220kV输电线路的特点

220kV输电线路的特点明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维护难度大、宽度要求高和维护工艺要求高。

1.1 维护难度大

昆明地区220kV输电线路覆盖面积广泛,线路经过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地质地貌的差异,这对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云南地区主要地貌为红黏土质地,红黏土在雨季吸水后膨胀,旱季脱水后又不能及时收缩,导致基础易受到土质变化带来的杆塔倾斜甚至倒杆,这是造成输电线路维护工作难度大的客观因素。同时维护工作不分季节进行,在不同的季节所采取的维护措施不同,在丰水期,受西电东送负荷影响,需在日常维护项目中加入金具连接部分红外测温检测,并需对雨季期间的基础稳固情况、防洪防汛设施完好情况进行检查维护。在低温凝冻期间,受突发寒潮、冻雨影响,线路发生故障的概率较高,2008年及2016年两次大面积寒潮都对昆明电网造成了较大冲击。另外,云南地区主要以丘陵、高山地貌为主,线路蜿蜒起伏,不能像平原地区一样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微气象区条件限制,也不能大面积推广无人机巡视作业。同时因昆明片区植被茂盛,通道林木问题逐年凸显,在林木清理问题得不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协调难度愈发加大,赔付费用逐年上升。加之昆明今年发展迅速,外力破坏隐患呈爆发式增长,管控难度大,人员投入多,收效甚微,不能根本杜绝外力破坏的情况。上述原因在客观上增加了工作量,加大了运维难度。

1.2 宽度要求高

昆明市下辖2市4区8县境内83条合计2173km220kV输电线路,最大维护半径达176km,运行维护人员通常需要2~3小时车程才能到达工作地点,加之云南片区山高林密,人员行走在巡视段落内所花去的时间远高于实际对设备开展巡检的时间。同时各种管线如液化石油气、公路、高铁与线路纵横交错,导致各类外部联系及外部隐患协调工作增多。

1.3 维护工艺要求高

220kV输电线路相较于35~110kV线路而言,运行的维护标准较高,同时需按照要求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等。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的运用,有利于对220kV输电线路运行的维护工作的更好展开,有利于借助这些先进技术如故障在线监测、山火在线监测、防外力破坏在线监测以及线路故障定位装置等,可以有效帮助运行人员对输电线路情况的及时掌握,也可以辅助对故障可能的位置进行判断检查,但是这在另一方面对维护人员掌握先进技术的水平和能力、数据判断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自然因素的影响

220kV输电线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面积广泛,经过的地形复杂,这对后期进行的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工作都有一定影响。自然因素影响很多也很严重,自然因素主要有雷击、风和鸟害。从雷击问题来看,有些输电线路会经过山地,对山区进行的输电线路施工工作,应注意山区雷电频发对输电线路的影响,因为雷击可能会造成导地线断裂和悬垂线夹处断线严重等问题,这都是在雷电频发地区容易引发的故障,也是在山区出现严重的输电线路问题。220kV输电线路在山区的设计工作,主要运用同塔并架双回线路的方式来进行电力传输工作,在雷电频发地区,容易引发同塔架设的双回路因为雷电作用同时出现故障,无法进行电力的传输工作,这也是山区雷电天气容易出现跳闸的原因。受风的影响,是指平原地区进行输电线路设计工作,在暴风雨天气,220kV输电线路容易出现引流跳线的现象,暴风雨的破坏作用在平原地区对输电线路的破坏明显,220kV输电线路一旦出现引流跳线现象,在220kV输电线路正常运行中,就容易在跳线的范围内发生故障,影响电力的正常传输,对周围人群的危害很严重。鸟害问题,是指在220kV输电线路在设计中穿过树木繁多的林区,鸟类在输电线路上方停留的问题。鸟类对输电线路不具备认知能力,盲目进行破坏活动,如叼啄电线或者在输电线路中建筑房屋等,都会造成输电线路质量下降,在电力传输过程中,引发各种问题。因鸟类破坏输电线路,引发安全问题是维护工作无法控制的,应加大对林区的巡查力度,尽量减少鸟类对输电线路的破坏作用。

2.2 人为因素的影响

220kV输电线路出现故障,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还有人为因素的制约作用。220kV输电线路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爆破活动、道路建设和工程施工等。在这三者中,最严重的是爆破活动。爆破活动是指在220kV输电线路附近进行对石体和建筑的爆破活动,这种爆破活动,产生的影响明显,因爆破活动产生的碎石和颗粒在空中,会对220kV输电线路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果这种破坏得不到及时修复,在220kV输电线路的电力传输过程中,会引发严重问题,如输电线路突然断裂,悬浮在空中,对行人和维护人员都会带来安全问题。道路建设,是指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对地形的破坏,可能会影响220kV输电线路的塔基工程,产生动摇影响电力的正常传输。这种影响很严重,但是出现很少,道路建设工程应注意避免。工程施工,是指在进行建筑工程时,人为地对建筑工程进行不合理的规划,穿插在220kV输电电路影响范围内,工程事故对220kV输电线路正常的电力传输产生的破坏作用。如果建筑过程在220kV输电线路范围内,强行施工,建筑工程超过塔基的高度,就会人为地对输电线路进行改造,这对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和建筑工程的质量都有严重影响。

3 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措施

3.1 实行巡检制度

为了确保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实行巡检制度是必要的措施。对输电线路进行定期综合检查,对主要容易发生故障的地区和范围进行重点巡查,这样侧重结合的进行检查,才可以保证对输电线路巡查工作的落实产生效果。这种巡检制度更有利于针对输电线路存在的内在危险因素进行整体排查,并采取有效的维护措施解决故障,进一步提高电力传输的安全可靠性。维护工作人员也应结合相关电力专家的指导,进一步对容易引发故障的输电线路环节进行抽检,对这种检查都应形成有效的制度,记录存档,方便其他维护工作人员的维护工作,也有利于提高对输电线路的维护效率。

3.2 建立线路档案

针对输电线路广阔的地域,应建立线路档案制度,由专人负责固定区域,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输电线路的维护效率,减少输电线路的故障,进而保证电力传输的安全和高效。建立线路档案制度,确定维护工作人员,维护工作人员应结合巡检制度,对辖区内的输电线路进行巡检,及时排查故障和输电线路的潜在故障,针对经常出现的环节,应在线路档案明确标记,和其他片区的线路维护工作人员共同商讨解决措施。在进行输电线路维护工作时,也应结合先进技术,提高输电线路维护的工作效率,确保辖区内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保证电力传输质量。

3.3 妥善处置自然因素的影响

针对自然因素的影响,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自然因素,应采用不同的解决措施。如对雷击的应对措施,可以在输电线路加装避雷设施,及时引导雷击的电力流向,尽量减少雷击对输电线路的破坏作用。对风的应对措施,针对暴风容易造成输电线路跳线的问题,应对电线采用固定的“v”形串联方式,提高电线的稳固性,减少暴风的影响,同时对塔基加固防风支柱,抵御暴风的影响,减少受风影响产生偏斜的问题。同时在对输电线路原材料的选择上,应倾向于稳定性好和抗风性好的材料。针对鸟害问题,应加重对该地区的巡检力度,减少鸟害的破坏作用,同时加固输电线路,针对鸟害的乱啄落叼问题,应及时清理,进行维护工作,尽量减少鸟害的影响,确保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和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

3.4 提高维护技术

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维护技术的学习和创新工作,对不同问题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注重利用新的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工作,提高对设备的掌握水平,确保输电线路维护工作的高效进行。

4 结语

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是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措施。对于输电线路运行维护中产生的问题,工作人员应针对问题具体分析,查找问题原因,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保证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从而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和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针对维护技术,维护工作人员也应加强技术交流和学习,对新技术切实掌握,在维护工作中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才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有效解决的办法,不但有利于提高维护技术,也有利于提高维护效果,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供电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晓光,周国江.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注意事项

及关键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2).

[2] 汤李佳.浅谈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注意事项[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1).

[3] 范定志.浅谈220kV输电线路运行维护中应注意的问

题[J].科技创业家,2013,(2).

[4] 王向坤,董达鹏.提高架空输电线路运行的安全可靠

性与经济学[J].科技和产业,2011,(11).

[5] 石磊,李琦亮,罗小波.750kV线路重合闸运行维护

第3篇

[关键词]财产税;税收公平;地方财政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税收公平性问题基本可以归结为对税收归宿的讨论,本质上是税收对相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自tiebout提出“用脚投票”的公共品提供模式以来,有关财产税税收归宿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逻辑基础的差异,关于财产税税收公平的研究文献大体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即“受益论”与“新论”,并分别在实证文献中得到了支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关财产税公平性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但大多是上述两种观点的应用。本文综述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财产税公平性研究的理论文献,一方面为国内学者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国内学者研究国内物业税的下一步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受益论”与财产税税收公平

自庇古以来,人们对公共品的市场有效提供一直持否定态度,tiebout模型改变了这种局面,为公共品的市场提供勾勒出一个理想的“用脚投票”式的市场运作模式。尽管最初的tiebout模型并不能恰当地反映现实,但其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为财产税“受益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财产税的“受益论”观点由hamilton、fischel和white率先提出,并由hamilton和fischel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这种观点认为财产税是一种几乎能够鼓励当地居民做出正确财政决策的受益税。房屋业主作为地方政府支出的主要承担者,他们通过“用脚投票”等方式,促使地方政府在市政支出、税收和土地使用方面选择最佳方案,以使他们房屋价值最大化,这种选择的结果使财产税成为房屋业主对其所获服务的支出,从而也使财产税成为一个有效税种。

“受益论”观点在局部均衡框架内分析税收归宿,认为对房屋所征的税是累退的,不利于公平收入分配。其基本逻辑是:由于财产税是基于住宅单元价值的比例税率,而低收入家庭在住房支出上的比重较大,所以与高收入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承担的财产税义务较重。“受益论”成立需要两个核心理论基石:一是分区制,即要求一个地区能够有效地保证财产税税基不受新居民过多的影响;二是资本化,即要求政府支出的收益能够充分体现到住房价值中。大量关于分区制的理论文献都致力于不存在公共土地控制的情况,模型构建的基础是居民对于地方服务和住房需求存在收入和价格弹性,而收入与价格弹性在居民与不同的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差异,这为居民对公共服务的分类选择提供了可能。显然,这类研究并不能很好地模拟现实。事实上,对土地利用的控制往往是地方政府的最重要职责之一,miller对加州雷克伍德计划的分析、elllckson对euchd诉ambler案件的分析都试图证明社区居民通过地方政府影响土地控制的情况确实存在。而沿着这一思路最成功的理论则是中位选民定理。中位选民定理由howard bow-en首先完善,其后经济学文献对该法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统计检验。tnman调查了长岛58个学区,结果发现中位选民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学校支出之间的差别;在miller对洛杉矶县的详尽研究中,发现普通选民,而不是精英才是地域合并的最终决定者;randau holcombe总结了其他类似研究,发现这些研究很有说服力,并提出可以用中位选民模型作为政府决策的合适基准,就如完全竞争之于私有市场的基准一样。

资本化问题要求房屋购买者比较确切地了解社区之间的财政状况以及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异。oates首先提出了这一观点并予以统计证明,他研究了美国新泽西州北部城市1960年的数据,认为“如果一个城市提高税率,并用增加的那部分税收收入改善学校系统,那么回归系数表明预算开支增加所带来的收益可以大致抵消高税率对地方财产价值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reimhard等也研究了其他公共事件对地方房屋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地方公共事件的影响都会非常准确地体现在房屋价值上。

二、财产税“新论”与税收公平

与财产税“受益论”相对立的另一种观点是财产税“新论”,这一观点由mieszkowski首先提出,后经george zodrow和mieszkowski进一步完善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mieszkowski通过调整harberger有关税收归宿的一般均衡模型,使其适用于对地方财产税的分析。mieszkowski的模型将整个经济中的行政区域分为两类:高税区域与低税区域,同时假定整个国家的资本供给完全没有弹性,研究表明,资本所有者作为一个整体负担了全国财产税的平均税负,mieszkowski把财产税的这一特征称为财产税归宿的利润成分。同时,由于高收入家庭的资产多,他们承担的税赋也多,所以财产税属于累进税制,是有利于公平收入分配的。显然,“新论”的这一结论与传统“受益论”观点截然相反。

另外,在zodrow-mieszki完善的“新论”模型中,资本的竞争性回报也得到了考虑。在税率较高的行政区域中,财产税使资本流出该地区,从而降低了当地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以及对这些要素的竞争性回报,最终提高了房屋价格;同时,由于资本被吸引到税率相对较低的地区,从而使流入地的土地与工资价格上升,并使房屋与商品价格下降,这一结果被称为财产税的消费税效应。然而,就经济总体而言,财产税“新论”认为相对于利润税成分,消费税效应只起到次要作用,因此,对税收归宿起主要作用的是利润税成分。

财产税“新论”同样也依托两个核心假设:一是资本可以因为不同地区间税率的差异而自由流动;二是在全国范围内资本总量保持不变。并且,即使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加入tiebout类型的特征,这两个基本的假设仍能保证“新论”结论的成立,因此,对“新论”的实证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其两个假设的经验验证方面。

三、税收竞争与地方公共服务均等化

税收竞争对地方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实际上是财产税“新论”在地方公共产品供给上的一种应用,也可以说是对“新论”的一种经验验证。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学者是break和oates,他们认为,由于税收竞争的存在,地方政府不愿对流动资本征税的心态,可能会导致他们将支出控制在没有效率的水平上,即导致地方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

zodrow和mieszkowski、wilson首先对这一观点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建立了一个存在许多相同 行政区的模型,这些行政区内的土地是固定的,资本则可以自由流动;每个地方政府选择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以使他的代表性居民的福利最大化。其结论是:如果人头税可行,则用人头税资助的公共服务是有效的,此时财产税税率为零。如果人头税的使用存在限制,则财产税融资的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选择的公共服务会低于有效水平,原因是地方政府怕资本外流而采取税收竞争策略,从而减少了对资本税的使用。

brueckner对这种简单的税收竞争模型做了进一步延伸,在其中加入了劳动力要素,且允许这一要素根据其对不同公共服务的偏好而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进而在模型中融入了劳动力要素在不同行政区域间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仍然会出现税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于有效水平的特点。一般来说,wilson证明,即使在比基本模型更复杂的考虑生产结构的模型中,只要征收财产税降低了地方资本存量,那么公共服务提供水平低下的结果就会产生。不过,如果行政区域面积可变时,公共服务数量不足的问题会有所减轻。而当大的行政区域与小的行政区域共存时,大的行政区域比小的行政区域提供的边际服务水平更接近于有效水平。当然,小的行政区域也可能会提供过高的公共服务水平,因为在小行政区域相对低税率会使小行政区域获得巨大的资本存量。

关于税收竞争导致公共服务低水平提供的传统理论都遵循了一些相当严格的假设,诸如地方公共服务不会出现人口规模经济效应、地方公共服务的提供完全由选民意愿决定等。而事实上,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人口规模效应存在的必然性,出于政治或其他方面的考量,地方政府对公共品的提供也可能存在市场势力。因此,关于财产税税收竞争的最新理论也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wilson证明,当地方公共服务具备规模经济效应时,税收竞争模型不一定会产生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的结果。luc noi-set将税收输出分析融入到标准的税收竞争模型中,放弃了传统税收竞争模型中一个经济体只生产一种产品的假定,并进一步假设这个经济体中某个地区对某个特定产品具有专业化优势,即在这个产业上具有市场势力。结果表明,面对家庭与企业的利益权衡,政府可以通过对可流动的资本征税获得垄断租金,从而通过税收输出或租金收益给本地居民以直接的福利增加,并且,这种福利的增加完全可能超出由于税收竞争引致的资本流出而导致的福利损失。toshihiro ihori与c.c.yang在税收竞争模型中植入了行政区域内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政治竞争模型。他们构建了一个有n个相同地区(n表示竞争强度)、n个居民、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模型,并假定一个地区中位选民拥有的资产数量小于这一地区平均的资产数量。于是政治家为选举获胜而对税收政策的选择可以导致地区间的一个最优竞争强度,而这个竞争强度刚好可以保证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并且如果税收竞争低于最优竞争强度,则加强税收竞争有利于社会净收益的增加。

四、财产税改革、限制措施与税收公平

美国财产税改革的主要原因是纳税人的公平要求,也与财产税的特点密不可分。arthur o'sullivant以时间为轴线,介绍了美国财产税的改革历史。20世纪初,美国实施了最古老的税收限制形式,即对特别类型(级别)的地方政府的财产税率进行限制;大萧条时期,由于公民不愿意为地方政府公共设施建设而承担纳税义务,第一次财产税革命发生了,在1932年和1933年,美国共有16个州通过税收限制,其中大部分的措施都全面地对地方财产税税收设定了一个最高上限;加利福尼亚第13号提案的通过标志着现代财产税税收革命的开始,在1960年代以后,大部分现代财产税限制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对财产税收入增长率的限制,此外,把对财产税税率的限制与对评估价值增长率的限制结合使用的措施也开始在一些地方政府使用。进而arthuro'sullivan给出了地方政府进行税收限制的主要原因:一是居民财产税在其支出中所占比重的增加;二是为了抵消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增加而引致的减少财产税的要求;三是从财产税过渡到对使用者收费的要求。

对于现代财产税限制的影响。preston和ichniowski调查了1976—1986年间在市政府层次上的财产税限制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财产税限制减少了财产税税收收入及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同时,地方政府其他形式的财政收入增加了,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也同时增加了。figho和sullivant设计了一个用于分析地方政府对税收限制反映的简单模型,模型假定政府使用两种投入:管理投入和服务投入,只生产一种公共产品的情况。假定地方官员有一个支付函数,并在他们的预算限制下使其支付额最大化,如果预算限制是由税法决定的,则支付最大化的投入组合必须满足如下条件:政府官员在管理投入和服务投入间的边际替代率(mrs)必须等于要素价格。显然,如果支付函数与生产函数一样,那么投入组合的选择就是有效的,否则政府的投入组合就缺乏效率,此时,预算消减会导致地方政府改变它的投入组合与产出水平。然而对这一模型的实证检验存在相互矛盾的结论:figlio提供的证据表明税收限制会导致地方政府削减服务投入而不是管理投入;dye和mcguire则给出了相反的结论。这种实证方面的差异或许可以用地方政府操纵选民的能力加以解释,即如果一单位税收削减带来的公共产品的损失越大,那么公民就越有可能同意通过地方政府的越限试图,从而消除税收限制的冲击;反之则反是。

财产税限制的影响也体现在其他方面。人们认为政府雇员工资过高可能是导致税收限制的一个主要原因,figlio研究了在实施限制和不实施限制的州中教师的工资,结论是实施税收限制的州中教师工资更低。o'sullivan、shefffint和sexton分析了基于购置价值税收体系的加利福尼亚的财产税改革,结果发现老年人与低收入私房业主是两类受益人群,很明显,这两类人群的迁移率低于平均值。这说明,只要市场价格的增长快于再评估限制,以购置价值为基准的税收体系就会导致水平方向的不公平,即市场活动越频繁的人需要支付越高的财产税。shires以地方政府是否有权从一项来源中吸纳财政收入作为判断地方政府是否对财政收入具有控制权的标志,其具体分析了加利福尼亚州1978年和1995年受地方政府控制的财政收入的变化,结果表明受地方政府控制的财政收入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