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1 08:20: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美食让生活更美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而我们身边不胜枚举的事例及权威数据也从一个个侧面得以印证―
城市,让老人生活更美好!
老 有 所 养
宜居社区工程方兴未艾
上海黄浦区小东门街道的葛阿婆家是一个纯老家庭,葛阿婆78岁,105岁的老母亲正患病在床。不过令葛阿婆宽心的是,街道安排的居家助老服务员小赵每天都会来帮忙做家务,帮助护理老母亲。
而在小东门街道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更多老年居民享受着老年人宜居社区工程带来的实惠。这里每天都会提供热腾腾的营养餐,还定时开展健康保健、戏曲沙龙、工艺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李阿婆在社区食堂吃了两年多了,当初体重89斤的她,现在108斤了。
小东门街道开展的“老年人宜居社区工程”,着力使居家助老和社区助老齐头并进,深受老人欢迎。
目前,小东门街道的为老服务还引入了社会组织参与,设立了三个综合助餐点、两家老人助浴场所,每个居委会都有助医、助聊、助洁等系列服务站点。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类似这样的“老年人宜居社区工程”在上海每个街道以及全国其他城市方兴未艾。
数据:
根据一项全国城市抽样调查,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占41%;有社会保险养老金的占11%;靠子女赡养的占19%;需再劳动挣钱的占21%;其他收入的占8%。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较,有两项明显不同,一是出现了一批收入稳定的,领用社会保险养老金的老人,二是靠子女提供养老费的老人数量减少了21.53%。
老 有 所 乐
外出体验城市新变化
上海社区的老人,正逐步放下手中的电视遥控器和麻将牌,热衷起集体出门走走看看。随着新建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享受搭乘优惠的老年人自发组队,外出体验新路线、观察城市的新变化。
上海许多社区都成立了自己的“老年骑游队”。每周各社区骑游队会组织至少两次的骑游锻炼,线路多是围绕自己的社区,但也会不定期地带领老人骑车去周边地区旅游。据统计,如今上海市老年体育协会自行车骑游委员会的会员已经有7300余人,平均年龄为64岁,骑车出游被越来越多的社区老人接受。
对上海的老年人而言,电视和麻将曾是在家消遣的“主力”。现在,更多的老年人将休闲改成了各种有新意的外出活动。
上海鲁迅公园的游客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打拳、舞剑、练气功;唱歌、唱戏、跳交谊舞,还有写生、练英语……公园的几支由中老年人组成的合唱队,更是与北京景山老年合唱队一样远近闻名。
送完小孙子上学、安置好腿脚不便的老伴后,早晨7点多,年过七旬的孟昭珂坐上公交车,从望京西园四区,到望京科技园利泽中园下车,到达北京市老年活动中心。退休后,他每天上午都来锻炼。
上午是老年活动中心最热闹的时候。孟昭珂走进舞蹈厅,和相熟的老人打招呼,孟昭珂说,跳交谊舞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这么多年来,舞厅的支付方式从现金到刷卡,跳一回舞都是2块钱。“在一起相处就是一个小社会,时间久了有了感情,谁谁谁不来还惦记着。还有成就了黄昏恋的老人。”
而在上海,著名的“青松城”等,也是老干部们的乐园。
数据:
北京市1999年进行的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抽样调查表明,45%的老人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听收音机、看电视,22%的老人从事健身运动,而参加其他娱乐活动的老人不足10%,另还有12.4%的老人没有参加任何娱乐活动。
近十多年来,北京市制定出台了30多项与保障老年人权益有关的规章制度。在全市实施“星光计划”,在2244个社区建设了老年福利服务“三室一场一校”设施。
根据较新的一项调查,现今在家看电视的老人比例下降到26%;经常与邻居闲谈的老人占22%;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占15%;经常逛街或游公园的老人占16%;一年中有若干次旅游活动的老人占8%;“无事可做”的老人只占6%。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较,有两点最明显的变化:一是有部分老人参加了社区活动;二是无事可做难已打发时间的老人减少了一半多。这与近年来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
老 有 所 学
与时俱进爱好多
84岁的王阿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20年来坚持不懈,已先后获得《现代汉语》《心理学》等近10科合格证。而她的“同学”里,还有好几个60多岁的老人,其中两人已拿到了专科文凭,现在正在继续攻读本科。
上海有200多万老年人。据统计,有10%的老人正在老年大学学习。
上海杨浦区的姜学国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安徽从医,一个在外资公司任采购经理,工作很忙。平时,老姜常常去虹口区与儿子、孙女聚聚。
独居的老姜并不寂寞,社区给不少高龄、独居老人配备了“关爱员”,他喜欢写作,诗歌、消息、评论涉猎多种体裁。他的诗歌作品曾荣获“特奥题材”全国诗歌比赛二等奖。前些年,上海市实施“家庭上网工程”,退休在家的姜学国买来电脑,学会了文字输入、文档管理、网上游览、收发电子邮件及日常生活信息化服务,尝到了电脑带来的无比乐趣,他还在网上开了博客。
第二天,之前吵闹的促销声就小了许多。“太快了,没想到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办事效率这么高。”做好打长期战准备的王某对此感到很意外,也非常高兴。没有噪音的干扰,王某及邻居们的生活清净了许多。
“在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以前,对噪音污染案件,环保、公安、城管都在管理和执法,难免会存在交叉执法、推诿扯皮的现象。”福泉市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邱钊介绍说,“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后,以往容易造成推诿扯皮的市容脏乱、噪音扰民、油烟扰民等问题,如今只需要找到一个部门,就能‘一站式’解决。”
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以来,福泉市根据中央试点精神和省政府的批复要求,紧紧围绕“135”改革思路(一个目标:构建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三个原则:依法行政、权责一致,精简统一、精干高效,统筹协调、积极稳妥;五个任务: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推进部门内综合行政执法,建立完善行政执法运行机制,创新行政执法监管方式,大力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将原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职责及公安、国土、环保、住建、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的执法职责进行有效整合,成立了福泉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重点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推动执法办案规范化、执法队伍建设正规化,着力解决权责交叉、重权轻责、多层执法、多头执法的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统筹谋划 注重顶层设计
为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福泉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市改革办、编办、法制办、城管局、人社局、财政局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
明确副市长、公安局长兼任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书记,并在全市范围内调整7名熟悉法律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强、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的干部组建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领导班子,通过强化班子建设促进全局的凝聚力、战斗力。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从涉改部门划转编制73名,使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事业编制增加到190名。同时采取整体或部分划转方式,将涉改部门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有执法经验的49名人员划转到综合行政执法局。
制定出台综合行政执法干部队伍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执法干部评价考核机制,不断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综合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职务晋升和交流制度,进一步优化执法干部任用和人才选拔机制。
整合资源 推行综合执法
改革如何才能保障执法效率更高效?福泉市整合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城市绿化、市政公用、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管理与城镇燃气管理、工商行政、资源环境、公安交通等15个方面620余项行政处罚权,统一交由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同时,全市拟减少执法机构10余个,为下一步着力解决现行执法中存在的多层执法、多头执法及交叉执法等问题提供保障。
完成全部划转及部分划转的16个方面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清理上报,共计662项,其中行政强制类24项,行政处罚类638项。同时,该市还实行管理执法分离,实现政策制定、行政审批与监督处罚职能分离,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目前,已对涉及改革的15个政府部门2000余项行政管理权限进行分离,进一步理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权责权限的关系,有效解决行政执法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应该管的不想管”等突出问题,着力提高执法效能。
此外,抓好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执法队伍的培训。邀请市内知名律师和法律专家为干部培训《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夯实法律知识基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互相学、实践学”的方式,着力提升执法人员办案水平。今年5月1日以来,共开展各类培训4次,累计参与人数200人次。
通过种种措施的制定执行,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执法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今年4月1日以来,共进行行政检查840余次,发放限期改正通知书400余份,立案查处一般程序案件60余起、简易程序案件220余起。重点对两城区“两违建筑”开展集中大型专项执法行动,目前已完成现场勘查及笔录125户,送达停止建设告知书125户,送达自行拆除决定书14户,送达自行拆除催告书2户,自行拆除17户,强制执行65户,面积达2万余平米。案件办理过程中新划转领域违法案件20余起,涉及住房城乡建设、环保、农业、水务、酒类生产、粮食等方面,办案覆盖率达到60%以上,部分领域实现案件办理“零”的突破。
重心下移 打造高效执法队伍
重心沉下去,效能提上来。在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中,福泉市在全市6个乡镇设置综合行政执法分局,作为派驻乡镇、履行综合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确保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在乡镇有专门机构、专业队伍,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同时明确规定执法分局除依法履行执法业务、参与重大应急、“两违”管控、执法协作等任务外,原则上不承担乡镇境内的其他社会管理事务,进一步保障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分局的工作独立性与专业性。目前全市6个乡镇综合行政执法分局的人员配备和办公保障已到位,并正常开展工作。
“一直以来镇一级的执法权限就像‘小马拉大车’。在很多方面,乡镇级政府没有执法权、处罚权,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能用。但一旦出现事故,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乡镇仍然要承担很大责任。”邱钊介绍道。
“比如,乡镇违章建筑、乱搭乱建一度成风,影响恶劣,镇政府虽能第一时间发现,却因为对土地违法案件无权查处而无法及时遏制。国土部门有行政执法权,但人手不足,又不能及时发现制止。”邱钊接着说,如今,镇里有了执法权,综合行政执法分局的执法人员有条件、有能力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违法违规行为,极大地节约了执法成本,提高了执法效能。
此外,在推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过程中,为减少案件移送程序,充分实现行政执法与司法的无缝衔接,福泉市创新举措,在市公安局内设机构中增设了“综合行政执法警察大队”,派驻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对于有序推进改革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奋力前行 试点工作成效初显
今年6月3日,贵州省编委办副主任欧阳志国率队到福泉市调研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调研组在听取福泉市相关领导的情况汇报后,对福泉市在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认为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大胆创新、勇于担当,作了最大限度、最符合机制的体制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寄语福泉要力争使试点工作走前列,为全省提供经验,起到示范作用。
今年3月以来,福泉市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目前已投入近800万元。其中投入150余万元,整合公安“天网”工程,建设行政执法智慧指挥平台,实现公安报警平台与行政执法服务平台无缝对接,逐步建立城市管理公共基础数据库;投入100余万元,在牛场镇建设乡镇行政执法智慧指挥平台。此外,还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原城市管理局承担的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性工作市场化运作,跳出了城市管理部门在市政服务工作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怪圈。
章友德
上海政法学院城市安全研究中心教授
持续高温天气对滞后立法提出新要求
2010年的夏天,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受到热浪的侵袭,不少地方的日最高温度已经逼近甚至突破了40度。高温像洪灾、旱灾一样对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温天气不仅对城市的基础设施运行和城市管理领域提出了新的考验,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高温天气的频繁出现,对政府和社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谁来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等等,特别是对普通劳动者应得权利的保护问题,更有现实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唯一一部对在高温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劳动者权益保护可以参照的法规,还是1960年7月1日由卫生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在这部法规中也只规定了防暑降温工作的基本原则和防暑降温的技术措施、保健措施和组织措施,针对的也只是冶金等特殊高温作业的行业。除此以外,对高温等极端条件下劳动者权益保护也只有卫生部2007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夏季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先不说卫生部作为立法主体的法律效力如何,就是在这个通知中,它对高温休息的要求本身也是模棱两可:用人单位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增加休息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作业。这样的通知显然不能对极端条件下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在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国家应该尽快制定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只有将劳动者的权利保护纳入社会立法之中,才能为劳动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社会立法的迫切性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和各种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市化水平已经从1978年不到18%发展到2009年超过48%。随着城市时代的到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到城市生产、生活。今天,在城市生产、生活没有户口的农民工群体就超过2个亿,如何加快城市中民生领域的社会立法,通过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在这推进过程中保持社会的和谐状态,这对我国的各级立法机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中国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一组经常被媒体引用的数字是,中国医疗卫生资源80%集聚在占全国人口20%的城市,而占有全国80%人口的基层农民仅占20%卫生资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民生问题凸显,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法学家梅因所言:一个国家文明的高低,看它的民法和刑法的比例就能知道。大凡半开化的国家,民法少而刑法多,文明的国家,民法多而刑法少。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长期以来存在着民事立法滞后于刑事立法、社会立法滞后于经济立法、人权保障立法滞后于行政管理立法的现实。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实施,和以人为本新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我国已进入制定法律与修改法律并重的立法加速的时代。
社会立法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首先应该加强对民生领域的社会立法。制定具有普遍社会意义、并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律,通常被称为“社会立法”,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不同群体,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及增进社会整体的福利。
国家的社会立法应该包括《劳工权利保护法》、《促进就业法》、《医疗保健法》、《福利保障法》、《住房法》等一系列社会立法。不断完善社会立法,推动社会领域法制化建设进程,是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我国的立法机构应该根据地方立法机构的权限,加强民生领域的社会立法步伐,通过立法保护所有民众的合法权利。民生领域的社会立法具体应该体现在五大民生领域以及社会管理方面。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教育在改变人的命运,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明。目前,有几千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随父母在异地生活,如何通过立法,保障这些群体中青少年的受教育权,这对国家的立法机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的法律应该促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同时要保证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平衡学校办学自和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监管的关系,改善教育主管机关监管的内容和方式。
完善对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护。在劳动就业领域,各级政府应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积极扩大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对劳动者进行任何形式的歧视。同时,还要对加强劳动者培训,完善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保护劳动者各种合法权利,并对《反就业歧视法》、《劳动合同法》具体实施条例进行细化,重点是通过实施条例进一步加以完善。同时,还要加强对特殊环境和极端条件下劳动者合法权利的立法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国的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差异,在同一城市区域,城市和农村人口享有不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如何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我国的立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在医疗卫生领域,城市应探索建立适合实际的医疗卫生体制,明确不同性质医院的法律义务,健全保障患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的法律,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加强社会保障领域的社会立法,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在社会保障领域,我国宪法已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尽快制定面向贫困人口、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条例》,制定保证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共享发展成果的《城市社会福利条例》,这种福利条例不仅应该考虑到所管辖地区城乡居民的合法权利,还要保护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外来人口。从而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在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完善城市的公平竞争法律和税收法律制度,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不断完善各种制度、条例的实施机制。不仅使户籍人口享受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且使城市的外来常住人口也能享受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制度已经严重影响到国民的合法权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国家必须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新型智慧城市面向国家层面的全局智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城市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为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生态。”中国电科总经理樊友山表示。
与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在发展理念、建设目标、实施途径、核心功能、资源和形态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强调在国家层面开展体系规划与顶层设计,实现城市之间、城市内部的信息融合共享以及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强调数据归心、信息主导,通过数据的集中、融合和开放,汇聚社会力量,共同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支持城市的管理者、使用者和建设者实现更加合理的决策,并利用信息流驱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其他流态,完成智慧的组织,推动政府管理扁平化和高效化,加快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三是坚持探索开放经济和共享经济,打造基于开源信息系统的经济发展能力,把数据存量转化为产业增量,充分汇聚信息、利用信息、挖掘信息,以开源的方式催生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信息经济等新兴经济模式蓬勃发展,形成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四是强调便捷为民,通过建立基于智慧信息系统的便捷为民服务体系,形成高效便捷、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
“互联网+数据融合”解决城市治理难题
城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承载着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期盼。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进入协同发展新时期,以城市治理与新一轮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代表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在樊友山看来,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在技术上涉及基础网络、感知设备、云计算设施、共性平台及基础信息资源,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则面临着更为严苛的要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应从全局视角出发,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城市现状、城市功能定位、城市发展规划,对城市的特点、竞争力、吸引力、发展驱动力、信息化可提升的点线面进行全面分析。
纵观当前的城市治理,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跨域业务协同方面,城市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的顶层设计;管理机制建设方面,各部门条块分割和层级化的管理模式严重阻碍城市信息化发展;数据共享应用方面,城市基础数据资源未能实现充分共享和综合利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方面,尚未建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体系,形势严峻……要解决这些问题,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要成体系的信息系统技术来推动城市管理改革。
在此背景下,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布局,致力于通过“互联网+数据融合”催生新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自2010年开始,中国电科先后承担了北京、重庆、天津、上海等100多个城市的智慧城市设计与建设。2015年8月以来,中国电科与深圳市、福州市、嘉兴市达成协议,深度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运营、大数据管理、网络安全等多领域运用体系工程方法,自顶层向下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最终打造改革开放、创新生态、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方面的“新型智慧城市的新标杆”。
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落地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物联网通用体系架构指引下,各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可实现城市内及城市间各部门应用信息的接入、汇聚和整合,通过数据融合共享和开发开放,可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日常运行状态信息和应急响应决策依据,便于城市管理者进行一体化应急指挥调度、多部门协同处置、精细化和精准化城市管理。
“通过在普通监控摄像机中嵌入多种智能识别算法,当探头发现实时信息,自动将信息传送至视频平台,实现了对监控系统‘智慧’技术的革新。”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表示,将可视化的视频设备与物联网、视频云平台等技术结合起来,还可实现智慧交通管理、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旅游等。
智慧方案为生活带去更多便利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核心是为民服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浓厚氛围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利用“互联网+”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智慧解决方案。
提起看病,很多人都有过去大医院就诊的经历:挂号排长队,候诊等半天,反复检查太折腾,开大处方花钱多……说到底就是一个字:“难”。那么,是否可以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运用到医疗领域,实现更为便捷的智慧医疗?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电科的技术“极客”们推出了“全科医生”解决方案:患者通过智能手机连接社区全科团队,可以得到更加方便有效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全科团队利用信息系统在循证、知识库、认知技术的帮助下提升诊疗水平,更好服务患者,全科团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接高端医院专科医生资源,实现远程会诊、远程门诊。
颇具代表性的还有“智慧工地”解决方案。这是专门为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打造的一款产品,其综合应用了RFID、红外探测、无线传感网等物联网技术,帮助施工企业和建筑工人改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环境污染和劳动力薪资,并提供便民服务一站式服务。
“本来路就不宽,小商贩占道经营,车更没法开了!”
“夏天饭馆在门外经营,又吵又闹,垃圾到处都是!”
诸如此类的城市管理问题、大量的电话每天都困扰着政府城管部门。自从北京市东城区上了数字政通提供的数字城管系统,量下降了2/3。有关城市问题的解决时效,从平均两周下降到了6.6个小时。
帮助城市管理者提升他们的管理效率;填平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和落后的城市管理水平之间的巨大鸿沟;打通信息孤岛,解决城市管理的条块分割问题。作为中国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软件开发、运营和增值服务提供商,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使命就是以数字化手段帮助城市管理者提升城市管理运行水平,从而让老百姓感受到的城市生活更美好。
“自从2004年数字政通帮助北京市东城区搭建了国内第一个数字城管系统,直到今天,历时8年,数字政通一共为全国各地建设了近两百个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目前,数字政通在数字城市管理市场的占有率超过50%。”数字政通副总裁邱鲁闽介绍说,“2010年4月数字政通在创业板上市,我们足以说服发审会委员、说服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最重要的一点,也恰恰是我们在数字化城市管理这一垂直细分领域里龙头企业的位置。”虽然城市管理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知道数字政通、了解数字政通的人并不多,在数字城管这个细分市场,数字政通是真正的隐形冠军。
专注于城市管理
数字政通董事长吴强华1994年硕士毕业,被分配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下属的一家国有企业工作,主要做城市规划、地图电子化等方面的业务。住建部是城市管理的主管部门,这让吴强华看到了城市管理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也看到了其中的机遇所在。2003年,吴强华等6位创始人从原工作单位辞职,开始运营数字政通公司,当时的主营业务是国土、规划等方面的项目。
2003年,北京市东城区要在全国第一个开展网格化城市管理,当时国内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做过这类项目,数字政通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与东城区合作,承接了网格化数字城管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后来成了国家重点示范项目,被住建部等多个政府部门多次推广。这直接触发了住建部在随后的2005年~2008年连续三批在全国共选取了51个城市作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试点城市。在这50多个试点城市当中,数字政通为其中的30多个城市建了数字城管系统,这为数字政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1个城市的试点成功之后,住建部呼吁全国有条件的城市都可以推广和实施数字城管,数字政通又获得了更多的客户。
吴强华是研发工程师出身,在创办公司担任董事长后还经常亲自写代码,直到今天他也非常热衷于跟技术人员深入探讨软件技术方面的问题。数字政通的软件业务占主营收入的80%以上。
“数字政通的数字城管系统有十几大类的功能,小到灯杆、井盖,大到城市公用建筑、立交桥,以及各种突发事件,包括流动人口、污染监测、交通疏导等,都会在系统中涉及,形成完整的监督、执法管理流程。这当中既有自上而下的管理,通过建立统一的指挥中心,满足城市管理者对整个城市宏观管理的需求;也有自下而上的管理,通过把街道、社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划分为若干管理网格,为精细化管理建立坚实的基础平台。数字政通在帮城市做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说就是:用我们的软件和服务,改善市民的生活感受,让城市生活更美好。”邱鲁闽补充说。
数字化城市管理属于数字城市建设的大范畴。数字城市包含了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应急指挥等诸多方面。平安城市、智能交通等都是垂直的业务管理系统。有没有一个融合的平台,能够让这个城市的管理者有一个综合、全面的视图,对整个城市的运行有一个全景的把握?那恰恰是要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来实现的。数字城市包括了很多内容,而城市管理是核心。这正是数字政通的价值所在。
标准先行
做了8年数字城市管理,数字政通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城管经验。数字政通总是及时地将成熟的经验固化,形成行业里的标准。数字政通做电子政务最大的特点就是标准先行,再做开发。数字政通与住建部、行业协会联合制定数字城市管理标准,数字政通是这个标准编写、制定过程里唯一全程参与的企业。目前已经制定了7项行业标准,另外两项标准还在起草过程中。
由于站在管理标准的制高点上,数字政通的软件产品化程度很高,不同的项目之间可以快速复制。数字政通曾经以100多人的实施队伍,一年当中做了上百个项目,其它企业要做这么多项目在人数上要增加3到5倍,甚至更多。先立标准,后做软件,是数字政通实施效率高的原因所在。
制定标准的经验很多来源于大城市的管理经验,这又让数字政通在二三线城市推数字城管系统的时候占尽先机,大城市的管理经验和标准,对小城市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教材,小城市提前采用了这些管理上的做法,则提前两三年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需求。
向二三线城市要市场
通过深入拓展市场,数字政通发现更多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于二三线城市,而非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这是什么原因?
邱鲁闽解释说,以北京为例,北京是一个有将近2000万人口的大城市,管理非常复杂、难度非常大,管理部门有20多个委办局,与数字城市相关的监督指挥中心有七八个。
现在垂直管理的特点非常明显,平安城市、交通指挥、应急指挥、城市管理等领域都在进行纵向管理。但是很难有一个综合性平台把所有的管理职能全部放进去进行横向管理。
目前大城市的管理每个部门都在建自己的数据库,但是建完之后各个部门都不愿意把自己的数据交出来,即使各个部门交出了数据,也没有人进行整合,所以就有了“死建库,建死库”之说。数据是不缺的,但是大量的数据用不起来。而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城市规模小,管理流程比较简单,数据量也没有那么大,整合起来相对容易。这样就可以在城市最高管理者的带动下进行横向、整体的城市管理整合工作。而一线的大城市则比较多以区为单位建设数字城管项目。
2012年,数字政通相继承接了几个来自二三线城市的典型项目,项目规模都在千万元左右。比如宁夏石嘴山市的数字城市管理平台、内蒙鄂尔多斯的数字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等。
通过发行股票上市,数字政通积累了充足的资金和人才,承接大项目的能力和市场覆盖能力不断增加,随着中国数字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数字政通更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近日,工信部资质办重新开启了系统集成资质等级评定,数字政通正打算申请系统集成二级资质,而在资质方面的提升,也将为数字政通未来进一步深耕电子政务市场创造更好的条件。
冠军档案
成立时间:2001年
公司定位:中国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软件开发、运营和增值服务提供商
注册资本:8400万元
员工人数:443人
2011年合同额:1.8亿元
优势领域:电子政务、数字城市
链接
北京东城的网格化数字城管
北京市东城区的网格化数字城管,是把东城区在地图上划分为若干个网格。100米*100米,也就是1万平方米的地理面积,成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专门的监督员在管理。每个监督员管理几个网格,则要看每个网格的居民密度和企业分布密度来决定。
监督员每天要在自己管辖的网格里走至少4~5次,占道经营、噪音扰民、卫生情况差等问题都能及时发现。监督员把问题记录下来,通过城管通——一台无线设备(预装了各种应用软件的手机或iPad)拍照,把当时实际情况的照片发到城管指挥中心的城管系统,指挥中心去协调公安、街道、环卫、城管执法大队等部门,去处理问题。问题处理完之后,监督员再去进行回访,比如看一看被赶走的无照摊贩第二天还来不来。把回访的结果再发送回数字城管系统,这样就形成一个闭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在系统中都有记录,避免了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踢皮球,提高了办事效率。
数字城管系统执法的特点是:一、管理对象精确;二、流程闭环。上了数字城管系统之后,东城区的量下降了2/3,解决问题的时间从平均两周下降到了6.6个小时。
诗人荷尔德林曾如此高声唱:“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一种优雅的状态,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是每个具有浪漫情怀的人向往和追求的境界和理想。作为存在于世界之上的感性主体,应该让居住达到美学化的完满,使生命获取空灵的诗意,成为诗性主体,
记得在报社做记者时,遇到过这么一条线索:泉城济南某小区居民集体与开发商发生争执,互不相让,双方矛盾一度激化,闹得沸沸扬扬,各大电视、报刊记者都赶到了现场。激烈冲突的起因却分外单纯:开发商在之前散发的楼盘宣传册上标明了喷泉,但是实际建设中并没有履行。
由此可知:对住宅艺术化与审美化的需求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上求片瓦遮雨,下求尺土安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住宅不仅仅应关心人身体的栖息,更应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人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渴望精神家园中充满美好的情愫。这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
建筑是由材料、主题、时间和人共同构成的。将来的建筑就是让我们“做诗一般的事情”,设想一下,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阳光勉强射过一片茂密的树林,你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漫步,突然见到了明快、简洁、和谐的“落水山庄”。这种欣喜,该是怎样的一种诗意呀!山水城市,无疑是我们未来的建筑理念。
诗意地栖居,是一种生存状态,但不必一定要居于宁静的山野,优雅的园林;诗意也不单是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泛波五湖,踏遍青山,它更是一种心境。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建筑,我们看到了明快简约、不拘一格、个性化的时尚潮流,世界前沿的建筑理念或许将给我们带来新的诗情画意的启示;同时,新技术新材料以及低碳环保节能等新理念一旦融入我们的居住里,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舒适和经济,也是一种优雅和时尚。
装修,是人们诗意的栖息更为细致具体的表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长久地对美的追逐,家居之美或许已经饱和,浓墨重彩的华丽和泛泛的精致已经日趋无力刺激起人们的神经。“繁华落尽见真纯”,人们开始越发重视家居风格的选择,北欧简约、古典高雅、现代时尚……已经有这样的先例:几万块钱装饰一个几平米的卫生间,墙壁的瓷砖为高档进口素材,但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的却是简单的黑白单色调!审美走过了一条否定之否定道路。是的,未来,人们的选择只会更加“诗意”!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也是我们对未来的目标!
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确实如此,仅上海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上海从一年一个样到三年大变样又走到现在的年年大变样,这一路走来,确实是件不易的事情。从浦东的改革开放---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宏伟建筑的拔地而起到现在的轻轨,磁悬浮列车等先进科技交通工具的出现,这些都无疑的证明了上海的魄力与辉煌。
新时代的上海包容着万千的时尚和都市前卫,更包容着对未来的追求。APEC会议成功在沪举办和2008年的申奥到2010年的试播,上海向着更形高的目标发起冲击......
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它的美丽无懈可击,所以愈来愈多的国际友人从世界各地汇聚到上海来,为了享受它的魅力,它的独特风情,当然更多的是对上海所包容的神秘的追求。我想上海之所以能得到世界各国人士的好评,还因为它那与身俱来海纳百川的气魄;这样那样的变化!
暑假期间,上海城隍庙举行了一个“台湾美食节”。我和爸爸都去看了看,一路上,美食数不胜数,先是灌汤包,又是牛肉丸。羊肉串啊,油炸猫耳朵啊,瘦肉粥啊……都很好吃,不仅许多中国人在,外国人也不少,可见是有多热闹,在茫茫人海中,我的目光锁定在一位年迈的老奶奶身上。
她看上去也有七老八十了,身高也也比我矮大半个头,穿着蓝色的清洁工制服。好像是位清洁工。她手上的扫把上挂着一块 “距世博还有372天” 的牌子。一边扫一边喊:“Welcome to Shanghai !欢迎来上海!Welcome to Shanghai !欢迎来上海……”我被她这一举动深深的感动了,尽管她的英文不是很标准,尽管没有太多的人在意她,尽管她只是个清洁工。
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她额头上的汗珠一滴一滴的落在地上,我想:她可真不容易啊!就在我要转头的一霎那,我看见她将100元的面钞给了一位衣衫破烂的乞丐,乞丐收到钱后感动的热泪盈眶,一个劲地说谢谢……
我十分奇怪,我走向那位老奶奶:“奶奶,你一下子就把你一半的工资给了那位乞丐,那你怎么办啊?”
老奶奶的回答让我震惊,她说:“小姑娘啊,我们一群老人是义务劳动,我们以前是党员,现在退休了,也为国家做点贡献,要什么工资啊!”说罢便去扫其它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