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0 07:35: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六年级下册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1.我们的教室里有很多物体,你知道它是由哪些材料组成?(板书:书、桌子……)
2.发现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而且这些材料都有一个特点,都能够直接观察到、实际存在的料。在科学上我们这些实际存在的东西叫做物质。换一句话就可以,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板书:看物质(实际存在).
3.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比如:出示“空气、电、火、声”这些是不是物质呢?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4.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的存在呢?有一个塑料袋抓空气,实际存在;电、火、声存在吗(打雷、点燃火柴、对话)?都是实际存在。(空气、电、火……)
5.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整个教室由什么组成呢?(物质)向外看整个世界什么组成呢?(物质)(板书:构成世界)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质,那么物质在不在变化呢?你认为,有没有一层不变的物质呢?你能举例说一说吗?(板书:变化?)
同学们认为物质总在在变化,是不是所有的变化都相同的呢?如果让你来分分类,可以分成几类呢?
(1)活动一:
观察易拉罐被压扁和水结冰现象。(形状、体积、状态发生变化,组成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1.课件:易拉罐图(用什么物质做的),把易拉罐压扁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形状、体积发生变化)。
2.再看一幅图,一杯水变成了冰,什么发生了变化?(形状、体积、状态发生变化)。
3.易拉罐压扁、水结冰,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相同之处吗?(形态、大小发生了变化,易拉罐压扁前它的材料是铝合金做的,压扁后它的材料还是铝合金做的,还是原来的物质!水结成冰后,物质有什么发现变化,冰其实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水),物质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相同点就是物质都是没有发现变化)
板书:形状、体积发生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
课件出示形态、大小发生了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
(2)活动二:
观察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现象。(产生了新的物质)
1.生活中还有一些变化现象,火柴会燃烧,铁钉会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能在我们课堂上实现吗?(火柴可以,铁钉的变化需要在空气中长时间氧化才能实现)
2.同学们想做一下火柴燃烧的实验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
提出实验要求,课件:
①火柴燃烧实验:
点燃一个火柴,观察火柴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注意安全。
②
比较生锈的铁钉和没有生锈的铁钉实验:观察铁钉生锈发生的变化。
③
物质变化记录单
第(
)组
物质名称
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同点
火柴
燃烧的火柴
铁钉
生锈的铁钉
3.组长整理好实验器材,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他们分享的时候,我们其他小组应该怎么做
?
4.刚刚我们观察的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产生了新物质。(如果回答不出来,引导提问一根火柴由哪些物质组成?燃烧后它组成的物质还有什么?铁钉由什么物质组成?生锈的铁钉由什么组成?它们的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1)我们知道了物质是变化的,有些是自然的,更多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纸、蜡烛、火柴。你有办法让纸、蜡烛发生变化吗。
课件:让物质(纸、蜡烛)发生变化(实验)
1.
试一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纸和蜡烛发生变化
2.
把变化的情况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3.
提示:实验中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填写记录单
让物质发生变化记录表
第
小组
物质名称
使用的方法
发生了哪些变化
产生新物质
纸片
蜡烛
(2)汇报
(3)总结,刚才同学们让纸和蜡烛发生了变化,并且知道了变化也是有不同。
比例的意义
审核人:
审核日期:
授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内容
教材P40页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不断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自主学习掌握比
例各部分名称。
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学习本科知识。
教学准备
PPT课件国旗图片和学生课前量出不同大小国旗的长与宽
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学
案
导
案
群备修改
二次修改
课前三分钟
自
学
指
导
1、学生独立完成。[来源:Zxxk.Com]
2、学生举例子,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如何求比值
启
智
探
究
1.(1)这几幅图中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不同之处是这几面国旗的长、宽各不相等。
(2)这三幅图中国旗长
和宽的比都是3∶2。国旗不是想做多大就做多大。
(3)学生写出长和宽的比,发现比都是3∶2。
2.师生共同研讨,发现其中的规律。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3.学生认真听教师谈话,进入新课学习。
(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学生在纸上试写。
(3)学生写出其他的比例。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4)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这两个比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它们比值相等。
1.出示教材第40页的三幅国旗图片。
(1)提出问题:这几幅国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这三幅国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国旗想做多大就做多大呢?
(3)提出探究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数据,写一写,算一算,看看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
2.组织研讨: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4∶1.6=
60∶40=
5∶=
师:这些比中任意两个比,我们都可以用等号连接。(课件展示:“2.4∶1.6”和“60∶40”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后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起来。)你知道像这样的式子叫什么吗?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例。
(1)师: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2.4∶1.6=60∶40
(2)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那么,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例?
教师指名板演。
(3)结合黑板上的比,你还能说出其他的比例吗?
汇报交流学生所写的比例。
(4))探究比和比例的区别。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教师小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来源:学|科|网Z|X|X|K]
反馈矫正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互相检查,集体订正。
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43页第1题。
拓展运用
学生认真审题后做题,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
比例的两个外项是6和0.3,两个内项是1.2和1.5,组成的比例是(
):(
)=(
):(
)
[来源:学科网]
作业布置
教材第43页1、2、3题。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2.4:1.6=3:2
60:40=3:2
2.4:1.6=60:40或2.4:1.6=60:40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课,教材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要求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型。
学情分析:在教学了正比例了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相关的题目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教学目标:⑴通过回顾与交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整理知识,形成系统。
(2)通过具体问题的认识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的量。使同学们能够、迅速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3)通过复习与整理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并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重要的数学思想。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搜集10组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量,并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一
1.说一说
①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课题)。课前大家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了回顾与整理,现在和同桌互相交流吧!把你整理的过程与心得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生互相分享整理的知识,过程和心得。)
交流后展示。
②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什么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
(指名说一说)
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成正比例关系。关系式为:
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得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成反比例关系。关系式为:
③同学们说的真棒!那么,你能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都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生交流后指名回答。)
名
称
不同点
相同点
意义不同
变化方向不同
关系式不同
正
比
例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随之扩大(或缩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反
比
例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
2.议一议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你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四人小组同学互相举例说一说,并说明自己的举例为什么是成正比例或者成反比例。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每组说明正、反比例实例各一个,其他小组注意不要重复,并把本组需要交流的问题展示出来。
(生1:买苹果时,苹果的单价一定,那么需要的钱数和买的数量成正比例。如果花费总钱数一定,苹苹果的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生2:一个人行一段路程,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生3: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π的值是一定的,所以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
生4: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有些学生对此提出疑问)
讨论: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虽然圆的面积随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但圆的面积和它半径的比值不是固定,所以它们不成正比例。)
生5:给一个房间铺地砖,需要地砖块数和地砖面积成反比例。)
(二)回顾与交流二
生活中有许多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只要我们能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就一定能准确判断出来。
⑴、填一填:
1.圆柱的高一定,体积和底面积成(
)关系。
2.时间一定,总产量和单产量成(
)关系。
3.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
)关系。
4.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成(
)关系。
5.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成(
)关系。6.如果
,那么x和y成(
)关系。
7、已知
A÷B=C,当
A一定时,B和C(
)比例;当B一定时,A和C(
)比例;当C一定时,A和B(
)比例。
8、木料总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数这三种量中:
(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注:1、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
2、指名回答,集体纠正。
⑵、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2.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和芝麻的质量。
3.小丽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4.一捆100米长的电线,用去的长度和剩下的长度。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
6、生产机器的总台数一定,生产天数和每天成产的台数。
⑶、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树高和影长如下图:
①看图填写下表:
树高/m
1
2
3
4
5
影长/m
②树高和影长成比例吗?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③根据图象,估计8米高的树,这时的影长是多少米?
注:1、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⑷解决问题
1.用长30厘米,宽24厘米的长方形砖铺一条路,需用900块。如果改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需用多少块?
2.六(1)班买来72米长的绳子,剪下8米做5根跳绳,照这样计算,买来的绳子共可做跳绳多少根?
(三)、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2、你还有什么疑惑?
(四)、作业:
1、35:(
)=20÷16==(
)%=(
)(填小数)
2、因为X=2Y,所以X:Y=(
):(
),X和Y成(
)比例。
3、学校图书馆的科技书、文艺书和故事书共12000本,其中科技书占,科技书与故事书的比是2:3,故事书有多少本?
4、小明读一本书,已经读了全书的,如果再读15页,则读过的页数与未读的页数的比是
2:3,这本书有多少页?
5、每条男领带20元,每支女胸花10元,某个体商店进领带与胸花件数比是3∶2,共值4000元。领带与胸花各多少?
(五)、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教学中,
我从创设生活数学问题入手,
进入新课学习,
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基础上,
又回到问题情境的他讪,
同时还提供一个理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
“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
为什么?
”在学生能准确由A
X
B
=
C
表示三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后,
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同学自己举一些生活中较熟悉的三量关系,
说说它们之间存怎样的关系,
再次回归生活,
让学生体验教学的价值,
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
我尊重学生的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如:
在学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关系式后,
我提出:
“用你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既注重了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成果。
练习与提高部分,
我打破了老师出示题目――自己完成――集体订正的模式,
而是通过练习型课件,
让学生自己判断正确性,
既充分挖掘各省市毕业会考试题这一课题资源,
又通过“你真棒”、“你太聪明了”、“有点马虎哟”、“要加把劲呀”、“要仔细呀”等鼓励性的“语言”,
(一)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自觉进行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商店运来苹果20箱,每箱15千克,共运来苹果多少千克?
(2)粮店运来大米1000千克,卖出35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3)修路队修路,每天修250米,修1000米需要几天?
2.根据问题写出相应的关系式。
(1)还剩多少米没修?(全长的米数-已修的米数=还剩的米数。)
(2)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要生产的零件总数÷做的天数=平均每天做的数量。)
(3)剩下的零件要几天做完?(剩下的零件数量÷平均每天生产的数量=生产的天数。)
(二)学习新课
1.引入谈话。
我们解答过很多应用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及检验的方法。
2.学习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审清题意。
①默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摘录条件和问题。
③用线段图如何表示题意?
学生试画线段图:
(2)分数数量关系。
①题目中哪两个条件有密切关系?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得到什么新的数量?(根据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可以得到已经做了多少套。列式:75×5=375(套)。)
②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什么条件?(要求后3天平均每天做多少套,需要求出后3天做了多少套。)
③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样求呢?(计划做的套数-已经做的套数=剩下要做的套数。)
(3)学生列式计算。
学生讲解每步求出的表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写出数量关系分析图:
综合法:
分析法:
比较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综合法的分析思路是从已知条件推出所求问题;分析法的分析思路是从问题入手,找到所需要的条件。
根据数量关系分析图列出综合算式。
(4)检验并写出答题。
检验方法:
①按照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依次重新检查列式和计算对不对;
②把得数当作已知数,根据题里的数量关系,一步步地计算,看得到的数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如:看平均每天是不是做75套。
试一试:还可以怎样进行检验。
看原计划是不是做660套?(75×5+95×3)
看已经做的是不是5天?((660-95×3)÷75)
看剩下的是不是要做3天?((660-75×5)÷95)
思考:这道题有几种检验方法?为什么?
小结:检验时可把任意一个已知数作为检验的标准,所以题目中有几个已知数,就至少有几种检验方法。
3.小结解题步骤。
根据例1的解题过程,说说解答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归纳总结如下:
(1)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进行检验,写出答题。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解答:P48“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500-50×4)÷5;
(3)检验。
2.将上题改编为:
(1)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浇60棵,还需要浇几天?
(2)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平均每天比四年级多浇10棵,一共需要浇多少天?
学生解答后订正,并分析数量关系。
①(500-50×4)÷60;②(500-50×4)÷(50+10)+4。
3.P50:4。
(1)学生独立解答。
(2)订正:(2640-240)÷(240÷3)。
(3)思考:
这题与例题有何异同?(同:都是三步应用题;异:例题已知4个数。而这题已知3个数,其中240用到了两次。)
4.课后作业:P50练习十二: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对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进行较系统的归纳整理,学生掌握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一步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新课前复习了一步应用题及根据问题写数量关系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为学习多步题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例题的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审题,可用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也可用线段图表示。放手让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掌握应用题的结构,使学生养成画图习惯,不断提高画图的能力。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进行分析。在条件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找到解题思路,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解答后引导学生由多种方法检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板书设计
应用题
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分步:
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
(66-75×5)÷3
=(660-375)÷3
=285÷3
=95(套)
答:后3天平均每天做95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了解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看:谁来读?
猜谜语:
身体长得细又长,天生美丽黑心肠,
上平下尖纸上爬,越爬越短越伤心。
(打一学习用品)
师:你读得真准确!谁来猜?恭喜你!猜对了。(出示答案)
2、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教师问:同学们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
课件演示:用转笔刀削铅笔,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师:这还是圆柱体吗?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呢?
师揭示课题:我们把像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书中的三个图片
师: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课件演示他们抽象出的平面几何图形,总结:像图中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你也可以把课下收集的圆锥形物体拿出来给大家看。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出示自探提示,激励学生自探。
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想一想,回答下面问题:
(1)圆锥有几部分组成?分别是什么?
(2)什么是圆锥的高?圆锥有几条高?
(3)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4)怎样测量圆锥的高?你还能想到什么方法?
指名读谜语,大家猜谜语。
生:是圆柱体。它的特征是: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指名回答。
同学们可以拿出准备好的转笔刀,跟着操作。
生:不是。是圆锥体。
预设:顶部是尖尖的,底面是个圆。
生1:冰激凌外壳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2:漏斗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可能提出:
1、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2、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它的高指的是什么?
3、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4、我想知道圆锥的体积应怎样计算?
5、我想知道圆锥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
学生自主学习。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探提示,自学教材第31~32页内容,独立思考,逐一探究解决。
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才会是“活”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我在教学中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谜语导入,学生就不会对数学有枯燥感,可以产生学习的兴趣。
回顾之前学习圆柱有哪些特征?这样可以使我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时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转笔刀削铅笔,这一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把削成的笔尖垂直切下来,观察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让学生列举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圆锥形物体,使学生感觉到圆锥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举例,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圆锥体,形成初步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由物到形,由生活走向数学,引导学生对照模型想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让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师:把你观察到的,感觉到的告诉给你小组的同学,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哪组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拿起圆锥体模型,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找同学谁愿意到前面说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师:同学们对于圆锥的高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谁的说法是正确呢?请同学们小组进行讨论。
师:哪些同学同意某某的说法。老师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请同学们仔细看屏幕。
师:这条黑色的虚线就是圆锥的高。谁愿意说说圆锥的高指的是什么?
(手指母线,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出示等高但母线不等的两圆锥,测量母线的长,发现长短不一,得出母线不足以代表圆锥的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32页看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谁来读。
(指名读、齐读高的定义)师:哪一组还有发现。
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课下大家准备的材料,小组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侧面展开的过程。(强调沿母线剪开)
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我们知道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怎样来测量圆锥的高呢?
课件出示测量高的方法
(强调:测量时,圆锥的底面要求水平的放;上面的平板要求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我们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该注意小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
同桌合作填表,比较圆柱与圆锥特征
名称
圆柱
圆锥
底面
高
侧面
圆锥与圆柱的区别?
生汇报:(预设展示过程)
A、圆锥特征
①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②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③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④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B、圆锥的侧面展开。
我们发现圆锥的侧面展开是扇形。(举起给同学们看,一名同学把展开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C、圆锥的高
①我们发现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②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我们认为圆锥只有一条高。
③圆锥的高是圆锥的底面到顶点的线段的长。
④我们认为他们说的不准确,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它应该有无数条高。因为从圆锥的顶点引一条与底面平行的线,这样就可以作出无数条高。
小组进行讨论。
生试说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只有一条高。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一个底面圆心。
D、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汇报: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测量的,先把圆锥底面放平,用直尺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用三角板竖直地量出圆锥的高
生2:我们小组的方法和他们的差不多,只是用小尺竖立在桌面上,然后用三角板通过顶点与直尺垂直。
生3:我认为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测量准确。因为三角板这样放在圆锥的顶点上可以与直尺保持垂直,准确地测量出高
生4:我们是这样测量的,把圆锥的底面朝下倒立在桌面上,把小尺放在圆锥的底面上,然后用三角板垂直地测量出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生5:用直尺测量圆锥点到底面边缘的长度。
生6:他说的这种说法是错的,圆锥的高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生7:我们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该注意小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
同桌配合说特点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通过课件演示,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整体感知圆锥,加深对圆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对圆锥的表象的认识;
通过举例认识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
在多方交流与讨论、积极思考、发表想法。从而使测量高的方法得到一步一步的完善。特别可能出现一种错误的测量高的方法,更加强了学生对高的认识,使学生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比较圆柱和圆锥的异同,使学生深化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点。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加强了圆柱和圆锥的联系,为后面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作铺垫。
课堂练习
1、在下面的图形中找出哪些是圆锥。
2、说出下面各圆锥的高。(单位:厘米)
3、判断。(打手势)
(1)圆锥的侧面是曲面。
(
)
(2)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圆锥侧面展开也是长方形。
(
)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高。
(
)
(4)
圆锥的底面是圆形。
(
)
4、实践活动
(1)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什么形状。
(2)把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什么形状。
5、思考题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长8厘米和6厘米。(1)以长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圆锥的底面直径是多少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同学答题
分层次测试,多元评价。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玩”中又一次从旋转角度认识了圆锥。同时我将书中的直角三角形旋转拓展到等腰三角形旋转,并进一步追问三角形与旋转后形成的圆锥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经历动手操作后能够很轻松的理解并解答教师的问题,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去发现,去创造。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八、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顶点
侧面
高
一个顶点
展开图是扇形
一条
九、教学反思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1、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1)学生对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头脑中能想象出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
一、基本情况
六年级学生思想表现好,遵纪守规,学习认真、自觉,劳动观念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材是从2020年春季正式实行,全册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四个单元的主题教育依次分别是:个人成长、地球环境、世界文化和全球发展。第一单元从个人成长主题出发,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学会思考过去的事并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从而完善自我,让自己做得更好。第二单元从地球环境主题出发,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健康关系到人类的安危,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懂得环境保护的方法,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
“举手之劳做环保”的自觉性并从自己的身体力行中感受到幸福和自豪之感。第三单元从世界文化主题出发,使学生了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第四单元从全球发展主题出发,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只有团结起来,形成共识,达成共通,互惠互利协同发展,才能为人类世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对于学生们认识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和平的友善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人人努力为之奉献力量。世界是多边的不是单边的,只有热爱和平,用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文明,才是地球家园上每一个成员共同的责任。
三、教学目的:
1.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2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3.
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4.初步了解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策,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初步了解自已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有权利也有义务的观念。
5.了解我国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们在灾害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
6.养成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学习历史的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依存关系,能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7.初步感知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对人们的重要性,争做环保小卫士。
8.知道科学技术与运用是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的。
9.通过收集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声影,整理中国参加联合国活动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10.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
四、教学重难点:
1.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
2.懂得宽容的意义,学会如何宽容。
3.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
4.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5.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危害;知道如何预防自然灾害。
6.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要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7.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
8.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明白科技改变世界,科技让梦想成真。
9.知道国际组织的分类及重要作用,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构成和作用,明白中国与国际组织的相互交流、支持作用。
10.知道战争带来的伤害,明白和平是世界潮流;知道中国为推动和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五、教学措施:
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实践活动,做到“知行统一”。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1——2
1学会尊重
2
3
2学会宽容
2
4——5
3学会反思
2
6
4地球——我们的家园
2
7——8
5应对自然灾害
2
9
6探访古代文明
2
10——11
7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
2
12
8科技发展造福人类
2
13——14
9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2
15
10
评卷人
得分
[来源:Zxxk.Com]
[来源:学_科_网]
一、解答题(题型注释)
1.张芳和妈妈的年龄和是45岁,张芳的年龄正好是妈妈的14
.
张芳和妈妈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2.小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
16
,第二天看了42页,这时已看的与未看的页数之比是2:3.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3.一个长50m,宽30m,深150cm的长方体游泳池.要在它的底面和四周贴砖,贴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个游泳池能装多少立方米的水?
4.五、一中队参加“保护母亲河”植树周活动,计划植树500棵.
(1)如果平均每天植树x棵,3天植树多少棵?
(2)当x=125时,3天后还剩多少棵没有栽?
5.做一个木箱需要用木料3.2平方米,现在有50平方米的木料,至少可以做多少个木箱?
6.果园里有桃树106棵,梨树比桃树的4倍少8棵.两种树共多少棵?
7.有一个正方体的木块,它的棱长是12厘米.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8.小朋家收了149个大西瓜,每8个装一筐,可以装几筐?还剩多少个?(要验算)
9.小红家买来一张餐桌和4把椅子用去920元,小丽家买来一张同样的餐桌和6把椅子用去1080元,一张餐桌和一把椅子各多少元?
10.养鸡场一批鸡蛋重2160千克,已经运走960千克,剩下的装纸箱运走,每个纸箱可能装4.5千克,需要多少个纸箱?
11.某建筑物长70米、宽50米、高80米.为增添节日气氛,张叔叔去商店买彩灯,他至少买几捆?
12.用8吨稻谷可碾出7200千克大米,这种稻谷的出米率是多少?
13.打印一份稿件,张华单独打要8小时,李明单独打要12小时,张华先打5小时后有事外出,由李明接着打,还有几小时才能完成?
14.玫瑰花每束8枝,一束共56元,百合花每枝16元。一枝玫瑰比一枝百合花便宜多少元?
15.春华和秋生骑摩托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行驶。0.5小时后相距47.5千米,春华每小时行驶42.5千米,秋生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参数答案
1.解:45÷(1+14)
=45÷1.25
=36(岁)
45﹣36=9(岁)
答:妈妈36岁,张芳9岁.
【解析】1.把妈妈的年龄看作单位“1”,张芳的年龄正好是妈妈的14
,
则张芳和妈妈的年龄和45岁就是妈妈的(1+14),用45÷(1+14)可求得妈妈的年龄,进而求得张芳的年龄,据此解答.
2.解:
22+3
=
25
,
42÷(
25
﹣
16
),
=42÷
730
,
=180(页);
答:这本书共有180页.
【解析】2.已看的与未看的页数之比是2:3,那么看的页数就是总页数的
25
;把总页数看成单位“1”,第二天看的页数是总页数的(
25
﹣
16
),它对应的数量是42页,由此用除法求出总页数.本题的关键是找出单位“1”,并找出单位“1”的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用除法就可以求出单位“1”的量.
3.解:150厘米=1.5米
50×30+50×1.5×2+30×1.5×2
=1500+150+90
=1740(平方米)
50×30×1.5=2250(立方米)
答:贴瓷砖的面积是1740平方米,这个游泳池能装水2250立方米
【解析】3.根据题意可知,由于游泳池是没有盖的,因此要在它的底面和四周贴砖,贴瓷砖的面积是求长方体的前后、左右和底面的面积;求这个游泳池能装水多少立方米是求它的容积,根据长方体的容积(体积)公式:v=abh,据此列式解答.
4.(1)3天植树3x棵(2)3天后还剩125棵没有栽[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4.
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可把每天植树的棵数乘3,进行计算即可;
(2)根据题意,用500棵减去3天植树的棵数,代入数据解答即可.
解答:解:①3×x=3x(棵)
答:3天植树3x棵.
②500﹣125×3
=500﹣375
=125(棵)
答:3天后还剩125棵没有栽.
5.至少可以做15个木箱.
【解析】5.
试题分析:要求至少可以做多少个木箱,根据题意,也就是求50平方米里面有几个3.2平方米,用除法计算.
解答:解:50÷3.2≈15(个)
答:至少可以做15个木箱.
6.522棵
【解析】6.
试题分析:先根据倍数关系可知:桃树的棵数乘4减去8就是梨树的棵数,由此求出梨树的棵数,再把两种树的数量加在一起即可.[来源:学科网]
解:106×4﹣8,
=424﹣8,
=416(棵);
416+106=522(棵);
答:两种树共522棵.
7.这个圆锥的体积是452.16立方厘米
【解析】7.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所加工成的最大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都等于正方体的棱长,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v=sh,把数据代入公式解答.
解:3.14×(12÷2)2×12
=3.14×36×12
=452.16(立方厘米),
答:这个圆锥的体积是452.16立方厘米.
8.可以装18筐,还剩5个.
【解析】8.
试题分析:用总个数149除以一筐装的个数8,即可求出可以装几筐,还剩多少个.
解:149÷8=18(筐)…5(个)
验算:8×18+5
=144+5
=149(个)
答:可以装18筐,还剩5个.
9.:80元;600元。
【解析】9.:1080元比920元多的钱数正好是2把椅子的钱数,一把椅子的钱数就是:(1080-920)÷(6-4)=80(元);一张餐桌的钱数就是:
920-80×4=600(元)。
10.267个[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10.
试题分析:先求出剩下的鸡蛋的质量,用2160﹣960=1200千克,根据除法的意义,用剩下鸡蛋质量除以每箱能装的质量即得需要多少个这样的纸箱.
解:2160﹣960=1200(千克)
1200÷4.5≈267(箱)
答:需要267个纸箱.
11.他至少买6捆.
【解析】11.
试题分析:据图可得,此建筑物是一个长方体,按图所示挂彩灯需要的彩灯长度,也就是长方体的4条高和上面周长的长度和,先求出长方体上面周长:(长+宽)×2,再加上4条高的长度,最后用长度和÷每捆线长度即可解答.
解答:解:80×4+(70+50)×2,
=320+120×2,
=320+240,
=560(米),
560÷100=5.6(捆)≈6(捆),
答:他至少买6捆.
12.90%
【解析】12.
试题分析:理解出米率,出米率是大米的重量占全稻谷的重量的百分之几,计算方法为:×100%=出米率,由此列式解答即可.
解:8吨=8000千克,
×100%=90%;
答:这种稻谷的出米率是90%.
13.92小时
【解析】13.
张华单独打要8小时,李明单独打要12小时,则张华每小时打18,李明每小时打112
还需时间(1-18×5)÷112=92(小时)
故答案为:92小时
14.9元
【解析】14.
先根据玫瑰花每束8枝,一束共56元,用56÷8计算出每枝玫瑰花的价钱,再用每枝百合花的价钱-每枝玫瑰花的价钱,即可解答。
16-56÷8
=16-7
=9(元)
答:一枝玫瑰比一枝百合花便宜9元。
一、单选题
(总分:100分
暂无注释)
1.(本题5分)67899的相邻数分别是(
)
A.67898和68000
B.67898和67900
C.67898和68800
2.(本题5分)笑笑给妈妈泡了三杯糖水,最甜的是(
)
A.第一杯糖占糖水的10%
B.第二杯放了10克糖,100克水
C.第三杯糖和水的比是1:11
3.(本题5分)下列图形的阴影部分面积占全图25%的是(
)
A.
B.
C.
D.
4.(本题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循环小数不是无限小数
B.无限小数一定是循环小数
C.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
5.(本题5分)若A是一个偶数,则下列断错误的是(
)
A.A是2的倍数
B.A有约数2
C.A除以4余2
6.(本题5分)涂色部分可以用0.3表示的是(
)
A.
B.
C.
7.(本题5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为40÷8=5,所以40是倍数,8是倍数
B.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C.各位上是0的数一定是2和5的倍数
D.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没有最小公倍数
8.(本题5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任何一个偶数加上1之后,得到的都是一个奇数
B.一个正整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C.能被5整除的数一定能被10整除
D.能被10整除的数一定能被5整除
9.(本题5分)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3份长(
)
A.0.03米
B.0.3米
C.无法确定
10.(本题5分)如果存入银行6000元记作+6000元,那么从银行支取1380元记作(
)
A.+1380元
B.-1380元
C.1380元
11.(本题5分)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
A.0是最小的自然数
B.自然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C.两条直线相交有2个交点
12.(本题5分)把一个分数约分,用分子和分母的(
)去约,比较简便.
A.公约数
B.最小公倍数
C.最大公因数
13.(本题5分)下列各数中比6.07大的数有(
)
A.7.06
B.6.007
C.6.070
D.6.0
14.(本题5分)0.4和4%相比(
)
A.0.4>4%
B.0.4<4%
C.0.4=4%
15.(本题5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大于90°的角是钝角
B.2500÷800=25÷8=3……1
C.0没有倒数
D.最小的质数是1
16.(本题5分)60908≈60万,里可以填的数字有(
)个.
A.3
B.4
C.5
17.(本题5分)一个质数与一个奇数的和一定是(
)
A.质数
B.合数
C.奇数
D.不能确定
18.(本题5分)下面的小数中,最接近1的是(
)
A.1.03
B.0.95
C.0.98
19.(本题5分)80×(
)>680,括号内填的最小的数是(
)
A.8
B.9
C.10
20.(本题5分)在7.89×2.527.88×2.53的里应填(
)
A.<
B.=
C.>
第2卷(非选择题)
第2卷的文字说明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解:67899-1=67898
67899+1=67900
故选:B.
2.答案:A
解析:解:A、10%,
B、10÷(100+10)×100%≈9.1%,
C、1÷(1+11)×100%≈8.3%
10%最大,所以第一杯糖最甜.
故选:A.
3.答案:B
解析:
4.答案:C
解析:解:无限小数只是位数无限,包括循环小数和不循环的无限小数,
所以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
故答案为:C.
5.答案:C
解析:解:根据分析知:若A是一个偶数,那么A一定是2的倍数,A的约数一定有2.
因此,A除以4余2.此说法错误.
故选:C.
6.答案:A
解析:
7.答案:C
解析:解:A、因为40÷8=5,所以40是8的倍数,8是40的因数,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B、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说法错误,如9;
C、各位上是0的数一定是2和5的倍数,说法正确;
D、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没有最小公倍数,说法错误;
故选:C.
8.答案:C
解析:解:A、任何一个偶数加上1之后,得到的都是奇数,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B、一个正整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
C、如:5能被5整除,但是不能被10整除,所以能被5整除的数一定能被10整除的说法是错误
D、因为10是5的倍数,所以能被10整除的数一定能被5整除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C.
9.答案:A
解析:
10.答案:B
解析:解:如果存入银行6000元记作+6000元,那么从银行支取1380元记作-1380元;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解:A、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0是最小的自然数;
B、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C、根据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进行;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解:用分子、分母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即可得最简分数,
故选:C.
13.答案:A
解析:解:7.06>6.07=6.070>6.007>6.0,所以比6.07大的数是7.06.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解:因为4%=0.04,
且0.4>0.04,
所以0.4>4%.
故选:A.
15.答案:C
解析:选项A:大于90°且小于180°的的角是钝角,本选项说法不正确;
选项B:2500÷800=3……100,而不是3……1,本选项说法不正确;
选项C: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不到1,所以0没有倒数,本选项说法正确;
选项D:最小的质数是2,不是1,本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C。
16.答案:C
解析:解:60908≈60万,显然是用四舍法求得,所以里能填0~4,共5个数;
故选:C.
17.答案:D
解析:解:2+3=5,5是质数,3+5=8,是合数;所以一个质数与一个奇数的和无法确定;
故选:D.
18.答案:C
解析:解:1.03-1=0.03,
1-0.95=0.05,
1-0.98=0.02,
因为0.02<0.03<0.05,
所以1与0.98最接近;
故选:C.
19.答案:B
解析:解:根据分析,80×9=720,720>680,最小应填9.
故选:B.
20.答案:A
解析:解:因为7.89×2.52=19.8828,
7.88×2.53=19.9364,
且19.8828<19.9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