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4 16:58: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视新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滞后,服务功能较差
在报道方式方面,报道方式是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信息时代,由于对网络媒体的充分利用,各媒体的报道方式新颖而多样,给电视新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例如,各网站可以通过用户的注册信息将相关新闻的链接、新闻图片等信息发送到用户的邮箱中,不仅查看方便且易于保存。但是在电视新闻报道方面,由于受时间、地点等外在因素的制约,电视新闻的报道方式较为滞后,导致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下降,严重阻碍了电视新闻的发展。在服务功能方面,电视新闻节目的服务功能明显落后于网络媒体。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前,电视新闻节目作为传统的主要的新闻联播方式,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掌握重要的新闻线索,因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其在服务功能方面的缺陷也逐渐显露出来。网络媒体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用户的参与性,但是电视新闻却没有这种功能。
(二)电视新闻的报道内容单一,听众参与性较低
在报道内容方面,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电视新闻的报道内容较为单一。纵观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可以看到,我国的电视新闻类节目大多模仿央视,可看性较低。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是线性传播,其播出时段具有固定性。例如,我国的电视新闻一般在18点至19点半,观众想要获取新闻信息就只能在这个时间段观看,且信息不易保存,必须经过第三方的支持。在观众参与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广大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电视新闻只有不断加强与广大观众的互动性,掌握新闻话语权,提高广大观众的参与度,才能保持其生命力与持久性。但是,在当前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中,常常忽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避免与敏感话题有关的报道,导致电视新闻节目无法引起观众的心理共鸣。
(三)电视新闻的接收方式单一,信息更新速度慢
在接收方式方面,新媒体的传播路径较广,且信息接收不受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制约,网站、手机报、手机广播、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等都可以用来新闻。但是电视新闻的传播路径则主要需通过卫星、地面有线和无线发射的方式来进行,接收终端则为家庭电视机。在信息更新方面,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特征之一,确保新闻的“新”与“快”,新闻才能够保持其生命力。一有重大事件发生,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就可以马上把信息发送出去,并及时与他人交流,但是电视新闻的信息更新速度则较慢。
二、信息时代提高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一)创新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内容
第一,电视新闻节目应当注意适应当前信息时展的需求,将广播、报纸、微博、手机以及互联网等媒体信息与电视新闻节目有效融合起来,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多维度与多视角。与电视新闻节目相比,互联网等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不受时间限制等优势,因此,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当注意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适当增加报纸的解读、微博播报以及网络论坛的互动参与等内容。例如,凤凰卫视中文台在其电视新闻节目中增加了“网罗天下”这一内容,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增加了包括新浪网站在内的大量的网络资讯;湖南卫视于2005年开始在其《播报多看点》这一午间新闻栏目中增加了“网络评道”这一板块。第二,电视新闻节目应当注意增加具有互动性的报道内容,增强广大青少年的观看兴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观众观看新闻节目的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视,互联网、手机微博以及数码设备等都为广大观众观看新闻节目提供了便利。但是,这些新媒体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国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应当注意创新其报道内容,增加具有互动性的内容,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此外,依据我国当前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量的百分比情况、微博用户数量以及网络用户数量的增长情况,青少年群体将成为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受众目标。因此,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当注意开发针对年轻受众的电视新闻节目。第三,电视新闻节目应当注意增加与农村题材相关的报道。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增加与农村题材相关的报道,一方面可以起到连接党、国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政策与方针,反映农村基层干部与老百姓的要求与意见;另一方面体现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服务功能与舆论导向功能。在进行农村题材相关的新闻报道时,首先,新闻工作者应当注意选取具有启示性与可操作性的致富实例,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满足其对技术、信息、经验等的需求;其次,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为了使广大农民能够有效理解中央所出台的一些惠农支农政策,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报道时应当注意,使用说故事等方法尽可能地将那些教条死板的政策变得生动活泼,使广大农民能够看懂听懂;最后,新闻工作者应当注意不断挖掘较为新颖的新问题和新题材,拓宽新闻报道的深度与广度。掌握事物发展的新动向与新价值,不断挖掘新事物、新风尚与新成就是电视新闻节目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许多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一个渐变、续变或叠变的过程,因此,广大新闻工作者应当注意观察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情况,加强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二)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
第一,加强深度报道。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加强深度报道是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突围、促进电视新闻节目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深度报道主要指对某一重大事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对事件的背景进行介绍,对事件的内在本质与社会影响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分析,它起源于西方新闻学,我国中央电视台所创办的《焦点访谈》这一新闻节目就是深度报道节目的典型代表。为了满足广大听众的需要,新闻工作者应当注意加大对新闻深度的报道力度,开设深度报道栏目,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第二,提高剪辑手法。合理的剪辑是提高电视新闻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它能够使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完整地表现出来。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当注意,依据新闻事件的叙述方式合理地选择剪辑结构,将故事情节作为剪辑线索,注意细节并巧妙运用蒙太奇、空镜头等剪辑技巧,提高剪辑的效果。
(三)加强与其他媒体的有效整合
在信息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加强与其他媒体之间的有效整合,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注入活力。电视新闻与其他媒体之间的整合可以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性,提高其收视率。互动性较差是当前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个重要缺陷,电视新闻与其他媒体的整合为广大听众提供了较多的互动方式,使得广大听众能够依据自身的喜好来选择新闻,便于听众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结语
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就是指电视和报刊,如今不同了。网络像一匹黑马横空出世,覆盖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很多的新闻都是网络先报到后,电视媒体才紧接着跟上的。电视新闻落后于网络媒体成为缺乏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另外民生新闻是受众最喜欢的内容,这一点也应该成为电视新闻工作者重视的一点。民生新闻应该反应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不是站在更高层面看待民生问题,而是以百姓的视角看待民生问题,站在百姓的角度谈论民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新闻已经由政府的喉舌转变为百姓的喉舌,如果新闻工作者不站在百姓的角度去报道新闻,去评说新闻,那么百姓如何能够接受这样的媒体和代言呢?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生活,应该成为电视新闻关注的重点,也应该成为新闻工作者工作的重点。
二、将时政新闻民生化
在全民构建和谐的法制社会的今天,时政新闻依然是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人们通过收听和收看时政新闻,了解国内外的大事和动态,了解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在这个全民提倡创新的时代,时政新闻也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创新时政新闻的写作,都是目前新闻工作要改革的内容。新闻事业的发展也要和创新密切结合,内容报道的创新和写作形式的创新都是新闻具有生命力的体现。新闻的传播也是大众传播的形式之一,人们通过纸质、网络、口口相传等方式传播新闻。所以没有创新的新闻,没有创意的报道,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都影响着他对工作的付出以及结果的形成。紧密联系群众,报道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才是一切创新的根本。任何脱离群众、脱离百姓的新闻都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创新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
面对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传播载体的多样性,电视作为传统传播媒体,其媒体优势何在,而又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来实现新闻创新是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目前,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最大的优势还是专业化的新闻生产能力。正如凤凰卫视原执行台长刘春强调,基于受众对新闻“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新闻信息需求,提高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性”是传统电视媒体战胜新媒体的重要策略。而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制作、新闻生产及新闻传播的基础环节。因此,重视新闻报道的策划效果,创新电视新闻传播内容是当前电视媒体取得竞争优势,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环节。
一是析事明理,见解独到。在各大传播媒体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新闻报道内容,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是新闻传播制胜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新闻报道策划中,追求时效性强的深度报道,以敏锐的嗅觉与视角从有限的新闻线索中捕捉可以做大做深的新闻素材,准确定位公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确立选题。并在新闻编辑过程中析事明理、见解独到,不跟风,不炒作,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善于对“热”新闻做出“冷”思考,以独到的观点和深度的见解赢得受众产生广泛的社会共鸣,从而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二是深入基层,关注民生。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党的中心思想下,无论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还是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都开始用更多的笔触和篇幅、更多的关注和同情去发现普通人群的新闻,传播真正体现民生,民意的新闻。而如何让传统电视媒体更具民生新闻传播优势呢?这就需要发挥新闻报道的深度策划作用。首先,在民生新闻选题内容上避免琐碎化、同质化、表象化,应从广泛的民生新闻素材中挖掘社会热点,紧扣能挑动受众社敏感神经的新闻题材,紧扣时展脉搏来创新新闻内容,从而增加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认同感。其次,运用大范畴、小视角、深层次、谈看法等策划原则,做到宏观主题,微观着手;表达观点,平民立场。从而提高民生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提高报道效果。
三是关注受众情感,体现人文关怀。在新闻信息量不断丰富、新闻传播终端日益广泛的今天,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日趋严重。而关注受众情感,体现人文关怀正是吸引受众、提高新闻传播影响力的重要策略。因此,在电视新闻策略中,应以人文关怀为中心选题,关注受众情感体验,做出更能激起观众情感涟漪和人性化的新闻节目。
二、发挥新媒体技术特色,创新电视新闻传播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在对传统电视媒体造成冲击的同时,其以电脑、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声音、文字、动画图像等形式的技术特色也为电视新闻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电视媒体可借助新媒体技术优势,积极建设网络平台,多方位收集新闻线索,实现多元化的新闻素材获取渠道;另一方面,电视媒体可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自己的官网及主流网站进行新闻推介和宣传,从而优化新闻推介策略。与此同时,电视媒体也可发挥新闻媒体的技术特色。例如,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等创新新闻传播模式,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提高新闻传播效果。而在创新新闻传播模式上,传统电视媒体一方面,发挥新媒体技术特色,实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个终端都可集成一个媒体,网络已经从单纯的连接访问工具发展为交互平台。传统电视媒体正是要借助这一格局,将新闻传播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在扩大新闻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增加新闻传播平台,加强台网联动,如热线、节目网站、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IPTV、官方微博、论坛等多种媒介终端,实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内容产品的多媒体化、多样化,全面覆盖新闻受众的年龄段,扩大收视范围,营造出大信息流、强舆论场的舆论空间,让受众从单纯的观看转向积极的讨论参与,从而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发挥新媒体技术特色,实现传播服务的交互化。服务是体现新闻传播媒介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电视新闻要提高传播效果,就应高度重视市场和受众需求,树立“大服务”意识,发挥新闻新媒体的交互性技术特色,积极构建个性化、对象化、延伸性的服务体系,实现新闻缠产品的服务增值。例如,借助新媒体技术构建电视互动频道或网络互动平台,可从满足受众服务需求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跨平台、多介质的全方位交互整合,受众将会从电视新闻信息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从传播媒介上对新闻信息的主动选择。又如,从帮助受众解决问题出发,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实现受众交流平台,促使受众成为新闻信息的者。同时,在与受众的交流中,提升受众信息的深加工能力,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提供后续服务、N次服务,进而打造一个以用户为中心、以交互为手段的一站式综合新闻传播服务模式,在提高新闻传播服务竞争力的同时,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三、尊重受众反馈,创新电视新闻传播效果反馈机制
受众作为新闻传播目的的最终实现者,通过受众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反馈,其能动作用不仅可以突出受众对新闻内容需求特点,还能反映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后的议论或评价,从而促进媒体依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新闻内容及传播方式,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需求,提高新闻传播效果。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及传统媒体对受众反馈的重视,受众反馈正逐渐从过去的个人化、被动性、偶然性逐步变为现象化、主动性和经常性,在体现新闻切实关注民情民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电视作为传统传播媒介,应进一步创新新闻传播效果反馈机制,利用现代化反馈技术平台。例如,热线电话、电子邮箱、网络论坛或等提高反馈方式的便捷性、有效性,能够促使电视节目及时收到观众的反馈信息。同时,加强反馈信息工作制度化建设,建立社情民意信息选题策划、综合分析机制,尽快跟进受众需求优化新闻传播机制,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四、总结
电视新闻采访类节目的采访大部分都是由记者出镜进行的报道,记者的言行举止及现场的背景都是传达信息的载体。记者要把自己融入到采访现场氛围的事件中去,感同身受地组织好语言,准确地把这种感觉传递给观众,同时还要学会将相对有价值的画面及时地呈现给观众并加以适当的叙述与评论。采访中记者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采访效果。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问题,不能一口气提问完,要关注观众此时的心理状态,要留下悬念,从而激发出观众对此新闻的兴趣,提高新闻采访类工作的质量。
二、注意对采访细节的控制
由于采访节目的不同要求,新闻工作者要面对的受访人的受教育程度、性格特征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接受采访时,受访人的心理与生理反应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认真分析人物特征,及时找出应对受访人的策略。眼睛是心灵之窗,采访者在进行访谈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受访者接受访问时眼神的变化,避免因对受访人缺少本质性的了解,在工作过程中缺少观察能力,从而造成所拍摄信息质量较低,画面毫无张力与冲击感。采访者应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进行快速捕捉及时记录。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将手、脑、眼紧密结合,制定合理的采访类设计,找到最合适的采访角度,才能找到普通中的异同、平凡生活中的真谛、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三、要遵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所有的新闻都源于生活,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的每一个事实都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生活中发现的新鲜事物,要及时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通过采访迅速判断消息的真假,以最快的速度对其进行报道。同时采访时还要注意观察事件的变化,用采访引导出事件的真面目,对于事件的发生,不带个人感彩地将事实与观点及时地呈现给观众,从而保证新闻采访的真实性。新闻报道的艺术性体现在对新闻采访现场的把控。采访者不能因受访者文化程度与知识层面的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采访态度,不能将自己凌驾于受访者之上,尤其是当受访者是弱者时,采访者更应该体现出其职业道德,表现出良善动机,发挥其人文关怀精神,使观众感受到新闻报道传递出来的正能量,从而更好地掌控新闻报道的整体流程,达到预期目的。
四、结语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上,就叫“新闻故事化”。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但它现在也已经从新闻生产的后期处理环节影响到新闻采集、报道策划等前端环节,甚至影响到整个媒体的编辑思想。在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首先把“讲故事”的理念带入新闻报道,一改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单一、刻板的形象。这之后,用故事化的手法去表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念在中国得到迅速普及。
目前的中国电视新闻业界中,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已经形成一般强大的潮流。综观全国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的《讲述》、《人与社会》、《道德观察》以及《社会记录》等栏目都是以故事为核心的新闻节目,而省级卫视中,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在2005年元月开播不久后便创造了收视率稳居全国卫视收视前十位的“收视传奇”。此后,与此相类似的栏目在各级电视台层出不穷,大同小异,如安徽卫视有《天天故事会》、河北卫视则是《天下故事会》、山东卫视和四川卫视的栏目则为同名的《天下故事》等,此外,很多地市级电视台也开有以《城市故事》、《真实故事》、《背后故事》等为名的栏目。一时之间,新闻故事化成为在电视荧屏上遍地开花的一种电视新闻叙事模式。
二、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隐患
1导致受众欣赏视线转移,消弱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新闻故事化是借助戏剧性的情节来对新闻加以报道的,在当前新闻故事化的应用过程当中,情节性已经成为新闻媒体的首要考虑因素,这就可能会导致受众过分关注故事的情节,从而消弱了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理解;另外,新闻故事化过分注重情节,则有可能导致许多重要信息的缺失,因此一些情节性不强但对社会生活影响重大的事件就有被屏蔽危险,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受众对新闻的辨识视角,无形中消弱了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以在整个山东省备受欢迎的故事化新闻栏目《拉呱》为例(自开播以来《拉呱》节目在全省平均收视率在40%以上)。笔者曾对《拉呱》2008年s月1日到5月7日35篇新闻报道做了一下分析,琐碎的“故事化”题材的新闻高达26篇,占70%左右,如《孩子手头有点紧,路边小店来支援》、《一条狗一万五,这价也忒狠了吧》等等。而这些故事化的内容内容虽然生动有趣,吸引受众,但更多的时候是为老百姓提供的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不是对公共空间有效建构。
2新闻故事化报道消弱新闻真实性
对于新闻报道的媒体来说,坚持新闻真实是其首要职责,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故事化,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新闻报道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但是与客观报道手法相反,新闻故事这种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也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较多等不良后果,从而影响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有些故事化后的新闻节目,越来越重视“情景再现”和“真实再现”等招数。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论怎样“再现”。都要留下摆拍和导演的痕迹,这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不论如何,文学技术在新闻中的应用,必须以事实为根基,不要滥。即使使用,主观的影子也必须克制”。当新闻真实与艺术真实不再泾渭分明时,新闻的真实性就会削弱。有一条新闻题目为《看病容易,拿钱怎么这么难》,讲的是儿媳和女儿为老母的医药费反目为仇的事。新闻在处理时,镜头侧重于儿媳一一数落两个小姑子的不是,而作为当事人的两个小姑子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在画面中,镜头末了更是儿媳哭诉的特写。故事化的处理方式使得该新闻只停留在了表面现象,出现了过于主观的弊端,其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削弱是显而易见的。
3过度强调刺激性将新闻引向庸俗和低俗
由于新闻故事化强调以故事作为新闻的主题,把讲故事放在了主要位置,导致记者编辑在新闻选材上往往选取有生动、有趣味元素的故事性题材,而与此同时又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偏爱把那些故事性强的部分放大,进行细致的润色和加工,以达到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目的。这个出发点并没有错,但是为达到刺激观众的眼球和耳膜的效果,有意无意地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带有大量的粗俗语言或低俗画面的现象也由此出现。例如,某电视台曾经播出这样一条新闻,名为《她说我不行,其实我觉得还可以》,讲述一对夫妻因为性生活问题闹到离婚的事件。在长达五分钟的镜头中,主要当事人“丈夫”一直正面观众对其夫妻性生活的细节进行较详细的描述,语言直接,话题敏感。如此“故事化”的处理方式,不免有偏向猎奇隐私、流于低俗之嫌。
三、关于新闻故事化良性发展的建议
1适度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不脱离正确引导舆论的本质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认为,传播的基本功能是:监视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以及提供娱乐。新闻故事化,是将新闻用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广大受众,新闻不是文艺作品,脱离新闻本质的故事不是新闻。因此在具体的的新闻故事化操作过程中。要求新闻工作者密切关注各方面的新闻动态,深入挖掘隐含在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化元素,借用这种故事化元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也就是说。新闻故事化的操作过程中,应当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始终将新闻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作为第一考虑的因素,寻求一种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2胎当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寻求与新闻真实的契合点
新闻故事化过分强调情节就会使新闻失去其真实的本质,因此必须在选择事实和处理情节上加以斟酌,寻求新闻故事化与新闻真实的契合点。
在挑选事实的过程中故事化新闻须坚持真实性这一生命原则,围绕主题挖掘鲜活生动的例子用故事化的手法处理敏感、真实的新闻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故事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必须时刻谨记。我们通过新闻故事化手段去表现的正是新闻的生命一真实。
3艺术化的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追求更高的新闻品位
在具体的新闻故事化操作过程当中,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就要不断的发现隐含在新闻信息中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还要将这些能够引起受众关注的地方适当表现出来,在择了新闻事实的同时还要注意在情节上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吸引受众的同时又不缺乏新闻品位。通过艺术化的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无疑可以尽量避免目前出现的电视新闻泛故事化的庸俗和低俗之风,使新闻的品位自然得到提升。
四、结束语
电视新闻故事化是一柄双刃剑,在拓宽新闻媒体的传播思路这一方面,它丰富了媒体的传播形态;但随着媒介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电视新闻传播媒体逐渐背离了新闻故事化的初衷,出现了将故事化发挥到极致的现象,不仅没有发挥出新闻故事化的优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造成了诸多的问题,甚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待新闻故事化我们不能过分乐观,应该认识到泛故事化背后存在的隐忧,在利用的过程当中把握好新闻故事化的“度”,从而保证电视新闻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概括地说,电视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电视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入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二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枣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前期:组织、指导。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中期:编辑、制作。这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拍摄了画面(含现场声),编写了文字稿(含字幕设计),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1.镜头的剪辑;2.使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相一致;3.将字幕迭现在适当的位置上;4.画面的技术处理;5.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6.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这些繁琐的工作,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可以这样形容,诸多工作就像宫商角羽徵,各自发出应该发出的音响,才能构成一首完美的乐曲。
后期:控制、指挥。这里所说的控制,指的是对新闻播出过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称之为导播。在直播式节目,播出过程是最紧张的时刻,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
值得注意的是,在微波进入电视的时代,外采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担任导播任务的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计算、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位置切入。
三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例如,大纲中列有某记者上午10时采访香港客人访问武汉的消息;而在12时或晚些时候的节目单中,则会清楚地写上拟就的稿件题目,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名字、消息的长度以及在第几条播出,该节目编辑带的序号等。
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
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方寸。
电视的版面,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说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连续性有时还表现为,同一题材的不同角度,某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时都可以将记者在现场播报的信息编排到整块节目的某一空间。
一般说来,在一天的最后一个时段新闻中,编辑不妨将当日发生的重要事件,回顾一番,评述一番。值晚班的记者针对一些有社会影响的消息对受众反响的采访,在这个时段里播出是十分贴切的选择。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抱怨,摄制的许多素材,白白地浪费;在电视新闻实现滚动播出后,这种抱怨,就会减少,因为,那些未能采用的素材很可能由编辑排到另一个节目单中。
(一)转变新闻节目模式,树立品牌意识
当前我国很多的电视新闻节目在策划上都太过单一,还是将播报新闻作为工作的任务,认为只是做好新闻采访和主持的播报,就是完成了新闻节目。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这个的认识也就使得很多观众认为新闻节目就是古板和统一,没有任何创新的节目。这样一来,就阻碍了新闻节目的发展,做好新闻节目的转变非常必要。新媒体时代下,对新闻节目的模式进行转变,改变传统主持人的主持方式,采取符合观众需求的新闻节目,真正的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突破和创新,打造品牌新闻。首先是要树立品牌形象,结合当前电视新闻传播责任,创新电视新闻内容,树立自身的品牌意识。其次就是做好电视新闻节目包装,形成主持人自己的风格。最后就是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在质量,满足群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提高节目的水平和质量。在电视新闻节目品牌的塑造过程中,还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顺利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要保证。
(二)加强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
新媒体的兴起并不意味养传统媒体的没落,电视媒体和新媒体都有着各自的受众人群和传播优势。因此,电视新闻节目要能够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接受新媒体的冲击,同时做到与新媒体的合作。将新媒体中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东西吸收和借鉴过来,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如,电视新闻节目和新媒体新闻节目不同,电视新闻节目自身拥有采访权和制作队伍,在加上设备的齐全,这样优势能够丰富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而新媒体却不具备电视媒体内容上的优势。但是新媒体多种多样的传播类型则是电视新闻媒体所不无企及的。如果电视媒体在进行新闻节目制作的时候能够注重和新媒体的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问题来开拓电视新闻节目的平台,进行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扩大电视观众,让电视观众能够参与到电视新闻节目的制度过程中,电视媒体能够利用微信微博等形式,让电视观众能够及时发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看法,提高电视节目木身的关注度和受众范围。
(三)加强电视新闻节目机制改革
电视新闻节目机制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发展的有效保障,加强电视新闻节目机制的各个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电视新闻节目工作人员的培养工作,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能力,让电视新闻工作人员能够做好组织工作,在集体组织工作能也能够保持自身工作的高效和自由。同时也为那些积极为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和服务的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积极的构建有利于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和制作的机制,能够激励那些电视新闻节目的工作人员,推动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四)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目前我国很多电视新闻节目在开展过程中都没有将关注电视观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反馈,以至于我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都没有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而反馈做电视新闻节目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至关重要。另外就是对于那些接受信息反馈的电视媒体能够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充分了解电视观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观看需求,这样才能满足广大电视观众观看需求,让电视新闻节目能够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在做好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创新工作,提高电视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增强电视观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度和喜爱。
二、结语
新闻短消息以短平快为主,一分多钟的新闻,有时不需要同期声,即使长消息3分多钟,同期声运用也不能太多,不能太长。但是,民生类新闻,为了让观众详细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必须采用不同人物的同期声,不过,同期声运用时切忌故意拖长,以增加新闻长度。比如:在2013年4月16日,辽阳市殡葬管理处在大连市举行了春季海葬活动,记者跟随殡葬管理处工人员和80多名逝者家属一起参加了这次活动,新闻标题是:《海葬活动文明环保》。为了凸显这条的主题,记者开头以现场采访方式,首先交代海葬活动时间、地点及参加人员,然后,现场声“轮船驶向渤海20海里处”,之后,画面配解说词交代海葬活动的背景及这项活动的减免政策,不过,对于这项活动的意义,记者采访了殡葬管理处的负责人,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告诉观众海葬活动是一项文明环保的活动。之后,记者从不同侧面提出问题了解逝者家属对这项活动的看法,体现环保节约文明的主题。这条新闻3分钟,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多位工作人员及逝者家属,采访内容详细充实,但是,回来剪辑时,只把最需要最真实可信的话语用在节目里,而不是一味地用同期声拖长节目时间,所以,播出时,效果非常好。这需要记者有扎实的采访功底和对新闻导向的把握。
二、同期声中适当加入记者问话
时政新闻,同期声可以直接导入,不需要记者问话在里边,因为时政新闻相对其他新闻来说政治性强,解说要求严肃简洁,同期声也是简短精炼。但是,民生类新闻却不是这样,民生类新闻现场多,采访人员多,抓拍现场当事人的语言极为重要,需要记者以提问的方式才能完成同期声的拍摄,在节目中适当加入记者问话,观众会听得更仔细,更明白。比如,在采访法制类题材的新闻时,经常会有犯罪嫌疑人的同期声,需要观众了解他们的犯罪心理和动机及悔恨心情,但是,这样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犯罪嫌疑人都不爱回答,有抵触心理,这时,就需要记者的现场提问及引导,才能把观众想要听的内容挖掘出来,所以,在节目播出时,犯罪嫌疑人说的话语不多的情况下,就需要把记者提问的话加进去,这样,观众听起来会更明了,印象会更深刻。不过,记者问话时,一定要事先做好功课,提问要专业还要口语化,既能让被采访者听明白,也能让观众听明白。
三、同期声运用要讲究语言质量
电视画面讲究精美,解说词要求简短,现场声要恰到好处,而同期声一定要讲究语言质量,被采访者有时说的话偏激、语言不雅啰嗦时,记者一定要认真剪辑,把不适合播出的话剪掉,留给观众的只能是体现正能量的东西。比如:民生类新闻,有些居民在被采访时,情绪激动,难免会说一些带有主观色彩的话语,这时,记者要加以引导,尽量不要在采访同期声时留下遗憾,不要等回来剪辑时,才发现可用的东西太少。新闻是很严肃的主题,播出时,要对观众负责任,要传达给观众有用的信息,而不是播出后激起民愤、激化矛盾,同期声中,说了很多,但是,如果和主题不符,那就一句也不能用,只能用画外音去弥补。
四、同期声中插画面要有艺术性
同期声的运用,可以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可长可短,如果同期声时间长,中间可以插画面,以减轻观众的视觉疲劳,但是,如果只有20或者30秒时间,那就不能再插画面,否则,没有上字幕的时间。那么,什么情况后,同期声中可以插画面呢?
1.同期声剪接过程中有跳点的地方,这时,需要用一个画面过渡一下,观众看后视觉会很舒服,同时,也不影响同期声的质量。
2.同期声稍长,而还必须用时,这时,为了不让观众对被采访人的画面产生视觉疲劳,可以适当插几个被采访人工作或者与新闻主题有关的画面,适量选择景别,让声音与画面配合完美,视觉看着流畅。
3.同期声描述现场场景时,可以插一些与现场有关的画面。比如:现场目击人看到火灾或者交通事故及一些自然灾害时,在被采访人叙述现场情景过程中,有必要插画面,这样,新闻更加真实可信。因为这时观众的注意力不在乎被采访人的外观,在乎的是从被采访人口中了解现场发生的场面。
4.被采访人面目有缺陷,画面显得不美观时,可以插一些被采访人的远景及生活镜头,尽量让被采访人的缺陷不暴露在节目里,不然,观众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被采访人的身体缺陷上,而忽略了他所表达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