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优才计划

优才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01 20:21: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优才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优才计划

第1篇

我和姜贤看得心痒痒的,决定一起到花丛里去玩玩,便找了一条比较宽的小道,走进了这片金黄。

油菜花长得比我们高,显得更加幽深神秘。我在前面走,姜贤跟在后面,地上时不时冒出张牙舞爪的黄色大蜘蛛,它们的背上长满斑纹,看上去有五只大“眼睛”。它们有的向油菜花上爬,有几只竟快速向我们爬过来,我们就像被雷击了般立即跳开,但仍时不时打着寒战。姜贤弯着腰,喘着粗气,“吓死宝宝了!”我也颤抖地说:“这地方比死亡谷还要恐怖。”

姜贤挺直腰,扭头说:“前面有个湖,我们过去看看。”我们弯着腰,重心压低,一步一步地慢慢往前蹭。湖边的泥土非常软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入湖里。这湖虽然不深,但黑漆漆的,里面的水草叶子枯黄,长达三四米,在水中不停抖动,好像要把人缠住拖入湖底。“姜贤,这好像是地下河流吧!”“可能是,我们得赶紧离开才好。”我们像逃难一样,上气不接下气地跑离了这个危险地带。

走出不远,发现前面有一串灰色带黄斑点的东西,会不会是蛇?我们俩都不敢往前。我叫道:“姜贤,前几次都是我走在前面,这次你先走吧!”“我……我可不敢!”姜贤连忙退了几步。就这样你推我让了好几分钟,我只好说:“我们一起上。”我一马当先,以一秒五米的速度拼命往前跑,终于跑出了这个鬼地方。我回头看看姜贤,他还在原地冒着冷汗,忙叫道:“姜贤,不要怕,我都过来了,你一定能过来,再说里面没有蛇。”他鼓起勇气,闭着双眼,脖子伸得老长,一步比一步快地朝我飞奔过来。

我们安全汇合,又渡过了一个难关。可往前一看,不得了,没路了!见姜贤垂头丧气,我拍拍他的肩膀,“兄弟,不要紧,我们一定能冲出去!”我捡起一根木棒,闭着眼睛冲进油菜花田,姜贤紧随其后。我们拼命地抡起木棒,开出一条路来。没过几分钟,我们就精疲力竭了,只好肩并肩坐下休息。

突然,我从花丛里隐隐发现一簇强烈的光亮,很明显,前方有空地或小道!我立刻站起来,用最后的力气往前冲。哇!是一条小道!我们如同两只精灵,飞似的往前奔。跑着跑着,我突然停了下来,姜贤刹不住车,和我撞在一起。“你干吗停?”“你看前面,是有毒的草,只要把它弄破,就会流出白色的汁,真的有毒!”“管他呢,往前跑!”我闭着眼,一咬牙,以电一样的速度往前跑……

突然感觉脚下硬邦邦的,睁眼一看,原来我们出来了!我笑呵呵地回头对姜贤说:“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险成功!”

第2篇

关键词:油田;开采;抽油机井

中图分类号:TE355 文献标识码:A

1抽油机井系统耗能因素

1.1抽油机设备自身因素影响

对于抽油机自身设备因素我们首先关注的就是开采前期并沿用至今的旧设备,在开采初期,由于油井井况较好,开采上比后期容易并且要求也没有后期高,这就指出,在我国后期开采油矿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改进原有抽油机设备,维修设备和创新设备,但是很多原有设备毕竟已经到了使用寿命,而且维修费用也不断增加,反而加大成本,所以很多抽油机都被淘汰了。其次新的抽油机设备自身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使用年限,利用率等等。新的抽油机负载率虽然与原先比较有所增加,但大多集中在 40%~60%;而且在设计上很多还是选用了过去的旧机型结构,并没有按照不同环境匹配不同机型,使得现场施工效率下降,利用率普遍偏低。新型的抽油机要求建立了以系统效率高、悬点载荷小、泵效高为目标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并以抽油机负载率、减速箱载荷利用率作为约束条件,要不断将抽油机设备向油田开采后期现状发展。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油田开采后期可以做到节约能源,降低损耗。旧的抽油机与新的抽油机另一区别在于传动带,老式抽油机使用的是普通三角皮带,易磨损和疲劳断裂,大多数的旧设备尽管维修,皮带传动仍容易松弛,松弛又造成打滑,打滑又产生高温,加快了磨损。新型的抽油机设备控制了皮带的松紧程度,防止皮带打滑,采用了联动三角皮带,其传动性能和使用寿命均优于普通三角皮带。除了上述因素以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软件应用方面,作为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产物,软件应用大大提高了抽油机的使用价值,可同时实现机选和人工输入指定参数,可以拟合场景,通过计算机建设符合现场设计的系统环境。在效率上,可信度上也有很大的提高,使抽油机更具保障性。

1.2开采油井井况环境因素影响

除了设备自身的因素外,油井环境也是影响抽油机寿命和效率的因素。在我国开采初期,环境一般比现在好,地面系统建立简单,地面工程也相对容易。而后期开采在很大程度上对地面工程有了更高的要求,长时间开采对油井井况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现在的规划设计必须详细的考虑油田地面建设,通过分析环境,天气等方面,进行地面工程建设。在建设中主要考虑油田地面管网,其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油田开发建设的经济效益。油田地面管网是涉及离散拓扑优化、非线性参数优化、多目标优化等在内的一类十分复杂的大型混合优化设计问题;主要针对油田开发过程中地面工程系统的负荷率下降,效率降低,生产运行能耗升高的问题;同时根据每一个油田的特点进行地面建设。如果建设不完善,就会使工作环境持续恶劣,让抽油机设备出现故障,影响抽油机的平衡性能,很容易造成载荷过重。在油井井况自然环境因素中首要考虑雨水渗漏问题,其次是压力问题,这两方面主要体现在接线盒和减速箱,接线盒主要是进行细节处理,在接线盒盖处加封密封带等。减速箱是抽油机最关键的部位之一,它的作用是调节温度防止设备烧坏。

1.3对抽油机系统管理因素影响

抽油机是由多个构件构成的大型、复杂的机械系统组成的,对于整体来说,各个部件的重要程度也各不相同。而设备投入使用后,由于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的作用,造成设备性能低劣化,技术落后,引起维持修理费用增加,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增大,生产成本上升,生产效益下降。而我国在目前采用的设计寿命周期都比较长,与越来越快的技术更新速度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由于采用了设计寿命标准造成企业效益下降,企业更新改造积累减慢,由于延迟了更新时间使企业设备更新陷入非良性循环。久而久之无法满足规定时间、规定条件和规定能力的要求,并为后续维修性、保障性、可信性等造成了影响。

2抽油机系统经济运行的优化措施

2.1根据井况有效匹配抽油机设备

有效匹配设备可以使复杂的机械系统变得简单实用。不同井况要采用不同的设备,油杆抽油系统是应用最广泛的系统之一,是一款人工举升设备。它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抽油机自身的负载能力问题、抽油杆自身的强度问题、共振影响问题,还有一些做功次数,工作参数,工作温度范围等细节问题。结合当自然工作环境情况,合理的选择抽油机设备,选择合理强度抽油杆柱,同时还要考虑在开采过程中碰到的井下井况,防止高含水、井身弯曲、错断等因素影响,维持井况在一个好的层面,减少杆泵采油装置故障的发生。如果选择不当,降低了标准会凸显其可靠性的不足,造成设备的损耗和安全性能,甚至直接影响使用寿命,造成各个零件之间的组合性降低;如果配置过高的设备要求,虽然会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但是却消耗了大量的成本。只有适当的选择才能有效的增加设备在不同井况中的应用效率。利用 API 公式、史洛尼杰尔公式、威尔诺夫斯基公式、威尔诺夫斯基-阿道宁公式等科学计算法则,有利于有效分配设备。

2.2加强对抽油机井的科学管理

抽油机井的科学管理要从缜密的计算设计开始,计算设计包括应力、强度、安全系数、载荷、零件尺寸、环境因素等,还要通过“应力”s 和“强度”r 两个随机变量,通过不同的运算方法,实现变量之间实数代数运算。同时考虑已有的技术水平,考虑环境复杂程度,考虑重要程度,考虑任务情况;通过自身特点进行科学管理,不断应用到我国油田开采后期的工作当中。随着含水率逐年增加,油田状况复杂,驱油方式由原来的水驱,发展到水驱、聚驱和三元复合驱,一些低渗透油田也开始开发生产。这些不同的驱油方式以及低渗透油田的特殊性,直接影响到抽油机驴头悬点载荷的计算及机型选择,在今后的生产中,科学管理将会突出在软件使用上,通过软件的使用对当前油田生产的动态静态分析,对抽油井的不同方面的系统优化,通过科学分析,建立模型,有效管理来促进效率增加,成本节约。

结语

从对设备本身的分析和创新科技管理,从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从多种抽油机设备等全方面的考虑,通过各种科学计算,软件设备等,可以建设一个完善的抽油机井系统,再利用多种抽油机原理,利用维护系统,可更大程度提高抽油机效率,节约成本。

第3篇

1、油菜花一般早上9点开花。油菜可分为苗期、蕾苔期、开花期和角果发育成熟期。苗期时间长,一般为60—90天。蕾苔期是从植株露出花蕾到第一朵花开放为止。蕾苔期受类型、品种、温度及栽培管理条件诸因素的影响,一般为30天左右。

2、油菜有25%的植株花时,即为初花期,75%植株开花为盛花期,花期约30天左右。油菜的开花顺序:主茎先开,分枝后开;上部分枝先开,下部分枝后开;同一花序,则下部先开,依次陆续向上开放。油菜的开花期对土壤水分和肥料要求迫切,特别是磷、硼元素尤为敏感。油菜的子实期是从终花至种子成熟,一般为1个月左右。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关键词】油田 化学采油 工艺技术

伊利诺伊Fayette县Louden油田进行的表面活性剂驱先导性试验。Felder和Hoyer(1982)设计了一个测井程序,它成功地用于监测伊利诺伊Fayette县Couden油田的表面活性剂驱先导性试验的动态。为监测含油饱和度随着时间推移的变化,在5口观察井中重复进行了感应测井和碳/氧(C/O)比测井。为了能够使用感应测井,所有的观察井用纤维玻璃套管完井。化学采油技术实际上是在注入水中加入某些化学药剂来改变注入水的性质从而达蓟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这种技术有时也被称为改型水驱[1]。

1 油田化学采油技术

油气勘探事业深入发展的保证和前提是工程技术的应用,提高石油采收率工艺已在不断发展,从先导性试验过渡到全油田实施要取决于矿场试验的经济上的成功。还要持之以恒的进行环境保护,使其免遭污染。其它EOR活动引起的其它环境影响问题还应通过先导性矿场试验检验。可以从先导试验中获得设计实施全油田的工业性EOR方案的环境资料。

由二次采油工艺发展起来的两项EOR技术为化学驱(或改善水驱)和胶束-聚合物工艺。顾名思义,化学驱就是在注入的盐水中加入化学剂的驱油技术。目前,常使用的有三类化合物,它们是苛性碱(氢氧化钠、硅酸钠、氢氧化钠等),洗涤剂(烷基芳基磺酸盐)和聚合物(聚丙烯酰胺和多糖)。聚合物溶液的矿场应用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已对100多个油田用各种类型的聚合物进行过处理。

为了在矿场上混合和处理化学溶液,必须使用附加装置(混合罐、储罐、泵和管线等);但这些附加装置与油田通常作业所用的装置没有多大不同。因在长时间内注入大量的化学剂,故在矿场没有必要储存大量的化学剂。因此,由储存试剂和操作这些装置导致的环境污染仅限于在油田的小范围内,它比铁路槽车或卡车溢出量或漏失量小。在油田上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所用化学剂对操作人员的健康危害,因为所有的化合物都是粘膜刺激物。

随盐水和原油一起产出的化合物并不重要,因为注入的化学剂最终只有少量被产出。在化学驱中,所设计的化学剂注人量近似等于预期油层中因吸附、窜流和稀释而滞留的数量。溶解在产出盐水中的化学剂通过盐水处理系统再循环并再注入油藏。溶解在油中的化学剂作为原油的一部分被输往炼厂,过剩的水量可以通过注入油层上部或下部的未开采的盐水层中将其处理掉。

与化学驱有关的潜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1)在处理过程中,因从产出的盐水中除去H2S而造成的空气污染;

(2)化学添加剂在运输、储存和处理过程的溢出或漏失;

(3)粉状化学剂及其溶液对现场操作人员的健康危害;

(4)产出盐水从其地面储存及处理池中漏失;

(5)通过高压管线向井输送混合的化学剂时的漏失;

(6)从损坏井或腐蚀井漏失进入浅含水层;

(7)从未妥善堵塞的废弃井中产出并进入浅含水层(当油层压力因EOR活动而提高时可能发生);

(8)通过油层上部不合适的封闭(裂缝或断层)产出并入含水层;

(9)因油层压力变化而引起沿断层面的沉降;

(10)因储集岩基质的化学降解作用而导致的沉积[3]。

2 油田采油管柱技术的现状

虽然胶束-聚合物驱工艺比化学驱更复杂,但它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却是相同的。胶束-聚合物驱工艺需要更多的地面设备,要求附加的运输和储存装置以大量的各种化合物。在注入化学剂过程中(上述的第二和三阶段),同化学驱相比,它要求在较短的时问内注入大量的化学剂。所以,在现场要求有大量的化学剂库存,因此更须强调环境保护问题;尽管没有增加任何一个新的问题,但对操作人员的健康危害却变得更为严重,因为操作人员要处理大量的化学剂[4]。

化学剂在油层中时间和距离的推移将从井中产出,其浓度会因吸附、稀释以及化学和生物降解而降低。因此,产出的化学剂其浓度常低于致毒水平。淡水层较浅,一般位于油层之上,所以,由井中排泄造成的污染仅限于化学剂从套管漏失进入邻近的含水层。然而,这种情况一般是不可能的,除非在套管已被腐蚀的老井中才会出现。迄今,在已进行的化学驱和胶束-聚合物驱工艺的矿场试验中,低矿化度的水用于注入的各个阶段(前置液、表面活性剂溶液和聚合物溶液等)。然而,总的趋向是设计一个对含盐度不很敏感且或许能与油田产出盐水匹配的体系。如果这个趋向确实能实现,则可由水层或油层提供的盐水配制化学剂溶液,那么,能够减轻目前淡水用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如果工业规模实施EOR工艺时,不能利用油田盐水配制所有化学剂溶液,则要求在作业之前严格地分析水的适用性并同有关方面交涉可能配给的水量。

油水井的酸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注水井的注水量、提高采油井的产量。油水井的酸化主要是通过除去近井地带的氧化铁、硫化亚铁和粘土等堵塞物,恢复地层渗透率,以及溶解砂层砂粒间的胶结物,扩大孔隙结构的喉部,提高地层的渗透率。油水井酸处理是油水井有效的增产、增注措施。浓盐酸在酸化白云岩时,生成的钙镁盐不溶于浓酸,会堵塞地层。一般用浓酸和稀酸或水交替处理地层。另外,浓盐酸不能直接处理高温井或深井,因为浓酸与地层作用快,酸化不到深地层且对管道有很强的腐蚀性[5]。

3 结论

在油水井酸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酸化目的和地层条件来选择适当的酸及其添加剂,配成酸(化)液(acidizing fluid)。在一定范围内未做缓速处理的酸为常规酸(regular acid)。同时,采油管柱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能为其他油田的生产开采做出示范效应和发挥指导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明确采油管柱技术理论研究的重点及实际应用中的发展方向,通过借鉴、吸收先进经验进行科技创新,为石油企业新型开采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世俊. 信息化建设在采油工艺管理中的作用[J]. 今日科苑,2011(02)

[2] 徐文江,丘宗杰,张凤久. 海上采油工艺新技术与实践综述[J]. 中国工程科学,2011(05)

[3] 赵德宝. 有关采油工艺管理的探讨[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5)

第5篇

我国在医疗卫生改革方面花了多年的时间,但“看病贵、看病难”等诸多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与卫生管理机制,特别是人员管理机制,密切相关。以“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为例,它所反映出的卫生人员素质,卫生资源分布以及卫生绩效等问题,其症结就在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卫生人员职业素质、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卫生管理人员没有实施有效管理,以致出现患者花大钱治小病、排长队买处方的怪象;卫生资源,尤其是卫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合理,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水平差距极大,致使许多群众看病要跑远路,花大钱,看病相当困难;卫生绩效,特别是卫生人力资源绩效不合理,使医疗机构常因以药养医、药品昂贵、医生所开处方“有失水准”等原因为人所诟病。要使以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卫生人力资源优化机制将发挥巨大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整个卫生机制的运作。

优化机制体系结构

卫生人力资源优化机制是以卫生人力资源为优化对象,以国家和相关部门政策及具体机构的体制为基础,相互之间协同优化的相关机制的总称(见图)。在具体制度和体制的基础上,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分配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提升机制相互制约,协同优化,对人力资源产生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的整体优化。

1.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指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等方式为卫生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和后备人才的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是其他人力资源机制的基础,只有在为卫生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后,才会有接下来的分配、评价及提升阶段。

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的数量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虽然增速缓慢,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始终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对我国卫生人才事业必定能起到厚积薄发的作用。我国卫生人才在数量上保持平稳增长,但在与卫生事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衔接方面尚不尽如人意。卫生人才培养工作要有一套健全和完善的机制体系,就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重点是要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医学理论与技能教育水平,加快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生、护士道德素质的培养等。

2.人才分配机制

人才分配机制,指经过培养合格的人才在各地区卫生机构的工作分配或招聘机制。人才分配机制是卫生人力资源机制的重中之重,只有实现人才的合理分配,才能使人才在各地区各个工作岗位上竭尽所能,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工作绩效。同时,能有效协同其他地区、其他岗位,实现卫生事业的有序发展。

表1以华北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机构人员数为例,从各地区总人口与卫生人员总数的对比可以看出,北京占据了大量的卫生人力资源,而河北和内蒙古卫生人力资源相对紧缺,就每万人口所占资源数来讲,地区间的卫生人力资源分配明显不合理。

表2表明,我国各卫生机构间人才分配不合理。卫生人才在大型医院扎堆,街道和乡村的卫生院,却很少有人愿意去。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小病在基层卫生机构就能治愈,但却因为其人力不足(这里指真正具有全科医师执业资格的人),导致患者在大型医院扎堆,由此出现看病难等问题。在乡村,由于卫生人力资源不足导致的看病难问题就更加突出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全科医师培养机制,并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才去社区、去乡村;在大型医院实施竞争上岗制度,使大型医院的人力资源更多的流向社区和乡村。

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分配机制,重点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第一,吸引人才扎根基层,稳定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为基层工作的高层次卫生人才,提供在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实习、进修等学习机会,同时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大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通过兼职兼薪或带教讲学等形式为社区服务。第二,建立社区卫生人员岗位聘用制度。结合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基层岗位管理有关规定,综合考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需要,通过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实现全员按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第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对于志愿在艰苦偏远地区服务的优秀毕业生,可适当提高薪级工资。此外,要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还需要综合考虑地区和卫生机构等因素,注意地区和卫生机构间人才分配的协同优化。

3.人才评价机制

人才评价机制是对人才的工作情况、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机制,其主要内容是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机制,还包括上级对员工的评价、员工相互评价和社会评价等机制。

人才评价机制在人力资源优化过程中起着内在动力的作用,它是实施人才激励的基础,只有在有效的评价机制下才能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就目前我国的卫生人才评价现状看,应进一步完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对从事临床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论文要求,注重实践能力;对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强化创新能力,鼓励潜心研究。

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卫生人才评价机制,坚持以用为本,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符合卫生人才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评价机制;拓宽卫生人才评价渠道,改进卫生人才评价方式,对不同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合理评价;研究建立更加注重实际贡献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评价机制。

4.人才提升机制

人才提升机制是指人才在分配到工作岗位以后,在工作中得到的能力提升和对工作状况感到舒适满意的程度的实现机制。包括能力提升机制及满意度提升机制等。

一是提升员工的执业能力。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制度,规定其获得执业(任职)资格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晋升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同时,加大对员工培训的力度,提升其执业能力及职业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

二是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给予丰厚的福利待遇,使员工安心工作。只有全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才能真正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重视员工和医院的共同发展。运用培训、使用、激励等综合手段,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创造性,实现人才与医院的共同发展。

第6篇

论文摘要甘蓝型春油菜机械化栽培技术是解决我国北方高寒地区油菜大面积高产高效的关键。其技术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植保、收获、秸秆还田、脱粒等环节,核心内容是机械化播种、育苗移栽和收获。

青海省的气候条件很适合甘蓝型优质油菜的生产。生产的油菜产量高,平均产量可达3750kg/hm2,最高产量达到5250kg/hm2;产值高,每生产1kg油菜籽的产值,比生产1kg春小麦的产值高2~3倍;品质优,需用量大。

甘蓝型油菜生产全机械化技术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植保、收获、秸秆还田、脱粒等环节,核心内容是机械化播种、育苗移栽和收获。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油菜生产技术装备,是提高油菜生产技术水平,实现甘蓝型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必由之路。

1栽培技术要求

油菜直播通常采用条播和点播,要求下种均匀,无明显断条,行距相同,行向笔直,播种深度2~3cm,播量5.25kg/hm2,行距25~35cm。

2整地技术要求

耕地深度应在20cm左右,深浅一致,翻垡良好,地表植物残株覆盖严密;整地平整,土壤松碎,墒性好,上虚下实,底肥覆盖严密。

3机械化育苗移栽技术要求

一般采用育苗装置,将种子播入营养钵内,在一定条件下集中育苗,然后将育好的钵苗用移栽机移栽到大田。育苗移栽的种子必须进行精选,经过包衣处理,制钵机制取营养钵时,需按要求配制好营养土。根据不同品种和耕作制度,按一定的株距和行距,移栽油菜小苗,用土压实,不产生萎根、伤苗现象。

4油菜机械化直播技术要求

播种前3d喷施除草剂,播种机进行播量、行距调整。播种量按5.25~6.00kg/hm2,与22.5kg/hm2尿素、5.25kg/hm2二铵和37.5kg/hm23911颗粒剂混合调匀,使总播量达到97.5~105.0kg/hm2。其调整方法可按不同类型播种机的调整要求进行。

5农艺管理措施

甘蓝型油菜种植区的气候特点表现为苗期气温低、蕾薹期干旱、花期以后气温升高,进入雨季。往往造成苗期生长缓慢、营养积累量小;蕾薹期以前花芽分化水平低,无效枝和无效果多;花期以后,枝叶徒长,打乱生殖生长过程,造成落花落果、秕粒率高、千粒重小。应根据高原气候影响状况,用农艺措施调节和控制。

早期开始争取获得较多的田间生长时间,增加油菜对外界水、肥、气、热资源的吸收量,播种、松土、间苗、定苗、防治病虫害、追肥、浇水要提前,实行秋耕、秋施肥和冬灌栽培措施。

重点促根、促叶,前期增水、肥,中期控制水、肥和中耕,减缓生长速度,延长花期分化发育时间,保证后期落花落果少,无效果比率降低,角粒数增加,无倒伏,实现丰产丰收。

6病虫害防治技术要求

6.1病害防治要求

选用抗病品种,采用休闲轮作制,同时注意种植密度适宜,灌溉恰当,施肥量科学合理。

6.2虫害防治要求

甘蓝型春油菜的苗期害虫主要是黄条跳甲成虫和茎龟象幼虫。一般用22.5kg/hm23911拌种或进行毒土处理,能防治上述2种害虫。若处理效果不好,可在盛花期前用药剂喷杀。

6.3草害防治要求

甘蓝型春油菜的苗期草荒治理,主要是针对野燕麦、香薷、微孔草、灰绿黎、荠草等杂草,一般用48%的氟乐灵乳剂2250~2550mL/hm2,以尿素或砂土为稀释剂,进行混合拌匀,于播种前撒于土壤表面,立即用圆盘耙或旋耕机将药剂带翻入表土下6~8cm处可以基本防治苗期草害。7油菜收获技术要求

7.1分段收获

在油菜80%角果呈黄色时,用割晒机收割铺放田间,边割边捆,即时堆垛,以防裂角落粒。放置7~15d,待油菜后熟干燥后,再用联合收割机或脱粒机脱粒。用收割机拣拾时,应将联合收割机割刀部分换成拣拾器,同时更换凹板网筛,调低清选风扇的风速,调小脱粒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拣拾脱粒。

7.2联合收获

采用联合收割机直接收获时,油菜成熟度需达到90%左右,要求收割脱粒干净,总损失率小于5%,割茬高度在10~30cm,秸秆可粉碎还田或收集再利用;收割前,要更换凹型筛网,在割台左侧装上分禾板和立式切割装置,适当调低清选风扇的风速,调小脱粒滚筒与凹板之间的间隙。

第7篇

关键词:采区;设计;合并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为了满足经济、高效的开采思路,适应设计大能力采区的方略,淮北工业建筑设计院,对刘店煤矿101采区进行优化设计,把原设计101和102两个采区进行合并,减少采区数量,减少巷道,简化了系统,提高采区服务年限,对实现高产高效奠定了基础。

2 刘店煤矿概况

刘店煤矿是由煤炭工业合肥设计院设计,年设计生产能力150万吨,服务年限49.2年。

矿井采用立井、主要石门及大巷开拓方式,矿井划分为两个水平,一水平标高-640m,上、下山开采方式,下山到-800m。二水平标高-1000m,采用暗斜井延伸方式。工业广场设计主井、副井和风井3个井筒。主井直径5m、副井直径6.8m、风井直径5.5m。

矿井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通风方式为全负压、抽出式机械通风。

工作面走向长壁布置或伪倾斜长壁布置,采煤工艺以综采为主,高档普采为辅。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2.1 采区概况

2.1.1 101采区概况

101采区位于刘店煤矿南部,面积1.82平方公里,西至DF2 断层上盘或矿区工广煤柱线;东到煤层露头线;南以F60断层为界与102采区分开。地面有尹庄、新庄两个村庄,以及民用高压线穿过全采区。

主采煤层为10煤,下距K1标志层20~50m,平均约33m;上距K2标志层13~81m,平均约55m。两极厚度1.37~5.70m,平均厚度3.15m。见煤点10个,可采点10个。可采指数1,变异系数40.9%。煤层结构较简单。是较稳定煤层,煤类为焦煤、瘦煤、贫煤。煤层顶板为泥岩、粉砂岩、砂岩。煤层底板多为暗色泥岩或细粉砂岩。

101采区位于矿区南部,以倾向南西西的单斜构造为主,倾角10°~30°,一般20°左右。采区内断层较发育,共有19条,正断层16条,逆断层3条,断层走向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为辅。构造复杂程度总体上属中等构造复杂程度。

采区涌水量采用比拟法预算结果6.84m3/h和20.51m3/h作为采区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

采区内共获得总储量757.4万吨,可采储量393.48万吨。

2.1.2 102采区概况

102采区位于刘店煤矿南部,面积2.33平方公里,西至DF2 断层上盘或矿区工广煤柱线;东、南止于煤层露头线;北部以DF61断层为界与101采区分开。地面有后许庄、史王庄两个村庄,以及民用高压线穿过全采区。

主采煤层为10煤,下距K1标志层15~60m,平均约33m;上距K2标志层45~65m,平均约58m。两极厚度0.94~6.77m,平均厚度2.398m。见煤点11个,可采点11个。可采指数1,变异系数42.8%。煤层结构较简单。是较稳定煤层,煤类为焦煤、瘦煤。煤层顶板为泥岩、粉砂岩、砂岩。煤层底板多为暗色泥岩或细粉砂岩。

102采区位于矿区南部,以倾向北北西的单斜构造为主,倾角10°~30°,一般25°左右。采区内断层较发育,共有16条,断层走向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为辅。构造复杂程度总体上属中等构造复杂程度。

采区涌水量采用比拟法预算结果7.21m3/h和21.63m3/h作为采区的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

采区内共获得总储量838.4万吨,可采储量376.47万吨。

2.2 原设计开采方案

101采区和102采区分别生根在北翼东轨道大巷、北翼东运输大巷和北翼东回风大巷形成两套独立系统,其中101采区四条上山准备总工程量6560m,102采区四条上山,准备总工程量6860m,准备时间长工程量大,投入高。

3 优化采区开采方案

优化设计采区范围包括原101采区和102采区,为了满足经济、高效的开采思路,适应设计大能力采区的方略,合并101采区和102采区,统称101采区,生根在北翼东轨道大巷、北翼东运输大巷和北翼东回风大巷形成一套独立系统。采区设计能力90万吨,布置3条上山,上山沿煤层底板布置在DF60、DF61附近。

①上山平面位置布置与DF60和DF61斜交,由断层南侧穿到断层北侧,下山平面位置布置在DF61断层南侧,沿煤层底板布置,巷道底板与煤层的法线距离在15~30m之间。

准备总工程量6762m(其中3条大巷及石门工程量3032m),全部为岩石工程。

②采区布置三条上山(下山),分别是回风上山、轨道上山、运输(行人)上山。轨道上山、回风行人上山坡度为26°,运输(行人)上山坡度为28°。

③运煤系统:各回采工作面采出的煤炭,由采区运输上山运至运输石门,进而进入矿井主运系统运向主井方向。

④通风系统:采区按一面三头布置,配风系数取1.15,则需风量为2760m3/min。

新鲜风流:由北翼东轨大巷经轨道石门进入轨道上山、行人上山进入回采工作面。

乏风:自回采工作面出来的乏风经采区回风上山至回风石门进入北翼东回大巷到中央回风井。

⑤采区材料运输系统:由北翼东轨大巷经轨道石门进入轨道上山进入施工地点。

⑥采区行人系统:由北翼东轨大巷经轨道石门进入运输行人上山进入施工地点。

结语

为了满足经济、高效的开采思路,适应设计大能力采区的方略,把开始小生产能力的相邻采区进行优化设计合并布置,简化系统,提高服务年限,减少搬家次数,可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钱鸣高,刘听成.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第8篇

1.专业培养目标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方法,具有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与维护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和数学基础,具备丰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技能,能在政府机关、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及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与管理以及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综上,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重点培养适合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创新型人才。2.基于能力体系的专业培养方案规划在确定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后,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应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联系起来[3],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在“分层次、分阶段、重整合”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优化设计,基于应用和创新的需求将本专业总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分解,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能力体系,根据这一能力体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各学期能力之间的关联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的数字代表学生在校学习的学期数。(1)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主要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和学科基础课程群支撑,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英语以及思想道德修养等基础课。(2)专业认知能力。是学生在第二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和学科基础课程群支撑,本学期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学科基础课,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和课程设计。(3)问题分析能力。是学生在第三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和学科基础课程群支撑,在本学期的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经济学等本学期课程的前导基础课程,为本学期开设运筹学、技术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后续课程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系统工程、管理统计学等的理论与方法课程。(4)技术应用能力是学生在校第四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平台课程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全面支撑,本学期学习的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核心课程,课程逻辑性强、理论严密,有广阔的管理实践应用背景。(5)系统开发能力是学生在校第五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平台课程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的支撑,本学期的课程是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学期,开设的核心课程有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原理、网页设计、ERP软件开发等,同时,在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开展数据库设计。(6)理论研究能力是学生在校第六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平台课程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的支撑,本学期是全面进入专业课学习的关键学期。主干课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组网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建模技术。(7)综合应用能力。是学生在校第七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平台课程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的支撑,主干课程包括IT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8)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在校第八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主要通过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支撑,为就业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二、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设置

能力的获得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而能力的获得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去支撑。根据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力体系分解可知,围绕这八个阶段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公共基础、人文素质、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平台课等五个课程群,以及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学科竞赛等实践环节,课程群与阶段能力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垂直方向表示的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八个学期所对应的能力,这些能力本身是按照信息化人才成长的轨迹逐级提升的;其余6条虚线代表支撑能力形成的课程群,其中,人文素质课成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和专业平台课程群集中在前四学期循序渐进地开设,目标在于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专业认知、问题分析和技术应用的能力,专业平台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群和实践环节相互融合、环环相扣,目标在于培养系统开发、理论研究、综合应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课程群对能力的支撑是采取循序渐进、滚动培育的方式展开,使得学生专业能力形成过程中既注重深度又拓展了广度。课程群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三、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策略

为实现阶段能力培养的目标,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教师管理、课程管理、质量反馈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保障将“知识+能力+素质”内化成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1.教师分组管理根据能力体系建设的要求,定位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团队敬业、实践与创新,按照教师的专业背景与学科的特点,将本专业的教师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计算机与网络课程组、系统工程与运筹学课程组、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课程组,三组教师既可以交叉又可以独立,这三组教师与实验室的老师定期研讨,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以及教学方法改进方面不断优化,这种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强化了教师的专业深度、知识广度,促进了理论与实践、课内课外相结合,激发了教师的创新精神,促进创新能力形成。2.课程衔接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边缘性学科,所开设的课程横跨计算机学科、数学学科、管理学科,所开设的课程既有每个学科类的课程内部的前导后续关系,又有各个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为理清这种复杂的课程衔接与融合关系,我们专业设置了一门贯穿学生完整培养周期的专业引导课,该引导课可将各个学科类的课程有机连接起来,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各个能力培养阶段。本专业引导课在学生在校学习的前7个学期初开设,每次课4学时,围绕能力阶段目标讲授本学期开设课程群及重点课程,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课程衔接管理形成了以专业引导课为主线的一门引导课、三大学科、七个学期的“1-3-7”课程衔接管理模式。3.质量反馈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了教学能力评估机制,由系主任牵头,对阶段执行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以及就业情况逐级反馈,通过比对阶段能力目标和学生能力情况对培养方案所涉及的课程及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人才能力培养需求。

四、结语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