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30 04:24: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村调研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基本情况与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统一认识,上下联动,合力推进。
去年以来,通过连云港市工商联十届四次、五次常执委会、县区工商联会长、书记工作交流会和市联直属行业商会会长会等重要活动,在全市各级工商联组织中就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市各级工商联组织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统一思想认识,形成了共识。率先在全省工商联系统组织实施引导民营企业开展民企帮村活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民营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开展“民企帮村”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活动的通知》,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明确了工商联组织在“民企帮村”活动中的作用、工作定位和工作要求,找准切入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助手作用。
各县区委统战部、工商联也都加强了对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工作。东海县工商联通过积极主动工作被县委明确为县新农村建设村企挂钩合作牵头部门。赣榆县县乡(镇)两级商会组织都成立了“民企帮村”工作领导小组。灌南县工商联下发了《关于“民企帮村”的实施意见》。海州区工商联开展的“民企帮村”活动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委书记、区长和分管领导多次听取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和亲自到村企调研,对“民企帮村”活动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各乡镇村组织也积极配合、协调村企关系,解决民营企业在当地遇到的困难。“民企帮村”活动已经成为乡镇与商会、村与企业、企业与农户增进感情和友谊的纽带。
二是把握工作定位,坚持基本原则,努力促进多赢。
连云港市各级工商联组织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找准工作定位,着力在当好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上下工夫,力求在发挥政治引导作用上做出自己实实在在的贡献,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了让更多的民营企业了解“民企帮村”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市工商联积极发挥工商联系统宣传阵地和连云港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用,并通过省工商联与省有关主流媒体密切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抓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了28位民营企业家在连云港日报向全市民营企业家发出“积极投身民企帮村活动争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排头兵”的倡议书。在连云港市总商会网站专门设立了民企帮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栏。及时将市农办汇编的全市218个经济薄弱行政村情况发给各县区工商联和有关会员企业,以便于会员企业了解情况选择帮扶对象。
在“民企帮村”的实际工作中,连云港市工商联注重探索把握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努力做到六个坚持:坚持注重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坚持义利兼顾,追求双赢、多赢目标;坚持企业自愿,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经济原则(做到企业“四自”、“一不”:自选帮扶对象、自选帮扶形式、自选帮扶项目和自己把握投入资金规模。不搞拉郎配);坚持农民认可,主动参与;坚持乡村级组织积极参与;坚持宣传引导,典型示范的基本工作要求。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些认识和探索把握的基本原则是得到了企业认可的,效果也是好的。
去年,连云港市县工商联首批联系的43家民营企业实施了50个帮扶项目,当年完成投资4.17亿元,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2万多人次,为9800多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农民增加收入43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又有111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帮扶近百个村实施了130多个项目,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3万多人次,使1.7万位农民有了工资性收入,实现增收4600多万元,企业也同步增加利税7885万元。民营企业把扶贫开发与光彩事业紧密结合,认捐推动农村公益事业、扶贫开发和慈善资金512.86万元,已实际到位捐赠资金229.4万元。民企帮村活动不仅使被帮扶村的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且民营企业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展示了非公经济人士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的良好社会形象。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实现了多赢的喜人景象。
三是总结宣传,推广典型,充分发挥示范效应。
在连云港市“民企帮村”活动的生动实践中,各级工商联组织和民营企业、乡村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形式和办法,归纳起来,主要是推动五轮齐转、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非公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和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形式之一:村企合一,共建共促新发展。连云港市民营企业不少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赣榆县目前就有10多位民营企业家担任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有着一批像狮子口村党支部书记、东成生化董事长鲁杰,塔山镇高庄村党支部书记、宜冬柳编厂厂长王宜冬这样既是有爱心的企业家,又有责任心的村级组织的带头人,他们将企业的发展与村级经济的壮大、农民的致富视为己任,走出一条以企带村、以工建农成效显著的新路子,成为以企带村的先进典型。鲁杰探索“村企合一”的发展,积极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吸纳本村农民就地就业,使120名村民进厂就业有了工资性收入。支持村民买车搞运输,出资为村里修桥筑路,为新村发展建设搞规划,使广大村民对未来发展有了新的期盼。企业出资使全村3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领取到生活补助,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宜柳编厂厂长、塔山镇高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宜冬带领大家共同富裕。在他的柳编厂和引进的玩具厂就业的员工已超过了全村人口总数的150%,她们年平均工资在7000元以上。真是“上班不误农忙,家家户户喜洋洋。”这类典型,几乎在每个县区都有,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我们要大力宣传、引导和搞好服务,他们的示范作用将越来越大。
2、形式之二:龙头企业带动,以工惠农,促进农业产业化、外向化和现代化。今年实施的民企帮村项目中有30个是工业生产型项目,有近五分之一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配套的养殖、农产品培育等原材料基地建设方面项目,一批农字号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结合实际,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成为“民企帮村”活动的重要力量。
康缘药业增资1000万元与兴云鹅业重组合作成立江苏花果山鹅业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上市公司与龙头企业的联姻,实现强强联合,为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连云港福润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不断加大投资,扩大生猪屠宰和深加工规模的同时,注重配套项目的延伸发展,发挥公司养殖场的技术优势,向农户提供优良品种及技术支持,并对生猪进行回收,最大限度地减低农民市场风险,确保农民增收。赣榆富裕食品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实行“公司+基地+种殖户(渔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培训种养殖户2500多人,先后投资1400多万元建设起500多亩水产品养殖基地和6000亩出口标准无公害蔬菜种殖基地,与5000余户农户签定养(种)合同,户均增加销售收入万元以上。为发展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企业每年还吸纳从事水产品和蔬菜加工的季节性工人近万人,为农民增加了一定的工资性收入,成为深受农户欢迎的龙头企业。灌云县欣森木业结合自身企业生产发展需求,免费提供树苗,与种植户签定最低保护价收购协议,既提高了农户种树积极性,增加了农户收入,也为企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基地。
3、形式之三:发挥企业优势,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各县区工商联组织民营企业在组织引导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民营企业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有着自己的特有的优势,不失时机的引导有条件、有需求的民营企业利用现有的厂房、设备和技术力量开展技能培训,既可以帮助农民学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又可以帮助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帮扶中找到合力破解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与企业实际用工岗位、技能素质需求之间矛盾的方法,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一般培训机构富有特色的帮村帮企富民的新路子。这次会上由连云港市工商联与市委统战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认定的江苏天明机械集团等十家民营企业为连云港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实习示范基地,就是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从农民技能培训着手,走促进就地转移的帮扶之路。
江苏常青对外经济合作有限公司在灌云县购地建立起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每年可培训6000余人,已经组织赴日参加研修农村劳动力800余人,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就业渠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江苏天福来饲料有限公司先后在海州锦屏、灌云伊芦、赣榆罗阳以及连云徐圩等地连续举办十多期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班,并与锦屏镇酒店村、新海村签定了长期帮扶协定,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热烈欢迎和村委会的高度评价。
4、形式之四:致富思源,扶贫济困,积极践行光彩事业。在组织开展民企帮村活动中,我们注重引导民营企业把积极投身民企帮村活动作为践行光彩事业的重要内容,仅今年上半年我市民营企业直接捐赠推动农村公益事业、扶贫开发的项目达50个,项目认捐金额512.86万元,就到位资金229万元。
灌南工商联把每年4月份作为光彩事业推动月,组织民营企业家捐款25.4万元设立“爱心书库”,启动“手牵手帮扶”工程。近两年,灌南民企支持投入农村社会公益资金1000多万元。东海晶都建设集团投入200多万元帮助桃林镇建设城镇道路及配套设施。利民太阳能直接投入5万余元为农村敬老院安装太阳能,帮助农村的困难群众,关注弱势群体。灌云工商联积极引导会员企业先后共投资60多万元为改变村容村貌做贡献,资助特困户320家、特困生120人,捐助总额达210万元。
5、形式之五:发挥行业组织服务平台作用,促进千家万户致富工程。塔山柳编协会架起了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引导农民建起了一万多亩杞柳栽插基地,万名农民从事柳条编织,促进了桑行等10个柳条专业村的形成。全镇柳条编织户年均收入1万元。赣榆墩尚泥鳅养殖业协会沟通市场信息,普及养殖技术,使小泥鳅做成致富百姓的亿元大产业。灌云县种业商会率先在全省推行与农民签定种子合同,每年签定种子合同达35万份,农民用上了放心种,会员企业销售收入年年递增,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赣榆县酒饮料业商会组织会员企业成功申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使企业和农户都得到更多的实惠。东海县农资业商会充分发挥商会平台功能,积极开展推广农业新技术、培养新农民活动。赣榆县茶果业商会、草莓业商会和东海县农资业商会等近二十家农字号行业商会在新农村建设方面也都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充分发挥商会的民间性、经济性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新贡献。
通过五轮齐转,一批各类先进典型在民企帮村的实践中脱颖而出。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家“民企帮村”先进企业和陈素琴等十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受到了表彰。在总结经验、推出典型的同时,积极发挥工商联系统宣传阵地作用,加强与省市主流媒体的密切合作,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抓好宣传工作。各县区工商联也利用媒体资源专版宣传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奉献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等先进典型,进一步激发了民营企业家的奉献精神、奉献意识。
二、四点认识
开展民企帮村活动,关键是要有帮扶项目作为载体,项目的实施主体是我们民营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工商联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先富帮后富,促进农村发展和企业加快发展、企业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做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多赢”。通过调研我们体会到:
一是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保证。在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投身新农村建设中,市工商联的会领导班子率先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由会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推进落实。各县区工商联也都相应的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具体负责。从而为我们组织开展好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和人力物力支持。
二是发挥优势,义利兼顾,实现双赢。民企参加新农村建设要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目标和主要绩效,同时企业也要义利兼顾。因此,民营企业参与民企帮村还要注意协调好帮扶合作双方的利益关系,确保互惠互利、实现双赢。要在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上做文章,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实力确定帮扶形式、帮扶项目。做自己熟悉的项目,做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项目。特别是在帮扶资金、物资数额和帮扶项目的规模上不要盲目攀比,以免力不从心,好事办“砸”,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帮扶结对形式上,可以是一个企业与一个村或多个村结对帮扶,也可以是几个企业联合帮助一村。帮扶方式上,涉农龙头企业主要可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带动农民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等途径脱贫致富;非农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修路、架桥、救助弱势群体等公益事业,或到农村招工的方式投身新农村建设。
三是加强沟通联系,形成合力确保取得实效。新农村建设有许多政府的政策鼓励和扶持,这方面需要通过沟通交流、积极争取,使享受的政策面可能及时得到,更有利于项目的有效实施,提高民企的帮扶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加强企业与帮扶对象,有帮扶对象的企业与商会,商会与政府,企业与政府等多层面、多形式的互动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民企帮村活动实施开展,取得实效。2006年连云港市工商联通过建立项目推进联系服务制度,将这些项目实施主体作为工商联机关干部下访联系对象,定期对工商联服务情况进行考核,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做好帮扶企业与被帮扶村之间的沟通联系,推进了项目的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民营企业也要把开展民企帮村活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明确专人负责,与帮扶村建立经常性沟通联系制度,不能给了钱就算了,还要关注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帮扶项目实施开展过程中老百姓的反映,把帮扶效果落到实处。
四是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勇于当先。建设新农村,民营企业大有可为,大有前途。农业产业是生命产业、民生产业,更是光彩产业。通过典型示范带头,积极引导广大民营企业按照“四有”,即有责任、有爱心、有知识、有能力,尽心尽力地参与民企帮村的活动。充分发扬致富思源、奉献社会精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争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行者和排头兵。2006年以来,他们以市县工商联和人大政协先后换届为契机,以“民企帮村”活动为重要载体,认真开展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综合评价工作。进一步掌握了解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并将其作为对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一个重要衡量依据,及时把那些思想政治觉悟高,投身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优秀非公经济人士吸纳到我们市县工商联组织的领导班子中,并积极向各级人大政协和上级工商联组织推荐。
三、存在问题
深入开展“民企帮村”争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活动,大力培育和表彰“民企帮村”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民企帮村”中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例,对于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家投身新农村建设,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形成浓厚的社会帮扶氛围,以及促进农业增效、改善村容村貌、拓宽农民发展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企业发展,从而达到企业和农民共赢,为促进“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但是在推进“民企帮村”活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1、最大的难点在于很难找到既适合企业发展,农民和乡镇党委、政府又愿意接受的项目契合点。如果项目不具备这一点,企业和农民就很难形成长久的利益共同体,就缺乏共同维护、推进项目发展的原动力,也就很难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企业发展的预期目标。
2、缺乏相应的信息服务和项目对接平台。一方面党和政府在支持、鼓励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方针、措施向民营企业传递的通道还不够通畅,民营企业对有关政策了解的还不够及时、不够深入;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与项目载体的对接渠道还不够通畅,方式比较单一,企业无法及时、准确了解农户的需求,农户也很难及时获知企业的帮扶意向,这就给项目的落户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项目载体对实施的项目认识上存在误区,部分乡镇领导和农户简单地认为企业只要出钱出物就算是帮助新农村建设了,对企业家能否在帮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取得效益,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关心的不够,或根本不关心;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户的传统发展观念与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期目标的实现,项目究竟能否真正取得实效,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沟通;三是政府应加大对“民企帮村”工作的政策倾斜,虽然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政府在对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以及项目的协调、对接和服务上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还需要更多有针对性的、富有成效的服务和支持。
4、工商联不是政府部门,推进这项工作缺乏有力的抓手。按照市场化的发展要求,“民企帮村”工作只能由企业自主选择,按照“自选帮扶项目,自选帮扶对象,自选帮扶形式”的原则予以推进,不能再走行政命令,层层下指标的老路。作为以“统战性、经济性、民间性”为主的社团组织,工商联只能通过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家投身新农村建设,靠典型示范来宣传和推进这项活动的开展,在引导企业选好项目、协调项目实施并将项目持续发展下去有相当的难度。
四、四点建议
1、建议组织、统战、民政、农办等有关部门安排一次联合专题调研,积极探索全市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能研究形成一个专门工作文件下发,可按照相应的政治条件,推荐一批本地民营企业家担(兼)任村干部或聘请为村经济顾问,以进一步增强企业家帮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引导企业家把发展与村民公共福利提供、村生活环境改善和村民就业等有机结合起来,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产业的发展、现代农民的培养和文明风尚的营造等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帮助建设新农村。相关部门在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自觉自愿,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与需求科学规划、稳步实施,切忌一窝蜂、一个模式,杜绝不切实际的现象。
2、建议宣传部门加大对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各类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成功经验及时加以有组织的系统的宣传,主流媒体开辟专栏,大张旗鼓表彰和宣传在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农村面貌改变较大以及企业也从中实现了较快发展的民营企业帮村成功经验、先进事迹。建议有关部门树立样板典型,推广典型经验,通过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推动活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地开展。通过“民企帮村”活动中的典型人物和优秀民营企业家身传言教,充分发挥能人效应、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力争通过“人和事”各类典型的大力宣传,迅速扩大影响,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主动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来,不断增强建设新农村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王汉建
(机电工程学院,08级,机械0809班,2008072153)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迫在眉睫,自从2000年,海南省首倡文明生态村建设,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热潮。山东省滕州市紧跟社会潮流,应广大农民朋友对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步伐,取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在调查期间,通过和该村党支部书记的谈话中我了解到,该村已经建立了生态文明户80余家,种植绿化植物一千余株,购置垃圾桶二百余个,基本上每一个胡同能够平均四个,该村计划在2010年上半年普及沼气池,现阶段该村建有自己的沼气池配件厂,包括沼气池主池体和沼气池盖,也建成了自己的彩砖厂,生产各种彩砖,用来内销和外销,还有自己的农产品购销服务部,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该村街道建不设别具风格,除了道路两旁间隔栽种了不同种类的绿化树,还在两棵树之间栽种了各种花草,各户门前也建成了自家的“花池”用来栽种一些蔬菜之类的东西,各个胡同安排了具体的生态文明负责人,具体负责该胡同的卫生以及治安问题。
通过调查访问,该村的生态文明村的资金除了广大村名的集资外还有好多关注村庄发展的热心民众的捐款,和政府的一部分支持。通过这一村庄建设可以发现,一个人,当他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就会用各种办法回报生他养他的家乡,也可看出一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为了自己的亲人,为了家乡……
虽然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在一开始,村干部就面临了各方面的压力,一是资金问题的紧迫,二是好多村民的反对,他们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没有远见卓识,只能看到当前利益,无法正确的衡量生态文明村的利与弊,得与失。村干部在村民的思想动员上做了很多的工作,这为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排除了一部分障碍。除此之外,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地方,哪一个社会阶段,建设生态文明村都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所以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文明生态村创建和收益的主体,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让他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支持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作。
2、建设生态文明村还要树立和增强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文明、生态一起抓,软件、硬件一起上。避免一些地方的“光说不干”的现状,三番几次的将农民朋友对生态文明村的建设热情凉到了最低点。除此之外,最主要的是还要充分发挥农村文体中心或活动场所的宣传、教育、娱乐等功能和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民朋友不仅在物质上有一种富有感,还要在精神上有一种充实感,例如: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和文化科技知识讲座等,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传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倡导文明新风。要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而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最终达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
3、要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健全长效建设管理机制。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建而不管,修而不治,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周而复始的就会影响生态文明村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地位。首先,作为村干部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长久的事情来做,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将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时刻想着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发展,只要能为百姓办实事,就会得到百姓支持。
4、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后劲。就像上面提到的,要把生态文明村当作一件长远的事情来抓,要根据自己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加促进整个村庄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譬如上面提到的根据村庄需要建立自己的厂房,既能促进村庄的经济发展,还能为村民提供一些相应的就业岗位,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5、形成边建设、边治理的建设模式。农村不比城市,虽然中国的城镇化速度挺快,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还是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些落差和不足,譬如农村的环境问题,包括村道的卫生,生活垃圾的存放,村庄河流的治理,农作物秸秆的存放问题等等,应该尝试建立一套生态链,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6、要坚持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创建规划。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制定相应的种植方案,尽最大的努力提高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农村向城镇化过度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中除了要注意以上的问题以外,还要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其一,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的。其二,滕州市文明生态村建设是立足滕州实际的战略选择,符合滕州市情,符合滕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三,既然是模式,就应该有多种,而不是一种,要允许各个地方领会中央精神而因地制宜,有所创新。三层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盖新房子、修水泥路、建沼气池,种花种草,等等,这些确实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措施,因为他们可以使“村容整洁”;同样,在农村搞多种经营也可以适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但这些并不必然建成文明生态村
一、新情况旧机制碰撞出的新矛盾
过去,该县各村普遍实行村级财务村有村管村使用的办法,由于管理不善,监督乏力,制约措施跟不上,造成一些村理财不民主,财务不公开,甚至假公开的问题十分突出,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据统计,在群众上访案件中,有以上反映的是农村财务和村干部经济问题。虽然多次进行过清理和整顿,但始终未能走出“前清后乱,乱了又清”的怪圈。*年月,该县领导深入乡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村级财务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一些村会计、出纳不按规定记帐,临时在一张纸上记下收入和开支,形成“片片帐”;
二是有些村没建帐,只有一卷卷发票和单据,形成“卷卷帐”;
三是有的村干部人人染经济,个个都管帐,形成“摊摊帐”;
四是部分村上任不交帐,下任不接帐,形成“节节帐”;
五是个别村从来不走帐,甚至“一人一本帐”或收支不记帐,形成“糊涂帐”。
这些问题造成的危害和后果是:()形成了村干部不廉洁的土壤,滋生了村干部的不廉洁行为。由于村组干部支配财务随意性大,加之对现有资金缺乏有效地监管,无形中给一些村干部胡支乱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造成了可乘之机,个别干部甚至钻帐务管理混乱的空子,出现了公款私存、公款私借、挪用公款、甚至贪污公款的不法行为,严重损害了村级干部队伍形象,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淡化了党群干群关系。由于一些村村务公开不及时,不真实、不规范,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落不实,导致干部关系紧张,工作难以开展,引发群体上访。年底,该县大庄镇文家湾、金牛、贺家等村就因财务问题,酿成了百名村民集体上访事件。()干扰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大,但是由于村上没有建立民主理财组织,加之长期不向群众公布集体财务帐目,造成群众心不平、气不顺,一部分群众便以抗粮抗税、上访告状等行为,发泄对村干部的不满和怨气。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群众要求加强和改进农村财务管理的呼声十分高涨。
面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经过分析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村干部宗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财会人员素质较低,民主理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缺乏有效途径。同时,大家清醒地认识到问题虽然表现在农村,但根源是乡镇对农村财务管理方法、管理机制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新形势。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还权于民,加强监督,真正使民主理财、民主监督落到实处。于是,县上把搞好农村财务管理作为乡镇规范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着力从体制和机制上入手,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在乡镇成立的“一室三中心”中,设立了会计财务核算服务中心,下设专门的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本着为民服务、对民负责的原则,全权负责农村财务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对村级财务实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切实帮助村上建好帐、管好帐,理好财、用好财,彻底解决农村财务这一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新时期新阶段走出的新路子
该县推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是在不改变村级财务所有权、使用权和核算单位的基础上,由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对各村财务统一管理,分村记帐,实行全面有效的监督服务。具体操作办法是:
(一)清理审计。*年月份,全县统一时间和安排,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将本乡镇各村财务帐目统一收回乡镇,逐村对年以来的财务帐目进行全面清理审计,共查阅各类帐本(簿)本,审查票据万余张,涉及金额万元。在清理审计的过程中,帮助村级追回外欠款万元,清退不合理开支万多元。通过清理审计,弄清了各村财务的底子,挽结了以前的帐务手续,为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集中开户、分户核算、统一监管奠定了基础。
(二)规范帐目。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为各村在信用社统一开户,一村一户,分村建帐,分村核算。为每个村分别设立“四帐一簿一单”,即:总帐、明细帐、现金日记帐、固定资产帐和各种合同登记簿、统一报帐单。各村不再设立会计、出纳,只设一名报帐员,负责现金的代收代付工作。同时,帮助各村建立健全了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监督小组和村民代表议事会。
(三)监督管理。实行“村财乡(镇)监督”后,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审批村级各项开支项目。()财务审批程序。按照“收支两条线”运行,实行“一支笔”和集体理财相结合的审批制度。支出在元以下的,由村主任审批;支出元-元的,由村支书、村主任共同审批;元-元的,由“两委会”班子共同研究同意后,支书、村主任共同审批;元以上的开支,如修路、打井、网改等,由村民代表议事会研究通过后,支书、村主任共同审批。对不符合财务审批程序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有权拒付。()报帐程序。报帐员将村上发生的各项收支业务,持原始凭证并经经手人签字,按程序审批后填写报帐单一式三份,每月日以前各村报帐员将原始票据、报帐单一并上报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会计进行审核。对不合格票据,加盖“审核不合格”印章,注明理由予以退回;审核完毕后交出纳复核,无误后办理付款手续,然后将票据传回会计处记帐。()及时报帐。一方面严把收入关。规定收入元以内的,日内报帐;元以上的,当天报帐。要求各村收入统一使用乡镇印制的《*县农村会计核算服务中心统一票据》,并加盖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公章,一式三联,一联存根,二联由缴款人保存,三联作记帐凭证。村上向农户收取各种款项时,未使用此发票的,农户有权拒交。各乡镇政府为此专门向群众发了《通告》。*年月份,小村镇陈坎村群众举报村干部收取土地承包费余元未上报,且有挪用迹象,该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接到举报后立即前往调查核实,及时追回了款项,同时该镇党委对该村支书和报帐员给予了撤职处分。两年来,该县各乡镇因一些村瞒报收入共处理干部人,调整报帐员人。另一方面,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为各村设立元备用金,各报帐员每月日以前在农财办核报本月收支情况,乡镇农财办严格审核把关。一看原始票据规范不规范;二看审批手续全不全;三看支出用途合理不合理,否则票据退还,予以拒付。*年月,苏坊镇芋村支付修路款万元,用的是白条,该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拒付,要求该村使用统一税务发票后,才进行了审核报帐。翻开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拒付不合理支出登记薄》,可以发现*年和*年两年来共拒付各种不合理支出近多万元。()定期公开财务。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每半年编制“村级财务收支公开明细表”,在各村及时进行公布,接受村民监督。()不定期地对村级财务进行检查。采取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主要检查各村是否按时报帐,有无瞒报收入、坐收坐支等现象,确保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章立制。为了加强管理,各乡镇农村财务管理办公室制定了《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村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村级报帐员工作职责》、《服务承诺》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并装镜上墙,严格执行,接受群众监督,促进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作。
三、新探索新做法带来的新效果
*县推行农村财务“村财乡(镇)监督”制度两年来,尽管是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却已显示出了良好效应。
⒈实现了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实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后,乡镇统一设置了规范的帐目帐簿,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由专业财会人员负责记帐、管帐,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多头建帐、随意记帐甚至收支两本帐的问题,杜绝了管理上的漏洞。同时,严格执行村级重大开支由村民商定的原则,使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真正落实到了实处,保证了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⒉保持了村级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推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后,村级收入票据齐全,支出审批程序严格,各种管理制度健全,有效地防止了村干部胡支乱花现象。据统计,两年来,全县农村非生产性开支直线下降,仅招待费一项年节约多万元。
⒊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村财乡(镇)监督”制度的推行,把村干部置于镇政府和群众的双重监督下,增加了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感增强了,感情加深了,工作支持了。一些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总是担心村干部乱花钱、多收钱,现在财务公开了,也放心了。”
⒋减轻了农民负担。推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后,各村取消了会计、出纳,由村文书兼任报帐员,全县共减少村级财会人员人,年可减轻农民负担万多元。
⒌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启动后,扩大了群众对村级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使过去一些村的“暗箱操作”变成了现在的“阳光下作业”,群众对村上的经济往来活动一清二楚,自然给予理解、拥护和支持,消除了逆反情绪,保持了农村大局的稳定。据调查,*年以来,全县再没有发生一起因财务问题而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群众来信来访逐年下降。
⒍促进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村财乡(镇)监督”制度以来,调动了村干部和群众两方面的积极性,村干部胆正了,为群众谋利益、解难题、办实事的劲头更足了,群众气顺了,发展经济、调整结构、增收致富的热情更高了,全镇上下出现了干群一心谋发展、众志成城奔小康的喜人局面。*年以来,全县各乡村共为群众协调解决生产资金多万元,提供致富技术信息多条,劳务输出、道路建设、农业产业化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四、新实践新尝试给人的新启示
*县推行农村财务“村财乡(镇)监督”制度的实践表明,“村财乡(镇)监督”制度确实是新时期农村工作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农村财务问题、维护农村稳定的治本之策,是贯彻落实中央号文件精神、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的一条成功之路,从中我们也得到了以下启示:
第一,体制创新是关键。生产力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突破旧体制的问题。*县推行的“村财乡(镇)监督”制度,之所以能够得以顺利实施,最关键的一条,是实现了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的创新和突破,在确保村级财务“三权”不变原则的情况下,改过去的村有、村管,为现在的镇监督、镇服务,真正建立起了合法规范、透明民主的农村财务管理新体制,从而规范了管理,加强了监督,强化了制约,促使了农村财务管理迈入规范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轨道,因而显露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搞好服务是核心。实行“村财乡(镇)监督”制度后,乡镇的主要职能是监督管理,突出“服务”二字,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严格把关审核村级各项收支活动,帮助村上理好财,确保把农村有限的资金用在各项建设事业的“刀刃上”,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服务。
第三,民主理财是根本。实施“村财乡(镇)监督”制度,重点是要解决过去农村财务管理上存在的帐务不公开、理财不民主的问题,真正做到还权于民,体现民主理财精神。*县实行这一制度后,通过规范有效地监督管理,为村上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并坚持定期在村组向群众公布帐务,接受群众监督,增加了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群众的信任度,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关键词:教育,现状,薄弱,改善
引言: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可以尝试加强硬管式的传统教育方法,着重要给学生树立起积极拼搏的意识。其根本的改善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三角小学情况
(一)学校基本现状
三角小学于XX年由东沟小学,小堡小学合并在一起,学校总占地面积8000多平米,建筑占地面积800多平米。XX年中心校为学校将木窗换为铝合金窗,办公用品均是由中心校统一购置。学校共设有1个微机室,没有实验室和图书室,学校操场设有篮球架和乒乓球台。XX年学校购置了电脑,共22台,3~6年级可以上微机课,课上2人使用一台电脑。全校共6个班级,6个年级,分别为学前班、1、3、4、5、6年级,由于XX年没有招来一年级学生,导致没有二年级。因为现在学生人少,所以学校每两年招一次生。学生共105人(具体见表格1),以前学生有200多人,每个班级至少30人,但后来越来越少,到镇里去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表格1:学生人数及男女比例)
(二)在校教师情况
学校有老师12人,2个领导,6个班主任,班主任主要教语文和数学。全校只有一名英语老师,负责3、4、5、6年级的教学,是特意给三角小学派来的,来到三角小学已经有4、5年了。学校无专业音体美、思想品德、自然老师,都是一个老师教多个科目。在缺少老师时,学校会在村里寻求高中学生作为代课老师。老师大部分住在牌楼镇中,每天上下班有专门的车接送。教师年龄在36~50多岁之间,最长教龄长达30年,最短教龄为XX年。工资2600~2700元∕月,过节时没有待遇,今年只有降温补贴100元。学校会逐年评选优秀教师,但评出的优秀教师都会被调走,老师的安排是轮流调换,调走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工作需要,有的是根据个人原因。老师在同一所小学最多呆6年,很少有机会参加外出培训。三角小学里有一位刘老师,是6年前调来的,教学认真负责,经常给孩子家长打电话反映情况,刘老师实行一帮一原则,一好带一坏。(见图表1、2、3)
图表1:教师学历情况
图表 2:教师级别情况
图表 3:教师年龄人数
(三)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但家长来的人数很少,其中老人占很大比例。因为老师家住在牌楼镇上,来回不方便,平常教师不常与家长沟通。学校每学期考一次试,试卷由镇上统一印发。每学期评选百分之三十的的三好学生,百分之十五的优秀少先队员。每学期期末老师都会进行家访,针对对象是学困学生和贫困学生,每次5~10个学生。学校采取硬式教育,考试之后不排榜。
(四)老师分析学生情况
1、老师们认为,孩子好坏不能根据考试成绩来评价,因为孩子成绩起伏不定,有可能同一科目,上次考试成绩与这次考试成绩相差太远。而且孩子有自己的特长,有可能英语不好,数学却很好,这些都不能用来比较孩子的好坏。
2、现在上学书本都不要钱,每年只需要拿些卷纸钱,所以因为家里贫困而退学的原因极低,孩子不爱学习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学习累,吃不了苦,越是家庭条件好的越不爱学习。孩子学习氛围差,害怕问老师题。
3、还有一种是父母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
4、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家长认识不到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采取“放羊式教育”,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了,对孩子的学习也是不管不问。一位老师说,农村家长与镇里家长重视程度相差太多,镇里家长重视程度占80%~90%,而村里重视程度不到10%(老师自己认为数据,不一定准确)。
(五)三角村孩子学历情况
因为由六年级升初中不需要考试,所以村里学生都能念到初中,但初中升高中需要进行考试选拔,所以高中生就比较少了。村里每年都会出大学生3~5个,村里也曾出现过硕士和博士。
二、当代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一)现状1:父母重视教育程度低
1、家长普遍文化水平差
根据我们的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父母都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家长白天都忙工作或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
2、家长采取“放羊式”教育
农村孩子上学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放羊式教育,家长因为工作或农活而无暇顾及孩子,老师只是完成上课的任务,课下一般很少管学生是否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散漫、不认真。在“放羊式”教育的模式下,学校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往往是,学生问题日积月累最终演变为一个个具体到恶性事件时学校才出面干预。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提高自立能力,但是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3、留守儿童现象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孩子的爷爷奶奶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冲突,更多的家长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在学校了。他们不问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会到学校吵闹,久而久之,矛盾就突显出来了。留守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目前,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
4、家长态度微妙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是现实的。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的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终究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
(二)现状2: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缺乏或不完备,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图书室,有的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体育课没有孩子玩的东西,上体育课就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许多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有的学校最多有几台录音机,教师上音乐课就用嗓子干吼······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科目没有专门的老师,就是由班主任代上。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一个最普遍的现状。
(三)现状3: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教育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农村教育中的主力――教师,身上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然而,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却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有效的实施。而导致这一因素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
年龄结构不合理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
教师学历水平较低
一方面高等学校毕业的教师不愿意来乡村学校任教,另一方面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一般都是专科、本科毕业生,很少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专业教师不足
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
教师素质普遍不高
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农村小学中专生、初中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
教师身体不适应
由于生活条件差、学校环境差、内外压力大、待遇不高、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下降。
教师教育待遇不等
作为农村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超负荷工作量也许都不是问题的根本,待遇上的问题或许才是师资流失的重要原因。据了解,一个农村教师每月的工资就是工资卡上的钱,奖金什么的基本没有,一年下来,也领不了几个钱,而城区学校每个月加上课时津贴、班主任费等,每个月多领好几百元钱。农村学校的教师过教师节最多领100元,而城区学校最少就是500元。待遇上的差别,让许多教师都把前途放在城区,想尽一切办法调到城区成为大部分农村教师的奋斗目标。长此下去,农村师资大量流失。
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如此,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我不知道政府有没有统筹考虑?
三、改变教育现状的建议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针对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经费挪用重点抓,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微机室,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3、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父母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帮助孩子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平时家长应多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虽然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里,但是也不能撒手不管,及时与老师交流,常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情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帮助的。孩子教育从小抓起,从小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鼓励孩子向远大理想而努力。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用打骂的方式来解决,细心的开导他,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培养孩子的特长,多陪陪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丰富课余生活,更要加强体育锻炼,保证身体健康。与此同时,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多了,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成长与性格,能够更好的引领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上。
四、结束语
以上几点建议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2016年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小学团队情况调研报告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评估前的思索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调研报告
小学校长的述职报告
2016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小学教学视导调研汇报材料
2016年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调研报告
201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小学生家长陪读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村小学教育的调研报告
小学关于基层组织建设活动的调研报告
[转载]袁贵仁就中职和中小学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接受专访
近日,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围绕“四个重项”,就**县**村新民居建设情况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深入调研。在同**村干部群众的走访座谈中,详细了解集体经济、农业种植、农民收入、村民认知度等多种与新民居建设密切相关的因素,实地察看了**村一期新民居建设情况。同县、乡、村干部一起研究、分析了新民居建设中的制约问题,就促进新民居建设的措施、策略进行了积极探讨。
一、**村新民居建设进展情况
该村20xx年被**县确定为首批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试点村。**村两委班子运用**村原集贸市场18亩空地,启动了第一期22栋二层别墅建设。别墅分为230平方米、197平方米两种户型,不含地价总造价分别为17万元、14万元。采取了资金全部由示范户自己承担,原宅基地通过签订书面协议,无偿交还村集体的办法实施了一期工程。一期新民居按照衡水市设计院新民居规划图纸,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已交付22户村民。打造了风格一致的小别墅群,具有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村新民居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村两委班子近期对40户村民新民居建设问卷调查信息反馈情况,清晰地看到推动新民居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难度,要实现**示范村60%以上的农户住上新民居的目标,任务仍十分艰巨。
一是对新民居建设认知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农民习惯一家一户的分散居住,而不愿意集中居住;比较容易接受就地拆建,难以接受异地迁建至中心村;不想也不敢负债买房;缺乏自力更生建设新民居的思想基础,企盼并奢望上边赠予一个新民居;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机制不活。
二是缺乏应有的产业支撑。这不仅是**新民居建设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在全市新民居示范村建设中也是一个普遍存在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是村民承受能力比较低,经济基础薄弱是困扰新民居建设的重要因素。
四是新民居建设规划定位低。**村的新民居建设规划,虽然聘请衡水市规划设计院结合旧村改造制定了村庄规划,并参照《燕赵新民居获奖作品集》,对新民居建设进行了设计,但从整个规划看跟不上时展的需要。
三、对新民居建设的几点建议
从亲历**村新民居建设的调查感受,透过诸多瓶颈制约问题,联系**村的实际,对衡水市新民居建设工程进行理性思考,归纳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新民居建设规划。新民居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合村并点,建中心村或大社区,一般不要搞单村就地拆建。新民居建设要同衡水市未来几个大区域规划相衔接。
二是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就**村的产业发展,要从未来衡水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物流区和衡水湖旅游休闲度假区以及**县西北部开发区发展角度出发,着力发展与大城市、大工业配套与市、县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对接的配套加工业。
三是选准、选好新民居建设突破口。就我市的市情,打开新民居建设局面,个人认为应该优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选择工业园区规划区内村庄;二是衡水新城区和衡水湖内及近湖周边村庄;三是县城周边村庄;四是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基地区域村庄;五是重大项目摆放所涉村庄。这样考虑的目的:一是为发展拓展空间,二是土地有较大增值空间,三是能支付新民居建设成本费用,四是有利于新建中心村或社区的管理和运营。
四是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衔接工作。这项工作的基础是搞好土地资源调查,摸清各类资源的家底,尽量把两个规划衔接好。把有限资源有效地整合,高效利用。
五是解决机制融资问题。
六是进一步加强对城市户籍人口统计工作的协调调度。要把城市、县城非农业人口总量和增幅统计实、统计全。
——××县××镇××村调查
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长期跟踪调查××村,从××村近几年的发展中,找到了很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契合的思路和举措,这种契合能在大多数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找到,对此进行总结和思考,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更新思路、改进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挖问题根源,突破瓶颈谋发展
××村地处坝区和山区结合部,距县城9公里,有16个村民小组,670户,2621人。××村虽地处县城近郊,但长期未能改变落后面貌。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以来,××村两委班子不断深入认识村情,深挖阻碍发展的问题根源,研究解决发展瓶颈,聚合人力人心谋发展。
(一)、强化班子建设,打造团结实干的发展氛围
××村地缘优势突出,守着一方热土却难改变落后面貌,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问题当然首当其冲。2000年村改委后,经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认识与思考,班子问题最早被提出来,也得到了最及时的解决。
闲散现象突出是制约××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根源是守业思想严重。面对这累年积弊,村两委班子正视问题,查摆问题,努力打造团结过硬、实干过硬的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体,影响带动全村树新风谋发展。村两委班子在班子内查找到了个人自我意识过强等矛盾根源,,增进团结,带头改变了“散”的形象,促进了“员”和全体党员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化解误会,逐步影响广大村民,促成全村齐心聚力、和谐共进氛围;村两委班子带头改变“闲”的形象,扎扎实实地一件一件解决好群众呼声高的问题,以实干精神来赢得全村上下的拥护和支持,有效引导和带动全村上下,屏弃安逸闲适思想,积极配合做好全村重大项目建设,踏实地经营好家庭经济,闲人闲事不断减少,干事创业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村两委班子以实干兴村的具体举措带动了全村实干兴家,广大农户又以实干兴家的具体行动促进了实干兴村,全村真正成为了实干村。
(二)、强化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村呈丘陵地貌,相对山区来说,生产生活条件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晴通雨阻”的交通,“年年挖沟年年放水难”的水利,“寨头亮、寨脚黑”的供电,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使地缘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延缓了发展速度;“昨砌一墙砖、今和一池泥”的打工经济和“早种一墒菜、午卖一窝鸡”的家庭小副业,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发展问题。
痛定思痛,××村集中精力,着力抓基础谋发展。经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通过“争取项目投一点、上级部门要一点、村中老板捐一点、村民集一点、投工投劳担一点”的方式,实施了:一是投资114万元,建成213国道至村委会3.24公里的村级柏油路,村组道路全部修通;二是投资118万元,建成全长8.4公里“三面光”沟渠,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400亩;三是投资133.55万元,改造了通向各自然村的10余公里电网,实现了户均一表,城乡同价;四是投资126万元,架通至各自然村的程控电话线路,全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覆盖面均达100%;五是投资110余万元,种植和改造茶园1600亩。四项基础设施和一项基础产业的建设,解决了温泉村最想解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初步建成了有较好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的文明新村,打牢了××村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能力。
(三)、强化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村地处县城近郊,城区的一些不良思潮和行为,极易感染到这里,贪图享乐思想、游手好闲现象、喝酒闹事情况、小偷小摸问题等都较突出,村民各自为政,意见难统一,管理难实现,行为难约束。本来看好××地缘优势的一些投资者,往往会顾忌这里的综治环境和村民的精神状态,望而却步。
××村两委班子认识到,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全村把创建文明村活动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抓落实。从建立领导责任制入手,促成了工作有人管、措施有人抓、问题有人解决的良好局面。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入手,坚持开展思想、文化、科技、卫生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制定实施《××村村规民约》入手,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整顿乱堆乱放,清理垃圾死角,大力整治村容村貌。从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入手,加强了综合整治力度,封建迷信、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等歪风得到遏制。从民主选举村两委班子入手,发扬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等制度,形成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从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入手,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建设。责任人到位的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渲染出温泉文明村创建活动浓烈的氛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01年12月××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发展环境逐年优化。
二、狠抓产业支撑,树强支柱求发展
××村从长期的发展实践中认识到,靠劳务输出和家庭小副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奔小康的问题。2000年以来,全村以树强茶叶和生猪生产主业为目标,加强招商引资,强化农村综合管理、综合服务,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的利用能力,加快发展。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90.34万元,比2000年367.75万元增长60.53%,农民人均纯收入1434元,比2000年的886元增长61.85%。
(一)、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链条增效益
面对着不断夯实的发展基础,××村打起了细算盘。全村以沼气建设为核心,连接发展好以茶叶为主的种植业和以生猪为主养殖业,树强支柱,促进产业关联,实现循环发展、高效发展。
××村是××市能源建设示范村,目前已建成沼气250口,覆盖面在40%左右,沼气建设促进了农村种养殖业的清洁生产,带动了农村改圈、改厕、改灶,改善了村容村貌。以沼气为中心枢纽,××村初步串起了“生猪养殖+生猪贩卖+屠宰经营”、“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营销”、“生猪养殖+沼气+茶叶种植”、“生猪养殖+沼气+青饲料、蔬菜种植”等几个简单的产业循环发展链条,提高了各产业的关联度,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也提高了产业的增加值。2005年,全村肉猪出栏3340头,户均5头,仔猪出栏13564头,户均20头,有年出栏2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40户,生猪屠宰和贩卖经营户30余户;全村471户农户种茶,建成茶园3075亩,人均1.2亩,有20亩以上的茶叶规模种植户5户,5亩以上的种植户360余户,茶叶加工厂6个,茶叶营销户6户。2005年全村茶叶总产值达168.75万元、以生猪生产为主的畜牧业总产值110.11万元,分别占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8.59%、18.65%,两项合计占47.24%,支柱产业真正地被树强。2006年,全村计划实现沼气建设100%覆盖(除五保户),计划新植茶园500亩,××村种养殖业清洁生产、循环发展、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广纳资金技术提速度
缺少资金,是阻碍农村发展的通病。近年来,××村以环境吸引发展资金,以资源撬动发展资金,以效益留住发展资金,成功引进个体投资者10人、公司1家,引资近500万元进行产业建设,加快了发展速度。
引进个体老板××,投资上百万元,改造提升碎石厂的生产能力,为全村带来近2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引进××××等9位茶叶老板,开发种植茶叶2340余亩(其中乌龙茶280亩),此前××村多年发展,也仅建成600亩左右的茶园,而且低产老茶园居多,招商引资使全村茶园面积在较短时间内增长了5倍,优质高产茶园的比例也大幅提高。在冬季农业开发中,引进了××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优质反季节蔬菜,2005年完成了62亩20余个品种的试种,取得了初步的经济效益,在选定适宜品种和推广种植技术等方面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此次试开发中,公司支出农民工的工资近4万元,十余名打工农民平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群众积极性很高。2006年公司计划发展200亩×××,并计划在××村发展多种形式的长期合作,除了发展冬季反季节蔬菜外,还准备在其他季节,发展市场缺档的高效益蔬菜,不断扩大优质蔬菜的生产和外销。招商引资加速了××村支柱产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农业科技推广和市场经济知识普及,全村的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三)、提高农村综合管理、服务能力,激发积极因素促健康
“人少事多”是农村管理服务工作的普遍现象,如何提高农村综合管理、服务能力,集中精力搞好产业建设,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村坚持用制度来管理,用民主的方式来管理,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参与管理,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赢得了搞好综合服务的时间和精力,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村党支部在深入村情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完善了党支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落实了党员民主议事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干部民情恳谈和联系制度以及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村规民约等制度,推进了村两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了管理效率。××村积极发展茶叶和肉猪养殖两个产业协会,以“支部+协会”的形式,加强了对主要产业发展的管理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好了农民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问题,为树强两大支柱产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群众组织活跃在产业建设、矛盾调解、村容保洁、文体活动等各个方面工作中,受到广泛好评,获得了“省级优秀妇女之家”和“省级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的荣誉称号。各项制度的落实,各种管理服务的完善,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上进心,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求发展、事事为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全村的“三个文明”建设中,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能积极主动地发挥一己之力、一己之长,有利于全村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得到了较充分的涌动。
三、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快发展
××村近几年的良性发展,发端于基础建设,发展于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更新思路、团结实干,这些成功的举措和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
(一)、解决好思想问题,其他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村的发展困顿,首先就困在思想上,地缘优势带来的满足感,优越的农村政策带来的依赖感,淡化了村民干事创业的思想,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想都不去想上。××村两委班子以干出来的实际变化,来影响带动广大村民逐步破除“靠、闲、散”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诉求;发展就意味着要改变生产生活习惯,安逸闲适的状况改变了,就容易产生“难、怕、厌”思想,××村以党员干部带头干、致富能手带路干,来破解这一心理障碍,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信心;要发展就要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就要有新能力,××村以加强培训指导、加强示范推广,来破解“老、旧、陈”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能力。从村两委班子到普通群众,解放了思想,提高了素质,想干,敢干,会干,最终干出了发展的新天地。
(二)、解决好班子问题,发展就有坚强的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村党支部,关键在有一个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两委班子,关键在有一批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村从守业到创业的深刻变化,源于两委班子以农村“三学”为契机,以创建党员示范户等为手段,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团结干事,以好作风创造了新业绩,从而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各项思路和举措,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促成了“班子团结带动全村团结,班子实干带动全村实干,班子发展带动全村发展”的生动局面。
__乡地处__县西北边陲,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97公里,地理位置较为偏远,__村距乡政府2公里,共辖10个村民小组,居住点较为分散。目前,全村共有168户639口人,其中__占总人口的35%,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从人员年龄构成看,全村18岁以下162人,18—45岁191人,45—59岁159人,60岁以上127人。从受教育程度看,全村18岁以上人群中拥有高中学历人数为30人,占5%,拥有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6人,占1%。
__村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四面环山,田土面积少,全村耕地面积仅200余亩。该村山林资源较为丰富,山林面积共有5400多亩,主要出产楠竹和杉木。同时,因未过度开发利用,该村植被和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拥有良好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虽然道路等基本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总体上看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一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缺乏。走访中,发现村内没有学校、医疗诊所,网络信号也较差,村民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个别村庄因位置偏僻,出行条件较差,连日常生产生活运输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从收入来源看,该村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山林竹木收入。据统计,每户每人平均拥有山林 18亩,按照目前楠竹 5 元/根、杉树 15 元/根的价格计算,一年竹木收入每户约3000元。二是外出务工收入。据统计,该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 400 人,占该村青壮年人口的80%。
为全面摸清贫困人口底子,我与工作队人员分成两个组在当地村干部的陪同下,对拟摸底调查的43户逐户进行了走访,根据实地走访调查情况,其中困难的有22户33口人,比较困难的有8户17口人,这些贫困人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居住条件差。从走访对象居住条件看,该村目前有10户居住在泥土房中,4户没有住房依靠租房或居住在亲居家。比如,__村5组的赵春桂,因外出务工意外致残,无力自主建房,现在租住的民房四面透风,家中基本没有现代化家具电器,居住条件较差。二是患病、伤残或年老贫困户多。走访中,发现该村贫困户患病、伤残和年老人员所占比例大,约占总贫困人口的60%。比如,该村4组的周东连、唐起军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劳动能力。7组的__、__、__,8组的__等几人都是残疾人,个人收入较低。三是留守老人、儿童多。从走访的43户来看,不少家庭多是年老父母及幼小子女在家。5组的赵远联,母亲在家,本人外出务工。四是家庭负担重。部分贫困户家庭因父母年老患病、子女就读等日常开支较大,承担着较重的家庭负担。比如,该村9组的邓远英,妻子是哑巴,3个子女目前都在读书,每年学费就达5000元左右,仅靠户主每年打零工的收入维持家庭开支。再如,该村9组的曾凡友,妻子患有支气管炎、哮喘,3个子女均在就读,同样仅靠户主一人在__打零工支撑,家庭负担较重。五是外出务工收入偏低。根据与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交谈得知,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打零工或在工厂流水线工作。比如,该村9组邓远英,常年在家周边地区打零工,打工年收入1-2万元左右。
综合调查情况,经认真分析,__村贫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在与部分群众的交谈中发现少数群众存在安于现状、甘于贫困的思想意识,认为__一直以来都是贫困地区,自身贫困主要是因为“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偏僻的地理位置,过多强调客观因素,在如何实现自我脱贫方面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特别是少数群众对国家精准扶贫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认为国家扶贫就是直接给予资金扶持,存在不同程度的等靠要思想。
二是文化水平不高。从调查情况看,__村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村民对教育普遍重视不够、对教育的投入偏低,不少村民初中毕业就辍学待业。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大多参与的都是技术含量低的工种,打工收入不高。
三是基础条件较差。目前__村通村公路基本上实现了硬化,交通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总体上看,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如,自然村偏多,居住分散,不利于整体
规划建设新农村。村内无基站发射塔,网络信号覆盖率低,村内宽带连接率低,接受外界信息渠道手段单一,信息总体仍然较为闭塞。四是产业发展滞后。虽然__村拥有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但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如,山林资源较为丰富,楠竹、杉树种植面积广,但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带动全村致富能力弱。
一是坚持以思想扶贫为先导。思想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__村要实现脱贫致富,首先要想方设法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推动__村群众“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扶贫政策宣传要精准。要把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真实有效地宣传到位,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正确认识扶贫的真正内涵,既要帮助贫困人口摒弃自暴自弃、甘于贫困的消极思想,帮助贫困人口树立战胜贫困的必胜信心,又要帮助贫困人口认识到国家扶贫并是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纠正贫困群众等靠要等错误思想。二是典型模范要树立。在调查走访中,发现部分群众通过解放思想、勤劳苦干率先实现了脱贫致富。如该村支部书记,在生活水平较高、年纪较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下田劳作。说明在同等环境下,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实现脱贫致富。因此,要注重从贫困群众身边树立典型,用身边的模范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增强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外部氛围要优化。坚持用好的环境影响人,大力倡导吃苦耐劳、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民风,摒弃“等靠要”、“吃救济光荣”的不良风气,通过好的村规民约,营造人人向上、争先脱贫的良好氛围。
二是坚持以精准扶贫为原则。一要建立健全扶贫台账。进一步全面摸清扶贫村贫困人口状况,严把审核关口,真正把贫困人口纳入到帮扶范围,分门别类建好台账,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二要坚持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类别的贫困户制定不同的帮扶政策,每一户每一人制定一套帮扶措施,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精准帮扶、措施对路、取得实效。三要强化动态跟踪管理。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对扶贫人口进行全程跟踪管理,随时掌握贫困人口状况,帮助解决脱贫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帮扶一户脱贫一户。
三是坚持以劳务输出为重点。劳务输出是落后地区贫困家庭快速脱贫致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__村地少人多,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现实决定了劳务输出是该地区脱贫致富最重要方式和手段。一要加大宣传引导。要积极鼓励当地青壮年外出务工,解放年轻人思想意识,破除各种思想顾虑,鼓励年轻人走出去勤劳致富。二要加大教育培训。一方面,要增强__村村民的教育意识,加大对适龄儿童的教育投入,对因家庭贫困的失学儿童,要加强与教育基金会及其他教育慈善机构合作,确保贫困地区儿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升全村整体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青年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与县就业服务中心、县职业中学的联系,帮助__村村民提升职业技能素养。三要帮助联系务工企业。强化与__村在外务工人员的联络联系,为本村贫困群众外出务工提供信息和资源。同时,加强与县工业园的联系沟通,积极为贫困人口联系适合工作岗位,引导贫困人口外出务工。
一、工作机制运转情况
镇为贯彻“法治文化进乡村”精神,按照依法治村工作要求,大力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强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引导乡村村依法自治,帮助健全村组织、民主管理、完善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此过程中,村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率先锤炼,获得“省级法治示范村”称号,村如今也正以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姿态创新推进“法治文化进新村”工作,力争成为镇下一个法治示范村。
二、法治文化进新村工作经验和做法
(一)建设法治主题长廊。将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定期载入法治宣传专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漫画、挂画,等置于广告牌,观光道两旁,凉亭之内等位置,结合具体事例“说”法,确保法治宣传贴近群众,贴近基层。
(二)建设农村法治图书角。“水景家园”建成后,以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依托,建立法律图书室,并配备一些常用法律书籍,定期对群众开放,并配备一名专业的“法律明白人”,为群众解决法律疑难,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
(三)定期开展法治小讲堂活动。成立一支由村主任为首,各组组长为成员的专业的法律宣传队伍,每月开展一次开展法律宣讲活动,宣讲内容以最新的法律法规及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法、土地法、农业法等。
(四)加强法治文艺建设。充分利用村妇女文艺队平台,编排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法制文艺节目,深入聚居点,开展法制文化宣传活动,把法治文化理念渗透到群众心里。
(五)结合本地新村人文地理环境特点,大力传播“法为上、人为本、调为先、情为牵、和为贵、让为贤”的传统理念,重点从“法、理、情、德、利”方面进行阐释,利用道德词汇、动漫绘画、典型事例、灯笼、对联、壁画等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传播法治文化和法治理念,树立起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
三、问题和困难
(一)群众法治观念淡漠。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普遍有一种耻讼、贱讼观念。受传统法律意识影响,农村群众重视传统礼俗,轻视法律规范,法治观念淡漠,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如部分农村群众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重视订亲、结婚仪式等形式,忽视婚姻登记,由此引发婚姻关系纠纷。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以息事宁人为目的,往往凭自己的权威、经验和习惯来解决,把法律规范抛之脑后,结果却往往是“压下了这头,翘起了那头”。
(二)群众文化生活匮乏。我镇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贫乏苍白。大部分群众仅能通过电视、报刊等有限的渠道接受外界信息,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范围不广。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村文艺作品缺乏,文化活动品味普遍不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致使一些群众转向赌博、搞封建迷信等一些不健康的活动。
(三)农村普法效果不佳。普法宣传教育往往在法制宣传日,逢场之日,在人流量较大的城镇区域开展,在距离城镇相对远一点的村子,在普法的次数和质量上明显下降,个别偏远的如箭杆林村、白马村一年难以接受一次法治教育。普法宣传手段单一,往往以发宣传资料、上法制课、挂宣传标语等传统宣传形式为主,加之农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普法宣传内容接受度不高,兴趣缺乏,致使普法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四、下一步努力方向
农村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育法治文化对于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让群众真正参与其中,才能有效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
(一)融入新村建设,打造农村法治品牌。村“水景家园”,村“茶苑新居”作为我镇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改善农村群众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产与生活、物质与文化同步提升。在培育农村法治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把法治文化塑造与新村建设有机结合,根据新村聚居点建筑风格,在新村聚居点高标准建立一批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墙,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法治品牌,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得到法治文化的沁润,接受法治理念的传播。
(二)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农村法治元素。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根在农村,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中庸之道”,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无不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法治文化的表现形式,要充分利用皮影、剪纸、山歌、快板、对联等群众基础性好的传统艺术形式,把法治文化的理念与它们有机融合,大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逐渐喜爱法治文化,接受法治文化。
(三)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农村法治内涵。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把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弘扬孝道、伦理等传统道德观念,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不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