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4 12:07: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室内设计毕业论文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低温地板辐射 散热量 热负荷度
中图分类号: O43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地面辐射供暖是一项既古老又崭新的技术。在我国地面采暖可追朔到明朝末年,为皇宫王室才能拥有的取暖方式。从古至今,人类不断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发展进步。现在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地面供暖技术已从原始的烟道散热火炕式采暖发展成为以现代材料为热媒的地面辐射供暖。该技术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在发达国家开始应用,我国在50年代就已将技术应用于人民大会堂、华侨饭店等工程中。近十年来,地面辐射供暖主要由于具有舒适、节能、卫生、不影响室内观感和不占用室内面积和空间等显著的优点,在三北地区的住宅和公共建筑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随着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广泛应用,我国在这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相关技术日益成熟。但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笔者发现,由于好多同行忽略了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特殊性,往往评着经验数据,把地板辐射系统设计简单化,结果使工程没有做到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为了进一步了解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热工性能及其供热的基本规律,笔者结合对通辽市某住宅楼的已建工程的调研,并通过对后续工程优化设计后投入使用的对比,分析和实测,对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对同行在设计相关工程有所帮助。
2、 工程介绍该建筑小区为分多期建设的多层住宅,笔者参加的三期设计的各楼均为地上六层,地下一层,为自行车库,均不采暖。住宅户内均采用地板辐射采暖。本楼为集中采暖,热源为小区内的热力站,小区内直埋进入每幢楼,供回水立管的管道井里,由管道井内引入户内,单独计量,分、集水器均设于每户户内厨房形成独立的采暖系统。采暖的设计供回水温度为55/45℃,连续采暖。地板辐射采暖的管材选用交联铝塑复合管(XPAP)。
本住宅楼的采暖室内设计温度为20℃,根据《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应用技术规程》中供暖热负荷计算宜将室内温度降低2℃计算,故进行采暖负荷计算时室内设计温度按18℃计算。本设计地板散热量适当考虑家具的遮挡因素,家具对地板面积遮挡的有效面积系数按20%-30%考虑,面积小的房间取较大值,面积大的房间取较小值。本工程分五期建设,笔者从第三期开始着手设计。设计前,笔者通过开发商对前两期投入使用情况反馈,并现场调研得知前几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室内偏热;(2)地面温度偏高;(3)地面温度分布不均匀等。通过了解和对比发现设计施工中存在一些问题,是直接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下面就对这些情况做一分析。
3、设计过程中一些细节的分析
3.1负荷计算不合理使得室内温度感偏高
在前几期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在确定负荷时未考虑辐射采暖与对流采暖的区别,直接将对流采暖负荷作为辐射采暖负荷进行计算。相同条件下,辐射采暖时壁面温度比对流采暖时高,减少了墙壁对人体的冷辐射,而人对室内热环境的感受常以实感温度来衡量,实感温度可比室内环境温度高2~3℃,因此在保持相同舒适感的情况下,辐射采暖室内空气温度可比对流采暖时低2~3℃或在负荷计算时取对流采暖热负荷的0.9~0.95(对于全面辐射供暖来说)。
另外现在好多资料都提供了的根据不同管间距直接查取地板散热量,甚至根据经验确定管间距,而忽略了其适用条件。如适用条件中给出了加热管材,公称外径,填充层厚度,供回水温差等,当这些条件有一项不吻合,均会导致地面层热阻变化,地板散热量变化,从而有可能使室内温度升高,室内偏热。同理,供回水温差的改变,管间距的增减,管内平均水温的变化,也将影响地板散热量的大小。如某工程设计时供回水温度为50℃/40℃,室内温度为18℃,管间距为250mm,地面层为木地板,地板散热量约89w/m2。由于某种原因供回水温度改为55℃/45℃,供回水温差没有变,施工时未做变更,结果实际运行时,室内温度却高达23~24℃,温升约5~6℃,地表温度也升高了5℃左右。
因此设计时应进行细致的计算,否则不仅偏离设计要求,而且也将浪费能源。
3.2忽略对地面设计温度的校核
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作完负荷计算选定管间距后忽略了对对面温度的校核。而地面温度过高,长久之后人体也会感到不适,而且对地面覆盖物也有一定影响,因此根据卫生要求、人体热舒适性条件和房间用途,对地面温度做了一些规定。地板辐射采暖时地板表面平均温度tb与加热管的管径d、管间距s、加热管埋深h、地板导热系数λ、供回水平均温度tp和室内温度tn有关,即
tb=fd,s,h,λtptn
由于地板单位面积散热量q与单位面积埋管的散热量有关,即与d、s、h、λ、tp有关,则有
q=g d s h λtp
因此得出近似公式
tb=tn+9(q/100)0.909
由上述公式可以知道影响地面温度的因素。在工程中引起地面温度偏高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负荷偏大
如1中所述,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设计热负荷偏大。由于室内热负荷偏大,将使地板单位面积散热量q增加,根据式(3)可知,地板表面平均温度tb也增大。
b供回水平均温度偏大
由1中的例子可知,当供回水平均温度tp升高时,室内温度升高,地表温度也升高。
c埋管深度不够
有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降低房屋造价,将层高减小,用户为了保证室内足够的净高,有的采用减小加热管埋深的做法。由于埋深h减小,使地板热阻减小,而且单位面积地板散热量q增加了,从而使得地面温度tp偏高。如图1所示,图中实线为等温线,虚线为热流线。由图可知,
因此设计和施工配合时应对每一个有可能影响地板辐射系统的地面温度变化的因素重新校核,使得地板辐射系统中地面温度处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3.3影响地面温度不均匀的主要原因
地面温度分布均匀程度主要受埋管深度h、管间距s大小、布管方式等影响。
3.3.1 埋管深度与管间距
如图1所示,沿热流线方向填充层的热阻是变化的,这样使得辐射板表面是不等温面,管顶所对应的地面温度tb最高,当相邻两加热管中的热水温度相等(t1=t2)时,两管中间处的地面温度tS/2最低。埋深h越小,tb-tS/2越大,地面温度分布越不均匀。因此埋深减小不仅导致地面温度偏高,而且使地面温度分布也不均匀。
在图1中,当管间距s增大时,两管间叠加强度减小,tS/2减小,tb-tS/2将增大,地面温度分布更加不均匀。为了保证地面温度分布均匀性,工程中一般限定管间距不宜大于300mm。当地面散热量大时,即使管间距为300mm也显得过密,此时可通过调整加热管水流量,水温等来适应要求。
总之,管间距越小,埋深越大,地板表面温度越均匀,因此设计时应注意这一点。
3.3.2 布管方式
沿加热管水流方向,水温逐渐降低。图1表示了两管内水温相等的情况,当两管内水温不等时,如t1>t2,则等温线和热流线分布如图2所示,
温度最低值不在s/2处,而是偏向温度较低的一侧。地板辐射采暖常用的布管方式有平行排管式,蛇形排管式及回字形盘管式,如图3所示。图中表示了各种布管方式地板表面温度变化情况。第一种方式地板表面平均温度沿水的流程方向逐步均匀降低;第二种方式地板表面温度在小面积上波动大,但平均温度分布较均匀。第三种方式辐射板表面平均温度也是沿水的流程波动,如果布置合理,辐射板表面平均温度波动将很小,温度分布更均匀。 三种布管方式地面温度分布与波动情况是不一样的,房间内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应根据房间用途,房间热工热性,遵循温度均匀分布原则而定。
3.3.3 其他情况
由于沿外窗或外墙侧热损失较大,一般将高温管段优先布置在该处,或在沿外窗外墙一定范围内布管密些,即缩小管间距。这一点工程设计中基本注意了,但个别工程在这些地方布管过密,沿外窗外墙侧地面温度偏高,加大了热损失。 对于局部区域温度过高的情况(如加热管出口处温度较高,而且布管较密),当对该处地面温度有要求时,应在加热管上方加装隔热板。这是工程中常出现的,由于布水器有多个分支管,且出口间距一般为80~100mm,因此出口处地面温度往往偏高,有的甚至超过规定温度,对地面材料产生了一定破坏,因此设计中应注意。
4、 结论
综合以上诸多问题,多是由于设计中没考虑辐射采暖的特点而造成的。地板辐射采暖设计看似简单,实际设计中需综合考虑室内温度、地面温度高低、地面温度分布均匀性等的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室内温度与地面温度以及地板散热量有很强的耦合性,某一者的变化将引起其他量的连锁变化。因此在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下步骤:
1) 精确计算每间房间的热负荷;
2) 根据已知条件,如建筑面积、地面结构及材料、室内温度要求以及房间要求的地面温度范围,确定地板散热量q。
3) 根据散热量q、室内温度tn、供回水温度tg/th、地板热阻R,并假定加热管管径d,初步确定管间距s。
若管间距s≤300mm,则进行下一步;若不满足,首先调整供回水温度(在温差不变的前提下),重新计算管间距s,直至合适为止。
4) 根据房间布置情况,并在保证单管长L≤120m的条件下,确定支管数,根据房间用途及热工特性,遵循温度均匀分布的原则进行布管。布管时应注意尽量使各并联管路平衡。
5)计算各支管水量G,校核系统阻力是否平衡,注意管内的流速V不应低于0.25m/s。
总之,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设计应认真计算,应对每个影响温度变化的设计条件的变更进行校核,更不应简单按经验套用,这样才能使得设计出来的地板辐射系统安全,舒适,节能。
参考文献
[1]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应用技术规程(DBJ T01-49-00)
[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3]李清清.地板辐射供暖供冷中地板换热性能的研究.《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2003
[4]陆耀庆.经济型地板辐射供暖模式的探讨.暖通空调新技术.2000.(2)
[5]陆耀庆.供热通风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在我国,传统艺术教育始终宽泛地包括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各个领域,且多以分科教学的方式存在。然而,真正将艺术教育明晰定位在“艺术”,且将其以综合的方式呈现的是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在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中开展艺术课程,这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艺术课程打破传统艺术教育分科而教的界限,注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门类以及与其他非艺术领域之间的融合,强调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知识技能为辅线,密切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之目的。为了避免与以往的艺术教育在概念上发生混淆,中小学界常称之为“艺术课”、“综合艺术课”或“艺术综合课”。
无疑,这样一门艺术课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业已习惯了传统分科教学的广大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现在从事中小学艺术学科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原来从事单科音乐或美术教学的教师,目前情况下,跨学科教学存在现实的困难。5个年头过去了,师资问题自始至终存在甚至困扰和阻碍着改革的进程。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以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推进课程与教材新体系的构建,着力使艺术学科的价值与功能更大地体现出来,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远在改革之初,学院为适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成立了小学艺术教育系,主要承担我省贯彻实施国家新课程——小学艺术课程的师资培养、培训和研究任务,也是学院创建特色学科、精品课程的重点科系,同时也成为我国基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艺术课程师资培养和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自2002年起在全国率先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专职综合艺术师资以来,小学艺术教育系紧紧围绕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依托课改实验区基地鲜活的案例和交流互动的大平台,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带科研,深入研究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的新模式和较完整的架构,为我省小学艺术课程师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艺术课程的核心是综合,综合性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现代社会出现的课程综合化倾向是课程发展历史进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结果。“当时代要求人与其生活的世界和谐共生的时候,当时代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的时候,当时代要求人格整体发展的时候,课程的综合化就成为必然。”[1]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有一个零点计划,其逻辑前提是科研人员的文化艺术素质导致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所以要以零为起点,重新审视艺术教育。我国在进入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艺术教育,其高瞻远瞩的意图不言而喻。我们知道,信息时代的教育特征是将工业时代的封闭性、单向性、继承性、统一性和专门性转向开放性、双向性、创新性、个性化和综合性。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从传统狭窄的学科视野中走出来,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和综合的架构参与社会发展。”[2]“使之从培养某一学科的专门教师逐步过渡到培养有较为宽广知识背景的和多方面能力的教师,再到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的教师或能够进行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以便为通才教育准备师资。”[2]
可以说,综合是科学发展的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综合艺术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艺术”的语言,用于人际交往、美化生活、美化自然、“经世济用”、“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让学生乐意在艺术世界中徜徉,陶冶性情、美化自我、“修身养性”、“改造主观世界”。在本次课改所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还确定了艺术课程的人文性,明确指出,艺术课不是一种单纯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水平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夏中义先生曾提出“精神成人”的理念。应该说,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了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还包括了人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所以,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核心。如今,艺术教师应该既是创造型教师、引导型教师、交流型教师,也是方法型教师,更是因材施教型教师;既是传递人类文明的纽带,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浇灌艺术之花的园丁。因此,在现代艺术教师的素质内涵上,要求具备可靠的政治素质,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思想,广博的文化涵养,健康的身心素质,高尚的审美素质,坚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高超的教育技能。也就是说,艺术教育要求素质发展全面的教师。
二、探索与实践
我国小学艺术师资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艺术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率先培养小学艺术师资的学院,其中,艺术教育系以招收初中应届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为培养模式。为使未来的小学艺术教师在五年的有限时间里完成多项的学习内容,努力达到全才型的教师的目标,我们在培养目标、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培养模式以及师资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定位
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将之定位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适应艺术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具有艺术教育整合与发展能力和开拓精神,“多能一专”,适应小学艺术课教学的合格师资。我们认为,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多能就是“必须具备所学专业各个方面的教学能力。”也就是“应该在自己的本专业方面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3],所以,一专多能就是素质“素质更高更全面”,我们期望每一位学生都“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二)紧扣《艺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理念上,根据国家基础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在大艺术观的背景下,从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艺术教育能力,进行教学分析、评价、总结的能力,发展学生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能力,组织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等,还应使学生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学会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此课程理念下,我们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上,注意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综合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思想性与师范性相一致,“共性”与“个性”相渗透。
(三)基础全面专业凸显的课程结构
在课程结构上,我们打破了传统学科本位的狭隘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以人文素养与多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贯穿融合,促进学生在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和愉悦性学习中,将艺术学科内部质性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同时将艺术与其它非艺术学科有机的联系起来,发展学生各项能力。此外还设立了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综合类活动课程体系,通过各种艺术实践、讲座、观摩、体验、表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能力训练,确保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1.公共必修课:政治、语文、外语、历史、地理、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教师口语、体育等。
2.专业必修课:乐理基础、钢琴、声乐、舞蹈、音乐欣赏、合唱指挥、戏剧表演、美术基础理论、素描、图案、色彩、国画、手工、书法篆刻、中外美术简史、工艺设计、电脑设计、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小学艺术教学法等。
3.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生主辅修的方向进行选修)民乐、管乐、电子琴、电脑音乐制作、儿童歌曲创编、环境设计、服装设计、摄影技术与赏析、壁画设计、工艺雕塑、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
4.综合类活动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采风与实践、各类知识讲座等。
(四)“2·2·1”的课程方案
根据我院招收五年专学生的特点,我们制定并实施了艺术教育“2·2·1”(既普修、主辅修与整合)专业培养课程方案。
“2”(指1—2年级)为普修期,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文化课和音乐、美术、戏剧与舞蹈为主的学科基础课、综合活动课。为三、四年级主辅修期进入音乐或美术学科高一层次的学习打下宽实的基础。
“2”(3—4年级)为主、辅修期。面向全体学生继续开设公共文化课,根据学生特长,分别开设主修音乐辅修美术和主修美术辅修音乐两大课程,为学生提供音乐或美术学科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在主修音乐或美术的同时,辅修其中一门专业(美术或音乐),并溶入艺术其它门类综合活动课、艺术创作、艺术实践、教育见习、实习。
“1”(5年级)为整合期。第五年的第一学期安排必修课程之外更多是选修课程与活动整合,其中包含8周的实习,外出艺术采风和毕业创作与毕业汇报。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辨以及参加12周的毕业实践活动。
(五)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
在培养规格上,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艺术专业基本能力与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具体来说,由以下五部分构成。
1.音乐基本能力:含音乐理论与音乐技能两个部分,音乐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与音乐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音乐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音乐技能方面,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功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功分别为“弹”、“唱”、“跳”,一项专长即会演奏一件民乐器或管乐器。
2.美术基本能力:含美术理论与美术专业技能两方面,理论方面要求具有扎实的美术理论基础知识与美术文化素养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鉴赏能力,了解地方民间艺术的种类及其特点。技能方面要求每生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三项基本造型能力与一项专长(3+1),三项基本造型能力分别为色彩、装饰、国画,一项专长为工艺制作。
3.舞蹈基本能力:含舞蹈理论知识与舞蹈专业技能基础知识,具有鉴赏评析中外舞蹈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中国民间、民族等舞蹈片断及小品,能够表演和创编少儿舞蹈。
4.戏剧基本能力:了解戏剧的主要种类及其发展史,具有鉴赏评析中外戏剧作品的基本能力、能够表演戏剧片断及小品,能够创排简单的儿童剧与戏剧小品。
5.教育基本能力:
(1)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小学生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美术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具备良好的艺术通识通感理论和实践的能力,能运用美学艺术理论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掌握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即“三笔”“两Hua(话、画)”一报,三笔就是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两Hua即简笔画与普通话,“一报”即板报设计。
(4)具备处理现代教育信息的能力,要求每位毕业生能够运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像,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制作的课件,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艺术教学。
(5)具备组织教学与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能够利用乐器进课堂组织教学,能够组织小型的文艺演出活动,能够参与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
(6)具有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和对专业教育理论及发展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因为就目前而言,艺术教师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面临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教育研究者研究好了由教师来实行,更主要的是靠教师结合实际自己的研究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成效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