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思想论文

高中思想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26 07:09: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思想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中思想论文

第1篇

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多地追求知识传输、技能培养和解题技巧的练习,却忽视学生是有思想、有意识、有主见的人。语文文本提供的不仅是知识积累,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在思想上得到净化、提升。虽然在教学目标中设置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项,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借用资料上总结好的中心思想来复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不愿花费过多时间在人物内心的探讨上,不愿带领学生去品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其实,恰恰是品味这一环节才是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思想得以提升的质变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参与。例如,《指南录后序》第5段中,作者连用22个“死”字写出逃亡过程中的九死一生,表明其所受磨难是常人难以承受的,而第2段中“予公当引决”,其对生死态度前后不同,教师应该在学生联系文天祥生平后,引导他们深入分析其隐忍苟活的目的。面对“不在使者之列”可以舍命引决,为的是不受侮辱,不让国家蒙羞,而逃离敌营,为的是有为国尽力、报效国家的机会,因此要保存性命。不同境地、不同选择,都有相同的报国之心,品读文天祥心路历程,让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主动,这样的表现说明学生有话要说,有心灵共鸣,是渗透德育的最佳时机。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确立德育目标,有意识渗透品德教育

课本所选文本除了会让学生积累许多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帮助他们塑造健康人格,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德育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探讨道德现象,完善道德价值体系。这要求教师挖掘课文中德育因素,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同步,这种方法可以兼顾知识学习与心理、情感培养。如学习必修四《白发的期盼》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得出精神赡养概念,并分析出两层意思:一是承担赡养责任,下一代应该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二是年轻人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有完好精神状态。之后教师再紧扣文章中心思想点拨学生:怎样做才能达到老人的精神需求?日常生活哪些方面需要我们留意?最后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情感是不可以弥补的,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关注他们内心,及时弥补老年人的精神空缺,这就是精神赡养。这样的设计既在学生发言中完成了“恰当进行表达,观点鲜明,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又进行了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又如,学密《陈情表》时,文章的言辞婉转,满溢至真至诚之情,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穿插“孝”这一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既习得知识又可以陶冶情操。教师可以围绕“李密为什么推辞不奉召?”“李密提出解决办法是什么?”“还有哪些故事也是有关‘孝’这一美德的,你有何感触?”三个问题,由古人尽孝为先的做法引导学生谈感触,这样课堂上就完成一次孝道的教育。

三、深挖教材,回归生活,促成品德教育

第2篇

1.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空间融合度不够

当前的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空间运用范围还不够广泛。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等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脱节的情况,这就导致高校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难以形成一套完善的空间体系,难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也很有限。

2.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主体不够明确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主体并不明确。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虽然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往往还存在着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脱离学生实际,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完善的实际情况,导致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也难以有效的体现出来。

3.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没有得到充分的支持

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高等教育院校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提供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的情况。与此同时,学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设置的课时数也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这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难以将真正的理念发挥出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的学生思政教育路径分析

1.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教学针对性,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理论,并在后续的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过程中,和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可以看出在进行对大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相关的知识理念的过程中,拥有了比过去更多的渠道,也为大学生群体进行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针对这样的情况,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要充分的考虑到大学群体的全面发展已经开始逐步的拥有更加多的新的内涵知识。

2.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整合创新

作为为社会输出高端质量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院校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将高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真正的发挥出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进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充分的意识到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相结合的作用,构建出一个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让大学生群体通过对校园文化的主观思考和分析研究,总结出更多的观点和想法,促进高等教育院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用效率的提升,进而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结语

第3篇

(一)提高学生认识生物学科的前提

传统生物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教师讲课获得的。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生物书和学生进行学习、互动,是一个启发学生发展的地方。新课改后,课堂不再是只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的课堂。另外,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在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让学生假设问题情境,从而进行自主探索。

(二)教学准备是关键

1.了解学生。

首先,为了很好地选择和实施课堂教学方法,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以及学生熟悉的生物环境。其次,要备学生知道的生物基础知识。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跟教师有关系,一个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对生物的学习乐趣。

3.生物课堂要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在讲课本内容时,把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生活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这些图片,进行思考,联系生物知识,解释出现的现象,学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让学生在课堂中做自己的主人,学生自行安排自己的时间,发挥主观能动性。

4.生物课堂多样化。

根据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它是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去野外观察、学习来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成功。

二、发散思维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光合作用

由于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这就促进学习、思考。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生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即地图,包括地图册、生物挂图、生物插图等,还可以用幻灯片、电视、录相、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下面我们以光合作用这一节课进行具体的分析。植物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即光合作用。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教师要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人有没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一种能量转化,即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进行反应,最后生成氧气和有机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可以供给人和动物的呼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晚上能不能把很多植物房子屋子里面呢?学生通过思考,晚上植物没有光合作用,主要是呼吸作用,那么呼吸作用就要吸收氧气,与人争夺氧气。所以,在晚上,最好将植物放在室外。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

(一)先学后教的方法

教师在讲这一节的内容时候,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等上课的时候,让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代表发言,将你们搜集到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其他组内针对这一组同学的汇报,提出自己的质疑,教师写到黑板上,分条进行解释。最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体会最后获得真理的感动。通过多媒体动画,教师展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原理。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更加明白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真理性的知识结论,从而学会了光合作用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在通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将学会这部分内容。总之,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去探究,这样对光合作用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认识问题,主动探究的能力,还有对创新能力的思维的培养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更好地为学习新的内容做好铺垫。

(二)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1.通过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

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举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事情,这样,学生在面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遇到的事情时,就会觉得很熟悉,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从而打开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引导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式的转变,防止固定在一种思维上去思考问题,这样就造成了思维定势了。

2.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一题多变。

对一些习题,改变某些条件,或把原因和结果对调,以及把知道的和不知的对调,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样做,可以活跃学生逆向思维的训。3.正逆双向思维的联结,正逆互用。针对某个问题,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利用正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如果解决不了,那么就要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了,这时候,可以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如果能思考出来,证明思考方法正确。

三、结语

第4篇

[论文摘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实行有效教学应从课前精心备课、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课后及时反思、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五个方面做起。

随着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一一课堂:为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难以真正落实?为什么“三维”课程目标仍然游离于我们的教学表面?为什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逐步走向形式主义?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仍然很累、我们的学生仍然很苦?等等,种种洁问最终集中到了一个话题—“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其实就是伴随着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开始走进我们的视野。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学习和思考,拟就“什么是有效教学”、“为什么要追求有效教学”以及“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等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概念的解析—什么是有效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想学到乐学。WWw.133229.CoM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衡量教学的有效与否并不是指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也不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否努力,而是看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看学生能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当前,在人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内涵丰富的教学,教师们对于有效教学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但是归结起来不外乎这样几个维度:

首先,从两个不同角度看:一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在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观等教育教学理论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指导;二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给课堂教学提供一系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方式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测性。

其次,从有效教学的要求看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我们课堂教学永恒的目标,即实现有效教学;第二个层次应该是课堂教学更高的追求—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第三,从教与学的过程看,包括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教师“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是短效,后者是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学生有效的学习指通过学习学生获得了进步与发展。

二、时代的呼唤—为什么提出有效教学

(一)学校教育的客观需要

在经济学领域、企业注重的是经济的效益。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一样,学校也追求教学效益。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专利,从有学校教育以来,课堂教学的效益就应该是学校教育必须注重的。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生发展的需求是无限的,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施教,效果则可能截然不同,其差异的关键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提倡有效教学,对贯彻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教学“形式化”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现状的迫切要求

目前在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为了追求成绩、升学率,那种“片面的、短视的”传统的教学效益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三)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

按照我们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教学,其核心是反对低效的教学,追求最大教学收获的教学。是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追求最大的教学收获的教学,是综合利用各种策略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

三、策略的探讨—如何实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有效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素质,也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如何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位思想政治教师都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课前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政治学科独有的与时俱进的的特点,使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要付出更大的精力,而我们的备课要素相比于其他学科也更加丰富。备课也应该讲求效益,实现“有效备课”。政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至少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钻研教材、筛选时政,精选、整合有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的精选、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认真钻研教材是精选、整合有效教学内容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科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只有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才能为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可能。

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对教材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

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②合理整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资源”视野中,有效教学既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包括对“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社区资源”等所有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按照新课程理念,备好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又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仁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

(3)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一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度。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

首先,有效“讲授”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讲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可能不容易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单调乏味,如果内容过多或过长,就极容易使那些注意品质不佳、记忆力差的学生少有获益。传统的教师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总是源于某种过度的、不恰当“讲授”。但是,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认为,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并不完全排斥教师的“讲授”,而是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一直以来,好教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教师,好的“讲授”也总是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其次,有效“提问”与“倾听”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地“提问”和“倾听”。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教师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而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提问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有效性。只有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那些学生通过思考和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只有那些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才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够得到发展和提高。另外,“问题”的有效性还在于提问方式的选择,思维的深刻、问题的语境等等,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会被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研究。

有效教学还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其实在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课堂中生成的亮点,就是教师在有效倾听的时候发现并运用个人的教学机智实现的。

最后,师生互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是主战场,因为有效教学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课堂上的有效才是最终的有效,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摒弃他们或隐或显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三)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当完成某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后,总有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这就需要及时和不断的反思。反思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又如何发展?反思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本班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反思课堂教学策略是否恰当?反思的策略就是写本课教后小结,就一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活动设置、方法运用和即兴调控等方面记下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或理性思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写总体的成绩与收获,力求新颖有意义;写局部的做法与经验,力求独到而实用;写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力求解决而提高;写过程设计的缺陷与教训,力求深刻而警醒;写学生的创造智慧与评价,力求激励而发扬。要体现“以小见大”,从细微处人手,点滴细节反思,切忌“好大喜功”,笼统反思,抽象而不着边际。通过这一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好形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加强教学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

(四)建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对新课程有效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对课程的有效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内容、标准以及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效果,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程度,影响着课程有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有效教学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可以说,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工作的效应,取决于评价工作各个具体环节的落实情况。因此,重视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不断激励教师和学生,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快速提高的重要途径。我们只有明确重过程、重情感、重个性、重发展的评价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评价、注重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确匕发挥课程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实现有效教学。

(五)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人。所以,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人浅出,左右逢源。

(3)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一是课堂调控能力。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二是信息反馈能力。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站在讲台就是思想,就是智慧。这种思想与智慧,需要教师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三是评价指引能力。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第5篇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的功利性。长期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很少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水平,给学生灌输许多他们难以理解的政治理论和德育要求。对于中学生来说,很难将这些高深和抽象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信念。而对于教育者来说,虽然口头上一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中学教育的首要地位,但实际上,他们多数认为,不论如何强调素质教育,但学生的学业成绩仍然是反映教育教学水平的最主要的有效信号,升学率仍然是评估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因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思想政治课的考试高分,把分数看成是学生素质的外在表现,似乎分数越高素质越强。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分数至上的情况使中学教育表现出严重的唯智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沦落为可有可无的陪衬。

2.教育内容的滞后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方法增多。高中生兴趣广泛,对知识充满了渴求,往往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然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虽几经调整,但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脱节仍较为严重,陈旧单薄,缺乏针对性,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再者,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理论的基础知识,如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经济学等内容。这些内容深刻、抽象,而具体编排中未能很好地将之具体化,活化。对于缺乏社会生活经历的中学生来说,自然难以理解和接受,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低下。

3.教育方式的单一性。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把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灌输自然就成为主要方法,一节课基本上是满堂灌、独角戏,“我讲你听,不懂硬灌”。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活动中“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不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主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而“注入式”、“填鸭式”的灌输使得教学的双方互动变为老师的单方“演说”,学生的思维受限于老师所教的范围,所以高分低能就不可避免,同时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研究自己如何教,不研究自己教学的对象,不掌握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考虑学生学习的效果,结果有的知识讲得过快过深,学生接受不了;有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教师还是花费大量时间不厌其烦的讲,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不顾学生的个性,天资、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上的差异,统一要求,同样施教;还有的教师,课前不了解学生学习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去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讲课时盲目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学生不但没有受到教育,反而对教师的做法产生反感。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措施

1.优化师生关系。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都是高高在上的,甚至有部分学生在教师面前会表现出畏惧感,即使老师受到了学生一定程度上的爱戴,但在老师面前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师生之间缺少平等的对话交流,学生害怕教师,教师也不了解学生,久而久之双方之间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交往之外,还要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对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自我意识较强而且自尊心也很强,只有当他们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信任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热情才会不断高涨。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学生乐于接受,善于掌握的教学方式,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朋友的心态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被关心者也是被尊重者。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关系是随着师生双方的亲近和悉程度而不断改进的,越是亲近,其间的距离就越短,师生间的关系也就越好。

2.拓展教学内容。教材是由专业人员经过专门的、长时间的研究,写作、评审而形成的,相对而言是较为合理的而全面的。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把教材作为教学的范本来对待,理解教材、钻研教材,通过设计有效的活动来转化教材内容。但是,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还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即,学生有什么样的经验? 社会生活有什么新变化? 科学技术有哪些新成果? 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更利于学生对本模块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 等等。对于教师而言,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对教材做一定的改造。也就是说,教师要将学生经验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要把适合于学生学习的与本模块有关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及时地反映到教学中来。换言之,围绕特定的内容,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度开发 ,即对教材做改造、丰富和完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钻研每一目所涉及的理论观点及原理性、结论性的知识,在自己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利用教材或自己搜集的生活中生动、典型的事例、素材活化知识,通过给学生设置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在范例中展示知识,使学生做到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不断拓展和更新、开发课程资源,利用生动的典型的课程资源再现问题发生的情境,以各种策略活化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冲突、困惑中自己提炼知识。

3.优化评价体系。传统的教育认为听话的就是好学生,学习好又听话的就是好好学生。教育者对那些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地跟着自己节拍走的学生往往偏爱有加,凭分数高低给学生定格者也不在少数。由于片面强调成绩,导致整个教育过程以分数作为教学的“衡量器”,甚至把学生成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和奖惩的依据,分数成为师生共同的追求的法宝,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完全被分数所遮盖。必须改变这种目标评价上的导向性错误,建立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不唯结果“论英雄”。建立多元化的、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从多方面评价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整体评价方式,通过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提高评价的民主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6篇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借鉴早期新课改实验学校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浅见。

一、“提问艺术”的重要性

问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可见,这种“问题教学法”具有三大鲜明而独特的基本教学特征: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必须重视“问题的设置”,通过运用“问题教学法”和“提问艺术”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从而实现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课改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问艺术”的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教师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有效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问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有效性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如检查式、固设悬念式、抛砖引玉式、引导式、创设情境式、反问式、扩展式、层递式、联想启智式。有效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适度性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问题难度要适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应注意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所差别,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提问时机要适度。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多用疏导性、铺垫性提问,注意知识的梳理性,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每一框都有它的逻辑思路。再次,问题数量要适度,提问要适量,要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关键点、学生的兴趣点,注重突破重点难点,击破考点疑点,能用一个问题解决的就不提两个问题,能道插主旨的就不绕弯子,坚决克服“问题战”“满堂问”的形式。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就是说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即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多向后进生提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多向尖子生提一些发展思维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鼓励性评价原则

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对一个学生的积极成长,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师鼓励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实事求是,一定要做到公正、合理,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心灵最敏感的地方,即自尊心。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对那种“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之类的廉价而空泛的表扬并不领情,他们更想要的是充满真诚的、艺术化的鼓励。

(五)生活性原则

教学提问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的逻辑起点是生活,新课程教学要求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以耳闻目睹身边发生的事件导人,或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爆炸新闻烘托,领悟生活,进人社会,感受现实,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三、“提问艺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创建活跃的答问氛围

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会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共鸣。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意味着教师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感悟。课堂提问贴近生活,有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回答教师们的提问。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性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正如西方古代哲人所说的: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又如中国古代哲人所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性学习使学生重新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体验性学习使教学效果因体验而更有成效。陶行知先生说:“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尽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原理。

(二)把握提问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必须关注教学中学生不断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创新,及时关注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题发挥做“文章”,调整自己原定的教学设计,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三)用启发提问实现“撑杆跳”

孔子的“不愤发不启,不徘不发”告诉教师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瓤一在上个学期必修4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教学中,先是提出问题:“田忌是怎样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赢得比赛的最终胜利?”然后层层诱导启发学生思考“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必须做到三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三个和尚没水喝”与“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不同结果,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强化。

(四)“金口”少开,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反主为客,答疑解惑,调节学生“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化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创新始于问题,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导致新的问题发现与突破。所以强化教师新的问题意识及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成功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教师要保护、引导并激发学生对新情况、新变化的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容忍学生对既有的、权威的观点持批判和怀疑的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由继承然后创新。

首先,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如果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问题性水平低,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备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高,即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徒劳无益。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坚决避免“果子”挂得太高或太低,或学生怎么“跳”也摘不到或不用思考就可以脱口而出,减少“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因此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景,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这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效提问,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习的真谛不在于获得已有的结论而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毗而就。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教师应该事先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如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问题的表述要尽可能清楚明白。

再次,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教师要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联系不紧密,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教学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共享,作为学习的重点。

(二)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习心理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感觉一思维一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二是感受、情绪一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感情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而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感情、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是和他们一起分享、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体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的发言权,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人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达欲望。这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同时,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二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艺术”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一要转变观念,明确教师新形势下的“角色”。要摒弃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一言堂”的做法;改变教师永远是主角、是支配者,学生是配角、是服从者的陈腐教学模式;改变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管得住学生的老师才是好教师的陈腐观念。教师的角色应从信息源和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成为学生探索的领导者,学生理智、社会和情感方面的指导者。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反思,不断加强自身学科知识基础,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锻炼,如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组织协调教学能力、校本教研能力的提高等。否则,再好的教学艺术也发挥不了应有的功效。三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要求在运用“提问艺术”时,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为关键,以开发挖掘学生发展的核心潜能为重点,精心准备材料、巧妙设计问题、适时启发诱导,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这个主体的认识能力、智力潜能、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运用“提问艺术”,既要着力改变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单纯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又要努力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忽视指导文本学习、忽视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指导自主学习、单纯追求热闹流于形式的偏向。另外,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再是简单的对或错,而是看学生的创新程度,即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的要求,对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公平,从而避免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之类的表扬话语,一味地无原则地“喊好”。毕竟,生活不是一路平川,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暴露的缺点和弱点,必须及时指出,并加以制止和修正,否则,只表扬不批评,只肯定不纠错,试问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第7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 思想素养 语文教育

一、高校学生思想素养培育中语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以及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适度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体而言,语文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素养。

(一)提升高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校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诸多不理想的地方:首先是语言表达不准,由于网络语言等的盛行,缩略语、生僻字逐渐流行,并成为一种时尚,符合语法知识的表达方式反而因为不够新颖或不够简便等而慢慢淡出语言表达之中;用词不准使得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用语跳跃,前后颠倒,缺乏连贯性;一些高校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方言色彩浓重,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其次是临场心理紧张。调查显示,大约70%的大学生在第一次面对大众的公开演讲中,心理紧张,尽管对构思、写稿、背稿等方面准备充分,甚至事先多次练习预演,但是一旦上台,依旧手足无措,眼神涣散,甚至失声忘词。有些大学毕业生在招聘面试时,说话结巴,眼睛不敢正视考官,恐惧、焦虑的心理难以克服。最后是表达欲望不强。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课堂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却渐渐降低,与小学课堂中踊跃发言的情景相比,高校课堂上冷冷清清,许多学生不愿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有甚者,将公众表达视为一种炫耀的行为,看不起语言表达。

以医学专业为例,中国的医疗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尖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一些医学专业的学生由于语言表达不准,或是心理紧张的原因,无法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造成医患之间不必要的误解。更有甚者,认为自己专业特殊,即使同为医学从事者由于研究领域不同对于医学专业用语亦有不懂之处,更何况是给大多数毫无医学背景的患者讲解根本就是对牛弹琴,因此便不屑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而语文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水平,语文教育通过词汇、句型、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高校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有助于高校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顺畅进行沟通,便利人际交往,减少人际冲突,促进社会和谐。

(二)矫正高校学生的价值观

经济全球化在迅速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增加人民财富的同时,也给我国的文化环境带来了较大冲击,成长在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环境下的部分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偏失之处:首先是理想信念模糊,功利主义明显。当然大部分高校学生的价值观还是健康、务实的,但是调查显示有小部分学生注重现实,倾向于功利主义,从而导致自己的理想信念模糊,降低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这些学生理念确立的标准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关系不大,更多的是为了自己与家人,目标短期化,功利主义抬头;其次是集体意识淡薄,个人主义兴起。虽然绝大部分的高校学生仍然坚持将集体的利益置于首位,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倾向于选择集体利益。但是当具体到“金钱”、“权力”等涉及学生个人的现实利益的问题时,部分高校学生所作出的选择可能并不那么尽如人意。

同样以医学专业为例,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逐步提高,诊疗能力与日俱增,医患矛盾却更加频发,据卫计委的数据统计,2006年全国“医闹”事件一共为10248件,2009年则上升至16448件,2010年再次上升至17243件,逐年增加。不可否认产生医患纠纷的一大原因就是部分医生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倾向明显,奉献精神、集体精神缺失。

及时矫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语文教育的一大功能,长期以来,能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字优美、观念端正、适合教学的示范篇章。语文教育通过优秀的经典名著,阐释深刻的哲学道理,使高校学生在对历史故事的品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激发高校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而语文教育内容丰富翔实,寓意博大精深,接受语文教育可以扩展高校学生的知识面,开拓高校学生的视野,优化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深化高校学生思考问题的程度,极大地激发高校学生的创造能力。

此外,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亦要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民族精神,语文教育的内容涵盖文学、历史、伦理、哲学等诸多领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文化与思想的精粹,接受语文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发挥语文教育的功能,提升高校学生思想素养具体途径

(一)培养目标方面注重突出培育高校学生的思想素养

高校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世界各国的研究重点,其设置是否合理可能直接关系着高校学生未来发展的好坏,而思想素养的培育又是一个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关系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远发展,因此,若要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素养,便应当在培养目标里面注重突出其重要地位。

关于这点,学界早已普遍关注,以医学为例,1988年的《爱丁堡宣言》就曾指出:“医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仅仅治疗某些疾病的医生,而是培养促进全人类健康的医生,同时他还应该成为专业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世界医学教育峰会以及西太区医药教育协会年会等都强调要在培养目标中突出人文素质教育,以助于培养出既具有高超医术又具有人文情怀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医生。

(二)课程设置方面强调安排符合高校学生认知的思想课程

科学的课程设置有事半功倍之效。我国高校中思想教育的课程学时安排只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美国、德国的学时安排则高达20%-25%,英国、日本也达10%-15%,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教育对思想素养的培养似有轻视之意。我国高校的思想课程不仅安排学时少,而且开设亦略显随意性,且思想课程多安排在低年级,课程的具体设置缺乏系统性,课程安排无法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简单地拼凑思想课程的做法不但使得学生的思想素养与专业知识无法协调发展,而且限制了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

同样还以医学为例,一般意义上的思想素养要求涵盖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科学文化和民族精神、公民意识等基本公民教育的内容,医学基于其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其思想素养的培育还应包括医学史、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以及医学美学等具体学科,涉及伦理、价值、道德、经济、心理、法律等一系列思想教育的内容,医学院的课程设置不仅内容丰富,还应注意课程设置的具体时间,尽量实现医学、自然科学与思想教育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形式方面着力培育思想意识的自觉形成

自然知识与思想教育在具体教学形式方面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自然知识要求知识的重建,思想教育则强调价值的重估。思想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而不是掌握概念与接受知识,其强调通过对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等的评价,引导学生自发理解真善美的真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主动追求科学方法与思想素养的有机结合。

语文具体的教学方式有案例教学法、经典阅读法、情感体验法、闲暇教育法、环境熏陶法等。这些教育方法均强调定性,注重体验,通过与特定文化的内在联系,试图在潜移默化之中使高校学生在培养科学思维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人文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高校学生不竭的创造能力。

(四)高校师资方面要求配置多元化的教师

高校学生思想素养的培养涉及多个不同的领域,对师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的科学知识,又要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较好的耐心以及平稳的心态等。而国内从事高校语文教育的部分教师只具有语文教育的背景,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高校学生的语文教育与其他科学知识的学习、研究是相互脱节的。为了促进高校学生科学与思想素养的协调发展,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德国等国家先进的教学经验,在师资队伍的配置方面,注重来源的多元化,适当地结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合理地安排老中青教师的比例,精心地整合校内外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实现师资组成架构的多样化。

结语

伦理价值的多元化取向无形之中增加了提升思想素养的难度,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信任度逐渐下滑,人际交往淡漠甚至道德沦丧。这些价值观的变化自然影响着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远远未到自然和谐之要求,高校学生思想素养的培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媛. “正能量”式教学与当代大学生思想素养的培育[J]. 黑河学刊,2014(08).

[2]赵秋堂. 试论加强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的思想素养和健全人格建设[J]. 卫生职业教育,2012(16).

[3]郭瑞. 新医学模式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 视听,2012(06).

第8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模式 实效性

[作者简介]张丽(1965-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化理论与实践;贺彦凤(1974-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与中国现实问题;王桂枝(1980-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GJXH B2110044)、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XJ12008)和2012黑龙江省教改项目“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深入开展信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XJ1300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60-02

一、本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一条主线。如何利用实践教学方法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坚定的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重要课题。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肯定了实践的重要性,这说明我们国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其根本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并落实在行动中,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达到这一目的并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和教育部一再强调,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锻炼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纷纷探索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内容和实施途径,但收效甚微。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并且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目前高校本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上的实践教学,如课堂辩论、主题演讲或观看影像作品等;二是走出课堂的实践教学,如社会调查、参观革命纪念馆或爱国主义基地等。这些实践教学方法在各高校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不难看出,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都进行了多方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自2005年以来,教育部、宣传部特别强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主要内容。对此,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也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但是却忽视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中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这也正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

2.实践教学缺少统一计划。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高校现今开展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外和社会上,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因此,单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独自完成是不可能的。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有实践教学的安排,但学校却对此缺乏宏观管理,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学时间和方式上都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具体实施的过程也不够规范,所进行的一些实践教学,大多是临时性的,缺乏具体可行的实施计划,更没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一些学校虽然将其纳入了教学规划中,但是没有合理分配实践教学的学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些学校的实践教学带有临时性的特点,时断时续。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以至于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没有像理论教学那样纳入到常规教学中,也影响了其实效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