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12 22:49: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14501
1前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研究机械制造加工工艺技术的一门学科,内容涵盖了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工艺规程设计等,是多门课程的精炼与组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为达到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创新的目的打下基础。
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涉及的知识点多,范围广,信息量大,综合要求高。学生又缺少相关的工程实践背景,普遍反映内容庞杂,难以抓住重点;知识点抽象,难以理解吸收。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提高其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多年的课程的教学经验,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2教学方法探讨
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来看,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其应有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必须探索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1设置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听课,并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传授新知识之前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例如:讲授工件定位误差分析计算的时候,提问一批工件在夹具上定好位后,加工后是不是可以得到全部合格的零件?通过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再次设问如何通过定位误差判断夹具是否能保证加工精度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目标明确。同时学生能够和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大大改善。
2.2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庞杂,很多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加板书的教学模式难以将知识讲授得清楚明白,虽然教材中刊出了大量的图片,但由于受清晰度、幅面的影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可视的优势,把文字、图形、视频、动画和声音等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许多抽象概念和原理的生动化和形象化。例如讲授不同机械加工方法的时候,可以播放录制的各种机床的现场加工视频;讲解工件的装夹方法时,播放不同装夹方法的视频,变原来枯燥的文字教学内容为更加直观的视频,使教学内容“动”了起来,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了解不同加工方法的加工特点,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有效的结合到了一起,使学生犹如身临讲过现场,实现了课堂教学现场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避免过分依赖课件,这样会带来教学节奏快,教学内容过多,内容冗繁,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传统的板书,调节讲课进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同时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注意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详略分配得当。
2.3加强实践环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教学内容实践性强,课程实验、实习和实训是教学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让学生独立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生产实习教学,安排学生到安阳鑫盛机床厂、安阳轻工机械厂、安阳第二机床厂、安阳轻工机械厂现场参加实习,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现场教学。通过观察各种机床对不同零部件的加工,零部件安装、整机调试,使学生的对所学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感官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校设有工程训练中心,中心有普通车床车间、数控车间和热处理车间,在理论课老师讲授完相关理论知识后,可以组织安排学
生到中心进行实训。比如在学习完工件的工艺规程制定理论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制某个工件的工艺规程,然后按照自己编制的工艺规程进行加工,通过实践来检验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实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范围广,信息量大、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优化教学方案,从而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昌娟,高保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8):7071.
[2]郗长青,耿素花,林红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探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2,(12):188190.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学改革 原则和方法及措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是机电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其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都很强。它既为学习后继专业课服务,又可直接用于生产实际。在新一轮的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很多老师、专家、行业人士都已经认识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着手进行机械制造课程改革的研究和探讨,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我校作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宿迁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这门课的教学改革上既要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立足本地、本校的实际,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传统专业课程,多年来人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由于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生产经验等特点,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教学手段的使用不科学。目前,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如:投影仪、幻灯片、语音设备、多媒体等。最初这些教学手段引入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是有些教师把这些设备当成是减轻备课任务的一种工具,上课过份依赖PPT。其二,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这门课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课,毛坯的制造和零件的切削加工等内容,学生必须结合大量的实践才容易理解。现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分离,先将理论全部学完再实践,或者是先学完实践再学理论。其三,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目前,这门课的考核方式多以书面答卷的形式出现,因此,学生只是单一的追求卷面分数,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就重视,无关的就不重视,导致高分低能,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加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1)课程体系模块化,将该门课程分为机械加工技术基础、机械冷加工技术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综合应用模块。(2)教学内容工种化,将该门课程涉及到的工种分为车工、钳工、磨工、刨工、铣工、特种加工等。(3)授课过程项目化,将该门课程涉及到的实训内容以实训项目的形式予以教学。(4)教学要求层次化,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于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5)考核方式科学化、考核方法多样化、考核内容生活化。这些教学改革措施的实行都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促进宿迁乃至苏北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原则及措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其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都很强,因此,该门课的课程改革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教学目标要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特别是我们给学生制定的能力目标要能与我们的企业的能力目标要求相结合,与我们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计划接轨。(2)教学内容动态变化对准市场。适时变换我们的教学内容,从强化专业技能到关键技能的整体塑造,从强化单一技能到多项技能的充分兼顾 。(3)教学方法新旧结合。汲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一些闪光点,运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任务化教学模式,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4)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职业练技能。对于实践过程中用的比较多的一些实践环节,我们要多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予以体现。对于职业中运用的比较多的技能,在平时的实践训练中要突出强化。(5)课程改革要持之以恒。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及时更新自己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原则,我认为该门课的改革应采取以下措施:(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和实训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我借助了实训车间的一些相关的机械零件,及来自生产生活实际中有趣的机构和机械零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提高他们的认识和兴趣,加深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教学中在讲授到某个环节时,再让学生亲手触摸实物,使学生对机械零件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2)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空间,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只能成为学生的催眠曲。教师不能局限在三尺讲台,应当多到学生中互动,培养老师和学生的亲和力,这样的课堂才不显得“枯燥乏味”。
总之,我们应该紧跟课改的发展方向,同时又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立足本地、本校实际,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的适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书元,王克明.《机械制造技工艺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启发式;多媒体;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46-0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大多数高等院校为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由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机床夹具设计四门课程优化组合而成[1]。因此,课程涉及的概念性内容多,知识点广,综合性强,与生产实践联系密切,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后最难掌握的内容之一[2]。因此,探索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中一门传统的专业课程,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但是由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复杂,且涉及到生产实践,目前的教学方法还存在一定问题[3]。
(一)使用不恰当的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教学仪器如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等走进了课堂,这使得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较难的知识点。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依赖PPT,甚至把所有教学内容都写进PPT,上课即成了机械的PPT放映,重点不突出;另外一个极端情况是有些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采用讲授和板书的形式,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师讲授既成的理论知识,给学生灌输事实。造成一些抽象的机械知识如各种加工方法、切削过程中的现象、机床结构等难以被学生理解,同时,板书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满足不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切削过程中的现象、各种加工方法、刀具的角度、机床结构等,必须结合生产实践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学到相关内容时,结合生产录像或是到生产现场参观一下会更容易掌握。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们在大一懵懵懂懂的时候完成了金工实习,在大三下学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仅有的实践知识只停留在记忆中,缺少实践的理论教学,由于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难以理解。而生产实习则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这门课程学完之后,此时工厂里的参观实习变成了走马观花,只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因此,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应针对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的理论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既成的理论知识,给学生灌输事实,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参与,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学习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地完成作业、复习和应对考试,缺乏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此时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介绍车刀的角度时,如果采用实际刀具进行讲解,由于刀具尺寸太小,在课堂上不容易看清楚。此时可以先给出三面两刃一尖的概念,启发学生去思考,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上放大的车刀立体图,思考并讨论何谓三面两刃一尖。然后在教授讲解概念之后,针对实际使用的车刀进行指认,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定位也是本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在讲解定位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轴类加工时,为什么常采用固定顶尖和移动顶尖相结合的装夹方式,如果采用两个固定顶尖,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应该怎么解决,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过定位”的概念。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模拟现场加工场景,或者仿真、拍摄、查找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图片和影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仿真动画和反映生产实际的影像资料,把生产中常用的工艺方法等演示得一目了然、真实生动,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既较好地理解了工艺方法,又了解了实际生产过程。
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铣削这种加工方法的理解,可以放映世界杯比赛奖杯大力神杯的加工动画,学生的热情瞬间高涨,原来大力神杯上面那些立体的复杂的纹路可以在数控机床上预先规划加工轨迹,用球头铣刀进行铣削,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用铣刀进行铣削这种先进的加工方法外,也提前了解了五轴半加工机床的概念。在车刀的学习过程中,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一直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对正交平面的定义即通过主切削刃选定点并与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相垂直的平面[4]这个概念老是搞不清楚,进而不理解正负刃倾角的概念,因为书本上的车刀图中主切削刃是平行于基面的,通过对具有不同主切削刃的车刀立体图的讲解,学生会容易理解主切削刃与基面的空间的位置关系。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可以在电脑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车刀的不同表面,演示刀具几何角度参考系的建立,通过动画展示各平面所处的位置,并对车刀的每个角度进行动画展示,让学生清楚各个角度形成的依据,得到相关的刀具标注角度图形。再结合口诀“一俯一向两剖”,理解并掌握了车刀角度的图形表达。最后教师在黑板上,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师生一起,一步一步把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在二维图上表达出来,这样通过启发式的思考讨论、动画的直观演示和亲自动手绘制,学生对车刀的角度这个难点掌握得非常透彻,教学效果很好。再如,夹具也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时,可以用动画直观地表示不同类型夹具的工作原理、工件在夹具上如何被定位和夹紧,接着再介绍夹具的各组成元件,还可以用半透明的彩色区域表示出定位元件、夹紧元件,这样有助于对夹具知识的掌握。
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仅可以调动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加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丰富的实践教学――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不同于纯粹的理论课,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学生理解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在本课程教学中,本课程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即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学校已有或周边生产工厂的条件,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与学习相互穿插的方式,或者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不仅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5]。
实验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辅助环节,有助于学生及时加深对课程内容中抽象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6,7]。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如车刀的角度、夹具、机床的静刚度等,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加深理解。生产实习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熟悉生产实际情况,对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如加工方法、刀具、加工精度、工艺规程、夹具等有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去车间现场学习,结束后写出实习报告,进一步理解课堂知识。而课程设计既是对前序课程的巩固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又是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针对设计任务即夹具设计和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之,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将其与实验、工厂实习和课程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培养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保证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华楚生,梁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新课程的继承和改革[J].高教论坛,2004,(4):58-60.
[2]王俊昌,王荣声.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Ⅱ(热加工工艺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春燕,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0):44-45.
[4]卢秉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陈秀生,候至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学园,2012,(19):28-29.
关键词:任务驱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为了适应宽口径机械类培养模式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它由原来的金属切削原理、刀具设计、机床概论、机械制造工艺学、夹具设计等多门课综合而成,我校设置56学时(包括实验6学时)。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和应用知识,培养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
首先教师设计好质量较高的任务,向学生讲解任务的总体实施过程,然后就是具体实施步骤:
1.分组,分配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一般需要进行分组,分组要尽量做到“组内异质与组间同质”,避免出现优差学生分组两极分化。
2.分析任务,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先要求学生弄清楚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再围绕任务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提示和补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制定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3.完成任务
在解决方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或讨论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观察或进行个别辅导,或进行示范演示。还要鼓励互相合作,协作学习,共同来完成任务。最后在个人和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每一个任务。
4.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完成的任务可能是一张图,一个实物制作。对于优秀的任务完成者,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讲明创新点有哪些,知识如何深化和升华,以增强其成就感,同时对于成绩一般的同学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最后总结知识点,并突出重点和难点,完成知识建构。
三、课程任务模块的划分与案例分析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八个任务模块: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刀具结构及材料、金属切削过程及控制、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装配工艺规程设计。
下面以模块一中的一个任务作案例分析:
任务――读图1铸钢拨叉零件,确定各加工表面应该采用的加工方法
知识点:
外圆表面的加工
孔加工
平面加工
成形表面加工
技能点:能够根据加工表面选择合理的加工方式
任务分析:加工表面的加工方法主要取决于零件的整体特点(如轴类、盘盖类、箱体类等)、表面结构与尺寸(如狭长平面、凹槽,小孔等)以及精度等级等。此拨叉属特殊形状零件,但复杂程度一般,操纵槽和拨叉脚两端面为主要工作表面。
方案确定:Φ15H8孔的端面为小平面,不宜采用铣削刨削,可以采用车削,Φ15H8孔直径较小但精度较高,采用钻、扩、铰,可以在车床上进行并对孔口倒角,拨叉两端面的加工方法为铣削、淬火后进行磨削,其内侧面的加工方法为铣削,操作槽为典型的小凹槽宜铣削,Φ5H12小孔且精度较低可钻削。(任务的实现方案不一定唯一,如Φ15H8孔的钻、扩、铰也可以在钻床上进行,但方案应合理、可行。)
教师归纳相关知识:
外圆表面的加工:车削,磨削,光整加工等;
孔加工:钻孔、扩孔和铰孔,镗孔,磨孔等;
平面加工:铣削,刨削,磨削,刮研等;
成形表面加工:成形刀具加工,仿形加工。
五、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通过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结合课堂引导、总结及其他教学手段,改变过去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问题下学习和应用知识,使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迁移,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较好的解决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教改项目(104006)
[参考文献]
[1]刘琨,李爱菊,杜丽娟.浅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3期
[2]眭满仓.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11期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人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04-02
近几年来,我国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结构和层次进行了大力的调整,特别是对本科层次的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我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和研制、设计,以及生产第一线的设计、制造、运行、施工、检测和现场技术指导的工程技术人员[1]。
20世纪末,国家进行了高等教育改革,对高校的专业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对于机械类专业,制定了“宽口径、厚基础、少学时、精内容、宽适应”的指导思想[2]。基于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学校对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技术基础课,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所需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获取和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这门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泛,是《金属切削原理》、《刀具设计》、《夹具设计》、《机制工艺学》等课程的综合。课程的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研究,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了将原有的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刀具、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等专业课有机地整台为一门课程的内容;提出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制造工艺为主线,以产品质量、加工效率与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兼顾掌握工艺装备知识,增加了先进制造技术等内容,让学生在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同时知道传统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增加学习这门课的兴趣;整合原来的机械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把学习内容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立体化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工程素质。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侧重制造工艺中的零件工艺分析,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2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3];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板书授课,即单纯的“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信息量少,教学难度大,学生接受和理解起来也慢。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主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了调整:一是,该课包括到许多金属切削机床的加工过程、机械加工工艺的制定等,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很难理解,所以我们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配以一些现场机械加工的视频资料,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简单,教学更加容易,学生学习更加直观,更利于学生观察和认识,提高教学速度和质量。二是,改变“老师唱主角,学生只听”的单一模式,主要采用的有情境引导法、实践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启发提问教学法和讨论研究教学法等。对教学内容采用多变的教学方式,教师应精讲教材中的重难点;安排学生自学教材中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上台助讲知识相近的章节,然后教师在后面补充完善;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掌握不好、分辨不清的问题;最终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主体是自己,而老师只是自己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使学生在课堂中培养了分析、思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论源于实际生产并最终服务于实际生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我们采用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和实际结构内容进行交叉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可以从实践中找到感性认识,在实践的时候能从理论中找到原理技术支持。比如:刀具的几何形状及参数这部分内容,先是专业老师讲解刀具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刀尖等基础知识,然后由实训老师带领学生在车间磨刀,在磨刀的过程中学会刀具角度参数的选择以及对刀具角度的认识;在普通车床、磨床、铣床、钻床与数控车床的现场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室的机床设备,让学生了解到了机床各个部分的内部结构,如机床的布局、传动、结构、操纵,同时给学生复述理论课程上老师讲授的相关内容,及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在课堂上教师口授与多媒体等无法或很难讲清的问题,弥补了理论教学的不足。
三、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试模式大多采用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各占20%和80%,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和作业组成,主要侧重于所理论知识,而对实践环节的检验不够充分。作为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我们应该以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为目标。因此,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目的改革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实行全过程考核+综合设计开卷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减少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重点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开卷期末考试由课程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际统一确定开卷内容,主要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为主;过程考核包括平时考核与实验考核,其中实验考核采用课堂限时实验的形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平时考核包括:出勤情况、作业情况、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情况、课堂提问及讨论情况等。期末综合成绩=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
四、师资队伍改革
要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基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作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更要具有理论与生产结合的综合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近年来,在建设师资队伍方面,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学院在一些机械类相关企业中,建立了教师工程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在职进修或培训;要求任课教师必须亲自带队每年的学生优秀工程师培训;学院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和科研与技术开发;教研室直接从企业调入工程师作为教师进行培养。目前,学院讲授该课程的教师,均具有至少一年的企业工作经验。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既使教师能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提高了自我的工程实践水平,又使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该课程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五、结论
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办学理念即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使教学更符合本课程的特点,按照课程目的,使学生具有运用理论联系实践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适应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进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佐营.应用型高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10):688.
[2]张树仁,刘薇娜.“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65-66,32.
[3]于英华,张兴元.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2):94-95,124.
【关键词】节约资源;机械制造;现状;应用
中图分类号: TD40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资源和能源紧张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机械制造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也是高能耗行业。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紧张的局面。有效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展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
二、节约资源型制造工艺概述
节约资源型制造工艺是一种先进的制造工艺技术,它是在传统的加工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种技术结合了控制技术、表面技术、材料科学等技术,对需要改进的制造工艺流程进行改造,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环境污染为目标,从而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整个流程的资源消耗降到最低,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科学组合,从而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生产成本得到降低。
节约资源型工艺技术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节省原材料消耗,简化工艺系统组成的技术。在传统的加工过程中,原材料的大量消耗,对于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于减少消耗资源的绿色技术应当积极进行推广,也就是在工艺方面,通过改进下料技术、毛坯制造技术,优化工艺方案,采取干式加工技术、准干式加工技术等先进的加工技术,使加工余量得到减少,采用废弃物少的技术,节约资源。
三、制造工艺的发展现状
1、制造工艺中激光技术的应用
由于激光具有单色性好、亮度高、方向好等特点,因而在很多领域都用到了激光加工工艺,激光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应用于制造业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1)快速切割成型。快速切割是激光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利用激光技术的CAD模块的准确定型和快速切割是能够非常方便地对材料进行快速切割成型。进行快速切割成型的对象主要是复杂的零件、零件的模型,由于具备独特的优势,已经在机械制造工艺中得到广泛应用。
(2)激光热处理技术。激光热处理技术在零件加工过程中进行运用,有利于减少零件的磨损,使机器的使用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也有利于延长零件使用期限。提高零件的耐磨性常用的方法就是涂抹耐磨材料在零件的表面。在零件加工的过程中采用激光技术会产生大量的热,因此,利用激光技术可以对模具进行修复还可以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
2、械制造工艺中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
(1)自动化制造工厂
自动化制造工厂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可以实现从原材料到产品的自动化完成,是一种综合性很高的自动化技术。自动化制造工厂主要是由自动化制造系统组成,在高自动化物料运输系统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结合下,由于自动化制造工厂生产成本过大,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在机械制造业中自动化制造工厂还没有真正得到广泛应用。
(2)自动化制造生产线
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就是自动化加工流水线,这种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还是比较多的,这种系统在较少的人工间接或者直接的干预下,将零件组装成产品或者原材料加工成零件,在加工的过程中实现工艺过程或者管理过程的自动化。计算机系统控制着多台加工设备,这些设备也就组成了自动化制造系统。
(3)自动化制造单元
自动化制造单元是一种小型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种系统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由于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外形较小,因而在机械制造中自动化制造单元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自动化制造单元可以是多台设备,也可以是一台设备,对于加工设备可以根据加工产品的不同进行不同的组合,例如数控机床、物料输送机等。
3、度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精密加工是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涉及到复合加工技术、研磨加工技术、超精密切削技术、微型机械等方面。目前纳米技术正逐渐在纳米材料、纳米电子等方面得到应用,纳米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械科学、光科学等高科技发展。因此,微型机械与纳米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成为了以后发展非常关键的技术,一些智能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正向高精度、高速率发展。
四、型机械制造工艺的主要类型
在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中,现代各企业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的主要把节约型机械制造工艺分为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能源节约型三种类型。
1、节约型工艺技术
在资源节约型工艺技术中,各企业为了进一步节约原料,往往采取简化工艺技术制造流程的方式。就一般情况来讲,企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化流程:
(1)可以使用较为先进的工艺制造技术,从而减少产品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
(2)可以在设计上减少适量的零部件数量从而实现原料的最大化应用,当然这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
2、保护型技术
环境保护型技术是指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通过对自身生产技术的改良进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降低到最小。
3、节约型工艺技术
能源节约型工艺技术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多使用较为绿色的生产技术以减少对能源的损耗或者浪费,尽量达到循环利用或者二次利用的效果。
五、制造工艺技术阐述
1、少无切削加工技术
机械制造过程中需要发挥切削液的作用,它能够零件并使其冷却,此外还能起到清洗的目的。然而,切削液在机械加工中过量的使用也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诸如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从而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了巨大的威胁。所以,为缓解切削液的负面效应,减轻其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我们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即绿色切削技术。综观国内在该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主要有绿色切削、低温切削以及干式切削。分析这几种技术,绿色切削是最为先进的,其符合我国发展绿色制造产业的要求。这种绿色切削技术的适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形状相异的孔类零部件、齿轮型花键以及一些较为相似的其他零部件,尤其在有色金属类型零件上较为适用。这一技术与传统工艺比较还有较为显著的优点:大大地降低了工业生产中材料的消耗,从而使得成本也得到有效的降低。这一技术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2、干式加工技术
切削液在传统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零件并使其冷却,此外还能起到清洗以及防锈的目的,因此可以在切削区大量使用这种液体。在当今社会,我国正在为建设环境保护型以及资源节约型社会进行努力,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工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以及各种资源的节约。切削液的大量使用必然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具体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切削液的大量使用增加了制造成本。对汽车制造行业的成本进行统计后不难发现:在全部制造成本中,有16.9%的成本来源于切削液。在这其中,既包括切削液的购买费用,也包括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的维护及设备保养费,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处理废液的费用。
(2)切削液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有大量的磷、硫、氯以及矿物油等有害物质含在切削液中,如果在处理过程中稍微出现偏差,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3)切削液的大量使用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经常接触到切削液,接触时间过长将会对工人的皮肤以及呼吸道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使他们免受呼吸道疾病以及皮肤病的干扰,我们需要对干式加工技术行全面的研究。干式加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它转变了传统模式下过度依赖切削液的情形。该技术的采用能够经过加工使得得到的切屑干净不受污染,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处理的费用。
3、减少加工余量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如果采用比较粗糙的零件,将会导致较大的加工余量。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原材料的过度消耗,而且使得生产效率发生了急剧的下降。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条件相对好点的地方来进行毛坯专业化的加工,从而使得毛坯的强度得以增强。此外,为了提高机械加工的质量,同时缩短加工时间,我们应该引进国外更加先进的加工技术。高速切削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它在提高切削速度的同时,减小了切削的力度,使得工件的变形程度降到最小。
4、低温切削加工工艺
一般情况下,低温切削多用在材料加工中,这些材料加工的难度相对来说较大。像钛合金、淬硬钢、高锰钢的加工就会用到低温切削。低温冷风设备的配置是必不可少的,它涉及到安装氮气流装置以及低沸点冷却装置,这些设备的安装必然会增加成本,也将是我们在技术改革上需要做出努力的一个方面。
六、节约型机械制造工艺的主要应用与推广分析
目前,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环境保护方面,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具有很强的优势,一些企业已经将这一技术进行运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干式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应用
干磨削和干切削是干式加工技术的体现,这种技术应用较为广泛,主要应用在磨削、铣削、车削等生产环节过程中。在上述环节中,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是需要添加切削液的,切削液主要起到清晰、排屑、、冷却的作用,但是切削液的应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还会造成机械产品的制造成本提高,另外,还会对工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要想解决切削液所造成的危害,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采用干式加工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干式加工技术是一种不需要切削液的加工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很好地保护环境,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这种技术研究和应用目前在德国还处于领先地位。
(1)干切削。干切削加工方法主要包括干式齿轮加工、干式螺纹加工、干钻削、干铣削、干车削等。干车削是一种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例如在对丝杆进行加工时,首先螺纹在软的工件上加工出来,再把带有螺纹的工件进行淬硬,最后对经过淬硬的工件进行精磨。如果选用旋风铣削加工技术进行加工,就可以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加工时间得到缩短,金属切除率得到了提高。
(2)干式磨削。传统的磨削工艺技术,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烟雾和油气,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也对生产环境造成了污染。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干式磨削技术进行加工,这种技术就是利用热交换器的作用,使冷却到-110℃的空气直接喷洒到磨削部位,这样能够有效地预防加工过程中工件的变形,也能够减轻磨削过程中烟雾和油气的产生。
2、准干式加工技术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应用
由于干式加工技术对加工机床的构造、打造刀具的材料以及相应的加工技术都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很多企业还不能对于满足干式加工的生产条件,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可以采取干、湿加工的优点结合起来,这样不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切削液的费用,而且加工要求也得到了满足,这种切削技术也就是准干式切削技术。准干式切削技术是介于湿式和纯干式之间的切削技术,对切削液的消耗远远低于湿式切削,其切削液的消耗量在50ml/h以下。
(1)风冷却切削技术
为了能够同时解决冷却和问题,在现有的加工技术条件下,可以采用风冷却切削技术。风冷却切削技术就是先将空气中的水分利用除湿器除去,然后空气被输送到冷却器达到-30℃以后,再将加工部位喷洒适量的植物油,同时将冷风输送到切削部位,喷洒的无害植物油主要起到和防锈作用。
(2)“汽束”喷雾冷却切削技术
“汽束”喷雾冷却切削技术属于准干式切削方式,目前在机械制造行业应用较为广泛。“汽束”喷雾冷却切削技术工艺方法是将空气利用空气压缩机约0.3~1MPa的压力进行压缩,对微量的切削液进行雾化,然后再向切削部位进行喷洒切削液,切削液在高温状态下会瞬间汽化,这样大量的热量被带走,切削部位温度下降,从而促使切削部位温度降低。“汽束”喷雾冷却切削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切削液的使用量保持在50~125ml/h之间,在这一过程要做到机床的工作状态最佳,要确保切削、刀具、工件之间的干燥,同时还要做到回收利用切削,从而能够节约资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3、减少加工余量
如果加工余量较大,零件的毛坯粗糙,不但造成生产率低下,而且还会造成较多的原料消耗。因此,为了提高毛坯精度,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实行专业化的毛坯制造。另外,尽可能地选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例如高速切削,高速切削技术的具有工件变形小,加工时间短,切削力下降,切削速度得到提高,从而使加工质量得到了保证。
4、低温切削加工技术
低温切削加工工艺主要用于材料加工难度较大的情况,例如淬硬钢、高锰钢、钛合金等。由于一些低温冷风装置要进行配备,包括使用低沸点公质作冷媒的间接冷却装置、氮气流发生装置等,这些也就成为了改技术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因此成本相对较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低温冷风切削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已经在一些机床企业被应用,目前在日本机床企业应用最为广泛。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机械制造的需求也更大,对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发展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是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更是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志坚,于晓萍.探析节约资源型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1(24):78.
[2]王美,宋广彬,张学军.对现代机械制造企业工艺技术工作的研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1,10(2):159-160.
[关键词]:机械制造 智能化技术 计算机 机械设备 机床
智能化技术是集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精美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综合技术媒介的统称,在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日益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在工业化生产中大幅度、全方位的运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很好的提升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降低人员的损耗与劳动强度。机械制造是新时期工业生产的重要形态,也集中表现了智能化技术运用的价值,可以视为智能化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典范。尤其在新时期机械制造产业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分析了智能化技术的高度应用,无疑更具现实指导价值。
一、 智能化技术可以提升机械制造的效率,确保工作的稳定性
机械制造几乎是最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工业生产工种了,在新时期机械现代化、工业生产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机械制造也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变革和转型,其中以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为主要代表。智能化技术从本质上来说集成了包括计算机技术、精美传感技术、GPS定位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多种“高精尖技术”,是现代科技的重要成果,能够为机械制造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同时确保现在和未来的机制制造产业真正走向智能化、自动化与现代化。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制造的变革与升级都是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产业的重要依托,也是其中最终的目标所在。从路径上分析,智能化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可以大幅度提升机械制造的效率、质量,缩短机械制造的时间,降低机械制造与生产的成本,同时解放劳动力。
更重要的是,智能化技术能够实现机械制造产业与工业的“智能化操作”,可以在极少人员参与的情况下实现自发、自主与自动的机械制造生产,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的确保机械制造的稳定性,这是智能化技术最核心的优势的展现。据此可以看出,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的价值首先是提升了机械制造与生产的效率、层次,另一方面则是确保机械制造处于稳定运行的区间范围,同时大幅度的缩减机械制造及生产的时间、成本,真正的实现了人性化与智能化的生产。所以,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推广智能化技术,提升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水平,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智能化技术提升了机械制造的高精度,增强了数控系统的灵活性
机械制造领域大面积的引入智能化技术并使之成为机械制造的“主力军”已经由来已久,在实际工作中也产生了不错的经济效益。据此,要把智能化技术更为细致的分解才能体现其应用价值,才能展现出机械制造生产对其的依赖。例如,现代化的数控技术其实就是智能化技术的一个分支,顾名思义就是以数据库控制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来指导工业生产,尤其在机床生产、机械制造中运用极为广泛。数控技术可以实现对机械制造的动态控制,即透过掌握机械制造的各项数据、信息来做出明确的制造、生产的指示,从何确保机械制造处于高精度、高效率与高度灵活的状态。这样一来,机械制造的整体质量能够得到保障,机械制造产业化的进程也就被大大提升了。
再如,现代机械制造过程中运用智能化技术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诊断、分析和排查机械制造的故障、问题与事故。显然,传统的机械制造借助机械设备与人力开展,一旦机械设备或生产流程出现故障,很难做到快速、准确的判断,而智能化技术尤其是数控系统可以快速分析机械故障和问题,从而做出准确的处置判断。所以,从故障规避和处置的反面也可以看出,智能化技术为机械制造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的支持,这是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总之,智能化技术不仅增强了机械制造与生产的精度、密度和灵活度,而且为机械制造的故障排查提供了依据,其应用价值十分巨大。
三、 智能化技术催生了机械制造的工艺创新,实现机械制造的实时智能化
很显然,智能化技术的运用早已是工艺生产领域的共识,这一点在机械制造与生产中被一再证实。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推动了机械制造的工艺创新,同时实现了实时的智能化操作。例如,以减少工序、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复合加工,正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是指工件在一台机床上一次装夹后,通过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转台等各种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
此外,机械制造应用智能化技术也日渐成熟,现今实时系统和人工智能相互结合,人工智能正向着具有实时响应的、更现实的领域发展,而实时系统也朝着具有智能行为的、更加复杂的应用发展,由此产生了实时智能控制这一新的领域,其最终将促进机械制造的实时智能化,可能带动机械制造产业的大变革。
综上所述,新时期机械制造的技术变革以智能化技术的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也彰显出智能化技术的巨大优势,不仅可以推动机械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能够实现机械制造的现代化与实时智能化,真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 赵兰. 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发展研究[J]. 河南科技. 2012(08)
[2] 贺广华. 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探索[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25)
[3] ,杨金勇. 浅谈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与机电一体化的结合发展及趋势[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2)
【关键词】肾动脉栓塞;急性肾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177-01急性肾出血是泌尿系统较常见急症。常见于肾外伤、肾碎石术后、肾穿刺活检或肾手术后。一般病情较危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我院2010年5月--2013年9月共为28例急性肾出血患者进行了超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12--79岁,平均45岁。其中肾挫裂伤出血21例、医源性肾损伤7例(其中肾结石取石术后4例、肾穿刺活检术后1例、肾肿瘤术后2例),所有患者均有肉眼血尿,腰背部疼痛症状。25例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休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检查CT检查确定受损范围和类型。术前经保守治疗均效果不佳。
1.2 治疗方法 术前即予留置导尿管,给予止血、输液等治疗,25例出血严重伴休克者在上述治疗同时予输血、抗休克治疗,然后急诊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一侧股动脉穿刺插管,根据术前判断的可能出血部位,先将5F猪尾导管置于T12或L4椎体水平进行动脉造影,了解双肾动脉、骼内动脉及其分支情况,进行初步评估。经选择性血管造影确认靶部位后,以同轴微导管技术超选择性插管至动脉出血分支,根据损伤情况选用明胶海绵颗粒( 或条) 或金属弹簧圈栓塞,直至造影剂外出血情况完全消失,其余肾动脉分支显影良好,最后再行对侧肾动脉造影,检查无异常后治疗结束,拔管加压包扎。
1.3 结 果 28例患者经过1 次栓塞后达到满意效果,术后1-3天内尿液由治疗前全血尿转为淡红色,并在4天肉眼血尿彻底消失。25 例休克患者血压 24h内 恢复正常,术后1 周镜检尿红细胞消失,无肾功能异常。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患者评估 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情况,常规留置导尿以观察血尿变化,检查患者双侧腹部情况,中下腹触诊有无局部包块及其变化情况,双肾区有无皮肤瘀斑,及时发现可疑的出血征象。对有活动肾出血,并伴有休克迹象者,及时通知并积极配合医生,最短时间内建立多条有效输液通路以尽快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
2.1.2 心理护理 积极稳定患者情绪,消除恐惧心理。疾病变化会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情绪波动,应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此项技术的操作方法和经过,术后注意事项,配合要点,并重点介绍成功的案例,让患者和家属对其认识和了解此项技术的先进性、安全性和术后预后好等优点,在家属的配合下,减轻患者的恐惧和心理负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从而促进早日康复。
2.1.3 术前准备 遵医生完善各项术前准备:询问有无碘过敏史,做碘过敏试验,腹股沟区会阴备皮,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如: 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并做好血型交叉及输血准备。观察双下肢远端血供,触摸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术后对照。
2.1.4 预防疼痛 由于栓塞所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可术前30min肌注强痛定100mg或使用双氯芬酸钠止痛栓50mg纳肛以减轻疼痛,保证栓塞手术顺利进行。
2.2 术后护理
2.2.1 卧位 绝对卧床休息 24 小时,穿刺侧肢体制动12小时,避免受压弯曲,保持伸直状态,48-72小时可床上轻微活动肢体,72 小时后下床缓慢轻微活动,但应避免突然弯腰、碰撞及使用腹压,协助患者床上使用便器,并注意患肢保暖。
2.2.2 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2.3 穿刺点护理 栓塞术后腹股沟穿刺点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24h,用砂袋压迫 6-8h,观察敷料有无渗血,皮下有无血肿,每30min 观察 1 次穿刺侧足背动脉的搏动及肢端的温度,并与健侧肢体相比较。如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不对称,末梢皮温降低,感觉障碍,敷料有渗液等及时通知医生,24h 后撤除加压包扎带。
2.2.4 尿管护理 保持尿管通畅,密切观察尿液颜色、性状变化。准确记录尿量。为观察病情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若栓塞治疗术后出现一过性少尿,可给予静注速尿20mg,再次观察直到恢复正常。尿液颜色变化反映栓塞治疗的效果,若发现颜色加深应及时报告医师。持续用0.9%生理盐水冲洗膀胱,以50~70滴/min为宜,确保尿管通畅,如果发现尿管无尿液排出和排泄不畅时,可能是血块堵塞尿管,可用生理盐水直接冲洗,也可用注射器直接吸出血块。每天更换尿袋,每天行尿道口擦洗Bid,尿液转清后方可拔除尿管。
2.2.5 预防感染 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3一5天,由于患者本身有创伤,加上栓塞治疗和留置尿管等因素,容易造成细菌人侵,可能导致术后感染。因此术后应加强抗感染治疗。并给予高蛋白富含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患者抵抗力。尿管冲洗及更换尿袋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发生。
2.2.6 并发症护理 ①栓塞综合征 栓塞综合征是由于栓塞区域的组织缺血、水肿、渗出等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及栓塞剂、肾周积血积液吸收所致,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腰痛、腹胀、食欲下降等。[1]本组中 5例患者在行肾动脉栓塞后患侧腰部胀痛不适,能耐受,2 例出现不同程度体温升高,在37.5-38.4℃之间,持续 1-2d,对症处理后降至正常。②深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由于栓塞术后制动及长时间的卧床,下肢血流缓慢,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2]为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应正确使用抗凝药物,卧床时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护士定时由下至上按摩下肢,尽早鼓励病人早期活动,本组28 例无一例深静脉血栓形成。③膀胱痉挛 陈旧性血凝块堵塞尿管和冲洗液的刺激可使患者出现膀胱痉挛,应及时用灌洗器将血凝块冲出,或予酒石酸特托罗定口服,2mg次/天,每天2次,酒石酸特托罗定为竞争性 V 胆碱受体阻滞剂,可有效缓解膀胱痉挛。
2.2.7 健康指导 护士应积极鼓励病人多饮水,术后戒烟、戒酒,合理饮食,定期复查,检查股动脉穿刺处愈合情况,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因素,注意观察尿液防止栓塞后反复出血,栓塞后 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活动。
3 护理体会
急性肾出血是临床急危重症之一,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超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及栓塞术是治疗急性肾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安全有效、止血迅速、最大限度保留肾功能等优点。而通过护士术前对患者实施充分的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做好手术准备;术后严密观测患者生命体征,注意尿量和颜色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并认真做好出院指导,可以使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