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员工安全健康管理论文

员工安全健康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7-10 14:15: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员工安全健康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员工安全健康管理论文

第1篇

(一)加强对“人”的管理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不仅能够增强医院核心竞争能力,也能够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而不断提升医院凝聚力和向心力,保证医院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1-2]。医院内部广大医护人员要充分意识到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人”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发挥自身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做好本职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完善奖励机制是医院开展人本管理的主要动力 

要想促进医院职工努力完成既定目标,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对奖励机制进行完善。管理者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要以满足职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为主,例如通过奖金、荣誉证书、公开表扬等方法,能够满足不同职工不同程度需求,使其能够获得更多动力,进而为医院、患者贡献更多力量。 

(三)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是人本理念的基础 

在开展医院管理时,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里所说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院内部广大职工之间良好关系,二是和谐的医患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进一步减少矛盾和争执,能够营造融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医院管理工作的顺利执行。 

二、人本理念在医院管理的实践 

我院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政策和要求,并在开展医院管理过程中将“人”作为重点管理内容,遵循“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管理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视同仁,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实现医疗公平。 

(一)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实现医院管理目标 

在医院管理中深化人本理念,首先要重视医院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不断渗透,突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医院在开展管理工作时,会逐渐形成鲜明的自身特色,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总体发展目标,并不断被广大职工所认同。作为医院管理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医院管理制度,并在相关制度中突出人本理念,在突出医院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对医疗服务行为、医院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加强情感联系,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情感因素能够影响人的认知,也能够协调人际关系,进而帮助人更好的适应环境[3]。为此,将情感态度视为关键性因素,利用情感联系不断规范管理目标,进而促进医院管理效率的提升及内部环境的优化,成为医院实现自我管理目标的内在动力。另外,医院管理者要对各个部门、科室的工作流程进行科学指导,使人本理念在医院管理制度中不断渗透,进而从思想、观念、意识等方面对医院管理进行优化。 

(二)强化医院信任机制,兼顾职工情感需求 

各级医院在开展诊疗工作时,只有不断对自身信任机制进行完善,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为此,作为医院管理者,要对广大医护人员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其日常工作提供物质支持,并理解医护人员在诊疗工作中的尴尬处境。其次,激发广大职工的内在工作潜力和工作积极性,在严格执行医院管理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在情感上亲近广大职工,做到在工作上理解职工,在生活上关心职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医院内部之间的矛盾,也能使每个职工的个人奋斗目标与医院发展理念保持同步,同时也能促进职工强化对自身工作的监督,进而降低医院管理成本。将“人”作为主要管理要素,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兼顾广大医院职工的情感需要,不断为其改善工作条件,进而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医院内部组织中产生信任感,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广大职工人尽其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医院管理目标[4]。 

(三)重视医院内部文化建设,增加内部凝聚力 

医院管理者要在树立权威和影响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正视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以内在驱动力潜移默化影响、带动职工。与此同时,重视医院文化建设,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文化建设是医院应用先进管理理念、执行医院管理的现实需要,能够不断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进而为医院未来发展夯实基础。同时,要不断增强责任心,以救死扶伤、治病防病及保证患者身心健康为己任。遵循平等理念,使每个员工均能受到平等的待遇。例如,科学使用医护资源,在内部形成人尽其才的局面。注重职工自身发展与医院发展目标的结合,通过管理、考核、考核等方式选拔人才,促进医院管理目标的实现。加强沟通,关注日常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为医院管理增加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管理必须实施人本理念,进而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医院能够赢得更多信任[5]。 

第2篇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山东高速服务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敏强调。近年来,公司站在建设服务优质品牌的高度,建设了渗透力强、影响力广、凝聚力大,涵盖品牌、行业、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畅和”文化体系,支撑公司跨越式发展。

《现代企业文化》:公司牢固树立品牌战略,打造全国一流服务区。“山东高速服务”优质品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张敏:品牌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文化。公司以“山东高速”金字招牌为引领,本着“富员强企、服务社会”的企业使命,积极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了“山东高速服务”优质品牌,成为行业领先的第一品牌。特别是在2016年交通运输部组织的文明服务创建活动中,京台路德州、济南服务区在全省名列前茅,获“全国百佳示范服务区”荣誉称号,青银路青州等10对服务区获“全国优秀服务区”荣誉称号。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等领导多次到服务区考察调研,全国20余个省兄弟单位到公司学习交流,公司优质的品牌形象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不断地进行挖掘和提炼,形成了品牌文化。一是建立了理念文化系统,包括企业愿景、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服务标准等,目的是种植理念、强化理念,并让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过程;二是建立了视觉文化系统,包括各类标志、标识的标准色、标准字、LOGO、人员着装等基础要素和应用要素系统,目的是规范、美化公司的品牌形象;三是建立了行为文化系统,包括文明用语、礼仪举止、服务承诺等,目的是让员工在提供服务时语言更文明、行为更规范、态度更亲切、服务更周到。这三个系统,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诠释了“山东高速服务”的品牌价值和内涵。三大文化系统紧密相连,彰显着高速服务“志存高远、行为人先”的企业精神。

《现代企业文化》:公司整合后的子品牌建设是如何进行的?

张敏:公司整合了农业公司、牧业公司和生物工程公司,集聚了资源优势,优化了产业布局,打造了“特地”高端子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特地”高端奶产品、有机蔬菜、铁皮石斛、金线莲等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山泉水,蜚声齐鲁大地,“特地”快消品牌不断壮大。与此同时,公司对旗下的超市店面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通过统一形象、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经营品种囊括省内外“名特优”产品3000余个,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高速便利”形象。

《现代企业文化》:在培育领先行业文化上我们有哪些独到的做法?

张敏:公司坚持“顾客满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的服务理念,培育了“以人为本、倾情服务、舒难解困、携手同行”的服务区行业文化。

超前的商业物业经营理念。一是餐饮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引进了“肯德基”“李先生”“大娘水饺”等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增加了“德州扒鸡体验馆”“进口商品免税店”等新的商业业态。同时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了具有山东高速特色的自有餐饮模式,满足了广大顾客的差异化和多元化消费需求。二是打造特产集散中心。建设“服务区特产集散中心”,打造了高速公路沿线“名优特”产品大卖场、直销处和集散地。已将省内400余种土特产品上架销售,部分商品实行同城同价,既满足顾客消费需要,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高效能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公司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在此引领下,公司经营管理实现了五个统一:对46对服务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了60余项管理制度和标准流程,统一了财务管理,成立了集团公司二级资金结算中心,统一了5000余名员工的管理方式,统一了1500余种商品的配送,实现了管理模式行业领先。

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公司职工较多,用工形式多样,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思想稳定、廉洁从业就无从谈起。公司以“精细化管理”活动为契机,切实规范了各项管理制度。编写了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和员工手册,做到人手一册,实现了从机关到基层,岗岗有标准、事事有规范、人人有考核的管理氛围,形成了管理手册―操作手册―操作流程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为公司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高质量的服务标准。以品质至上的心,指导质量管理的行。质量源自细节,唯有用心,才能问心无愧。公司以“质心质行、尽善尽美”的质量理念,形成了高质量的服务标准。一是创造性地推行“四级”检查制度。从细节入手,强化现场管理督导检查工作,编制出《服务区服务质量检查标准》,确定了四级检查制度。二是推进服务人本化。实施“微笑、规范、快捷、专业、满意”5S服务标准,使顾客感受到家的温暖。三是强化服务智能化。建设智能服务区管理平台,所有服务区均设置了智能查询平台、停车位引导系统。四是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按照星级酒店卫生间的标准,重点对卫生间的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上实施美化、亮化和绿化,打造了畅、洁、绿、美、齐的服务环境。

几年来,公司服务承诺的内容逐年增加,服务承诺的标准逐年提高。目前我们很多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标准都超越了正在实行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设施功能更齐全,服务项目更丰富,服务方式更多样,服务标准更精细,服务内涵更深刻,我们还将尝试推出消费体验等新的服务方式,使我们的服务不仅让顾客满意,还要超出客户预期。

《现代企业文化》:文化是一种积淀,需要永远的传承。我们是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

第3篇

[关键词]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环境风险管理论文本科论文毕业论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以往过度透支环境和能源的粗放发展模式,“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资金是经济活动的血液,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社会资金融通枢纽的银行业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把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努力推进生态文明,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推出的“绿色信贷政策”,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确立环境准入门槛,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资金来源,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绿色信贷及绿色信贷产品

所谓绿色信贷,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邓聿文,2007)。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绿色信贷规范是2006年7月重新修订的赤道原则,该原则适用于项目资本成本超过1000万美元(含1000万美元)的项目,这也将是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标准的蓝本。毕业论文

绿色信贷要求商业银行采取“三重底线”的方法管理其业务,即商业银行开展业务不仅要满足合作伙伴(客户、股东、员工、供货商、社会)的需要,同时还要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必须对社会以及生态环境负责。从国际经验来看,绿色信贷产品一般包括(UNEPFI,2007):

1.住房抵押贷款(homemortgage)。如花旗集团旗下的FannieMae于2004年针对中低收入顾客推出的结构化节能抵押产品(EnergyEfficientMortgage),将省电等节能指标纳入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评分体系;再如英国联合金融服务社(CFS)自2000年推出生态家庭贷款(Eco-homeloan)以后,每年为所有房屋购买交易提供免费家用能源评估及二氧化碳抵销服务,仅2005年,就成功地抵销了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商业建筑贷款(commercialbuildingloan)。如美国新资源银行(NewResourceBank)向绿色项目中商业或多用居住单元提供0.125%的贷款折扣优惠;美国富国银行(WellsFargo)为LEED认证的节能商业建筑物提供第一抵押贷款和再融资,开发商不必为“绿色”商业建筑物支付初始的保险费。

3.房屋净值贷款(homeequityloan)。如花旗集团与夏普(Sharp)电气公司签订联合营销协议,向购置民用太阳能技术的客户提供便捷的融资;美洲银行则是根据环保房屋净值贷款申请人使用VISA卡消费金额,按一定比例捐献给环保非政府组织。毕业论文

4.汽车贷款(autoloan)。如加拿大VanCity银行的清洁空气汽车贷款(CleanAirAutoLoan),向所有低排放的车型提供优惠利率;再如澳大利亚MECU银行的goGreen汽车贷款,是世界公认的成功的绿色金融产品,也是澳大利亚第一个要求贷款者种树以吸收私家汽车排放的贷款,此项贷款产品自推出以来,该银行的车贷增长了45%。

5.运输贷款(FleetLoan)。如美洲银行的小企业管理快速贷款(SmallBusinessAdministrationExpressloans),以快速审批流程,向货车公司提供无抵押兼优惠条款,支持其投资节油技术,帮助其购买节油率达15%的SmartWay升级套装(SmartWayUpgradekits)。

6.绿色信用卡。如欧洲的Rabobank推出的气候信用卡(ClimateCreditCard),该银行每年按信用卡购买能源密集型产品或服务的金额捐献一定的比例给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再如英国巴克莱银行的信用卡(BarclayBreatheCard),向该卡用户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提供折扣及较低的借款利率,卡利润的50%用于世界范围内的碳减排项目。

7.项目融资(Projectfinancing)。对绿色项目给予贷款优惠,如爱尔兰银行对“转废为能项目(energy-from-wasteproject)”的融资,给予长达25年的贷款支持,只须与当地政府签订废物处理合同并承诺支持合同范围外废物的处理。

二、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已是大势所趋

1.推行绿色信贷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商业银行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中介角色,决定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地位(UNEP,1997;EuropeanCommissionDGXI,1998)。商业银行根据持续期、规模、剩余额度和风险等要素进行资金的配置,其高效的审贷体系使其在风险衡量和定价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因而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通过差异化定价引导资金投向有利于环保的产业、企业和项目,可有效地促进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为重点,使企业努力达到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而自觉地进行无害环境的实践,增强控制风险的能力,创造条件积极推行绿色信贷,进一步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毕业论文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也有利于商业银行摆脱过去长期困扰的贷款“呆账”、“死账”的阴影。

2.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管理环境风险。

据全球金融界估计,1970-1979年气候天灾水灾给金融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500亿美元,1988-1997年更暴增为3000亿美元(UNEP,2000)。这些数据揭示,环境破坏不仅直接增加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甚至可能危及银行业的可持续经营和生存。在我国,“一些地区建设项目和企业的环境违法现象较为突出,因污染企业关停带来的信贷风险加大,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由于各国政府对企业污染环境责任的追究日益严格,银行业若不加强其环境风险管理,一旦发生给予贷款的企业发生污染事件时,不但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也将损及其债权的收回。推行绿色信贷,把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融入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对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就为商业银行通过保险和衍生金融市场等转移环境风险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3.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推行包括绿色信贷在内的绿色金融服务(或产品)的收益具体表现在:扩大市场份额;利润增长;吸引顾客并获得顾客忠诚;高员工满意度及保留率;声誉收益(提升品牌形象);媒体的正面关注;环保意识和收益;获得更多的经营许可;巩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等(UNEPFI,2007)。实证研究亦表明,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行绿色信贷有助于商业银行获得竞争优势。Feldmaneta1.(1997)、Schalteggeretal.(2000)、Repettoetal(2000)检验了企业环境管理投资与其金融利益相关者(如银行、保险公司、投资者)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的环境管理战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可持续资产管理公司(SustainableAssetManagement,SAM)对58个产业的2006年可持续年报披露的可持续风险与机会进行分析亦支持了这一观点。SAM提出,商业银行从环境生态或社会议题的风险与机会(如气候变迁对企业的影响)作为切入点,将极大地增强竞争优势。

4.推行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益相关者环境关注的重要举措。

商业银行将环境因素纳入贷款决策,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政策和环保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来自利益相关者——如NGO、股东和员工的压力。例如,美国银行之所以成为最早考虑环境政策、特别是与信贷风险相关的环境政策的银行,是由于1980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CERCLA,ComprehensiveEnvironmentalResponse,CompensationandLiabilityAct)。根据该法案,银行必须对客户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并支付修复成本。法案颁布实施以来,一些银行甚至因此而破产。

5.推行绿色信贷已成为国际银行业的营运规范。

20世纪90年代早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计划项目(UnitedNationsEnvironmentalProgramFinanceInitiative,UNEPFI)就发表了银行业《金融业环境暨可持续发展宣言》(StatementbyFinancialInstitutionsontheEnvironmen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强调要把环境因素纳入标准的风险评估流程的必要性。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求银行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并且鼓励民间部门投资于有益环境的技术与服务。而世界银行集团的国际金融公司倡导的赤道原则(EquatorPrinciples)更是为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框架,包括不同类型项目的风险分类,还列示了与环境评估流程、监控和后续指导相关的议题。目前,已有包括花旗、渣打、汇丰等在内的56家金融机构成为赤道原则金融机构(EquatorPrinciplesFinancialInstitutions,以下简称“EPFIs”),这些金融机构遍布全球,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90%以上。

三、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内在要求

为应对信贷中可能面临的环境风险,商业银行将环境标准纳入其整体信贷战略及贷款项目评估之中,并发展出风险管理体系,强调客户的环境风险和银行责任,作为绿色信贷尽职调查(duediligence)的基础。相对于传统的贷款管理,绿色信贷管理的特殊之处或内在要求在于把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贷款文化和贷款管理流程之中。

(一)实施绿色信贷要求商业银行制定相应的环境信贷政策

环境信贷政策通常由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制定,并作为银行员工及顾客的工具和指导信号长期存在。完善的环境信贷政策将有助于:①为员工及顾客提供商业银行关于环境风险及有关环境议题的清晰指南;②向员工及顾客阐明商业银行如何通过特定的程序、毕业论文承担哪些责任来实现其经营目标;③确保与环境风险相关的贷款以一贯且公平的方式承做;④为与环境风险相关的银行业绩的评价提供明晰的标准。

很显然,银行环境信贷政策应具有可操作性及成本效率,同时还应考虑环境风险敞口、人力资源限制和市场限制,并对以下问题作出回答:银行现有的贷款及投资组合在哪些领域暴露于环境风险之下?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贷款的风险敞口是否具有较大的差异?环境风险管理需要哪些人力资源、需要对他们进行哪些培训?银行环境信贷的主要竞争者有哪些?环境信贷产品价格及质量层面的竞争程度如何?环境风险调查及转移成本是否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竞争地位?哪些细分市场的顾客对交易成本的增加更为敏感?等等。

(二)实施绿色信贷要求商业银行进行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环境及社会风险可分为三类:①直接风险(directrisk),指的是银行因清理被其借款人污染土地所蒙受的直接法律责任(如借款人破产)。②间接风险(indirectrisk),反映了借款人的环境负债可能影响其偿付贷款能力而造成的风险。由于政府环境管制日益严格,企业必须在环保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以满足政策要求,从而可能影响借款人的现金流继而影响其偿贷能力。如果贷款企业不遵守环保政策,就会面临罚款、支付治理成本、暂时或永久停业。③名誉风险,反映的是银行因与环境问题投资关联而遭受的名誉损失(Thompson,1998)。勿庸置疑,声誉与形象是银行最重要的“资产”,随着政府、监管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媒体对银行信贷政策关注程度的日渐提高,银行在贷款项目环境风险审查上有失谨慎而导致的环境及社会影响将会对银行的声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继而影响银行的市场价值和业务开展。

实践证明,有效的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有助于减少不良资产的数量继而改进银行的经营绩效。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辨识、评价、控制、转移和监测环境及社会风险的过程,不仅适用于单笔贷款,而且适用于集合贷款和投资组合。其目的在于使可预见的环境风险敞口最小化的同时,对不可预见的环境风险提供足够的保护。商业银行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时,必须重点关注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环境风险的级数(严重程度)、环境风险影响的持续期、环境风险的敏感性和不可逆转性、环境风险和收益的社会影响(即特定的环境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否有助于环境风险和收益的均衡分享)、是否符合相关立法特别是环保法的要求等因素。

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流程可分为环境及社会风险识别、环境及社会风险评估、环境风险控制及转移、环境风险监测等。相对于传统的贷款管理,绿色信贷管理的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

1.贷款项目按环境与社会标准进行分类过滤。

根据赤道原则,贷款项目发起时,EPFIs应当参照IFC的环境与社会标准将贷款项目分为A、B、C三类,分别代表环境或社会层面的高、中、低风险。A级及B级的贷款申请者必须完成社会及环境评估,且在与当地利益相关者磋商后,须备妥环境管理企划书,说明如何减少或监测项目在环境与社会方面的风险。

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中,为了提高审贷效率,往往会结合具体情况,按贷款项目环境风险高低进行分类(如加拿大皇家银行将贷款划分为三类,参见表1),不同环境风险类别的授信项目,其风险识别和评估、内部研究及外部专家认证亦有所不同。如果贷款项目落入表内所列的范畴,则贷款申请将提交至地区分行或总行,视具体情况请外部咨询人员进行评估。对于I类项目,银行有选择地请外部专家进行环境风险评估;II类项目需请外部专家提出行业的具体风险;III类项目则需请资深外部专家对项目进行调查。

2.贷款项目进行环境及社会评估。

根据赤道原则,贷款项目的环境及社会评估应针对以下项目:社会及环境条件基准评估;更符合环保及社会责任的可行替代方案的考虑;东道国法律法规及适用的国际协定及协议的要求;人权和社会健康、安全及保障的保护(包括风险、影响及保障个人使用项目安全的管理);文化遗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变更自然或重要居住地或法定保护区域中的濒危物种与敏感性的生态系统);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使用(包括通过恰当的独立认证体系认证的可持续资源管理);危险物质的使用和管理;重大灾害评估与管理;劳工问题(包括四项核心劳工标准)、职业健康和安全;防火与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影响;土地的取得和非自愿安置;对社区和弱势群体的影响;对原住民及其特有文化体系和价值观的影响;现有项目、建议项目及未来预期项目累计影响;项目设计、评估及执行中受影响方的协商和参与;能源的有效生产、运输及使用;污染预防、减废、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与化学废弃物的处理。商业银行根据这些项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继续贷款提交、贷款审批或贷款发放。图1为加拿大商业发展银行(BDC)的环境评估决策树。毕业论文

3.借助环境保险及金融衍生品转移贷款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保险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为环境风险的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商业银行通常可以通过以下保险政策实施风险保护:一是要求顾客考察使其免于环境责任的保险;二是要求顾客以银行为受益人,购买环境责任险;三是以第一方保险将商业银行全部贷款组合的环境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四是要求环境顾问掌握专业保险赔付知识。除保险市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亦为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信用风险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进行动态的环境风险监控。

由于在贷款持续期间或投资期间,环境风险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加之借款人有可能违反环保法规及贷款约定,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贷款的环境及社会风险进行动态监控。贷款环境风险监控对象包括单笔贷款和整体贷款组合,监控方法包括口头询问、信息披露以及对项目或场地的实地考察等。

四、我国银行业推行绿色信贷的相关举措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环境蕴含的机遇和风险,以及银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上海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已加合国环境署金融计划项目(UNEPFI);兴业银行因在能效融资产品开发和推广方面的优秀表现,荣获英国《金融时报》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举办的2007年度可持续银行奖评选活动中“年度可持续发展交易奖”,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中国商业银行。然而,也必须看到,尽管有关政府部门初步制定了绿色信贷的实施指导意见,但我国银行业在实施绿色信贷方面仍有待于更新知识、积累经验。特别是,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的环境恶化与个别地方政府官员腐败、法规执行不力、缺乏公众透明度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广绿色信贷,推动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的顺利推广、实施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为实施绿色信贷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国际经验来看,毕业论文商业银行要发展成为可持续银行一般需经过四个阶段:防御阶段、预防阶段、进攻阶段以及可持续银行阶段(Jeucken,2001)。我国商业银行绝大多数还处于防御阶段,对环境风险的认识还有待加强。而要从防御阶段逐步推进至可持续银行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至少要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做好准备:一是战略准备,要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确定环境目标,确立标竿和报告制度,明确决策者必要的沟通职能。二是政策准备,要结合实际制定商业银行的环境信贷政策,编制环境风险管理方案,用以指导信贷活动及其他业务。三是人才准备(包括内部人才准备和外部人才准备),由于环境风险评估的专业性强,我国商业银行能够担当此重任的内部人才并没有特别储备,因而需要加大引进此类人才的力度;外部人才准备则是需要对贷款项目环境及社会风险进行评估的外部咨询公司或行业环保专家。四是组织机构准备,从职能和公司治理方面为绿色信贷提供支持。Ganzi&Tanner(1997)调查显示,许多银行均设立了环境部门,并开发了环境友好产品,如英国合作金融服务(CFS)设立了道德政策部门(EthicalPolicyUnit),并赋予该部门业务否决权;再如瑞士信贷银行建立了环境执行委员会(EnvironmentalExecutiveBoard),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监督、记录绿色信贷业务,并就与环境相关的议题提出战略对策建议。五是产品准备,绿色信贷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融入环境及社会责任理念,而且要吸取传统信贷产品的成功经验,如弹性、友好度、便于个人管理、捆绑或低风险等等,这些特征均应成为绿色信贷产品设计的核心,唯其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顾客。

(二)商业银行与政府监管部门共同着力,构建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由于国资部门仍未完全实现公司化,股东本身对于长期利益以及短期利益的关注存在一定的矛盾。加之各银行均实行分行制,管理链条较长,且绩效考核体系以经济指标为主,并未将环保绩效纳入其中,因而不排除一些分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无视总行关于实施绿色信贷要求的可能。2007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显示,截至6月末,投向高耗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为12.1%,六大主要高耗能行业累计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4.1%,均呈逐季加快趋势。基于这一背景,银行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在这里面,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措施,而且还要有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的政策。另外,绿色信贷评估涉及面广,评估成本高,更重要的是,从短期来看,银行对企业竖立绿色屏障时,也就意味着有可能丧失部分优质客源。然而,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政策要求支持对环境有益的项目,通常的办法就是降低利率、优惠贷款,加之从现有的经济利益角度来考量,绿色信贷所支持的项目,有相当一部分是经济效益并不太好的项目,如风电和垃圾发电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盈利。鉴于此,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以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毕业论文

(三)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为绿色信贷的推行扫清地方保护主义障碍

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2003-2005年间,由于地方政府的纵容和袒护,全国70000宗环保违法案件仅有500件得到处理,仅为全部案件的0.71%(EconomyandLieberthal,2007)。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以各种方式对银行进行信贷资源的争夺并试图转嫁改革成本。甚至于有些地方政府无视国家的环保政策,以各种名目、各种形式干预商业银行的业务,进而导致商业银行经营行为扭曲。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部门行为的调整和约束、银行与各级政府的共识是信贷政策有效支持环境保护的首要前提。因此,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或是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比重,并以立法或规定等形式隔绝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同时,可以考虑由中国人民银行或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牵头,促成商业银行与各级地方政府就共同环保事项或流域性事务进行结盟或签署环保协议,形成书面契约约束。

(四)加强与环境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与互动,营造良好的绿色信贷实施环境

首先,环保部门应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毕业论文与金融部门形成信息沟通机制。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环保部门的力量,加强贷款风险管理,补充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强化“以法治贷”意识;同时,环保部门也可借助商业银行的力量,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严格信贷环保要求,促进污染减排。目前,我国环保政策和信息零散、缺乏统一管理与机制,加上环保专业性强,银行信息搜集成本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推行,因而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

第4篇

xx发电公司总经理先进事迹材料(企业文化)

hh同志,现为xx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以来,他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和引领xx电厂企业文化,逐渐形成了具有“x电”特色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打造了一支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一支团结协调、充满活力、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促进了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截至xx年六月底,xx发电有限公司实现安全生产xx天,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生产经营稳步推进,实现了公司管理权归属的平稳过渡;认真落实国家节能减排项目,成功实施了全国“上大压小”火力发电项目----“中国电力第一爆”。企业先后荣获了kk省“文明单位”、“全国电力系统思想工作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荣誉称号。

hh同志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带头人,自建立伊始,就高屋建瓴,注重把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的建立与职工全员参与紧密结合起来,形成“x电”特色文化体系。20xx年12月划归北京国华电力公司管理以后,,hh同志注重吸收、引入国华电力公司先进企业文化理念,在“新”与“旧”、“老”与“少”的融合中,新鲜的“化学反应”使x电的企业文化兼具“现代”与“成熟”、“先进”与“深厚”的特点。hh同志推行和实践的x电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概况为六大特色文化,构成了特色“x电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是积极倡导和推行安全质量文化。安全为天,责任为本。hh同志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始终强调,安全文化的核心是责任心,安全思想教育是基础。多年来,x电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能控。坚持科学的安全观,进一步落实以行政正职为核心的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在职工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如安全警句征集、互写安全家书、安全知识竞赛等,形成了企业特色文化,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连续实现八个安全年,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近几年来,x电通过iso9000质量贯标认证和贯彻国华nosa体系,制定统一标准、细化工作程序、加强过程控制,落实人员责任,把质量真正摆在第一的位置,把员工的工作能力当作衡量个人优劣的最重的砝码,激发员工的质量意识,促进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xx发电有限公司热电检修公司更是以质量为生命,本着“接一个工程,交一方朋友,铸一座丰碑”的信念,以严谨的检修工艺、精益求精的责任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质量的“奇迹”。14年来合同额增长100倍,在电力检修市场上树立了响当当的“x电检修”品牌,成为x电一面质量的“旗帜”。20xx年,hh同志数次到公司的外部检修工地看望在外务工的检修职工,了解职工生活和工作情况,大大鼓舞了职工的士气,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积极倡导和推行平安和谐文化。hh同志始终认为,平安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集中体现了和睦相处的思想、协调发展的理念、团结协作的精神、的价值取向。和谐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积极把和谐文化融入到职工思想行为和企业的发展当中,构建了班子和谐、人人和谐、人机和谐和机制和谐的“x电”和谐文化,努力形成和谐共进、和谐发展的氛围。

hh同志始终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构建和谐企业的发展环境。他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经营与市场、发电与供电等外部关系和主业与多经、主业与后勤、企业与职工等内部关系,形成相互支持、互利双赢的外部环境和团结拼搏、共同发展的内部环境。20xx年,hh同志深刻理解国家“节能减排”的环保政策,积极推动x电承担电力行业“上大压小”任务。在hh同志及公司各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20xx年5月22日成功实施两座90米高冷水塔和一座180米高烟囱的爆破拆除工作,并因为拆除的装机总容量达到550mw,列全国“上大压小”火力发电项目之最而成为“中国电力第一爆”。x电在拆除原址规划建设6台1000mw、一期建设2台1000mw超超临界机组。这一行动体现出x电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环境和谐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同时也深刻的影响了x电的发展历程。hh同志在爆破仪式上说,这一行动标志着x电在建设“烟囱不排尘,厂房不漏汽,废水不外排,噪声不扰民,灰渣再利用”的高效环保的新型火力发电企业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hh同志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企业的人文环境。把企业的整体利益与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观念,用共同愿景凝聚广大干部、职工,形成企业与职工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层双元发展。在企业面临改制的过程中,组织“4+1”的主题教育活动统一员工思想;在人才开发面临新挑战的形势下,组织开展了学习型企 业的教育活动,挖掘员工学习潜力;在企业划归国华公司管理之后,hh同志提出了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转变风气的“三个转变”,在职工思想上刮起了一阵强烈的“头脑风暴”。积极为实现企业利益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价值,搭建职业舞台。建立了三类人才队伍,不断推动员工发展,多年来涌现出了多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 今年,在实施资源配置过程中,hh同志积极推行走出去的战略,先后有203名优秀员工在国华系统内各发电企业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岗位。特别是在一些新建企业中,不仅为新企业输送了大批的成熟人才,更为个人发展拓展了巨大的新空间,实现了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三是积极倡导和推行廉政勤政文化。廉洁文化是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为此,hh同志提出,x电要通过廉洁文化建设,加大正面宣传引导力度,消除陈旧观念,突破陈规陋习,用健康向上的、先进的廉洁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努力在全厂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

hh同志积极倡导“干事、干净”的x电廉洁文化理念,要求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廉洁是业绩,也出生产力”、“廉洁是进取之本,监督是最大关爱”的廉洁从业价值理念,自觉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实绩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在形式上,不断探索廉洁教育新途径。广泛开展廉洁文化进领导班子、进部室(车间、班组)、进岗位、进家庭活动,开展管理人员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活动,出台《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监督管理办法》。廉洁文化建设坚持以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以现代科技手段为辅助,大力提倡读“廉洁书”、看“廉政网”、听“廉政课”、唱“廉政歌”、谈“廉政话”、写“廉政感”、述“廉政职”、观“廉政片”、发“廉政信”、评“廉政绩”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业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增强宣传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党政工团、各部门积极参与廉洁文化建设,有效整合各方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

四是积极倡导和推行精细管理文化。加强企业管理文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根本保证。在hh同志身体力行下,x电建立高效的决策体制,并做到了统一决策、协调,保证政令畅通。健全标准化的制度管理体系,做到科学、完善、实用。同时,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建设,把企业职工遵奉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企业的管理制度有效地结合起来。

hh在工作中,注重以“精细化管理年”为契机,切实加强对职工的宣传和培训,引导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精细化管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使职工牢固树立“每一个过程都要精心、每一处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果”的观念和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他强调各部门要树立“按流程办事、靠数据说话、用制度管人”的理念,各单位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做到计划准确、过程精细、管理规范、结果精品,进而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不断完善企业标准,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他要求要全面系统地梳理和修订现有的各项管理标准和制度,对不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进行修订完善,对不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则予以废除,对明显滞后的一些管理流程进行重组或细化,最终建立起一系列精细周到的管控体系,形成一个精干高效的管理流程体系,今年以来,经过实施,各项管理程序与工作环节之间实现了更加精密的配合,有效提升了管理品质。

五是积极倡导和推行服务执行文化。hh同志在x电各种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强化执行力,强化服务意识,一方面树立“企业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基层,干部服务职工,后勤服务一线”的服务观;另一方面树立“没有任何借口”的执行观,努力提高各级人员的执行力。近年来,x电在向社会提供优质电能的同时,也输送了x电人良好的品格品牌。在四川地震后,hh同志率先带头捐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职工共捐款50余万元,受到了市委、市政府表扬。

hh同志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开展执行力的教育与培养,使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一切工作从执行开始”和“执行力就是竞争力”的意识,把“说”与“做”、“思”与“行”有机统一起来,言必行,行必果,努力营造执行文化氛围。自觉地把执行力与企业理念、战略目标、岗位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执行意识和执行能力,工作中他坚持推行“首问负责”、“领导问责”和“行为督导”制,使企业的各项决策和各项工作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形成政令畅通、迅速高效、执行有力、考核严格、奖惩分明的执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了企业执行力和竞争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第5篇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 智力资源 知识管理

分类号:F272

引用格式:张海涛, 刘奇燕. 开放式创新智力资源生态圈构建研究―― 来自云南中烟技术中心的案例[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7, 2(2): 167-174[ 引用日期]. http:///p/113/.

1 研究背景

2015年3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印发意见,要求加强烟草行业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广泛聚集智力资源,为行业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意见指出,加强行业智库建设,是支撑行业科学决策的需要,是提高行业管理水平的需要,是树立行业良好形象的需要。行业各单位要充分认识行业智库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强智库建设。

在行业智库建设的大背景下,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云南中烟技术中心”或“技术中心”)作为中国烟草行业体量最大的研发机构,如何提高自身科研能力、获得并扩大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技术优势是技术中心最核心的命题。2014年4月云南中烟技术中心成立后,提出要以本体组织为核心,利用世界一流的人才、技术、实验室,创建纵横连线、协同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创新资源生态圈。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对解决这一命题具有战略性的支撑作用,因此在技术中心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和平台是支撑开放式创新战略的必要手段。

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需要分成多个阶段逐步实现及深化。智力资源是技术中心最重要的优势资源,但也存在着智力资源分散,科研团队无法及时和有效地获取到与科研项目相匹配的智力资源等问题,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这一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技术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中心决策层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因此技术中心首先选择在人力资源领域开展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以智力资源为切入点,完成与智力资源相关的知识管理体系的梳理,盘活技术中心核心人才资产,提高科研效率,提升中心管理水平,促成良好的学习、创新氛围,逐步将技术中心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型组织、学习型组织,从而有效提升技术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助力技术中心成为世界一流的烟草科研机构。

2 国内外智力资源研究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类型的脑力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掌握更多新知识的人力资源将成为人类社会存续与发展的第一资源[1]。如何从智力资源角度看待受过一定专业培育(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量脑力劳动者,通过对其智力活动过程的效能分析与优化设计,用科学方法开发、利用和管理智力资源,提高脑力劳动效率,更好地实现组织的功能或目标,是各级各类组织所面临的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的课题[2]。智力资源管理是介于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新方向,目前关于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均已展开。

智力资源是从智力活动效能方面对人力资源的一种特殊界定,指经过一定的专业技能培育(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以后,能够从事脑力劳动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个人或群体[3]。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是人的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也包括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智力资源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通过适当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实现对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和评价。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侧重点是通过智力活动过程的效能分析和优化设计,以实现智力活动即脑力劳动的“精益生产方式”。

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特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这里隐含了智力资源特征。1991年,斯蒂沃特在《财富》杂志上第一次使用了“脑力”(brainpower)一词。这里所说的“脑力”就是智力资源。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库兹涅茨、舒尔茨、罗默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理论,使我们对“智力资源”发挥作用原理的认识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西方管理界将智力资源上升到“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的高度,主流观点认为智力资本主要包括了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关系资本(relational capital)以及结构资本(structural capital)[3]。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知识管理工作紧密相连,聚焦于企业知识这种无形资产的管理[4-5],用于衡量企业运营的健康程度[6]。

国内智力资源管理研究包括个人、组织和社会层面的研究,以及智力资源全球化研究。P于前3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已有很多阐述[7-9]。关于引进外国智力资源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国内也有不少研究成果[10]。根据有关研究,可以给出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初步理论构架,如图1所示:

在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实践课题方面,一些企业培育和开发智力资源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例如,海尔集团公司智力资源开发适应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大目标,为企业培养具备国际化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并注重人才潜能激发与隐性知识利用[11];在美国硅谷,外来智力资源构成一支强大的技术力量,每年创造着数百亿美元的经济价值。智力资源管理研究需要充分搜集这些实际案例,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从中获得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和对策。在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面,无论是大西北企业引进智力的对策研究,还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12-13]。

3 开放式创新智力资源生态圈构建

云南中烟技术中心的开放式创新智力资源生态圈的构建,融合了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观点与方法,注重组织智力资源体系运行机制、系统体系设计研究,包括组织智力资源的形成、发展、共享应用、考核激励、调控与系统功能设计等内容。

3.1 智力资源管理目标设计

技术中心作为中国烟草行业体量最大的科研机构,智力资源是其最重要的优势资源,如何有效、合理利用这一资源,将其转化为技术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中心决策层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设计智力资源总体蓝图之前,技术中心首先基于中心的战略目标制定智力资源管理的愿景和目标,以便为中心的智力资源发展方向指明目标。

愿景:基于云南中烟技术中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云南中烟的“开放式创新科研生态圈”(见图2)。其中,生态圈的组成包括:①核心圈:技术中心;②紧密圈:云南中烟;③圈:行业的同行;④发散圈:行业外、行业边缘的供应商;⑤大发散圈;全球的资源。而核心圈内核部分则为:“人”+“物(知识)”。

目标:①建立烟草行业最大的智力资源库(包括技术中心和非技术中心的智力资源);②通^智力云(智力资源管理IT平台)的管理,使得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使用,同时能够促进智力资源成长。

3.2 智力资源内容梳理

由云南中烟智力资源管理设计的目标――建立烟草行业最大的智力资源库,以及智力资源科研生态圈可以看出,技术中心的智力资源具有跨组织特征,其范围不拘泥于本组织之内,即所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聚焦的对象不仅仅是技术中心,而且还包括合作项目的合作方、高等院校等。可以说,只要参与到云南中烟技术中心科研活动的人都是技术中心的智力资源,它涵括了整个科研技术活动中参与的研究员、工程师以及高级技工和各个研究方向的能工巧匠。

为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智力资源库,技术中心首先对智力资源的分类、属性、标签进行全面盘点和梳理。智力资源内容梳理基于“知人善用”的原则,在业界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和知识管理模型的指导下展开,以“人”为核心,梳理综合反映人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能力的各项特征指标。具体而言,从资源的静态属性(智力资源相对稳定的基本信息,如岗位、部门、学历、工作经历、职业资格、专业技术等)、动态属性(智力资源在工作中动态产生的各类知识、成果、技能、经验等信息,如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信息、担任评审专家信息、论文/论著信息、专利信息、知识分享和交流信息等)两方面出发,对智力资源从多个维度进行盘点及划分,以建立科学的智力资源界定体系。智力资源的多维属性梳理就是对智力资源进行“用户画像”,伴随着多维属性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完善,一方面能够让智力资源的服务和智能推荐更为精准,另一方面也让技术中心领导和管理者能够精确地了解智力资源的具体特征,从而实现智力资源的价值利用最大化。

3.3 智力资源管控机制设计

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机制是保证系统有序工作的程序,具体来讲,需对“如何做”进行具体步骤分解,形成可操作的实施路径。技术中心从研究科研型组织智力资源管理系统形成与运行机制出发,打通从智力资源引入、发展、共享、调控一系列完整的闭环控制体系,从而发挥人才效能,提升组织知识创新能力。

3.3.1 智力资源的形成

智力资源的形成,主要是指如何将智力资源纳入到智力资源库中,并快速开发智力资源的智慧才干,得到产出的过程。智力资源形成包括智力资源的引入机制和开发机制。

引入机制分为内部引入和外部引入。内部引入是指从云南中烟的内部系统(如科研创新平台、实验室管理系统、原料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科研管理供应链系统等)进行智力资源数据信息同步,实现信息的大一统,再对每个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人脉网络的绘制。外部引入包括两种方式:①根据六度空间理论,采用内部推荐的方式,引入云南中烟有需要但又尚未进入云南中烟智力资源库的人才;②任务,将云南中烟的科研课题拆分成不同的任务,通过信息平台对外任务,采用类似竞标的方式引入智力资源,从而实现智力资源的共享。

智力资源的开发指各主体通过有效途径并采取各种措施开拓、发掘智力资源的潜能。智力资源的开发是以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手段充分挖掘成员的智力潜能,训练、提高其智力、知识和技能水平使之与物质资源的结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充分发挥成员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全面过程和活动。在本文中,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指把智力资源的知识、智慧、才干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发掘的方法或路径。经过与业务部门管理者针对科研人员成长路径设计方面进行研讨后,技术中心对于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采用项目中锻炼为主、自主学习为辅的方法。

3.3.2 智力资源的发展

智力资源的发展,是指智力资源的培养与成长,应该制定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完整人才发展体系,开发与市场增长需要和企业发展需求契合度最高的培养方式;另外,加强管理人员的培养,使企业的决策者和高级管理者具有更强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技术中心智力资源的发展,包括智力资源的培养机制和转化机制。

智力资源的培养机制包括四大方面,形成所谓的“四要素说”――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规划、能力提升培养、课程培养。①技术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为核心和根本,构建符合科研创新实际、满足科研创新需求的干部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突破传统的单通道发展的瓶颈,设立“管理、技术、技能” 人才成长的“川”型通道。②技术中心的智力资源培养方式,分为“个人主导”“部门主导”“技术中心主导”3种类型、8种培养方式。③根据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方式的有效性以及智力资源能力的“重要性” “紧急性” “短板”方面的调研,将分阶段提升智力资源的个人能力。④在课程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先考虑课程的可行性、培养的内涵,提前预判培养效果与投入成本。

智力资源的转化机制,是从价值转化的角度来阐述智力资本在不同层次之间转化和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智力资本可以划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人力资本层,第二层是智力成果层,第三层是知识产权层,第四层是智力资产层。技术中心的智力资源转化,就是将人力资本转化为智力成果,智力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转化为智力资产的一整套过程和机制。

3.3.3 智力资源的共享应用

科研智力资源共享指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等组织机构,以合作创新为目的,以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智力资源共享互补为前提,通过契约或者隐形契约的约束联合行动而自愿形成科研组织体的行为。智力资源共享应用,是指将分布在不同领域的智力资源,以他们的专业研究方向、过往的工作经历等作为参考依据,按照实际业务需求,合理地组织起来,更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智力资源的共享应用包括智力资源的共享机制和推送机制。

组织智力资源共享机制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域、组织或系统中的智力资源组织起来,通过人际间相互交流、激发、响应来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智力活动过程。智力共享是一种利用“群脑”做事,形成组织智力优势的管理,所以,这种共享必须打破组织界限,打破“单位所有”“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目标,从而提高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智力资源的推送机制,是指在云南中烟在项目组建和评审环节,实现对于项目成员和评审专家的智能化推送,设计其推送流程、推送模型等。推送场景之一为团队成员推送,主要针对科研创新平台中的科研项目申报环节,项目申请方会经常提出对项目团队成员构建的需求,因此,在对智力资源内容进行梳理后,要能够按照智力资源专业领域相关度、职业资质相关度、项目经历相关度、成果贡献相关度等不同指标,自动匹配相关度最高的智力资源,实现智能化推荐。同样,在项目专家评审环节,项目组会有邀请评审专家的需求,因此,在对智力资源内容进行梳理后,可自动匹配和推荐相关智力资源,帮助完成评审专家筛选。

3.3.4 智力资源的统筹调控

智力资源的统筹调控,主要是指对已经纳入智力资源库的智力资源进行多维度、动态地统计分析,展现各个业务领域人员配备结构,分析图表等,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撑,同时为智力资源优化给出合理建议。智力资源的统筹调控主要分为两个方面:①从整体进行分析优化;②从局部进行分析优化,并从相应的维度组合来进行查看,相应给出分析结果。具体而言,技术中心智力资源的分析维度包括智力资源概况分析、贡献分析、影响力分析等。

3.3.5 智力资源的评价考核与激励

智力资源的考核与激励,主要是指如何对纳入云南中烟组织体系下的智力资源(技术中心科研体系)进行考核,并对其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促使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的过程。而对非云南中烟组织体系下的外部智力资源需构建合理的评价机制,以供云南中烟更好地利用外部智力资源。

智力资源的考核机制,主要指对已经在云南中烟管理制度下的在编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它是对员工个人在职的工作成果和行为进行评估的过程。科学的绩效考核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员工的个人发展意愿确定考核的内容和目标,并与员工在双向互动沟通的过程中推行绩效考核。对于内部智力资源由于属于云南中烟的管理体系,可ζ浣行考核;对于外部机构管理体系下的外部智力资源,为了让云南中烟更好地了解其具体情况,需要云南中烟的项目合作者(如项目经理)对其进行评价,可以小见大,反映出该智力资源所对应的外部机构或组织的情况。

激励机制简单来说就是激发和引导人的积极性的方式和环境。一般来说,在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环境中,人的积极性一般只能发挥30%左右,而全面激励状态下,最高可以达到甚至超过100%,所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是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挖掘其潜能的有效手段。经过调研,激励知识型科研人才的前4个因素分别是: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金钱财富。

3.4 智力资源环境创设

环境创设主要是指智力资源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能有一个很好的基础保障,本文主要从组织、制度、文化3个层面进行分析。

本文中所说的组织层面,是指在云南中烟技术中心组织架构不进行变动的前提下(按照统一管理的原则,形成云南中烟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智力资源工作新格局),为了保证能够更好地挖掘智力资源的潜能,具体针对科研人员在项目或者课题组中,应该有一个扁平化以及倒金字塔的组织结构。

在制度层面,为鼓励智力资源对自身素质提升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快推进云南中烟智力资源库的建设,需结合云南中烟智力资源特征等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例如,出台《智力资源管理办法》,明确云南中烟内部外部智力资源在成长培养及使用上的规范;制定《智力资源激励办法》明确对智力资源的奖励与待遇,通过有针对性地培养,让员工看到只要切实努力,就可以提升到更高的职务,会有更好的物质待遇,从过去“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本文所讨论的文化层面,主要是指团队建设过程中,要树立尊重人、发挥人员主动性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授权,通过判断结果是否符合团队整体目标,进而对团队管理进行一定的调控。

3.5 智力云管理平台搭建

智力云管理平台是具有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能够提供进行安全、方便获取智力资源服务的私有云架构,是保证技术中心对创新生态圈中最核心的智力资源进行有效掌控和利用进而支持整个生态圈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技术中心在当前首要任务为构建智力云应用,在未来计划逐步扩展管理云、知识云等应用,以实现对中烟研发生态圈中最核心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掌控和利用,并将其转化为技术中心的知识资产,实现知识资产的增值和传承,从而支持整个生态圈的良性发展。

智力云管理所有的智力资源,当前主要任务是实现技术中心所有智力资源的管理,将来将逐步扩展到整个研发生态圈,从而建立及统筹与烟草业务相关的智力资源池,以对烟草类科研项目或其他工作提供智力资源支持及服务。智力云不管理具体业务,但是智力云中的智力资源服务于业务。因此对于智力资源的使用,以及围绕智力资源产生的信息、知识,将来自于其他的业务系统。智力云主要提供对智力资源的管理以及对智力资源的使用及分布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同时按业务使用场景,对其他业务系统提供智力资源场景化的输出。

3.5.1 实现对智力资源的统一存储及管理

智力资源新建操作包括:①直接在智力云中创建;②在其他业务系统中提出加入智力云的申请或向相关人员发起加入智力云的邀请。

智力资源完善操作包括:在智力云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智力资源信息,如岗位、标签、业务属性等信息。

智力资源变更操作包括:①主动对智力资源进行变更操作(如调整行业信息、联系方式等);②自动对智力资源进行变更操作,适用于在外因的触发下进行此操作(如在统一用户管理平台中,相关人员的在职状态发生变化);③申请对智力资源进行变更操作(如在科研创新过程中,对智力资源内容有误的项目成员申请对其资料进行变更)。

智能分析操作:对智力资源的使用、分布、 变动等维度进行统计分析。

3.5.2 实现业务系统对智力资源的使用和反馈

智力云按业务使用需要,提供诸如项目团队组建、智力资源智能推荐之类的应用场景,对于智力资源的应用场景,智力云支持随着使用的深化,其功能将不断扩充。

智力云将支持智力资源间的互动问答,以及使用后的评价反馈,以便更深刻地了解相关智力资源信息。

3.5.3 提供业务系统对智力资源的接入接出服务

智力云作为业务系统的服务与支撑平台,必须支持根据业务流程特点,在业务系统的相关流程节点中,提供智力资源查询服务、智能推送服务,以便智力资源在业务过程中的应用,实现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同时,在业务使用过程中,当智力资源池中提供的资源不够时,支持在业务系统中直接引入其他智力资源信息,智力云提供定制智力资源的写入接口。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和行业智库发展的大背景下,掌握更多新知识的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资源。技术中心作为云南中工业系统的核心研发机构,智力资源是其最重要的优势资源,如何高效开发、利用和管理智力资源,提高智力资源的脑力劳动效率,是技术中心的当前要务。

云南中烟技术中心开放式创新智力资源生态圈的构建对技术中心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具有的重要意义,能够为技术中心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智力资源优化提供重要参考:①科研活动发起者可以快速选择合适的人组建结构合理的小微科研团队。②随着技术中心研发生态圈的建立和扩张,技术中心可以全面、动态地掌握生态圈的智力资源状况,为技术中心的智力资源引进、智力资源培育提供重要参考。③开放式创新智力资源生态圈的构建将为技术中心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的前期经验,为下一步知识管理在技术中心全方位的推广实施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也为烟草行业知识管理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和参考案例。

参考文献:

[1] 曾建权, 郑丕谔, 马艳华. 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J]. 管理科学学报, 2000 (2): 84-89.

[2] 戚鲁, 徐承彦. 能本管理: 理论框架与实践探索[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2(4): 4-8.

[3]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its measurement[EB/OL]. [2017-03-20]. http:///past/apira1998/archives/pdfs/25.pdf.

[4] CHOO C W, BONTIS N.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5] WIIG K M. Integra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7, 30(3): 399-405.

[6] STEWART T A. Intellectual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J].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1998, 37(7): 56-59.

[7] 王前. 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J]. 公共管理学报, 2004(2): 44 -50.

[8] 金福, 王前.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新发展: 智力资源管理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5(1): 88-93.

[9] 王前, 李作学. 试论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问题[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10): 113 -117.

[10] 张晓华. 国际智力资源开发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02.

[11] 张瑞敏. 海尔的用人之道[J]. 职业风云, 2002 (1): 7-8.

[12] 彭立明. 加强引智力度提高西部企业竞争力[N]. 光明日报, 2009-9-22().

[13] 东北振兴要重视智力资源――访全国政协委员东软股份董事长刘积仁[EB/OL]. [2017-04-01]. http:///zh2004031501088576.shtml.

作者献说明:

张海涛:确定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框架;

刘奇燕:撰写和修订论文。

Research on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of Open Innovation Intellectual Resource: Taking the Technical Center of China Tobacco Yunnan industrial Company as an Example

Zhang Haitao, Liu Qiyan

Technical Center of China Tobacco Yunnan industrial Co., Ltd, Kunming 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