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学习计划

企业学习计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3-20 09:02: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学习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学习计划

第1篇

一、主要任务

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解决学习实践活动前两阶段查摆出的突出问题,建立完善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第三阶段着重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群众满意度测评四个环节的工作。

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时间安排:月日至月日。具体要求:(1)制定整改措施。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认真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切实把分析检查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思路和措施、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的工作具体化。(2)明确整改要求。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照难易程度,区分轻重缓急,做到“四个明确”:即整改落实内容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明确、整改落实措施明确、整改落实责任人明确。(3)公布整改方案。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整改落实方案,对重要事项作出公开承诺,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同时,要组织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建言献策,参与整改落实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企业的整改落实方案于7月日前报市国企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时间安排:月日至月日。具体要求:(1)认真梳理问题。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明确哪些是具备条件,在活动期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通过努力,在近期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2)抓住重点问题。重点解决好“四件事”,即影响企业科学发展的大事、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难事、阻碍企业科学发展的急事、关系职工生活方面改善的实事。(3)有效解决问题。切实做到对职工事前预告、事中商告、事后通告,向职工公开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果。对重点问题由主管领导牵头,积极探索上下互动、左右联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办好几件职工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三、完善体制机制时间安排:月日至月日。具体要求:(1)搞好制度清理。各企业要结合生产经营、改革管理的实际,对现有的各类政策措施、意见办法、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清理,该废止的,要及时废止;需要完善的,要及时修订完善;需要新建的,要按照“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抓紧时间,注重质量,力争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拿出几项既符合活动要求、又符合企业实际、有效管用的制度。(2)推进制度创新。要着力建立健全全保障和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法规、符合企业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制度环境。(3)确保制度科学。要充分借鉴调查研究的成果,充分利用分析检查报告,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需要上下互动、协调一致、形成共识才能出台的制度要不断沟通、反复协调。同时,要注重健全落实制度的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加强相关制度的协调和衔接,确保各项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三、总结和测评环节(月下旬)。

重点抓好满意度测评和召开总结大会并上报学习实践活动总结。

1.满意度测评。采取网上测评或书面测评、座谈会等方式,对本企业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的满意度进行测评。各企业的测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向职工公布并报市国企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企业整改落实措施,认真抓好落实。各企业要认真组织好本单位的群众满意度测评,确保测评结果客观真实。并于月日前将测评情况上报市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和指导检查组。对评价为“不满意”的人数超过参评总人数一半的单位,要延长学习实践活动时间,在限时集中整改的基础上重新组织测评。各单位要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加强和促进整改工作落实,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第2篇

关键词:傅立叶变化;拉普拉斯变化;Z变化

傅立叶变化和以它为基础的多种变化(包括拉普拉斯变化、Z

变化、小波变化等),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通信、机械振动、力学、自动化控制、图形处理等很多领域。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

点,难就难在它不仅要求有好的数学基础,还要求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和思维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我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形象的比喻、类比以及总结来理解和教授,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下面从几个方面对傅立叶及其相关变化进行学结。

一、傅立叶变化的主要目的是它实现了函数或信号从时域到

频域的转换

这使我们能从频域的角度来认识和重构原始信号,它将符合狄利克雷条件的函数或信号转换为无穷多个三角函数的线性组合,无穷多个三角函数的线性叠加组合又能还原为原始的函数或

信号。这样转换后,使我们在时域中很难发现的某些信息,在频率中就容易发现了。这可以看作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时间的角度、频域的角度。在生活中,我们对待事物,很自然从时间的角度理解和使用,现在需要以理性的思维从频域的角度来认

识同一事物。它们是研究同一事物的不同方法。

二、傅立叶变化学习的进阶过程

三、使用Matlab增强理解和教学效果

Matlab大量应用于数学、工程方面的计算和仿真,使用Matlab来实现傅立叶变化,方便快捷,能给我们直观的感性认识。

Matlab函数fft、fft2和fftn分别可以实现一维、二维和N维 DFT算法,而函数ifft、ifft2和ifftn则用来计算反DFT。这些函数的调用格式如下:A=fft(X,N,DIM)。

四、几种变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比

傅立叶变换虽然好用,而且物理意义明确,但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其存在的条件比较苛刻,比如,时域内绝对可积的信号才可能存在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可以说是推广了这一概念。在自然界,指数信号exp(-x)是衰减最快的信号之一,对信号乘上指数信号之后,很容易满足绝对可积的条件。傅立叶变换可以看做是拉普拉斯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所乘的指数信号为exp(0)。拉普拉斯变换的重大意义在于:将一个信号从时域上转换到复频域(s域)上来表示。z变换则是连续信号经过理想采样之后的离散信号的laplace变换,离散时间信号傅立叶变换是Z变换的一种特例。

五、傅立叶及其相关变化在多领域中的应用举例

傅立叶变换广泛应用在各个学科,这里举例说明在计算机图像处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图像增强与图像去噪:绝大部分噪音都是图像的高频分量,通过低通滤波器来滤除高频——噪声。边缘也是图像的高频分量,可以通过添加高频分量来增强原始图像的边缘。b.图像分割之边缘检测,提取图像高频分

量。c.图像特征提取:包括形状特征用傅立叶描述,纹理特征:直接通过傅立叶系数来计算纹理特征;其他特征:将提取的特征值进行傅立叶变换来使特征平移、伸缩、旋转。d.图像压缩:可以直接通过傅立叶系数来压缩数据。常用的离散余弦变换是傅立叶变换的实变换。

傅立叶及其相关变化是几乎所有工科都要学习的基础,需要

第3篇

关键词:电网企业 物资需求计划 科学管理 准确性 计划性 严谨性

当前电网企业物资管理主要以物资管理部门为主、专业部门为辅。物资管理部门审核由专业部门编制的物资需求计划,并进行物资采购与发放。因缺乏基层电网工程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有机参与,专业部门在编制物资需求计划时考虑欠周全,比如对工程进度、施工顺序考虑不全,致使物资采购跟不上供应需求。故此,科学管理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实现物资精益化管理迫在眉睫。

一、确定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科学管理的目标

要确定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科学管理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事前策划,构建“需求部门提前编制、现场项目部具体实施、专业部门集中管理、各部门协同管理”的物资供应科学管理模式。开展精益化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管理,针对主要设备材料要进行集中管控,有序做好重大工程物资的供应保障,推动物资供应的专业化、标准化建设,确保物资供应计划的顺利、有序执行,提升产品服务质量。

二、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科学管理的策略

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的科学管理需要首先从电网企业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着手作为出发点,根据批次采购计划与批次外采购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合理利用协议库存采购计划的新模式,推动信息系统在电网企业物资管理中的深入运用。

1.运用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物资需求计划科学化管理的有效途径。为了方便现场工程项目部、专业部门、需求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物资库存信息,物资管理部门要及时诸如物资供应商、分装规格、品种、采购年限、金额、数量等与库存物资相关的详细信息;与此同时,物资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对信息系统中经常需要用到的包括物资历史使用情况、当前仓储信息、采购方式、物资图片、物资编码等在内的信息进行更新,逐步形成由统购统配平台、电子商务平台、ERP系统、物资管理图文信息系统等相贯通的物资管理系统框架,切实提高物资计划管理人员提报计划的准确性和管理工作效能,实现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2.科学制定协议库存采购计划。

协议库存采购计划是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科学化管理的直接体现。协议库存采购计划是为了及时响应物资需求而进行的一项业务创新,对降低库存资金的占用量、科学减少实物库存的数量,进一步提高集中招标采购规模与效益效率大有裨益。要合理安排物资需求周期、数量以及种类,批次上报协议库存计划。结合供货周期、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以及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来进行上报月度实际需求计划。以期实现“库存零积压、工程无缺货”的理想状态。

3.精细分类批次采购计划。

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的执行需要通过批次采购计划来实施。批次采购计划是安排物资采购活动的依据。批次采购计划要精细分类,且要准确、及时编报。批次采购计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供货周期、物资需求种类、物资采购规模、工程建设进度等因素。精细分类批次采购计划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要重点采购物资。当前我国电网企业能够合理控制工程预算,上报的许多粗略项目均被大量“缩减”。基于此,批次采购计划要把握重点,应用灵活多变的采购方法。电网企业要严格按照不同物资对工程的不同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是否采购某种物资、采购的数量以及资金投向等问题,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工程建设的稳步进行。其二,要清理积压库存。按照库存时间和质保期对库存物资进行分类清理,对超过两年未领用和质保期敏感的物资要重点关注,从库存结构着手对这些积压库存进行详细分析,找出积压原因,并寻求解决措施。优先盘活库存,尽量降低库存贬值、报废与积压的风险,并为批次采购计划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4.批次外采购要细分严控。

批次外采购指的是因电网安全、不可抗力以及政府的要求等相关性因素,致使物资需求部门无法根据规定将批次采购计划和物资需求计划及时报送而产生的物资采购行为。细分严控批次外采购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要严格控制临时采购。不得批准随意采购的物资,要严格控制需要临时采购的物资,对确实需要采购的物资要进行充分地论证。必须要求相关部门写明采购的原因,并经物资分管领导批准才可进行采购。其二,要优先调配紧急采购。要尽最大限度调动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已核实的紧急采购。形成全省“大仓库”的意识,对省内各地市县企业可供调配的物资时刻关注,一旦有紧急需求,根据“先近后远、由内而外”的原则进行优先调配,以期最大程度上缩短物资的采购与供应周期,提升电网企业的物资需求计划的科学管理效能。

5.年度物资需求计划要精确计算。

电网公司按照历年实际物资需求情况、财务计划和年度综合计划制定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科学预测企业全年度的物资总需求。精确计算年度物资需求计划需要从源头着手,形成工程物资需求。各计划期需求和一次性需求构成了工程需求量。而一次性需求则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按照技术措施、施工方案和设计文件套用或者计算施工预算中建设工程的主要设备材料需求表;第二步根据施工方法套取相关材料消耗定额,获取建设工程各种消耗性材料的需求量;第三步则为汇总阶段,求得建设工程总共需要的设备材料数量。一次性需求量确定后,就可以确定各计划期的需求量。根据项目的进度,将需求计划详细分为年度、季度、月度物资需求计划,并分批次进行上报。精确计算年度物资需求计划需要深入现场调研。电网企业年度物资需求计划需要考虑仓库常用物资的储备情况,以便应对突发需求的产生,确保施工和生产所需物资的连续供应。电网企业物资计划管理人员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调研,核实物资库存、适用范围、使用功能、技术参数、规格型号以及需求量等信息。按照调研结果,遵循“照顾一般、保证重点、全面安排”的原则,对物资定额和储备进行修订,实现物资计划管理的最优化,合理调配物资,尽量减少库存积压情况。

三、结语

电网企业物资需求计划的科学管理还需要强化责任落实,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人的主动性。必须突出管理职责,强化责任落实。将业务标准精细到每一个环节,将责任精细到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岗位,明确电网企业每一位员工参与物资需求计划的责任,切实提升物资需求管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邬斌弢,张玉鑫.基于双向协同的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在电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华东电力,2012,05:913-914.

[2]毕子健,王翎颖.电网企业物资计划管理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9:181-183.

[3]杨学华,伍赛君,彭雁.电网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4,02:44-45.

[4]宋斌,卜涛,张洪青.电网建设项目物资需求预测研究[J].物流技术,2013,05:319-321+336.

[5]吴宗文.电网企业物资集约化管理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Z1:62-65.

第4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体育文化 企业文化 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217-01

1 体育文化、企业文化的含义

1.1 体育文化的含义

职业学校中,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运动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范围体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经由学校多重形式的体育活动,如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健身活动等,所展现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校所具备的体育层面的精神财富,如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健康理念及健身知识等。一般而言,校园体育文化有三个层面:首先是校园内的体育设施、运动器材、体育宣传媒体及手段、各类体育活动等;其次是校园内的体育制度,如体育课程选修制度、体育竞赛制度、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等;最后是校园所具备的体育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及文化氛围等。

1.2 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带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为广大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经营哲学、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企业精神等的总和。

2 强化职业学校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学校文化教育应展现出自身教育特色,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2.1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文明发展

将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是职业学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通过倡导健康文明行为,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加以约束和遏制,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紧张与疲劳,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锻炼习惯,又使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既使学生掌握坚实的职业技能,又使学生具备更好的与人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文明发展。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促进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展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需要。

2.2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

现阶段,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并不仅看重于文凭和技能证书,而是更注重人才的职业素养。一般而言,职业素养包含个人基本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三个层面,除了心理素质与专业技能外,用人单位更为注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严谨负责、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等职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促进作用,学校塑造特定的企业文化,将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自身所需的职业素养。除此之外,学校塑造特定的体育文化,也能使学生更具备坚韧的精神,有强健的体魄,有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

2.3 有利于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

现阶段,很多毕业生上岗不久既为用人单位所淘汰,究其原因,是毕业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即不具备适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也不具备快速适应企业管理环境的能力。上述状况表明,职业学校展开教学活动,不但要教会学生专业操作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能力,借鉴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引入企业文化,使学生体味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吸纳先进企业的有价值元素,使学生具备纪律性、严谨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等,使职业学校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使毕业生顺利实现从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实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2.4 有利于凸显学校的职业特色

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对职业教育关注度还不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也缺乏品牌职业学校意识。对于广大职业学校而言,这既是其发展进程中的不利因素,也是其提升自身形象的有利时机。在职业学校中引入企业文化,有利于凸显学校的职业特色,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使学校师生具备认同感和归属感,吸纳学校内外人才,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形象,使学校不但获得学生家长的认可,也获得企业的认同。

3 促进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的策略

3.1 增加校园的硬件设施

增强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应在硬件设施建设层面注意与这两方面的衔接,首先是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布局设计方面可以参照工厂建设格局,学校建筑安排以生产流程规划为参照依据;营造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布置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似的训练场所,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企业文化特色;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应尽量与企业环境氛围保持一致,如学校宣传板报布置、学校标语口号设置、学校校徽校服的选用等,以便学生毕业后更快实现由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其次是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职业学校应建设特定的体育训练场馆,以供学校师生训练、健身使用;学校环境建设在与企业环境相一致的同时,可以以体育建设元素作为很好的点缀,如体育雕塑、体育讯息板报、体育条幅标语等,能够给整个校园环境增添灵动色彩,实现学校企业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更好结合。

3.2 文化建设的借鉴与渗透

职业学校文化建设有诸多层面,学校校园文化的开展,可以实现相互借鉴与渗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文化活动或体育文化活动之中,实现所学知识与实践的接轨,促进学生学习与兴趣爱好的有机结合,在广泛的参与中实现相互借鉴与渗透,使职业学校的建设与管理都获得良好发展,使职业学校的职业办学特色得以凸显,在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中,使学生树立起“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正确思想,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为学校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出力,实现校园文化的更好创建。

3.3 利用媒体宣传的作用

现阶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可用的宣传媒体种类很多,职业学校加强自身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与推广作用。职业学校可以选用的媒体宣传方式很多,如板报和海报宣传、广播宣传、发放传单宣传等,也可以选用召开培训班或专家学者讲座的方式,向学生充分介绍体育知识和企业知识等,不断拓展学生们的视野,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从而为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4 结语

现阶段,很多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令人堪忧,突出表现为体育文化缺失、职业学校特色不明显、校企文化脱节等。职业学校加强自身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二者间的有益结合,能够多职业学校的整体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有利于学校及学生的双重发展。但也应看到,促进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并不在于建设工作本身,而在于对校内外有利条件的充分挖掘与利用,对深层精神文化的培育、凝练与弘扬,这是一个显得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庆报,吴晓飞,耿晓东,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4).

第5篇

关键词:环境成本 外部性 产权 环境成本内部化

一、环境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草原荒漠化、酸雨、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邻国间危险废弃物的转移等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制约着社会的进步。在我国,雾霾天气持续不断,水污染事件、土壤污染等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如2010年紫金矿业铜酸水渗漏事故,2011年浙江杭州水源污染事件,2012年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江苏镇江水污染事件,2013年上海松江死猪事件、河北钢铁公司大气污染,2014年兰州“4・11”自来水污染事件,等等,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及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从表1的数据显示来看,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 423.7万吨, 比上一年下降3.0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同比下降4.52%。2013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 352.7万吨,比上一年下降了2.9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3.48%。2014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 172.2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2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 037.2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87%。我国环境污染的废气排放总量在逐步减少,环境治理成果已有所成效,但是污染物排放量的基数还相当大,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污染治理仍然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

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党的十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公共物品性等特征,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环境污染又具有外部的不经济性,利用不适当又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因此,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环境问题,追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进而采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途径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我国实现五位一体的可持续性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二、环境问题的经济学特性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范围

根据《新华词典》最新修订版解释,环境是指周围的地方和事物或所处的情况和条件,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环境问题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垃圾成灾等这些工业发展所带来的重大环境问题正在危害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负面影响,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理论界所研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如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等。

(二)环境问题的经济学特性分析

环境资源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主要承担资源的提供和废物接受职能,是人类生产、消费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在经济学上,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产权界定的不明晰性、公共物品性等特征,同时其污染具有外部的不经济性。

1.环境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的命题,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资源。经济学中的稀缺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资源的绝对稀缺和资源的相对稀缺。资源的绝对稀缺是指自然界资源储存的量是一定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相对稀缺是指与人类无限的欲望和需求相比,自然资源总是稀少和不足的,相对来说,资源总是有限的。

环境是一种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一方面,海洋、土地、湖泊、森林、草原等环境资源在总量上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上环境资源也是不足的。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人们对环境资源的需求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从“经济人”假设的利益最大化原则来考虑,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资源,并把产生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在环境中,致使环境资源的利用超过其自身的可承载能力,严重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加剧了环境问题的恶化。

2.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对公共物品给出了详细的定义,他认为公共物品不依附于人们的意愿,它的利益可以不可分割地被扩散给全体社会成员。公共物品是一种所有人可以共同享用的物品,一个人对该物品进行消费并不会排斥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根据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公共物品一般具有两个特征:收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

自然界中存在的环境资源的数量是一定的,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每个人使用它时不需要支付费用或者说耗用它的价格被看作为零,因此,环境资源不能够利用其价格的变动来调整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在使用过程中往往造成环境资源过度消费。环境公共物品的特性很容易引起严重的 “搭便车”问题。在市场中每个人都希望在被人贡献的基础上自己搭便车,每个人都有可能从被人对公共物品的购买中获益,因而消除了贡献公共物品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利用环境资源 “搭便车”的结果往往会导致环境资源日益匮乏。

3.环境产权的模糊性。环境产权是行为主体所具备的,对某一环境资源占有、使用、处分以及收益等一系列权利的集合。环境资源是稀缺的、有价值的,有价值的东西可以交易,如果交易就应该明确该资源的产权。但是,环境资源有别于一般资源,通常它为所有人共有,没有一个人能对它单独占有。比如,土地、林场等,其在名义上属于全民所有,可在实际操作中,全体民众难以落实对其的所有权利、义务和责任,导致一些滥砍森林、滥伐树木等不法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不清晰界定产权或缺乏产权责任意识,就不会考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因此,环境产权的不明确性不能有效地控制行为人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费,还会加剧环境恶化。

4.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环境成本外溢。外部性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由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提出,它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能依靠市场价格来反映,进而导致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大效率。外部性可以是有利的,即经济性;也可以是不利的,即不经济性。例如,企业在厂区种植树木,美化了周边环境,是外部经济;厂商生产排放废气废水,污染了周边的社区环境,这是外部不经济或者说是产生了负的外部性。外部性的产生,实质上是因为社会边际收益或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收益或私人边际成本之间存在差异。

环境污染问题产生了额外的并不能反映到产品价格中的社会成本,或者说产生了由第三方负担的社会成本,它属于典型的外部不经济性或负外部性。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信息对称且不存在外部性,即不产生外部成本的情形下,不需要政府干预,仅通过价格和竞争机制,市场能够引导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达到最大化。

然而,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市场机制不存在外部性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活动往往会对环境产生负的外部性。以造纸企业为例,如图1所示,MPC表示私人边际成本曲线或者厂商私人供给曲线,MSC表示社会边际成本曲线,D表示需求曲线,MEC表示边际外部成本曲线(此处代表环境成本),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负的外部性导致社会生产过多,同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即MSC>MPC,其差额表现为造纸企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成本,造纸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图示中D与MPC的交点来选择最优造纸数量Qa,此时的价格为Pa,而社会的最优产量Qb是由D与MSC的交点决定的,比较而言,造纸企业所生产的造纸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然而价格或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这意味着企业生产带来负的外部性,导致纸量过度生产,超过了社会的有效产量Qb,浪费了资源,而且转嫁了外部成本MEC,给社会带来了损失。也就是说环境的负外部性致使社会资源配置发生扭曲,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社会福利损失。

三、环境成本内部化经济学分析

(一)环境成本的概念

对于环境成本的概念,尽管国内外会计学界到目前为止还尚未统一,但现阶段,被国内外专家人士接受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是1998 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ISAR)第15次会议给出的定义:环境成本是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采取的一系列环境措施成本,以及企业为了完成环境目标所要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明确了企业运营活动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成本,进一步体现了企业在发展中要承担相应的环保责任。

(二)环境成本内部化经济学分析

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在其书《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就是将企业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中,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产品的总成本。传统的成本计算模式下,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没有包括企业理应负担的与环境有关的成本,仅涵盖了用于产品生产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从而导致企业进行经济决策时为了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环境保护,忽视社会效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损失。从理论上讲,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经济的发展如果破坏了环境就应该由破坏者进行补偿。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企业在生产时,在生产环节把环境要素考虑进来,使环境要素和消耗的劳动、资源、技术和资本等要素一同作为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的作用,把环境成本分摊到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去,进而消除市场失灵所导致的生产对环境外部不经济,使市场和价格调整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现阶段,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环境成本内部化也会越来越成为国家和企业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

如图2所示,横轴表示企业或厂商消耗环境资源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纵轴代表产品的价格,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关系用图2来表示,S 曲线(即私人边际成本线)代表厂商的供给曲线,S1是基于S线产品成本把环境成本内部化后的供给曲线,D是社会对该产品的需求曲线。如果不考虑外部环境成本,自由市场上的均衡价格为P0,对应的均衡产量Q0。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后,通过市场机制的价格调节作用,产品的需求量下降到Q1,产品的价格从P0上升到P1,ab部分是产量为Q1时产生的环境成本,其中ac部分是由消费者负担,bc部分由厂商负担。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环境成本内部化,不仅可以减少产品的资源浪费,使生产达到社会最优水平,而且能够减少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需求曲线D必将向上移动到需求d,S曲线与S1曲线之间的距离加大,即环境污染随之增加,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和企业一定要更加重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问题。

四、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建议

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成功实现,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采取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消除环境外部性,将环境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促使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从政府角度

1.界定环境资产的所有权。环境资源产权不清晰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产权不清晰,每个人在使用环境资产时都不需要支付费用,经济人依据自利性的原则,只要在私人边际收益满足大于私人边际成本的前提下,经济人就会不断地开采、消耗环境资源,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浪费,环境污染现象不断出现。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对于产权能够有效划分的资源,应明确划分其归属,将这部分资源的保护以及产生的危害计入所属企业的成本,并要求准确披露。对于目前还很难界定产权的资源,由政府来采取措施,制定有关环境资产的法律条款,使之具有强制性,做到环境资产所有权的明确化。合理界定环境产权能实现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与运用,解决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2.政府征收环境税和排污费。税收是影响市场价格的非常有效的方式,政府依据污染企业的排污情况,按一定的补偿比例来征收环境税,利用税收的调控作用,让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使其生产的产品中污染环境所支付的环境税等于污染引起的机会成本,控制污染企业产品数量,进一步来改善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目前建议征收的主要环境税包括空气污染税、排放垃圾税、噪声税和水污染税。

所谓排污费就是企业或者是个体单位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要向政府交纳的费用。征收排污费是为了使排放污染物后的企业产品的边际私人成本尽可能接近边际社会成本。所以,政府征收的排污费的金额取决于污染企业产品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之间的差额。

总之,通过政府对排污企业征收环境税和排污费,矫正市场价格结构,加强税收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可以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及资源的有效配置。

3.完善我国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政府的约束力量及政府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要使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得以真正落实,需要政府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不仅要加大处罚力度,还需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措施。

我国目前已经颁布了很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条款,它们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2013年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2014年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严格规定了企事业单位以及生产经营者的环保责任。同年9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了《关于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污染企业的排污费征收标准进行了调整,促进企业治污减排。总理在2015年“两会”答记者问时强调,目前我们在治理环境问题时,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对违法违规排放的企业,坚决依法追究责任。目前,我国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加以完善,逐步使环境成本纳入到成本管理当中去。

(二)从企业角度

1.提高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意识。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使得环境成本进入到企业产品成本中,表面上看加大了企业的成本,但是实质上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有助于企业长远利益的实现。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利用企业文化和宣传教育,使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深化进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重要意义。此外,企业还应该积极地对外提供环境信息报告,这样有助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在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过程中取得的成果,给公众树立良好环保形象,增强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长期的竞争优势。

2.企业完善ISO14000 管理体系。ISO14000是国际标准组织推出的关于环境管理的认证标准,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管理手段,带动企业良好的环境行为。ISO14000克服了控制标准的整齐划一,为各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选择空间,各个国家可以根据ISO14000制定的标准来实行与自身相适应的环境管理体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宜的办法,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随着我国企业ISO14000管理体系系列规范全面运用,将进一步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实施,促使企业主动降低环境污染的低量排放,更好地进行综合治理,而不是一味地追逐企业利润最大化而忽视污染对公众造成的影响。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环境作为公共物品的外部性,而外部性内部化则是问题的关键,因此,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我们治理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消解其环境资源瓶颈约束的必由之路。

当今社会提倡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治理理念与这一环保主题是一致的。通过环境成本内部化的途径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成本加以治理,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环境成本,节约环境资源开采和消耗,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深,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核算体系已是大势所趋,我国关于环境问题治理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研究成果也会不断提高。总之,环境问题的治理不仅是环保部门一个部门的事,它既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恪尽职守,采取强制措施;也需要企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将发展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更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监督。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美丽中国”的梦想一定会实现。J

参考文献:

1.张汩红.低碳经济下环境成本内部化途径探析[J].财会通讯,2012,(17).

2.黎富兵.论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效应[J].会计之友,2012,(22).

3.张亚连,罗莉.环境成本的经济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12).

4.李云燕.基于稀缺性和外部性的环境资源产权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8,(6).

5.戴立新,李美叶.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经济学透视[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2).

6.张家旗.环境问题产生根源探析[J].河南科技,2013,(12).

第6篇

关键词:学习状况;中职汽修专业;教学策略

我国经济近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基于这种背景,汽车行业获得的成绩可谓辉煌。逐年递增的汽车数量状况,使汽车技术也处于不断提高状态。就汽车工业整体状况而言,逐步由制造业转变为服务业,相应的汽车服务行业发展得也极为迅速,社会需求汽车维修专业人才数量越来越多,同时在规格和综合素质方面要求汽车维修专业人才也有了新标准。而培训这些行业人才以中职学校为主要场所,为了把与社会发展相适合的技术人才培养出来,中职学校深度改革培养这些人才的模式就是极为必要之举。

一、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学习状况形成的原因

1.学校因素

中职汽修专业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决定因素源于学校教育的瓶颈。几个学生共同协作是完成汽修实习课的必要条件,而一旦汽修专业学生把同学的尊敬和老师的关爱失去,随之而来的就是把进取心失去,最终不能很好地学习汽修专业知识。中职学校长期以来没有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所在。

2.家庭因素

分析目前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其特殊心理主要源自经济状况和家庭教育的匮乏。培养学生成为整车装备技师和汽车质检师等中高端人才是现代汽修专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约束了很多家庭的教育能力,使家庭教育水平极低,能力相当薄弱,不正确的父母教育方法或者不平衡的教育等原因使教育力量内耗现象经常出现,使学生形成较差的专业底子,知识储备相对薄弱,这使学生在学习初期兴趣就不足,最终成为成绩下滑的直接决定因素。

3.社会因素

目前,从主流视角看,社会环境能够积极向上地影响到学校教育,但是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负面影响中职学生的学习也是极为深刻的。有些家长和学生认为念书需要花一大笔钱,而毕业后挣的钱并不多,念书就没有必要了,赚钱还得靠自己打工或经商来实现。这是导致有的学生在中途退学的主要根源。

二、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学习转化的教学策略

1.循序渐进,强化激励,明确学生学习的培养目标

汽车机械识图和汽车电子等为中职汽修专业主要基础课程内容,汽车维护和钣金喷涂等为技能课程主要内容。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学习起来较难,因此教师应以循序渐进与强化激励手段对待学生的学习。学校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为他们学习信心的树立,厌学消极情绪的克服采取积极的应对鼓励措施,并与汽修专业本身的特点结合,以学生学习的持续发展为针对对象,着眼于近期和远期,把更加具体的与学生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制订出来。目标制订之后,教师对实施与完成目标情况要定期督促与检查。

2.协调合作,强化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汽修专业实习设备较笨重,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要求,且价格昂贵,人手一台无法实现,所以小组合作、协同操作为经常采用在教学方法。为使学生组内合作效果良好,自我展示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尤其是学生学习,因此应遵循“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分组原则。在汽修实训车间内,相对来看学生处于自由状态,比较活泼,学生学习往往会失去约束,因此实训教师要注重相应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把课堂纪律严格控制好,注重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尤其要格外关注学生学习,做到辅导要耐心,沟通交流要加强,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增强学习氛围的浓郁程度,达到把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出来的目的。

3.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培养具备汽车运行等技能型人才是汽修专业的任务。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维修现代汽车等方面的相关技能、技术理论与工艺流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下,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汽车走进千家万户将是必然的结果。汽修人员技术水平将与社会和谐与发展产生直接密切关系。因此,把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素质提高上来是极为必要的,学生学习素质与技能水平的提高尤其应作为重点来抓。

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学习的改造任务艰巨,挑战性极大,但作为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源自其心理素质,教师不应以打击的态度对待他们,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而应积极地进行引导,实施因材施教原则,分析他们的具体状况,想尽办法彻底从思想上为他们的转化而进行积极的努力,为他们营造积极向上和充满成功的学习氛围,积极地鼓励他们,循序渐进,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为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正确树立发挥出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7篇

论文摘要:1999年以来职业教育形势,特别是生源素质的变化,促使职业院校随之进行教材和教学模式改革,主要趋势是从注重学科完整、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训相对独立的体制走向打破学科体系、专业理论与实训教学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体制,进而向学与用紧密关联和学校教学与企业应用的无缝链接迈进。探讨汽车类职业教育教学和教材改革背景、发展现状及趋势。揭示了其必然性与方向性。

一、中职教材与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汽车类职业教育教材伴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变化较快。从教材改革的角度和教学模式改革看。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1999年以后。

1999年以前。汽车类职业教育教材基本沿袭了与汽车专业知识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加汽车专业学科知识的模式,主要由机械常识、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基础、汽车材料、汽车构造、汽车修理、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等学科组成。要说变化,主要是汽车专业学科知识的更新。从教材的体例上看,基本被禁锢在“学科”范围内,严格遵循着基础理论、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维修方法介绍的“学科体系”。基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学懂、学了以后是否有用等问题,换句话说,职业类教材在编写方法上与普通大学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一致,区别只在于知识厚薄的不同、理论深度的不同。

1999年以来。随着高校、普高扩招浪潮的掀起,职业类学校,特别是中职类学校生源素质急遽下降。面对绝大多数是对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不感兴趣的学生群体,课堂教学出现难以维系的状态。不少职业类学校陷入教学危机之中:一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基本上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互动难,并且学生也不存在继续学习的基础,教与学均难以维系;二是由于文化基础的薄弱,绝大多数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如机械常识、机械制图(识图)、电工电子基础、汽车材料等更是如读天书,教与学找不到结合点;三是对专业理论课,不少学生尽管有学习的愿望,但他们或觉得太难而举步维艰,或觉得没什么用而干脆置之不理,教与学陷人深层次的矛盾之中。这种危机直接表现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的课堂上几乎是鼾声、吵闹声盖过了教师的讲课声,学生一到课堂上就没精打采,觉得到了云里雾里;而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到了教学实习课,绝大多数学生对拆装、维修、故障排除等课能够主动接受,感到新鲜,充满好奇,跃跃欲试。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尝试

面对这种状况,向来重视操作技能训练的技工学校,加大了对专业课教学实习的重视程度。引入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职业教育传统的、与高等院校基本类似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培养操作技能的实训课相互独立的学科教学模式。改变所谓的重基础和专业理论而轻操作技能培养的观念,努力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操作技能相结合,尤其突出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许多技工学校概括出实现这样转变,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为:

第一,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此种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这就要求作为课堂的专业教室(实验室)要有足够的实训工位和必需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又要具有不同的设备和环境。

第二。要有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教材。现行的教材往往都是高校教材的翻版和压缩,强调的是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无法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要摒弃传统的专业教学课程方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实践训练课题,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他们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并体现了手脑并用的原则,调动了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校要组织教师编写与此教学过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这种教材不是对原有教材的照抄照搬,或是对原有几种教材的简单拼凑,而应该是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课题化分解,每个课题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知识、技能点(往往涉及到原来的多本教材)。其表现形式应该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线而串起来的多个课题.以及每个课题要实现的学习知识点的目标。

第三。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高的,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否则教学方案难以出台,教学过程难以控制,教师很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融会贯通。

三、教学模式变革带出的教材改革及其趋向

新问题带来新困惑。新困惑迫使新思考、新观念的涌现。新观念带来新课程、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新教学模式呼唤新教材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探索。目前,新的符合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新教材逐步涌现出来,以汽车维修专业课教材为例,我们不妨作以下比较(见表1)。

从以上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1999年前后汽车职业类教材主要差别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编写理念变化,教材从大而全走向少而精。1999年以前的传统教材的明显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独立,其中理论强调系统性、完整性,有大而全的特点。以上表所列的“汽车配气机构”为例: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于1998年l2月编写完稿、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的全国技工学校汽车专业教材,在《汽车构造》中解答其构造和工作原理,在《汽车维修》中解答其检修方法,在《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中解答维护方法,在《汽车拆装实习》中解答如何拆装;同一个知识点,分布在四个课程、四本教材中,从四个角度分别陈述,可谓大而全。1999年之后的教材趋于理实一体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即学习理论是为了形成技能服务的,因此,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可容性。实际动手能力则突出与就业的紧密关联。有少而精的特点。

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于2005年7月编写完稿、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的(职业技能教材书系),汽车维修职业培训教材,仅仅在《汽车发动机维修》第4单元——“配气机构的维修与故障诊断”中,以“(课题一)配气机构的结构与配气相位”、“(课题二)配气机构主要机件的检修”、“(课题三)配气机构的异响诊断”三个课题,简洁地回答了结构原理、主要机件的检修、异响诊断等问题。并且体现了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服务的意识,基本适应了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织)于2007年9月编写完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的复旦卓越·21世纪汽车类职业教材。也只是在《汽车结构与拆装》项目五——“配气机构的结构与拆装”一章中,以“活动一——配气机构”、“活动二——气门组的结构与拆装”、“活动三——气门传动组的结构与拆装”、“活动四——配气相位”,简洁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在结构上,将“配气相位”这个较为高深的“原理”编写在最后.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学习。特别是体现了“任务引领”的特点,即通过完成维修“配气机构”这个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编写思路,进一步适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第二,编写目的的变化。促使教材编写者从学生实际和职业需要出发来编写教材。1999年以前的传统教材只追求内容跟上实际发展状况,不顾学生是否能够学会,不问学了以后对从事的职业是否有较大关联。1999年之后的教材则加入了让学生学得会、学得有兴趣等因素。且向职业需要进一步发展。

第8篇

【关键词】油田化学剂 企业标准 制修订 实施

1 标准简介

1.1 标准涵义

标准原意为目的,也就是标靶。其后衍生出一个“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的规则”的意思。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 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往往对应该严肃对待的方面,比如产品、设备、工具等的安全、可靠性和效率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1.2 标准特性和目标

标准应具有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一致性和规范性等特点。统一性是指标准文本和术语应保持一致;协调性是指标准的编写应遵守现行基础标准的有关条款;适用性是指标准内容便于实施、并且易于被其他的标准或文件所引用;一致性是指标准应尽可能与国际文件等保持一致;规范性是指标准结构和内容的编写应遵守GB/T 20000等规定。

制订标准的目标是规定明确且无歧义的条款,以便促进贸易和交流。标准应在其范围所规定的界限内按需要力求完整;清楚和明确表述内容;充分考虑最新技术水平;为未来技术发展提供框架,同能被未参加标准编制的专业人员所理解。

1.3 我国标准划分

我国的标准按照适用范围将标准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4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有一定的依从关系和内在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已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

2 油田化学剂企业标准主要问题

油田化学剂是指在石油、天然气的钻探、采输、水质处理及提高采收率过程中所用的一类助剂,它的品种繁多。油田化学剂企业标准多以各企业产品的检测与评价为主,针对性较强,随着产品数量大幅增加,技术不断发展,很多新产品难以借鉴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而制定的企业标准仅维持生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涉及专业广,比如钻井类、采油类、水处理类和提高采收率等类助剂,企业标准多,结构庞大。

(2)有些产品或技术在行业或区块处于明显优势,市场业绩强,但是其标准的技术要素并不能充分体现优势或特色,企业标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3)现制修订标准,单一产品型企业标准占绝对多数,标准主要为了保障生产,技术含量高、适用范围广、通用性较强的企业标准较少。

(4)部分企业标准使用年限不足5年,企业标准寿命短。

(5)标准编制不够严谨,常出现结构不合理,专业术语、符号、单位等引用不正确的问题,标准编制水平有待进一步规范。

(6)检测结果受实验仪器、人员检测、选用化学试剂等因素影响较大,标准的检测方法含糊不清,操作复杂。

(7)目前,标准内容很少涉及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要素。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要求在标准中加入相关内容的呼吁声越来越多。

3 原因分析

(1)油田化学剂产品技术发展快,面对的生产应用环境也日趋复杂化,但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更新、换代较慢,企业标准可参考的技术资源有限。

(2)企业对标准认识不足,意识淡泊。认为制订企业标准就是为了保障生产和销售,应付检查等,仅把标准视为产品的附属品,而忽略了标准的涵义和特性,使企业标准及其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3)企业中技术领域面广,专业技术知识较丰富的人员少,深入参与标准工作的骨干技术人员更少,缺乏对标准及相关技术资料的深入调研和分析,导致企业标准内容较为局限,标准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4)部分企业标准使用寿命短,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生产工艺尚不成熟,技术要素没有明显优势,质量不稳定,为了尽快实现销售,就匆匆制订企业标准。二是对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形势掌握不足,产品及其企业标准不能及时根据需求,及时进行修订和改进,逐步被淘汰。

(5)企业从事标准编制的人员对标准编制工作基础知识不熟悉,对编制工作重视不足。常常习惯性引用其他企业标准模板加以修改,长此以往,问题难以发现,更有甚者,错误当做正确的延续使用。

4 推进企业标准工作的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企业标准的使用及其管理部门,从企业标准制修订、标准实施、标准信息等这三个方面的细节入手,做好日常使用和管理,对推进企业标准工作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是:

4.1 标准制修订工作

标准制修订工作,是产品进行产量化,市场化的基础工作,也是重要工作。标准制修订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4.1.1 标准制修订计划

标准制修订计划要充分结合生产和市场信息,了解相关产品及其技术信息,收集和掌握有关标准及规范,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确定标准技术要素及量值,进行一定的试验测试,同时和其他单位进行必要的沟通,做好立项的可行性分析,再确定是否需要制修订产品标准。即通过,收集信息―设计技术要素―量化要素―测试方法―确认立项等步骤,有计划,有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标准制修订计划。

4.1.2 标准核心内容

一般标准的编排分为:名称、目次、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技术要求、检测方法、包装及运输、附录等。其中技术要素及其量化、检测方法是标准的核心内容,可谓“灵魂”。在制修订标准时,要结合自身产品特点,深入调研技术资料并充分吸收,确定标准技术要素,再通过反复的实验论证和分析,量化技术要素,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使标准不仅达到规范作用,同时体现产品特色,便于操作,适用性强。

4.2 标准实施工作

保证标准在生产场所和现场的实施,才能规范生产与检验,推动标准运行和管理工作。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2.1 标准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规定,从事生产并销售的产品企业,应在企业标准批准后30日到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同时提供营业执照、标准文本、编制说明、鉴定报告等材料,否则,企业标准无效。标准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与当地标准化主管部门做好沟通,确保顺利备案,企业标准按期实施。

4.2.2 标准及时更新

依据GB/T 19001―2008 idt 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要求,及时做好新旧标准目录信息、标准文本,电子标准档案的更新、替换、作废、销毁等工作。建立一套规范、完整的标准使用机制,充分保证现行标准有效性。

4.2.3 标准监督和检查

现场监督和检查,能及时发现企业标准实施工作中的问题,包括标准内容潜在隐患和缺陷,顾客反馈信息等,这对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标准,改进管理,提供了宝贵信息。因此,标准化管理和人员严格执行标准管理制度,加强现场监督检查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4.3 标准信息工作

4.3.1 标准宣贯与培训

企业各级领导及管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标准宣贯工作,强化有关标准制度和标准知识的培训学习工作,保证标准信息沟通流畅,做到标准信息的层层传递、层层落实。

4.3.2 标准动态信息

与社会标准服务组织建立服务平台,及时掌握技术发展状况,了解标准最新动态,同时,与社会质检机构等标准应用单位进行标准信息回访,是标准持续改进,延长产品和标准寿命的重要手段。在人员、经费等条件允许的企业,还可建立互联网动态标准信息系统,实现标准信息与服务共享,对标准进行更加快捷、准确的动态使用和管理。

5 结束语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事实证明,企业不仅要重视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更要加强企业标准工作。只有成为制订游戏规则的主角,才能保护自己并占据绝对优势,限制和消弱对手,成为行业的标杆和领头羊。

参考文献

[1]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2] 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 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

[3] 黄伟琴,周姝娜,等.浅议油田化学剂企业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有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07/09

[4] 曹铭. 对企业标准化工作研究现状及发展探讨[J].中国-东盟博览,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