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学实验报告

医学实验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17 22:39: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学实验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学实验报告

第1篇

我摸摸碰碰地来到了行政楼,在楼下徘徊着,心里甚是紧张,见到一位年轻的医生走过来,就向他说明情况,他让我到医务科去。我上了行政楼,来到医务科,杨科长听了我的要求后,叫我到科教科去找蓝科长,让她给我作安排,我心里高兴得很,以为这样就成功一大半了,还想着怎么这样简单,一定是“中山大学”名声的关系。见到蓝科长,一番自我介绍,再一轮问答之后,她便对我说:“你到别的医院去看看好吗?我们院长不在,这事我做不了主。”我听了,心里很失望,但一点都不紧张,我很恭敬地说:“您再考虑考虑好吗?”我的声音一点也不抖,我想这是在大学里锻炼出来的,这就是我在大学里担任学生干部的成果。我刚说完,电话就响了,蓝科长接了一通电话,放下电话后说:“像你这样单个来的学生,我们是不接收的,一般都是学校和医院联系好了,我们才接收,对实习生或见习生进行培训。”然后她又说:“到别的医院看看好吗?”,我真的有点沮丧啊,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想说不好,可能他们也会这么说的,所以我不想这么快就走了,请问您我还有什么渠道能到这儿来见习吗?”她有点不耐烦了,“那就你自已想办法了”“那我还想问,院长什么时候会在呢?”她可能真生气了:“不知道,他也有他的工作要忙。”我道了谢道了歉,才走出科教室,真的不想就这样离开了,还记得在学校的医学生预见习动员大会上,老师说过“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首先要进去,死缠烂打也行,”于是我又来到医务科,可刚进门,那杨科长就说话了:“不用说了,我们没接收过自己个人来见习的,这样不好管理。”我几近哀求了:“就不可以试试吗?什么都行的,跑腿也行啊。”他还是说:“行了,我们不懂管理,还没有这个能力。”我听了这句话,真是好难受啊,说了谢谢就下楼去了,真的有点想哭,这样有求于人而人家却不给予理会。走在大街上,想着:“算了,人家也有人家的道理,我到其他医院去就好了,总会成功的。”

走了好远的路,才来到天海医院,这次我直奔医务科,可顺利了。因为这是一个民营医院,到过年时很多医务人员请假,周主任需要人帮忙。我呢,就这样在医务科里学习了。

第一天上班呢,我帮周主任打了两份文件,是《门诊处方检查结果》,归纳处方存在的问题,如书写错误:0.9%ns,涂改未签名;处方空格处未划斜杠;下级医生处方缺上级医生签名;地址、电话不详细(仅写布吉);

在以后的学习中,在查医保处方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临床上的知识外,还得知医生除了要给病人看病冶病外,还需要很严格地遵循每一项规定认真地写病历开处方,不能缺项漏项,如存在以下问题:1.入院单无患者签名2.病历中化验单不详细,未粘贴或丢失; 3.无血糖血脂化验单 4.病程记录缺如 5.ct,b超、放射检查原因?6.转入内科治疗后,请带病历转科,而非出院。7.未转入患者拒绝治疗,应签字。哪一项都是重要的法律依据,缺了哪一项都可能会出现很麻烦的问题,带来严重的后果。

在查处方和病历时,由于字迹潦草的关系,很多医生的名字我看不清楚,一开始还动不动就问周主任“这个是什么字,那个是什么字。”可是我想,问多了会很烦人的,何况周主任工作甚忙。于是就想办法,向周主任要了一份花名册,这样,我把每个医生的名字都看熟了,就算那字再潦草,我也能认得那是谁的名字。

第2篇

1.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1)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四个基本要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拉斯提出的评价学生创造能力的20个指标中有6项涉及问题意识①。爱因斯坦在论述问题与创新的关系时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往往是创新的源泉。”②由此可见,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切人口。因此,无论是兴盛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德的“范例教学”理论,还是我国教育家孔子,以及当代我国兴起的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学习都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

(2)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要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师生在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针对教育资源互动对话,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充分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展开多元对话,发生思维的激烈碰撞,从而获得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自主生成。学习的问题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从学生中来的问题,才有吸引力,有挑战性,学生合作、探究才有兴趣、有价值。问题意识是学生问题产生的源头活水,可以这样说:没有问题意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能是缘木求鱼,竹篮打水一场空。

2.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及成因

纵观我们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强烈的好奇心,幼儿园的孩子天生爱问“为什么”,进人小学开始弱化,升人中学,迫于升学压力逐渐淡化,走进大学,学生的问题意识久而久之,莫名其妙地被蒸发掉了。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我们课题组在对400多节中学语文观摩课、示范课、随课堂进行观察中发现,仅有30堂课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质疑;仅1堂课有学生主动地向教师质疑。

造成这种现状,从教与学的活动看,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教师方面首先由于教师关注的问题是教师自身的问题。而很少关注学生的“问题”。其次,由于有的教师驾驭课堂的综合能力不足,课堂只能按照课堂预设展开,担心学生提问放开后,无法调控而造成课堂混乱,以致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三是传统的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教师教学的着眼点牢牢地锁定在对书本知识的传递上,因而害怕学生提问影响教学进度。四是传统的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

学生方面的原因在于学习的价值取向进入了误区。把学习作为获取功名谋得职业的手段,而不是为充实和发展自我。因而学生疯狂的追求考试成绩。这种追求使学生对知识的尊重蜕变为对教材和教师权威的崇拜,唯书本是从,唯教师是从,不敢有不同见解和怀疑。同时长期以来的接受式学习已使学生成了课堂的奴隶,不自觉地封闭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思维逐步变得僵化,以致丧失了自我,变成没有自己思想的人。

二、概念界定和研究目的:

(一)概念界定

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①问题意识是个体探索的积极性,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以及深刻性和创造性的综合体现。这种意识会使个体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他人观点,从而对别人的看法进行批判性的思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会使个体不满足于解决问题的现成方法和途径,由此打破常规,探索新的思路和策略;会使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抓住事物本质,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努力去找寻规律;会使个体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二)研究目的

由于问题题意识与学生年龄心理、受教育程度和民族传统相关,本课题旨在从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究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相关策略,使学生自觉地进入问题意识境界。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有二:

1.通过一系列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中学生语文学习良好问题意识的形成,为培养语文学科创新意识寻找突破口。

2.构建以学生问题为导向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进程;以学生需要为重点,确立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拔诱导为主要手段的现代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吸收”向“主动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研究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心理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个体间存在兴趣、爱好和风格上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努力克服重自身感兴趣的问题,轻自己无兴趣的问题;重高认知水平问题,轻低认知水平问题;重“尖子”学生,轻学习困难学生的倾向。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全体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得到同步发展。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问题的主人。课堂对问题的关注点由书本设计和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中心向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转移。同时,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追求单一的考试成绩变为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发现转变;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探索知识转变。

3.基础性原则:问题意识要以丰富的知识为背景。学生基础越扎实,知识面越广博,思想就越开阔。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意识不仅要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和其他各门课程基础,而且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

4.渐进性原则: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要经过想问敢问乐问精问这四个发展过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不急于求成,善于期望和等待,让学生学习语文的问题意识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

四、研究的过程

1.课题的组织及管理

本课题研究由梁平县中小学教研室承担,下设三个子课题,分别由梁平中学、梁山初中、明达镇中承担。梁平县中小学教研室着重课题宏观研究,负责课题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梁平中学侧重教师方面的研究,梁山初中侧重学生方面的研究,明达镇中侧重评价方面的研究。三个单位在县教研室组织、管理下,资源共享、共同研究、责任明确。

2.研究对象

梁平中学、梁山初中、明达镇中教师共200余名,学生8000余名。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

4.研究周期:本项研究周期为2003年11月至2006年11月,历时3年时间,分课题准备、课题实施、课题总结三个阶段。

五、研究的结果

1.教师培养策略

以“问”论教策略 学生是问题的主体,教师勇于打破传统的详细预设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课堂上严格按教学预设机械地平板展开教学内容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然后因“问”设标,因“问”施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发现的新问题,随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的动态生成策略。

分层指导策略 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师要给予分层指导。对问题意识弱的学生,让他们懂得“疑”与“问”的价值,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造成认知冲突等手段,使他们想问;对胆小的学生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敢于超越自我,做到敢问;对问题意识强以问为乐的学生,给予方法指导,不断促进思维的深刻性,逐步做到精问。

课内外结合策略 问题意识的培养,仅靠书本,靠课堂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把课内外结合起来。课堂中、书本上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作深入的认识和进一步的探讨;对课本外、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允许学生带人课堂,并做恰当的指导,向他们提供解决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使学生在对课内外问题的探索中,不断增强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时空策略 提供多种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呈现问题。提高对问题的“反应等级”。①具体途径有三:(1)课堂安排时间让学生质疑;(2)开辟班级问题墙,让学生呈现问题,反馈问题探索结果;(3)利用研究性学习课(综合性学习课)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索活动和召开问题辩论会。

2.学生质疑策略

问题意识最重要的外显特征是质疑。因此,在系统的实施培养原则和策略中,我们始终把寻找让学生敢问、乐问、精问、善问和师生课堂操作的方法作为重点,并认真总结,使之系统化、序列化。

(1)解放心灵——敢问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薄弱的最直接最关键的心理制约因素是畏惧。在问卷和访谈中发现,80%左右的学生有时本来想问问题,但“害怕老师不予理睬和批评”,“害怕同学嘲笑”。可见,畏惧犹如一副心灵枷锁,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质疑热情淡化和问题敏感度降低。因此,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给学生课堂安全感,让学生心灵得到舒展,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课堂应抓好如下几点:

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学习;

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并提出一定要求;

树立质疑无错观,不嘲笑“肤浅”“怪诞”的问题;

称赞质疑的学生。

(2)捕捉兴奋点——乐问

心里研究表明:个体对事物的愉悦程度,是个体对事物进行深入探求的动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必须帮助学生找到质疑的兴奋点,使学生对质疑产生愉悦情感,让他们在质疑中获得快乐,从而产生内驱力。教学活动中,可采用如下方法:

鼓励学生更换角度,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在创新中获得乐趣;

帮助仅有问题萌动的学生,抽象出间题,在彰显问题中取得乐趣;

鼓励学生提出迂回曲折的问题,在“请君入瓮”中品尝乐趣;

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在解决问题中求取乐趣;

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考问”,在难住他人中增添乐趣。

(3)掌握技巧——精问

中学生语文学习问题意识培养,不仅要求问题量的增加,更要追求其质的变化,才能逐步提高个体思维的深刻程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而提高学生问题的认知水平,提出真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依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应帮助学生把握如下质疑角度:

从课题质疑;

从事物现象质疑;

从人物行为及内心变化质疑;

从事件的冲突质疑;

从故事的延展质疑;

从假设的角度质疑;

从方法途径上质疑;

从规律的总结上质疑;

在不合常规处质疑。

除上述质疑角度外,对文本学习,在起步之初可以从阅读的规律出发,指导学生从“四块十二问”入手,掌握质疑方法:

1.独特感受和个人体验型(必做)

第一问: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第二问: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为什么?(就作品中你认为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说出体验)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请说出理由。

第三问:有什么疑问?说出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

2.理解感悟与整体把握(选做)

第四问:你理解或你觉得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是什么思想和感情?为什么?

第五问: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从中获得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哪些有益的启示(当然,这些启示不一定是作者想激发的,而每个人的启示可能不同)?

第六问:你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尽可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

3.语言揣摩与表达方式

第七问:你认为这部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体会推敲重要的词语)

第八问:你觉得这篇作品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特点?

第九问:这篇作品表达上的这些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你认为它可借鉴的表达技巧是什么(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

4.反思评价与亲身实践(选做)

第十问:对这篇作品你是否有修改建议?文中哪些语句你想替换成新的语句?

第3篇

【关键词】 实验中医学;中医教育

实验中医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来进行中医药学理、法、方、药机理研究的一门基础学科。该学科是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实验科学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课程有很强的实验性、实践性和操作性。近10年来,全国中医院校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由于没有统编教材,所以各中医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授课,有的院校侧重理论讲解,有的则把实验操作为重点。为了解本校学生对实验中医学的理解程度以及兴趣所在,以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特在第一临床医学院2005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中随机抽取3个班的97位本科生,在学习实验中医学之前对本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调查。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内容

从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5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随机选取3个班的97位本科生。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的调查和评价。

1.2 调查方法

1.2.1 准备阶段

以学生对实验中医学的理解程度为变量,选取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科学思维、艰苦耐劳等指标,在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完成调查问卷。

1.2.2 收集问卷

采用书面调查形式,由任课教师在实验中医学课程绪论部分开讲前发给学生,当场完成、收回。

1.2.3 分析资料

综合3个班的问卷,作初步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问卷回收

共发出问卷97份,回收91份,回收率为93.8%,

2.2 实验中医学课程现状

2.2.1 对实验中医学课程基本情况的认识

本校从2003年开始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推学和中医学七年制专业学生中开设此课程。经过3年的努力,本校学生在实验动手能力、科学思维水平以及科研热情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作为一门新生学科,其在中医专业学生中的知名度、影响力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为此设计了3个问题,结果见表1。表1 对实验中医学基本情况的认识[略]

实验中医学课程由6个验证性中医实验和1个探索性实验组成。经过教职员工3年的积极努力,在学生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本课程与传统理论教学的不同点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由学生主动完成整个实验,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不过,98%的学生对这门功课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兴趣,还是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少数同学对实验动物有恐惧感,甚至个别的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不能完成实验操作,基于这样的原因,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

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解决、解释中医学的问题和现象的能力的,这一目的得到了普遍赞同,99%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

如何引导同学主动、自觉地学习是高等中医学教育面临的难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实验中医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超过23%的学生认为一点都没有促进主动学习的愿望,所以,针对这一环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很必要了。

2.2.2 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认识

实验中医学通过7个实验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操作常用的实验动物和科学仪器,实验过程要求4~5人为一个小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并在最后一次课安排探索性实验设计,由每个小组成员操作自己设计的实验。经过整个流程,可以使学生在科研思路、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语言和发挥团队精神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对于即将接受这门课教育的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我们设计了4个问题,结果见表2。表2 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研能力的认识[略]

本校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独立进行中医药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能力的,并有创新和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课程注重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思考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实验中医学在提高科研思路水平方面有91%的学生认为是有益的;同时超过82%的学生认为课程可帮助他们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而教师在规范化运用科学语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有关创新能力的提高一直都是中国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课题,本课程的开展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内容。

2.2.3 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研素质的认识

科研工作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具备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决心和尊重他人、实事求是的态度。实验中医学课程对于这些素质方面的培养是否有益,我们设计了4个问题,结果见表3。表3 对实验中医学提高科研素质的认识[份(略),n=91]

在实验所需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学生操作实验的时候常常因为不熟练、配合失误等原因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我们要求学生不要追求结果的完美而修改数据,实验结果不作为评分的依据。鼓励学生分析结果不理想的原因、找出失误的所在,以利于及时改掉不好的习惯。

在授课过程中激励学生必胜的信心,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并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经过调查反馈,在4个题目中,有近80%的学生认为有帮助。

第4篇

摘要:本文以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跟踪为研究,通过对实践教学实际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力图揭示当今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反思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尝试提出对策,以期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对策;借鉴

对于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来说,应该重点关注如何更好地开展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过程,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设计适合当今学生?应加强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重视实践教学设计。

一、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的缘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我国高等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相继在课程教学方式上都推行了“实践教学”。相对于美院和重点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民办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教学质量、教学经验都比较匮乏,如何科学合理的实施教学过程设计是首要任务和重要工作。

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的现状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与以往大多论著关注的教学模式、教学革新有所不同,是针对实践教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式。目前国内对“实践教学”的跟踪研究论文、专著非常少,大多数只提供了一些实践教学的理论和教学的构想思考等,然而对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实行情况、反馈、数据几乎没有,对于长期推进实践教学没有一定的参考支持,无法对实践教学及时更新与调整,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的目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跟踪研究,主要以实践教学为跟踪研究和信息的收集、存储。教学跟踪研究能全面了解教学模式实行情况,监控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环节、师资队伍、管理机制等关键点,随时掌握运作信息,及时分析、校正和反馈。因此,长期对实践教学的跟踪研究,能进一步对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二)主要内容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跟踪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历史、现状;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特色;构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基本信息数据库等。

(三)思路和研究方法

1.调查法:运用问卷、个案研究等科学方式对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状况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比较、归纳,从而得出规律性的知识。

2.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相关书籍文献收集关于当前实践教学的研究信息作为课题研究的佐证。

3.理论研究法:对调查收集的文献资料加工整理,以理论知识形式对当前艺术设计教学的启发和可借鉴性进行思考。

4.实践、实证研究法:以教学实践跟踪研究报告作为研究的评估和论证。

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跟踪研究与分析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跟踪研究,主要对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两所院校的实践教学进行跟踪研究。通过对这两所院校的长期教学跟踪能为我们提供教学信息、数据支持和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为我国其他高校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一)“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实践教学跟踪研究与分析

实践教学一

1.跟踪研究的课程:标志设计课程

2.跟踪研究的问题:⑴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⑶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困难;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跟踪研究的方法:课程实践教学以主题设计项目教学、标志类赛事参赛教学两种方式进行,并根据教学设计分阶段跟踪,阶段性信息收集与分析,储存。

4.跟踪研究的进程:⑴数据的收集:问卷调查形式;⑵数据的分析:教学效果、作品效果、学生反馈、问卷数据报告。

5.跟踪研究结果与讨论:参与这次调查的学生共33人,一半以上在毕业后会考虑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只有部分学生会考虑读研、创业、出国深造及考公务员。考虑从事设计行业工作的学生,一是对设计行业有浓厚兴趣,二是个人性格及知识储备适合从事设计工作,三是看好设计行业的发展。关于选修标志设计课程的目的,有接近80%的学生是以帮助涉猎更多的知识,将主修和辅修专业的所学知识融汇贯通,不断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另外,从数据分析显示,此次实践教学整体上看,教学情况反映良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较好,实践方式训练也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教师在教学的方式、教学的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几方面:一是理论和实践内容的分配上较平均;二是课堂氛围的活跃度较弱,学生参与度较少,应多增加一些互动性;三是实践教学项目安排缺乏趣味新颖性,内容较繁重;四是学生在进行实践训练时,普遍存在着对设计缺乏理解力、表达力、创造力,部分学生较多关注软件操作能力,不够重视设计的思维过程,从而产生了盲目抄袭和模仿,导致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实践教学二

1.跟踪研究的课程:包装设计课程

2.跟踪研究的问题:⑴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⑶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困难;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跟踪研究的方法:课程实践教学以主题设计项目教学,根据项目设计的分阶段进行评判,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4.跟踪研究的进程:⑴数据的收集:问卷调查形式;⑵数据的分析:教学效果、作品效果、学生反馈、问卷数据报告。

5.跟踪研究结果与讨论:参与这次调查的学生共30人,从调查显示,此次实践教学整体上看,80%以上的学生对教学情况反馈较好,理论和实践比重恰当,主题设计项目实践方式训练得到了学生们的赞同。有些学生指出了本门课程内容较多,课程时间短,不能更加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作业量较大,但很有实际作用,对包装的结构等知识了解很有用,对结课作业也很有帮助,加强了做事的严谨性。多做东西来体现问题的所在和学习内容的所在。还有些学生也对老师提出了建议,建议课程内容与潮流设计相结合;增加课堂活跃度,实施幽默教学等。

实践教学三

1.跟踪研究的课程:VI设计课程

2.跟踪研究的问题:⑴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⑶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困难;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跟踪研究的方法:实际项目的设计方案老师会同企业主展开方案的评稿,直接由市场和老师的专业认可,并以项目内容分阶段的跟踪。

4.跟踪研究的进程:⑴数据的收集:问卷调查形式;⑵数据的分析:教学效果、作品效果、学生反馈。

5.跟踪研究结果与讨论:参与这次调查的学生共30人,从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基本了解到VI设计是一门应用广泛且社会需求很大的专业技能,实用性极强;VI设计所要求的基础知识面广,包括造型、色彩、图案设计、企业理念、市场调研与分析、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等;VI设计的基础部分的好坏程度也决定应用部分的实际运用。大多数学生设计经验较弱,特别是VI系统中的核心――标志设计。学习的最大困难就是将企业或客户的理念转换成图形语言来表达企业形象。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学生树立了强烈的市场和竞争意识,同时对学生的压力转为了动力,部分设计作品得到了企业的认可,有了较大的成就感。

(二)“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践教学跟踪研究与分析

1.跟踪研究的课程:书籍设计课程

2.跟踪研究的问题:⑴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⑵教学效果与教学方法;⑶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困难;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跟踪研究的方法:根据教师的教学项目设计分阶段进行调查和分析。

4.跟踪研究的进程:⑴数据的收集:课后交流,随机调查;⑵数据的分析:教学效果、作品效果、学生反馈。

5.跟踪研究结果与讨论:从课后交流和对部分学生调查分析显示,在有限的课时量和教学条件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书籍设计课程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实施项目制教学,可使学生在课程实践中提升设计能力,并将实践教学成果推向社会,学生的设计作品优良与否可得到设计公司或客户的检验和审美期待,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并激发其专业学习兴趣。另外,实践教学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更早的接受专业化的训练,为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真题真做,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把握书籍设计的整体设计性,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实施项目制教学也可促使教师不断改善现有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其实践能力。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艺术设计教育要面向市场、面向世界,也要不断革新、优化。通过对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两所院校的课程实践教学的跟踪,说明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应以学生为主体的,以教师为主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打破陈规、积极探索,研究出更高效、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迎春.艺术设计课教学研究报告[J].湖北三峡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第5篇

1.科学总结全市中小学陶艺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基本经验。2011年,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市校外艺术教育陶艺中心教研组开展了全市中小学陶艺教学现状的调研工作,经过近5年的发展,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教学取得了哪些成绩和基本经验。通过本次调研进行科学系统地总结。

2.正确认识陶艺教育存在问题和发展瓶颈。为进一步掌握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现状,了解中小学陶艺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下存在问题和发展瓶颈,以期进一步明确今后我市陶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强和改进我市陶艺教育工作,提高陶艺教育的整体水平。

3.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客观依据。陶艺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立体的美术”,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健全人格的有效载体,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将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研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从而促进我市陶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调研的方法与范围

1.调研主体。以上海市校外艺术教育陶艺中心教研组为调研活动召集人,由市中心教研组对调研情况和各县区汇总上报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对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的现状有了比较清晰了解的基础上形成总的调研报告。

2.调研方法。调研方法采取深入基层学校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进行,通过研讨、访谈、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现场调研结束后,各区陶艺调研工作负责人根据本区情况完成调研报告。各区县分别开展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其中回收教师有效问卷58份,学生有效问卷715份。分别来自普陀、闸北、杨浦、长宁、虹口、黄浦、静安、徐汇、金山、嘉定、闵行、崇明、宝山、奉贤、青浦15个区县。

3.调研范围。调研范围包括普陀、嘉定、杨浦、闵行等15个区县的中小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以及校外教育机构。调研组共深入7所学校和部分校外教育机构,开展访谈研讨和问卷调查。

三、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1.陶艺教育的普及面得到进一步拓展。随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以及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陶艺教学不仅在美术、劳技学科中扎实开展,更在拓展、探究课程中得到推广。随着各校少年宫的建立,陶艺作为少年宫学生社团活动得到较大面积的开展。截至2015年6月,各区县中小学陶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概况见下表。 2.教师科研意识不断加强,教科研水平不断提升。陶艺教师的科研意识在不断加强,下表显示的是接受问卷的教师对科研课题立项情况的反馈数据百分比,已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开展了陶艺课题研究。数据显示,获批立项的课题中,国家级课题数量达立项课题总数的两成,比2011年有较大的提升。

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还著书立说,,呈现陶艺教育科研成果。各区县中小学根据各自学校特点编写的《陶艺》校本教材大都印刷成册,并已进入课堂使用。陶艺教师的于国家级刊物的10余篇,市级刊物的40余篇,区级刊物的100余篇。

3.陶艺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我们在教研活动中探索适合 校内外(课内外)陶艺教师专业提升的各类研训形式,除传统的聚焦课堂等教研活动形式外,陶艺教研还在积极探索各种适应时代要求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目前,陶艺中心组开展的教研内容,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拓展专业视野的需求最高。这反映了当下陶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取向和教研活动内容比重的新关系。

4.陶艺教育活动形式进一步拓展和丰富。陶艺教育活动除在美劳拓探课程中开展外,更多的是在学生社团活动以及校外活动中开展。因为校外(课外)学习形式的灵活和多元,形成了学生体验陶艺活动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根据陶艺教育活动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中开展的情况,从中可以反映出陶艺教学在拓展型课程中开设率最高,这反映了陶艺教学与拓展型课程相对灵活的课时设置和教学安排相适应。同时,陶艺在教学时间相对固定的基础型课程中开设率也较高,这得益于陶艺在美劳等学科的渗透。随着城市(乡村)少年宫中陶艺项目在部分学校的开展,陶艺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良好趋势。当然,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也存在问题与瓶颈。具体分析如:

1.陶艺课程体系建设缺少政策支持。受传统学科观的影响,陶艺教学单元在美术、劳技等学科中已经出现,并在一定范围得到开展,但开展的效果和质量不容乐观。由于中小学陶艺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完善,陶艺教师参加学科教研活动时,常常困惑于美术与劳技学科间的差异性,它直接造成陶艺教学的目标与教学成果的评价形式的不同。

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制约陶艺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因此,陶艺课程体系的建立,仍需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与政策的支持,而推动陶艺课程建设的政策制订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向有关教育政策制定部门持续地呼吁和推动,也需要广大陶艺教师在立足一线教学中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2.陶艺教育的发展不平衡。通过调研反馈数据看出,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在开展调研的区县中,仅普陀、闵行、奉贤、嘉定等区建立了区级陶艺教研组,定时定点开展陶艺教研活动,大部分区县未成立区级陶艺教研组,而崇明、宝山、静安等区县仅有一至两所学校在开展陶艺教学,陶艺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任重而道远。

3.陶艺教育活动尚未形成有影响的品牌项目。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活动相对其他艺术教育形式比较缺乏,竞赛、展览、评比、交流等陶艺主题展示活动较少,尚未形成有影响的陶艺活动品牌。

造成陶艺教育活动形成上述状况原因是多方的,一是开展陶艺教育活动投入成本较高,材料和设备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从客观上影响和阻碍了陶艺教育活动的普及和推广。二是外界对陶艺教育活动形式认识的单一性,普遍认为陶艺教育活动无非就是组织学生捏泥玩泥而已,缺少对陶艺教育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认识。

4.陶艺教育教学师资匮乏。通过调研可以反映出,目前我市中小学陶艺师资配比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中小学专职陶艺师资比例较低。部分开设陶艺课的学校师资一般由美术、劳技或拓展探究课程教师兼上。由于开展陶艺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非专业院校毕业的教 师或没有参加陶艺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陶艺制作辅导、作品烧制等方面将面临较大的困难。

目前,已开展陶艺教学的中小学中,主要由专业和非专业两支陶艺师资队伍构成。以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或部分艺术院校陶艺专业为主的专业师资队伍,他们的专业基本功扎实,理论实践能力较强,但普遍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还未形成一支专家型的教师队伍;非专业师资队伍主要由毕业于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的师资组成,他们具有教育教学理论扎实、审美能力强的优势,但由于缺少陶艺专业培训,难以独立承担整个陶艺教学的重任。

四、对策与建议

1.建立市级中小学陶艺教育管理机构。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处于从无序到有序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陶艺教育教学的管理力度。建议在现有市陶艺教研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市级中小学陶艺教育活动管理机构,行使中小学陶艺教育教学及活动统一规范管理以及区县协调的职能。

2.促进陶艺教育发展的制度化建设。目前,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仅开展陶艺教育的学校间存在差异,不同的区县在推动陶艺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诸如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影响陶艺教育的规范化管理,还会影响陶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推出促进中小学陶艺教育发展的相关配套制度,统一制度保障,为陶艺教育的开展保驾护航。

3.规范课程建设,促进均衡发展。陶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课程的规范建设。建议有关课程管理部门对我市中小学陶艺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规范的中小学陶艺课程实施标准(指南),并开展相关的课程培训指导。

我市中小学陶艺教研活动机制建设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区域层面尚存在空白。部分没有建立区级教研组的基层学校表现出强烈的“建组”愿望,建立健全市区联动教研机制,成为陶艺教研规范建设的重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响应有关方面的需求,根据区县特点,设立区级教研组,提升和推动各区县陶艺教研的全面发展。同时,加大对陶艺教育开展相对薄弱区县的帮扶力度,积极促进我市陶艺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

4.创设活动平台,促进交流合作。目前,我市的陶艺教育活动缺少较好的形式和内容,展示的平台单一。解决途径就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通过与各类艺体活动形式进行整合,设计推出形式多样的陶艺教育活动,搭设陶艺展示交流的平台。

第6篇

从2007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全面走进新课程以来,为了凸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试着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讲授式教学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10年,我与学校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一起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运用学案导学进行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三案一体,四段八步”教学法。又经过近三年的改进,这一教学模式现已基本成熟,特整理如下。

一、三案一体――学案、导案、练案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整体

所谓“三案”是指每课必备的学案、导案和练案。“三案”均由备课组集体备课设计,由集体备课的主备人执笔撰写,再通过集体讨论定稿。

(1)学案:学生学习的方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习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步骤。学案要在课堂正式授课之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学科自习课上进行独立自学,学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①学习目标――提出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等不同层级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②重点难点――告知学生本课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③知识链接――提供给学生研读文本所必须的背景和语文知识,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和语法、修辞、文章学、写作学、文学鉴赏知识等。

④文本研读――以富于梯度的提问形式,内容紧扣设定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从主题、结构、手法、语言等方面,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⑤合作探究――设计1―3个契合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的问题,围绕学习目标,重在引领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和深入的鉴赏。

(2)导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导案以学案为基础,根据学情,预设导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集体备课中形成的导案,在不同教师、不同教学班级的课堂教学实施之前,教师还要根据学案检查得到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备课,使得课堂导学既凝聚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又具有教师个性特点和学情的针对性。导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①导学的目标、重点和难点――与学案要求大致相同,在收阅学案后的个性化备课过程中,可作调整。

②导学手段方法――支持教学的条件。导学手段方法包括设施、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等)、教学手段、教学的时空组合等。

③导学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学的内容和流程。内容包括:导学的主要问题及其先后顺序、参考答案、课堂预设、点拨策略等,用以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的创设情境用语,活动过程中的评价、过渡、激励用语,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等。

④教学反思――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由授课教师在课后填写。

(3)练案: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的方案,含达标练习和拓展练习两种。

①达标练习――所有学生的必做题,是“套餐”。从运用的层面,对当堂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旨在巩固知识和能力,理解过程和运用方法,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得到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美感的享受。

②拓展练习――课外作业,是迁移、拓展延伸性质的练习,要求学生在学科自习课中限时完成,包括“基础知识”“类文阅读”和“类文仿写”等板块。分作“套餐”和“自助餐”两个部分:“套餐”是必做题,教师全批全改,并及时讲评;“自助餐”是选做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选做,并借助配发的参考答案自行评价,或者与同学交流、请求教师的个别辅导。

二、四段八步――四个教学阶段各有两个教学步骤,一共八个步骤

“四段八步”是从导学的流程角度说的,是合理处理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合理确定按照时间流程从逻辑上展开的各个教学步骤。

1.自主学习:学生课前的独立学习阶段,分作两步

①独学――学生个体自学的步骤。在课前的自习课上,根据学案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知识链接”的指引,学生只借助教材和工具书等资料,各自与文本对话,独立思考,完成学案上的“文本研读”题,初步掌握学习内容。

②质疑――学生就学习内容提出疑问,要求写在学案的指定位置。“疑”,主要是指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学案要求掌握的学习内容的疑点、难点;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独到发现、见解。这些疑难和发现将是课堂学习时合作探究的最主要内容。教师通过收阅学案,进一步了解学情,进行针对性更强的个性化备课。

2.合作探究: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合作学习阶段,分作两步

①对学――学生结对相互检查学案完成情况,进行思想交锋,并相互启发,解决独学时的部分疑难,并提出共同的和新的困惑。

②群学――首先,在学习小组内,组员各自提交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合作探究;然后,各小组将共同的和认为是较有价值的问题提交班级研讨,进行更大范围的交流,充分展示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的精彩。

3.评价提升:通过教师的精讲来完善学生学习成果的阶段,分作两步

①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交流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对规律性、思想性等本质性的内容进行梳理,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

②完善――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形成知识网络。

4.达标拓展――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和知识的延伸拓展阶段,分作两步

①检测――学生完成学案“课堂反馈”板块的练习,检测课时教学效果,教师当堂作出反馈。课内完成。

②拓展――完成练案中的拓展练习,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并作程度不同的拓展延伸。包括必做题(“套餐”,全批)和选做题(“自助餐”,自评)两种。

第7篇

摘 要:新课程教育改革顺应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培养更多具应用性、创造性的人才目标。数学应用意识在新时代作为高中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是现代教育观念的关键。以江西省赣州市某中学的数学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文化背景下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各种偏向,以文化背景为分析基础,提出构建完善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文化背景

1、问题提出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1但是,对数学应用意识的研究仅从“教学谈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数学教育多元化和数学多标准化的要求。数学具历史、哲学、美学等文化特点,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对数学教育进行探索,可加强对数学课程、教与学的认识2,数学课堂应注意到“主体对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和处于大社会背景下教师调解的作用” 3。

2、研究设计与实施

2.1研究内容

研究中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指主体倾向于运用数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环境中的各种问题,或倾向于在数学理论中探索其应用价值的一种稳定的观念。文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中关于数学应用性的文化环境。以江西省赣州市某中学为例,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问题: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现实情况如何?影响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因素有哪些?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水平是否与文化背景相关?

2.2研究对象与工具

在本研究中,分别随机取样赣州市某中学高一、高二年级的平行、尖子的2种班级类别,共4个班的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其中男女比例平均,共发放学生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96.08 %。

研究问卷法所使用的工具为自编问卷《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调查问卷》,经过随机选取被调查对象的试测,使用SPSS16.0对问卷进行了相关的效度分析(累积变异量62.217%)、信度分析(α信度系数0.87)。另根据专家和中学被调查老师对问卷的意见对各题的设计做了调整,最后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

3、结果

3.1数学应用意识的构成

数学应用意识,应该包括主体倾向于运用数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在数学理论中探索其应用价值的一种稳定的观念,而数学建模是数学应用意识最直接的反映方式。从三个维度来看(见表1),高中生在维度2“从应用走向数学”分数最高,为5.1457分,维度1“从数学走向应用”分数相对较低,只有4.3882分,维度3“从数学建模反映”处中等水平,是4.6828分。说明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构成是不平衡的:

1) 在从应用走向数学中表现较好,即高中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较好地抽象出现实问题的数学内涵,并采取相应的数学方法进行解答;

2) 从数学走向应用中表现较差,高中生虽然进入中学的高年级阶段,学习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但数学学习的外在表现说明他们很少主动探索其应用价值,在新概念的学习时也很少利用生活原型的方法促进理解;

3) 数学建模意识水平较一般,高中生长期处于双基为主的教学环境中,高中生对数学建模的接受性还有待提高。

维度项目平均分合计

1.从数学走向应用学数学知识时主动探索应用价值2.1941

理解抽象概念时在生活中找原型2.19414.3882

2.从应用走向数学面对实际问题时发现数学问题2.5837

面对实际问题的解答情况2.56205.1457

3.从数学建模反映对数学应用问题的处理方式2.3167

为日常问题建一个数学模型2.36614.6828

3.2 数学应用意识总体水平

根据所调查学生具有数学应用意识现状的数据统计结果(见表2),在高中数学课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水平总体存在差异:

1)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总体水平较低

调查结果说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整体处于低与中级水平之间,其中,高二普通班最低,为11.96分处于低级水平。

2) 实验班比平行班数学应用意识水平更高

根据学生上个期末考综合成绩排名,分在实验班和普通班。通过测试结果来看,无论高一还是高二,实验班的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水平普遍高于普通班学生。

3) 数学应用意识水平随着年级增加而降低

研究发现,在中学阶段随着学历的增加,学生们的数学应用意识水而降低了,在实验班与普通班、男生与女生的分数情况都是如此。

4) 男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水平较高于女生

男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水平普遍高于女生,其中高一实验班的男生最高,为17.43分,高二普通班的女生最低,为10.55分。

3.3文化背景下的高中生数学应用

事实上,学生有自己喜爱的数学应用教学模式,这是学生主体对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体验,关注学生在情感上的发展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4。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学习模式进行调查,让高中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学习模式。发现 43.4%的高中生认为应使用多媒体展示数学的优美;31.2%的学生认为应以经典故事作为数学新概念导入的方式;72.9%的学生认为使用真实情境展示数学更好。

教是为了学而服务的,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注意教师的教学模式是否恰当。结果显示,教师水平为32.97分,较低的水平。并发现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得分差距大,13题表明大多数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很少增加关于数学历史的素材,平均得分为2.54分。但是,在与传统教学法相关的教学模式中,各教师得分较高,如第16题关于强调新课程要求中的协商、互动、交流等得分高,为4.17分。

为了更好地说明教师教学与高中生数学应该意识之间的关系,使用两变量的相关系数r=0.216,显著水平为0.001(sig.(2-tailed)),说明高中生应用意识水平与教师是否使用文化进行教学的相关性十分显著。

4、建议与反思

数学应用遵循了数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贯彻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产生良性循环,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中学数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但是,研究结果发现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总体水平较低,且意识的构成因素不平衡。高中生处于教学活动的文化背景下,教学模式和学生自我认知都与高中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密切相关,表现在性别、年级、成绩中产生的一定差异。究其产生原因,应注意到过去我们长久地接受所谓“数学理论”的熏染,忽视数学思想、数学文化的传统教育文化,以致学生难以认识数学与社会结构、哲学、文化观念等多方面的联系。受现代课程改革文化的影响,却没有正确认识到数学教育也是数学文化活动5。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对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该关注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接受性,即现实中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多考虑与文化因素相结合来端正高中生的自我认识,从“知用”、“敢用”、“想用”的应用意识层面,到“善用”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层面。总之,周遭的各因素已折射向同学们,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问题,更应该考虑文化背景的作用。(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

[2] 吴华,马东艳.文化视角下的数学教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7)60—63

[3] Guida De Abreu.(2000)Relationships between macro and micro socio–cultural context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interactions i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41:1–29.

第8篇

关键词:固始县;小学生;择校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17-02

一、固始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现状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端,处于豫皖两省交界的地方,风景如画,环境宜人,是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同时,固始县又是河南省人口第一大县和劳务输出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到2007年底,全县共有中小学校478所,在校学生30.6万人,教职工15110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53所,小学404所,民办学校达163所,拥有固定资产2.9亿元,在校生4.8万多人。自2007年起,固始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面享受了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到2007年年底,小学阶段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初中人口入学率为100%。

关于固始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问题,在2000年以前,初中生择校情况比较突出,而小学生的择校率偏低。但固始县自2001年开始实行“划片招生”(根据学生户口所在地和居住地就近入学)政策以来,小学生的择校现象越来越明显,随之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成为本县人民关注的热点。

二、固始县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的特点

当前,固始县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的现象呈愈演愈演之势,它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办公助学校,吸引近半数择校生

从对某小学校的校长、教师代表以及学生家长的访谈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即民办公助学校近些年异军突起。尤其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民办公助学校发生了“变异”,成为了“具有固始县特色”的民办公助学校。每年几乎都能吸引接近一半的择校生入学。

据了解,这些民办公助学校一方面以私立学校的身份,每学期都向择校生收取一定数目的择校费;另一方面向上级申报为公立学校,享受着同公立学校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这就意味着:这些学校既可以得到国家的教育资金,又可以向学生收取择校费,单就资金方面来说,是公立学校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些学校就可以把充足的资金用于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引进优秀教师、提高教师福利方面。此外,这些学校大多是封闭式的住宿学校,这就更受因外出打工而无法照顾孩子的父母的青睐。因此尽管学校的收费标准居高不下,每年还是会有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学校就读。

2、择校条件与费用无统一标准

固始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前些年,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把孩子留在农村,由家中老人或亲戚抚养。但是近些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的提高,再加上 “望子成龙”,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于是纷纷把孩子送到乡级中学,更多的则是想办法把孩子送到县城里面的“名校”就读。但是自2001年固始县开始执行“划片招生”以来,择校条件及费用却始终无统一标准。

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是先把“考试”这一条件作为筛选学生的第一道门槛。公办学校每次考试结束后,都会划出一条录取分数线,但这条线基本上只能保证录取它实际能承受的转入学生的一半人数。由于县教育局2008年公开要求:县城内的公办学校不准收取择校费,那么不够分数线的学生就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入学。而民办公助学校和私立学校则提出的是“考试+择校费”的入学条件。即考生分数达到该校划分的合格线以后,每一学期都还要交纳一定数目的择校费。择校费的收取标准虽然对外公开说的是由县物价局根据固始县的物价水平来定,但实际上各个学校的择校费各不相同,各校的择校费基本处于1700元至3000元之间。例如凤凰小学属于民办公助的全封闭式的住宿小学,它收取的择校费会附加住宿费、生活费一并缴纳,一学期要缴纳近4000元。

3、“择校大战”,家长各显神通

无论是哪类学校,择校生都要经历“考试”这一环节,但是“考试”对择校生的家长而言,只是一个“分流器”,大多数择校生都要被排斥在校门之外。这个时候,家长就会各显神通,竭尽全力让孩子挤进“名校”的大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通过中间人给校长送红包。

近几年,县城内“名校”的校长大多为了“避嫌”,会回避和家长的直接见面。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中间人来打通关系,而这些中间人大多是由该校校长的朋友、亲戚甚至其他生源不好的学校校长来担任。那么家长往往要付两份的金钱,即一份交给中间人,作为“辛苦费”,另一份“大红包”则需要中间人转交给校长。这是大多数家长会采取的方式。

第二种方式:找关系、“递条子”向校长施压。

对于一部分认识县领导的家长来说,通过这些领导的关系,向该校校长打招呼、施压,让孩子到“名校”就读,是一种比较稳当的捷径。

第三种方式: 将城郊学校作为进入“名校”的“跳板”。

农村的家长如果面临“名校”的名额已满或通过其它的途径没有顺利使孩子进入“名校”就读的局面时,他们往往采取的方式是:将孩子转入处于城乡结合处的小学就读,把这所学校仅仅作为一块“跳板”,等待下一学期的再次择校。

三、对固始县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的思考与建议

针对固始县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择校呈现出来的特点,本研究做出了一下几点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