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0 05:57: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管理核心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首先应提供足够直观的背景材料。“直观”包括学生熟知的知识、经验、手段、工具、策略等,这是材料的“质”;“足够”的材料,是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所必需的最少例证,这是材料的“量”。
有了背景材料的质、量保证,就为学生科学地概括提供了充分条件。
其次,要恰当变换问题的具体情境。面对一种思维情境,没有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这样的情境就是问题,问题解决就是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运动过程。
小学生概括的肤浅性,往往表现为从问题次要的、表面的形式上去观察和比较,而对问题主要的、本质的东西视而不见。针对这种现象,教学的,教师应当先显示标准的常式,再出示非标准的变式,即先揭示概念的内涵后揭示概念的外延。
提供的变式材料,一定要注意改变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和非特定情形,不要改变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样能使学生的概括集中指向事物的本质要素,不致于干扰和阻碍概括的过程。
第三,发挥解题模式的诱发功能。目前,小学数学界对题型分类和解题模式一直争论不休。现行统编教材编排更是十分忌讳模式或类型。然而无论怎么改变,模式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一个公式、一条定律、一道范例,都自然成了学生思维的模式。就连最简单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也是地道的模式。
模式就是可供模仿的原型。在思考问题的,任何人总要把新问题归结成记忆力已知的认知图式或解题模式。因此,在解数学问题时,在学生进行数学概括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联想相关的解题模式及其要素、在模式的指导下进行有的放矢的思维,这样可以缩短概括的过程,提高概括水平。
第四,教会学生概括的主要方法。简单地讲有以下4种:
1.从观察和比较中概括。
要让学生养成耐心、全面地观察,精细、认真地比较的良好习惯,特别是要能从相同中发现不同点,或从相异处找出相同点。让学生经常自问: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不同处在哪里?
2.从类比和归纳中概括。
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这两种推理的结论,都必须进行概括。类比实质上是从提供的原型中找到模式,再利用模式获得新的概括,如把比例尺的关系式同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类比,可以发现它们的相同点:比例尺相当于百分率,图上距离相当于标准量,实际距离相当于比较量,这样可合二为一获得新的概括--比例尺应用题实质上可归结为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并且这样解题更加简捷明快。归纳是建构模式中不可能少的环节,演绎则是对模式的具体应用,由于教材封闭性的特点,大多数内容只能以演绎体系呈现,实质上就减少了概括的过程,通过归纳,不仅可以复原结论的形成过程,而目可以在归纳中学会概括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提高概括能力,扇形面积公式就是通过旧纳而概括成的。
3.从直观和抽象中概括。
直观的板书、演示、操作等,为小学生的概括减少了难度,定律、法则等内容较多的结论,可借助板书帮助概括。在抽象中概括,主要指联合各独立的数学条文,形成包摄程度更高更为一般的概括、如从分数乘以整数、一个数乘以分数以及带分数乘法中概括出分数乘法的统一法则就属这一情形。
4.从小结和评价中概括。
一、传统风险管理的局限性
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是要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风险融资、风险管理决策等一套系统、全面、科学的管理过程,来防范和控制一个组织或企业的风险损失及其负面影响。有别于整体风险管理,传统的企业风险管理的管理范围是局部的,管理方法和过程是分离式的。
首先,不同类型风险的管理方法存在很大差异。人人厌恶纯粹风险,因此,风险回避、风险转移或损失控制是管理风险的基本方法。其中,保险是转移纯粹风险的重要手段,资产组合理论是回避不带来回报的非系统风险的风险管理方法,衍生证券工具是用于转移投机风险、投机获利的风险管理手段。
其次,不同类型风险的管理者是不同的。具有纯粹风险管理技术的专家<如保险公司)往往缺乏对投机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和经验,而精通金融风险管理的专家(如证券公司)往往不懂纯粹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在同一企业或公司,即使对于纯粹风险,也是不同部门、不同管理者负责不同风险的识别、控制和管理决策,各部门之间一般缺乏沟通和交流,缺乏以企业整体价值为分析基础的全盘考虑。
传统风险管理的过程是分离式的,这种分离式的风险管理模式往往具有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的弊端。这是因为:
(1)分离式的管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导致许多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和费用开销,造成资源的浪费。
(2)分离式的风险管理可能因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或因利益和权责的冲突,不但使风险控制不力,还可导致其他风险和损失负担。
(3)分离式的风险管理往往只注重风险的控制,无视风险的利用。实际上,不同风险不是独立的,可能具有某种相关性:一种事故或事件发生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的产生。这种相关性对企业的效应可能是“雪上加霜”,也可能是“喜忧参半”。2001年美国9.11恐怖事件不但给美国国民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也给全世界股票市场带来了价格的震荡。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企业面临严峻的投机风险,而违约风险接踵而至。两例中,前者是纯粹风险带来了投机风险,后者是投机风险引发了纯粹风险。分离式的风险管理不能充分把握和有效利用不同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说不能利用不同风险具有此消彼长、相互关联的性质,管理效果经常是顾此失彼。
二、整体风险管理思想及其在国际保险业的应用
1.整体风险管理思想
整体风险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以企业价值为分析基础,以整个企业所有经营和管理活动为考察对象,综合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所有的风险,借助风险分析、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等现代的风险管理方法和过程,充分利用不同风险可以相互抵消、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性质,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控制那些对企业价值有负面影响的因素,挖掘和利用企业潜在的发展和获利机会。因此,利用整体风险管理的思想进行风险分析不但要考虑到纯粹风险,还应注意到投机风险;不但要分析单个事件的结果,也要意识到相关风险的综合效应;不但要注意企业的短期利益,也要兼顾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但要关注企业内部自身的损益,也要照顾到外部消费者的得失;不但要注意风险管理的成本,也要发现风险管理的效率;等等。总之,整体风险管理是要从以风险损失为分析基础转变为以企业价值为分析基础,化分离式的风险管理为整合式的风险管理,变单一的损失控制为综合性的价值创造。
2.整体风险管理在国际保险业的应用
整体风险管理的理论虽然还不完善,还在进一步探讨之中,但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其应用方法和途径虽然还处于开发、尝试阶段,然而,在银行、保险等金融业已经出现了许多应用案例,而且那些已经实施了整体风险管理方案的企业已获得了明显的成效,揭示了整体风险管理的美好应用前景。在国际保险业,近年来的许多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就是整体风险管理思想应用和发展的结果。
整合不同风险,开发新型保单。1990年代出现的综合型保单(integratedpolicy)、组合型保单、一揽子保单将许多不同的风险类型集中在同一张保单里,为所承保的每类风险损失的自留额之上提供一个总保障额。1997年Honey—well公司开创的一种保单同时为四种风险(财产、责任、董事和高级职员责任和汇率波动)提供保障,其中包含一种投机风险——汇率风险;这是最早将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相结合的案例之一。
整合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减少损失,创造价值。目前,国际上盛行的保险证券、保险期货、保险期权等保险创新形式正是综合利用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相互关联、相互抵消的性质,来减少保险损失,争取额外收入。例如,利用保险期货,保险公司在承接某些风险转移(如地震、洪灾、飓风等自然灾害)的同时购入适度相关的期货合同,一旦灾害损失发生,并超过预定值,保险公司将承担保险赔付的损失;然而相应的期货市场价格可能上升,保险公司可以出售持有的期货合同获得收益,从而全部或部分弥补索赔损失。类似的应用还有双重风险再保险合同(Double—TriggerReinsuranceContracts)。这种保险创新形式的特点是将保险公司承保的一种传统风险和一种金融风险组合在一起,只对组合超出一定水平的损失购买再保险;这样保险公司既减少了风险暴露,又获得了更多盈利的机会。这类保险创新形式被广泛称为ART(AlternativeRiskTransfer),在国际上已普遍应用,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保险公司或其他企业借助这些创新工具可以减少公司收入的波动性,增强其财务稳定性,降低其整体风险程度。
整合风险管理组织和过程,创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全新管理模式。早在1999年,Piraeu银行集团(PiraeuBankGroup)就开发和使用了整体风险管理方案,将资产负债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整合为一个部门,使用整合的计算机系统,提供融合资产负债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报告,到2001年,该集团又将资产负债管理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相整合,一种真正意义上整体风险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近年来,美国、亚洲和欧洲的一些金融机构正在为保险业开发能具有整体风险管理功能的软件包,许多保险公司对这些软件包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愿望。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则自己开发这类信息系统软件,有些则开发既适合保险公司自身也适应相关保户的具有整体风险管理功能的软件包。
可以预期一个开发应用整体风险管理的热潮将席卷世界各大保险公司和保险集团,将带来保险业创新活动的蓬勃兴起和经营活动的蓬勃发展。
三、对我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启示
从风险管理角度分析,本文认为我国保险公司目前的许多战略决策和经营行为不符合整体风险管理的思想,这些将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严重隐患。其主要表现有:
1.只注重接受客户的风险转移以获得保费收入,忽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现在,保险市场占有率和保费收入规模成为衡量保险公司业绩的基本指标。为了扩大保费规模,一些保险公司有时会“拣到篮里就是菜”,甚至出现欺蒙客户,或与保户勾结进行违规操作。
2.对保险负债关注多,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和管理重视少。一方面,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限制多,投资渠道少,使保险资金增值受限;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缺乏保险资金运用和管理的能力和积极性。致使我国许多保险公司只见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不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收益和保险基金风险控制的成效。近年来一些保险公司虽然推出了许多投资连接的新型产品,主要也是为了扩大保费收入,而非对资金运用重视的实质改变。
3.过于追求眼前利益,忽视未来的风险。这从下面的事件可见一斑。1996年5月开始我国银行利率连续几次下调,一年期存款年利率从1996年5月前的10.98逐渐下降到1997年10月23日后的5.67,然而我国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在8.5%以上;对利率变化的反映迟缓,如在1997年10月23日银行利率下调一个多月后的12月1日寿险公司才开始调低预定利率;1999年6月10日,我国再次大幅调低银行利率时,保监会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寿险公司6月11日起停售原长期寿险,新的预定利率不得超过2.5%的时候,许多寿险公司还设法通过某些“技术”处理继续在11日办理原条款保单,掀起了一股居民日夜排队抢购保单的热潮,结果导致利差负向3%左右,出现了严重利差损。在国际上,利差损是导致保险公司破产倒闭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这也将在较长时间里制约我国寿险公司的发展。
仓储管理专业人才也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物流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首先需要在仓管员岗位锻炼1-2年,在全面掌握仓储服务的操作技能后,才能晋升到仓储主管岗位;然后在仓储主管岗位上锻炼3-5年,具备必要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素质后,才能向更高的仓储经理岗位发展。
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面向企业物流服务一线的操作与管理类岗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每个高职院校要围绕学校特色和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位开设一系列的职业就业特色课程。我校物流管理专业针对仓储管理类岗位群开设了《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并将该课程和《运输管理实务》、《物流信息管理实务》、《物流市场营销》、《物流客户服务与管理》一起并列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五门核心专业课程。我校的《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主要解决仓管员和仓库主管岗位应该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和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仓库选址、仓库规划与布局、仓储设备配置、货物入库出库作业、在库商品保管、库存控制、仓库现场管理、仓储业务经营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仓库选址分析能力、仓库功能规划与平面布局能力、仓储设备操作与管理能力、货物出入库作业组织能力、在库商品的保管与养护能力、库存控制管理能力、仓库现场管理能力、仓储业务流程与作业单证设计能力以及WMS操作能力等职业核心技能。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处处讲安全、时时防风险的工作习惯,具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和服务意识。能够胜任仓管员岗位的工作,并为以后晋升到仓库主管和仓储经理职位奠定坚实的职业基础。
三、《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本课程的开发思路是在解构企业仓储管理类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将仓储管理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职业核心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重构,从而形成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单元。根据企业仓储管理类岗位群的需求分析结果和课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课程选取了仓储管理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并按照真实工作过程的顺序设计了仓储管理认知、仓储设施规划、仓储设备配置、货物入库管理、货物在库管理、货物出库管理、仓储业务经营等七个学习型项目。每个大的学习型项目又细分为更小的独立教学单元。在教学单元里面针对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技能一共设计了14个技能训练项目。
四、《仓储管理实务》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路
1、注重职业核心技能的考核
真正贯彻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将仓储管理岗位群工作所需的核心技能列为重点考核项目,考核成绩不低于课程成绩的60%。另外,基本职业能力约占课程成绩的20%,职业素养成绩占课程成绩的20%左右。
2、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
真正落实过程考核的思想,将课程考核分散到平时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环节中去,平时成绩占课程成绩比例不低于70%,期末考试成绩不超过占考试成绩的30%。过程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在平时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提交、实地调查等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多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考核主要针对学生运用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核心技能点来分析调研企业的经营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考核依据是企业调研报告。
3、考核主体的多元化
过程考核主要由专业任课老师负责在校内完成。结果考核可以请行业企业的人士参与进来,可以设计成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对口企业进行主题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撰写成企业调研报告,再将该调研报告反馈给企业管理层进行评价。
(三)课程核心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近年来,全球经济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各大企业越来越注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与相互合作。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使自身具备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确保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够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形势。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管理的同时,注重与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忽略企业经营风险问题,导致企业目标与实际发展相背离。由于我国的企业发展长期建立在计划经济中,一直随着国家的经营计划开展,企业为了满足国家的计划指标,对经营风险方面考虑不足;财务人员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同时,不断加大计划指标的完成力度,对经营风险保持忽视态度。
2.企业经营的预测能力不够,导致企业的国定资产管理与财务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企业在构建财务管理目标的同时,对财务资源的研究不透彻,企业管理体系漏洞百出。
3.企业在经营是只注重销售业绩,并采取赊销的经营方法;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相对较高,但由于忽视对合作企业的深度了解,企业间合作的信用度研究不够,财务死账和坏账的存在率高,导致企业资产的流动受到限制,并威胁到企业经营的安全性。
二、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认识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指的是一种有效的财务支持能力,旨在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为企业间的竞争提供良好的财务支持。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根本目的是利用财务筹集维持企业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建设既能保证企业核心能力的规范化,又能使企业在竞争中体现企业的管理优势。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在发展中具有创新的特点,创新是提升核心能力的前提,对财务的资源也具有引导作用。如经营方向和经营理念相同的两家企业,在财务管理方式上不同,两者间的财务资源就明显不同,财务管理方式决定企业创造的价值。另外企业核心能力包括生产、研发、销售及员工技术等能力,这些能力对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关乎企业的发展倾向,同时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财务信息具有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加强企业的综合核心能力尤为重要。
三、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协同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财务资源进行一个整合的过程,使企业财务更规范化和整体化。其管理方向主要体现在财务人员的核心能力上,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自身素养决定管理的力度,同时企业财务人员与财务资源具有协同发展的互动关系,管理力度具有较高的价值性和缺席性,财务的核心能力不可仿制。
1.两者本质相互统一。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完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前提,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财务管理的倾向及管理活动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具有密切的关系。以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能够促进两者间本质的相互统一。财务管理的本质为组织能力、管理方法及指标系数,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本质为会计的专业能力、货币和数据信息采集能力及定期规范统计能力。两者间相互和谐,相互统一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对此,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指标必须建立在财务管理的内容上,两者间共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化。
2.两者目标相互一致。目前有不少的经济学者对企业核心能力方面出现不同的争论,但都一致认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经营的方向和目标的根本,另一方面,企业的创新能力是转变企业经营观念、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技术产品、健全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改革方式,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推动市场经济的进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企业核心能力也逐渐得到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选题,在企业的整体管理中占主导地位。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综合技术能力与管理能力的体现,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两者发展目标一致,都是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前提,因此,将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目标具有提升企业发展的一致化。
3.两者能力相互关联。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在财务管理中占主体地位,两者具有包容性和关联性。企业经营能力依靠企业财务管理方式,既能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还能提高市场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企业财务能力建立在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及对社会的贡献能力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财务的核心能力为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依靠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支持。企业财务核心能力都需要遵循企业的发展目标,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出的各项要求,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总目标。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财务管理竞争培育的表现,两者间具有相互关联的包容性。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同时,企业需要不断的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建立有价值性的管理方案,进行评价分析,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4.两者主体具有独特性。企业得以生存的根本是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这种能力由企业的管理阶层严格协调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是无法被模仿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开展财务核心能力的管理工作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内容和特征上,内容和特征的不同,企业的仿制性差异不同。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成长、盈利以及可持续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企业能力中的盈利能力、运行能力和发展能力相结合,共同实现财务与资源间的协调关系。其中,可持续的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主要因素,充分反映了的企业的所有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将这一财务核心能力作为关键,重点研究财务核心能力,使企业的财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企业应该在此基础之上,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实现独特化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四、结语
摘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煤炭企业想要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对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途径
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煤炭需求的拉动下,企业不断协调各种生产技能、技术流派、治理和运作经验等学识,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煤炭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并能够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在煤炭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化的今天,煤炭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市场,要想在竞争中保持较强的长期优势,就应该注重分析企业的竞争能力,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威胁,更要注重积累企业内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不断提高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以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由于我国煤炭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人才理念和煤矿粗放经营方式仍未彻底改变,人力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而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空前加快的这样一个飞速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企业间的竞争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决定经济发展、企业竞胜的稀缺资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们知道经济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竞争,因此应该重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我认为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应该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大企业人力资源投资力度。人力资源投资力度的大小决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也体现出政府和企业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视程度。人力资源投资的多少是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实力正相关的。
(2)健全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人才教育、培训机制。煤炭企业员工平均素质较其他行业偏低,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是很重要的。首先,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或国际规范培训人才,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适应企业竞争的人才;其次要突出重点,做到优秀人才优先培训,急需人才加快培养,关键人才重点培训,骨干人才提前培训;再次要拓宽渠道,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此外,还应教育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培训,提高素质。
(3)善于吸引优秀人才、减少人才流失。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吸引优秀人才是煤炭企业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一是要将企业未来发展愿景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相结合,用事业留人;二是要将公平与诚信相结合,用竞争性的薪酬待遇留人;三是要塑造信任无边界的工作氛围,用沟通的企业文化留人;四是要淘汰庸才,实现机制留人。
(4)加强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就必须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进步。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员工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企业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一般内容包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牵公,不谋私利;精通业务,自强不息;改革创新,搞好服务等等。
2调整企业结构,使其向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煤炭企业向集团化、大型化发展是世界煤炭工业发展的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的煤炭企业,如德国鲁尔集团,就是依靠规模经济,形成了强大的竞争能力。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的产量都较低,不能形成规模经济,目前,我国前十位煤炭企业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5%。而美国前四家的煤炭企业占整个美国总产量的85%以上。综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企业战略的管理能力和企业的规模扩张能力,实施大集团的路子。通过实施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和优化组合,组建大型煤炭集团,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全面提升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河北省煤炭年产量约为八千万吨,煤矿企业却多达三百多家。其中产量居于前三位的开滦、金能和峰峰,年产量也只有三千万吨、两千万吨和一千万吨。由于没有特大型规模企业带动,没有深度开发的投资,河北虽是煤炭资源大省,但始终难成资源强省。为改变现状,河北煤炭实施了重组,争取到二0一0年,通过兼并、整合、重组将煤矿企业由原来的三百多家减少到六十个,形成南“冀中”北“开滦”两个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从而增强竞争力。
产业多元化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途径,煤炭企业作为能源生产企业,具有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无论储量多么丰富的矿井,受地质储量、开采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煤总有采完的时候。投产-发展-维持-衰老,是煤炭企业基本规律。因此煤炭企业为避免单一经营格局导致的最终的关闭结果,应该实施多元化经营。以煤炭经营为核心,在煤炭开采、深加工方面增加投入,增加煤炭品种,开发煤化工,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等,开发应用洁净煤技术,水煤浆技术,煤的液化、气化技术等,拉长煤炭企业主体产业的产业链,增强核心竞争力。许多国际煤炭大公司都延伸了产业链,将煤炭作为原料在集团内部直接进行消化和煤炭深加工,大幅度的减少了作为原料和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同他们相比,我们国内煤炭企业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在结构调整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内部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提高专业化水平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非常有效的一条改革途径。过去煤炭企业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很普遍,造成企业包袱沉重、资源配置率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百年老矿开滦就是这样,下属的每个矿都是各个机构俱全,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下,2002年开滦实施了主辅分离,成立了煤业、服务、经贸等几个专业化公司,优化了结构,精干做强了主业,做活了辅业,提高了生产专业化水平,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3注重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龙头,以技术开发应用为手段,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重视市场机会与技术机会的结合,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带动整个企业或整个行业上一个新的台阶。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其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煤炭作为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更应依靠科技创新,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推广应用先进的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和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加强煤尘、瓦斯的防治技术研究,加快对洁净煤技术和煤炭液化,气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实施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延长企业的价值链,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竞争能力。实现资源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宏杰.浅析影响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其提升途径[J].北方经济,2006,(3).
[2]张磷,薛万东,翁翼飞.我国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中国煤炭,2004,(1).
(一)中职学生生源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家、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教育资源也在不断变化丰富着,较为明显的现象就是高校不断扩招,现阶段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出现落榜情况,并且各大用人单位对学生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家长对学生都抱有较高希望,具体表现为能让孩子上高中就绝不上中职的心态,致使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主要表现为特困生、单亲家庭生人数上升;用人单位高学历要求致使学生存在自暴自弃思想;初中阶段存在坏习惯学生增多;学生自觉性不高,玩乐心较重;情绪变化较频密,学生责任感不够强;家长的思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中职教育管理环境的变化
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影响,现阶段大部分人认为中职教育水平较差,社会、家长等对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水平感到怀疑。这样的发展现状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兴趣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也无兴趣进行学习。另外,一些中职学校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相互干扰,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难度较大、复杂程度高。
(三)中职学校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管理办法
中职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因为发展环境、生源情况、管理办法、师资力量等等方面的限制,致使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一些中职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想法不切实际,管理办法并没有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学生在这样环境中不能够更好地展开学习活动,缺乏良好地运行机制,影响中职学校人才的培养。
二、中职学校教育管理核心思路构建
(一)学生要摆正心态,确定人生目标
对于刚刚离开父母生活的少年,由各个地方聚集在一起,进入全新学习环境,怎么样才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学下学习生活之中,班主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班主任应该积极利用课下时间,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积极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够尽快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要积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学生所学专业前景,帮助学生尽快确立人生目标,使他们能够对自己人生负责,树立学习信心,帮助学生顺利学习成长,为美好的未来努力。
(二)改进教育方式,使用关爱教育
现阶段,社会、家庭、学校对中职学校学生负面评价过多,一些教师认为中职学校学生思想素质较差,文化课程学习基础较弱,对他们开展教育难度非常大。教师对中职学生偏见,致使中职教育管理甚至出现“看管式”管理方式,中职阶段学生正处于叛逆期,这种管理方式只会增强他们叛逆心,使他们越来越难以管理。中职教育管理者应该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针对具体学生进行方案设计,中职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在管理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上,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落榜生,是现行应试教育失意者,这些学生在学校中得不到教师关心,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行为,失去积极上进信心、动力。所以,关爱教育对他们来说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不断改进教育方式,了解学生,对学生行为做出正确评价,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尊重、信任他们,使学生融入中职教育环境,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三)实行“以学治学,以学帮学”管理方式
研究数据表明,15%——26%中职在校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等,假使这些情绪不能够及时得到缓解,将会对学生发展、家庭、社会产生严重影响。在中职学生中,学生干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主要实施者,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帮助一些心理上存在障碍学生,学生干部的作用是教师不能够代替的。教师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应该对班级中学生进行仔细观察,从中寻找能够有效辅助自身进行管理的学生。教师要关注班级范围内一些行为较为活跃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都是班主任严重调皮学生,但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具备一定凝聚力。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对他们实行奖惩并用管理办法,一方面可以严格规范他们行为,严格要求他们,另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协助班级管理工作,实现以学治学。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种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等,锻炼学生社交能力,使其能够成为教师的好助手。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大多较为活跃,并且对于学习方面的事情没有太大兴趣,教师管理起来较为困难。选用具有凝聚力班级干部协同管理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各方面问题,教师可以将班级管理中一些较为琐碎时间交给班干部协同管理,例如周考勤表、课堂日志等,然后由班主任做好监督核实工作,最终实现“以学治学,以学帮学”。
(四)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方式
教学管理制度是是一项非常稳定的管理方式,为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管理机制。想要从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现代教育方式做法之一就是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实现制度方面创新。中职学校管理,可以加强各种类型专业课程建设,实行分学制。课程在设置的时候,可以将其分为必修公共课、必修专业课、选修课程等,并且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选修制度,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尽可能加强专业课程训练,并改革相应考试制度,实现以考促学,不断拓展教师教学科研的空间,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可以积极运用一些新颖教学方式,例如任务驱动型、项目教学方式,将各种工作项目、情境积极引进到实训教学中来,实现岗位化实训,使课程教授能够贴近学生的需求。严格执行灵活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充分发挥空间,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结束语
论文摘要:介绍医院经济核算管理系统的功能,经济核算系统数据流程。详细描述系统内的核算单位、核算单位成本、奖金发放3个关键部分。经济核算管理系统的应用为医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论文关键词:经济核算管理系统核算单位核算单位成本奖金发放
HIS系统、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成功开发应用后,我院又自主开发医院经济核算管理系统,经济核算管理系统在多年实际应用中,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已形成一套比较规范的能自动执行科室收入和科室支出核算数据归集,提供对核算数据进行调节处理,结合科室的医疗质量、计算科室奖金和发放奖金的系统。系统的应用对优化我院医疗资源配置、降低医院成本、提高医疗质量、增强医院的竞争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系统功能及业务流程
1.1系统功能
医院经济核算管理系统是以控制医院成本、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目的而开发的。本系统主要包括基本核算数据字典维护、数据归集、核算业务处理及奖金发放、统计查询4个部分。基本数据字典维护提供核算科室经费号、核算类别与科室间收入分成比例、科室按核算类别提成比例、收入分成比例、核算项目与核算类别对照等字典维护功能;数据归集在每月月底,系统自动归集本月住院核算科室正常结算收入金额、门诊科室收入金额、科室成本支出金额;核算业务处理是对核算收入金额进行科室之间的收入分成、计算科室结余,计算和发放科室奖金;统计查询是提供核算业务相关数据查询和报表功能。
1.2经济核算数据流程
将医疗业务部门划分成独立核算单位,对核算单位编码并分配经费号,明确医院核算范围,确定核算项目类别和院内服务项目价格。在记录核算科室的收入明细时,对每一条明细都记录开单科室和执行科室的核算单位代码以及核算类别;在记录支出费用明细时,对每一条费用明细记录核算单位的经费号和核算类别。每月月底系统按开单科室、执行科室、核算类别在HIS系统提取核算科室医疗收入,根据核算类别与科室间收入分成比例字典,计算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的收入,根据科室按核算类别提成比例字典,计算科室的净收入;每月月底系统按经费号、核算类别在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提取核算科室成本支出。系统使用科室的净收入减去科室支出得到科室结余,科室结余参考科室质量考核、收入分成比例字典计算科室奖金。经济核算系统数据流程见图1。
2系统关键部分介绍
2.1核算单位
我院实施的经济核算属于部门级的成本核算,将医疗业务部门作为经济核算对象,采用单位法。将医疗业务部门按部所、科室、实验室等建立严格的分级归口,核算单位可以是科室或科室小组,对每个核算单位都分配核算单位代码和经费号,核算单位单独安装水表和电表,医院发放对应核算单位经费号的经费卡。在医院后勤管理系统,核算科室的成本支出都计入到相应的经费号中,核算科室使用经费卡进行器材领物时,系统通过科室经费卡号找出经费号对领物科室计帐,系统也可直接录入科室经费号对核算科室计帐,月底系统根据科室经费号汇集科室成本。在HIS系统每条医疗收入明细都记录了开单科室和执行科室代码,计算并汇总各核算科室收入。通过科室代码和科室经费号的对应关系,计算核算科室净收入。
2.2核算单位成本
服务项目定价体系是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的基础,医院按照院内服务项目定价原则对服务项目定价,成本核算范围包括人力成本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器材费、保障服务类费、科用药、其他七类费用,系统对核算科室的各成本费用,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计费。对器材费、科用药、保障服务类费用的被服和车辆使用费,在发生时刻、地点,系统使用科室经费卡刷卡计费;对人力成本费、保障服务类费用的水电和取暖制冷费、租赁费,月底直接录入科室经费号对科室服务项目计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是采用直接折旧法,在固定资产的折旧期内,平均地分摊资产的价值。
对与医疗没有直接关系的管理费用、医院财务费用和医院宣传费用,只作为医院的支出,不对科室分摊,不计入科室成本,这样减少核算的难度,能更客观、科学地反映科室的收支节余状况,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2.3奖金发放
计算科室净收入减去科室成本支出得到科室结余,科室结余结合科室医疗质量考核指标,根据收入分成比例字典自动计算出科室应发奖金。系统主要提供通过增减科室固定资产每月的折旧费,来调节科室成本支出费用,保持科室每月奖金的稳定,当某科室本月的净收入过低,系统可通过调节减少此科室当月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减少科室成本支出,使本月的奖金趋向稳定;当本月科室净收入很高时,通过增加此科室当月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增加科室成本支出,使本月的奖金趋向稳定。医疗质量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敏感药物用量排名、病人满意度、病床周转率、住院病人日均费用、门诊病人人次费用、高值耗材费用占医疗费用比例,以上医疗质量考核指标使用系统设置的权重值计算科室奖金。另外系统还设置了不同病种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比例控制标准,对科室药品比例超出控制标准的,其超出部分按超出数值同比例扣除当月科室奖金收入。系统提供特殊科室收入提取比例调节功能,以提高小儿科、康复科等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的特殊科室奖金,并设置这些特殊科室的奖金封底功能。
我们之所以要讨论会计信息失真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危害。通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以下四种:投资者(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经理人、税务机关。他们在使用息时,并不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不是分毫无差.他们觉得存在很“小”差错的信息是可以用的。一旦差错大到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时.才会对他们造成危害,使用者方才认为信息失真了。
一、失真信息是否等同于“失去真实性的信息”
把会计信息失真定义为“丧失真实性”,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公允信息之中仍有可能包含着部分丧失真实性但不失公允的所谓“失真信息”。而只要不失公允的信息就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危害。
其二便是如何找到失去真实性的信息。不少专家学者均提到了“真实性审计’。的确,真实性审计是比抽样审计更为可靠,然而面对当今业务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现实“真实性审计”根本不可能成为主流。现代审计的目标是对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发表意见,根据公允性定义可以看出,“真实”的要求是高于“公允”的。真实要求丝毫不差,现代审计只能检查出“低层次”的公允性,无法企及“高层次”的真实性。而现实的情况是,除了通过审计,我们没有其他方法来检查会计信息。也就是说,“丧失真实性”的失真信息是不能最终消灭而将永远可能存在的。既然这样,把失真信息界定为“丧失真实性”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其三是真实性的含义是什么?强调真实是为了有用。对会计帅而言,在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以万元甚至亿元为计量单位就具备了真实性,而在计算股东的每股盈余时,只有精确到0.01元才具有真实性。可见真实性存在着一个在不同情况下取不同标准的问题。显然在不同层面上对其实的要求是不同的,真实性存在着多重标准,而唯一的标尺应该是有用,即所提供的信息要能够帮助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应该真实到什么程度才够得上是真实。真实是相对的,真实也并非会计的目的。单纯地罗列真实数据是毫无意义的。更何况,从国内生产总值与每股盈余采用不同的计量单位中不难看出,对真实性存在着一个主观判断与取合。我们依据判断决策时的需要,对它们各自的真实度作出了选择,显然经过这样的选择;并不能保证它们能如实精确地反映实际了。然而我们依旧认同它们的真实性。可见我们在判断真实性的时候,也下意识地把不影响决策的差错也包容了。既然是这样,所谓的失真信息显然不能定义为失去真实性。
其四在于会计中也有重要性原则,它与真实性、谨慎性并存。所谓重要性是指对于不影响决策者的不重要信息可不予以披露。如果把失真信息定义为失去真实性的话,那么符合会计重要性原则而提供的信息一定会“失真”,因为这样的会计信息已与真实有偏差了。对决策者来说是摆在他们面前一堆繁冗的真实会计信息重要,还是符合重要性原则且不影响他们正确判断的这样的“失真信息”有用?且不提能否依靠现代会计找到失真信息,即使找到又如何?在花费大量审计成本后决策者还是作出了相同的判断,这样追求真实性,是否违背了成本与收益的原理和会计重要性原则制定者的初衷呢?
因此失真并不能解释为失去真实性,而是应有其自身的内涵。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只要是公允的信息就不会有危害。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失真的信息进行重新界定:所谓失真的信息也就是会造成危害的信息即不公允的信息。简单用等式表示即为:
失真不等于失去真实性,失真=不公允。
二、会计信息失真与审计“重要性”
现代审计中的“重要性”是指会计信息漏报或错报的严重程度。这个程度在特定环境下足以改变或者影响任何一位理性决策者依赖这些信息所作的判断。
根据重要性的定义,可概括出其基本特征:
(1)重要性概念的核心是不能遗漏或错报重要的会计信息。判断会计事项是否重要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若对使用者的决策来说无关紧要,则不是重要的,否则就不能遗漏或错报。
(2)重要性概念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的。因为财务报告是为信息使用者而编制的。这个信息使用者应该是一个理性人,是对企业和经济活动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
(3)重要性的判断不能脱离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的企业所处环境不同,因此判断的标准也是不相同的。
评价重要性的时候,通常分两个层次,即财务报表层和账户余额层,而在讨论信息失真的时候也应分层次——整个报表层次的信息失真是属于显性的,而账户余额层次的失真则可能是隐性的,只有通过验证各个账户余额,才能得出整体结论。
假设财务报表中所含的错误,不论从单项考虑或综合考虑,其影响都很重要,也就是这份报表会引起任何一位理性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判断错误,那么该份财务报表存在重要的错报,即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失真的,但并非所有错报或漏报我们都认为是重要的,只要不会引起使用者发生判断差错,那么,该错报信息不属于重要的错报,也既并未失真。
从重要性的要求看,判断—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既取决于该经济业务的数量,也取决于起性质。虽然现行的会计准则或审计准则都还没有明确地规定重要性的量化标准,然而实务中经验积累所得也有一些数额可以用语判断重要性。如:
(1)税前净利5%─-10%(净利较小时用10%,较大时则用5%);
(2)总资产的0.5%——1%;
(3)权益的1%;
(4)总收入的0.5%——1%;
(5)根据总资产或总收入两项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其次是根据错报的性质来判断其重要性。也就是说,即使某项错报的金额并不大,但由于它是舞弊或者违法行为造成的,那么仅就性质而言,该项错报也是重要的,这种错报也属于信息的失真。
根据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失真信息的特征,比如足以导致某项财务指标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动,或是足以导致某项财务指标发生质的改变,例如企业由盈利变为亏损,净资产由正数变成负数等;或是其性质比较严重或比较敏感,例如现金、有价证券盘亏等。对于频繁发生的单项额度较小的经济业务通常应根据总发生额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来判断是否会引起信息使用者判断错误,是否属于失真信息。
另外,会计信息的披露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对于重要事项除了在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以外,还要通过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方式对其性质、原因、影响等作适当说明。
尽管我们认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失真信息的判断都带有主观性,但这并不妨碍其具有客观的一面。重要性是外部环境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其判断要受到会计系统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制约,它不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为转移。就此而言,重要性是客观的。此外,重要性的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并注意前后一致。也即在相同的环境下,对同样的业务所适用的重要性标准应一致;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业务的重要性标准应相同。总之,应使不同的理性人在相同的情况下对同一会计信息进行判断时,结果相同或相近。
由此可看出,失真的信息也就是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那些使得使用者的判断被误导的信息,两者密切相关。
失真=超过重要性水平临界点。
三、会计信息差错、虚假与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差错和虚假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两种主要表现,但却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所谓会计信息差错是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本意之间的出入。这种出入具有以下特点:
(1)当事人无造成虚假的主观愿望;
(2)差错在会计核算资料中暴露得比较明显;
(3)差错责任人一般得不到经济及其他利益;
(4)差错的纠正比教顺利。
会计信息虚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出于种种目的或虚构盈利,或隐瞒营业亏损,或者避免股东要求多分红利,或甚至逃避纳税等等;事前经过周密安排而故意造成的信息虚假。此种行为虽然都不是以个人的利益为目的,但显然会破坏会计信息真实性,歪曲财务报表内容,具有欺诈的意向以使利害关系人的判断和决策错误,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就会计信息差错的后果来看,信息差错未必会达到影响使用者判断的程度,凡差错超过重要性水平的才能算作信息失真。
而会计信息虚假则一定是有关人员出于种种原因故意弄虚作假,以达到影响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判断的目的。所以虚假信息一定是失真信息。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
失真信息=虚假信息+一部分超过重要性水平的差错信息。
四、信息失真与认定
管理当局在财务报表时,其实对表中所有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费用等都作出了认定。美国《审计准则证明书第31号——证据事项》确定了财务报表有以下五类认定:
(1)存在或发生,即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权益的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内是否确定生;
(2)完整性,即在报表中应该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列入了:
(3)权利和义务,即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属公司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公司的义务;
(4)估价或分摊,即各项资产、负债、业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是否按适当的金额列入报表,这不仅取决于金额确定是否遵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而且还取决于数学上有无错误:
(5)表达与披露,即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