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9 13:24: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贸专业就业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069-03
1 学生实习就业的反馈情况
浙江商业技师学院国贸系学生学业的整体分配为在校读书三年和专业实习一年。在其实习期间有专业教师担当实习指导老师和定期召开实习例会,在其毕业后采取不定期电话回访。利用座谈和电话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碰到的问题,并总结经验探讨国贸专业课程发展的新方向与途径。
国贸0502班的国贸专业课学习时间是从2008―2010年,专业实习时间是2011年一整年,截至2012年12月,他们已经参加工作将近一年。在实习和毕业期间,学生与教师通过多渠道进行沟通和交流。
1)学生能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和行业信息有一定深入的了解。他们大多能够学以致用,密切联系当前的实际,把专业知识、行业基本信息与实践能力密切结合起来,在日益激烈竞争的工作环境中站稳脚跟。
2)学生能够懂得如何融入一个新环境,如何与周围的同事打交道,如何全面了解新环境并迅速学习新知识。他们能够运用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与自己的上司、同事等相处好,并且在半个月内摸清整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流程,了解自己身处的工作环境状况。
3)实习期满毕业后,学生基本上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并且能够认清自己在未来两年内的工作目标。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想要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预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一个系统的规划是必要的,能帮助个人全面深入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
2 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改革
当然,以上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各位教师辛勤的工作,更离不开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自该专业成立以来,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从简单的公共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逐渐发展成为由外部信息支持内部结构完整的多元化发展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其内部结构不断细分、不断更新,形成由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学生就业以后反馈信息,再对课程进行改进的良性循环。
该课程体系分为三大块内容,即国贸基础类课程、国贸专业类课程和职业指导类课程,有三大信息来源做及时补充和更新,分别为就业市场需求信息、实习生毕业生反馈信息和专家组委员会指导信息。图1是对多元化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分析。
国贸基础类课程为学生奠定坚固的基石
1)公共课程类,主要包括英语类、商务法律类和体育类。这三大块内容一直是传统国贸基础课程中的三驾马车,生活英语的交流在国贸业务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商务法律则能保证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最后健康的体魄对于职场人士更是重中之重。
2)核心能力类。
①与人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和倾听能力。身为职场中人,一定要跟周围的同事沟通,而且做外贸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与人打交道是促成贸易的基本条件。因此,国贸专业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和协调能力。
②信息处理能力是根据职业活动的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是国贸行业各个职位必备的方法和能力。一般来说,信息处理能力越强,吸收新知识的能力也就越强,应对职业变化的能力也就越强。
③自我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能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探索精神。
国贸专业类课程为学生铺平就业道路
1)专业基础类,主要包括国贸实务类、商务英语类和管理类。这三大类课程是国贸专业的最基础课程,分别代表了国贸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实务基础知识、商务英语听说写能力和培养一定的管理才能。
2)专业核心类。
①国贸单证类。国际贸易单证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融合了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及外贸函电等各方面知识,具有知识量大、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而单证员则是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本校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和技能比赛相结合的模式,不仅让学生去学习制单,更让学生进行相互竞赛,帮助学生从课堂过渡到现实工作中来。
②进出口模拟类。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涉外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完整的进出口流程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整个业务操作流程。但是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整个流程被分为若干个单独的教学课程,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一个完善系统。而学生在学过这个外贸课程后,仍然不能适用实际的外贸经济业务,只了解理论内容而不具备相应的动手能力。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涉及进出口全程交易的模拟仿真实验室,通过模拟一个仿真的场景,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先后次序的、有步骤的外贸流程系统,为学生增强业务操作能力,并为他们在未来的工作领域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顺利实现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3)专业实践类。
①基本行业信息类。每个行业都有其特有的基本信息,如果没有事先进行学习,在学生进入该领域时就难度重重。本校把宁波市国际贸易进出口中最活跃的两个行业――纺织业和机电业的基本行业信息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状况、主打产品信息,更带学生去各大交易市场实地勘察,近距离了解行业现状。
②细分贸易职位类,包括跟单员和货代员。跟单员的主要工作是在企业业务流程运作过程中,以客户定单为依据,跟踪产品(服务)运作流向并督促定单的落实,是外贸业务的基础性人才之一。货代员的主要工作是根据货主的需求设计合理的运输方案,安排租船订舱、拼箱做箱、报关报检等业务,正确缮制、审核和签发货运相关单证。对贸易职务的细分能够具体化学生未来的择业方向,清楚未来他们具体要做怎样的工作,增加就业信心。
③资格证书类,包括报关员资格证书和报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是通过国家报关员资格考试后,在企业或者报关行为所属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报关业务,填写进出口报关单据并缴纳相关税费的人员。报检员是要通过国家报检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考试,为外贸企业、报检企业办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报关业务和报检业务必须持证上岗,相关企业在招聘时指定必须要通过对应资格考试,才能进行聘用。因此,对于应届学生来说,职业资格证书是一块进入用人单位的“敲门砖”。针对性辅导学生通过报关报检类资格考试,能够直接促进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职业规划类课程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职业生涯
1)基本课程类。如今外贸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人才竞争尤为激烈。国贸专业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长远而科学的规划,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实习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成功之路。
2)讲座类:主要包括行业主管理类和毕业生回访类。请外贸行业的主管来学校开讲座,与学生面对面谈一谈,企业具体需要怎么样的人才,各个外贸职位的特征,以及应届毕业生就职中存在的问题。把企业和内部职员的现状和发展等问题具体化为在校生应该为自己的将来做哪些具体准备。毕业生回访是请已经毕业几年的学长学姐来学校,给在校生讲一讲自己的就职经历、碰到的困难以及现状等,拉近学生和就业环境的距离,消除就业迷茫和恐惧等不良的心态。
外部信息支持能促进多元化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1)就业市场需求信息。国内国外的市场风云变幻,外贸行业的招聘要求也在不停地变化,要不断了解外贸市场需要哪些外贸人才,哪些外贸岗位要求在改变,哪些资格证书含金量越来越高,这些信息必将给多元化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带来新鲜的血液,不断更新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2)实习生毕业生反馈信息。多元化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最终的成果就是完成学业的毕业生,最终的评价就是这些毕业生在实习和就业中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通过对实习生和毕业生定期和不定期的回访,了解他们在每个时期的就业状态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内容将直接推动多元化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3)专家组委员会指导信息。为了与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学校每年都召开专家委员会,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学识和经验,直面学校的教师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指出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该专家委员会不仅能给专业教师很多宝贵的建议,更能推动多元化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层次发展。
3 多元化国贸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提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外部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多元化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必将实行进一步提升,未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增强校企合作和自主创业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两个方面。要两手抓,不光要跟企业紧密合作,掌握最新的动态的行业信息,而且要辅助学生自主创业,给他们铺路,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帮助他们成长。通过多管齐下,让多元化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充实,从而探索出国贸专业课程发展的新方向与途径,帮助学生能够更加简单更加轻松地踏入职场。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人合作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信息处理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自我学习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6]刘艳.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江苏高教,2010(3).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规划;保障措施
注:本文为武汉东湖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0016
一、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后危机时代,由于经济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导致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曾经火爆的国贸专业被教育部列为“黄牌专业”,就业率发生下滑。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国贸专业人才,各高校应视压力为动力,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当前经济背景和就业市场形势,国贸专业的优秀人才除了应具有高度市场敏感意识、风险预测和管理能力,争端应对能力,还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拥有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以此为国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各高校应制定相应的国贸专业建设规划。
二、国贸专业建设规划设计
下面,本文将以作为优秀民办高校的武汉东湖学院为例,以2013-2020年为设计时间范围,说明国贸专业建设规划的设计方案。
(一)专业方向规划
根据湖北省的地区优势和行业优势,武汉东湖学院国贸专业提出打造机电产品贸易与旅游与酒店服务贸易两大特色。同时,发挥协同的力量,与农业电子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联合,培养农产品贸易及惠农服务贸易人才。2013-2020年,逐步培育发展,形成鲜明的机电贸易、旅游与酒店服务贸易、农产品贸易、惠农服务贸易的专业特色大方向,积累经验,修改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科学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鼓励教师进行相关专业方向的科研和教研活动。通过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反响,及教师在科研教研各方面的成绩,在省内外,国内外同内院校中发挥示范作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队伍是具体承担专业建设任务的重要力量,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目前我专业有专任教师18人,但是职称比例、年龄比例不尽合理。计划在2013-2020年期间,以访问学者的形式,分期分批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兄弟院校交流,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或组织教师到外单位参加各种业务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2013―2016年,通过引进的方式,增加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2名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2名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增加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5人。
(三)教研和科研规划
科学研究成果是专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专业建设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支撑,教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是提升学科品位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的科研成果又是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2013-2020年,国贸专业争取创建省级科研团队1个,为教师加强团队合作夯实基础;教师220篇,其中,核心论文的比例不低于7%。争取获得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3项。编写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实训指导书10-14本,申请校级科研教研项目7-12项,申请省级教研科研项目5-7项。通过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在前期积淀的基础上,争取将2门校级精品课程发展为省级精品课程。
(四)实践教学规划
由于国贸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2013-2020年,国贸专业应继续大力发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堂研讨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对于理论与实践联系较紧密的课程,合理分配课堂研讨与实践学时。对于实务操作性较强但又不宜单独开设实验或实训课的课程,根据课程理论和实务教学内容的需要均安排一定的课堂实验。实验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根据学生所选专业方向的不同,各设立不同的实验课。2013-2020年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增加实习实训基地,争取再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4-6个;新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验软件5-8个。
三、国贸专业建设规划保障措施
(一)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各种制度,规范管理,管理水平是体现一个学院规范化建设的标志,科学高效的管理是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一是通过制度化与规范化凝聚人心,充分调动教研室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二是严格按程序办事,避免相互推诿,提高工作效率。
(二)改革创新,彰显特色
根据“一体两翼”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宗旨和专业发展需求,认真分析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和创业技能训练类课程的关系,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改革培养方案,强化各模块课程的特色。在加强主干课程教学的同时,培育模块教学的生长点,按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与细化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创新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
(三)扩大交流,开放办学
国贸专业的发展必须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一是加强与经济学教育界的联系,积极参与经济学界的学术交流活动,扩大本院国贸专业在业界的影响;二是加强与国贸实务界的联系,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三是加强与企事业、行政机关等社会各界的联系,在开放办学、业务培训、横向科研合作诸领域加强合作,提高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静.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国贸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商情,2012(16):17
[2]刘颖.关于独立学院国际贸易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8(10):70
关键词:培养模式;国贸专业;职业资格;
一、引言
1998年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劳动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详细说明了要逐步推行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2015年7月经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属于水平类职业资格的全国外贸业务员、全国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货运从业人员资格等也在取消行列之中。虽然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表示此次改革取消政府部门及协会、学会设置的无依据的水平类职业资格证书,能够为职业资格认证市场创造良好而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利于通过市场竞争来培育高质量水平类证书,但是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却失去了一种简单有效的甄别方式;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失去了培养的方向;对于学生来说,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因此,职业院校应当重新考虑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适应新时期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缩短国贸专业人才培养与终端用户要求的距离,加快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和创新。
二、职业院校国贸专业现行的培养模式
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强调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些法规确定了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法律依据,也为未来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为了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全国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先后掀起了以就业为导向“岗、证、课”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根据外贸企业相应的岗位如外销员、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货代员等开设相关考证课程,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充分结合,使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外销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货代员等职业岗位要求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三、在职业认证取消背景下,国贸专业人才改革的探索
第一,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重新定位。在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取消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应对目前过渡阶段的形势,争取在不浪费学生考证花费的同时又保证满足企业需要。通过对部分外贸企业进行调研,在目前经济情况不佳的形势下,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上侧重于业务开拓能力和外语沟通能力。根据调查的123份有效问卷统计,调查结果如表1。因此,在制定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能力要求,紧扣专业核心技能,以工作业务流程为线索,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制定模块化的职业技能标准,将对外贸易活动中各环节所必须用、反复用的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固定表达方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打造基于“课堂教学+商务谈判实训+外语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企业项目实训”的循环式强化训练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构建“3-7-N能力本位”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循环式强化训练人才培养模式,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综合考虑学生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参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外贸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体现外贸行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职业活动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构建“3-7-N能力本位”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3-7-N能力本位”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一级模块、二级模块。其中一级模块3个,分为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及职业定位顶岗实习课程模块;7个二级模块:即人文素质课程模块、职业素质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能力综合实训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职业定位模块和顶岗实习就业模块,其中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为公共选修课。
四、实施循环式强化训练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第一,通过竞赛强化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证的取消,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学校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视野,提高职业能力。其一,外语技能竞赛。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英语基础较差,多数学生对英语兴趣不高,完全照搬英语专业的竞赛方式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适用。所以,要想找到符合高职国贸专业学生实际的竞赛方式,首先必须抓住这类学生的特点,探索出真正适合他们的方式,只有这样,英语竞赛才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国贸专业外语学习最终目的是跟外商进行交流和谈判,因此国贸专业的外语技能竞赛在题目设置、程序设置和方式选择上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构建真实的工作场景,考验他们的应变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外语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了解将来工作的特点。其二,业务开拓能力竞赛。目前,笔者所在院校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市场营销策划》和《产品推销》等相关营销类课程,目的是通过这些课程提高学生开拓市场的能力。另外,为了使国贸的同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学校成立了“外贸工作室”,跟义乌一些企业合作,利用网络为其挖掘海外客户,积极推广该企业产品,建立业务联系;除此之外“外贸工作室”还在速卖通开设了店铺,由企业提品。让空闲时间较多的学生参与全程操作,在一定时间段内统计他们各自的业务量,根据业务量的多少给予不同的提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其三,专业知识竞赛。在一年级开设专业课程比较少的情况下,阶段学习之后,通过单项目、单主题、分组式的以班级为单位尝试开展规模较小的知识竞赛,对没有及时理解和消化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课后自觉学习,在人人参与的氛围中,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笔者所在的学校针对外语类专业也开设了国贸专业的相关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外贸单证》、《外贸业务操作》等,在二年级相关课程已经学完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系统的外贸专业知识,可以在全校开展外贸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竞赛,主要通过外贸模拟仿真实习平台进行实战竞赛活动,这一阶段的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应用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舞广大学生投身外贸课程的学习中去。当校内竞赛开展成熟后,把在校内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优秀的学生,派往校外参加行业企业与全国职业院校联合举办的相关职业技能竞赛。第二,校企共建开放式共享型专业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以世界大学城云服务平台为依托,以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空间建设为载体,由学校和外贸企业共建科学规范的资源管理与应用体系,构建开放式“5库”共享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五库”即教学资源库、技能抽查库、职业资格考证库、职业素材库、学生毕业设计库,面向学生开放,提供辅助教学、培训和仿真实训服务,做到开放教学环境,共享教学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全面提高专业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为中心,以培养青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和科研并重,建设一支“理念新、功底厚、能力强、经验足”的“双师互兼”型国贸专业教学团队。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境内外学习交流、科研服务等途径,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通过拓展校企合作扩充兼职教师队伍数量,并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承担具体的外贸岗位工作和相关管理工作,促进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和管理能力提升。第四,完善实训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与拓展,为学生专业实训提供广阔平台。校内实训可在外贸实训工作室进行,采用相应的浙科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模拟软件、浙科营销策划模拟软件等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对口就业、对岗就业,实现专业教学与未来岗位的无缝对接。同时,积极联合校外优质涉外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外贸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等集中实训环节提供场所,打造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平台。第五,推行以学生为本的激励式教学管理。由于高职学生基础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提倡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工作任务引领教学工作过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课堂,模拟典型的外贸业务内容,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让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计划、独立决策、独立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演示和学生分组操作并行,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技能和经验,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五、结束语
循环式强化训练人才培养模式紧扣专业核心技能,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创建工学结合为主线,利用“五库”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提供保障,打造模拟与实战型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循环式强化训练培养模式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就各种途径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以期为职业院校国贸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张玲.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8-39.
[2]王继毅.产品工作室背景下的国贸专业学生网络外贸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6):73-74.
[3]郭薇.基于竞赛平台的高职《国贸》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29-31.
[4]曾勇民.高职国贸专业基于“模拟公司”模式教学方法初探[J].职业教育,2014(4):250-25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发展,后wto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逐步建立,加大了全社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因此国贸专业成为高校和考生眼中的香饽饽,国内一半以上的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国贸专业。然而,就业市场同质导致过度竞争使得该专业求职市场人满为患,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就业形势变得尤为严峻。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取得了2006-2009年四年一次性就业率均超过90%,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什么样的原因成就了高就业率呢?本文就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背景及实践进行了归纳,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普通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一、开展特色应用型本科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背景
当今普通高校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教育理念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重要的学会学习的方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的能力。普通高校的国贸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育是培养人”这一命题,而代之以“规范人、塑造人”的标准。WwW.133229.cOm
(二)定位不清晰,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
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专业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以学术性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以开发性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和以技能性为主的实用型人才三种类型。应用型人才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偏向研究开发性的应用型人才和偏向实践应用性的应用型人才[1]。
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更多是研究型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普通本科院校通常属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受限于生源质量和教师整体状况,盲目定位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是值得商榷的。这类大学在构建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应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更多地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定位。
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是要有一定理论基础、有较强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它既区别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第一线,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实用型人才,又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的通识型、综合型、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突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更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避免知识面过窄,又要防止出现一味地追求厚基础,而忽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
(三)培养模式趋同化
1.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于理论型
现在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高级专业人才”,把“高级”等同于“理论”,趋同于研究型高校的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培养目标,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专业课程体系趋同象牙塔式教育模式
当前国际经贸专业课题体系设置上基本沿袭了传统的三段式模式,严重制约了具有特色的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组合而成的“三段式”模式,人才培养要么定位于“知识型”、要么定位于“技能型”,忽略了既有较广的国际经贸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的趋同性,导致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在竞争力的趋同性,结构性的矛盾加剧了就业市场竞争性。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的简单模仿,在课堂教学上集中表现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应用”。各高校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各种实习,但大部分采取的形式为带领学生与工厂、企业参观,真正参与实践的少。
高校对教师考评机制“科研为王”一刀切,导致教师集中于理论研究,外贸实务操作教学能力不足[2]。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涉及商业机密,外贸公司和企业不是很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导致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稳定等,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4.重书本知识传授、轻社会能力培养
大学扩招及师资立足的制约,采取的多是上大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对一的辅导和沟通机会少,造成老师和学生的陌生感。培养模式的单一和考核方式的单调,学生能力的单一性(考试能力强但社会能力差)的特点尤为突出。比如团队合作的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缺失都成为制约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障碍。
二、独具特色的科学定位探索
桂林理工大学在省部共建后生源主要来自广西,大约占70%左右,学校在对国贸专业定位时,综合分析了我校在激烈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广西成为投资和贸易热土,相邻的广东是我国对外贸易最为发达的省份,因此,面向东盟和港珠澳(香港、珠三角及澳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桂林理工大学国贸专业的基本定位。同时,考虑到作为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无论是生源质量还是师资条件都无法与重点高校相比,要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总结了“立足地方、面向东盟、面向港珠澳,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能力、提素质、出特色”的定位思路。
三、不断创新的培养模式
(一)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
传统高等教育注重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培养人才,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适应性较差。随着教育大众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知识结构单一人才的需求不断减少。
针对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在学生知识构架上应把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为此,学校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课程体系的五点要求:“厚”—基础理论要扎实;“宽”—选修课程安排及方向要多;“精”—课程要精;“新”—内容要紧追学科发展最前沿,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实”—要适应社会、学生的需要。
于是,我们设置了两大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平台”和“学科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平台主要包括“两课”、外语、数学、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素质教育,以提升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学科课程平台则侧重于国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需要,设置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课程。解决多个专业方向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发展和进一步提高的需要,如报考研究生等进一步深造的需要等。
此外,我们设置了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为宽口径培养提供体系支撑。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技术贸易、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技巧和电子商务及应用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外贸实务的基本知识;通过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市场基本面的分析方法,掌握关于国际市场、竞争因素、商业技巧、竞争秩序,顾客兴趣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商务统计、经济评估和数据分析技巧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社会下企业运营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技巧和能力。要求学生熟悉商务伦理道德,掌握一定的交际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这种课程体系设置,既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需基本知识要求,也满足了不同职业方向发展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重实践应用的教学环节安排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交融、动手与动脑相协调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国贸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开设了社会调查、认识实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习、独具特色的东盟实务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设置了国际贸易案例分析讨论专题,建立了多处校外实习基地及校内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和外贸单证实务操作等四个平台,通过学生深入企业参观,操作,增强对国际贸易实务的了解。国际贸易模拟和单证实务平台,让学生在仿真的国际商务环境中切身体验贸易全过程,并广泛联系外贸企业、海关、商检等单位实地见习,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其知识向能力转化。
(三)特色课程打造竞争优势
为突出特色,体现面向东盟、面向港珠澳的特色,开设了东盟经济概论、东盟贸易实务操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独具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增进同学们对东盟的了解,熟悉东盟国家基本环境和外贸实务操作的特殊性,为学生就业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
同时,我们开设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从业资格考试课程,使平时教学与获取各种资格证书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从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上大大加强国际贸易实务类理论课程的延展,提高学生工作技能,改善过去偏重理论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学生拥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也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赢得就业机会。
(四)强化应用能力的教学形式
1.以提高一线教师教学水平为切入点。不管教学体系设计多么完美,设想如何周全,知识传授最终都是由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完成,因此高水平教师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第一要素。学校每年都采取多种形式资助老师出国学习、参加国内的各种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在教学中,要求老师减少以往填鸭式灌输授课方式,代之以更多的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逐步形成学生和老师通过互动完成教学的良好授课氛围。授课方式的改变也让教师角色从“传道”者转向获知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生惑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创业的指导人。
3.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推广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读写议”教学法,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提倡教师采用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增加小组研讨的课时,采用讲授和小论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创新能力。引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生作业和考试更多是大量文献阅读和资料收集分析,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结论。
4.推进教育技术的应用。借助信息网络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提供动态、丰富的资讯,使教材生动具体,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5.推行“本科教育导师制”。每个学生都有除辅导员以外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导师,负责同学们对学生进行辅导,制订了定期指导和谈话制度,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结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的需要,普通高校在学生培养上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不盲目攀比,也不妄自菲薄,而是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一、 湖北地区国贸人才市场需求及其特点分析
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才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在全国外贸经济快速发展和外贸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大背景下,湖北的外贸经济也获得快速发展。据武汉海关统计,2007年湖北外贸进出口总值148.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6%。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利用外资达35.02亿美元,增长 13.6%,长期保持利用外资规模居中部地区首位。目前与湖北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160多个,出口亚洲市场占比为55%,出口欧洲市场占比为21%,出口北美市场占比为12%,出口新兴市场(包括非洲、南美、大洋洲市场)占比为12%。初步形成了以亚洲、欧洲、美洲为主要市场,以非洲、拉丁美洲、澳洲为新兴市场的多元化局面。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重要的就业前景,据有关部门测算,未来5-10年湖北地区进出口经营企业每年将新增10%,如按每新增1家企业需10位外贸专才计算,每年约需增加外贸人才5000人,而整个湖北地区高校每年培养的外贸专业学生不足4000人,缺口约1000人。
总体上看,湖北外贸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上升阶段,对外贸人才数量上的需求也处于逐步增加的过程。据湖北高校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占湖北需求量的第4位,作者对世贸人才网(省略)中07年9月份湖北地区的48家企业招聘外贸人才的招聘中统计发现,湖北市场对外贸人才需求特点表现在:(1)外贸行业招聘频率明显比以往密集,而且招聘单位也在不断增多,如2006年8-12月只有12家,2007年9月就有48家。(2)招聘数量不断增多,根据48家招聘企业看,每个企业平均招人数都在4-6名, 特别是业务员,很多企业不限数量。(3)招聘职位仍以传统职位为多。报关员3家,外贸经理10家,国外销售代表7家,跟单员10家,单证员4家,一般业务员14家。
而对人才质量上的需求,随着外贸行业新的发展良机出现,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限于外语好、专业对口等基本条件,而且对实际能力的要求也明显突出。湖北集团公司外贸人员招聘广告,要求应招者需具备以下条件:)能够通过展会或互联网开发客户,(2)熟悉国际贸易流程,能独立处理外贸业务。(3)能独立开立信用证,制单,租船,报关,商检,安排托运,外汇核销等。(4)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能极好地与国外客户直接沟通。(5)工作认真踏实,有责任心;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优良的团队精神;(6)具有一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并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上述案例只是湖北对外贸人才招聘的缩影。如果仔细分析48家招聘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市场需求所呈现的特点为:(1)对传统外贸岗位的从业技能的要求提升:表现在不仅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2)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相比于其他高科技行业的高学历要求,外贸行业不重学历重证书,应聘者一般拥有大专、本科学历即可入门,有些职位中专也行,但职业资格证书却是重要的评价标准。目前报关员等相关证书通过率低,有证书者月薪一般可达4000-5000元以上,而没有证书从事同样岗位,工资水平相差甚远。(3)英语流利也是入行的前提。我国大多外贸针对欧美,流利的英语和沟通能力、了解不同国家人做生意的风格非常重要。同时,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外贸合作的频繁,懂得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小语种的人才有更强的竞争力。
二、湖北工业大学往届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初步调查
湖北工业大学国贸专业历史不长,至今共培养了14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据对近四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反馈的信息,国贸专业应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60%左右,其中在外贸行业的就业占30%-40%左右,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但是,国贸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初步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近几年招生规模连续扩大,明显快于市场需求,导致就业水平相对减少。二是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现有能力难以达到要求。
笔者曾对2006年195名应届毕业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现对这一毕业生案例的调查分析如下:
1.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分析
在195名问卷者中,毕业离校时己经签订就业合同的有127人,占调查人数的65%,而这127人中去中小型企业者人数达到112人,约占就业者的90%,直接从事国际贸易领域工作的只有67人,约占就业者的53%,有49人约占就业者的38.5%的毕业生从事于市场营销工作,还有11人约占就业者的9.5%从事与国内贸易以及国际贸易无关的工作。127人中有106人占83.4%的人认为对目前所找工作感到较满意,而对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只占14.1%和2.5%。
2.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
毕业直接从事国际贸易领域的67人中,只有8人从事报关员工作,占67人中的11.9%,有9人从事单证员工作,占67人中的13.4%,有13人从事跟单员工作,占67人中的19.4%,而从事与报关员、单证员以及跟单员无关的岗位如办公文员等有37人约占55.3%的人。
3.毕业生的就业原因分析
在对毕业生进行招聘单位最为看重的项目调查时,己经签订就业合同的127人有44人约占34.6%的毕业生认为在首次找工作时,招聘单位最为看重实际经验,有36人约占28.3%的毕业生认为单位较看重英语级别,有23人约占18.1%的毕业生认为实践操作技能是单位较为看重的,而招聘单位看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有14人只占11%,排在所调查项目第4位。对127名学生为什么能很快找到满意的工作项目调查中有80人约占63%的毕业生认为个人全面素质是找到对应工作的关键,而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分获20.7%和12.4%,分别占第二位和第三位,只有3.9%的人也即5人认为家庭背景是找到工作的关键。
4.毕业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期望分析
从对毕业生在校学习的最大收获项目调查看,195名问卷者中有78人占40%的学生认为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有51人占26.2%的学生认为最大收获是英语过6级,有28人占14.3%的学生认为专业实践技能得到了提高。而对在校最应该掌握的实践技能的项目调查看,有65人约占33.3%的学生认为是英文函电写作技巧实训、有57人约占29.2%的学生认为是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模拟实践、有48人占24.6%的学生认为是信用正审核及单证缮制、还有25人约占12.8%的学生认为是国际市场营销模拟实践。
对在校学习的学生应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实践经验的项目调查结果看,有108人占55.4%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生产实习方式获得,有50人占25.6%的学生人认为可以通过社会实地调查方式获得,有25人占12.8%的学生人认为可以通过模拟教学方式获得。
由此看出,必要的理论知识、相关的资质,一项能力技能是顺利实现就业的基本条件。而我校学生普遍反映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各种资格证书也显不足,影响了后续学生的就业。
三、对湖北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方案设想
根据目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首先要明确我省高等院校国贸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那就是:要以培养国际贸易领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循教学规律,按照理论为基础,实践为主导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精心组织和实施教学各环节的工作,突出强化实践环节及技能培训,使学生成为政治思想合格、胜任国际贸易各项业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以此指导思想为导向,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定位为:服务于国际贸易市场需求,面向地方培养胜任外贸一线工作的有理论、懂业务、会应用的实用人才。
具体来说,对国际贸易专人的培养,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必须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上对外贸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量的企业急需一线的既掌握相关外贸专业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可确立“面向地方企业,立足本职岗位;优化专业基础,注重个人素质;强化综合应用,突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适应外贸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业务、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外贸专门人才。
2.制定面向社会需求的培养计划
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环节,是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对于塑造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具有核心作用。但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课堂是培养不出来的,从以上的就业市场的需求方可以看出,学生的实践技能已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所以教学培养计划也必须立足于应用型教育,这样就需要把基础知识和基础性专业知识的统一培养,与方向性专业性知识的学生自主选择培养结合起来。采用前期基础统一培养、后期自主专向培养的方式。特别是在学生的专业发展阶段,要设计出不同的方向,如知识方向,可以偏机电、偏化工、偏电子等;能力方向,可以偏内向温和、偏外向敏锐,可以偏内务、偏外联等;行业上可以偏货物贸易,可以偏政府服务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志向选择最愿意的方向,以使学生自主地向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发展。
3.合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对于基础性和专业基础性课程,在遵照教育部规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实践和认识加以设置,其大部分课程应集中在大一和大二传授。对于专业基础知识,将其转换为课程的是:英语、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实务、WTO知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经济法和国际商法、经济学等。而重点课程英语的教学需要在各个环节不断加强,保证每个学期均有英语教学,其中重点在贸易英语会话及英语谈判的教学,一些专业课,如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实务等要采用英语教学。大三和大四两年,是专业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教育的方式是以学生的自我定位、自我设计为特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校提供充分的选修课程。学生的自我设计是以大三上学期的生涯设计课程为根据,由教师辅导每个学生设计自我生涯,由此确定专业方向和专业知识的构成和能力特点。
4.重视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
据问卷调查可知,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为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要求,应积极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和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通过设立与之相契合的特定场景或案例的方式,创造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环境,做到对症下药,增加学生在特定环境下的应变能力与操作能力,同时还可印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它主要包括以实训课程为主的校内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室,这一实验室是通过利用适当的计算机软硬件创造一种仿真环境,让学生从国际贸易各主要环节如外贸单证实务实践、国际结算实务实践、国际商务函电实践等进行模拟操作训练,从而缩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以互联网为主的国际贸易交易平台,这一平台主要是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和贸易磋商的实战训练,通过这一训练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以及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从目前的经验来看,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学生更深切的领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形成操作技能,更好的培养职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CPE;国贸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教育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调节,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递升,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高等学校所面对的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期性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种现状,高校唯有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新现有的课程体系以提高培养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顺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地方性特征的民办高校要实现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育使命,就必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就业。
一、CPE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CPE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指在吸收传统课程培养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创业与就业发展需要,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探索与试行三段式课程培养,即将本科教学的八个学期分为三个阶段,前三个学期为基础核心课程培养阶段,按综合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设置基础核心课程模块,即“C”(Core Courses);第四~六学期为专业课程培养阶段,按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与拓展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模块,即“P”(Profession Courses);第七、八学期为创业就业课程培养阶段,根据学生创业就业发展需要,设置就业导向课程模块,即“E(Employment Cours-es),三者简称“CPE”模式。其中,创业就业课程培养阶段模块与实践教学最密切联系,又可分为职业群集课程模块、拓展提高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其中,职业群集课程模块系就业导向课程的主干模块,主要以各专业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校外实践基地实习、从业职业资格课程为主体设置相应的课程。
在CPE人才培养模式下,强调以行业的需求导向为主,所以在学科基础课程(C、P模块)的基础上有效体现就业导向课程(E模块),其中,基础理论教学体系支撑着C、P模块,而实验教学体系支撑着E模块,整个模式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因为C和P模块保证了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下阶段的就业导向和继续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E模块根据学生的自我需要和发展目标创造了自主选择条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学生就业的应变性和适应能力。综述该课程模式,其形成了“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课程体系结构,能更好地将企业需求、就业导向及学生发展三者关系完美地融为一体。由此可见,CPE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有助于提高我国民办高校的育人水平。
二、我国民办高校国贸专业现有课程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宗旨与目标,是教育的核心环节。民办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区别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以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为特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课程的总体设置、主要课程的体系与内容、教学方法等均要有其自身特点。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民办院校的国贸专业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其课程设置却只是模仿国内一流大学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然后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微调,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具体来讲,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其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贪多求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因此设置了很多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而专业课所占比率却较低。另外,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疲于应付,难有时间和精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在理论课与实践课方面,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践课,甚至取消实践课或任意缩短实践教学的课时。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学不能以致用,走向社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课程设置无特色
民办院校往往是从普通本科大学的二级学院独立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受制于母体学校,是在遵循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的要求下,参照普通本科大学设置的,课程设置与普通本科大学区别很小,理论课程有余,而实践课程不足,与民办本科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一致。其结果是专业无特色,学生无特长。
3、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操作
当前,民办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理论性强的课程过多、过于抽象和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际操作,造成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的尴尬。因为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明确地提出,应聘者应该具备基本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希望一个新的业务员能够很快进入到工作角色之中。这种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目前民办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CPE模式下优化民办高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策略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培养目标定位是让其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外贸领域内将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运用到进出口贸易的实践中去,其培养特点是侧重于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上可见,民办高校国贸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结合CPE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来优化民办高校国贸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以便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在CPE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民办高校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
1、统筹考虑,合并、整合、调整部分课程
认真研究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注重课程内容的衔接,提高课程的整合化程度。比如,可以取消国际经济学课程,因为该课程与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两门课有大量内容重复;取消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等课程,增加报检基础与实务、海关商品学等课程。同时,大胆精减过于陈旧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引入反映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体现社会现实需要的课程和内容。
2、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目前的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素质教育。然而,这种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来自人才市场的调查显示,具备相关行业的国家职业资格已经成为学生就业时的硬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尝试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融入到大学的课程体系中。通过重点开设一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必考而且是专业必需的课程,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还能获得重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报关员、报检员、外销员、单证员、国际商务师等资格证书。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是培养应用型国贸专业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国际结算》等应用性强的课程,除了课堂理论教学之外,应该安排1/3左右的课时进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采取校外企业实习和校内实验模拟两种方式。一是积极建立校外实习点,为国贸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在生产和实际工作现场接受训练和教育。二是通过仿真、互动的国际贸易模拟平台,进行虚拟化、仿真化、模拟化教学,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身体会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过程。在当前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存在诸多困难的条件下,模拟实验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旅游服务贸易;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随着我国加入WTO,在货物贸易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影响与日俱增,但发展服务贸易我们并不具备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2002年开设以来,一直局限于“货物贸易”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人才需求紧迫性要求极不适应。因此要处理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知识的比例关系,增设服务贸易相关课程,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分方向定制化、模块式培养模式,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深层改革,实现培养模式与市场的对接。
1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现状
1.1 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不清,课程体系设置混乱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前身是涉外经济,开设于2002年,升本后改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8年开始招第一届本科生,本科和专科共存,2013年开始停止招专科生,其间经历了太多的变化,从专科到本科,专业名称的变化,专业教师的流动等等诸多的原因,难免由于历史惯性或者经验不足使专业培养目标模糊,专业培养目标的模糊导致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混乱,许多课程的设置很不合理。
1.2 课程的设置上贪多求全,难有特色
课程的设置量贪多从众,难有特色,这几乎是所有高校的通病。普通本专科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拥有垄断优势地位,我校作为民办教育机构,不愿意自己与普通本专科教育之间径渭分明,造成了我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有向本专科院校相同或相关专业靠拢的倾向。我校国贸专业开设至今,周课时量都安排太多,全程所修学分要求太高,教学上是典型的“全天候”、“满堂灌”,结果学生疲于奔命,缺乏创造力。
1.3 课程设置上左摇右摆,顾此失彼
专业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大,容易使课程体系设置不稳定。专业或课程负责人更换,则课程设置不合理,有时重理论轻实践,有时轻理论重实践,处理不好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宽口径”人才的指导思想上,大量非专业核心课甚至是跨专业的课程也进入了专业选修课的行列,处理不好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2 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旅游服务贸易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的现状及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背景,计划把国贸专业分成“货物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两个方向,拟构思国贸专业旅游服务贸易方向课程体系如下:
2.1 培养目标
1)本专业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海南、服务全国、辐射亚太和欧美,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经济、管理、法律以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能够将国际商法、国际运输、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旅游、国际展览、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运用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业务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2)毕业生在涉外旅游企业中从事旅游服务组配、旅游服务客源组织、旅游服务贸易方案设计与运作设计、旅游后服务方案设计、旅游后服务提供等业务,或在旅游服务贸易研究机构中从事旅游服务贸易研究、开发业务,在高校从事旅游服务贸易教学工作业务,也可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
2.2 基本要求
2.2.1 能力-素质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A.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素养,课程设置:
思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理论课、经济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教育、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军训、户外运动,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B.综合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课程设置: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人文类选修课、音乐欣赏、摄影、中国金融史、近代史纲、社会实践、公共关系、商务礼仪、心理学,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C.从业基本技能,课程设置:
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英语词汇、大学英语、第二外语、大学语文、财经应用文写作,以上课程评价要合格通过CET四级、六级;数据库、统计应用软件、金融计算应用软件,以上课程评价要计算机一级合格。
D.专业能力,课程设置: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市场营销学、旅游学、酒店管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旅游市场营销、报关、外贸单证、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谈判、国际结算、财经写作、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货运服务贸易、服务贸易英语口语、国际会展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信息系统、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实务,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E.岗位适应与拓展能力,课程设置:
实验实训、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上课程评价要达到合格。
2.2.2 培养规格
本专业突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色,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服务贸易、旅游服务基础等多学科知识背景,及综合运用管理学、统计学和国际贸易知识和解决实际服务贸易问题的能力。通过本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学生基本达到以下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愿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熟练读、写、听、说和查阅英文文献;
(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
(5)熟悉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6)了解国家经济、法律、会计、国际贸易等法规和政策,及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贸易理论前沿和国际服务贸易市场发展动态,及服务贸易基本规则;
(7)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备经济、管理、法律以及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能够将国际商法、国际运输、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旅游、国际展览、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运用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业务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科中心型;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
据统计,截止2005年,全国高校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点就有561个,专业过多过泛日趋严重,也带来了一些衍生的问题。例如在课程体系建设这一块,独立院校未能把握新世纪的国贸人才需要,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拔尖人才稀缺,一般人才过多,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现代经济学理论有所加强,新兴经济理论课程更新不快;理论教学空泛,定性分析灌输较多,结合本土经济案例不够;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够,师生教学互动研讨亟待加强等问题。
一、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成果
纵观国内各大高校以及独立院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现已基本形成一类是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外经贸人才培养目标,其偏重国际贸易实务。另一类是以南开大学为代表的偏重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由这两类目标的设定我们可总结出,高校及独立院校已看到国际人才的特色需要,即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就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而言,在其经管学部之下的国贸专业,理论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微观)、西方经济学(宏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贸易、对外贸易概论、国际经济学等;实践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海关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相比以前只有理论课而言,现在的课程设置已增加了很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上教师也会适当结合国际贸易实例,来增强学生的实务感。
再例如国内知名院校浙江大学,其国贸专业在经过摸索和实践之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其探索和实践“厚基础、强理论、研究型、国际化”为特征的重点高校经济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其明确国贸专业的基础骨干课程,依据国际前沿和本土重大现实问题,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本土案例教学,实现了课程大纲、教材、内容和考评“四统一” ;第三,建立了经济学科基础骨干课程绩点、竞赛获奖和科学相结合的人才甄别选拔机制和免试研究生、出国交流优先推荐的激励引导机制。第四,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强化课外阅读、seminar和前沿讲座。以上举措切实保证了该校国贸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
1.“学科中心型”局限性日趋凸显
所谓学科中心型,即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已经逐步认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在近年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所突破,但是仍有改善的空间。该校的课程设置可归于此类学科中心型,即实践环节还可继续增强。例如,可增加银行实务课程或者实践环节。国贸专业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将去往各大银行工作,虽然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过相关知识,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例如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习了各种贸易术语,但工作中一旦碰到,却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术语的区别,印象仍停留在学校考试之前的死记硬背上,这样很容易混淆知识,从而造成工作失误。若能在假期组织有意愿的同学去实地考察,最好是在银行实习一段时间,那么教学效果将大大提高。当然,这需要学校提供诸如此类的社会资源。
2.“岗位应用型“体系问题并存
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 现在很多国内独立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渐流行起“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
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在此种培养目标之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理论水平及其有限,专业知识不扎实。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就业的需要,但是会导致我国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缺乏;第二,此种课程体系的设置对相关独立院校有较高的要求,并不是每所学校都有足够的资金构建这些课程所需要的平台,例如修建规模大且完善的实验模拟室;都有足够的经历和时间去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等等;第三,就业若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学生对此种模式的信任感会逐步缺失。
三、独立院校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
第一,课程体系的设置将更加适应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党的十七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既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度,更要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一系列关于对外经贸战略的重大调整和部署,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发展服务贸易”、“引进来与走出去”等,都应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得到体现,以适应我国对外经贸活动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第二,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走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之路。经济学要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国际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强烈的国际化背景,“三个面向”的要求更具典型性。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经济运行中的不可预见因素增多,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和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专门技能,还必须善于战略思维和具有理论功底扎实的复合知识。国际化和复合型互为依托,二者兼容互动,是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第三,必须强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的需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各大高校面临的共性任务。国际经贸专业建设的主旨是为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教学改革与创新尤为重要。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夯实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法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又要强化定量分析的能力;教学内容应充分反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反映WTO等国际经济组织与法规惯例、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跨国公司的发展态势等;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经济实验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人才培养的途径应多样化,如采用“双学位”、“本硕连读”、“双语教学实验班”、“国际合作培养”等多种形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