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专业论文

教师专业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1-02 08:39: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专业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国际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普遍趋向,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必期待教师能力的提高。这其中教师自我努力的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为案例,阐述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合唱指挥教师的能力构成及自我培育途径。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任何教师都迫切需要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进行反思。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逐渐从片面追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地位转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角色实践,从关注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技术化教学转向对教师极富人文气息的文化层面的整体关怀,从机械地要求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整体接受转到鼓励教师进行个人反思,从短期的、集中的学习培训转向教师持续、终身、多样化和多途径的学习与发展。作为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舞台艺术实践经验,直接关系到合唱指挥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合唱指挥师资及人才,也将关系到我国合唱指挥事业的泉性发展。随着国内外合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唱艺术以其高雅、专业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及社会的关注和喜爱。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层面广,知识结构较为复杂,指挥技能技巧专业性强,因此,迫切需要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对教学能力与职业发展的自我提高进行深思。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笔者本文主要探讨自我在反思过程中积累的观点,以期与同行们交流。

一、教学能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培养与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师专业能力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国际潮流的出现、对教育活动复杂性的认识发展及对教育价值功能的重新评估而产生的一个专门性术语。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一般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等。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既有一般普通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也有自身合唱指挥专业学科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从教的专业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自我能力反思成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思指的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张建伟对教师反思的认识较为客观全面:“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合唱指挥”是高校音乐教育学科中一门重要教学课程,也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创作、审美、实践于一体,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由于合唱指挥学科是集理论、创作、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这就要求合唱指挥专业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自身专业结构,在专业方面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合唱指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过程是在当前教育专业化背景下,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构成及提高的方法、途径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研究发现音乐合唱指挥艺术学科中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特点,使自身专业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重视教学方法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此外,合唱指挥学科也是一门表演艺术,因此还要讲究舞台表演及艺术实践。本文中笔者就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具体探讨在教学、科研和表演方面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和发展。

1、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

在高等教育职能体系中,培养人才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因此,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合唱指挥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合唱指挥方面的人才,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合唱学”与“指挥法”方面的知识,二者既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又是同属音乐范畴的不同分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进行合唱与指挥技巧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要从演唱者与指挥者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各种合唱作品的音乐形象、音乐内涵、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及处理要求,把合唱与指挥的技巧训练和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从而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及专业性。

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既是指挥角色,更是高校教师身份。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育观、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教育观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指导自己教学工作的教育思想。在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所需的专业学科知识既包括了教师所教学科知识,也包括教学技能知识,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理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的有机统一。合唱指挥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石,充分认识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增强教学能力的保障,而运用科学的学法,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推进教学专业化,则将进一步展现合唱指挥教师的教学能力。

只有在教学内容及形式上,突破常规的合唱教学模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合唱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教学规范,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具有教学实践性质的课堂教学活动;始终贯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把教学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训练和指挥技巧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合唱指挥人才。

2、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而言,既是指挥,但却区别于一般合唱团的指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无疑是承担培养音乐教育合唱指挥专业师资的主体力量。在长期的教学、排练实践中,绝大部分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师,这两者更是不可或缺。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艺术教育研究只要在艺术学科领域里进行就可以了;合唱指挥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讲究个性,无须太多的理论和规则;只要把专业理论和技能教授好,就是好老师;把衡量标准侧重在教师现有的专业技能以及是否有耐心、有讲解能力等方面。这种种片面性现象抑制了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教学创新、科研出新的主观愿望。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增强科研意识,重视科研能力培养迫在眉睫。近年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因此要求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目前,人们几乎把高校教师和研究者当成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词,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否专业的根本标志。不少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上、在排练中很有办法及经验,无论他们的口才或者教学的智慧都出类拔萃,所培养的学生也有出色的表现。但如果不注重进行研究并提炼成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未能上升到理论层次,当然也就不便于推广他们的经验。不可否认,合唱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较,其有特殊性。所以,无论是在教学组织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允许存在相对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但是,恰恰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本身就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最基本的教育理论和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称职的合唱指挥教师首先应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单纯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这就必须强调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强调教育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探索。根据自身实际与研究能力,自主选择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应被统整到课题研究中进行系统研究。教师在课题方案的拟定到实施的过程中,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需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技巧知识、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笔者认为,合唱指挥的教学和实践,必须超越经验阶段,必须与其他的艺术和科学一样,以一种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而不是纯粹凭借经验和模仿。正如王次绍先生所说:“一门学科或一种艺术门类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或形态学层次,只有把它上升到理论和观念的高度才能使其发生质变,并推动其发展。音乐艺术,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它充满着经验和技能;但音乐历史的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和观念的变革。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说:“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而教师教学研究应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这种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有计划的和自我批判的探究”,而不是零碎的或偶然的思考。因此,作为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从事教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遵守一定的科学研究规范。研究意味着探求新的知识,其本质是追求现实和真理。只要我们能深刻地反思问题、提出问题,就点燃了我们研究问题连串反映的第一个火花,而研究活动就是由此开始的。

3、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

合唱指挥学科的特殊性,使合唱指挥教师与其他艺术学科的教师不同。虽然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课也是讲究舞台实践,但只有合唱指挥专业是最体现师生集体创造的特性。以广东省高校为例,在省教育厅及团省委主办下,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全省高校合唱比赛,如“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广东省南粤杯大学生合唱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合唱比赛”等,全省性大型合唱赛事得到了各高校积极参与,促进了各校校园合唱艺术交流,也为高校合唱指挥学科建设及专业展现提供平台,更是很好地检验了各校合唱指挥教师及音乐学科学生的专业水准。此外,各类国家级、国际级合唱比赛、合唱演出也倍受关注。在舞台表演中,合唱指挥教师要带领学生或全体队员,相互配合,共同演绎,把课堂授课的知识及排练的成果通过舞台表演充分地展现在评委和观众面前,接受检验和考查。

因此,合唱指挥教师要讲究舞台形象气质,要大方、得体,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合唱指挥教师走上舞台时,同时也是一位演员,要通过自身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沉着、稳重而得体的动态,稳定、感染和调动演唱和伴奏者,努力通过演出让演出前的所有工作成果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在舞台上,合唱指挥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舞台表演风范外,更要展现准确、协调、得体的肢体语言。指挥动作是无词的语言、无声的表演,表达了指挥对作品的阐释和对合唱队员的演唱要求。因此,在表演过程中指挥动作应当做到科学化、美观、灵动、有感染力。具体说,指挥在指挥任何一部作品时,其拍子图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而必须结合作品的情感内容变化,在图式及指挥动作上相应变化。此外,在舞台上的所有表现,都要服从于音乐内容表达、细节刻画需要和整体调动的需要。指挥教师的指挥动作要讲究省、准、美原则,要与音乐进行和发展保持一致,任何表现自我、哗众取宠的动作和行为都是不适宜的。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是体现指挥的综合素质和审美价值取向的一部分,是指挥内在素质的外延。

第2篇

(一)专业化发韧阶段

从17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教师职业由无须专业训练的“自由”的“职业”转变为必须经过一定培训的职业。“师范教育代表一个使教学专业真正成为专业的正式过程”。继法国之后,德国法克兰于1695年在哈雷创办教员养成所。以此为标志,教师仅凭个体经验的随意教育行为开始“解冻”,教师教育开始了艰难而又曲折的专业化旅途。在传统社会里,教师是一个相当自由的职业,没有培训和考核的要求,只要有知识和兴趣,任何人都可以开馆设学,教学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行为,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这种局面在教师教育机构成立以后逐步得到改变,尤其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行义务教育,以此作为应对工业革命在劳动者素质方面新要求的策略。教育第一次成为公共事务,政府对教师教育的干预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上。于是一些国家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创立培养教师的正规机构,规定教师任职资格,规范教育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客观而论,这一时期教师教育远非包容专业化的全部内涵,更多的是一种职业训练,只能是教师专业化的初始阶段。

(二)专业化提升阶段

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侧重于追求教师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教学技能以及权力、地位、利益、工作条件等方面的改善,借助于强化具有标识功能诸因素的作用,进而达到提升专业地位的目的。在这一百年里,人们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世界大战警示人们要提高综合国力。面对当时社会的急切需求,世界各国选择了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策略。这就意味着受教育者数量增加和层次提高,对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国政府通过采用延长教师教育的年限,提高教师培养规格,实行教师培养渠道多元化等措施,来化解这种矛盾。教师教育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得到高速度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质量的要求取代了对教师数量和规模的需求,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空前程度。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政治、军事对垒的两大阵营。对立的两极都企图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对方,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希望的目光投向教育。从60年代开始,掀起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这场教育改革运动的倡导者和设计者,期望通过某种局部的变革,达到受教育者知识量的增加、知识结构的改变和能力的提高等目的。教师教育与这种改革相对应,仍停留在知识量的积累、知识结构的调整、教学技巧的掌握与运用等方面。众所周知,改革遇到了阻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人们困惑、迷茫,而后反思、探索,这就酝酿和激发了80年代教育改革的新探索,教师教育改革也随之而发生。

(三)专业内涵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经济竞争激烈,各国普遍重视人才培养,从80年代开始,延续至今,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师资质量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于是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教师专业化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教师个体专业化水平成为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重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师资人才高学历化,教师资格制度化。教师机构分别培养各级教师,学历程度无差异,只是所学课程不同,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资格标准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要求。

第二,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受到格外重视。当今世界各国一方面延长中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学习年限,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教师在职进修工作。教师成长向培养培训一体化方向发展。

第三,在终身化背景中,以专业化为方向,重视教师素质提高。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渗透,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教育应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打破职前和职后相互独立的局面,实施一体化教育,使教师终生都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教育。强调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吸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显然,教师专业化二十年的实践,实际上是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建立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是教师从专业地位到专业角色协同转变的发展过程;是教师职业成为专业,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的发展过程。

四、国际教育界的教师专业化探索

学校教育的成功取决于三个要件:“硬件、软件、人件”。所谓“人件”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

(一)从历史发展看,教师教育体现了从“专业化”走向“反专业化”再到“专业化”的趋势。可以说,教育学的科学化与师资培育的“专业化”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与19世纪科学发明的产物。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的确立和国民学校提升教师专业地位的努力,成为美、法等国师法之典范。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因而转向“技术化”。传统的课程受到“小班小校”、“微型课程”等等的冲击,基础学科衰落,注重现场经验。要求教师角色冲破学校与学科的框架,能够适应学生的需求与能力。教师教育从“技术化”迈向彻底的“反专业化”。面对提升教师素质的社会压力和“反专业化”的挑战,世纪之交欧美各国都在寻求教师专业理念与制度的重建。“全美教学与美国未来委员会”相继发表的两份报告书—《什么是重要:为美国未来而教》和《做什么最重要:投资于优质教学》就是一个信号。这些报告书勾画了美国21世纪新型的“卓越教师”的形象,强调“重新设计教师的专业发展”,“重建学校使之成为学生和教师的真正的学习型组织。”①可以说,这些教师教育政策也许意味着在更高的层面上寻求更高程度的专业化。

(二)国际教育界关于教师“专业化”的探索交织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撞,或者说,交织着这两种活语体系的读。我国教育界更多关注的是现代主义(技术主义)范畴的“教师形象”,但后现代主义的“教师形象”也需要关注。一般说来,教师“专业化”探索的主要方式是,从理论上界定什么是“专业”,给出衡量“专业”的标准,然后对于教师职业所具备的专业条件的情况作出理论性、实证性的探讨。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专业化”的发展成为时代“充满希望的信号”②,教师“专业化”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绝不是孤立的现象,它受到整个社会职业的“专业化”浪潮的推动。据说,弗莱克斯纳(A.Flexner)是最早设定衡量专业程度指标的学者之一。③在国际教育界广泛运用的,是利伯曼(M.Lieberman)定义的“专业”概念。他指出了所谓“专业”,应当满足如下的基本条件:(l)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2)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3)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4)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5)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6)非营利,以服务为动机;(7)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8)拥有应甩方式具体了的伦理纲领。④可以说,这是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的界定,这个界定明示了作为“专业”的理想模型。由于来自学校教育的公共性这一社会性质的制约和支配现实社会体制的公共政治、行政权力的压力,以及教师专业能力等种种因素的交织,在这些权力关系之中,“自律性”的范围是有限的。基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不确凿性等等,不能像医生、律师、大学教师那样有确凿的专业领域的“知识基础”。就是说,只能把教师职业视为一种“半专业”、“准专业”(semi一Profession),或是“中位专业”到了20世纪6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描述了这种专业的特点:“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它要求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与福利拥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

第3篇

1.1幼儿教师的学习不间断

终身教育理念主要是说贯穿每个人一生过程的是教育,没有人能够在年轻时候就拥有一生享用的知识。幼儿教师面临的也是终身学习的过程,以及终身教育的行动。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所有的人一样,幼儿教师获取知识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在这个需要学习的时代,幼儿教师想要长久的生存,必须也要经历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和改善,幼儿教师的陈旧观念即将被重新确定,教育体系中将纳入“校内、校外教育;职前、职后教育”。

1.2幼儿教师建立坚实的合作意识

幼儿教师的发展,依靠的是所在的教学环境,通过平时工作上的互补与合作,幼儿教师可以很好地完善自己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进而增加教学的效率。同事之间的学习和相互交流、资源成果的共享,都能够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的绩效有明显的提高。

1.3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幼儿教师应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端正教学态度,同时保持与同专业人员的联系,了解全国各地学前教育的发展近况,让自己时刻保持学习的先进性和积极性。

1.4幼儿园完善幼儿园管理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在精神上的激励与评价偏多一些。旧的制度存在着许多漏洞,体现在评价的方法、主体及内容都比较单一,评价的最终结果对于实践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想加快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就要建立一套幼儿园改制的相关改革制度。改变以往单一的幼儿园领导独自评价模式,实行幼教老师的互评,同时也要让家长参与进来,其内容也要实现多元化。

2学前教育专业化在幼儿园和个人的发展中的意义

2.1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是树立幼儿园良好形象的根本

如果幼儿园要获得长期的发展,在众多幼儿园园所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拥有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是幼儿园发展潜在的巨大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自觉地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重视早期教育的发展。假如幼儿教师不能适应这样的发展速度,从而导致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能提高,也就得不到孩子家长的认同,势必造成生源的流失。

2.2幼教老师专业化的成长是必然的

现在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终身教育,在这种趋势下,所有教育工作者取得进步和提高的唯一途径只有不断接受教育,这不仅是今后维持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的一种需求。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网络教育及远程教育这些新形式已经走进了每一个家庭。

3学前教师专业化成长中面临的问题

3.1职业放松现象明显,敬业精神缺乏

幼教老师只有拥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才能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可事实上职业放松的现象却尤为突出。一部分幼教老师失去了对工作的兴趣,出现了职业放松的现象,这就影响了平日的工作、生活和心理。针对孩子们的世界会出现出其不意的问题,不进行自我检讨,只是凭借着经验来解决,导致幼教老师们感觉身心疲倦,没有了成就感,从而出现职业放松的现象,影响了他们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

3.2职业素质及综合素质不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完全赞同幼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的作用,也对幼教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专业的幼教老师,不但要具备关于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有关幼儿教育的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以及熟练的互动技巧。由于幼教老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所以幼教老师不仅仅只是一个传道授业的师傅,同时还要担任例如促进者、护理者以及参谋等不同的角色。现在我们缺少一些有关于幼教的职业培训和提高实践效率的机构和机制,导致许多幼教老师不仅专业知识不牢固,而且专业的技能匮乏,在教育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也有着严重的不足。

4结束语

第4篇

从上文可以看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则是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的有效方式。随着人们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教育结构的调整,专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也成为教师这一行业的热门。那么当今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现状怎么样呢?对于已经在职的体育教师来说,首先体育专业化的培养举步维艰,他们已经习惯自己的教学方式和习惯,很难再去改变,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其次从外部条件来看,所在学校也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去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即使有一部分体育教师想去改变,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往往收获不大。对于正在培养的体育教师来说,主要方式是大学里的体育专业的学生批量培养,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去中小学做体育教师。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在专业素质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从教师素养来说,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是因为大学里体育学院的学生往往十分重视专业训练,对于文化课和相关的教师技能重视不够,这就可能造成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掌握不够而产生教学问题。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国家对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培养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1、必要性

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育教师则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体育教师只有具有专业的教师素质和相关的技能才能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如果体育教师不具有专业化技能,那么学生就不能获得相关的体育技能,这不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影响,也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从更大的方面来说,对于整个中国体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不利影响。比如在2015年国家提出了将足球纳入到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去,许多地方的学校都将足球设为所学课程的一门,那么相应的就需要具有专业足球素养的体育老师进行教学。

2、紧迫性

中小学体育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比较重视的教学部分,这不但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也与人们体育观念的更新相关,更多的家长不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也更愿意孩子在某一体育项目上有一技之长。然而,现在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根本不具有相应的专业素养,体育教师素质的欠缺与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需求产生了矛盾,而中小学学生的成长正处于关键期,错过了最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时间,这种损失是无法弥补的,所以说这种矛盾亟待解决,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十分紧迫。

三、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建议

第5篇

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才能有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作为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本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在农村小学像我这样被选入英语教师队伍的不在少数,我想应加强这部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化水平,使自己能够在英语教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水平。另外,由于农村学校没有精力对自己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农村教师流失人数逐渐增加。农村优秀教师的流失对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此外,由于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差,给予他们的福利待遇不如城里教师,很难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以往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让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但是由于许多农村教师平时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多,很难抽出业余时间去参加继续教育。又因为继续教育比较注重理论考试,许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去学习或者被动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意义不大。而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水平存在个人差异,要想提升专业水平,就不能采用以往的单一式、统一式的继续教育模式,应当及时调整继续教育的模式,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在继续教育中获益,提高专业水平。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要重视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光有理论指导是不够的,还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由于没有机会参与公开课、优质课的锻炼,教学教研水平很难提高。所以我想如果能够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与城市英语名师、优秀教师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帮扶,这对他们的专业成长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很少有机会上公开课,即使上也没有名师指导,所以很难有大的提高。2014年春天,我参加了即墨市小学英语优质课比赛,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明显感觉到与城市教师的差别。所以我希望能与城市的优秀教师多交流,城市的优秀教师能多搞一些送教下乡,或让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进行同课异构,让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零距离接触城市的优秀教师,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要想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在专业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

就要想方设法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差别,使很多农村教师想方设法往城里调,而甘于在农村从教的教师寥寥无几,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无从谈起,更谈不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想方设法将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专业水平有效地提高起来,要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子。此外,要想有效地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一定要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觉得在农村教学有发展,这样才会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安心教学,这样才能不断促进他们的专业化成长。

四、结语

第6篇

一、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调查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问卷发放、回收以及发放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有17所学校参与,发放问卷178份,回收问卷178份,无效问卷8份,有效率为95.5%。各学校皆积极配合此次调查。2.教师年龄分布情况参与此次调查问卷的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该年龄段的教师是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主体,其素养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3.教师教龄分布情况从一个新教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是需要经历时间的积累的。通过综合教龄的五阶段分布情况分析,可以推断出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多为有20年以上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建而成。4.教师职称分布情况从参与调研教师的职称现状可以推测,在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获评小学高级和中学二级职称的占多数,并且获评小学特级和中学高级职称的非常少。5.教师学历分布情况从参与调研教师的学历来看,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小学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的数学教师各占一半。6.教师毕业专业分布情况在参与调查的170名中小学数学教师中,毕业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各占30%和17%,其余专业毕业的占53%,包括汉语言文学、教育学、英语教育、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等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高达27%。

(二)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关于数学教师素养的问卷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中小学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快速问答”和“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或情意)”,每一部分包含问题不等,共计32个问题;第一部分都为单选题,教师需要从提供的选项中选出最符合自身情况的一项作答,第二部分则需要教师根据提出的内容的“重要程度”以及“具备程度”作答。1.中小学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快速问答情况(图1)从统计数据来看,参与的教师的答题正确率在5题以下的高达61%,而在5题以上(包括5题)仅占39%,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答对4题的和答对2题的人数,都各占总量的19%。由此不难看出教师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十分薄弱。2.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或情意)情况(表2)此部分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专业基础知识(即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几何),教师提出、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以及教师的品德。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专业基础知识这一方面,教师认为的重要程度基本在2.8左右浮动,而知识具备程度则基本为C或D,只有少数值偏离这个范围;在教师解题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这一方面,重要程度基本在3.0左右,能力具备程度全部为C或D;在教师品德这一方面,重要程度在3.5左右浮动,具备程度同样是C或D。由此可见,教师们的素养处于中等状态,仍需改进。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 专业化; 特殊性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策略与标志。语文学科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所以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占据了整个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的核心地位。

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简言之,就是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强调教师作用的改变和教育模式、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各个体系与思维的重建。这就要求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为依托,从而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自我。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国家、地方、学校及其教育环境的合力结果,是全民素质逐步提高的有力保障。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其特殊性

关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教育界可说是各执一词,不过其基本宗旨大致相同。靳健指出:“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自身的专业内涵,提升言语水平、思维水平、美感水平、教学水平、专业态度与自主意识,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2]然而,语文教师专业化真正走上发展之路需要的不仅是理论范畴的定性与研究,而是应付诸于语文教师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

语文是思想的工具,是人类交际的情感工具,它使得人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逻辑思维变得清晰,情感因素能够深入,它促进了理解力层次的跨越式提升,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语文中那美轮美奂的精致语言、博大精深的文化涵养以及广袤无边的意蕴情怀构成了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气息,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理所当然就决定了语文教师专业化内容的特殊性。一方面,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在教法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语文教师在储备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要求具备一定量的教育理论知识。其次,在大多数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今天,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想特点,进行情感性疏导教育和启发式说服教育;再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不断实践与探索的精神,比如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随着对象、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同时,也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赋予了它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更大优势。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从本学科出发,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引导学生融入课本情境,并和学生共同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实施德育的无痕渗透,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真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衡量语文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3]。同时,在面对日益强势的西方文化霸权威胁的今天,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老文明礼仪的弘扬,也是语文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语文教师职业心理的困惑

⒈客观形势下职业情感的冷却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的频繁变更,新的内容与方向自然需要教师们开始新的摸索与实践。且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与路径,加之语文教师工作量之大,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提高与进步,只是一味追逐课改教材。语文教师在拼命的“工作”与“劳动”,但没有“发展”与“创新”,只有磨损。

同时,高考语文试题的不合理,客观题增多,主观题减少,甚至主观题部分也很少涉及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考察。在如此的语文试题的引导和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语文教师只强调学生所谓知识的纯增长,而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涵养则很少涉及。例如,一直被认为最为灵活的作文课,语文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观察与感受,而是传授作文“万能模板”,学生作文风格趋同。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曾说过:小说家之所以创作乃源于描述人类存在状态的热情。当语文教师丧失了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则何谈其职业期望与职业信仰?

⒉主观意识下职业能力的缺失

常有人说语文教师是最无专业性可言的职业,甚至有些语文教师也如是认为:语文本身无深浅。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忽视其职业能力的进步,他们照本宣科、“贩卖”别人成果。“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已成为制约语文教育的‘瓶颈’”[4]。同时有很多语文教师本身就缺少一种个性品质,缺少一种激情与气度。一个画家曾说:画风景不只是涂颜色,更重要的是画出风景里的空气。同样,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内化了的超脱情怀与人格魅力。正如王荣生所说:一度认为最无专业性的语文教师,隐含着高度的专业要求。

另一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语文教师之间更缺少协同合作与沟通互动。自古文人相轻,虽说语文教师算不上真正的文人,但明显具有了文人的某些“心态”,他们不去吸收,不去反思,专业知识进步缓慢,科研能力也只停留在局部的个体的论文水平上。这严重阻碍了教师职业能力的优化,违背了合作发展的原则。

(二)语文教师知识含量的贫瘠

林祖荣指出:“知识就是力量,结构决定功能”,而“一个教师理想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怎样的?我们认为,构成这个结构主体的是这样三个板块: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人类文化视野。”[5]同时,孙宏安指出:“教师的专业化指的是教师成为本专业的行家,成为专家”,“教师的专业是一种特殊的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因此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直接需要”[6]。当然,这里提到的专业知识具体则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广阔的人类文化视野。

总体而言,我国的语文教师基本能胜任自己的岗位,但不可否认,在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语文教师普遍存在较大问题。

1.学科专业知识不精

现阶段,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仍凭借教参“打遍天下无敌手”,他们熟悉教材内容,但他们忽视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语文教师迷失了发展的方向,学科知识更新缓慢,远不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由于我国师范教育的先天不足,语文教师时常出现知识性差错和书写不规范等问题,且讲课多就事论事,失去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是宽泛的,同时也是深奥的,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比较宽厚的知识,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

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

在国外,许多国家都规定教师在就职前必须接受教育科学方面的专门训练,而在我国,近年来也努力朝这方面发展,只是在现阶段的师范院校中,教育学、心理学科目均作为公共课而“一笔带过”,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仍处于薄弱阶段。如在语文教师中,有些教师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他们不懂教育规律与教育方法,甚至陷入连自己的教育经验都无法总结的窘境,于是开始了漫长的盲目探索和经验积累,必然要走不少弯路。在现阶段,中学班主任工作大多由语文教师担当,这说明语文教师更应站在教育科学理论的前列,掌握必要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能力,如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自身也要有自我反思的能力、灵活应用教材的能力、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教育界已明确提出:现代教育需要的不再是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是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

⒊人类文化视野狭窄

面对今天的教育对象,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因为语文课广泛涉及着包括生活、社会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大量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新鲜知识,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仅广泛,而且具有相当的深度,这往往使语文教师汗颜,甚至出现了教师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熟知文史地,还要适当了解一些数理化知识,也要广泛关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形成教师不同寻常的知识链条。当然,一个教师不可能成为“通才”与“杂家”,但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是不无裨益的。

三、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反思

在现阶段,我国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还处于较低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国教师教育主要还是由两大系统构成: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职前教育主要由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承担,在职培训主要由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然而“这一教师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也欠规范”[7],无法全面地指导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这就需要国家、学校对教师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同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需要教师专业情意的确立。

⒈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是前提

教师的经济待遇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社会声望和政治参与能力。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教师的经济待遇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还比较低,个别地区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广大教师含辛茹苦,却两袖清风。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实质上就是不承认他们的劳动价值,势必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所以,要努力做好这个前提工作,使教师成为社会上优秀人才的首选职业,同时,这也是教师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国家及学校不仅要注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同时要关注他们的教学热情与参与性,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需求。

⒉改革传统师范教育,形成全面发展的职前教育是关键

师范教育主要承担教师的职前培训任务,是发展基础教育第一位的工作。同时教师队伍的质量的提高,也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性措施鼓励和吸引大批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然而“有师范教育以来,师范院校都把所教学科作为第一专业,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上都向所教学科倾斜”,“而对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与改革重视不够”[8],致使师范教育先天不足,从而导致我国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缓慢。要增强师范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尽快改善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学术水平与专业水平,这不仅可以吸收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而且也是提高教师职前教育质量所必需的。所以,师范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如加强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同步提升,走好职前教育这一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⒊优化教师培训模式,发展高质量的在职培训是手段

“教师的在职培训,实际上就是教师的终身教育,它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常性的工作。”[9]然而,由于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缺乏互动以及不合理的培训课程与方式,使得在职培训多流于形式,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目标的达成。

为了使教师的在职培训得以顺利进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经费、待遇、结构等方面做出实质性调整,严格把握好项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法等方面的各个环节,制定出知识、能力、精神具体而富有层次的培训目标,设计出前瞻、系统而实用的培训内容,使用多元、创新与合适的培训方法。教师的在职培训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活动范围,除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之间课堂教学观摩、互相研讨、进修外,还可以开展其他的培训模式,如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这要求在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从而积极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语文教师自身专业情意的确立

教师专业情意的确立,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一个教师成为“好”教师的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形成的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价值的理想与信念,它涉及价值观、信念和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通常所说的专业理想、专业精神包括在其中),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精神内核。同时,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只有以身立教、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当然,教师只有在良好的自我意识下才会表现出适度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等心理品质,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贡献感,并自觉地根据自己的职业信念激励自己,对自己献身的职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也要有一种内在的专业情意,树立自己的专业形象,满怀自己的专业信仰,载着独特的语文学科,走上独特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黄琼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0).84

[2]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314

[3]刘秀林.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资讯,2006(4).126

[4]夏伶.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专业化[J].长沙大学学报,2008(4).153

[5]林祖荣.专业化发展关键词之一:知识结构[J].教师之友,2004(6).34-35

[6]孙宏安.学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J].教育科学,2009(4).55

[7][8]刘湘溶.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4(7).23-24

第8篇

1.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师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和证明。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核心,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不同表现,开展即时、动态、灵活、多样化评价,以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判定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真实资料,从而不断改进学生学习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就园林专业而言,需要克服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目标单一、主体单一、形式单一等问题,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2.突出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全面评价。第一,教学设计能力。在以任务为载体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设计好必需的教学项目、教学情境和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学组织能力。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下,常采用学生分组学习方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维护教学安全,使教学活动张弛有度,这需要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第三,教学引导能力。“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操作习惯,发挥教师的主导性,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给予积极有效的引导。第四,实践示范能力。项目教学内容要符合工作岗位要求,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的经营过程和生产流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技能训练方面,需要教师具备较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才能对学生示范准确、指导到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进行深入全面的评价,也要求遵循客观标准和要求,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改进。

二、我校园林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我校园林专业的办学思路是围绕区域城镇景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实际需求,面向农林业生产一线,树立“需求导向、学生中心、能力本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能胜任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和园林植物管护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以园林行业的三大岗位标准为基准,构建“课程模块化、实践实战化、校企合作化、人才标准化”的基础模块,围绕单项岗位技能开设专业课程,植入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引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完成园林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借鉴CDIO工程教育思想,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在1~3学期进行基础技能训练;将4~6学期的在校学期变成校企共同学习,每学期围绕一项技能项目开展实验实训,其中10周校内学习,6周企业学习,具体时间以企业需求调整,提高学生的单项技能实践能力;第7~8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强化岗位职业技能训练。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以及现场教学法等结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基于工作过程,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把课堂向社会延伸,让课堂与社会融合,构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园林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主体(授课教师及学生)的言行举止及所获得的效果进行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结果,其主要内容是评价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可见,课堂教学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发展,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教学生涯的成长经历。以前在园林专业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存在一些偏差,认为评价就是期末量化考试,把评价和考试等同起来,忽视对学生平时学习全过程及全面发展的评价。因此,园林专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必须根据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新要求,综合学生、教师、教材、教法、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改变课堂教学评价的视角,树立园林课堂教学评价新理念:

1.形成性全面评价。教学的评价不仅需要对课堂教学的结果即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需要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即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2.全方位评价。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时空中,以促进学生学习成长为基本目的,主要在教师施加教学干预之下,师生共同作用于教学内容,相互创建交互影响的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因此,教学评价指向不仅要关注“教”的过程和要素,还要关注“学”的过程和要素,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3.多元化评价。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应从只关注知识意义构建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终身学习能力评价。注重预设评价指标与生成性指标的评价结合。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积极吸纳园林行业企业和协会的参与,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将相关课程的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评价目标多元化,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学习态度及职业素养结合的考核,形成理论+能力+过程的全方位考核评价。

4.多样化手法评价。遵循能力本位、形式多样、过程为主的评价原则,注重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在课程总成绩中加大形成性考核所占比重,改变学习中存在的平时学习不努力,期末考试前死记硬背搞突击的不良风气,使学习重心转向平时的学习过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理论知识考试推行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可采用论文、撰写调研报告或答辩等形式;能力模块以过程考核为主,随堂评价与期末评价结合,采用笔试、口试、设计、制作或技能操作等形式,做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5.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价。根据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关政策性文件,参照国家精品课评审指标和内涵,广泛查阅国内教学改革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园林课堂教学实际,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从总体到单项、从过程到结果顺序建构,力求指标体系的整体优化,使评价能全面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按照课堂教学环节的主次关系,分别确定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各指标权重(赋予分值)和具体的评价内容,力求客观全面,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易于操作的可量化的教学因素与动态的、难以量化的教学因素相结合。指标定性内容描述不仅能反映园林专业课堂教学共性,而且突出园林教学改革的新特点,从而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四、园林理实一体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方案

1.教学目标(10分):①目标定位(5分)。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目标符合园林岗位标准、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②目标设置(5分)。明确具体,层次分明,便于掌握。

2.教学内容(10分):①内容处理(5分)。理论知识以有用、可用、管用为原则,突出实用价值;能力训练的任务或项目围绕园林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和开展;教学内容选择体现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整合课程资源和开发生活资源灵活、恰当、有效。②内容组织(5分)。以园林行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优选适合能力培养的训练项目(案例),将有效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编排合理,重点突出,针对性强。

3.方法与手段(10分):①教学方法(5分)。精讲精练,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基本模式;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实际,积极采用项目式教学方式;注重知、能转换,培养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②教学手段(5分)。专业术语和图文表达准确,板书清晰;能科学、合理、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媒体优化教学,提高视、听、思、练、记效果和表达的艺术性;以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为基础,综合利用和开发实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和教学设施),讲练结合。

4.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25分):①教学准备(5分)。对教材及学情研究透彻、把握准确;教学设备与场地、教学软件和教具等选择合理;教学文件准备充分。②过程设计(5分)。以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为准则,设置适合能力培养的工作项目;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同步交替进行;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对某一项目的方案策划、任务实施以及效果评价;注重德育和职业素质的渗透和培养;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③教师主导性(5分)。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规范,教与学有机结合,师生有效互动,课堂气氛融洽,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讨论、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梳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安排紧凑,张弛有度,顺序与秩序合理,时间分配合理,教学环节完整;理论部分深入浅出,层次分明,概念准确,表达清楚;动手实践示范熟练、规范;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④实践示范(5分)。熟悉园林企业、行业的工作流程,示范指导正确;操作熟练规范、注意安全;及时纠正和辅导学生出现的问题;注意职业意识和技能的培养。⑤教学评价(5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有完整的考核方案;有明确的考核标准,操作性强。

5.学生学习活动(30分):①课前准备(5分)。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学习准备到位;学习重点明确,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②参与状态(5分)。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及时记录;学生学习主动性被激发,兴趣浓厚,精神饱满,参与积极性高。③自主状态(5分)。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敢于表达;能总结提炼学习所得,提出个人观点独到、有价值;乐于实践,勤于动手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④合作状态(5分)。小组学习,组织有序,相互协作,讨论热烈;乐于合作,按时完成小组分配的学习任务。⑤展示状态(5分)。精神饱满,仪态得体,表达简洁,大胆自信;解惑答疑正确,训练操作规范认真,巩固自觉及时;根据课程内容,综合运用读、听、看、说、思、练、记等方法,参与课堂活动。⑥交往状态(5分)。尊重同学和老师,表达自己观点清晰,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公正评价,诚恳质疑,与老师、同学积极互动,善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