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28 06:39: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普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调查问卷研究中使用的《女医师参与科普工作情况调查表》,是根据社会调查问卷编制的一般原则,结合亲社会行为理论自行编制,问题的选项根据调查目的分为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类型[5]。调查问卷包括4部分:第1部分是情况介绍;第2部分是指导语;第3部分是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共3个题目,包括年龄、职称和学历;第4部分是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工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共5个方面,包括:①参与行为2题(参加与否、年参与次数);②对医学科普工作的基本态度4题(必要性、了解程度、参与责任、参与意愿);③亲社会意识6题(服务社会、扩展医学服务领域、结识同仁、同伪医学斗争、体现自我价值、帮助民众);④消极因素9题(工作繁忙、占用时间、回报太低、缺少渠道、商业味道太浓、受邀医师水平低、受邀医师责任心弱、科普对象层次低、社会科普氛围差);⑤其它问题。
1.2调查流程①从女医师协会会员花名册中随机挑选400名会员作为研究对象;②于8月10日前通过邮局将调查问卷寄送给会员;③分别于9月30日和10月30日前,通过电话联系尚未寄回问卷的会员,请她们填写并寄回问卷;④对寄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1.4统计学分析研究主要采用分层逐步回归的方法,其中分别以参加科普活动与否和年参与次数为因变量,以基本态度、亲社会意识、消极因素的相关要素为自变量。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工作行为的现状通过对324名女医师调查发现,全部调查对象中有269名(83.0%)女医师参加过科普讲座、电视网络科普节目、义诊服务、科普展览或资料传单发放等多种多样的医学科普活动。在所有参与过医学科普活动的女医师中,近1年内有23名(7.1%)没有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87名(27.1%)参加过1次,39名(11.9%)参加过2次,65名(19.7%)参加过3次,32名(10.0%)参加过4次,78名(24.2%)参加过5次及以上。
2.2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的分层逐步回归结果对调查问卷结果分别以参加科普活动与否和年参与次数为因变量,以基本态度、亲社会意识、消极因素所包含的条目为自变量,进行了分层逐步回归。统计分析后从表1可以看出,2个回归分析的F值分别等于14.02和28.84,P值均等于0.00,表明2个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基本态度、亲社会意识、消极因素所包含的部分变量能解释女医师是否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具体行为方差变异的34%,能解释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女医师年参与次数方差变异的37%。在预测女医师是否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的具体行为中,3种基本态度(必要性、了解程度、参与责任)、2种亲社会意识(扩展医学服务领域、同伪医学斗争)和1种消极因素(社会科普氛围差)与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激发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活动有积极作用;3种消极因素(工作繁忙、受邀医师水平低和受邀医师责任心弱)与女医师参与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对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活动起消极作用。在预测参加过医学科普活动女医师年参与次数中,2种基本态度(了解程度、参与意愿)与之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利于提高女医师的年参与次数;2种消极因素(受邀医师责任心弱和社会科普氛围差)与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利于提高年参与次数。
3讨论
社会心理学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包括任何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而不管助人者的动机是什么。在我国,医学科普一直被作为公益事业,具有明显的利他性,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调查中发现,88%的女医师都认为自己从事医学科普工作的意义在于服务社会、帮助民众建立正确的医学理念、纠正错误的医学观念、扩展医学知识应用领域、同伪医学进行斗争等,这些主观意愿和主观认识,说明绝大多数女医师们将从事医学科普工作视为一项帮助或想要帮助他人的行为,符合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定义,研究假设是成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女医师有参与医学科普工作的经历,占调查人数的83.0%。在参与过医学科普工作的女医师中,24.2%的人甚至最近一年内参加过5次及以上。这说明,我国女医师参与医学科普工作的比例较高,参与次数较多,对于改善我国科普工作人员专业力量不足的状况,提升医学科普的工作效率和宣教质量意义重大。
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人们会努力寻求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本研究的结果也与态度理论相一致,即女医师对参与医学科普工作的态度越积极,就越会直接参与其中,而且参与的次数也会随之增多。其中对医学科普工作必要性、了解程度、责任感的认识对诱发其参与行为有重要作用;了解程度和参与意愿能显著提高女医师年参与医学科普活动的次数。移情-利他主义假设认为,人们之所以提供帮助是因为别人需要帮助,而帮助别人会让人感觉良好。研究一方面表明,女医师的亲社会意识能有效激发女医师的参与行为,特别是当她们意识到参与医学科普工作能够扩展医学服务领域和同伪医学作斗争时更是如此,这与移情-利他主义假设基本一致;而另一方面,研究表明女医师的亲社会意识的强弱对她们的参与次数没有显著影响,这又与该假设并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参与过医学科普工作的女医师们的亲社会意识强弱程度比较趋近,导致了统计上的假阴性;二是对参与次数多少和参加与否而言,两者的心理行为规律上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导致了影响因素上的不同。女医师对医学科普工作中消极因素的认知评价,基本上对参与行为和参与次数的影响呈现负面影响,工作繁忙、受邀医师水平低、受邀医师责任心弱影响了她们的参与行为,受邀医师责任心弱影响了她们的参与次数。
近些年,国内众多高校根据本校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建起了各类科普场馆,该类科普场馆一方面满足学校学生实验、实践等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承担起了对社会科学普及等众多教育功能。纵观国内高校各类科普场馆的运行情况,多数场馆由于承担对社会的各类职能对学校自身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因此多数高校科普场馆在管理方面逐渐凸显了诸多方面的不足,急需探索出一系列规范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国内众多高校科普场馆达到常态化的管理,以满足该类场馆多功能化的需要。
二、高校科普场馆管理模式现状
高校科普场馆的各种职能充分发挥了其正能量,既满足了高校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利用高校优势的专业资源和设施,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知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发挥了显著的社会职能。但是,从管理模式上来说,诸多的管理措施并不是十分完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在满足学校相关专业综合实验室功能上,其实验环节多数并没有建立规范的课程体系,教师根据理论课程的需要灵活地安排现场教学的时间和学时,其实验室管理人也没有完全按照正规周密的管理,造成课前临时通知准备不充分的局面,有时造成社会公众的参观与实验课程出现撞车现象;二是在针对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等相关教育职能上,其管理也不是十分规范,如参观接待制度等常规制度,高校科普场馆多数不能满足年内全天对外开放,使得对外教育职能受到限制;三是针对高校科普场馆对外教育的职能,目前多数高校科普场馆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教育活动的组织策划等工作,造成科普教育活动随机性较大。另外,在众多职能当中,科普教育的形式、内容和安全保障等众多措施还不是十分完善,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场馆多功能化的发展,制约了场馆众多功能的最佳发挥,因此,对场馆进行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针对高校科普场馆目前的功能现状,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主要应包括:对内课程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内研究学习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外参观管理体系的建设、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激励管理体系的建设。
1.对内课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场馆现场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将该类现场教学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做到按教学计划进行现场教学,与其它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同等对待,制定现场教学大纲,建立教学管理部门统一安排、正规管理的现场教学管理体系。
2.对内研究学习管理体系的建设
作为校内专业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和教师从事科研课题的现场实践场所,要建全周密的管理体系,针对从事科研活动的特殊性,要建立学校多个部门协同管理的体系,教务处、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科技处、保密部门和场馆共同审批的进馆制度,以达到毕业设计有组织计划、科研课题不问题等得到规范。
3.对外参观管理体系的建设
针对高校科普场馆对外科普基地和其它教育基地的职能,根据场馆目前的接待能力等现状,需要健全参观管理制度,针对开放日的公众参观,要做到入馆前做好严格登记,确保出问题能够联系到责任人;针对基体预约参观,需要建立完善的参观审批制度,制定参观审批表,需要参观组织单位领导审批并加盖公章,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资质审批和场馆负责人进行形式审批后方可进行入馆参观。
4.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安全问题是高校科普场馆的重中之重,要细化安全管理制度,一是展品安全问题,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展品安全保障体系,人防要做安全保卫专人24小时巡视看护,保卫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政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职责,确保人防万无一失;物防要利用防护手段使馆内与外界隔离,保证人员无法通过隔离墙等防护漏洞处跃入馆内;技防要做到馆内高清监控无死角,并且监控与保卫部门视频监控室联网,监控范围内有紧急情况自动报警等。二是人员安全问题,要建设完善的入馆参观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应急处方案等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在安全隐患处设立提醒标志,确保工作人员和观众的人身安全。
5.激励管理体系的建设场馆能否良性可持续发展,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比不可少的。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工作人员和科普志愿者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兼职从事科普教育工作的体制,支持和鼓励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干部、教师和专家参与到科普工作中从事科普产品的创作和科普工作的研究,以壮大科普工作队伍,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上兵工领域的相关人才关注场馆的建设,可以设立科普作品创作奖、科普工作建议奖、科普展品征集奖等奖励制度,同时,学校要将科普工作纳入到教职工考核体系中,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年终工作考核等重要指标,另外还要酌情考虑从事科普工作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相关待遇,以稳定科普工作队伍,吸引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从事科普事业。第二,要健全对外合作激励机制,营造高校与其它高校、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联合从事科普工作的氛围,高校场馆可为合作单位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同时可为合作单位提供宣传服务,合作单位可为学校提供资金和相关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动力来源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多数原因是年轻好胜和不甘人后,如果普通高校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去锻炼自我,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则会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ShenTsui-lien认为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意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国外的名校相比,我们的高校在塑造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做的工作亟待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动力和热情不会凭空产生,若普通高校的学术氛围原本就淡薄,加之缺乏宣传与教育的引领,就会营造一个安逸的校园生活环境,无法产生创新热情。
二知识储备量薄弱
1.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发散思维
在创新思维的开发上,我国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从发展良好的外国高校来看,除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之外,关键还在于创新教育模式,他们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等方面已经逐渐形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接受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培养出来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进入高校之后依然保留着过去的学习方式,因而普通高校也更难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
2.知识储备陈旧更加难以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事物、新知识都在急剧增长,同时陈旧过时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知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改造世界是因为知识具有价值,所谓知识陈旧本质上就是知识价值的减少或丧失,若放任陈旧的知识充斥学生的头脑,不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就会停滞不前,难以创新。当前教育模式下,知识储备陈旧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因为书本知识的更新换代远不及信息时代新事物的传播速度,知识储备原本薄弱的学生对于书本的盲目崇拜也导致知识更新的过程更加艰难。
3.知识储备薄弱对创新勇气的影响
从心理角度讲,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在某一领域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能使人产生怀疑的勇气,这种勇气让人突破陈旧的观念而催生出新的想法,在自信与勇气的推动下,新的想法才会得以实践,而这种勇气就是创新的勇气。在当前高校严进宽出的模式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这种薄弱的知识储备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对于创新的不自信。从心理上学生觉得自己不具备创新的能力,也无法产生创新的勇气。
三学校资金与设备缺乏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4月在我院普外一病区实习的护士146名,按入科时间分组,2013年9月—12月的77名护生为对照组,男2名,女75名;年龄18岁~23岁,平均年龄(19.62±3.54)岁;其中大专生50名,中专生27名。2014年1—4月入科的69名护生为观察组,男1名,女68名;年龄17岁~23岁,平均年龄(18.87±3.35)岁;大专生46名,中专生23名。2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普外一病区共有专科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并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历的护理带教老师16名。
1.2带教方法
1.2.1目标教学法
观察组实习生实施目标教学的带教方法,即将教学分为制订目标、实施目标和达到目标三个阶段,带教老师根据普外科的专业特点以及护理大纲要求,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制订实习期间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目标;在教学前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和讲解深度进行教学,然后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在带教过程中不断对目标进行总结和改进,如未达到目标,可在学习反馈中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直到完全达到教学目标为止。使学生在实习期间了解病区内常见疾病的特点、临床症状和一般护理,学习各种护理文书的书写方法,基本掌握普外科多发病和常见病的护理方法以及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医嘱处理以及常用药物的用法和用量也是必知内容。此外,适当安排学生协助责任护士管理床位,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掌握一定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生出科前按照既定目标对学生进行考核。
1.2.2常规教学法
对照组实习生采用原有的常规专人带教方法,护士长在护生入科后统一安排进行分组跟班教学,由所分配班次的具有带教资格的当班护士带教,并按照实习生教学大纲的要求制订教学实施计划。各班老师按常规带教方法进行实习带教,使学生熟悉医院的规章制度、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以顺利完成当班工作任务为主展开实习,主要是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尽快结合。
1.3考核指标
在实习生出科前由负责护理带教的老师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考核,同时评价护生对带教工作的满意度。实习效果考核分为操作考试及理论考试,满分均为100分,内容有基本理论及基础护理操作、护理文件书写、专科护理和沟通能力等。实习护士对临床带教工作满意度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评价,其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对带教老师的教授能力和态度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的实习目标、护生是否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等方面,得分越高表示实习生对带教工作的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69名实习护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为(88.653±5.304)分,护理操作考试成绩为(93.247±6.893)分;对照组77名实习护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为(83.784±4.179)分,护理操作考试成绩(87.025±6.176)分,观察组各项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实习护士对临床带教工作满意度调查的平均得分为(85.540±12.32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739±13.124)分,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一)课程的核心内容
什么是《点集拓扑学》?其核心内容是什么?这是在该课程开学第一课的开始,必须给学生解释清楚的两个问题。所以在教材原有内容基础上,应该给学生补充相关数学史的知识,如介绍该课程及相关学科的起源、发展,介绍一些当前拓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点集拓扑学》是《拓扑学》的一个分支,是其较早期的研究成果。《点集拓扑学》中的一些概念如可数性,分离性,连通性和紧致性等等,虽然也可以形象的描述为:经过任意拉伸、压缩、弯曲等弹性形变后,几何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但是它是用集合的理论、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拓扑不变性质,它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都与学生熟悉的《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等课程不同,是高度抽象的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的学科。《点集拓扑学》也是后续专业课程如《概率论》、《泛函分析》、《微分几何》、《拓扑学》等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近年来它的许多理论与方法也在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化学,特别是与分子结构有关的理论方面有应用。因此这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现代数学知识的基础,可推动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学生学习特点
随着大规模的扩招,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而多数人会归结为所讲授的内容不能引起他们的听课兴趣。另外《点集拓扑学》课程也不是考研必考的课程,故不被学生重视。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既掌握该课程的理论与方法,又了解相关知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组织和安排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因此就必须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且势在必行。
(三)课程的“学习难”
由于教学内容的抽象性程度很高,大部分学生认为难以理解和接受!而且有一部分教师也认为该课程难以教授。除了前述的学生方面的学习特点造成的原因外,该课程本身也存在许多特殊的原因:
1.《点集拓扑学》课程中每一节都会有许多新的概念出现,而且这些概念间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如果对其中的基础性概念没有掌握或没有理解透彻,就会影响到后续所有的概念。比如:开集和邻域、拓扑和拓扑空间、连续映射等基础概念,如果没有重视这些基本的概念,就会导致后续内容的学习如同听天书。因此该课程中许多概念在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2.《点集拓扑学》课程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几何图形加以研究,又因其高度抽象性,因此初学的本科生需要适应期来逐步接受。
3.大部分关于点集拓扑学的教材总是注重理论讲授,而缺少实例,同时也缺乏与各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生感到空洞、乏味且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同时与已有的知识体系也不能流畅的同化与融入。这就会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到十分迷惑,不知道知识的实际落脚点在哪。
二、对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处理
相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大部分高校该课程的教学课时数是较少的,再加上前述的学生的原因,教师是不可能将全部经典内容都进行教学的,只能讲授该课程涉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理解《点集拓扑学》的核心内容,掌握核心的思想和方法。
(一)教材的处理
内蒙古财经大学也选用该课程的权威教材,即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熊金城编著的《点集拓扑讲义》(第四版)。但在教学过程中,对该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和选择,主要分为精讲、精练内容、概述内容和自主学习内容三部分,采用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教学。对精讲、精练内容进行详细、全面、严密的论述和证明,并精选、精做和精讲练习题和作业题,一般采用传统的讲授练习法。对概述内容只讲解主要的概念、定理、相关结论及其应用,主要是用例子进行辅助解释,而将复杂且重复的证明过程略去。对自主学习内容比如一些非重点且容易理解的内容,就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完成相关的作业,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习题的处理
对于《点集拓扑学》课程中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概念,是很难找到实际模型进行具体且形象地解释的。而且在教材中,给出概念后就是冗长抽象的定理及其复杂的证明,实例很少而且仍然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如果单纯地进行照本宣科,必然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他们厌学,甚至教师也会产生厌烦情绪,产生厌教。所以可以在进行概念性教学时,辅以习题的教学。比如编写两三个点的简单集合所构成的简单拓扑空间上的习题,将所有的概念、结论都特殊化等等,来帮助他们理解后,再进行抽象和概括。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在做习题过程中不但要达到练习的目的,还要将教材内容和习题内容进行整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教材中定义、定理的理解程度,帮助学生有效的记忆。
三、课程教学中有关教法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主要的主客观影响因素,以及《点集拓扑学》课程的特殊性,要想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效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需采取不同于其他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法,将其中五个重点方法总结如下:
(一)与已学课程进行整合
注重与已学课程概念间的比较与相互同化,使《点集拓扑学》的概念能尽快且顺畅地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点集拓扑学》中的基本概念,如:集合、映射、连续等,学生在数学分析和实变函数中已经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而这些概念在《点集拓扑学》中就是推广和延伸,如果在讲解的过程中加以比较,学生可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从而认可《点集拓扑学》这门抽象课程的实用性。
(二)加强直观图形教学,突出点集拓扑的几何性
为了解释或直观地表达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知识点与图形建立联系,让学生把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转化为对图形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比如可以画各分离性公理间的关系图、可数性公理间的关系图等。
(三)由已知内容到抽象内容
教材中的新概念基本都是直接给出,没有说明新概念的抽象过程,这就会使学生认为《点集拓扑学》空洞、乏味,难以接受。因此要把推广和抽象过程讲清楚,分析已知内容与抽象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比如把学生们熟悉的绝对值的三个性质推广到集合上度量,把实数集上定义函数推广到集合上定义映射等。
(四)注重类比教学法的使用
类比分析是该课程教学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一是细致的对比这门课程中的概念,例如各分离性公理间的对比,各种紧致空间之间的对比;二是对比其他课程的知识点,例如在《数学分析》中定义了数列的敛散性和连续性,而《点集拓扑学》中的序列也具有这些性质,通过对比讨论,可以使学生注意到同一知识在不同学科中的异同。
(五)引导学生讨论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所以在讲完主要内容后,可以组织课堂讨论、相互提问,让学生不但要尽快理解、熟练教材上的概念和定理,而且还要对证明的思路进行梳理和完善,抽象出一套新的证明方法。
四、考试题型及考核方式的改变
鉴于前述的《点集拓扑学》课程的难度,大部分高校都是根据主要内容,以六至七道大题进行闭卷考试的。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作者发现了这样考试的很多弊端,它不能正确地体现出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于是将考试题型进行了如下调整,试卷共有四个题型:不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证明题,并且题量较大,覆盖面较广,但采用开卷考试。这样出题会使大多数学生在理解内容且认真复习的基础上达到及格,其中一小部分学生可以得到高分,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呈正态分布,避免了出几道题而导致大部分学生考试不及格的现象。另外《点集拓扑学》一般都是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课,此时正是学生考研的复习或冲刺阶段,会使大部分考研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这也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结合实际进行这样的考试,既达到了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督促了他们的学习,又不会打消下届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热情。相对来说《点集拓扑学》是一门较为抽象和困难的学科,但其实它的一些概念、理论和方法是度量空间、连续函数等概念的推广,只是研究内容和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教师只要能够把这些抽象的概念通俗易懂地讲明白,并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取舍,灵活多变地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1.1一般资料
本文以本院普外科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择期行胃、肠或肝胆手术(腹外疝和阑尾炎)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11~82岁,平均年龄(46.2±11.9)岁;观察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9~80岁,平均年龄(45.7±1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普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分析影响普外科护理安全因素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安全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建立并完善护理质量检查及考核制度,积极查找和分析普外科护理安全方面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及控制措施。规范护理流程,通过组织学习或培训等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其逐步掌握护理操作技能,积累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②合理配置和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普外科护理工作量的变化情况,动态安排护理人力资源,避免护士超负荷工作,提高其护理质量,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及心理状态。③提供人性化服务。制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措施是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重要途径,护理人员应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做到尊重和理解患者,努力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在护理工作中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消除误会,减少冲突,避免发生护理纠纷。④建立并完善交接班制度。重点做好治疗和护理等环节的交接,规范护理交接班,努力做到“三清”,明确下一班需重点观察和护理的内容。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经护理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评分>14分表示存在焦虑,评分7~14分表示可能存在焦虑,评分<6分表示无焦虑。在患者出院时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普外科护理安全管理、护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与不满意2项,问卷有效回收率100%。统计两组患者在护理服务中出现的护理安全事故。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事故发生率比较
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事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心理健康状况
观察组HAMA评分>14分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评分<6分的患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无线电频谱的概念限定
由法学研究者限定具有很强技术性的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概念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国物权法学者直接沿袭了无线电技术研究者的技术性概念,而没有对其在物权法或相关法律上运用法学术语对其进行法律概念的界定。无线电频谱资源是一个复合型词语,对它的概念限定具有几个侧重点,有的学者侧重“无线电(波)”,有的学者侧重“频谱”,有的学者将重心放在对“资源”的理解上。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概念界定是研究其财产属性和物权客体属性的前提,然而理解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前提是准确地理解“无线电频谱”的内涵。目前我国将无线电频谱资源和无线电频谱两个术语进行了混用,然而无线电频谱资源和无线电频谱显然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是后者的上位概念。目前我国对无线电频谱的概念限定通说是无线电波说。无线电频谱是一定的无线电频率的总称,仅有的几个在立法上对无线电频谱的定义进行限定的国家均采用此种学说。②我国大部分学者也承袭了这种学说“,无线电频谱一般指9KHz~3000GHz频率范围内发射无线电波的无线电频率的总称。”③此说在解释无线电频率的时候,指出无线电频率是一种自然界存在的电磁波,是一种物质。④照此解释,无线电频谱是无线电频率,即无线电波的总称。但无线电波和无线电频谱以及无线电频率是不同的概念,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无线电波是电磁波的一种,频率大约在10KHz至3000G赫之间。①无线电波是一种不用人工波导而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作为传输载体的无线电波都具有一定的频率和波长,即位于无线电频谱中的一定位置,并占据一定的宽度。②无线电波只是无线电通信中信息传播的一种介质,它本身在无线电频谱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无线电频谱资源并不是无线电波,它是对无线电波的波长和频率的一种特性描述和表现形式。在探索无线电频谱的准确概念之前,我们必须明确频谱和频率这两种概念。频率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振动(或振荡)的次数或周数。③无线电频率就是无线电波在单位时间内完成震动的次数或周数。频谱就是频率的分布曲线,复杂振荡分解为振幅不同和频率不同的谐振荡,这些谐振荡的幅值按频率排列的图形叫做频谱。④由此可见,无线电频谱是指表示无线电频率排列的一个图形,其并不等同于频率和无线电波,其也不是一个有物理意义上的物,其只是人们根据频率的排列描绘出来的一种图形。
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概念及其财产属性
自然资源的财产性是不容置疑的,无线电频谱资源的财产性在各国和欧盟立法中也被普遍认可。⑤如果不将无线电频谱资源归属于自然资源而界定为一种人为资源使用权的话,其到底是不是一种民法上的财产呢?关于民法财产的内涵和外延我国民法学界没有统一认识。而物权法将财产和物权客体之物混为一谈,财产和物在物权法中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混用,似乎任何说不清或无法恰当总结概括的物权客体,统统用“财产挡驾”。财产的外延是大于物权客体之物的,财产包括有体物、无体物和权利。⑥有体物即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物权之客体;无体物代表的是智力成果这种无形的财产;权利是指具有财产价值的可以作为商品交易的权利,如债权、股权等。如果说无线电频谱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种,则是将此视为一种客观实在的物,其财产性是没有异义的,但是无线电频谱资源是一种抽象资源,它并没有客观实在性,其所代表的是对无线电频率的使用权,这种使用权的财产性不是基于有体物的存在。无线电频谱资源是表示无线电频率的一种图形资源,这种资源有点类似于知识产权上的作品,但是国家在《物权法》中将这种图形的著作权纳入到国家所有权中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国家和各单位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利用显然不是这种著作权,其利用的是无线电频率的使用权。国家享有无线电频率的使用权和分配权,单位和个人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有偿地从国家无线电频率使用权中部分分享这种使用权。国家对无线电频率的使用权和分配权享有专有所有权,有偿的出租无线电频率的使用权,就像有体物的出租权一样,拍卖和支配只是国家出租无线电频谱资源的一种方式。但频谱资源不像有体物一样,作为使用权和分配权其具有非消耗性,使用申请人为取得承租人的身份而支付的对价,而非像有体物一样对使用消耗的弥补。⑦这种使用权益给这种使用权和分配权的所有人带来了经济效益,其具有“有用性”。因此,无线电频谱资源作为国家对无线电频率的专有使用权和分配权具有财产属性。
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物权客体属性
物权客体范围是《物权法》制定之时乃至当今的热门论题之一。目前物权法客体范围主要有三种学说,即有体物说、有体物加无体物说,有体物加法律拟制说。有体物说的典型代表是《德国民法典》,其第90条规定,“本法所称之物为有体物”。有体物说坚持“物必有体”理论,不承认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以电和热为代表的无形物以及作为无体物的权利。《日本民法典》的第85条直接承袭了《德国民法典》的学说,早期学说认为物以占有一定空间而有形存在为限,至今有学者还坚持认为可以承认对电等物的支配权,但不能承认其物权的成立。①罗马法中的无形物系法律拟制的关系。罗马大法学家盖尤斯认为无形物是没有实体存在,仅由人拟制的物,即权利。②罗马法关于无形物的定义为《法国民法典》所吸收,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大陆法系。《法国民法典》将对他人之物的权利、要求返还财产的诉权均视为民法上的财产。以不动产为客体的权利为不动产;以请求偿还到期款项或动产的债权和诉权为客体均为动产。《意大利民法典》第202条规定:“任何可成为法律关系标的之事物,均称为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并不把物局限于有体物,只要权利可以作为法律关系的标的也是物权法之物。《德国民法典》的物必有体论显然不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随着物理学上的发展,电、热、磁等被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学上的客体逐渐为人们所控制并进行商用,其已经具备了财产价值,因此,现实生活有承认这些财产的物权客体属性的必要性,法律拟制说随之诞生。法律拟制说最常用的词语是“视为”,即将本不属于某一范畴的事物纳入到此范畴之内进行规制。拟制说中关于《物权法》上物的范围一般采用“1+X”模式。所谓的“1”是指“有体物”,“X”是指各种理论模式列举的在有体物之外而为物的概念所包含的范围不等的其他种类的物。③我国《物权法》第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之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可以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仅从法律条文上解释这一规定说明我国并没有采取“有体物说”和“法律拟制说”,而是有限制地采取了类似于《法国民法典》和《意大利民法典》关于物的规定,其并没有将物的范围局限于有体物,也没有将所有的权利都纳为物权法的调整范围。无线电频谱资源在物权法中赋予了国家所有权,其物权客体属性在物权法中予以了认可,但无线电频谱资源究竟属于何种物权客体在物权法的条文中没有明示。无线电频谱资源究竟属于物还是属于法律规定的权利,如果属于物,其属于动产还是属于不动产;如果属于权利,究竟是哪一条法律赋予了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物权客体地位需要我们一一探讨。
(一)无线电波说的困境
正如本文第三部分所介绍的,目前通说是将无线电频谱资源等同于无线电频谱进而将其等同于无线电波,将无线电波的物质性强加于无线电频谱资源上,将无线电频谱资源视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抛开无线电波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差异性,即使将无线电频谱资源等同于无线电波,其也不符合物权客体之物的特点。物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物是指物理学意义上的一切物,日月星辰以及人体本身亦为物,狭义之物仅限于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之物。无线电波属于广义上之物,而非民事法律关系客体之物。物权法客体之物具有存在于人体之外、有体性、能够为人力所支配、独立一体性、满足人类生活需要和特定性六个特点。①显然无线电波是独立于人体之外,具有独立一体性,并能够为人类生活所利用并满足人类生活需要。无线电波虽然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但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甚至都无法感觉到,②无线电波的有体性是值得怀疑的,其能够为人类所利用并不是我们承认其有体性的理由。再者,无线电能够为人们所利用,但其不具有特定性,人们不能对其进行存储,也不能将其转移,他人更不能消灭它的存在。有的学者将无线电波视为类似于电和热的自然力中的一种。③但是,物权法上的自然力指以动态方式存在的可直接利用的二次能源能量的表现形式,一次能源能量的表现形式的自然风力、水能、太阳能等不是自然力。④无线电波是一种发现而不是一种发明,它自始至终地存在于自然界中,甚至在人类产生之前。人们对无线电波的利用并没有经过二次转化而是直接利用,故无线电波并不属于以电为代表的自然力,因此,在无线电波意义上将无线电频谱资源视为自然力进而将其作为有体物和拟制物解释成物权客体之物不具有合理性。即使我们将无线电波拟制为与自然力并列的拟制物进而将其视为物权客体之物也解释不通。国家之所以将无线电频谱资源作为国家专有所有权的客体在物权法上予以明示,主要是因为无线电频谱资源如同土地、矿山一样,是属国家所有的宝贵自然资源。同时,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是国家领空的一种表现形式。⑤民法上的物和公法上的物的外延是不同的。完全存在于自然状态的物,就是尚未为民事主体取得的物,比如空气、光线等,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的,是该国家支配的范围,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他们是国家所有权的客体。一方面,无线电波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但是人们可以利用它但是无法控制它,因此其不能成为民法上的物,而只是国家上的物。另一方面,无线电频谱资源是一种全球人民共享的资源,它均质的分组在全球各地,没有行政地域上的限制,其本不该由其中一个国家宣布所有。另外,无线电波虽然不属于物权客体之物,但其显然也不能被解释成法律上规定的权利。即使我们置以上分析于不顾,就当无线电频谱资源归属于物权法客体之物,那么对它的所有权也是无法行使的,无法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所有权是最为典型、最基本的物权,是物权的原型和产生其它物权的基础。⑥无线电波无法被一个主体排他性地占有,也无法由所有权权利人转移所有,这显然不符合所有权客体的特性。
(二)权利说的合理性
1.法律依据
《物权法》第2条第2款将纳入物权法调整范围的准据法的位阶限定在法律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都无权依其规定扩充物权法客体的范围。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规定了中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对国内法律的一般优先效力,因此,国际条约也应被理解为有权扩充物权客体的范围。关于无线电频谱资源财产归属的规定在我国只有两处,一个是我国《无线电管理条例》第4条规定的“无线电频谱资源属国家所有”,另一个是我国《物权法》第50条之规定,“无线电频谱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无线电管理条例》是由我国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共同颁布的,其位阶属于行政法规,不能作为将国家对无线电频率的使用权和分配权纳入到物权客体之权利的法律依据。我国物权法条文中只是将扩充物权客体的准据法限定在“法律”上,但是并没有将物权法本身排除在此处的“法律”之外。因此,《物权法》第50条规定完全可以作为将国家对无线电频率的使用权,即无线电频谱资源作为“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的法律依据。
2.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正当性
物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物等同财产,包括有体物和无体物。有体物是传统意义上的物权客体之物,即占据一定空间,有一定形状,凭借人类感觉能感觉到的物。无体物指人类感官不能感觉到的物,如请求权、债权等权利是无体物。②无体物和有体物都归属于财产的范围,只不过我国只承认无体物所有权属财产所有权,但不是物权。在我国,所有权与物权实为不同之概念,所有权的主体是财产,外延大于物权客体之物;物权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物权的外延大于所有权。若从概念的规范性上分析,我国物权和财产所有权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混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有学者主张更新关于所有权客体的观念,使各种“无形财产”纳入到所有权的客体范围之内。③我国当今《物权法》第2条第2款之规定实际上同《瑞士民法典》一样承认并规定了无体物,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特征。④我国《物权法》第232条以及《担保法》第75条规定的权利质权实际上也承认了股权、债权、物权凭证甚至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的物权客体地位。我国物权法从“物必有体论”到将有体物之外的运用法律拟制有限的承认自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的《物权法》第2条第2款是对物权客体范围规定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国家对无线电频谱资源尤其是对无线电频率的使用权和分配权视为一种财产,具体可以将其划分到无体物中。有的学者认为物权法客体之权利应先定在他物权之客体的范围内,否则可能出现“所有权之所有权”之困境。通过上文分析,由于无线电频谱资源概念的特殊性,使我们不能对以频谱图案为对象的无线电频谱资源本身产生所有权,因此这种“所有权之所有权”的困境在无线电频谱资源上是不可能出现的。随着时间和科技的发展,物权客体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将国家对无线电波和无线电频率不可能享有所有权的无线电频谱资源解释成一种使用权和分配权归国家所有,既可以用解释论的方法寻找到《物权法》第50条规定的合理依据,又符合物权客体范围的扩张趋势。
关键词: 普遍本科院校 成人高等教育 问题 发展思路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办学层次多样、学科门类齐全和体系化,成人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确立了成人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依托市场经济而发展,同时,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是,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结构不灵活、运行效率低、市场意识缺乏等,这就需要我们对其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促使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
1.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存在误区。
当前,很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成人高等教育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在认识和行动上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层面,对普及“大众教育”“继续教育”不屑一顾,对满足社会需求的新趋势、新热点反应迟钝,在深化成教教学改革上步履迟缓,缺乏与其他成人继续教育方式间的有效沟通,没有形成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互为依托、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面对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及其他各种教育方式的不断挤压,不是想方设法、突出重围,而是悲观失望、坐以待毙,认为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已经走到尽头,没有发展前途。在许多普通本科院校中,成人高等教育被认为是学校“创收”的重要途径,只讲产出不讲投入,影响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后劲。
1.2只注重办学规模,轻视教育质量。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和放宽入学年龄等政策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生源急剧萎缩,招生规模不断缩减,这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很多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在这个挑战面前,更多的是关注办学规模,在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市场,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宣传和招生,力求通过招生保住办学规模抑或扩大办学规模,把规模等同于效益,而无暇顾及办学质量的提高。正是因为不注重教学质量,造成一方面目前社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的新型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规模庞大的成人高等教育仍在大量培养知识老化、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弱的“传统”人才。
1.3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缺乏。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目前大部分成人教育机构在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有效的配套管理机制,在招生、教学、收费、师资等方面尚存许多问题;二是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尚不健全,在专业设置、教学改革、教材选用、教学质量评估、教师工作考核等方面缺乏一套完整的考核、监督机制;三是课程考试流于形式,不够严格,考前“重点辅导”,上课率很低而考试通过率很高,考试成绩的可信度不高;四是普通高校纷纷在各地建函授站,有的函授站并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有的函授站只关心经济效益,疏于管理,教学质量不能保证。上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管理混乱、教学质量偏低等一系列问题,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
2.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为适应社会变化,满足“学习型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需要进行大胆开拓和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创新成人高等教育的理念。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体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应深化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认识到实施成人高等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引导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型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成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学历教育基础上的高层次教育,它既不脱离文化程度这一根基,又十分讲究教育培训的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它比学历教育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更加注重个性化培训。因此,要把成人高等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加以落实。应鼓励举办成人高等教育的院校广开思路,与社会各种职业培训机构、团体、行业、系统和社区等进行合作,采取多形式、多方式,形成新的办学体系。
2.2创新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享”的原则,合理调整成人高等院校的设置和布局,通过合理分工,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办学效益。普通本科院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与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普通专科学校的成人高等教育要协调发展,尽量避免办学层次、专业设置的重复与交叉。普通本科院校举办的学历教育应以本科为主,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和普通专科学校举办的学历教育应以专科为主。支持成人高等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之间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成人高等教育的应届专科优秀毕业生,通过一定的选拔途径,可以直接升入专科起点的本科班接受继续教育。根据社会需求,积极发展中专或高中起点的本科教育和专科起点的本科教育,试办第二本科专业学历学位教育。依托普通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渠道。
2.3瞄准市场,按社会需求办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人高等教育不应办成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瞄准市场办学,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比如,在专业设置上,应在市场调查和内部分析的基础上,增设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实习培训和实训场地的建设,多开设一些有价值的专题讲座,多增加技能操作的指导;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以往照搬普教传统的精耕细作的“满堂灌”授课方式,不能照本宣科,结合社会生产实践,结合学员关注的热点、难点启发引导学员积极探讨;在办学形式上,客观分析残酷的市场竞争形势,体谅学员的工学矛盾,尽可能在不影响他们工作的前提下安排好学习时间和学习形式。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好坏,是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成人教育师资聘任除了要求高学历外,还要兼顾成人教育特点。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经常性地组织教师研讨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强化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规程和各种规章制度,对教师提出规范化的素质要求和工作要求。此外,在教师培训方面,除了要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外,还必须加强成人教育学等成人教育基本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切实提高教师素质。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实行开放式教学,既有学生到校内来学习、接受普通高教的方式,又有可以让老师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深入企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在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学。学生可以随时登陆学校的教学网站,点播授课视频,提交作业,与教师互动答疑。
2.5引入市场评估机制。
教学工作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按照市场化的运作规律,严肃认真地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评估要根据所获得的市场信息,对成教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即对成人教育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确定指标进行量化积分,从而判断其市场价值,促进其提高,为做出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以促使成人教育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
积极发展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过渡的重要举措,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步骤,推动着我国学习型社会的进程,对于我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力竞争力、促进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伟大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更新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成人高等教育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孙中伟.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2]李振波.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成人教育[J].教育探索,2006,(9).
[3]莫灼英,刘春江.试论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改革措施[J].科教前沿,2008,(24).
[4]黄海珍.大众化阶段提升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层次的路径和保障措施[J].成人教育,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