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0 07:37: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华为企业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企业的设备规划是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题,设备规划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而且关系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成败兴衰。本文简要介绍了设备规划的内容、设备的运行管理、GPMS系统以及备件管理。
一、前言
设备规划是企业整个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以良好的设备效率和投资效果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随着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只有那些出色地执行设备管理方法的公司,才会取得卓越成绩,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设备规划的内容
企业设备规划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规划主要包括企业设备更新规划、企业设备现代化改造规划、企业新增设备规划。企业设备更新计划是指用优质、高效、低耗、功能好的新型设备更换旧设备的规划。企业设备现代化改造规划是指用现代化技术成果改变现有设备的部分结构,给旧设备装上新部件、新装置、新附件,改善现有设备的技术性能,使其达到或局部达到新型设备的水平。这种方法投资较少、针对性强、见效快。新增设备规划,是为满足生产发展需要,在考虑了提高现有设备利用率,设备更新和改造等措施后还需增加设备的计划。
三、设备规划的制定
1.编制设备规划的依据
编制设备规划的主要依据有:生产经营发展的要求;设备的技术状况;国家政策(节能、节材)的要求;国家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国内外新型设备发展和科技信息;可筹集用于设备投资的资金。
2.设备规划的编制程序
设备规划就是按上述依据,通过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设备改造、更新和新增规划的项目及进度计划。设备规划的编制,应在厂级领导的领导下,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自上而下的进行编制,编制程序如下:
首先,由设备使用部门、工艺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经营发展规划的要求,提出设备规划的项目申请表。对设备规划项目必须进行初步的经济分析,从几个可行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
其次,由规划部门汇总各部门的项目申请表。进行综合平衡,提出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设备规划草案,送交计划、设计、工业、质量、设备、环保、财务、劳动教育、生产等部门会审。
最后,由规划部门根据会审意见修改规划草案,编制设备规划,经主管副厂长或总工程师审查后报厂长批准。
四、设备运行管理
1.设备资产管理
设备资产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生产的技术物质基础。设备在购进后,财务部就将设备纳入企业的固定资产。要做好设备资产管理,需要包括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等各个部门的同心协力和互相配合。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资产的验收、编号、维修、改造、移装、调拨、出租、清查盘点、报废、清理、更新等管理工作;使用单位负责设备资产的正确使用、妥善保管和精心维护,并对其保持完好和有效利用直接负责;财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和相应的凭证审查手续,并协助各部门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和评估工作。设备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设备的分类与资产编号、重点设备的划分与管理、设备资产管理基础资料的管理、设备资产变动的管理、设备的库存管理、设备资产的评估。
2.设备的磨损
设备在使用和闲置过程中,会发生两种形式的磨损:一种是有形磨损,亦称物质磨损或物质损耗;一种是无形磨损,亦称精神磨损或经济磨损。
这两种磨损都会造成经济损失。为了减少设备磨损和在设备磨损后及时进行补偿,就必须弄清产生磨损的原因和磨损规律,根据设备不同的磨损形式,采取不同的措施和补偿磨损的形式,提高设备的可利用率。
3.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从设备的有形磨损及其发生规律可知,正常磨损期越长,说明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长,就可以减少更换或修复的次数和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可利用率。为了使设备得到合理使用,必须从企业产品的工艺特点和实际需要配备设备出发,使设备的布局合理、协调;依据各类设备的性能、承荷能力及技术特性,进行生产安排工作。此外,必须为设备配备合格的操作者:制定设备使用和维护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客观环境包括必要的防护措施和防潮、防腐、防尘措施等必须能够保证设备充分发挥效能。在设备的使用管理方面,依据以上基本条件,对设备使用的全过程(懂安装调试合格进入正常使用直到设备退出生产)的组织、管理、监督以及采取其他必要的措施,使设备能够减少磨损,保持其应有的精度和性能,并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
4.设备的维修
维修管理是组织各种维修资源,例如,人工、材料、工具,以及通过运用不同技术所得到的信息,维持设备运行在一个可接受的标准上维修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决策维修工作的内容和频度,以达到减少修复过程中内在不确定性。维修管理因其技术性和对生产及产品成本的巨大影响,同时,维修前的备件工作也极大的影响着维修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因此设备维修是企业保证企业正常运行获取利润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五、GPMS系统
1.GPMS系统介绍超级秘书网
在完成设备预防保养文件的改善,使设备的预防保养更详细,更规范后,工厂的预防保养已基本上走向合理,在执行过程中,仍发现存在问题。
改进前保养模式由于生产设备的机械保养由生产部完成,导致保养计划、工作单、保养程序都是分散管理。手工操作居多,难以控制整个公司的预防保养过程因此,工程部,质量部,生产部,信息技术部组成一个团队,将共同开发公司的预防保养系统,命名为GPMS系统,根据某制药公司的实际情况,将预防保养的管理从手工化向电子化过渡。
GMPS流程的特点有可以集中管理保养计划、工作单、保养程序,系统操作居多,容易控制整个公司的预防保养过程。
2.新开发系统提出的要求
新开发系要求能根据设备的信息,预防保养的信息,自动的建立预防保养的计划,并按月/按设备打印报表;管理员按月发放预防保养工作单;工作单随相应的标准预防保养程序一起被打印;保养人员按工作单及标准预防保养程序进行保养;并填写工作单上的内容;完成工作单后,将相应的信息输入GPMS;通知GPMS,该项工作完成;管理人员可查看保养工作完成的状况。
3.GMPS系统的计算机验证
(1)计算机验证的范围
规定出台以前的设备不需要计算机验证;不可以编程或构架的计算机化系统不需要计算机验证;如果装置或设备收集法规所需要的电子数据但并不储存这些数据不需要计算机验证;当计算机化装置或设备储存电子数据并可以对电子数据进行管理或更改,应需要计算机验证;当计算机化装置或设备属于“重要信息系统”如批记录时需要计算机验证;和GMP相关的重要部分并由高集成的计算机系统来控制的装置或设备需要计算机验证,如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
由于GPMS系统涉及到电子数据的存储及电子数据的管理和更改,因此需要对该系统进行计算机验证。
1.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对员工的尊重信任
尊重员工的人格,尊重个人的劳动,尊重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利益分享权等。企业文化只有体现出尊重和信任,员工才能感觉到主人翁地位,才能积极参与到企业全方位的管理中,并在改革中权衡利弊,献计献策,而不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研究院提出了“尊重知识,善用人才,德才兼备,人尽其才”的人才观,具体阐释为“要在研究院形成崇尚知识,重视教育,追求科学的良好氛围”,这是和研究院员工平均学历高、进取性强、期望值大等现状相契合的。研究院通过职代会、领导班子成员到联系点部门调研、青年问卷调查等方法加强上下思想交流和沟通,通过绩效考核调整薪酬,通过评优报奖、住房补贴等对员工进行激励,通过工会组织节庆慰问、文娱活动,将温暖和关怀传达给员工,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还应加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力度,激励员工建言献策。“观念变,思路宽”,只要全院上下达到充分交流,有效沟通,员工就会在企业管理中迸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2.以人为本还需要为员工做长远发展的规划,建立学习型企业氛围
建立学习型企业氛围,才能为员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环境。“学习型企业”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经十年对4000家企业跟踪研究后提出来的,它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通过建立完善的学习教育体系,帮助企业实现具有人力资源挖掘和再造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主导了四航局建材技术、岩土技术和结构技术梯队,还有六大科研平台,这些是组织学习型活动的重要途径,需要提升的是:从内容来说,要更重视向四航局主力公司的主要工艺技术的学习,将研究院技术和四航局主力公司的施工相联系;从形式来说,大型梯队活动每年只有一次,各个项目部、专业所更需要建立学习制度,灵活安排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和习惯。
二、企业文化建设要接地气,适应企业自身的个性
企业文化的内容分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物质层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显部分,指的是那些能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文化形象,如企业的形象标识、员工的统一服装、口号、标语、企业的装饰和面貌、技术工艺设备特性和企业歌曲、展厅、纪念品等,精神层是指企业职工的意识形态,而制度层的企业文化,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包括企业组织机构、专业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和各类规范文件。从实践角度看,当要把管理者倡导的文化融进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变成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制度就成为最好的载体。与制度融合会大大加速企业文化的认同过程,企业制度落实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文化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必须按照企业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企业有关管理制度,真正实现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员工既有价值化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
1.员工培训教育要始终结合研究院中心工作
培训教育是将企业文化灌输给员工的最直接途径,研究院的企业特点决定了员工培训教育应该结合研究院中心工作,用接地气的方式和内容利用好员工的宝贵时间。研究院的户外培训系列活动就充分结合了研究院的业务特色。如“寻找四航足迹”、“项目历炼”,使新员工对研究院的业绩和拳头业务——软基处理有了切身的体会。此外,研究院利用质量月、安全生产月,纪律教育学习活动月,以项目部、一线所为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了安全教育、质量教育、纪律教育和培训,加上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导师带徒等活动,这些活动接地气,实效性很强。
2.抓好项目文化建设的主战场
一线项目部是研究院创造效益的源头、企业形象的窗口,要使企业文化接地气,必须抓好项目文化建设的主战场。从途径上说可以创建文化建设示范点,也可以将企业文化建设与项目标准化管理相结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还有就是抓好文明创建,研究院文明创建主要有文明工地、文明试验室,通过选树典型,总结经验成果在全院推广。此外,项目部要利用生产空隙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将企业的关心传达出来,让员工体会到家的归属感。
3.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利用好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兴媒体的活力和影响力
要接地气就要利用好新兴媒体的活力和影响力。研究院年轻人多,平均学历高,这些人更容易接受新兴媒体。研究院陆续开通了微博、微信平台,新闻视讯也逐步发展起来,拍摄的微电影《特别的礼物》在广东省海员工会、南方工报社共同举办的首届海员系统职工“中国梦劳动美”原创微电影大赛上获铜奖。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对于研究院来说,要掌握好度,既要利用起来,吸引眼球,达到宣传的目的,又不至于出现人力疲乏的情况。
三、新闻宣传工作者需要“走转改”,助力企业文化落地
新闻宣传是企业文化建设最直接的有机载体,对于新闻宣传工作者来说,企业不乏层出不穷的故事,但提笔难言,更多的不是没有文采,而是无米之炊的困惑。研究院新闻宣传工作者抓住机会,走出机关办公室,深入基层单位,创作出很多鲜活的好作品。
1.介入基层工作,在实践中了解
空洞无物、脱离实际的文章,大多是因为不了解一线情况,不懂得实践所需的基本知识,不明白一线员工的想法和需求。要有目的地介入基层工作。在实践中了解,掌握该项工作的性质、特点及相关知识,甚至有机会可以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比如一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它的概念、内容和基本要求文件上、资料上都讲得很清楚了,但光知道这些还不够,还必须从现场发现一些实际问题与实际任务,实践才能出真知。
2.多向一线员工请教
1.1企业和员工对安全生产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由于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建设还没有真实的列入到国家立法当中,所以虽然国家也通过一些文件精神表现了对标准化生产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仍然有一些企业和员工认为这一建设既然不是国家的强制性要求,就没有必要将其列入到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日程,对其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对标准化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不但致使建设效率相对较低,建设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企业安全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1.2企业内部管理部署存在一定的缺陷
由于企业领导层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思想认识误区,所以在真正的开展建设工作时,企业领导层一般不会对其认真部署,甚至将这一项目分散到各个部门中进行独立管理和部署,部署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强,造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过于分散,管理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在进行标准化建设时也会受到各部门集体建设氛围的影响,例如在企业相对重视这一项目建设时,员工就会热情高涨,建设进程也相对较快,反之,员工就会情绪低迷,建设效率低下,非常不利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3标准化建设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我国部分企业危化品生产企业规模较小,企业能够在生产经营中获取的经济社会效益也相对较低,再加上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并不会对这一建设项目投入适当的资金,人力资源的体验如也相对较少,致使标准化建设不具备足够的基础建设资源,极大的限制了这一建设项目的发展和深化。
2强化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2.1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进行分级评审
一般情况下,危化品企业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可以具体的分为三个等级,对危化品安全生产的评审标准也应该按照这按个等级来进行。首先,企业应该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国家相关文件以及经营许可条件等,按照等级评审的要求将每一个文件要素划分为三个等级,并针对每一个等级提出相应的评审方式并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评审标准,构建具有标准化特征的三级评审体系。其次,在建设了较为完备的三级评审标准体系的前提下,再根据国家对危化品企业制定的安全许可条件中的相关要求,制定更为具体的一二级达标标准。这样在实际的分级评审过程中,管理人员对危化品企业的监管就可以转变为监管企业对危化品安全生产标准贯彻落实的状况上,既能够有效避免管理中走形式的现象,也方便管理人员加大监管力度与检查执法频率,进一步督促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2.2适当开展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评审人员的职业技能
由于现阶段,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自评和考评人员之间存在员工职业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的状况,所以为了进一步强化标准化建设的考评管理,充分发挥出考评工作人员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实际作用,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际发展概况对企业自评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并为监管部门的考评人员创造实践考评空间,在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工作业务技能的同时,逐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其在工作生活中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进一步明确危化品安全生产在保护社会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意义,全面提升评审人员的评审水平。
2.3整合各体系工作,提升管理水平
对于已经通过国家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在实际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借鉴其他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积极寻求企业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建设和企业各部门管理工作之间的整合之路,对企业内部进行全局性的管理和控制,逐步实现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化管理,从而在管理上节省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生产上规避事故的发生风险,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首先,在企业内部为危化品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交流设置相应的中介机构,在企业外部也同样为小企业与大型成功企业之间的学习发展设置中介机构,通过中介管理,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之中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联系,实现企业各体系之间的整合;其次,加强交流沟通平台建设,国家可以通过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一个危化品企业的沟通交流平台,为危化品安全生产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宽广的网络平台,促进各项信息资源的整合的发展;第三,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小企业创建更多的标准化建设学习机会,提升小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3结语
关键词:企业 安全文化 以人为本 研究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实现企业宗旨、履行企业使命而进行的长期管理活动和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全员性的安全价值观或安全理念、员工职业行为中所体现的安全性特征、以及构成和影响社会、自然、企业环境、生产秩序、安全氛围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安全文化理念,企业安全文化理念是人们关于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的思想、认识、观念、意识,它将时时处处指导和影响员工的行动方向和行动效果;它是激发员工参与、配合企业安全管理的动力。本文着重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探讨创建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途径。
一、创建企业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安全生产本身是对人的生命权益的维护。工业事故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事故的原因并非物质的原因。90%的事故是责任事故,都与人的因素相关。更确切地说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追根溯源还是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文化不高所至。在安全管理系统人、机、环境诸要素中,人是安全的主体,人是决定因素,而安全文化的主体也是人,最终的结果是人的安全、与人的健康和谐的生存和生活。人的安全意识强弱、安全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决定安全生产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同时,在创造文化的三要素(时间、空间、人)中,人是最重要的。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价值实现五个层次上的需求,形成了安全价值体系的需求和观念。可以说“以人为本”是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的人本观念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准则。从安全生产管理角度来讲,企业安全文化创建工作,是提高管理干部和员工的安全素质、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基础工程,也是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就我所在的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运输部来说: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公司所有机动车辆的行业管理。不仅涉及企业内安全生产管理,同时也涉及外部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还有不同的特点:它强调的是人、车、路三要素的统一协调。交通运输本身又是高风险行业,交通事故发生机率远远高于企业生产事故发生机率。因此我们在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中,针对企业交通运输的特点制定了一些安全管理制度并逐步完善,直至目前使用的(2011)东电联字13号《东电机动车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形成了以安技部为管理主体,运输部为行业管理的执行部门,对企业内各单位、子公司所拥有的机动车辆采取了“分散经营、集中管理”的管理体系,对大东电行管车辆驾驶员实行集中安全教育培训。其主要目的是要保障我们驾驶员按国家行管规定出车上路,并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完成企业运输任务。通过加大行业管理力度,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使一般交通事故也在逐年下降,充分体现了东电“以人为本”是安全管理理念。
二、创建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
安全文化创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包括安全宣传、教育、管理、法制、经济等方面的建设和组织措施,涉及企业党政工团各个部门和单位,涉及千家万户和全体员工,必须加强沟通和联系,努力构建安全文化网络体系,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格局,发挥整体效应,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员工,员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作为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一是要加强员工的安全理念的灌输,把各种安全理念、警句汇编成册,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并定期开展安全理念专题研讨、讲座、交流活动,提高员工对各种安全理念的认识程度,从根本上强化安全认识,提高安全觉悟,牢固树立“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观念。例如:我们每月一次全公司驾驶员安全教育例会;每周一,是各单位雷打不动的安全学习日;对于运输部汽车工段各班驾驶员,还执行企业班前会制度进行安全教育,还有各工段、班组的班前会,每周一次安全专题学习会等等,对职工进行安全文化、安全理念的教育。二是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技能培训,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安全观念,掌握了一些安全知识,不等于就具有实际操作技能,只能是“应知”。要做到“应会”,还必须进行反复的技能训练。对此,要狠抓员工安全操作技能的强化性训练,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系统安全技能培训,定期举办各工种、岗位的安全知识考试,提高和巩固培训效果。同时,积极开展各岗位安全操作技术练兵、防火、防汛事故演习和突发事故处置应急演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技能训练活动,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优化环境,开展活动,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良好的安全环境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硬件”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成果的具体表现。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等宣传舆论工具,积极建设安全文化园地、安全文化长廊,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技术比武、劳动竞赛、安全座谈以及征集安全漫画、安全警句格言、举办安全签名等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要积极开辟安全学习园地,悬挂安全标语口号,设置安全橱窗,为员工提高良好的安全学习环境;要积极改善安全文化环境,安全文化环境建设向客户延伸、向关键岗位延伸,对重点部位进行美化、亮化、规范化、模板化、标准化,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作业环境。例如:机车工段将从日常工作中总结提炼出的:“强调在班前、操作要规范、监控在过程、总结要及时”安全工作四部曲标注在《安全学习园地》。要通过安全文化的物态化,依靠环境引导人,使广大员工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从而有效提升企业整体安全文化水平。
(四)制度建设,构建机制,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保证。
[关键词]微博 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 企业形象
一、引言
微博也被形象的昵称为“围脖”。人们开始习惯在机场、在公交车上、在餐厅随时随地通过微博这个信息平台,记录自己的心情,记录发生在自己身边并且感兴趣的事情,同时,即时传递出去。电子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微博已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据统计,在新浪注册的微博用户已经超过3亿人,而在腾讯注册的微博用户也已超过2亿人。随着微博的流行,不少企业也开始申请企业微博账号。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微博时代。
在生活中,微博成为了人们抒发自己感情的一个平台,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企业中,微博也成了员工展示自己的新舞台,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对企业的个人感受。微博,无形之中成为了员工宣传企业文化理念的窗口,同时也是宣传企业形象的窗口,利用得好,以前不为外界所熟悉的企业会因为其人性化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而被广泛了解。微博的兴起给企业的人力资源者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利用好微博这个平台管理员工和企业,通过员工这个窗口建设和传播一个和谐、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微博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
微博的时效性和快速性使得任何问题都能快速传播到网上,加上粉丝的转发,粉丝的粉丝再转发,这样循环,任何事情都会很快被放大。微博,无形之中成为了员工宣传企业文化理念的窗口,同时也是宣传企业形象的窗口,利用得好,以前不为外界所熟悉的企业会因为其人性化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而被广泛了解。微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微博最常用的功能就是个人消息,用户之间可以互相关注加为粉丝,然后就可以看见对方的消息。在微博时代,管理者可以用个人微博添加员工的微博,和员工互粉,也可以利用企业微博消息。一般都是员工关注企业,在互粉的同时,企业也关注了员工,这会使员工觉得自己对企业来说是重要的,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利用这个新媒体及时有效的信息,可以让员工提前知道企业的未来动态,增加员工对企业的了解,有助于建立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信任。让员工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新动态会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员工觉得自己和企业是分不开的一家人。
2.微活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传统的活动可能因为时间、地点等众多因素而受到限制,而微活动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不受人数的限制,上到企业领导者下到企业一线工人都能一起参加微活动。企业可以定期在微博上进行互动来丰富员工的生活,增添工作的乐趣以及增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凝聚力。例如:春节期间,企业可以开展以春节为主题的微活动,员工可以转发各地的春节习俗,也可以自己的春节见闻、趣事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新年愿望等,大家一起一起评论,营造一个领导和员工在一起,广大员工春节也不离不弃、欢欢喜喜一起过大年的气氛。或者企业还可以以技术为主题的微活动,吸引广大员工表达各自对自己专业技术的见解,或者进行一次设计大赛展示自己的作品,对获奖优秀的作品给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些活动都可以加强员工与企业的交流,构建和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形成企业关怀员工、信任员工的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
三、微博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的特定的价值观,是由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它体现的是全体员工的工作态度、精神风貌貌和经营业绩,从而反映出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显著特点。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1.精神文化也是企业的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信条和经营理念、企业形象和企业目标等;2.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组织环境、员工成长环境以及奖惩机制等;3.制度文化包括组织结构、战略、规章制度、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员工行为规范等。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成员共同信守的价值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它能够引导和约束员工的行为规范、强化员工职业道德意识、凝聚员工团结奋进,激励员工积极进取,它的根本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而微博的兴起为企业和员工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更是企业展示企业形象、传播企业理念、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有力工具。如何利用这一工具,充分发挥微博的放大效应,建设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笔者从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组织沟通、员工关系五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培育出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把企业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品牌形象、服务理念、经营目标、行为准则等等有关的方面,都融入到每个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体现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
理想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使员工感到宽松和谐的、有一定的压力也有更多的动力,能够不时取得成功感和成就感的愉悦的工作氛围。也应该是使顾客、潜在用户、周边人群等与企业接触和发生关系的所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优质服务、细微服务和温馨服务的氛围。
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既要通过有形的品牌、产品、司容、司貌、司徽、服装等予以展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员工的精神风貌、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组织纪律性、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宽松和谐的氛围等各个无形的方面得到体现。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人的工作”的范畴,因而必须“以人为本”,围绕人(内部员工和外部顾客)的需求来建立,并根据人群需求的增长而不断予以完善和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的企业规章制度,是优秀企业文化赖以建立、保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必须通过一定的条件培养和打造而成。全体员工普遍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员工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只能在一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干预下形成,在良好的舆论氛围影响下得以巩固和完善的。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良好的企业舆论氛围,既是衡量企业员工行为的尺度,也是造就优秀企业文化的前提。
但是,企业规章制度实施的对象是员工,推行的效果如何,也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员工的文化层次、接受能力和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因此,就必须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实施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予以落实,才能更有效地使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等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推行来予以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的和不断予以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既是创造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前提,又是优秀企业文化得以维护、延续、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保证。因而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和员工的各种行为活动、内部和外部等各个方面相互关系的建立和调整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这样,才能确立优良的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的不断提升和创新,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三、坚持以人为本,吸引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要建立、保持和不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就必须重视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全体员工吸引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因为企业的主体是人,企业的各项活动要靠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要通过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是非标准、日常行为来体现,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必然需要广大员工的共同参与。
倡导积极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员工主人翁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协作奋斗的团队精神,使广大员工普遍增强“司兴我荣、司衰我耻”的思想意识,在全公司上下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同时从提升服务品位入手,大力提倡亲情介入和换位思考,组织全行开展大讨论,弘扬诚信、合规、尽职等职业价值理念,切实提高文明规范服务水平。
最大限度地吸引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还能够保护好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达到企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的建设水平,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推进企业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生存是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所有企业的期盼,它必须满足多种因素。在这众多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中,惟有人的因素最重要位居第一位。因为其它因素最终都要通过人这个载体去实现去完成,没有人因素的存在 ,其余因素的价值将无法得到体现。因而,在一个企业内,人的智慧、力量得到了有力发挥,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壮大。作为企业的管理层,管理好人的资源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充分发挥人的资源优势呢?又如何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呢?
我认为:首先,强化培训员工的技能水平,不断开阔视野。
在我们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作法,或从优秀的企业中邀请某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帮助提高,从而达到推动全体员工业务技能的目的;或将少数员工送出去到别的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学习他人先进技能的同时,切身感受他们的治企管企方略,不断开阔思维,从而发现本企业的治企管企不足,为以后的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及时“调频”,让员工与企业产生共振效应。
随着劳动用工体制的改革,社会保险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彻底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再似过去那样无论企业条件好坏与否,经济效益高低与否死抱一个单位不松手。现在的人们思想活跃,“跳槽”的念头在大脑中频现。如果企业效益暂时低迷,员工会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会以满腔的热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企业出谋划策,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共同实现双赢。
第三,相互沟通,让员工时时刻刻融入到家的亲情中。
论文关键词:多元化经营;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许多企业走上了多元化经营的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是和我国当时短缺经济和地方保护主义有着密切关系的。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从短缺转入相对过剩.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就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在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之后.企业的经营出现归核化的趋势。所以.近十几年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众多企业遵从的主旋律.但是随着企业的成长和行业的成熟.国外大企业纷纷到国内投资建厂.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适应全球化的趋势.适时实施多元化经营又重新摆在相当一部分企业决策层的面前。
1、多元化经营的概述
多元化经营指的是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多元化经营的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家安索夫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包括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投资领域多元化和资本形成多元化多元化作为一种经营战略.其基本特征是企业在权衡企业自身能力、风险因素、利润的基础上,寻求自身与市场机会的最优结合。时至今日,发达国家中的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相当大的一部分都采用并实施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2、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问题分析
纵观我国企业从事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不管是大集团企业招兵买马、扩张地盘.欲建起一艘巨型航母,还是中小型企业投资经营.欲小有斩获或企图就势转行.在经营过程中都存在以下一些或多或少的硬伤:
(1)盲目进入非相关多元化行业。依据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多元化经营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两种。相关多元化是指在现有的产品和市场之外开拓新的产品.但产品和自身已有的技术、市场、生产、管理等方面有相关因素:非相关多元化是指脱离现有的行业.进入与现有产品、市场、技术等自有条件均无关的其他行业。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在市场的机会与诱惑面前,许多起决策作用的领导,自信心容易膨胀。在忘却自身实际、不熟悉其他行业运作规律的情况下。毅然踏入其他行业.而面对新的行业突如其来的新问题、新情况。往往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最终为其所累。如20世纪90年代初的“巨人集团”.一颗璀璨的新星.伴随着向房地产这一陌生领域的迈进.伴随着巨人科技大厦从l2层拔高到70层.巨人集团在一片危机声中轰然倒地。
(2)不顾自身实际情况.过早地实施多元化战略。任何企业的成功都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只有企业自身具备进入当前市场的能力时.多元化经营才能获得成功。任何与企业成长规律相违背的发展行为.都注定要陷入困境一个企业正常的成长路线是创立阶段、发展阶段和产业扩张、结构调整阶段创立阶段和发展阶段是积累自身经营优势.形成自己的根基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企业的领导层来说,本应该心如止水,淡然观花.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方向不明、资源分散可我国很多企业在发展阶段.甚至于创立阶段就按耐不住寂寞.急于做大做强的心情.过早地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一个没有根基的灌木丛。
(3)多元化扩展速度过快.企业管理逐渐失控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是一条必由之路.因为国内大型的制造型企业还很少有进人世界500强的2009年排名第499名的中国铝业集团,它的营业收入为185.79亿美元如此巨大的销售额.靠单一产品的专业化,大规模生产.显然是办不到的。所以.该公司在做大做强铝业的同时.积极向其他有色金属产业拓展.而且还拓展了建筑、市政公用等行业工程规划、咨询、设计以及工程承包和监理等业务。
由此可见.进行多元化经营无可厚非的.但是很多企业缺乏的准备工作且进军速度非常快如太阳神企业从吹响多元化发展的号角后.一年内上马了包括石油、房地产、酒店、化妆品、电脑等在内的二十来个项目,另外,在云南、新疆等地相继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收购活动。结果内部相应管理跟不上,导致企业也快速衰落。
多元化经营.初始阶段扩张速度不宜过快.在从专业化向多元化转变的过程中,其中有许多艰苦的、细致的工作要做。诸如资源分配、管理团队建设、企业文化是否要重新构建、企业战略目标是否要变化、企业经营业务主次排队问题等等.都需要纳入进来作全盘的考虑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必然要面对多个产品市场.这就无形中间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和监管难度.同时也致使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更加复杂.给企业的经营决策带来更大的风险和难度而我国过去多元化经营的实践一再重复这样一种现象.企业的领导者进人一个陌生的领域之后.由于对新的行业不熟悉.在业务方向的把握上不准确.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上往往出现失误这种事件不断地在各个层面发生.最终结果无一不是对企业的管理上一步步失控。
3、多元化经营需要慎重考虑的主要因素
相对于专业化来说.多元化经营有着很多的优势.它避免了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分散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各项事业可以“百花齐放”.多条线路盈利,同时.它们相互之间还能够起着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作用。提高资源共享的程度.进而提高了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运营效率.增加企业的效益.增强企业的实力。使强者更强。在进行产业扩张.实行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如果要想出现掌控良好的局面.以下几项因素是必须慎重考虑的
(1)认清自身实际情况,坚持培育核心竞争力不动摇古希腊德尔斐神殿有这样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它一直在向人们诠释.自我认知一直是挑战人类智慧的梦魇这一命题对于企业来说.认清企业发展阶段、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技术领先度、在同行业内的排名等一系列问题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这一系列问题都搞清楚了.那么方向也就明确了.行动也就务实了企业处在创立阶段或发展阶段.那就先静下心来专业化.把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为。
目前的主要任务来抓因为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必须拥有充足的资源和实力,不仅包括人、财物等有形资产,还包括企业的形象、品牌等无形资产:同时保证核心业务能够提供新业务在新的领域盈利前所需要不断投入的各种资源。
多元化经营成功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核心业务的充分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但是核心业务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核心业务也要不断地淘汰更新.从而不断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永葆青春,散发活力。具体来讲.就是先集中发展核心产品。再借其力发展相关多元化产品.随着老产品的过度竞争.外部环境变化.再从相关多元化产品中培育核心产品.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企业的良性发展。
(2)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所涉及的各行业之问的相关性对多元化,经营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学者研究表明.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过程中.经济效益有好到差的选择依次是:内在相关多元化、外在相关多元化、内在非相关多元化和外在非相关多元化在选择相关多元化时.还要考虑该产业有没有迅速做大的可能性.那些市场容量小、市场分散,很难做到几亿、几十亿的产业.这不是很适合进入的。
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既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原有的资源优势.又可以节约经营资源.它包括资金、技术、管理团队、品牌、营销网络等资源。而如果产业间缺乏关联性.企业的管理层对它不熟悉、不了解.认识不到其在经营过程中的困难而陷入多元化经营的困境在转行过程中很多失败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说明。
(3)把握多元化经营的途径、增强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多元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投资新建和并购两种投资新建是实力比较雄厚、有较多闲置资本的企业的一种选择.但是这种方式周期比较长、成本也比较高、风险相对较大。与此相比.通过购买一个企业全部或部分的资产或产权。而达到控制、影响被并购的企业.从而实现多元化经营的行为却具有较多的优势通过并购可以得到被并购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可以在短时间内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如2009年.中石化以75.6亿美元价格成功收购瑞士的阿达克斯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完成对新加坡石油有限公司的强制性收购.
关键词:潮汕企业;管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02
近年来,伴随潮汕地区一些企业的上市,资本市场的潮汕板块逐步形成,潮汕地区的企业(简称:潮汕企业)发展迅速,但是真正做强做大的仍是少数,他们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规模无法突破,家庭作坊式的痕迹依然存在,二是“百年企业”凤毛麟角,大多企业寿命不强。究其原因,与潮汕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方法密不可分,而潮汕地区独特的商业意识与人文风俗更是深深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管理模式的演变、发展。
一、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分析潮汕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管理不仅仅要考虑成本利润、商业模式、组织建设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矛盾和冲突。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关注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与行为,它包括四个维度:男性化/女性化社会、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下面我将结合其理论去分析、研究潮汕企业目前的管理活动与管理行为模式。
(一)男性化/女性化社会
男性化社会中,性别区分明确,男性成员重视表现、抱负、自信,注重物质利益上的成功,而女性则被赋予温柔和关心的角色;在女性化社会,性别角色区分不明显,男、女性都注重生活质量、服务、关心他人。
潮汕民风崇尚大男子主义、爱面子,男子以钱和物为导向,在一些场合有意识地起主宰支配作用,生活方面主张“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化倾向在潮汕企业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
1.人才选拔、任用方面。在潮汕企业老板的观念中,男性有魄力、有决断力,注重事业发展,而女性应贤惠持家。当企业关键岗位(如市场总监、生产厂长、技术总监)空缺时,如果同一岗位有不同性别的候选者,企业会不自觉受偏男性化因素影响,优先考虑男性,而认为女性较适合后勤保障类工作;
2.企业文化缺乏人文关怀因素。潮汕企业文化更重视对利润、物质的追求,体现在企业激励机制更多以物质激励为主,忽视精神鼓励。企业管理者虽偶尔对员工有口头上的关心或当员工遭遇变故时能给予一定资助,但不规范且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
3.“粗线条式”的内部管理模式。潮汕多数企业的规章制度存在零散、内容不够详实周全、更新缓慢等特点,在企业高速扩张偏暴利时期,粗犷式的运作所带来的影响往往会被高利润掩盖,但当企业趋向微利时期时,由此所引发的内部经营管理问题就会暴露无遗。
4.以命令式沟通为主。管理者大多有着“发号施令”的习惯,科学化的流程、规范在他们的威严面前常常形同虚设,一般他们也讲究面子,大多不能容忍其他人公然对自己提出异议,使上下级交流出现障碍。
(二)权力距离
霍夫斯泰德发现在权力距离大的企业下属对上司有较大依赖,不崇尚协商解决问题,彼此间的感情隔阂较大,而权力距离小的企业则反之。
潮汕地区大部分企业由家庭作坊发展而来,发展壮大后,也多采取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即便是形式上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上市公司,依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家族色彩。一般体现为决策权集中、自上而下,员工的参与程度底,工会作用微弱等。故潮汕企业显现较大的权力距离,具体为:
1.人员聘用上,普遍难以做到“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潮汕民风重亲情乡情,讲究辈分、资历,这些延伸为企业行为中对中高层及关键岗位的保留控制权上。领导者更愿意相信家族成员,即使非家族成员有优异表现或对企业有贡献,也较难得到合理提升而进入核心管理层。这些都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员工工作态度与素质培养,影响企业的凝聚力。
2.严格的等级式管理。企业组织上下层级分明,决策大多是家族核心成员独自做出,基层员工很少有机会参与;上级对下级的授权较少,企业员工大多习惯接受上级的指令、工作指示办事,工作自主性及自主能力较差。
3.企业的创新能力弱。潮汕企业趋向领导的绝对权威理念,在创业初期或企业遭遇危机时,某些家族成员对企业有重大贡献,他们或老板就是权威。这种经验式、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命令如山倒”的模式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方向。员工不敢也不愿质疑公司管理和挑战权威。这明显伤害了员工的创造力与工作积极性,严重降低企业的活力和创新力。
(三)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是指组织或群体面对不确定性时所感受到的威胁以及试图通过制定安全规则和其他手段来避免不确定性的程度。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的文化一方面愿意冒险、接受不同挑战,另一方面欠缺明确的规则来指导行为。
潮汕地区地少人多,潮汕人多以出海捕捞或经商为生,正是潮汕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环境,造就了潮汕企业对不确定因素接受程度较高。其企业管理趋于不确定性规避弱。
1.企业管理存在非理性意识。潮汕人在生意场上容易产生“搏一把”心理,不重视法制、商业规则,喜欢走捷径。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在潮汕企业中较易发生,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向外发展。
2.企业战略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前瞻性、规划性。很多潮汕企业在开展业务时,随行就市,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有时难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如某项产品的短期效益明显,企业可能会在不经考察和研究的状况下就仓促入市,往往对市场把握不准确而使企业陷入危机。且管理者对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项目一般较少涉及。
3.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者思想上难意识到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即便某些企业有意识并制定出相关规章制度,但又经常脱离实际、可操性不强。潮汕裙带文化、念旧情气氛浓烈,规章制度执行时缺乏公平,难过“人情关”,执行困难。如企业对一些老员工迟到、无故旷工或工作期间私自离职等纪律散漫问题态度模糊,即使出现企业核心成员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也多半不了了之。
4.制约员工行为更多靠习俗、惯例。由于价值观、文化的差异且潮汕企业多半没有明确的员工行为规范,使员工中的“圈外人”与“圈内人”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
(四)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盛行的企业推行伦理纲常,重视群体的和谐与安定,推崇“群体至上”观念;而个人主义偏重的企业强调个人成就,注重个体目标。
潮汕企业表现出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潮汕人对群体的依赖和团结非常出名,他们提倡宗族精神,重视家庭朋友,但是这种“团结”并不一定是集体协作的结果,其背后也隐藏着一种渴望得到社会和所在群体认同的欲望,容易滋生人际资源的竞争。表现为:
1.分配制度上,“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思想较严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在员工中较易出现,不利于现代绩效管理体制的健立,且员工流动率偏低,不利于企业保持活力。
2.地域观念过于严重,排外意识根深蒂固。企业存在“内部抱团、外部吝啬”现象,对外部成员界定态度明确,欠缺包容、信任,导致沟通成本增加,影响和谐。这种文化的魔力有时也会使圈内成员为了争夺资源,出现“窝里斗”。
3.员工工作效率较低,执行力差,不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企业员工对集体的一些行为有盲从性,特别是一些不良的工作作风和工作习惯,这种“集体主义”的劣根性使企业出现高成本、低效率运营特点。
二、解决当前潮汕企业存在问题、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或确立合适的管理模式
1.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经理人制度的本质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引入权责高度统一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把企业的经营权交棒给专业管理团队,企业老板及某些家族成员只担任大股东。另外,为规避经理人制度的缺陷,潮汕企业还需结合实际构建相应的约束机制、审计监察体系、财务预算体系等,加强对企业的掌控力度。作为企业管理模式的过渡,也可考虑先引入第二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即老板、家族成员与职业经理人共同管理)。
2.强化战略管理意识。树立战略管理理念,将战略管理与企业自身发展紧密结合,以战略发展为向导,正确分析企业自身战略特征,明确企业价值定位。实行合理的战略规划、执行及过程反馈评价动态管理模式,把握市场机会,及时调整、完善。从而避免决策、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
(二)建立、创新科学的管理制度
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企业发展,还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相一致。因此,潮汕企业需以现代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创新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1.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企业应设置负责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的部门或把这项工作纳入原某部门的职责范畴,建立适应性强、行之有效的制度,并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需求进行完善。另外在制度的建立、修正过程中,尽量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广泛听取意见并采纳正确建议。
2.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打破企业狭窄的用人格局,不拘泥于从宗族里选拔人才,而是以应聘者的能力、特长为考量标准,允许提倡公平选拔,任人唯贤;对关键岗位人员,可以尝试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素质测试等新型选拔形式,较全面考察人选的综合素质,尽量避免裙带关系影响。有利于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发展也可获得各种可行性意见。
3.建立较为公平、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励机制方面,在强调物质鼓励的同时注重精神激励,采取榜样激励(鼓励先进典型)和机会激励(员工获得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与工作态度、表现相关联)等方法,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及企业归宿感。另外,采取一定方法鞭策后进员工,使其得到改善。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潮汕企业“新文化”
1.建立“理性”文化。一是进行理性授权,强调民主管理。重视员工自主性、个性的发展、培养,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二是知人善任,实施以人为本管理,使其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三是不断为员工提供更多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创造更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员工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四是重视培训,增强学习意识,提高企业文化的认知度。
2.建立“共同理念”文化。共同理念,意味着行为观念上的包容。潮汕文化有特殊的区域性,但不应该固步自封、排外,应该以潮汕企业为先驱者,敞开胸怀,提倡和谐、平等、进步精神,在企业管理中跨文化融合。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
潮汕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应大敢走出去,拓展国际视野,树立正确获取利用外部资源的意识和开放的心态。战略眼光、观念的转变在企业运营和发展中也将发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美彦.论我国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李广利.中小企业经营战略存在的问题[M].知识文库出版社,2009-06.
[3]刘靖.适用的才是最好的:中小企业管理之道[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