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5 07:59: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松鼠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和特点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在我们教师设计教学时,往往仅从新知识出发,只想着怎么去教,学生怎么来学,始终站在新知识这个角度,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了解学生,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
例如我所听到的《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老师始终将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放在心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过程。用“怎么会找花生果?”“怎么找花生果?”“找到了没有?”这三个问题导入对课文内容的教学后,根据这三个问题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针对这三个部分的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所用的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
老师:小松鼠平时喜欢吃松果,怎么会去找花生果呢?小朋友自己读一读1、2段找一找原因。
学生自读,找到相关的句子,教师出示相关的句子。
老师:小松鼠看到了什么?
学生:绿油油的叶子
老师:谁能读好这个词语
学生个读,齐读,读好这个词语。
老师:还有什么?
学生:黄灿灿的花
老师:“黄灿灿”的怎么来读?
学生个读,齐读,读好这个词语。
出示图片,老师:看一看,花生叶子是?小花是?
老师引读,学生接读。
出示相关的段落,学生自由练读,个读,齐读。
老师:这么美的画面背下来好吗?齐背诵
以小松鼠平时都是吃松果的,这会儿怎么要找花生果呢?这个问题与学生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又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绿油油的叶子”,“黄灿灿的小花”等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漂亮的景色当然吸引了小松鼠,也吸引着小朋友的目光,老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读好相关的词语、句子。读出这一幅美丽的景色。这仅仅是老师对第一部分教学的一个画面。在教学紧接着的第二个画面:小松鼠和蚯蚓的对话时,课已过去十多分钟,如果还是用原来的方法,学生注意力肯定很容易就分散了,毕竟这些都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易走神,好动是这阶段孩子的天性。针对这一个情况,结合文本的特点:对话形式,老师及时地改变了教学方法。
老师: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小松鼠可想知道这是什么?出示相关的段落。
老师引读:小松鼠问蚯蚓:“?”
学生接读。
老师引读:蚯蚓说:“?”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读旁白。
老师:小松鼠听了以后很?它想?
学生回答。
老师指导朗读。
设计以教师引读,学生接读,师生分角色朗读以及展开合理的想象,做一做小松鼠体会它的心情等多种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又一次将学生注意力紧紧地吸引过来,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进教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又丝毫不感到乏味和辛苦。
二、学生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基点。
人们常常评价一部戏剧作品的好坏取决于戏曲冲突的选择和处理,在冲突中表现每一个人物的特点,使情节跌宕起伏,使人物形象丰满。同样,在教学中,冲突亦是一个法宝。冲突是学生兴趣的一个诱因,冲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一个前提。正是在对冲突的处理和解决中,学生有了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例如我在对《雨后》一课第三小节的教学设计中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
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
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在读了这段课文之后,我向小朋友提问:你们贪玩摔了一跤,裤子都脏了,你们心里此刻怎么想?小朋友们说:“糟了,惨了,回去要被妈妈骂了。”心里很着急。我顺势接下去:是啊,此刻你们的心里很担心,小哥哥心里也很担心,难怪他说?学生接读:“糟糕――糟糕!”可是在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这又是为什么?一下子,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课文中的新知识发生了冲突,学生马上兴奋了起来,头脑快速的转动,主动走入课文,寻找答案。我适时的点拨学生:联系上下文,仔细得想一想,可以相互的讨论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边想边讨论,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正是在对冲突的处理、解决中,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也使对课文的理解变得更透彻。
三、学生的能力教学设计的终点。
课题:
23
纸船和风筝
主备教师:田伟鸿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关于友谊,关于宽容,关于仁爱的童话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故事中的小熊和松鼠并不因为曾经的矛盾而放弃对彼此的爱,这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这个故事想要告诉同学们,对待朋友要善良有爱,有一个宽容之心学会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学情分析:
童话故事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而乐于结交好朋友更是小学生所共有特征,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课文所提供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大的陌生感,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感悟,通过合作、探究,教师只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是做适度点拨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复习生字词,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分同音字“漂”与“飘”的用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写话卡”写话,送出自己的祝福。
2.过程方法目标:以读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创设情境,换位体验,补白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延伸到学生的自身情感,引导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
对课文内在人文因素的把握,即: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幸福、失落、痛苦、喜悦,从而体会友情的珍贵。
教学难点:
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体会小熊和小松鼠获得友谊、失去友谊、重获友谊“三个阶段”的幸福、失落、痛苦、喜悦,从而体会友情的珍贵。
教学和学法: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主要环节及时间分配:
复习巩固,回顾课文(5分钟)——读悟交融感悟友情(25分钟)——总结拓展,放飞情感(8分钟)——布置作业(2分钟)
教学过程(设问或活动):
第一板块:复习巩固,回顾课文
1.学生巩固复习字词。
小溪山脚屋顶门口(本组为文中难读词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松果草莓扎风筝折纸船(本组为文中关键词语,指导学生运用说话)
祝你快乐祝你幸福(有感情朗读,师生互动送祝福)
2.创设情境,回顾梳理。
出示图画,教师描述:看,这儿有一座大山,小松鼠和小熊的家住在哪儿呢?。
引导学生上台贴图,根据板书和图画复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松鼠和小熊离得很远很远,他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
(2)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的2.-6.自然段,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板书贴画:纸船和风筝)
[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板画的出示,教师的语言渲染,构建了一个引力强劲的磁场,抓住了学生的心,轻轻松松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
第二板块:读悟交融感悟友情
建立友谊(合作学习)
1.出示纸船实物,指导学生大声地读、轻轻地读、甜甜地读纸条上的祝福。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熊的动作和神态,联系生活理解“乐坏了”,体会小熊喜悦兴奋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想象补白:小熊现在又会想些什么呢?小松鼠收到礼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
5.纸船和风筝给它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吧,一起去分享这份快乐。
6.区分“漂”和“飘”。
请同学把词卡“漂啊漂”,“飘啊飘”分别贴在纸船和风筝的旁边。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形声字的特点,并用红粉笔标出“飘”和“漂”的偏旁。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辨生字,“纸船漂啊漂,顺水而漂”“风筝飘啊飘,随风飘荡。”教师并用红笔标出不同的偏旁,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规律有所感悟,产生继续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与强烈愿望。]
维护友谊(合作学习)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给他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啊!(课件播放音乐)可是,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快乐之中的时候,却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摘掉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摘掉纸船)
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和好朋友吵完架后的内心感受。
2.情境对话,感悟吵架过后小熊和小松鼠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忍的痛苦。
师佩带头饰,扮演小鸟,去问候小熊和小松鼠。
小熊你好,你今天怎么看起来垂头丧气的啊?
预设:你怎么还在扎风筝啊?
为什么不把风筝放出去,而把它挂在高高的树枝上呢?
小松鼠你好,你现在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你准备怎么做呢?
修补情感裂缝
1.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1.0-1.1.自然段,感悟松鼠和小熊修补情感裂缝的独特方式。
A
小松鼠看看空荡荡的天空,感到孤独极了,过了几天…(引读第1.0自然段)多么感人的一句话啊!(动画出示: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重点指导朗读。
B
收到纸船的小熊马上放了一只风筝,风筝飘呀飘…(引读第1.1.自然段)
2.风筝又飘起来了,纸船也飘起来了,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啊,(再次粘贴纸船和风筝的图片)生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交际“场”,在这样的“场”中,学生的情绪被调动,思维状态被启动,充分体验松鼠和小熊吵架后的内心的伤感和孤独,从而使学生与文本融入一体,产生共鸣。]
第三板块:总结拓展,放飞情感
1.联系生活学习“福”字。
对于“福”这个字,小朋友一定不陌生,你在哪儿见过“福”这个字的?
(多媒体出示)这个“福”怎么是倒的呢?联系“福”字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2.指导书写词语“祝福”,小组交流评议。
3.小熊和小松鼠又回到了原来幸福和快乐的时光,此时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4.练习写话。
小朋友,你想把祝福送给谁,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按要求在祝福卡上写话。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轻松练。
2.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小伙伴们听。
[本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这样,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在实际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友谊所带来的快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练习设计:
课堂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最想跟你的好朋友说点什么呢?跟同学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23
纸船和风筝
松鼠
小熊
友谊
(情感建立)
吵架
(情感维护)
和好
(情感修补)
作业设计:
1.完成同步轻松练。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反馈小结:
一、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其中的各种资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老教材相比,无论是编排内容,还是编排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的灵活性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资源,就有无从下手之感。挖掘教材资源,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挖掘“主题图”资源,让“主题图”充分发挥作用
“主题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这一基本理念,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挖掘“主题图”的资源,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 发挥“主题图”的情境作用
以实验教材第一册为例。第二单元“比一比”设置了“小猪帮小兔子盖房子”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上课伊始,学生边看“主题图”,教师边讲:“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帮小兔子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这个故事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同时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像这样的“主题图”还有“野生动物园”“学校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的、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充分挖掘“主题图”中的教学资源
教材中的每一幅“主题图”都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感知全面、理解透彻。仍以“比一比”为例,教材中引出“同样多”和“多”“少”的概念后,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主题图中的资源,除了进行小兔和砖、小兔和木头的比较外,还可以进行桌上的水果之间的比较,水果与猪和兔的比较,桌子与凳子的比较,等等。
再如教材第一册“小猴吃水果”的主题图。初看主题图,我认为主题图的目的无非就是:(1)能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2)会用“>”“
(出示主题图后)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吗?
生:图上画的是……猴子有3Z……
教师板书“猴子3、梨4、桃3、香蕉2”。
师:猴子有几只?桃有几个?猴子和桃比,怎么样?
生:猴子有3Z,桃有3个,猴子和桃同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3=3”。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和“
再细心地观察主题图,我发现了图中的如下资源:(1)小猴子与水果对应排列,渗透了统计的初步知识;(2)猴子、梨、桃和香蕉可以互相比较,因此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的背后,蕴涵着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和开旃}生。根据初观察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再观察发现的上述资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修改如下:
出示主题图,同桌互相说说图的意思。
师:图中有几只小猴在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摆出来吗?
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图片学具摆出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师: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方法摆出如17页的象形图。)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多少,好吗?谁来试一试?
生1:猴子比香蕉多。
生2:香蕉比梨少。
生3:猴子和桃同样多……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抽象出:3>2,2
我认为,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动手实验、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这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的结果。
3 重新选择主题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用教材”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应把教材看作一个可参照的蓝本。当我们发现教材提供的主题情境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时,或有了比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更有价值的主题情境时,可以重新确定材料进行编排。只要改变后的主题情境更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我认为都是成功的。
教材第一册18页“第几”的主题图是一幅排队购票图。如果只看图,是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几”和“第几”的。制成电脑课件,我们又不具备制作条件。怎么办呢?我认为可以重新选择主题情境。以下是我对这节内容的教学实录:
(1)教师谈话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叫智多星(出示小兔子的图片)。你想对它说句什么话?
学生自由地与智多星打招呼。
师:智多星还有许多好朋友,它们是――
教师边说边呈现小动物图片:小松鼠、大象、长颈鹿、小狮子,并把它们零乱地摆在黑板上。
(2)呈现材料,引导探究。
师:今天,智多星邀请这几位好朋友一起去参加森林音乐会。大伙儿可高兴啦!一大旱它们就来到了智多星家里。可是出发前,它们为怎样排队吵了起来,谁都想排在最前面。小朋友,你能帮它们排排队吗?
学生交流后,反馈。
生1: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它的后面,再后面是长颈鹿,再后面是小狮子,最后是大象。
教师按照学生的说法在黑板上排序:
智多星 松鼠 长颈鹿 小狮子 大象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排?
生1:因为大象最笨重。
师:你这是把智多星排在了――
生1:第1个。
师:那么小松鼠排在了――
生1:第2个。
师:还有不同的排法吗?
生2: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第2个,大象排在第3个,狮子排在第4个,长颈鹿排在最后面。
师:你这样排有什么理由?
生2:智多星是请他们来的,所以排在第1个;小松鼠第1个到智多星的家,把它排在第2个;大象比较晚一些,所以排在第3个;小狮子排在第4个;长颈鹿最晚,所以排在最后一个。
教师小结:智多星是主人,所以排第1(板书:第1),小松鼠排在它的后面,是第2(板书:第2)……
智多星 松鼠 大象 小狮子 长颈鹿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排法吗?请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自由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
(3)主动参与,体验意义。
师:假如今天也让你去参加音乐会的话,你准备排在哪里?
生1:我想排第1个。
师:你排第1个了,那么后面的小动物会怎样呢?
学生演示:
师:那么现在长颈鹿排在了第几个?
生(齐):第6个。
师:当这位小朋友排在第1个时,其他小动物分别在第几呢?
生(齐):智多星排在了第2,小松鼠排在了第3……
师:还有谁愿意上来排?
生2:我准备排在第3个。
师:那么其他小动物的位置会怎么样呢?
生2:智多星、小松鼠不变,大象排第4,小狮子排第5,长颈鹿又排到第6了。
(二)挖掘教材中的“开放性”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注重开放性和创造性是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开放的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学习、探索的主动权,学生就有可能会学得更主动、生动。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选择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这一基本理念的具体表现。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用好教材中与生活贴近的教学事例,还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一)用好教材中的“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我的具体做法是:每天进行“生活中的数(学)”说话训练。开始,学生只能模仿课本说“我今年8岁了”“我家有3口人”等简单的内容。后来,学生能说出课本以外的生活中的数。例如,“黑板上边有8个大字”“我家这个月用了6吨水”“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毛衣花了31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说话内容越来越丰富。由“生活中的数”说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一年级结束时,学生已能说“奶奶家养了8只大羊,2只小羊,一共是10只羊”等较复杂的数学内容了。这样坚持下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而且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主要指课本以外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又与新知识直接相关的资源。例如,我班有58人,一、二组每组9人,三至七组每组8人。在教学“8和9”时,我就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理解8、9的有关知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说“我们组有8个人,我坐在第2排”“我们组有8个人,再加1个就是9个”“我们组有4个男生,5个女生,一共有9个人,可以列成算式4+5=9”“我们组有8个人,今天有1个人没来,现在是7个人,可以列成算式8-1=7”……
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合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也会越来越多,生活中的购物、分配、建筑等,报刊中的数据、信息等,都是我们可以挖掘的数学资源。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让学生在教室里布置模拟超市购物,使他们学会花钱买东西;“学习认识图形”时,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或物体,开办“小小创意展示会”;学习“量长度”时,让学生相互合作测量身高,测量教室里物品的长度,每个人立定跳远的长度,并带到室外,让他们相互合作测量物体,回家和自己的亲人比比谁跳的远,将记录的结果给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这种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是轻松、快乐、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综合并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活”化课程资源。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可供我们利用的数学资源。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注意积累,一定能发现更多的、更好的有价值的数学资源,为新教材的使用锦上添花。
新都区石板滩小学 廖翠芳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教材P64、65。
教学目标:
1.通过在具体的情境中观察、思考,认识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会上下的相对性。
2.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3.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上下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学力单(课前完成问题解决1题)、姓名纸片。
教学过程:
数学课前操:和小动物一起做操。
小白兔,蹦蹦跳(小兔跳);小鸭子,嘎嘎嘎(双手放前做鸭子嘴巴状);
小金鱼,游啊游(双手做鱼游状);小朋友,拍拍手,安安静静齐坐好。
一、回顾旧知、揭示上下
数学游戏(一):说反义字。
师:老师说一个字,请同学们说一个意思相反的字。如大(小)、多(少)、高(矮)、长(短)、重(轻)、前(后)、上(下)。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说得又对又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上下”有关的知识。 (板书课题:上下)
师: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生:认识)请你把手伸出来,跟着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把课题读出来,这是(上),这是(下)。
二、探究新知,理解上下
1.创设情境,确定两只小动物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师:看!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今天是大树爷爷的生日,小动物们都来给树爷爷过生日,看看谁来得最早。(课件出示小兔、小鸟)
师:小鸟和小兔来得最早。诶,树爷爷告诉廖老师,他想考考大家,“小朋友们,你们能用“上下”来说说小鸟和小兔这两只小动物的位置吗?”谁先来介绍一下小鸟的位置?(在黑板上贴出小鸟的图片)
生1:小鸟在大树的上面。(小鸟和小兔比,它在哪儿?)
生2:小鸟在上面,小兔在下面。(引导学生完整的描述:小鸟在谁的上面?)
生:3:小鸟在小兔的上面。(谁听懂他说的意思了?让学生多复述几遍。)
师:谁再来介绍一下小兔的位置?(在黑板上贴出小兔的图片)
生:小兔在小鸟的下面。(谁听懂他说的意思了?)
(让学生多复述几遍,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板书,再全班齐读一遍。)
2.确定三只小动物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
师:不一会,小松鼠也赶来了。(课件出示小松鼠)那你能用上下来描述小松鼠的位置吗?(在黑板上贴出小松鼠的图片)
生1:小松鼠在中间。(师:能用上下来说说吗?)
生2: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谁听懂他的想法了?)
(其他学生进行复述,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板书,修正学力单,全班齐读一遍)
3.体会一只动物位置的相对性
师:小松鼠刚才也在很认真的听小朋友们精彩的回答,可是现在小松鼠有点儿糊涂了,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说它在上面,有的小朋友说它在下面呀?它不是一直都在这儿的吗?谁能给它解释解释。 (指名回答)
师:哦,老师听明白你的意思了,说小松鼠在上面是因为把它和小兔子比,它在小兔子的上面。说小松鼠在下面是因为把它和小鸟比,它在小鸟的下面。那看来,同一只小动物由于比较对象的不同,它所处的位置也是不同的。
师:大家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小松鼠解决了疑惑,那现在廖老师这里也有几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问:小兔的上面有谁?小鸟的下面有谁?
生:小兔的上面有(松鼠和小鸟);小鸟的下面有(松鼠和小兔);
师: 那小鸟,小松鼠,小兔当中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呢?
生:(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
(完成学力单上用上下说一说,全班齐读一遍。)
4. 数学游戏(二):我说你猜
师:小动物们给树爷爷过生日可开心了,它们还玩了一个游戏,也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参加。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我说你猜。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树爷爷呀会给我们一些小提示,我们要通过这些小提示猜一猜树爷爷说的是哪一只小动物,请你用动作来告诉大家。如果你觉得是小鸟,你就做一个飞的动作,如果你觉得是小松鼠,那就做一个小松鼠吃松果的动作,如果你觉得是小兔子,你就做一个长耳朵的动作,听明白老师的要求了吗?
师:准备好了吗?请看树爷爷的第一条提示:它在小兔的上面。
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说是小鸟,有的小朋友说是小松鼠,那到底是谁呢?请看树爷爷的第二条提示:它不在最上面。那它一定是?(小松鼠)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答对了吗?老师现在要采访一个小朋友,请他说一说他是怎么猜出来的呀!
师:想不想再猜一次呀!好,请看树爷爷的第一条提示:它在小鸟的下面。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说是小松鼠,有的小朋友说是小兔,那到底是谁呢?请看树爷爷的第二条提示:它不在中间。那它一定是?(小兔)
师: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实在是太快了,真让老师佩服呀!
5. 数学游戏(三):摆一摆
师:下面咱们再来玩一个动手的游戏“摆一摆”。请用你们课桌上的数学书、本子和笔袋来完成。
①我来说,你来摆(师说生摆)
师:把数学书放在课桌上;本子和笔袋放在书的上面;笔袋不在最上面。
(生摆完后,上台展示摆法,利用电子白板拖动图片进行摆一摆。)
师:你能用上下说一说这些文具的位置吗?(指导学生完整描述: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中间的)谁在谁的上面,也在谁的下面。)
②你来摆,他来说(同桌互动)
师:按自己喜欢的方法摆好这些文具,然后请你的同桌用“上下”说说它们的位置。 (明确要求后学生开始游戏,并请一组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③师小结(整理用完的文具):请同学们快速地整理好自己的文具,坐好。
三、巩固练习,进一步体会上下
1.完成学力单练习联系第1题:用“上”或“下”填空。
2.百宝柜:完成学力单练习联系第2题,填一填,说一说。
师:同学们,树爷爷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它的百宝柜,(课件出示百宝柜)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吧,里面都有哪些东西呀?那你能用上下来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吗?(生自由的说,只要正确都予以肯定,并以开小火车的形式全班订正)
3.寻宝物:完成学力单练习联系第3题。
师:刚刚老师接到了一个电话,原来是淘气他说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们去帮帮忙。看,小机灵狗要送给淘气一个宝物,宝物就在这三个盒子中的一个,但是却不知道宝物在哪个盒子里,根据小机灵狗的提示来猜一猜吧!
师:宝物放在1号盒的下面,那么宝物可能放在几号盒呢?
生:宝物可能放在2号盒,也可能放在3号盒。
师:我们来看看机灵狗说的第二句话,宝物放在3号盒的上面。那现在你能说出宝物放在哪个盒子了吗?
生:宝物放在2号盒。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1:因为宝物可能在2号盒,也可能在3号盒子,机灵狗又告诉了我们宝物放在3号盒子的上面,所以宝物就在2号盒。
生2:因为宝物在1号盒下面,所以就不在1号盒子,宝物又在3号盒的上面,所以宝物不在3号盒子里,宝物既不在1号盒子也不在3号盒子,那么宝物就在2号盒子里。
四、总结全课,收获“上下”
1、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 (生:开心)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上下。
生2:我知道怎样判断物体的上下了。
2、师:你觉得谁的表现最棒呢?(完成自我评价加分表。)
五、拓展提升:小小推理家,完成学力单练习联系第4题。
[关键词] 课例研讨 教学活动 教师 反思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讨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教学课例研讨除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教学活动的反思。
教学活动的反思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活动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分析,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的过程,从中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促使自己专业成长。
反思有个人反思和群体反思两种类型,群体反思实质上就是一种研讨评析。不少教师在反思中总是感到茫然,常常不知道反思什么。要么无从下手,要么泛泛而谈,反思的目的不明确,反思的内容空洞,找不到关键问题,经常是停留在表面上,为反思而反思,不能深刻地剖析问题的根源,更别提反思之后的调整和实践了,这就失去了反思的价值。那么,如何能改善这种流于形式的反思行为,使反思真正成为教师的调整教学行为呢?我园通过课例研讨进行了探索。
一、多形式互助中调动教师反思的积极性
多样化的教研形式可以激发和调动教师的参与反思的积极性。我园在课例研讨中运用“同课一人多轮”“同课接龙多轮”“同课异构”的研讨方式进行。课例研讨活动中不走形式,本着互相尊重又互相启迪的精神深入探讨,教师形成了畅所欲言的合作氛围,促进参与群体反思。这种集体的课例研讨活动则充分体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强调活动紧扣“过程”追求“真实”,一方面,可以让教师个人取长补短;另一方面,通过思想的碰撞使教师在个人的实践体验与群体的观察和反思相结的过程中,教学经验不断改善,从而提升了课例研讨的质量。
二、围绕研讨重点,明确反思的问题
为了克服反思讨论中,经常会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避免问题是讨论很多,但没有一个问题讨论得非常透彻。课例研讨强调课后及时反思,而且整个过程始终由小组牢牢把握的研讨方向组织最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来深入探究,因而保证了问题讨论的深入,并让每位参与者通过讨论对问题有一个清晰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案例一:中班“同课一人多轮”研讨活动――学习诗歌《画春天》(第三轮)
教学反思研讨实录:
研讨重点:教师用什么方法策略支持幼儿学习,是否有效?
1.教师针对上一轮的问题进行了反思,采用环境与幼儿的对话互动方法让幼儿感受。教师环境中布置的景物与诗歌的内容意境相符合,让幼儿在环境中感受春天美的同时,也学习了词汇。教师利用了蝴蝶的表演道具“翅膀”,教师这种由抽象变直观方法幼儿经过的亲身体验表演,让来理解词汇,幼儿兴趣极高,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2.学习诗歌环节,教师能让幼儿轻松地学习、掌握儿歌。教师在此环节加入用“三段图示”的方法引导学习儿歌,根据诗歌内容把一句诗歌分成了三段。如“红红的”“桃花”“笑”有颜色、物体、动作或表情,画面内容与诗歌中最有特点内容相符的,这样“图示”表征成了活动中有助于幼儿语言表达的指挥棒。
3.本轮活动,教师增加运用“隐藏图示”的记忆方法来支持幼儿记忆学习。这种方法策略使幼儿感到有悬念,也调动起幼儿情绪,即把“图示”先藏起一部份,再藏另一部份,把最难的部份留到最后,以强化重难点内容的学习,有效改善了上回幼儿学习朗诵枯燥的情况。
4.本次活动经过调整,教师注重给幼儿创设了良好的语言表达环境,不随意打断、否定幼儿的问答,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问题,步步深入,引导幼儿观察、思考,采取了有效回应的策略,用表情、语言、动作回应,鼓励孩子大胆表达,保证了师幼间沟通渠道的畅通。
5.但在活动结束前教师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诗歌内容,幼儿的表演不够舒展,动作幅度小,由于空间小,局限性大,活动时间又超出,幼儿有点不耐烦,教师活动的节奏把握的还不够,教学效果不明显。
不可否认,这样的反思活动是以“主题情境”为导向,围绕一个重点“教学策略问题”针对教学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展开集体反思与讨论,参与者就自己对问题的见解提出解决策略,并最终达成一定的“共识”这样的反思内容不会分散,也有助于促使参与者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理解。
三、把握核心要素,找准反思的方向
面对教师反思中所存在的问题,在课题研讨活动中我们致力于引导教师把握住核心要素,即首先从目标制定准确性与过程方法的针对性来进行,这样的反思才有它的价值。
(一)反思教学活动目标
目标的反思可以考察教师解读幼儿原有经验和解读教材要求水平。一个经过认真思考而制定出来的目标必然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幼儿的经验水平,要思考幼儿感兴趣的热点是什么,幼儿的当前经验是什么,以及通过该活动预期达到什么水平,另一个教材内容要求是什么,也就是教材中能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目标反思才能保证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向正确的起点和努力的方向。
案例二:大班语言活动――续编故事《乌鸦与狐狸》
研讨活动实录:(重点是补充对第一轮活动内容目标的确定)
1.《乌鸦与狐狸》这个寓言内容情节生动,形象也鲜明,寓意较为明朗,比较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可能接受的。教学的重难点定位续编形式上,比较适合我们幼儿。
2.当前的幼儿已经是大班下学期,但是幼儿对事物的了解往往还是直觉的,引起他们注意的是事物的表象,而不是事物的本质。内容重点要放在为帮助幼儿理解寓言故事中隐藏的含义――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是因为它爱听好话并作为寓言的情感发展目标,也不能盲目延伸。
3.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求幼儿能喜欢讲述,让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思想、叙述事物。把狐狸与乌鸦的寓言的语言发展目标定位于续编故事上比较适合大班幼儿的特点,如果只是复述故事显得太简单了。
4.在制定目标时,我们依然要注重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还要渗透情感教育目标,即遇事要多动脑筋,不要只听奉承话,避免上当受骗。
所以续编故事《乌鸦与狐狸》教学目标为:
1.有积极参与续编故事的兴趣,能在集体面前大胆、适时续编故事,并养成认真倾听同伴讲述的习惯。
2.能大胆想象用比较准确、连贯的语言续编故事内容。
3.知道不能光听别人好话,遇事要动脑筋才能避免上当受骗的道理。
小组成员及教研员对制定的目标一致肯定:目标内容的指向与表述是清晰的,目标难易定位是恰当的,也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已有的经验。
(二)反思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的反思,主要指对活动组织实施的反思,在此环节教师要把握反思的要素是:活动中环节是否紧紧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环节之间是否合理。活动环境创设是否适当并发挥启迪作用。环境和材料是否能最大限度的支持幼儿的学习,教师能否根据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互动与调控。在反思的基础上采取改进措施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1.反思要素一:教学活动材料提供――教具的设计是否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具的设计、情境的创设不能成为“点晴之笔”,同时,也可能成为最大的“败笔”。
案例三:大班“同课异构”语言活动――看图讲述《大象救松鼠》(第三轮)
教学研讨反思实录:
(1)A班幼儿活动开始时的讲述的兴趣很高。教师A是以一个悬念引题,通过幼儿的观察动物小树鼠的在三幅图的表情来引出故事的线索,教师仅先出示其中的松鼠形象,其余图片内容用白纸遮住,引导幼儿根据松鼠的表情及动态的变化,对遮住的图片内容展开合理的相象,大胆地叙编故事情节。紧接着是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松鼠的表情变化,与野猫的凶猛形象引导图外的故事内容,这种策略很有弹性,但是,教具中的野猫的凶猛的表情,不突出,没有让幼儿感受到它的凶猛,照成幼儿的想象偏离了内容,影响了效果。
(2)B班的幼儿在活动开始,对故事的内容想象的兴趣很高。教师B是很科学的利用图片的内容来引题,教师弄乱的教学图片的顺序先出示图片四,利用第四张图片和内容来做为悬念的引题,效果不错。
(3)两位教师同时利用实物“爪子”来帮助幼儿学习词,凶猛和锋利,教师B还在“爪子”上染了深蓝的颜色,一出示,幼儿一阵惊嘘“啊,好利呀”“抓了肯定很痛”结果是很明显,幼儿体会深刻。
(4)A班的幼儿表演得很深动,对“凶猛”一词体会深刻。教师A对上一环节中幼儿的想象偏离的状况马上做出了调整利用实物――爪子,帮助体会野猫的凶猛也调动起了整体互动的气氛。
(5)A班的幼儿讲述时注意到角色的对话及心理活动,对故事内容表述比较准确和完整。是教师A提供了“小对话框”,无形中对幼儿表述起到提示的作用。
2.反思要素二:教师把握策略,适时回应幼儿
活动中,幼儿时时刻刻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教师的问题与表述,幼儿的一切行为都会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状况,因此,反思可以从幼儿入手,从幼儿的角度来反思教师的教学策略、行为,再从教师方面和活动过程归因。
幼儿的角度反思可以包括反思幼儿的倾听表现、表达表现,以及参与的态度包括: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兴趣呀、探索的欲望呀,幼儿对问题是否积极发言呀等;幼儿参与活动的广度、和谐度包括: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否有压力,是否和谐,幼儿与同伴之间的配合是否和谐,幼儿对操作的材料是否能很好地运用等,观摩中每一位教师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观察幼儿行为,根据行为再归因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
同样的活动设计,让具有不同教育机智的教师演绎,会导致活动的效果大相径庭,教学反思的方法、要素是很多的,但核心要义是要“追根究底”。教师要学习选择适当的反思方法策略,并注意在教学中运用这些策略,有效的反思关键还看调整后的实践,反思后的正确调控才是反思的价值所在。
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经过课例研讨中的群体反思过程,我们认识到,有效的反思需要民主、平等、合作的教研氛围,教师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愿意敞开自我,敢于质疑,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这才是反思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我认为一是指教学目标是否全面。二是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语文知识,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六年级下册《一夜的工作》的片段,这段教学紧扣课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很好地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起来。
师:课文中说“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的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你们想一想,花生米到底增加了没有?从课文里找出依据。
生:没有增加。因为课文里说“可以数的清颗数”。
生:增加了。因为课文里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好像没有增加,实际上师增加了。
师:你说的是有一些道理,但还不够准确。同学们想一想,这句话如果去掉“好像”,是什么意思?
生:肯定没有增加的意思。
师:那么加上“好像”呢?
生:加上“好像”以后,这句话的意思是:本来应当增加,可是看起来好像没有增加似的。
师:单从这句话不好判断到底增加了还是没有增加,再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几句。
生:前面说“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既然茶增加了一杯,花生米当然也应增加一倍。
师:说的对。既然花生米增加了,作者为什么说“好像并没有增加”呢?
生:作者的意思是:增加了一个人的花生米才那么一点,可见平时一个人的时候更少了。说明的生活多么简朴。
其次,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
理解教材是教好语文课的基础。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的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如,一年级《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渗透了事物是相对的观点(老牛认为很浅的水,松鼠却认为很深),讲礼貌的观点(小马对长辈很有礼貌),关心他人的观点(松鼠见小马要过河,生怕它被淹死,便赶忙阻止)等。假若全课的教学,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几个观点或其中某个观点上,就容易偏离了课文的中心。因为本课的中心集中表现在老马所说的话里:“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又比如,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也许每一位教师还清楚的记得,我们小时候学习这篇课文,还曾经谈到社会制度的问题,认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如果我们现在还教这一课,还要体现这种思想的话,显然是有悖于选材意图的。教学之前一定要准确理解选材意图,人道主义是这篇文章的基调。我们一要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二要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人们之所以数百年来在世界各地广泛传诵《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因为她早已跨越了社会制度和地域的局限。从教者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对这篇童话做出准确的思想定位。
第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恰当地处理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处理,主要指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的。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的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重点的,比较容易解决,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第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么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授之以渔”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学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看似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最后,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
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课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教态。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关键词】单元整体观 习作教学 读写结合 综合联动
关于习作教学,一线教师和从事研究的专家一直都在探索、实践和研究,大家往往都是针对单篇单元习作进行教材研读和教学思考,更多出现的是在一两节课中对学生进行习作要求分析、素材选择、方法练习等方面的指导,但对基于单元整体观下的习作教学策略却极少关注,本文就此开展了探寻。
一、化零为整,明确目标
综观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是以主题来划分的,即同一个单元中每篇课文的主题都是一致的。我们认为,对于单元整体观下的习作教学,教师要有“化零为整”的智慧。
要做好单元习作教学的整体设计,前提是深研教材,了解教材是怎样依托文化主题来编排的,预设好单元习作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单元的习作目标,确定系统的习作训练要求,让学生在训练中习得写作技法,为单元习作奠定良好的习作基础。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习作主题是“说明文”,单元习作目标是学生能运用阅读中体会到的说明文表达方法练写说明文,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在给该单元四篇课文和口语交际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设计了如下习作训练要求。
《鲸》:明确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学习课文按几个方面来描写动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写动物特点的说明方法学写一段话;能用学到的说明方法练写鲸的自述。
《松鼠》:通过对《鲸》和《松鼠》的比较,发现《松鼠》写法的特点,明白《松鼠》的构段方式;学习《松鼠》仔细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方法,仿写一种小动物。
《新型玻璃》:明确课文介绍新型玻璃采用“特点+用途”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特点;运用课文中“特点+用途”的介绍方式介绍一种自己“发明”的新型玻璃。
《假如没有灰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前3个自然段相同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学习这篇说明文的构段方式和语言特点,从正反两方面介绍一种事物。
口语交际:课前搜集、了解一些商品,丰富对商品推销的认识,会阅读说明书,能按照几个方面有序地介绍一样商品;设计一段广告词来介绍一样商品。
交流平台:能说出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能在课文中、习作中或课外找出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的例子;会使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写句子。
在单元系统教学时,始终明确习作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时落实好这些目标,能有效降低单元习作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时,一定能学得扎实,写得轻松。
这样的习作教学设计模式也可运用在单元导读课上,使其变成导“写”课。教师应当进行整体设计,让学生主动从单元前的提示语中理出单元读写训练的主题,真正提高单元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在导“写”课上,我们应从单元整组教学出发,思考:“学习这组课文,我们在单元系统教学时应该主要抓什么?关注什么?”然后师生共同形成如下的图式。
总之,我们在导“写”课上应该让学生站在整体观下感知单元,明确单元写作目标,将单元主题作文的训练要求落实到单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效果。
二、分散练笔,巧得技法
所谓单元整体观下的分散练笔,就是教师在教学时立足每篇课文,多角度、全方位地与文本对话,寻找单元习作与课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点,实施分散训练,让阅读教学课成为学生单元习作的练习课。
(一)于情感触动处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胸怀习作意识,捕捉文章的“动情点”,以文本之情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时,当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了第1~9自然段,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文中的孩子们会兴奋地谈论什么。然后,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写写父母在自己生日那天对自己表达的爱。这样,让学生以文本为据点拓展到生活,为自己的习作寻找到切合素材,激发了表达情感的联系点,从而在表达中提升习作能力。
(二) 于所思所悟中练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组时,学完《扁鹊治病》,教师请学生写下《跨越时空的对话》:如果蔡桓公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学完《普罗米修斯》,让学生写下想对普罗米修斯说的话。再比如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后,可以写写读后感,或者写一写对“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这句话的理解;学完《鱼游到了纸上》后,除了可以写一写读后感,还可以写一写对聋哑青年的看法。这些都是为提升文本价值和深化对教材的理解而设计的练笔。
(三)于阅读做题时练
教师可以利用课后习题、文中的“小泡泡”提示等来提升学生的单元习作能力。首先,文本中的“小泡泡”是一盏明灯,如果我们能利用“小泡泡”的提示,捕捉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进行训练,那我们就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文能力。其次,课后的习题兼顾理解和表达,既是阅读思考的重点,又是言语表达的训练点。有些习题完全可以纳入习作教学体系。如《人物描写一组》的课后题:“小嘎子和胖墩儿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这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寻找人物的动作体会人物的形象,学会通过人物动作描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于拓展延伸点练
在教学留有极大想象空间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让他们在文中言而未尽之处或空白之处进行补白或续写等,从而提高单元习作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练笔主体角度设计书面表达。可以写写“对自己说”,还可以写写“对课文主人公或其他人物说”。如学了《尊严》《全神贯注》等课文,写写“我想对自己说”;学完《触摸春天》,让学生仿照《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海伦写一封信,写写自己在黑暗中的感受;学完《生命 生命》,让学生给作者杏林子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感受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练写,提高学生的片段习作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习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发现课文的表达特点、构段方式等进行仿写,在创写中增强学生的单元习作能力。
三、多元联动,整体融通
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多方联动,让学生在大量语文实践中逐步积累语言材料,积淀习作素材,获得习得方法,实现单元系统的整体融通。
(一)与课外阅读联动――拓宽习作训练视野
在学完整组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同主题或同主旨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习作训练视野,加深学生对单元习作的理解。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主题,我是这么组织课外阅读教学的:首先,回顾主题,展示知识树。让学生回顾第七单元中四篇课文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用一两句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板画知识树。接着,抓典型事例,提炼小标题。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中的四篇文章和《同步阅读》中的四个故事,想想这四篇文章是分别抓住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的,列小标题并交流。然后,品典型事例,抒感。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有哪些地方把动物当成人来进行描写。出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让学生用抓典型事例的方法练写。最后,推荐《有志气有感情的狗》等相关主题的文章,延伸阅读。
在与课外阅读联动时,还可以推荐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对不同年级教材特点,编制“年级推荐阅读书目”,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积累单元写作素材。
(二)与交流平动――总结习作训练方法
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回顾・拓展”(低段称之为“园地”)中,都会根据单元主题安排一个“交流平台”(中段称之为“我的发现”)。我们可以凭借 “我的发现”和“交流平台”这两个栏目,让学生围绕单元主题交流自己的发现、收获与体会。如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中的交流平台,第一部分让学生交流对哪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印象。这其实是让学生集中回顾、交流本单元描写特点鲜明的人的方法。在第二部分,教材先举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对王熙凤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然后,让学生总结在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得,是怎样学习课文中写人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这是对本单元写人方法在学生习作中运用效果的检测与点评。学生在赏析、讨论、点评中优化了习作方法,提高了习作质量。
(三)与口语交际联动――营造习作训练氛围
口语交际和习作联动,可以营造习作训练的氛围。人教版各单元的口语交际大多是与习作安排在同一板块,体现了“口语交际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伸”这一理念。比如,我们是这样教学习作课《父母的爱》:首先,学生观看漫画故事,说说自己想到的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往事;接着,回忆课文中感受深刻的地方,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口语交际中的几则小故事;然后,让学生畅谈感悟并联系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鼓励关心,激起学生书写的欲望;最后,学生落实书写。因为交流过程中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更为规范,充满个性。可以说,将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给习作提供了桥梁,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四)与综合性学习联动――充实习作训练素材
平时,不少学生总觉得自己缺少写作的素材。因此,我们可以单元主题为基点,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充实学生的习作训练素材。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翠鸟》的课后就安排了一项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笔者设计了一张调查小报告,小报告中包括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人员、调查内容、调查感受和建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开展这项实践活动。经过观察、体验,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自己的思考,为单元习作积累了丰富、真实的写作素材,《永安溪的哭泣》《十年后的家乡》等习作也顺利完成。有的单元如果没有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有侧重地在课文学习时布置综合性、实践性的作业。
教材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在单元整体观下发挥教材资源的整体优势和效能,将单元习作目标有意识地进行分解,在单元的系统教学中一以贯之,单元习作教学必定能举重若轻、花开似锦!
参考文献:
[1]徐维娜.围绕“单元主题”进行习作训练的尝试――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教学为例[J].语文知识,2016,(6):91-94.
[2]崔蕾.基于单元整体观照,优化教材习作指导――刍议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视界,2015,(10):23-25.
[3]贺蕾.单元整组兼顾下的读写融合的实践与探索――以五下第二组课文为例浅谈读写融合的有效策略[J].作文教学研究,2014,(3):19-22.
课题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单元
五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
学习
目标
1.会认本课“希、痒”等8个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想象的趣味。
3.感受“我”变成树的乐趣。
重点
联系生活,读懂想象,学会想象。
难点
读懂课文,体会想象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看看“我”变成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学生听讲
开门见山
讲授新课
一.
想象感悟
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画出来,和大家交流。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你认为那些词句有趣?
“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
“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多么神奇的事情!
请读出好玩惊奇的感情。
指名读,齐读。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哪些形状鸟窝的树?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省略号还省略了哪些形状的鸟窝?
梯形、星形、心形、五角星等
“我”会请谁住在里面?
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
你认为这句话想象奇特的地方在哪里?
这些在陆地上生活的小动物居然爬到树上居住,而不是一些鸟儿。最神奇的是,妈妈居然也来到了树上,还住在三角形的鸟窝里!
妈妈到来,还带来了好吃和大家一起分享。而“我”这棵大树,有何反应?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为什么“我”的肚子会发出“咕噜噜……”的声音?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正是该吃饭的时候,我很饿了。
口水流下来了,从哪里看出来?
“唉,变成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
本文想象大胆,语言生动、有趣,让我们再来读读吧!
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
变太阳,小鸟等等。
二.
拓展提高
如何提高想象力?
要想保持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家长应有意识地从生活中的小事,从小对孩子进行训练。
让孩子做生活的主人,手和脚动起来。研究表明,勤于动手的孩子更富创造性和想象力。生活中,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让他自己收拾文具、床铺、卧室,自己洗袜子。
让孩子尽量体验各种感觉。孩子每天更多地生活在视觉的世界里,对其他感觉缺乏体验和锻炼,不妨让孩子戴上眼罩,依靠听觉、触觉等感觉世界。
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想象力拓展的游戏。可由生活中一件具体的物品来展开。
阅读与想象。阅读是由连续的、富有形象性和逻辑性意义的组合,可以促使大脑主动去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土壤。
引导孩子多看一些童话、神话、科学幻想,孩子稍大后可以看科学发明等图书和文章,在阅读中培养想象力。
三.
课堂练习
看拼音写词语
jì
xù
mì
mì
tánɡ
cù
pái
ɡǔ
xínɡ
zhuàng
选一选,填一填。
壮
撞
状
()丽
()倒 形()
场
肠
常
一()
香() 经()
鳄
饿
恶
()鱼
饥()
凶()
继续
秘密
糖醋排骨
形状
(壮)丽
(撞)倒 形(状)
一(场)
香(肠)
经(常)
(鳄)鱼
饥(饿)
凶(恶)
四.
作业布置
选词填空
陆续 继续 连续 持续
我们()上课。
大雨(
)下了三天三夜,庄稼都烂了。
战斗胜利了,我们还要()清扫战场。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走进去。
阅读练习。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找出上文中,你认为想象有趣的词语,说说理由。
“呀,我变成了一棵树!”拟声词和感叹号,表达了“我”(
)
之情。
A.
快乐
B.惊喜
C.难过
文段中的省略号,起到(
)作用,还可能有(
)等形状。
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
继续 连续
继续
陆续
我认为“痒痒的”一词太有想象力了,一个人变成树的过程竟然是从身上冒出树枝,还“痒痒的”。
“冒出来”非常好玩,从人的身上冒出树枝,该多么神奇的事情!
B
省略
心形
、星形
梯形
六角星……
我想变眨眼的星星,给走夜路的人们,带来光明,指引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学生分析朗读
学生理解
拓展提高
学生练习
思考理解
师生合作,老师指点
开阔视野
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这一节,我们品赏感悟了课文,体会到了想象的乐趣。
板书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变成树:痒痒的
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