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10 15:27: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化学经验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中化学 高效课堂 感悟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指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以增强教学课堂实际效率为目的建立的新型课堂模式。高中化学的教学更应该这样,原来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由于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授课教师通常会把课堂当成讲堂,着重于对学生知识的灌输。然而,真正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授课教师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手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增强技能的过程中锻炼能力,获得乐趣,并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为“活到老、学到老”打下基础。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式学习的综合能力,通 过自己与别人的学习交流、共同探讨,去解决自己的难题, 最后通过老师的细化分析和总结,进一步掌握知识要领。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要素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掌握的知识相对更多,教师的教学气氛自然亲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下对如何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一些思考。
一、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认真备课
教师备课是教学的第一个必要环节,也是整个高效课堂教学里最重要的环节。备课是决定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环节,更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必要起点和根本 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一名教师对于课程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进展过程等方面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胸有成竹的话,试问,他能上出一节高效优秀的课给学生吗?由此可知,教师的课前备课是十分有必要而且是十分关键的。在备课时,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在备课时,要围绕我们确定的这个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抓住教学重难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掌握技能和知识要点,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在追求教学严密性、完整性的前提下,结合社会和生活实际,为体现学生的社会时代性而备课,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备课,为培养学生的远大发展而备课。为了让课备好,化学教师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在认真研究和总结教材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下,把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目标具体分配到各节课程里。然后老师们就怎样设计这堂课等问题相互讨论,发表意见,讨论后依据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且结合学生情况制定出一套相对合理的课堂方案。化学这门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因此,对于化学教师来说,还需要制定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这样,不仅使教师们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培训、一起进步,而且可以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进一步丰富课堂内容。
二、高效化学课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氛围
“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哲理让我们明白,高效高中化学课堂的实施需要学生自己加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会,在思考与参与中获得能力和知识本领。高效课堂就是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怎么样才可以调动学生加入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便是高效课堂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影响触及心灵,教师的言谈举止均在学生的视野中,因此对待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无论贫富、美丑、成绩好坏都能平等对待。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去创设适宜的化学情景,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一直处于活跃期。一旦如此,学生便会融入其中去认真地探索化学奥秘与知识,继而可以将从课堂学习到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一项应用能力,这样的一节课便是一节成功的高效的化学课。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们的思维状态始终处于活跃呢?这要求我们的化学老师依据教材内容来优化和完善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案,巧妙、自然、生动地对整课堂进行调控掌握。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问题,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去开发思维、去实施创新。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一个畅所欲言、欢快和谐的教学课堂环境。在这样的轻松自然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真实思维状态有利于被老师及时捕捉,掌握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乃至掌握的程度,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在知识点理解上产生的偏颇,从而尽快地调控教学进程,改变教学策略,反复讲解疑难难懂的地方,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全面掌握知识点。
三、引导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从而深入地了解各种物质发生反应的规律。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探究,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学习道路。因为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因此,老师应该多让学生亲手去操作实验,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一、实验教学在化学中的意义
化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物质之间的特性以及变化规律。因此,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些内容就需要我们对这些物质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因此,就需要去做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研究结果。由此可见,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当然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进行两条腿走路。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操作,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入化学的世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化学教学的现状
1.过分注重知识性内容教学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在以知识性内容学习为主,这主要跟我国的高考制度有关。因为高考不考具体的实验操作,因此,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知识性内容的讲解上。而对于实验的态度则是,老师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学生在台下观察现象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节省上课时间,二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认识模糊,从而影响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2.实验教学课缺乏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老师很少安排专门的化学实验课,因此,学生就很少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虽然老师在课上也会穿插一些实验内容,但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老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观察者。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只能是老师说什么就听什么。同样在课堂中穿插的这些实验大都以课本内容为主,然而这些实验都是非常基础的东西。如果老师仅仅对这些基础的实验进行讲解,那么会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任何帮助。
三、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策略
1.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才是实验的真正操作者,学生只能在下面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将实验中的所有内容都告诉学生,学生只需要进行理解和记忆就行。这样的教学方法从长远来看,并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好处,尤其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然后再进行经验总结,这才是化学实验的真正目的所在。
例如,在学习“过滤液体中的杂质”这一内容时,如果仅靠老师的讲解,是非常容易听懂的,但是要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肯定会漏洞百出。因为,在过滤操作中,需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其中有很多的细节部分需要特别注意。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才会体会到过滤操作中需要注意的诸多细节。
2.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实验探究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中,有很多的地方跟化学有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将化学研究和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相连。在生活中寻找化学的影子,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我们烧水用的水壶用久后,内壁就会有一层水垢,此时我们可以采用加醋的方法来溶解水垢。其中的作用原理是醋中含有醋酸,而水垢的成分是碳酸钙和碳酸镁,它们与醋酸会发生反应,生成溶于水的醋酸钙和醋酸镁。这就是一个非常真实地将化学实验和生活实际进行结合的例子,由此可见,我们在化学实验的学习中要与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相连。
3.利用专项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化学实验学习中,老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专项的实验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因为在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过程中,有很多的步骤都是类似的,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差别,而这些差别往往会导致一个实验的成败,因此,老师应该组织一些专项的实验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例如,在实验药品的存放中,不同的物质都需要使用不同的容器来进行保存,而且保存的条件也都不同。举几个特殊的例子,液溴易挥发并且有毒性,就需要存放在磨口的棕色细口瓶中,在瓶口需要加水封。白磷燃点很低,在空气中容易自燃,因此要保存在冷水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老师们应该积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验教学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化学;复习课;小班化;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6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20
一、小班c小班化教育
“小班”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教学组织的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1]。通常高中每班学生约50人,而我校的高中每班不到35人。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2]。
小班化的教学对象的数量虽然较以往减少了,但对教师的要求却在提高,小班化是个别化、个性化教育理念的体现,需要教师的教学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给予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表达自我的机会,同时予以及时反馈与评价。
二、复习课教学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学习的某一阶段,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要任务的一种课型。
复习课的主要特点:1.知识的归纳整理。使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2.知识的迁移训练。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复习课上,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已有知识或认知的基础上探讨、总结,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有话可说,能够做到人人参与;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有较高的心理满足感,并且随着教师的引导,他们学习化学的成就感也将逐步提高,充分体现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二、教学的实践研究
笔者就高中化学复习中常见的三个方面对复习课教学进行了研究。
1. 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
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理论,指的是概念、原理、学说、定律等具有规律性的内容。选入中学化学教材的化学基础理论,主要有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溶液理论、电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等理论的初步知识。下面以“元素周期律专题复习”为例进行说明。
结合教材,笔者将本专题分为“同主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元素的位、构、性三者的关系”三个主题组织学生复习,将学生按照复习主题分成三组,每组按每4人为一组分成3~4个小组,课前分发了《课前准备学案》。在《课前准备学案》中,对于各个主题布置讨论课题,并要求学生用文字、图表等说明:
主题一 同主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1、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卤族元素结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主题二 同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如何变化?
主题三 元素的位、构、性三者的关系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简称“位”)、元素的原子结构(简称“构”),元素的性质(简称“性”)。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总结元素的“位”、“构”、“性” 三者的关系。
教师布置好任务后,同学们利用课本、书籍、网络等途径搜寻相应的解读,并且进行讨论、分工后用自己的文字或图表进行阐述。
在课堂上,各大组选派代表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自己的观点展示给其他同学分析讨论。如:
各组对展示的内容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原有的一些化学表达或理解错误得到了及时的纠正。例如:某同学提出碱金属的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卤族元素的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其他同学就立刻指出碱金属主要表现出金属性,而卤族元素主要表现出非金属性;也有同学提出第三周期单质的熔沸点由低到高、密度由小到大,教师就指出以上物理性质是受单质的状态晶体结构等影响的,在日后的学习中会深入探讨的。通过同学互评和教师及时点评,同学们对于相应化学理论的认知得到了提高。
2.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
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存在、制法等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具体、形象、生动的化学现象的反映,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将化学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基础,是学生对化学知识抽象理解的依据和出发点,因而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是中学化学的基本脉络和框架基石。下面以“非金属的性质的复习”为例进行说明。
人教版必修1的编排是对不同非金属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呈现。如氯和硅是纵向的呈现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而氮和硫主要是横向呈现氧化物、含氧酸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笔者将本专题分为“非金属单质的性质”、 “非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非金属含氧酸的性质”三个方面进行复习,将同学们分成三大组,每大组分成3个小组。各小组对于本主题进行分析,展开激烈的讨论。
待讨论后,各组将讨论结果通过诸如黑板、实物投影、幻灯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而后同学们指出其中的不足与错误,在这其中,及时纠正了学生的某些化学用语与性质表述的错误。这样,同学们对化学性质规律的认知得到了加深。大家总结出以下规律:
主题1 非金属单质性质
(1)由于存在与结构的不同,非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相差较大;
(2)活泼非金属与氢气和金属等反应,原子易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表现出氧化性;
(3)氮单质化学稳定,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和某些物质化合;
(4)非金属单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广泛;
(5) 非金属之间的置换可以体现其氧化性的不同。
主题2 非金属氧化物性质
(1)有些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
(2)NO或NO2和其他物质的反应通常存在化合价变化;
(3)非金属氧化物中化合价变化多,种类多。
主题3 非金属含氧酸的性质
(1)具有酸的通性;
(2)某些酸不稳定,受热分解;
(3)硝酸与浓硫酸有各自的特性。
3.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
有机化学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教材中,有机化学知识包括烃、烃的衍生物、基本营养物质和合成材料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环保、科研等密切相联。由于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与无机物有较大的区别,化学反应的类型也有较大差异,所以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
笔者以“烃”为内容在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中进行了专题授课。
根据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及省学测说明,笔者将本专题分为“甲烷”、 “乙烯”、“ 苯”三个内容组织同学们进行复习,将同学们分成三组,每组分成3~4个小组, 布置复习内容:
主题一 甲烷:甲烷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 、化学性质及用途;
主题二 乙烯:乙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 、化学性质及用途;
主题三 苯: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 、化学性质及用途。
待充分讨论和总结后,各组将结果书写在相应的学案上,同时各组代表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而后,各组之间相互学习点评,指出性质结构等方面不足的地方并加以纠正,比如:A组有同学认为“甲烷无法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其没有还原性。”C组就有同学指出“甲烷可以燃烧,因而其具有还原性。”B组有同学乙认为“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是被其氧化。”A组就有同学指出该反应是加成反应。利用这个时机,笔者引导同学们对“烃”所涉及的有机化学反应的所属反应类型进行甄别,从而复习回顾了有机反应类型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于有机物之间反应的反应类型的认知。最后,师生共同又对三种物质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对它们的性质结构进行了再认识。
三、经验总结与反思
1. 经验与结论
经过中学化学常见的三个方面的小班化复习课的教学实践,我们得到了如下的一些初步的经验结论:
(1)小班化复习课复习效果的达成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是课堂中学生讨论效果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在课前和课上的引导也至关重要,好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而引导的问题的难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对学生有一定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讨论与回顾中达到自主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2) 找到了能够发挥小班化教学优势的复习模式。在不同知识方面的复习中,我们都采用了“确立主题分组复习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构建体系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复习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复习效率,同时在复习的基础上不少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得到了重塑,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加强。
2. 建议与不足
(1) 以上复习模式的开展要点是复习主题的建立,如何建立既符合“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要求又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当的复习专题与各个分主题,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思考与实践进行研究的问题,因为复习主题的建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讨论效果和知识体系的重建效果的达成。不同阶段的考试的要求,以及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可参与度对主题的建立都有影响,需要通过实践去找到规律。
(2)在复习中各个小组的建立需要更有效的机制。在研究的初期笔者只是根据W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各个小组的讨论参与程度参差不齐,不能做到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复习;而后笔者又根据学生的成绩搭配分组,但却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成绩的可变性,同样有待提高。
(3)讨论过程中问题引导的设计有待细化和规范化。虽然在课前已经设定了复习的主要专题与分组课题,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讨论需要我们将有些问题更加细化,逐步地引导学生达到复习的要点。而在课上时我们教师的点评与总结的用语还需更加规范,避免不规范导致的学生认识的偏差。
高中化学的小班化教学是近些年出现的新课题,小班化不只是一种教学对象数量上的变化,在教学策略与方法上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地探索,而对于不同的群体教学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尝试与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雪珍.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
[2] 陈玉云.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发展之路[J].广东教育,2004(5)
[3] 陈立.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D].包头: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1):13
下午好!
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我今天来,主要是向大家学习来的。谈起教育教学,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里手,在此,谨将自己的工作情况以及点滴心得体会汇报于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与时俱进,努力创新
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特级教师更应该保持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
任教以来,我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教学规律,自觉进行教学改革,从尝试单项、个别的微观课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调控教学节奏”为线索的教学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学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局限性,朝着科学化、理论化、整体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经验总结《谈谈调节教学节奏》,被省教委有关领导誉为“节奏教学法”,多次在全国或省级交流并被多次节录发表。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快乐教学、节奏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发表了多篇论文,交流或获奖。
我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在陈培胜老师及化学组全体老师支持与参与下,自拍兴趣实验录像,用于辅助教学,被化学老前辈陈国欣老师赞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国少数最早使用flash制作课件的人,我曾经建立了三个化学网站,被许多化学搜索引擎收入,一些关于教育类的e网书籍也做了介绍,后因收费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学博客,才几个月,已逾六千多人浏览,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师来信交流。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特级教师更需要保持“学高”、“身正”这一境界,要学知识,要学做人,修身养道。“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我的座右铭。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更应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勉踏实,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教育为荣,以学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挑三拣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务也乐于承担,这两年,由于二中化学教师不足,领导让我承担跨年段超课时的工作,我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同志诚诚恳恳,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是我的终身追求。
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需要充电,特级教师更应注重本身素养的提高。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从理论到实践,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发表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为“莆田市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巡回讲学团”成员,主讲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三.教好书,育好人
人们总是说:“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从我个人理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释。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生涯中,我尽力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春风化雨暖人心”。虽然我现在不当班主任了,仍然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我能与年轻教师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主动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很受年轻教师的欢迎。每当年轻教师开设汇报课或观摩课时,总是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地提出最诚恳的意见,对教案、教具、教法、教态、教学课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使年轻教师得到尽快的提高。
曾经被聘请为市化学科骨干教师上课,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师打来电话或通过伊妹儿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学老师,通过网络留言或发伊妹儿求教,本人均尽最大努力给与帮助。
四、业余兴趣,舞文弄墨
关键词:课堂效益;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预习作业;分层
赞可夫认为:“发展应走在教学的前面为教学开路,反过来,发展的任务又要靠教学来实现。”一方面,通过教学不断扩大认识范围和数量,在对知识不断加工和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改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促进他们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学可利用发展的结果,来加快认识的速度,扩大认识的范围,提高掌握知识的
质量。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科目作为选修之一,在高中教学中所处的地位略有下降,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所花的时间偏少。为了让学生能够减负增效,我们可以通过在新课程模式下实施“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一、“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的条件
1.通过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1)教师观念要改变
学生是有思想、有思维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应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主动自主地学习。哈尔莫斯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教师是课堂的总策划和总导演,在课前认真备课,拿出导学案,在导学案上对知识进行提纲挈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进而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知识体系进行建模,主动获取知识。“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就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能。
(2)学生的观念要改变
新课程模式要求教师从思想上和身份上进行转变,同时要求学生的观念进行彻底的转变。要求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前期预习。课堂上各个小组组员全员参与小组讨论,解决各自的问题。进而培养并且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加强指导,督促并举
(1)分层指导和要求。“练”包括练前的复习工作。对所有同学提出每节课前都要复习的内容,重点为“双基”知识。中等生要求通过自己的复习,突破重难点;优生要求拓展性“先学”,在自主复习教材的基础上参阅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课外读物、材料以加深理解教材,提升自主学习的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高质量、梯度性强的书面预习作业,这是“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的关键所在。
(2)鼓励质疑。要鼓励学生在“先学”中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带着疑问进课堂,豁然开朗出课堂。
(3)加强督促。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根深蒂固,加上基础较差,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多,所以很容易放弃这种需要改变自己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学习活动,表现出不去复习,预习作业马虎了事甚至去抄。所以,我们不仅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先学”,保证“先学”的质量。而且要检查到位,发现“先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在教学中多鼓励、谈心、督促一些意志力薄弱的后进生。
二、“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的准备――认真备课,准备“后教”
1.紧扣“两纲”,精心布置预习作业
研究中学化学最新的课程标准和考纲,以考纲规定的知识点为准,再对照近几年的高考题,找出结合点和生长点及在课本中的落脚点,提出预习的范围,并且精心选题布置书面作业。
同时,要求后进生思考中等生问题,中等生思考优生问题,这样分层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使优生不乏其味,中后生积极思维,使他们始终处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2.认真批改分析书面作业,备好学情
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维的障碍,重新选题确定教学内容,要更有针对性,新颖性,更能吸引学生。
三、“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之小组分组依据
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的先决条件是将班级中的学生合理地分为若干小组。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性格差别等因素,合理分组,一般以4-6人为宜。
四、“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的基本过程
在先期预习的前提下,小组合作探究包括以下过程:
(1)发现并明确提出要探究的问题;(2)猜想与假设;(3)通过观测、实验等方法收集科学证据;(4)得出结论;(5)合作评估与
交流。
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I《氯、溴、碘及化合物》“Cl2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Cl2的化合价,预测Cl2可能具有强氧化性、还原性及漂白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准备提供适当的化学仪器和化学药品,让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如,干燥和潮湿的Cl2能否使干燥的布l褪色,去验证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实际上是HClO表现的漂白性。
五、“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虽然“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已经被逐渐认可,但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有无可回避的诸多现实问题:
1.学生因素
在先学这个大前提下,学生是否能够把预习环节真正地落到实处。
2.教师因素
能否在课前为学生命制每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并且是否能够主导每一节课。
3.课堂因素
每一小组在合作探究时,是否能够真正提出问题,是否能够让每一个组员参与合作。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能够逐步去解决和完善。
课堂上无固定模式,应随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情而有不同的改变。但可以肯定教得好可以点石成金,把学生点状思维串联成线,上升到新的高度。
“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是个师生共同参与融于一体的动态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课堂会更具有生命力。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教师 素质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教教科书”的过程,而是“用教科书教”的过程;不是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而是用现在的知识教未来的人才。因此,教师作为新课程理念的传承者和新课程的实践者、参与者、开发者、研究者和推动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指导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去,与新理念、新教材一同成长。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更新教育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以往的教学认为,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言传身教的教育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但这些已不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现在的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方向的引导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探究的合作者和成果的鉴赏者。
转变教学行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进步与成功要及时给予关注、评价、赞赏、鼓励;要善于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生活与化学、社会发展与化学、科学技术与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在进一步感受化学知识给人类带来发展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夯实本学科专业知识,提高相关专业知识水平
当前,知识发展的总趋势和新特点就是知识正在从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大量新型的边缘学科往往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所以,学科间的相互综合已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传统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教师面临着“本领危机”。如在新课程中对新材料、新能源、新概念、新方法等知识的介绍,无疑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适应知识结构变化的要求,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学习和掌握多学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并将他们适时地补充到本学科知识的教学之中,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能力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三、深入探究学习,提高教育科研素养
新教材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也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科研空间。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将教学与科研融会贯通。通过课题“选择一立项一实施一总结”的过程,通过查找资料、学习理论,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的不断反思、对课题研究实践的不断改进、对课题经验总结的不断完善,来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增强自身的人文观念、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
四、强化科学探究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有12处“科学探究能力”的字样,可见新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视程度。新教材根据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在每章都安排了较多的实验内容,供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乐于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懂得科学探究的程序。如果教师缺乏探究热情,仍然按老教材的思路进行实验演示,就失去了实验设置的意义,失去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契机,也失去了新课改的目的。
五、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要成为当代教师的自觉行为,而且要成为学校管理者常抓不懈的工作目标。教师通过校本教研等多种形式,使自己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如采取新老教师结对子、学校之间建立伙伴关系的方法,通过经常性的互相听课、相互交流和自我反思,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集体备课,轮流说课,使教师及时学习、借鉴他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弥补教师个人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和课标理解的不足;让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选取有代表性的章节进行公开课示范,通过广大教师的集中观摩、集体评议,达到开拓思路的目的,进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整体教师队伍的建设。
六、加强教学实验,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要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尽早发现和解决新课程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效果好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好?效果还能再好一点吗?课堂上我真的关注学生了吗?知识是我直接“给”的。还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我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还是只流于形式?我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是否关注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在课堂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样长期的思考,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效果做出较科学的分析,对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做出及时的矫正,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自身素质的提高积累素材。
七、掌握多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多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已在普通高中得到了应用和普及。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化学教师应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来进行新课程教学。一方面,积极使用一些挂图,幻灯片,音像资料等进行直观教学;另一方面,要学好电脑知识,掌握过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会用Word、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课件,把网络知识、课本知识通过计算机进行有效整合,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使化学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以适应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八、增强心理保健意识,保证自身身心健康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如同建筑师的蓝图。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当前许多教师由于过去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现在要申报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不知从何人手。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提高教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从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作用、结构等方面来谈教师应该如何规范撰写开题报告,力求对教师提供一点启示。
一、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自己提出的课题得到上级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课题开报告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要了解其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方面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人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这样制定出的开题报告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开题报告的结构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后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现实,则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研究的背景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4.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5.课题研究的目标
6.课题研究的内容(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7.课题研究的过程
8.课题研究的方法
9.预期研究成果
10.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1.参考文献
四、课题开题报告撰写规范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最后就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
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一位高中化学教师在课题开题报告中对其课题意义是这样写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20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
阐述这部分内容必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 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力求表现出自己课题研究的个性及特色。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力求精当,力求体现自身研究的价值。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指向操作层面,即通过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促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好处。它的阐述是通过假设关系,勾勒出通过研究可能会或一定会产生的实践效果。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取向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在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可能比较匮乏,但也不可否认,通过研究,可能达到了对某一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对某一理论进行了具体阐述与充实,或许还会产生赋予全新内涵的实用理论。这部分内容有就写,无则免。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界定即定义,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采用分——总的方法,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分别给予概括,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围绕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积极探索与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学校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为职业学校进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
创新精神是指人的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因循守旧而积极求新的精神,是驱动外显创新行为的内隐动力。人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创新精神为基础,没有创精神便没有人的一切创新活动。因此人类的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与灵魂。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运用理论知识、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撑性理论也就是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理论支撑行动,科学的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保证。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研究目标一般包含以下三方面:
1.教师:通过研究希望获得某一(些)教育教学规律,落实在知识产品上,表现为教师教育知识的增长,教育经验的丰富,教育方法的创新和教育理论的发展等。
2.学生:通过研究所要达到的培养人才的目标,落实在学生的身上,表现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
3.学校:通过研究所要达到的学校教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落实在学校工作过程中,表现在学校的效益上。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将研究题目依据研究目标展开、细化为若干小问题。课题越大,内容越多,越要具体,研究范围较大的课题应列出各子课题的内容。
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例如:《初中语文活动课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2、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确、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3、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步骤和计划)
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每一个阶段有明显的时间设定,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要有详尽的研究内容安排、具体的目标落实,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环环紧扣,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两种方法。比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这一部分是课题方案设计的主体,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目标任务如何得到研究落实,在这部分应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成果预测即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带来什么成果?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教育教学论文、专著、影像资料(含课件)、典型的教案、教具学具、学生作品等。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没有完成。在开题报告中设计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以便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同时也有利于课题管理者据此对课题进行检查验收。
(十)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关键字:化学教学;问题解决学习;元分析;问题表征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6–0020–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从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就是认知操作的一个过程。正如安德森所描述的,问题解决是任何指向目标的认知操作程序[1]。纽厄尔与西蒙从问题的特性出发,将问题解决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当前状态、目标状态、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所需的一系列操作[2]。由于问题解决过程受许多因素影响,对问题解决的描述和界定也不断丰富。问题解决常被理解为是一种能力、一种教学过程、一个教学目的、一个认知过程、一个创造性活动、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方式、一种心理活动[3]。
问题解决学习,也称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这种学习方式以问题解决过程为载体,学习者需要学习怎样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4]。从这个意义上讲,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学习应是以化学学科的学习作为问题解决的背景,学生探索问题的学与教的过程。
在我国的理科教育的研究中,从学科学习的角度探索问题解决学习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这些研究中,人们对“问题解决学习”的探索,包括在概念的使用和理解、问题解决学习的研究方法和问题解决学习的理论基础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另外,作为理科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亟待探究的议题。本研究试图从当前化学教育领域中问题解决学习的研究现状出发,明确问题解决研究的特征,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深入探索问题解决学习。
1 研究过程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化学教学》期刊中关于问题解决学习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问题、问题解决等关键词筛选近十年所有论文(2000-2010),获得67篇相关论文。
1.2 元分析思路
本研究的元分析进程主要依据认知心理学中对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时兼顾化学教学的学科特征,对论文进行分析和解构。本研究的分析模型由“问题提出和表征”、“问题解决”两个单元组成(见图1)。
图1 本研究的元分析模型
在真实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与教的过程中,对于“问题”意义的辨别是尤为重要的。为了明确化学教学中真实的“问题”,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提问者的身份。教师和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由于他们所处的问题情境以及话语方式都存在差异,导致“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意义。(2)问题的表征方式。既考虑学科存在的特性,也考虑不同的问题表征所导致的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问题的有效表征与学生的学习水平[5]、认知方式等都存在着相关。
本研究的分析模型中还包括对“问题解决”模式的确认。要让学生顺利地解决一个问题,就要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同时,不同的心理模型无疑会决定不同的问题解决过程,心理模型往往出现在问题解决过程之前,指导着问题解决的进行。
1.3 统计比较
以元分析微观数据为基础,采用Excel 2003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化学教学过程中问题解决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状况,并思考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2 整体分析
对本研究中所收集的全部文献进行整体分析,结果显示有关问题解决学习的文章或内容呈总体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8年达到峰值,占总量的20.9 %(如表1)。这一现象初步表明,随着新课程的推行,作为理科新课程重要目标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得到了更多重视。
表1 各年有关问题解决学习的论文篇数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2000至2010年间问题解决学习的研究重点在于问题情境创设、问题解决过程、学习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如图2)。有关问题情境创设的论文占所有论文的比例为14.19 %,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的论文都占16.63 %,教学策略的论文占14.19 %。该结果表明本研究模型中各个主要因素或组成部分都是目前问题解决学习研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从文献的总体数据分析来看,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化学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环节中。尽管对问题本身特性的研究以及学习者问题的认知特性等方面还不是很多,但人们也正将目光转向这些方向。为了进一步了解化学教育领域中这类研究的更深层次的特征,本研究在问题的定义和表征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两个方面进行了更深入、更具体的分析和探索。
3 问题的定义和表征分析
在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明确“问题”的构成是其首要任务。在本研究所分析的文献中,对问题的定义和表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提出问题者及其问题的特点。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观点,问题解决起始于一个问题的表述或已知的初始状态[6]。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提出问题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问题的起始状态。目前,在理科领域的问题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强调其真实性[4]。为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更能够促成有效的问题解决学习或教学。
然而,传统课堂教学的大班授课制度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都限制了学生提问的可能性以及提问的质量。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化学课堂还是以教师提问为主。本研究所选取论文中,有49篇以教师作为问题提出的主导者,有12篇以学生为主导者,有3篇认为应该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还有2篇未提到提问者。其中,以教师作为问题提出的主导者的研究表明,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兴趣、配合相应的问题情境,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都比较重视学生对教师设计问题的重要作用。
第二,问题提出的学科情境对问题表征的影响。在教师问题呈现的过程中,问题所处的情境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这里的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对应的学科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解决学习的必要途径,能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7]。涉及问题情境创设的22篇文献主要从四个方面描述:(1)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2)问题情境的素材;(3)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满足的条件;(4)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从各自所占比例(见图3)来看,有关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满足的条件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的研究还较少,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第三,教师提问的话语方式。教师提问的话语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和转换信息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不同层级的表征。教师的提问方式包括话语内容的科学性以及问题呈现方式的合理性。由于教师对于问题解决理论理解的局限性,目前几乎没有研究涉及这个方面。
4 解决问题过程
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有效表征,可谓在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接下来,就要面临问题解决学习的主体部分——解决问题。问题解决的过程具有复杂性,步骤的不同直接影响着问题能否顺利解决。 在所选论文中,17.39 %的论文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表明目前教师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依然以实验为主,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征。17.39%的论文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表明知识体系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如表2)。然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元认知的控制以及运用合适思维方式的重视程度还较低。
表2 问题解决学习过程的各个步骤所占的篇数
在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指导着具体过程[8],它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顺利地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在所选取论文中研究的教学策略中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指出问题解决的主要过程,即提问、解决、反馈。第二类是用具体的化学习题来解释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运用的策略,其中类比、分解、逆推、探究、程序、整体、模型、推理信息、反思这十个策略[9]是比较具代表性的。选取的论文普遍比较重视教授学生和新手教师如何解题,多为教师的经验总结。把问题解决学习过程视为解决练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这与真实的问题解决学习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还有较大的区别。
此外,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模型也决定着问题解决。人的心理机制非常复杂,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3]。所选取的文章中多数强调学习者的内部思维过程,约有44 %关于思维的文章认为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但在理科教学中,学生心理机能的科学性以及外部因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5 研究结论反思
基于先前分析,可以总结出当前研究的一些特点:第一,问题解决研究的受重视程度正逐步提高,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问题情境创设、问题解决过程、学习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方面。第二,问题主要以教师设计为主,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第三,问题解决过程体现化学学科特征,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
当然,这些研究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后续研究突破。具体表现为:
首先,在化学教学中,大多数的研究者对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本质和特性没有给予很准确的定义,有关问题解决学习的理论比较缺乏(如表3),有55.22 %的论文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依据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的论文相对较多。看来,研究者所理解的问题解决学习可能还有所偏差。
表3 2000-2010各年论文的理论基础
其次,研究方法不够科学,极少有研究用较为可靠的科学方法来进行研究(如表4)。多数文章都运用了所谓的案例法,表现为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利用经验解释问题。归纳出的结果仅为经验之谈,科学性不够,缺乏可迁移性。
表4 2000-2010各年论文的研究方法
最后,关于问题表征、教师的提问话语方式、问题解决心理模式的研究还较少。在结合目前认知领域的研究成果方面还嫌不足,多数停留在教学活动的表面。在问题解决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较为经验化和应试化,依靠并强化记忆和算法的教与学模式仍然盛行,高水平思维技能找不到生长的土壤[3],启发式的教学难觅踪影。绝大多数的研究依旧把问题解决的策略简化为做题方式,这与真实的问题解决学相径庭。同时,在自我监控和元认知方面的研究颇为欠缺。
总之,化学学科中问题解决学习研究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仍然处于萌芽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69.
[2]张琳瑜.促进问题解决学习CLEs理论研究与实践―以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七年级地理课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5.
[3]李广洲,任红艳.化学问题解决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8,58,75.
[4]M.P.德里斯科尔著.王小明译.学习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0.
[5]李芳,王祖浩.高中生化学问题表征中信息识别深度差异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8(2):13.
[6] [英] S.Ian Robertson.张奇 等译.问题解决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5.
[7]于淑儿,王存宽,沈兆良.试论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法”[J].化学教育,20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