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服饰与文化论文

服饰与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14 07:47: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服饰与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服饰与文化论文

第1篇

1.运营管理方面的冲突这一冲突指的是在进行企业服务外包过程中,合作双方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发生的冲突,比如市场冲突、信息对称性冲突、知识产权冲突、人力资源冲突以及合同管理冲突等等。从服务外包合同方面来看,该合同属于法律性文件,是确立双方合作关系的重要文件,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合作双方可能会对某些合同条款产生歧义,从而引发冲突。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能够决定企业服务外包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员工薪资、员工沟通、人才的留驻等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其决定性因素包括相关管理制度、商业机密以及知识产权等,这些商业信息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一旦泄露出去,则往往会造成知识产权、商业机密等方面的冲突。

2.文化背景方面的冲突企业在进行服务外包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而发生冲突。这一冲突指的是从服务外包文化广义的概念出发所遇到的文化方面的冲突,比如语言冲突、战略冲突、理念冲突以及区域文化冲突等。不同的区域的国家,其地区有着独特的植根于民众之中的文化特色,这些知识和文化隐性存在于企业职工的内心中,逐渐演变成各种观念,而对于其他的文化知识则比较排斥,导致企业之间价值观体系出现差异,从而引发冲突。同时,企业在制定某一战略过程中,同样也会由于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而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且,有可能会由于承包商对企业的文化没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在某些词句的理解方面,会有不同的解释,导致沟通方面和理解方面出现障碍,从而产生冲突。

3.法律法规制度方面的冲突这种冲突指的是接包企业和发包企业之间由于不同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制度而引起的冲突,主要内容包括监管冲突、立法冲突和制度冲突等等。企业双方存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是否适用于双方的问题,并且往往会在放任与多管之间,反监管与监管之间展开激励的博弈。在这其中,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督管理工作,发包企业是重点对象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失去控制,但是往往还是会造成较为明显的冲突。通过整合之后,认可权威性、相互包容性以及相互适应性是法律制度冲突实现的目标。

二、新时期下企业服务外包过程中进行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1.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工作在新时期这一背景之下,企业在进行服务外包过程中,要想有效实现文化融合,首先必须不断加强人员培训工作,推动人力资源的融合。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需要不断引进优秀人才,并对员工进行不断培训教育,并且经营理念和语言方面也需要通过不断地培训才能够达到相通相容的目的。因此,企业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即加强员工的培训与培养和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第一,在专业培养服务外包人员的相关机构和各大院校中,设置相关管理课程和跨文化交流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对服务外包主要发包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商业惯例以及文化传统进行系统的介绍。第二,与跨国发包企业发展相互合作关系,并鼓励接包企业积极派员工去往国外参加学习或考察实习,通过各种方式来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跨文化沟通及交流能力,提高实际工作的效率。第三,促进服务外包合作双方的语言理解和语文化交流,找到不同文化的结合点,使员工对外包活动的认可度得到提升。最后,应该联合主要发包国家的教育机构共同开展教学工作,是学生能够在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以及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不同国家存在的文化差异,使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得到不断提升。

2.建立并完善服务外包管理机制在新时期这一背景之下,企业在进行服务外包过程中,要想有效实现文化融合,还应该建立并完善服务外包管理机制。承包方和发包方两者都应该建立起专门的实施团队,并建立健全的有效管理模式,确保整个外包合同中的相关内容都能够得到有效地落实和执行管理。一是,建立并不断完善整个过程的风险甄别警告机制和监督机制。二是建立并不断完善定期会议制度和变更机制。其中定期会议制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各子项目中的经理人会议、高级项目监理人会议以及双方高层会议。为确保外包合同的有效执行,这三个层次的会议都是缺一不可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双方的合作变得密切。三是建立三层次的管理模式,当完成业务转交工作之后,外包服务便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三层管理机制在确保发包方已经实施外包业务之后,控制权仍让牢牢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四是双方签订外包合同之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业务移交,因此,应该在合同中对外包业务的相关内容制定更加详细的规定,使外包业务的流程变得更加清晰明确,对资产转移进行妥善处理。五是设计出必要的应急计划,企业应该针对各种紧急问题设计出必要的应急措施,并将其列入合同当中,以确保其可执行性。

3.建立并不断完善服务外包考核体系在新时期这一背景之下,企业在进行服务外包过程中,要想有效实现文化融合,同时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服务外包考核体系。首先应该对外包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衡量,准确把握其是否适应工作的绩效以及负责相关外包工作。并了解相关外包部门的工作创新情况职责履行情况以及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以便为企业今后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应该严格监督控制相关人员的服务外包工作情况,一旦发现存在某一方面的冲突,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并建立健全外包人员或相关外包部门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在对外包人员进行工作情况的考核时,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对外包人员进行全方面的考核,为公平奖罚和明确责任提供重要依据。采用客观统一的考核标准,相对独立且全面的考核要素,统一考核方式和考核时间,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另外,还应该与外包考核结果充分结合起来,给予外包人员是适当的激励。企业在建立竞争性的分配机制和用人机制的同时,应该将脱产培训、职务晋升以及福利分配等多种激励方式综合运用起来,并对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企业人员给予合理的倾斜,而对于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外包人员,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

4.不断完善服务外包合同管理工作在新时期这一背景之下,企业在进行服务外包过程中,要想有效实现文化融合,还应该不断完善服务外包合同管理工作。在服务外包管理工作中,服务外包合同是控制外包服务商进而减少文化冲突的主要杠杆,是其中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该紧紧围绕外包合同的管理工作,主要涉及的事项包括终止外包合同、更新外包合同、签署外包合同、制定外包合同以及选择接包商等方面。双方完成服务外包合同的签订之后,企业相关信息技术的部门的工作便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将原来的工作转变为控制、评估以及监测外包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对接包商和最终用户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确保服务外包工作的质量,不损害到双方企业的利益。同时,应该通过谈判与接包商签订尽可能完备的合同,能够将涉及到服务外包的相关实质性要素清晰准确地表述出来。比如双方预期、双方责任、双方义务以及双方权利等等。另外,还应该在合同内容中将服务外包的相关标准、服务等级、服务范围以及服务价格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一进行明确规定。从目前情况来看,包括财务、人力资源以及IT在内的服务外包已经逐渐形成了外包服务标准,主要内容包括奖励和惩罚制度、报告机制和服务质量的衡量、对服务以及服务质量的描述、合作结束机制以及争议的解决等等,这一标准的使用取得很好地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汉语语言目的论;汉英译;文化信息;目的语;归化;异化;跨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2-0050-0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发展日益腾飞,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译介给世界各国。在汉语语言中打上独特民族烙印的汉语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精粹,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及历史沉淀,在对外传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深入了解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民俗传统,就不能正确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含义,无法领略中国文化的特有魅力。因此,准确译介汉语文化负载词就成了中国文化成功走出去的有力保证。

一、文化负载词

文化是一个民族保持自己语言特色的根基和生存土壤,文化负载词则是体现本民族文化独有特征的语言精粹,肩负着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任务。但是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同背景的人们存在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些冲突和碰撞,给人们的交流带来种种困难和障碍,所以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语言翻译中的重点和难点。

文化负载词是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发展历史、生活环境和文化信息的独特词汇,不同文化间的界限通过文化负载词体现出来。包惠南和包昂先生把其称作“词汇空缺”(zero of equivalent word),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1]文化负载词是一个国家在历史长河中长期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词汇。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了独具特色的民情风俗、社会制度、以及生态环境等,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相应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来反映这些文化现象。汉语和英语分别代表了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文化焦点差异很大,词义空缺现象比较明显,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找不到对等或与之完全契合的词,给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的翻译带来诸多障碍。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西方文字之间的对等词达90%,因此西方译论家提出了对等的理论;但中文和英文的对等词只有40%左右,因此西方的对等论只可能解决一小部分中英互译问题,而大部分的问题都不能解决。[2]所以在跨文化交往中,交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否处理好这些特殊的文化载体。

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汉文化意象的反映,中华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中逐渐积累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汉语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精髓的标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绚烂多彩,文化负载词更是汗牛充栋,所以这些肩负着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使命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显得意义重大。在其英译中经常会出现词汇空缺、语义空缺、文化空缺等,准确翻译甚为棘手,经常会造成汉语文化信息的缺失,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文化亏损,从而产生文化冲突和交际障碍。例如中国文化中的“龙”,是中华民族崇敬的神兽,祥和高贵,象征着成功,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神物。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却直接拿英语已有的具有“古蛇”“魔鬼”“撒旦”等负面意义的dragon来对应,完全混淆了两种不同的物种。早有学者呼吁改为汉语拼音或者改为与汉语发音接近的“loong”,这些都是文化负载词翻译的进步。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成功与否关系到目的语读者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原文的韵味和哲理,是跨文化翻译中的瓶颈。

二、目的论

目的论是由德国语言学家凯瑟林娜・赖斯、汉斯・威密尔、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克里斯蒂安・诺德先后提出并完善,其核心观点认为,翻译过程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行为的过程。

目的论学者认为,翻译工作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要求,结合语境的功能及目的语读者的需求来确定文本翻译的具体策略及译文的最终表现形式。其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这样可以实现翻译活动所要求的文化转换和交际目的。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应受到翻译目的的制约。较之以前语言学派传统的等值翻译观念,功能翻译理论摆脱了以原文为标准来衡量译文质量的限制,表现出了更大的灵活性,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是对传统“等值”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对于跨文化过程中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实践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汉语文化负载词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内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常无法实现译文和原文的绝对对等,使得其往往具有一定的不可译性。目的论的提出给予了译者较大的主动权和思辨空间,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选择翻译方法。

三、译者的任务

第3篇

公益性文化事业(也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是指由政府举办的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涵盖文化政策、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技术技能、创造发明各方面内容,旨在满足大众的多层次、多样化、整体性的公共利益。它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对应,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既是商洛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商洛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在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区域文化,落实公民文化权力和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促进多样化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商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在整合资源、查漏补缺上下功夫;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必须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扎实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体育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要建成设施网络覆盖面广、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强、资金人才技术保障有力、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机制灵活、群众满意度高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坚持政府主导、面向基层、不断创新、城乡统筹。①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益性事业,必须把公共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做好把握方向、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强化扶持、有效监管等工作。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丰富公共文化产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真正实现文化惠民。④要坚持城乡、区域间文化统筹发展,通过以城补乡、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2、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

(1)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实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在加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的同时,重点规划与建设基层文化设施,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面,实现“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进一步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空间布局,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推进村落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把基层文化宫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二是加大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力度。要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整合利用不同领域、不同系统文化设施,有组织地实施学校、企业等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的开放共享,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建成功能结构合理、地区分布均衡、高效便捷可及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三是根据《国务院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基本原则,出台商洛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条例或办法,加强对已建或新建的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四是针对商洛相当部分的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欠完善、活力不够、效率较低的情况,积极探索与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机构,充分挖掘与发挥商洛已有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优化服务,提高效益。如通过采用总分馆制或加盟馆制、网络图书馆和流动图书馆等多种方式,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和方式,以市、县图书馆为核心,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纽带,以村(社区)图书室为基础,以企业、学校等行业系统图书馆联合加盟为补充,构建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具有商洛特色的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2)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首先,要着力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公共文化单位要配足配强各类业务干部,理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加强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职责和主体地位,着重解决专职文化站长的配备、使用、待遇等问题,建设、培育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文化员、村落文化员队伍。三是要把文化志愿者作为公共文化工作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提高文化志愿者的素质,使志愿者更好地投身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促进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要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以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创新内容、扩大规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团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工作岗位规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逐步实施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再次,要完善选拔和激励竞争机制。制定落实选拔、任用、激励、评价等方面的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宣传。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文化示范户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3)进一步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博物馆、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免费向社会开放,深入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继续实现“一村一月看一场电影”和“一村一年看一到两场戏”的目标。依托流动图书馆,扩大服务覆盖面,有效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争取到“十一五”末,全市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和社区建立起流动图书馆流通点。组织开展全市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精心安排适合外来务工人员需求的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国家投资的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为低收入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他特殊群众免费或低价演出。

(4)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一是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公共文化单位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面向群众、开拓市场,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提供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二是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改革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要完善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登记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或冠名承办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社会化。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市场化统一配送服务的新路子。三是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加快推进现代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第4篇

关键词: 翻译 操纵理论 历史文化语境

近代中国从1840年一直延续到1919年。期间,无数优秀的中国人都在不断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向西方学习,将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译介给国人,使其开阔视野,知己知彼。严复与林纾正是近代中国两位主要的翻译家。学者们曾对他们的翻译作过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是从传统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而传统翻译理论是以原文为出发点,强调文字的一致性。正因为如此,很多关于严复与林纾翻译的评论都存有一定的偏见,或者说是不够全面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特拉维夫大学的佐哈尔教授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并指出翻译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多元系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从此,翻译不再仅仅处于语言的层面,“文化转换”开始在翻译研究中显现。理论学家开始意识到翻译不是存在于真空中,而应关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赫尔姆斯发展了这一理论,并提出“从译语文学角度看,所有的翻译都会出于某一原因,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操纵”。(赫尔姆斯,1985:11)这一理论为研究严复与林纾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笔者将从这一新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对严复与林纾翻译活动的影响。

1.翻译操纵理论简介

自“文化转换”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以后,翻译研究便从以前的以原语为中心的研究方式转向以译语为中心的研究方式,且学者们更多地关注翻译时的历史文化语境。

操纵理论的代表学者勒弗菲尔提出了两个控制因素,并指出他们控制着一个社会的文化系统,使其不会与社会其它子系统脱离。这两个控制因素中一个处于文化系统内,另一个则在其外。具体而言,第一个因素由“专家”来代表,在文化系统中“专家”是指评论家、批评家、老师和译者。他们会不时地给那些与当时的主流文化,即当时的诗学观与意识形态相背离的文学作品以压力。第二个控制因素在文学系统之外,被称作“赞助人”(个人或者机构)。他们有能力促进或阻碍一个文学作品的撰写、传播与重写。因此,意识形态、赞助人与诗学观控制着文化系统,从而控制着文学作品的产生。当然,翻译作品也受到这些因素的控制。将具体分析近代中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赞助人与诗学观。

2.近代中国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主要关系到某一时期的社会形态。同时,某一特定时期译入语的主流文化与存在于此时的翻译作品是相互作用的:意识形态决定着译者将使用的基本翻译策略和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问题所采取的处理方法;翻译作品则对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反作用。

自封建制度确立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政治独立、经济自给的国家。但从十九世纪后半段开始,这一切都改变了。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这给原本骄傲自大的中国人以重大打击,也标志着中国人民灾难的到来。

在中日和1898年失败之后,中国濒临灭亡,而中国人也将沦为奴隶。因此,当时的主导政治意识是唤醒中国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以期重建往日的辉煌。严复和林纾生活在近代中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他们目睹了中国一步步从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自身的政治意识是相对复杂的。

严复在英国留学时曾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他想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来“医愚”。因此,在翻译中,他推介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些理论来唤醒当时的中国人。同样,林纾在其翻译作品的《前言》和《后续》中也明确表达了他的政治意识。在《黑奴吁天录》的《跋》中他写道:“余与魏君同译是书,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林纾,魏易,1981b:206)然而,在另一方面,严复与林纾深信王道,他们对清王朝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期望中国进行改革,但这场改革应该由皇帝来领导,并且,应该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改革,而非革命,他们希望中国也能采取君主立宪制。

3.赞助人

赞助人是影响翻译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既可以是个人,如吴汝伦,又可以是一个群体,如社会团体、出版商或媒体。赞助人可以有力地促进他认为优秀的翻译作品的传播,也可以有效地阻止他认为不合时宜的翻译作品的出版与发行。(勒弗菲尔,1992:19)

3.1严复的赞助人

严复清楚地知道他的目标读者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和清朝的统治阶级。因此,他必须找寻一个人来提升自己在文学圈中的地位,从而有利于他所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的传播。他很明智地选择了吴汝沦。吴汝沦是桐城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文学界久负盛名。他擅长于中国古典文学,也对洋务颇有兴趣。吴汝沦是《天演论》的第一位读者,他很喜欢严复在书中优美的措辞及表达方式。在序言中,吴汝沦写道:“抑汝沦之深有取于是书,则又以严子之雄于文,以为赫胥黎氏之指趣,得严子乃益明。文如几道,可与言译书矣。”(严复1981:vii)虽然吴汝沦主要称赞的是严复的措辞而非书中进步的思想,但他的这些评论却有力地提高了严复在文坛的地位,也大大促进了严复作品的传播。

3.2林纾的赞助人

林纾绝大多数的翻译作品都是小说,而小说在当时是被认为粗俗文学的。因此,林纾如果想用小说来宣传他的思想,首先就要想办法提高小说的地位。在这方面,康有为和梁启超起了很多的作用,因此,也可视为林纾的赞助人。康有为从实用的角度强调了小说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梁启超大力倡导政治小说,并指出,在西方,哲学家和政治家都会通过写小说来指导和教育人民大众。他甚至认为,政治小说是促使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马祖毅,1998:212)通过宣传小说的社会功效,小说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从而为林纾所翻译的小说带来了大批的读者。

4.诗学观

要确保翻译的成功,译者的译书不仅不能与当时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相冲突,反而必须与当时的诗学观相一致。意识形态主要决定着社会形态,而诗学观决定着某一特定时期的文学。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文化与文学研究应为某些社会意识形态服务,正如古语所说“文以载道”。自古以来,文人们都有很强的责任心,他们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他们常常“文以言志”。严复与林纾正继承了这一思想,他们寄希望于翻译以言志,以唤醒国人,从而拯救当时濒临灭亡的中国。

从以上分析可知,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它所具有的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对当时两位伟大的翻译家严复与林纾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客观历史因素的影响下,严复与林纾对他们的翻译作品进行了特有的操纵,从而形成了带有他们强烈个人色彩的翻译作品。当然,我们只有结合当时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才能正确理解他们的翻译并给予确切的评价。

参考文献:

[1]Hermans,Theo.Ed.,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London and Sydney:Croom Helm,1985.

[2]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London:Routeledge,1992.

[3]林纾,魏易译.黑奴吁天录.北京:商务出版社,1981.

第5篇

【关键词】《红楼梦》 饮食文化 文化负载词 异化与归化

引言

近年来涉及到霍译本的译评著作文章较重要的有肖家燕、洪涛、李晶和赵朝永等人,对两种译本中具体译例的优劣得失都有所论析,如回目、人名、颜色、宗教等内容的翻译特色及误译、漏译的情况等。钱亚旭与纪墨芳于2011年发表《霍译本中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定量研究》(红楼梦学刊),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其翻译策略;肖家燕于2009年发表《概念隐喻的英译翻译》,注重研究文化负载词的隐喻。但仍不足以一一反映其细部特征,对其细节部分分析以及成因的研究稍显不足。本文拟就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出发对杨宪益和霍克斯所译(以下简称杨译、霍译)《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负载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探索饮食文化负载词的有效翻译途径。

一、异化与归化的内涵

韦努蒂(Venuti)在1995年提出了两类翻译策略: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他把这两类策略的源头追溯到施莱尔马赫及其1813年发表的《论不同的翻译方法》一文。归化是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拢。

二、《红楼梦》杨霍译本中饮食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比

1.杨霍译本的翻译策略。《红楼梦》杨霍译本的翻译策略,也是红译研究的热点之一。总的说来,杨译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基本上忠实于原文,强调把中国的文化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则向西方读者靠近,采取了归化于目的语读者的态度,其目的是期望译文更好的为西方读者接受。

2.杨霍译本的翻译策略在饮食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体现。

①千红一窟

杨译: 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

霍译: Maiden’s Tears

杨译似乎是中性,而霍译文中明显带悲。其实,这个茶名最后一个字与“哭”谐音,所以霍将它意译出来。“红”在中文里也表“女性、少女”之意,杨在这里用异化把“红”直译成“red”,不加注释易使西方读者误解为“鲜血”与“危险”。本文作者认为,杨宪益最好在第一次将“红”翻译成“red”时加注释说明中英对“红”的不同理解,这样才能让中国的这种文化慢慢融入西方世界。

②黄酒

杨译:Shaosing wine

霍译:Rice wine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追溯历史,绍兴黄酒闻名古今。杨宪益将其译为“Shaosing wine”,是用“绍兴”这个地名来指代酒名,向外国读者展示此酒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霍克斯则将其译为通俗易懂的“rice wine”,读者一看即明其为何物,却感受不到任何文化底蕴。

③挂面

杨译:Noodles

霍译:Vermicelli

挂面是一种细若发丝、洁白光韧,并且耐存、耐煮的手工面食,有圆而细的,也有宽而扁的。中国人喜欢吃面食,尤其在北方。远在唐代,中国人就已经在食用这种“快餐”。杨宪益采用异化,将其译为“Noddles”,是为了传播中国挂面的独一无二;霍克斯采用归化,将其译为“Vermicelli”,在西方饮食文化中通常表示“意面、意粉”,于外国读者而言可减少阅读障碍,却无法呈现出中国文化特点。

三、杨霍译本不同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1.翻译目的不同。影响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翻译目的。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原则和过程。在翻译《红楼梦》饮食文化负载词时,杨氏夫妇是为了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因此,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存原著的中国饮食文化特色,而霍克斯的翻译目的是为了满足普通英语读者的阅读需要,因此注重译本的可读性。

2.主流翻译理论与译者文化不同。杨氏夫妇受到严复所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影响,同时习得汉语且受中国文化熏陶,将“信”,也就是对原文的忠实在第一位。在霍克斯所处的西方,受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影响,且英语为母语,故翻译的目的是使目的语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做出的反应达到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因此,我们在《红楼梦》霍译本中见到最多的是归化和意译的身影。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楚文化;西汉长安;陵墓;墓葬;出土资料

中途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本文所涉及的考古资料简介

1.西汉长安中小型墓葬

就中小型汉墓,韩国河先生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将西安地区的中小型汉墓分为三类,并根据随葬品将其分为四期。[1]

第一期:墓葬的时代当在秦末汉初, 最晚至文帝时期。

第二期:文帝以后到武帝时期。

第三期,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的年代当在武帝后期至宣帝前期。后段根据其器物组合以及墓葬形制推断的年代大体在宣帝后段及元帝时期。

第四期,也分前后两段。前段墓葬的年代当在元帝以后至新莽之前而后段墓葬的年代当在新莽时期或更晚一些。中小型墓葬多采用竖穴墓道土洞墓和竖穴土圹墓, 大型墓葬多采用带斜坡墓道的土圹墓。

本文所讨论的时代范围应在第一二期,中小型墓葬多采用竖穴墓道土洞墓和竖穴土圹墓,大型墓葬多采用带斜坡墓道的土圹墓。

2.西汉帝陵概况

西汉总共有十一个帝陵,有九个位于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两个(文帝霸陵、宣帝杜陵)则在渭河以南的长安城东南一带。西汉的帝陵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应为陵庙和陵邑制度的变革。汉代普遍实行陵旁立庙的制度,这一制度在元帝以后有所改变,把庙改建在都城之内。西汉从高祖长陵到宣帝杜陵,普遍在陵墓附近设置陵邑,并迁徙各地富人、豪强到陵邑居住。而这一措施也是在汉元帝时才宣告结束。

依据当时的祭祀制度,西汉初期举行的祖先祭祀活动中,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在陵庙中举行的“月祭”。而且“月祭”每年共有二十五次,即所谓“庙岁二十五祭”。[2]P2331所以,汉初把诸帝的庙造在陵园附近,主要就是因为当时人相信衣冠上依附着主人的灵魂,为了便于在每月举行祭祀典礼时,把陵寝中的衣冠送到宗庙去游历,让灵魂接受祭祀。

本文主要想要探究西汉初期的墓葬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因素,因而着重关注西汉早期的中小型墓葬以及汉武帝之前的陵墓。

二、楚文化

1.楚文化的界定

研究楚文化之前得先知晓“何为楚文化”,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界定。

苏秉琦先生认为:“楚文化有四个相互区别又联系的概念”即地域概念、国家概念、民族概念和文化概念。[3]

夏鼐先生认为:楚的含义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楚地”,只要是楚地范围内的文化都为“楚文化”但具体到某一时代,楚地的范围是不同的;二是“楚国”;三是“楚民族”无论什么时期,只要是楚民族的文化都为“楚文化”;四是“文化”名,即考古发现所显示的文化面貌。[4]

由于楚文化的时间跨度大,地域分布广,文化特征复杂,因此楚文化有狭义和广义,典型和不典型之分。[5]

由于楚文化的持续时间特别长,较为复杂,西北大学的胡刚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基于大量的考古学资料对其进行了梳理。并认为西周早中期楚文化比较接近关中周文化风格;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楚文化已形成独特的楚式风格,而与关中周文化的差别较大。[5]

2.汉代服饰中所见的楚文化元素

在上一个小节中似乎无法看出楚文化与西汉初期的文化有关联,但是由于西汉的统治者多来自楚地,一种文化的传播,领导者,特别是封建社会的领导者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刘邦、樊哙、曹岑等皆为徐沛之人,而徐州曾是楚国的辖属之地,因而很有可能将楚地的一些习俗带于此,这在考古学中有一些体现。而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汉代早期的一些服饰,则明显蕴含有楚文化元素。

(1)汉代之前服饰发展简史

服饰文明是中华古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服饰既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又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之一。服饰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发展潮流、开放程度,工艺发展状况、文化交流情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关于我国服饰起源常与传说联系在一起,而与中国其他远古事物的发明一样,也被归功于三皇五帝。而较为流行的说法则在《吕览》、《世本》以及《淮南子》中有所记载,尽管有所差别,但其相同之处在于均为“黄帝”时开始制衣。

当代考古学的成就, 已经把服饰文化的源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8000 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一枚磨得很细的骨针。说明此时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缝纫技术。[6]P2

千百年中,每一个时代的服饰都有其独到之处,然而尽管历代服饰千姿百态,但从其形制上来讲不外乎两大类型:上衣下裳制与衣裳连属制。在西周以前,主要采取“上衣下裳制”,衣服一律做成两截,上面的称“衣”,下面的称“裳”。以后的“襦裙”、“裤褶”都是从这种形制演变而来的。直至春秋战国,出现了上下连为一体的服饰,称为“深衣”,后世的袍衫等即在此形制上演变而来。

自商周起,中国就形成一套系统的服饰制度,并且日趋完善。

在深衣出现以前,服饰主要由衣、裳和里面的裤组成,三者各司其职。 当时人穿的裤皆无裤裆,仅以 “蔽膝”遮挡阴处。

到周代,曲裾深衣出现,取代了外衣而起到遮挡的作用,具备了遮挡和便于行走的双重功效。这两种衣服形式并存千年。

汉代的朝服为袍(深衣制)。 不论冬服还是夏服,多为上衣和下裳分别剪裁后缝连为一体,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

从西汉初年始,汉人贵族妇女的礼服也采用深衣制,以衣服的颜色、质地、纹样以及佩饰等区分着衣者身份的尊卑。

从这个发展简史中,似乎汉代服饰与楚文化的服饰毫无关系,但是通过考古资料的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2)从汉阳陵出土的陶俑所见西汉中前期的服饰特点

汉阳陵出土的陶俑分为着衣式彩绘俑和塑衣式彩绘俑、骑兵俑和着塑结合式彩绘俑四种。[7]由于本文在此处研究的内容重点为陶俑的服饰,故只着重关注保存有服饰的陶俑,具体到汉阳陵应为塑衣的彩绘陶俑。

塑衣式彩绘文吏俑(如图一):为男性,其头部戴冠帽, 着三层衣均为立领, 外衣为宽袂长袍并腰系彩带。身穿白彩或者黄彩服饰, 衣领、袖口较暴露。

塑衣式彩绘侍女俑: 两种形态, 一种是站立彩绘侍女俑(如图二),着三层长裙,且裙为立领右衽, 喇叭状下摆,腰系彩带。服饰颜色为白色, 衣领、袖口皆较暴露。俑以白彩为主。另一种是站立持慧彩绘女俑 , 身着及膝长襦,腐朽无存,不能作为研究资料。

塑衣式彩绘踞坐俑(图三、图四): 根据手形不同,分为三种。第一种俑着三层立领右衽长裙,喇叭状下摆, 腰系彩带, 衣施黄白为女性形象。第二种俑为男性, 头戴帻, 着三层立领右衽广袖黄色长裙, 喇叭状下摆, 腰系彩带。第三种持物俑, 以女性为主, 面施白彩, 身穿三层立领喇叭状右衽长裙,腰系彩带, 衣服的彩绘颜色有白彩、紫彩、黄彩。

(3)楚墓中所见楚服特色

许多学者都认为西汉主要流行的服饰“深衣”受楚文化影响较深,是由战国楚服发展而来的。[8]

观察上图(图六、图七),可以发现,楚服亦流行“深衣”,而这一点汉服很有可能是继承而来。图六展示的是楚墓中的服饰而图七展示的是西汉时楚地的汉服,而二者之间除了后者领口较低可以看到里面的多层服饰,袖口较宽大,装饰纹饰没有前者复杂外,此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图七所展示的楚地汉服又与图一、图二所展示的汉阳陵的陶俑所穿服饰差别不大,因而我们似乎可以据此推测,长安地区西汉早中期服饰是对楚地服饰有一定继承的。

3.从色彩看楚文化对秦汉文化的影响

色彩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蕴含着严格的等级观念在政治上象征着权利、尊卑,在医学里与人的各个器官联系在一起,甚至与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联系在一起。

因此从服饰的色彩变化中似乎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对色彩的偏好。

以黑色为例:《诗经・郑风・缁衣》中有记载“缁,黑色,卿士听朝之正服也。”黑色在周代被作为官僚士子的服装颜色;秦根据“五德始终说”(即以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说明王朝更替的规律) ,认为自己为水德,“秦得水德而尚黑”,因此以黑色衣服为高贵。西汉初期继承秦制,然而发展到后来黄紫等色相继升位“红衣为上服,青绿较次,吏卒衣黑,平民衣白,罪犯衣赭”。[9]黑色的地位一落千丈,仅成为级别较低的小吏的服装颜色。

在汉代及汉代以后的人对于黑色的态度上,我们不难看出,这其中必然受到了一些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尽管这样的转变可能极其缓慢,但我们无法否认汉代服饰颜色逐渐趋于多元这样一个结果。

《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以差贷; 黑、黄、仓、赤,莫不质良,毋敢诈伪。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级之制。”这段记载说明,祭服的颜色和图案花纹都有贵贱之别。衣服上的纹饰也是显示等级的一个标志。

楚地服饰的一大特色为轻丽华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随葬织物对此有所佐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丝织业已经在各国中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一个较为发达的程度,其丝织品质地精良、花样纹饰亦有其独到之处。色彩纷繁、图案绚丽更使其服饰的精美程度达到一定境界。

相比之下,秦的服饰则逊色不少,从色彩到图案均不及楚地。而到了西汉早中期,尽管部分继承了秦代的制度,但是服饰色彩却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这正与楚文化一直以来的特征相类似,让人很难不将二者联系在一起。

三、结语

尽管秦始皇统一之后采取了一系列促使文化一元化的政治手段,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楚文化的发展甚至有将其打压消灭之势,但是并没有阻止其在消亡的过程中逐渐融于秦汉文化。并在服饰色彩与图案方面对汉代的影响极为明显。

由于西汉的统治者以及很多高层领导者多来自楚地,使得楚文化的特色在西汉初期较为高等的墓葬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而这些楚文化元素也证明了汉文化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了多种文化因素之后才最终成型的。

参考文献:

[1]韩国河,张翔宇.西安地区中小型西汉墓的分期与年代研究[J].考古学报,2011,(2).

[2]汉书・卷七十五・韦玄传[M].中华书局,1992.

[3]苏秉琦.从楚文化探索中提出问题[J].江汉考古,1982,(1).

[4]夏鼐.楚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江汉考古,1982,(1).

[5]胡刚.楚文化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6]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7]石宁.汉阳陵博物馆藏陶俑概述[J].文博藏品鉴析.

[8]郑蕊.汉代妇女服饰的考古学观察[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第7篇

专业介绍

服装与服饰设计

培养目标:具有艺术设计、创作能力和艺术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型、复合型的高层次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

专业特色:国际艺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特色是充分发挥外国语学院的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当代艺术设计前沿观念与多专业组合的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将现代科技成果运用于服装与服饰设计创作的基本素质,进而从事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领域有拓展性的实践与研究;了解与服装与服饰设计相关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动向与趋势;通过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艺术交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语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国(3+1、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留学。

主要课程:服装设计、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CAD、素描、色彩、平面构成、

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基础图案、服饰图案、服饰配色、童装工艺设计、

服装画技法、中外服装史、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材料学、毕业设计与论文。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就业方向:学校、企业、公司等单位从事服装教学、服装企业管理、教育、研究、国际服饰文化艺术交流等工作。

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具有艺术设计、创作能力和艺术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型、复合型的高层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

专业特色:国际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色是充分发挥外国语学院的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当代艺术设计前沿观念与多专业组合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将现代科技成果运用于艺术设计创作的基本素质,进而从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领域有拓展性的实践与研究;了解与设计相关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动向与趋势;通过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艺术交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语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国(3+1、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留学。

主要课程:计算机艺术设计、商业动画、CIS设计、广告设计与策划、书籍装帧、标志设计、包装设计、装饰画、型录设计、展示设计、毕业设计与论文。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就业方向:媒体艺术、广告、策划、产品包装设计、出版印刷、教育、研究、国际视觉传达设计交流等工作。

环境设计

培养目标:具有艺术设计、创作能力和艺术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型、复合型的高层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专业特色:国际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是充分发挥外国语学院的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当代艺术设计前沿观念与多专业组合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将现代科技成果运用于环境设计创作的基本素质,进而从事在环境设计专业领域有拓展性的实践与研究;了解与环境设计相关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动向与趋势;通过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艺术交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语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国(3+1、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留学。

主要课程:环境艺术史论、人体工程学、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阴影透视与建筑制图、建筑技术与建筑构造、工程策划与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建筑工程细部与材料工艺学、园林建筑设计、园林绿化与广场设计、建筑小环境设计、毕业设计与论文。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就业方向:室内空间设计、家具设计、景观设计、教育、研究、国际环境艺术设计交流等工作。

产品设计

培养目标:具有产品设计、创作能力和艺术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产品设计人才。

专业特色:国际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特色是充分发挥外国语学院的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在当代产品设计前沿观念与多专业组合中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具有将现代科技成果运用于产品设计创作的基本素质,进而在产品设计专业领域有拓展性的实践与研究;了解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动向与趋势;通过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艺术交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语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国(3+1、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留学。

主要课程:工业设计史、设计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人体工程学、设计基础、工业材料工艺学、工业设计工程学、工业CAD、产品开发模型设计与制作、设计方法与产品设计、毕业设计与论文。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就业方向: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科研单位从事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外观设计,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国际产品设计交流等工作。

美术学

培养目标:具有绘画、创作能力和艺术专业外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型、复合型的高层次艺术专业人才。

专业特色:国际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的特色是充分发挥外国语学院的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当代艺术前沿观念与多专业组合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力;了解与艺术相关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动向与趋势;使学生具有将现代科技成果运用于艺术创作的基本素质,进而从事在美术学专业领域有拓展性的实践与研究;了解与艺术相关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动向与趋势;通过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际艺术交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外语合格可赴英、法、美等国(3+1、2+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留学。

主要课程:1.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解剖、透视。2.理论课程:美学、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形式美学、色彩学、透视与解剖学、油画肖像、油画风景、艺术心理学、油画创作(实习)、素描、色彩、油画材料、人体、三维模型、三维动画设计、二维动画设计、陶艺制作、艺术品市场管理、现代丝印版画、计算机辅助设计、摄影、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与论文。

基本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就业方向:可以从事教育、职业艺术家、研究、自由职业者、艺术市场营销、批评家、策展人、群众文化方面的公务员、国际艺术交流等工作。

大连外国语学院音乐系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是2005年国际艺术学院设立的音乐学专业。音乐系现有音乐学专业,下设声乐、钢琴、多媒体音乐制作、琵琶、二胡、古筝、竹笛七个专业方向。音乐系致力于“专业教学、艺术表演、社会实践”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在外语教学及国际交流方面的优势,着力推进专业与外语的融合,全面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国际型、复合型高素质艺术人才。

音乐学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本科层次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学生通过培养能够具有以下能力:①音乐知识的传播能力 ②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 ③音乐演出的表演能力 ④音乐语言的创作能力 ⑤音乐文化国际交流能力。

专业特色:音乐学系大连外国语学院增设音乐学专业时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英语+音乐、日语+音乐、西班牙语+音乐等外语结合音乐的办学模式,旨在更新办学理念,调整音乐专业培养模式,从而拓宽音乐学专业的发展口径,增加就业机会。目前我院联合办学院校有日本名古屋音乐大学、日本冈山作阳大学音乐学院、西班牙罗维拉大学,韩国大邱艺术大学(音乐与传媒)等。联合办学采用2+2模式,即学生第一、二学年在大连外国语大学学习,在完成前两年的课程计划,同时满足外方音乐院校的专业考核后,于第三、四学年赴国外大学学习,四年本科学习结束后,双方互认学分,达到两校本科阶段学习要求的学生,将被授予双方的学士学位(西班牙罗维拉大学除外),同时也可以选择其它学科继续深造学习。另外,通过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国际交流项目也可留学意大利、法国,美国等艺术院校。随着我院在世界各地开办了孔子学院,中国元素在世界上更加具有特别的魅力。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促进国际间大学音乐文化交流中将会起到很大作用。音乐系民乐专业学生受教育部孔子学院的委派多次出访韩国、日本、阿联酋、土耳其、俄罗斯等国演出影响很大。因此民族器乐作为特色专业,将有计划的重点建设。

主要课程:本专业设声乐、钢琴、民族器乐(琵琶、二胡、古筝、扬琴、笛子)、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作品分析与写作(和声,复调,曲式分析)、表演基础、中国音乐史与赏析、西方音乐史与赏析、合唱与指挥、外国语(英、意、日、西班牙、韩国语等)、歌曲写作、声乐教学法、钢琴教学法、钢琴即兴伴奏、舞蹈、形体训练等。

基本学制:4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就业方向: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传播、新型外国人社区文化、教育、表演、群众文化工作等。

第8篇

关键词:服装,民族,世界,风格

 

衣食住行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必然条件,其中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原始人类开始人们就知道用树叶来遮羞和取暖,可见衣的重要性。那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服装的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把一些高科技的新发现溶入到服装中,使服装的趋势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服装产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竞争和挑战,但总体上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利多于不利。从国际环境看,加入WTO,中国服装企业将面临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从国内环境看,中国服装市场格局将迅速进入全面整合期,届时,国内服装企业群雄纷争、国际知名服装企业和品牌纷纷抢滩登陆,竞争将日趋激烈。在当代的服装产品设计中,单纯地在服装造型(款式、色彩、工艺等)角度进行创新己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了。服装材料的再造和重组逐渐成为服装设计又一次新的突破,材料的再造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材料本身、材料与材料之间,以及多种材料之间的组合,体现材料的多样性表达,强化服装在视觉上的创新,在高级时装和高级成衣的设计中常常运用这种重组及其相互关系,表达其丰富复杂的艺术审美效果。二是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对材料的再塑造,显示其材料的高科技含量,赋予服装实用功能上的创新,更多地运用在各种成衣的设计中。在近期的对于服装材料的研究中,纳米技术的应用有了新的进展,随着高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的强势会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另有其他高科技材料(如环保材料、防辐射材料等)和电子技术材料(如电子喷绘、电子绣花等)也不断地产生新的成果,为服装产品的创新带来新的突破。

1.西式风格服装将稳定发展东西方服装审美文化存在很多不同点。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较开放,易于融合外域服装文化。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文化本能比较封闭,在服装上具有固执的“原体”意识,传统服装形制几千年来地位稳定,吸收异域服装相对困难。

西方文化善于表现矛盾、冲突,在服装构成上强调刺激、极端的形式,以突出个性为荣。免费论文。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统一的服装造型方法,以规矩、平稳为最美。

西方文化是一种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综上所述西式风格在中式服装的基础上将会稳定持久的发展,

2.注重内衣的高质量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对各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其中对内衣更加注重质量,因为它是更加贴近人体,为人所服务的。免费论文。随着内衣面料的不断更新,人们越来越追求新技术产品,单纯棉制品己不再成为人们的需求。微纤维这一举世公认的被称为"第二皮肤"的面料,在女子内衣的历史上再创辉煌。1997年,杜邦公司推出革命性高品质超弹性纤维莱卡,内衣既紧贴体型,又毫无束缚,舒展自如。女性真可以舒舒服服地塑造体型美了。现代人不仅重视内衣所带来的诱惑感,更重视其带来的健康呵护,健美造型,这才是流行主调。中国是服装生产大国,也是服装出口大国,但遗憾的是,中国很多服装产品出口更多的依靠OEM生产,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更多的利润都被国外品牌商赚走了。国内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领军企业应该把眼光更多的放眼于国际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的飞速发展,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内衣产品已经完全有能力在国际上开展竞争。比如:AB内衣集团就在大力发展国际销售网络,现在亚洲、美国、欧洲、俄罗斯、澳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业务往来。广东潮阳和南海盐步的许多文胸产品也已经出口到世界各地。

领军的实力企业更多的应该把眼光放眼国际,让我们自有的内衣品牌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性的内衣品牌。

3.服装制作业持续普及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如何来认识、如何来把握、如何来发展?现如今在服装制造业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人们正以创新的思维、成熟的心态探索服装制造业的发展:既追求现代信息产业的开发,也注重传统服装企业的发展;既认识到服装业古老的一面,所谓的“夕阳产业”,更认识到服装业是不断创新的“日不落”都市型工业。服装制造业由于其劳动密集、技术和资本含量低等产业特征,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服装贸易配额将逐步取消,从理论上讲服装制造业是入世得益最大的部门。为此,全国特别是南方城市对发展服装制造业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全力推进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转变。

4.童装消费

从几年前的童装开始初现品牌化趋势,到如今童装品牌竞争日趋激烈,童装行业经历了逐步完善、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时代的儿童,日渐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父母在孩子身上的开支约占家庭总开支的30%~40%,其中仅服装消费一项就占到20%。免费论文。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颖、时尚、健康的童装还会进一步扩大。现在独身子女日渐增多,孩子们追求时尚、潮流日益增长,而且现在消费者的追求正在进步,大部分的消费者的追求在提高,人们紧随潮流,照这些情形看,在未来的几时,童装的市场会很大的。

5.服饰配件将取得新突破

在服饰中,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配件艺术品,如精美华贵的首饰、夸张潇洒的帽饰、典雅大方的包袋、时髦别致的鞋饰以及形形的手套、扇子、花饰、领带等。它们的造型、用材、图案、色彩,无一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一步形成并演进的。从装饰到装饰是指始终以装饰为目的的配件。如以野花编织而成的花环、花冠饰物,用碎石或骨头穿凿后形成的颈饰等物,都满足了人们装饰的欲望,使服饰配件从原始装饰形式一步步走向了纯粹的、更高层次的装饰形式。服装其他辅料如里料、拉链、金属扣件、线带、商标、絮料和垫料等也是服装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未来这些辅料都将在满足服装性能的同时,朝着高科技、功能性、保健性和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的不断创新,中国的服装业将会是世界服装业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中国服装发展史.

[2]服饰配件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