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科技教育论文

小学科技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06 04:55: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科技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科技教育论文

第1篇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科学、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奥妙观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学习《溶解》单元“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在给蒸发皿加热时使用石棉网是不妥当的。在化学中规定,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但需要使用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等;不可以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等,这样才能对每课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二、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有效调动,可以明白更多的科学道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日常的教学行为。传统的课堂,就是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有时候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和书本上的知识完全没有兴趣,整个课堂没有生气。这些都不利于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教学,不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要确立每一位小学生都可以学习科学;让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科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科学;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着手,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尽显科学课的有效教学。使科学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有效化。

(2)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例如在《电和磁》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笔者让学生自己进行提问,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电和磁的转化的学习积极主动,进而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探究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疑问;诸如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在周围产生磁场?封闭的导体在磁场中作截割磁力线的运动会产生电流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也为学生探究科学知识奠定了有效的学习基础。

第2篇

1.教学内容不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传统教学的设计理论中,教学内容为教师所教的及学习者要学的,没有在技能和知识操作方面加以描述,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全面,也不符合实际情况,面对这些抽象且远离生活的内容,学生并不感兴趣。学习内容缺少生活中的具体元素,不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生活有所了解和认识。

2.教学设计有两极化态势

优秀的教学设计,要有恰当、准确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中,课堂教学设计应使学生理解并应用语文知识,语言得到丰富积累,语感和发展思维得到培养。但教学设计者在设计教与学的目标时,更对认知领域有所倾向,认为教学核心是:积累字词句,学习语法知识,这种设计观带有较强的片面性。课堂教学应该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及发展能力,更要使学生的全身心都得到发展。又因为目前注重合作学习,在课堂设计中不管学生本身的想法,都要加入小组,而且学生在激烈争论后期待教师给予明确答案,但教师经常会说:你们都很棒,这使学生很迷糊,甚至产生误导。

3.过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

在小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频繁使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媒体,但很多教师都属于“黑板搬家”,在课件中呈现较多的知识和内容,依旧让学生阅读和背诵,没有得到较好的效果。该种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但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对于“工具至上”的这种思想,使实际教学中缺少师生交流。

二、课堂教学设计中应采取的对策

1.深层次融合科学与人文

目标制定方面,要对人文思想与科学思想进行批判的扬弃和吸收,并对认知领域的行为目标与情感领域的目标进行兼顾,达到共同实现的效果,保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活动为有目的的活动,掌握基础知识,包括语法和字词句的学习能够取得某些方面的成功,但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二者进行相应的扬弃和吸收,针对具体教学情境制订教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从而指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探索。

2.合理使用教学媒体

传统的学习方式要与现代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如何才能有效结合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最佳学习效果呢?例如,教学中学习生字,教师可先以板书的形式,一笔一画地为学生展示,随学生反应,强调书写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可一边听讲解,一边模仿,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正确地掌握生字。在学习生字的后期阶段,要应用教学媒体,使用生字的学习软件,对生字的读音、笔顺和笔画都进一步巩固,也直观、形象地进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将传统板书这类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有效结合,既能使学生得到情感刺激,又能更形象生动地理解汉字,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中不断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这就会导致课堂气氛较为压抑,很多学生因为过于压抑而讨厌上课,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要为学生营造轻松、简单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把精讲多练化繁为简,理清脉络、突出主干,使教学简单易行。其中会话为实践性的能力,教师要加强在课堂中进行会话训练,根据交际情境设置相应题目,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比如,《观潮》这一课,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对大潮之前、来潮之时和潮头过后的段落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然后使其根据经历描述自己认为最美的景色,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修辞使用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第3篇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为了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独运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本文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常用的九种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以及在进行导入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故事式导入

学生的好奇心强,尤其是一帮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化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小学四年级的课文《新型玻璃》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人影蹿进了陈列着珍贵字画的展览馆,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划破玻璃,偷里面的珍贵字画。当他的玻璃刀刚刚触及玻璃的时候,顿时院子里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立即赶来,把这个小偷给抓住了。同学们一定会奇怪地问:“这是什么玻璃啊?怎么一接触它就发出报警声呢?”――同学们,这就是一种新型玻璃。请大家打开课本14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新型玻璃》。

又如在小学二年级的《坐井观天》,我们也可以用故事导入的方法:“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边讲边播放多媒体课件]“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在这口井里,生活着一只可爱的青蛙,这只青蛙在这口井里生活了许多许多年,可是它从没跳出过这口井,哪也没去过。有一天,从天上飞来了一只小鸟……”[老师讲到这里停下来,孩子们肯定会迫不及待地嚷着让老师继续讲。]这时,老师再告诉学生:“孩子们,故事讲到这里,老师也忘记后面的故事情节了,不过不用急,在我们的课本里写着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坐井观天》,拿起课本自己大声地朗读,看看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请你告诉老师,好吗?”

这样,“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就自然来了。

二、直观式导入

所谓直观,也就是用感官直接接受的、直接观察的。采取直观式导入,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更好地激起他们寻求探索方法的兴趣。于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观看图画、影片,欣赏音乐等方式直接刺激学生的眼、耳、鼻等感官,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观察图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时这样导入:小朋友,我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于老师用彩色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接着又画上弦与箭)[在学生一一指出后],于老师又缓缓地说:“大家知道有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的人只拉弓不射箭,就把一只大雁射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你也就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

在这个导入中,于老师以图、画、照片、影象等导入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事物有个形象的感知,同时再配以启发性的提问,也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导入要注意趣味性

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全面的观察,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

设计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教材,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从形式上看,教师可以从解题入手,单刀直入;也可以从文中提出问题,引起悬念,顺势导入;此外,引一条格言,打个比方,解释一个典故,介绍作者生平轶事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做智力游戏、做实验等形式唤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情趣的,所以教师的导语设计应尽可能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当然,导语设计追求生动、活泼、有趣,但绝不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那样反而会冲淡和影响新课教学。

3、导入要注意灵活性

“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另外,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处理,也是最能反映老师的应变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它要求我们避免简单化,多讲点方法和技巧。

4、导入要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导语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思索。

导入如果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就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内容。

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它能使课堂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

5、导入要注意严密性

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无论设疑、引证、说明、比喻等都要明确、精当、不使学生产生歧意和误解,使学生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当然导语也要注意思想性,不能只顾及了知识性、趣味性而忽视了教育性、思维性。

6、导入语言要注意简扼性

第4篇

一、目标导行

口语交际应该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口语交际目标的确立教师必须应有恰当的把握,要有深层次的思考,绝不能单纯的看作原来的听说训练,这一点我校的课改教师达成了共识,要在突出重点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相关能力的培养,着眼于整体。从这种意义上讲,口语交际的训练应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体现,对此我校课改教师从目标的确立上各抒已见进行深层次的研讨。例如三年级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课在教学目标的确立过程中,教师经过研讨认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此前虽然学习了有关秋天的课文,对秋天有些感性的认识,但平时观察积累不够,因此将教学目标确立为让学生在一周的时间中采用调查访问的方式收集秋天里同学们做过的有趣的事,然后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真切的感受到秋天带来的快乐。目标定好之后,便是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这是学生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还是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访问能力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处理。这是学生最受益的过程。正是有了操作性、实际性的目标,有了过程的指导,才有在课堂上交流时,学生有条理、有内容的精彩描述。有位教师小结时这样写到:“这次口语交际课的目标是我们组教师共同研究的,考虑角度多,能制定出更合理,更有效的目标,由此使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获得很多材料,汇报时才如此精彩,我的心里真的高兴,我想定好交际目标,将单纯的口语交际向综合性学习发展,是一条好的途径,我与各位老师和学生共同受益。”正如这位教师所言,只有坚持向综合性学习方向努力,定好目标,指导操作,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会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创设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教学,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宽松愉快的环境会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利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情境,会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在情境中练习,在情境中发展。如教学二年级《秋天里》,有位教师这样给学生创设情境,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说说自己眼里的秋天,学生说的不够具体,这时教师激发学生想不想亲身感受一下秋天呢?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美丽的龙湾公园,去观察秋天,亲近秋天,看看秋天的花、草、小动物,还有人们的衣着等。学生在秋天里尽情地欣赏、尽情地感受。然后回到教室,进行讨论交流,这时的学生热情极高,纷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秋天。学生在此过程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在一年级《小兔运南瓜》口语交际的教学时,教师特别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小兔见到了大南瓜想办法”和“南瓜已经运到家”将运南瓜的过程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随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小兔会用什么好办法把南瓜运回家的。学生被多媒体课件所呈现的可爱的画面深深地吸引,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小兔可能会用的方法,小组交流后在班上又进行了交流,学生说得头头是道。

创设交际的情境方法很多:语言的渲染、场景的设计、课件的展示……要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而恰当地加以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促进口语交际课的更有实效性。

三、指导交际方法

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会说。这对于学生来说要以过不断的培养和训练,而方法的指导显得更为重要,我校课改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到好的效果。

1、指导课前的准备。

一般说来,口语交际应做尽量做好课前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必要的引导。在课前做发一定的准备,比如,材料的搜集、信息等。比如三年级《讲名人的故事》口语交际训练前教师就在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喜爱的名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交际时也就有话可说,有内容进行交流。

2、引导有序观察,按顺序交际。

新课改的实验教材有许多的口语交际课都配有插图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弄清图意后,再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等)仔细观察,边观察边动脑,图上有什么?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再按观察的顺序讲出来,加以合理的想象。比如:一年级《该怎么办》教学时,教师首先让每位学生看每一幅图,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再把三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在此基础上交流: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办?学生逐渐地养成了好观察、好思考的好习惯。

3、激发想象思维,丰富交际内容。

学生的想象力极强,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放飞学生思维,可以使交际内容更为丰富。三年级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学生把做过的许多有趣的事交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秋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咱们有没有办法留住它呢?学生装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还想对秋天说些什么吗?学生对秋天的声声赞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想象丰富,情感真挚。

此外,在实际过程中多种活动的开展,也是很好的方法。如编故事、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等,都可以拓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交际形式也是多样的,同桌交流、小组交流、与教师交流、全班交流等。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歇后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FU Ling, LIU Huan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0)

Abstract A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is one kind of idiom phrases, compared with other forms, which is rarely involved in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some of textbooks even not choice as teaching contents. But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from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is a very good teaching content. In this article,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and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teaching

1 以歇后语特点为角度

1.1 歇后语独具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歇后语主要流传在老百姓的口头,所以与中华民族民俗风情有很多联系,其中蕴藏的传统民俗文化就更具独特性和丰富性。所以,歇后语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得以继承的重要载体,又是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歇后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第一,修辞美——歇后语语言生动,形象俏皮。巧用比喻:比喻可使事物形象描写的更加鲜明,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通过形象的比喻,让人产生丰富的美的联想,从而感悟其话语里的哲理。 如:“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妙用双关:前一部分都是隐语,后一部分运用谐音构成双关,表层意思引出深层意义,听起来妙趣横生,让人咀嚼再三,过耳难忘。如:“黑旋风的本名——理亏(李逵)”。善用拟人:运用拟人修辞法赋予动物、事物以人的情感,使语言俏皮幽默,让人忍俊不禁。“癞蛤蟆穿大红袍——只可远看,不能近瞧”。喜用夸张:歇后语除了较多运用以上修辞手法之外,还有意识地突出、夸大事物的情状,渲染事物的本质,将抽象的道理生动化,给人以非常真实之感,能引起强烈的共鸣。第二,含蓄美——歇后语表意委婉,迂回曲折。“含蓄”是文学作品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文学创作追求的审美目标 。古人有云:“文贵远,远必含蓄。”含蓄被公认为汉语表达的较高境界。歇后语深得含蓄委婉之妙,含而不露。在语言活动中,或前后都说,或只说出前半段,不说后半段,而要听者通过审美联想活动,从前半段中“悟”出后半段的意蕴所在。第三,凝练美——歇后语简洁明快,词约意丰。歇后语的语言形式高度凝练,简洁明快,用字大都保持在五六个字以内,很少有超过十个字的。歇后语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谜面,隐住后面谜底部分。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会造成一种突出的戏剧效果,不但强化了受话人对语义的了解,而且引出一种美妙的意境。第四,韵律美——歇后语讲究节奏,音韵和谐。在节奏上: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并不工整,不像成语那样整齐。前一部分有四字格的、五字格的、六七字格的,后一部分多为两字格、三字格或四字格,读起来前后呼应,自然流畅。在音律上:汉字有阴、阳、上、去四种不同的音调,在歇后语中,四种音调参差组合,平仄相间,犹如古诗词一样讲究音律,朗读起来有异乎寻常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易诵易记,又富有音乐的韵律美。

2 以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为角度

2.1 小学生需要的特点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等。首先,对求知、认识需要。这是小学生的主导需要,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求知欲很强,尤其在科技发展的时代,他们更渴求知识。这种求知的需要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等方面。其次,交往的需要。今天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基本上处于缺乏儿童伙伴的状态,但他们从内心来讲却很需要获得同伴的支持和友谊,需要集体给予的温暖。

歇后语教学首先满足了小学生群体对知识,对认识的需要,也给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交往的机会,实际上适应了小学生这一年龄阶段需要的特点。

2.2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在学校情景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内在推动力量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附属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指学生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根据以上动机特点可知,教师合理的教学引导,同伴之间良好的学习的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产生,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语言学习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对于发展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思维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借助鲜活的语言学习,来促进其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协调性、开放性、可塑性特点,学生可以从歇后语学习和实践中可以较好地发展个性,品德和社会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歇后语学习和实践过程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抓住机会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教育。

3 对歇后语教学实施的构想

第一,教师进行歇后语随堂教学。即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在进行教材所编入的歇后语教学的基础上,由教师引入课外歇后语资源。小学生对歇后语这种鲜活的语言形式是非常喜爱的,教师应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积累歇后语,学习,理解,鉴赏,应用歇后语。

第二,学生自主收集,积累歇后语。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深入生活,收集歇后语。可以采用三种收集方式:(1)个人访问。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充分挖掘社会关系网,随时随地向身边的人征收歇后语,如长辈、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等。(2)小组采访。学生自发组成采访小组,以小记者身份主动接触周围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物、知识分子等,以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歇后语。(3)到文化馆、图书馆查阅书籍,上网下载等方式拓宽各种渠道,收集各种歇后语。

第三,开展歇后语趣味活动。可以采取各种活动形式,如歇后语主题班会,办歇后语手抄报,歇后语黑板报等。这类活动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和趣味性。教师应在正确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歇后语的积累和学习融入到班级生活的点点滴滴。

第四,探究出适合小学生的歇后语校本课程,进行系统的校本课程设计开发。包括收集歇后语以编写歇后语教材,设计课程结构,建构歇后语课程模式和课程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此过程是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歇后语教学过程,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和完善,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通过以上几种途径,既可以缓解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缺失,又可以使学生在开展歇后语语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走入社会,进行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并认识应用社会资源,同时也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1] 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3.

[2] 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 王岩.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2007(6).

[4]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5] 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3.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教学

前言

所谓的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动形象的场景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情境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从而更好的掌握教材内容,达到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诗有三境”即“物境”、“意境”和“情境”。这是王昌龄先生最早在《诗格》中提出来的。情境教学的方式中“情境”这一概念就是出于此[1]。语文对小学生来讲是抽象的,是乏味的,是一个个冷冰冰的符号,而情境教学因其情境模式的生动活泼可以使小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文字的温度,感受到文字中的情感,从而更好的集中精力融入到学习环境当中。情境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要有一定的求知心理,而如何调动学生的求知心理是教师在教学中首要思考的难题。情境教学对小学语文课堂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可以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心理,通过音乐、图片、视频或者亲身进行角色表演等情境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内容上的实践性,学生充分融入其中,自然会在实践中自主的探索求知。

二、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剖析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素质发展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弊端太多,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教育。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堂将情境教育引入其中,但现在仍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改善,以下是对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往往循规蹈矩按照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观念进行课堂教学,使得教学模式刻意死板,缺乏新意。守旧的观念,使学生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情境表演中束手束脚,失去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模式单一的另一个弊端在于,按照教师的固定模式进行教学,势必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被动方,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无法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自由思考。没有学生的自主思考,教学往往就会流于表面、缺乏深度挖掘,进而使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学生思维自由发展受限

信息技g的发展深入到各个领域,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也愈来愈多的使用新媒体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使用新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视频、音乐、展示PPT等进行情境教学,导致本应该学生自由想象、自主发挥的思考环节,被教师的“展示”所限制,学生难以形成发散性思维。语文的学习需要学生的想象力,而对新媒体技术过度使用则限制了这种可贵的能力,让学生走进思维定式的泥淖中。

(三)教师主导作用缺失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处于初始阶段,面对大量的学习内容无法做到行之有效的信息过滤与资源整合,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信息资源过滤整理。但是,现在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并无关联,因为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对新奇的教学内容过于重视,本末倒置,不进行信息资源过滤整理,没有正确的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三、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方法对信息资源的过滤整理

(一)合理应用当代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展现文字,图片,视频等等,是进行情境教学很好的辅助工具。在情境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往往会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动态逼真的教学演绎中可以给学生更好的代入感,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主动提起兴趣。

譬如,《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阅读文章告诉学生在遇见问题的时候,要运用智慧才能解决困难,达成目标。如果直接通过阅读文本和老师讲解,就期望让小学生认识到这样的深刻道理,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为学生播放乌鸦喝水的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这一思考过程有所了解,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

(二)开展角色表演等课堂教学活动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角色表演、诗文朗诵等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一些亲身表演的形式深入体会文章主人公的心理,进而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亲自做过的事才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学生亲自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在学生与老师的充分配合下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科学合理的及时评价

在课堂情境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自我评估,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具体情况,改进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时,请学生也对课堂情境教学进行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制定的教学模式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所以有学生参与到评价之中,让学生提出观点与想法,可以更有效的制定出符合师生之间互动的情境教学模式。

结论

在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自由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且加强引导,与学生积极沟通,共同完善情境教学模式。优秀的课堂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自主的学习,从而提升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缪莉丽.试论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情境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35-36

第7篇

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

缺少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主体作用挖掘得不好。目前较有影响力的目标教学法、自学辅导法都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都不能切合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特点,难以顾及语文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有不少教师也探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点拨法、五步教学法,部分教师运用是适合的,但是否有大面积推广的意义尚需研究。

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课堂效率。这里排除因课堂教学形式而造成的因素。学生课下的预习准备和课后巩固时间较少,尤其是对目前的长篇目,造成课堂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有不少学生课本已经学完,竟然有不少课文还没完整地读过一遍。大部分学生只是上课记记,下课背背。这样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课堂效率怎么提高,又可能学到些什么呢?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体现不够也是一个原因。一道数学题,学生经过思考解出了,马上产生价值实现的愉悦感,从而培育出持续的学习兴趣。而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是课本,课下还是课本,加上本来学生可阅读的时间和书籍就很少。愉悦之感难以激起,长此以往,自然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评价方式等相对客观因素短期不可能变化的情况下,唯有从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问题。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的课堂学习环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兴趣、创新习惯及创新能力。从而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成绩和能力。

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分达标类任务和提高类任务达标任务是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合作、思考、讨论、研究;然后用灵活新颖有创新性的方式进行评价。这类学习目标,一是要达到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的基本要求,二是要有启发性和导向性。三是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方式、思考过程、理解分析步骤,不做具体的要求,让学生自主总结学习规律和方法。四是方式自由,并尽量把学习目标在课前就公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准备时间。四是教师在进行检查学习效果中,要让学生有时间相互质疑,相互讨论,让他们在辩驳中认识到对错,体会到周密思考、认真准备带来的快乐。这种检测方式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提高类的任务由学生自主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所知所学,特别是课后收集的资料,由课文内容向外发挥和延展,内容主要是围绕文章的作者、体裁、思想内容、社会作用及相关人物、事件等等方面,学生依据兴趣,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方面是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本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

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

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

功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第8篇

关键是教师要充分用好语文课,为学生练习口语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要秉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还应该特别关注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把机会的天平向他们倾斜。几年来,我一直坚持以上做法,很好地避免了回答问题成为少数同学“专利”的现象出现,效果非常明显。假如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单就这一形式,便可以为提高学生口语水平提供不小的帮助。

能够使每一位同学都态度大方地回答问题,只是口语能力训练的一个最基本要求。我们要采取许多别的形式,真正使口语教学方法多样化。

(一)复述能力的训练。

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这一点受到不少老师的重视。例如,要求学生在熟读《桃花源记》的基础上,根据适当的提示,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内容。这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同时又可以提高其概括能力,效果是很好的。还必须进一步引导他们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文章的主旨。除了复述课文之外,还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由学生轮流上台复述前一天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时事新闻。这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看和听的能力,另一方面可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现在,很多学生不关心国内外大事,只关心一些娱乐八卦新闻,这对学习语文是很不利的。通过语文课引导学生复述时事新闻,有助于改变以上状况,一举多得。

(二)口头小作文。

复述课文内容或时事新闻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时候需要讲清一件事,不一定有模子可套。所以,平时还多口头小作文。对口头小作文的要求不一定真正与写书面作文的要求一样,但基本程序可以参照。一是确定题目,可以跟踪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别的问题;二是结构、顺序等,跟书面作文一致。口头作文一开始比较难,可能不像书面作文,但只要坚持下去,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有明显的进步。有时候,可以组织学生配合读书,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评价这本书,要求有理有据;有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举行故事会。形式尽可能多样,目标就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举行小型辩论会。

这一方式的主要作用是同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口语能力。前面提到有些学生当众说话时语无伦次,与思维比较混乱有关。学习辩论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辩论时要求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而缜密,既要善于抓住对方语言中的漏洞,又要防止自己的话出现问题,这就需要用合适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实际操作时,可以将辩论会搞得正规一些,像社会上通行的那样,也可以随便一点,搞成自由辩论,这更有利于调动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有一次,我曾经在初三的学生中组织过关于“学生玩电脑游戏”的自由辩论会,结果是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同学也忍不住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演讲比赛

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碰上需要向人介绍自己的主张、意见,或是需要说服、打动人家的场合。例如,班干部竞选,需要发表演讲。比较简单的演讲,初中生是能够做好的。我们只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演讲的目的,想办法“打动”人,并适当介绍一些简单的演讲技巧。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可以将这类语文课与班级工作适当有机结合,这样,两方面工作都会更主动。

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都非常有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明确训练重点,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甚至形成系列。

除了以上教学方法之外,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一)说话要有中心,有条理。

首先,在事前应明确自己要讲清什么问题,中心是什么,说话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不要无的放矢,不着边际。说完了,要让人明白你究竟说什么,如果毫无头绪,摸不着头脑,那就等于没说,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其次要有条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应有一个合理的顺序,若是东拉西扯、颠三倒四,也会使人听了不得要领,很难达到交际目的。

(二)说话要清楚、简洁。

有的同学讲了一大通,但就像一团乱麻,该讲清楚的不清楚。这就要求讲话者事先多思考,弄清楚讲的目的、对象、重点、方法、顺序和详略,只有先想清楚才能讲得清楚。另外,还要讲究简洁,不罗嗦。重复的话不要讲,该去掉的要舍得去掉,去掉那些与中心关系不大的话,去掉那些口头禅或不必要的叹词。

(三)说话要连贯、严密。

连贯是指句与句之间能够连接得上,严密是指说话有逻辑性。这都要求讲话者的思维应当连贯、严密。要力戒说话不经思考,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平时就要多注意这一点。

(四)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