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实验教学体系论文

实验教学体系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8-14 10:11: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验教学体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实验教学体系论文

第1篇

1.1缺乏完整独立的教学大纲

原有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附属于理论教学,没有单独开设课程,缺少完整独立的教学大纲,使得实验课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实验间的关联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展现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1.2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

由于受到实验教学学时以及实验仪器的制约,教学中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偏少.验证性实验的结果都是已知的,操作方法也是固定的,只要按照步骤进行实验就可以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3考核方法不全面

以往生物化学实验成绩只占生物化学总成绩的20%,仅单纯依赖实验报告完成的好坏进行评定,这样的考核方式势必会造成学生不重视生物化学实验课,从而使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1.4实验室资源利用率不高

平时实验室只在实验教学时使用,对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的科研活动未完全开放,造成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导致实验资源浪费,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热情.

2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新的教学计划实施以来,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条件的现状,遵循客观性、相对独立性、创新性和系统性原则,对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制定新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教材,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实验室的开放力度.通过在这些方面的改革,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使其实验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教学效果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

2.1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

在新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并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所参与的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制定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以基本技术为依据,包括离心、层析、电泳、膜分离、PCR与分子克隆等,根据实验室的硬件和软件配置情况,按照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层次安排了具体的实验,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2实验教材的编写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参考生物化学实验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编写了适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教材.实验内容涉及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糖类、脂类、蛋白质、酶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提取、含量和纯度的检测及性质的验证等,实验技术包括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和离心技术等.该实验教材中还加入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写作规范和写作要点,也增加了实验室安全要求、实验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实验中涉及到的安全隐患、实验器具的洗涤干燥及计量仪器的选择与使用等较为全面的内容.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以期在教材再版时进一步地补充和修正,使其更加完善合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每个实验乃至每个实验步骤的设计目的和原理,这样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在以后的科学研究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3教学内容的调整

实验教学内容是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调整实验教学内容时,始终注重与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的衔接呼应,内容从易到难,并适度重复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并自我运用.原来的生物化学实验不是独立的课程,学时较少,只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在新的教学计划中,生物化学实验独立开课,学时也有所增加.教学内容也进一步地调整为:首先讲授基本实验理论,传授基本实验技能,进行基本能力的培养,强调实验技术要领和操作的规范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选题,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技术方案,优化实验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启发学生的研究思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2.4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上以灌输、模拟和验证为主.授课方式多以板书为主,信息量较小,虽然能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现在的教学根据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的教学新模式.

2.4.1以教师为主导,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实践→总结归纳→再提出问题的可持续循环模式进行实验教学,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发散性、拓展性与联系性的思考.提出一个科学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查阅文献资料进行研读,自主设计实验,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地给予科学的指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使实验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的相关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氛围,这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课外教学模式.实践证明,通过结合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拓展学习内容,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4.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准备及讲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科学思维的能力.

(1)由学生准备实验.

在大多数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准备工作(包括样品的准备和预处理、试剂的配制与分装、仪器的调试等),都是由授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准备的.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上课时“人到心未到”,像机器人一样进行操作,缺少必要的思考.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现阶段生物化学实验课基本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准备,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知道实验准备的重要性及规范实验操作的必要性.

(2)学生主讲,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前,让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把不同的实验分配给这些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制作多媒体幻灯片,上课时,让各小组安排学生来讲解实验的目的与意义、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最后教师进行必要的更正和补充.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他们在文献查阅和PPT课件制作方面有所进步,提高了对生物化学学习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以错误为鉴,为正确的学习打基础.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对于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和不规范的操作,待实验结束后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纠正.要求学生在后续的实验中主动地相互纠错,培养他们细致观察、规范操作、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整合知识,锻炼思维,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摒弃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实验教学逐步实现教向学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以更好的展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施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仪器操作的熟练程度、实验现象的观察力以及数据的分析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提高.

2.4.3运用多媒体,增加授课的信息量

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录像、投影幻灯片等,将教学中难以用语言和图形表述清楚的内容,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这样既能够活跃学习气氛,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点或原理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实验效率和教学效果.

2.5优化考核方式

改革了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形式,最终成绩由四部分构成:考勤及平时课堂表现占20%,实验报告占20%,实验理论考试占30%,实验操作考试占30%.从实践效果来看,改变了以往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知识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课程的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考核内容更加丰富,考核形式更加趋于合理和全面,打破了以往的实验报告定成绩的惯性思维,提高了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际操作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理论的理解.

2.6开放教学实验室

为促进教学实验室开放,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鼓励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从2005年开始设立了“实验技术研究项目”,在2010年又设立了“教学实验室开放基金”,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经费资助力度逐年增加.实验室的开放,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以学生为本实施个性化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思维.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探索性科学研究,有利于激发创新灵感的产生,也有利于新想法在实践中得以释放和验证,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益的.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的相关课题,可把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运用到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得以加深.同时也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有了初步认识,增强了积极开展科研的意识和专业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实验操作、文献阅读、数据分析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理论 英美文学课程 实践教学模式 形成性评价标准

一、前言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部颁发并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以看出,英美文学作为专业知识必修课程, 旨在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省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普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注式”、“填鸭式”教学形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 无法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审美意识,背离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因此,改革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是迫切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课题的研究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这一教学模式的弊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教育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构建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库伯,1984)。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文学作品阅读、评论(口头与笔头)、故事情节复述、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欣赏、舞台表演等实践,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人文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培养其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能力、赏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实践

基于大卫・库伯四阶段的“体验学习圈”理论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主要结合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课内、外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研究,并应用于教学中。

1.课内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应用

(1)作者生平介绍

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的形式,指定英美作家,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查阅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反思、归纳、整理、在课堂上口头概述,初步了解作家的生平。这一体验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查阅、整理、概括资料的能力。

(2) 情节复述

精选不同时代英美经典作品,规定学生课前阅读,亲身体验阅读活动,并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反思、理解,指导学生从小说构成的要素如背景、人物、叙事角度等方面,进行复述,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能力。

(3) 作品评论

有针对性地设计与作品相关的讨论问题,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分享交流可以引起学生的反思,最后形成个人的经验这种模式,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4) 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欣赏

设计课内影片欣赏体验环节,让学生进行观看《简爱》、《伟大的盖茨比》等名著改编的作品,直接感受、体验人物的个性、情节的发展、作者的语言魅力,从而进行反思、归纳、概括,提炼主题思想。在这一情景体验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地热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进行分析与评论,从中体验学习文学的乐趣,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5) 文学作品改编的舞台表演

布置学生课下熟读名著经典片段,进行改编,并在课堂上表演。在这一体验环节中,学生通过熟读、背诵经典段落,直接感受优美的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性格、内心,形成反思,对人物的特点进行概括,加以再现、应用。以这种新颖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感悟,语言风格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2. 课外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应用

课外体验式情景与环节的设计与应用是课内体验活动的延伸与深化,体现了更为完整的学习体验过程。这一体验环节与活动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

(1)阅读文学作品、撰写读书报告与书面评论

首先,课题组成员制定了英美文学课外阅读参考书目,规定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性的阅读,强调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学生自我个性。

设计课外全文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环节,使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文学作品,体验阅读的完整性。课堂内的作品选读虽然是经典作品的精选片断,但由于是节选,破坏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难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而只有当学生完整地读过一位作家的一部作品,才能真正称之为“读过”,从而也才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评论文章来。此外,在学生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完成了体验学习四个阶段,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从体验阅读到反思、归纳总结形成个人观点、撰写书面报告、阅读心得。

在这一环节中,课题组成员着重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作品。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撰写阅读心得,读书贵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阅读,受其熏陶,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促进了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习。文学作品活的语言是“英语的精华”,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能让学生接触到地道的、风格各异的语言,这不仅可以扩大词汇、增强语感,还能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感受其民族文化传统, 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在这一体验环节结束后,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课题组成员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即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强化学生笔头输出的实践。学生通过相应的写作练习,充分发挥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写作的能力。

(2) 英语戏剧周与校英语体验节“戏剧表演”

为学生拓展了戏剧实践的平台,充分弥补了课内体验教学环节的戏剧表演的空间与时间的受限性,指导学生参与外语学院英语戏剧周与校英语体验节“戏剧表演”的体验活动。

文学作品的可表演性很强。在阅读、讨论作品之后再进行表演,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因为,要将一部文学作品以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首先,必须将它改写、编剧。其次,在表演中,学生必须思考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如何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在这样的思考与言语实践中,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都在表演中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表演的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安东尼奥、鲍西娅、夏洛克,充分体会到到安东尼奥的重情忠义、鲍西娅的睿智和夏洛克的残酷。

三、形成性评价标准的制定

体验学习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的评价,事实上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于这种发展性的评价理念,体验学习应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为了保证体验活动的有效实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体验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每一次体验活动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课题组成员,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并把其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分值,与每一次体验实践活动相结合,强调体验学习的过程性。在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逐步提高了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与语言应用能力,扩大文学作品及选读的阅读量、并在阅读的过程中领略作家的写作风格、培养了文学素养、增强赏析能力。英美文学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成绩标准实施细则如下:

英国文学(考查课):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30%

平时成绩70%=作家介绍5%+情节复述5%+作品评论10%+影片欣赏5%+舞台表演5%+(作品阅读+读书报告)10%+书面评论15%+戏剧表演15%

美国文学(考试课):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

平时成绩40%=(作家介绍+情节复述)5%+作品评论5%+影片欣赏5%+舞台表演5%+(作品阅读+读书报告)5%+书面评论10%+戏剧表演5%

四、结语

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了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语用能力、赏析能力与创新造力。

1.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所教授的英语专业班级的学生,与往届学生相比,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大大增强了,真正成为学习英美文学的主体,文学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得热烈、活跃。他们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地阅读教科书内容、文学作品、查阅相关的资料,认真准备教师布置的各种体验活动。积极参与课堂,参与文学作品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并且对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欣赏显示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从作品的阅读、改编,道具与服装的准备,语言的提炼等方面,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表演热情高。

2.提高了学生语用能力,培养文学赏析能力、创新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活动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并能结合所学习的文学知识以及掌握的文学批评方法,进一步提出个人见解。阅读文学作品,撰写读书报告、心得、文学评论,学生的理解、分析、欣赏作品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对于作品的分析比以往要敏锐、观点鲜明、能够抓住作品的主旨。同时,在课内外英美文学文本的阅读中及戏剧表演中,学生学习到了经典作家的优美语言,如奥斯丁、海明威语言的简洁、质朴,并能够灵活地应用到口语表达与书面写作中,语用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学生在制作英美文学专题课件的活动中,从内容的展示、版面的设计、图片的使用等,创意都比较新颖。

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具有切实可行性、可操作性,符合英美文学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有助于提高英美文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的语用能力的提高,注重激发文学学习者的积极性、体验性、感悟性,符合本学科的发展规律,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Kolb,David.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84.

[2]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C].2008.

[3]郭佳,包兰宇,王晓娟等.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 教育探索,2003(11).

第3篇

分析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小学生养成善于学习的强化措施意识,充分发挥小学班主任的引导教育学生思想观念改进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小学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现状

第一,共同探讨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问题。第二,结合传统灌输式来管理学生及班级学生的自身行为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效果。第三,师生互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奠定基础的起航阶段,需要班主任耐心的指导并引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挥德育教育活动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小学这个时期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要比学生学习成绩更为重要。其次,通过一系列安排,从而调动教学长工作的积极性,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教处汇报并协调后勤整效果。再次,小学生的成长教育阶段来说,德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正确观的启蒙作用。

三、分析小学班级融入德育发展的现状原因

(一)小学班级创新管理教育现状因素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班上的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努力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并得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二)优化小学班主任教师专业课程的新颖结构

以小学教师就业为向导,依据小学班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系统科学化的培训及培养模式。

(三)小学班主任融入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班级管理中,究其主要现状问题有:一是小学班主任德育培养班级管理目标不鲜明,使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精神层次的收获;二是小学班主任德育机制落后,而且要有实施的制度机制管理;三是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少。

(四)科学管理小学班级差异性实践活动

首先,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其次,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小学班级,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从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四、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措施研究

(一)强化意识理论创新课堂吸收班主任德育教学实践经验

首先,小学教学开拓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应用,通过微课视频制作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以不同形式的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结合微课设计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认知课程的重点掌握部分内容的方法。

其次,通过小学教育学科的深入专业道德素质品质教育管理目标的充分实现,使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具有有效的专业素质能力及班干部管理水平。

再次,应用微课教学课程中的软件学习,不断提升小学生整体应用能力的技巧学习方法。

(二)科学合理的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首先,小学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培养表达能力标准,鉴于在小学生教育实践工作中,培养小学教育学生的表达技能课程,提高小学教师表达能力的表现形式,认真努力地完成班集体的综合教育实践任务。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对于小学或高中的语文学习情况也是各有不同,将幼师专业学生在入校阶段就系统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学生个别差异性,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全面达标普通话测试的标准水平。

再次,小学班主任必须优化创新德育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班主任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

(三)小学班主任具备德育创造能力

第一,优化创新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方法,小学班主任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去分析、去解决德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二,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间产生的不同矛盾及心理问题,从而规范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实践方法,优化创新德育实践活动方法。

第三,发挥教师引导能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班级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编排添加完成小学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理论教材,同时也熏陶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德育情怀。

第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小学学生成长阶段的实践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针对班集体的管理效应常出现的工作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充分发挥小学班级学生管理的帮扶、团结、集中思想教育管理的价值作用。

总之,分析了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运用多元化实践探索思维去创新激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全面教育发展。

浅析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措施研究

【摘要】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青少年发展的时期,是孩子非常重要的性格和素质成长时期,班主任工作则是小学教学中极其关键的特殊教师群体,除了日常要担负起孩子们的主科(语文或数学、英语)教学以外,还要对班级进行全面管理和学生德育培养负责。树立良好的德育素养是小学生整体教育的基础目标,是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班级管理探讨分析出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总结出德育培养的策略与方法,不断创新建立健全有效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天天按照规章制度逐一进行管理并指导和检查,凭借多年的任劳任怨工作,风风雨雨也无法阻挡的对班主任工作的执着与热爱。将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由学校制定了学生教学财产管理制度、学生教学设施维修管理等重要的安全大事,确保学校学生班主任管理工作始终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努力工作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兼小学教学教师。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重要意义

一、小学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现状

分析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小学生养成善于学习的强化措施意识,充分发挥小学班主任的引导教育学生思想观念改进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学生学习的效率。本文结合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培养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等,班主任仔细观察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采用因地制宜地班级管理教育方法理念,不断创新开展小学生的思想德育和人文关怀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

第一,共同探讨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问题,班主任要经常鼓励小学班学生开展班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小学学生在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中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小学生管理工作应采取科学合理方法管理班级日常教学质量为基本前提。

第二,结合传统灌输式来管理学生及班级学生的自身行为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效果,认真思考学生、家长、班主任老师之间的沟通缺少交流现象,班主任应按照学生个性差异及想法制定班级管理工作任务,认真考虑到学生心声及真实想法,从源头改善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的主要原因问题对策。小学生即将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以学生的表现作为重要管理目标,对于学生的成长要采用创新科学的管理方法积极调整班级管理策略,确保小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与服从班级管理意识,从而促进学生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发展,使学生不断提升身心健康素质,班主任教师应高度重视现阶段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合理管理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兼顾不同差异化的学生应采取不同优势的管理方法特点,小学班主任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适应管理、服从管理。

第三,师生互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奠定基础的起航阶段,需要班主任耐心的指导并引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开展教学模式引导过程,班主任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精进小学教学知识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方式,激发学生正能量精神,构建开放式新理念教学新范式。不断开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计算机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操作,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逐步完善小学教学水平的创新思想理念方法以及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意识,从而完成小学教学的学习任务。

二、小学班主任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小学这个时期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要比学生学习成绩更为重要,首先小学教师要身正为范教会学生如何学做高尚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才能坚定正确选择学习方法的目的和途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从人格标准行为上都是优秀的,品学兼优的。但是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性格特别不容易掌握和控制,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灵活掌握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优缺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的单独辅导和管理,从而使班集体学生整体素质及德育表现达到优秀的水平。

其次,通过一系列安排,从而调动教学长工作的积极性,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依照校委会及政教处的安排,负责分管的领导一周内除日常督查外,至少要对男女生教学进行一次不定期的检查,并及时签阅教学管理人员上交的各种表册,包括“男女生教学检查情况记载表”、“教学通风情况记载表”、“教学室内地面、桌面消毒记载表”、“教学内外空气消毒记载表”、“教学室内外安全检查情况记载表”、“教学监控情况记载表”等,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教处汇报并协调后勤整效果。

再次,小学生的成长教育阶段来说,德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正确观的启蒙作用。国内有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究其是把德育教育工作变成日常工作融入到班集体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效果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进而加强了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实践教育对策及作用。依据小学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计划要求,采取因地制宜的培养计划开展小学生的教学目标实施。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活动中通过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与“学”为目的进行整体教育目标的德育工作基础。

总之,针对班级里不同的学生特征制定出具体实施的德育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小学生德育主题班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小学生的德育品质,大大增强了班集体的班风凝聚力与学习氛围。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做好小学班主任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性,从而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出最大的贡献。

三、小学班级融入德育发展的现状原因

对于小学生的不同因素环境的影响,小学班主任通过观察学生的不同差异,抓住学生最佳的德育时机,规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小学班主任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解决遇到的学习和生活的种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实效性。

(一)小学班级创新管理教育现状因素

随着高等职业类院校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小学班级教学存在的理论问题及对策。近几年在社会需求的角度下发现,前提是小学教师专业的基本功一定要过硬,要想小学班级毕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加强,随着职业院校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改革,在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实践实习操作演习等形式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检验。小学生正走向成熟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觉醒。他们渴望教师更加公正地对待自己,尊重他们的选择。因此,班主任必须加深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贴近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沟通,确保班主任管理方法能够得到运用。既能满足了学生的期望,而且还能有效地履行了自己班主任管理班级、学生的职责任务。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班上的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努力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并得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二)优化小学班主任教师专业课程的新颖结构

以小学教师就业为向导,依据小学班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系统科学化的培训及培养模式,完善学生、师生考评和管理制度体系,对小学班级的技能实用性与学生就业选择标准进行直接挂钩,使小学班级毕业的学生从理论上达到标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教学过程,打好小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活动的基本功基础。全面熟悉小学教育教材的课本知识,进行操作性的创新小学生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准备好实习前的所有工作。小学班级的学生应以学习为榜样,以技能高超的学生为典范,共同探讨小学生心理问题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班主任或辅导员要时刻激励小学班级的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教育精神,让小学班级的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好风气。

(三)小学班主任融入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班级管理中,究其主要现状问题有:一是小学班主任德育培养班级管理目标不鲜明,使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精神层次的收获;二是小学班主任德育机制落后,而且要有实施的制度机制管理,小学班主任在开展活动时,及时端正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崇高的理想和信仰;三是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少。小学班主任在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教与学认同感和德育的教育目的。

(四)科学管理小学班级差异性实践活动

首先,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班主任应采取有效的艺术交流技巧语言,无论是暗示性语言、批判性语言还是鼓励性语言因结合学生实际个性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班级管理对策措施。

其次,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小学班级,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从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进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技能,小学班级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率先为范为学生做好师德榜样,抓住学生最佳的时机,通过安全、诚信、挫折感、情绪管理、意志等多方面主题实践活动,客观地分析学生学习中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区别式分层疏导的培养目标工作。

四、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措施研究

(一)创新课堂吸收班主任德育教学实践经验

首先,小学教学开拓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应用,通过微课视频制作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以不同形式的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解决小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行动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公式及的应用领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运用微课的新颖特点,提高和展现辅助教学课程的全方位角度应用能力,结合微课设计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认知课程的重点掌握部分内容的方法。

其次,通过小学教育学科的深入专业道德素质品质教育管理目标的充分实现,使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具有有效的专业素质能力及班干部管理水平。在小学班主任的带动鼓励下,结合本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体验效果来提升小学师生共同提高素质品质修养的实效性,从而提升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教育实践高效目标。

再次,应用微课教学课程中的软件学习,不断提升小学生整体应用能力的技巧学习方法。随着微课的形式步入教学研究的现状下,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着“微课”的教学理念,从而逐步促进了小学教学水平的质量。引领小学教育教学课程运用先进的“微课”教学平台达到小学教学的创新模式。将“微课”教学方法通过网络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课堂观摩中,有助于小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课程设计的意识,从而达到小学教学的高效效果。

(二)科学合理的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首先,小学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培养表达能力标准,鉴于在小学生教育实践工作中,培养小学教育学生的表达技能课程,提高小学教师表达能力的表现形式,完成普通话水平培训及测验达到国家测试水平二级甲等水平以上,针对招收的个地区的学生而言,结合工作实际采用科学有效地教学手段才能使语言培训得以提高。在小学班级集中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思想等行为自觉约束。小学班主任通过探讨学生的心理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问题时,积极发现并鼓励小学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学习,让小学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们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认真努力地完成班集体的综合教育实践任务。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对于小学或高中的语文学习情况也是各有不同,高职院校结合了当地方言实际矫正的教学方法,将幼师专业学生在入校阶段就系统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学生个别差异性,分析总结出培养小学教师实际表达表现能力提高的具体教学方法,结合各地区的学生进行矫正表达基础练习,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全面达标普通话测试的标准水平。

再次,小学班主任必须优化创新德育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班主任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从德育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进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技能,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率先为范为学生做好师德榜样,通过安全、诚信、挫折感、情绪管理、意志等多方面主题德育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区别式分层德育疏导的德育培养目标工作。

总之,针对小学班级的班风建设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与建设,班主任通过小学教育及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在班主任实践工作中全面体现系统化的教育学习管理目标计划模式,最后通过成绩和班级管理效果来检验小学班主任培养学生及班集体的教育管理实效。

(三)小学班主任具备德育创造能力

第一,优化创新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整体核心目标,通过耐心的德育工作疏导,将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到日常工作、学习、实践活动中,搭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沟通,小学班主任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去分析、去解决德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二,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间产生的不同矛盾及心理问题,从而规范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实践方法,优化创新德育实践活动方法,多采用互动类型的德育交流形式,要多了解、关心班级中每位学生,通过沟通理解帮助,充分发挥以学生自身学习为主体的作用,主动地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在信任和依赖班主任的同时,将德育思想融入到学生的脑海当中。

第三,发挥教师引导能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班级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编排添加完成小学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理论教材,只有搭配课下精心设计符合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内容,才能在课上讲授并指导、指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就牢牢记住了所学的知识内容,打破了教师只讲而忽视了学生听不懂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灵活的教学方法搬进课堂,搬进家庭养成终身自学、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熏陶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德育情怀。

第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小学学生成长阶段的实践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针对班集体的管理效应常出现的工作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其培养目标是兼顾小学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采用不同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计划安排,结合小学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综合性的班级管理实施计划,该计划是结合不同的学生而度身订造,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小学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思想政治及道德素养品质,从而提升和注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活动有效性。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小学班级学生管理的帮扶、团结、集中思想教育管理的价值作用。

总之,分析了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运用多元化实践探索思维去创新激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鉴于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青少年发展的重要阶段时期,班主任则是小学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特殊教师群体,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全面教育发展。

注重德育班级管理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创新,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理念,小学班主任应把德育班级管理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使小学整体教育工作推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德育实效性。分析小学班主任在德育理念与德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挑战的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会,薛克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57+40.

[2]薄杨毅.谈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管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0:26-28.

[3]黄颖娟.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西部皮革.2017(10):162页.

[4]王欣.幼儿教师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途径与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11)134-135.

第4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材料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277-03

实验教学环节是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实践创新型人才。我们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近年来,随着用人单位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也在积极响应,不断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由始建于1955年的铸造、锻压、焊接和热处理实验室发展而来。经过近6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壮大成为集基础性、先进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大学生实验、实践和实训基地。该实验教学中心于2013年获批山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紧密结合山西省地方区域产业的发展,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近年来,随着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改革,探索建立了“材料全寿命过程”实验教学新体系,实现了“实验室资源有效整合、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的体制与机制”,突破了专业与课程的界限,使实验教学中心成为集基础性、先进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大学生实验、实践和实训基地,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1.构建“材料全寿命过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努力进行实验模块化建设。构建“材料全寿命过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表面工程研究所和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的实验室有效整合、有机协调,建立实验室模块,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学校现已建成“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冶金工程、表面工程、材料测试分析、材料计算模拟和综合创新实验平台”等8个大类25个实验室,分别有液态成型、塑性成形、材料连接、材料热处理、激光加工、无损检测、聚合物合成与制备、高分子材料结构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胶凝材料、陶瓷制备、钢铁冶炼、有色冶炼、涂层及超硬材料制备、材料表面性能测试、腐蚀与防护、化学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微观组织结构分析、材料加工仿真和多尺度材料模拟实验室,以及不锈钢研发、镁合金研发、光电材料与器件研发和材料失效分析等综合创新实验平台。这一做法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增加了综合类、设计类和创新类实验的开出率,调动了学生实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结合材料学科建设,将大型科研设备纳入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为使学生尽早接触、了解相关高、精、尖设备的使用,学校通过建设大型实验设备平台,将一些大型科研设备纳入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实验和创新实验研究,这不仅提高了实验质量,也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使本科教学直接从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受益。如“材料测试分析”和“材料模拟计算”等实验模块基本由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投入。

3.合理设置实验项目,不断丰富实验内容。实验教学中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考察实验室资源、优化实验教学体系,每个实验室按照“基础类、设计类、综合类和创新类”四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难易循序渐进,水平逐渐提高。学校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安排各类实验时间,实现课程实验与创新项目有机结合。同时,学校将实验教学工作和服务区域经济结合起来,打造具有突出特色的实验教学品牌,扩大地区辐射效应,进一步提高中心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实验教学水平。这些措施在满足教学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本实验教学中心已建有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每门实验课程都撰写有实践教学大纲,由点到面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教育。

4.积极建设开放实验室,全方位为学生服务。为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服务学生,我们在保证本科教学实验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各个实验室,对全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开放,学生可通过预约,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各类实验,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研究生课题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实验教学中心改革方案

1.调整实验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学校不断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适当减少实验课程中的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通过调整实验项目,加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数量,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并重。

2.以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科学研究为依托,吸纳国内外,特别是“中心”教师的研究成果,更新实验内容。中心根据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特点,将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有效结合,实验教学中不断吸纳新科研成果,既能保证学生的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又能服务于社会。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实现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实验中心将实验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实验教学教案、科研项目及成果等实验教学资源全部上传至中心网页,使优质教学资源能够共享,师生们可通过中心平台进行在线交流。

4.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创造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拓宽学生们的视野。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对实验教学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实验中心要求教师积极申报各种科研项目,以增加实践动手的经验,不断丰富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术交流,这能不断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拓宽学生们的视野。

5.强化学生的科研过程训练,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动手能力与创新创业意识。学校充分发挥实验中心老师们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强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中心”除了每年将组织一次开放型研究课题的申报外,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从论文选题、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和论文撰写都可以充分利用实验中心充足的实验设备资源进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学校通过加强开题报告、结题报告、毕业论文撰写等科研环节的锻炼,可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6.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办法,建立多元化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学校通过考核,可以检查和评价实验教学的效果,引起学生的重视。本实验中心建立了多元化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既要考核基本操作技能,还要重视创新设计能力,将现场考查和实验考试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实验教学中心改革措施

以“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注重全面素质培养,促进创新意识养成”为实验中心改革的指导思想,积极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不断进行实验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针对量大面广的各类本科生,建立了“基础―综合―设计―创新”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板块式、多层次实验教学平台;建立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循序渐进教学内容体系。

2.改革实验管理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室运行机制,加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的推广。学校加强实验中心网站的管理与建设,推行实验室和网上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学校不断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根据学科及专业方向不同,学校合理调整实验项目;学校根据多元化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基本技能及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

3.加强实验中心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高水平教师保障高水平实验教学效果。中心注重引进高水平人才,同时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通过继续深造拓宽知识和提高能力,以提高实验中心的整体实验教学水平。实验中心要求教师爱岗敬业,重视对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中心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改善队伍结构,逐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4.将实验教学、科研项目和工程设计有机结合,保证实验中心发展的可持续性。实验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师资力量,进行实验设备的自主研发,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中心的教师可将在研究或结题的科研项目作为创新性实验课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进一步改善实验环境和条件。实验中心根据学科和专业方向的不同,构建了实验教学的新体系。实验中心通过学科建设、省部共建实验室、科研经费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更新和补充设备仪器,保证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需求;同时,加强实验设备的使用管理,不断改善实验环境和条件。

四、结语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通过不断建设与改革,构建“材料全寿命过程”实验教学体系,设置基础类、综合类、设计类和创新类层次化实验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平台;突破专业与课程的界限,加强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将科研项目和工程实际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守成,袁桂慈,杨世洲.加强示范中心建设深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7):92-96.

[2]邹建新,徐慧,孙常清.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08-112.

[3]刘占文.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9,(1):10-12.

[4]曹广胜,王志华,胡绍彬.基于示范中心建设改革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6):123-124.

[5]王佳,侯其考,孙欢.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16(5):155-157.

[6]何晓凡,秦晓群,杨绿化,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示范辐射方式的探索和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1):21-24.

[7]朱志松,严晓照,徐海黎.机电专业开放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8,(6):141-143.

[8]闫小青,张纯,黄模佳,等.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01-104.

[9]陈江薇,林杨,杨玉荣.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15(2):95-98.

[10]王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34-13.

第5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工程力学实验;装备建设;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120-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项面向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改项目,要顺利推进该项目,就必须构建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的新体系[1]。实验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些正是卓越工程师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基础力学的实验教学涉及的工科专业多,影响面也较广,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与此不相协调的现实是目前基础力学的实验教学在很多高校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实验教学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教学内容以验证理论课的基本知识点为主,陈旧而缺乏更新,且教学手段单一;不能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空间等;在教学模式上往往是教师机械地灌输实验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依葫芦画瓢,这样根本不能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极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局限性和心理惰性,难以满足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需要[2]。

上述弊病直接导致学生对实验兴趣索然,甚至敷衍了事,教学效果根本无从保障。在国家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笔者所在学校有多个专业被列入培养计划。为使基础力学的实验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将原有的基础力学实验整合成一门工程力学实验课程,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同时从评价模式、装备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 重构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能力

1.1 实验独立设课,拓展教学自和改革空间

要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环节要尽可能地独立开设实验课[3]。实验独立设课,不仅有利于实验教学的改革,还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便于对实验进行科学管理,有利于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4]。为此,对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课内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和扩充,开设工程力学实验课程。围绕如何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既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原则重新构建工程力学实验教学体系;并将实验课程安排在材料力学课程之后,教学内容上以理论课所授知识为基础,在保障基本实验的同时,着力更新和开发提高型、研究型实验项目。

工程力学实验独立设课后,明确了该课程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中的任务和作用,也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组织运行模式方面有了更大的自;同时,实验学时也大大增加,这为改造传统实验、增加新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由于实验课程与学分挂钩,学生也更加重视。近年的实践证明,独立设课对增强工程力学实验的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1.2 设置选修实验项目,促进实验项目更新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近年来基础力学课程学时大幅减少的现实,在工程力学实验中安排了2学时的选修实验。针对这2学时的选修实验,开设13个实验项目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由选择。这些实验项目有的来自科研或教研项目,有的来自工程实践,但都和基本的力学知识点紧密相关,如复杂零件的转动惯量测试、焊缝残余应力测试、基于振动法的索力测试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其一。这种课内的选修实验虽然学时占比小,但对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其创新精神有着很大作用,它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自,提升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既能帮助他们巩固力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又能拓展其视野,激发其动手实践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再以这些课内选修实验为基点,拓展开发出相关研究型的课外开放选修实验项目,向学有余力或对力学问题兴趣浓厚的学生开放,学生在完成实验并通过考核后可获得技术类选修课学分。这类选修实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课内选修实验项目很好地解决了实验项目更新和相对固定的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在保留必要的基础实验和经典的提高型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选修实验项目,使得实验项目的开发和更新不必受课程学时的制约,能促进实验项目的更新,而学生也获得更大的自主空间。同时,将受学生欢迎且教学效果良好的选修实验项目在适当的时候变更为必修实验,而效果差的则予以淘汰。这种方式为实验项目的更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能切实保障实验教学的质量,且效果显著。

1.3 改革评价模式,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潜力

科学的评价模式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教学效果,同时也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导向。此外,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5]。为此,将工程力学实验的考核设计成“平时实验、操作考核及期末笔试”三个部分,以加权求和的方式给出总评成绩。平时实验包含预习报告(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50%;实验操作考核的内容从提高型实验中选取,占20%;期末笔试则以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案设计为主要内容,占总成绩的30%。这种评价模式既能反映学生的平时实验情况,又能考查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此基础上,尝试将笔试环节改为课程论文的撰写和知识点的面考。教师给出论文指南,学生则可以在给定范围内自由命题,并按照科技论文的规范写作并提交论文。而把实验相关的知识点放到操作考核环节以面对面提问的方式考核。从实践结果看,操作考核中插入面对面的问答是可行的,可以较客观地评价学生对实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课程论文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分化较严重:约55%的学生能认真对待但论文质量一般,有约20%的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创意,内容包括实验现象的再分析、实验项目的改造、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等,其中一些论文还变成了自命题课外开放选修实验;而还有约25%的论文有不同程度的抄袭痕迹。通过尝试得出结论:课程论文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相对笔试也更受大多数学生欢迎;同时,通过论文撰写,学生的文献检索、信息加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也得到培养。笔者相信,经过日后不断的摸索和改进,此种评价模式的优点将进一步显现。

2 树立生本理念,引导学生思考与实践,实现教学相长

在实验教学中,既要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要让学生保持对实验的浓厚兴趣。这就要求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6]。所以应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绝对摒弃灌输式教学方式,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检索查阅资料,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成为实验的主人。教师要积极发挥指导作用,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与大胆实践;当学生实验不顺利时,要科学分析,加强交流,帮助其找到问题的症结,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并最终获得成功。这样不但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教师得到学习和进步,做到教学相长。

3 合理规划装备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效果

加大对实验教学设备的投入,降低实验分组人数,是增加学生实践机会的有效途径,这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而言尤为重要;而现状是在普通高等工科院校,教学设备不足、部分实验设备陈旧是通病[7],与之对应的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基础力学装备建设上的投入相对来说较少。这就要求基础力学实验室在装备的投入上要科学规划,兼顾科研教学的需要,优先解决基础教学装备的建设。特别是一些基础的、小型的实验装置和设备,投入较少的经费就可以明显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此类装备应优先建设。

以矩形梁纯弯曲实验为例,以前实验室只有10套实验装置能满足该实验的教学,实验时每组学生数为2~3人;经过近两年的建设,现有同类实验装置40套,实现了一人一组;学生单独实验,独立分析和总结实验现象和规律,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有效遏制同组学生间的实验报告抄袭现象,增强了实验教学效果。此外,还应重视自制实验设备的工作,利用自制仪器设备的专业性、直观性、超前性、及时性等特点[8],开发更多的实验项目来充实实验教学内容,促进实验项目的改进和更新,同时也让教师在设备开发中得到锻炼,提升业务水平。

4 重新阐释实验教师的定义,形成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中坚力量

实验队伍的稳定与提高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建设水平的关键[9],所以必须抓好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但当前很多高校实验师资队伍存在较大问题:实验师资队伍的总量不足,实验师资队伍人员构成和结构不合理,实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10],等等。笔者所在学校从体制和氛围上给予实验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同等地位,在待遇、课题申报、评奖评优等方面一视同仁,激励和增强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对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给予有力支持。

在学校的制度框架下,笔者所在工程力学实验室的一些做法对促进实验师资队伍建设也起到很好的效果,具体有:1)积极引进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充实到专职实验教师队伍中,同时鼓励在岗的实验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进修,提高学历层次;2)做好培训和交流计划,以轮流的方式保证每个实验教师每年都有参加培训或学术交流的机会;3)在与其他教师联合申报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把需要实验支撑的项目引进实验室,给予实验教师更多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4)打破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教师的传统分工模式,建立理论课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实验教师承担一定的理论授课任务的制度,两者在分工上既有侧重又相互交叉,相辅相成;5)将在读研究生引入实验室,以助管身份来参与实验教学和管理的辅工作,并给予津贴。通过这些措施,重新阐释实验教师的定义,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的结构,稳定了一支业务素质优良、充满朝气的实验教师队伍,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也使实验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5 结语

工程力学实验是一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对造就高素质的理工科人才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时,提高该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对教学理念、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出新的挑战。教学实践表明,对工程力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是有效的,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必须切实增强实验教学效果,做好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软件和硬件的配套工作;同时这也是一个动态的改革过程,必须紧随时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刘国繁,曾永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25-26.

[2]孙建国.关于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J].力学与实践,2004,24(3):88-89.

[3]郑春龙.实验室层次开放的思考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79-80,102.

[4]王运娣,李十寒.独立开设电工实验课的探索及构想[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0(1):45-46.

[5]宋朝晖,翟桂红.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S1):157-159.

[6]周明侠.面向问题的小组课题工作: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J].现代大学教育,2004(5):95-98.

[7]孙洪军,赵丽红.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139-140.

[8]应安明,王桂玲,刘桂涛.自制实验仪器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20-21.

第6篇

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的医学人才,将单一学科的实验教学组建成新型的多学科的实验平台,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潮流。这将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凸显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将实验教

学同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适应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1.组织架构及管理模式

1.1独立运行的管理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在基础医学院的领导下独立运行的管理模式。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各实验室各设主任1人。

根据学科特点、内在联系和科学规律,以及医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打破和淡化学科界限。将原来隶属于教研室及学科的教学实验室从教研室分离出来,归属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将从属于各课程分散管理的资源和单一学科的实验教学重新组合。相关人员从教研室脱离,编制划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也从原来的课程中分离出来重新整合,逐步形成独立的实验教学课。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形态学教学实验室(包括解剖学、组胚、病理)、功能学教学实验室(包括生理、病生、药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室(包括细胞生物、免疫、遗传、生化)病原学教学实验室(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和化学与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包括化学、预防医学)个教学实验平台,改变以学科为单位的实验课程,构建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进而加强课程内容的融通和联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

从组织架构而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教研室都是在基础医学院的领导下,使基础医学的教学工作在基础医学院的有力组织和宏观协调下成为一盘棋,充分调动教研室参与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工作之间的沟通。组织和管理机制上的保证,使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及其实验教学改革可以依托于教研室雄厚师资力量的支撑,进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承,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发展规划和实验课程设置等重大问题,需提交基础医学院教学委员会讨论、决策;各教学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改革等由实验室主任与相办法。

1.2共享实验教学资源依据学科的特点,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和实验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例如,原来功能学相关的生理、病生和药理教研室各有4间实验室,共为12间,各自都有一定数量的Poelab生物信号记录与处理系统。但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及设备处于忙时周转不过来,闲时又空置的状态。搭建多学科的功能学实验平台后,只需6间实验室,分散在各教研室的Pwelb生物信号记录与处理系统汇集到中心后,各实验室配备6套,满足了功能学实验教学的需要,节约了一半的实验室空间,充分整合、优化配置了实验教学资源。理顺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多学科实验教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技术平台,也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搭建了平台。

2.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的定位

高等教育在教学上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知识为本?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忽视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近年来,西方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事物发生的起因和过程一whyandhay留给学生探究性思考、参与和交流的空间,强调支持与引导12—3|。

在自主创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上。大学教师在教授已有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创新理念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创造知识,创新世界。按照学校“建设研究型的、国际一流医学院”的定位和战略目标,即一流的大学培养一流的人才,赋予实验教学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使命。树立知识、能力、创新和素质为一体的教育理念,构建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3.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

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实验教学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根据教育部面向内容和课程体系,提升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1新实验课程体系依据学科特点、内在联系和科学规律,以及医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打破和淡化学科界限,改变以课程为单位的实验课程,构建整合式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新实验课程体系分为三层: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含探究性实验)。①基础性实验:涵盖各学科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技能,如尸体解剖操作、标本切片观察、生理基础实验和生化检测、基本仪器使用、实验动物手术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数据和图形的采集和处理等。包括一些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学习和掌握人体正常的和异常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变化。学习和掌握基础医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②综合性实验: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整合性实验,虽然有些为经典实验及技术方法,但学生可从多角度、多学科、多层次研究一个问题,建立整体的概念,强调实验现象的综合观察与思考,为设计性实验打下基础。③设计性实验(含探究性实验)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自己设计并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搜集实验数据并加以整理分析,写出实验报告(小论文)学生为主体的科学实践的过程性训练,符合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同时构建模块式实验教学内容,不同学制和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块。

3.2提升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发挥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及实验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本科生阶段接受创新意识的基本训练,把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医学本科教育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国家把自主创新作为基本国策的今天,仅有“三基”是远远不够的,尤其作为“985”建设的重点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要凸显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和责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过去的四年中,基础医学院通过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把基本技能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安排大二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利用1年的时间,完成从查阅文献、自主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统计处理、结生在本科生阶段接受创新意识的基本训练,把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学生以未知的问题为基础进行学习、探讨,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及能力14—5|。既有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也涉及实验操作的实践。“探究为基础的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构建‘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论文,在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基础医学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作大会报告,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并获优秀论文一等奖。“'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改革”获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3.3实验教学与科研、临床相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通过遴选进入探究性实验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既可用经典的实验技术做实验,也可利用导师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从事前沿性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充满浓厚学术氛围和创新的环境中,学生能分享专家、教授的科学智慧,启迪科学思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强大的临床医疗为基础教学与临床相结合提供了支撑,前期基础与后期临床整合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传统。人体形态实验教学中,学生学习人体的形态结构,与X线、CT和MR医学影像学联系;局部解剖学课程中,5~10名学生解剖一具尸体学生在学习人体脏器的位置和毗邻的同时,与临床的外科手术学相结合;正常人体组织结构与临床疾病病理相结合;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与临床检测技术相联系等。实验教学与科研、临床相结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3.4经典实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实验教学手段多样化作为医学生,必须在学习和掌握经典实验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经典实验和基本技能包括尸体解剖、标本切片观察、生理基础实验和生化检测等。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图像处理、Po^nab生物信息纪录与处理系统、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和分子生物学检验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广泛用于实验教学,果分析、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的基本学习过程。学使实验教合,适应迅速发展的生命科学及医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验课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以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和观察为基本特征。实验课教师突出实验重点,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结果观察和分析,师生互动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提出见解。使实验课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和师生互动的教学,克服了学生理论强实践弱,重理论轻实验的问题,进而适应临床医学实践性强的特点。

3.5实验考核的综合评价考试考核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导向,实验教学中心依据多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及注重能力培养等教学目标,改革实验课程的考试方式,构建了多元化的综合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报告、参与讨论情况、标本及切片考核、实验操作、实践能力、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设计、记录观察、信息采集与分析、查阅文献、开题报告和出勤率等,各种考核指标予以一定的权重。进入探究性实验的学生除了上述考核外,还要求撰写《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大学生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申请书》和科研论文,并进行答辩,由专家综合考核和评分。

第7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发展,不少师范院校增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下,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院也增设了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我院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加之专业开办较晚,所以专业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在院系的努力下,我院电子信息专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和专业的培养规格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都与专业升为本科后的人才培养要求不太适应.主要表现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实验课程体系不够合理,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落后;实验教师队伍梯队建设薄弱;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除课堂教学外,课外缺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及手段,缺乏培养学生综合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环境和条件;设计类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不够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1].实践教学环节在高等教育中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尽快实现从专科到本科的顺利接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下一次本科合格评估做准备,改革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2实践教学改革

2.1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2]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2.1.1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课程进行单独设课,独立考核,并将实验课程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性实验、提高设计性实验、应用开发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五个模块.不同模块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区别,保证实验教学的课时,提高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1.2将课程设计从实验教学中分离出来.课程设计是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又不同于实验教学,学生要经过查阅资料、设计并论证方案、制作作品等过程,许多任务都是在课外完成的.课程设计从实验教学分离,单独教学,有利于灵活安排实验时间和实验场地,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

2.1.3将实习实训、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与实验教学要区分开来,单独组织教学.我院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必须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并将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分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先在校内电子设计实验室和电子制作实验室进行初步实训,然后在到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实习实训、工程实践.校外实习不能流于形式,要让学生深入公司、工厂的研发及生产一线,了解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艺流程,锻炼学生的研发和生产操作能力.将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训、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所学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避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纸上谈兵,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开发能力.

2.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必须与专业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进行.

2.2.1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重创新”的原则进行.传统实验教学主要存在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验课程缺乏整体性和层次性、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实验项目和过程模块化等弊端[3].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2.1.1修改实验教学大纲,自编实验教材

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因此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要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统编教材较少,就现有的统编实验教材来看,其内容往往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各学校使用的仪器设备生产厂家不一样,也难于使用统编实验教材.虽然仪器设备生产厂家配套了实验指导书,但与实验教材的要求相比,差距很大,不能直接当教材使用.因此,应该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厂家配套的实验指导书,编写好与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实验教材,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

2.2.1.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目前,我们所开设实验基本是验证性实验.虽然在每门专业课中都开设了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但基本是验证性实验的改版,并非是真正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因此必须重新修改实验内容,真正增加综合性实验、提高设计性实验、应用开发性实验、创新性实验,重新划分它们的比例.突出综合性实验、提高设计性实验、应用开发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位置,增加工艺操作性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验证性实验过程过于模块化的缺点,适当增加分立元件实验,培养学生的焊接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验证性实验内容有些呆板,应该修改部分实验内容,增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内容.

2.2.1.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只适用于验证性实验.上实验课之前,学生按照实验讲义进行预习.上实验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进行讲解,只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即可[4].最后,学生按照老师讲的去操作并记录数据,教师进行辅导,课后学生照抄实验讲义,完成实验报告.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显然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入EDA技术.EDA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特别是在综合电子设计实验教学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5].在上实验课前,可以让学生用EDA软件先做仿真实验.学生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可以反复进行多次仿真实验.仿真验证后,再让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这样,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会更有针对性,更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验更容易进行,从而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另外,利用EDA软件及开发平台,可以让学生做自选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综合性实验项目,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制订实验方案并选择仪器设备,独立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对于设计性实验项目,我们要求学生自己进行需求分析和项目设计,自己进行仿真和实做实验,独立进行调试并完成实验报告.

通过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将仿真实验和实做实验相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例如在电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学生按教师要求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在课外进行设计,在电子仿真实验室进行仿真,在课外制作作品,在课内调试并由实验教师验收,课外完成实验报告.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工程实践能力、专业综合素质提高了.大多学生反映实验难度大,但收获大,实验兴趣也得到相应提高[6].这种实验比验证性实验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根据我院学生实际情况,每门实验课程只安排1-2个此类实验,学生就会获益很多.在教学手段上,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CAI软件多媒体教学、仿真实验教学,建立虚拟实验室进行虚拟实验,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势,开辟网络实验教学平台.

2.2.2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开放实验室,是保证学生自主实验的重要措施.它使学生在把握整体实验时间的前提下,可以有充分的自由支配自己的实验进程.目前,虽然我们开放了实验室,但开放时间、开放范围很有限.今后应该在实验内容、实验时间等方面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式教学,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我院是民汉合校,民族学生多,他们相对专业基础较弱.大力开放实验室,可以使民族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弥补课内学习的不足.实施实验室开放教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规定的实验时间内弹性地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实验室开放后,可以给学生提供进行创新实验的环境,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身临其境,感受实验的乐趣.

2.2.3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需要有一支业务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专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由于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技术人员一直被看为教学辅助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实验人员梯队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应该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实验指导教师除给学生授业与解惑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目前,我院实验课基本由理论课教师兼任,需要引进学历高且实验技术过硬的人员,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实验技术高的实验教学梯队,培养和稳定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2.3加强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电子信息学科发展迅速,实践性很强,因此必须加强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由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组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升为本科后,我们成立了电子设计实验室和电子制作实验室,开设了课程设计.但给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缺乏灵活性、综合性.针对专业特点,课程设计任务要增加灵活性,指导教师不再编制统一题目,只提出课程设计总体要求和预期效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自拟题目,教师进行审核和指导,提倡设计方案的多样性,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较大的创造空间.对于实训,我们以电子设计实验室和电子制作实验室为工程训练基地,让学生进行两周左右的工程训练,让学生练习焊接、电路版的设计与制作等电子产品制作工艺.通过收音机、报警器等电子产品的组装和调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是工程实践的重要环节.由于我院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们虽然建立了8个校外实习基地,但大部分是应用型实习单位,研发型、生产型单位很少.我们应该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争取在研发型、生产型单位多建立实习基地.我们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实习制度,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到研发型、生产型单位实习,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毕业设计(论文)是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综合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前,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基本是教师出题,学生选题,理论性题目多,实际制作性题目少,造成学生纸上谈兵多,实际设计制作少,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学生从实习单位或即将分配去的工作单位选题,选题要结合专业和单位实际需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到单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参加实际项目研究与开发,单位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回校进行设计(论文)答辩(.2)教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或技术开发中选出题目,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有利于激励学生的独创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结合实习实训内容,学生自主设计题目,教师修改审定,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升华,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质量逐步提高.

2.4以电子大赛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7].竞赛的特点是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以推动其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狠抓电子竞赛,促进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对于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电子信息专业为专科时,我们就做了积极准备.一方面,建立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另一方面,本着“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制定了不间断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方案》,从大一开始,逐项培养学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第二课堂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成效显著.一是成立了电子设计创新协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活动;二是成立了家电维修兴趣小组,举办“电子协会志愿者学雷锋,家电义务维修”活动,利用节假日走入社会,为喀什群众维修电器,为喀什的企事业单位、公司维修仪器设备,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受到了喀什各族群众和有关单位的一致好评.

专业升为本科后,我院高度重视电子设计竞赛,成立了竞赛领导小组,精心组织,集中领导,统一安排.精选了多位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专业面广的教师组成指导和培训队伍,精心制订培训计划和竞赛方案.我们提供了培训和竞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元器件材料,为竞赛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大赛开始半年前,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动员,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初训,主要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选拔出30人左右进行为期二个月的第二期集训,主要进行单片机开发应用、FP-GA开发应用、嵌入式开发应用、电子系统集成与设计的培训.最后经过考试和考核从中选出20人左右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第三期强化训练,进行实战模拟.培训结束后,组织4个队(12人)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们的宗旨是:“重在参与”,“勇于竞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2009年9月与2011年9月,我们两次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自治区二等奖、三等奖各二项的成绩.以后除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外,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学院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设计;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24-03

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是第二类国家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验教学环节改革

以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为核心,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按照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既互相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原则,构建了“1个目标,2个结合,3个层面,4种模式,多种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即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按照石油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特点设置油气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3个实验教学模块,通过课程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探索创新实验、自主开放实验4种实验教学模式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3个层面能力的培养,优化了以不同教学内容与方式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系统衔接的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体系中油气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3个模块,是按照学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特点进行划分的。各模块实验教学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设立实验项目,形成了由课程基础、综合设计、探索创新3个层次实验构成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并注重将教学改革成果、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合生产实际问题、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等引入、固化在实验项目中,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学生自主选做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条件。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完备的教学大纲,体现了教学指导思想。分层次实验教学由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3个层面能力的培养构成。根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系统衔接的原则,上述3个层面的能力培养主要通过课程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探索创新实验、自主开放实验4种实验教学模式来实现。

1.课程基础实验。用于理论知识验证和认知、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及技能训练、数据处理方法及实验报告书写方法训练。采用以教师教学辅导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边学边实践,通过基础实验项目的全面训练,巩固相应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掌握正确的数据处理及实验报告书写方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作风。该层次培养任务主要由演示或验证性实验和野外地质实习、油田现场实习完成。

2.综合设计实验。该层次实验教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开设,用于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实验项目内容以理论教学多知识点综合分析与应用为基础设立,采用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通过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操作、完成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和实验报告等。综合设计实验项目的主要由原有的常规实验项目整合、结合生产实际问题、科研项目转化、部分竞赛类项目转化形成。

3.探索创新实验。探索创新实验项目用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科技创新能力,为具备一定科研潜质的学生提供较高级别的创新平台,进行特色培养。鼓励有创新性的实验研究成果申请专利或公开,对这些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奖励。该类实验教学采取导师制,以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安排实验过程、实施实验检测为主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创新实验项目的类型及容量,成立大学生创新实验组及教学指导小组的方式开展集体创新实验教学工作。探索创新实验项目主要由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科研课题、结合生产实际问题、学生申请项目等转化形成。

4.自主开放实验。实验室开放教学是在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实验中心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完善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个性化发展等培养需要。开放的形式主要包括实验管理层面上开放、实验内容层面上开放、课内外科技创新活动开放三种。实验管理层面的开放主要用于实验教学课程内必做项目的时间开放,学生通过实验教学管理网络系统自主选择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层面开放主要用于实验教学课程内选做项目的实验,主要为综合设计实验,通过网络预约、实验方案设计提交、批准等程序实施;科技创新活动开放主要用于学生创新能力及个性化培养,实验时间根据项目研究内容确定,按照预约、实验方案提交、可行性分析、计划安排、批准等程序开展。上述三个层面的开放,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为实现课程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探索创新实验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提供了保障。通过几年建设与改革,2009年“石油工程与地质实验室”被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为石油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二、实习教学环节改革

东北石油大学与大庆油田技术培训中心签订了长期实习培训协议,成为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固定实习基地。该中心具有国家二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资质,拥有国内比较先进和完备的训练设施和设备,具有一个4万多平方米室外训练场(包括钻井工程演练场,采油工程演练场)和500多平方米的模拟演示陈列室。钻井演练场,承担着钻井技能训练的任务,演练场共分工具识别、设备解剖、二层平台操作、钻台操作大钳训练以及系绳套等六个训练区,能够完成钻井方向的全部实习任务;模拟演示陈列室包括石油钻井简介、钻进技术、固井技术、钻井常用工具、钻井机械、气控制流程、全套模拟井架等部分组成,采用了实物、模型、照片、光机电模拟显示板、录像等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石油钻井工艺技术、工具设备和流程,对钻井工程培训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采油工程演练场,承担采油技能培训任务,演练场分抽油机操作、注水井捣流程、油井修井作业三个训练区;模拟演示陈列室包括油水井捣流程、井下管柱、管柱连接、集输流程、油水分离等部分组成,对采油工程培训起到了非常的重要辅助教学作用。近年来,石油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一直在该中心进行,由该中心老师担任设备操作指导工作,学生能够亲手操作各种设备,避免了以前在油田生产单位实习,对各种设备只能看不能动的局面,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安全操作的意识,切实达到了生产实习的目的。

三、毕业设计改革

2010年,毕业设计由原来13周拓展到15周,增加了毕业设计时间,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创新性研究。由于石油工程专业教师科研题目较多,毕业论文95%来源于教师真实课题,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80%左右的论文质量较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这些论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工作量大,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花费了大量精力深入论文,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的同学大多数完成的论文质量较高,获得校级优秀和创新杯的同学大部分来源与此。针对石油工程专业教师科研任务多的特点,石油工程专业有20%左右的学生提前半年左右进入毕业设计,参与到课题研究工作中,一方面缓解了教师繁重的科研工作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加强。这些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的学生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软件或参与软件的部分编制工作。实行双学位制度以来,一些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同学辅修了计算机课程,但由于条件限制,这些同学的上机时间很少。这样,一些同学提前介入到教师的课题中来,由教师提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必要的编程书籍,在教师给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独立或参与编制部分软件。一方面,学生需要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理解掌握数学模型,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在真刀实枪中得到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变成能力和计算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2.大量的数据拟合计算。一些工作量大、重复性强的计算工作由提前进入设计的同学完成,例如,油藏数值模拟,从数据整理、插值、数据流的形成到反复进行历史拟合,需要大量的时间,学生在毕业设计的短短2个月内根本无法完成,而这又是油田开发方案制定与调整的最主要研究内容,在石油工程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在类似的这方面,一些学生提前介入,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锻炼了他们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大规模油田实际计算、分析的能力,对于学生了解各研究方向最新进展和毕业后所从事研究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根据近几年毕业设计题目统计,95%的设计能够用于生产实践。