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1 16:12: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音乐课小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象一:放任自主实践.落空参与
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体验音乐的内在美,这是音乐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用到这种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听音乐进教室”,好多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几年来从没有变化过。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体验,而是图热闹了。又如: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合作、音乐实践学习(或表演)这一形式,对实践的目的、时机以及过程都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分组讨论。一时间,学生嘻嘻哈哈,满教室闹成一片。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
还有许多教师喜欢在学生唱歌、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用手击拍,如: 可以认为,这种拍击方法学生根本不用动脑,只要稍有节奏感就能拍出。像这样不用动脑的参与。对于培养学生的乐感,发挥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毫无意义。 但如果教师把节奏设计成这样: 虽然只是简单的变化,但是学生若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难拍对了。 现象二:评价失真.过度赏识 教学中为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许多教师在孩子们五花八门的答案出现后,为了体现新理念,一概表扬你回答得“真棒”、“真好”。生怕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而并没有细细考虑学生的回答中是否出现有悖常规的问题。如:学生回答了―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总称赞道:“很不错,掌声鼓励。”学生随之“啪啦啪啦”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也回答了一个问题,又在一片“太好了,真了不起”中得到了同样的“殊荣”。特别是在学生对歌曲的演唱中,不仅其节奏、旋律把握得不够准确,还出现了跑调的现象,而且也没有融人自己的情感,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竟然还是“唱得真棒!”。像这样的评价往往没有深入其根本,而导致过多的表面化。
在观摩课中,经常看到有教师准备一些小糖果或小礼品,用于课堂上奖励学生。试问:教师是不是每节课都有这样的精力和物力来准备这些奖品?如果是为了应付听课,这样的演示有没有实际的价值?学生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中的?这种奖励方式在潜意识地培养他们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教育真的能物化吗?
现象三:盲目追求综合,舍本逐末
有的课让人感觉闹得异常:学生手里拿着打击乐器,脚底下踏着行进的步子,一会儿手舞足蹈,一会儿敲敲打打,一会儿又跟着音乐打节奏,一会儿和着音乐做舞蹈动作,这些活动已把时间打发得所剩无几,再一看学生们,闹腾的满脸是汗,好不热闹。音乐课成了活动课!
曾听过这样两节课,旨在通过音乐欣赏,体会音的强弱、快慢对比。一节是《海》,教师让孩子们拿出彩色笔,边听边在纸上画海底世界,而对于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教师匆匆带过,一味地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有哪些海底生物,还要进行作品展示。顿时学生忙开了!各种热带鱼、海星、贝壳、珊瑚、海草映人眼帘……简直成了美术课!另一节课是《鸭子拌嘴》,授课教师从音乐欣赏入课,一堂课下来一共听了5遍音乐,应该说课堂容量是相当大的,但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体会作品的音乐魅力,而重视的是“从音乐里你听到了什么?你能讲一下音乐里的故事吗?”……
从这些课例,我们不难发现,授课教师的本意是想把新的教育理念带进自己的课堂,但是迷失了方向。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让学生们来热闹一下?就是这样进行音乐实践、综合吗?其实,这是走入了音乐教学改革新理念的误区――改变或削弱了“音乐为本”的学科性质。音乐教学的“中心”还是要把握音乐的“本质”音乐的“魂”,即音乐的要素,如果抛却音乐的本质不谈,而单单强调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把这些音乐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拿来当正餐送给我们的学生,那么何谈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何谈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呢?
现象四:忽视基础教学.浅层美育
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是形成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音乐艺术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知识作为隐线,把包括歌曲、发声、基础知识、综合训练和欣赏等内容整合在一个单元里。在学生的眼里少了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有趣的音乐活动,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但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把知识作为明线,还要以音乐知识、技能作为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设计,围绕这一明线去设计音乐游戏等活动,来吸引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并深层挖掘音乐的内涵,达到教学目标。反之,忽视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学生就会像上幼儿园一样,只是玩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却不牢固,那是经不起考验的。在实验课中能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从以往的过分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到现在过度迁就所谓的“快乐”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愉悦。有位老师上《大海的歌》一课,这样开始:小朋友,在今天的音乐课堂上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很好玩儿的地方,想知道是哪儿吗?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播放海浪片段)生答:大海。再问: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动手布置一个海边的场景好吗?(利用上面的道具或自带的东西,然后分组布置海滩、人物等)好―会儿,―个热闹的海边沙滩出现了:捡贝壳的、套着游泳圈的、光着脚的;有的在游泳,有的在晒日光浴,哼着歌曲悠闲自在。一副美丽的画面出现在听课老师的眼前,可时间过了约有半节课,而后才匆匆学唱欣赏……
1制约因素
一是思想跟不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后,大批购进或租赁先进综机设备,技术消化是一个关键问题;其次管理人员在制定措施,强化管理,巩固提高等层面,超前意识明显不够,思想滞后于管理。二是技术跟不上发展的步伐。煤矿职工队伍与轻工业相比,整体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在“粗放型”管理时期,采区同类设备数十年一个型号,一样配件,操作简便。设备靠经验管理,慢慢上劲、稳步前进,悠然自得。现在就不行,每年都有新的采区电气设备被推荐,被引进。从改善劳动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等方面讲,确实十分必要,从区队管理的角度看,新技术怎样掌握?交与谁使用能玩转机器?能否达到设计效果等一个个问题,都需要管理者缜密研究,精心落实。这些问题又往往是一个还未形成经验,下一个新设备,新问题又接踵而来,所以造成采区设备管理经常吃“加生饭”。现在这种打破常规,跑步也跟不上的发展势头,让管理者感到十分紧迫与危机。三是人的因素。其一,区队人员近几年因转岗、外流、退休等,使得区队一线技术工人严重不足。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准确判断故障,独立处理问题的技术能手屈指可数,直接影响了生产进度。其二,培训跟不上。一些区队领导总怕培训耽误生产,不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辩证原理,职工技术素质提升较慢。其三,岗位职责不清。有些队领导认为工平时维护检修设备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由于这种思想支配,就经常安排他们干一些于无关的杂活,使工经常“不务正业”。在一线生产中,必要时互相支援一下本无可非议,但总是“锄别人的地”,必然“慌自己的田”。事故率上升在所难免。出了事不是没人帮,就是想帮也帮不上,受罚更无人代替,所以,工苦不堪言,久而久之,就想改变工作或跳槽外出,因此造成队伍不稳定。其四,用人机制不是量才使用、因职选人能者上,庸者下,而是遇有升迁提拔机遇,有的领导却把人情、亲疏作为衡量标准,让技术水平和知识能力平平的人占居“高位”冷了技术骨干们的心。外行领导内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工作勉为其难,还哪有开拓创新之说。以上几点,就是制约我矿产量稳步增长主要因素的主要方面。
2对策
直接影响着全矿生产目标完成,效益实现,职工收入指数高低等项变化,是一个非同一般的系统工程,只有协调一致,环环相扣,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产生最佳效果。笔者认为,做好煤矿区队科学管理,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并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煤炭行业也是如此,我们要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高产高效的采煤与管理水平、首先要在科技方面赶上去,而要在科技方面赶上去,最重要的是人的自身素质提高上去,因为人是生产力的首要的能动的要素,科学知识水平越高,劳动技能就越强。区队管理,实际上也是对人的管理,因一切工作都有人来做,所有设备都有人来操作、维护,人的主观意识积极、客观行为就兴奋活跃,设备就多运转,少事故,反之亦然。每个在岗职工,都能做到人尽其责、各显其能、就等于管理者牵住了“牛鼻子”,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双高”矿井建设,高新技术设备大量使用,对高素质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只有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先进设备才能如虎添翼。只有抓住人才这个纲、才能一纲举而万目张。技术人才,主要靠自己来培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要跟上时代步伐,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方能与时俱进。就我矿而言,新综机设备频频进入,不努力学习肯定要落伍。培训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选拔优秀骨干青年到煤矿院校或厂家定向培训,回矿后再传、帮、带,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凡自学者,必目标专一,有韧劲,积极性高。十学九成,应给以鼓励与支持。由采煤系统分批组织工集体培训,在了解综机设备构造性能,操作程序的基础上,掌握常规故障处理方法,这种短、平、快的培训形式,对解决采区普遍问题很适用。综采队结合生产中存在或发生的特殊问题,一题一讲,现实具体,清楚明白,立竿见影。这种因时、因地、因人就地取材,量才施教,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工接受快,用的上,能收到事办功倍的好效果。总之,人才不能靠上级派来,而主要是靠区队领导慧眼识英,挖掘培训而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样,才能使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尊重人才远见卓识之士清楚的认识到,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尊重人才,发挥人才的骨干领军作用,仍是煤矿区队管理稳步发展的基础和希望。作为区队领导,对此一定要有高度认识。在区队队伍内,凡有真才实学者,应“不拘一格用人才”,使其学有所用,用其所长,让其有施展才华的出头之日,同时也能为后者效仿,刺激争做知识型员工的愿望。尊重人才应效先贤,凡举不避亲疏,使用充分信任。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大胆任用,责权利到位,让其大显身手,扎根采区岗位。如只想让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草吃,肯定耐力是不会长久的。只有在单位形成让技术尖子吃香,才能出现百花盛开春满园,朝气蓬勃,承前启后,欣欣向荣的景象,才能使采区队伍保持稳定,锐意进取和不断发展的势头。
作者:夏新甫 单位:平煤股份十矿
着力课内,努力提高艺术教学效益。
我从新课程理念中领会出: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不仅要教学生唱儿歌,识音符,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陶治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于是我对我的音乐课进行了大胆地改革,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优化的音乐课教学,必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教材特点,对教学内容艺术化组合,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唤回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他们由 “近”感到“真”,由“真”感到“亲”的目的,从而引发共鸣,使其身临其境。如:在教《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时,我制作了动画升旗课件,让小朋友回到生活情境中,且与他们思维,想象力相协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至积极用音乐艺术倾叶自己的感受,释放自己的情感。
二、优化的音乐课教学得讲究艺术学习法。
音乐的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艺术,要想方设法使它更加地艺术化,情趣化,才能达到最佳地艺术化。如在教学《小星星亮晶晶》时,我让小朋友,欣赏我自制的“夜空”图,把大家带到如梦如真的情境中,让大家自然地释放情趣,引出歌曲的范唱,用师的“心声”去把学生带到音乐的“真”中来,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习唱的目的。
三、优化的音乐课堂还得沟通学生的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汲取音乐素质的不竭之源。
引言
在农村音乐课程这一环节,我们总会面对这样的问题,由于本身教育设施的缺乏,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不足,缺乏硬件的辅导性和地区的落后性,让音乐教育止步不前,如何发挥其中的教学主旨,把握课堂实践环节的重心是我们在文中需要论述的重点内容。根据农村发展特色,建立高效课程将会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一、农村小学音乐课堂面临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在农村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总会面临一些问题:如师资队伍建设不够成熟、教师人数较少、教师资质不够等,这成了阻碍农村音乐课堂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这几年来国家极力扶植乡村教育,但是对于较为偏远的地区,音乐专业的师资不是十分雄厚,甚至也有音乐老师带领多年级、多班学生的现象。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音乐课堂本身的发展,从而也导致了农村课堂实践的低效性和素质教育融入的匮乏。
2、 一些教育设施的缺乏
在小学音乐课堂实践中,需要的辅助教学用具很多,如多媒体设备、音乐乐器及一些其他硬件设施,但是现在的农村地区这方面较为落后,因此不能够达到标准要求,这也导致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不高和教学方式不能够与现代化音乐教育同步。很多学生课堂当中不能够学习到一些音乐拓展方面的知识,由此降低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及音乐表达能力。
3、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高
在我们授课时候,需要面临的第三个问题便是学生在学习音乐方面的兴趣缺乏热情。因为对于农村音乐课堂来说,有许多外在的条件不能够高效性地满足学生;在课堂的组织上,音乐课程过于形式化,这也是造成音乐低效的原因。同时学生在面对音乐学习的态度上不够认真,很多都是抱有简单了解的态度去学习,因此真正培育的人才数量较少,音乐所带来的实际效应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提升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实践效率的策略
1、教师教学的精专化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音乐教学的精专化非常重要,这其中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科学化,自己本身的专业度如何。比如在一节课堂当中,如何把各个环节安排好,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课程当中,这是老师需要做的第一步。因此教师教学的精专化是补足农村教学条件缺陷的一种办法,教师本身拓展知识与内涵,在整个教学过程里面懂得把握重点,不仅仅培养学生技能,更加锻炼他们的音乐素质与欣赏能力。这种精专的表现在于,懂得针对于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改变,创造出更适合学生的课堂模式,不断去学习音乐教育的专业点,从而弥补教学设施的不足。
2、 把培养学生兴趣作为音乐教学重点
在音乐的课堂里面,我们不能够将音乐的重点仅放在教学上,同时也要注重其中的兴趣培养。如带领学生做好音乐欣赏课,把一些国内外经典音乐播放给学生听,适当采取情景教育法培养学生情操等等。运用这些教学实践方法,让学生逐渐的爱上音乐课程,我们在教学里面需要把握的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是否真正的能够接受课程内容,随着他们的接受程度要懂得适当的改变与完善。第二,基于教材基础上再去寻找其他的辅助学习资料,培养学生情操,让他们逐步的产生乐趣与了解音乐的热情。第三,教师要懂得一对一式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不仅要顾忌全班同学的兴趣培养,同时也要针对某一个同学进行教导与培养。以班级整体音乐学习兴趣作为总目标,如在一节课程里面,教师可以单独选择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欣赏一些音乐家的著作,如国内外经典乐曲,从中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对于曲子的感受和理解,如《蓝色多瑙河》《月光曲》《致爱丽斯》等等。巧用情景法则去让学自己感悟,音乐的教学方法不是一个固有的模式,而是在于不断的开发与运用,兴趣的培养也是如此,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音乐的艺术美是培养其热情与兴趣的关键。
3、 不断丰富课堂实践内容
小学音乐所面临的最大困境问题就是课堂内容与知识的局限性,孩子们在音乐课堂里面可以享受的地方很少。因此,丰富课堂实践内容是提升其教学效率的又一重要因素,陶行知指出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所以对待音乐课堂的态度不可以太保守化,这也是农村教育所存在的根本问题。我们要经常懂得去丰富课堂的内容,如在一节音乐课当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去欣赏音乐剧,从中选取一个片段组织大家表演。或者去讲解一些从古至今的音乐文化,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从生活当中寻找音乐的例子,如古典名曲、儿歌等等。丰富课堂实践内容是教师根据教材拟定内容的基础上去丰富课堂资源,让学生们能够欣赏其中,一方面增加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一方面强化音乐技能,是一种双重培养的模式。
4、懂得在教学过程中反思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有效教学;制约因素;解决对策
实施新课程的相关制度后,体育教学较之以前出现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体育教师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进行自我教学水平的优化和提高,学生受到体育教学新思路的吸引,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因此,体育课可以充分发挥锻炼学生身体的作用,使学生的体质得到改善,体能得到提高;同时,体育教育者也应该看到对于体育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制约因素,并要结合这些制约因素思索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一、中小学体育课有效教学的制约因素
1.体育课的课程目标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将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的过于细致和繁琐,几乎在每个环节都设置了相应的内容,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非常少,因此,造成了学生成为体育任务完成者的局面,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内容的规划,严格按照老师设置的课程目标进行各项体育活动,使原本生动、灵活的体育课成了一成不变、死板教条的体育课。老师为学生负责、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这些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新课程标准越来越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试图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背负繁重课业任务的局面,而体育课的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的过于细致和繁琐,无疑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制约了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自主能动性的发挥。
2.课程教学内容过于老套,不符合学生的需求。目前,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课程内容还是以田径运动为主,上体育课就是练习跑步、跳远、跳高和各项球类运动,久而久之,学生对这些内容就失去了兴趣,因此体育课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投入其中。现代教育应该以实用性为原则,学生不会一辈子呆在学校中,学生通过体育课希望收获的是一些健身和娱乐并重的体育运动,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进行锻炼身体和娱乐身心。因此,现代流行的健身项目可以充分在体育课中运用,比如健美操、街舞、轮滑等,学生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能起到体育锻炼的作用。
3.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合理。体育课程的课堂评价与其他科目一样,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轻过程重结果;对于体育课而言,在评价体系中还有另一种弊端,就是以考察学生的体育技能为主,而并没有对体育精神等意识思想层面的因素进行评价;而评价的主体是老师,学生并没有发言权;这种评价体系缺乏公正公平性,同时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一种需要改革的评价机制。
4.体育教学资源的缺乏。体育教学需要体育器材、体育活动场地和专业素质好的体育教师。而许多中小学由于教学经费的不足,在体育器材费用支出方面被克扣了许多而用于其他项目的引进,致使学生们在上体育课时没有合适的体育教材进行辅助锻炼;学校的办学条件差,对于塑胶操场、篮球场等体育活动场地的建设都搁置起来,学生上体育课利用的体育活动场地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许多中小学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随便找其他学科的老师代上体育课,由于这些老师都不具备专业的体育素质,因此,教学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二、中小学体育课有效教学的解决对策
1.设置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既应该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也应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将体育精神、竞争与合作的思想意识贯穿于教学目标当中,使学生的体能和思想共同得到发展和提高。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体育老师应该了解学生们的体育素质的差别,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在体育课上有所收获,有效地锻炼身体;同时,不要把课程内容安排得太满,要给学生们留出充足的空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体育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课上设置学生乐学、生活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比如健美操、街舞、轮滑等,还可以设置各种体育游戏。
3.改革并完善评价机制。在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老师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公平公正为基本原则;同时,要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纳入评价体系,而不只看重结果;另一方面,课程评价除了体现体育技能要素外,还要体现学生的体育精神、竞争和合作的精神,将这些意识因素纳入评价之中,对体育精神可嘉的学生进行奖励;评价中,还应该体现学生的自评和同学之间的互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价中来。
4.丰富体育教学资源。对于办学经费紧张的学校,应该寻求不同形式的经费支持,将体育教学所需的器材设备以及体育场地配置完全,保证硬件资源的到位;另一方面,要引进体育专业的师资,使体育课有专门的体育老师教学,从而保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分析了中小学体育课有效教学的制约因素和解决对策,希望给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一定的启发,使他们认清当前体育教学的局限,从而促使他们思索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应该既提高学生们的体能素质,同时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发挥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困惑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38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而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说明音乐又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实践证明,学习音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发展情商和提高语言技巧,提高数学演算能力有着独特的功效。音乐对人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此之大,笔者认为有必要正视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发扬好的一面,改进不好的一面,使音乐课堂真正发挥其美育作用,达到塑造人的目的。
1 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困惑:学生喜爱流行音乐远胜教材音乐
为什么现在很多中小学生越来越不喜欢音乐课,流行音乐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超过音乐教材的歌曲对他们的吸引力呢?这是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大的困惑。
流行音乐,是指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根植于大众生活的土壤。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据调查,某小学五年级某班57位同学有47位同学喜爱流行音乐,5人喜爱戏曲音乐,3人喜爱军营歌曲,只有2人喜爱教材歌曲。
另据某中学进行的音乐课调查问卷显示,喜欢流行歌曲(音乐)的比例高达100%。
笔者觉得,上述这种现状是对当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巨大冲击。相关资料统计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甚至有些狂热,只有小部分同学喜爱教材歌曲。其主要原因是流行歌曲无处不在,不在影响他们。而中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弱,从而产生很多弊端:第一,中小学生中出现一些追星族,他们整天只关心明星的动态,不关心学习。第二,很多学生从网上下载自己喜爱的流行歌曲,戴着耳机边走边听,有些还摇头晃脑,这样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危及到他们的生命。第三,他们整天唱的都是流行歌曲,满脑子都是情啊、爱啊、苦闷、抑郁等,从他们身上已感受不到青春少年那种纯真。
虽然流行音乐对青少年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但流行歌曲中也有一些优秀作品对青少年起到正面作用:第一,优秀音乐作品对学生有思想教育的作用;比如那首《中国人》,歌曲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流露出一腔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而奋发图强。第二,一位音乐家曾这么看待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并积极帮助他们提升鉴别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流行音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在紧张之余,缓解学生的身心,给紧张的气氛抹上一点镇定剂、清凉油。”第三,现实生活中流行歌曲已成为人们表达各种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流行音乐,客观地认识与评价流行音乐。正视并勇于接受现实,按自然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措施,改善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不足,把流行音乐中部分优秀音乐作品引入音乐课堂,只要把握得当,笔者认为这会为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发展带来生机,甚至是质的飞跃问题。
2 提高音乐教材内容的适宜性
学生不喜爱音乐教材歌曲的原因除了他们无法抗拒流行音乐的诱惑之外,还有音乐教材内容的适宜性问题。
首先,有些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着缺陷,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衔接。例如,教学进行到和为题材的《游击队歌》等历史教育内容的歌曲时,历史课还没有学到这些章节。这样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很难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更谈不上正确地表现歌曲。我们很多经典歌曲创作的意义在于歌颂祖国和人民革命,如果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音乐,那么这类音乐就失去了其创作的意义。再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这首歌出现在小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有老师反映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堂课上得更好,因为学生对少年先锋队不是很了解或者理解不透,歌词对他们来说难以理解而且篇幅过大,只有一节课的时间,让人无从下手。如果只教歌曲的表演与演唱,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意义;如果先说一段关于少先队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歌曲再去表现歌曲,根本达不到教材所要求的业务量。音乐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无连接性,给音乐课堂的如期进行带来很大的困难。
其次,教材中外国歌剧的内容过多、过深,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歌剧本身就是一门较深奥的综合艺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讲解,由于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还没有达到去理解如此复杂歌剧的水平,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重的负担感。且学生在歌剧音乐中感受不到快乐,反而觉得压抑,音乐课也就失去了其本身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何谈喜爱音乐课呢?但歌剧也是音乐的重要部分,教材中需要安排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歌剧片段,比如,歌剧《卡门》选段《街头少年合唱》,因为这段音乐是作曲家专门为青少年创作的,当学生看到演唱者与自己年龄相仿时,就有亲近感,自然就对此歌剧产生兴趣。所以,教材中对西洋歌剧的安排不宜太难,且歌剧选段要适合学生的年龄段,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对歌剧的兴趣。
再次,教材的歌曲特点是:第一,音域太广。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十一二岁的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许多学生的声音不如童声甜美、明亮。特别是变声期的男生,音高不准,声音浑浊、沙哑,声带易充血、损伤。如果让他们大唱特唱音域宽广的歌曲,他们能唱好吗?唱不好他们会感兴趣吗?第二,内容太陈旧。很多音乐教材内容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前的歌曲,对于学生来说与现实有脱节感。而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衷,除了流行歌曲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外,还因为流行歌曲的内容现代感强、贴近生活、浅显易懂、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学生跟唱的兴趣。这也是当今青少年学生喜欢这些歌曲而不喜欢教材歌曲的原因之一。
因此,音乐教材所选的歌曲要注意时代性、适龄性、适宜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音乐教材的喜爱程度。课改专家必须明确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在观念上确立学生是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从中小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符合其心理、生理特点的音乐作品,在教材中加入一些优秀的时尚流行歌曲,如《让世界充满爱》、《天堂》、《我的朋友在哪里》等,这些歌曲有呼唤友谊,有歌颂生活,有赞美家乡,有激发爱国之情,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3 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学艺术的升华
音乐课堂的形式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音乐课堂活跃,受孩子们的喜欢呢?笔者通过研究、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通过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艺术。
第二,教师发挥自身特长进行课堂教学,利用各种小型乐器的教学吸引学生,比如箫、笛、葫芦丝、打击乐等,让这些乐器成为我们音乐教学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层次才会更丰富,也会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三,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不同的教具和CIA多媒体课件,结合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来表现音乐作品。例如在上《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足够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结合唱、奏、跳、小品、绘画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同学们表现春天里的花与草、猫与狗、春雨与万物等,这样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表现春天了。
第四,教师可以在“表现歌曲”这个环节中加入群体活动,如齐唱、歌舞、合奏等表现形式,这种互相配合的群体性音乐活动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设计必须新颖、活泼、层次丰富,课程安排必须合理,课堂操作灵活多变,重点、难点合理搭配,让学生对音乐课堂充满期待和向往。
第六,在课外,可以多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搭建开展文艺活动的平台,调动学生参与表演和比赛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文艺社团,如:吉他社、舞蹈队、合唱小组等,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学习能力等。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在音乐欣赏课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开启智力、活跃思维、影响世界观的形成等功能,是大家都普遍认同的。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达到和比拟的。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重视音乐教材的课改,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征,横向连接各个学科,纵向结合时代气息,制订出以审美为主线,突出审美教育本质特点的、科学的、人性化的、可操作性强的音乐教材。这样,离真正解决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困惑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今天怎样做老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屠兰兰,罗迎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浙江大学出版社.
[3]张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理论学习现状调查报告[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2).
一、奥尔夫教学法及其节奏练习的内容
1.奥尔夫教学法的内容
奥尔夫教学法是著名的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发明的。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通过节奏训练、律动、歌唱、语言节奏、乐器合奏和即兴创作等主要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进行音乐的探索体验,开发潜在音乐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它与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结果的做法不同,它更注重的是教学过程,这样的教育观念确定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元素性、综合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是指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指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原本的音乐是接近自然,源于生活,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非常适合儿童。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即兴性;综合性;参与性;自然性;民族性;大众性。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2.奥尔夫节奏的定义
元素性音乐的基本原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所谓元素性就是使用最原本、最朴实的音乐素材,即音乐的最基本要素节奏,节奏运动中采用最简单的不断反复的固定节奏型,通过有意义的趣味节奏训练进行音乐教育。比如乐器演奏可以采用最没有技术负担的敲击乐器和人体乐器;把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看作音乐的容器。
二、普通小学音乐课堂与奥尔夫音乐课堂的对比
1.普通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
目前普通小学音乐课堂大多以教唱为主,不注重音乐各个要素的学习。学生学习节奏时是从抽象到抽象: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动手能力差,未能激发学生对节奏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以上现状分析,普通小学音乐课堂枯燥乏味,音乐活动种类开设单调。本质上都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认识音乐,体验音乐,欣赏音乐和真正的热爱音乐。
2.奥尔夫音乐课堂节奏的创新
(1)音乐抽象化变具体化,音乐节奏复杂化变简单化。一提到音乐,很多人认为音乐既优雅又复杂,因为抽象似乎遥不可及。音乐是最普通的传递,音乐的骨骼是节奏,学习音乐的第一步是学习节奏,奥尔夫音乐课堂恰恰最能展现节奏的具体化,化繁为简,变枯燥为乐趣。
(2)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小学生的注意分为三种,一是有意注意,二是无意注意,三是有意后注意。奥尔夫音乐节奏善于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结合,最后发展为有意后注意。小学生很容易被无意注意吸引,教师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无意注意,特别简单,教师自己做节奏操,学生立马会被吸引。教师做完之后要求同学们注意节奏步骤就变成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随后进行模仿,练习,从兴趣出发,每次做都能熟练变成了有意后注意。利用三种注意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合理地进行引导教学,从游戏中体验节奏,产生愉悦的情绪,同时收获知识,良性循环,积极性越来越高,良好的习惯便由此形成。
3.将奥尔夫节奏理念融入普通音乐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信这些每个教师都能熟练地背诵出来,然而生活和课堂并不全是教育理论,不能死搬硬套。在新课改的大背景前提下,奥尔夫节奏理念的优势便凸显了出来,应把奥尔夫理念融入普通音乐教学,教学内容与理念相互渗透相互指导,共同为音乐启蒙和音乐教育事业做铺垫。
三、奥尔夫节奏练习对音乐教学的积极作用
1.增强了教师的组织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程度较差,奥尔夫节奏则能恰好帮助教师组织课堂,音乐课问好方式除了用音阶之外,还可以运用拍手打节奏作为上课师生问好。这种问好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课堂迅速组织在一起,方便了师生相互协作,增强了教师的组织性。
2.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许多学生家长给孩子报了钢琴古筝等乐器培训课,孩子却不愿意学习更不愿意练琴,奥尔夫节奏练习帮助学生在活动游戏里快乐地学会许多基本节奏,对练琴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节奏掌握好即解决了整首乐曲的骨架,乐曲由难变易并掌握了主动权,孩子的自信和兴趣随之提升,学习音乐的动力增加。
所谓多途径节奏体验即指:多种方法去展开节奏体验教学,从视觉、听觉去关注节奏,有利于有意聆听音乐、激发了对音乐的理解,通过生活经验、综合活动去表现节奏等各种方式去尝试节奏体教学。
(一) 关注歌曲节奏来透析作品
1.在观察中剖析复杂节奏
在教学中,如碰到节奏难点的时候,老师一般都会反复的强调,笔者尝试用节拍的方式将节奏剖析开来。例如:口琴曲《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中,有一处55 | 6. 5 |这里老是吹成55 | 6 5 |,后来尝试用∨\ /,让学生自己边划拍边唱唱,才解决这个难点。不光是吹奏乐器时出现节奏问题,很多学唱歌曲中,一旦出现节奏搞不清楚,就会影响学唱歌曲的进度。
2.在倾听中寻找相同节奏
在音乐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运用,有助于乐曲结构和音乐形象的确立,便于记忆。例如《拉库卡拉查》,×× ×× ××|××―||和× ×× |× ×× ××|××―||两个节奏贯穿全曲,第二个节奏乐句本来很简单的,加上歌词就变得复杂,笔者直接先按节奏念歌词,然后让学生找找这个节奏还出现在哪里,歌曲就变得简单多了。让学生找找相同的节奏乐句,既培养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3.在操作中提炼合适节奏
根据歌曲的情绪特点,提炼出合适的节奏跟着音乐拍一拍,既可渲染歌曲气氛,又达到了熟悉歌曲和节奏训练的目的。例如《我的家在日喀则》可提炼出X XX 的节奏,用X ― ―X XX X虻慕谧辔歌曲《柳树姑娘》前面部分伴奏,能达到更好为学唱歌曲服务的目的。把表现音乐的要素提炼出来,直接告知学生这节奏是本歌曲中的重要性,学生就会去关注这个节奏。
(二) 理解歌曲节奏去感悟作品
1.吸引聆听意愿
欣赏音乐作品方法很重要,没有方法、目的不明确的听音乐,笔者把它认为是无意聆听,如何有意聆听音乐,抓住主要节奏就是一个办法。例如:《化妆舞会》欣赏曲子中A部分的主题1和主题2是这首曲子的旋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让学生分辨旋律时,抓住了最典型的节奏,让学生先记住这个节奏再去熟悉旋律和分辨主题。吸引聆听意愿可以抓住音乐元素展开,有时过于安静的听音乐会无意间产生无意聆听的效果。
2.表现歌曲意境
节奏变化和旋律变化的有机结合,使音乐作品获得内在的生命力。例如《红河谷》笔者采用了和《拉库卡拉查》的节奏做了对比,为什么要这样去表现? “那是表现跳舞的。”“《红河谷》平静些感觉像是回忆、、、”我们不看歌词,也能理解歌词的意境。音乐作品的节奏也是作品的个性和风格的展现,学生可以从节奏元素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提升歌词内涵
这首歌曲用怎样的节奏都有他的目的的,有拖长、有铿锵有力,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内容的含义。例如《小黄鹂鸟》我问到:“为什么一开始的节奏这么平稳?”学生说:“在跟黄鹂鸟说话一样”。又问:“那为什么“辽阔的草原”节奏忽然拉长,音忽然这么高?”“因为草原嘛,很辽阔,感觉大,后面的‘这就是’的‘这’表示强调的意思”。从讲解节奏方式,来理解歌曲歌词的内涵,来感悟音乐要素与歌曲内容的联系。
(三)演绎生活经验中的节奏
1.听一听称呼节奏
在音乐课堂上,大家都是开动了脑经,想足了办法,带领学生学习各种节奏型。例如:新学切分节奏,让学生一起唱响劳动号子“嘿 吆 吆”。我说“请叫我 倪 老 师”,用三种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上两拍的时值,然后加入音符唱一唱。相信他们碰到切分节奏的音型一定记忆犹新。
2.念一念趣味节奏
将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音乐符号变为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好玩好动的特征。例如:听过一节公开课,课前因为临时停电,教师就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代表一个水果的节奏,“葡萄、哈密瓜、、、”,学生念着自己的水果节奏,加上动作,成为了一个合奏。之后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也尝试了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的高。
3.玩一玩游戏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